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澳大利亚人才发展战略的启示
澳大利亚人才发展战略的启示
启示一:职业教育是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必须高度重视,抓紧抓好
澳大利亚培养人才,着眼于终身培养,长远发展。澳政府除了抓好基础教育外,下功夫抓好职业教育,使每一位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接受继续教育,通过继续教育更好地提升才能,做好工作,竞聘更高的职位,担任更重要的工作。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以来,澳政府加强职业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国际上享有良好的声誉,也成为其教育出口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特点有:一是完善的组织机构和教育体系。在国家层面建立了被称为ANTA(澳大利亚国家培训总署)的组织机构,并在国家、州和地区层面建立ITABS(行业培训咨询委员会)体系,在制度上保障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以及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有机联系。其职业教育的主体力量是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简称TAFE),TAFE实施的是多形式、多层次、多学制、多对象的职业教育,它不仅适合于人们进行职业教育,也适应于人们进行终身学习。目前,全国有TAFE学院250所,由政府资助的在校生有130万人。二是先进的资格框架体系和教师选择机制。澳政府建立了全国认可的内在一致的证书、文凭和学位框架,即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体系(AQF),通过不同种类和层次课程的相互关联和学分互认,基本形成了互相连接的教育通道和就业通道,使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国家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劳动力市场的重要内容。另外,推行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师同时应该是职业实践者的理念,使教师成为专业或行业技术协会的成员,有效增强了授课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三是合理的职业培训与就业联动机制。澳大利亚较好地解决了职业培训既适应产业部门的需求,又满足受训者个人需求的问题,使职业培训与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澳大利亚TAFE学院,除开设正常课程外,还专门建立“就业指导部”,其职责包括:与产业部门联系,提供用工信息;向产业部门推荐毕业生;定期发布用工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可选择机会等。
借鉴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经验,我国职业教育应在扩宽思路、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强组织、保障落实上下功夫。扩宽思路,就是职业教育不仅是初次教育和少数人的教育,而是终身教育、全社会有工作能力的人的教育。明确方向,就是不把职业教育当文凭教育、学历教育,而是能力、思想、工作态度等方面的教育。突出重点,就是针对当前人才紧缺的行业有重点地加大职业教育力度。加强组织,就是有关单位、部门、学校搞好协调,周密部署,统筹安排好职业教育。保障落实,就是建立完善相关制度规范,保障职业教育健康推进。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充足但技术技能欠缺的情况,当前,职业教育应认真实施“农民培训——转移工程”,大力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实施“农民培训——转移工程”,一方面,可以满足城市日益增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另一方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只有通过职业培训,将农村人力转移到非农行业,为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奠定基础,才能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最终彻底解决“三农”问题。
启示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以低成本解决人才紧缺矛盾,保障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澳大利亚从联邦政府到各州政府以及地方各部门,都非常重视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001年,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宣布实施一项为期5年、耗资30亿澳元的“强化澳大利亚能力”的人才计划,进一步吸引海外人才,为澳未来建设和发展服务。该计划由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组织实施,其中主要项目有:建立优秀人才中心,扩大目标领域招生名额。澳研究委员会建立了信息和通信技术优秀人才中心、生物工艺学优秀人才中心,大量培养和广泛吸收优秀人才。此外,把尖端研究、信息技术和技能开发作为目标领域,有针对性地在这些领域增加大学招生名额。澳研究委员会每年在大学招生计划的基础上再分配2000个目标名额给各个大学; 建立较为完善的助学金(贷款)、奖学金制度。政府为鼓励学生报考研究
生,把贷款直接拨到学校和研究机构,每年约有2.5万研究生受益。还建立了博士后奖学金和联邦奖学金。每年由澳研究委员会负责向优秀的研究人员颁发,这些举措不仅培养和留住了本国的优秀研究人员,也吸引了杰出的国际人才。为解决本国培养人才周期性长和行业性人才紧缺的矛盾,澳大利亚政府将技术移民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在十几年发展过程中,澳大利亚政府通过这种直接引进国外技术人才的方式,促进了澳大利亚经济市场及劳务市场的繁荣,带动了澳大利亚整个社会的进步。技术移民比自身培养人才成本低,见效快,是解决人才紧缺的一条捷径。技术移民还缓解了澳大利亚人口老化问题和为澳大利亚带来先进的技术。澳大利亚议会政治完善,政党斗争激烈,但难能可贵的是,即使朝野政党经常互相攻击,但在重视技术移民方面却十分一致。
借鉴澳大利亚的经验,加速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紧抓“第一资源”不放松,高度重视、合理利用人才,创造宽松环境引进各类急需人才,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首先,要高度重视人才的合理使用,实施“人尽其才工程”。孙中山先生曾讲过,国家要强盛、民族要振兴,一定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应该看到,目前一些地方在“人尽其才”方面还有差距,不少地方、行业、企业和单位,一方面喊人才缺乏,另一方面本身拥有的人才又得不到合理使用,存在人才浪费。要解决好这个问题:一要大胆使用人才。二要强化人才的交流力度,将合适的人才配置到合适的位置。三要以重点部门、重点岗位为突破口,凸现人才合理配置的重要作用。四要建立政府人才数据库与人才供需网站,为供需双方提供选择。其次,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澳大利亚的经验表明,引进比自己培养同类同质量人才成本低、见效快,是一条捷径。各地可借鉴澳大利亚的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完善引进人才政策规定,营造良好的引才环境,搭建起人才干事创业的舞台。在这个问题上:一要树立大人才观,引进一切适合本地建设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要敞开大门,降低门槛,讲学历而不唯学历,以本事用人,真正做到不拘一格用人才。二要对人才实行“国民待遇”,不分年龄、不分地域、不分国籍,给予平等待遇,把他们当作“家里人”,增强亲和力、舒适感和安全感。三要有宽阔胸襟,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情感、聚才的方法,知人善任,广纳人才,营造拴心留人的氛围,善于从思想上、工作上和生活上关心、爱护、体贴人才,使他们乐于在本地创业发展。
第二篇:澳大利亚、新西兰城市绿化启示
澳大利亚、新西兰城市绿化启示
来源:《国土绿化》1998年第03期 作者:常振祥
应澳大利亚亚洲商务咨询公司和新西兰花卉出口商协会邀请,先后对澳大利亚的布里斯本、黄金海岸、悉尼、堪培拉、墨尔本和新西兰的奥克兰、惠灵顿等几个城市的绿化进行了参观考察。对澳大利亚、新西兰突出的印象是:一,国土绿化覆盖率高,特别是新西兰可以说全国基本没有裸露的土地,山坡、丘陵上到处是茂密的原始森林或天然次生林,间或也有一些人工林,山与山之间,丘陵与丘陵之间,较为平坦或缓坡地带是广阔的草场,生态环境之好堪称一流。二,城市绿化水平高。这次考察的几个城市除堪培拉外,其余都是滨海城市。城市绿化覆盖率一般都在50%以上。在这些城市里,小公园、小绿地处处可见,街道两侧、建筑物周围、公共及私人住宅区等各个角落,处处有树,有草坪和花木,无处不被绿色所覆盖,一座城市就是一个大花园。
一、澳大利亚、新西兰地处南太平洋,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其良好的生态环境一方面得益于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另一方面也在于人,在于人们的环境意识、绿化意识、法律意识和严格的建设及管理措施。其主要表现是:
(一)、注重城市总体规划,绿地在城市规划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澳、新两国各大城市在制定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按照一定的比例合理规划出了林带、公园、街头绿地等城市公共绿地,城市的各种建筑也都要因其规模大小、所在位置,因地制宜地规划出一定的绿地,使其与绿地融为一体,努力做到城市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悉尼是澳大利亚第一大城市,工商业繁荣发达,为了限制城市无序发展,悉尼市在城市周边规划营造了一条宽4.8-11公里的绿化隔离带。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由格里芬湖划分为南北两个组成部分。格里芬湖是一个长达8公里的人工湖,其周围开辟有400公顷的公共绿地,湖中心有高大的喷泉,既是旅游区,又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环境。堪培拉虽然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现代化城市,在它的市区中心看不到高楼林立及强烈的人工雕琢痕迹。市中心与各个居民区呈散布状态。公共建筑结合城市地形大都镶嵌在绿地系统之中,居民区不仅成片地布置在绿化带之间,而且住宅旁大都又有各自的小花园。市中心的几条中轴线两侧都栽植了大的乔木,布置了花坛。城市的外围则保留或开辟大面积国家公园和风景游览区。登山格里芬湖南岸的国会大厦或北岸的山头,俯视堪培拉,尽收眼底的到处是树,到处是花坛和连片的草坪,整座城市的建筑物与林木花草交汇融合,如同一个巨大的花园。所以堪培拉被世人誉为“花园城市”。
新西兰首都惠灵顿多大风,素有“风城”之称,为了防止海风侵袭,使市区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该市在建市之初,就在城市周边规划了一条宽十几公里的市区外缘绿化带,这条绿化带至今保留完整,市政当局还准备把它完善提高,使其成为一条永久性绿色的墙。同时在市区中心还规划了五六十处面积达400公顷的公园和街头公共绿地,使整个城市繁华中有宁静,始终保持着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重视投入,城市绿化有一定的资金保障
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城市绿化除私人住宅区外,公园、街头绿地等城市公共绿地均由政府出资建设和管理,这是他们的城市绿化得以正常发展和保持高水平高质量的根本保证。建于1816年的由三个小公园组成的悉尼皇家植物园面积600公顷,40多名管理人员,政府每年给公园拨款1500万澳币(折合人民币约9000万元),用于公园的建设发展与日常管理和员工工资。除此之外,公园还开办有咖啡屋、餐厅和商场,在园内举办演出、出租场地等,全年创收约400万澳元,这些收入全部由公园自己支配,政府对公园的各种创收一律免征各种税费,以增强公园发展的活力。
(三)、管理严格,把绿化建设与管理当做城市建设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澳、新政府及城市当局对城市绿化十分重视,制定有严格的法律、法令、政策和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一是在城市里无论搞什么建设,都必须按规划的绿地率留足留够绿地,否则不予批准;二是必须充分绿化,不论是城区街巷还是郊野别墅区,除必要的水泥铺就的硬质地面,其余一律为草坪或种植花卉、树木。悉尼是澳洲最大的城市,其繁华的中心区可谓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街巷十分狭窄,即使这样,其街道两侧都栽植树木,这是其一。而悉尼市天兰、水碧的优美环境不仅仅因为在市区栽植了一些树木,更主要的是他们舍得在寸土寸金的繁华地区辟出相当规模的土地,建设大面积的、组团式的成片绿地,这是改善城市环境的根本所在。
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城市公共绿地均由政府主管部门负责管理,每个城市都组建有一定数量的专门管护人员,并根据不同情况制定明确的管理目标,主管部门随时进行检查。私人住宅区绿地,以自理为主,市政部门监督指导,如果管理不好,就会视情节受到警告或处罚。澳、新两国政府对绿化不仅制定有各种法规,而且严格执法,虽然两个国家森林资源十分丰富,但他们对砍伐林木都有严格的限制和严格的审批手续,澳大利亚政府规定,确属需要,无论什么原因,每砍一株树木,必须新植十株幼树,以保持林木数量的相对稳定和持续发展。由于政府对城市绿化常抓不懈,市民的环境意识非常强,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绿化城市,美化家园,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不仅仅是政府和主管部门的事情,似乎也成为市民的一种自觉行动。私人别墅区,每一个住户不仅对自己居室的房前屋后进行绿化,同时还将自己门前一定范围内不属于自己的土地进行绿化和管理。如果住户外出时间较长,该住户就要委托或雇人对绿地进行管理,如果弃置不管或管理不善,出现草荒等现象,左邻右舍就会投诉,主管部门就要派人进行处理,所需费用则由该住户支付。因此,这些城市的林木绿地始终处于一种良好的管理状态。市区的公共绿地、街道及高速公路两侧的草坪,无论是人工栽植的还是野草,无一处不是修剪的平整如毯,且草地上绝无纸屑等废弃物,十分洁净。成群的海鸥、和平鸽悠闲自得地在草地上啄食,与游人嬉戏。
二、通过对澳、新两国几个城市的实地参观考察,一方面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增长了见识,另一方面也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搞好城市绿化美化必须树立强烈地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和绿化意识
澳、新政府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制定了许多全国性的环境保护计划,尤其强调对国民进行环境意识、绿化意识教育。这种教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在各个城市的公园、风景区的入口均放置着各种绿化宣传材料,免费赠阅,游人可随意索取。惠灵顿的维多利亚公园除了供市民游览休闲之外,公园还担负着为市民重点中的青少年普及绿化知识,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任务,公园聘请大学教授、专家和公园会员,定期不定期的向市民和中小学生进行爱护花草树木的教育,传授种花、种草的知识。另外,惠灵顿还专门建设了一个栽植本国植物的公园,栽植了新西兰本土生长的各种植物2000多种,被称做国家植物博物馆,以此对国民进行爱国主义和热爱家乡的教育,澳大利亚还对外来入籍的移民,在举行入籍仪式时发一株小树苗,要求每人种一株入籍树,十分注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向全体国民灌输绿化意识、环境意识,使创造优美的生态环境有一个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搞好城市绿化必须把绿化规划放在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突出位置,并严格付诸实施 澳大利亚、新西兰的环境保护,绿化美化均严格依据规划行事,每一个城市无论建市时间长短,也无论工商业如何发展,环境始终是优美的,与之相比较,我们的许多城市的绿化规划弹性太大,拿北京来说,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在市区外缘规划了240平方公里的绿化隔离地区,这是保证把北京建成生态环境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实现分散集团式布局的重要举措,然而,时至今日,240平方公里的规划绿地已锐减到40平方公里,被蚕食,被侵占,被挪作他用了。当务之急是,要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手段和措施索回被占
用的规划绿地,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堪培拉的城市规划是20世纪初确立的,将近一个世纪以来,城市的各项建设发展很快,但却没有违“规”(划)现象。如规划规定各种建筑一律不得修围墙,至今堪培拉的机关、工厂、店铺、私邸均以绿篱为墙,各国驻澳使馆概莫能外,堪培拉成了一座没有围墙的城市。
(三)、搞好城市绿化必须严格执法,严格管理
澳、新两国的城市绿化建设与管理都有严格的管理措施。新西兰的奥克兰市有一个很有名的“一树山”公园。该园的得名是因为几十年前,公园里有一株古松,正在被人锯伐时被发现制止,伐树人被判处二年徒刑,市政当局对此树采取了抢救保护措施,使之得以成活如初,为警示后人,市政当局在园内立了一块碑,并将此命名为“一树山公园”。对搞好城市绿化与管理,我们的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也制订了一系列法规、法律和管理办法,《北京城市绿化条例》都有明细的规定,然而为何破坏、侵占绿地、滥伐林木的现象却屡禁不止,究其原因,归结到一点,则在于我们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管理软弱,因此,必须根据我们的大城市人多、车多的国情,严格执行各项绿化法规、条例,同时还必须发动全社会力量,动员全民搞绿化,全民管绿化。要认真落实绿化门前三包,把城市绿地按照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区域,实行分级管理,分片包干,明确责任,有奖有罚。否则,仅靠几个专业部门、少数专业人员很难有所作为。
(四)、搞好城市绿化必须要有一定的资金投入
绿化是社会公益性事业,既有环境效益、生态效益,还有社会效益,因此,绿化的投资主体应是各级政府财政。要加快步伐,要提高水平,没有相对稳定的投入,规划就难以实现。目前最为突出的是,城市绿地的养护管理经费不足,许多地方出现了有钱搞绿化,没钱进行养护管理,城市住宅小区尤为突出。有些城市绿地虽然有养护资金,但微乎其微,如同杯水车薪,绿化成果得不到有效巩固。由于养护管理资金不足,造成了管理力量薄弱,管理水平低下,甚至发生失管、弃管现象,若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要相应提高养护管理补助费标准,加大绿地养护管理资金的投入。
第三篇: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发展战略
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发展战略
郑兵亮
(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成庄矿,山西 晋城048021)
摘要:本文通过对晋城煤业集团人力资源现状的分析,提出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发展战略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指出实施人才战略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引入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培训机制,完善劳动用工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分配制度,为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关键词:以人为本;人才;发展战略
企业资源包括人力、材料、技术、设备、物资、信息等诸要素,但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企业的主体资源、关键资源。人才发展战略是企业的核心战略。企业必须始终坚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信任人的人本原则,把研究人的需求、尊重人的劳动、提高人的价值、挖掘人的潜能、培养人的后劲、塑造人的精神、改善人的素质,作为企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重在激发人的劳动热情,改组重在理顺人的劳动关系,改造重在提高人的劳动效率,管理重在规范人的劳动行为。通过实施人才发展战略,提高人的素质,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1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和残酷。现代企业的竞争核心在于创新,而创新和变革的原动力在于“人”,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是企业兴旺发展的根本所在。现代企业管理实质上是对人的管理。因此,在企业管理中,最重要和最困难的任务是“管人”。这是因为企业的主体是人,企业生产经营的一切过程无一不是劳动者价值实现的过程。另一方面,企业对的是市场消费者,研究市场就是研究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开拓市场就是开拓人的需求领域。所以企业的成功不仅指利润的获取,还包括对人本身的塑造。现代企业既要出产品,更要出人才。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海尔的第一产品是人才,第二产品才是家电产品。”日本实业
家松下幸之助也认为“企业最好的财产是人”。微软公司则提出:对于人才,仅靠挖掘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须还要有一个良好的条件来吸引更多更好的人才,并留住他们;该公司还认为职员对公司最大的贡献应该是为公司寻找到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可见,人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因素,市场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若没有人才,一切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说:得人才者兴,失人才者衰。
2晋城煤业集团人力资源特点和现状分析
2.1晋城煤业集团人力资源的结构特点:
据不完全统计,晋城煤业集团现有员工中,工人占总人数的54.8%,服务人员占25.8%,技术人员占5.19%,管理人员占8.3%。从文化程度来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总人数的51.2%,初中及以下文化的占48.8%。这与煤炭行业平均水平相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同一些国内、国际的优秀企业相比,差距还十分明显。
2.2晋城煤业集团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2.2.1员工的知识结构不能满足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
员工的知识结构较单一,主要侧重在煤炭生产经营方面,其他如金融、证券、国际贸易、科技、法律、计算机、外语等方面则掌握的较少,不能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随着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新项目的开发,这一缺陷就逐渐显现出来。
2.2.2员工普遍缺乏忧患意识、危机感和竞争意识。
由于集团公司的效益在同行业中比较好,再加上在分配上存在着平均主义,造成许多员工对公司面临的困难认识不够,普遍缺乏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和危机感,直接影响着集团公司的长远发展。
2.2.3部分员工不肯钻研业务,操作水平低,直接影响着生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对员工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台先进的机器和设备,不仅要求操作人员会操作,还要懂得维护和检修。但一些员工不求上进,不肯下苦功钻研业务,不按规程进行操作,造成许多设备不能正常运行,直接影响着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
3实施人才发展战略的对策措施
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必须树立一个观念,引入三种机制,完善三项制度。具
体地说,就是要树立一个正确的人才观,引入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培训机制,完善员工能进能出的用工制度,管理人员能上能下的人事制度,收入能升能降的分配制度。
3.1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何谓人才?人才即德才兼备的人,有某种特长的人。有才必用,唯才是用,量才适用,聚才生财,予财育才。在员工中,能在决策岗位上多谋善断、举贤任能、知高技全、德才兼备、敢创善管的,是企业的关键人才;在各个专业技术、管理岗位上精于专长,长于技巧,勤于实践,忠于职守,敢于创新,勇于奉献的员工,同样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即使在辅助性劳动岗位上具有“扫地扫出世界水平”境界和成就的普通员工,同样也是贤才。
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企业的人才涌现在生产、经营、技术、管理等各个方面,任何一个人不可能决定企业的全部和未来。因此,我们既要强调能人治集团公司、治矿、治厂,突出经营者的作用;也要重视广大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运筹,发挥集体智慧,发挥人才的整体功能。
3.2在劳动用工和人事管理上引入竞争机制,进一步完善员工能进能出的劳动用工制度和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
人力资源的开发,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必须注入竞争机制。竞争能检验人才的质量、推动人才的成长,是人才开发的加速器和催化剂。因此,我们要在劳动用工制度和人事管理上引入竞争机制,使各类人才在竞争中成长,在竞争中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
加强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就是要在劳动用工制度上引入竞争上岗、合同用工新机制。在各单位定岗定员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岗位聘任制,坚持公开、平等、民主、择优原则,通过选拔、聘用、公开招标、选举等方式,双向选择,公众参与,把优秀人才竞争到重要岗位上。采取竞争上岗的办法,以岗位聘人,以“德、能、勤、绩”择人,让所有的人都有平等竞争的机会,谁能胜任工作谁就上岗,把德才兼备的人放到关键岗位上,使“人得其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实施人才跟踪考核,在考核中主动发掘人才,加强与人才的沟通,密切与人才的关系。根据“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聘用制原则,结合考核成绩合理配置人才,使员工上岗有竞争,在岗有考核、期满有鉴定、再聘凭实绩。置人才于同一起跑线平等竞争,增加危机感、紧迫感,使人才发挥最佳效益。引入待岗机
制,成立再就业中心和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定期发布就业信息,推行双向选择,实现竞争上岗。加强临时工的统一管理,对临时工要实行持证上岗制度。
加强人事制度改革,就是要建立一整套适合人才成长和发展的新机制,营造人才选拔和干部管理的新环境,形成完善有效的干部培养、选拔、任用、管理、考核、监督的机制。一是积极推行经营者年薪制和中层管理人员的试用制。完善经营者报酬结构,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二是对经营者以及管理人员的选拔任用引入竞争机制,实行选聘制,实现推选、组织考核、推荐与公开招聘相结合,推广竞争上岗,淘汰下岗,择优聘用等方式。三是完善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考聘制,实行动态管理、绩效考核、双向选择、能上能下的方法。四是打破干部和工人的界限,实行统一工资制。
3.3引入能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激励机制。
良好的激励机制是培养造就人才的关键之一。引入激励机制,就是要完善工资奖金分配制度,加强与员工的沟通,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鼓励员工岗位成才。有效的激励机制包括合理的物质激励机制、完善的精神激励机制、良好的情感激励机制和充分的榜样与表率激励。
物质激励主要体现在工资奖金的分配上,就是要进一步完善合理的、收入能升能降的分配制度。要打破现行工资分配方式,将工资和奖金分开,实现“按劳取酬、工效挂钩、薪随岗动、同岗同薪、兼顾公平”,并辅之以公正的差别奖金激励。工资分配要打破学历、行政级别、技术等级、工作年限的评价标准,体现效益为先的原则,向关键岗位和重要岗位倾斜,向高风险、高付出、条件艰苦的岗位倾斜。奖金分配不搞平均主义,要有差别,充分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按劳分配原则。
精神激励就是充分肯定员工的工作成绩,培养其“参与感”,并适当使用荣誉激励。要坚持精神、物质并重的激励机制,以满足人才合理的物质利益和精神需求。对于取得巨大成就和成绩的人才,要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激励,以刺激更多的人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去奋斗,争取更大的成绩。
情感激励又叫尊重与关怀激励,就是要创造一个文明、健康、整洁、良好的工作环境,加强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感情沟通,尊重员工,使其保持良好的工作情绪。领导要尊重、信任、关心、爱护人才,激发他们争先恐后、蓬勃上进,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舆论环境,以情感人,以心留人,让人才在企业发
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充分的榜样与表率激励,就是要充分发挥榜样和表率的作用,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在员工中发现岗位成才、爱岗敬业或其他方面的典范,加以宣传,树立先进形象,作为学习的榜样和表率,激励大家争当先进,发挥激励的效应。
3.4强化人才开发意识,引入培训机制,注重人才使用与培养相结合。
企业领导要牢固树立“在使用中培养”的正确用人思想,增强培养意识,把使用人才从传统的“消费”模式中解放出来,建立人才使用——培养——使用制度,使用人才与培养人才有机结合,成为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补充、互相结合的有机整体。
企业人才除了挖掘发现、招聘引进外,主要靠自己教育培养。发现人才、善于使用人才的人都是人才。因此企业要舍得智力投资,强化人才开发意识,加强职工的培训。对职工培训工作要有领导支持和经费保证,每年要在工资总额中提取培训费用,专款专用。完善职工培训中心,健全各种培训制度,采用业余和脱产相结合、外培和内培相结合、“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等方式,分层次、多渠道培训各种人才,要注重培训质量。请专家和学者到企业进行专题讲座或培训,提高职工的理论素养。推广名师带徒,实行传、帮、带。要培养职工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勇于奉献、勤于实践的精神,鼓励岗位成才,实行岗位练兵,在岗位上有针对性地对员工进行培训,边工作,边训练,干中学,学中干,尽快提高其生产操作能力,培养符合规范的劳动者、岗位能手和技能型人才。通过形式多样的技术比武活动,逐步选拔和培养企业各方面的技术尖子和专业骨干。要将高校办进企业,培养一批实用型技术人才。鼓励管理干部报考MBA,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培养现代企业制度需要的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鼓励技术人员报考“工程型”硕士,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使生产技术、科技开发、理论研究互相转化与融合,培养既具有学术性,又具有应用性的高层次人才。鼓励员工报考应用性、通用性、专业性强的第二学位,以满足企业对机电一体化、生产与营销合一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通过学习新知识,使各类人才知识结构不断更新,知识能源得到新的补充,挖掘人才的“潜能”,使人才在使用中不断增加新的“能量”,为企业做出更多、更好、更大的贡献。
总之,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发展战略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培养人才,使集团公司的人力
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为集团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造就一大批各种层次的合格人才、优秀人才,确保集团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煤、气、化综合发展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郑兵亮,《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晋煤科技,2000(专2)
作者简介:郑兵亮(1971—),男,山西阳城人,经济师,1995年毕业于山西矿业学院,现任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庄矿经营管理研究室副主任。
第四篇:论企业人才发展战略
论企业人才发展战略
中国在21世纪初加入WTO之后,市场上呈现出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竞争局面。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在市场中展开了从产品到服务、从技术到金融的全方位、多层面激烈竞争。产品、服务、技术竞争的核心和实质,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在中国企业已经纳入全球商业和网络体系、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蜂拥进入中国、大批中国企业走向海外之时,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的人才之战就愈发凸显。历史经验值得注意,当一个民族经济起飞之时,如何招聘人才、培育人才、保留人才,是企业所面临最大、最严峻的战略挑战。美国在19世纪末期大公司诞生之后对专业人才追逐的历史,日本二次大战之后经济起飞所带来的企业人才流失的现实,给中国企业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调查:53%的高管人才准备在两年中离开公司
2004年时,北大国际MBA和世界顶级人力资源咨询公司光辉国际合作,对来自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职位的350多名企业高层、中层管理者进行了一次调查。这次调查得出了中国企业的高管对企业领导者、企业文化、激励和绩效评估制度等多方面的意见和看法,并在事实和数据的基础上为探讨中国企业高管流失问题提供了一些结论。
被调查者来自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职位包括董事长、副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部门或地区经理等。我们在调查中发现,91%的被调查者承认,企业在中国进入WTO之后不具备管理人才储备。调查还显示,当前中国企业急需各类高级管理人才,包括市场营销、综合管理、人力资源专家和财务专家、研发人员和生产运营人员等等。54.3%的被调查者认为企业正在准备从外部吸收人才,但64.9%的被调查者认为企业目前的人才管理现状极为严峻,不仅招不到优秀的管理人才,更留不住核心人才。令人困惑的是,一方面,被访者认为人才问题是企业的核心问题;另一方面,被调查者中有高达53%的人表示在今后两年内很可能或可能离开公司,只有12%表示不会离开公司。这引起我们的极大警觉。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大背景之下,企业却不能留住自己的高管人才,特别是在企业各个方面发挥重要的决定性作用的骨干力量。这充分暴露了中国企业在优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严重问题。
分析:高管流失的最重要原因是企业内部缺乏职业发展规划
企业人才流失涉及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因素。我们对被调查者进行的深入访谈中发现,决定两年内离开公司的被调查者认为,公司的内部管理,特别是高管的领导风格和人力资源体系不完善,是阻碍企业留住核心人才的根本原因。从职业发展角度而言,78%的准备离职者认为所在企业没有建立针对高级管理人才的职业发展长远规划。这些管理人才兢兢业业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到头来却发现自己在职业发展中没有进展,丧失了发展空间和个人的潜能,这对在职业发展方面颇有抱负的职业经理人而言无疑是一个莫大的伤害。就人才激励和绩效评估体系看,也分别有70%和69%的被调查者表示“极不健全”或“尚未建立”,55%认为企业只有进入机制,却无退出机制——这种表面上宽容的用人制度,使公司不但没有对管理人才进行必要的激励,相反大大挫伤了他们积极进取的动力,导致了大部分人萌生去意。
按照不同的企业所有制对被调查者进行分组,数据显示,78.3%的国企被调查者认为企业缺乏健全的人才激励机制,这一数字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分别为66.7%和66.9%。而针
对绩效评估系统的不满,国企、私企和外企分别为75.6%、78.7%和62.4%。从企业长期职业发展规划来看,86.7%的国企管理者、74.4%的私企管理者和68.7%的外企管理者表示企业尚未建立有效的职业发展计划。从上述数据看,在中国的外资企业比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管理状况略好,但是无论哪类企业,都显示了人力资源管理缺乏效率。
得人者得天下
所谓知易行难,虽然所有的企业都号称重视人才、珍惜人才,但能够真正做到的企业可谓凤毛麟角,所以也只有这寥寥可数的企业成为某一行业、某一商业领域的绝对的霸主和领袖。
人才是企业兴亡的关键,邓小平同志曾经讲到:“我们说资本主义不好,但它在发现人才、使用人才方面是非常大胆的。它有个特点,不论资排辈,凡是合格的人就使用,并且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从这方面来看,我们选拔干部的制度是落后的。论资排辈是一种习惯势力,是一种落后的习惯势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决定》提出的“四不唯”,体现了选才理念的创新。它对于建立和完善选才机制、创造一个人才辈出的局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以上这些都及其充分地说明了我们已经认识到人才对于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当今企业的激烈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这是毫不夸张的提法。中国《武经七书》中的《黄石公三略》说:“罗其英雄,则敌国穷”。这句阴谋之论在现代的市场竞争中仍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如果将竞争对手的人才全部为我所用,那么对手就会相当的狼狈不堪甚至一败涂地。
目前企业与人才的关系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由以前的企业决策人的一言堂向双方协商、探讨、共识演变。爱惜人才与信任人才正在成为一门领导的必修课。专业人才对企业领导人是否能够信任是基于领导人的授权及管理手法,越是专业人才越是看重这种类型的伙伴关系,所以才能吸引较同业更多的人才为其效劳。相信人力资源部门的人们都希望自己的顶头上司也具有这样的管理能力,但是反过头来省思一下,如果主管人力资源的人们都能同样以企业主的心态来面对人才,我认为这样比依靠企业主一人能够发挥更大的功效,因为只有公司全体同仁都被当成人才来尊重对待,才能形塑良善的组织文化,有了满意的员工才会有企业的良好运转和良好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到来,企业与人才之间的关系需要靠新的模式来确定,有种新的模式就是企业与人才之间的“心理契约”。以劳动契约和心理契约为双重纽带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一方面要依据市场法规确定人才与企业双方的权力、义务、利益关系;另一方面又要求企业与人才一道建立共同远景,在共同远景基础上就核心价值观达成共识,培养人才的职业道德,实现人才的自我发展与管理。企业要关注人才对组织的心理期望,与组织对人才的心理期望之间达成一种“默契”,在企业和人才之间建立信任与承诺关系,实现人才自主管理,企业与人才双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个人与组织共同成长和发展。企业往往与人才签订了《劳动合同》,但是很少有企业与人才签一份“心理契约”。研究表明,心理契约的不满足将直接导致人才满意度降低,对雇主的信任减少,认同感和主人翁精神减弱,离职率
增加。
“心理契约”的意思可以概括为:企业与人才之间虽然没有通过具体的契约载明,但企业与人才却依然能找到各自的行为准则,并各自自觉地加以遵守。也就是说企业明确每位人才的发展愿望并满足他发展的条件及应得报酬;每位人才工也会为企业竭尽全力地奉献,因为他们相信企业有能力满足他们的奋斗目标。“心理契约”实际上是企业与人才之间一纸隐性的契约,其核心是人才满意度。人才与企业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成长的集合体。
一个人才,如果要发挥和施展自己的才能,必须有一个好的平台。
一个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集聚人才,靠人才的技术和管理,实现企业的腾飞。
所以说,一个人才,企业给了你一个发展的空间,给你岗位、职务、待遇,能够使自己的抱负得到施展,使自己的才能得以发挥,这你就成为了真正的人才。你在企业中的地位也就不可或缺了。反之,虽然你是人才,或者,你自视是人才,好高骛远,不踏实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埋怨,挑剔,没有良好的德,对于企业来说,你也是没有用的,甚至还不如一名普通的员工。
一个企业,要看到人才的重要性,要懂得如何去选择人员,善用人才,留住人才。对于人才,在人格上要尊重,在待遇上优厚,更重要的,要相信人才,给他发挥的天地,同时要不怀疑。凝聚人心,用情感留人,用事业留人,为其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所以说,人才因有赏识的企业而得以发挥,企业因得到有用之才而昌盛。
人才对企业的作用
人才是企业之本,也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核心资源之一。一个单位、一个公司拥有了人才就代表拥有了实力,拥有了未来!近年来我们中铁建设集团始终注重把人才建设做为集团的重大发展战略,正如汪书记所说,积极探索人才建设的新举措、新路径和新方法,不仅使全体员工德、勤、绩、能方面都有所提高,而且培养了一批在国际、国内高端领域有影响力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为集团公司在市场大潮中主动作为、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建设国际一流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证。集团公司作为国有大型企业集团,不断强化人才建设,丰富人才工作的内涵,积极推进以“人格、勇气、能力”三位一体的人才理念,促进了集团公司不断发展壮大。
当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作为第一资本的人才的培育、拥有和运用能力。人才是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从微观角度来看,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只有拥有了充足的人才,企业才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决定企业的发展和财富的增值,最重要的就是人才的竞争,所以人力资源已成为“第一资源”。
第五篇:首都人才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北京市委组织部:首都人才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
为贯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首都人才工作,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目标的实现,特制定本战略。
战略背景
人才问题是关系首都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工作在首都各项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首都人才工作走过了很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显著成就。与其他省市相比,首都人才资源开发具有独特优势,主要表现在:综合条件好,区位优势明显;事业开拓空间大,发展机遇多;尊才尚贤传统久远,文化包容性较强;教育培训组织发达,人才培养能力突出;人才资源丰富,人才整体素质优良。这些优势为北京地区进一步做好人才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但是,面对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党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的变化以及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要求,首都人才工作还存在着诸多不适应和不少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一,人才资源开发的思想认识不到位,观念仍需更新;其二,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短缺;其三,人才资源开发存在体制性障碍,用人机制不活;其四,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不足,支持力度不够;其五,人才政策法规体系仍需完善,创业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这就迫切要求拓宽人才资源开发的思路,认真制定和实施首都人才发展战略,不断为首都建设和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作为“新北京、新奥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首都人才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人才资源开发利用在首都整体发展中的升位,标志着首都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体制的新的转型。以此为契机,首都人才工作将会推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战略愿景与目标
1.战略愿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紧紧围绕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完善现代人才资源管理基础设施,构建首都现代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体制,整合人才资源,激活人才资源能力,把北京建设成为智力汇聚、人才资本持续增值、充满活力和希望的人才竞技之都,努力形成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新才智充分涌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的新局面,不断为首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2.战略目标 初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首都现代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体制,市场机制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首都人才资源的存量和吸纳优势得到更加明显发挥,人才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取得更大成效;高层次和紧缺人才的培养取得实
质性进展和明显成效,各类人才和劳动者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培养、吸引和组织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奥运工作者队伍,加大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人才和智力吸引、使用和流动的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人才发展创业的环境进一步优化;建立起人才工作新的领导格局和工作机制,人才工作从传统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转型基本实现。
实施首都人才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根本保障是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和首都特点的“专业化、现代化、社会化和人性化”的首都现代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体制。专业化的首都宏观人才管理体系是重要基础,现代化的人才资源管理运行机制是制度保证,社会化的人才资源管理研发与服务体系是关键环节,人性化的创业发展环境是社会保障,四者有机统一于首都现代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体制之中。
3.实施首都人才发展战略应遵循的原则要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首都人才工作的规律与特点出发,牢牢把握三个基本点,即:牢固确立法人单位作为用人主体的基础性地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使个人成长发展的积极性和愿望成为人才发展的基本动力。为此,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应遵循以下原则:党管人才原则;以人为本原则;促进发展原则;市场配置原则;分类管理原则;法治原则。
战略对策
实施首都人才发展战略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紧围绕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宏伟目标,抓住人才培养、吸引和用好三个环节,完善现代人才资源基础设施,以构建首都现代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体制为核心,整合首都人才资源,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创建适合于人才创业发展的环境,在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同时,推动“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实现。
1.建立健全领导体系,形成有力工作格局 建立健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规范人才管理工作职责和流程,明确组织、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等职能部门应承担的工作职责,建立规范的人才管理工作流程,并对各行动计划进行分解和部署,制定相应的绩效标准,促进各部门加强协作,密切配合,破除部门利益、局部利益对人才资源的不合理分割,形成做好人才工作的强大合力;组建人才资源咨询机构,为首都人才管理重大决策提供咨询意见。
2.推进管理制度创新,激发人才工作活力以职责管理为中心,深化以“转变一个方式,建设‘两个系统、四个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干部管理从职务管理为主转向以职责管理为中心,建设干部管理信息系统和干部管理决策系统,完善干部发现选择机制、干部考核评价机制、领导职位和领导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和干部监督激励机制,把干部评价、选择、任用、考核、监督、奖惩等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干部人事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
以市场化为取向,深化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负责人管理体制和机制,实现对企业负责人的管理由行政管理向出资人管理转变,由党政班子集中统一管理向突出企业特点的分层分类管理转变,由直接管理为主向间接管理为主转变。完善反映经营业绩的财务指标和反映综合管理能力等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企业经
营管理人才评价体系,将业绩考核与奖惩结合起来,加强对企业负责人经营过程的监督约束。
以岗位管理为基础,深化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制度改革。完善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用人制度,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促进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深化专业技术人才评聘制度改革,完善科学分类、社会评价、单位聘用、政府调控的职称工作体制,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全面推进专业技术职业资格制度,加快执业资格制度建设。
以保障人才权益为目的,进一步完善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制度。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努力建立国内外一流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各类人才合理流动的后顾之忧。
3.注重人才能力建设,构建教育培训体系建立面向全社会的人才资源开发系统,按照责权利相统一原则,健全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合理负担的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建立以能力为基础的干部培训和开发体系;启动“北京市定制化培养”计划,改革首都高等教育体制,推广校企联合的定制化培养模式,更大规模地开展企业与高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合作培养;实施人才资源专业人员能力提升计划,通过组织有针对性的培训、人员的配置等措施,尽快提升北京市人才管理相关工作部门人员、各单位组织人事工作者及各级管理人员的人才资源管理能力,建设一支职业化的人才资源管理队伍。
4.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强化市场配置作用根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强首都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完善社会化人才资源中介服务体系,搭建首都人才资源信息网络平台,加强人才资源产品和服务研发工作,全面建设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5.培养“三高一化”人才,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高层次人才是首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在党政机关培养造就一批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知识与能力、善于治党理政的高级公共管理人才。发现、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科学精神且居世界前沿水平的杰出科学家、工程师、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以及医疗、卫生、新闻、法律和其他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高级专家;培养一大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学术带头人及在各学科领域起骨干作用的中青年专家,培养造就大批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以提高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现代管理知识和能力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按照北京作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流中心的功能定位要求,在高级公共管理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等队伍建设中加快培养一大批具有世界眼光,通晓国际惯例与规则,熟练掌握外语,具备丰厚的基础知识、先进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及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际化人才。在重点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启动“高技能人才振兴工程”,大力加强城乡适用人才和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重视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统筹协调首都整体人才队伍建设。
6.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提升人才竞争能力加快经济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科教文卫管理体制的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激发人才活力,为人才成长搭建舞台。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工作,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营造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作用的社会氛
围。健全人才政策法规评估机制,完善人才管理政策法规体系。建立“首都人才资源合作组织”,建立环渤海地区人才资源配置和共享机制,充分发挥中央在京单位人才资源优势,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拓展人才发展空间。
战略实施的领导与监控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实施首都人才发展战略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举措,切实抓紧抓好。市委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各区县按照全市总体部署,结合自身职能和本地实际,围绕发展目标,科学制定落实首都人才战略的具体规划。要把首都人才战略的实施情况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工作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和评估。要建立首都人才发展战略信息追踪和动态调整机制,确保战略的顺利实施。
来源:《北京日报》(责任编辑:李静)
网站:
网站发表时间:2005年03月14日1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