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共5篇)

时间:2019-05-14 04:50: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时期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时期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篇:新时期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新时期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讲爱国主义不合时宜。当今世界正趋向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在经济与科技推动下的一种全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通过全球性的生产结构和世界金融市场的作用更紧密的联成一体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频繁的跨越国境的政治经济活动使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不断加强。国家的地位和能力受到冲击,意识形态领域中也表现出中西文化交锋碰撞,西方文化向我们渗透的局面,加之现代化传播媒介的广泛使用,使人们交流的范围无限扩大,出现了“网上无国界”状态;同时出国热、留学热不断升温,使一些大学生认为现在的世界正迈向“地球村”,国家间的界限在逐渐削减,各国在交往中日趋融合,因此,这时再强调爱国主义教育,容易出现狭隘的民族意识,不利于国家间的广泛交流和联系,不利于国家的发展,所以不合时宜。

2.爱国但不崇尚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早在1938年10月,毛泽东就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明确指出:“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致力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反动统治的斗争,把黑暗的旧中国改造成为光明的新中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爱国主义的时代内容和表现形式就是热爱社会主义,投身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奉献出全部智慧和力量。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国庆40周年大会讲话中所说:“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是目前在一些大学生中,虽然具有浓厚的、朴素的爱国热情,但缺乏对爱国主义的理性认识,认为爱国主义和爱社会主义可以割裂。这种爱国主义实为“抽象爱国论”的表现,使爱国成为虚无的现象。

缺乏理性的爱国主义容易造成爱国的阶段性、不连贯性,当面临重大是非问题时,容易丧失政治立场,在错综复杂的形势面前一旦遭受挫折,爱国主义的激情就会逐渐逝去,最终无法实现爱国、为国奋斗的远大目标。

3.爱国思想与爱国实践不统一。回顾历史,凡是做出伟大贡献的人都把自己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都把爱国思想赋予爱国实践之中,达到改造社会、改变国家命运的目的。

“振兴中华”“为中华崛起而学习”,这些充满爱国之情的声音透过厚重的历史帷幕,今天仍旧回响在我们的耳畔。它向我们说明一个道理:

爱国不仅是一个历史范畴,而且更是一种现实的实践活动,同时也是一个价值判断。正因如此,爱国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充满着矛盾。

如何把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价值实现相统一,怎样把爱国之情化作爱国之行?这些问题是当今大学生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从国家社政司调查情况发现:在问及个人、集体、国家利益关系时,大多数学生认为在关键时刻要服从于集体和国家利益,认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当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决不犹豫”,“国兴我荣、国衰我耻”。但同时,我们在大学校园中却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崇尚个人主义,在实际活动中漠视班集体的活动;在生活作风上赞成享乐主义,对勤俭节约的行为不屑一顾;在学习态度上急功近利,工具原则盛行,缺乏刻苦钻研的钉子精神;考试中作弊行为屡禁不止,混文凭者也不乏其人。虽然这些问题只存在于少数学生中,是暗流,但以这样的作为如何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如何体现我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呢?爱国思想若不转变成爱国的具体行动,游离于我们学生成长的轨迹之外,这种爱国主义就流于形式,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大学生同其它社会群体相比,具有文化层次高,思想敏锐,富有历史责任感,但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世界观、人生观不够成熟的特点。这就要求高校要充分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爱国主义教育的广泛性。伴随着我国改革的步伐,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也向纵深发展,尤其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给高校带来了大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向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校不仅要为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高等专业技术水平的劳动者,更要承担起

塑造高素质国家栋梁之才的重任。所以,学校在开设课程时,不但要突出专业重点,而且要从多

层次多角度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方面,学生在致力于本专业课学习时,可以从老师系统的讲解中,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历

史、我国目前在本学科领域中的研究程度以及在这个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发展的状况,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激发他们热爱社会、报效国家的热情,在专业知识的积

淀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另一方面,学校的公共课本身具有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特

点。这样双方面互相配合,全方位营造爱国主义教育氛围。而且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得失,对

社会风尚、人们价值取向都产生了一定影响。由此可以看出,高校教育处处充满着爱国主义

教育的条件,呈现出爱国主义教育的广泛性,这是我们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点,应充分

挖掘这种教育资源优势。

2.爱国主义教育的持久性。高校汇聚着从全国各地来深造的莘莘学子,他们迈进这座实现

理想的圣殿,充满着自信、自尊、自强的精神。

这些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浓厚的爱国激情,然而他们受年龄和知

识水平的限制,理论素养普遍不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期,容易产生思想上的不稳定和矛盾,加之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国际交往的日趋频繁以及网络的普及,使学生视野

开阔,接受的信息更多也更复杂,而且西方对我国意识形态不断渗透,造成大学生在看问题时

往往不够全面,难以把握事物的本质,容易出现以偏概全的倾向。因此,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承担

着培养、爱护、坚定大学生爱国主义信念的职责,任重而道远,这是一项持久的工作。

三、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对策1.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把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国

历史、党史学习紧密相结合。(1)爱国主义教育对象的层次性决定了爱国主义教育在内容上

侧重点不同。我国中小学一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由于中小学生年龄小,对知识的接受能力

有限,所以爱国主义高校园地《经济师》2003年第7期才和引进人才的协议要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条款要明

确。一旦人才流动违规,高校就应该毫不犹豫地拿起法律的武器,挽回自己的损失,用这部分资

金去引进自己需要的人才,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因为目前大部分高校法律意识淡薄,或者

碍于面子(认为学校告老师是不体面的事情,况且目前中国高校几乎没有),只能眼睁睁地看着

自己的人才流失,结果人财两空,给单位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3.加强财务管理,做好人力资本成本核算与效益分析。教育作为一个产业步入市场,它就

要遵循市场规律发展。教育产业的运行既要讲求社会效益最大化,也要遵循产业经济的共同

规律。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引入投入与产出机制。一方面是讲求社会效益,另一方面也

要讲求投入与产出,讲资源优化配置,讲效益,做好人力资本投入成本效益分析,预测由于人才

流失所带来的财务风险。

以往我国高校对人才培养成本、人力资本核算几乎是一片空白,现在我国高校和科研院

所步入市场后,都实行有偿服务,所以财务管理部门必须重视对人才成本、人力资本的核算与

分析。(以中部地区)委托培养一个博士生为例:在校期间的培养费为:1万元到5万元不等,平

均为3万元;在校期间的工资为年均2万元,三年计6万元;住宿费及福利等近1万,三项合计

就达10万元。当这些人员学业完成归来时和引进人才一样还会有安家费约1万元到2万元,科研费为1万~5万元,有的高达10万元,同时还提供住房(一般不少于100m2),折合人民币约

15万元。所有这些数字财务部门都要进行详细的计算与分析,为学校人才管理部门提供可靠的经济信息,这样才能在人才流失时,及时收回经济成本,规避财务风险。

(二)加强法制和诚信建设,保证人才合理流动,推动高校健康发展1.呼吁我国尽快建立人

力资本市场,加强市场约束。对人力资本的约束除了高校内部约束外,还必须有严格的市场约

束。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力资本最重要的是市场约束。市场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对市场中流动要素作出判断。在西方国家,每个人力资本市场,每个人力资本单位的档案记录都很齐备,流动规则也很明确。如:球星与所在俱乐部之间的期约是强制约束的,俱乐部出资购入一个球星,而这个球星是决不可能在约期内“自由流动”,否则将付出巨大的经济赔偿。

这点在我国高校还很缺乏,因此我国高校应该尽快建立人力资本市场,提高人才流动的机会成本,规范引进人才制度,增大引进人才费用,以此约束人力资本的行为。因为没有市场的严格约束,有些人员,为了自己某方面的私利,可以不遵守协议,私自毁约;而某些高校,凭借自己的地理位置和经济优势,在引进人才时违反操作规程,可以不要对方的档案,这就造成了高校一部分人员随意流动。

2.讲诚信,以诚信为本。市场经济遵循效益原则,它使金钱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变得重要和突出,但也应该看到市场经济本身也蕴含着对市场主体的道德要求,蕴含着诚信。诚实信用,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近年来在我国经济运行中,因信用不良引发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缺乏信用在我国高校人才流动中也有所表现,重建诚信用已迫在眉睫。

(1)建立健全高校人才信用约束机制,http:///规避经济风险。高校要尽快建立健全市场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契约关系的维护、双方权益的保护制度,规范信息传递和披露机制,建立个人信用系统,个人信用档案,使有记录不讲诚信的人公布于众,这样才能在制度上保证诚信者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失信者不仅要受到舆论的谴责,更要付出经济上的代价。

(2)加强学校执法力度够,强化监督管理,使失信者无机可乘。在社会生活中,不守诚信的行为具有很强的负面诱导作用。当一种失信行为未受到应有惩罚,反而获利时,就会起到负面的示范效应,将对社会道德体系形成强大冲击。为此高校必须重视人才流失现象,加大管理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加强思想教育,弘扬诚信美德。要在高校开展诚信和法制教育,让每一位老师都认识到诚信和法制的重要性,让他们了解和坚信诚信的人终将得到益处和便利,会给自己带来持续发展和经济利益,不诚信的人会付出失信的代价。

总之,高校人才流动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但是任何经济运行都应该有明确的市场约束机制和运行规则,这样才能保证高校人才的合理流动,才能保证高校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和健康发展,才能在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新乡453002)(责编:贾伟)(上接第112页)教育以认识祖国的美丽山河、悠久历史、灿烂文明、优良传统等内容为主,强调感性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若停留至此,不但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简单重复,还会引起学生的厌烦,因此要衔接好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由小学、中学到大学逐步深化,从情感教育深入到理性教育,必须突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使学生懂得这个凝结着人类历史发展一切精华的科学体系,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石,是爱国主义教育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理论指南。(2)马克思主义体现着与时俱进的品格,充满着时代精神,爱国主义思想正是这个理论民族特色的真实写照。因此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具体指针,即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中国历史、党史教育,让学生了解近代以来无数共产党员为了中华民族独立富强,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抛头颅、撒热血的爱国壮举,真正明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懂得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建立国家政权,国家反映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具体的、历史的内容,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因此爱国就要爱社会主义,就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学史可以使人明智,进行中国历史、党史教育,一方面要弘扬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增加学生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要增加学生的危机意识,赋予他们紧迫感和使命感,立足现实,从自身做起,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坚

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努力成为知识丰富、眼界开阔、富有开拓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用智慧、热情和忠诚浇铸一个更强大的中国。

2.以“美育”“社会公德”为突破口,体现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理性的爱国主义教育不仅包含着对自己祖国一切美好事物的炽热之情,而且能够对自己国家和民族文化进行理性的分析,寻找合理因素,摒弃其落后腐朽的成分,提出改进的正确主张,把祖国变成世界上最美丽的圣地。基于此,在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应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塑造学生对美的创新精神,让学生把美的感受,美的实践融入到建设美好祖国的活动中,充分发挥美育教育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独特功能。

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出国人爱国思想的强弱,因此加强公共道德建设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有效切入点。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把一盘散沙的中国民众凝聚起来,使国民公德意识普遍提高。

建国后民众公德素质进一步加强,爱国精神也有了广泛影响,大学校园也是如此。而今天在社会转型时,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在校园中出现了不少违背公德的现象,所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在广大学生中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遵纪守法、爱护公物等社会公德,弘扬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各种爱国精神。

3.通过多种渠道加强爱国主义实践活动。爱国不仅要有理想有信念,更重要的是要转化成爱国行动,让学生在具体的爱国活动中感受自己对祖国对人民的重要性,真正体验个人价值寓于社会价值中实现的振奋感。(1)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学校要积极举办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专题报告、学术讲座,利用广播、橱窗等宣传媒体开辟爱国主义教育专栏,通过征文、演讲、班会、党团组织活动及评选文明大学生、文明宿舍、文明班集体等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同时高校要注重对校园硬件设施的美化工作,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2)高校可结合自己实际情况,经常地引导和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参观当地文化历史遗址、革命历史纪念馆、领袖故居等,激发大学生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烈士的缅怀之情,更加珍惜今日的生活,热爱我们的国家。同时可利用学校假期,动员学生走向社会,深入工农,调查访问,了解国情,使他们亲身感受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感受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激情。

第二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王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客观环境。出现许多新的特点。高校师生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变化。面对新形势.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高校党建工作的自身要求。也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完成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变化

对一定杜会发展阶段的特点及其社会现状的冷静分析和准确把握是深刻理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全面推进和积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前提。当前。从国际范围来讲。我们正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从国内来看,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国家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教育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服务于和服从于社会的进步,引导和推动社会的发展,面对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教育也应作出响应调整。随之发生深刻变化。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我国教育事业赋予了新的光荣使命。为新时期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在这种背景下,高等教育必须审时度势,抓住机遇,主动推进改革,积极促进发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综合效益,实现从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宏观体制调整向内部学科专业结构调整转变。从规模扩大为主向质量提高为主转变。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之路。我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和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江泽民同志在200l年6月召开的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以马克思主义的远见卓识。从正确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高度指出:“要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国际和国内、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深刻分析新形势下对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活动发生作用的客观环境及其基本特点.正确审视和解决那些影响干部群众思想活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高等学校对此尤其应当认真研究,深人思考。在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社会环境中.高校广大师生接受的信息既十分丰富又相当杂乱。每天都有新情况发生,到处都有新问题出现,形形色色的观念潮起潮落。各种各样的文化云起云飞。思想矛盾和社会矛盾互为因果。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交互影响。进步与落后同在。开放与守旧并存。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条件.也提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认清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这些新变化.这既是对我们认识能力的考验,也是对领导能力的考验。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出现的新特点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决不能脱离社会和高校的现实状况独立存在和发展,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

(一)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个性更加鲜明。过去,在校大学生的家庭收入、录取方式、学习进度、毕业分配等几乎没有大的差别,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要求也基本相同。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更多的要服从集体价值取向的需求。今天的大学生已经大不相同,他们不在空泛地关注政治,盲目地释放激情。过去那种一个号召、一篇报告、一个统一部署等整齐划

一、千篇一律的做法。已经无法让他们认同和接受。在接受教育的选择上他们更多关注是否有利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体教育优势在逐渐淡化。道德评价标准呈现多元化.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甚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充斥着部分学生的头脑。文化需求表现为多层次化、个性化和实用化,导致文化需求标准的两极分化,也就是说健康高雅文化和庸俗文化在学生中均有市场。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呈现个性化、务实化的显著特点。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更加丰富

以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多关注的是理想、信念教育.关注高校师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如今.涉及意志品质、道德情操、健康心理、文化素养、人际关系、精神状态等.一切同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和全面发展有关的内容。都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范围。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带来了利益关系的重新分配。诸如收费上学、自主择业、住房医疗改革等关系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众多问题,都是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涉足的领域。需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和引导广大师生员工认清改革的必要性.正确对待自己的利益调整。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更加多样

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影响。导致高校师生的学习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选择等发生了极大变化。学习、生活兴趣更加广泛,竞争意识、自我意识、进取意识、成才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如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依然停留在固定时间、空间。沿袭“封闭式”、“灌输式”的单一传统教育模式,就无法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应当积极寻求思想政治工作的多种形式,最大限度满足高校师生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统更加开放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化的交通、通讯工具已逐步进入家庭、进入校园:追逐时尚、流光异彩的现代都市生活对高校师生已不再陌生;校园内中西方文化冲突中交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激烈碰撞。各种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相互激荡。健康高尚和消极腐朽的思想对高校师生的影响同时存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处在更加开放的大环境、大系统之中。(五)思想政治工作更加社会化

教育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打破了高校围墙高筑,几乎与社会封闭隔绝的办学格局。从前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高校师生已经走出校园,承担着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角色。随着互连网等现代信息工具的运用和普及。高校无论在地理空间、信息交流,还是在文化传播、思想表达等方面。都已经与社会、与世界融为一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得到急剧扩展,从校园、课堂、书本,延伸到社会、国际大舞台,社会化程度日益加深。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

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形式和实现途径不可能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继承与创新、加强与改进是辨证统一的。对于在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形成的基本原则和积累的丰富经验,我们要坚持和发扬,同时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式和新途径。

(一)强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用科学理论武装人 当前第一位的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不断深化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工作.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师生自觉地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_致,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统一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来。统一到中央应对复杂国际形势作出的科学判断和重大决策上来.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上来。要积极推进“两课”教学改革,运用各种教育资源和形式.通过举办党校、团校。支持和指导大学生理论学习小组、理论研究会的各项活动。把大学生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引向深入。坚持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高校工作的各个环节,落实到改革发展的全过程,所有工作都要着眼于振奋精神、鼓舞士气、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所有工作都要坚持正确导向,促进改革发展。维护学校稳定。

(二)适时开展形势政策宣传教育。用正确舆论引导人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形势政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丝毫不能松懈和疏忽。要针对广大师生的思想实际。及时进行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和我国政府对外政策的宣传教育帮助他们了解中国和世界。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形势,进而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这个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使广大师生的思想观念、人生追求同党在新时期的中心任务一致起来。增强学习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当前,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政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民族团结奋进。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北京申奥成功。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大事喜事,举世瞩目。能够极大的振奋高校师生爱党爱国、奋发向上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重视社会实践,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之中 社会实践是高校联系社会的一条纽带,是广大师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桥梁。列宁认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要注意安排师生到基层,到农村,到厂矿,到实践中去,到工人农民中去。到解放军中去。通过教学实习、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志愿服务、支教扫盲等活动改造自己、培养自己、重塑自己。大学生在校的主要时间集中在学习和科研活动中。加强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意义十分重大。专业要精深.思想政治工作要过硬,这是对教师的严格考验.我们要重视这一点,并努力改进这一点。因为学生在与教师的密切接触中所产生的思想转化,往往是其它途径所不能取代的。

(四)积极开展党团、学生会活动。发挥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的独特作用

党组织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力量,团组织是青年的活动之家。学生会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形式。三者紧密配合.各自发挥不同的教育功能。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可以起到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人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比接受业务知识更复杂、更需要自主精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为师生树立正确的标杆,帮助他们学会严于解剖自己,正确评价自己。包括善于“慎独”。既在一个人单独活动中也能使自己的言行符合正确标准。这样从大处着眼,小处人手,防微杜渐,逐渐把自己塑造成为有高尚情操和良好修养的人。

(五)搞好“大德育”队伍建设。形成党政齐抓共管和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建立高校“大德育”是一项重要举措。这支队伍主要由各级党团组织、学校职能部门的专职德育教师、“两课”教师组成。与此同时还应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大德育”队伍.如:行政后勤管理人员、关工委、校外辅导员等。在这支队伍中.兼职及专兼职相结合人员很重要.专职人员更不能忽视。当前要认真解决好专业队伍的人员数量、素质及结构问题,切实解决他们的业务职称评定、生活待遇等问题,进而推进德育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

(六)把依法治教和以德治教,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结合起来

要不断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积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进社团、进网络。让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的东西占领高校思想文化阵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和批评,引导师生不断克服和抵制各种错误的东西和思潮。保证正确、健康的思想舆论在高校生活中的主导地位。

(七)把师德建设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突出位置,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要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要把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作为教师工作考核和职务聘任的重要依据,尤其要把师德教育作为中青年教师培养、新教师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重视和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坚持经常的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关心教师生活和政治、业务水平的提高。积极做好吸收优秀教师.特别是优秀中青年教师入党工作,充分发挥党员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自己在思想、品德、作风等方面的示范作用。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机遇和挑战同在。要认清形势,及时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把握其规律。开辟新途径,在改革中不断加强。在加强中不断改进。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在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等方面有所作为,以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为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为培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有”新人做出更大贡献。

第三篇: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摘 要】 本文在分析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对策:丰富和完善高校党建工作的模式;改进党建班子思想理论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建设善于推动高校党建工作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关键词】 高校;党建工作;存在问题;对策

高校是高级人才的汇聚地和培养地,是党建的重要对象。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党建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举措。新时期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且自立、竞争、创新等意识已趋成熟。但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成分和社会结构的多样化而形成的利益主体多元化,导致了部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价值取向也在大学生中流行。如何正确把握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和取向,在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地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是当前高校党委努力探索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一、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遇到的突出问题

1、高校各级党委的工作方式在知识经济时代遭遇困难

高校党委的工作对象主要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他们大多人格独立意识较为强烈。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是创新性人才,这一时代特点将进一步强化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也将进一步推动他们的个性发展和独立意识的张扬。个性的强化和独立意识的发展使得他们对权威的服从意识逐渐减弱。富于创新的个性特征还使得他们善于独立思考,对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集体主义的价值观等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不一定会简单的一概接受,而往往是加入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理解,甚至是带着怀疑去接受。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发展比较迅猛,通讯及其网络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他们接收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也改变高校的授课方式,以及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方式,过去集中管理的方式逐步为分散管理所取代,这就对高校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高校党建工作面临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挑战

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对党组织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如:思想政治工作如何进驻学生公寓,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在多所学校学生共同居住的大学区,如何设计并实施有效的学生工作管理模式;面对同院系的学生分散居住不同宿舍楼,院系党组织如何对本院系学生开展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等,这些都是非常棘手的问题。另外高校扩大办学规模后,对高校党委迅速动员人力和物力资源能力,加强教学组织和管理和保证教学质量关的能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3、高校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挑战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高校教师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活动日益频繁,西方文化借网络技术和频繁的文化交流的机会,正在深入影响高校教师和青年学生的价值观。随着国内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思想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显著,高校学生往往成为各种新潮文化的最早接受者及实践者。同时,美国等西方国家亡我之心不死,这些国家有意识地通过各种现代科技手段对高校学子施加思想文化方面的影响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全球化背景下,外来文化对高校的冲击力度和影响程度将进一步加剧。

4、高校党建队伍整体素质水平跟不上新时代党建工作的要求

部分高校党建班子的政治理论学习自觉性不强,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存在重业务轻政治的错误倾向,有的高校党组织领导干部强调工作和时间问题近而忽视理论学习,政治理论整体水平不高,政治意识淡漠,对学校党建的工作重视力度不够,突出表现为重经济建设而轻社会效益,重视学科骨干培养而轻党务和政工队伍的建设,有的领导干部对学习重视不够,平时勉强学习一阵也只是应付工作之需,学习成了机械性地应对政策,缺乏扎实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于政治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不够。这些现象对于高校党建工作开展十分不利,对学生的影响也比较差。

二、解决党建工作遇到突出问题的对策

1、丰富和完善高校党建工作的模式

传统的党建工作提供的关于党建的信息知识量少,学生的获取面也窄,这是严重影响和制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客观因素之一。可以考虑引入网络教育,网络环境下高校党建工作的最大特点就是信息共享,网络语言集文字、图片、声音等信息于一体的特点。这就使严肃的高校党建工作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这就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扩大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获取面,并且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把网络技术融入到高校党建工作中,还可以可以打破传统党建工作的时空限制,由于实际学习生活中走读学生的增多,毕业外出实习等情况,导致了部分党员很难在共同时间内来完成党建政治的学习,网络技术的介入增强了党性教育工作的活力和弹性,让党建工作不再枯燥无味。

2、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班子的思想理论建设

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是高校党组织应对经济、文化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教职员工和青年学生个性意识增强、思想文化多元化等对高校党建工作挑战的需要。要切实抓好党员干部和教师队伍的理论学习,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加强高校党员干部和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强化他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分析辨别当前国际和一些重大社会问题能力,坚定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念,要继续深入推进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要强调师生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民主观念的教育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另外高校校党组织必须在努力提高党员管理队素质的同时,进一步开发学校的人力资源,提高政治教育质量和水平,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接受政治高等教育和全面发展的要求。

3、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呈多样性和选择性,对于正确的看法与错误的看法时常混乱在一起。对于个体而言,有些大学生有时会兼有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飘忽不定,而高校是人才汇集的地方,高校师生历来是折射社会政治环境最敏感、反应最迅速的一个群体,面对当前部分大学生对于马克思理想信念模糊,失去了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甚至怀疑马克思思想和基本理论。我们必须明白,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在意识形态领域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不能搞政治思想的多元化。并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实践已证明,没有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及其理论在中国新的发展,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这一切告诉我们,无论在何时,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

4、建设善于推动高校党建工作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首先要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选拔干部要把“德”放在第一位考虑,重点考察干部是否忠于社会主义伟大建设事业,是否有立场有原则,廉洁奉公作风正派。要通过组织考察、民意调查以及在重大事件中的反应表现、参与社会活动的行为表现等方面全面对拟选拔任用的干部进行考察了解。要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形成一套尽善尽美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另外,要防止独裁和少数人做决定的机制,要注重民主测评,弱化身份管理,强化岗位管理,打破人员的身份界限,形成人员可进可出、岗位能上能下的选拔机制。

三、结语

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已刻不容缓,在把握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微变的现实情况下,认识目前高校党建工作的突出问题并尝试进行解决,这是巩固党在高校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基础的历史使命和必然路径。高校党建工作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甚至影响到我国下一代党的优秀接班人的培养。高校党建工作的优化和与时俱进需要广大学者和党务部门工作者不断总结经验、深入探索,并努力提高高校党建科学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黄凯锋.新世纪中国社会价值观和?i年价值观的演进态势[J].当代?i年研究,2002.1.[2] 张健明.论当代中国朴会主导价值观[J].东华大宁宁报,2004.6.[3] 张向战.针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人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宁社会科宁版),2010.3.[4]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10.15.【作者简介】

佘德琼,四川大学体育学院党总支办公室主任.

第四篇:新时期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简介:

桂媛,女,1981年9月出生,江苏连云港人,中共党员,讲师,硕士,商学院团总支书记。研究方向: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

新时期辅导员队伍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研究

桂 媛

(江苏省宿迁学院商学院 江苏省宿迁市 223800)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推行12年以来,在学生的成人成才、高校素质教育改革中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在改革推进中,因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标准并未明确,不同学校、辅导员个人等对于改革的认识和理解不同,导致在改革推进中也出现一些“身份尴尬”与“身心俱疲”等职业困惑问题。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和高教改革的深入,辅导员的任务、角色、责任、能力等都面临着新一轮结构性的调整提升,面对职业化、专业化提出的更高要求,辅导员队伍建设要积极从体制机制、思想认识、个人素质进行改革提升,才能在维护高校素质教育、高校长期稳定和社会长治久中做出更大贡献。关键字:新时期 辅导员队伍 突出问题 对策研究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instructor team in

the new period Guiyuan Abstract:The implementation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ofessional counselors,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in the 12 years since, in the student to become a useful adult and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played a very positive role, but in promoting reform, because professional, specialized construction standard is not clear, different schools and instructors individuals have different percep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reform, resulting in some embarrassing identity “and” exhausted "Vocational confusion occurs in promoting reform.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arrival of the new era and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counselor of the tasks, roles, responsibilities, ability are faced with a new round of structural adjustment of ascension, faced with higher requirements put forward the process of professionalization and specialization, counselor team construction to actively from system and mechanism, ideological recognition knowledge and personal qualities of reforms to enhance to in the maintenance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long-term stability and social Changzhi long to make greater contributions.Keyword:

the new period

the counselors team

outstanding problems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正文]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教改革也走入深水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问题也日趋复杂,这就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如何更好地推行辅导员队伍走职业化、专业化之路?我们应该如何从容面对?新时代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对于进一步做好学生工作和促进学校稳定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重大意义,也是对进一步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高校辅导员的是最基层的从事学生工作的一群人,“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每一项工作,每一根线都牵着辅导员这根 “思想政治工作” 的针。很多辅导员面对事务性工作忙不暇接,有人比喻辅导员工作是“5+2”,“白+黑”,“领导要求多,自身内涵少”、“班级工作烦,分块工作杂”。面对辅导员时间的碎片化,这对处理事务性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高的效率。

1、高校辅导员面临的职业矛盾与困境(1).“一专”与“多能”的矛盾

目前,很多高校都实行聘任制度,制定了相关的考核细则和实施办法,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水平都较以前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在综合能力、内在素质以及专业精神方面尚不系统。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学生工作其实是指的是辅导员这一职业,而不是这个专业,很多辅导员不是这个专业而是半路出家。所以,需要通过各种制度和措施来保障辅导员所从事的学生工作的专业化。重视教育心理学和各种职业资质资政的持有。在职业化与专业化相互促进过程中,如何由“专职”进一步凸显“专业”,是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乃至专家化的关键。

专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教师队伍,要承担教学、科研、管理的三种职能。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整体水平。辅导员队伍专职是做思想政治工作,为了更好的将这一工作做得更有实效性,越要学习更多与现时代同步发展的新知识,甚至在有关领域要走在时代理论的前沿上。社会需要与自身发展之间如何更好的协调需要辅导员做好准备。(2).“可有”与“可无”的困境

辅导员虽然是教师的一部分,但长期以来一直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他们的工作时间和强度又往往高于一般任课教师。目前辅导员与学生比例规定在1:200,但是很多高校都已经超过这个比例达到1:300的。有的高校做法出现两个极端:有的将与“学生”字样有关的任何事情都划归学生管理工作,对于学生中出现的任何问题都归结到辅导员工作中不到位;有少数高校则是认为学生工作无足轻重,甚至可有可无。受这类思想支配,人为地将教书和育人的工作,管理和育人的工作割裂开。事实上,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拘泥于那个人、哪个群体,是需要多方配合、共同进行的。(3).“个体时间的有限性”和“工作任务的繁杂性”矛盾

从各个高校工作分工看,辅导员主要承担学生常规管理工作、资助与评奖评优工作、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学风建设工作、考风考纪教育工作,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后进生转化、入党启蒙与组织发展工作、人武工作、社团建设、共青团工作等等各方面,有的高校还把缴费率与宿舍卫生达标率与辅导员考核联系。可以说,高校有多少部门而派生出来的工作最终都可以找到或者归结到辅导员。所以说辅导员是专职的“多面手”。(4).“身份尴尬”与“身心俱疲”的困境

现实中,辅导员身份尴尬问题十分普遍,如被视为学生的“生活保姆”、“贴身保镖110”、“救火队员119”、“急救队员120”等等。每当课堂教学质量不好、学困生问题增多,宿舍卫生下滑,英语四级计算机二级水平等可比性指标不高时,辅导员就会首当其冲地被质疑和责备,很多辅导员会产生较重的失落感。

很多带的学生数量多又直接承受着来自各类学生的各种负面反馈的影响与刺激,身心健康状况更加需要关注。反过来,由于辅导员又与学生朝夕相处,其身心素质将直接暗示、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与素质修养。因此,关注和保障辅导员身心健康,意义重大。

2.高校辅导员面临的职业发展前景不明朗

(1).把辅导员这一职业当作“桥梁”、“跳板”。有的辅导员把辅导员这一职业当作“桥梁”、“跳板”,一有机会便另谋高就,转岗做专任教师或机关干部等。这批辅导员目的性特别强,做的工作有助于实现既定目标的做,对既定目标没有帮助或者好处的就不做。这对大学的学生管理工作无疑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2).进人机制的不健全,导致辅导员没有前途。有的高校招聘辅导员“非硕士博士方才考虑”,结果人招进来以后发现并不适用,但又无别的岗位可调整,只能放在辅导员岗位上勉强用着,对其个人发展和学生工作都有阻碍,容易产生大龄未婚辅导员现象和理论一大堆,实际工作效果差的现象。更有甚者,个别领导基于辅导员入职门槛低、招聘时人为操作空间大的实际,从留校学生中安排几个“惟命是从”的到辅导员队伍,也在事实上造成了进人、用人程序的“不严肃”“不严谨”,这也容易让其他任课老师把辅导员这一职业看低。

(3).辅导员职业“两条腿走路”有漏洞,腐败风气乘虚而入。前高校辅导员虽有一定的发展路径,如晋升职称、提升职级即所谓“两条腿走路”,但是面临僧多粥少的大环境大背景下,有职级晋升时大家一窝蜂的去跑关系走后面走职级发展的道路;面对职称评判时,大家又一窝蜂的整材料“闭门造车”走职称发展的道路。这样朝三暮四的想法和做法。对于高校来说是在浪费公共资源,对于辅导员来说会产生面对职称和职位望而却步,导致不思进取,看淡一切。对于学生来说,辅导员的进取心会自然不自然的感染给学生,有的辅导员面临的低工资与烦杂的工作会产生不健康的心理与堕落的思想,社会上腐败风气随之趁虚而入,有的辅导员把持不住就会越陷越深而葬送自己。另外,各高校也不乏不少辅导员的敬业精神和奉献意识开始淡化的现象,社会上的“浮躁”情绪在高校中蔓延,有的辅导员对学生工作的精力投入明显不足,没有动力,就会产生“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相当数量的辅导员缺乏使命感,责任心不强,影响了学生工作的效果,导致辅导员的“沉沦”和“流失”。

二、加强新时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方法与对策

辅导员作为高校教职工队伍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群体,各高校有责任有义务关心、关注他们,创造条件并积极探索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道路,以促进辅导员队伍健康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1、适度分离“事务性工作”与“思想性工作”

常听到辅导员抱怨忙,但是究竟忙了些什么呢?答案是很无语。忙是原因也是结果。需要分清楚分内和分外的事情,分辨自己的事还是别人的事情,分清楚紧急的事情还是不紧急的事情。另外,要分离“事务性工作”与“思想性工作”,把辅导员从繁忙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我们可以借助现代化的办公手段和网络媒体,如建立、完善学工信息管理系统和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等。目前在江苏省宿迁学院采用的学工系统和动态系统以及教务微信选课与各项通知查询系统已经在学生工作中切实发挥了相应功能,对唤起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服务意识起到了一定作用,值得进一步推广。

我们也要看到,学生事务性管理工作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的分离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事务性工作过程中渗透着思想教育的成分,也承担着高校育人的功能;而思想性工作也不是纯粹“为思想而说教”,我们说,任何不能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苍白没有说服力的。实现“事务性工作”与“思想性工作”适度分离,就是要注重发挥“大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育人效能。

2、“上岗培训”与“资质资证”结合,提升综合素质能力

辅导员从事的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门理念型、情感型的职业。它面对的是同教师一样的生成性的教育,任何相对固定的技能技巧的作用都是非常有限的;它要由辅导员根据自己浸入生命而形成的对学生工作的领悟和对教育情境的理智性判断来创造性地运用,方可成为有效的技能技巧,而不是凭借常规的、模式化的技术来对学生及其事件问题进行各种处理。所以,要首先在学历和资格认证等方面提要求,必须经过辅导员的上岗培训方可以参与学生事务的管理,而且必须经过初任培训、资格培训、更新知识培训等。对于学历层次不高的需要在职进修,攻读硕士学位,参加各高校统筹安排的集中学习和培训活动等,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工队伍的知识涵养;其次是引导辅导员树立职业化和专业化的思想,重视高校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灌输,重视心理咨询师证书、职业指导师证书的持有数量的鼓励。这在一定程度上让辅导员感受到“人文关怀”,高校是重视他们的发展的。

3、努力解决“针与线”的关系,理顺各方工作关系。

积极营造高校“全员育人”的氛围。进一步优化辅导员的工作环境,增强辅导员工作效能和事业的成就感,把辅导员工作看作是一项事业来抓。

第一,改革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整体架构,理顺辅导员工作与相关处室、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以文件的形式明确规定涉及学生工作的各职能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哪些工作是辅导员必须完成的,哪些是各相关职能部门做的,如辅导员与教务处、学生处、后勤处、图书馆、财务处和保卫处、医务室等相关涉及学生工作的职能部门的任务分工。在对教学管理、宿舍管理、卫生保健、就业指导、催缴学费等,可以将功能关联性强的部门合并,功能性单一的部门独立出来,事务性强的部门(宿舍卫生)社会化或后勤化;具有自主教育意义又较为简便的一般性工作采取学生自助管理或数字化管理相结合等。这样从源头上以解决辅导员“一根针”难引“千条线”的矛盾,减轻辅导员事务性工作负担,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针对性,提高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想教育的内涵和效能。

第二,理顺各部门的层级关系。高校辅导员是在学校、学院党委的直接领导下正常开展工作的,但是在很多高校存在多头领导、多头管理的现象,各职能部门直接向辅导员下达或分配任务。各高校的领导和相关处室应该高度关注辅导员队伍的稳定与发展,健全各部门与辅导员的联系机制,通过制度约束各部门的官僚作风与推诿现象,这样一方面把辅导员从繁杂的师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推动学校完善管理、提高效能,对提高辅导员的地位也有一定的帮助。做到责权对等才可以让辅导员找到归属感,实现辅导员自我价值,维护辅导员的队伍的良性发展。

4、“科学管理”与“全面考核” 双管齐下,给辅导员吃“定心丸”。

建立健全科学的辅导员管理与考核机制,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外在保障。只有使辅导员的个人发展有路径支持,工作实绩能得到充分肯定,才能使辅导员敬业爱岗,以饱满的姿态投入工作。所以高校需要从维护权益,稳定队伍、促进校园和谐的高度,建立健全辅导员全面评价体系。具体来说,可以从辅导员是否确立并自觉遵守学生工作的伦理纲领,热爱本职工作;是否具备积极健康的人格特质,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心理调控能力和健康的人格特质是否健全;是否具备系统、科学的专业知识结构?是否具有娴熟的学生工作专业技能;是否得到学生的认可与热爱等等。学生工作的对象是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是充满发展潜能的人,因此辅导员首先必须要有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全身心投入的工作精神等。

打铁还须自身强,辅导员只有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和理论水平,具有高等学校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对学生工作的一般规律有较好的把握和研究。具备管理学、行政学、法学、哲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和原理。具备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调研分析能力,以及心理辅导技能、职业辅导技能等,那么,我们心里才会有底气和焕发出无穷的人格魅力。才会坚定和喜欢辅导员工作,并把它作为一项毕生的事业来完成。

健全竞争淘汰机制,实行动态管理。一方面,对专职辅导员进行一定的岗位实训、岗位轮换和挂职锻炼,实行不同院系乃至不同高校、校企合作单位之间的交流,学生工作管理岗和基层辅导员之间的岗位流动,使广大辅导员通过接触新岗位、新环境和新内容,避免职业疲劳,不断充实自我,挑战自我。另一方面,通过流动机制,加强动态调控,强化考核的立体结构,切实发挥竞争淘汰作用,把真正“职业化”、“专业化”的辅导员留在队伍中,确立骨干地位,发挥示范效应,实现良性循环。同时,应该大胆启用和重用立场坚定、素质过硬、工作出色的年轻辅导员,让他们走上相关工作的管理、领导岗位,为学生工作的全面推进发挥更大的作用。

5、提升职业敏感度,合理规划自身职业发展愿景。

组织行为学上提到,职业敏感度包括职业弹性、职业洞察力和职业认同感三个方面。对高校辅导员来说,对外部环境变化适应能力较强,自身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越多,其职业弹性就越大。辅导员对自己兴趣、优势和不足的自知能力以及对组织变革等职业影响因素的感知能力的认知越清晰,其职业的洞察力越强,越能及时做好各种应对的准备。辅导员对工作中个人价值的认可程度越高,对职业价值的自我认同程度越高就会更能增加工作的积极性,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之中,形成良性的职业发展状态。

对于辅导员而言,如果写作能力出众,可以去做党政宣传工作;组织策划能力出众,可以考虑共青团工作;处理问题灵活有章法可以做处理复杂矛盾的保卫、纪检等工作;但是有一条,不论怎样,我们都要做一个业绩优秀并深刻理解学生工作的人!

辅导员需要加强学习调研。在新时期,面对新一代大学生群体,他们是最容易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年轻群体,辅导员只有努力掌握有关工作的新技能、新知识,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建立扎实的知识体系,才能适应辅导员职业不断发展的内要需求。其次,接受专业组织引领。随着辅导员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辅导员专业组织也逐渐建立起来,并有了全国性的辅导员组织,有了辅导员微博微信群和高校辅导员联盟。加入和接受这些专业组织,有助于强化辅导员职业身份,有助于推动辅导员工作的专业研究,有助于增强辅导员的专业感知和事业归属,有助于激发辅导员职业潜能。

参考文献

[1]曾宁.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科学化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3)[2]朱锦秀,刘艳坤.新时期大学生对辅导员的角色需求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5)[3]赵海丰.高校辅导员制度的演进与发展趋势研究[D].辽宁大学 2014[2] [4]李莉,徐楠.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及其知识基础[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5]苏婧.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5(01)

第五篇:新时期人口与计生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新时期人口与计生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当前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一)管理上还存在薄弱环节

近年来,虽然我们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措施,但是从整体来看,由于单位领导的重视程度、管理人员素质高低不同等因素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和服务的整体水平,各单位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发展不平衡,一些单位的管理还存在薄弱环节。

(二)重点人群监管还不到位

虽然各单位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也见到了一定效果,但监管方法还是略显单一,有的单位还出现了重点人群人数不清如劳务工问题、情况不明的现象,使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出现了空挡。

(三)领导机制需要进一步加强

计划生育三个一的一把手负总责、一班人齐抓共管和一票否决是计划生育工作多年总结出的经验。公司各单位采取了具体措施进行落实,见到了较好的成效。但是还有个别单位领导由于员工家属婚育观念的转变,连年无计划外生育,主观判断、盲目乐观,造成单位计划生育管理措施不得力,在本单位没有形成系统联动的管理体系,未婚生育、早婚早育、未持证怀孕情况有所抬头。

(四)管理人员素质亟待加强

由于基层一些单位计划生育管理人员变动频繁、兼职较多,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还不是很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公司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水平的提高。通过近两年的考核发现,仍有相当一部分单位对公司文件执行力度不够,有的不纳入年初预算,有的领导在使用上不够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

(五)群众的生育愿望与现行政策相悖

据调查:目前,我们的家庭中60%以上的想生二胎,并希望儿女双全,这表明员工群众在思想认识上与国家现行政策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这给我们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将带来新的问题和压力,给我们的管理发出了黄色警报,需要引起我们各单位领导和计划生育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

二、建议采取的对策

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要有一批思想好、作风正、政策水平高、原则性强、善于做群众工作且稳定的计划生育队伍进行管理。但是目前,基层大部分计划生育管理人员变动频繁、兼职较多,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还不是很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计划生育工作管理水平的提高,亟须采取以下对策: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要认真落实以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一班人齐抓共管和一票否决制为主要内容的三个一领导机制,确保计划生育工作思想认识到位、责任落实到位、经费投入到位、解决问题到位。要把计划生育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发挥工会、纪检、人事等相关部门的联动作用,形成一体化管理。同时,计划生育管理部门要在单位和个人评先选优、职称晋升、工资晋级等方面把好审核关,认真执行计划生育的一票否决制。

(二)狠抓落实,搞好计划生育管理队伍建设。各单位要高度重视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的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一方面要配强配齐各级计划生育管理专(兼)职人员,把政治素质好、群众基础好、政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同志调整到计划生育岗位上来,从政治上多关心、工作上多支持、生活上多帮助,为他们搞好工作生活提供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要加强计划生育管理人员队伍的培养和使用,通过举办培训讲座、研讨交流、开展创新项目等形式让计划生育管理人员不断增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大胆工作,在学习和实践中增长才干。

(三)细化各项指标,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要高度重视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的重要意义,认真修订细化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的各项内容,让各级组织的责任更加明确。要强化考核,重点对否决指标认真落实检查,采取横向联系、纵向汇报、单位自查等多种形式,确保目标管理责任书的各项指标落实到位。同时,二级单位要与三级单位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形成下级对上级负责,责任利益共同承担的监督激励约束机制。

(四)加强重点人群的监管,消除政策外不合法生育事件。针对当前离岗休养女工、随矿家属、再婚家庭等重点人群管理难、隐患多这一现状,我们专门制订下发了《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对重点人群监督和管理的通知》以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监管,各单位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一步加大对重点人群的监管力度。基层单位的管理人员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扑下身子,抓好这项工作的落实,确保重点人群不发生政策外不合法生育事件。

(五)完善优待奖励政策,不断提高优质服务能力。各级计划生育管理部门要以落实优待奖励政策为落脚点,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健康为手段,着眼家庭发展,广泛宣传关系员工切身利益的实事。并在晚婚、晚育、住房、独生子女入托、就医等方面制定既符合国家政策又切合实际的企业优待政策和措施。同时做好生育关怀,继续开展送关心、送政策、送健康的三送活动,各单位要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定期听取计划生育部门汇报、指导计划生育部门和人员做。

(六)创新宣传教育形式,推进人口文化建设。各单位要创新宣传教育方法,探索开展员工群众喜闻乐见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方式。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发挥基层有才艺的员工特长,编排广受欢迎的计划生育曲艺节目,建设好井站生育文化,开展文化品位高、人文气息浓的计划生育宣传文化活动。

(七)开展交流研讨,提高理论联系实际水平。不定期组织举办计划生育工作论文研讨会。各单位要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认真做好调查研究,积极开展理论研讨,大胆创新,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促进公司计划生育工作管理水平的提高。

总之,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关系民生和社会的和谐安定,关系着经济生产。我们要做好应对新形势下人口与计生工作所面临的新问题,就面贯彻上级的各项工作部署,紧贴实际,与时俱进,真抓实干,一定会开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新局面。

下载新时期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时期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问题研究及对策

    浅谈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问题研究及对策 中央领导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

    新时期临床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新时期临床教学面临的问题与改革对策 张勤,倪琴,张室玲,陈雪鸿,文刚,刘尚全 (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230061) 摘要近年来临床教学模式改革已成为社会各界广为关注的热......

    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问题及探索

    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问题及探索 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和企业改革的步步深入,无论在经济领域还是思想领域都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同时也对企业职工的思想产生了深......

    新时期国有企业工会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合集五篇]

    新时期国有企业工会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作者:黄匡曦 栏目:工会工作 添加时间:2010-8-6 14:30:22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转型时期,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

    新时期背景下的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姓名:学号:专业:指导老师:所 在 电 大: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一、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源不够导致很多村级小......

    中国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部分中国教育面临的问题中国的教育制度总是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争议,从古代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开始中国就成为了考试大国。我们不得不去看清中国面临的教育问题以及想出相......

    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014年,据工商局数据显示,全市中小微企业455家,其中规模企业221家。中小微企业就业人数为38178人;总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96.51%;税收占全市工业比重......

    新时期非营利组织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新时期非营利组织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作者:侯耀东 徐 莹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8期 [摘要]非营利组织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发挥日趋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