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县农村“三转亲”习俗

时间:2019-05-14 04:08: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灵璧县农村“三转亲”习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灵璧县农村“三转亲”习俗》。

第一篇:灵璧县农村“三转亲”习俗

灵璧农村“三转亲”婚姻习俗的调查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然而在地处皖东北,一个贫穷落后的灵璧县农村盛行着一种婚姻习俗三转亲。所谓三转亲就是通过媒婆提亲、父母包办的方式,把李家的女儿嫁给张家的儿子,张家的女儿嫁给王家的儿子,王家的女儿再嫁给张家的儿子。这样每个家庭可以省下一笔不少的彩礼钱。结婚仪式都选择同一天。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一家不同意,其他两家也转不成;如果有的已经结婚,有一家离婚,其他两家也都会离婚。因此,三转亲的家庭之间形成了一条婚姻链。据调查,这种三转亲状况在灵璧县农村约占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三十之间。在过去。仅该县虞姬乡唐山村小贾庄原有十来户人家,就有三户子女结婚是三转亲。

三转亲在灵璧农村主要盛行于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在这些年代里所导致三转亲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全国刚刚解放不久,经济发展滞后,许多家庭生活处于温饱与半温饱的状态,不少农民手中无钱,缺衣少粮,就连给儿子娶个媳妇也困难,无钱给女方下彩礼,再加上盖新房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利用三转亲这种方式,不但能为儿子成一家人,也能省下一笔丰厚的彩礼钱。二是人们的婚姻观念相对落后,不懂《婚姻法》。由于许多父母缺少文化,眼看着儿子长大成人,到了结婚的年龄,整日里为着此事发愁。也就想着把儿子早日成家立业,又愁着手中无钱。这样也就利用自己的女儿换取一门婚事,由父母包办采取了三转亲。进入八十年代至今,人们这种三转亲的婚姻现象在灵璧农村逐渐消失。这一历史性的转变,首先归功于党的好政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和地方政府利用多种形式加大对《婚姻法》的宣传力度,使《婚姻法》的宣传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人们的婚育观念也得到了有效的转变。其次是随着改革开放,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许多农民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了先进的种粮技术,使粮食生产年年获得大丰收。他们不仅解决了温饱,他们忙时在家种田,闲时外出到沿海经济发达的地方打工经商,还有的在外地学到一技之长,回乡创业,不但自己挣到钱,还解决了富余劳动力的问题。人们逐步脱贫致富,走上了富裕的道路。手中有钱,结婚不难。有不少家庭盖上或在城里购买并装修一新的新楼房。自由恋爱已成为目前结婚的新时尚,还有的利用网络谈情说爱,结为伉俪,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不断进步和婚育观念的转变,农村三转亲的现象将成为过去,永远不会重演。

第二篇:农村清明节习俗

在我国传统的历法中,“清明”在“春分”之后,“谷雨”之前,一般在公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农事重要节令。“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时至清明,春意渐浓,气温开始升高;“清明前后,点瓜种豆”万物复苏,草木繁茂,进入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据《岁时百问》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与春节、端午、中秋同为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一年之中比较隆重的节日,主要是纪念先祖和迎接春天的到来。从这天起,人们忙着着手新一年的劳作,创造美好的生活,有温故知新之意。

“清明不回厝无祖”,指的是清明节不回家扫墓的人就等于没有祖先,即使在外生活窘困或事务繁忙,这一天也想方设法回家扫墓。在我们安丘,一般分为“培土”和“上坟”两种扫墓仪式。“培土”又叫扫墓、培墓、祭扫或修墓。冬至后105天谓之“一百五”,即清明节前二天,为人们给故去的先辈修墓培土的日子,有“今日一百五,上林去培土”之说。早上,在太阳未出来之前,人们由一家的长辈率领,带着镢头,铁锨到自己家烈祖烈宗的坟墓上扫墓。先把坟上的荒草清除一下,再到坟附近有结搂草的地方挖取坟头,即挖一块圆锥状带草皮的土块作为新的坟头,这样一年就不能再动坟上的土了,特别是坟头。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许多家庭还为故去的先辈选择清明节立纪念碑。“上坟”又称祭墓、祭拜或压纸。大多选择“大寒食”(清明节前一天)下午上坟。祭拜时,在墓前供奉饽饽、餶馇(即饺子)、纸钱和烧酒壶,先在坟头上压烧纸,然后烧纸钱,最后在纸灰上洒酒(称奠酒),跪地三叩首,点放几个爆仗或放支鞭炮,礼毕回家。路上还要向遇到的孩子们分餶馇,意为先辈留下的吉食,象征“祖德流芳”。记得刚加入少先队时,我还是中队的旗手,老师带我们去烈士陵园扫墓,听老前辈们讲革命故事,也是选在清明节前。

“清明节”又称“小寒食”,前两天忙着敬先祖,今天轮到大家过节了。家家户户门口都要插青,即折一些新鲜的侧柏树枝和吐蕾的柳枝,在清明节早上,把这些侧柏枝和柳枝每几根组合在一起,插在大门口、屋门口和猪栏门口左右两侧的上方,一是避邪,二是预示春天到来了。在安丘农村,还有在室内插青的习俗,即用柳枝、侧柏枝和老公花扎个花束,吊在锅台之上的屋笆上。儿童们还要戴柳帽,做柳哨。这些习俗损坏了大量的侧柏和柳树,很多侧柏、柳树在清明节被折腾的不成样子。旧时,寒食节断烟禁火,只吃凉的食品。到了清明这一天,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始生火做饭。宋代诗人王禹俏在《清明》一诗中就有“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的诗句。在我们安丘农村,清明节人们还有三项活动。

清明节第一个活动就是吃鸡蛋(取吉诞之意)。记得小时候,在清明节前货郎们走街串巷,用染料换废品。每个家庭都换上几小包,主要有红的、绿的、紫的,用于染煮熟的鸡蛋、鹅蛋,孩子们比谁的蛋大,谁的颜色好看。要好的小朋友还有互换彩蛋的礼仪。听话的孩子,偏心的妈妈会多分一个,大都让其躲到旮旯里去吃,防止其他兄弟姊妹看见(当时农村生活比较拮据,多吃个鸡蛋就比较奢望了)。清明节早上要喝酒,酱烧鸡蛋是每家不可缺少的一个主菜,主食是吃白面饼(日子不宽裕的户,吃的是白面包地瓜面饼),饼卷鸡蛋再撒上一点点细盐面,吃起来的确是别有风味。

清明节第二个活动就是荡秋千。清明节前,大人都给孩子们吊个秋千(又叫悠千),物料不够大家凑,东家出檩条,西家出绳索,协作联办,供孩子们游玩。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空场自费架个秋千,供邻里的孩子共同游玩,荡秋千的姿势很多,有站着荡的,也有坐着荡的,还有些老年人都来过把秋千瘾,那种和谐的场面叫人流连忘返,记忆犹新。记得大集体时,有些大队或生产队还架个转秋千,青年们都参入这项活动,有些青年、姑娘还出庄荡秋千,甚是热闹。荡秋千活动一般持续10天左右的时间,期间还有拔河、踢毽子、放风筝等娱乐项目。清明节第三个活动就是踏青。春风劲吹,大地吐绿,处处充满生机和活力。年轻人成群结队,大都到附近的山上去踏青。家乡的留山,是众人向往的地方,清明节那天,四面八方的人们来相会,他们带着煮熟的鸡蛋、火腿肠、方便面和啤酒之类,在山上选择一块平坦的地方,或卧或躺,边吃边聊,尽情的享受,饱览大自然的美丽风光。还有的比赛登山头,有的林中散步,有的穿越山洞,有的放喉歌唱,大家互相祝福,共度传统佳节。

第三篇:农村丧葬习俗

农村丧葬习俗

武绍智收集

农村丧葬习俗是几千年来一代代流传的民间习俗。如果哪家老人病故,故者晚辈一是要用硬币含入老人口中,叫含口钱。老人含了含口钱,以示到了阴间,有吃有穿。二是要烧落气钱,落气钱的数量是3.6斤、6.6斤,老人一落气,孝男、孝女要跪着烧,一边烧一边喊(爹)(妈),我们烧钱给你了,你要好好管理。烧完后用草纸包成三份,两分到入棺时放于故人头两边,让他以后用,一包放在他手边,以便于他到阴间过关时,用于开支关卡费。殡葬程序大致有以下几项:

一、入棺

入棺前孝家先要把老人洗净,穿好衣服,然后停于正堂屋中,下垫白布,上盖红布,然后派人去瞧日子,还要派男孝去请族宗自亲长辈到场(男老人先请叔叔、大伯,女老人要先请舅舅等长老),自亲长老到场后,在他们的监督下,开始入棺,入棺时,将棺材用条凳放于正堂屋中,选好吉时,请个经验丰富之人,扫材,扫材时打开棺盖,用一只雄鸡,提鸡面向大门、念:“此鸡不是非房鸡,玉母娘娘刺下扫棺鸡,从里往外挥动,一扫孝堂生魂出,二扫孝家人等生魂出,三扫六牧牲口生魂出,四扫五谷杂粮生魂出,五扫亡人死魂入、生魂出、死魂入”,将鸡从里向往丢出。

扫完棺材后,在棺内垫纸,用草纸叠成三角形,铺在棺底,铺纸要算亡人有几岁,就铺几份,另加三份。左右和底数量一

花圈、金山、银山要备齐全。请起人抬起,吹吹打打到孝家,孝家见有人来上祭了,要去迎接,迎接的时候孝男、孝女要男左女右跪着迎接,上祭方看到此情要把孝男孝女拉起来,念,起了起了,以示吉利。

六、出纸

出纸是根据时间,把打好的钱,用簸箕装好,由孝子顶着,到选好的地点,栽好杆子,把钱挂在树上。

先生念经书,孝男孝女跪地,念完后回家。

七、出棺

出棺时,要起棺,起棺就是从原放棺材的地方把棺材起出来另放一个地方。孝子按照先生的安排,请点祖官点祖,点完祖后要引钉、引钉要请族宗长老用一块布(男的,请叔、伯,又的请妇舅舅),用把斧头孝子跪地,长老从棺材四方敲棺喊引钉了,孝子要喊爹(妈)躲钉了。出棺前孝子要到棺材边吃饭,按古时要求要跪着吃。另外姑娘要喂马、给佣人交代,告诉佣人,要听亡人的话,扶侍好亡人。出棺时,用一人扛着风花雪柳,提着供品上前开路,一边走一边花买路钱,走出一定路程孝子搭了三孔桥后,抛掉哭丧棒,丢了草鞋。

八、下葬

出棺到达坟地,开井人开好井,到了吉时,先生把坐马、佣人烧在井内,然后画好八卦,把采棺鸡丢入井内,让它吃八卦米,看它先吃哪个字,如鸡吃遍井里的字,把鸡赶出就下葬,晚上回来请先生念经压扫,孝家众人接火把(点燃火把用香面、铁砂洒向火把)。念:“天煞、恶煞错!”,压扫完,就算完事。

第四篇:着力推进三转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着力推进“三转”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李光盛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推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迫切任务。结合湘西州农村经济发展实际,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在土地经营、生产方式、政策支持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一、土地经营要转移:从千家万户向适度规模转移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在农村重点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大程度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产量大幅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农村经济迅速繁荣,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着整体改革的深入、社会环境的变迁、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限和缺陷也逐渐暴露:一是田土收益十分有限。我州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一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挥到了极限,但土地的总体收益却十分有限,种粮的农户仅可解决温饱,改种的农户如果不是通过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也仅能得几个零花钱,土地收益无法满足农民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由于土地边际效益递减,大量农民外出打工、中青年劳力不足而导致的土地抛荒、弃耕等问题日渐增多。二是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单干经济模式下,农民的自我意识增强,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情降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入和维护的市场主体严重缺位,导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普遍荒废。受土地收益的限制,农民在改良土地、引进新品种、提高劳力素质等方面的投入积极性不高,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三是抵御风险能力极端低下。一方面,由于田土的产出效益太低,资本积累严重不足,农民经受不住自然灾害的打击和折腾,因灾返贫的现象较为普遍;另一方面,单干模式丧失了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水平落后、生产效率低下的小农经济在生产、流通、交换等领域都不具备比较优势,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十分脆弱。总而言之,一家一户的经营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突破农村现行经营体制“瓶颈”。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突破农村经营体制瓶颈的有效途径就是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根据世界粮农组织测算,按照目前的科技水平,种植经济作物的规模不能低于170亩,种植粮食作物不能低于300亩,否则就无竞争力可言。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实践来看,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是农业产业化的必经阶段,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必然选择。从我州大户经营的成功经验来看,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挖掘农业内部潜力的切入点,是促进农民增收解放农村富余劳力的着力点,是提高生产效益增强抵御风险能力的关键点,是统筹城乡发展激发农村经济活力的结合点。当前,我州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具备了很好的现实基础。一方面,全州已有近50万劳力常年外出务工,出现了数量较多的兼业户不愿种田,有的把土地无偿地给亲戚朋友或邻居耕种,有的甚至撂荒,形成了土地使用权的供给方;另一方面有不少专业大户在利润的驱使下,急欲扩大规模、承包更多的土地,形成了土地使用权的需求方。各级政府应因势利导,把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来抓,制定切实有效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鼓励有志于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以租赁、承包、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以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与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

二、生产方式要转变: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农业和农民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现代农业,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早在1964年,美国获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就提出:“对于经济增长,传统农业很难作出什么贡献,惟有现代农业,才能像发射卫星的助推器,推动经济腾飞。” 我州是一个典型的山地农业地区,人多地少,按照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就是在土地上“绣花”,也难以解决农业的深层次问题。无论是保障粮食安全,还是促进农民增收;无论是应对市场竞争,还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现代农业是必由之路。

我州发展现代农业有气候生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农业劳动力资源富足等众多利好条件,但也存在着较多的困难和制约因素:第一,农业耕地数量少,质量较差;第二,农村人口居住分散,总体素质较差、观念落后;第三,农业水利化程度比较低;第四,政府财政投入能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比较弱。尽管我州现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难以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必要的科技创新支撑、人力资源支撑和市场体系支撑,但发展现代农业应坚定不移,要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总体来说,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具体来说就是要侧重推进“四化”:一是农业要产业化。目前,我州农业产业化水平还很低,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到10%,而发达国家都已达到80%以上。2009年,35家州级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只有15.22亿元,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能力弱、技术低。要改变这种局面,就是要以发展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发展,大力扶持农业龙头骨干企业发展,延伸农业产业发展链条,形成产业集群,努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二是生产要机械化。机械化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要充分利用国家实行的农机补贴政策,下大力抓好适合山区的中小农机具推广工作,切实抓好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推进农机服务社会化、产业化。要通过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与普及,不断提高农村生产力和农业生产效率,将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拓展农民致富渠道。三是农民要知识化。农业现代化与农民素质的现代化是紧密相联的,没有农民自身的现代化,就谈不上农业的现代化。湘西州农民总体素质低,与发展现代农业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要注重对农民的智力开发,利用培训和教育等多种渠道,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紧紧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培养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四是城乡要一体化。要努力完善市场机制,构建农产品流通体系,着力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断完善家庭经营、农户合作、农业企业股份合作制以及相应的辅助支撑体系,实现城乡联动发展,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自由流动。

三、政策支持要转向:从激励农民转向激励从农人员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对农业农村工作非常重视,自1982年起连续出台了五个“一号文件”,自2004年起又连续出台了七个“一号文件”锁定“三农”,强农惠农政策密度之大、力度之大、突破之大,前所未有。特别是近几年,“皇粮国税”免了,补贴年年增加,农业连年增产,农民连年增收,全国农村形势持续向好。在我州,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少,强农惠农政策虽然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确保了农村社会的持续稳定,但对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没能产生裂变效应,农民持续增收依然难度较大,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也没有完全调动起来,自2007年以来,全州每年外出务工的农民都在40万人以上,留在农村务农的大多是老弱病残解放以来的“农一代”,少数坚守在农村的“农二代”也是应付式耕作、粗放型经营,“农三代”基本上远离了农业生产,以至于部分乡村出现了大面积的土地抛荒现象。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抛荒土地是农民思想的一大进步,说明农民的市场意识、效益意识增强了。农民是精明的“经济学家”,种田效益低下或者收益难以达到他们的预期,就会义无反顾地选择从事其他行业,抛荒土地是经济之举,是明智之举。令人可喜的是农村能人、返乡创业人员、城镇职工承包土地从事农业生产的现象悄然兴起,挑起了发展农村经济的重任。为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应顺势而为,要在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现行政策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在财政补贴、项目投入、银行贷款、人员培养、技术创新等方面制定积极有效的配套措施,涉农政策的支持对象要有所侧重,要从激励农民转向激励从农人员,要大力支持鼓励大户经营,支持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鼓励大中专生到农村创业,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只有充分调动从农人员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我州的农村经济才会蓬勃发展。

作者:李光盛,现任湘西州委农村部部长、湘西州政府农办主任、湘西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第五篇:河南农村婚嫁习俗

河南农村婚嫁习俗

提到婚嫁-得有媒人,也就是拉红线的人,他(她)先和你们双方说哈~接着就是见面。小见面--大见面

小见面:就是让你俩独处一室,亲人在外面等着。让你俩谈谈心,感觉一哈,怎么样。大见面:也就是小见面成功的基础上才有大见面,当双方感觉可以,就有了大见面,也就是成了。男方要给女方一些钱当定礼,也就是这事定了。

订婚:一般由男方托媒向女方提亲,双方依家境相似,门当户对为佳,旧时经双方父母认可后,便用庚帖互换生辰,清算命先生“合八字”,占卜吉凶。如八字相合,即可订婚。正式订婚得“过红书”,又叫“过书子”。男方请媒议聘,女方提出聘礼品种数额后,男方按商定标准,准备聘礼。聘礼多少、质量好坏,由双方家境而定,没有确切规定。“过红书”由男方家选择吉日,先下十封全书给女方家长,再下柬请媒人。是日男家悬灯挂彩,焚香点烛,由执事先生书写“求允书”,媒人带着“敬请金诺”的红帖和聘礼送往女家。女方即回“慕允玉青”的绿帖。“过书子”后就可择期完婚,由男方托媒出面邀请女方喝一次„哈亲酒”,双方言定完婚日期,并分头准备嫁娶的各项准备工作。

结婚: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旧时男女一般在十八周岁以上结婚。婚期选择双日子,以求吉利。婚期定后,女方置办嫁妆,称为“陪送”;亲友们赠送礼物,称为“添箱”。男方设新房,打制家具,铺新床,办酒席。婚期当天早上发轿,轿杆上放一只公鸡随带四色礼,回来时,女方给一只母鸡名为“跟轿鸡”,表示双双对对,回来时不走原路,沿途要燃放鞭炮。女方有送亲的,一般都是新娘的叔伯、哥哥、舅舅,送亲的称“上客”、“大宾”。喜轿回到男家时,新娘、新郎由宾相搀扶,双双拜堂,先拜天地祖宗,再拜父母双亲,最后新郎新娘对拜。拜后,由家人在地上次递传送麻袋称为“传代”,为新娘铺路到洞房。另有撤帐人端起放有五谷杂粮、枣子、铜钱的箩筐,口唱撤帐歌,将筐中物品撒放在新郎新娘的头上,直到进入洞房。再用称杆桃开新娘的盖头,意为称心如意。合礼后新娘站在床沿边“装新”,这时闹房的便开始了。闹房时还唱闹房歌。唱词有“看新娘、贺新郎,一进洞房喜洋洋,左脚进门生贵子,右脚进门生凤凰”;“手打灯烛亮堂堂,看看新娘好嫁妆,高的柜、矮的箱,不高不矮象牙床,象牙床上卧鸳鸯,鸳鸯成对,凤凰成双”。新房内充满欢乐和诙谐。晚上还有“听房”的习俗。婚后第一天新郎新娘依次向长辈们行见面礼,并上坟祭祖。

回门:三天夫妻双双回门省亲,当天返回。六天娘家来人看望新娘,十二天娘家接回新娘,称“回门”。

河南的丧葬礼仪

停尸仪式 他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

报丧仪式 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招魂、送魂仪式 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做‘七’仪式 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吊唁仪式 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入敛仪式 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丧服仪式 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出丧择日仪式 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哭丧仪式 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下葬仪式 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有人说当前还遵守传统民俗习惯是一种封建迷信该全部废除。也有人说传统民俗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民俗的研究和传承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请谈谈你的看法” 论文: 尊重的同时去糟存精。

民族风俗习惯是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生活方式,具体表现在饮食、服饰、居住、婚庆、节日、禁忌、礼仪等许多方面。民族风俗习惯与一个民族的心理、文化、思想感情有着密切联系,具有敏感性的特点,一个民族往往会把其他民族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态度看作是对自己民族的态度。因此,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关系到坚持民族平等原则,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问题。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就是要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原则出发,尊重各民族的平等权利,不能因某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就歧视或侮辱他们;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的保持或改革,应由该民族的干部群众去决定,别的民族或个人不能强制或干涉;任何民族不能以自己民族风俗习惯为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别的民族,也不能以个人的好恶去对待民族风俗习惯,去处理同风俗习惯有关的事情。

国家在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方面有许多具体而明确的规定。比如:对从事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生产的企业,给予政策上的优惠; 对具有清真饮食习惯的民族给予充分的尊重,还从政策上扶助清真食品业的发展; 对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给予相应的假期; 对少数民族丧葬习俗给予尊重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刑法规定,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两年以下有期徒刑。

我国对少数民族平等权利和合法权益的保护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除了以上所讲的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之外,还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政治权利的保护。保障各民族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使各民族公民都能平等地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和公共事务。其中对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给予了特别的保护。比如: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都至少有一名以上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选举法规定,在代表名额的分配上,对少数民族代表的选举给予特别的安排,其每一代表所代表的选民人数可以适当降低。法律保护少数民族担任公职的权利,少数民族人员竞争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和民族事务机构的公务员岗位时给予适当照顾。

二是经济权利的保护。对经济权利的保护,就是对生存权利和发展权利的保护。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为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改善生活采取了许多特殊的政策措施,包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设立专项资金、实行政策倾斜、组织对口支援、进行扶贫开发,等等,保证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各地区共同富裕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三是文化权利的保护。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与民族的历史、情感、心理紧紧联系在一起,也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国家保障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支持少数民族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四是接受教育的权利。各民族公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为了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国家采取多方面措施,如:举办主要为少数民族服务的各类学校如民族学院、民族中小学; 实行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办学体制,在贫困和偏僻的地区设立寄宿制学校; 推广“双语”教学。在大中专学校招生时,对少数民族考生适当降分录取等等。

五是其他权利的保护。如少数民族人身权利、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婚姻家庭权利、健康权利、就业等等,都给予了全面的保护。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基石。只有坚持民族平等原则,充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才能不断巩固和发展。

下载灵璧县农村“三转亲”习俗word格式文档
下载灵璧县农村“三转亲”习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北方农村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县内丧葬习俗在建国之后,虽有所革新,但举办丧事,农民家庭一般仍按历史相沿的传统习俗进行。(1)准备“后事” 人生百岁总有一死。当人老年迈以后,本人或家属其他......

    农村婚礼习俗——退车马

    退车马日吉时良,天地开张,新人到此,车马回乡。娘家车马请回去,婆家车马请出迎。(司仪撒米)米撒遍地百花开,迎接新人到堂来。新人到堂,三星拱照,两脚踏地,百无禁忌。一张桌子四角方,张郎......

    福建农村婚姻习俗调查报告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社会实践报告 福建农村婚姻习俗调查报告 指导老师: 班级: 学号姓名: 福建农村婚姻习俗调查报告 福建是一个多山省份,自古以来交......

    关于农村葬礼习俗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葬礼习俗的调查报告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062班陈乐静 一、调查目的与方法 .随着新农村建设,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许多农民的思想并没......

    浅谈喀什农村维吾尔族婚姻习俗

    龙源期刊网 http://.cn浅谈喀什农村维吾尔族婚姻习俗作者:阿米娜.斯依提 迪力努尔.阿力木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4期摘 要:本文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和成立之......

    山东农村结婚习俗调查报告

    山东农村结婚习俗调查报告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四十多岁的村民,一是对农村婚姻习俗了解很多;二是经历了改革开放后的农村变化,有代表性。通过问卷和访谈两种方式获得了一些相关资......

    信阳农村传统婚嫁习俗

    信阳农村传统婚嫁习俗 2012.5.16 1 恋爱 男女双方是恋爱关系或者相互有好感,告知父母后,父母找近亲(一般为姑、婶等女性长辈),带领女孩儿到男方家里“瞧人”。 2 瞧人,女方姑、......

    陕西扶风农村订婚习俗[★]

    陕西扶风农村订婚习俗 旧时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包办买卖毫无自由而言,新时婚姻时兴自由恋爱自主婚姻,但无论如何,总得一定规矩,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吗,要的婚姻美满,还需讲究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