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保险综合经营历史经验重要启示与未来发展
保险综合经营历史经验重要启示与未来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金融机构的业务发展和金融风险的出现,中国的金融业开始实行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的体制。然而,也就在这一期间,随着1999年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通过,世界发达国家金融业综合经营趋势日益显现,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金融业对分业经营体制的反思和对金融综合经营的探索。为适应国际金融综合经营的发展趋势,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这标志着中国对金融业综合经营的实践正式启动。
受国际金融综合经营潮流的推动和国内金融分业经营政策松动的影响,中国保险业对综合经营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人保、太平洋保险、中国再保险、中华联合和阳光保险等保险公司为了更好地实现金融创新,相继组建成立了保险控股(或集团)公司,推广综合经营战略。许多中小型保险公司也在跃跃欲试,积极准备跨入保险集团的行列。研究表明④,2006年在中国的保险公司中,保险集团的资产规模、保费收入和所有者权益分别为16 936.79、4 418.76和730.58亿元,占比分别为87.24%、83.01%、71.96%;保险集团的利润总额为81.58亿元,为保险业利润总额的2.65倍。综合经营已经成为中国保险市场中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
显然,综合经营对包括保险业在内的中国金融业的未来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必将成为中国保险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市场环境与制度背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冷静客观地看待金融综合经营的利弊和保险公司集团化经营的优劣,正确地选择适合各保险公司自身的发展模式,明智地确定自身的发展战略,不仅关系到能否有效地避免盲目随波逐流所可能导致的风险加剧和效率降低,而且关系到每个保险公司乃至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
金融综合经营制度在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模式,总结国际金融综合经营演进历史及其典型模式的形成原因、特点和影响,将有助于客观地认识国际金融综合经营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中国保险公司发展模式的选择带来有益的启示。中国虽然在金融综合经营的道路上刚处于起步阶段,但中国金融经营制度的发展却有着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十分不同的特点,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总结这些经验和教训,有助于保险公司正确认识自身所处的外部大环境和发展趋势,以便于明智地根据自身具备的内在条件来选择经营模式和发展战略。基于上述考虑,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总结金融综合经营的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为探讨金融综合经营背景下,保险公司经营模式和发展战略的选择提供思路。
一、国际金融综合经营发展的经验
发达国家的金融综合经营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发展起来的,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经营模式,并逐渐显现出对世界经济发展和经济制度的影响。
(一)国际金融综合经营演进的典型模式
世界各国金融业综合经营的发展在动因、路径和影响等许多方面都呈现出一定的共性和区别。从发展路径和演进模式看,大都经历了两种不同的路径,可归纳为四种典型的模式。一种是世界大部分国家已经或正在经历着的从混业经营制度发展成为分业经营制度最终又进入综合经营制度的过程。在这一发展轨迹中,按照制度变迁的驱动力和监管模式的不同,可以将金融综合经营的演进模式分为政府推动型模式、严格监管制度下的市场推动型模式和宽松监管制度下的市场推动型模式。另一种是建立于19世纪中叶,且一直发展至今的全能银行模式,主要存在于德国、瑞士等欧洲大陆国家中。
1.宽松监管制度下的市场推动型模式
宽松监管制度下的市场推动型模式是指由于金融市场的监管强度比较低,金融市场内部创
新比较活跃,市场创新推动了金融综合经营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同时推动了金融监管机构为适应市场需要和控制市场风险而进行制度变革。这种模式最典型的国家是英国,当前席卷全球的金融综合经营浪潮就源自于英国。英国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一贯推崇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崇尚行业自律。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虽然实行的是金融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但金融监管并不十分严格。在这种宽松的监管环境下,英国的金融创新活动非常活跃。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新业务的不断展开,不同金融部门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同时,外国金融机构大量涌入英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导致金融监管机构与金融机构之间以“道义”为主的监管关系被打破,分业经营已成为阻碍金融创新和发展的桎梏。为了适应市场需要,英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最终在20世纪90年代建立了金融综合经营的制度。
2.严格监管制度下的市场推动型模式
严格监管制度下的市场推动型模式是指由于严格的金融监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金融市场的创新活动,金融企业只得通过不断利用监管漏洞开发市场资源而实现金融创新,当市场中规避监管的行为已经形成一种合力时,监管机构方才被迫为适应市场需要而进行改革。美国是这种模式的典型国家。美国金融综合经营的演进经历了明显的从混业转变为分业,再从分业发展为综合经营过程。作为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的中心,美国在金融分业经营时期,实行的金融监管比其他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要严格许多。但是,随着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金融企业实力的逐步增强,金融市场日益完善,金融创新活动越来越活跃。同时,受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英国、日本和加拿大等国家先后推行金融综合经营制度的影响,美国金融企业突破分业经营的内在动力越来越强烈。因此,尽管监管严格,但是规避分业监管的金融创新活动越来越多。为适应国际和国内市场的需要,美国政府最终放松了对金融分业经营的限制,金融综合经营得以发展。
3.政府推动型模式
政府推动型模式指金融综合经营的演进是在政府主导下,为了实现赶超或者为了摆脱经济困境而进行的。日本是这种模式的典型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日本政府为战时融资的需要,鼓励金融机构形成大财阀为战时经济服务,形成了金融混业经营时期;二战后,为了遏制代表军国主义的大财阀的再次形成,则移植了美国的金融分业经营制度;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的“泡沫经济”崩溃,金融体系发展举步维艰。为了摆脱困境,并适应国际上金融综合经营发展的趋势,日本政府决心对金融体系进行改革,并于1992年到1998年间修改了一系列法案,在政府的推动下,金融业走向了银行、保险和证券之间的大融合。
4.全能银行模式
全能银行模式指金融综合经营的演进遵循特有的以全能银行制度为主导的制度沿袭型的发展路径。德国是这种模式的典型国家。德国的全能银行制度产生于19世纪50年代,是一种业务广泛的综合经营模式。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银行业遭到严重破坏,曾被迫实施美国式的金融分业经营制度,但是持续时间并不长。随着战后西德地区经济的强劲复苏,在20世纪50年代,那些曾经被拆分的金融企业又重新合并成全能银行,继续着金融综合经营的道路。
5.模式比较
上述四种模式不仅表现在金融综合经营的发展路径不同,而且对金融市场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首先,不同模式下的金融机构的规模和种类不同。在严格监管市场推动型模式下,由于长期采取分业经营体制和严格的监管体系,使得银行的规模相对较小。根据英国《银行家》杂志发布的数据,在1995年世界l 000家大银行的排名中,美国上榜163家,欧盟上榜339家,日本上榜121家。尽管美国银行总资产在20世纪的90年代仅次于日本,但是由于其拥有数目较多的商业银行,其银行的平均资产仅为德国商业银行平均资产的10%,为英国的0.2%。①然而,美国在1999年实行金融综合经营后,随着银行可经营范围的扩大,规模和盈利能力大幅度上升。到2005年,世界l 000家大银行的排名中,美国上榜197家,欧盟上榜286家,日本上榜101家②。由此可以看出,美国在金融综合经营后通过自身的发展以及并购等商业手段使得银行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其平均资产规模仍然低于欧盟和日本银行的水平。从金融机构的种类看,采用市场推动型模式国家金融机构种类多于其他模式。例如在美国和英国等国家,除了银行外,还有大量包括储蓄贷款协会、互助储蓄银行、信用社、人寿保险公司、财产与灾害保险公司、退休养老基金、投资公司、货币市场互助基金、共同基金、对冲基金、资产管理公司、“金融超级市场”单位信托公司等在内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而政府推动型模式和全能银行制度的国家非银行机构的种类就相对比较少。
其次,不同模式的金融创新能力不同。在市场推动型模式下,由于金融市场的竞争更为激烈,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实力和规模较大,因此,金融综合经营的推动力主要源于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发展,许多新的金融组织都是由于金融创新的发展而形成的;政府推动型模式由于政府的主导地位影响了市场创新能力的发挥;而全能银行制度模式则由于过高的垄断地位使得其金融创新能力比较低。
最后,不同模式下的金融市场的成熟度不同。政府推动型模式下的金融市场的成熟程度相比较其他模式而言较低,对外开放的程度也比较低,这是由于长期的政府管制和改革不彻底造成的。如日本的银行业由于受政府的过度保护和改革的不彻底性,使得银行业垄断严重,经营绩效不佳。
(二)国际金融综合经营演进历史的经验
总结国际金融综合经营演进的历史,对比各种演进模式,以下经验值得借鉴:
1.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是推动金融综合经营的直接动力
首先,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模糊了传统金融部门间的界限。不同金融部门之间在金融自由化进程中不断加强合作,具有不同金融部门性质的产品也不断被创新出来,从而产生了金融综合经营的内在要求。其次,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推动了金融制度的变革。现代金融控股公司就是金融组织制度创新的产物,而“统一监管”、“功能监管”等新的监管机制则是金融监管制度的创新。
2.金融综合经营的演进模式决定了金融综合经营中主流的企业组织形式
全能银行与金融控股公司是金融企业实行综合经营所采取两种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全能银行是一个金融集团(法人)可以同时经营银行、证券、保险等多种业务,综合经营程度非常高,它是德国、法国等“制度沿袭”型金融综合经营演进模式中的主流企业组织形式。金融控股公司则是以一个金融企业为控股母公司,全资拥有或控股、参股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子公司以实现多元化经营的金融集团,它是市场推动型和政府推动型演进模式中的主流企业组织形式。这是因为,市场推动型和政府推动型金融综合经营演进模式都经历了从分业经营向综合经营过渡的发展“路径”,而金融控股公司是一种比较适合从分业经营向综合经营过渡的公司组织形式。在金融控股公司中,一方面,具有独立经营法人地位的不同的各个子公司之间容易建立金融防火墙机制,另一方面,虽然金融集团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的是金融综合经营,但就各个独立经营的子公司而言,仍然是单业经营,因而能够适应金融分业监管经营时期的监管。
3.金融综合经营的发展必然带来监管体制的变革
随着金融综合经营的发展,当“分业监管”、“专业监管”的金融监管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变化需要的时候,不同综合经营演进模式的国家都适时地转变了监管方式,金融功能型监管和统一监管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趋势。如美国在1999年后选择了功能监管的金融监管方式,英国于1997年成立了金融服务监管局,对金融业进行统一监管。
二、中国金融综合经营发展的经验
1978年以前,中国的金融体制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形成了“大一统”的模式:银行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保险公司也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证券业则完全空白。1979年至1983年期间,为了适应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转变的需要,金融领域展开了一系列改革,初步形成了以四大国有银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为主的金融系统。在随后短短的25年时间里,也经历了从混业经营转变为分业经营,然后又发展综合经营的过程。
(一)中国金融综合经营演进的历程
中国金融综合经营演进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84年到1992年,是金融混业经营阶段。此时,中国的金融体系刚建立不久,市场化水平低,金融市场竞争不足,金融机构经营效率低。因此建立金融市场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当时的理论界提出,需要在专业化的银行中实行业务交叉,同时扩大银行的信用种类和方式。这些政策建议为我国金融业进行混业经营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这一时期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等综合性银行相继成立。同时,银行开始经营证券业务。逐渐形成了金融业的混业经营。
第二阶段,从1993年到1998年,是金融分业经营形成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高速的通货膨胀,对我国的经济平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理论界开始反省金融业的混业经营,并在“我国金融体系需要实行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这一问题上形成了高度的统一。这一切都促使政府下决心建立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1993年12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确定了金融分业经营的方针。1995年,又相继颁布了《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和《保险法》,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金融分业经营的格局。随后,证监会和保监会相继成立,分业监管格局也正式成立。
第三阶段,从1999年至今,是金融综合经营的探索阶段。1999年美国国会批准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和2001年中国加入WTO这两大历史事件,开启了理论界对金融综合经营的讨论。在实践中,为了不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体系的对外开放,中国政府和各级监管机构也对分业经营制度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当前,中国金融综合经营的试点已经展开,不同金融部门的业务合作逐步扩大,同时,一批有实力的金融控股公司也开始茁壮成长起来。
(二)中国金融综合经营演进的特点和经验
从中国金融综合经营演进的历程可以看出,相对于国际金融综合经营的发展历史而言,虽然中国目前的金融综合经营还处于探索的起步阶段,但却表现出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特点,有其独特的经验和教训。
1.顺应国际趋势、借鉴成功经验缩短了中国金融综合经营演进的历程
快速变革和发展是中国金融综合经营演进的一大突出特点。中国之所以能够用不到30年的时间走完了美、英等发达国家近100年的发展道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在金融业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能够立足国内,放眼世界,顺应国际趋势,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从而充分地发挥了后发优势。例如,中国在从金融混业经营体制发展为分业经营体制的阶段中,就充分吸取了当时美国金融分业经营体制的经验,在结合我国实际的基础上,比较快地建立了相对成熟的金融分业经营体制和相对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
2.政府推动和理论引导的作用至关重要
纵观中国金融经营演进的历史进程,在每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总是理论探讨先行,政府政策随后,共同推动着金融制度的变革。例如,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关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用经济办法指导金融业发展的理论大讨论以及随后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奠定了当年中国金融混业经营的基础;而近年来理论界对于金融综合经营的研究和政府关于稳步推进金融业综
合经营试点政策的出台,则有力地推动了当前中国金融业对综合经营的实践。
3.过度监管和监管不足导致金融资源浪费
虽然不可否认在中国金融综合经营演进中政府力量的推动作用,但也要客观地看到,在此过程中过度监管和监管不足往往导致金融综合经营演进过程中“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现象,造成了本就稀缺的金融资源的浪费。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的混业经营中,由于缺乏对金融混业经营的有效引导和监督,银行、保险资金广泛投入各种房地产、有价证券、信托等领域,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资产,最终导致20世纪90年代初期,全国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而如今实行的以“分业监管”为基础的“一行三会”的监管格局,由于各监管机构利益不一致而容易产生的“本位主义”,加大了金融企业综合经营的制度成本,阻碍了金融综合经营的发展。
4.盲目效仿影响金融企业正确选择自身发展战略
在中国金融综合经营的演进中,由于金融企业对自身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定位不明确,普遍存在着盲目“效仿”、“跟风”的现象。在混业经营阶段,几乎所有的金融企业无一例外地都投资于房地产、股票、国债和信托,最终都背上了沉重的不良资产包袱;如今发展金融综合经营,“跟政策风”、“跟市场风”又导致“集团化”、“多元化”一时间成为许多金融企业的发展战略。
三、金融综合经营历史经验对保险综合经营未来发展的重要启示
从历史纵深的视角考察并总结国际、国内金融综合经营的演进历程和经验,无疑将对于目前纷纷选择综合经营战略和集团化经营模式的保险公司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一)金融综合经营是大势所趋,保险企业应顺应历史趋势、把握契机以赢得发展机遇当前发达国家的金融综合经营已经逐渐步入高潮阶段,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的引入、国内金融监管法律及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金融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和市场化经营水平的逐渐提高也为金融综合经营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可以预见,金融综合经营必成趋势。金融综合经营演进的历史表明,顺应历史趋势,把握机遇能够缩短发展历程,实现快速发展。因此,已经开展或确实具备条件开展综合经营的保险公司应抓住这个历史机遇,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适当的综合经营形式和战略步骤,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二)根据自身特点确定综合经营的发展目标和模式,杜绝盲目跟风是保险综合经营成功的关键
金融综合经营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带来规模经济、范围经济、风险分散效应,也可能产生规模不经济、范围不经济和风险传递效应,最终将产生哪一种效应则取决于从事综合经营的企业自身的条件。历史经验表明,在任何国家,在金融综合经营演进的任何阶段,没有发生也不可能发生所有的企业都采取同一经营模式的现象。即使在综合经营已经占据主导地位的金融市场中,也仍然会有十分成功的始终坚持专业化经营的金融企业,也仍然会有具有不同规模、不同经营范围和不同经营模式的各种形式的综合经营企业。因此,保险公司在综合经营的未来发展中应该明确认识保险综合经营的根本目标是寻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实现资源整合和协同效应。要冷静地他析自身的突出优势和内在条件的基础上,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准则来选择是否综合经营以及综合经营的规模和范围,抑制盲目跟风的冲动。
(三)保险控股公司是适合中国当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的综合经营组织形式
对国际金融综合经营演进模式的考察表明,金融控股公司的企业组织形式适宜于从金融分业经营向金融综合经营转变的演进路径。目前,中国平安集团、中信控股等一些公司基本已经发展成为具有较为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有效的内部风险管控体系的现代金融控股集团公司,这些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将为未来保险综合经营提供范本。
(四)尊重现实、鼓励创新并适时转变监管理念和方式是保险监管的明智之举。
中国保险业金融综合经营的探索已经正式启动,对监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的保险监管仍然建立在分业经营制度基础之上,事后监管、整顿性监管还是主要的工作方式,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尚未纳入法律轨道,缺乏与银行监管等监管机构的合作与协调。这些问题都大大地增加了保险综合经营的制度成本。钦定综合经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金融综合经营的发展是金融创新的结果,监管的重要目标之一是维持金融握手秩序的稳定,但绝不应该成为制约金融体系创新活力的桎梏。只有尊重金融发展的实践,适时调整监管理念和方式,才能够有效地控制金融综合经营所可能产生的风险,降低金融综合经营的制度成本,避免金融资源的浪费。
(五)寻求政策支持是保险综合经营突破制度障碍、谋求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是政府主导下开展的,没有政府的推动,不可能取得如此快速的变革和发展。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等配套完善的法律制度和各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协调相制是制约保险综合经营未来发展关键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的参与和推动。
第二篇:民营医院未来经营与发展
本文由九州通医药网贡献
ppt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唐人集团2009民营医院(南昌)唐人集团2009民营医院(南昌)发展论坛 2009民营医院 暨新老客户答谢会
民营医院未来经营与发展 www.xiexiebang.com.tw/tc-brief/index.htm 市场占有率趋势变化 Company name % 120 100 80 60 40 20 0 50 公立醫院市場佔有率vs.被保險人口比例 56 71 77 92 53 59 62 68 65 74 80 83 89 86 95 98 19 年份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被保險人口比例
公立醫院市場佔有率 19 19 19 私立医院兴起原因及影响 Company name 原因
1.化暗为明、1.化暗为明、符合市场的 化暗为明 医师行情 2.快速有效购入新型医疗 2.快速有效购入新型医疗 仪器 3.成立医疗管理专责部门 3.成立医疗管理专责部门 4.引入顾客为中心服务理 4.引入顾客为中心服务理 念
影响
1.中央采取强干弱枝策略 1.中央采取强干弱枝策略 发展 2.公立体系医师大量流失 2.公立体系医师大量流失 3.医院打破本位主义 医院打破本位主义、3.医院打破本位主义、24 小时、365天无休服务 小时、365天无休服务
医院管理之快速蓬勃发展 Company name
一、提升医疗质量管理
改善作业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改善作业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加强服务 病人。如门诊预约、全院电脑化、病人。如门诊预约、全院电脑化、加设夜 间门诊、管控平均住院日数等。间门诊、管控平均住院日数等。
二、改善医师收入
建立医师绩效(Incentive)制度,建立医师绩效(Incentive)制度,采用不(Incentive)制度 同工不同酬的医师费收入制以提升医师的 工作士气,改善医病关系,工作士气,改善医病关系,消除红包文化 及兼差。及兼差。
医院管理之快速蓬勃发展 Company name
三、成立医院协会及医管学会
促进医院间的交流,互相观摩学习。促进医院间的交流,互相观摩学习。主导医疗政策,成为政府智库。主导医疗政策,成为政府智库。
四、医务管理、企业管理学系所成立 医务管理、进入专业管理、提升服务质量、进入专业管理、提升服务质量、通过医院 评鉴,因应健保规划与规定、市场与营运。评鉴,因应健保规划与规定、市场与营运。
公办民营
Company name 1.公立医院受到各种法规的限制,1.公立医院受到各种法规的限制,在经营上 公立医院受到各种法规的限制 缺乏弹性,如权责不相等、缺乏弹性,如权责不相等、人事及财政无法 自主。自主。2.公立医院很难和私立医院竞争,2.公立医院很难和私立医院竞争,每年的亏 公立医院很难和私立医院竞争 损都必须靠政府公务预算补贴。损都必须靠政府公务预算补贴。3.公立医院阶段性任务完成后,3.公立医院阶段性任务完成后,从今起不再 公立医院阶段性任务完成后 规划新医院,且开始推动公办民营的策略。规划新医院,且开始推动公办民营的策略。
公辦民營之醫院
Company name 医院名称 台南市立医院 委托机关 台南市政府 受委托民间团体 财团法人秀传纪念医院 弘光医护学校附设光田医院 财团法人中山医学大学 医院等级 区域医院 地区医院 教学医院 地区医院 区域医院 区域医院 区域医院 地区医院 地区医院 地区医院 区域医院 签约时间 1987.7.6.1987.10.2 2.1989.3.10.1994.2.5.1996.7.17.1998.2.1999.8.2000.2.23.2000.2.23.2000.7.17.2003.12.1 1.台中市立老人医疗保健医院 台中市政府 台中市立复健医院 台北邮政医院 台北市立万芳医院 高雄市立小港医院 署立屏东医院急诊业务 高雄县立冈山医院 高雄县立鳯山医院 高雄市立旗津医院 署立双和医院 台中市政府
交通部邮政总局 财团法人桃新医院 台北市政府 高雄市政府 高雄市政府 高雄县政府 高雄县政府 高雄市政府 卫生署 财团法人台北医学大学 财团法人高雄医学大学 原屏东人爱医院部份医师 财团法人秀传纪念医院 财团法人长庚纪念医院 阮综合医院 财团法人台北医学大学(BOT)
台湾医院集团 Company name 环台医疗联盟 Company name 全台湾共13家地区教学以上之医院 卫生医疗费用分析
700.0 Company name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0 人均医疗保健支出 增长率 2000年 318.1 0.0% 2001年 2002年 374.1 17.6% 430.1 15.0% 2003年 2004年 476.0 10.7% 528.2 11.0% 2005年 2006年 600.9 13.8% 620.5 3.3% 20.0% 18.0% 16.0%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0% 12000.0 10000.0 8000.0 6000.0 4000.0 2000.0 0.0 1980 1990 1995 2000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住院 人均 用 费 5000.0 4000.0 卫 生总 费用(亿元)门诊人均费用(元)150.0 100.0 50.0 0.0 2000平均费用 85.8 50.3 药费 2002 99.6 55.2 2003 108.2 59.2 2004 118.0 62.0 2005 126.9 66.0 2006 128.7 65.0 平均费用 药费
3000.0 2000.0 1000.0 0.0 2000 人均 费用 3083.7 1421.9 药费 2002 3597.7 1598.4 2003 3910.7 1748.3 2004 4284.8 1872.9 2005 4661.5 2045.6 2006 4668.9 1992.0 人 均费 用 药 费
过去七年平均医疗保健支出增长率为11.9%,2006年增长率较低外,过去七年平均医疗保健支出增长率为11.9%,2006年增长率较低外,其他增 11.9% 年增长率较低外 长均超过10% 2006数据较低是与国内十余个省大幅降低了医技检查费用有 10%,长均超过10%,2006数据较低是与国内十余个省大幅降低了医技检查费用有 由于新农合和镇保政策出台2007 2008、2009预计增长率超过将超过 2007、关。由于新农合和镇保政策出台2007、2008、2009预计增长率超过将超过 15%,或可达到、超过历史最高水平。15%,或可达到、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国家在医疗卫生财政投入 Company name 2500 1973.76 2000 1421.22 1132.6 1000 663.27 500 830.83 935.9 1500 0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国家在医疗卫生财政投入分析
近年来是中国财政卫生投入最多、近年来是中国财政卫生投入最多、增长最快的一段 时期。亿元,时期。2007年,全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 年 全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1974亿元,亿元 年增长了1.98倍,五年年均增长 比2002年增长了 年增长了 倍 五年年均增长24.4%。中。央财政用于医疗卫生支出664.31亿元,比2002年增 亿元,央财政用于医疗卫生支出 亿元 年增 长了17.71倍,五年年均增长 长了 倍 五年年均增长79.6% 医疗机构数持续增长
Company name 14000 12000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0 1950 1960 1970 1978 1981 1983 1985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2005 中 院 医 专 医 科 院 其 他 综 医 合 院
其他, 1308, 7% 私营, 2639, 14% 联营, 158, 1% 集体, 1478, 8% 国有, 13663, 70% 根据国家卫生部 2006年统计资料分 年统计资料分 析,全国医院部分 有19,246家,呈现 家 持续增加的趋势,持续增加的趋势,其中综合医院同 2005年比增加 年比增加138 年比增加 家,专科医院增加 340家,其它医院 家 则大约持平。则大约持平。专科医院家数成长 幅度比综合性医院 大,主要是专科医 院投资小,院投资小,进入障 碍较低,碍较低,民营资本 大都朝向专科性医 院发展。院发展。医院机构数分析
Company name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非营利性 营利性 非营利性 营利性 9000 8000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7905 张 3611 3803 1554 824 454 764 331 50 张 以 下
医院 15616 3575 综合医院 11083 2012 中医医院 2376 285 专科医院 1836 1161 营利性, 3575, 19% 其他, 55, 0% 非盈利性医院大都为公立医院,非盈利性医院大都为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仍旧由公立医院主导,医疗服务仍旧由公立医院主导,由于政策的因素,由于政策的因素,民营大都设置 盈利性医院,盈利性医院,根据按床位分组的 医院分析300床以下医院占最多,床以下医院占最多,医院分析 床以下医院占最多 民营医院大都在100床以下,无 床以下,民营医院大都在 床以下 法在规模上与国有医院竞争。法在规模上与国有医院竞争。
非营利性, 15616, 81% 10 019 9 20 029 9 30 039 9 40 049 9 50 079 9 80 0张 以 上
床
50-9 9 医院床位数分析 Company name 营利性 其他 6% 0% 集体 3% 联营 0% 私营 4% 其他 3% 非营利性 94% 3000000 2500000 2000000 1500000 1000000 500000 0 系列2 非营利性 2404083 营利性 151188 其他 5131 国有 90% 盈利性医院机构数占了医疗机构数 的19%,但床数却只占总床数的,6%,证明了民营医院平均床数较,公立医院来的低,公立医院来的低,民营医院选择不 在规模上与公立医院竞争,在规模上与公立医院竞争,而是以 差异化的医疗服务产品作为生存利 机。
老年人口比例持续增加 Company name 年龄构成
1982年 33.6 61.5 4.9 1990年 27.7 66.7 5.6 1995年 26.6 67.2 6.2 2000年 22.9 70.1 7 2005年 20.3 72.0 7.7 2006年 19.8 72.3 7.9 0-14岁人口(%)15-64岁人口(%)65岁人口(%)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06年底已达到总人口数7.9%,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06年底已达到总人口数7.9%,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06年底已达到总人口数7.9% 老年人口比例持续增加,医疗费用负担压力也越来越大,老年人口比例持续增加,医疗费用负担压力也越来越大,预计2020年要比现在纯增1个亿,2020年要比现在纯增 预计2020年要比现在纯增1个亿,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费 用的收支产生直接的影响。用的收支产生直接的影响。老年人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要 比中青年人高得多,比中青年人高得多,老年人平均的医疗费支出是中青年的 三倍以上。三倍以上。
医疗改革的历程
Company name 医改第一阶段 1985年医疗卫生市场化改革的起步 1985年医疗卫生市场化改革的起步
医改第二阶段 1997年 2006年 1997年-2006年,医疗卫生市场化改革深化
新医改还在继续
医改新阶段 2006年新一轮医疗卫生 2006年新一轮医疗卫生 体制改革的酝酿
二阶段医改促进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深刻变化 Company name 医疗卫生服务体制: 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所有制结构从单一公有制变为多种所有制并存 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组织与运行机制:扩大经营管理自主权 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组织与运行机制: 不同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关系: 不同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关系:从分工协作走向全面竞争 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目标: 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目标:从追求公益目标为主转变为追求经济目标 医疗保障体制: 医疗保障体制: 传统公费医疗、劳保医疗、传统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复存在 2002年 2002年,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 21世纪初开始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1世纪初开始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九成公众不满意10年医疗变化 九成公众不满意10年医疗变化 10 Company name 1 和10年前相比,您 10年前相比,年前相比 感觉现在的医院: 感觉现在的医院: 2 和10年前相比,您 10年前相比,年前相比 感觉现在看病: 感觉现在看病: 3 和10年前相比,看 10年前相比,年前相比 病支出占您家庭总 收入的比例 : 更多了 78.9% 78.更少了 5.5% 没 什 么 变 化 1 5.6 %
更困难了 60.7% 60.更容易了 25.4% 25.没 什 么 变 化 1 3.9 %
增加了 89.8% 89.减少了 2.7% 没什么变化 7.5% 民营医院发展三部曲 Company name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从游医转向至 国有医院承包 科室 经验化管理
民营医院大量 兴起 职业化管理
朝向专科化 发展 专业化管理
民营医院的投资现状 Company name 投资者 规模 投资形式
福建莆田 100床以下 100床以下
当地企业 300床以上 300床以上
医师专家 100床以上 100床以上
外资 不等
租赁场地方 新建医院或 新建医院或 新建医院方 式 采收购国有 采科室合作 式 医院 方式 专科、以专科为主 以综合为主 以专科为主 专科、综合 皆有 小 大 不等 大
医院类型 投资资金 竞争战略
服务差异化 低成本
集中差异化 差异化
医疗服务的三大领域
Company name 就医可近性 医疗 质量
就医距离、就医价格、就医距离、就医价格、医疗 设备及治疗能力 服务质量、环境设施、标准 服务质量、环境设施、作业、作业、治疗过程及结果等 降低成本、降低成本、追求成本与质量 的最适化
成本
医院的普遍特征 Company name 1.卖方主导消费
2.卖方具有明显的信息优势,卖方具有明显的信息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代替买方作出消费 决策,因而有可能诱导患者过度消费。决策,因而有可能诱导患者过度消费。消费过程由医院的医技人 员主导。员主导。
市场容量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
3.医疗消费高度依赖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时,医疗消费高度依赖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时,各种形式的医疗保 险支付政策和水平对医疗消费有显著的影响 存在第三方支付 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机构是主要的支付方 4.品牌建立较难 5.医院品牌的建立主要依靠其技术力量,其中病例数量(规模)医院品牌的建立主要依靠其技术力量,其中病例数量(规模)和治 疗结果(质量)成为两个关键指标。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疗结果(质量)成为两个关键指标。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其他非 医疗因素对品牌形成的影响在加剧。医疗因素对品牌形成的影响在加剧。进入壁垒较高 6.医疗行业的进入壁垒包括医疗技术壁垒、医疗行业的进入壁垒包括医疗技术壁垒、政策壁垒和一定的资本壁 垒 医院本身无行业生命周期 单一医疗服务产品可能有生命周期,单一医疗服务产品可能有生命周期,但医疗行业无生命周期 医院成功的关键——技术和品牌 医院成功的关键——技术和品牌 ——
Company name 品 牌 技 术
技术支撑和承载品牌 是在不充分竞争的市场 中的市场号召信号 技术可以通过引进人才 或设备单点突破 具有内在性(业内人士 具有内在性(容易感知)容易感知)品牌是多年技术领先沉淀的 结果 品牌可以掩盖技术的局部不 足或放大技术水平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中品牌是 最重要的竞争要素之一 品牌需要技术团队的创新和 提供优质的服务保持品牌 品牌具有外在性(业外人土 品牌具有外在性(可以感知并传播)可以感知并传播)品牌的形成过程多是由市场 份额到顾客忠诚的过程
经营计划行程架构 Company name 成功关键因素KSF 成功关键因素KSF 趋势分析 环境分析
经营远景
企业理念 企业理念 事业领域 事业领域 目 目 标 第3次中期计划
现状
第1次中期计划
第2次中期计划
单计划
民营医院发展之SWOT分析 民营医院发展之SWOT分析 SWOT Strength)优 势(Strength)
1.比外资更早进入医疗市场,1.比外资更早进入医疗市场,充分了 比外资更早进入医疗市场 解市场。解市场。2.一流的服务质量 2.一流的服务质量 3.优美舒适的就医环境 3.优美舒适的就医环境 4.经营机制灵活 4.经营机制灵活 5.专科特点突出 5.专科特点突出 6.经过多年来的经营已形成一定规模的网路 6.经过多年来的经营已形成一定规模的网路 Company name Weakness)劣 势(Weakness)
1.缺乏医疗专业及管理人才 1.缺乏医疗专业及管理人才 2.普遍规模较小 2.普遍规模较小 3.缺乏融资能力及渠道 3.缺乏融资能力及渠道 4.缺乏对医疗质量有效的监督及风险 4.缺乏对医疗质量有效的监督及风险 管理意识。管理意识。5.人员流动率大 5.人员流动率大
Opportunities)机 会(Opportunities)
1.医疗总费用及国家卫生支出将不断上涨 2.医改明确要将资源投向需方以及继续鼓励 2.医改明确要将资源投向需方以及继续鼓励 社会资金参与医疗服务行业的投入 3.国有医院的经营体制无法改变 3.国有医院的经营体制无法改变 4.民众对于医疗服务的要求提高 4.民众对于医疗服务的要求提高
Threats)威 胁(Threats)
1.竞争者 1.竞争者 2.政府对医疗广告的大力监管及出现 2.政府对医疗广告的大力监管及出现 诚信危机 3.与公立医院之间仍存在不平等 3.与公立医院之间仍存在不平等 竞争 4.医保的限制 4.医保的限制 5.潜在进入者 外资)潜在进入者(5.潜在进入者(外资)
发展的四个核心 Company name 质量(Quality)质量(Quality)成本(Cost)成本(Cost)整合(整合(Integration)社区(Community)社区(Community)美国医院发展经验 Company name 美国医疗产业通过联合和并购策方式的集团化走向集中,◆美国医疗产业通过联合和并购策方式的集团化走向集中,医疗产业 的经济学特征及全球化影响,的经济学特征及全球化影响,大陆医疗管理也会从单医院走向集中化规 模经营,目前大陆医院处于单医院阶段,模经营,目前大陆医院处于单医院阶段,如依照美国模式发展则未来发 展空间巨大
进入21世纪后 21 90年代 80年代 70年代 60年代 医院集团形成 发展高潮,形 成超大型医院 集团,大型医 院集团
几家医院开始 医院各自独立 小规模联合
医院出台单病种 付费制,医院减 少病人住院天数 以减少开销,同 时专科医院开始 联合,医院集团 开始兴起
医院集团变革为 虚拟一体化,即 医院产权不变,各自 划分专业 所长,盈利统一 分超大型医院管 理集团逐步分解 形成管理70家左 右的大型医院集
面。
团均衡的画面
英国医院发展趋势 Company name ◆英国为全体公民提供免费医疗服务,公益性的医院 国为全体公民提供免费医疗服务,仍然可以通过集团化规模经营使医院联合体利润率增 长
120 100 80 60 40 20 销售收入 净利润率 净利润
18% 700 16% 600 14% 500 12% 400 10% 300 8% 200 6% 4% 100 2% 0 0% 40% 30% 20% 10% 0% 16 14 12 10 8 6 4 2 0 Community Hospitals Group PLC Price(左)Pe Ratio(右)35 30 25 20 15 10 5 0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销售收入 收入增长
净利润 净利润增长
50% 40% 30% 20% 10% 0%-10%-20% 净利润率-10%-20% 医院集团化与策略联盟的效益 Company name 集团化或策略联盟可以形成一个内部市场进行资 源交易,以降低医院的交易成本。源交易,以降低医院的交易成本。可借着发挥规模经济的效益,可借着发挥规模经济的效益,提高医院承担风险 的能力,并降低医院经营的平均成本。的能力,并降低医院经营的平均成本。集团化与策略联盟可以使医院借着其所享有的成 本或信息优势,提高新厂商的进入障碍,本或信息优势,提高新厂商的进入障碍,进而形 成在位者优势,确保市场力量。成在位者优势,确保市场力量。在支付制度不断 改革的趋势下,改革的趋势下,确保医院市场力量有助于其增加 与保险人协商支付标准时的谈判力量。与保险人协商支付标准时的谈判力量。集团化与策略联盟可帮助医院建立其品牌声誉。集团化与策略联盟可帮助医院建立其品牌声誉。
创新管理
Company name 创新是今日医院的生存法则,只有「五年」的优势,创新是今日医院的生存法则,只有「五年」的优势,解决之道就是随时提出的策略,维持首动优势!解决之道就是随时提出的策略,维持首动优势!不 断在营运上、策略上进行创新,断在营运上、策略上进行创新,才是医院生存的长 久之道。久之道。竞争力取决于积极创新。竞争力取决于积极创新。创新对企业文化很重要,创新对企业文化很重要,并非研发有形产品才是创 无形的服务,新。无形的服务,管理层面上任何新概念的发掘皆 是创新的表现 要创新,除了多看、多想,还要多做。要创新,除了多看、多想,还要多做。www.xiexiebang.com 1
第三篇:我军军事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我军军事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我军的发展史是一部事业的辉煌史,也是一部军事文化的创造和建设史。纵观我军80年的发展历程,我军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立足战争和建设的实际,创造出了灿烂的先进军事文化。我军正是在先进军事文化的哺育下,发展成为一支举世闻名的正义之师、文明之师和威武之师。当前,认真梳理和总结80年来我军军事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深刻认识军事文化的战略意义是加强军事文化建设的逻辑起点在80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军历代领导人充分认识到了军事文化的战略意义,始终将军事文化建设作为核心工程纳入到部队的全面建设中去,为军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军队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深刻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首先是战争,其次是生产,其次是文化。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当代中国先进军事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他根据各国军队现代化的实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认为科学技术也是战斗力,而且是最重要的战斗力;加强国防科研和发展军事高科技是国防现代化的关键;必须走“科技强军”的道路,使中国国防建设尽快赶上时代的步伐。邓小平同志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军事科技文化的发展,把我军的现代化建设引领到一个新的时代。江泽民在主持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工作以后。根据国际战略格局和军事斗争形势的新变化以及我军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指明了军事文化在2l世纪军事斗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江泽民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军事领域也在发生深刻的变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军队提高战斗力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牢固树立科技强军的战略思想,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进我军的质量建设,全面提高我军的战斗力。”“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的军事要素,在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知识的较量。”
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军事文化在战斗力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军事文化已经成为战斗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和影响部队凝聚力、战斗力、创新力的重要因素。可以说,越是先进的军事文化,其文化含量就越多,所具有的以政治保证力、思想引导力、精神驱动力、智力支持力、科技创新力、部队凝聚力等为核心内容的军事文化力越大,越能增强部队的先进战斗力。认知程度决定建设力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对军事文化的战略意义有充分认识的基础上,采取切实措施,推动军事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二、始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地位是加强军事文化建设的首要前提文化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作为文化的灵魂,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文化的先进性根本在于其指导思想和理论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最新成果牢固占领军事文化阵地,这是我军保持人民军队性质和正确政治方向的根本保证,也是加
强军事文化建设的首要前提。毛泽东在他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指出:“红军党内最迫切的问题,要算是教育的问题。”“在政治课课程内容设置上,必须教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军事文化建设能不能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直接关系到军队建设的成败和军事文化的走向。始终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是我军不断取得辉煌胜利的重要思想保证。在战争岁月,学习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是当时军事文化建设的根本,是人民解放军提高干部、战士的理论水平和加强部队思想文化建设的根本性措施。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军又展开了群众性的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活动。1960年10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也要求“一切干部的理论学习,都要以毛泽东著作为主要内容。部队和院校的军事、政治训练,都要以毛泽东著作为基本课程”。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创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而江泽民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下,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军深入学习并坚决执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军队建设的战略性转变,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维护了国家和人民利益,调整了军内外关系,对人民解放军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全面建设,巩固和提高战斗力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各种反对和淡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有所抬头,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激烈。军事文化必须更加牢固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切实使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成为引领部队建设的灵魂。当前,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继承前人、着眼中国新的实践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它既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三、始终坚持谋求打得赢是加强军事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
作为战争活动反映的军事文化必须满足“打得赢”战争的需要。在80年军事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军立足战争特点,着眼战斗力提升,大力加强战时文化、战地文化、教育训练文化建设,使得军事文化的战斗力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在红军初创时期,毛泽东就针对红军官兵军事技能不高的情况指出:“巩固红军使红军成为铁军的工作,与政治工作同等重要而为现时红军所迫切需要的,就是军事技术的提高。”“提高了军事技术和战术,这样就使我军极大地增长了战斗力。”他要求部队,“必须利用作战间隙,加强军事训练”。在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减轻与敌对峙时物质生活艰苦、精神生活单调、思想沉闷等问题影响战斗情绪,我军各部队大力加强战时军事文化建设,在战斗间隙,运用皮影、幻灯等形式作为战时的电视、电影进行文化宣传教育,有效地提高了官兵的战斗热情。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邓小平在提出“战争可能推迟”、“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论断的同时,强调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并没有消除战争的根源,没有消除敌我对抗这个基本的军事矛盾,军队建设必须仍然以提高战斗力作为标准。邓小平指出:“必须把提高战斗力作为军队改革和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检验军队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而江泽民主持中央军委工作以后,明确指出军队永远是一个战斗队,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部队的战斗力建设;并强调“部队严格训练,严格
管理,加强教育,把质量建设的方针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不断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信息化浪潮的奔涌,面对未来信息化战争的挑战,面对我军新的历史使命的重担,军事文化的建设更要紧紧地瞄准“如何全面提升战斗力”这个核心问题,将之作为自身建设与发展的终极目标,积极探索运用军事文化来提高战斗力的有效形式和途径,从而以不断适应军队战斗力发展的时代要求,使其对提高部队战斗力发挥最大的效能。
四、切实重视军队思想道德建设是加强军事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我军是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其性质、宗旨和任务决定了必须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坚持用先进的思想文化、高尚的道德精神培养官兵。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和高尚的军人道德情操是我军军事文化的特色和优势,也是我军与其他军队的本质区别,更是我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一大法宝。同时,思想道德本身就是文化,而且道德文化最能反映文化的精神实质。所以说,思想道德是军事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我军治军带兵的一个优良传统就是历来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军事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十分重视对部队进行建军宗旨的教育。他在1928年11月给中央的报告中写到,由于废除了雇佣制、进行了思想教育,红军士兵提高了阶级觉悟,都知道不是为他人打仗,而是为了自己、为人民打仗。进入抗日战争阶段,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对官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成为激发官兵战斗热情的重要内容。在1945年的《论联合政府》报告中,毛泽东进一步强调:“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要把德育放在培养革命接班人的首位,“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把爱国奉献教育和艰苦奋斗教育看作是保持革命军队本色的重要内容,并将思想道德建设看作是提高部队革命化、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水平的重要举措。江泽民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明确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在他的亲自倡导下,《军人道德规范》在全军颁布实行,《军人道德组歌》在全军唱响。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建设大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我军建设面临新机遇新挑战、我军承担的新使命新任务对军队质量建设提出新要求的新形势下,牢牢把握军事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抓住军队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科学筹划、精心实施“精神支柱工程”,为我军履行打得赢、不变质历史使命、实现军队现代化跨越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第四篇: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未来,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思想宣传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思想宣传范文】一
实践证明,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改革开放条件下进行。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顺利推进改革开放的根本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围绕改革开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认真总结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重要论述,对于确保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把新时代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早在2012年12月31日,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认真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并提出5点意见:第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第二,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第三,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第四,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第五,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2018年4月13日,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讲到海南等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时,总书记总结了“五个充分证明”,其中就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是改革的主体等。2018年10月,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我们要不忘改革开放初心,认真总结改革开放40年成功经验,提升改革开放质量和水平。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并强调,总结好改革开放经验和启示,不仅是对40年艰辛探索和实践的最好庆祝,而且能为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强大动力。这些重要经验总结,主要围绕改革开放方向和道路、改革开放方法论、党的领导、人民首创精神等展开,构成了指导改革开放顺利推进的严密逻辑体系。
坚持正确方向和道路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改革开放在方向和道路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这个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当代中国不实行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
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我们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改革开放是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推进的,各种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相互激荡,在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原则性问题上,我们必须具有强大的战略定力和政治定力,关键时候、重要场合要敢于亮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尊重人民首创精神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不仅是过去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也是新时代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基本遵循。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质。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党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着眼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是改革开放的根本动力和力量源泉。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领域和环节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实践。”我们应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不断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善于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智慧力量。
坚持科学有效的方法
科学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
总书记强调:“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方法论的论述,不仅涉及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而且涉及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不仅注重改革实践中的大胆试验、大胆突破,而且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仅坚持以问题导向深化改革开放,而且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开放;不仅包括创办经济特区,而且包括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不仅强调处理好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的关系,而且强调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此外,诸如“打铁还需自身硬”“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逢山开路、遇河架桥”“功成不必在我”“钉钉子的精神”“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等一系列既形象生动又铿锵有力的措辞,也构成了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方法论论述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他一贯强调的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
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政治保证,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坚持党的领导是方向性问题,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是完全正确的,充分证明了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都要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必须旗帜鲜明坚持党的领导,将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改革开放方方面面。为此,要着力提高党把方向的能力和定力,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高度自觉推进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着力提高谋大局的能力和定力,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提高定政策的能力和定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实事求是,努力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提高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思想宣传范文】二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哲学研究立足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开辟多学科交融的广阔空间,在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塑造社会价值体系、凝聚社会共识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创新发展中国政治哲学必须牢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合理借鉴西方政治哲学有益研究成果。
政治哲学主要关注政治价值和政治的本质,是关于一般政治问题的理论,也是其他政治理论的哲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哲学研究取得长足进步,对我国政治理论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政治哲学研究要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扎根中国实践、回答中国问题,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更多哲学智慧。
立足中国社会生活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哲学研究立足中国社会生活变迁,不断提出和阐释政治学与哲学交叉性问题,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这不仅促进了中国政治哲学的繁荣,而且推动了一般政治理论的发展。
当前,中国政治哲学在哲学和政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已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学术研究领域。从学术路径上看,中国政治哲学的兴起曾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际政治哲学的影响。在西方哲学传统中,政治哲学曾长期是哲学家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但自20世纪初至70年代,政治学研究中的行为主义占据主导地位,政治哲学研究则日渐式微。直到70年代后,政治哲学才开始复兴,成为哲学研究的重要主题,而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对外学术交流蓬勃发展的时期。我国政治哲学工作者围绕政治与哲学、市场经济与社会正义、多元文化背景中的政治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论辩,均或多或少受到国际政治哲学的影响。
从根本上讲,中国政治哲学的兴起源于中国社会政治实践的巨大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之相伴随,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深刻改变。这既增强了政治哲学工作者的问题意识,也改变了他们考察政治问题的思维路径。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开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经济形式,其发展带来一系列深层次的社会变革。这些变革和新出现的社会政治问题,难以用原有的政治哲学理论进行解释,需要新的理论范式加以概括。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与正义关系问题的讨论从经济学研究领域逐渐拓展到政治学、社会学研究领域,最终集中于政治哲学研究领域,成为学术讨论的热点。同时,诸如公平与平等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等问题,也成为政治哲学研究的热点。中国政治哲学的繁荣发展表明,从宏阔的理论视角和方法论层面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变迁中出现的一系列重大政治问题,是迫切的时代需要。
开辟多学科交融的广阔空间
价值体系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政治哲学说到底是一种价值追问,只不过这种价值追问涉及的是政治问题。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价值追问,从一开始就参与到中国社会新价值体系的塑造过程中。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形成许多新的社会群体和利益关系,激发出新的强劲社会活力,同时也产生不少新的价值观念。与以往相比,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日益呈现复杂多元的发展特征。在利益关系和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多样的背景下,人们对如何实现个人生存价值、如何实现社会共存的理解发生显著变化。从哲学意义上讲,这是一个塑造新价值体系的过程。
改革开放后,关于价值问题的讨论逐渐兴起。较早出现的是关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讨论,这是触及个人生存价值和社会共存基础的深层次问题。接着,关于价值问题的讨论逐渐深入到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形成关于如何通过改革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激发经济活力和社会活力的学术讨论。伴随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政治理论研究不断发展,从哲学层面把握价值问题背后所蕴含的一般性问题便成为迫切的理论需要。于是,价值论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成为哲学研究的热点,这为中国政治哲学的兴起提供了理论准备。90年代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日益受到学术界关注,以这一问题的讨论为契机,关于正义问题的研究全面展开。正义理论是政治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开展,一些过去政治理论较少涉及的价值论问题逐步进入政治哲学研究的视野,丰富和加深了学术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实际上,历史唯物主义从来都是坚持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一直都肯定人的价值选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因而认可从价值论的角度对社会生活进行考察。从这一点看,价值论研究本应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范畴,而政治哲学正是在这一理论范畴中回答时代问题的范例。
值得注意的是,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研究力求从时代需要出发回答时代问题,这必然要打破自我封闭的界限,进而形成一个以共同问题为纽带的多学科交叉领域。在哲学研究中,这种以紧密关联于时代问题为纽带的学科融合,为打通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国哲学研究和西方哲学研究提供了可能。此外,在哲学与其他学科之间,这种学科融合将哲学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深度衔接,进而形成一个哲学关注现实问题、参与时代精神塑造的理论场域。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中国政治哲学研究的这种创新性发展,既给哲学自身带来新的生机,也在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塑造社会价值体系、凝聚社会共识等方面发挥着激发时代精神的积极作用。
推动中国政治哲学创新发展
进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对中国政治哲学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牢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诸如怎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怎样更好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等,解决这些时代问题,没有现成答案可循,也不能依循旧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因应时代发展需要,对这些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中国政治哲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深入系统地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的丰富政治智慧,在扎根中国实践、回答中国问题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要坚持实践导向和问题导向,关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紧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为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提供有益学术参考。
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政治行为和其他社会行为。天下为公的大公思想、和而不同的交往理念、以邻为伴的邦交原则等,这些独具魅力的中国政治思维,在我国政治实践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但也应看到,文化是具有时代性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时间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相融合,才能充分发挥作用。重视传统不是回归传统,追根溯源是为了更好向前。这就需要中国政治哲学研究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特别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在现代社会政治活动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合理借鉴西方政治哲学有益研究成果。创新发展中国政治哲学,应合理借鉴西方政治哲学有益成果,择其优者,为我所用。例如,西方政治哲学中的法治精神,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中国政治哲学研究可以给予关注。但应清醒地看到,西方政治文化与西方政治制度存在区别,西方政治文化与政治实践并不一致,甚至存在冲突。在现实社会中,不同文化和制度背景下的人对现代价值的理解必然存在差异,但政治上的区别并不主要来自文化差异,而更多来自制度设计差异。中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这样,中国才能真正实现民主、法治、公平等现代政治价值。这是在中西学术交流中必须首先明确的。进入新时代,中国政治哲学研究应在吸收外来中守正创新,牢牢立足中国实际,紧跟当代中国政治理论和实践创新步伐,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更多有益哲学思考。
【思想宣传范文】三
核心观点
改革开放40年来发生的11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是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第二件大事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全党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
第三件大事是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完成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第四件大事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和“三步走”发展战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形成;
第五件大事是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对外开放是我们的基本国策;
第六件大事是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四大,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七件大事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
第八件大事是党中央提出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始终不渝走中国和平发展道路;
第九件大事是中国梦的提出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
第十件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第十一件大事是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
在改革开放40年的进程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需要深入讨论的是,中国发生这样的历史性变化是中国人运气好,还是有其内在逻辑?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的初心是什么?
贯穿改革开放时期历史大事件的内在逻辑是什么
我们庆祝改革开放40年,不仅要牢记在这波澜壮阔的40年中发生的那些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还要深入研究和揭示这些大事之间的内在逻辑。
追溯改革开放40年来发生的大事,第一件大事是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这场大讨论,使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此直接相联系的,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全党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这是第二件大事。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推动下,拨乱反正全面深化,不可避免地聚焦到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一是怎么评价“文化大革命”?二是怎么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这是两个非常重大而又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党通过一个决议才能解决。于是,催生了第三件大事,即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完成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解决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是为了“团结一致向前看”,向前走必须进一步实事求是地解决对现实国情的认识问题。第四件大事,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和“三步走”发展战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形成。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相联系的,还解决了三个重大问题:一是社会主要矛盾理论;二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三是“三步走”发展战略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解决了怎么认识国情的问题,还要解决怎么认识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即世情问题。于是,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下,又催生了第五件大事,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从中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一启动,就具有内在的发展逻辑。实事求是,就是贯穿在这五件大事内在逻辑中的思想主线。
如何才能加快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外政治**发生后,我们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一次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考验。国际社会的“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此起彼伏,国内的“社会主义红旗能打多久”的疑虑和对改革开放的质疑之声不断。改革开放处于十字路口。
就在这样一个历史性的关键时刻,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四大,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是第六件大事。
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后,中国共产党人依然遵循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出发参与经济全球化。于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发生了第七件大事,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
当我们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助推中国进入跨越式发展轨道的时候,怎么保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怎么处理好快速发展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党中央提出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始终不渝走中国和平发展道路,这是第八件大事。
考察进入新阶段后的中国改革开放历程及其取得的巨大成就不难发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帮助我们解决了决策的认识依据问题,而对社会化生产规律的认识则帮助我们解决了决策的科学依据问题。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中国的改革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中,一步一步推进的。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到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十四大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中有一个内在的逻辑联系,这就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经济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又为中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中国和世界相联系的渠道和机制。经济全球化就其本质来讲,也是社会化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科学发展的实质,也是强调要按照社会化生产发展办事。
实践证明,只要共产党人坚定不移坚持“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并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驾驭好“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这些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就能够加快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新时代中国发生的历史性变化是有内在逻辑的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面临一系列全新的课题:怎么承前启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怎么认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怎么处理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遇到的一系列新问题?怎么以更宽广的世界眼光,打开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的新天地?历史把中国共产党推进到了“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党在改革开放中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结合起来,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了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号召。与此同时,党中央强调要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统筹发展中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并在治国理政新的实践基础上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协调推进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梦的提出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的第九件大事。
由于十八大以来形成和提出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取得的成就也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特别是反腐败斗争、脱贫攻坚战、建设生态文明、军队改革、打开全方位外交格局,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有声有色展开,成效显著。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此,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制定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2050年把我国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以及实现这一战略安排的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等一整套战略构想。由此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第十件大事。
与此同时,总书记在同国际社会交流中进一步指出,人类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每个国家都有发展权利,同时都应该在更加广阔的层面考虑自身利益,不能以损害其他国家利益为代价。他强调:“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其突出成果,是“一带一路”倡议获得了巨大成功。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十一件大事。
显而易见,新时代中国发生的历史性变化也是有内在逻辑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决策思想坚持的依然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同时始终强调要牢记“我是谁,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要到哪里去”,把中国共产党承担的民族复兴使命作为决策的根本遵循。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进改革开放的“初心”
实践逻辑必定会转化为理论逻辑。在中国共产党人这40年坚持不懈的奋斗中,改革开放的逻辑在自身的展开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个主题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着这个主题,中国共产党人先后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四大理论成果。现在,在我们党的旗帜上,不仅写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而且写上了这些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光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现在需要我们进一步讨论的是,这11件大事、四大理论成果,贯穿于其中的逻辑,包括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的出发点是什么。
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按照毛泽东的教导,从来都有两个相互联系的出发点:一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出发点;一是“一切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的价值出发点。贯穿于改革开放这11件大事、四大理论成果中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把“一切从实际出发”包括立足于当代中国基本国情和当今世界基本世情、遵循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同“一切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包括以人民为中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和为世界人民作奉献,这两个出发点有机地统一了起来。
改革开放在其逻辑出发点上的这一特点,告诉了世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进改革开放的“初心”。这就是:坚持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坚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坚持在和平发展道路上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
深刻认识我们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初心”,可以帮助我们在今天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始终保持清醒,坚定我们今天解决各种问题的信心。总书记用“行百里者半九十”,来说明今天我们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越来越近了,同时也说明了这最后“十里”对于我们的人民、党、国家和民族,意义有多重要!我们讲“不忘改革初心”,就是为了“牢记历史使命”,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在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思想宣传范文】四
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民族自信,是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改革开放40年,既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坚定的文化自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历程,又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文化自信愈加坚定的伟大历程。
一、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推进改革开放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从文化自信中汲取力量。
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起来的文化自信,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得到进一步充实、光大和巩固。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物质文明极大进步,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高歌猛进于强国建设之路。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引起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推动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进入了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充实,基础更加巩固,底气更加坚定。总书记指出,辩证唯物主义并不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而是认为这种反作用有时是十分巨大的。物质变精神,精神文明生产随着物质文明生产的改造而改造;精神变物质,发展了的精神文明又反作用于物质文明。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砥砺坚定的文化自信构成了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激发出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激励人们创造了物质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自信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文化问题思考的重要思想成果。总书记在党的一系列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凝练地提出文化自信的命题,反复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他明确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他把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并列提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密度之大、力度之强、目标之明、效果之好,前所未有。实践证明,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思想共识更加凝聚,精神支撑更加坚实,文化自信更加坚定,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
正确的思想、先进的文化是在斗争中确立起来的。正是在与各种错误思潮的博弈中,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才牢固确立。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虚无主义、全盘西化论、文化复古主义等错误思潮对我们的文化自信形成了严峻的挑战。有的借“反思历史”之名,行“虚无历史”之实,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做文章,攻击、丑化、污蔑革命领袖和英模人物,意图反对共产党领导、搞乱人心、颠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有的借实现“现代化”之名,行“全盘西化”之实,从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到鼓噪新自由主义,贬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否定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宣扬“全盘西化”才是现代化之正途;有的大肆宣扬西方“普世价值”,“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意识形态化”那一套;有的借“继承传统”之名,行“文化复古”之实,摒弃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企图“儒化中国”,用儒教来代替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试图“回归孔孟道统”,策动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泛滥开来,贻害百姓。我们的文化自信正是在与这些错误思潮的坚决斗争中愈加坚定,保证了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
二、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不动摇
文化体现的是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坚守。文化自信命题的提出,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什么样文化支撑的问题,正确解决了中华文化如何持续发展、如何大踏步走向世界的问题。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必须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
马克思主义是文化自信的精髓和灵魂,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思想是文化的灵魂,马克思主义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先进的思想。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并把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伟大时代中应运而生,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如果丢掉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根本,我们的文化自信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保证,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历史和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和人民的拥护爱戴之中汲取力量,代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快速和平发展,愈益打破了“西方中心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不断增强。面对贬低、诋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质疑、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错误思潮,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无法坚守我们的文化自信。削弱或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会再度丧失文化自信的勇气,甚至会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要义,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40年不懈奋斗,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前,同一些发达国家受困于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相比,同一些发展中国家政治动荡、社会混乱、陷入“发展陷阱”相比,尽管我国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但我们仍可以自信地说“风景这边独好”。正如总书记所言:“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理论的先进性和制度的优越性决定了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从而构成了我们文化自信的核心要义,极大地增强了文化自信的底气。
三、以文化的自信建设自信的文化
推进改革开放,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仍然离不开建立在文化自觉基础上的文化繁荣发展,这是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和源头活水。以文化的自信建设自信的文化,就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高扬我们的文化旗帜、坚守我们的文化立场、彰显我们的文化优势、担当我们的文化责任,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让文化兴盛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支撑。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没有意识形态的自信,就没有文化自信。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很重要的内容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信。检验意识形态工作做得好不好,不是看口号喊得响不响,关键要看凝聚人心、引领人心的效果好不好。要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强不强作为判断意识形态工作效果的重要标尺,重在建设,以立为本,破立结合。要通过锻造理想认同、确立信仰认同、增强理论认同、汇聚价值认同、凝聚利益认同、形成话语认同、营造情感认同等途径,运用个性化制作、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等方式,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中国精神和中国智慧,对推进改革开放乃至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所在,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继承传统和借鉴外来,更离不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与新时代新要求结合起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恒魅力和时代风采。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对其内涵和表现形式加以补充、拓展、完善,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要坚持开放包容,以更加自信的心态、更加宽广的胸怀,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实现从“高原”到“高峰”的迈进。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引导文艺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自觉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用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引领风尚。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坚定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
【思想宣传范文】五
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又一重大制度成果,实现了党内法规建设的与时俱进,必将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
《条例》的发展历程
1997年2月,第一部《条例(试行)》正式颁布,共13章172条,这是当时把党的纪律规定得最为具体、最为系统、最为完整的党内规章制度。这部条例主要解决了量纪标准问题,标志着党的纪律建设进入规范化和科学化阶段。
2003年12月31日,在“试行”的基础上,中央颁布了新的《条例》。这是第一次修订,修订后共15章178条。它科学总结了党长期以来尤其是试行条例实施近7年的经验,顺应了国企改革大背景下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形势,贯彻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治党理念,体现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和重教育、重挽救的原则。
2015年10月,中央印发了修订后的《条例》。这是第二次修订,修订后共11章133条,把党章对纪律的相关要求具体化为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等六大纪律。这次修订,最突出的特点是突出“纪在法前、纪严于法”,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反映了我们党对管党治党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2018年8月,中央颁布了最新修订的《条例》。这是第三次修订,修订后共11章142条,在体例布局上依然保持6类纪律处分。这次修订将坚决维护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再次释放了“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强烈信号。此次修订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充分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纪律建设理论、实践、制度创新成果,坚持用严明的纪律管全党治全党,把党章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党内法规的要求细化具体化,充分发挥纪律建设标本兼治的利器作用,不断提高纪律建设的政治性、时代性和针对性。
党内法规建设的与时俱进
从1988年到2018年的30年间,《条例》从无到有,从起草、试行到修订、再修订等,历经多个阶段,见证了党规党纪的一般发展脉络。《条例》制定、修订,实现了党内法规建设的与时俱进,为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
坚持以党章为根本遵循。一方面,党章是我们党的总规矩,明确提出了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是人民群众认识党、了解党最直观的载体和最重要的途径;另一方面,党章在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中居最高位阶,是处理党内关系的根本依据。在党的纪律建设中,坚持以党章为根本遵循,要求其他任何党规党纪在具体条文规定中不仅不能违背党章的基本原则、与党章相抵触,而且应当细化、完善党章的基本原则,实现其他党规党纪与党章的积极协调。
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了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坚持纪严于法的重要要求。据此,2015年《条例》和最新修订的《条例》,更加突出了党纪的功能。在纪律建设中坚持纪严于法,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纪与国法之间的关系。党规党纪是每一名党员应坚守的“底线”,国家法律是每一公民应坚守的“底线”。党的性质、地位及宗旨决定了:一方面任何党员决不能站在法律的“底线”边缘,党规党纪在内容规定上要严于国家法律;另一方面党规党纪和国家法律都是广大党员应当遵守的规矩,任何党员必须同时守住党的纪律“底线”和国家法律“底线”,守住党纪“底线”有助于坚守法律“底线”。
坚持把政治纪律放在首位,不断提高纪律建设的政治性。“纪纲一废,何事不生?”《条例》历次修订中,政治纪律始终居首位。原因在于党的纪律是多方面的,但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重要基础。因此加强党的纪律建设,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把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突出出来,作为纪律建设的一条主线。严明党的政治纪律不是简单的约束,而是要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巩固党执政的政治基础。
服务党所处历史阶段的使命和任务,不断提高纪律建设的时代性。“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与时俱进是《条例》的一大特色。增强时代性,纪律建设应当紧紧围绕、始终立足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这个大局来进行。这就要求党的纪律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打击什么,通过社会保障、政策扶持、扶贫脱贫、维护稳定等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提升群众满意度;始终服务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服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国家建设主题和全面从严治党的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主题,提供明确的行为约束和坚实的制度保障。
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提高纪律建设的针对性。从解决“量纪标准”到解决“纪法不分”,从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到推动全面从严治党,《条例》发展的主动力是实践。坚持问题导向,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要依据急用优先原则,集中力量推进核心性、关键性的纪律,在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需要指出的是,坚持问题导向,并不是要否定纪律建设的使命引领功能。坚持问题导向,通过明确规定“不能为”的行为,为广大党员干部设置“底线”;突出使命引领,就是通过突出党的初心、宗旨、理想等,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不断追求“高线”。只有严守党的纪律“底线”,崇高的理想才能守得住;只有不断追求“高线”,才能让更少的人站在纪律“底线”边缘,二者统一于规范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活动、行为的全过程。
第五篇:浅析综合布线未来发展
浅析综合布线未来发展
[导读]在光纤需求增大、数据中心布线持续高涨的各种背景下,今年的布线行业稳中有升。那么,综合布线目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将会如何呢?
数据统计,截止到2012年10月,我国的综合布线市场总体规模就已经超过了50亿元人民币。在光纤需求增大、数据中心布线持续高涨的各种背景下,今年的布线行业稳中有升。除了各大国际品牌不断的推陈出新外,今年的一大亮点在于国产的综合布线企业正开足马力,全面向国际化舞台迈进。那么,综合布线目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将会如何呢?
中国综合布线市场概述
据统计,2011年中国综合布线市场总体规模约为46亿元人民币(约合7.12亿美元),与2010年40亿元人民币(约合5.91亿元美元)相比,市场规模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5%,增速有所放缓。截止到2012年10月,我国的综合布线市场总体规模已经超过了50亿元人民币(约合8.25亿美元)。
2012年,数据中心布线市场和智能布线管理市场发展迅速增长较快,2011年中国数据中心布线市场总体规模约为9亿元人民币(约合1.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8.6%。而智能布线系统总体规模则超过1.1亿元人民币(约合0.17亿美元),占市场总体规模的比例为2.4%。
今年我国布线市场供应商品牌超过40家,特别是市场份额为2%—7%之间的“第二阵营”中,集中了十余家国内外一流布线品牌。尽管主流品牌中外国企业占了大多数,但是在近两年的不断发展下,国内的布线品牌持续壮大发展,生产规模与市场营销能力不断增强。2012年11月16日,在“2012年数据中心网络与布线高峰论坛”上,由综合布线工作组主办评选的“2012年中国综合布线十大品牌”中,国产布线厂商占有三个席位,分别为普天天纪、浙江一舟和天诚线缆。
综合布线市场未来发展
在中国综合布线市场未来技术方面,将呈现出两个发展方向。一是向高速、高密度、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包括预端接、电子配线架、万兆铜缆、测试验收等领域的新技术,都将帮助用户解决布线系统效率,乃至IT资源的优化管理问题,进而成为用户青睐的技术选择。另一方面,面对布线产品的同质化竞争趋势,绿色环保也成为引领布线市场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我国“十二五”规划“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精神指引下,中国的布线市场可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市场发展与标准编制
标准是规范布线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技术文件。但是布线行业的迅速发展使我们认识到,我们的技术基础工作往往落后于市场的需要。GB50311-2007《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与GB50312-2007《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的内容还是以5e类与6类布线的内容为主,急需进行修订立项。GB50174-2008《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已经在修订过程中。
针对这样一种局面,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信息通信专业委员综合布线工作组以编写布线行业技术白皮书的方式,起到了补充与完善国家标准内容的作用。白皮书积极引入国外标准新的内容,并与国内相关标准技术要求、产品应用、工程案例等方面相结合,有很好的适用价值,深受市场的欢迎。技术白皮书的编写会随着布线行业的发展而不断地进行下去。
●智能管理与物联网
目前的智能配线系统主要采用“第9针”与“端口”技术,如何实现布线系统“端至端”所有配线设备的管理,如何引入物联网的理念,将电子标签射频技术应用于整个配线系统(线缆、桥架、模块、箱(盒)体、机柜等)的资产与安全集成管理,有待我们去研发、应用、推广。
●光纤宽带接入与三网融合
光纤宽带接入,采用光纤传输介质将通信业务从业务中心延伸至小区、路边、建筑物、用户、直至终端,实现配线网络的融合,以满足语音、数据、图像、多媒体的应用,涉及到园区与建筑物整个光配线网络,因此光纤与光器件会随电信运营商与有线电视业务提供者在接入网的建设中被得到充分的运用。
●家居布线系统与智能家居
家居布线系统为住宅建筑的基础设施,是实现智慧家庭(信息通信、家电控制、紧急呼叫、烟雾告警、一卡通、表具计量抄送、照明与窗帘控制等)信息采集、控制的最基本单元。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每一户都应该设置家居配线箱,家居配线箱可以有不同功能的组合(配线、以太交换机、电话交换机、有线电视、弱电控制模块等),并且户内的家居布线要一步到位。光纤入户为家居布线的发展趋势,也为国内的布线厂家开拓了新的领域。
●绿色环保与降低能耗
IDC近期报告指出,数据中心作为企业应用和运营的核心,其不断升级的能耗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服务商和用户的关注。在企业日益增长的降低能耗成本,成就高绩效、环保型企业的诉求下,绿色数据中心应运而生,尤其是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能耗成本目前占总成本比例较大,未来会对绿色数据中心有更多的关注。实际上,更应当在软硬件结合的智能管理系统上有所投资。
要达到绿色环保,应从线缆采用上,考虑材料是否具有阻燃、低烟、无毒的性能能,够达到的防火等级。
由于这个问题与消防有关,所以布线市场一直处于争议的状态,需要我们对市场进一步地去做好技术上的正确引导与相应规范的推广工作。
●工程质量与系统检测
强化符合规范要求的,布线系统工程的检测工作的落实,是布线工程质量与网络正常运行的有效保障。特别是对于数据中心机房布线的测试内容与测试方法,需要在我们国家的相关标准中加以补充与完善。另外,对于智能配线系统(包括硬件与软件)应该作为专项工程验收。工程检测环节的工作已经引起行业的高度重视,但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需要布线领域各个方面做好宣传贯彻工作。
●结构化布线与智能建筑
智能建筑弱电系统在信息的采集、上传、集成管理等方面正在朝向网络化与数字化发展。在建筑物中,结构化布线使得多种业务的融合传输已经重新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融合的布线系统可以充分利用综合布线的每一线对,采用PoE降低人工成本、简化施工、节约材料、降低能耗,将会在监控系统、楼宇自控系统等系统中被得到广泛的应用。
●信息通信发展与布线系统升级改造
中国的综合布线市场从1993年开始至今,走过了将近20个年头。早期的布线系统大都以3类、5类铜缆与OM1、OM2多模光缆布线系统为主,有的布线工程布线产品已经过了质保期。由于信息通信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已经从10M/100M/1000M发展至10G/40G/100G传输速率的应用,原有的布线系统完全无法满足网络的新的需求。因此,布线系统的改造与扩容势在必行。
●健康市场与媒体导向
中国的布线市场是激励竞争的市场。在利益的驱动下,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的布线产品依然充斥市场,更为恶劣的是打着国外知名品牌的旗号,行招摇撞骗扎之实,扰乱了布线市场的健康发展。在工程中,不符需求与规范的设计;不切合实际,盲目追求高档产品;施工不规范,不进行系统检测等现象依然存在。在这样的状况下,需要我们发挥媒体与网络的积极造势的作用,宣传国家的法规政策,鼎立布线知名品牌,揭露不法企业的欺诈行为,推广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使得布线市场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