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速公路汽车火灾调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议高速公路汽车火灾调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交通运输行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高速公路作为交通运输行业的一支新兴力量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快慢的重要标志。然而伴随着高速公路覆盖面的扩大和里程的不断增加,高速公路火灾发生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这给消防部门提出了新的课题。下面,本文将结合笔者工作实际对高速公路汽车火灾调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以求能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高速公路火灾发生的主要原因
高速公路火灾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机动车在行驶中,因驾驶员违章驾驶造成车辆碰撞、刮擦、翻覆直接导致燃烧;二是机动车因电气、供油系统或其它故障引发火灾;三是司乘人员在车内使用明火不慎或违法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乘车引发的火灾;四是运载的货物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的自燃;五是车辆长时间行驶,引起发动机超负荷运转,使发动机温度剧升,引燃滴漏在外壳的机油而发生火灾。
二、高速公路汽车火灾调查存在的问题
(一)现场保护难度大。高速公路火灾扑灭以后,火灾调查人员需要保护现场进行现场勘察,提取证据,而为了保持交通畅通,又必须及时清理火场,拖走事故车辆及货物,二者之间的客观矛盾导致火灾调查当中现场保护环节形同虚设,这给消防机构准确查明火灾原因带来了一定困难。
(二)调查取证难度大。一是由于高速公路车辆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高速公路火灾的直接目击证人一般仅限于起火车辆自身的司乘人员,如果对方在作笔录的时候推脱责任,含糊其辞,甚至捏造伪证,瞒天过海,必然会增加消防机构调查火灾原因的难度;二是车辆被拖走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使部分物证遭到破坏,有的车辆甚至会身首异处,车头车厢被分别放在两个不同的部门,给消防机构调查取证带来了困难。
(三)损失统计难度大。《消防法》赋予了消防机构认定火因、核定损失、查明责任等职责,但是在高速公路火灾损失的核定中一是消防机构对车辆自身烧损程度的核定和对车辆所载货物的损失核定在多数情况下因程序复杂而缺乏准确性;二是火灾造成的路面、防护拦烧损等直接损失的统计是否属于消防机构统计,高速公路管理部门能否单方面核定损失,进行罚款或向车主索要赔偿;三是火灾所引起的交通阻塞等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无法进行估量。
(四)责任认定难度大。一是公安部有关文件明确规定交通事故所引起的火灾不属于火灾统计范畴,应按交通事故进行统计,那么消防机构有没有必要出具《火灾原因认定书》;二是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因车辆自身性能问题引发火灾,责任由谁来负;三是因车辆超载、带病上路、套牌车辆或未经年检超期服役的车辆上路发生火灾,高速公路管理部门或交管部门是否应负有一定的间接责任。
三、对高速公路汽车火灾调查的几点思考
(一)应进一步明确交警和消防部门在处理交通事故火灾中的职责。关于对交通事故火灾如何进行统计的问题,公安部公交管[1998]249号文件已作了明确答复,即交通事故火灾按交通事故进行统计,但是交警和消防部门对于处理交通事故火灾中的职责仍然存在一定的分歧,建议进一步明确交警和消防部门在处理交通事故火灾中的职责,可制定具体的办事执法指南。
(二)高速公路火灾调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 是各级公安消防机构要对火灾事故调查工作高度重视。高速公路火灾发生以后,火灾事故调查人员必须在最快的时间内赶到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积极开展现场勘察,根据火灾残留物,燃烧痕迹等来确定起火部位,围绕起火部位发现和提取火灾痕迹物证,分析火灾原因,确定事故性质,为处理火灾事故提供强有力的证据。
二是对火灾原始现场的保护要迅速。火灾现场勘查是火调工作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就要求火灾现场必须是真实的原始现场。首先,灭火人员在扑救过程中要提高对现场保护的意识,讲究科学实效,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破坏。火灾扑灭以后,如果火调人员还没有及时赶到现场,指挥员要向交警部门、高速公路管理公司和受灾方讲明现场保护的政策和要求,督促有关人员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在火调人员到达前不得破坏现场。其次,灭火、火调人员要加强密切配合,不能单独行事,确保火灾现场的保护真正得到落实。
三是要迅速对相关人员进行询问,及时制作笔录材料。笔录材料是确定火灾原因,认定事故责任的重要依据,相关人员的客观反映可以帮助火调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现场勘察,有时可以直接提供出起火部位等重要信息。但是一些当事人出于种种原因,害怕承担责任或过多地考虑财产赔偿、保险理赔等因素不讲真情、隐瞒事实推卸责任甚至互相串供等给火灾原因和责任认定带来了一定困难。这就要求火调人员务必在第一时间询问当事人、知情人,不给他们留下思考的余地,不给相关人员提供串供机会,及时掌握第一手材料。同时,在询问当中,询问人还应注意询问的技巧和方法,提高笔录的质量和作为证据的价值。
四是要迅速收集现场物证。火灾原因认定不只是需要人证,事实上火灾现场中的一些证据对火灾原因的认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速公路火灾现场难以进行长时间的保护,这就要求火调人员必须在第一时间内收集分析有关证据,必要时应及时送有关专业机构进行检测,以取得第一手证据资料。证据的收集必须要有针对性,科学、快速、准确,火调人员不可盲目收集或者存在打“持久战”的思想。
五是要变被动为主动,客观、科学地核定火灾损失。目前,火灾调查人员重视原因、责任认定,忽视火灾损失核定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一方面由于火灾损失核定的专业性比较强,难以在第一时间对火灾损失进行核定,客观上影响了损失核定工作的正常开展。另一方面,由于受灾方在火灾发生以后,往往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希望少报或多报一些损失,如果火灾调查人员对损失核定工作不够重视,等到火灾原因认定结束以后,再来依靠受灾方提供的数据进行直接认定,那么所核定出来的损失缺乏准确性和说服力。
笔者认为要做到客观科学地核定火灾损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各级火灾调查人员要充分认识到火灾损失核定工作的重要性,以对党和人民,对法律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做好火灾损失核定工作,决不能仅仅从老百姓不闹事,为当地政府减轻责任和压力的角度出发,进行虚报谎报,草率应付。
2、火灾调查人员应加强对损失核定工作的学习和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准确、迅速地核定火灾损失。
3、对于车上所载货物的损失核定,应要求受灾方出具供货单、运输合同等材料,及时与供货方或厂家联系,主动做好损失核定工作。
4、笔者认为委托较为专业的中介机构核定火灾损失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性,目前全国范围内也有不少先例,但这种做法缺少法律依据,建议在《消防法》中增加相关条文。
第二篇:当前火灾调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火灾调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 火灾事故调查涉及现场勘查、调查访问、痕迹物证鉴定、综合分析、原因认定、事故处理等多个方面,是消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基本装备、人员结构、人员素质、技术鉴定、责任认定和档案建设等几方面对火灾事故调查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改进措施,作为火灾调查工作进一步发展的借鉴。[关键词] 火灾事故调查,现状,问题,对策
一、前 言
火灾事故调查是《消防法》赋予公安消防机构的一项重要职责,是消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政策性,规范性、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它又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包括很多项工作内容,其程序如下图所示。
火灾事故调查为确定火灾原因和性质及研究火灾发生规律,预防和扑救火灾提供科学依据,其主要任务是调查认定火灾原因,核定火灾损失,查明火灾事故责任。它直接体现了消防机构的执法水平和业务素质,是消防工作的一个重要“窗口”,也为防火、灭火工作提供了借鉴。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各种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环境及人的各种因素的变化,使火灾事故调查工作日趋复杂,难度越来越大。由火灾事故引发的火灾原因、责任的申请重新认定、损失赔偿纠纷、处理不服上告的案件逐年增多,因此对火灾事故调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火灾调查工作现状
在阅读文献和学习调研的基础上,就目前火灾调查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下面从仪器情况、人员结构、人员素质、技术鉴定、责任处理、档案建设等几方面就火灾调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一)基本装备缺乏,设备陈旧落后。
火灾事故调查工作的基本装备包括摄像、录音、物证采集、分析检测、现场绘图、挖扒、个人防护、交通、文字图象处理、通讯等仪器工具。目前,先进国家火灾事故调查工作,除了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进行物证的分析和技术鉴定外,还开始用计算机三维图象模拟火灾的发生蔓延经过,从而准确及时地认定火灾原因。而我们相当多的基层单位在火灾现场勘查中,由于缺少装备或者有的仪器装备不会使用,还停留在用锄头、铲子扒火场定结论的层次上。不少火调人员在调查火灾时,只能凭经验、凭主观意愿办事,造成有的痕迹物证无法在火灾勘查现场进行分析,拖延了调查时间,错过了调查最佳时机,或造成火灾事故调查中断,影响了火灾事故调查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二)机构配备不足,专业人员缺失。
火灾调查工作专业性、技术性、政策性很强。而目前,我国火灾事故调查的专门科研机构也很少。火灾事故调查的特殊性,要求现场勘查和现场询问互相印证。现场勘查中遇到的专业问题,又相互交织在一起,因而要求火调人员不但要具备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并能熟练运用,而且还要有丰富的火灾调查的经验,才能真正适应火灾事故调查工作。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绝大部分火灾事故调查人员不能接受院校的系统业务培训,只能在实际工作中摸索,提高,因此,培养一名胜任火灾事故调查工作的人员需要的周期较长。由于从事火灾调查工作的警力不足,导致火灾事故调查人员大多是身兼数职,既做消防监督检查又做建筑工程审核验收,还有的做内勤,而且新成份多,加之现役体制的关系,客观上造成骨干流失,火灾事故调查队伍整体现状是量少质弱,入不敷出,火灾案件的办理基本处于应付状态。
(三)专业素质不高,工作不够严谨。
火灾原因认定准确与否,与调查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和工作作风的好坏有直接关系。在市、县一级的公安消防机构,其火灾事故调查人员大多数是“半路出家”,系统学习火灾事故调查专业知识的人员较少。一些新同志虽然有专业知识,但在本岗位上工作的时间短,也缺乏对火灾勘查实践经验的积累,业务水平提高慢,长期不能独立工作;一些老同志不注意知识更新,凭经验办事,导致了火灾原因认定依据不科学、不充分,定论不准确。在火灾调查工作中遇到一些重、特大或疑难复杂火灾时,部分火调人员往往产生畏难厌战情绪,致使一些火灾调查工作失去了时机,给火灾原因鉴定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
(四)缺少技术鉴定,定性依据不足。
火灾事故调查中,对起火部位、起火点、起火物、燃烧过程、火势蔓延等关键问题的认定,必须由调查询问与现场勘查相一致才能下结论。但是一些火灾事故调查报告、现场勘查报告中,现象直观描述多,专业分析、数据定量说明少,或是不准确。例如电气火灾目前在全国火灾原因中始终保持前列。认定电气火灾,目前国内较常用的方法有六种:金相分析法、微观形貌鉴别法、成分分析法、剩磁法、导线熔痕宏观鉴别法、模拟实验法。一般电气火灾采用以上的方法进行技术鉴定都可以认定。但是,很多电气火灾原因认定中缺少技术鉴定的报告。认定导线短路引起火灾,没有去收集短路熔痕,进行金相分析鉴定,从而无法判定是短路引起火灾,还是火灾后短路;线路过载火灾,一般会在导线表面有小结疤状熔痕,而漏电、接触电阻过大引起火灾,都会在导线连接处留下熔痕。认定这类火灾原因时,若没有对起火点找到上述熔痕导线进行技术鉴定,就无法认定火灾原因。
(五)偏重调查询问,轻视现场勘查和证据收集。
现场勘查和调查询问是火灾调查的两个主要方面,二者相互印证,缺一不可。但在一些火灾事故调查工作中,偏重调查询问轻视现场勘查,或是偏重现场勘查轻视调查询问的现象时有存在。例如在部分火灾事故调查过程中人员的安排上,大部分主要人员都去进行调查询问,而现场勘查专业人员、辅助人员不足。有的现场勘查人员经验不足,无从下手,只能敷衍了事。综合分析时,以询问的材料内容为主,而现场勘查的材料很少,而且调查询问的内容很多没有通过现场勘查来印证,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火灾调查工作的准确性。
(六)责任追究不严,以罚代法普遍
查明火灾事故责任,依法对有关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是火灾事故调查的重要环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六十四条,对违反消防法造成火灾的责任者的处罚都有明确的规定。火调人员往往重在认定火灾原因和直接责任者,而忽视了负有间接责任、领导责任的其他有关人员。这样就导致处理责任时只处理直接责任者,其他负有责任的人未处理,不能寻根溯源,致使一些上级领导者得不到追究,火灾隐患依旧存在。另一方面,由于一些火调工作者碍于情面,对火灾责任人处理过轻,该追究刑事责任的,只作治安拘留或罚款处理,该治安拘留处理的只罚款了事,除一些典型重、特大火灾外,相当数量的火灾事故责任人处理工作没有依照有关法律对责任者分别提出处理意见,罚款成为大部分火灾事故责任者处理的主要模式。
(七)建档不够规范,内容缺漏严重。
《消防监督程序规定》第三十一条规定,公安消防监督机构对重大、特大火灾事故,应当建立档案,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火灾档案是记载火灾事故的文书档案,是在火灾调查工作中形成的,它客观地反映着每起火灾事故的原因、损失、伤亡、责任和经验教训。一般火灾档案的主要内容有:火灾调查报告、火灾损失清单、现场勘查笔录、访问笔录、火灾原因鉴定书(或认定书)、火灾事故责任书、火场图、火场照片等。建立火灾档案是公安消防监督机构和各级保卫部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而目前依然存在火灾档案建档不及时、建档不够规范、档案内容不完整等现象。很多火灾档案只收录了如询问笔录、现场勘查笔录、现场图、火灾原因、责任认定书、调查报告等,缺少技术鉴定报告、处理火灾责任者、火灾扑救情况等有关材料。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
以上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火灾事故调查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一些基层领导平时对这项工作的关心、支持、重视不够。有的基层领导业务不熟,经验不足;有的通常是火灾扑救结束后,没有把精力再放在火灾事故调查工作中。对一些重特大火灾事故的调查,一是有畏难情绪,希望尽快了结;二是希望上级部门派人来,有依赖思想。长期以来,火灾原因和责任认定、损失核定等大多是在消防机构内部运作并最终裁决。目前很多基层消防机构把火灾事故的调查工作仅作为火灾事故的善后处理工作,没有通过火灾事故的调查工作,从中总结出防火、灭火的经验教训,从而改进工作,因此火灾事故调查工作的重要性还未被完全认识,其作用尚未完全发挥。
(二)人员使用把关不严和干部任用机制不够完善。
火灾调查业务需要具有较高专业知识的人员参与。但往往由于干部吸纳和任用机制不够完善等造成了专业人才短缺,后备力量不足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掌握与消防相关及领先科技领域的人才无法进入消防部门进行前沿工作,造成某些领域的专业人才匮乏;有些人才即使进入了消防部队,却得不到应有的使用,人才闲置现象较多。另一方面,部分单位把火灾调查专业的人员安排到非火灾调查岗位,学非所用;对现有的火灾调查干部只重使用,不重培养,任其自由发展;只重视火灾扑救,抢险战斗中的人员嘉奖,忽视对火灾调查人员的激励。
(三)火灾事故的调查工作的复核、责任追究等监督、制约机制尚未完善。
火灾事故调查过程是否符合法定的程序,询问、取证、技术鉴定等是否合法合规,认定结论依据是否科学、准确等等。目前尚未有完善的、可操作的评价复核标准和责任追究、监督制约机制。有的上级消防机构对下级在火灾事故调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指导、纠正不够有力,治标不治本。
四、解决的建议和措施
针对上述火灾事故调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当前应着重加强以下几项工作:
(一)切实提高对火灾原因调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依法开展火灾事故调查工作的责任意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五十一条规定:“火灾扑灭后,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根据火灾现场勘验、调查情况和有关的检验、鉴定意见,及时制作火灾事故认定书,作为处理火灾事故的证据。?。”“查明火灾原因”,是法律赋予公安消防机构的职责。只有认真查明火灾原因,分清事故责任,依法处理火灾事故责任者,才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严肃性,才能更好的总结防火、灭火的经验教训,改进工作。公安消防机构应提高对火灾事故调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火灾事故调查工作当作消防监督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抓紧抓好。火灾事故调查事业的发展与领导的重视也是分不开的,需要领导从人、财、物等方面给予支持,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二)建立火灾事故调查工作的责任制,尽快完善火灾事故调查监督、复核机制。
火灾事故调查工作必须实行“一把手”负总责的层层责任制。对调查询问、现场技术勘查、录音录像、现场绘图、技术鉴定、模拟实验、综合分析、各种法律文书、申请重新认定等各个工作环节明确责任人,并建立各分项工作的具体要求和考评标准。对火灾调查工作要赏罚分明。对有影响的、难度大的重特大火灾调查工作做得好的要及时给予各种奖励,做不好的坚决给予处理。
对火灾事故调查工作必须建立监督、复核机制,上级消防机构必须对下级完成的重、特大火灾事故和有影响的、可能有民事纠纷等一般的火灾事故的调查工作进行监督和复核,要形成制度。
(三)加强火灾事故调查队伍的建设,提高人员整体素质和办案水平。
火灾事故调查工作政策性强,纪律严,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做到及时、客观、公正、合法、准确,这就要求火灾事故调查人员有很高的政治觉悟和很强的责任感。因此,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针对存在的问题,在思想上找根源,找差距,提高火调人员的政治素质。同事要组织火调人员加强专业知识的再学习,培养其敏锐观察、深入分析的能力,定期组织学习班或研讨班,对火灾案例进行评析,交流经验体会,聘请火调专家授课指导,提高专业技能。重视选拔事业心强、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干部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深造,逐步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火调人才,增加后备力量。
(四)建立和完善火灾档案管理制度
火灾档案是记载火灾事故的原始资料,客观地记载了火灾原因认定的依据和火灾损失、伤亡、经验教训等内容。它是消防机构在火灾调查过程中,依法行政和进行火灾事故处理的重要依据。消防机构的火灾调查人员对所调查的火灾案件,都应建立火灾档案,并在规格和内容上有一个统一标准,形成一套系统的火灾档案材料,以便于对每一起火灾进行分析,发现火灾发生的规律和特点,找出消防监督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从而提高预防和扑救火灾的能力。
对一般火灾的档案保存时间不宜少于两年;重、特大火灾档案应长期保存,并在规定时间内上报上级消防机构。对基层消防科及防火处的火灾档案管理,除了明确责任外,还要制定奖惩措施,切实搞好火灾档案的建立和管理,以推动火灾调查工作的开展。
(五)总队、支队组建联合火灾事故调查组织
根据地理位置和专业骨干的分布,将辖区合理地分成若干片,成立相应数量的火灾事故调查组织。辖区内发生火灾,主要是重特大、疑难火灾或一起火灾有两个以上单位或居民受损,可能引起经济赔偿的火灾,片内的支队或大队的火灾调查人员在上一级公安消防机构的组织下,赶赴现场,开展火灾调查工作,结论仍以当地消防机构的名义作出,以此来充分利用现有的火灾调查人才资源和设备资源,作到资源共享。通过这种联合的火灾事故调查组织既可以帮助火灾发生地消防机构及时完成火灾调查任务,少出错案,又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培训、共同提高的机会,有利于全面提高消防工作水平,形成良性循环。
五、结束语
以上是对我国火灾事故调查工作现状的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如果各级消防部门也能通过对火灾调查工作的分析总结,认识到存在的不足,把火灾事故调查工作重视起来,尽快采取措施加以改进,那么我们的火灾调查事业必将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三篇:濮范高速公路存在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
濮范高速公路存在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
一、外部施工环境方面:
(一)、沿途各级政府、指挥部支持力度总体呈加强趋势,但在利益索求上又有人为设卡现象。
濮范项目自被省政府列为明年必须通车项目后,在省政府、省交通厅强力督导下,濮阳市、县、区、乡政府及各级指挥部对濮范项目支持力度逐渐加强,但是部分政府官员、部分政府职能部门以维护沿途群众利益为由,在高速公路主线与地方河流公路交叉方面;在通涵构造物设置密度及净孔方面;在地方道路使用损坏修复方面;在土源等方面,政府不配合,经济索要过高,导致项目建设成本大大提高,这是目前项目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对此,建议:一是依据建设合同协议书相关条款,据理力争;二是强硬措施与灵活手段相结合;三是必要的向上级政府反映。
(二)、沿途群众以各种借口为由,时有阻工现象。
目前,以通道净孔、设置密度,涵洞积水,改路改渠,灌溉管网,边角地以及施工噪音等为由时常阻工;尤其个别乡镇、个别村庄,以强行供料,强行上土,强装强卸,坐地收费等为由阻工。此问题,建议:能承受解决的迅速解决,不能承受解决,向各级政府、各级指挥部说明情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采取适当强硬措施。
(三)、征迁方面:
1、目前个别路段“三杆”尚未迁移,尤其No.6标油田12#计量站拆迁速度缓慢,给施工作业面连续带来困难。此问题:建议与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尽快解决。
2、临时及永久性征地问题:
①、一、三、四、五、六、七标段部分路段征地宽度不足,导致或无施工主便道,或局部路段路基土方不能全断面施工,给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均带来较大影响。
②、天桥永久性征地大部分尚未解决。
临时及永久性征地问题,务必要尽快解决,否则,影响总体通车目标。
二、施工进度方面:
目前、濮范项目总体进度滞后,且工程进展极不均衡,尤其关键性控制工程严重滞后。如:一标大广互通区桥涵工程;二标马颊河大桥及跨212省道分离式立交桥;三标G106互通区桥涵土方工程;五标跨209省道分离式立交桥;六标油田区桥涵土方工程;七标金堤河大桥;八标跨汤台铁路大桥;九标208省道互通区;十标标尾近1Km的低洼湿软段,以及全线各标段的梁板预制工程。
此问题,建议:一方面要求各标段编报关键性控制工程目标计划,将目标计划细化到每一个作业队,每一个节点时间段;二是按计划投入配备各类资源,按计划指导施工;三是对特别落后的标段必要的采取分割措施。
三、工程质量方面:
目前,濮范项目总体质量没有大的问题,但是:
1、路基土方基本上是抢出来的,工后沉降量可能要大,或不均匀沉降现象也可能发生。建议:增加冲击夯工艺。
2、桥涵构造物虽然强度没有大的问题,但平整度、光洁度、竖直度等外观质量不够理想,可以说全线没有亮点工程,没有精品工程。
质量问题,建议:一方面从项目技术人员及施工队伍方面入手,要求各标段按合同承诺配备技术管理人员,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完善各项质量控制制度;一方面充分利用监理程序,加大过程检查控制力度,将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三是加大成品检测力度,对存在质量问题的成品采取推倒重来的措施。
四、承包商自身问题:
1、部分项目部技术管理人员投入不足,技术力量薄弱,外部协调能力差。
2、大部分标段施工作业队不是专业施工队伍,整体实力较差,质量意识不高。
3、部分项目部施工组织不力,计划不周,工序衔接不紧凑,施工效率不高。
4、部分项目部模板、设备等资源投入不足。
5、其中六、七、八标段总体进度严重滞后,尤其八标内部管理混乱。
以上问题也是影响濮范项目建设进度、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建议:一是对各承包商的人员、设备、队伍严格履约检查,对履约能力差的单位,向其总公司通报,责令其限期按合同履约;二是对施工作业队严格资质及业绩和综合能力考察,对整体实力差,不是专业的施工队进行清退。
五、业主公司急需解决的问题:
1、重大技术变更的问题:金堤河大桥,跨209省道分离式立交桥,改路改渠,马颊河大桥等要尽快确定技术方案,以便尽快下发施工图纸。
2、一般工程变更问题:一是严格按程序进行;二是加快变更确认速度。
3、二次征地问题:无论是临时征用施工便道,还是永久性征用工程占地,都要加快解决的速度,否则,既影响工程均衡发展,也影响总体通车目标。
4、物质供应问题:濮范项目原来在物质供应上采用的是集中供应的模式,现在要全部放开,在体制转变过程中,要以保障施工进度需要为原则,目前,部分标段时常出现因材料供应脱节导致停工待料。此问题,建议:一是在过渡阶段原物资公司供应与项目部自行采购相结合;二是按合同约定给承包商适量材料预付款。
5、与各级政府,各级指挥部协调工作思路问题:是采取适当强硬措施与灵活手段相结合思路,还是采取委屈求全,尽量满足政府索求思路,要尽快确定。但大的原则宜建立在加快项目建成通车的基础上。
6、工程管理思路问题,建议:一是以宏观调控管理,明确总体思路,适时出台管理办法,充分利用管理抓落实为主线的总体工程管理思路;二是做好一、二期工程统筹安排,确保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7、山东境内问题:山东境内问题依靠政府近期有所改观,但实质性问题尚未彻底解决,如:施工许可证问题及强行供料、供土等问题。
8、前期滞工遗留问题:包括滞工补偿,材差调整,履约保证金利益,优化设计后的利益分配等问题;以及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变更工程量的计量支付和八、九、十标段土方超运距的单价确定等问题,需加快解决速度,为各承包商解困松绑,排忧解难,以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濮范项目历经坎坷,困难重重,任务繁重,工期紧迫,业主公司只有明确思路,统一认识,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化解一切内外部矛盾,才能把濮范项目如期保质建成!
第四篇:关于审前调查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关于审前调查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讲求质量的目的在于“求真”,提升质量的过程则必须“务实”。加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就必须搞好审前调查,事先做到心中有数。《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审计署第6号令)第二章审计方案质量控制,从第六条到第十一条对审前调查(试审)作出了详细的要求,是审计项目事前控制的重要方法,是确定审计重点,提出审计观点的基础环节,审前调查的质量高低将直接影响审计结果。
从审前调查实际执行情况来看,目前还存在一些不适应形势发展的习惯做法:
一、对审前调查认识模糊,准备不充分。部分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对审前调查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重审计实施,轻审前调查的现象。一些审计人员对近年来多次审计过的单位和项目,自以为情况熟悉无须调查,孤立地把审前调查工作作为应付程序,敷衍了事。在审前调查开始之前,没有制定详细的调查提纲,对项目的了解仅限于审计工作方案的计划内容,不能根据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有的放矢的收集审计项目的相关信息,审计实施方案编制简单粗放、针对性不强、可操作性差。
二、审前调查蜻蜓点水、流于形式。审前调查没有明确的调
查实施方案,调查重点、审计的资金量、审计延伸的范围、审计力量的安排不尽合理。对常规审计、专项调查、效益审计等不同审计项目所要达到的审计目标、采取的审计方法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对审计收集的资料、采集的财务和业务电子数据未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以至于审计实施阶段目标不明确,审前调查结果未得到充分利用。
三、忽视计算机审计在审前调查的应用。有些审计人员只采集、转换数据,而不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还有的则是到审计正式进点后才对有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系统是对相关业务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审计人员应把实际业务情况与计算机系统管理的数据对应起来,正确的采集、转换和分析数据,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如果在审前调查阶段没做好充分准备,势必增加审计实施阶段的工作量,加大审计成本,也不利于发现大案要案线索,确定审计工作重点。
在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换的过程中,要强化审计质量控制,保证审前调查的质量,节约审计时间和成本,审计人员必须及时更新调整审计理念,转变固有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在审前调查阶段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精心制定审前调查提纲。认真学习审计工作方案,明确审计工作思路和方向,制定详细的调查提纲。做到“全面掌握基本情
况,突出审计项目重点”,注重审前调查的深度和广度,促使审计目标能够较好地结合具体情况,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现性。
二是强化审前培训。组织审计人员学习与审计项目有关的财经制度和政策法规,掌握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行业规范和会计制度。必要时,还可邀请相关部门专业人员讲解该行业的规定、规范或行业特点;也可采取走出去的方式,走访与被审计单位有密切关系的单位或个人,进一步深化调查内容;还可到有关单位进行现场观摩学习。力求通过培训学习,使审计人员对审计对象业务流程、管理状况有全面清晰的了解。
三是全面收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在审前调查时,应充分利用现代先进技术,采集、整理、分析被审计单位的财务和业务等相关数据,初步评价其财务管理状况和制度建立健全情况,寻找有价值的审计线索,确定实施审计的重点,为降低审计风险提供保障。
四是充分利用以往审计资料和有关职能部门的检查结果。通过查阅被审计单位以往的审计档案,有关政府职能部门作出的检查结论、处理决定和执行情况,掌握以前被审计单位所存在的问题,了解其执行财经纪律情况及单位的经济状况,从中发现内部控制薄弱环节,进而准确地确定审计重点,以节省审计时间和审计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为正确评估判断审计项目风险水平、快速抓住审计工作重
点、发现案件线索,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五是精心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审计人员不仅要细致、深入、扎实地开展审前调查工作,更要投入人力和时间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和提炼,并结合审计项目的总体目标,确定重点和内容,形成审前调查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重点突出,指导性、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审计实施方案,保证集中力量突破重点的需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充分发挥审计实施方案作为审计工作指南的作用,切实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第五篇:汽车消费信贷存在问题
汽服0802汪海涛16
车消费信贷存在问题
1.外部环境的不健全
(1)国家政策不完善???
其具体表现为:首先是融资渠道的限制,目前我国只允许汽车金融公司接受境内股东单位3个月以上期限的存款、转让出售汽车贷款应收款业务、同业拆借和向商业银行贷款,同业拆借最高期限仅为7天。并规定必须以10%的资本充足率为最低保证,这样随着贷款业务的增加,汽车金融公司的资金将十分匮乏;其次是租赁及其他业务的限制,汽车租赁业务是汽车金融公司的重要利润来源,由于我国新车价格的不稳定,直接影响了汽车金融公司以租代售最后再把汽车卖给客户这项业务的开展。同时,目前的《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和《细则》对于旧车变现、汽车抵押融资等诸多问题未作详细的规定,这也都影响了汽车租赁业务的发展。
(2)信用体制的缺失
由于我国的信用立法和个人信用征信体系的不完备,银行难以了解客户真实信用信息,无法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作出客观与准确地判断。同时,社会对失信行为缺乏必要的惩戒机制,失信成本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随意拖欠贷款本息甚至赖帐不还的行为。
(3)汽车市场价格体系的不稳定及二手车市场不发达
由于我国承诺加入世贸组织5年后汽车进口关税将由80%~100%降至25%,所以近几年来,我国的汽车价格一跌再跌,这促成了我国汽车市场产销量的迅猛增加,但同时也是汽车信贷市场迅速萎缩的一个原因。在国外,借款人卖二手车的钱可以作为买下一辆车的首付款。而在我国,由于二手车市场的不发达,这一价值转移的过程无法完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汽车金融服务机构针对汽车销售的融资、担保、抵押与租赁业务的开展。
(4)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消费信贷缺乏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
根据有关规定,汽车金融公司发放汽车消费信贷的利率可在央行规定的法定利率基础上浮动10%~30%。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完全开放利率管制,这些规定使得汽车金融公司在与商业银行竞争时毫无优势可言。同时,相对固定的利率使得汽车金融公司和商业银行无法对于信用水平低的顾客征收较高的利息作为风险补
偿,从而增加了其风险。
2.“保险公司+商业银行+汽车销售商”模式的不合理性
(1)保险公司缺乏内部控制
主要表现在:一是放松承保条件;二是抵押权设定混乱,对抵押物核实不严;三是核保程序不严,缺乏详细而严谨的业务流程和规程而草率承保。我国现阶段保证保险业务刚刚起步,处于探索阶段,该业务所涉及的各方均处于实验的磨合期,各方在业务的流程和关键环节的把握控制难以达成共识,无疑制约了该业务的发展。
(2)商业银行对借款人资信审查不严
商业银行作为被保险人应承担调查购车人资信的义务,这是其在车贷险合同中应当履行的责任。但目前的情况是商业银行只顾放贷,销售商只顾卖车,保险只是顺手代办的业务,为购车方提供按揭服务的风险全部转嫁到保险公司。由于保险公司承担了最终的风险,客户资信如何与银行和汽车经销商没有多大利害关系,因而商业银行缺乏对借款人资信进行核查的动力。
(3)汽车销售商违规操作
由于我国社会信用奖罚机制的不健全,一些汽车经销商为谋取私利而损害了银行和消费者的利益。一方面,一些汽车经销商与借款人勾结向银行提供虚假资料套取贷款,还有些经销商虚抬车价,为借款人骗取银行的“零首付”贷款等。另一方面,一些经销商经常利用贷款手续以及计算方式的复杂,赚取不义之财。当商品出现质量问题,消费者要求经销商更换或者退车时常常得不到解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消费者由于不满而不
归还贷款。
商业视角???
国汽车厂商和金融公司能够学习到外资汽车金融公司先进的管理、成熟的风险控制机制与充足的人才资源,这必将极大地促进我国汽车产业和汽车消费信贷产业的发展。
2.加快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
尽快建立个人资信评估机构和登记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个人信用体系,是促进个人汽车金融业务发展的前提保证。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征信有两种模式:一是欧洲模式,即由央行与政府携手深度介入,征信机构多以银行同业工会、协会
或政府部门的背景出现,服务于公共利益和政府政策目标,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大多局限于同业征信范围内;二是美国模式,即征信体系的运作充分体现高度市场化的原则。我国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经于2006年初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通。但目前这一数据库数据所提供的信用报告信息仅有简单的借款人还款纪录, 而且借款人基本信息数据失真现象严重, 无法为个人信用风险评估提供充足与有效的个人信息。鉴于目前的情况,应先由政府推动,建立欧洲模式个人信用体系,再随着市场化的逐步深入,建立和完善美国模式的个人信用体系。
3.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逐步消除政策瓶颈
为了避免车贷险市场再度出现恶性竞争, 推动车贷险市场健康与协调发展, 保监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车贷险市场的事后监管, 对违规经营、扰乱市场正常运行的保险公司和直接责任人员加大处罚力度, 为车贷险业务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相关管理部门还要改革政策,扩大汽车消费信贷利率浮动范围,延长还款期限,以增强银行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的积极性。
4.逐步实现消费信贷证券化,分散消费信贷风险
消费信贷一般流动性较长,容易造成商业银行资金流动性差和短缺等问题。实行资产证券化可以分散风险使这一问题得到解决。在我国证券化过程中,商业银行将其持有的消费信贷资产按照不同地域、利率和期限等方式形成证券组合,出售给政府成立的专门机构或信托公司(SPV),由其将购买的贷款组合经担保和信用增级后,以抵押担保证券的形式出售给投资者,通过SPV对证券组合采取担保、保险和评级等信用手段,既可保护投资人的利益,也降低了发行人的融资成本。
修改!!
汽服0802
汪海涛
0553008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