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微营销时代的困惑→时代变迁何去何从
微营销时代的困惑→时代变迁 何去何从 企业想要的是什么→现状需要 理性策略 解决企业难题→轻装上阵 应付自如 强化客户关系、激活市
场潜力→强化关系 激活潜力 通过社会化媒体发展新
客户,转化老客户
健全内容更新机制,突
出重点,打造核心竞争力
→潜移默化→重视内容 多元整合 思维输出细节入微 打造核心 系统致胜 创意营销
第二篇:后机场时代,何去何从?
珍惜和尽量利用好城市既有的老机场资源,保留老机场的民用航空运输功能应该是未来的理智选择。
后机场时代,何去何从?
朱文川(发表于《决策》杂志2014第2期)
【案例】
如今的合肥骆岗机场一片沉寂,废弃不用又尚待开发的空旷地面成了天然的停车场。
由于紧邻市区,加上站坪和候机楼狭小以及滨湖大建设等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服务36年的骆岗机场于2013年5月永久关闭,等级为4E的合肥新桥机场正式启用。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建设面积不断扩张,过去原本位于郊区的机场现已逐渐为城市所包围。
为了彻底解决机场与城市发展之间日益严重的矛盾,很多城市逐渐放弃了扩建机场计划,选择搬迁离城市太近的老机场,择址新建。
比如,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广州白云机场,是国内三大航空枢纽机场之一,其旅客吞吐量和起降架次曾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但由于旧白云机场位于市中心,狭小、拥挤,经过数次扩建但仍远远无法满足需求,于2004年搬迁到新白云机场。
另外,作为中国西南地区门户枢纽机场的昆明巫家坝机场,由于离市区仅仅6.6公里,周围已被城市包围,不具备原地扩建的条件,不得不投入380亿巨资建设了昆明长水国际机场。
后机场时代来临,一个问题值得思考,这些老旧机场究竟需要怎样的涅槃,才能得以重新规划利用?
【分析】
老机场的命运
目前,从国内的实际情况来看,老机场的改造利用有以下几种模式。
有的是继续作为民航机场使用。1999年9月,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建成通航后,距市中心仅13公里的上海虹桥机场继续使用,形成了国内唯一的“一市两场”,以浦东机场为主建设国际复合型门户枢纽,加快构建枢纽航线网络和航班波;而虹桥机场则以境内点对点运营为主,在国内航线枢纽结构中发挥作用,同时承担城市和地区通用航空(如公务机等)运营机场的功能。
第二类是作为军用机场使用。例如,1997年,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建成启用后,南京大校场机场继续作为军用机场保留下来,并于1998年进行了扩建。同年,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建成通航,距离市区中心6公里的老机场由军民合用转换为军用机场继续使用。
还有的城市选择彻底废弃,老机场作为他用。这种模式占了国内老机场使用模式的绝大多数,搬迁后的老机场腾退出大片优质城市建设用地,又正好是一些城市规划未涉及或较少涉及的地区。通过周密的规划设计,可以进行大型城市公共中心的建设。
这其中又可以分为提前规划,搬迁后规划和废弃多年后再利用等模式。提前规划的以昆明巫家坝机场为代表,在机场搬迁一年前就启动了老机场规划设计工作,经过方案比选和咨询论证后,发布了《昆明巫家坝新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未来将把巫家坝片区打造成为独具特色、魅力和活力的昆明城市新中心。
也有不少城市在机场搬迁后再进行规划设计,比如广州在白云机场搬迁三年后,才出台《白云新城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老机场以白云新城的全新姿态回归,以绝对优质的地理位臵,成为了广州北部片区的商业服务中心,并积极发展各类商业、服务业。白云新城商圈的崛起填补了白云区商业的空白,也为广州的商业发展开创了新局面。由老机场航站楼改建的5号停机坪项目是国内最具民航特色的购物中心。
另外,还有不少机场在废弃多年后,再进行开发利用,例如
1999年3月海口美兰机场启用后,大英山机场就遭废弃达7年之
久,机场搬迁后留下的3000亩闲臵土地,一度成为养牛场地。2006年,海口市通过了《海口大英山新城市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大英山机场将被打造为商务行政办公、商业零售、文化娱乐、旅游服务加配套居住的“四加一”现代化综合型城市中心区,经过多年的开发,大英山新城市中心区荣获2012“中国最佳城市规划新区”大奖。
从数量上看,采取第一种模式的只有上海虹桥机场一个,作为军用机场继续使用的也非常稀少,绝大多数城市采取了“废除一个,新建一个”的迁建模式,利用老机场的土地,由政府出面将机场规划之后,分段分块拍卖给开发商进行建设。
【纵深】
替代性误区
由于一些大中型城市的机场建设和发展,与其所在城市的规划缺乏有效衔接,导致机场扩建严重缺少建设用地,特别是在净空保护、噪声影响和电磁环境保护等方面产生难以解决的矛盾,不仅影响了航空运输业务的发展,也限制了机场周边地区的建设和经济发展。
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民航业平均增速为17.6%,创造了民航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超过中国GDP的年均增速10%,未来仍将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预计在10年内,我国千万人次级别的机场数量将超过美国。
然而,在大中城市掀起机场改扩建潮的同时,机场规划建设研究没有跟上,对国际通行的“一市两场”“一市多场”没有进行认真的研究,造成了巨大的资源和建设资金浪费。
回顾国内老机场开发与利用的类型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大多数城市的老机场在发展空间达到饱和时,民航局方的指导意见是“适度超前,量力而行”,即在规划布局、建设规模方面要适度超前,在建设标准方面量力而行。
民航局方认为当前中国机场的建设并非超前,而是大大滞后,在这样的判断下,按照局方“超前发展也是一种量力而行”的意见,实际操作中,相关城市往往选择新建一个大型或超大型机场去取代老机场,而不是增建一个规模适度的新机场来共同满足城市航空运输需求。
据媒体报道,举世瞩目的北京新机场或超千亿,新机场定位为“复合型、超大型国际机场”,与澳大利亚悉尼第二机场历时30多年的研究讨论相比,我们不禁要问投资逻辑不清晰的巨额投资,是否履行了必要的程序和风险控制呢?
【路径】
并存共用
与国内习惯废弃老机场相比,国外往往都对老机场保留使用,形成了“一市两场”或“一市多场”现象。
以英国伦敦为例,航空运输业快速发展,多年来建设并投入使用了6个机场。新机场不断投入使用,可是老机场也没被抛弃。其中,拥有1 条跑道和1 个航站楼的伦敦卢顿机场,早在1930年代就已经建成,目前仍在接待着世界各地的旅客,其中78%来自定期航班,22%来自包机服务,2013年旅客吞吐量排名英国第7,历经了80年时光仍然焕发着勃勃生机。
“一市多场”机场体系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已较为普遍。在欧洲,米兰、柏林拥有三个机场,巴黎拥有戴高乐机场、奥利机场,罗马、斯德哥尔摩、奥斯陆也拥有二个机场。在美国,纽约有6个机场,洛杉矶有5个机场,波士顿、迈阿密都有4个机场,华盛顿和旧金山各拥有3个飞机场,芝加哥为“一市两场”的城市。在亚洲,有8个“一市两场”的城市,分别是上海、首尔、台北、吉隆坡、雅加达、东京、大阪、札幌。
是否保留老机场航空运输的最典型案例,要属泰国曼谷机场的存废之争。2006年9月,耗资约38亿美元的素万那普机场启用
后,原廊曼国际机场的所有航班均移至新机场起降,老机场停止使用。可是由于素万那普机场运行中出现的行李丢失、旅客等候时间过长等问题,泰国不得不于四个月后恢复了老机场的使用。时任泰国总理素拉育说,泰国政府是在仔细讨论了新机场“素万那普机场”目前面临的问题后作出上述决定的。他指出,曼谷同时使用两个机场可以更好地为旅客服务,也可以适应日益增长的航空业需求。
可以看出多机场体系已经成为国际大都市的通用模式,老机场保留使用能够充分利用老机场设施设备资源,有效避免单一超大型机场规模不经济现象,减少空域流量控制、缩短飞机实际地面滑行时间,多机场体系在投资效益、旅客出行便利性和城市安全性等方面具有优越性。
可以预计的是,在未来较长时期内,我国民航事业仍将持续快速增长,机场建设将迎来一个大发展时期,民航局“十二五”机场建设规划中,明确了将建设82个新机场和扩建101个现有机场。
在机场建设过程中,以满足合理需求为原则,在保证为未来发展留足空间的情况下,切忌过度超前、贪大求洋。我们要珍惜和尽量利用好城市既有的老机场资源,保留老机场的民用航空运输功能应该是未来的理智选择。
据报道,即将建设新机场的成都、厦门二城市,已经明确表示将借鉴“一市两场”的“上海模式”,在新机场投入使用后,老机场将保持适量的航空运输业务,这对进一步探索我国大城市多机场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三篇:微博时代博客应何去何从
微博时代下传统博客应如何应对?
——以新浪微博与博客为例
姓名:谢潇学号:1032094057
摘要:随着微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微博以其方便迅捷的优势占据大众视野,成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与此同时,作为微博的“前身”的博客则逐渐失去其影响力。在微博时代下,博客应如何找准自身定位,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和价值,是一个值得去思考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微博 博客 应对方式
2009年以来,随着推特、饭否等微博客的兴起,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的中国国内的微博客也发展迅速。在2010年更是发挥了其不可思议的影响力。“微博客是新近兴起的互联网的热门服务.用户可以利用PC、手机等各种可连接网络的终端进行访问,随时随地发布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多类型信息,再将自己的最新动态以短消息、短信等形式发送给好友或者追随者。微博客整合了用户的时
①间碎片通过140个字符让用户随时随地传播信息和动态,由此大受青昧。”与此
同时,曾被称为“E时代的盗火者”的博客正在慢慢丧失其传播影响力,使用者也日渐减少。而微博,脱胎自博客却又有其独立性的新媒体,似乎大有取代博客甚至消灭博客的势头。一个崭新的“微博时代”正扑面而来。
一、微博的新媒体特征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②不可否认,微博有其超越博客的新媒体优势,这也正是微博之所以如此流行的原因:
1、简单便利:
以新浪微博为例,想要获得新浪的微博服务,用户只需新浪的微博页面上用自己的邮箱注册申请一个账号即可使用。通过新浪的微博服务,用户可以在电脑和手机客户端上随时随地发布文字,更新信息。通过手机软件,传播者还能添加图片和音频、视频等,同样的,受众也能通过电脑、手机等即时接受传播者所发布的多媒体信息,并加以反馈。可以说它是集多媒体传播于一身的自媒体。
2、简洁迅速
140个字符的限制决定了微博的信息不能详尽丰富,只能简要概括事情经过或者是描述事件某个细节。微博在编辑的过程中无需离开个人首页,只用在文本
框内输入文字即可。博客则没有字数限制,且在写作时需要另外打开一个页面进行编辑。因此,编写一条微博比写一篇博客所需要的时间要少得多,发布的过程也更迅速。
在写作时,微博的碎片式写作不需要将事情经过写得清楚详尽,只需要告知受众X时X地发生了什么事情即可,非常类似于报纸上新闻导语的写法。正是这种简洁的写作,使得微博在报道突发性事件时有其独特的优势。它能即时报道事情的最新进站。如“河北大学飙车案”、“上海火灾”等一系列事件的报道,都是无数网友伴随着事件的逐步进展不断发布微博才拼凑起完整的事情经过的。
3、互动性强
同时,微博有关注功能,即用户可以对其所感兴趣的人进行关注或者加为好友。加关注之后并不需要认同,对方所有在微博上公开发出的信息都会显示在用户的个人首页上,并随着时间自动更新。
用户可以选择自己所关注的信息进行转发或评论。这些转发和评论都会在页面上给原作者以提醒。而原作者又能通过提醒功能查看其他人的留言和评论,能及时回复消息或者回答问题。传受双方并无固定的角色,随着信息的更新和反馈,二者的角色是可以互换的。
4、影响力大
随着微博用户的不断增长,微博所能发挥的效用也越来越大。以新浪的微博女王姚晨为例。作为演员,她是《武林外传》中的郭芙蓉,是话剧《杜拉拉升职记》中的杜拉拉,是《潜伏》中的翠萍,虽然她的知名度很高,但是论人气和粉丝的忠诚度,远远比不上赵薇和李宇春。但是截止到2011年3月3日止,姚晨的微博粉丝数达到了650万,而赵薇是538万,李宇春仅有85万。
借用新浪微博这个平台,姚晨以其幽默风趣的语言和与粉丝的互动,逐步树立起自己的人气和影响力。她在微博上给自己的电影电视剧进行宣传却不会使人反感。同时她也积极参与公共事务,转发各类公益事务的消息。从青海玉树地震捐衣捐款,到现在正如火如荼进行中的“随手拍解救行乞儿童”,她的微博都发挥了强大的影响力。
二、博客自身优势
博客(Blog),又名部落格。它是一种简易的个人信息发布的形式。任何人都可以申请和注册,创建个人网页并发布和更新日志。博客作为一种个人出版的新形式,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誉为“新闻媒体3.0”,被称为继E-Mail、BBS、ICQ(IM)之后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它的出现使得写作和出版不再只是精英的专权,草根文化欣欣向荣。方兴东和王俊秀认为博客是一种开放的源代码运动,它真正实现了“零进入壁垒”,即零技术、零成本、零编辑和零形式。③
比起微博的迅捷简易、交互性强,博客不可避免的处于下风。加上人们的“喜新厌旧”的心理和年轻人追逐潮流的喜好,博客处于一种尴尬的位置。博客热潮已经过去,只有热爱文字写作的忠实用户还在使用博客。正如著名摄影记者唐师曾于2月21日的微博中所说“博客出现后,我习惯网络写作。边想边写,读者跟着我一起走,一起喝彩。这时候,我最怕推荐、转发,新浪博客的好心瞬间把我的急就章,连同错别字一起转发出去。幸亏新浪博客编辑负责且和我很熟,每次写完后。都麻烦他们,把过早推荐出去的文章更新。不至于太露怯。为此,我喜欢新浪博客,胜过新浪微博。”④
比起微博来,博客还是有其自身的优势。正是这些优势使得博客并没有完全消亡,而是和微博一起共生。
1、不限字数,完整叙述
博客没有字数限制,用户在写作时可以旁征博引,洋洋洒洒。因此博客的文章可以写得很丰富,所使用的写法也能多种多样。
在报道一件事情的时候,微博只能进行碎片式报道,即他人若想了解事情的全部,得将一条一条的微博搜集起来,才能看到事情的全貌。而博客则不受限制,可以完完整整的写清楚一个事件,将事件的细节描述得生动自然。同时,除了在报道事件上有优势之外,对事件加以评论也能畅快淋漓,不受限制。
正式这种不受字数的限制,使得博客中的文章能插入丰富的资料和多媒体,而不必另外添加链接,对于观者也能省去点击外链的繁琐。
2、方便查找
比起微博的纯话语式的文本形式,博客中的标题、关键词的设置,能让人更好的对博客内容进行分类,从而在查找的时候也更为便捷。
博客的内容详尽决定了博客不能如微博一样只浮于表面,而需要更深层次的报道和分析。这就是的微博更多的用于社交和报道突发事件的平台,而博客则是作为一种文学作品的载体而存在。而且博客内容的详实也决定了博客具有知识性的功能,博文的关键词和标题,能更好的指向所对应的博客和博客圈。在搜索的过程中也能通过对标题和关键词的过滤更加便捷地找到想要的内容。
三、博客对微博时代的应对策略
因此,在这个微博时代,博客应当何去何从?或者说博客应当怎样找准自身定位,发挥自身优势,从而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突破微博的围剿,延长自身的生命周期?这是一个值得去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在方兴东和王俊秀合著的《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一书中,他们对博客的未来有过猜想:“如果每个微观的个人blog的周期都很短,那么整个blog现象的寿命也就不长了,我们要遵循这种客观规律。所以我们无法预测的情况下只能
拭目以待。但是有一点毋庸置疑,既然blog已经在各种应用中有了痕迹,它必然就会在发展中影响今后可能更新的现象”。⑤正如当今的微博的兴起,如果没有博客作为基础,微博也就无从发展。
但是博客的生命周期并为到此结束。方兴东和王俊秀在《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中把博客分为启蒙期、崛起期和发展期。现如今博客正处于他们所设想的发展期。博客作为专业领域的知识传播模式,需要的是找准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与微博等媒介形式进行竞争与共存。
1、找准自身定位,内容为王
博客自诞生以来就是以文本为核心的源代码开放运动。所以博客不可能做到微博那样的琐屑和碎片式写作。在及时性方面也不可能与微博相抗衡。但是博客有不受字数限制的优点,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博客应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即在深度上,挖掘事件内涵,发掘故事背后的故事。在广度上,博客能插入丰富而详尽的材料进行比较和阐述。
因此博客的定位应该原创作品为主打的文学知识类平台。在此基础上,草根博客能各展其长,各抒己见,并能不受限制的自圆其说或者是进行原创的小说创作。而精英博客也能借用这个平台发表学术观点、与他人进行思想的碰撞。
博客的知识性特点也决定了“内容是硬道理”的发展方向。在深度上、丰富性上,博客都比微博所占优势更大。博客只有加强自身的文化色彩,加强内容的丰富多样,才能在于微博的竞争中不至败落。
2、改善首页编辑
博客都是有标题的,但是以新浪博客为例,新浪博客首页所推荐的博文,往往都是编辑提炼出文章的关键内容而重新拟出了标题。很多首页推荐的博客,标题或耸人听闻或让人浮想联翩,但是点击进去后却发现标题与内容并无太大关联,或者说首页标题只是文章内容的一部分而已。在新浪博客首页的版面上重要部分是flash切换的带图片的博文,另外还往往有两个红色的醒目标题。所有点击到新浪博客首页的受众首先都会注意到所推荐的博文。但是如果长期得到的印象是“文不对题”,或者是故意制造噱头来增加点击率,那么博客在广大受众心目中的印象就会越来越差。
改善首页编辑,不仅仅是要做到“题文相符”,拒绝“标题党”的行为,更重要的还是要发掘广大受众的兴趣点所在。这一点比起微博的迅速反应会有滞后性。但是博客可以迅速查找到相关文章并加以推荐和编辑。以丰富而深厚的知识性材料来扩展受众对于事件的背景知识。同时,与相关的博客用户取得联系,获得丰富详尽的一手资料或者推荐当事人的博客内容。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博客的功能。
3、开发新应用
对于任何一种软件和应用来说,生命周期是难以预测的。很多人因为时尚而选择了博客,而后又因为时尚而使用微博,慢慢淡忘博客。2004年,方兴东和王俊秀对当时正在崛起期的博客进行了预测“随着blog能够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以及今后可能在各种网络应用中融合,今天关于blog的种种争论,例如中文名称叫什么、blog是不是新事物,以及寄生在blog现象上的反面评论都会随风而去,成为blog发展中的尘封记录”。⑥
而博客也正是不断的开发新的应用,与各种网络应用相融合,直至今天,还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就新浪博客来说,最开始的新浪博客仅仅只是一个文字记录的空间。然后逐渐增加了图片上传、音乐、视频等等各项功能。而后又开发了博客圈、小纸条、好友等功能,方便有共同爱好的人们进行沟通与交流。而今新浪博客又推出了九宫格日记等新的应用,并与新浪微博相互联通。在新浪上注册了博客的可以直接使用那个账号开通微博。在博客上发布了新的日志,微博也会在第一时间链接出来。
因此博客应该越累越多的增加新的应用,稳定用户,吸引热爱潮流时尚的年轻人,以达到稳定用户数量、增强博客生命力的目的。
结语
尽管微博有着简单便利、简洁迅速、互动性强和影响力大的优势,但是作为传统博客,也有其不限字数和知识性强的特点。因此,博客若想在这个微博时代中站稳脚跟而不至于销声匿迹,可以找准自身定位,重塑内容为王的形象,改善博客首页编辑,更方便读者的查找和使用,同时也可以增加新的应用,开放这个平台,与其他的产品相关联。① 周旋.论微博客的新媒体特征[J].新闻传播,2010,(3):45
② 2011:03,百度百:http://baike.baidu.com/view/1567099.htm
③ 方兴东,王俊秀.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38 ④ 2011:02,唐师曾微博:http://t.sina.com.cn/tangshizeng
⑤ 方兴东,王俊秀.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162 ⑥ 方兴东,王俊秀.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162
第四篇:微时代
时代
微时代的来临
大变革时代的中国,依然是百家争鸣,依然是众声喧哗,依然是此起彼伏的热点变换,几家欢乐几家愁的价起价落,还有不断被创造出、又不断被抛在身后的各种流行语。一连串流行语,就可以将这个大时代的繁 杂世象串连起来;只不过,在这个多元分化的时代,你已经很难找到一两个字来概括这个时 代的丰富和复杂。盘点和总结今年的时候,很多人都谈到了一个字:微。
主要是微博的蓬勃兴起及其纵深发展,让我们在每个公共事件上,都可以感觉到微博的存在。你不关心微博,也许微博会来关心你;你不上微博,肯定会被人说 OUT 了,甚至很难与人交流,因为我们谈论的很多话题,都来自微博,很多流行语都是从微博上兴起的——有调查甚至说微博正在成为 “主流媒体”。许多官方机构都开了微博,并通过微博与民众互动、交流;很多事业都通过微博去发展,比如微慈善、微公益。无论在什么事情前加个“微”,都好像比较时尚。在公共事件中,微博 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我觉得,这不仅是一种技术上的时尚,也体现着一种社会变革的方向。我们每个人以微小的力量,融入这个大变革、大变动的大时代之中。每个“微”的后面,都是一个公民,我们的公民社会、公民精神、公民美德,就是由这样的作为个体的“微”所构成的。微博这种技术平台,能把这种分散的“微”彰显出来,并给了这些“微”一个凝聚起来展现自身力量、发出自己声音的制度平台。我们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并不似某种急剧的转轨和变化,更不像暴风骤雨般狂飙突进,其实恰恰是这样一些微小力量推动、微小进步累积的结果。微博,正因为顺应了这种时代进 步的节奏和发展的特征,所以它一出生就风华正茂,并很快在公共事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那些“微”背后,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个体和一股股鲜活的力量。我们可以看到,正是 在微博和我们每个微小的个体的推动下,这一年,我们国家和社会有了很多细微的进步。虽然在历史的长河和改革的大背景下,这些进步还相对微小,却弥足珍贵。比如慈善组织的不断透明,近日某慈善组织表态说“以后哪怕捐一块钱也会开发票”;比如微博打拐,促成了政府对流浪乞讨未成年人的高度关注,有关部门说 “争取不让街面出现一个流浪乞讨的未 成年人”;比如我们的校车标准正在加快完善,我们的贫困标准线在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也 提高了,房价开始下降,保障房多起来了,醉驾因法律修改而得到了遏制,等等。
这些进步虽然细微,却在我们的心中种下了阳光,让我们看到了公民的力量,看到了舆 论的力量,看到了政府对民意的重视。“小悦悦事件”尽管让我们备感羞耻,可平凡的陈贤 妹阿婆却又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当然,我们从微博上也能多多少少感觉到某些负面情绪,然而客观地审视,大多数公众 从中感受到的还是一个“进步的中国”。很多时候,我们对社会进步的认同,会放在心里,而不会挂在嘴上。同时,我也相信多数人都会认同这样一种观点: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 是你的中国。
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你”是谁?就是我 们每一个公民,就是我们身边彼此亲近的公民。有怎样的微公民,就有怎样的大中国。
微时代与互联网的之间相互作用及联系
互联网,可以让我们自由驰骋在世界 的每一个角落,世界也因为互联网的出 现变得越来越小,甚至小过我们手中的地 图。微博的出现,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 “微”。当比尔?盖茨、苍井空等名人,以及普通小老百姓相继开通微博后,我们 忽然发现,世界已经掌握在弹指之间。微 博,也正在引爆全民“微时代”。播,成为一个重要特征。3G的普及,方便了信息的传递。借 助掌上电脑或智能手机,人们可以非常方 便地传递信息。以微博这款产品而言,借 助手机,人们可以将信息以图片或文字的 形式传递出现。在此之前,人们的信息传 递模式,还局限于邮件、BBS和博客等载 体。各种新兴互联网应用的出现,让信息 以碎片的方式进行传播。“碎片式”传 Twitter很红;国内,新浪微博很火,这是 微博颇受认可的最佳佐证。只有140个字的微博,可以说是 “微时代”的一个典型产品。事实上,除微博外,互联网还有微小说,秒杀 等“微”产品,今天的互联网已经是 “微”的天下。微博,将加速互联网向 “微时代”迈进。互联网迈进“微时代” 互联网的出现,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 距离。有了互联网,身在地球两端相隔 万里的人可以方便地进行面对面的沟通。正因于此,很多资深人士认为,互联网 将加速“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缩短 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 “微”;微博的出现,信息越来越微,微 媒体应运而生;与此同时,互联网还催生 了“微小说”等新生事物……
有人总结,互联网正迈入“微时代”。所谓微时代,是以微信息、微社区、微媒体为代表的信息处理方式。掌上电 脑、手机等方便快捷的小型高科技介入社 会生活的诸多小细节,使信息的传播方式 和手段,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如果说互联 网是对传统媒体的一次革命,那么微时代 的各种产品,就是对互联网的一次革命。这次革命中,信息的方便获取和简便传播,也是互联网“微时代”的又一个重要特征,这一点从微博这款产品上也可以得到印证。微博,是“微时代”的一个典型产 品,而且是一个很具代表性,很有影响力 的新生事物。在很多从业人士眼中,微博 目前或许并不成气候,仅有几千万用户。可是,在互联网正在加速向“微时代”迈 进的环境下,红火的微博正发起一场革 命。如同很多互联网产品一样微博也是一个舶来品,是基于Twitter的复制。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简称,也可以称为迷你博客。由于每一条微博只能容纳140个汉 字,不像博客那样可以随心所欲的书写 容,人们才形象的称之为微博。在信息爆炸式增长的互联网中,140汉字的微博凭借 简洁的优势博得了众多网民的认可,这也 是微博能够迅速火爆的原因所在。国外微博给力“微时代” 从形态上来说,只有140个字的微博,绝对是一个正宗的“微”互联网应用。在 互联网已经把地球变成一个“微”空间的 年代,微博似乎并不起眼。然而,纵观整 个业界不难发现,微博正在加速互联网向 “微时代”迈进。微博,并不仅仅给网民创造了一个典 型的“微”应用,还让媒体产生了质的 变化,以新浪为代表的新闻门户,正在向 “微媒体”华丽转身。对于新浪而言,微 博不仅仅是一个新闻载体,还是一个创新 新闻的平台。在一些重大事件中,新浪微 博的作用已经锋芒毕露。2009年底的一场大雪,让北京首都机 场大量乘客长时间滞留机场。部分航班乘 客被困在机舱十几小时,既不能起飞也不 能下飞机,情绪激动。碰巧经历现场整个 过程的前Google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在微博说又成为了一个新生事物,一个用140个 汉字书写小说的新生事物。微博的出现,衍生了微媒体和微小说。显而易见,微博 正在给力“微时代”,并引爆全民“微时代”。微博引爆全民“微时代” 与传统互联网应用不同的是,微博超 低的门槛,将会成为未来互联网的一个 主流应用。只要你会发短信,你就可以玩微博;只要有手机,你就能更新微博。眼 下,微博正成为一个使用率极高的互联网 应用。微博的影响力被挖掘出来。随后,央视新大楼起火、玉树地震,都有热心的微 博用户搞直播,新浪也意识到了微博这一 “微”应用的影响力,开始重金打造微博平台。如同博客平台一样,新浪微博也是走名人路线,多年的积淀,新浪不仅积累了众多的媒体资源,还与名人保持着良好的 关系。现在,知名影星和艺人,以及全国 各地的媒体均已入驻新浪微博。在刚刚过 去的2010年中,新浪微博的影响力已经在 一些新闻事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一些媒体从业者,甚至把新浪微博变成了 一个“微媒体”。尽管微博只有140个字,但记者用有限的文字,尽量展现更多的细节,保证各条 微博之间的逻辑连接,最后形成一篇准特稿或创新型的微博特稿,较为详细地呈现 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邓飞在新浪微博的 报道,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关注,微博着实 具备了媒体的属性。微博,本身是一个互联网应用。但微 博与新浪这个新闻门户平台的嫁接,让微 博成为了一个“微媒体”。在新浪微博声 势浩大的“微小说”比赛落幕之后,微小说10.0%,实际月度有效浏览时间从760万小 时上升至7700万小时,增长超10倍。微博将会是一种主流的互联网应用。一旦用户成为规模,各种微博应用也会风生水起,届时,互联网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微小说是微博火爆衍生的一种典型应 用,那么,除了微小说之外,还有哪些微 应用呢?不得不承认,在越来越多网民涌 向微博这个平台后,微博每天都会产生大 量有价值的信息。为了帮助用户筛选有价 值的信息,一些微博应用开发者推出了 “微博日报”,将每天有价值的信息汇总 在一起,供微博用户阅读。在手机高度普 及的今天,移动运营商和一些媒体联手推 出了“手机报”,这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微”应用。未来,微博的火爆,肯 定会催生“微博报”。33 争鸣 Contention 微博报,有可能会以一条微博或多条 微博的形式存在,但与传统的报纸和电 视相比,微博报是一种微小的应用了。由于新浪、搜狐、网易和腾讯四大门户 都推出了自己的微博平台,并试图将微 博与门户进行有效融合。可以预见,未 来微博对于互联网新闻门户而言可能是 一个媒体平台,微博也可能大为一个 “微”媒体。微博,微小说,微博报,微媒体…… 微博红火之后,大量的微应用也会因此火 爆。由于微博有如此低的门槛,很多手机 用户都可以轻松的操作微博,我们不久之 后将迎来全民微博时代。而全民微博时 代,中国互联网顺其自然的过渡到全民 “微时代”。短短一年,中国微博服务的访问用户 规模已达到12521.7万人,微博用户也从 草根阶层,发展到包括明星、企业,甚至 政府机构在内的庞大群体,中国进入全民 微博时代。微博的火爆,催生了微小说、微媒体等“微”应用,未来必将加速全民 “微时代”的到来,微博无疑是引爆全民 “微时代”一味催化剂。微者,博天下百里/文 微,古汉语中“只有一寸的百分之 一”之意,可谓微乎其微,竟然能于今时 博天下?不错,这是一个草根时代,也注 定是一个微时代,微博越来越给力!尽管 大多数人都是在自言自语,可是大家还是 愿意弄个“围脖”玩玩,每个人都能成为 时代的记录者和传播者。或许在这个物欲 横流的年代,“围脖”真的可以取暖减 压。韩某开微博“喂”了一声便有应者过 万,足以说明,微中有一种力量,一种积 少成多的力量,一种民众的力量。历遍网络帝国,精神之境界:顶贴,灌水,人肉,博天下。菜鸟网民无非从赞 一声好的顶贴开始,继而发动制造之能事 转帖加唠叨,等到有大爱滋生的时候便加 入人肉的队伍,一回眸发现社会舆论能力 有限时,即收山自修,而博客从普通等级 修到微博,便有博天下之意。能够有博天 下的情怀,基本上都曾经到过一种独孤求 败的自信境地。不过也有直接“织围脖”的,因为微 博操作门槛低,我等移民微一下,也算是 安贫乐道。需要给微博想十条优点。站在经济危 机的低谷和宏观调控的高峰,必须十条才 行,不够十条不专业,不够十条不疯魔,第一,“围脖”首先当然是暖和。大 多数微博说出来的都是可以忽略的流言蜚 语和闲言碎语,网角里抖一抖便随风而逝 了,但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热衷于此 呢?很明显,现实的生存压力太大了,处 处需要谨言慎行,否则哪句对工作上的牢 骚得罪了同事或老板,轻则给下绊子,重 则饭碗便丢了;办事儿的时候也不能对人 家态度蛮横的人员牢骚,必须陪着笑脸,否则没有好果子吃,办不成还四处折腾 你。如果只能任由得满腔怒火中烧,一来 二去还不烧坏了?于是需要微一下,暖暖 自己孤独而孤傲的心。据有关部门研究,一个人一天最好说几个简洁的语句,这样可以 大大减轻生活之压力。但是字字 珠玑不容易,姑且原谅吧!第二,“围”当然可以围观。喜欢窥 视别人是一种人性上的从众心理。这种心 理也挺怪的,因为它是在标榜特立独行后
微电影
微电影是微时放映,区别于传统电影动辄一个多小时的长度,微电 影短则几分钟,长则二三十分钟二是微制作。微平台播出,区别于传统电影的影院模式,微电影大多在网络、手 机等多媒体移动视频平台播放,更加贴近普通大众,普及度远远大于 普通电影。微旅行
微旅行是一种新的休闲方式,微旅行是一种新的休闲方式,就是短小的旅 随时发生的旅行。不用提前计划行程,行,随时发生的旅行。不用提前计划行程,不用订机票,不用收拾行李,拿上背包,不用订机票,不用收拾行李,拿上背包,随 时出发。微旅行,是一种生活态度,时出发。微旅行,是一种生活态度,是繁忙 的现代人减压的一种方式。的现代人减压的一种方式。可以到一个陌生 的城市,走一条陌生的小路,看陌生的一切; 的城市,走一条陌生的小路,看陌生的一切; 也可以逗留在原本生活、工作的城市,也可以逗留在原本生活、工作的城市,逃离 一切或者部分电子产品,只是读读书、一切或者部分电子产品,只是读读书、晒晒 太阳、发发呆; 太阳、发发呆;又或者到陌生的地方找陌生 的人闲聊片刻。微小说
微小说是以微博客形式发表的微型小说,是微博客价值延伸的一种 微小说是以微博客形式发表的微型小说,生动表现形式。这是一种新兴网络文学形式,大家对微小说评论不一,生动表现形式。这是一种新兴网络文学形式,大家对微小说评论不一,各抒己见。微访谈
无微不至,有问必达
是建立在新浪微博基础上的访谈类产品。与传统访谈不同的是,《微访谈》的所有问题都来自于普通网友,并且由访谈嘉宾直接进行回答,真正做到了嘉宾与网友之间的零距离交流。微心情 微笑话 微民 微动力 ……..微电影
“大电影”是“孔雀”,光彩夺目,但也因为养殖成本过高,不是每人都可以参与。而微电影是“麻雀”,虽然小但是生命力极强,每个人都可以揽入怀中,“飞到寻常百姓家”
你听说过《父亲》吗?你看过《老男孩》吗?如果都不知道,你就out了!因为微电影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影视界,而上述两部都称得上是微电影的开山鼻祖,见证中国微电影时代的开启之作。
所谓“浓缩就是精华”,在网络时代依然适用。如今博客逐渐被微博压过势头,而微电影的诞生也动摇了大电影的地位。“大电影”是“孔雀”,光彩夺目,但也因为养殖成本过高,不是每人都可以参与。而微电影是“麻雀”,虽然小但是生命力极强,每个人都可以揽入怀中,“飞到寻常百姓家”。
机遇:大势所趋
如今,80、90后是视频网站的核心用户,这批网络群体有着自己的生活需求:快节奏的步伐使他们没有时间观看完整的一部电影;无聊的业余生活需要感动滋润;追求精致的生活方式。因此,“微电影”凭借其“短、小、精”等特点快速被网友所接受。
“短短10多分钟,单一的人物和场景却包含感动人心的力量。”赵雨润表示,时下年轻人通常习惯睡前一两部微电影当作“睡前故事”,这也催生了微电影的巨大需求量和发展前景。
据介绍,盛大“华影盛视”今年推出了包括《星辰变-昨天》、《缘来柿你之告白》、《趁年轻约会吧》、《Cool Guy变形记》等4部不同类型的作品,总流量超过1000万人次。大量的点击率使微电影成为时代主流俨然势不可挡。
动力:资源整合
由于目前微电影市场缺乏一个衡量和划分的标准,没有完善的发展体系,难成规模。对此,赵雨润表示,华影盛视主张细分市场,整合产业链。
剧本是决定微电影质量高低的主要因素。据悉,近日,华影盛视正式与中国最大的社区驱动的在线文学平台盛大文学达成战略合作,拟为盛大文学旗下畅销网络“微小说”拍成“微电影”,同时也将邀请网络小说作家成为“微剧本编剧”,有效融合文学和影视各自的优势资源。
另外,华影盛视旗下美我网作为影视原创者开放平台,目前已汇聚了包括编剧、演员在内的近万名影视原创者。每周发布一个微任务,每天有近10万字的原创文字上传。赵雨润认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美我网可以说是影视领域的“起点中文网“——免费提供平台,鼓励原创内容,看重版权运营,注重内容价值。
挑战:量化需求
低成本的微电影为草根实现电影梦的同时也给出品方带来经济压力。“只有达到一定的数量和影响力,才会有盈利的空间,预计每部微电影的利润率将达到30%左右。”赵雨润表示,微电影现在还无法产生足够的盈利,对于美我网这样的平台而言,拍摄一部微电影基本上保证收支平衡就很满意了。
2012年是一个微电影发展年,它未来的商业价值巨大,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微小说
惜字如金,回归汉语文字之美。微小说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新生事物,它是短篇小说的一个“品种”,是网络时代背景下对汉语文字之美的回归。在百度百科里,微小说被认定为是对主流文学的延伸和补充。这种延伸和补无数网友和评论家眼前一亮,他们欣喜于汉语文字之美的回归。在140个字的限制中创作,逼迫作者锤炼语言,去掉那些常常被滥用的形容词、副词,从而使文字一洗繁复,变得简洁、有力。有人感叹,以前是千言万语的“灌水”,现在是惜字如金的“蒸馏”。微小说让许多不爱古典文学的人也看到了排律、古风、互文一类几乎消失于当
代的语言风景。汉语文字简短而丰富、含蓄而情长的优势,在微小说的写作中,无疑展现得淋漓尽致。“以小大”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概括微博文学,“越短越吸引人。”互动性强,每个人都是小说家。借“随时随地分享身边新鲜事儿”的微博为载体,微小说与传统文学形式最大的区别就是互动性,这让微小说有着强烈的参与度。一旦作品发布,读者就可和作者在线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热门小说的评论可多达上万条。这样的“即时性”让它紧扣当下地抓住了网友。微博的诞生也极大地降低了文学创作的成本和门槛,使更多普通网友能够参与进来。所以微小说的创作群体庞大,包括作家、记者等专业人士还包括在校学生、工人、白领、明星、农民等非专业人士,他们通过电脑或手机上网登陆微博,随时都可以上传自己的作品。全民性的创作群体和随时随地有感而发,使得微小说可以展现更广泛的社会生活,触角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这让微小说的草根性愈发浓烈,其内容也演绎出人间百态。“取精华,弃糟粕”微小说不仅要有艺术性和写实性,还应该具有思想性、批判性和对社会建构能力,才能完成它作为新媒体网络平台的代言,也才能经得起更反复的阅读。一般来说,小说是通过塑造人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写典型环境这三大要素,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传递思想的文学体裁。微小说140个字数的限制决定了其很难将小说的三大要素都表现得非常充分,它可能也只能集中展现一点。所以微小说需要通过基本的结构与情节,或反映某种生活,或表达某种感情,或传递某种思想,从而体现出小说的价值本质。对此,有人支持,有人质疑。无论各方观点如何,微小说能否健康持续发展,避免昙花一现,关键还在于能否在有限的表现空间里真正给人以阅读的愉悦,反映当下社会现象,留给人们回味的空间,震颤受众的心灵。这也是文艺创作的本意所在。
理性面对微时代,危险与机遇并存
通过便捷高效扁平化的传播,人们可以收集或提供信息、发表意见或建议。但是,当信息在较高程度上实现聚合的时候,微时代的传播活动也面临着如下弊端:
首先,人们之间的信息差距将显著扩大。信息移动终端的持有与上网条件这两个方面的不平等将会影响信息知情权、传播参与权的享有或行使,使得一部分
人在很大程度上被排除在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决定过程之外。而且这种鸿沟会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而逐渐扩大,人们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不平等程度会加剧。
第二,小群体内的微型传播将带来“信息茧房”效应。无数的网站、微博、社会网络化服务点的林立,很容易导致网民内部分离为大量的小集团。人们只选择与自己想法相似或有共同点的集团,形成一个个小的“信息茧房”和回音室,在其中人们只倾听自己所选择的东西和愉悦自身的信息,很容易制造偏激的错误、过度的自信和没道理的极端主义。
第三,传播的扁平化会带来信息垃圾和信息过剩的流弊。信息技术使人们可以在对话中实现决策参与,原来的主导信息不复存在,来自不同传播节点的“传播中心”却可以将信息源源不断地发送。同时,个人的好奇心、表现欲望以及志愿者精神,成为提供信息和交换信息的动力,这必然会带来信息垃圾和信息过剩的流弊。在微时代,受众排除无谓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将比自由选择信息更加重要。
迎接微时代,选择乐观主义
人类的传播活动正在经历一场全新的“革命”。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的进步推动人类的传播活动大踏步向前发展。微时代的到来将进一步颠覆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数字化技术的对象将是一个个身份清晰、个性鲜明的个人,而不再是匀质的、无差别的传统概念中的大众;社会成员信息需求的多样化导致了信息产品的多样化,同时也促使信息产品形态以及服务方式的改变;传统媒体的机制和功能将发生变革,原来的宣传平台将演变为公共话语平台,传统意义上的权威媒体将成为信息内容的制作商和提供商。在微时代,传播的明星效应、长尾效应以及二次挖掘效应将进一步显现。
传播技术的进步也为今后的传播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联网技术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传播活动,它将为传播活动带来哪些方面的具体影响,如何处理好传播平台的拓展与信息泛滥之间的矛盾,如何避免传播“微化”造成的“信息茧房”弊端,这些问题期待在今后的研究中得到进一步解决。
下面我组挑选了几个小的方面,试着用哲学的观点去解释。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的联系,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点,从事物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去考察事物。微博的产生和发展(事物之间的联系,量变到质变)
微博与百姓大众之间的联系在其产生之前就微妙的相互作用着,当代是构建在和谐社会的大旗帜下的,而在此之下的更多的话语权和表达的愿望被时时的激发。
微博在最初只是一种发表新鲜事儿的平台,可随着社会和人这个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在性质上和存在状态上有了量变到质变的不同程度上的发展。由此,微博便成了新事物,一种正在蓬勃发展的事物,从形式上看,是在时间和空间(比如受众群和使用者)上的广泛交替,从内容上看,它反映了社会的运动,它的变化形态,结构等的更新。
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儿,没错,是这个分享,让微博不再单纯的只是发表自我的言论和展现自我个体的话语权。夸张的说,巨无霸式的分享(特别是热点话题和明星效应),让原本单薄的微博成为推动浪潮的大风,所以,它质变是显而易见的。
而质变必然是从量变而来的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影响和作用,其阶段性的和局部性的改变也同样是推动主体的交替,飞跃和渐进。
用辩证否定观看微博的发张过程
像腾讯QQ一样,从最初的OICQ到我们正在用的是经过了改变和发展的,最初,我们有了博客,可是冗长的用户名和寻址地址让人慢慢熟落,所以微型博客应运而生,这是事物内部之间的矛盾,被自身否定之后的发展便是如此,也是 因为有了自身的矛盾,让微博从过去的记录这发展成了集记录着,评论者的有机辩证的综合和统一。另外如微博的加“V”认证,私信的语音化,等等都是新事物,这其实也是一种扬弃,克服消极因素,有保留积极的因素,及时批判又有事继承。
意识与微博产生的关系
人的意识是最生动的,当代需要我们开放的言语,大胆的表达,和以往太多散漫的平台不同,这就是微博呈现给我们的,我们的语言在其上是平面化,最形象的直观表达,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去反映,以某种形式去反映,表现出一种主观的选择性,当然在行动之前就会有活动的步骤和计划,人们发微博,分享微博,以感觉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推理,并进行加工,依次进行构建,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这其中,就要说微博让意识的指导作用大大加强了,意识不再限于基本的主观头脑里,让其“物化”,让每个“微民”都进行切实的行动和实践。这所有,都是微博构成的这个微时代让我们给我们的,同样我们也进行了这样的选择,是力量是强大的工具。
第五篇:课堂微时代
课堂“微”时代
——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当我们的生活伴随微博、微信逐渐步入“微”时代,“微课”一时间变得炙手可热,它的产生与流行,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再一次看到了教育变革的希望。和众多的“微课”粉丝一样,我积极开展小学信息技术微课教学实践研究,经过不断的教学探索与尝试,我的小学信息技术微课教学取得了成功。
【关键字】微课 小学 信息技术
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时代悄然来临,全世界正在进行一场“微”革命。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社交媒体以及开放、共享为理念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蓬勃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变得越来越快捷、高效,与微博、微信等被广泛应用的社会性工具软件一样,微课(或称“微课程”)应运而生。
这些年“微课”在中小学教学中悄然兴起。作为一种新的课程与学习方式,它的应用应该与学科教学紧密联系,并且也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检验其效果。为此,笔者结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开展了微课的设计和应用,在实践中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一、什么是微课
“微课”,这一概念起初在2008 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nrose 提出,在当时并未引起国内教育工作者的着重关注。2011 年,“翻转课堂”、“颠倒课堂”在基础教育界掀起了一股 “微课程”的变革热潮,人们仿佛找到了一种新的诠释教育的途径——“微课”。
微课教学是以短时长的视频为主要载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主题鲜明、内容精炼、针对性强,且微课视频时长较短(一般在5-8 分钟之内,最长不超过10 分钟)[1][2],契合了当今学习片段化、教育信息化与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使得学生可以在多媒体信息化设备的辅助下,自主、高效率地利用课堂上下的时间展开学习。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微课实践
1.《认识键盘》教学案例
《认识键盘》是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分册中的内容,教学目标:认识键盘的分区,掌握主键盘区字母键、数字键、符号键的名称和分布情况,能够输入字母和数字,学会几个常用的控制键。在教学过程中,通常是先认识键盘的分区,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用ppt展示键盘实图,然后分区认识键盘,但是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不是很感兴趣,教学效果不好。
在引入“微课”之后,我们用摄像机对准键盘,教师用手指画出键盘的分区,以及各个部分的名称,并要求学生也用手指跟着老师一起来分分区。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明显学习兴趣有了提高,而且知识点记忆比较深刻。特别是“shift”的使用,根据“微课”的学习,很多同学一下子就能找到“shift”。在使用“shift”的时候,很多同学一下子就能模仿微课上的教学内容,先按住“shift”不放,然后再按双字符键,就能输入该双字符键上的上档字符了。
2.《认识画图》案例案例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认识画图软件以及“铅笔”“刷子”工具的使用。但是对于三年级刚刚接触电脑的学生来说,虽然平时都会简单得使用电脑,但是对于软件这个概念还是比较模糊的。如何在电脑中找到一个软件,对于他们来说还是头一次的操作。由于家庭等信息技术环境的不一样,每个学生的电脑操作水平不一样,按照就的教学流程,教师讲解一遍,学生的学习操作效果肯定参差不齐。有的一下子就能打开画图软件,有的连“开始”都找不到在哪里。
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利用微课视频进行教学。微课直接从如何打开画图软件开始,鼠标操作,教师讲解。第二个知识点,认识画图窗口,调整画图区的大小。这节课的微课将认识画图的基本知识点都包含在内,每节课一上课就播放微课视频,简单有效的知识介绍给学生。
3.《下载和安装软件》案例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习下载和安装软件,教学内容特点就是操作特别的多。首先要从网站上下载软件,然后再是安装软件,一般情况下,下载下来的软件都是压缩版的,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添加一步解压缩的操作方法。整个过程操作步骤至少有18步。这么长的操作流程,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一下子记住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此在这节课中使用微课教学,无意是一个很好的教学举措。
在制作微课视频时,分三个视频制作,分别为“软件下载”“解压软件”“软件安装”。“软件下载”包括登陆软件网站,搜索软件,下载保存软件等操作。“解压软件”指如何右击解压缩软件的操作。“软件安装”包括如何找到安装文件和安装的操作步骤。
三、小学信息技术微课实践思考
(一)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价值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微课实践中,我们在很多课程中进行了微课教学:《操作键盘》、《复制与粘贴图形》、《整理文件》、《插入表格》、《初识ppt》等。通过多节课的实践,笔者觉得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还要比较有价值的。1.适应小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特征小学生
由于年龄特征决定,其心理发展还很不成熟,学习的注意时长较短,注意范围也较小。因而“时间短小、主题聚焦”的信息技术微课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有利于开展分层和异步式学习
由于家庭等信息技术学习环境的影响,学生的信息素养差异性较大,传统信息技术课堂中以“统一教学内容和同一教学步调”实施的教学,使得这种能力差距进一步加大。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的开发与建设可以帮助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基础自主选择微课开展学习,并能重复点击学习,真正实现学习的分层与异步,从而有利于缩小学生间的信息能力差距。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微课开展教学,强调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在完成学习任务时,自主选择微课学习,教师更关注于对学习任务的设计和学习过程指导与评价,因而更能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4.减轻教师的重复性教学压力
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课时量仍较重,特别是平行教学班级形成的重复性教学,给教师带来不少压力。信息技术教师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设计和开发小学信息技术的微课,逐步构建起完整的课程资源库,学生利用微课开展自主学习,教师可从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微课的设计和开发、学习过程的指导与评价中,从而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
(二)微课实践的问题探讨
1、小知识点遗漏的问题
微课由于每次聚焦一个学习主题,时间和内容都较为短小,这种“微处理” 过的课程虽然有利于学生随机进入学习,但也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的“碎片化” 现象,不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构建完整的知识与技能体系。因而,在设计微课时,应该在把握知识目标的整体框架下,分解微课的学习主题。同时,在教学中,利用综合性的任务解决引导学生对微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2.微课的品质问题
微课的案例还有很多很多,在经历了这一系列“微课”教学实践后,我渐渐发现微课”的品质对于课堂教学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只要我们设计出目标明确、结构合理、内容有趣的微课程,“微课”时间简短、方式灵活的特性将给课堂教学带来活力,可以利用微课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信息素养、信息处理能力的提高。3.课程设计问题
虽然,信息技术教师本身具有微课开发的技术优势,但在课程目标的分解、学习主题的设计上,如何把握科学性和有效性,对广大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仍然具有较大的挑战性。信息技术教师应当进一步加强对课程目标、主题设计等方面的学习,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设计和开发适合于小学生学习的微课资源。4.教学整合问题
由于受到现有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制约,利用微课开展信息技术学习仍将主要集中在学校课堂教学中。课后的在线学习还不能全面和有效展开,因而微课学习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包括微课的学习内容选择、课堂教学中的介入时机和时间安排等都是现阶段必须认真加以思考的问题。
四、结束语
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正开启着教育的“微时代”。具有教学信息资源主题鲜明、短小精悍、针对性强,对知识点的讲解透彻等特点让微课逐步走进大家的课堂。我通过对教学对象、教育环境、学科特点的分析,我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微课教学取得了成功,学生们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