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态旅游资源独具特色
生态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全市现有对外开放景点40多个,其中省级文保单位15个,3A级景区2个,2A级景区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市域东部拥有太平洋西海岸、亚洲大陆边缘最大的海岸型湿地,被列入世界重点湿地保护区,正在规划建设盐城湿地生态国家公园,打造“东方湿地之都”。湿地保护区内建有世界上第一个野生麋鹿保护区和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为联合国人与自然生物圈成员。大丰野生麋鹿保护区目前麋鹿种群600多头,其野生种群总量、繁殖率和存活率均居世界首位。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有国家重点保护的一类野生动物12种,国家二类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7种,每年来此越冬的丹顶鹤达到1200多只,占世界野生种群的60%以上。市域西部地处里下河地区腹地,大纵湖、九龙口、马家荡等湖泊水域面积近百平方公里,为典型的泻湖型湖荡湿地。面积10多万亩的海滨林场和辽阔的海滨草原,集蓝天、大海、海涂、森林、草原、珍稀动植物等于一体,具有与基岩海岸和砂质海岸迥然不同的海滨风光。盐城不仅资源丰富、生态独特,民俗文化特色也很鲜明。盐城是淮剧的发源地,素有“淮剧之乡”、“小戏之乡”、“现代戏之乡”的美称。历史上名人和名胜古迹较多。市区有南宋丞相陆秀夫祠堂、明末书法家宋曹故居等人文景观,大丰市白驹镇是《水浒》作者施耐庵的故里,东台西溪有北宋宰相范仲淹的“读书堂”,亭湖便仓有北宋宰相卞济手植的“枯枝牡丹”。现代著名外交家乔冠华、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胡乔木的故乡也在盐城市境内。
坚持与新课程实施相结合,重视建设本土特色的学校文化。要通过实施素质教育,特别是通过实施新课程计划来丰富文化建设的内涵。要注重开发学校的课程文化资源,尤其是通过校本课程、综合活动课程、劳动实验课程等加强本土资源的开发。各地各有关学校特别是四星级高中,要充分发掘老区特有的人文底蕴,在弘扬老区精神,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振兴淮剧艺术,开发海盐文化和滩涂文化等不同方面注重收集整理,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加以开发利用,形成主题系列,形成区域文化建设基地,不断提升文化建设的层次。要加强特色文化建设,积极开展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活动,营造生机勃勃的有个性的校园景象,让学生在各种特色文化中接触、感受先进的鲜活的文化滋润,抑制和抵制低俗的非理性的文化及各种消极腐败思想的侵蚀,促进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第二篇:生态旅游资源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资源持续发展
摘要:生态旅游的第一要素是“亲近自然、了解自然和欣赏自然”,需要强调的是,生态旅游并不完全拘泥于何种程度“自然”,而是更注重于再“自然区域”内我们在干什么。因此,真正的生态旅游产品首先必须满足游客“亲近自然”的要求,为游客提供“亲近自然”的机会。此外,生态旅游景区需要为游客准备动态或静态、口述或文字的解说,使游客获得有关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地质、历史、地理演变、乡土文化、民族风情等方面的知识,否则,游客很难达到认识自然的全貌从而欣赏自然的目的。这样看来,在自然区域开展的旅游不一定是生态旅游。而到自然区域的游客,如果仅满足于到那里休闲、打牌、聊天,而不去亲近自然、了解自然和欣赏自然,那么充其量只能算是普通旅游者,而非生态旅游者。反之,即使到人工修饰比较明显的自然区域,甚至经过人工加工的自然景观或野生动物园,如果给游客提供的旅游产品包括很多自然的、生物的、地里的、当地人文的信息,那么,他们同样可以成为很好的生态旅游产品。
关键词:生态旅游、持续发展、问题、对策、趋势 正文: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一词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生态旅游特别顾问,H·Ceballos Lascurain 于1983年首先提出,它的含义不仅是指所有观览自然景物的旅行,而且强调被观览的景物不应受到损失。
生态旅游是以生态为内容的旅游。在生态旅游中,“生态”应是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统称。
在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观指导下,以特定的自然与人文生态环境为对象,以观赏、了解和享受大自然及其相关文化特征为旅游目的,以不改变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不破坏当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与环境为前提,有益于繁荣地方经济和提升当地社区生活品质的一种旅游活动方式。
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是针对传统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是在可持续发展观指导下发展起来的。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有本质的区别。生态旅游最终要达到旅游业发展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和谐统一。传统旅游侧重对文化及自然景观资源的获取与满足,旅游开发者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旅游者追求的则是享乐,对于旅游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却退居其次,对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考虑的较少。生态旅游能够很好地解决传统旅游业所产生的人与自然、获取与保护、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从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是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旅游要持续发展,必须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境意识,否则,太多的游客会对目的地的环境造成过大的压力,破坏了生态旅游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旅游也就不可能持续发展。为此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确保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旅游面临的问题
1.旅游资源盲目开发
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2.旅游环境存在的问题
2.1“无烟工业”的误导,认为“旅游业是无烟工业,不像其他产业那样对环境造成污染”,但认真地对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的环境效应加以考察不难发现,旅游作为一种产业,也会产生各种废物。旅游业不仅排放传统工业废物,而且生产的“旅游公害”对一个旅游区来说是致命的威胁。比如峨眉山,每到旅游旺季,游人大量涌入,信手丢弃的垃圾给当地的环境带来很大危害。
2.2“低投入、高产出”的误导。认为“旅游业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高产出的产业。”他们忽视了环境资源的消耗,低估了旅游成本水平,虚增了环境新创造价值部分。
2.3“旅游资源是可再生资源”的误导。认为旅游消耗只是精神消费,不对其构成威胁。而事实上旅游活动也消耗甚至破坏或毁灭旅游和环境资源。泰山后山的赤磷鱼一直是泰山的特产,但是由于近年来游人的不断涌入,对赤磷鱼的环境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现在赤磷鱼已经鲜见。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一度使人浮想联翩,但今不如昔,文中描写的虎山水库,现在已雄姿不在,雨季瀑布业已不存,而且水体污染严重。这一方面是周围的旅馆饭店的污水直接排放的结果,另一方面是低素质游人的“杰作”。
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可持续发展原则
目前,一些研究者把生态旅游当作是指导旅游业发展的一种原则、模式、规划方法、管理方法,将其看成是适合所有旅游形式、所有地区、所有旅游相关建设和管理的一种普遍原则,于是便有了各种冠之以“乡村生态旅游”、“城市生态旅游”的项目和规划。实际上,生态旅游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一种典型形式,但不是惟一形式,更不是可持续发展原则本身。所有的旅游活动,尤其是占主流的大众旅游,都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将对环境和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而将生态旅游混同于可持续发展原则,将导致对生态旅游的泛化理解,造成认识和管理上的混乱。
2.不可忽略其他旅游形式
这种错误理解实际上是基于第一种观点而产生的,认为只有生态旅游是好的,是道德的,是可持续的,而其他旅游形式,特别是大众旅游必然是不可持续的。很多研究者还详细列出了大众旅游与生态旅游之间的种种差异,来说明“好”与“坏”的不同。由于生态旅游这种道德上的天然优越性,使得许多地方和企业对它趋之若骛,想尽一切办法贴上这个道德的标签。实际上,尽管生态旅游是在人们对传统旅游进行反思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反思的结果不是用生态旅游替代、消除大众旅游,而是要起到借鉴、示范的作用。生态旅游与其他旅游形式之间的最终区别不是好与坏、可持续与不可持续的差别,而是产品类型和形式的不同。
3.发展大众旅游的观念和方法
实践中,很多人认为,搞生态旅游就要大搞设施建设、铺大摊子、上大项目,这种沿用发展大众旅游的方法来发展生态旅游的做法,曲解了生态旅游的本质和特点。实际上,在设施方面,真正的生态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希望体会到与自然和原生文化的互动,为此愿意承受一定程度的艰辛,所以生态旅游不需要大规模的设施建设,不需要建造豪华的宾馆,不需要一应俱全的娱乐设施,甚至不一定需要斥巨资建造高级公路。同时,他们对环境保护措施、环境教育手段、环境监测技术等方面又极为重视。因此,发展生态旅游,需要在设施建设、服务提供、管理方式等方面有所创新。
4.提高生态旅游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
面对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比较零散的现实,拓宽理论基础研究十分重要,旅游地学就是其中之一。旅游地学是运用地学的理论方法为旅游资源调查,规划开发及保护工作服务,从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一门边缘学科。生态旅游资源中的地质旅游资源、地貌旅游资源、水文旅游资源等均涉及旅游地学问题。可见,旅游地学与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密切相关。目前已建立的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矿山公园无一不是科技含量高、文化品位高的生态旅游热点。生态旅游和地质旅游的对象也常常是相同的,例如近年推出冰川探险游,沙漠景观探险旅游,焦作市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及广西西部天坑群科考探险游和全国性的漂流旅游热等等。
5.当成一种营销策略
在现实中,生态旅游经常被当成营销手段、策略、技巧乃至市场标签。一些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把生态旅游看成是一种时尚、潮流而趋之若骛,更多地注重了生态旅游的“牌子”,而并没有认真地在管理制度上下功夫。这种重形式、轻实质,重标签、轻规范的做法,对生态旅游发展的危害极大。
五.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趋势
1.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生态环境的保护,谈不上生态旅游的兴起。反之,没有旅游的开发,也不可能有生态旅游的存在。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利用好生态环境;只有利用好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旅游的兴起,有力地推动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开通了旅游业的绿色通道,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2.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生态旅游,要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把生态效益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来,促进资源向资本的转变。旅游,既是人们的生活行为,也是人们的消费行为。生态旅游的生态价值往往是通过经济价值体现出来的,而经济效益的高低往往又是取决于生态效益的好坏。所以,生态旅游具有自然和经济两重属性。没有好的生态效益,不可能带来好的经济效益。反之,只有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好的经济条件。
3.生态旅游主要是在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层次上,通过培养和教育旅游者“负责任的旅游”,旅游开发商“负责任的开发”促进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发展循环生态经济是在旅游区的一切相关领域,把旅游者行为从高消耗、高排放转变成低排放、高利用率的绿色行为,它是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体现,是实现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和必由之路。可持续发展的不断推广和延伸也帮助生态旅游这种旅游模式得到更大的推广,促进整个区域旅游系统及更广阔的社会系统的良性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环境产业的兴起,人们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致力于不断探索合理利用环境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环保新技术也将被应用到生态旅游的开发和经营过程中去,为生态旅游产品的生产者提供了生产上的可能性,为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6(2)刘紫青.试论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林业经济问题.2002(3)许春晓.旅游学概论[M].湖南大学出版.2007
第三篇:新乡市生态旅游资源调查
新乡市生态旅游资源调查
摘 要:生态旅游是最近几年流行起来的旅游形式,对于在全国生态布局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中小城市来说,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如何抓住自己的优势与特色,进行相应的开发,是值得思考的.本文就以新乡市为例,对其开发生态旅游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及其开发对策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在新乡市开展生态旅游时要转变观念,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加强设施配套建设,组合特色旅游产品,有针对性地进行市场宣传促销等措施.希望能为新乡旅游开发提供借鉴,同时能够给该类市县生态旅游的开发提供思路.关键词:生态旅游资源
保护
发展
一、旅游资源的概况(一)旅游产品资源
在2003年全省统一组织的旅游资源普查中,新乡市旅游资源总量居全省第四位,占全省近10%是一个旅游资源市。其中,以八里沟、万仙山、关山、回龙、白云寺等景区为代表的南太行自然风光旅游资源,雄、险、奇、秀;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潞王陵、比干庙、陈桥驿等为代表的人文历史资源,文化底蕴深厚;以名人(史来贺、刘志华、吴金印、张荣、耿瑞先、梁修昌、许福卿)名村(新乡县七里营镇刘庄、新乡县小冀镇东街村、卫辉市唐庄、辉县市上八里镇回龙村、凤凰区耿庄、新乡县七里营龙泉村、获嘉县照镜镇楼村)为代表的红色旅游,极具典型性;以华北最大的国家级黄河故道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河南省唯一的湿地生态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乡黄河故道以及植物茂密的南太行等为代表的生态旅游资源,景色优美,自然和谐;以河南新飞电器集团、小冀京华园、刘庄、龙泉村、耿庄等5个全国工农业示范预园为代表的工农业旅游资源发展迅速。(二)旅游服务设施
1.旅游交通。新乡地处河南省北部,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豫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城市,为国家级二级枢纽城,承东启西、贯通南北,交通发达便利,已形成了干支结合、四通八达、纵横贯通、快捷方便的交通运输网。
2.旅游餐饮。民以食为先,餐饮业不仅能满足旅游者饮食的基本需求,而且能形成旅游区吸引游客的饮食文化,具有独特饮食文化的旅游区可以构成一种旅游资源。如罗锅酱肉、杜记牛肉、牛忠喜烧饼、赵记馄饨、新乡烧鸡、原阳烩面、长垣霜打馍、卫辉空心面等都是新乡有特色的风味美食。
3.旅游住宿。饭店业在新乡较为发达,共有星级饭店16家。其中四星级饭店1家,三星级饭店7家,二星级饭店6家,家庭旅馆床位5000余张。总的来说,新乡各景区(点)所在城镇的饭店也基本上能满足目前游客规模的需要。
4.旅游购物。旅游区的旅游纪念品、美术工艺品、土特产品、影视作品等均为旅游购物的内容,它既可增加旅游区的收入,又可通过旅游商品的独特性树立旅游区的品牌。
二、新乡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简介
在政府主导战略指导下,新乡的旅游资源正在全方位、多渠道的进行开发,初步开发形成了具有一定接待能力的旅游景区。目前,新乡已经开发建设的景区15个,其中4A景区2个,3A景区3个,2A景区6个。一部分旅游资源已转化为旅游产品,旅游资源优势逐渐向产业优势转化,全市旅游规模不断壮大,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2004年新乡旅游总收入占全市GDP的10.5%,旅游业成为新乡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农业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为满足旅游市场的新需求,发挥新乡农业优势,调整农业结构,新乡大力开发建设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市共启动农业旅游建设项目近20个,初步形成了名人名村、林业风光、高效农业等名牌农业旅游景区。农业旅游点的开放,大大提高了新乡旅游的对外影响,促进了农业和旅游业的结合,深化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模式。目前,新乡已有4个景区(刘庄、景华国、回龙、耿庄)被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河南省跑马岭景区位于卫辉市狮豹头乡境内。景区总面积132平方公里,是国家AAA级风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省级森林公园,具有优越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景观,是河南省地质遗迹重点保护区。门票38元。京华园为国家AAAA级景区,位于新乡市西南15公里处,占地300余亩,90多个景观和旅游点。东临107国道,“京华园”旅游区是一部简明的,立体的,形象的,中华民族5000年优秀文化史的精品长卷,构思奇特,设景自然。叠山理水,宛自天成。亭台楼榭,曲径通幽,长廊相接石栏相连,水露迷蒙,鱼帆点点,松竹苍翠,百花争艳,生机盎然。
三、生态旅游资源面临的威胁
1、态旅游区粗放经营,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和生态性:一方面,部分旅游开发经营管理者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造成了许多不可再生资源的损害与浪费。另一方面,经营者目光短浅,不顾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盲目扩大游客数量、建筑数量等;盲目发展机动车辆,造成严重的污染问题。
2、缺乏统一规划,盲目开发:受传统经济学发展观影响,许多开发商将生态旅游当成一种时髦的旅游产品,不顾生态旅游的质量及其基本原则而盲目开发。在生态旅游实践中以接待定开发,没有旅游开发的总体规划,不注意资源保护,环境质量下降,原本是“生态旅游”的产品到最后也失去了“生态”的特征,造成了“生态旅游破坏生态”的严重后果。如景区的城市化倾向,将使自然景区和区中居民的观赏价值大大降低,最终失去对游客的吸引力。另外,旅游开发商处于利益的驱动还可能调整传统生活方式,让服饰、歌舞、节庆和手工艺品等带上利益的色彩来迎合游客的需要,使景区的特色文化受到冲击。
3、政府宏观管理混乱或管理无力:一方面,由于生态旅游区涉及多个政府职能,而且划分不明确,导致生态旅游区多头管理。另一方面,一些政府除在生态旅游区开发旅游外,还在其中开采矿产资源,兴建水电设施等,即政府想最大潜力地挖掘生态旅游区的各种资源,然而,这样只会使生态旅游区遭到破坏,而旅游主管部门又无力制止或干涉。
4、国民生态意识淡薄,旅游行为非生态化:由于国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欠缺或淡薄,可以说旅游到哪里,就污染到哪里。因为旅行社和各级政府把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自然旅游与生态旅游等同起来。在缺乏全局的自然保护规划和不征求当地社区意见的前提下,全民发展生态旅游。又是在生态旅游的招牌下,将无序旅游肆无忌惮地扩展到自然保护区的每一个角落。黄金旅游周期间许多生态景区游客爆满,其易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甚至破坏是显而易见的。部分游客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果皮饮料瓶等、攀折花木、恐吓动物等,都是生态环保意识淡薄的体现。
5、污染防治与控制等措施不到位:与传统旅游业不同,由于生态旅游一般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等明显特征,而作为生态旅游环境保护主要措施的污染防治与控制等基础设施建设亦与其他工业或城市污染的防治显著不同,但目前从许多生态旅游景区来看,其对废水、废气、废渣及动植物资源与地质地貌、自然遗迹等生态旅游环境资源均缺乏必要的基本保护设施。
6、生态旅游法规与生态旅游环境质量标准等不健全:在生态旅游业较发达的国家,其相关的国家旅游法规体系比较完备。由于生态旅游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较晚,国家性的专门政策法规尚未出台,仅针对我国主要生态旅游目的地类型颁发了一些全国性和地方性的法律法规。如《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管理条例。但是面对全国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兴起与发展,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指导政策和意见等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生态旅游蓬勃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等要求和需求。特别是有关生态旅游资源利用与保护、生态旅游监督管理、生态旅游景区生态破坏与生态恢复等规定以及生态旅游景区环境质量标准等急需颁布出台。
四、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措施
1、倡导和坚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基于各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加剧而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规律是人类反思其历史经验,谋求在人类未来发展中实现发展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客观需求和规律。根据可持续发展规律,生态旅游开发商,经营管理者和消费者都要对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担负起更多的责任和义务。生态旅游作为一种高级的形式和产品,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式和行动,应充分考虑它对资源和环境,生物多样性变化的影响。
2、认真做好生态旅游规划:生态旅游规划是应用生态旅游经济学,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将旅游者活动与环境特性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旅游活动在空间环境上合理布局,旅游者类别及需求特征,生态旅游环境容量大小,旅游地生物多样性程度和保护条件及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旅游地公平发展和各方面利益兼顾等原则展开,在不破坏生态旅游环境基本原则指导下,分析生态旅游地重要性,化出功能分区,确定发展的基本策略和实施步骤,制定旅游线路,选择适合动物栖息,植物生长,旅游者旅游和居民居住的规划方案。
3、加强政府宏观管理:政府生态旅游宏观管理包括制定相应法规、政策、审批开发项目、监督、评估管理者和宣传教育工作。首先政府要制定出相应的宏观政策,这是发展的先导,是进行管理的前提和条件。在经济政策方面,支持那些有利于提高景观生态多样性,增强地方生态旅游特色,可以吸引更多生态旅游者的产业;在环境政策方面,加强对生态旅游产品的环境影响评价,根据有关法规征收一定环境税或颁发无污染奖金;在技术政策上,提倡保留一些民间技术和生产部门,尽量使古老技术和现代技术相结合,使生态旅游区更具有吸引力;在社会政策上,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生态旅游活动走上科学化,生态化的道路。
4、加强教育,提高履行职责与义务的自觉性:一方面,对游客和当地居民加强生态旅游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生态观。注意增强游客和当地居民的环保责任感。例如,可在景区入口处用轻松幽默的语言告诫游客“除了照片之外,你什么也别带走;除了脚印之外,你什么也别留下”,以此来增强游客的环保责任感。第三,适当添置一些有利于唤醒人们环保意识的设施。例如,国外就出现了造型滑稽的青蛙垃圾箱,垃圾投入青蛙口后,会自动发出“真好吃,再给些”的优美声音。这样以来好奇的游客,尤其是孩子会受到鼓励,很高兴将果皮等垃圾扔进垃圾箱内。另一方面,生态旅游开发者、管理者往往是生态旅游和环境保护的引导者和监督者。首先应对他们实施生态旅游教育。其次,生态旅游开发者、管理者还要调整理顺管理体制,以保证生态旅游管理的有效性。最后,生态旅游管理必须加强生态旅游法规条例的建立和执行。例如,规定生态旅游的消费模式、征收生态区的生态环境费用;认真执行《环境保护法》、《森木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等。
5、完善法规与政策支持体系:生态旅游的发展涉及到众多利益层面的关系,这些关系的确定和协调除了通过市场机制、行政机制和文化机制进行控制外,还必须依赖于法律的规范和制约。因此,在现已颁布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及各省(市、区)尽快制订出台《生态资源环境保护法》、《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以及与其法律法规相配套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等方面的地方行政法规等。同时各省(市、区)应当依据国家有关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资源综合利用等相关法规和政策,制定更加明确、更加具体、可操作性更强并具有本省(市、区)特色的生态旅游开发管理规章与政策。
五、新乡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旅游资源不等于旅游产品,资源需要经过开发、加工,能转化为产品。旅游资源要变成旅游产品,必须根据客源场需求进行筛选、加工、创新,才能组合成适销对路的产品。
(一)重点开发建设南太行山旅游区
现代旅游以休闲活动为核心,太行山清新的空气、宜人的生态环境、纯朴的民风民俗和优美的风景,是一处休闲度假的绝佳胜地。目前,对省内已有一定知名度的南太行山旅游区的山水自然风光要进一步优化、深化、创新和整合,其休闲度假产品的开发是重中之重。利用太行山自然形成的开展攀岩、登山活动;利用其丰富水体,开展垂钓活动;用其山青水秀的环境,开展疗养活动;利用其丰富的植被,行果实采摘、品尝活动;利用其深山洞穴,开展探险活动,将太行山建设成集山水观光、休闲度假、健康疗养、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旅游区,把它培育成新乡最具影响力的品牌产品,使其成为河南人游河南、新乡人游新乡的首个目的地。
(二)继续加大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力度
新乡发达的农业,悠久的开发历史,众多的名村,典型的北方农村自然环境、农业资源、田园景观、生产内容和乡土文化,是城市居民解脱疲惫、轻松身体和心情,回眸传统社会农家生活的自然乐趣,体验劳动的快乐,展望高科技农业的目的地。在开发时,要根据目标市场———城市居民和学生的需要和特点,开发出集原始性、多样性、娱乐性、知识性,体验性于一体的特色项目。如距新乡10公里的龙泉,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级文明村。村里开发了集名优新特水果、花卉种植以及集农事活动、农业教育、观光农业等内容为一体的高效农业园区。其主要特点是水果的采摘和观赏,但体验性和参与性不足,可以观赏的景物有限。可进一步拓展一些项目,如:利用园区的良好环境,挂一些人工制作的鸟笼(造型别致,要有特色);在果树间隙(或专门开辟),科学利用套作技术,种植一些花生和红薯等,让游人参加栽培、管理、收获,也可以承包的形式包租给客人;在小河内养殖一些鱼、虾、蟹,增加垂钓的内容;在餐馆内,为游客加工他们通过劳动收获的产品,并增加一些农家菜肴,如:糊涂条、煎饼等等,同时也可让游客动手参与;开辟农业生活展示区,如:利用新乡县是全国商品棉基地的优势,把传统手工织棉布技术的全过程展现出来:纺花———浆线———染色———织布,再把棉布加工成床单、沙发布、沙发靠垫、棉布睡衣、衬衣、鞋垫,而这些又是深受城市居民喜欢的特色产品。
(三)深化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新乡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从总体上看,新乡的文物古迹较多,但不少古迹呈散点分布,资源较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不利于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对其开发也常局限于静态的展示,游客缺少参与和体验,对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受不深刻,因而历史文化资源的特色不能充分表现出来,文化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因此,新乡应通过适当的市场机制和行政手段,对分散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加工,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整体效能;要以历史资源为纽带、以文化主题的发掘和提炼为切入点,将主题性较强、地方特色明显的文化资源串联、整合起来,构建若干条旅游线路,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产品的档次,加强包装和推介,打造新乡文化旅游品牌;积极和文化古都安阳、开封、郑州、洛阳等市进行交流合作;将新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新城市中心的现代都市风采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四)保护开发生态旅游资源
由于生态环境具有的保护性、自然性、参与性等特点,新乡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要适度,要保护性地开发。
1.森林旅游。在“回归自然”这种旅游心态下,森林旅游的发展前途极为可观。新乡市有着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如植物有1100多种的八里沟景区、国家森林公园白云寺、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的万仙山景区、辉县市西部太行山无人区等,其森林旅游正在规划开发中。在发展的同时必须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的原则,合理划分功能区,对服务设施和建筑规模、风格、分布等统一规划、合理安排、崇尚自然、遵循规律。
2.黄河观光游。新乡境内的黄河地跨原阳县、封丘县和长垣县,河岸线在我省是最长的。沿黄河大堤一路行来,可以观赏雄伟的悬河风光、千里长堤以及防洪工程、引黄工程、跨河交通工程,还可以观赏大堤两边的田野风光、防护林景色。临近水边,则可观长河落日、看鸟鹭飞翔、听鸟虫鸣叫,冬季还可看到高雅的天鹅在水面游弋、在水上飞翔的景致,严冬时节有时还可观赏到冰封黄龙或黄河凌汛时惊心动魄的景象。大力发展黄河滩区综合开发和沿黄旅游景点建设,将黄河沿岸建设成为一条集观光、休闲、生态、娱乐、度假等为一体的旅游景观带,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回归自然、休闲度假、增知增智的旅游需求。3.湿地旅游。位于卫辉市与延津县接壤处的黄河故道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4280公顷,区内水域、滩涂广阔,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已知鸟类130余种,植物256种,是内陆中原地带罕见的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封丘的青龙湖湿地,占地6000余亩,水面4000余亩,水量丰富,面积辽阔,水生植物和鸟类繁盛,是河南、山东沿黄河流域最大的一处自然湖,历经200多年未曾干涸过,素以清净淡雅著称,有着非常大的开发潜力。优化城市环境;塑造城市形象;深刻挖掘城市文化的内涵;充分展示城市的民族化、现代化特色,提升城市品味。
参考文献
[1]中国信息报(网络版)·新乡,中国中部崛起的城市 [2]中国商业地产信息网·新乡市情况分析
[3]李俊清、石金莲、刘金海《生态旅游学》[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4]阎春梅《生态旅游中的环境保护对策分析》[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5]罗明义: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亚太地区部长级会议述评[J].旅游学刊2002(3):75~78
[6]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2001:138~139
第四篇:四川林业生态旅游资源概况[范文]
四川林业生态旅游资源概况
一、自然地理属性四川地形地貌多样,高原、山地和丘陵占全省面积的97%。在大地构造上,四川省位于杨子陆块、秦岭造山带和松潘甘孜造山带的结合部,地质构造复杂。在地貌上,四川地跨中国三级阶梯地势的第一级与第二级阶梯,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五种基本地貌都有大面积分布,类型多样。全省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呈梯状下降,西部的属于世界屋脊之青藏高原东部的深切割高山、极高山地与高原,占据的幅员过半,最高峰贡嘎山海拔7556m,而东部的四川盆地之长江河谷低于海拔250m,地势差异悬殊。四川除约占全省幅员3%的西北部沼泽区,属黄河网状水系外,97%属长江水系。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省的南缘,川西山地的干支流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与岷江属横断山系平行岭谷的羽状水系,东部盆地的干支流嘉陵江属向心的树枝状水系,水系结构复杂,东西差异明显。四川处于北半球亚热带气候区。受青藏高原东缘特殊地理位置和地势强烈反差的影响,垂直地带性分异明显,地跨温带和高山寒带。在亚热带基带之上,叠置了山地温带和高山寒带,形成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的水热条件良好、地域差异显著的繁复气候类型。复杂的地质构造、青藏高原与亚洲东部平原过渡带的多样地貌、繁复的水系结构与气候类型,为四川森林资源的富集,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二、植被与生物多样性四川的主要植被类型分为三大类: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包括川东盆地的偏湿性常绿阔叶林与川西南山地的偏干性常绿阔叶林;温带与寒温带针叶林,包括川西高山峡谷区的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与川西高原区的针叶林;亚寒带川西北高原灌丛草甸。植物区系的基本特点是:种类丰富,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科、属多;特有种、属和单种、少种的科、属多;起源古老,孑遗植物多;裸子植物种类多。四川是中国甚至全球的植物区系和自然植被类型最为繁盛的地区之一,也是全球最丰富和最繁茂的高山植物区系发育区。据不完全统计:四川有维管束植物232科1621属9252种,约占全国高等植物种类的三分之一。其中裸子植物9科27属88种,居全国第一;被子植物182科1474属8453种,蕨类41科120属708种,居全国第二;为四川所特有的植物有460余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Ⅰ级保护约14种,Ⅱ级保护30种。全省查明的陆生脊椎动物有959种,包括兽类213种、鸟类607种、爬行类63种与两栖类76种,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142种,包括Ⅰ级保护30种,Ⅱ级保护112种,另外还有76种列为四川省重点保护。在四川的野生兽类物种中,既有象白唇鹿、牛羚等稀濒物种的大种群,更多的是大熊猫、雉类等稀濒物种的区域性高度聚集,这已引起国际上的注目。四川山地的生物多样性是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区域,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选定的优先保护的17个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中,涉及四川的有2个:岷山-横断山北段,湘、黔、川、鄂边境山地。四川省也是保护国际(CI)认定的“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和世界自然基金(WWF)选定的“全球200”生态区域之一。
三、林业生态旅游资源的景观多样性四川省森林覆盖率为26.62%,森林面积12.34万km2,其中95%为原生状态保存良好的天然林,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区,且由于山体剧烈抬升,往往呈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自然生态现象。全省植被类型繁复,景观多样性特丰富,其中具有重要价值的森林景观主要包括:
(一)地带性森林景观
1、低中山偏湿性亚热带常绿阔林森林景观生态系统 物种成分繁多,群落结构复杂,稀濒植物与动物种类丰富,层外与附生植物发达,浩瀚森林生态景观。
2、低中山偏干性亚热带常绿阔林森林景观生态系统 物种成分较丰,群落结构复杂,稀濒植物与动物种类较多,热带成分丰富,大面积森林生态景观。
3、低中山亚热带大径竹森林景观生态系统 竹类成分丰富,稀濒物种较多,大面积竹类森林景观。
4、中山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森林景观生态系统 物种成分繁多,群落结构复杂,稀濒植物与动物种类丰富,浩瀚森林生态景观。
5、亚高山寒温带针叶林森林景观生态系统 物种成分较丰,群落结构较复杂,稀濒植物、动物种类与特有种、孑遗种丰富,浩瀚森林生态景观。
6、高山与高原亚寒带针叶林森林景观生态系统 物种成分较丰,群落结构较复杂,稀濒植物、动物种类与特有种、孑遗种丰富,浩瀚森林生态景观。
(二)森林季相景观
1、花卉森林景观生态系统 四川有杜鹃花科植物约200种,占全国杜鹃种数的36%和全球杜鹃种数的22%。川西山地杜鹃森林规模之大和品种之丰富为国内外罕见,是原始杜鹃、珙桐、报春、百合等类群的多样性中心之一,也是奠定英式和西方花园基础的种子重要采集地。
2、山地彩色林相景观生态系统 季节色彩变换,春季万物复苏,春芽初展、生机盎然;夏季万山翠绿,青翠欲滴;秋季红叶满山层林尽染;冬季冰雪银装素裹,浩瀚森林生态景观。
(三)珍稀特有物种生境景观
1、大熊猫森林景观生态系统 大熊猫仅产于中国。大熊猫栖息地景观生态系统是全球最重要的生态景观之一,大熊猫生境属全球性稀有景观。四川大熊猫资源占全国大熊猫种群总量的80%以上,中国大熊猫森林景观生态系统的主体分布在四川。
2、特有物种森林景观生态系统。四川是珙桐、桫椤、四川红杉、巴山水青冈、攀枝花苏铁等一大批观赏特有种的主要分布区。
3、稀濒兽类种群景观生态系统。四川是川金丝猴、牛羚、白唇鹿、水鹿、黑颈鹤、四川梅花鹿等一大批稀濒森林动物的主要分布区,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哺乳动物保护地区。
4、稀濒鸟类种群景观生态系统。四川是全球雉类分布中心和中国特有鸟类区域的重要保护区域。
(四)湿地景观 四川湿地资源极其丰富,主要类型有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及库塘四大类。全省单个面积大于100 hm2的湿地共有516个,全省现有湿地面积961680公顷,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99%。其中,水面面积大于100 hm2的河流共有352条,主要有岷江、嘉陵江、渠江、长江干流、沱江、大渡河8条;水面面积大于100 hm2的湖泊有37个,主要为永久性淡水湖,而大于2000 hm2的湖泊只有泸沽湖和邛海;面积大于100 hm2的沼泽湿地有48个,大都分布在海拔3400米以上,以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最大,面积达到298,079 hm2。此外还有库塘湿地,其中水面面积大于100 hm2的有79个。
(五)复合景观 复合景观是四川森林景观的固有特色,通常由原始森林与湖泊或雪山冰川或岩溶地貌等组合成美学价值极高的风景区,类型丰富,例如:森林-湖泊景观生态系统,森林-雪山冰川景观生态系统,森林-岩溶地貌景观生态系统,森林-温泉景观生态系统,森林-峡谷景观生态系统,森林-大江大河景观生态系统,森林-沼泽湿地景观生态系统,草原-沼泽湿地景观生态系统,湖泊-沼泽湿地景观生态系统,森林-冰雪-温泉景观生态系统等。
四、林业生态旅游景区(点)资源 四川林业生态旅游景区(点)资源主要包括森林公园、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及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养殖场、野生动物园、狩猎场、林场及花卉、盆景、种苗园艺场、圃地等,且资源丰富。截至2003年,全省已建立森林公园84处,其中国家森林公园25处、省级森林公园52处、市县级森林公园7处;建立自然保护区109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处,省级自然保护区45处,市(州)级自然保护区15处,县级自然保护区36处;建立国际狩猎场2处。它们分布于全省的20个市(州),基本代表了林业生态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其中:属于大熊猫栖息地景观生态系统的有森林公园13处、自然保护区34处,属于稀濒兽类与特有种森林景观生态系统的有森林公园69处和自然保护区66处,属于稀濒鸟类湿地景观生态系统的有自然保护区19处,属于稀濒物种/草地生态系统的有自然保护区2处。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黄龙自然保护区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初步评估,已建的森林公园与自然保护区中,具有世界自然遗产价值的有二十多处。此外,全省还有一大批景观价值较高的林业生态旅游资源有待建立生态旅游景区。除上述森林公园与自然保护区外,全省还有森林生态旅游景观特色突出的15个国家级、74个省级、4个市县级风景名胜区,这些资源是我省林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重要的市场联动伙伴。
五、配套文化旅游及景区(点)资源 四川是中华民族长江文化的发祥地,悠久的历史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为林业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闪光的背景和丰富的配套文化旅游产品。
第五篇:独具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
课题 独具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
法官镇初级中学
孙建辉
【教材依据】
《独具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是鲁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个项目的内容,旨让学生增强民族认同感,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一部分。【设计思想】
本节设计本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采用分析探究、主体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思想品德课,让学生懂得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项目“独具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主要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结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为此,本项目设置了两个层次: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民族自治地方享有自治权。教材选取了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的开发和建设引领学生认识民族自治地方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教材介绍了我国在少数名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以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以增强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
关于民族关系、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等问题学生比较感兴趣,但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而且政策性较强,学生理解这些问题会有一定难度,学习上会感觉枯燥。为了体现新课改理念,我对这节课作了认真设计,创设了情景,以期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自觉维护我国的民族政策,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
(二)能力:
提高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培养运用科学的观点正确认识和看待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 活中的各种现象的能力,提高与其他民族的同学交往的能力。
(三)知识:
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已建立起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要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懂得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教学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大作用;提高与其他民族同学交往的能力,知道如何与少数民族交往。这是思想品德课的根本要求和最终落脚点。【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作用民族自治地方享有自治权。【教法和学法】
思想品德是一门培养人的思想觉悟,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教学过程体现“师为主导,生为主体”的原则,基于本节课的特点: 采用活动式教学情境导入法、案例分析法、问题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对学生而言,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合作研讨等学法。【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复习中国地理人口、民族、资源的分布;查阅维护民族团结的感人事例;调查、了解本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2、教师准备: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做好理论上的准备,学习《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加强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学时做到胸有成竹。
要做好教学资料的准备,如搜集反映民族特色、西部大开发战略、反映民族团结的图片、歌曲、资料,教学时做到有理有据。自制多媒体课件。【课 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视频资料:寻找金花·为祖国喝彩广西篇《爱我中华》
《寻找金花·为祖国喝彩》广西篇56个民族金花共同演绎《爱我中华》,汇集了各族儿女的澎湃激情,奏响了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强音。
“寻找金花·为祖国喝彩”大型电视风光音乐片,是由广西卫视为庆祝共和国60周年华诞精心打造的一档特别节目。截取的视频中56个民族的金花分别用自己的本民族语言概括本民族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
让学生感受少数民族的风采,营造出各民族团结向上、欣欣向荣的氛围,激发学生了解我国民族政策的求知欲望。待学生充分进入情境时,教师及时提出问题:在我们伟大祖国________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居住着____个民族,其中人数最多的就是________,其他的_____个民族由于________,所以我们习惯上称之为少数民族。_________ 是居住在中国土地上所有民族的总称。
教师归纳小结、引出话题: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56个民族就像56支娇艳的花朵。为了使我们这个大家庭更加和睦团结、欣欣向荣,我国实行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师板书:独具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情境活动一:多媒体课件出示资料:材料一:
2008年12月11日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的厚礼——民族团结宝鼎送坻南宁。正面铸有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亲笔题写的鼎名“民族团结宝鼎胡锦涛”,鼎座六面铸有六幅浮雕,展示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来,在党的 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政治安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人民安康,前景灿烂。“民族团结宝鼎”总重约13吨,寓意拥有13亿多人口的祖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发展,共创祖国美好未来。
材料二:历届全国人大少数民族代表情况统计表。
青藏铁路材料三:青藏铁路建成通车,是西藏走向现代化、西藏各族人民走向富裕的的一个标志。西藏长期以来,由于地理因素,处于半封闭状态,即使新中国成立后,有了空运和公路,运输能力仍是大大不足,运输成本和时间极大制约了西藏的经济发展。如今有了铁路,对西藏经济的拉动力、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对青藏高原资源的普查与开发等等一系列的经济活动带来了无穷的动力。学生阅读材料之后,教师启发学生思考:
1、中央人民政府广西壮族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象征着什么?
2、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对促进民族团结、共同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3、你对我国各民族指甲呢关系是如何可理解的?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对讨论进行指导,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学生发言后,教师进行点评、总结: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建设中,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平等相待,共同发展,结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各民族 人民在祖国的大家庭中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教师板书: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通过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民族和睦团结的事例和教师展示的材料,引领学生认识到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中就有许多各民族和睦相处的感人事例。各民族人民是平等团结互助的,从而加深学生对我国新型民族关系及“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原则的认识。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中国地图
教师:我国西部包括哪些地区?这些地区居住着那些民族?西部地区有哪些开发优势?又怎样去开发?让我们一起走进西部。
课件展示:西部组图:迷人的风光、茂密的森林、辽阔的草原、美丽的布达拉宫等,大家看到这组图,感觉怎样?风景非常秀丽,大家想不想去呢?
教师:西部资源丰富,地域辽阔但许多不利因素限制了对它的开发。西部经济落后,资金短缺,教育就不发达,人才短缺,那就更谈不上技术了。那开发西部的资金、人才、技术从哪里来呢? 展示东部组图:繁华的城市、激烈的人才招聘市场。
教师:我们把刚才一起分析的东西部优劣势进行比较
西部优势 东部优势
1、资源丰富(水资源、煤、石油、1、经济、科技发达
天然气、风能)
2、人才济济、十步香草
2、地域辽阔
3、风景优美
西部劣势 东部劣势
1、经济不发达,资金短缺
1、人口稠密,工业发达,2、文化、教育落后,人才短缺
2、资源相对短缺。
教师: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东西部经济、文化教育发展不平衡,资源、人口分布也不平衡。所以,西部大开发就是要把东部的资金、人才、技术与西部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东西互补、团结合作、互帮互助既促进了少数名族地区的发展,又可以弥补东部地区能源短缺的局面,从而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教师: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一系列标志性的工程正在建设或已经建成,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些标志性的工程。
多媒体课件展示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的图片:
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 青藏铁路 教师:从这些漂亮的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取得重要成果,特别是青藏铁路的通车对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采取许多重大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国家采取这些措施,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在加快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的同时对全国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教师板书: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原因及对实现民族共同繁荣的意义(1、有利于促进民族的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社会稳定。
2、有利于早日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有利于发挥其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4、有利于民族自治地方与东部发达地区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促进共同繁荣。)
教师:少数民族地区在政府帮助的同时,自己应该怎么做呢? 教师:从以上共同探讨我们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
全国各民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不仅是建国60年来我国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的重要原因,而且也是今后国家繁荣昌盛的基本保证。
多媒体课件出示名言:
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胜利的基本保证。
——毛泽东
教师板书:民族平等互助、团结合作是我们事业胜利的基本保证。教师引领:维护民族团结是宪法规定的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今后我国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仍要靠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团结奋斗。作为青少年学生,应该向维护民族团结的优秀模范人物学习,在生活中为增进民族之间的友谊和维护民族团结做出自己的贡献。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为维护民族 团结贡献自己的一生的感人事例,请同学们列举几个?
学生列举 情境活动二:
教师:2011年国庆从10月1日到7日我们休了7天长假共度62华诞。中秋、国庆、端午等节日是国务院规定的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而西藏自治区在这个基础上又将“藏历年”定为藏族节日(学生参阅教材61页案例)。在工作时间和节假日的规定上,为什么西藏自治区能够作出与国务院不同的规定? 学生思考讨论后,教师展示课件:我国民族分布示意图。讲解下列问题:
1、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是什么(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2、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哪些特点(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3、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什么(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包括自治旗]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4、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哪些自治权(⑴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⑵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力;⑶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⑷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⑸保持或者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⑹自主安排、管理、发展经济建设事业;⑺自主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各民族之间彼此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早在1947年在党的领导下,在已经解放的蒙古地区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内蒙古自治区。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全面推行民族区域自治,所以说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一项基本民族政策,也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基本政治制度。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根据材料总结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在国家(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依照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自主地管理本地方、本民族内部事务。
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妥善解决了国家统一和民族自治的关系,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6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功的实现了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互助,真正的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人。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因民族问题引发矛盾、冲突甚至战争,但在我们国家则呈现出民族和睦、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景象。事实再一次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同时也告诉我们我国的民族政策是最好的也是最成功的。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1)有利于妥善地解决国家统一和民族自治的关系(2)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3)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自主权利(4)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教师板书: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
我们漫川镇就有许多回族同胞,你了解他们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吗?假如明年你们班来了一位少数民族的同学,你打算如何与他们友好相处?我们青少年作为祖国大家庭的一员能为维护民族的团结做些什么呢?
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
1、拥护我国的民族政策。
2、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
3、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不做伤害民族感情的事情。
4、平等相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5、反对民族分裂,坚决同破坏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行为作斗争。
教师板书:青少年要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三)课堂练习,效果测评
材料一:毛泽东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
材料二: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近几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材料三:陈广元大阿訇表示:“伊斯兰教是和平的宗教,穆斯林是崇尚和谐、追求团结的人们。7.5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的组织者、参与者不能代表伊斯兰教,更不是穆斯林所为,他们是挑起事端、制造混乱、搞分裂破坏国家的发展,他们的所为与民族、宗教问题无关。”
1、材料说明维护民族团结有什么重要性?
2、针对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我国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实行这一政策有什么重要意义?
3、结合我国的民族特点,谈谈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四)小结交流 我国实行的独具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有着巨大的优越性,我们应该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自觉维护我国的民族政策,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为今后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而奋斗!
全班合唱《爱我中华》,结束新课。
(五)作业布置
为增进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友谊,通过适当的方式、途径,与其他民族同学开展“我爱我家在行动”活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设计上,采取了分板块、多材料、精设问、导学习的思路。在教案设计中都选取了大量具有针对性、典型性、时代性的材料和图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参与、分析、归纳,从而达到感悟明理的目的。成功之处
1、采用情境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学习背景,让学生置身于其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好奇心和求知欲。
2、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利用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辨别易混淆知识,深化课堂教学,使课堂富有启发性、教育性。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面窄;合作学习对于一些小组来说只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的效果;还应加强知识问答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