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澳大利亚中小学教育体系知多少
澳大利亚中小学教育体系知多少
据金征远移民顾问了解,澳大利亚的中小学是十二年制,一年级到六年级为小学,七年级到十二年级是中学。其中七年级到九年级为初中部(相当于中国的初一到初三),十年级到十二年级为高中部(相当于中国的高一到高三)。十二年级是特殊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中,中学生们要做中学毕业的准备,并参加中学毕业考试。这个中学毕业考试的成绩是做为进入大学的唯一参考成绩。
澳大利亚的中小学可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教育体系。公立学校是国家政府资助的,私立学校则是私营的。还有一些教会学校都是私营的。总的来说,在教学内容上,公立和私立学校几乎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因私立学校的资金来源广泛,财力雄厚而导致师资力量强、教学环境好、教学设施先进等等。在学费方面,私立学校较之公立学校贵些。例如,公立学校高中十至十二年级的学费一般为一万四千澳元,而相应的私立学校一般为二万至三万澳元不等。
澳大利亚中小学教育体制及内容与中国大有不同。在澳大利亚学习不是以死记硬背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而是侧重于实践知识的掌握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澳大利亚读书的压力并不大,完全要靠自觉。澳大利亚中小学的教学设施较好,一般都有运动场、游泳池、图书馆和计算机房。许多学校要求学生穿统一的校服,有的还要求学生购买手提电脑。在澳大利亚,中小学一学年分为四个学期。每学期不到三个月,而且每学期之间都有几个星期的假期。年底的假期最长,长达一个多月。
许多中国家长所担心的是孩子在澳的食宿及监护问题。这一点是很可以理解的,因为中学生毕竟年龄小,生活能力不强。金征远顾问建议,全家移民澳大利亚,在子女接受澳洲优质教育的同时,全家一同享受澳洲福利。
金征远移民顾问表示,澳洲雇主担保移民、澳洲商业投资移民是目前主要的移民方式。各位家长可以根据家庭的具体情况,选择一种最佳的移民方式。
第二篇:澳大利亚中小学怎么管
澳大利亚:中小学怎么管
发布时间:2005-7-1 13:33:07 来源: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 责任编辑:
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包括小学(1至6年级)和初中(7到10年级),实行义务教育。澳法律规定,6至15岁的孩子必须到学校接受教育。基础学校有公办和私立两种类型,公办约占2/3,私立占1/3。国家十分重视基础教育,在管理和发展基础教育方面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做法。
八大教育目标
澳的国家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主要包括联邦和州(联邦直辖地区)两级,联邦教育部制定教育大纲、教育目标,并规划联邦对各州的教育经费拨款;州教育局具体主导教学。在大的教育方针确定后,学校有很大的自治权。
据首都地区教育局局长哈格吾斯女士介绍,1999年的全国教育局长会议提出了21世纪澳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八大目标,其核心是培养和开发学生的能力和才智。首都地区教育局按联邦教育大纲,确定了本地区的教育目标,其中主要有:打好语言和算术基础,毕业后能较熟练和正确地运用;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校营造创业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勇于创业的精神;把信息技术与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根据这一目标,教育局要求各学校发挥自己的优势,自行组织教学,但是规定课程设置必须是:语文、卫生与体育、外语、数学、科学知识、社会与环境、技能、艺术等8个方面。至于教材编写和课时等全由学校自己决定。
“校长专业考核”制度
为了有效贯彻教育方针和教学大纲,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教育局十分重视对基础学校校长的任命与考核,专门设立了“校长专业考核计划”制度。考核的范围主要是校长的教育和行政领导能力、高层次的沟通技巧、组织管理能力以及使用人才的能力。考核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校长任职时制定主政计划,提出任内将达到的目标,由校长与教育局长签订“考核协议”;第二阶段是主管教育局长对校长进行中期考核,指出校长任职以来的成绩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并修改“考核协议”,以便校长更好地完成任职时提出的目标;第三阶段是总结回顾,对校长任职以来的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和评定,主管局长把考核结果反馈给校长。优秀者继续聘用,不合格者辞退,另请高明。校长的任期为3年,对校长总的考核也是3年一次,但主管局长平时也到学校进行调查,以便随时掌握情况。鼓励民办学校参与竞争
澳立法规定,任何人或团体均可在澳办教育,但必须到教育主管部门注册登记。申办者须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请报告,就办学设想、课程设置、人才管理、师资力量、校舍设备、学习时间及经费来源等作出详细说明,教育局经过全面考察并经州一级的教育局审核批准后,才允许招生。法律还规定,这个考察时间为2年。
私立学校虽比公立学校拥有更大的自主权,但是国家对私立学校并非放任不管。私立学校经批准办学后,教育局通过下设的“非政府学校办公室”,对私立学校进行跟踪考察,看其是否违章办学。教育局虽不任命私立学校校长,但仍要对其业绩进行考核,考察报告送校董事会,提出留用还是解聘的建议。
国家还通过经费杠杆对学校进行管理,鼓励学校多收学生。公办学校的教育经费来自联邦政府预算拨款和当地政府自筹两个部分,由教育局按在校学生人数拨给学校。私立学校的经费虽由有关学校的董事会自筹,但政府仍按在校学生人头拨给部分经费。在首都地区,联邦政府年人均拨给1500澳元,地区政府拨给300澳元,大致为公立学校的四分之一。
资料来源:http:///schu/newsdetail.aspx?news_id=1969
第三篇:澳大利亚兽医体系概述[范文]
澳大利亚兽医体系概述
本人有幸于2006年8月23日至9月12日赴澳大利亚参加了“动物疫病控制技术与计划管理培训班”。期间,除在墨尔本大学接受专业授课外,走访了澳大利亚农渔林业部(DAFF)、维多利亚州基础产业部(DPI)以及位于基隆市的澳大利亚动物卫生实验室(AAHL),考察多个养殖农场(户)、协会,就兽医工作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交流。
一、澳大利亚兽医工作基本情况
澳大利亚土地面积为770万km2,总人口193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90万人,是一个典型的地广人稀的国家。澳大利亚属联邦制国家,由6个州和2个地区组成。年农业总产值约350亿澳元,农产品出口收入约250亿澳元,是世界重要畜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澳大利亚联邦和各州政府健全的兽医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加之澳洲地理上与其他大陆隔离,为动物防疫工作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目前OIE规定的15种A类动物疫病在澳大利亚均处于无疫状态。
(一)澳大利亚兽医管理体制概况
澳大利亚兽医工作管理分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两级。联邦政府负责制定动物疫病防治政策、进出境检疫、国际贸易谈判以及生物安全管理和组织开展新发病和外来病防治等。州政府在本州范围内具体实施动物疫病的监测、控制和扑灭等工作。联邦政府的兽医主管部门是农渔林业部(DAFF),下设产品安全和动植物保护司(PIAPH)、检疫检验局(AQIS)和生物安全办公室(BA)。农渔林业部设首席兽医官(CVO),直接对部长负责,首席兽医官办公室设在产品安全和动植物保护司;各州政府兽医管理机构一般设在基础产业部(DPI),内设首席兽医官和动植物卫生机构。州基础产业部根据工作需要,在州内的不同区域内设办公室,执行疫病防治措施。
除上述政府机构外,澳大利亚还设有澳大利亚动物卫生联合会、肉类安全委员会等半官方非盈利机构,这些机构主要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农业部门、相关科研和诊断机构、畜牧兽医组织以及重要企业的人员共同组成,主要职能是协调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参与制定动物疫病防治方案等,其经费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及行业共同承担;澳大利亚还设立了生物安全合作研究中心,是专门从事新发病研究的全国性机构,其合作伙伴包括部分联邦和州政府机构、兽医机构、大学、动物和医学研究机构以及企业等。该中心通过研究建立了诊断、鉴定、监测、评估等技术,以提高预测和应对新出现传染病的能力,保护澳大利亚的公共卫生、家畜生产、野生动物和经济资源。
澳大利亚兽医队伍由政府兽医、实验室和大学兽医以及执业兽医(私人兽医)构成。经过全日制本科教育的兽医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可直接注册取得执业兽医资格,由州政府颁发执业证书。全澳共有5所大学设有兽医本科以上专业,每年
毕业生300名左右。其他人员申请兽医资格,必须通过所在州组织的全国兽医考试,达到联邦政府规定的兽医资格条件后向所在州兽医管理协会注册。
(二)澳大利亚控制动物疫病发生的主要措施
由于澳大利亚近年来没有重大动物疫病发生,其疫病控制措施重点放在疫情监测以及动物、动物产品的追溯追踪管理和口岸检疫。
1、疫情监测
疫情监测体系包括联邦、州政府两级兽医实验室、私人/企业兽医实验室和大学实验室四部分组成。核心部分是联邦、州政府两级兽医实验室,主要负责监测计划中的采样和样品检测工作。如果发生疫病不能做出现场诊断时,必须在24小时内将样品由执业兽医送州政府兽医实验室进行诊断;新发病和外来病必须由设在基隆的澳大利亚动物卫生实验室做出诊断。无论是私人兽医或官方的疫病诊断机构发现动物疫情,都要向州政府首席兽医官办公室报告。如是新发病或外来病,州首席兽医官必须立即向联邦首席兽医官办公室报告;一般疫病则由州首席兽医官定期向联邦首席兽医官办公室报告。澳大利亚设有全国动物卫生信息系统,负责收集动物疫情数据。
2、动物追溯
澳大利亚已经建立起相当先进和完善的动物追溯体系。2005年7月1日起,已对牛全面实施强制性的从生产、屠宰到销售的全程追溯。所有牛必须佩带内置电子识别装置的耳标。耳标号由16位数字组成,包括州编号、区编号、农场编号、计算机随机号和牛只编号,耳标的成本由养殖者和政府共同承担。动物移动或屠宰上市前,动物耳号、出生农场、动物移动情况等情况都将通过互联网输入设在新南威尔士州的国家信息中心。动物在进入新的农场或者屠宰厂后,通过自动无线识别系统,耳标中储存的全部信息将进入新的管理系统,或者通过产品条形码一直保留到超级市场。由于建立了这套追溯系统,动物的所有信息都有详细记录,能够保证对疫源的追踪调查。
3、口岸检疫
澳大利亚农渔林业部下设的检疫检验局主要负责进出口检疫措施的执行。目前,已经建立了机场检疫、海港检疫、邮件检验、进口通关等多套检疫体系。每年,这些检疫体系对1.5亿份邮件进行100%排查,对1100万机场通关旅客的90%以及海港通关的11万旅客100%进行检查,对10%左右的空运和海运集装箱货物进行抽检。对于活动物的进口,指定了3个口岸可以通关,除进行必要的隔离检疫外,入关后还要移交货物到达地所在州政府兽医部门进行跟踪监管。
(三)动物疫病控制应急管理措施
随着近年来全球重大动物疫情加重的趋势,农渔林业部设置了全国动物疫病应急管理小组(NMG)和动物疫病应急委员会(CCEAD)。全国动物疫病应急管理小组组长由农渔林业部副部长兼任,联邦和各州兽医主管官员参加,负责动物疫病应急决策和组织扑灭突发疫情;动物疫病应急委员会吸收行业协会和兽医专家参与,主要负责技术咨询。并针对15种不同疫病,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制定了相应
处理措施,并详尽规定了疫病控制与扑灭原则、控制政策与基本原理、感染场/危险接触场和可疑场的确立原则、疫区和非疫区划分标准、检疫和流动控制方法、疫苗使用原则与程序、流行病学监测和无疫证明程序等,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目前,澳大利亚联邦和各州政府,把动物疫病控制的主要注意力都放在对突发疫情的应急反应和紧急控制扑灭。除在机构上进行了相应安排外,澳大利亚农渔林业部和各州兽医主管部门都制定了突发疫情的应急预案(AUSVETPLAN)。应急预案由管理指南、疫病对策、操作规程、企业手册、支持机构计划、诊断资源、培训资源等几部分构成,对政府、兽医机构、实验室、农场等在应急状态下的措施进行了详尽的规定,还印发了工作卡片、应急程序以及各种核查的表格,以指导应急工作开展。
为保证应急计划和预案的执行,由各州政府开展经常性的兽医培训,包括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培训、畜牧生产者培训和海外合作与培训。同时通过媒体开展宣传,提高国民的防病意识,使应急预案能很好的贯彻执行。在联邦政府统一组织协调下,各州根据产业特点进行不定期的小规模应急演习,以确保应急反应队伍的协调性和应急反应能力。2005年,澳大利亚农渔林业部针对可能发生的禽流感疫情,根据疫病发生发展规律,设计了由“赫耳莫斯神演习”、“医药神演习”、“九头蛇怪演习”组成的全国性应急演练,从州到联邦逐级启动应急机制,重点考察疫病控制策略的可行性、政府部门间及各州间的行动协调能力以及与公众沟通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实验室建设管理情况
澳大利亚联邦级兽医实验室共有5个,分别位于昆士兰州、西澳州、新南威尔士州和维多利亚州,根据研究特长分别从事动物疫病诊断和检测、分子生物学和生化技术、家畜寄生虫病防控等不同方面的研究和技术工作。其中位于维多利亚州基隆市的国家动物卫生实验室,是目前全球最大、最先进的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是澳洲唯一法定的外来病参考实验室,实验室总资产达6.5亿澳元,实验区1万平方米。该实验室已成为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的禽流感、新城疫和蓝舌病参考实验室。同生物安全合作研究中心同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的SARS合作研究中心;各州基础产业部一般设多个职能分工明确的兽医实验室,负责为本州家禽、家畜和水产养殖发生的疾病提供诊断和开展疫情监测、基础性、应用性研究、生物制品研发以及药物残留检测,为政府控制扑灭疫病提供技术支持。
二、收获与启示
尽管我国的地理环境与疫病流行状况、兽医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以及畜牧业生产方式都和澳大利亚存在较大差别,但澳大利亚在兽医管理方面的一些做法,特别是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值得借鉴。
(一)要坚持因地制宜、保障资金原则。澳大利亚制定和出台一项动物防疫计划和实施措施是十分慎重而实际。如澳大利亚从20世纪70年代把家畜布鲁氏菌病和牛结核列入国家扑灭计划以后,在制定疫病防控技术措施时,运用经济学方法研究各项技术的成本效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措施和资金上给予了充分保障,历经22年,耗资7.5亿澳元,在1992年11月向世界宣布两病成功消灭。我国虽然每年进行了大量投资,但实施计划与资金匮乏的矛盾无时不显现在各项
防治措施的执行过程中,从中也验证了制定的计划与实际性和科学性差距。所以,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要因地制宜,科学地评估实施计划,认真落实防治经费,确保防治措施的有效和到位,真正建立我国可扑灭动物疫病的评价体系模型,以开展动物疫病扑灭计划。
(二)建立完善的动物疫情应急管理机构,经常组织开展演练考验和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澳大利亚针对国际间重大动物疫病传播的情况,成立了国家应急管理组织,不仅把突发演练提高到国家级负责,而且已经在短短三年中每年都组织相应内容的全国性大规模演练。澳大利亚这种把制度及时落实到行动上的做法值得学习。我国经过近年多次禽流感防控战役,特别是随着《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的实施,许多工作还只是停留在文字规定上,如何进行行动上的应急及完善应急机制方面可以说还是一个空缺,使应急变成了“简单对付”的被动局面。因此,将制度尽快落实于行动,才能进一步完善我国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反应程序,提高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完善我国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财政投入等保障机制。
(三)以提高管理效率和减少管理成本进行兽医工作管理。从澳大利亚的兽医工作管理经验看,一要建立统一管理模式,即国内动物防疫和外来疫病的防范是一项工作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要建立全程管理模式,即从饲养到屠宰直到市场动物产品的管理。三要建立垂直管理模式,即对动物疫病的防控,不可过于强调行政区划的概念,即使澳大利亚作为一个联邦制国家,在某一州疫情控制过程中,其他各州都要给予经费的支持,更大范围地调动各种资源控制和扑灭疫情。所以,在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基础上,对加强兽医工作的统一管理、全程管理和垂直管理问题进行前期调研。同时,注重发挥农业部在兽医管理工作中的领导和综合协调作用,充分调动质检、卫生、商务、林业等各有关部门和大学、科研机构及企业等社会兽医技术资源,形成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合力。
(四)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依托,建立完善的动物标识管理系统。据维多利亚州首席兽医官介绍,在全面实施动物标识系统管理前,即使畜牧业生产规模化程度已经很高,并且采取严格的州际检疫措施,但仍然无法对疫源进行快速有效的追踪。随着标识管理系统的引入,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动物移动、疫源调查、农场管理以及畜产品安全都纳入了有效的监管,跨州检疫已经逐步取消。我国动物饲养量大,规模小,全面实施信息化标识管理尚有一定困难,但作为一种方向性的管理措施,从基础设施建设、财政经费以及应用技术研究都应给予更大的支持。
(五)把各级兽医实验室的运行、维护和管理,置于与实验室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澳大利亚国家动物卫生实验室高级管理人员在谈到实验室建设和管理问题时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实验室的建设、设备的购置同实验室管理、实验室的有效运行相比,反而处于次要位置。该实验室每年预算为2800万澳元,其中1200万元用于设施运行维护,4名工程师和40名技术人员对实验室状态实行24小时监控,每年还要由多领域专家组成的外部独立机构定期进行检查。另外,在动物疫病监测工作中,澳大利亚政府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实验室的作用,提高了动物疫病监测的全面性和针对性。近年来,我国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中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一批较高水平兽医实验室,但由于各级财政对实验室运行经费支持
力度有限,实验室的维护和运转存在不少困难,实验室设备利用率不高等问题较为突出,亟需通过加大投入力度加以解决。此外,还应加强实验室及疫病防控技术的国际间交流与合作,逐步实现国际认证和认可。通过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不仅可以及时掌握国际上先进的疫病防治管理理念和防疫技术,还可以增加我国在国际疫病防控技术和相关国际标准制定方面的发言权,减少畜产品贸易摩擦,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六)加快政府对兽医工作管理方式的转变,开展全民防疫。澳大利亚农渔林业部依据动物疫病对公众利益的危害程度,将动物疫病分为很高公共利益、高公共利益、一般公共利益和低公共利益四类。对于很高公共利益的疫病,以政府为主导开展防控工作,经费也完全由政府提供。而对于低公共利益的疫病,则以养殖者和行业协会为主导开展防控工作,政府给予很小比例的经费资助。在动物防疫工作中,根据不同动物种类分别组建的行业协会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行业协会既积极参与疫病防控的技术咨询和决策,也通过组织行业内的养殖者共同抵御疫病带来的风险。对于执业兽医,一方面政府通过行业准入和法律规范,赋予其在动物防疫方面的义务,一方面通过培训和考试,雇用一部分人员为政府服务。如维多利亚州18个区的官方兽医工作小组中,共有271名雇用的执业兽医。以动物饲养量计算,我国的兽医数量与澳大利亚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通过深化兽医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加强。同时,在改革中,应该更加注重发挥养殖者、行业协会、执业兽医等各方面的作用。这些做法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学习。
第四篇:澳大利亚的养老保险体系及其启示[摘]
澳大利亚的养老保险体系及其启示[摘]
澳大利亚的社会保障制度始建于20世纪初期,经过数十年的改革和不断完善,形成了目前包括全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残疾人和多子女家庭补贴、老年人护理服务等主要内容的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澳大利亚的养老保险体系
澳大利亚的养老保险体系主要组成如下:
(一)基本养老保险。
澳大利亚拥有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在老年人供养方面建立起了多支拄的保险体系:(1)全民养老金制度。其养老资金主要来自于联邦和州政府的综合税收,公民在65岁以后均可领取。(2)职业年金制度。法律规定,雇主必须按照雇员工资总额的8%向当地管理机构缴纳保险金。(3)储蓄性商业保险制度。政府鼓励雇员个人自愿交费,建立个人补充保险。上述多支柱保险体系的建立,保证了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澳大利亚政府规定,联邦和州政府都有责任给老年人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统一的医疗保障系统、药物津贴计划和养老服务等制度。据统计,1997—1998财政澳大利亚养老机构支出占社会总支出的64%;卫生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5%。65岁以上老年人在政府办的养老机构养老的占6%。
(二)养老护理机构。
澳大利亚的养老护理机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养老院,提供高级护理服务;一种是老年公寓,提供低级护理服务。每个养老机构平均有40—50张床位,能够为老年人提供所必需的服务项目。养老院通常由护士提供24小时的护理服务,内容包括清理卫生、洗衣和用餐等住宿支持服务,穿衣、吃饭、上厕所、洗澡和走动等私人护理服务,以及其他附属卫生服务,如物理疗法,职业疗法和修脚等。目前,澳大利亚约有1500个这种老人设施,共提供7.5万个高级护理床位。老年公寓着重放在私人护理服务上,但在有些地区也提供住宿支持服务和一些附属卫生服务,在有需求的时候,还可以提供护士服务,其中多数护理设施雇有护士或起码能及时得到护士服务。目前,全澳共有约1500个这样的老人护理设施,提供6.5万个低级护理床位。这种养老机构的服务由私人、宗教和慈善组织、地方政府和州政府提供,其中,在养老院服务的提供中,私人占47%,宗教和慈善组织占37%,地方政府和州政府占16%;老年公寓服务主要由宗教和慈善组织提供,私人只占2%,州政府占6%。上述养老机构的建立必须符合政府制定的行业标准,其提供的服务要接受行业的监督。
养老机构提供服务所需资金主要由联邦政府提供。1999年,联邦政府平均提供给每位需高级护理的居民3.5万澳元,低级护理的居民1.5万澳元。接受养老机构服务的居民只需支付一定的护理和住宿费,一年约1万澳元,但政府规定服务提供者收取护理费用的最高标准为平均每天23.19澳元,相当于单
身老年金的85%。
政府对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非常重视,1998年建立独立的评估机构,负责养老机构的鉴定和评估工作,并要求2001年所有的养老机构都必须通过评估。政府对养老机构的评估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1)护理服务项目与水平必须达到国家规定标准;(2)建筑设施必须安全、实用,方便老年人生活;(3)必须依法保护老年人权利。
(三)养老护理服务项目。
1.社区老年护理包服务。社区老年护理包服务项目建立于1992年,服务对象是按个人护理需求,经过鉴定适宜于进住养老院但能够通过社区服务在家中养老的老年人,目的是把有条件的老年人留在家中养老。服务内容一般包括家庭服务、个人照顾、送餐服务、家居改造和各种社会活动等。需要该项目服务的居民,必须先提出申请,然后进行护理需求鉴定。鉴定工作由卫生专业人员组成的“老年人护理鉴定组”承担。通过对申请人和照护人进行入户评估,根据申请人的身体情况确定其享受社区护理包服务项目的资格,制定包括一系列社区服务在内的照护计划。
社区护理包服务项目由州政府向社会招标,市郡政府、非政府组织和私营机构提供直接服务,每个服务项目需要大约1.1万澳元,所需资金主要由联邦和州政府承担,其中联邦政府平均为每个护理包提供1万澳元。服务对象个人也需要交纳比例不等的费用,但最高不能超过其收入的50%。截止2000年6月底,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已向社区提供护理包服务项目1.8万个,有731个机构为13750人提供了该项目帮助,2000—2001财政有6500个服务包被批准。为了在社区中提供相当于养老院水平的护理服务,澳大利亚政府制定了社区服务的衡量标准,并在全国开展了“扩展的社区服务包”项目试点工作。
2.家庭和社区护理服务。家庭和社区护理服务项目产生于1984年。它提供一系列服务,以支持年老体弱的老年人、残疾人留在家庭和社区之中。它所提供的服务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家务类服务如清洗和大扫除、洗衣服、协助购物、做饭等;个人护理类服务如协助移动、洗澡、穿衣、上厕所、吃饭、监督锻炼和服药等;医疗类服务如定期体检、治疗、联合保健和医疗护理等;社交类服务如带老人外出等,以及送餐服务和帮助制定活动计划、服务计划、家庭支出计划、提供各方面的信息等。
确定该项服务也要经过鉴定,但鉴定工作的承担者是市郡政府中负责社区服务工作的部门。该项服务主要由市郡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直接提供,其运行程序为:联邦与州、市郡政府签订5年协议,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每年州和市郡政府提交所需资金的计划,并由联邦政府与州、市郡政府根据用户需求达成出资比例协议;每一个财政结束时,州和市郡政府将全年的财务执行结果和提供服务情况上报联邦政府;联邦政府据此安排州和市郡政府下一的预算计划。该项目所需资金,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按照60%和40%的比例承担。在2000—2001财政,联邦政府为此项服务开支5.65亿澳元,共资助3600个
项目,为46万人提供了服务。该项目也需要服务对象个人付费,付费数量根据接受服务内容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经评估,收入水平过低的可得到免费服务。
3.护理者暂息服务。护理者暂息服务,是指护理者为了得到一定时间的休息和放松,以某种理由比如看电影、逛街等,由别人暂时代替护理者照顾老人的一种服务方式。它主要有入户护理、日间护理中心及院所提供短期护理等三种。暂息服务一般免费提供,只有院所提供的服务需要按标准收费。为支持和巩固家庭养老功能,1992年联邦政府推出了家庭护理人支持计划,对护理者提供津贴。根据此项计划,一位家庭和社区护理者每年可得到2000澳元左右的政府资金补助。1999年全澳支出的护理者津贴和暂息服务费用共163亿澳元。护理者津贴和暂息服务项目的实施,对于控制养老院、护理院规模的扩大,支持老年人留在家庭和社区接受护理,发挥了积极作用。
4.多目的综合服务。这是近几年刚刚发展起来的一种服务项目。该服务项目由联邦和州政府共同出资,多目的服务中心提供,主要是为居住在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居民提供协调和有效的服务。这种综合服务包括养老院和老人公寓护理、绝症护理和社区养老护理、居家护理和送饭服务,也包括为儿童提供的婴儿福利、免疫和家长信息、心理卫生、修脚等联合服务。目前,全澳有35个多目的服务中心,另外,还有31个机构已得到批准发展该项服务。
5.面向特殊老人的服务。这类项目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名目繁多。主要有:(1)老年人护理和住房协助。为使收入低、无保障住房的老年人同样享受到社区服务,联邦政府出资在全国建立了46个老年人护理和住房协助项目,为他们联系并提供社区服务。(2)为满足土著人、居住在农村和边远地区以及非英语背景老年人的需求,联邦政府每年出资1000万澳元制定了一个专门为上述有特殊需求的老人护理设施的特殊资本规划。(3)政府出资为退休军人和战争遗孀提供特殊护理服务。该项目由退伍军人事务部管理。
(四)养老保险体系改革趋势。
1997年澳大利亚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入口中占12%,预计2021年将上升到18%。随着老年人口总量及其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的增长,老年人在养老保障、医疗保健、护理照料等方面的需求日益突出,政府在养老护理方面的支出越来越大,财政负担也越来越重。为控制政府开支的增长,高质量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联邦政府按照平等、方便、有效、实用以及标准化管理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对现行的养老护理体系正在或即将进行下列改革:(1)在养老护理模式上,强调以家庭养老为核心,逐步由过去以政府养老护理为主向更高层次的家庭养老护理方向发展。在改革过程中,政府对养老机构布局和床位总规模加强宏观调控,其主要原则是:70岁以上的老年人按10%的比例提供服务床位,即为每1000个70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100张床位,其中养老院40张,老年公寓50张,另外10张作为可协调性床位。(2)在资金补助上,改变过去按人头拨付款项的方式,实行按每张床位拨付款项并直接拨付给养老机构。在此基础上,对养老机构实行私有化管理,养老机构的基础设施由私人机构提供,政府也不给以税收优惠。同时,扩大养老护理费的收取范围,从有一定的资产基础且得到高
级护理的居民中收取部分住宿费和有关费用,以确保院所护理的高质量和可持续性。(3)为充分发挥家庭和社区护理服务的作用,使该项服务真正实现需求清晰、产出明确、服务标准化,联邦政府正在推行全面的以需求为基础的计划和鉴定框架改革,通过转变资金分配方式、实施社区护理分级、完善护理鉴定手续、加强地区规划和协调等措施,进一步改善各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4)国家将加强对行业的管理,通过制定护理行业的指导标准,如护理设施标准、雇员准入资格、护理质量标准等,颁发资格证书,来保证各种服务和护理水平能够不断提高。(5)实施国家护
第五篇:努力构建中小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努力构建中小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编者按】2012年,北京市海淀区被教育部评选为首批“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之一,站在了全国示范的高位平台上。2013年,海淀区聘请了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俞国良、方晓义秘书长,北师大、北京教育学院、教科院等9位专家为特聘顾问,通过调研、座谈、论证等多个环节,制定完成了《海淀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从顶层设计、资源整合、实施路径三个层面开展示范区建设工作,开创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局面。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吴颖惠,就海淀区近年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深入解读。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建设;北京市海淀区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5)18-0016-04
记者(以下简称记):吴所长您好!2012年,海淀区被教育部评选为首批“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之一,请您谈谈海淀区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的经验与成果。
吴颖惠所长(以下简称吴):海淀区秉承“教育之道在育人心”的教育理念,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树立发展性教育理念,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紧紧围绕全体师生的幸福成长,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工作体系和发展路径,创建富有海淀特色的中小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
海淀区有效统整了行政与专业力量,形成了由区教委主要领导负责,行政科室、教研科研、督导培训等多部门参与的领导小组,综合设计并整体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了区校两级协同的工作模式,至上而下与至下而上结合,区域引领与学校探索同步,区校资源共享。同时不断完善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从2001年至2015年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关于进一步加强海淀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中小学心理咨询室设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等多项意见及细则,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视察与督导,规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落实与科学发展。
我区心理健康教育经费保障充足,教委根据学校规模及相关需求,定期下拨经费,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硬件资源建设及活动实施开展。在“十一五”期间,就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专项建设资金,参照《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咨询室设置》标准,陆续为各校建立设施齐全的咨询室或辅导室,达到了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室的全覆盖。“十二五”期间,教委又加大经费投入,为有随班就读学生的学校扩建专门的辅导场所,对学校心理专业设施进行升级,购置生涯规划等新型专业设备,全力保障心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海淀区不断创新教育形式,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多元、特色活动多样的良好局面。在区域层面,海淀区开创了心理周、心理志愿服务队、心理沙龙等特色活动。定期在全区开展先进学校、先进个人、特色项目等评选及论文、案例的征集活动,引领全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学校层面,除了积极实践心理课程、团体活动、拓展训练等常规教育方式外,部分学校还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学科教学、班会活动进行整合,涌现了校园心理剧、心理报、心情天气预报、心理班会等教育方式,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注入了活力。
另外,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师。海淀区教委要求广大学校依据校情合理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学校一方面引进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另一方面加强校内重点教师的培养,逐渐形成了专兼结合的心理师资团队。截至2015年,中小学基本配备了心理教师,全区专兼职心理教师数量达到了179名。其中教育学和心理学背景的教师比例为72.1%,心理教师为硕士研究生以上的比例达到了25.1%,80%的心理教师具有国家二级咨询师证书,其余均参加过市级心理健康教育上岗培训,具备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能力。
海淀区重视对各级各类教师的培训,较好地落实了全员心育理念。区教科所定期开展面向专兼职心理师资的专业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针对班主任群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性培训,为班主任心理工作的开展提供策略支持;定期面向骨干教师开展体验式培训,丰富其心理专业知识,提升其心育意识;学校面向全体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识性培训。分层次、全方位的培训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提升和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化提供了师资条件。
记:海淀区历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为了打造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海淀区于2013年颁布了《海淀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明确了未来三年海淀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请您谈谈这一行动计划的主要设想。
吴:2012年,海淀区很荣幸地成为了首批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站在了全国示范的高位平台上。为了促进海淀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我们从顶层设计着手,开始研究并制定行动计划。
2013年,海淀区成立了《行动计划》制定小组,聘请了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俞国良、方晓义秘书长,北师大、北京教育学院、教科院等9位专家为特聘顾问,通过调研、座谈、论证等多个环节,制定完成了《海淀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
《行动计划》以构建海淀特色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操作体系和评价体系为目标,提出了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五部分内容,细化了制度、课程、方式、师资、平台、文化、科研、评优八项任务。这八项任务分别是:第一,加强区域及学校制度建设,不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督导;第二,促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加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专题活动开发力度;第三,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实施模式,综合运用学科渗透等多种教育方式,实现心理教育的全程化;第四,建立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按1:500师生比例配备兼职心理教师,完中和职校每校至少配备2名专职教师,初中每校至少1名,小学每学区至少3名,推动全员化心育团队建设;第五,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体系,加强辅导平台建设,利用心理网、心理热线等多种形式提供心理服务;第六,营造幸福校园文化氛围,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第七,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提炼并推广优秀成果;第八,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三年计划评选出区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25~30所,形成示范效应。
从总体上讲,《行动计划》兼具专业性、科学性与前瞻性,解决了未来三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什么做”和“做什么”的问题,同时也从建议角度,提出了“怎样做”和“怎样评价”的问题。从总体上讲,《行动计划》强化了“育人为本”的教育目标,健全了工作实施与保障机制,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与任务,为心理工作的深化开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记:2013年初,海淀区启动了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建设工作,目前该项工作进展如何?
吴:我区从顶层设计、资源整合、实施路径三个层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建设工作,开创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局面,目前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经验。
1.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管理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化推进,有赖于规范化的组织与管理。2013年9月结合文明城区建设,我区启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项督导工作。制定了涵盖资源、制度、师资及教育教学的指标体系,考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与“不真做”的问题。采用实地考察与网络审阅结合的方式,评估学校心理工作,一对一反馈,指导学校改进。历时多年,实现了心理督导的全覆盖。通过督导检查,提升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完善了学校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规范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了区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提升。
2.整合区内外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学生在社会中生活,在家庭中成长,在学校中学习。我区利用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不断盘活多方资源,协同联动,形成了区校主导、家长参与、社会配合的四维工作网络。抓实心理中心的建设与应用,着力加强了青少年心理中心、积极心理中心和心理研究指导中心的资源建设。一方面,统整人力、课程等资源,调研需求,逐一下校,开展菜单式的志愿服务。另一方面,利用中心的热线、潜能开发等功能室,开展专业化的心理服务。两年来下校服务120余所,咨询个案180余例,热线咨询240例,服务师生近6500人。区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成为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排头兵,满足了学校的个性化需求,有力推动了区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我区重视学校、区域、家庭、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步实施,建立了协同机制。一方面,我们积极寻求专家的理念与技术支撑,组建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团队,深入学校、社区介绍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营造关注心灵的教育大环境。另一方面,与科研院所、社会机构开展深度合作,通过项目研究、转介治疗等方式,打通学校与外界的联系,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同时加大与团体、企业的合作,通过企业家进校园、名人大讲堂、社会大课堂、家庭教育大讲堂等途径,形成了全社会育人的格局,营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生态,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发展奠定了基础。
3.完善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德育、教学、家庭教育、社会影响等因素高度相关,是一项全员化、全方位、综合性的工作,需要不断创新形式,拓宽渠道。多年来,我区创新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多层切入,立体推进,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路径,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向了新的高度。
我区坚持区校二级共同探索的心理健康教育传统,抓实心理工作的点与面,用好学校和区域双层载体,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一方面,我区自上而下,加大区域引领力度,重点突破,协调发展。三年来,我区通过积极心理视角下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等群体课题,系统探索师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内容及活动模式;通过每年举办的心理周活动,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提升及教育方法的变革;借助教师的分层培训,为心理工作的全员化开展夯实了人力保障。另一方面,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各项工作进行整合,注重全方位、全过程,从环境、教学、活动多个要素入手,形成了渗透式、活动式、实践式、互助式等多种教育形式。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方面,我区一方面与俞国良团队合作,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实践出发,开发了小学三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共10册的《心理健康》教材。另一方面,以全国规划课题“高中人生规划教育研究”为依托,编制了《高中人生规划学生读本》,以案例为切入点,围绕认识自我、认知职业、探索职业、职业选择等版块,为学生提供自我诊断、自我规划的指南,切实为高中人生规划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指导。通过人生规划教育,架设了德育、心育综合的桥梁,促进了学生的自主、个性发展。
在心理网建设方面,我区于2014年启动了心理网完善工作,增加了在线学习、视频会议等功能,使信息呈现方式更灵活,交互功能更完善。在数据库建设方面,研发了心理测评数据库,通过网络版的标准化测验,评估学生的认知、情绪、个性状况。学校可采用自选形式,设定测评内容及人数,批量生成个体及团体报告,进行相关及差异分析,把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推动测评系统的应用,开发了《系统使用手册》,召开了全区的使用培训,为学校心理测评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方法指导。
记:海淀区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视引入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积极心理学构成了海淀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大特色,请介绍一下在推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海淀区主要有哪些实施途径和方法?
吴:海淀区于2009年引入积极心理学教育思想,不断应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与方法,转变心理健康教育思路与实践视角。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象不局限于少数学生,而是扩大到全体学生;不只关注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更关注学生的潜能发展;使心理健康教育不再仅是专业教师的任务,而成为了全体教师的自觉教育行为;使心理健康教育不再是单一学科,而是兼容了其他学科的有机育人系统。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面,我们采取了以下途径。
1.构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课堂教学是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学校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涵与教育资源。我区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着力构建区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与课程体系,加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建设,促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落实,全面打造幸福课堂。
第一,制定积极心理培养内容体系。我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重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需求,以培养学生积极心理机能和健全人格为目标,确定不同阶段、不同年级学生具体积极心理培养目标,制定区域积极心理培养内容体系,全面为学生幸福成长服务。
第二,研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我区依据区域积极心理培养内容体系,以培养积极情感、积极心理品质、现代公民特征为主线,以调动学生的积极体验为形式,研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鼓励学校研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形成系列化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在幼儿园阶段开设了以促进儿童情绪健康为目的“比比和朋友”的课程;小学培养其好奇心、学习兴趣、洞察力、真诚、合作能力、快乐感等积极心理品质;中学主要促进学生洞察力、思维力和学习力的发展;高中阶段深入理想信念层面,培育个体的心理韧性、责任感及职业意向。在教师方面,设计了塑造积极心态、缓解职业压力,提升职业幸福等教育内容,通过下发“享受职业生活十条建议”“健康工作十条建议”等倡议,开发教师心理调适工具等形式,促进教师身心和谐发展。
第三,推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落实。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或专题教育,初中、高中起始年级每学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或专题教育不少于十二课时,其他年级不少于八课时。小学每学期积极心理课或专题教育不少于十二课时。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机制,每星期开展一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讨与交流。
2.创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激发学生感悟体验为手段,不断创设条件,创新教育模式,我区利用学科渗透、体验活动、互助等多种教育方式促进学生自我完善与发展。
第一,学科教学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我区注重强调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关注师生情感互动,充分挖掘各门学科教学内容中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因素,适时进行引导教育。探索积极的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减负增效,优化学生积极学习体验。
第二,深化体验活动的广泛应用。我区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鼓励学校充分挖掘活动班团队活动、文体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搭建研究性学习、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等多种活动平台,设置多元化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促进积极人格、积极美德与公民品质的养成。
第三,推进互助式教育模式实践。在学校各项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榜样,引导学生团结互助,广泛组建多种形式的学生社团,积极开展社团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同伴协作、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发挥同伴间的积极影响,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
3.兼顾师生双向心理成长
教师和学生都是成长的个体,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海淀区兼顾师生双向心理培养,建构科学系统的教育内容。面向个别学生开展心理疏导与行为训练,促进其心理品质的提升;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积极品质和情感;面向全体教师开展压力缓解、感受幸福的教育活动,促进教师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形成。
记:海淀区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有一个特色做法,即注重师生双向心理成长,把促进教师心理健康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并为此构建了教师心理监测系统。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该系统的使用情况。
吴:校园文化对师生身心发展具有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海淀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将营造幸福的校园文化氛围作为今后的工作任务。打造幸福校园文化首先需要培养一支幸福的教师群体,教师作为学生的心灵陪伴者和成长导师,其心理健康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重视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有利于优化学生成长环境。我区一直高度关注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开展了讲座等系列化预防性教育,但调研仍发现部分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堪忧、职业倦怠感严重等。为此,2014年9月,海淀区教委人事科联合教科所、人才服务中心共同启动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提升项目。
为了确保项目实施的科学性,海淀区与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心理与学习评价中心合作,开展教师心理健康评估,建立教师心理发展数据库,形成区域教师心理健康监测系统,通过科学的数据采集及分析,完善教师心理健康维护与预警机制,促进教师心理发展与自我改善。项目组依据教师身心特点,研发了涵盖工作压力、职业认同、职业倦怠、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等心理健康状态因子及情绪管理、压力应对、心理弹性、社会支持等相关促进因素共10个维度的测评工具,从生活和工作两个方面评估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全区82%的中小学教师参加了测评,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生成了教师、校长、干部、班主任等七类区域报告,165份学校及11986份个人报告。后续还将会根据不同群体分别召开反馈会,发布测评结果并提出改进意见,结合测评结果,开展专题化的培训与辅导;同时统计心理健康状况欠佳的教师个案,开展个别化的调研、访谈,评估其心理健康程度与风险,整理归类,制定干预及转介计划,进行及时性的跟进与辅导,防患于未然。学校层面,将测评报告上传到网络端口,供学校和教师远程阅读、下载,分批深入学校进行报告解读,指导学校改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教师心理提升项目是区域性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举措,三年的项目周期形成了测评、分析、反馈、改进层层递进的闭合化的工作网络,对学校及区域的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质量提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通过专业测评和分层级的科学反馈,学校可以整体把握本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并以此来提出改进措施,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师心理辅导活动;同时能关注到个体差异,作为预警系统可及时识别危机教师,避免教育突发事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另一方面,这些监测数据可形成区域性教师心理健康发展档案,有助于摸清各类教师群体发展的问题和需求,为区域教师管理工作改进提供依据,持续推动教师队伍的良性发展。
记: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编辑/王抒文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