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消防经费保障的问题与对策大全
后勤工作在消防部队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后勤工作中的核心则是经费保障,没有经费作保障,一切工作将无从谈起。针对消防部队点多面广,驻地分散和消防业务费由地方供应的特点,必须改变理财观念,严格财务管理工作,在经费争取上处理好与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以满足新形势下消防工作社会化需求,真正为部队建设起好保障作用。
一、当前消防部队经费保障的现状和面临的困境
消防部队属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同时又是公安机关的一个警种。消防部队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部队行政经费,主要是人员工资、津贴、福利和公用经费等,按照人民解放军同等现役人员待遇规定执行,这一部分的经费属于军费开支;二是消防事业费,又叫消防业务经费,即是消防业务性开支和消防站营房、营产营具、消防设施及其维修等所需的费用。
(一)经费保障供求矛盾突出。部队行政经费是消防部队最基本的人员生活费,由中央财政给予,只能勉强维持部队日常生活费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消防部队担负的防火、灭火、社会抢险救援等任务日益繁重,仅仅依靠部队行政经费已难以保障完成好各项任务,也难以适应国家对消防部队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预算外经费作为消防部队经费的有益补充,根据1999年中央军委文件精神规定部队不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使预算外创收经费数量大幅度减少,有些单位基本上没有预算外经费。既使还有少数预算外经费的单位,其数量也是微不足道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部队经费不足的困难,使部队行政经费开支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二)消防业务经费预算因地区经济贫富差距而参差不齐。消防部队开展业务工作,购置消防车辆、器材装备,建设营房等经费都来源于消防业务经费,而2004年公安部、财政部、建设部联合下发的《消防业务经费管理办法》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虽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增加消防业务经费的工作平台,给予了相关政策支持。但是,由于目前地方财政供给体制现状和消防业务经费指标的不明确,使部队业务经费投入的多少,全部靠消防部队自身去做工作,分散了大量精力。找领导、跑财政要钱就成为一些基层支队、大队领导的主要工作,疲于奔波。地方经济条件好一点的支队,消防业务经费可能有数千万甚至突破亿元,但是条件差一点的地区可能只有百余万,一些大队一年的业务经费甚至只有十余万元,地区差异较大。
(三)经费管理能力差,制约了经费使用效益的提高。一是基层大队领导理财观念落后,对财务知识知之不多,只注重经费来源数量,而忽视经费使用上的质量,经费使用效率不高。对财务工作只停留在收与支的肤浅认识上,忽视了财务工作控制、预测作用,不懂得对经费使用进行科学决策。二是财务人员自身业务和管理水平没有明显提高,目前基层财务人员大多数不是专业学校毕业,而是由半路出家的士官来担任,缺少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上岗前只是简单参加过总队或支队的业务培训,业务素质普遍不高,在财务工作中只注重会计核算等基础工作,不注重对经费使用效益的分析和预测,不能对领导科学理财起到“参谋”作用,存在“不会管”、“不善管”、“不敢管”的现象。三是财务人员不稳定,出现断层现象。基层人员调整频繁,常常是“今天培训明天走”,财务工作的连续性得不到保证。四是财务人员兼职多。随着部队建设步伐加快,后勤部门所担负的工作任务逐年增加,财务人员配备明显不足。基层单位财务人员往往身兼数职,岗位多、任务繁重,造成在工作上往往只停留在单纯记账、算账、报销等传统工作模式,无法适应当前部队开展的财务规范化建设要求。五是基层大队
领导和财务人员只重资金,忽视对资产的认识和管理,经费使用上没有长远规划,没有对资产合理调配使用,造成重复投资、重复浪费,无法发挥经费的最佳效益。
二、解决存在问题的办法和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这几年消防部队各方面建设都得到了跨越式发展,消防工作社会地位和作用逐步提高,部队自身的营房、装备和人员素质及管理水平也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应该说,消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这与经费大量投入是分不开的。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现阶段消防装备水平地区差异显著,处置重特大火灾、灾害事故的能力还较低,消防经费总量还严重不足,个别单位预算每年缺口仍很大,远远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对消防工作提出的要求。
(一)实行开源节流、合理分摊、压缩行政消耗性开支。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廉政建设,从严控制接待费开支。为营造干事业的良好氛围,杜绝铺张浪费、大吃大喝不良风气,严格请示制度,对日常接待,各单位按照“必须、合理、小额,从简”的原则,使接待费等行政消耗性开支得到有效控制。
(二)积极拓宽经费渠道,积极争取地方财政的支持。一是以部队处置重大灭火救援任务和抗洪抢险救灾任务为契机,在地方党委、政府对消防工作重要性有了进一步认识的情况下,及时向地方政府突出反映部队在抢险救援中器材装备滞后的危险性,反映部队每年都需要大量经费更新器材装备,提高扑救火灾和处置各种抢险救援任务的能力,更好的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二是利用地方政府在“八一”、国庆等重大节日期间慰问部队官兵的机会,多向他们宣传消防工作和部队建设面临的困境以及急需解决的问题。三是积极努力向政府多汇报工作。通过向政府汇报工作,反映我们消防部队当前面临的困难与存在问题,引起地方政府与领导的重视。以珠海支队为例,通过积极向各级领导汇报,争取对消防工作的支持,支队消防业务费正常经费2005年1192.99万元,2006年1310.74万元,比05年增长9.87%;2007年达1475.84万元,比06年增长了12.60%。经费保障能力的不断提升,为部队的全面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充足的经费在后勤部门的科学管理下形成了供管有序、开支合理、收支透明的良好保障局面。
(三)努力提高人员素质,向管理要效益。财务管理是科学也是艺术,不同的管理者使用同样数额的经费,其经济效益会有很大不同。对本级和直属单位财务管理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如仅仅满足于一般事务的处理和协调,就很难有较好的经费使用效益。如果采取针对性措施,结合实际加强对财务管理本质规律、特征和功能的研究,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下功夫研究探寻最佳的经费结构。要使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的效益,就必须“好钢用在刀刃上”。这个道理谁都懂,但问题的关键是能准确地分辨出那些是“需要投入好钢的刀刃”。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各个部门、各个项目都有一套说辞认为自己是最需要经费投入的“刀刃”,财务部门就要认真研究,反复论证,采取成熟的财务分析方法,拿出过硬的数据,甚至需要走出去调查,向有关专家咨询。要防止闭门造车,脱离实际,也不能助长“会哭的孩子吃奶多”,谁有能力争就多给谁。俗话说,条条道路通罗马,做任何事情总会有几套方案,通过科学的论证,最后一定能找出最合理的经费使用结构,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二是形成监督机制,规范财务管理。制度化和规范化是抓好财务管理工作和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的基础,为此要下大气力搞好制度建设。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制度规范为财务管理提供了有力依据,是防范财务风险的强大武器。在实际工作中,虽然消防部队已经颁布
制定了一系列制度规范,但各单位财务部门还必须结合单位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配套制度规范。其次,有了制度,就一定要严格执行,要增强制度的约束力,否则,还不如没有制度。三是运用激励机制,提高人员素质。财务人员素质的高低与经费使用效益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目前,消防部队财务人员具备正规院校财会专业学历的人数比例还不大,财务人员素质同高水平财务管理的要求还不相适应。要从根本上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就必须重视提高人员素质,培养技能,更新知识,建立一支高素质、善管理的财会队伍是当务之急。为此,首先要抓培训提高。应该把培训作为一种激励,把是否经过培训,作为承担更大的责任、更富挑战性的工作以及提升到更重要岗位的必要条件。其次,重视财务人员的入口,要选拔那些懂经济和财务管理,又了解军事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人,放到各级财务管理工作岗位上。再次,要重视考核,每年对本级和下属单位财务人员的工作进行评定,对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充分肯定,既满足他们的荣誉感和自尊心,又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第二篇:公安派出所经费保障问题探讨与对策
公安派出所经费保障问题探讨与对策
毛瑞明
摘要:公安派出所经费严重不足,一直困扰着基层派出所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发展。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该按照事权划分的原则,将派出所所需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建立科学的经费保障机制,保障公安派出所的基本需求推动公安事业的发展,确保我国社会稳定。
关键词:派出所;经费;保障;财政预算;对策
公安派出所是市、县公安机关直接领导和管理的派出机构,是集防范、管理、打击、服务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战斗实体,且始终处于公安工作的前沿阵地。可以说公安派出所经费保障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民公安事业的发展壮大,关系到公安战斗力的充分发挥,关系到国家政权的巩固,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进行。但是,由于存在种种因素,公安经费特别是派出所经费一直得不到必要的保障。
一
公安经费保障问题,成为困扰公安事业发展的一个长期性问题。作为公安基层单位——派出所,其经费来源和用途往往分为四个部分:一是财政预算安排的经费,主要用来支付民警的工资;二是罚没收入上缴后的财政返还部分,主要解决办案经费;三是行政性收费即户政管理规费,主要用于解决相关行政管理工作费用;四是民间赞助收入,主要用于解决基础设施和民警的生活福利补助等。在实际工作中,派出所是公安机关队伍最大、任务最重、涉及面最广的基层单位,公安机关的许多工作都离不开派出所,甚至都要通过派出所来贯彻落实,即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全国派出所民警占总警力的比例不到30%,却承
[1]担了公安机关70%以上的工作任务,但各地给派出所的办公经费一直没有保障,一些地方财政拨给派出所的经费,经市、县公安局层层截流,真正到达派出所的寥寥无几。据调查,全国派出所的经费保障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经济发达地区能解决工资、办公费和办案费;二是多数地区能解决工资和办公费,但办案经费没有保障;三是中西部的一些省区,只能保证工资,有的连工资也不能按时足额发放。"3#
由于一些地方政府无法保障派出所的经费需求,对派出所实行断奶自养,让其自谋生路。为了筹措办公经费,有的派出所领导特别是农村派出所领导,他们把大部分精力用于抓经费筹措工作上,其核心就是解决经费保障问题。“不少派出所只好靠罚没款返还和拉资助支撑,甚至还有个别派出所为此将主要精力用于
[2]抓赌抓嫖罚款。”这种极不正常的经费保障体制给公安机关带来的危害决非仅仅体现在经费短缺财力分散等资金活动范畴内,更为严重的是,它造成基层公安机关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偏离工作重点和工作方向,超越警务工作范围,影响执法的严肃性公正性,长此以往,势必造成队伍涣散,警令不通,战斗力下降,并影响公安机关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二
派出所所需经费无法保障,其存在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地方党政领导重视不够,没有从制度上确保基层公安机关的经费。我国在1995 年修订颁布的《人民警察法》第37条明文规定:“国家保障人民警察的经费。人民警察的经费,按照事权划分的原则,分别列入中央和地方的财政预算。”但是,多年过去了,至今未出台中央或地方政府有关基层公安机关经费保障制度。难怪今年年初“两会”上,有21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递交“公安经费亟待保障”的三份提案。公安机关作为具有武装性质的刑事执法和治安行政力量,肩负着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责,公安工作严格地讲属国家事权,公安经费应当得到有效保障,特别是地处广大农村地区的基层派出所,担负着国家基层政权的稳定工作。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党政领导同志一味地重视大中城市的社会稳定和政权建设工作,而忽视了广大农村地区社会稳定与基层政权建设的关系,没能正确处理改革、稳定与发展的关系。因此,他们对基层公安机关特别是对派出所工作的领导与关心,只是停留在口头上重视,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制定出使派出所建设与发展获得有力保障的、行之有效的制度。有资料统计表明,全国现有74%的县级公安机关的正常业务经费难以保障,而基层派出所绝大部分办案经费短缺,装备落后,基础设施简陋,有的连电话费、汽油费都付不起,有的甚至不得不贷款办案。此外,还有民警的工资、补贴、医疗费等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公安事权认识不一致,划分不明确,也影响了基层公安机关经费保障的力度。
(二)没有建立相适应的基层公安经费保障标准,派出所经费无法保障。除民警的工资由地方政府按公务员标准支付外,基层公安机关的所有的业务经费始终没有发放标准。有的地方财政按每人每月下拨一些办公经费给县(市)局,多数县(市)局截留,派出所的所有办公经费就得由所长带领民警想方设法筹集。为保障工作正常运转,民警的日常工作不得不带有经济目的。在某些较为贫困的山区派出所,筹资无门,集财无路,即便是能力再强、业务再精、水平再高的领导班子,充其量只不过是一群“无米之炊的巧妇”。而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和新时期对基层公安机关的要求越来越严,越来越重,从而带来的经费缺口日甚一日。为了完成任务,只好做一些不属于公安机关职责范围内的事情来获取地方财政的支持,往往出现“端谁家碗,受谁家管”的被动局面。难怪所长们都说:“派出所工作千难万难,筹集资金保证工作正常运转是第一件难事。”由于无经费保障标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公安机关容易陷入地方保护主义,警令不畅,执法不严,必然引起广大群众不满,从而降低执法权威。
(三)基层公安经费管理与监督力度不大。一是经费管理不一:基层公安机关除人员工资由同级财政按公务员标准统一拨付外,其他如行政性收费或罚没款,各警种和部门往往自取自支,各自为政,漏洞较多;二是自身经费管理改革力度不大,投资重点不突出,投资效益不高。如一提到要加强装备建设,优先考虑的是小汽车、手机,对侦查破案、安全防范等方面急需的设备舍不得投资;三是先进科技设备管理不当。虽然大部分派出所没有办公自动化,但随着公安科技的日益提高和使用,有些先进科技装备已到位,可是使用这些先进科技的多数是非专业人员,有的因操作不规范,使用不当,常常造成上百元、千元的部件损坏,甚至使之变成废品和装饰品;四是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现象屡禁不止。有的地方政府或领导将警察权力视为可用来开发利用的“资源”,向基层公安机关
下达罚款、“创收”指标,严重损害了公安机关的执法形象。
以上问题的普遍存在,充分说明了建立科学的可行的公安派出所经费保障体制是非常必要的,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当引起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三
当今世界各国警察经费保障模式很多。根据我国国情,关于基层公安机关经费保障问题,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明确派出所经费支出纳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派出所虽不是地方政府的职能部门,但履行的职责和承担的义务相当于地方政府的职能部门,担负着维护本地的社会治安秩序,保一方平安的职责。因此,按现行的财政体制,地方政府应当明确派出所经费支出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使派出所经费有个硬性规定,使政府能够按时按规定拨付,做到“有法可依”,避免出现“讨得多的多吃,不会讨的没有吃”的现状,使派出所工作及其发展有一个可靠的保障。据报载,从2003年4月3日起,河南省焦作市所有派出所办公经费全部纳入市政府财政
[2]预算,按每所每月3000元的标准由市财政直接供给派出所。尽管标准不高,但
使派出所的经费有了一个落脚点和归宿。
(二)制定和落实派出所经费最低保障标准。按照我国《预算法》制订和规范派出所各项支出标准是上级公安机关和地方政府当前一项重要工作,是派出所开展工作必要的基本条件。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按照“一保吃饭,二保办案”的要求,制定出派出所各项合理的支出标准,对装备、基础设施,实行编制管理,即定额、定量供应的管理制度,包括装备的修缮、日常维修;对其他工作经费如办案、办公等支出,也应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保障标准。据报载反映,一般条件下,各地基层派出所只需年增加经费6万至8万元,就能适应履行职能的需要;如再投入15万元,就能基本解决车辆、通信和部分个人防护设施,使派出所的装备明显改善。[3]因此,公安部要按照维持正常运转的需要,进行科学测算,制定下发一个阶段内的最低保障标准,地方政府将其纳入财政预算后予以坚决保障。
(三)建立对贫困地区的基层派出所和涉及全局性的公安业务工作的专项补助机制。我国地域辽阔,条件差异很大,地区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是一个突出的特点,而当地经济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该地公安机关经费保障的程度。公安部2001年全国百县公安机关经费保障情况调查表明,百县公安机关人均经费4.15万元,人均经费最高的是上海市黄浦区,为11.01万元,最低的是黑龙江省兰西县、吉林省桦甸市,为0.84万元,高低之间相差13倍之多,部分地区还有较大比例的派出所连自己的办公楼都没有。因受经费紧张的制约,有的基层派出所装备十分落后,有的装备仅仅是一台性能落后的面包车和两副手铐。在与违法犯罪作斗争时,因基础设施简陋,装备落后,致使民警力不从心,严重制约了公安机关打击犯罪的战斗力。因此,中央财政在加大对贫困地区转移与支付力度的同时,应当对贫困地区公安机关实行专项经费补助制度,以保证其基本执法的需要。
(四)加强社会保险事业对公安工作的支持。我国的社会保险事业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不断发展与完善,已成为我国社会保障的一项基本制度。社会保险事业与公安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何使两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相辅相成、协调发展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开发的一大课题。
据统计,我国的刑事犯罪案件中70%-80%是侵财案,其中大多数是入室盗窃。
[4]打击盗窃犯罪是公安机关的重要任务,但对盗窃犯罪最有效的遏制手段是加强防范。在这方面,社会保险部门的工作大有可为。对社区治安防范工作、消防设施的改造与完善、改善交通安全设施等等,保险部门不应只着眼于案发后的理赔,而应投入必要的经费支持,加强防范措施,使入室盗窃案件、火灾事故、交通安全事故等大幅度下降,反过来,必然会大幅度降低理赔数额。国外在这方面已有先例,如澳大利亚保险公司1990年初开始支持警方交通安全设施建设,至1996年底,交通肇事死亡率降为零,保险公司以较少的投入得到较大的经济效益回报,不仅取得了相应的社会效益,而且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4]此外,对公安民警的伤亡保险,也可以进入社会保险之中,既体现了“从优待警”政策的落实,又可促进社会保险事业的完善与发展。
(五)强化基层派出所内部财务管理与监督。加强基层派出所内部财务管理与监督是实现科学的基层派出所经费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地方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强化这方面的工作尤其重要。基层派出所经费保障工作,多年来既有保障不力的问题,也有管理与监督不善的问题。因此,加强财务管理与监督,在目前的形势下,应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基层派出所领导要不断强化预算意识。要围绕地方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结合公安机关工作要点,编制好预算,一定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同时,预算时,一定要留有余地,要根据《预算法》有关规定留有一定的预备金,以防急用;第二,要深化基层派出所财务管理制度改革,坚持财务归口管理,坚持一切财务活动都纳入财务管理的范畴之内,形成统一、有序、监督有力的财务管理制度,杜绝私设小金库,设帐外帐的不正之风;第三,要积极推行工程招标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这样,才能加强经费活动中的财务监督,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益,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
总之,经费保障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公安派出所工作的一个长期性问题,甚至影响着我国基层政权的稳定工作。因此,中央和地方政府应按事权划分的原则,根据各地经济状况,将派出所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科学的派出所经费保障体制,推动公安事业的发展,促进执法公正,执法为民,确保我国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鲍遂献.杭州会议与公安派出所改革[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06):11.[2]直言.派出所办公经费该如何保障[N].人民公安报,2003-04-14(5).[3]戴刚,等.县级公安经费保障的困扰与建议[N].人民公安报2003-05-20(8).[4]赵大斌.关于建立科学的公安经费保障体制的思考[J].公安研究,2001,(6):84.收稿日期:2003-06-12
作者简介:毛瑞明,男,江西瑞金人,江西公安专科学校治安系副主任,副教授。该文为江西省社科“十五”规划课题“警察物质保障与警务改革”内容之一,编号为“00sh13”
责任编辑:郭莉
第三篇:多种消防队伍建设经费保障
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经验材料提纲
(一)健全稳固经费保障机制。近年来,支队认真落实《关于建立县级公安消防部队消防业务费基本支出保障机制的意见》及《山东省公安消防部队合同制消防员和文职人员招收管理办法(试行)》中规定的工资、待遇、社会保险等制度,将合同制消防员和消防文员的工资、服装、伙食、保险等人员经费,及人身意外伤亡保险、重大疾病保险等经费纳入消防业务费保障范围,按照“政府统筹、分级负责”的原则落实经费保障,并按照经济发展每年有所增加。泰安市财政每年173.1万元合同制消防员、消防文员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09年以来,全市各级投入合同制消防员、消防文员经费719.13万元,有效保证了工资、福利待遇和执勤训练、灭火救援等消防保卫任务的需要。
(二)着力提高工资待遇水平。全市各级依托政府落实工资待遇,实行统一管理。按照《劳动法》等有关规定,通过劳动派遣部门与合同制消防员、消防文员签订劳务合同,并为其办理了养老、基本医疗、大额医疗救助等5类社会统筹保险采取季度结算的方式投保,避免了因合同制消防员中途辞职、辞退导致的保险资金流失问题。目前,全市合同制消防员工资1500—2000元/月,每人每年保险费用
元。同时,支队每年投入8万元为全市合同制消防员、消防文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三)落实专职消防队伍经费保障。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通过
等方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新泰在乡镇专职消防队伍建设方面,建立了消防安全应急救援服务队业务费基本支出保障机制,解决了“经费”问题。(新泰专职消防队建设经费保障材料)
第四篇:再谈人民法院经费保障问题
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的确定,人民法院作为国家专门审判机关,行使独立审判职能是人民法院实现司法公正的一项重要组成部份,而要实现独立审判,离不开充足的经费保障,司法经费是保证审判工作正常进行的必要物质条件。而现行的经费管理体制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人民法院司法改革的整体推进,并成为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泛滥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有关情况表明,相当数量的法院特别是基层法院和老少边穷地区的法院,由于经费困难连工资都无法发放。由于经费困难,一些法院审判工作所需经费无法保障,一些法院干部的差旅费、医疗费长期得不到及时报销。一些法院的办公条件极差,审判法庭更无法满足正常审判工作的开展。许多基层法院反映,最高法院或高级法院下拨的专项经费常常被地方财政截留,甚至截留后也不告知法院。经济发达地区财政比较宽裕,法院物质装备搞得比较好,但欠发达地区的基层人民法院经费困难,物质保障不力,严重制约审判工作的发展。因此,探讨人民法院在新时期条件下的财务保障制度有着重要意义。
一、人民法院经费的主要来源及缺陷
1、地方财政。主要是依靠各级政府财政的拨款及法院自身收入的诉讼费作为补助经费,这是法院经费的最主要来源。目前我国财政对于法院收入的诉讼费,实行“收支两条线”,即法院收缴的诉讼费全额上缴给财政专户,财政统筹后再以预算外资金的形式,根据其经济实力与法院的开支预算报告决定拨款数额的多少。依靠当地财政部门供给,是基层法院业务经费来源的主要渠道,但法院经费的分配和划拨权由地方财政独揽,又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划拨的随意性很大,何时划拨、划拨多少,完全受制于财政部门,而且审批程序也繁锁,造成经费核拨不及时,经费保障率极不稳定,财政拨款主要是人员经费,每月开支了正常的工资、社会保障费和规定的福利费后所剩无几。同时,不同地区的法院得到的财政拨款是各不相同的,也因此形成了有的法院经费相对有余,有的法院经费缺口很大。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的法院,诉讼费收入多,经费相对较充足,基础设施建设,硬、软件建设相对也较先进。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法院,诉讼费收入少,财政困难,得到的经费也相对不足,人员经费尚无法保证,更何况办案经费和建设资金?即使富裕地区法院,经费完全仰仗地方财政,司法天平也难免向地方利益倾斜。司法的地方保护主义屡禁不止就不奇怪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早在3年前就指出,“一些法院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法院经费不足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物质装备十分落后,严重影响了审判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法官队伍的稳定”。经费缺乏,已成为困扰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一个难题。
2、上级法院补助收入。上级法院通过财政专户核拔,用于统一购置辖区内法院系统必需的业务设备和补助贫困地区法院业务经费。虽然实行这样的制度,但法院系统(特别是基层法院)必需的业务设备购置仍处于落后水平,跟不上法院工作的需要。此外,补助贫困地区法院业务经费的工作尚不能尽如人意,上级法院利用各地统筹的经费,对落后地区法院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物质装备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大。相反,投入中级以上法院基础设施建设和物质装备建设的资金比例远比投入到基层法院的大得多,因此,上下级法院基础设施建设和物质装备建设的水平差距非常大。而中级法院的设置在一个省来说,数量不多,就广西而言才16个中院,而基层法院的设置为111个。作为中级法院来说,无论从人员还是案件的数量对比,在基层法院中所占的比例都不大,但所投入的资金数量总和却大的惊人。建设一个中院的资金投入量,可以用来建设二个基层法院,甚至还不止。可见,在省、市、县(区)三级法院之间,对于省、市两级法院在资金的分配和使用上,权力因素倾斜度很大,这明显不利于基层和贫困地区法院。多年来,基础设施建设和物质装备建设的重点仍停留在省、市两级法院,这是造成基层和贫困地区法院基础设施建设和物质装备建设长期进步不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3、中央和省级财政的专项补助经费。由于贫困地区财政困难,法院收取的诉讼费用有限,导致了经费严重不足,妨碍法院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需要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基层及贫困地区法院业务装备和办案所需的经费。可见,由中央和省级财政实行贫困专项补助经费,是居于我国国情和我国法院现行经费保障制度下所产生的无可避免的一种补救性保障措施。
4、中央政法委专项补助拔款。主要用于给贫困地区法院购置办公车辆及办公装备的经费。这项拔款与中央和省级财政的专项补助经费同样,只是补救性保障,其发放数量十分有限、不集中,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费缺乏的问题。
二、解决经费保障制度的对策人民法院经费保障工作做好了,直接体现了国家对法院工作的重视,体现了法律的尊严,体现了法院的公正与效率,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五篇:再谈人民法院经费保障问题
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的确定,人民法院作为国家专门审判机关,行使独立审判职能是人民法院实现司法公正的一项重要组成部份,而要实现独立审判,离不开充足的经费保障,司法经费是保证审判工作正常进行的必要物质条件。而现行的经费管理体制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人民法院司法改革的整体推进,并成为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泛滥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有关情况表明,相当数量的法院特别是基层法院和老少边穷地区的法院,由于经费困难连工资都无法发放。由于经费困难,一些法院审判工作所需经费无法保障,一些法院干部的差旅费、医疗费长期得不到及时报销。一些法院的办公条件极差,审判法庭更无法满足正常审判工作的开展。许多基层法院反映,最高法院或高级法院下拨的专项经费常常被地方财政截留,甚至截留后也不告知法院。经济发达地区财政比较宽裕,法院物质装备搞得比较好,但欠发达地区的基层人民法院经费困难,物质保障不力,严重制约审判工作的发展。因此,探讨人民法院在新时期条件下的财务保障制度有着重要意义。
一、人民法院经费的主要来源及缺陷
1、地方财政。主要是依靠各级政府财政的拨款及法院自身收入的诉讼费作为补助经费,这是法院经费的最主要来源。目前我国财政对于法院收入的诉讼费,实行“收支两条线”,即法院收缴的诉讼费全额上缴给财政专户,财政统筹后再以预算外资金的形式,根据其经济实力与法院的开支预算报告决定拨款数额的多少。依靠当地财政部门供给,是基层法院业务经费来源的主要渠道,但法院经费的分配和划拨权由地方财政独揽,又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划拨的随意性很大,何时划拨、划拨多少,完全受制于财政部门,而且审批程序也繁锁,造成经费核拨不及时,经费保障率极不稳定,财政拨款主要是人员经费,每月开支了正常的工资、社会保障费和规定的福利费后所剩无几。同时,不同地区的法院得到的财政拨款是各不相同的,也因此形成了有的法院经费相对有余,有的法院经费缺口很大。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的法院,诉讼费收入多,经费相对较充足,基础设施建设,硬、软件建设相对也较先进。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法院,诉讼费收入少,财政困难,得到的经费也相对不足,人员经费尚无法保证,更何况办案经费和建设资金?即使富裕地区法院,经费完全仰仗地方财政,司法天平也难免向地方利益倾斜。司法的地方保护主义屡禁不止就不奇怪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早在3年前就指出,“一些法院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法院经费不足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物质装备十分落后,严重影响了审判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法官队伍的稳定”。经费缺乏,已成为困扰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一个难题。
2、上级法院补助收入。上级法院通过财政专户核拔,用于统一购置辖区内法院系统必需的业务设备和补助贫困地区法院业务经费。虽然实行这样的制度,但法院系统(特别是基层法院)必需的业务设备购置仍处于落后水平,跟不上法院工作的需要。此外,补助贫困地区法院业务经费的工作尚不能尽如人意,上级法院利用各地统筹的经费,对落后地区法院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物质装备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大。相反,投入中级以上法院基础设施建设和物质装备建设的资金比例远比投入到基层法院的大得多,因此,上下级法院基础设施建设和物质装备建设的水平差距非常大。而中级法院的设置在一个省来说,数量不多,就广西而言才16个中院,而基层法院的设置为111个。作为中级法院来说,无论从人员还是案件的数量对比,在基层法院中所占的比例都不大,但所投入的资金数量总和却大的惊人。建设一个中院的资金投入量,可以用来建设二个基层法院,甚至还不止。可见,在省、市、县(区)三级法院之间,对于省、市两级法院在资金的分配和使用上,权力因素倾斜度很大,这明显不利于基层和贫困地区法院。多年来,基础设施建设和物质装备建设的重点仍停留在省、市两级法院,这是造成基层和贫困地区法院基础设施建设和物质装备建设长期进步不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3、中央和省级财政的专项补助经费。由于贫困地区财政困难,法院收取的诉讼费用有限,导致了经费严重不足,妨碍法院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需要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基层及贫困地区法院业
务装备和办案所需的经费。可见,由中央和省级财政实行贫困专项补助经费,是居于我国国情和我国法院现行经费保障制度下所产生的无可避免的一种补救性保障措施。
4、中央政法委专项补助拔款。主要用于给贫困地区法院购置办公车辆及办公装备的经费。这项拔款与中央和省级财政的专项补助经费同样,只是补救性保障,其发放数量十分有限、不集中,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费缺乏的问题。
二、解决经费保障制度的对策
人民法院经费保障工作做好了,直接体现了国家对法院工作的重视,体现了法律的尊严,体现了法院的公正与效率,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经费保障制度进行改革。
1、健全经费保障监督机制,保障经费使用的公正、透明、廉洁。建立健全人民法院经费保障监督机制。首先要解决管理机制上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要实行上级监督下级,如纪检监察人员的配备由上级法院指派、由上级法院任命和领导,这样才能彻底解决以往监督不力的问题。人民法院的经费监督工作主要体现在:一是对法院经费保障工作实行监督;二是对法院重点项目要实行跟踪监督,从各项招投标、施工、验收整个工作环节实行监察。通过监督,切实保障人民法院经费保障制度得以落实,为人民法院的司法公正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2、建立垂直的法院经费保障体制。在目前的体制下,人民法院不可能完全公正行使审判权,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经费保障体制,就不能确保法院的公正司法。而如果建立了中央垂直的法院经费保障体制,为审判机关提供了稳定、有保障和较高数额的经费,则会使各级法院不会受制于地方,彻底摆脱地方保护主义,真正做到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所谓垂直的中央经费保障体制是指各基层法院在认真做好各部门预算编制的基础上,逐级上报、编报,由中央统一拨款到最高院,再由最高院统一拨款到各高院后,再拨款到各法院。要建立垂直的中央经费保障体制,重点是做好部门预算编制工作。部门预算经人大审批通过、财政部门下达后即具有法律效力,各单位应严格按预算执行,严格执行部门预算是整个过程的最重要的手段。
3、建立独立的司法预算制度,实行国家单列财政拨款。1985年8月召开的第七届联合国预防犯罪和罪犯待遇大会通过了《关于司法机关独立的基本原则》(下称“基本原则”),“基本原则”第七条规定“向司法机关提供充足的资源,以使之得以适当地履行职责,是每一会员国的义务”,在基本原则的有效执行程序解释中,“向司法机关履行职能提供充足的资源”包括根据承办案件数量任免足够人数的法官,为法院配备必要的支助人员和设备,以及向法官提供适当的人身安全、报酬和津贴。在国外,大多数国家都将法院经费独立出来,单独列入国家预算,借鉴外国的有益经验,针对我国的司法经费财政管理体制中的弊端,我们应该改革这种体制,建立独立的司法预算体制,这是以经费保障司法独立、司法公正的基础。建立独立的司法预算制度,实行国家单列财政拨款,有利于保证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地方政府干涉支配,有利于司法公正的实现;有利于保障法院有充足的办案经费,保证审判职能的实现,防止司法腐败的产生,维护司法公正;有利于保障法官们享有应有的物质待遇和福利待遇,提高法官们的社会地位,纠正少数干警的不正之风,有利于防止司法腐败,实现司法公正;有利于保证拨给的经费能得到充分合理的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从而使地方保护主义失去其存在的空间,进一步保障司法公正的实现。
目前法院经费收支管理实行的“收支两条线” 的管理模式,即法院收取的诉讼费全额上缴财政,由财政统筹后,再以“业务补助经费”拨给法院。财政在统筹时,将法院上缴的诉讼费按比例分成,大部分回拨给基层法院,再将一定比例的诉讼费作为统筹基金,分配给较不发达的基层法院,这样,在办案经费分配上,满足了发达地区法院的需求,又兼顾了不发达地区的法院。实行“收支两条线”,使监督部门能够发挥监督的作用,根除了法院在收费上存在的种种问题。但是,实行“收支两条线”,最大的缺点就是把经费的主动权完全地交到财政部门手中,财政拨款是否及时,是否充足,会直接影响着法院的审判工作,使地方政府有条件对法院的审判工作进行干预、干扰,影响了法院司法独立。因此,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