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聘教授岗位制度补充意见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聘教授岗位制度补充意见
各高等学校:
根据《河南省高等学校设立特聘教授岗位实施办法》(豫教高〔2004〕238号)有关规定,结合我省高校特聘教授岗位制度实施工作中的实际,现就有关问题提出如下补充意见:
一、关于特聘教授岗位和候选人申报
1、各高校在申报设立特聘教授岗位时,应明确重点突破的研究方向或研究任务。
2、申报高校要建立相应的校级特聘教授岗位制度,省级特聘教授候选人首先须是学校聘任的校级特聘教授。
3、特聘教授岗位所在学科至少应具有硕士学位授权点。
4、对于部分尚未设岗,但确有条件好且属于海外引进的特聘教授人选,同时符合设岗条件的学科,学校可作为特殊情况,申请补设特聘教授岗位,将该学科设置特聘教授岗位申请材料与特聘教授候选人推荐材料一并报送,提请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申请补设特聘教授岗位的数量不超过当年申报岗位数量的四分之一。
5、特聘教授候选人年龄一般在50周岁以下,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术成就特别突出且确属紧缺的人才,年龄可适当放宽,但不能突破55周岁,申报时学校应予以说明。
6、特聘教授候选人具有博士学位,主持过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
7、已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或其他省(市)特聘教授,聘期内不得再申报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聘教授。
8、对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特聘教授候选人,学校党委严格掌握人选的政治标准,申报时应附学校党委对候选人的书面意见。
9、特聘教授候选人如为现职学校校级领导或学校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必须在推荐的同时征得候选人任职单位上级干部主管部门或任职单位党委同意,如其聘任为特聘教授即免去其校级领导职务或职能部门负责人职务。候选人本人写出书面辞职保证书,申报学校在报送材料时对此要予以说明。
10、特聘教授候选人申报材料应包含如下内容:
(1)候选人在海外取得学历、学位,应出具教育部学历认证机构的学历认证;
(2)海外学者应聘的候选人申报时应提供担任高水平大学助理教授及以上职位或其他相应职位的任职证明;
(3)特聘教授岗位设置申请表和候选人推荐表中列举的SCI、EI、ISTP、SSCI、CSSCI收录以及论文他引情况,推荐单位和候选人应提供源证明(原件,须经有关检索机构盖章);
(4)推荐表中列举的所有科研项目立项证书、获奖及专利情况的证明复印件;
(5)5篇重要创新性论文的全文及其刊载杂志封面、目录的复印件,以及推荐表中列举的其他代表性著作封面、目录和论文首页复印件;
(6)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担任职务的证明以及做大会报告、特邀报告的邀请信或通知复印件;
(7)候选人校级特聘教授聘任证书复印件;
上述所有证明、证件材料复印件需加盖学校公章。
11、在省内高校之间招聘特聘教授候选人,申报学校需在推荐上报前函告候选人所在高校。
二、关于特聘教授聘任
12、特聘教授所在高校须为聘任的特聘教授配套必要的科研经费,并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其中,自然科学领域特聘教授科研配套经费不低于200万元,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特聘教授科研配套经费不低于50万元。
13、教育厅对评审通过的拟聘特聘教授人选通知学校进行公示,公示期一般为一个月。公示期结束后无异议的,学校可与之签订特聘教授聘任合同及工作任务书,并报教育厅核准。
14、已评审通过并经公示无异议的拟聘特聘教授人选,须在公示结束之日后3个月内办理上岗手续,特殊情况可以顺延3个月。到期不上岗者,视为放弃特聘教授资格。如果特聘教授岗位为申请补设,特聘教授岗位同时将被取消。
三、关于特聘教授考核管理
15、对于聘期内未能正常履行岗位职责的特聘教授,报请专家评审委员会审定,由学校解除聘任合同。
16、对于在聘期内到岗工作时间不足10个月的特聘教授,一经查实,聘任学校应解除
与其签订的聘任合同。
17、特聘教授如有违反学术道德规范,或触犯刑律,或在申报中有弄虚作假等行为的,一经查实,聘任学校应解除与其签订的聘任合同。
18、特聘教授在聘期内因特殊原因担任领导职务及学校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或调离受聘岗位,聘任学校应解除与其签订的聘任合同。
19、特聘教授三年聘期结束时,所在高校学术委员会应组织同行专家对本校特聘教授进行期中考核评估,同时对学校有关配套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自我评估,形成《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聘教授期中总结报告》和学校的自评报告,报送教育厅。在学校考核评估的基础上,教育厅组织同行评审专家采取会议评估和实地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确定是否续聘的意见。
四、其它
20、本意见自公布之日起,与《河南省高等学校设立特聘教授岗位实施办法》合并施行。
二○○六年五月十八日
第二篇:河南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模版)
河南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试行
为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 制度,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按照《事 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国人部发〔 2006〕 70号、《 〈事业 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国人部发〔 2006〕 87号 和《关于做好党群系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通知》(国人部 发〔 2007〕 85号的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实施范围
1、本实施意见适用于我省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 或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列入事业机构管理序列的事业单位, 包括经费来源主要由财政拨款、部分由财政支持以及经费自理的事业 单位。
2、事业单位在编在册的正式工作人员,包括管理人员(职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都要纳入岗位设置管理。
岗位设置管理中涉及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 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 限的有关规定执行。
3、使用事业编制的各类学会、协会、基金会等社会团体工作人 员参照执行,纳入岗位设置管理。
4、经批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进行管理的事业单 位、社会团体, 各类企业所属的事业单位和事业单位所属独立核算的 企业,以及由事业单位已经转制为企业的单位,不适用本实施意见。
二、类别设置
5、事业单位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 三种类别。(1管理岗位指担负领导职责或管理任务的工作岗位。管理岗 位的设置要适应增强单位运转效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的 需要;
(2专业技术岗位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具有相应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要求的工作岗位。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要符合专业技术工作 的规律和特点,适应发展社会公益事业与提高专业水平的需要;(3工勤技能岗位指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后勤保障、服务等 职责的工作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设置要适应提高操作维护技能, 提 升服务水平的要求,满足单位业务工作的实际需要。
6、事业单位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总量, 按照国家有关行业岗位设置指导意见和本省规定的结构比例控制标 准, 以在编在册的正式工作人员为基数, 由事业单位提出岗位设置意 见,报主管部门和政府人事行政部门综合确定。
7、事业单位三类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由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和 事业单位主管部门确定,控制标准如下:(1主要以专业技术提供社会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应保证专 业技术岗位占主体,一般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 70%;(2主要承担社会事务管理职责的事业单位,应保证管理岗位 占主体,一般应占单位岗位总量的一半以上;(3主要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后勤保障和服务等职责的事业 单位, 应保证工勤技能岗位占主体, 一般应占单位岗位总量的一半以 上;(4事业单位主体岗位之外的其他两类岗位,应保持相对合理 的结构比例;(5推进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逐步扩大社会化服务的覆 盖面。已经实现社会化服务的一般性劳务工作, 不再设置相应的工勤 技能岗位。
8、根据事业发展和工作需要,经批准,事业单位可设置特设岗 位,主要用于聘用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等特殊需要。
三、等级设置(一管理岗位等级设置
9、管理岗位分为 8个等级, 即由高至低分为三至十级职员岗位。事业单位现行的厅级正职、厅级副职、处级正职、处级副职、科级正 职、科级副职、科员、办事员依次分别对应管理岗位三至十级职员岗 位。
10、管理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根据其规格、规模、隶属 关系,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有关规定和权限确定。
11、事业单位承担领导职责的职员岗位设置按照编制部门确定的 单位领导职数和内设机构领导职数设置确定, 其他承担管理任务的职 员岗位设置,应保持合理的结构比例。
12、事业单位中的党群组织,除国家和我省有具体政策规定外, 原则上不单独设置职员岗位, 其工作人员在本单位已聘用的人员范围 内,按照各自章程或法律规定产生。
(二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设置
13、专业技术岗位分为 13个等级,包括高级岗位、中级岗位、初级岗位。高级岗位分为 7个等级,即由高到低分为一至七级,其中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岗位包括一至四级, 副高级岗位包括五至七 级;中级岗位分为 3个等级,即由高到低分为八至十级;初级岗位分 为 3个等级, 即由高到低分为十一至十三级, 其中十三级是员级岗位。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不区分正副高的, 暂按现行专业技术职务有关 规定执行。
14、专业技术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按照事业单位的功能、规格、隶属关系和专业技术水平等因素, 根据现行专业技术职务管理 有关规定和行业岗位设置管理指导意见确定。
15.专业技术岗位的最高等级设置,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区分正副 高的,省属事业单位原则上可设至专业技术二级岗位,省辖市、县属 事业单位原则上可设至专业技术三级岗位。
16.省辖市、县属事业单位确需设置专业技术二级岗位,聘用享 有盛誉、业内公认,贡献突出,且符合任职条件的专家、学者,须按 照规定的程序经省辖市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核准。
17、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根据经济 社会发展及事业单位的功能、规格、隶属关系和专业技术水平,实行 不同的结构比例控制。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
例全省总体控制目标为 1:3:6。
18、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之间的结构比 例,具体控制标准是:二级、三级、四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 1:3:6, 五级、六级、七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 2:4:4,八级、九级、十级岗位 之间的比例为 3:4:3,十一级、十二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 5:5。
19、根据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工作性质和专业技术工作特点等 因素, 综合确定专业技术岗位的主系列岗位, 其他需要设置的专业技 术岗位为辅系列岗位。辅系列岗位的等级设置一般应低于主系列岗位 的等级。
(三工勤技能岗位等级设置
20、工勤技能岗位分为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技术工岗位分 为 5个等级,即由高到低分为一至五级;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事业 单位中的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依次分别对应 一至五级岗位。
21、工勤技能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按照岗位等级规范、技 能水平和工作需要确定。
22、工勤技能岗位结构比例,一级、二级、三级岗位的总量占工 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全省总体控制标准为 25%左右 , 其中一级、二 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全省总体控制标准为 5%左 右, 主要应在专业技术辅助岗位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职责等对技能水平要求较高的领域设置。
(四特设岗位设置
23、特设岗位是事业单位中的非常设岗位,不受单位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 在完成工作任务或特殊情况消失后, 按照 岗位核准权限予以核销。特设岗位的等级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24、特设岗位的设置经主管部门审核后, 报省辖市以上政府人事 行政部门核准。
25、按照严格控制、严格审批的原则,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 的, 可申请设置特设岗位, 并填写 《河南省事业单位特设岗位审核表》 :(1承担国家或我省重大研究项目或课题,本单位工作人员无 法满足工作需要,急需引进高层次人才的;(2引进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 特殊津贴人员、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以及省部级有突 出贡献专家等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及高技能人才, 本单位相应等级岗位 无空缺的;(3符合行业岗位设置管理指导意见有关特设岗位设置具体规 定的;(4其他确需设置的。
四、基本条件(一岗位基本条件
26、事业单位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基本条件, 主要根据岗位的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确定。事业单位三类岗位的基本 任职条件是:(1遵守宪法和法律;(2具有良好的品行;(3具备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或技能条件;(4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二管理岗位基本条件
27、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 其中六级以上职员 岗位一般应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 四级以上职员岗位一般应具 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28、各等级职员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是:(1三级、五级职员岗位,需分别在四级、六级职员岗位上工 作两年以上;(2四级、六级职员岗位,需分别在五级、七级职员岗位上工 作三年以上;(3七级、八级职员岗位,需分别在八级、九级职员岗位上工 作三年以上。(三专业技术岗位基本条件
29、专业技术岗位基本任职条件, 按照现行国家和我省专业技术 职务评聘的有关规定执行。专业技术二级、三级、四级岗位原则上应 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五级、六级、七级岗位原则上应具有 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八级、九级、十级岗位原则上应具有中级 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十一级、十二级、十三级岗位原则上应具有初级 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30、实行职业资格准入控制的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 必 须包括准入控制的要求。
31、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以及高级、中级、初级岗位 内部不同等级岗位的具体任职条件, 由主管部门或事业单位, 按照本 实施意见及行业指导意见, 根据岗位的职责任务、专业技术水平要求 等因素综合确定。
32、专业技术一级岗位是国家专设的特级岗位, 其人员的确定按 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33、专业技术二级岗位由省实行总量控制和管理。专业技术二级 岗位的任职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对我省科学技 术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并为我省创造出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专 业技术人员;(2省内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等领域或行业的学术 技术领军人物,省级以上重点学科、研究室、实验室的学术技术带头 人;(3其他为我省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业内公认的 专业技术人员。(四工勤技能岗位基本条件
34、工勤技能岗位基本任职条件:(1一级、二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 5年,并分别通过高级技师、技师技术等级考评;(2三级、四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 5年,并分别通过高级工、中级工技术等级考核;(3学徒(培训生学习期满和新聘工勤技能人员见习、试用 期满,并通过初级工技术等级考核,可确定为五级岗位。
五、审核程序
35、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按照以下程序进行:(1制定岗位设置方案,主要包括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本单位 职能、编制总数、内设机构数、各级领导职数、拟设各类别各等级岗 位名称与数量等内容。同时填写 《河南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审核表》;(2将岗位设置方案和审核表按管理程序经主管部门审核后, 报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3在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限额内,制定岗 位设置实施方案,主要包括方法步骤、时间进度、组织领导机构、竞 聘办法、监督措施、岗位考核等
内容。编写岗位说明书,写明岗位名 称、岗位编码、受聘人员的基本条件、工作项目与岗位职责、工作数 量与质量标准等;(4广泛听取单位职工对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的意见;(5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由单位负责人员集体讨论通过;(6公布岗位设置实施方案和岗位说明书并组织实施。
36、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实行核准制度。具体核准权限按照以下规 定执行:(1省直属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厅核准,省直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经主管部门审核
后,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核准;(2省辖市直属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报市人事行政部门核 准,省辖市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经主管部门审核后, 报省辖市人事行政部门核准;(3县(县级市、区直属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经县(县 级市、区人事行政部门审核汇总后,报省辖市人事行政部门核准;县(县级市、区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经主管部门、县(县级市、区人事行政部门审核汇总后,报省辖市人事行政部门 核准。
37、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的直属机构所属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 案,由该直属机构审核汇总,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核准后,由 该直属机构组织实施。
对单位规模小、人员数量少、分布较分散的事业单位,可由事业 单位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制定岗位设置方案,在核准的岗位设置总量、结构比例、最高等级限额内集中调控、集中管理。
38、经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是事业单位聘用工作人员、确定岗位 等级、调整岗位以及核定工资的依据。
39、专业技术二级岗位按照以下程序确定:(1按照隶属关系,事业单位将符合专业技术二级岗位条件的 人选经省辖市或主管部门逐级报至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对人选审核确认后, 由单位聘用。40、事业单位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应保持相对稳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岗位设置方案可按照管理权限申请变更,并填写 《河南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变更表》 :(1)经机构编制部门批准,事业单位出现分立、合并,须对本 单位的岗位进行重新设置的;(2)根据上级或同级机构编制部门的正式文件,增减机构编制 的;(3)按照业务发展和实际情况,为完成工作任务确需变更岗位 设置的。
六、岗位聘用
41、事业单位应按照国家和我省的有关规定,以及核准的岗位设 置方案,根据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则,确 定具体岗位,明确岗位等级,聘用工作人员,签订聘用合同。聘用岗 位的种类及各等级岗位的数量要严格控制在政府人事部门核准的岗 位设置方案范围内。
42、事业单位聘用工作人员应根据岗位的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在岗位有空缺的条件下,按照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的有关规定择优聘 用。聘用条件一般不得低于国家和我省规定的基本条件。对确有真才 实学、成绩显著、贡献突出,岗位急需且符合破格条件的,可按照有 关规定和程序破格聘用。
43、事业单位人员原则上不得同时在两类岗位上任职。因行业特 点和工作需要确需兼任的,须按人事管理权限审批。
44、各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要
根据国家和我省有关规定,使事业单位现有在册的正式工作人员,按 照现聘职务或岗位进入相应等级岗位。
45、已经实行聘用制度的事业单位,可根据国家和我省有关规定,按照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对现有人员确定不同类别、不同等级的岗 位,并变更聘用合同相应的内容。
46、事业单位首次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岗位结构比例不得 突破现有人员的结构比例。现有人员的结构比例已经超过核准的岗位 结构比例的,应通过自然减员、调出、低聘或解聘的办法,逐步达到 核准的岗位结构比例。尚未达到核准的岗位结构比例的,要严格控制 岗位聘用
数量,根据事业发展要求和人员状况逐年逐步到位。
47、事业单位完成岗位设置、岗位聘用并签订聘用合同后,应写 出书面工作总结报告,填写《河南省事业单位岗位聘用情况审核备案 表》,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政府人事行政部门进行认定。对符合政 策规定,完成规范的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的事业单位,其聘用人员应 根据所聘岗位确定岗位工资待遇。
七、监督管理
48、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是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综合管理部 门,负责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政策指导和监督管理,制定和完善相关 政策措施。要加强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及时纠正违规行为。
49、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负责所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工作指导、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要严格执行有关政策规定,按照核准的岗位结
构比例,做好所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组织实施工作。50、事业单位根据本实施意见和有关政策规定,按照政府人事行 政部门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最高等级等要求,自主设置本单 位的具体工作岗位,并组织实施本单位的岗位聘用和签订聘用合同等 工作。
51、政府人事行政部门、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在岗位设 置和岗位聘用工作中,要严格执行有关政策规定,坚持原则,坚持走 群众路线,不得违反规定突破现有的职务数额,不得突击聘用人员,不得突击调整、聘用职务等级。对违反规定、滥用职权、打击报复、以权谋私的,要追究相应责任。对不按政策规定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 聘用的事业单位,政府人事行政部门不予认定岗位等级、不予审批工 资。情节严重的,对相关领导和责任人予以通报批评,并按照人事管 理权限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八、组织实施
52、在事业单位推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 度的重大改革和创新,是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的重要措施,是 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实行聘用制的前 提,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各级政府人 事行政部门、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岗 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复杂性,妥善处理好实施工 作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实施工作平稳有序进行。53.有行业岗位设置指导意见的,要按照国家和我省的规定以及
行业指导意见,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没有行业岗位设置 指导意见的,经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同意,可参照相近行业指导意见执 行; 其他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由政府人事行政部门会同事业单位主管 部门按照国家和本实施意见的精神执行。
54、有条件的地区、部门和事业单位应建立岗位设置管理信息数 据库,运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提高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信 息化、规范化水平。
55、各省辖市、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以及行 业岗位设置管理指导意见和本实施意见,制定本市、本部门具体的岗 位设置管理实施细则,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备案后组织实施。
56、本实施意见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负责解释。
第三篇:河南省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2011
河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
豫政 〔2011〕58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及《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18号),结合我省实际,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合并实施,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现就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基本原则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一是从城乡居民的实际情况出发,低水平起步,筹资标准和待遇标准要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二是个人(家庭)和政府合理分担责任,权利与义务相对应;三是政府主导和居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城乡居民普遍参保;四是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属地管理。
二、目标任务
建立个人缴费、政府补贴、集体补助或其他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个人对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相结合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城乡居民老年基本生活。按照国家统一部署,2012年基本实现全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三、参保范围
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和不符合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城镇非从业居民,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四、基金筹集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主要由个人缴费、政府补贴、集体补助或其他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个人对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构成。
(一)个人缴费。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城乡居民应当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700元、800元、900元、1000元10个档次,试点县(市、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设缴费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
省政府依据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等情况适时调整缴费档次。
(二)政府补贴。政府对符合待遇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基础养老金分别由中央财政和试点县(市、区)财政按确定的标准给予补助。
省、省辖市两级财政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省财政每人每年补贴20元,省辖市财政每人每年补贴不低于10元。
对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试点县(市、区)为其代缴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对烈士遗属、领证的独生子女父母和农村计划生育双女父母,有条件的地方可给予适当补贴;对选择较高档次标准缴费的,给予适当鼓励。具体补贴办法由试点县(市、区)政府制定。各级财政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不能冲抵个人缴费。
(三)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
(四)鼓励其他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个人对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
五、建立个人账户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为每个参保人建立终身记录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对参保人缴费提供的资助,各级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全部记入个人账户,完全积累,一步做实到位。个人账户储存额参考中国人民银行每年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计息。
六、养老金待遇
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支付终身。
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试点县(市、区)确定的基础养老金补贴标准每人每月不低于5元。对长期缴费的城乡居民,可适当加发基础养老金,提高和加发部分的资金由试点县(市、区)政府支出。
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与现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相同)。参保人员死亡,个人账户中的资金余额除政府补贴外,一次性支付给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无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的,个人账户资金余额用于继续支付其他参保人的养老金。
七、养老金待遇领取条件
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居民,年满60周岁,可按月领取养老金。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以及国家规定的其他养老待遇的,不用缴费,可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农村居民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距领取年龄不足15年的,应按年缴费,也允许补缴,累计缴费不超过15年,补缴应按补缴当年的缴费标准,补缴不享受政府缴费补贴;距领取年龄超过15年的,应按年缴费,累计缴费不少于15年。
要引导城乡中青年居民积极参保、长期缴费,长缴多得。具体办法由试点县(市、区)政府规定。
八、待遇调整
省政府根据国家统一安排和经济发展、物价变动等情况,适时调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
九、基金管理
建立健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财务会计制度。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单独记账、核算,按有关规定实现保值增值。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要分账管理,不得混用。在试点阶段,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暂实行县级管理。随着试点范围扩大和试点工作推开,逐步提高管理层次。
十、基金监督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切实履行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职责,制定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各项业务管理制度,规范业务程序,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基金稽核制度,对基金的筹集、上解、划拨、发放进行监控和定期检查,并定期披露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和支付信息,做到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财政、监察、审计部门要按各自职责实施监督,严禁挤占挪用,确保基金安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定期对各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情况进行指导和检查,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杜绝虚报冒领等违法违纪现象发生。试点县(市、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和村委员会(居委会)每年在行政村(社区)范围内对参保人缴费和待遇领取资格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十一、经办管理服务
试点县(市、区)要认真记录城乡居民参保缴费和领取待遇情况,建立参保档案,长期妥善保存。使用全省统一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信息系统,纳入社会保障信息系统(“金保工程”)统筹推进,逐步与其他公民信息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要全面应用社会保障卡,方便参保人持卡缴费、领取待遇和查询本人参保信息,逐步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
试点县(市、区)要按照精简效能原则,整合现有社会保险经办管理资源,统一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管理服务;要加强乡镇、街道办事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所建设,实行县级垂直管理,按照每万名参保人员配备1名专职工作人员的比例配足工作人员,同时按规定标准配备固定办公场所、必要信息化设备和其他设施,具体标准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确定。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不得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中开支。建立与服务人群和业务量挂钩的经费保障机制,运用现代管理方式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试点地方要健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行政机构,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十二、衔接相关制度
原来已开展以个人缴费为主、完全个人账户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称老农保)的地方,要在彻底解决老农保基金债权问题的基础上,做好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工作。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等其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最低生活保障、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农村五保供养、社会优抚等政策制度的配套衔接工作,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十三、加强组织领导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由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省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组织实施。省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并督促检查政策的落实情况,总结评估试点工作,协调解决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各省辖市及试点县(市、区)要调整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负责本地试点工作。
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重大意义,将其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考核体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切实履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统筹规划、政策制定、统一管理、综合协调等工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分工,加强协调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合力。
十四、制定试点实施办法
各试点县(市、区)政府要根据本实施意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实施办法,经省辖市政府审核,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并报国务院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备案。
十五、做好宣传工作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对试点工作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和各项政策的宣传,使这项惠民政策深入人心,引导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积极参保。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注意研究试点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和总结解决新问题的办法和经验,妥善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把好事办好。重要情况要及时向省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报告。
本意见自印发之日起实施。《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实施意见》(豫政〔2009〕94号)同时废止。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零一一年七月二十五日
第四篇:河南省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实施意见
河南省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实施意见
(省人事厅 省财政厅 二○○六年十月八日)
根据《国务院关于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的通知》(国发〔2006〕22号)和人事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58号)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实施范围
本实施意见的实施范围为,按照公务员制度管理和经省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单位中,2006年7月1日在册正式工作人员。
二、职级工资制度的实施
列入实施范围的单位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实行职级工资制。
(一)套改工资的办法。
职务工资。公务员按现任职务执行相应的职务工资标准。
级别工资。公务员的级别和级别工资档次,按现任职务、任职年限和套改年限确定(附件
1)。
现任职务,是指按干部管理权限由任免机关正式任命的职务。任职年限,是指从正式任命现任职务当年起计算的年限。套改年限,是指工作年限与不计算工龄的在校学习时间合并计算的年限,其中须扣除1993年以来除试用期外考核不计考核等次或不称职的年限。不计算工龄的在校学习时间,是指在国家承认学历的全日制大专以上院校未计算为工龄的学习时间(只适用于这次工资制度改革,不涉及工龄计算问题)。在校学习的时间以国家规定的学制为依据,如短于国家学制规定,按实际学习年限计算;如长于国家规定学制,按国家规定学制计算。
任职年限和工作年限的计算截至2006年6月30日。
公务员按现任职务套改的级别,如低于或等于按原任低一职务套改的级别,可先按原任低一职务套改,在此基础上高套一个级别,级别工资就近就高套入对应的工资标准;如高于按原任低一职务套改的级别,但级别工资额低于按原任低一职务套改的级别工资额,可先按原任低一职务套改,再就近就高套入按现任职务套改级别对应的工资标准。按原任低一职务套改时,现任职务的任职年限与原任低一职务的任职年限合并计算为低一职务的任职年限。
公务员套改的级别和级别工资额低于相同学历新参加工作人员转正定级的级别和级别工资额的,执行相同学历新参加工作人员转正定级的级别和级别工资额;套改的级别高于相同学历新参加工作人员定级的级别,但级别工资额低于定级的级别工资额的,可按相同学历新参加工作人员定级的级别工资额就近就高套入套改级别对应的工资标准。
(二)正常晋升工资的办法。
1.晋升职务增加工资。
公务员晋升职务后,从晋升职务的次月起执行新任职务的职务工资和相应的级别工资。原级别低于新任职务对应最低级别的,晋升到新任职务的最低级别;原级别在新任职务对应级别以内的,晋升一个级别。级别工资逐级就近就高套入晋升后级别对应的工资标准。
2.按考核结果晋升级别增加工资。
从2006年7月1日起,公务员考核累计五年称职及以上的,从次年的1月1日起在所任职务对应级别内晋升一个级别,级别工资就近就高套入晋升后级别对应的工资标准。下一次按考核结果晋升级别的考核年限,从级别变动的当年起重新计算。公务员晋升职务相应晋升级别时,如晋升一个级别,按考核结果晋升级别的考核年限从上一次按考核结果晋升级别的当年起计算;如晋升两个级别及以上,按考核结果晋升级别的考核年限从晋升职务变动级别的当年起重新计算。
公务员按套改办法重新确定级别后,自2007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凡考核称职及以上并达到级别工资套改表规定年限的,可从达到规定年限当年的1月1日起晋升一个级别,级别工资就近就高套入晋升后级别对应的工资标准。其中,职务未发生变动的,须按现任职务达到上一级别规定年限或按原任低一职务达到套改确定级别规定年限;晋升职务只晋升一个级别的,须按原任职务达到晋升后级别的规定年限。按有关规定高定级别的人员,先按高定前的级别执行上述办法,在此基础上再予以高定,但不得突破本职务对应的最高级别。按上述办法晋升级别后,按考核结果晋升级别的考核年限从级别变动的当年起重新计算。
公务员的级别达到所任职务最高级别后,考核累计五年称职及以上,不再晋升级别,在所任级别对应工资标准内晋升一个工资档次。
3.按考核结果晋升级别工资档次。
从2006年7月1日起,公务员考核累计两年称职及以上的,从次年1月1日起在所任级别对应工资标准内晋升一个工资档次。下一次按考核结果晋升级别工资档次的考核年限,从工资档次晋升的当年起重新计算。
4.其他。
公务员晋升级别相应增加级别工资时,如增资额超过下一级别一个工资档差,晋升级别工资档次的考核年限从级别晋升的当年起重新计算;如增资额不超过下一级别一个工资档差,晋升级别工资档次的考核年限从上一次晋升级别工资档次的当年起计算。晋升两个以上级别时,逐级计算增资额是否超过下一级别一个工资档差。
公务员晋升级别和按考核结果晋升级别工资档次在同一时间的,先晋升级别,再晋
升级别工资档次。
(三)新录用人员工资待遇。
1.试用期工资。
直接从各类学校毕业生中录用的公务员试用期工资分别为:初中毕业生570元,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590元,大学专科毕业生655元,大学本科毕业生685元,获得双学士学位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含学制为六年以上的大学本科毕业生)、研究生班毕业和未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710元,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770元,获得博士学位的研究生845元。
其他新录用的公务员试用期工资,按管理权限由主管部门参考录用前本人工作经历和录用后拟任职务、级别,按照比本单位同等条件人员低一个级别工资档次的数额确定。
新录用到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工作的公务员,仍实行一年的试用期,试用期工资可直接按试用期满后工资确定。
2.试用期满后工资。
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合格后,按所任职务和级别执行相应的工资标准。
直接从各类学校毕业生中录用的公务员,职务工资分别执行下列职务对应的标准:初中、高中和中专毕业生按办事员;大学专科、大学本科、获得双学士学位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含学制为六年以上的大学本科毕业生)、研究生班毕业和未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按科员;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按副主任科员;获得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按主任科员。级别和级别工资分别定为:初中毕业生二十七级1档;高中、中专毕业生二十七级2档;大学专科毕业生二十六级2档;大学本科毕业生二十五级2档;获得双学士学位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含学制为六年以上的大学本科毕业生)、研究生班毕业和未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二十五级3档;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二十四级3档;获得博士学位的研究生二十二级1档。
其他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合格后,按所任职务比照本单位同等条件人员执行相应的工资标准。
录用到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工作的大中专以上毕业生,试用期满合格后级别工资可适当高定:其中,在县直单位工作的高定一档,在乡镇工作的高定两档。
三、级别与工资等待遇适当挂钩
级别与工资等待遇挂钩问题,待国家有关具体办法出台后另行制定实施意见。
四、机关工人工资制度的实施
(一)机关工人工资套改办法。
1.技术工人工资套改办法。
技术等级工资。技术工人按考评(聘任)的技术等级(职务)执行相应的技术等级工资标准。
岗位工资。技术工人的岗位工资档次按现任技术等级(职务)、任技术等级(职务)年限和套改年限确定(附件2)。
现任技术等级(职务)是指技术工人按机关事业单位技术等级(职务)考评规定考评(聘任)的技术等级(职务);任技术等级(职务)年限是指技术工人从考评(聘任)技术等级(职务)当年起计算的年限;套改年限,是指工作年限与不计算工龄的在校学习时间合并计算的年限,其中须扣除1993年以来除学徒期、熟练期外考核不计考核等次或不合格的年限。
任技术等级(职务)年限和工作年限的计算截至2006年6月30日。
技术工人按现任技术等级(职务)套改的岗位工资额,如低于或等于按原任低一技术等级(职务)套改的岗位工资额,可先按原任低一技术等级(职务)套改,再就近就高套入现任技术等级(职务)对应的工资标准。按原任低一技术等级(职务)套改时,现任技术等级(职务)的年限与原任低一技术等级(职务)的年限合并计算为低一技术等级(职务)的年限。
2.普通工人工资套改办法。
普通工人的岗位工资档次,按套改年限确定(附件2)。套改年限的计算办法与技术工人相同。
(二)正常晋升工资档次办法。
1.晋升岗位工资档次。
从2006年7月1日起,机关工人考核累计两年为合格及以上的,从次年1月1日起晋升一档岗位工资。下一次按考核结果晋升岗位工资档次的考核年限,从工资档次晋升的当年起重新计算。技术工人晋升技术等级(职务)后,岗位工资逐级就近就高套入晋升后的技术等级(职务)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如增资额超过按原技术等级(职务)正常晋升岗位工资档次增加工资的数额,晋升岗位工资档次的考核年限从晋升技术等级(职务)的当年起重新计算;如增资额不超过按原技术等级(职务)正常晋升岗位工资档次增加工资的数额,晋升岗位工资档次的考核年限从上一次晋升岗位工资档次的当年起计算。
2.晋升技术等级(职务)工资。
技术工人晋升技术等级(职务)后,执行新任技术等级(职务)对应的技术等级工资标准。
(三)新参加工作工人的工资待遇。
新参加工作的工人,仍实行学徒期和熟练期制度。技术工人学徒期间的工资待遇为第一
年570元,第二年590元;学徒期满合格后定级,执行初级工技术等级工资和岗位工资二档。技工学校、职业高中、职业中专毕业生,第一年执行590元,一年期满合格后定级,执行初级工技术等级工资和岗位工资二档;高职高专及以上毕业生第一年为655元,一年期满合格后定级,执行初级工技术等级工资和岗位工资三档。
普通工人熟练期一年,其熟练期间的工资待遇为570元;熟练期满合格后定级,执行普通工人岗位工资一档。
对个别考核不胜任本职工作的可适当延期定级。
(四)其他。普通工人经考核转为技术工人后,根据本单位同等条件技术工人的工资水平重新确定工资。
五、实行年终一次性奖金
对考核为称职(合格)及以上的工作人员发放年终一次性奖金,在考核结果确定后兑现,奖金标准为本人当年12月份的基本工资。考核为基本称职、不称职(不合格)的人员,不发放年终一次性奖金。
六、改革的有关政策
(一)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等类别公务员,在其工资办法出台前,暂按本实施意见执行。
(二)军队转业干部按本人现任职务套改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如现任职务(不含受过撤职、降级处分的人员)低于转业时部队原职务的,根据其现执行的工资待遇对应的职务套改级别工资,职务工资执行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工资标准。
(三)被授予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且1993年工资制度改革以来按国家规定高定了工资档次的人员,仍保持荣誉的,可在本人套改工资的基础上适当高定工资档次:曾经高定过两个及以上工资档次的,可高定两个工资档次;曾经高定过一个工资档次的,可高定一个工资档次。
因同一事迹同时获得过多个荣誉称号的,不得重复高定档次。
(四)1993年工资制度改革以来,受过降级、撤职处分的公务员,在套改确定的级别基础上低定一个级别,级别工资就近就低套入相应的级别工资标准,如套改级别为本职务最低级别,在套改确定的级别工资基础上低定一个级别工资档次;受过开除留用察看处分的机关工人,在套改的岗位工资基础上降低三个工资档次,岗位工资在第4档以下的,执行最低工资档次。
1993年工资制度改革以来,受行政、刑事处罚的人员,处罚期满后由单位接收并分配了正式工作的,在套改确定的级别基础上低定一个级别,级别工资就近就低套入相应的级别工资标准。其中,曾被劳动教养、治安拘留、被判处管制的,再低定一个工资档次;曾被判处拘
役、有期徒刑宣告缓刑的,再低定两个工资档次。上述两类人员如套改级别为本职务最低级别的,在套改确定的级别工资基础上分别低定2个和3个级别工资档次。
正在接受立案或停职审查的人员,暂缓套改工资,待审查结束作出结论后,再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五)工资关系未转入现所在工作单位的人员,须将工资关系转入后,再参加工资改革。
七、组织领导和贯彻实施
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是贯彻公务员法的要求,也是对现行公务员工资制度的完善,这项工作关系到机关广大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做好这项工作,对于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这次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艰巨性,统一思想和行动,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和要求,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认真组织实施。要切实加强领导,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要坚决维护国家工资福利政策的严肃性,不得自行突破国家和省里政策。要认真做好宣传解释和政治思想工作,确保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的平稳实施。
工作人员套改工资,属于省委管理的干部,按干部管理权限审批,省直单位其他人员报省人事厅审批;其他有关工资的处理,仍按国家现行有关规定执行。各省辖市的工资审批问题,由各地自行研究确定。
第五篇:南京工程学院特聘教授岗位制度实施办法-人事处
附件:
南京工程学院特聘教授岗位制度实施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人才强校战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学校决定实行特聘教授岗位制度。通过引进和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带动一批重点学科、重要载体和优秀团队赶超国内外先进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
第二条 在学校重点建设的学科、重要载体和领域设置特聘教授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和招聘条件,实行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动态管理。
第三条 特聘教授实行岗位聘任制,按需设岗、公开招聘、专家评审、择优聘任、合同管理,聘期三年,特殊人才聘期经协商可延长至五年。聘任期间,须在学校全职全时工作。对特殊人才可实行柔性管理。
第二章
岗位设置
第四条
特聘教授岗位原则上在二级学科或教学科研团队中设置。根据学科性质和岗位职责将特聘教授岗位划分为A岗和B岗两类。
第五条
设置特聘教授岗位的范围:
(一)对我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学术上达到或最有可能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的重点建设学科;或教学科研实力较强,处于国内外学科发展前沿,有望实现快速发展的新兴学科。
(一)主持完成过国家级科研项目,且近三年获批1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的主持人;或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的负责人;或二级博士学科点、一级硕士学科点的带头人;或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重要技术岗位的负责人。
(二)近五年取得的成果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作为第一作者在本学科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发表多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其中至少有10篇被SCI、EI、CSSCI等检索收录。
2、作为第一作者在本学科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篇以上,且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二等奖及以上奖励的主持人。
3、作为第一作者在本学科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篇以上,其中至少3篇被SCI、EI、CSSCI检索收录,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1)省部级科研成果三等奖的主持人或省部级科研成果二等及以上奖获得者(排名前2);(2)省级教学团队、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3)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项以上(排名第一)。
4、国家“千人计划”“特支计划”等人才计划入选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333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对象,国家特色专业(二类)主持人,国家精品课程主持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负责人,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
(一)获准设置的特聘教授岗位由学校面向校内外公开招聘符合条件的人选。
(二)学校组织校内外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特聘教授人选。第十条
特聘教授候选人确定聘任程序
校长办公会议根据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意见审定特聘教授人选,由校长与受聘人员签订聘任合同,规定聘期及聘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五章 岗位职责
第十一条
特聘教授聘期内须履行以下职责(3年聘期):
一、教学任务:主持学校重点建设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工作或编写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并完成一定数量的本学科核心课程讲授任务。
二、科研任务:以南京工程学院为承担单位,申请、主持国家、省部级科学研究项目或发明专利,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出版学术专著,开展应用技术开发和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等。
(一)聘期内,A岗须完成以下科研任务中的3条:
1、主持国家级科研课题1项以上。
2、在核心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被SCI、EI、CSSCI收录检索研究论文6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在本学科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3篇以上。
3、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或哲学社会科学奖1项(排名前2)。
进步和发展,有高层次的论文发表或论著出版,或承担较高水平的科研项目。
六、组织开展国际国内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与国内外同行建立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关系,提升本学科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七、设岗单位的特定岗位职责:具体职责由设岗单位在申请设岗时根据岗位性质按上述几方面分别作出明确要求并形成书面意见,经学校批准后执行。
第六章 待遇及工作条件
第十二条 聘期内,A、B岗特聘教授分别享受二级或三级教授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国家规定的工资和基础性绩效工资部分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同时,另享受相应特聘教授岗位津贴(以下简称“特岗津贴”)30-40万元/年、20-30万元/年。
第十三条 校外引进的特聘教授人事关系一般须调入学校,调入学校的特聘教授可根据《南京工程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实施办法》规定享受相应层次引进人才的安家费、购房补贴等相关待遇,但在学校服务期须满八年。安家费、购房补贴在受聘人员购买商品房后,学校首付购房补贴和安家费款的80%,其余20%分别在服务期的第七年、第八年平均发放。特聘教授人事关系不调入学校且学校未能提供住宿的,聘期内由学校每月提供1500元的租房补贴。
第十四条
在聘期内学校为特聘教授提供学科建设经费(含
一、特聘教授聘期内每满一年须进行一次考核。
二、聘期内第2年由二级单位按聘期考核标准进行中期考核,考核结果报学校审核。中期考核主要检查工作进展以及任务完成情况,评议受聘者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和工作业绩,着重检查科研成果。
三、期满考核由学校和二级单位共同组织,按聘任合同中确定的岗位职责进行聘期目标考核。
第二十一条 学校每年预留特聘教授特岗津贴的30%,期满考核优秀或合格者全额发放,不合格者予以扣发,考核优秀人员另奖励特岗津贴标准的5%。
(一)考核作为续聘和解聘的依据。考核合格,可继续续聘,考核不合格,解除聘任合同。聘任期满,经考核优秀或合格并符合应聘条件人员,可参加新一轮聘任,重新签订聘任合同续聘,考核不合格者不再续聘。
(二)聘任期满,如因退休、岗位变动等原因不能上岗者,或考核不合格者,将不再续聘。人事关系调入学校且不能被继续聘为特聘教授者,则按学校实际聘任的岗位享受相应的待遇。
第二十二条 特聘教授如有违反学术道德规范、或在申报中有弄虚作假等不良行为,学校一经发现,将中止与其聘约,并追究相关责任。
第八章
附
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