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听众的角度思考和设计演讲
每一个演讲者都希望自己的演讲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如果演讲者能站在听众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那么这样的演讲往往更能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在演讲中,怎样从听众角度进行思考与分析呢?笔者认为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演讲者的设身处地,为听众着想
在演讲中,演讲者设想自己处在听众的地位或境遇中,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听众的心理需要,从而使演讲者与听众的心理相容,使自己的演讲让听众听得进,能接受。上海某工厂新分来了一批失足青年进厂工作。该厂厂长在接待这些失足青年时,发表了简短而感人的演讲:“我热烈欢迎你们到厂来,共同为振兴我厂工作。你们用不着把过去的情况对我讲。我也不会来问你们过去的事。我更不许别人来议论你们过去的事。因为我清楚地知道:你们痛恨过去的行为,已经开始向昨天告别。你们不希望重提旧事,更不希望听到任何讽刺打击,来继续伤害你们的心灵。你们渴望得到组织与同志的理解、鼓励与尊重。你们愿意重新开始人生的旅程,迎接光辉灿烂的明天。我理解你们,只要你们努力工作,好好不密闭,我一律平等、一视同仁!”这位厂长设身地地讲出了失足青年的心里话,演讲像一颗定心丸,鼓起了失足青年开拓明天、争取新生的勇气与信心,因而也就取得比较好的演讲效果。
二是演讲者的引导,使听众身临其境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演讲者与听众所处的地位不同,因此,他们各自认识事物也往往是不同的还因为他们缺乏对对方的生活经历与情感的体验。如果演讲者能引导听众身临其境,那么就能深刻地了解对方,从而达到彼此心灵上的沟通、感情上的融洽、行动上的一致。
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3周年时,上钢厂工会举办了一次演讲会。复员军人小胡的演讲《崇高的军人》一举夺魁。他在演讲中说:“朋友,你了解我们的战士吗?你了解当代军人的猫耳洞精神吗?当你来到黑暗、阴湿的猫耳洞里;当你行走在高低不平的洞路上;当你立即感受到洞中的闷热时;当你喝不到水,体验到干渴难熬时;当你想休息,却要忍受着蚊虫的叮咬,难以入睡时;当你见到战士只能啃着干粮充饥时;当你目睹战士一听到号令,奋不顾身地冲出猫耳洞时……这时,你才会体会到我们当代军人是多么的伟大,你才会感受到我们当代军人的品质是多么的崇高。他们是我们祖国的骄傲,人民的骄傲。他们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这位青工运用了引人身临其境的演讲方法,使听众自己进入了当代军人更具有感染力,更能打动听众的心。
三是演讲者的假设,与听众形成共识
在演讲中,演讲者运用假设,从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会到互补的作用,更容易形成双方的共识。上海轻工业局举办了一次“企业有困难,我们怎么办?”的演讲比赛。有一位工人演讲的题目是:《假如我是一个厂长》。他说:“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原材料调价、资金短缺、市场疲软、效益滑坡……”假如我是一个厂长,我牢记三句话:一是与其在逆境中拖垮,不如在拼搏中奋进,继续发挥企业精神,带领职工知难而上,决不向困难低头。二是不找市长找市场,我决不乞求政策、等待改革,而要果断地调整产品结构,适应市场需求,在竞争中法语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三是人心齐,泰山移,干部与群众要同心同德、同甘共苦、同舟共济,这样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这位青工的演讲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知道听众中的绝大多数是工人,他们渴望听到厂长在困难时候的声音。他用一个工人的话来讲出厂长的心声,听众将心比心,促使干部与工人原先的互怨和不满的消除,使厂长与工人形成共识:这就是齐心合力,共渡难关。
第二篇:从听众的角度思考和设计演讲
从听众的角度思考和设计演讲
每一个演讲者都希望自己的演讲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如果演讲者能站在听众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那么这样的演讲往往更能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在演讲中,怎样从听众角度进行思考与分析呢?笔者认为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演讲者的设身处地,为听众着想
在演讲中,演讲者设想自己处在听众的地位或境遇中,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听众的心理需要,从而使演讲者与听众的心理相容,使自己的演讲让听众听得进,能接受。上海某工厂新分来了一批失足青年进厂工作。该厂厂长在接待这些失足青年时,发表了简短而感人的演讲:“我热烈欢迎你们到厂来,共同为振兴我厂工作。你们用不着把过去的情况对我讲。我也不会来问你们过去的事。我更不许别人来议论你们过去的事。因为我清楚地知道:你们痛恨过去的行为,已经开始向昨天告别。你们不希望重提旧事,更不希望听到任何讽刺打击,来继续伤害你们的心灵。你们渴望得到组织与同志的理解、鼓励与尊重。你们愿意重新开始人生的旅程,迎接光辉灿烂的明天。我理解你们,只要你们努力工作,好好不密闭,我一律平等、一视同仁!”这位厂长设身地地讲出了失足青年的心里话,演讲像一颗定心丸,鼓起了失足青年开拓明天、争取新生的勇气与信心,因而也就取得比较好的演讲效果。
二是演讲者的引导,使听众身临其境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演讲者与听众所处的地位不同,因此,他们各自认识事物也往往是不同的还因为他们缺乏对对方的生活经历与情感的体验。如果演讲者能引导听众身临其境,那么就能深刻地了解对方,从而达到彼此心灵上的沟通、感情上的融洽、行动上的一致。
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3周年时,上钢厂工会举办了一次演讲会。复员军人小胡的演讲《崇高的军人》一举夺魁。他在演讲中说:“朋友,你了解我们的战士吗?你了解当代军人的猫耳洞精神吗?当你来到黑暗、阴湿的猫耳洞里;当你行走在高低不平的洞路上;当你立即感受到洞中的闷热时;当你喝不到水,体验到干渴难熬时;当你想休息,却要忍受着蚊虫的叮咬,难以入睡时;当你见到战士只能啃着干粮充饥时;当你目睹战士一听到号令,奋不顾身地冲出猫耳洞时……这时,你才会体会到我们当代军人是多么的伟大,你才会感受到我们当代军人的品质是多么的崇高。他们是我们祖国的骄傲,人民的骄傲。他们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这位青工运用了引人身临其境的演讲方法,使听众自己进入了当代军人更具有感染力,更能打
动听众的心。
三是演讲者的假设,与听众形成共识
在演讲中,演讲者运用假设,从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会到互补的作用,更容易形成双方的共识。上海轻工业局举办了一次“企业有困难,我们怎么办?”的演讲比赛。有一位工人演讲的题目是:《假如我是一个厂长》。他说:“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原材料调价、资金短缺、市场疲软、效益滑坡……”假如我是一个厂长,我牢记三句话:一是与其在逆境中拖垮,不如在拼搏中奋进,继续发挥企业精神,带领职工知难而上,决不向困难低头。二是不找市长找市场,我决不乞求政策、等待改革,而要果断地调整产品结构,适应市场需求,在竞争中法语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三是人心齐,泰山移,干部与群众要同心同德、同甘共苦、同舟共济,这样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这位青工的演讲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知道听众中的绝大多数是工人,他们渴望听到厂长在困难时候的声音。他用一个工人的话来讲出厂长的心声,听众将心比心,促使干部与工人原先的互怨和不满的消除,使厂长与工人形成共识:这就是齐心合力,共渡难关。从听众的角度思考和设计演讲
第三篇:从心理学角度思考创新教育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创造力的教育。近年来,创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在知识经济逐步到来的今天,大力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创新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心理能力,创造力要靠教育培养和实践来挖掘。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如下探讨。
一、以创新精神改革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有利于创新的心理品质。
《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思维创新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改革教学方法,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寓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在学习掌握前人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中,能够掌握最基本的方法和技能,学会学习。同时培养学生崇尚真理、追求进步的品质,要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一个人如果只知道死记硬背,很会应付考试,把学习创造当成深重的负担,而不知道科学探索中的乐趣,是绝对做不出什么成绩的。
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关创造过程机制的研究表明,创造的关键是思维。创造性思维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统一,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追求多样性的思维。聚合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能力。但是创造思维不仅是靠逻辑推断发现的,创造思维的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时常表现为直觉思维,就是在头脑中突然出现的直接顿悟。因此,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动手、多参与、多操作,在认识的基础上探索规律;应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一问多答,摆脱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的束缚,勇于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科技活动、手工制作,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⒉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借助想象力对类似事物进行推断,可以帮助人认识事物,发展创造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一切知识的源泉。”作为教师,对学生的“异想天开”不能泼冷水,而应多鼓励、赞扬,引导他敢于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这样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被激发起来。青少年儿童的想象力往往是面广而不深入,情节简单而不稳定,夸张性大而创造性不强,因此需要加以正确地引导和培养。创设激发想象力的氛围,给学生提供自由创造的机会,丰富学生的生活,提供感性材料,等等,都利于想象力的发挥。
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的自觉因素,即人们依据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发展而形成的有关自己的情感和态度。正确的自我意识是人们依据周围环境的发展而形成的有关自己的正确认识以及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正确的自我意识对青少年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青少年的自信心与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密切相关,正确的自我意识能够增强自信心。如果一个人形成了正确的自我意识,那么他必然是充满自信的;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比较消极,这个人必然是自卑的。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才能充满信心地进行创造,发挥巨大的创造潜力。教师应充分发挥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要创造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充分、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既要对全体学生提出统一的要求,又要照顾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民主的教学气氛,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视自己为集体的一员,有一种主人翁的自豪感。这样就能有效地预防心理不健康和性格冷漠、孤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⒋培养学生健全完整的人格。人格是指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人格完整指人格构成诸要素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方面平衡发展。人格健全的学生,所思、所做、所言协调一致,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智力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一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说过,他是在幼儿园学到了他认为最主要的东西,那就是“把自己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要仔细观察大自然……”这实际上是说对他走上科学道路产生深刻影响的是从小受到的全面的做人的教育。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人生态度,勇于实践、勤学好问、谦虚诚实的个性品质,远大的理想和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都有助于创造潜能的开发。
⒌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兴趣是人的精神对特定对象或某种事物的喜爱和趋向,是人在探索、认识某种对象的活动中产生的一种乐趣。
这种乐趣能够使人们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促进人们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忘我的程度。好多科学家从小肯用功,放弃了作为一个孩子乐于享受的游戏、玩乐,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正是因为他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从科学研究本身感受到无穷的乐趣和愉快,这是他人所无法体会到的。达尔文说:“我一生主要乐趣和唯一职务就是科学工作,对于科学工作的热心使我忘却或者赶走我的不适。”居里夫人说:“科学的探讨研究,其本身就含有至美,其本身给人的愉快就是报酬,所以我在我的工作里面寻得了快乐。”巴甫洛夫说:“感谢科学,它不仅使生活充满快乐与欢欣,并且给生活以支柱和自尊心。”假如一个人对科学创造毫无兴趣,必然视学习为畏途,不可能有如醉如痴,废寝忘食,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和劲头。
二、创新教育是全程教育,应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之中,在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阶段显得尤为迫切、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早期培养形成的不良习惯,如不及时纠正,长大以后很难改变。幼儿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第一环,而且是重要一环。
李岚清副总理曾强调:“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也包括幼儿教育。”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幼儿教育阶段的重要性及如何实施已经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幼儿教育关系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根本问题。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和应试教育的结果,家长和教师过早地用灌输的方法让孩子们读、写、算,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求知情趣和探索欲望。
三、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实现教育观念的创新教育的实施依赖于教育观念的创新,要彻底摒弃“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重求同再现,轻求异创新;重统一要求,轻个性发展;重机械记忆训练,轻实验应用”的传统作法。在师生关系的正确定位和好坏学生的评价标准的正确定位上,我们尤其需要更新观念。
⒈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创造氛围。在创造教育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设计上,而不是在课堂上控制学生,要做学生的朋友,尊重每一位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要为人师表,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能仅满足于学生继承知识,而应使学生学会创造;要有诚实正直,平等待人,善于与学生沟通的职业人格品质。
⒉正确定位好坏学生的评价标准。按照传统教育观念,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学生被视为好学生;相反,不服从教导,破坏财物,好动,不负责任,粗心大意的学生往往被视为“坏学生”,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所谓的坏学生之所产生品行方面的问题,首先是由其心理年龄特点决定的。在青少年发育的某些心理年龄上,会表现出一些与社会公认价值观、道德观及家长和教师的期望不一致的行为特点。其次是好奇心求知欲驱使所致。美国教育家对有创造力的孩子的描述是顽皮、淘气,所作所为时常逾常规。中国民间早有“小时不逞,大了无用”的说法。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儿童“故意破坏绿化”可能只是为了看看花蕊里有什么;有的孩子将钢琴键扭掉,是为了想看看什么东西能发出声音来。孩子的这些淘气行为,往往蕴育着可贵的探索力、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如果为了求得一时安宁而不问青红皂白,粗暴地阻止孩子,或许因此而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孩子的这些行为应积极引导,避免产生消极的后果。在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崇尚个性自由与自我价值实现的青少年会大胆地向权威和制度挑战,正是这些敢于反传统的孩子,才是未来具有创新精神、推动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才。
第四篇:听众分析的角度分析奥巴马习主席演讲
“听众分析”角度分析两位领导人的演讲 演讲是指在公众场所,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观点,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进行宣传鼓动的语言交际活动。
(一)我的听众是谁?
听众分为主要听众和次要听众,而两位领导人的主要听众都是两个国家的公民,因为两位领导人的就职,都和国家公民的利益息息相关,所以两国公民都对领导人的讲话非常的关心,领导人的讲话也需要他们的支持和拥护。奥巴马演讲的开场很有气势,隐隐表达了对投自己选票选民的赞扬,整个演讲很有激情,也具有较强的煽动性,并且很好的安慰了一些持观望态度的民众。习主席的讲话显得很官方正式,一上来介绍新一届中央领导的构成,为国民解答了心中的疑惑,整篇演讲着重强调的是“责任”二字,让国民对新一届领导班子更加的信任,能使国民万众一心、共同努力。两位领导人的次要听众都是国内外的媒体以及世界各地的人民,奥巴马的演讲向世界宣告美国会在自己的领导下度过难关,更上一层楼。习主席的演讲则表明我党还将继续全心全意为人服务,团结力量建设更好的中国。
(二)我与听众之间的关系怎样?
奥巴马与听众的关系略显复杂,听众大都持三种态度,一是支持,二是中立,三是反对,奥巴马再一次提高自己的形象,提高自己的政府形象,并且提高了全国人民共同应对挑战的信心,而且将这种信心传递给持观望态度的民众,试图并且得到了他们的支持,也要反对者暂时放心了敌对的态度,鼓舞他们共同建设美国。习主席和听众的关系比较简单,大都是支持拥护的习主席和新一届领导班子的,习主席也做出承诺要建设好国家,要对广大的人民群众负责,也确实得到了广大国民更加坚定的拥护和支持,是国民欢欣鼓舞。
(三)听众态度如何?
奥巴马的听众态度也是比较复杂,支持者希望奥巴马领导的政府能把国家建设的更好,幻想着美好的未来,中立者则是持观望态度,既不盲目轻信也不枉意反对,反对者的敌对态度是一时间难以完全消除的,因此奥巴马则是以一种宽容的姿态来包容这些反对的态度,尽量降低这些分歧的影响。习主席的听众态度都以支持拥护为主,因此在演讲过程中得到了广大听众更加坚定的支持和拥护,这些积极听众,希望习主席能带领中国走向美好的未来。
(四)听众已知道多少?
奥巴马在演讲之前曾经在各州做过不少演讲,对自己继任后的前景也做过多次的宣传和描绘,因此听众大致能知道奥巴马的演讲内容,奥巴马最后的演讲也是从听众的态度出发,再次鼓励他们,激发大家的信心。习主席演讲之前也多次强调自己以及新一届领导班子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演讲中再次着重强调责任,也坚定了国民的信心,相信在主席的领导下能够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五)我的建议是为了听众的利益吗?
奥巴马的演讲突出了要改善美国现在的不良现状,试图为美国国民的发展创造更加好的机会和条件,也构建了一个美好美国的未来构想,满足了美国国民的利益需求,因而能够得到美国国民的认可。习主席的演讲强调责任重于泰山,他以及新一届的领导班子会肩负着发展国民经济的伟大使命,因而习主席的演讲也是迎合了广大国人的需要,帮助国家度过难关,实现发展,为了听众的利益。
(六)如何围绕听众演讲?
奥巴马在演讲的时候顾及到了不同立场的听众,以一种宽容的姿态来包容那些反对的态度,尽量降低不同看法和立场的影响,并且充分抓住听众的感兴趣的要点,调动现场的气氛,极具煽动的鼓舞听众,抓住了听众的需求。习主席则是从一个大的方面抓住听众的需要,建设一个负责任的领导班子,对全国人民负责,对中华民族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服务,将负责这个要点灌输给听众,也是围绕听众进行演说。
第五篇:从心理学角度探讨
从心理学角度探讨“见死不救”现象
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基地班黄二艳0941061031
前不久在广东佛山发生了一起“小悦悦事件”,两岁的小悦悦被车两次碾压受伤,18人步行或骑车路过,均未停下进行及时施救或叫救护车,不久医院宣布对小悦悦抢救无效。这一事件的发生引起社会的反思。对此,广东省社会工作委员会专门组织了3场座谈会,探讨如何弘扬见义勇为精神,甚至有人建议见死不救立法。
事件发生后,18路人受到社会谴责,通过互联网上各网友的积极参与,新闻还被外国媒体报道,指责中国国民的冷漠,而“国民冷漠说”的始祖鲁迅也被大家记起并极力效仿。争相发表对冷漠国民的看法(其实不外乎就是谴责)。在此我们对此事中相关的路人来进行一场心理分析。
遭到众所矢的的路人,为什么会对一个受伤的小孩见死不救,视而不见?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分析他们当时的心里活动,大致不会脱离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做好自己的本分就行。二是小孩不是我撞的,我不负有必须救她的法律责任,在可救可不救的情况下,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权衡之下选择不救。三是从这走过的人可能会救的,我装着没看见也没人知道。四是可能存在对生命漠视的情况(较少甚至可能不存在,在此只是为使分析尽量全面而作的假设)。五是这应该是他父母和肇事者的事,跟我无关。
现在我们对上述心里依次做简要分析:
存在第一种想法的人一般做事较为谨慎,考虑周详,同时也有点胆小和自私,不想惹事,怕节外生枝,自我保护心强。
第二种人重视法律规范,但较为忽视道德规范,比较注重荣誉与名分,利益心重。第三种人在生活中责任心一般不强,道德责任感也不强,做事可能总是存在侥幸心里,不能脚踏实地。
第四种,则可能是在生活中长期受到某些暴力对待,或曾受到过重大的心理或生理创伤,对自己及他人的生命采取漠视的态度,生活态度消极,不过问也不关心周围事物(或者是没有能力去阻止而选择不理睬和忽视),活在自己的空间里,生人勿近。
第五种,与第二种和第三种人有相似的特点,即忽视道德规范,责任心也不强,但是非观念分的很清楚,认为一件事情的发生,该是谁的责任就该谁担负起来,旁人没必要参合进去,这种人在生活中比较冷漠。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在路人的大致性格中窥见他们见死不救的部分原因,但我们不该忽视直接促成路人这一行为的具体因素,大家都还记得搀扶摔倒老人反被讹的事件吧,之后还是有许多这样的系列事件发生,我们是冷漠吗?我们只是害怕热心太过反而惹祸上身。我们不能一味谴责路人,当大家对做好事存在风险有共同认识时,我们就会对做好事存在疑虑。大家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换成你是路人,你会不会毫无顾忌的对小悦悦进行急救?同时,当大家将目光集中在媒体想要制造的舆论方向时,我们是否考虑到父母对孩子照顾的疏忽,肇事司机对生命的不尊重与残忍?法律又为想做好事的人做好被反诬的声援的后盾没?我在此不是想为路人开脱,只是希望大家在关注一件事时,不要被舆论牵着鼻子走,要考虑到每一件事情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