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煤炭资源整合中的税收管理和服务思考
关于加强煤炭资源整合中的税收管理和服务思考
当前全省煤炭资源兼并重组整合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涉及太原市晋源区范围内四个煤矿企业目前也正在有序进行。如何实现新旧煤炭生产企业的税收管理对接,做好煤炭资源整合企业的税收管理与服务,确保国家税款不流失,为煤炭资源整合企业提供相应政策服务及跟踪监控是当前税务机关应对煤炭资源整合过程中的税收管理问题的重点。
一、太原市晋源区煤炭资源整合的基本情况
2010年该区煤炭资源整合后共有4座煤矿,分别是山西煤炭运销集团大成煤业有限公司、山西煤炭运销集团鼎盛煤业有限公司、太原市南峪煤矿、梅园永兴煤矿。2010年预计有1座煤矿可以生产,为山西煤炭运销集团鼎盛煤业有限公司,该企业年产能力为60万吨,由山西煤炭运销集团出资7000余万元,控股51%,现已具备生产能力,省政府常委会已经通过其采矿经营权,但煤炭厅尚未向其发放采矿许可证,预计6月左右可办理完毕相关手续。剩余三座煤矿预计2010年无法生产,其中太原市南峪煤矿,设计年产能力为90万吨,由国电燃料有限公司投资控股、其目前正处于建设改造期,近三年都不能生产;山西煤炭运销集团大成窑煤业有限公司,兼并桃园煤业有限公司、瑞鑫煤业有限公司和大成窑煤业有限公司后成立,设计年产能力为90万吨,由山西煤炭运销集团出资1.6亿元,控股80%,该企业已取得采矿许可证,但不具备生产条件,预计1年左右的基建期;梅园永兴煤矿,兼并永兴煤矿和洪福煤矿后成立,设计年产能力90万吨,截止目前尚无收购主体。
二、煤炭资源整合税收管理和服务中的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煤炭资源整合所带来的税源变化,对我们提出了新的管理和服务课题,需要我们及时进行调整和更新征管和服务理念以及方式、方法和手段。
一是所得税管户国地税归属问题。根据总局相关文件规定,从2009年开始新登记的管户,其主体税种属流转税的,所得税管理也属国税部门管理。整合后的煤矿都是新成立的企业,其所得税就应该归国税部门管理。而地税部门则认为,如果煤矿在选址开口注册登记都是全新的,应由国税部门管理,但煤炭资源整合后的煤矿都是以原来的某
个煤矿为主体整合而来,它只是营业变更,是旧管户,原来谁管理就应该还归谁管理。国地税各持己见,相持不下。
二是由生产矿与基建矿的界定而产生的进项税抵扣问题。目前,一些煤矿在建设期仍在生产销售或发生购进卖出商业性销售行为,而期内抵扣税款中包括煤矿改扩建发生各项材料费用产生的进项税,这样不但形成当期配比失衡,税负异常同时在实际抵扣时进项税抵扣划分标准难以掌握。
三是因股权主体转让而发生的实物资产转让征收增值税的问题。目前,国家税务总局没有明确关于煤矿整合企业发生的转让固定资产等资产价值的具体确定方法,按市场公允价值计征随意性加大,规避执法风险困难较大。
四是整合过程中存在的税款流失隐患问题。在煤炭资源整合过程中,如果税收管理不及时跟进就会产生税收流失。比如,关联企业非合理买卖行为可能产生转移利润、转移定价,造成税款流失,影响地方财政收入和税法的严肃性。主要表现形式为以较低价格销售给控股集团所属的其他销售公司,然后由销售公司再以市场价销售;企业在为提升规模达产达效的改扩建过程中不严格区分改建矿和生产矿,非法抵扣进项税的行为;多口开采、独立经营,不记或少记产销量以达到偷漏税款的目的。因此要加强监控监管,认真摸底,详细排查,对症下药,严格征管。
三、加强煤炭资源整合过程中税收管理和服务的措施
(一)加强教育培训,严格落实政策。一是认真学习相关政策。认真学习贯彻省、市、县煤炭资源整合有关文件精神,采取召开培训会等方式,及时组织国税部门干部职工,进行相关政策学习培训,切实发挥国税部门税收管理和服务的职能作用,以实际行动全力支持和服务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二是加强相关政策宣传。加强对涉及兼并重组煤矿企业的税收政策辅导,主动做好相关税收政策的梳理、宣传工作,确保企业能够全面、及时、准确地了解国家各项税收政策;组织兼并双方企业法人代表、财务人员,积极开展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各项税收政策的宣传及辅导培训。三是严格落实优惠政策。准确把握和运用上级相关税收政策,按照依法治税、优化服务的工作要求,严格执行上级有关煤炭资源整合的税收政策,将煤炭资源整合企业涉及到的各项结构性减税政策认真落实到位,确保各项税款应收尽收。
(二)加强调查研究,澄清税源底子。强化对煤炭资源整合企业进展情况的调查研究,积极组织税源管理部门对煤炭资源整合企业进行严密排查,及时了解掌握兼并重组过程出现的新动向新问题及整体情况,做到情况明、底子清,并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进一步健全规范整合企业征管档案资料,对兼并重组煤矿企业的上级批准文件、兼并重组整合协议、兼并重组整合方案及兼并重组前各纳税期税款清算和兼并重组时的应纳税款申报表、有关税务登记资料等进行搜集整理;要监督和指导煤炭企业健全财务制度,完善账簿凭证,规范企业财务管理。
(三)加强税源控管,实时掌握动态。一是建立管户巡查制度。推行管户巡查制度,建立《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动态监控台帐》,对煤炭资源整合企业实行一周一巡查、一周一登记,实时掌握煤矿企业兼并重组进度,对其产销动态及税款情况进行动态控管。二是定期召开税收分析会议。建立税收预警分析机制,测算分析煤炭行业税负情况,对税负异常的企业进行重点稽查;定期召开税收分析会议,及时查找在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税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研究措施、加强控管。三是建立“三位一体”征管模式。不断完善煤炭行业动态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三位一体“征管模式,建立税源管理股检查、稽查局复查、综合业务股审查三级监管服务机制,促进征、管、查有效衔接、良性互动。通过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对企业的跟踪监控,以防止税款流失。当前,通过我局煤炭整合企业煤炭税收清查组获悉,晋源区已确定整合重组的三家煤矿均已通过资产评估,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部分货物适用增值税低税率和简易办法征收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9号文件)和《太原市国家税务局关于加强企业资产重组等业务增值税管理的通知》(并国税发[2009]265号文件)等规定,按其评估价值拟实现增值税248.52万元。
(四)加强税收管理,严把重点环节。一是严把户籍管理环节。按照注销一般纳税人的步骤和要求,严格注销程序,收缴注销煤矿企业的一般纳税人资格证、税务登记证等有关证件。二是严把认定管理环节。透彻理解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新办企业的认定标准,跟踪掌握兼并重组后煤矿企业的改造投入,认真做好一般纳税人资格的取消及重新认定,对货币资金投入不足75%的,一律不得认定为新办企业。及时向当地政府汇报企业改组改制情况,研究和解决整合后出现的新问题。三是严把发票管理环节。对煤矿企业领用的专用发票和普通发票进行彻底清理,收缴注销企业的发票领购簿,特别是清理注
销企业的防伪税控金税卡和IC卡,同时按户登记造册,企业主管和税收管理员签字确认后,作封存处理。四是严把征收管理环节。对企业的帐目进行一次详细的核实和检查,看有无偷税、欠税情况,及时追缴入库,防止企业利用煤矿资源整合偷逃税款。五是严把账簿凭证管理环节。按照账簿保管期限要求,对整合企业账簿管理不达期限要求的,督促其做好账簿移交接管工作,不可擅自销毁。
(五)优化纳税服务,服务发展大局。企业重组整合期间相应纳税义务的实现需要税务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纳税咨询及服务以及可靠的跟踪监控防止税款流失。大集团收购以后,新旧机构的资产清算交接,牵涉到账务的移交结转。在这一过渡阶段,办税人员的更替、税务手续的延续以及报表数据的衔接都急需加快办理,无论企业的财务还是税收征管手续都需要对接。一要针对不同管户需求开展业务辅导、手续沟通、信息技术指导等服务,使新的煤矿开好头、起好步,尽快步入正规。通过有效优质服务,让企业认可国税部门的管理,树立国税部门的良好形象。及时向企业通报有关税收信息,开展纳税辅导和税务咨询,扶持、服务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税法遵从度。二要对所辖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涉税工作实施全程跟踪服务,及时为其提供税收政策宣传辅导,开通整合企业办税“绿色通道”,实行优先受理、特事特办,最大限度地为煤炭企业提供高效、便捷、周到的涉税服务。三要减少资料多头报送和涉税事项的审批环节,相关资料统一税源管理部门牵头集中处理,减轻纳税人负担。四要定期召开税企恳谈会,指导煤炭企业加强税务风险管理,建立内部税务风险管理机制,实现税企双赢互动。
(六)加强部门联动,实现信息共享。一方面,主动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联系和沟通,征得地方政府的支持配合,依靠当地政府的力量,提前介入煤炭资源整合工作,及时了解整合工作的进展情况、管户变动情况以及生产经营变化情况,进一步完善煤炭整合企业税收管理,积极采取措施从源头上、在关键环节把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税收有效控管起来。另一方面,加强与地税、煤炭、安监、工商、国土、环保和中小企业局等部门的协作,建立情况通报、信息反馈和联席会议等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建立系统内外的涉税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信息比对共享机制,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形成综合治税合力,共同加强对资源整合企业的监管。要特别注意被整合前煤矿企业承包人信息的收集,争取取得联系,破解兼并重组企业涉税服务困境。
(七)建议各级政府助推和加快煤炭资源整合步伐。目前,煤炭资源整合虽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整合企业仍未进入实质性生产经营阶段,建议各级政府部门积极协调相关职能部门,改变工作作风,加强沟通与协调、规范煤炭资源整合工作程序、建立责任追究制,加快煤炭资源整合工作步伐,实现煤炭经济健康发展。
总之,加强对煤炭资源整合企业的税收管理和服务是当前税收工作的重点,必须高度重视,深入研究,落实政策,跟踪监控,强化管理,优化服务,确保国家税收安全,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
作者系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国家税务局局长
第二篇:关于整合全市煤炭资源的思考
关于整合全市煤炭资源的思考
XX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XXX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煤炭行业的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资源利用,加大了对煤炭资源在勘探、开采等方面的整顿力度,省上也先后出台了《关于煤矿整顿关闭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于我们进一步整合煤炭资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我市煤炭资源和开发利用现状
我市属于煤炭资源贫煤地区,不丰富的资源集中分布在西北山区,分属什邡市和绵竹市管辖。产煤区地质构造属前龙门山复式褶皱带中段,煤层分别赋存于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和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地层中,煤种主要为无烟煤和有烟煤两种。截止2005年底,全市累计查明煤炭资源量12162万吨,保有储量2736万吨,其中什邡市境内1550万吨,主要为无烟煤;绵竹市境内1185万吨,主要为有烟煤。据可靠资料推算,全市尚有部分局部可采煤层的资源量未办理占有储量登记,可增加资源储量3000万吨左右,推测全市煤炭保有资源储量可达6000万吨左右。
我市煤炭资源的特点是矿床规模小,煤层变化大,地质灾害隐患多。绵竹市境内煤矿的灾害隐患以冲击地压为主,什邡境内的煤矿灾害隐患以高瓦斯为主。由于煤矿矿床规模小,加上历史原因,乡村办煤矿数量多,单井规模小,产量低。90年代前,我市工业用煤量小,民用煤多,产供基本平衡。90年代后,工业迅猛发展,工业用煤大幅度增加,而煤炭行业因开采深度增加,开发难度增大,采煤技术和设施改善缓慢,煤矿生产规模扩大不多,供需差距逐年拉大,我市成了煤炭供应严重不足的缺煤市。据统计,2005年全市全年工业及民用煤共计900万吨左右,其中工业用煤占到了90%以上,大致分布情况是:机械行业耗煤300万吨左右,化工行业耗煤300万吨左右,食品行业耗煤50万吨左右,建材行业耗煤50万吨左右,其它行业及民用耗煤200万吨左右。去年全市产煤180万吨左右,除了因品种调剂调外市20万吨,还外购煤炭740万吨左右。以什邡市为例,去年耗煤245万吨,从市外、省外调进原煤达178万吨。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会在能源消耗中占重要地位,随着工业经济的强势发展,我市每年需从市外、省外调入的煤炭量将会在一定时期内保持800万吨左右的水平。
我市煤炭开采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朝,已有300年左右的历史。到上世纪90年代初,XX市境内的14个井田,内有近200家煤矿,除天池集团、绵竹红岩煤矿、什邡红星煤矿三户国有企业外,其余均属集体小煤矿,再加上近几年改制,有些又成为了私营煤矿。年生产量最高达350万吨。经过十多年的治理整顿及煤炭资源枯竭等因素,到今年6月份止,全市有六证齐全的合法煤矿44家,其中:市属国有企业1家(即天池集团),绵竹市16家,什邡市27家;设计年生产能力185万吨,其中天池集团21万吨/年,绵竹市68万吨/年,什邡市96万吨/年。在44家煤矿中,单井生产能力在5万吨/年以上的仅11家,其余均为3万吨/年。煤炭生产企业有以下特点:
(一)规模小。我市的煤炭产业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比重很小,全市每年产煤近年来均在200万吨左右,相对于机械、化工、食品三大支柱产业来说,就显得微不足道了。从煤矿企业自身来看,其生产能力也比较小,现有44家煤矿中,年产3万吨的达33家,占了3/4;年产10万吨以上的只有1家,部分煤矿通过整合,也只有6万吨/年的能力,且很多矿因资源枯竭,也将陆续闭坑。
(二)事故多。我市境内的煤田处于地质灾害偏多的地区,什邡主要是瓦斯,绵竹是冲击地压多发区域,冲击地压因其成因复杂、诱发因不清、破坏力强,目前不仅无有效的控制方法,而且连预防都比较困难。加之我市95%以上的煤矿都是乡(镇)、村办,技术力量严重不足,起点低,采掘手段工艺落后,职工技术素质较低,投入不足尤其是安全投入不足,安全设施少,致使安全事故频发,每年都发生伤亡事故,成为继道路交通后死亡最多的行业。仅今年就发生了两次比较严重的安全事故,一次是6月19日天池集团一号井煤矿发生渗水,死亡3人;一次是8月22日什邡双桥煤矿瓦斯燃烧,4个矿工的烧伤面积达85%以上,其中死亡一人。同时由于历史原因及一些人为因素,一部分矿井重叠开采,交叉作业,存在大量的安全隐患。
(三)资源和环保问题突出。一是由于采掘能力较低,一部分煤矿采富弃贫,采多弃少,加上矿山布局不合理,隔离煤柱增加,致使井田回采率很低,造成了本来就贫乏的煤炭资源的浪费。二是由于资源枯竭,可采煤少,有的矿又回采残煤,甚至回采保安煤柱,这无异于“虎口夺食”,增加了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三是由于缺乏统一规划、统一设计或不按设计开采,增大了地裂、地陷、崩塌、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量。四是因企业资金等原因,绝大数矿山都没有建排渣场或拦渣场,不论是掘进过程中的废荒渣,还是采掘中的煤矸石都随意堆放,成为泥石流的物源,一遇洪水就增大灾害的危害程度,也使下游河道变窄、堵塞,河床升高。五是一些采空区没能及时处理,不时发生地震、地陷,破坏表层的植被,甚至形成山体滑坡、泥石流隐患,既破坏了环境又形成安全隐患。
(四)负担重。我市的煤矿大部分是大办乡镇企业时贷款建起来的,经营成本高,煤炭市场忽高忽低,加之安全事故多发,部分煤矿效益较差。近两年一些煤矿通过改革,减轻了一些负担,但依然没有彻底改观。绵竹市的红岩煤矿和什邡市的红星煤矿已先后破产,仅存的市属企业天池集团更是困难重重,该企业现有员工近5000人,其中退休人员近2000人,由于资源枯竭,二、三号矿井已闭坑,现仅有一号井能维持生产,四号井还在建设中。年产煤由过去的近50万吨降到现在的10万吨多一点,部分产量还是靠残煤及边角余煤开采形成。为了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和消化人员,公司先后兴办了一些多种经营项目,但受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均不很成功,基本处于亏损或倒闭边缘。目前公司在册的2000余职工中,能安排上岗的最多200人以内,其余人员均待岗,每月发放不足300元的生活费,企业其它方面的开支更是捉襟见肘,公司正常运转的经费没有保证。根据专家预测,公司现有的资源储量仅能维持3—5年,若一号井闭坑,企业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
(五)煤炭产业关系到山区乡镇可持续发展。煤炭产业虽然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小,但对有关山区乡镇,尤其对什邡市的红白镇、蓥华镇以及绵竹市的天池乡等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影响较大。如果搞好整合,延长煤矿服务年限,可为乡镇持续发展寻找接替项目,实现由矿业经济向旅游、特色农业经济平稳过渡。
二、国家对煤炭产业的政策导向
煤炭作为重要的战略能源,又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受到国家越来越多的关注,对煤炭采掘企业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和限制。近年来,中央、省下发了一系列文件,提出了具体要求,归纳起来最突出的有以下几条:
(一)坚决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及非法开采的煤矿。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国发[2005]28号)明确规定:“严厉打击无证勘查和开采等违法行为。全面查处越界开采等违法行为。坚决关闭破坏环境、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企业。”并将其作为此次整顿的重要任务。整顿关闭的重点是非法开采煤矿、布局不合理煤矿、生产能力落后的煤矿、违法组织生产的煤矿、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资源接近枯竭的煤矿及地方政府依法决定关闭的煤矿。省政府特别强调:“整顿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非法煤矿是国务院的重大决策,是硬任务,必须坚决落实。凡未按规定予以关闭、导致发生事故的,要依据国务院有关规定,严肃追究有关领导责任……整顿关闭煤矿的目的是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减少安全事故和损失。到2008年前,使煤矿重特大事故有较大幅度下降。”省政府还召集专门会议提出要求:“各市州人民政府必须完成省政府下达的426处关闭矿井任务,确保关死关实。各市州人民政府要组织编制煤矿整顿关闭的3年、5年、10年规划……按照国务院关于3年解决小煤矿问题的要求考虑我省的煤炭生产能力和经济发展对于煤炭的需求关系。”
(二)鼓励合法煤矿通过规范整合提高和扩大生产规模。煤炭资源整合是指合法矿井间对煤炭资源、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重组,以及合法矿井对已关闭煤矿尚有开采价值资源的整合。国发[2005]28号文件指出:“各类矿山都要按照规模化、集约化的原则进行整合,限期达到规定的最低开采规模。”其目的就是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改变小煤矿过多、过乱、过散的状况,进一步减少矿山数量。这次关闭、淘汰、减少矿山数量,是与整合结合起来进行,通过整合来实现减少。更符合“减少矿井个数,确保煤炭产量”的要求,使基层贯彻执行更具操作性。对于淘汰的标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十一部委局会《关于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规范煤炭资源整合的若干意见》(安监总煤矿[2006]48号)明确提出:“2007年末淘汰年生产能力在3万吨以下的矿井,压减小煤矿数量,提高矿井单井规模,经整合后形成矿井的规模不得低于以下要求:……西南和中南地区9万吨/年。”对现有达不到最小规模标准的小煤矿,采取由大型煤炭企业收购兼并重组改造一批;小煤矿之间实施资源整合、联合重组、壮大发展一批;不具备安全生产标准和整合、改造条件的,淘汰关闭一批。力争用三年的时间完成。”省政府也明确规定:“鼓励省煤炭产业集团和其它优势骨干煤矿企业依法进行兼并、收购、改造、参与煤矿资源整合。”省经委等七个部门也要求:“按照‘整合提高一批、扩能改造一批、淘汰关闭一批’的工作思路,在2年内,重点对3万吨/年及以下的各类矿井进行全面整合与淘汰。”(川经发[2006]218号)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还将会依据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不断地调整煤炭行业的产业政策,对单井生产能力的规定还会逐步提高,以实现温家宝总理“推进煤炭行业重组,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和大型煤炭企业发展”的要求。
(三)通过技改扩大生产能力。省经委等七个部门要求,对“不具备资源整合条件,但煤炭储量较大或有增扩资源条件、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矿井,可通过扩建提高生产能力。”
(四)自然淘汰一批。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煤炭资源接近枯竭且分别在2006年、2007年年底前采矿许可证到期的煤矿,采矿许可证到期后及时注销其各种证照,当年依法予以关闭。”
三、加快XX煤炭产业整合的对策措施
加快煤炭产业整合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做花样或表面文章,对于提高煤炭产业的安全生产水平,降低事故频率,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与社会财富,减轻各级人民政府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上的压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服务年限、提高生产能力和规模效应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走整合之路是我们正确、合理和优先的选择。前不久,我们组织相关部门和什邡、绵竹两市到外地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同什邡、绵竹多次协商,制定了全市煤炭资源整合方案。其主要内容是:全力加快我市煤矿的资源、资产的整合进度,争取在2006减少6个煤矿,保留38个煤矿;2007减少7个煤矿,保留31个煤矿;到2009年再减少8个煤矿,保留23个煤矿;到2015年(即国家煤矿整顿的10年规划结束时),全市保有煤矿数在15—10个之间。届时,全市煤炭年产量180万吨左右,单井年生产能力最小的达9万吨,最大的达27万吨。目前,此方案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批准并上报省政府。
为了保证上述目标的实现,我们必须在具体工作中认真贯彻好以下原则:
(一)整合提高为主,技改扩能为辅。鼓励优势煤矿兼并、收购、购买有一定资源、生产规模偏小、管理水平偏低的劣势煤矿。这是一个一举几得、皆大欢喜的好事:一是符合上级要求,减少了矿井个数;二是减轻了各级政府在安全生产上的压力,矿井少了,发生安全事故的点就少了,发生的频率就减小了;三是回采率提高了,使有限的资源得到了较充分的利用,节约了资源;四是企业生产规模上去了,成本降低了,效益增加了,还可以抽出更多的资金用于安全和环保;五是各方的既得利益基本得到保护,整合方扩大了生产规模,增加了经济效益,被整合方收回了投资,务工人员尤其是那些骨干还可继续务工;六是矿井数减少,但单井生产能力提高,年产量可以保证少减甚至不减;七是政府采用经济的办法推进,可以减少阻力和矛盾。技改扩能,就是对有资源、有一定优势但现在生产规模比较小的煤矿允许通过投入资金改造生产系统和安全设施,使自己的生产能力达到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虽然整合也有一个适当投入的问题,但相比之下技改扩能的风险大一些。因为国家会依据安全生产和煤炭生产形势适时调整和提高单井生产规模,一两年前关闭的是1万吨/年以下的煤矿,现在已开始关闭3万吨/年及以下的煤矿,再过一两年就可是6万吨/年及以下的煤矿,技改扩能可能跟不上这种要求。至于关闭,是我们万不得已才采取的办法,比如矿井达不到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最低生产能力,或是资源已经采尽,或是发生了安全事故等。关闭就是吊销证照,拆除井内设施,遣散所有人员,直至炸毁井洞。这显然是我们不愿意的,因为它对很多方面的既得利益是一种强制性的损失:业主收不回投资,附近老百姓无法务工,宝贵的资源不能发挥作用等。所以我们应抓住机会,鼓励企业间的整合,对那些既可整合、也可技改的煤矿首选整合,市、县(市)、镇(乡)、村共同努力,全力推进;要引导业主放弃“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过时观念,引导镇(乡)村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意识,引导相关部门从安全、环保、资源的角度来重视、抓好这项工作,实现安全事故下降、环境和资源得到保护,各方利益得以依法维护,矿井数减少,煤炭产量得以确保的目标。
(二)政府指导,企业为主,辅之以经济的办法。一是政府要发挥好指导作用。政府是安全、环保的第一责任人,对此负有主要的领导责任,市、县两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省政府规定“关闭煤矿工作的责任主体和执行主体是县级人民政府”,各级政府要导好向,把好关,资源整合方案由资源利用单位上报,县级政府审查,市州政府同意后报省审批。二是要以企业为主体,在自愿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寻求整合对象,编制整合方案,主动申报,着手整合实施。三是要采用经济办法。整合的前提条件是有偿的,决不是无偿地占有别人的财产。整合的一方可以投资入股,放弃经营权,由优势一方经营,也可在获得受让方补偿后全部转让,彻底放弃所有权。不管采取哪种办法,都必须是在符合国家规定,双方自愿,共同认可的情况下进行。对资产的认定可以聘请中介机构进行评估,甚至公证。政府尤其是职能部门既要加强指导,包括给整合双方牵线、搭桥,提供必要的平台和帮助,又要防止直接行政干预,更不能掺进部门或个人的私利。
(三)鼓励优势煤矿利用整合做强做大,加快发展。温家宝总理要求:“产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生产过于分散,是煤炭安全事故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推进煤炭行业重组,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和大型煤炭企业发展。”提高单井生产能力、规模化生产是今后煤矿发展的方向。省政府明确要求新建煤矿单井井型不得低于9万吨/年,并且把淘汰单井规模由1万吨/年提高到3万吨/年,以后9万吨/年以下的矿井都将淘汰。我们应该抓住机遇,鼓励优势煤矿利用整合去做强做大,把自己在技术、管理、设施等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目前,尤其应充分利用天池集团因建矿早、采煤时间长而技术力量较强、采挖队伍过硬、管理水平较高、安全设施到位、抢险救援能力具备的优势,整合市内的其它煤矿。既可以解决我市煤炭资源持续利用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解决该公司近几年无煤可挖、难以为继的燃眉之急,确保企业的稳定,也可为公司彻底改革提供空间。同时,企业也应在继续加强管理团队的建设、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强化安全生产的前提下,主动参加整合。
(四)实事求是,科学合理。煤炭资源或煤矿的整合,必须按照科学规律办事,符合“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要求。经委、国土资源、煤管等部门要派出得力人员深入企业,加强指导,尤其是在前期把关、方案编制、上下协调上做好工作。整合双方必须符合这次整合的条件,整合方案由专业机构具有质资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编制,要依据资源的特点和实际,深入现场,实地踏勘,不能随心所欲,胡编乱造,更不也许强行整合。应经过认真编制和反复论证,使整合后的矿井能达到“四个一”(即一个矿区内一个矿权、一个法人、一个独立的生产系统、一个经营团队)、生产规模提高(特殊情况下不小于6万吨/年)、技术水平提高(采用先进的工艺和设备,科学管理),符合“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要求,以保护整合各方的利益。
第三篇:餐饮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
餐饮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
字体:大 中 小
访问次数:
166 发布时间: 2010-11-22 来源: 办公室
民以食为天。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餐饮业成为发展快速的服务行业之一。2010年,我市城区餐饮税户近1000户,占服务业总户数的40%。由于贴近人民生活、户数及从业人员数量众多,餐饮业社会关注度较高。今年以来,宁国市地税局对餐饮行业实施专业化税源管理,将城区餐饮业户划归城关分局管理,采取专业管理、专类管事和专项管控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尽管餐饮业涉及的税种较少、税收政策相对简单、财务核算不复杂,但其发展现状和内在特点给税收管理增加了较大的难度,造成税收管理风险相对集中。如何加强该行业税收征管仍是税务部门面临的一个课题。
一、当前餐饮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务核算乱。
---收入核算不实。部分建账类餐饮税户为达偷税目的,不以点菜单等记载客人消费、结账的原始记录凭证确认收入实现的主要凭据,而只就其开具发票的部分收入编制营业收入日报表,结转收入进行账务处理。对于不开票收入部分则隐匿在帐外,单独设臵账簿进行会计核算,偷逃国家税款;另外由于餐饮业直接面对消费者的特点,决定了其收入中现金占较大比重,比如承办筵席收入、个人消费收入等等,都是直接进行现金结算,容易出现隐匿现金收入等涉税问题。
---成本费用不实。点菜单、酒水单、结算单等记载客人消费、结账的原始记录凭证是记录餐饮产品消费事项最原始的单据,是判定成本费用结转真实性、合理性、完整性最重要的证据之一。部分建账类餐饮税户通过不附或故意少附点菜单等记载客人消费、结账的原始记录凭证,任意结转营业成本费用,达到偷逃税目的;同时部分餐饮税户的原材料大量从农贸市场购进,难以取得正式税务发票,计入当期成本的原材料,仅凭填制的领料单入账,随意性太大,真实性较差。
2、所得税管理难。
---企业所得税管理难。少数餐饮税户除利用隐匿收入、任意结转营业成本等手段逃避纳税外,还利用餐饮业装饰装修较为频繁、支出较大的特点,通过虚增装饰装修成本等手段来偷逃企税。比如在对自有房屋或者租赁费房屋装饰装修上大做文章,利用非法取得发票等手段虚增成本。通过虚增装饰装修成本,虚增以后的成本费用,从而减少利润达到偷逃企业所得税目的。
---个人所得税管理难。餐饮行业是比较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员工工资费用在餐饮成本中占较大比例;同时由于餐饮行业的人员流动大、普通服务员与厨师和管理人员的收入差别很大,造成税务机关难以核实工资费用的完整性、真实性、合理性,不利于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
3、信息管税难。
---信息化要求高。目前,越来越多的餐饮税户都采用专门的业务和财务计算机管理系统,比如我市快餐行业(中西休闲类餐饮)业户几乎都采用电子收银系统。电子表单、计算机数据代替了传统的纸质流水单和营业日报表,更有较大规模的餐饮企业,使用个性化软件,对税务机关的税收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税源监控要求高。随着经济的发展,餐饮业的连锁化发展,以至于一个公司拥有几家子公司,一家餐饮企业同时经营餐饮、住宿等多种项目的情况越来越多。这就造成了管理一户企业,往往要同时延伸管理与之相关的几家成员企业,核实一笔收入,往往涉及几个分店、营业税多个税目的情况,客观上加大了税源监控的难度。
4、纳税评估难。餐饮税户经营情况受到多种主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档次规格、场所环境、客流量、菜肴口味、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知名度、甚至包括业主人脉关系都有可能影响其经营。运作方式和收入情况的千差万别,导致餐饮企业相互之间缺乏可比性和参照性,行业评估模型难以建立,不便于纳税评估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加强餐饮业税收管理的几点思考
加强餐饮业税收管理,需要税务部门深入剖析餐饮业的内在特征,探索有针对性、符合行业特点的控管办法。建议在推行“三专”管理等现行有效措施的基础上,强化收入申报监控,抓住餐饮业税收管理的“牛鼻子”,同时辅以其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达到提升税收管理质量的目标。
1、强化收入申报监控。
---深化账务辅导检查。加强建账业户账务辅导性检查,侧重收入真实性、完整性的审核。强硬要求餐饮税户必须使用地税部门监制的点菜单或酒水单,消费的点菜单、酒水单等原始凭据必须附列齐全,必须按顺序号使用,对于缺页的,查看是否保存完整。必要时可以抽审比对结账单、厨房单据或库房单据与附件单据的一致性,进一步查实有无隐匿点菜单、酒水单等原始凭据以达到不计或少计营业收入现象。
---注重纳税评估方法。针对消费者索要发票意识不强、个人消费比重较大导致的业户发票开具量远低于营业收入的现状,建议通过调研,精确测算各经营户的发票使用率(即发票开具量占实际营业收入的比重)上限,作为评估主要指标之一,通过发票实际开具金额与申报情况进行比对,来监控业户应税收入申报的真实性;此外,建议多运用突击检查电子收款系统、坐店调查营业收入、专项盘存财产货物等符合餐饮业特点的调查手段,掌握业户收入状况的第一手资料,以事实证据促其如实申报收入。
---严格建账资格审批。建账类餐饮业户收入核算不实的现状,不仅导致查账征收流于形式、偷漏税现象时有发生,同时迫使税务机关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进行辅导、检查与评估,并且往往效果不佳,客观上加大了税收管理风险。建议对于未建账、建假账的偷逃税大户进行依法从重处理,做到“查处一户、威慑一片”,同时取消其查账征收资格,严格按照核定程序对其进行核定征收。
2、细化行业分类管理。建议在对整个餐饮业进行专业化管理的同时,进一步剖析业户经营特点,将餐饮业细化成正餐服务(中式饭店)、快餐服务(中西休闲餐饮)、其他餐饮服务(早点、饮料)三种小类别,制定实施更加精细化、更具针对性的分类管理措施。
3、提升信息管税水平。拓展信息采集渠道,将公安部门的旅客住宿登记信息、社保部门有关餐饮企业用工及参保信息、水电气供应部门有关餐饮企业水电气供应信息、环保部门油烟排放达标指标、物价部门定期发布粮油食品的指导价格、防疫部门核发的餐饮企业防疫检疫信息、统计部门的餐饮行业发展统计指标等与餐饮业关联度较高、实用性较强的第三方涉税信息共享到综合治税平台进行利用,以建立更加全面的税源监控分析体系。
4、推行纳税遵从管理。根据餐饮业户遵守税收法律、行政法规以及接受税务机关依据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进行管理的情况,制定纳税遵从考评标准对餐饮业户进行考评,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将餐饮业户分为A、B、C、D四种等级,对不同等级的业户群体严格实施不同的激励管理措施:例如采取遵从等级信息与银行、工商、公安、政府等部门共享;对A类群体实施“一对一”重点服务,除专项检查、专案检查、涉税举报外,一般不作为重点评估监控对象;在自由裁量权范围内,对不同等级的纳税人采用不同的处罚幅度;将D类(遵从度最低)群体作为重点评估及监控对象等等举措,提升整个餐饮行业的纳税遵从度。
第四篇:餐饮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
餐饮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
字体:大 中 小 访问次数: 166 发布时间: 2010-11-22 来源: 办公室
民以食为天。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餐 饮业成为发展快速的服务行业之一。2010 年,我市城区餐 饮税户近1000 户,占服务业总户数的 40%。由于贴近人民 生活、户数及从业人员数量众多,餐饮业社会关注度较高。今年以来,宁国市地税局对餐饮行业实施专业化税源管理,将城区餐饮业户划归城关分局管理,采取专业管理、专类 管事和专项管控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尽管餐饮业 涉及的税种较少、税收政策相对简单、财务核算不复杂,但其发展现状和内在特点给税收管理增加了较大的难度,造成税收管理风险相对集中。如何加强该行业税收征管仍 是税务部门面临的一个课题。
一、当前餐饮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餐饮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务核算乱。财务核算乱。---收入核算不实。部分建账类餐饮税户为达偷税目 的,不以点菜单等记载客人消费、结账的原始记录凭证确 认收入实现的主要凭据,而只就其开具发票的部分收入编 制营业收入日报表,结转收入进行账务处理。对于不开票 收入部分则隐匿在帐外,单独设置账簿进行会计核算,偷 逃国家税款;另外由于餐饮业直接面对消费者的特点,决
定了其收入中现金占较大比重,比如承办筵席收入、个人 消费收入等等,都是直接进行现金结算,容易出现隐匿现 金收入等涉税问题。---成本费用不实。点菜单、酒水单、结算单等记载客 人消费、结账的原始记录凭证是记录餐饮产品消费事项最 原始的单据,是判定成本费用结转真实性、合理性、完整 性最重要的证据之一。部分建账类餐饮税户通过不附或故 意少附点菜单等记载客人消费、结账的原始记录凭证,任 意结转营业成本费用,达到偷逃税目的;同时部分餐饮税 户的原材料大量从农贸市场购进,难以取得正式税务发票,计入当期成本的原材料,仅凭填制的领料单入账,随意性 太大,真实性较差。
2、所得税管理难。所得税管理难。---企业所得税管理难。少数餐饮税户除利用隐匿收 入、任意结转营业成本等手段逃避纳税外,还利用餐饮业 装饰装修较为频繁、支出较大的特点,通过虚增装饰装修 成本等手段来偷逃企税。比如在对自有房屋或者租赁费房 屋装饰装修上大做文章,利用非法取得发票等手段虚增成 本。通过虚增装饰装修成本,虚增以后的成本费用,从而减少利润达到偷逃企业所得税目的。---个人所得税管理难。餐饮行业是比较典型的劳动密 集型产业,员
工工资费用在餐饮成本中占较大比例;同时
由于餐饮行业的人员流动大、普通服务员与厨师和管理人 员的收入差别很大,造成税务机关难以核实工资费用的完 整性、真实性、合理性,不利于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
3、信息管税难。信息管税难。---信息化要求高。目前,越来越多的餐饮税户都采用 专门的业务和财务计算机管理系统,比如我市快餐行业(中 西休闲类餐饮)业户几乎都采用电子收银系统。电子表单、计算机数据代替了传统的纸质流水单和营业日报表,更有 较大规模的餐饮企业,使用个性化软件,对税务机关的税 收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税源监控要求高。随着经济的发展,餐饮业的连锁 化发展,以至于一个公司拥有几家子公司,一家餐饮企业 同时经营餐饮、住宿等多种项目的情况越来越多。这就造 成了管理一户企业,往往要同时延伸管理与之相关的几家 成员企业,核实一笔收入,往往涉及几个分店、营业税多 个税目的情况,客观上加大了税源监控的难度。
4、纳税评估难。餐饮税户经营情况受到多种主客观因 纳税评估难。素的综合影响,档次规格、场所环境、客流量、菜肴口味、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知名度、甚至包括业主人脉关系都 有可能影响其经营。运作方式和收入情况的千差万别,导 致餐饮企业相互之间缺乏可比性和参照性,行业评估模型 难以建立,不便于纳税评估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加强餐饮业税收管理的几点思考
加强餐饮业税收管理,需要税务部门深入剖析餐饮业 的内在特征,探索有针对性、符合行业特点的控管办法。建议在推行“三专”管理等现行有效措施的基础上,强化 收入申报监控,抓住餐饮业税收管理的“牛鼻子”,同时辅 以其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达到提升税收管理质量的目 标。
1、强化收入申报监控。强化收入申报监控。---深化账务辅导检查。加强建账业户账务辅导性检 查,侧重收入真实性、完整性的审核。强硬要求餐饮税户 必须使用地税部门监制的点菜单或酒水单,消费的点菜单、酒水单等原始凭据必须附列齐全,必须按顺序号使用,对 于缺页的,查看是否保存完整。必要时可以抽审比对结账 单、厨房单据或库房单据与附件单据的一致性,进一步查 实有无隐匿点菜单、酒水单等原始凭据以达到不计或少计 营业收入现象。---注重纳税评估方法。针对消费者索要发票意识不 强、个人消费比重较大导致的业户发票开具量远低于营业 收入的现状,建议通过调研,精确测算各经营户的发票使 用率(即发票开具量占实际营业收入的比重)上限,作为 评估主要
要指标之一,通过发票实际开具金额与申报情况进 行比对,来监控业户应税收入申报的真实性;此外,建议
多运用突击检查电子收款系统、坐店调查营业收入、专项 盘存财产货物等符合餐饮业特点的调查手段,掌握业户收 入状况的第一手资料,以事实证据促其如实申报收入。---严格建账资格审批。建账类餐饮业户收入核算不实 的现状,不仅导致查账征收流于形式、偷漏税现象时有发 生,同时迫使税务机关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进行辅导、检 查与评估,并且往往效果不佳,客观上加大了税收管理风 险。建议对于未建账、建假账的偷逃税大户进行依法从重 处理,做到“查处一户、威慑一片”,同时取消其查账征收 资格,严格按照核定程序对其进行核定征收。
2、细化行业分类管理。建议在对整个餐饮业进行专业 细化行业分类管理。化管理的同时,进一步剖析业户经营特点,将餐饮业细化 成正餐服务(中式饭店)、快餐服务(中西休闲餐饮)、其 他餐饮服务(早点、饮料)三种小类别,制定实施更加精 细化、更具针对性的分类管理措施。
3、提升信息管税水平。拓展信息采集渠道,将公安部 提升信息管税水平。门的旅客住宿登记信息、社保部门有关餐饮企业用工及参 保信息、水电气供应部门有关餐饮企业水电气供应信息、环保部门油烟排放达标指标、物价部门定期发布粮油食品 的指导价格、防疫部门核发的餐饮企业防疫检疫信息、统 计部门的餐饮行业发展统计指标等与餐饮业关联度较高、实用性较强的第三方涉税信息共享到综合治税平台进行利
用,以建立更加全面的税源监控分析体系。
4、推行纳税遵从管理。根据餐饮业户遵守税收法律、推行纳税遵从管理。行政法规以及接受税务机关依据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 定进行管理的情况,制定纳税遵从考评标准对餐饮业户进 行考评,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将餐饮业户分为 A、B、C、D 四种等级,对不同等级的业户群体严格实施不同的激励管 理措施:例如采取遵从等级信息与银行、工商、公安、政 府等部门共享;对 A 类群体实施“一对一”重点服务,除 专项检查、专案检查、涉税举报外,一般不作为重点评估 监控对象;在自由裁量权范围内,对不同等级的纳税人采 用不同的处罚幅度;将 D 类(遵从度最低)群体作为重点 评估及监控对象等等举措,提升整个餐饮行业的纳税遵从 度。
第五篇:浅谈关于加强房地产行业税收管理的思考
对于我国的房地产行业的税收问题应该多加强管理,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个问题的论文,仅供大家参考。
论文关键词:房地产行业 税收征管 一体化管理
论文摘要:房地产行业的税收是地方税收收入的重要来源,本文对房地产行业在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预防措施和管理方法。
随着城市建设及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税收收入大幅增长,己成为地方税收收入的重要来源。但由于建筑房地产业涉及的税种多、征管的难度大.税源管理仍存在较大漏洞。为了提高该行业税收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进一步发挥税收的调控职能.促进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在现行管理体制下落实各项管理要求的同时.通过整合现有征管资源.加强部门协调配合,搞好各征管环节的衔接。进一步做到应收尽收。现结合房地产业税收管理的实际。就加强房地产业税收管理谈几点意见。
一、房地产行业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
(一)房地产行业企业纳税意识不强。目前,大多数房地产行业企业是地方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开办的.这些企业曲解地方的优惠政策.甚至有的认为自己是招商引资企业.在税收方面享有优惠、得到照顾理所应当: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对自己的纳税义务和有关税收政策不清楚.特别是对预收房款、以房抵顶工程款、代收款项等特殊税收政策更是知之甚少。
(二)房地产行业企业财务核算不健全。一是财务制度混乱。账务不全.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建账。二是收入不实。有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采用预收售房款的形式.因未开具正式发票.预收款长期挂在账上.不作收入.有的甚至无账可查。三是虚列成本。多数房地产企业由于工期长,与建安施工结算不及时.成本核算未严格执行权贲发生制、遵循配比原则.有的仍然按收付实现制即对成本采取支付多少.就列支多少:对末售房面积。收入未转但成本已提前列支.造成收入、成本不配比。因而无法核实其真实成本,也就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盈亏情况。有的按预计数开具收款收据入账。造成成本虚增.同时存在大置的不合法凭证或没有取得凭证。
(三)政策宣传力度不够.政策执行不能到位。目前。在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和房地产开发、转让诸环节分别征收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印花税、契税等税种。由于涉及的税种较多,房地产方面的税收政策又不能及时、全面地送到纳税人手中,使一些纳税人无法对房地产相关税收政策有所认识。同时由于房地产开发商税收法律意识淡薄,又不积极配合也增加了征收难度.导致房地产企业相关税收政策执行不到位。
(四)税收征管力度不够,漏洞较为明显。由于房地产行业的会计核算复杂,涉及税种相对较多.使得征管难度加大,再加上税务部门征管手段的落后。房地产行业税收基础管理工作不扎实.使得房地产行业的税收征管存在较多的缺失。主要原因:一是税务人员管理的不衔接。如房地产企业在开发前期主要涉及施工企业的建安营业税,开发中期主要涉及到销售不动产的营业税.而在开发中后期涉及企业所得税。在通常的税收日常管理中,税务人员偏重于营业税的征管.而忽视了对企业所得税的管理。二是行业税收管理措施不到位。如目前对企业所得税的征管.有核定征收、查账征收,还有以工程为单位.待工程完工后进行结算征收等.而土地增值税则由于提供税款不多.计算程序复杂,以及预征政策落实问题.使得征管上存在较大的漏洞。三是发票控管力度不强。主要表现在:其一.施工企业结算不开具建安发票,无法确定工程成本。其二,房地产公司不开具销售不动产发票.在企业隐瞒有关情况时.难以确认收入,从而影响税款征收。其三.房地产公司与施工企业大量使用白条结算.混淆纳税义务时间.少申报收入。四是房地产行业流动性强。流云力JIl生强是房地产行业的共同特点,目前,全市外来房地产开发公司都是外地的固定业户.往往以回总公司汇总纳税为由.不愿接受经营地税务机关管理.但按照国家政策的规定.他们中无一符合回总公司汇总纳税的条件.并且在我市累计经营期限大都超过了180天.应该接受经营地税务机关管理。流动性强的特点给税收管理带来一定困难.稍有疏松.极易形成漏征漏管。
(五)税收违法打击不够.检查工作力度不到位。
目前,地税机关检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性管理较弱,给那些少缴、不缴、甚至偷逃税款的人有机可乘。造成税源的白白流失。另外,对偷逃税的处罚不严.虽然刑法、税收征管法又寸偷逃税行为有明文处罚的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税务部门往往以补代罚,以罚代刑,使偷逃税的人总存有侥军的心理。如契税是一次性的行为税,涉及的纳税人面宽且复杂.事后监督检查.追缴税款相当困难。目前.产权交易双方或者中介机构采取瞒报成交价,t丁立假合同等手段降低计税依据以达到少缴税款的目的.由于税法对这类偷逃税行为没有相应的处罚条款.加上查处不严,致使开发商、中介机构以及产权承受人肆无忌惮地弄虚作假,偷逃国家税款。
(六)部门配合缺乏合力,税收管理外部环境有待改善。虽然新的税收征管法对有关部门协税护税职能作用作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但现实中由于部门利益驱使.造成部门配合不力,协税护税组织不够完善.更增加了管理难度。税务部门在具体进行房地产税收征管过程中.一些基础信息来源于房管、土地等部门。但由于彼此不属于同一领导部门.以及没有一个具体的法律或规蕈来约束相关部门对房地产业的协税护税行为。致使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乏力。税务部门对房地产业税收的征管工作.普遍需要依靠相关部门的协助配合。才能掌握房地产企业的税源资料.但在买际工作中。出于种种原因很难形成部门合力.由于涉及的部门较多,其各自又有各自的管理程序,目前相互之间的合作只处于相互约定和协商的状态。遇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必须召开部门间的协调会议才可解决.缺乏相应的激励制约手段,未能实现信息共享.难以实现房地产行业税源的源泉控制。
二、对房地产行业税收管理的建议
针对房地产行业税收征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房地产税收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进一步发挥税收的调控职能,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在现行管理体制下落实各项管理要求的同时.通过整合现有征管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加强部门协调配合.搞好各征管环节连接.实施一体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