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修课观后感:轮孝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4 05:09: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语选修课观后感:轮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语选修课观后感:轮孝》。

第一篇:论语选修课观后感:轮孝

学而篇中有:

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

一个能在家庭中奉守孝悌原则的人,一旦进入社会,是不太可能冒犯在上位者的。

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

年少之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要尊长敬老。

3.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

儿子三年不改变父亲所遵循的原则,就可以称作是孝子了。

为政篇中有:

1.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评析】

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但这里着重讲的是,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可见,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

2.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评析】

本章是孔子对孟懿子之子问孝的答案。对于这里孔子所说的父母唯其疾之忧,历来有三种解释:1.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这就是孝。2.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时担忧,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担忧了,表明父母的亲子之情。3.子女只要为父母的病疾而担忧,其他方面不必过多地担忧。本文采用第三种说法。

3.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译文】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评析】

本篇还是谈论孝的问题。对于‚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一句,历来也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一是说狗守门、马拉车驮物,也能侍奉人;二是说犬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本文采用后一种说法,困为此说比较妥贴。

4.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译文】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评析】

本篇的第5、6、7、8章,都是孔子谈论有关孝的问题。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

孝与当今社会

孔子说:‚年少之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要尊敬长辈。‛所以孝很早之前就在中国出现了,并且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完善。但是现今却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现象。

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养老送终等等。在中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中,孝文化在历代名家的补充发展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而其中最出名的便是《论语》。《论语》这部恢弘的巨作中就多次提到了孝的真谛。

然而本来应该继续传承和发扬的中国传统孝道,却在如今被有些人因为一点小的利益而破坏了。如今我们更多的是听到父母与字呢间因为赡养,抚养或者遗产问题闹得要打官司。难道利益两字真的胜过了亲情吗?这是在是当今社会的悲哀啊!

但是我们应该相信的是更多的人是很好的传承了孝道。他们真

诚地与家人相处,孝顺父母,孝敬长辈,孝养家人,把本该是义务的事情当做快乐的事情完成,并且在里面真正地得到了快乐。这才是真正的孝道之本。

最根本的问题是我们应该怎样才能真正的实现孝呢?尽孝以敬,孔子认为,孝是子女对父母带有浓烈感情的养。这种感情就是敬重,敬仰,敬畏。没有敬,就没有孝。一个人即使赡养了父母,如果没有敬重的感情,那和养只狗有什么区别?这只能算养,不是孝;尽孝不怨。孔子认为,孝的第二含义是外在的,是态度问题,都表现在表面上。孔子告诉我们,子女在赡养父母问题上永远保持和颜悦色,永远没有怨言是很困难的。色难,可以重很多人生经历中得到认证。我们许多人都是愿意赡养父母亲人的,但是时间久了就会不自动的表现出不耐烦的表情。所以敬孝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要永远对父母和颜悦色,不发脾气,没有怨言。那个才是真正的孝道。

孝道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现代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天我们进入到一个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比较先进的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点都发生的极大地变化。孝道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团结,其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从家庭道德建设和个人修身养性看,现代中国正面临着家庭失和,老人失养,个人道德失落的危机。而孝道刚好就增加了这种家庭凝聚力,父母子女之间的亲和力。会使家庭更加和睦,从而使社会更加和谐。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赋予新的内容。弘扬中华中华民族传统孝文化,重现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孝道文化,对融合人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营造孝亲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发挥贤孝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具有很重要的现实社会意义。

希望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健全,我们能把孝随之传承发扬,建立中国特色的孝文化。

第二篇:《论语》孝篇

孝篇

第一课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

【译文】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明确的去处。”

第二课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tì)。”

——出自《论语·学而》

【译文】

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

【拓展阅读】

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人,是江夏人。年纪九岁的时候,就已经懂得孝顺长辈的道理。每当炎炎的夏日到来时,黄香就用扇子对着父母的帐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更清凉爽快,并使蚊虫远远地避开双亲的帐子,让父母可以更舒服的睡觉;到了寒冷的冬天,黄香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好让父母睡起来时觉得暖和。

因此,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第三课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

【译文】

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担忧。”

第四课

子曰:“事父母几(jī)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里仁》

【注释】

几:音jī,轻微、婉转的意思。

劳:忧愁、烦劳的意思。【译文】

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拓展阅读】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孙元觉,从小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可他父亲对祖父却极不孝顺。

一天,他父亲忽然把年老病弱的祖父装在筐里,要把他送到深山里扔掉。孙元觉拉着父亲,跪着哭求不要这样,但父亲不理。他猛然间灵机一动,说:“既然父亲要把祖父扔掉,我也没办法,但我有个要求。”父亲问什么要求,他说: “我要把那个筐带回来。”父亲不解道:“你要这个干什么?”元觉说:“这是现成的东西,等您年老时,我还用得着。”父亲一听,大吃一惊:“你怎么说出这种话!”孙元觉回答:“父亲怎样教育儿子,儿子就会怎样做。”父亲想想,就没敢按以前的想法做。

第五课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评析】

本章是孔子对孟懿子之子问孝的答案。对于这里孔子所说的“父母唯其疾之忧”,历来有三种解释:1.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这就是孝。2.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时担忧,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担忧了,表明父母的亲子之情。3.子女只要为父母的病疾而担忧,其他方面不必过多地担忧。这里采用第三种说法。

第六课

子曰:“孝哉(zāi),闵(mǐn)子骞。人不间(jiàn)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论语·先进》

【译文】

孔子说:“闵子骞真孝呀!他的父母兄弟都说他孝,别人听了,也从没有什么非议。” 【拓展阅读】

在春秋末期,孔子的弟子闵子骞十岁丧母,其父再娶,但继母李氏对他虐待,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做的棉衣里装的是棉花,给闵子骞做的棉衣里装的是芦花。一次,子骞及二弟随父坐牛车出门探亲,行至一山村旁,风雪突起,车上的二弟喜眉笑眼,子骞则冻得瑟瑟发抖。其父见状,怒用鞭打,刹时间子骞的袄烂而芦花飞,骞父发现幼子棉衣则裹着丝绒,始明真相。其父立即赶车返家,决定休了李氏。但闵子骞尽力劝说,双膝跪地以情动父:“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留下高堂母,全家得团圆……。”继母深受感动,遂对三个儿子一般看待。后人把这一故事称为“单衣顺亲”和“鞭打芦花”。又有诗称赞:“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第三篇:论语《为政》选修课讲稿(范文模版)

论语

为政篇

吴蕾•

看《论语》中的为政之道

摘要:儒家讲求“学而优则仕”,因此儒家对如何为争做了许多积极而有力的探索,作为儒家代表作之一的《伦语》对此也从从政者的素质、态度及方法等方面作了一些阐述。

关键词:论语 为政 为政以德 吾十有五 至于学

一、《论语》

《论语》是儒家经典代表作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籍,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说直白些,也就是孔子之门生弟子为了追悼孔子而特意召开的“研讨会”之座谈言论纪要汇编。所以呈现为语录形态。因为是众人之座谈,所以成圆环状之列席之态,这也正合“论”字本意。

论,言为意所指,故取其形。仑,表声,亦为意所向,取其形声。与“仑”所类,皆以“圆环形向心辐射”,如“轮,抡”等。“论语”者,论之心声心得之众言也。论,即座谈之意;语,语录,记录。

二、《论语•为政》概述

《为政》篇是《论语》的第二篇,紧随第一篇《学而》使他的一个延续,但比它难读。第一篇其实只要弄清楚“学问”指的是做人的道理,在讲个人做学问的内在修养,则每句都可以理解其用意。而《为政》是学问的外用,初看上去比较乱,好像并不是在说为政,而是在讲孝、讲君子、讲信用,似乎都是与政治无关的东西。

查阅资料“政”的意思——政,会意兼形声,从攴从正,正亦声。攴,敲击,统治者靠皮鞭来推行其政治。正,光明正大。政,正也。那么,在这里孔子是不是还是在讲做人?将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继续大量搜集资料后发现这个说法很牵强。其实,为政就是讲如何来当政。但讲的是“为政”,不是政治。孔子所提的“为政”就是教化之意。宋朝宰相赵普曾说自己是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足见论语在为政等方面的作用与意义。

《为政》篇一共24句。第一句讲的是为政的最高境界,是主旨句起提纲挈领的作用。然后用《诗经》“思无邪”说明为政最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再后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说明为政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接下来,用了好几句来讲“孝”,然后讲了一个为政者的修为问题,最后用几句话总结:为政者“要有见义勇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胸怀。”这样一看为政篇的思路就很清晰了。

三、第一则 ——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3)而众星共(4)之。”

【注释】

•(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3)所:处所,位置。•(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译文】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孔子提出的“为政以德”是在继承西周时期的“明德慎罚”思想以及春秋时期的德治思想资源的基础上形成的。后经孟子、荀子的系统发挥,形成了一套严密完整系统的治国方略。强调各级的政府官员首先要有道德,并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化和教育百姓。统治者的道德品质不仅关系到社会的风气,还对国家的长治久安有重要的影响。孔子所以提出“为政以德”是因为:

①统治集团的道德风气对社会道德风尚有导向社会效应;“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是实行“德政”的关键; ②为了缓和消解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防止“民变”的扩大,首先要规范统治者的行为,谨慎对待与民众的关系,争得民心。

③孔子崇拜周公“敬德保民”、“以德慎罚”的传统,汲取殷商失德亡国的教训和周朝有德而兴的历史经验。

德治论是一种政治理想主义,它把道德的社会功用夸大了,所以孔子、孟子在当时到处碰壁,并被目为迂远而阔于事情,相反富国强兵的法家学说得到了列国的采用。但是道德治国论只是不能独用,却不可或缺。它提出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见解和正人先要正已的主张,都是万古不移的真理,它比法治论更具有战略眼光,更符合人道主义的精神。

四、第四则——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⑥。” 【注释】

①有:同“又”。

②立:站得住的意思。

③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④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⑥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评析】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重点赏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已经七十多了,七十三岁上,这位伟人去世了。现在,很多人有了点本事就喜欢给自己写传记,刊刻于世,只怕不能留名于后;但孔子自己,仅仅留下了这句话来为自己的一生做个总结,还是后人弟子们记录下来的。

这句话是不好翻译的,因为这是孔子对自己的人生进行的简洁的盘点,有很多东西都给省略了。我们看不懂,是因为孔子没必要给我们说那么清楚,在孔子自己自然是什么都清楚的。那,后来者就需要顺着孔子一生的脉络,自己探个究竟了,虽然免不了把自己的体会附加给了孔子,也是没办法的事。

——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

我译之为:“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 很多人都会笑:我三四岁上幼儿园就在学习了,孔子十五岁才学习,我比孔子早十多年!但其实这一句并不是“吾十有五而学”,而是“志于学”,有没有这一个“志”字,天差地别。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说:“志乎此,则念念在此而不厌矣。”“志”也就是热爱、念念不忘的意思。能在十五岁就达到这个程度的,又有几个人?十五岁正是闹腾叛逆的时候,孔子却已经坚定好好学习的决心,实在是了不起。

古希腊有一个著名的圆圈理论:人的知识就像是一个园,圆内是已知,圆是未知,圆圈越大代表着知识越多。但是圆圈越大,与未知的边界也就越大,接触到的未知事物也就越多,所以越有知识的人越会感受到自己的无知。这个理论非常有道理,我们的成长都有这么一个过程:小的时候不知道天高地厚,以为自己够聪明知识够丰富;随着见识增长,圆圈逐渐扩大到一定程度,有一天会突然发现自己知识与外界相比是多么的浅薄,才发奋努力。孔子可能在十五岁时,就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于是下定决心好好学习。

其实孔子的学习要比十五岁早得多,这里要注意的是“有志”这个词,即,十五岁那年,孔子开始有了一种觉醒,有了一种自觉。人生一世,自觉不自觉地,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学习,无论你是多么被动,也免不了受到外界的刺激,这刺激留在你的大脑之中,你就已经在“学习”了。那么,一个人能不能成点事,能不能有点学问,其实不在学习,而在是否“有志”地学习。

童年时期,孔子就已经开始了学习,不过也跟我们一样,是一种最自然的学习方式。譬如他也玩游戏。他经常偷看国家的各种祭祀活动,然后就跟小伙伴们一起装扮起来,你是国君,我是大祭司,我是司仪,一板一眼。可能正是这样的经历,使得孔子一生以“复周礼”为己任。

十五岁,是少年时期了,正是朝阳初生,心海澎湃。此时的觉醒正得其时。孔子要立志学习了。而学习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孔子说自己并不是个先知,“吾非生而知之者”,哪能不学习呢?其实,这世界上哪里有先知?有的只是因好学而先知者罢了。而孔子,就是个这样的人。

孔子的学习非常勤奋。他本就不笨,加上勤奋,所以很快就掌握了很多知识。后来就跑到国家图书馆去读书,在断简乱麻间翻检了几年,渐渐觉得无书可读了,于是开始“求学”。学习而能到“求”的地步,不成事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了问“礼”,跑到国都洛阳向老子求问;为了问“乐”,向乐师求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孔子的学习是终身的。可以说,学习,成了孔子的生活方式之一,就像人必须吃饭睡觉一样自然,学习,对孔子来说是自然而然的生存方式。六七十岁的时候孜孜于《周易》,竟然“韦编三绝”,还说,假如上天再给他几年时间,他就可以把这本最难解的书解开了。可惜天命难违,他竟没能达成心愿。十几年前,教育界提出“终身学习”的概念,其实只要看看孔子就什么都明白了。

他向一切学习。除了向人学习外,他还师法自然。看到天地浩瀚而宏大,孔子突然不想说话了,因为天化成万物而无言,我还要聒噪什么呢?他目睹流水而喟然叹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有感于心,不免大痛。

他在快乐的学习,因为他喜爱他所学习的东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上所有的学习,都可以称之为“勤奋”,但不能说“刻苦”,因为孔子在学习之中就是快乐的,喜乐的,勤奋足矣,何来痛苦?既无痛苦,何来刻苦?

我们不能强求每个人都像孔子一样伟大;但一个人,能像孔子一样,视学习为生命的一种存在方式,便不会是一个无趣的人。

第四篇:论语选修课教学计划2014

选修课教学计划——《论语》选读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渊源,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构成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尤其是《论语》中所体现出来的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和完美人格的追求,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宝贵资源。因此,在经济社会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论语>选读》课程的设置,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授课内容提要:

《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兼及部分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渊源,是中国的文化珍宝,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经过两千多年的潜移默化,《论语》中体现出来的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比如“仁者爱人”、“ 为政以德”、“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等,至今仍闪耀着人文主义光芒,仍是我们需要汲取的宝贵的精神营养。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经典,普及古代经典知识,进行古文阅读训练,深入认识传统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陶冶情操,塑造健康、高尚的人格,在新的时代传承、弘扬传统文化。

三、教学方式

学习古代经典,只有积极的心态和热情是不够的,古文字及其特有的表达方式毕竟和我们今天的语言有着很大的差别。所以,把教学内容分为文字、文章和文化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第一个层次,疏通文字、语句。侧重字音、字形、字义的讲解,以及句子的翻译,让学生先弄明白句意,然后让学生反复阅读,背诵名句名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阅读、背诵,既能培养文言语感,也是加强理解的有效方式。

第二个层次,分析和鉴赏章法技巧。《论语》是语录体的古代散文集,整部书的章法灵活,句式活泼,对话的方式使得抽象的道理有了生动的语境,孔子与弟子的问答大多简短、含蓄,意味隽永。孔子对弟子的教诲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辩论,侃侃而谈,他的思想在弟子的问答中如繁星点点,永久地闪耀在中国乃至人类文明的星空。

第三个层次,在通晓句意、领略章法的基础上,准确把握相关段落的主题内涵,通晓其中的文化意义和价值,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从古文中发现能为今用的具有现实意义的内容,然后深入浅出地给学生讲解。之后,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身边的社会现实,将《论语》中的深邃内涵与生活现实融会贯通,这样,既丰富了教学的内容,也提高了内容本身的趣味性,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凸显《论语》学习的现实意义。

对一般学生,要求能听懂,理解老师讲解的内容,对某些基础好的学生要求初学掌握所学内容.要求学生做好课堂听课记录并在适时检查,作为总成绩的参考.四、课程设置:一共十课时,具体内容如下:(一)为政以德,(二)克己复礼,(三)待贾而沽,(四)知其不可而为之,(五)仁者爱人 ,(六)君子之风,(七)周而不比,(八)出辞气远鄙倍,(九)高山仰止,(十)沂水春风

第五篇:《论语》论孝有感

广东金融学院2009级汉语言文学(财经传媒)专业论文

《论语》论孝有感

作者班级:0916011班

作者学号:01601119号 作者名称:杜翔翔 指导老师:颜文武

摘要:《论语》是儒家经典的奠基之作,四书之首,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影响着我们。读完《论语》,最有感触的就是“孝道”的部分,“孝”的思想贯穿于《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里面。孔子对“孝”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关键词:孝道思想,论孝,孝文化

正文:自古以来,许多文献中都有关于“孝”的论述,比如《说文》“孝,善事父母者”。《墨子经》“孝利亲也”。《贾子道术》“子爱利亲谓之孝”。《周书·谥法》“慈惠爱亲为孝。协时肇享为孝、五宗安之曰孝,秉德不回曰孝”。《礼记·祭义》“众之本教曰孝”。《孝经》“夫孝,德之本也。又,天之经也,民之行也”。《国语·周语》“孝,文之本也”。《左传·文公二年》“孝,礼之始也”。《周礼·大司乐》“中和祗庸孝友”。《诗·鲁颂·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孟子·梁惠王上》“孝悌之义”。《旧唐书》“性婉顺有容德,事父母以孝闻”。《百孝经》各个学派,各个时代对“孝”都有不同的观点。根据资料显 广东金融学院2009级汉语言文学(财经传媒)专业论文

示,湖北的孝感是孝文化的根据地,而“孝”字源于中国古代的甲骨文,距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

古时候,对“孝”也有不少的传说。其中有“董永的故事”,“二十四孝”之说。可见,中国自古以来都很重视“孝”。了解那么多关于“孝”的故事,我感化甚深。《论语》中,孔子对“孝”也有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论语在现实社会中也有一定的意义。《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它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孔夫子正是以这种朴素的、温和的生活态度来影响他的弟子,他的弟子都是一粒种子,把那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

其实“孝”这个概念早已经存在了。但是孔子给“孝”赋予了新的含义,而这个含义与我们今天理解的大不相同。翻开《新华词典》“孝”被解释成孝顺,进一步查孝顺,被解释成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孝”类似于《新华词典》中的解释。但是这种理解在《论语》中找不到。《论语》第一章中首先给“孝”下的定义是这样的: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现在仔细说说《论语》中所提到的“孝”,《学而》中提到“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说明“孝”就是无论父亲在不在,都能谨守父亲的教诲做人;《为政》 广东金融学院2009级汉语言文学(财经传媒)专业论文

中提到“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说明“孝”是不违背礼法;“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说明“孝”是孩子的为人处世方面不用父母担心;“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说明“孝”是指内心要对父母有孝敬之情;“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是说“孝”就是在孝敬父母的时候,脸色要和颜悦色,在师生的传承中如何体现孝,孔子给出的标准是“要发自内心的”。如果老师谦谦君子,博学多闻,因材施教,诲人不倦;学生积极进取,举一反三,勤奋好学,这样的师生关系不是正体现了传承的顺畅吗?不是比“有事,就让学生去做,有酒食,就让老师享用”这样的表面文章要强百倍吗?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这就是为什么孔子说“色难”了。因为要做到这一点,对师生双方都是有要求的。《先进》中提到“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说明“孝”是人们对于别人的称赞没有异议;《子张》中提到“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说明“孝”是在父母死亡的时候充分发挥感情。“孝”不是形式上的奉养和顺从,而是父母、儿女;老师、学生在参与传承的过程中,精心维护两代人之间传递的通道,要诚心诚意地教、诚心诚意地学,发自内心的,才能被称之为孝。广东金融学院2009级汉语言文学(财经传媒)专业论文

总的来说《论语》中的“孝”是讲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保有和悦的神色;行为要合义合礼;另外也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以尽量减少父母为自己担忧;父母过世之后,丧祭亦应合义合礼;且必须时常缅怀他们,并效法他们合义合礼的言行,如此都能做到,才算是孝。

参考文献:序号: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5)第151838号。作者:李彦昌《论语图典》P6,P11,P12,P113,P213。云南美术出版社。版次:2006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下载论语选修课观后感:轮孝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语选修课观后感:轮孝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语》论孝有感

    广东金融学院2009级汉语言文学(财经传媒)专业论文 《论语》论孝有感 作者班级:0916011班 作者学号:01601119号 作者名称:杜翔翔 指导老师:颜文武 摘要:《论语》是儒家经典的奠基之......

    论语孝教学设计

    《论语》选读——论孝教学设计 张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论语》中关于孝道的论述。2、过程与方法: 在合作探究中领悟经典要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吸收孔子......

    选修课观后感(阿甘正传)

    电影《阿甘正传》观后感 学号:B13043709姓名:赵书芳《阿甘正传》是一部让我感觉很温暖和感动的电影。这部电影给我们带来了满满的正能量。我们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也......

    选修课视频观后感

    视频观后感 通过教学观摩视频,让我受益匪浅,知道自己离老师这个职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教师这个职业的重要性,最主要的一点是通过这次的观摩教学观摩视频......

    从孝和因材施教浅谈论语思想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

    《论语与道德经》选修课心得体会(合集5篇)

    《论语与道德经》选修课心得体会这学期我选了老师开设的《论语与道德经》选修课,在课堂上,我深深地被老师渊博的知识和声情并茂的讲课方式所感染。后3堂关于《道德经》的课,因......

    24孝观后感

    《二十四孝》读后感 二十四孝》正如作者所言,当今,知道“二十四孝”的人已经不多了。可是 重温《二十四孝》 ,虽然这是十分久远的故事,但这种感动却好像就 在眼前。 “孝”是儒......

    选修课作业泰坦尼克号观后感

    《外国文学名著欣赏》结课作业心灵的震撼 时隔多年的后的今天,重温了《泰坦尼克号》这部经典的电影,细心品味,不一样的心情,不一样的体会,不一样的感慨! 影片的内容其实真的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