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后感--

时间:2019-05-14 21:09: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后感--》。

第一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后感--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这本书主要阐述了一种思路,即将教学计划视为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本书鼓励学生去审察其他基本原理,并就有效课程所包含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形成自己的看法。

这里要揭示的基本原理,将从定义四个基本问题开始,它们正是制订任何课程及教学计划时都必须回答的问题。即:

1、学校应力求达到何种标语目标?

2、要为学生提供怎样的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教育目标?

2、如何有效的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3、我们如何才能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教育目标的主要来源包括五点:即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利用哲学选择目标,和利用学习心理学选择目标。

如何选择有助于实现这些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学习经验是指学习者与使他起反应的环境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第一项原则就是,为了实现既定目标,学生必须有这样的经验:它提供机会让学生去实践该目标所隐含的行为。第二项原则是,这些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从事目标所隐含的相关行为时获得满足感。第三项有关学习经验的基本原则,是指教育经验想要引起的反应是在学生力及立即所能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第四项一般原则是,有许多特定的经验都能用来实现同样的目标。第五项原则是同样的学习经验常常会产生多种结果。

如何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学习经验?我们不仅有必要认识到学要将学习经验组织起来已达到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同时需要确定主要要素,将它们作为这些学习经验的组织线索,而且要指出将这些线索编织在一起的组织原则。

如何评估学习经验的有效性?我们已经讨论了选择和形成教育目标,以及选择和组织学习经验所涉及的操作步骤,这样看起来我俄每年似乎已经完成了对课程编制的分析。虽然前面讨论过的那些步骤已经为学校每日的工作提供了一些计划,但这并不构成一项课程计划的完整周期。评估也是课程编制的一项重要步骤。

学校和学院教师如何进行编制课程的工作?到目前为止,这本书一直是从学生的观点出发来处理制订教学计划的问题,检查了教学计划的目标、功能和结构,从而对它们的相互关系有了一种理性的认识。但是,在重新编制课程时,本书还没有具体关注特定学校或学院可能会以审美方式来运用该理论基础。一方面,在很多情况下,特别是当全校教师都认为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教学计划时,这种应用是显而易见的。另一方面,在很多情形之下,虽然并不期望对整个课程进行重建,但还是可以适当地运用这一理论基础来系统地解决课程计划的部分内容。

本书提出了研究以上问题的一些方法,但并不试图解答,因为对不同层次的教育、不同的学校而言,答案会有某种程度上的差别。本书虽没有回答问题,却阐明了回答这些问题的步骤,由此构成一种基本原理,以考察课程和教学计划中的问题。

第二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后感

一、介绍: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被誉为现代课程领域最有影响的理论构架,而作者泰勒更是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凝聚了泰勒的心血。在20世纪二十年代,当经济危机的阴云笼罩着美国,经济大萧条对学校课程提出了新的挑战。经济大萧条所引起的失业问题让劳动市场上的中学毕业生难有立足之地,加剧了教育与社会现实的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场对美国教育的实践产生重大影响的运动——“八年研究”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八年研究”对泰勒影响很大,也正是在这场实践中泰勒的课程原理逐渐形成,并运用于指导实践中去。

据泰勒的回忆,这本书最初是诞生于“八年研究”一次午餐的餐巾纸上。当然,这并不会消减这本书的价值,实践证明,这本书不仅推进了美国教育发展,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其他国家课程编制。如今课程改革的春风正席卷着中国教育,这本书一定能为我们提供许多有益的参考。

二:解读《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是围绕着四个问题展开研究的:

(一):学校应达到何种教育目标(确定目标)

针对第一个问题,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这也就是我们说的确定目标问题:

首先,学校教育目标的制定绝不能仅仅依靠任何一个单一的信息来源,而是应当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泰勒认为主要应当分析的三种来源包括学习者本身、当代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科专家的建议。其中,尤以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最为重要,包括需要和兴趣两个方面。这里的“需要”指的是对照学生现状与公认的常模后发现的差异,是教育者期待通过教育活动的实施给学生行为带来的改变。

其次,通过分析上述三个来源所得出的教育目标必定数量繁多,甚至还有可能在内部存在一些冲突和矛盾,因此需要哲学和学习心理学这两道筛子来筛选。学校教育哲学和社会哲学的过滤将确保目标的一致性和合理性;对学习心理学的关注则考量目标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选择有高度准确性、适切性的目标。

最后,还要用有利于选择学习经验和指导教学的形式来陈述一系列的目标。泰勒在书中分析了已有的几种目标陈述的形式和分别存在的弊端,由于一个阐述清晰的目标具有行为和内容两个方面的维度,泰勒着重介绍、推荐了利用二维表格进行目标表述的方法。泰勒认为,二维表格能直观清晰地呈现目标的行为和内容,有助于开展课程编制和教学实施的后续工作。

(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选择经验)

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选择可能有助于达到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

首先,“学习经验”的含义是指学习者与他对作出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

泰勒提出选择学习经验的有五条一般原则:

1、为了达到某一目标,学生必须实践这个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

2、必须使学生由于实践教育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而获得满足感。

3、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

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

5、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几种不同的结果。

能有效地达到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数量众多,特征不一,但可以把注意力放在一些主要特征上,即学习经验是否有助于培养思维技能,有助于获得信息,有助于形成社会态度,有助于培养兴趣等。我们可用多种学习经验达到某一目标,同一学习经验也可以用来达到多个目 标。因此,设计学习经验的过程,并不是用一种机械的方法为每一个特定目标制定明确规定的学习经验。相反,这是一种比较富有创造性的过程。

(三):怎样才能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组织经验):

泰勒认为有效地组织教育经验要考虑这样五个因素:

一、组织的准则,有三个: 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

连续性是指一遥又一遍的讲述这个问题,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识记。连续性被认为是有效的纵向组织的一个主要因素。

顺序性与连续性有关, 但又超越连续性。顺序性强调: 重要的是把每一后继经验建立在前面经验基础之上,同时又对有关内容作更深入、广泛的探讨。

整合性是指课程经验的横向关系。这些经验的组织应该有助于学生逐渐获得一种统一的观点, 并把自己的行为与所学习的课程要素统一起来。

二、组织的要素:

在为课程组织拟订方案时,需要确定用来作为组织线索的课程要素。例如,在数学领域,组织的要素经常是概念和定理。各种要素犹如供编织用的线,而教学则是经过仔细编织的织物。

三、组织的原则:

把学习经验组织起来,以实现课程的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不仅需要确定主要课程要素,而且还必须确定把这些线索编织在一起的组织原则。比如,学校课程中最常见的组织原则之一,是以年代顺序为线索。

由于可行的组织原则很多,因此,在研制任何特定课程时,要考察各种可行的组织原则,并作出尝试性的决定,然后再根据实际尝试加以检验,以便了解这些原则在编制一种具有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的课程时,究竟令人满意到怎样的程度。

四、组织的结构:

五、设计组织单元的过程:设计课程经验的组织包括很多预先的计划,同时包括在工作进展期间做出的许多计划,只有这样才可能从所使用的各种学习经验中获得最大的积累效应。

(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评价结果)

泰勒认为,评价是一个确定实际发生的行为变化的程度的过程,评价这个概念有两个重要的方面:第一,它寓意评价必须评估学生的行为,因为教育所追求的正是这些行为的变化。第二,它寓意评价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包括一种以上的评估,因为要了解变化是否已经发生,必须先在早起作出一次评估,再在后期做出几次评估才有可能确定所发生的变化。

泰勒提出教育评估应该进行至少两次评估:一次是在教育计划早期进行, 另一次是在后期进行, 从而测量在这个期间学生行为发生的变化。评估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就是要明确教育目标的概念, 以便了解这些目标实际上达到的程度;第二步是要确定使学生有机会表现教育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情境;第三步是设计各种评估工具和方法。评估的方法有纸笔测验、交谈、问卷、观察、抽样、记录等。对于评估结果, 泰勒认为, 不应该只是一个单一的分数或单一的描述性术语, 而应该能够反映学生目前状况, 评价本身就是让教师、学生和有关人士了解教学的成效。

针对以上四个问题,泰勒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得出了结论,但是泰勒并不是给大家现成的答案,毕竟这没有一个永恒正确而且唯一的答案,更多时候这需要考虑到课程编制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情境。泰勒如同一个手提明灯的智者为我们指引着通向课程编制道路的方向。

三:泰勒的反思和发展:

(一)更加关注学生的能动性

强调把学生看成是一个积极能动、有目的性的人,在当时的美国,大量课程研究项目,通常是由学科专家来确定目标的,因而很少关注到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泰勒在修正和补充的基础上,完成了选择学习经验的10条原则,(二)泰勒强调学生的课外学习

泰勒指出,以往的教育和课程理论,往往只重视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忽视了学生课外学习的研究和利用。他提出“学习发生在哪里”的问题,并且认为学习不仅仅发生在学校中,也发生在家庭、社会中。学生不是只能在学校中学到东西,在其他媒体中也同样能够学到。

他认为学生在校外建设性地参与学习的机会太少了,而培养学生的目的恰恰就是为了使他们将来能够建设性地参与社会,使他们学的的知识和技能更好的服务社会和个人。学校提供一些重要的教育经验,给予学生以指导。

根据当时的现状,泰勒呼吁重建教育环境,提出了以下观点:

①: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更加集中关注学生所学内容的价值,帮助学生学会利用这些资源。

②:加强校外课程,学校领导尤其是课程论专家,要和社区领导重建社区教育系统,让公众意识到校外学习同样重要。

③:帮助学生应付校外环境,让学生了解电视媒介的价值,培养相关的技能、态度和兴趣和习惯至关重要。

(三)关于教育目标一般化和具体化的程度问题

泰勒认为,目标应该是清晰的,而不一定要是具体的。教育目标涉及两个方面:行为和内容。行为方式应该是一般的,而内容则是具体的。

在确定目标时,建议采用施瓦布提出的“集体审议的程序”,即要考虑到教师、教材专家、课程专家、心理学家等专家提供的建议和判断,以此作为目标的基础。

四:个人总结和感想:

针对泰勒教育目标的制定,我明白了教育应该因人而异,因地域差异而异,应该实事求是,不能过于僵化,“学为第一,教助学成”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教育方式,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不要讲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学生身上,不要逼他们学习,应该像泰勒所说的一样,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也是有思想,有积极能动性的人,但是当前我国的教育现状令人堪忧,过于功利化,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是一味的让学生坐在课堂里,一动不动,全盘接受老师给的知识,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这样是不可取的,应该让学生循序渐进地从事实践活动,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导,使得学生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也能够自主的学习。与此同时,课外学习也至关重要,课外学习不是指现在学生都参加的周末培训班,而是在生活中学习培养相关的技能、态度、兴趣和习惯,比如从电视、电脑、等媒体中,能够有所收获,泰勒认为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在社会中生活,服务于社会和他人,如果说校内学习只是让学生单纯的学会了纸上知识,那这些时间岂不是都浪费了?

我国新课程改革强调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课程不断发展、评价模式多元化。因此, 我们今天可以借鉴泰勒提出的行为目标的课程设置模式,扬长避短, 结合各个学校的实际教学活动情境, 调查研究学生群体的兴趣和需要, 设计适当的符合普遍学生群体的教学计划和教育目标,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

第三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导言

在泰勒看来,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围绕着4个中心问题运转的,如果要从事课程编制活动,就必须回答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是:

1、学校应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第一章 学校应力求达到何种教育目标

怎样获得教育目标呢?学校领导与教师与其说是制定目标,还不如说是选择目标。而要对教育目标的抉择作出明智的判断,必须有来自三个方面的信息:

1、对学生的研究;

2、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

3、学科专家的建议。任何单一的信息都不足以为明智地选择教育目标提供基础。由于学校教育的时间、能量有限,因此要把精力集中在少量非常重要的目标上,就要对选择出来的大量目标进行筛选或过滤,剔除不很重要或相互矛盾的目标。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是目标筛选的两个筛子,可以对已选择出来的目标进行筛选。

教育目标的来源之一: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

“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泰勒强调的关键词是“需要”,这个“需要”指的是“实然”和“应然”间的差距。普雷斯科特将需要分为三种类型: 生理性需要、社会性需要和整体性需要。我们要做的是满足这些需要。而在从“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中抽取教育目标时,我们要做的是从学习者本身的需要中抽取出“适合教育来满足的需要”,而满足这些需要,也就成为了制定教育目标的依据。

教育目标的来源之二: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

在“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 作为教育目标的来源中,泰勒强调从当代校外生活中获取真正有价值的教育目标。这里的两个关键点是“当代”和“真正有价值”。首先,从“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中抽取的教育目标必须以时代为背景,从已经过去了的时代中抽取出的教育目标显然是不合适的;而从当代生活中抽取教育目标时,会出现相当多的冗余信息,我们需要通过进行大量的调查,对信息进行综合和甄别筛选,选取最有价值的最具普遍适用性的信息,来制定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的来源之三: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

在从“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中获得教育目标的阐释中,泰勒注意到,通常情况下,学科专家会以青年学生在进入某个研究领域时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为依据制定教育目标,但会忽视那些不会进入该研究领域的学习者的感受,因此泰勒要求学科专家在制定教育目标时必须要能对那些外行和普通公民学习者做出合理的解释,解释他们即使不会进入该研究领域,也仍能从该课程中获益。这也就要求学科专家在制定教育目标时不能“自私”于本学科

教育目标的来源之四:利用哲学选择目标

在阐释“利用哲学选择目标”时,泰勒提出学校要采纳的教育目标必须符合“少而精”的原则,另外,在各教育目标间必须保持一致性,不能互相冲突。通常,在学校的哲学中,会隐含着对“物质的价值和成功”的蔑视和排除,那些导向精神价值的目标会被提升到更高的地位。教育哲学在选择目标时需要处理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也是哲学在对教育目标进行筛选时的两道重要筛子。其一是 “学校应该培养年轻人去适应现实存在的社会,还是应该负担起改革的使命培养致力于改造社会的年轻人? ”在这个问题上,学校的取舍的倾向性,将会影响对教育目标的选择,也就表明了学校哲学的性质会影响对教育目标的选择。另一个筛子是“应该给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不同的教育吗?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也就是对“给不同阶层的人不同的教育是否合理”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对于教育哲学不同的学校,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显然也是不同的。因此,在选取教育目标时,哲学会成为教育目标选择的第一道筛子,经过学校哲学的筛选,由第一个层次确立的教育目标,符合学校哲学的将被保留,不符合学校哲学的将被剔除。

教育目标的来源之五:利用学习心理学选择目标

在阐释“利用哲学选择目标”之后,泰勒又对“利用学习心理学选择目标”进行了相关阐释。已经提出的教育目标经过了“哲学”这道筛子后,还得经过第二道筛子,即“学习心理学”,因为在“学习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中,仍然隐含着有关教育目标选择的标准。在使用“学习心理学”进行目标的筛选后,在课程的实施时,教育目标将能够更加高效地达成,因为这可以使目标和目标之间,学习者和目标之间都达到更好的和谐状态,更加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教育计划的实施。

以有利于选择学习经验和指导教学的形式陈述目标

泰勒也向我们介绍了一种陈述目标的方法,即“以有利于选择学习经验和指导教学的形式陈述目标”。在得到明确的教育目标后,对教育目标进行明确且具有指导意义的陈述也是十分重要的。通过二维表的方式陈述教育目标,不仅能清晰表明教育目标,还有利于对学习经验的选择,并对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第二章 如何选择有助于实现这些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

教育目标确定之后,我们面临的问题是: 要决定提供哪些特定的教育经验。因为只有通过这些经验,才会产生学习,从而才能达到教育目标。学习经验是指学习者与他必然作出反应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因此,坐在同一个班上的两个学生,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经验。选择学习经验的问题,是一个确定哪些种类的经验有可能达到既定教育目标的问题,也是一个如何构建获得所期望的学习经验的情境的问题。

能有效地达到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数量众多,特征不一,但可以把注意力放在一些主要特征上,即学习经验是否有助于培养思维技能,有助于获得信息,有助于形成社会态度,有助于培养兴趣等。我们可用多种学习经验达到某一目标,同一学习经验也可以用来达到多个目标。因此,设计学习经验的过程,并不是用一种机械的方法为每一个特定目标制定明确规定的学习经验。相反,这是一种比较富有创造性的过程。

“学习经验”一词的含义

泰勒首先对“学习经验”这个术语做出了解释,“学习经验”有别于一门课程所要传授的内容和教师所开展的各类活动,它是指学习者与使其他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学习经验”这个术语中,强调了参与的双方是“学习者”和“使其他反应的环境”,而“学习经验”指的是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

第一,我们必须选择有机会让学习者去实践的经验; 第二,第二,我们要让学习者在实践时获得满足感;

第三,这些经验想要引起的学习者的行为必须在学习者的能力范围之内; 第四,要选择许多特定的学习经验来实现同样的教育目标; 第五,同样的学习经验常常会产生多种结果。举例说明有助于实现各类目标的学习经验的特征

泰勒通过举例说明有助于实现各类目标的学习经验的特征,分别介绍了“培养思维技能的学习经验”、“有助于获取信息的学习经验”、“有助于培养社会态度的学习经验”和“有助于培养兴趣的学习经验”,通过四类具体的具有广泛实用意义的有助于实现目标的学习经验的特征,向我们做了介绍和说明。

第三章 如何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学习经验

任何单一的学习经验都不可能对学习者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思维方式、基本习惯、起主要作用的概念和态度以及持久的兴趣等方面的改变,都是缓慢形成的。在某些方面,教育经验是以一种滴水穿石的方式产生效用的。为了使教育经验产生累积效应,必须对它们加以组织。因为,如何组织教育经验,将极大地影响教学的效率,影响主要的教育变化发生在学习者身上的程度。在编制一组有效地组织起来的学习经验时,必须符合三项主要的准则。它们是: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连续性是指直线式地重申主要的课程要素。例如:在社会学科中,如果认为培养学生阅读社会学科方面的材料的技能是个重要目标,那么在课程安排上,必须使学生有机会反复地、连续地练习这些技能,从而掌握这些技能。顺序性则强调把每一后继经验建立在前面经验的基础之上,同时又对有关内容作更深入、广泛的探讨。而整合性,是指课程经验的横向关系,以便于学生逐渐获得一种统一的观点,并把自己的行为与所学习的课程要素统一起来。这三个准则是构建一种组织学习经验的有效框架的基本指导准则。在为课程组织拟订方案时,需要确定用来作为组织线索的课程要素。例如,在数学领域,组织的要素经常是概念和定理。各种要素犹如供编织用的线,而教学则是经过仔细编织的织物。把学习经验组织起来,以实现课程的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不仅需要确定主要课程要素,而且还必须确定把这些线索编织在一起的组织原则。比如,学校课程中最常见的组织原则之一,是以年代顺序为线索。由于可行的组织原则很多,因此,在研制任何特定课程时,要考察各种可行的组织原则,并作出尝试性的决定,然后再根据实际尝试加以检验,以便了解这些原则在编制一种具有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的课程时,究竟令人满意到怎样的程度。

“组织”是什么

有效组织的标准

组织的要素

组织的原则

组织的结构

设计组织单元的过程

第四章 如何评价学习经验的有效性

评价是查明已形成和已组织的学习经验在实际上带来多少预期结果的过程。同时,评价过程总是包含着鉴别计划的长处和短处。这有助于检核已组织和已编制的教学计划的基本假设的效度;同时也检核了特定的手段——— 也就是教师和用于实施教学计划的其他条件———的有效性。评价的结果能够使人们注意到课程的哪些方面是有效的,哪些方面是有待改进的。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然而,由于教育目标实质上是指人的行为变化,所以,评价是一个确定实际发生的行为变化程度的过程。因为要了解变化是否已经发生,必须在早期作出一次评估,再在后期作出几次评估,从而确定所发生的变化。由于评价涉及获得有关学生行为变化的证据,所以,任何有关教育目标所期望的行为的有效证据,都可提供一种适当的评价方法。评价过程是从教育目标入手的。评价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要界说目标,以便了解这些目标实际上达到的程度;第二步是要确定使学生有机会表现教育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情境。只有在目标得到确定和清晰的界说,并把学生有机会表现所期望的行为的各种情境罗列出来之后,才有可能考察现行的评价手段,以便了解这些评价手段为预期的评价目标服务得怎样。所有这些都意味着:课程设计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当编制材料和程序时,要对它们进行试验,评价它们的结果,发现它们的缺陷,提出改进的措施。也就是说,它有一个重新设计、重新编制和重新评价的过程。在这一链条中,课程与教学就能一年年地得到改进。只有用这种方式,我们才能期望有一个逐渐变得更加有效的教育计划,而不是在很大程度上凭借胡乱的判断来作为课程编制的基础。

评价的必要性

评价的基本概念

评价的程序

评价结果的使用

评价程序的其它价值和用途 评价原理可概括为七个步骤或阶段:

(1)确定教育计划的目标;

(2)根据行为和内容来介绍每一个目标;

(3)确定使用目标的情境;

(4)设计呈现情境的方式;

(5)设计获取记录的方式;

(6)确定评定时使用的计分单位

(7)设计获取代表性样本的手段。

第五章 学校或学院的教师如何从事课程编制工作

对目标评价模式的评价

目标评价模是一种较为可观有效的评价模式,其优点在于:提出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评价学生成绩的优劣,还在于改进课程的开发, 这一观点揭示了评价的本质;这一模式结构紧凑、操作性强,也是它在课程评价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重要原因。不过,该模式亦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受到预定目标的束缚,使得评价忽略了未预期的目标,更忽略了丰富的互动的课程教学历程。

第四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书笔记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书笔记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教育家泰勒的经典著作,以下是“《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书笔记”,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泰勒认为制订任何课程及教学都是围绕四个基本问题展开的:学校应力求达到教育目标?要为学生提供怎样的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教育目标?如何有效地教学好这些学习经验?我们如何才能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该书主要是提出了研究以上问题的一些方法,但并不试图解答,因为对不同层次的教育、不同的学校而言,答案都将是不同的。本书虽没有回答问题,却阐明了回答这些问题的步骤,由此构成的一种基本原理,以考察课程和教学计划中的问题。

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泰勒于1949年发表了被视为现代主义课程研究范式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此书的影响,从瑞典学者胡森等人主编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的评论可略见一斑:“泰勒的课程基本原理已经对整个世界的课程专家产生影响”,不管人们是否赞同“泰勒原理”,不管人们持什么样的哲学观点,如果不探讨泰勒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就不可能全面地探讨课程问题。因此,学界往往把此书看作“达到了课程编制纪元的顶点”。

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二十世纪初,泰勒提出了 “科学管理”原理,强调彻底的实际效用。一些教育界人士对工厂企业的科学化管理运动,很快作出反应,把它视为一种理想的模式竞相仿效,并把 这种“科学”的方法应用于学校管理,继而又把它推衍到课程领域本身,把企业会计原理应用于学校的教学科目中。这样,学校课程的核心——学科也围绕“效率”这个轨道运转,效率等同于科学,这些观点也深深影响了泰勒,结合课程实践活动,形成了泰勒的课程原理。

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原理围绕着四个中心问题运转:即学校应该达到哪些目标?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经验?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围绕这四个问题,泰勒提出了课程编制过程的四个步骤或阶段:

1、确定教育目标。泰勒认为制订目标最重要的是选择,需要认真考虑来自学生的研究、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以及学科专家的建议等多方面的信息,以选择大量适当的目标,再通过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进行筛选或过滤。当目标确定后,需要一种最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和指导教学过程的方式来陈述教育目标,最有效的形式是每一个教育目 标都包括“行为”和“内容”两方面,以明确指出教育的职责。

2、选择学习经验。泰勒认为,“学习经验并不等同于一门学科所涉及的内容,也不等同于教师所从事的活动,而是学生与环境中外部条件的相互作用。学生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而教师的任务则是通过构建情境来控制学习经验。”

3、组织学习经验。泰勒认为,为了使学习经验产生累积效应,必须对它们加以组织,使它们起相互强化的作用,并提出了三项主要准则:连续性(continuity)、顺序性(sequence)、整合性(intergration)

其中连续性是指直线式地陈述主要课程要素;顺序性强调每一后续经验要以前面的经验为基础,同时又对有关内容加以深入、广泛地展开;整合性是指协调各种学习经验之间的横向关系,以便有助于学生获得一种统一的观点,并把自己的行为与所学的课程内容统一起来。

4.评价结果。泰勒认为,以上过程中已经具有了中介或初期的评价。评价的目的在于较全面地检验学习经验实际上是否起作用,并指导教师走向所期望的那种结果。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实际达到目标的程度的过程,凡是能获得任何有关教育目标所期望的行为的有效证据,都是合适的评价方法。

#p#分页标题#e#

1、泰勒的突出贡献无疑在于他创造性地以 “教育目标”为核心,构建了课程与教学原理的体系。但是,由于泰勒课程编制过程的直线性性质,使得课程目标与实施和评价方法脱离开来,因为评价涉及的仅仅是成功与否,而不涉及目标的适应性问题。而且目标是预先精心设计选择的,它往往被提升而超越于或外在于教育过程本身。由于学校课程过分局限于现代主义课程观,以致曲解了目标设定、意义构建和有目的规划:一是假设个体发展规划技能是通过被动地接受或模仿他人的计划,而忽略了主体积极参与规划过程来接受和发现知识的建构意义;二是假设建立于秩序稳定基础上的宇宙观,忽略了复杂性的特点。因此,在编写课程大纲或课程规划时应采用一种一般的、宽泛的,多少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的方式,来构建一种无限地受到情境影响的,因此对意外的变化具有高度反应性的方式。其中转化这一概念是课程的核心,即转化课程材料、过程、思想和参与者,这意味着鼓励、要求教师和学生自由地通过彼此的交互作用发展他们自己的课程。

2、对于泰勒原理的选择和组织学习经验,根据后现代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泰勒原理体现了一种外在的控制观,即把教师的控制作为扭转局面的外在强加力,由此确定了教师的外在权威角色。后现代主义者认为控制和权威是内在养成的而不是外在强加的,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权威和控制的概念是必要的,教师的角色应由他人价值的强加者转变为“平等中的首 席”,其作用也得以重新构建: 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化与情境共存。权威也转入情境之中,程序、方法论和价值的问题,不再以脱离实际生活的抽象来界定,而成为涉及学生、教师和地方规范与传统的地方决策。教师不要求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而是要求保持对权威的怀疑,与教师共同探究,教师帮助学生了解教师建议的涵义,教师与学生共同思考各自内在的理解。与教师外在控制和权威角色相联系的是知识的旁观者理论,即现实是外在于我们、需要用某些方法予以发现的。泰勒理论模式强调陈述目标和经验的精确性,以及对这些目标和经验进行评价的、设计的精确性,都体现了对这种观点的认同。在形而上的水平上,这种观念的基本假设是观察和思想的精确性是进入外在于我们个人经验而被视为“真正知识”领域的敲门砖。泰勒用秒表精确地计算施米特操作的步骤和他完成每个任务的时间,强调教师通过要求学生“注意”、“仔细听”、“认真观察”以达到精确性,这种理论基础就是假设学生与知识之间是旁观者,知识被假定在那里,而学生则是准备按照传递的方式接受知识的人。这种观点也受到了后现代主义者的强烈批判。他们认为,知识的旁观者理论支持的是一种逻辑的、分析的、科学的思想方式,在课堂则是追求一种分析的、说明的教学方式以获得精确性,但另外一种互为补充的方式——隐喻的、描述的、存在主义的方式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对话和构建的基础。作为教师,需要把这种相互作用引入到课程建构中。

3、在课程评价上,后现代主义者并不对课程评价表现出关注。

在他们看来,评价总是与等级相联系的。而从本质上说,评价应成为共同背景之中以转化为目的的协调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发挥核心的作用,但并不是排外的评价者。评价是共同进行的,是作为“做一批评一做一批评”这一循环过程中的组成部分。

泰勒原理自产生之日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理性主义至上思想的发展,泰勒原理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因此,我们只有批判地接受才能制定更合理的课程模式。

第五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书笔记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书笔记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泰勒的著作,日前我快速品读了这本书,这本书从四个方面对课程开发展开了讨论,即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如何选择可能有助于达到这些目标的学习经验?如何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学习经验?如何评价学习经验的有效性?以下是我看完此书后的几点感悟。

教育是改变人们行为模式的过程。人从出生时呱呱坠地开始就一直不间断地接受着教育,父母教育孩子如何生活、如何做人,教师教育孩子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很多教育其实是孩子不乐意、甚至讨厌的,没有谁生下来就想学习,只是迫于要在社会中生存罢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就体现了,孩子们都只乐意在百草园,抓抓虫子,找找乐子,都是被家长逼着去三味书屋,不情不愿的听先生讲课。我小的时候也是,上课总是不能集中注意力,窗外的风吹草动都让我很神往,唯独老师的念念有词让我感到烦躁。但是,难道就放任孩子这样的天性吗?那我们的社会还怎样正常运转?人类还怎样发展延续?所以学校和教师就是改变孩子行为模式的重要存在,教育就是痛苦的必不可少的改变人们行为模式的过程。

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我认为应该教给学生在生活中学不到的、学生能力范围之内的、能获得满足感的思维性的知识。学习最主要的目的是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学生要学会学习的方法技能,才能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提升自己。如果教师教授的内容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学生使出

全力也不能获得成功、获得满足感,甚至感到沮丧、感到失望,那教育的意义也就丧失了。生活中的知识是学生可以潜移默化的学到的,教师应该教授学生那些学生日常很少接触的,需要学才能会的知识,这样才能体现出教师的伟大和威严。

学生学到什么取决于他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很多时候,一个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差别很大,有的学习很好、能力很强,有的对学习一窍不通、能力很弱。这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并不等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一味的教给学生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学、去探究。教师应该多开展让学生动手实验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还可以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记忆,让学生更加透彻的理解知识。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由已故学者施良方先生翻译的,它被《卡潘》杂志评为自1906年以来对学校课程领域影响最大的两本著作之一。这次我只是草草的通读了全文,有时间一定要再细细回味。

下载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读书笔记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书笔记 一、本书及其作者简介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The BasicPrinciples of Curriculumand Instruction),作者是R.W.Tyler,就是被誉为“现代......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汇报 提纲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书汇报 一. 背景 二. 内容: 第一章 学校应力求达到何种教育目标 第二章 如何选择可能有助于实现这些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 第三章 如何为有效的教学组......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书笔记(合集)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书笔记 一、本书及其作者简介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The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and Instruction),作者是R.W.Tyler,就是被誉为“现代......

    读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有感--

    读《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有感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这本书主要阐述了一种思路,即将教学计划视为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本书鼓励学生去审察其他基本原理,并就有效课程所包含......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随笔(合集5篇)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感悟 本周读了拉尔夫·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这本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圣经’”的著作,确实名副其实。这本书没有课程与教学的教条式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概论》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概论的读后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后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群众观点的一点体会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物质生产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决定性意义......

    《课程与教学论》读后感

    《课程与教学论》读后感 一 、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现代创造理论表明,创造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它的获得不是靠传授或是手把手的教。而是在课堂教学中依靠潜移默化的熏陶......

    《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读后感

    《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读后感 本学期通过学习刘老师的课程,在刘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关注课程相关理论,我从图书馆借阅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