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按照从物流作业执行者的角度进行分类
1.企业自营物流:是指生产制造企业自行组织的物流。一般来说,工业企业自营物流包含三个层次。
(1)物流功能自备。就如同我们在传统企业中看到的那样,企业自备仓库,自备车队等,企业拥有一个自我服务的体系。其中又包含两种情况:一是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彼此独立地完成各自的物流使命;二是企业内部设有物流运作的综合管理部门,通过资源和功能的整合,专设企业物流部或物流公司来统一管理企业的物流运作
(2)物流功能外包。一是将有关的物流服务委托给物流企业去做,即从市场上购买有关的物流服务,如由专门的运输公司负责原料和产品的运输;二是物流服务的基础设施为企业所有。但委托有关的物流企业来运作,如请仓库管理公司来管理仓库,或请物流企业来运作 管理现有的企业车队。从产业进化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进步。
(3)物流系统组织。企业自己既不拥有物流服务设施,也不设置功能性的物流职能部门,而是通过整合市场资源的办法获得相应的物流服务。包括供应链的设计、物流服务标准的制定、供应商和分销商的选择等,直至聘请第三方物流企业来提供一揽子的物流服务。
2.第三方物流:(Third-Party Logistics,简称3PL,也简称TPL)的概念源自于管理学中的(out-souring),意指企业动态地配置自身和其他企业的功能和服务,利用外部的资源为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服务;将(Out-souring)引入物流管理领域,就产生了第三方物流的概念。所谓第三方物流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管理的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因此第三方物流又叫合同制物流。
3PL既不属于第一方,也不属于第二方,而是通过与第一方或第二方的合作来提供其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它不拥有商品,不参与商品的买卖,而是为客户提供以合同为约束、以结盟为基础的、系列化、个性化、信息化的物流代理服务。最常见的3PL服务包括设计物流系统、EDI能力、报表管理、货物集运、选择承运人、货代人、海关代理、信息管理、仓储、咨询、运费支付、运费谈判等
第二篇:从广告角度对伊利公关进行分析
试论伊利在乳制品行业危机后的品牌重塑策略
摘要:2008年9月,三鹿奶粉事件的爆发,令快速发展的我国乳品业猝不及防,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和行业危机。三鹿、蒙牛、伊利作为全国最大的奶品生产企业,在本次事件中遇到了严重的“品牌危机”,使民族企业的这些金字招牌和乳品行业遭到重创。伊利作为我国的民族品牌,在危机发生后及时并有效的进行了危机公关,此外,伊利还支持了一系列的公益事业,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品牌重塑的目的。使它的品牌不但没有像三鹿那样没有倒下,反而更加强大。
关键词:乳制品行业危机、危机公关、品牌重塑
一、乳制品行业危机
2008年9月,在新闻媒体的曝光下,三鹿“毒奶粉事件”见诸于众,受其影响,我国乳制品行业爆发了“大地震”。
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作出了重大部署。按照对奶制品进行全面检查的要求,国家质检总局在完成婴幼儿奶粉三聚氰胺全国专项监督检查后,又紧急组织开展了全国液态奶三聚氰胺专项检查。结果检测出在蒙牛、伊利、光明等知名品牌企业的奶粉和液态奶中都不同程度上含有三聚氰胺。在危机发生后,伊利启动了应急措施,紧急召回所有未销售的问题产品,对于已售出的产品,消费者可以申请退货。2009年9月18日,质检总局发布公告,因为发生三聚氰胺污染,撤销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伊利”牌乳粉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由此引发了消费者对国产婴幼儿奶粉和其它乳产品质量的不信任感,一时间,伊利等企业的乳制品销售都纷纷受阻,为了重塑品牌,重新得到消费者的信任,伊利进行了一系列的危机公关活动。
二、危机公关策略
我们都知道企业遇到危机时,应当尽可能早地应对媒体和公众。不要阻挠事实的发布。拖延的时间越长,就会对公司的形象造成越大的伤害。伊利认识到“公开和坦诚不仅是应对危机的最好策略,而且也是唯一可以采取的策略”。所以在事件曝光的第一时间,伊利启动紧急应对措施,包括召回问题产品以及接受消费者的退货等等。此后,为了挽救形象,伊利又进行了一系列的公关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坦诚面对、作出承诺并落实承诺,还有支持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1.坦诚面对媒体和公众,进行危机公关
2008年9月18号,伊利发出了“致妈妈们的一封信”,在这封信中,伊利表达了深深的歉意,但似乎消费者并不买账,认为伊利在推卸责任,把错误推给奶农,并申称“虽然添加了三聚氰胺,但其添加量在人体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道歉并没有让消费者改变态度,相反消费者认为这种道歉丝毫没有诚意。两天后(即9月20日),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接受《CCTV晚间新闻》记者专访,不仅承认自己的产品有问题,就再一次就问题产品向公众道歉并作出承诺,承诺将不惜一切保食品安全,为公众提供放心奶。伊利坦诚面对记者的采访,通过CCTV这个公信力强的媒体向广大消费者表达歉意并作出承诺,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让公众看到了伊利的诚意,但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消费者不是傻子,不可能相信一两句空话,这一切还得靠企业真心实意的去落实。所以在9月24日,北京一些大超市内伊利产品又重新摆上货架,且都在醒目位置放置质检报告,提示消费者产品已经通过国家检验。市场相关负责人为消费者介绍,上架的产品都是经国家质检部门检验合格的批次产品,于是酸奶、纯牛奶销量开始回升,这一切都暗示着消费者信心已经出现回暖迹象。
2008年10月13日,伊利做客《对话》郑重承诺“7张检验单确保产品安全”。伊利此次成功利用大众媒体宣传自己的改进,努力让消费者对伊利产品重拾信心。伊利的坦率和真诚让现场的观众看到了我国奶制品行业走向健康发展的希望,对此,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先生认为:“三聚氰胺事件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加速了乳制品行业的良性发展,促进了乳制品企业建立起奶业持续健康发展所必须建立的长效机制。”
为了满足更多消费者的知情需求,实现与消费者的立体沟通,伊利开通行业首个“数字化参观平台”,“零距离”面对公众的监督,为公众带来放心奶。11月13日,伊利集团全面打造的“数字化参观平台”将在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开通运行,消费者通过登陆平台点播视频即可获悉伊利牛奶生产的全过程,并且可以通过网络互动平台参与伊利工厂实地参观考察活动,全面实现随时随地“走进”伊利工厂,和生产过程“零距离接触”。该数字化参观平台的上线将实现生产信息的“全面开放、全景直播、全程透明”,这种推倒工厂“围墙”的沟通形式,在国内食品行业尚属首例。伊利这种对公众的坦诚,让消费者看到了一个完全透明的伊利,没有了信息不透明的羁绊,消费者是用一种平等甚至审视的姿态在和企业对话大大加强了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
2008年10月23日,伊利“放心奶之旅”全面启动,万名消费者共观“放心奶”诞生
由伊利集团联合全国数十家媒体共同举办的一场“放心奶大行动”在北京、四川、安徽、江苏、黑龙江、呼和浩特等省市自治区全面展开。上万名媒体、质检专家以及消费者共同走进伊利工厂,亲眼见证了伊利“放心奶”的出产全过程。而伊利敞开大门、主动邀请公众监督的态度,也以实际行动向社会证明:伊利集团已进一步完善质量检测、监督体系,为人们的健康生活提供真正安全、放心的乳制品。
2.落实承诺:三清三保抓质量,确保市场上的伊利产品放心食用 为了确保产品质量,消除食品安全隐患,伊利已制定了“三清理、三确保、抓两头”三大措施,在落实国家有关部门指示的基础上,通过问题产品处置、生产管理、出厂检验等三个方面的控制,确保消费者买到的是合格放心的产品。
三清理工作主要围绕原料供应、库存产品、市场产品等三个方面。具体内容包括:严格清理所有的原料供应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严格清理库存产品:执行最高的检测标准,不论什么问题,严重性如何,有问题的库存产品一律销毁,决不允许进入市场;严格清理市场:在第一时间检测不合格的产品从市场上全面收回,并在各地组织专门队伍进行不间断的市场监督,不让一件有问题的产品出现在市场上。
在生产环节,伊利通过“三确保”来保证产品质量,并把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消灭在工厂,确保生产销售的每一批产品都是经过检验合格的。三确保主要指,一是确保所有的产品都必须经过企业自身和国家质检部门的严格检测后再出厂;二是确保更加严格对原奶收购环节进行检测,从源头杜绝问题的产生,三是要确保奶农利益。
最重要的是,全面落实“抓两头”的工作。抓两头主要是指原奶和出厂。在原奶收购方面,伊利已经将所有的检测设备前置到收奶环节,采购了价值750多万元的检测设备,增加专业质量检测人员的数量,加强和提升自身的检验水平。在出厂环节,现在专项检测设备已经到位,各工厂都配备了检测仪器进行检测控制。在对所有原料和产品进行严格检测的基础上,再请当地质检部门进行复检,合格一批,出厂一批。3.积极支持体育事业和公益事业
伊利作为唯一一家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上海2010年世博会提供乳制品的企业,作为一家致力于人类健康的公司,“健康中国”就是伊利长久坚持的社会责任体系,所有伊利人,都全力以赴,为人类提供健康、安全的产品,为人类和社会的健康发展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12月5日,由中华慈善总会、李嘉诚基金会等八大慈善组织联合主办的2008中华慈善晚宴在北京举办。因在2008年慈善事业中的突出表现,伊利作为唯一一家乳品企业,荣获“中华慈善奖”。这是继三次荣膺“最佳企业公民”称号后,伊利集团再次代表中国乳业站至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的最前沿。
伊利的公益事业并没有因获此殊荣而止步,而是更加努力、倾力为贫困人民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如:2009年6月1日,世博牛奶造福疆内学子,伊利当选新疆学生奶定点企业;2009年6月30日,伊利情倾“一杯奶”助力内蒙古政府打造惠民工程侧记;2009年8月18日,伊利集团8000箱牛奶慰问呼和浩特环卫工人;2009年9月25日,伊利集团积极响应全民阅读活动,打造学习型企业;2009年11月16日,伊利携手生命阳光馆,以大爱大道诠释世博精神;2009年11月23日,伊利牵手上海世博会打造专业母婴服务中心;2010年4月4日,抗旱救灾方面,伊利率先在行动,向玉树灾区捐助乳业第一笔物资;等等。作为中国乳品行业的领军者,伊利始终坚持“厚度优于速度、行业繁荣胜于个体辉煌、社会价值大于商业财富”的价值理念。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一直走在行业前列。
第三篇:从企业角度看物流人才的培养
从企业角度看物流人才的培养
摘要: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企业实际需要出发,以需求为导向设置资源,提高师资业务水平,加大实践力度,从而保证人才的质量。
关键词:物流管理;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课题《校企对接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130502172)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职业教育将面临最大的机遇和挑战,顺势而为,职业教育将会获得空前的发展。
一、校企对接中职业学校物流专业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物流专业作为我国新兴的专业之一,物流管理人才一直是紧缺型人才,加上物流行业的高速发展需要大量的物流专业人才,物流专业教育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普遍的问题是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相脱节。一方面企业需要大量的物流管理人才,另一方面物流专业的学生不能适应物流岗位要求。笔者认为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教学理念落后
我校开办物流专业时间较短,在物流专业理念方面存在一定误区。办学者没有认清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区别,而是用基础教育和学历教育的办学理念进行职业教育。殊不知,物流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但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仍然只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许多学生对于物流管理中的各种常见车辆都搞不清楚,对于物流管理的认识还是停留在文字状态。现有的相关技能考核和实践操作基本上只能满足考试拿证的需要,并不能真正胜任企业物流岗位的实际要求。整体教学理念都是缺乏科学性,有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味道,没有从实际出发,进行长远规划。同时,物流专业又存在学科本位的思想,仅仅注重物流专业本身的课程,而忽略了其他知识的学习,如法律、商贸、关税等。
我国当前的物流专业教育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并没有突出职业教育实践性的特点,而是单纯为了“学”而“教”,本应该为社会物流岗位培养职业人才的物流教学活动因缺乏实践教学而与社会需求具有较大的差距。
(二)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低
物流专业教师没有物流实践的经历,由于课程设置需要,很多教师从其他相关、相近的专业转入物流专业。半路出家的教师既不了解物流教学规律,又没有相关的实践经验,在课堂上只能是通过教材现“学”现“卖”,并没有做到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大部分物流专业教师的自身业务水平不过硬,对于物流专业知识都是一知半解的,谈何培养物流管理人才?更多的专业教师都是“嘴把式”,只会在课堂上夸夸其谈,无法给予学生真正的知识引导和技能指导,或者在技能课上对学生放任自流,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会怎样。关于专业教师的在职培训倒是不少,但往往也是流于形式,或者培训的数量和质量严重缩水。可以说,转变物流专业的教学理念是迫不及待的重要问题。
(三)实践环节重形式轻实效
物流是一门综合性、系统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同实际操作相结合,才能实现高职的培养目标,为企业输送合格的物流人才。物流专业学生没有进入企业进行足够的实践锻炼,所学的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很少通过视频等手段让学生更多地直观了解物流活动。在德国,物流专业教学活动每周的实践时间为三到四天,而我国当前的物流专业的实践一直采用最后一年实习的方式,我国的物流专业教学实践目前基本处于流于形式的状态。
物流专业的集中实践很多学校都是安排在最后一年,学校很少过问,基本都是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学校管理和教师现场指导严重不足,甚至没有。只规定几次集中的返校活动,做一些“蜻蜓点水式”的反馈。学生的离岗脱岗现象严重,有些学生的实习工作是与所学专业风马牛不相及的,有的学生嫌弃基层的物流工作又苦又累,坚持不了多久,三天两头换工作,更有甚者,有的学生一直“宅”在家中,最后托人找实习单位盖章,以完成所谓的“实习”。
(四)学生不敬业
这一点是企业最不能忍受的问题,我们的学生没有组织观念,说走人就走人的情况时有发生,经常搞得企业措手不及,而且这并不是物流专业的单独问题,几乎所有的企业都会碰到这样的事情。这种问题的出现说明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有责任,说白了就是没有责任意识,没有团队精神,而且自我认识不清楚,能做的事情不愿意做或者不屑去做,想做的事情又做不好或者没有能力做好。
二、企业角度看物流专业教学教育模式的构建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走访了一些物流企业,采集了许多普通员工和管理人员的一些意见和建议,并结合自己长期执教物流管理教学中的心得体会汇总分析之后,得出以下几点看法,希望能对物流管理专业改革提供一份参考,能为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尽一份力。
(一)加强思想教育
教育学生首先认真做人,其次用心做事。课堂教育教学中,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人有责任心、有担当,乐于奉献,培养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团队精神。做事愿意吃亏、不怕吃苦、善于思考,踏实努力,不急功近利,不投机取巧。课堂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这是每一位为人师表的老师们的职责。笔者呼吁每一位老师都该负起这样的责任、学校管理者更应鼓励老师带着企业的理念去教学教育。这不仅要求学生自己主动做好,还需要通过学校引导全社会确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创新的观念,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给予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二)以物流企业实际需要为导向设置专业课
学校要精心选择专业教材,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配备适合的专业教师来培养基本功扎实的专门人才。整合资源,按照职业任务的要求为学生做好知识和技能储备。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拓宽知识面,以应对将来在专业领域的发展需要。把物流管理的新成果、新标准及时加以梳理总结,把过时的东西摈弃,以保证学生的专业学习与企业需要有效衔接。没有明确的专业定位,就不可能有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因此,根据市场需求和专业定位,设置专业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
(三)切实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
加大教育的投入,首先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多创造机会让专业老师外出学习交流,经常提供各种“充电”的机会,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是高素质人才的保证,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物流专业学习的快乐和趣味性。兴趣一直都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能发挥潜能。
充分利用寒暑假组织专业教师参观学习进修,提供真正下车间、下企业的机会。让教师首先成为技师,才能保证对学生的技能指导得体、到位。在平时的教学期中建议把物流企业的现场操作人员或物流管理人员请到学校的实习场地来指导或者培训,组织师生一起观摩交流并体会物流管理的工作流程。
(四)在实践中求真知真本领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
实践环节切实到位,平时的理论教学中播放相关物流企业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流活动,合理利用学校的实训场地进行简单的训练。建议从二年级开始就给学生提供大量实践的机会,这点我们可以借鉴德国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学习方法,他们都是前半周时间在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后半周进行物流实践操作。当然,国情不同,在我国进入企业学习的难度很大,那就充分利用自己学校的资源,在实习场地模拟操作,还要尽量提供进企业的机会,哪怕是参观性质的也行,长见识一直比学习知识更重要。而且看到实际工作的苦和累以后更容易促进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而不要等到毕业了才知道珍惜学习的生涯,但已经没有补救的机会了。
建立物流企业与学校的深入合作关系,每学期定期派出教师到企业顶岗工作,制定严格的教师顶岗工作制度和考核制度。学生除普通教学中的实训课以为,开设学生到物流企业实地参观教学观摩课。
(五)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建立专业实训室,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训机会
中高职学校物流专业教育主要向社会和企业输送第一线的物流实操型人才,推动中高职物流专业教育能够走上一个新台阶,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笔者认为,推动“校企合作”,之路,具体有以下几个重要作用:第一,走“校企合作”之路,依据企业为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招生层次、招生数量、技能要求等方面提供的准确信息,进行教学计划,乃至招生规模的制定,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真正符合企业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也可邀请企业介入,由有企业家或企业中有实际经验的物流工作者组成专家委员会,参与教学计划、培养目标的制定,甚至部分由企业家等组成的客座教师还参与课程教学,使校企之间在发展目标、人才需求方面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提高人才供求的针对性、实用性和科学性。第二,物流专业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操技能,增加实训课的比例,让学生在真实的现场环境中反复训练。而在当前教育投入普遍不足的情况下,仅靠学校是难以解决的,特别是物流专业,由于起步时间晚,如由学校兴办实训基地,一方面给学校带来较大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由于还是在学校的环境中,由教师进行实习指导,学生仍旧没有到企业一线的感觉,没有进入企业实习的情境感,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实践技能的获得。因而通过“校企合作”,建设一批关系密切、技术先进、数量足够的实训基地,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
另外,在创造实训机会方面,除了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之外,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在校内建设必要的实训场室。笔者认为,物流专业学生校内实训可分为物流软件仿真实训和物流现场模拟实训。在物流业中,物流信息化管理是物流业的发展趋势,因此作为物流专业教育,应该顺应趋势,开设相关物流信息技术的课程,购置相关的物流操作模拟软件(包括物流的3D演示软件),设立专门的实训室配置一定数量的计算机。而建立物流现场模拟实训室,则要考虑学校的财力物力。学校除了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之外,笔者建议可以充分利用校内的资源,建立简单的实训室。例如,每个学校总务部门都有一些校内低值易耗物质,并且存放在固定的库房中,因此可以将这些物质交给物流专业的学生进行管理,由专门的实训指导老师负责监督,这样既可以为学生创造实训机会,也可以提高学校物质的管理效率和质量。另外,学校图书馆的图书管理也是学生实训的好场所。通过利用学校自身的资源,可以减少学校建立物流现场模拟实训场室的成本,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结语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企业发展的潜在动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有效路径。笔者认为通过换位思考,从企业角度看物流人才的培养,尝试通过校企合作,根据物流专业岗位能力要求,完成“教学训”一体的岗位能力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注重对学生以企业的理念来灌输,力争使我们的学生一上岗就受到企业的欢迎!产生积极的效应!
参考文献:
[1]张广敬.物流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江苏教育研究,2013(7)
[2]李焦明.关于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江苏教育研究,2013(3)
第四篇:从经济学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分析
从经济学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分析
1.经济效益。企业因承担社会责任带来的主要有两个方面:成本的降低和政府的补助。第一,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可以向社会证明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就短期而言,企业相关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会在原有经营成本的基础上另外增加一些额外的支出。但是,从长远来说,这些支出和投入必将会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提高员工福利标准,可以增强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社会形象也会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和投资者,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其结果是使企业长期运营成本降低并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第二,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能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为企业赢得政府补助或者税收优惠的机会。企业对职工、政府、投资者、社会福利事业和环保等的贡献率与企业价值正相关,其中对政府的贡献率与企业价值之间显著正相关,信息使用者对“企业对政府的贡献率”这一指标的信息需求比较大。因此,企业管理者就有动机在强制性披露要求之外再披露相关信息。表明其经营业绩优良,从而增加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购买本企业的有价证券,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
2.社会效益。层在考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带来的时,更应当关注社会效益。承担社会责任创造的社会效益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企业形象和企业文化。第一,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形象,形成竞争优势。合理地承担社会责任,可以提升企业的社会声誉,在消费者群体中形成品牌忠诚度。良好的形象会增加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依赖性。在消费者看来,把商业责任和社会责任相结合的企业,会将社会责任渗透到企业的产品设计、生产流程、产品质量检测和产品的售后服务中去,从而增大对该产品的依赖程度。第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还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为员丁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与员工建立良好的劳资关系,有利于形成员工忠诚和稳定员工队伍,并且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有利于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帮助企业创造核心竞争力,确保其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此文由才子城毕业论文网搜集。
第五篇:从新闻专业主义角度谈新闻报道体裁分类
不同新闻写作的教材书,对新闻报道体裁大都有不同的划分方法,这给初学新闻写作的学生或爱好者带来不少困惑,其实也是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感到难解的问题。
一
在新闻体裁的传统划分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依据这些划分方法,对不同体裁的界定、区分仍很困难。如综合消息(或长消息)与通讯、深度报道,新闻特写与通讯,描写性消息与特写等等。
第二、对一些功能、性质相近的新闻作品,以不同的体裁进行界定、归类也是没有意义的。仍以综合消息与深度报道为例,两者都是运用大量的事实材料,包括大量的新闻背景,对一个较为复杂的事件进行报道。这两者都可以说既有综合的特征又有深度的特征。一般来说,综合了才有深度,或者说要有深度就必须综合。这样的区分反而让一些写作者犯糊涂,难以适从。
第三、有些教材的划分方法,在理解上存在着一些矛盾,如《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把新闻体裁归为上下编,即消息和通讯。在消息的编类中包括事件性消息、非事件性消息、描写性消息、分析性消息。在通讯编类中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社会观察通讯、专访、新闻特写。这个方法很简明,但也有些欠妥,如把分析解释性的新闻作品归为消息类,就会与该书中所说的消息有别于其他新闻体裁的本质特点就是简要、概括地反映事实这一说法自相矛盾。
第四、对新闻进行体裁分类,其目的是服务、方便于写作。这一点与其他文体并无区别,但在新闻写作中重视却不够。
在《当代新闻写作》(尹德刚、周胜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一书中,作者指出,区分不同报道体裁的依据是表现手法、口吻与人称、结构布局。不同的新闻体裁中,这些因素的构成是不同的,这种判断主要缘于对不同体裁进行的分类比较,是一种结果。要能有效地成为我们进行新闻写作的手段,我们首先要认清新闻报道的目的,因为目的决定方法和手段。况且,以这些依据去区分一些文体,如上文提到的综合消息与深度报道仍比较困难。
二
在初步学习新闻写作时,一个让多数人为难的问题可能就是如何告别以前的写作习惯、定势,许多人在写作中不知不觉走上以前写作的路子,写出来的像记叙文、小说或散文。究其根子,仍在于作者没有十分明确新闻报道的目的,以及这种目的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大概说来,新闻报道的目的主要分三类。一是告知读者是什么,二是告知读者为什么,三是向读者宣传一个道理,对他们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按照这三个目的,可以把新闻报道的体裁分为客观性报道、述评性报道和宣传性报道三大类。下面对这三类体裁略作一些说明。
1、客观性报道。客观性报道是指客观叙述事实,作者不进行任何主观评论,报道目的主要是让读者知道“是什么”。报道只提供事实(包括作为别人的言论的事实),记者是历史的记录者、旁观者,不发表个人意见观点,强调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其主要功能是让读者了解这个事实,由他自己对该事实进行分析判断。
客观性报道包括消息、专访、调查等体裁。消息分为简讯、事件性消息、非事件性消息、描写性消息等。
2、述评性报道。述评性报道是在客观叙述事实的基础上,可以加入适当的议论,以揭示反映事实的本质、作者的态度看法。这种报道是让读者在知道是什么的基础上,进一步知悉为什么、及将来会怎么样。述评性报道强调报道的客观、公正、全面。
我们所说的新闻述评、特稿、深度报道、专题报道、特别报道、特别关注等等都可以纳入这种体裁类型,这些报道的共同点就是可以有作者的主观性评论。再细化功能,可以把它们分为三类,分析说明解释(原因)、总结判断(经验、性质、影响)、预测(趋势、走向)。
3、宣传性报道。宣传性报道是指围绕特定的报道主题,通过对事实材料进行有意识的选择,显现宣扬一种观点、思想,以期影响人们的情感态度和行为。
宣传性报道有明显的价值倾向,目的也非常明显,即去影响改变人的情感态度甚至行为,这一点在以前的报道中较为突出,主要是以创造典型,树立样板为手段制造感召力,进行广泛的号召和社会动员。因此,宣传性报道强调情感情节,写作手法可运用描写、叙述、议论、抒情。
宣传性报道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处理好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的关系。新闻价值是事件本身所具有的,是中立的、客观的,宣传价值则是传播者事先设计并希望事后实现的一种主观意图意愿。可见,在这类报道中,对事实材料选择加工的标准主要参照宣传价值的大小,虽然新闻价值的提高可以提升宣传价值。由于通讯在历史中主要承担了宣传的功能,因此这一类题材实际上就是指通讯。
以前对新闻体裁的划分和界定,主要适用于纸质媒体,这种三分法可适用于任何媒体,这实际上为所有的新闻写作者提供了一个现实、简单、有效的思路。
这种写作思路还有一个很大的作用,就是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通讯这个在传统新闻体裁中除消息之外最为重要的体裁。
三
通讯是在通信技术手段受到局限,新闻(消息)的报道传递不能满足受众需求等历史条件下,作为一种补充、补救手段产生的。而现有的通信技术条件下,如果要详尽地报道一则新闻,消息这一体裁已完全可以胜任。面对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和越来越先进的通信技术,对重大的复杂的事件进程的即时报道、连续报道、或者通过链接的方式展示事件的全貌已成为必然选择。
对于纸质媒介而言,通讯体裁所具有的形象生动性由于互联网的崛起,和电视对新闻报道全新革命和重力打造而魅力不再(通讯以前常借用文学的写作手法、技巧,来生动形象地报道新闻事件或刻画一个新闻人物),失去了原有价值和优势。现在,对于受众来说,通常情况是在电视或互联网等电子媒介上看到新闻,在报纸上得到证实和解释。纸质媒介转而追求思想性和文化内涵,以此重新建造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一任务已由深度报道这类体裁承担。
从传者、受者的角度来说,提供高纯度的信息,是新闻工作者日益提高的专业主义或职业精神的自然结论,更是受众日益提高的信息鉴别、分析、判断能力的必然要求。在写作手法上,抒情是通讯特有的,但现已基本不用,通讯所着重的情感铺垫和渲染只有在特殊的情形下(如人物通讯,或题材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宣传价值)才使用。
从社会环境来看,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某企业某产品或企业家的正面新闻报道(以人物通讯或工作通讯的形式)会产生广告宣传的效果,从而影响公平竞争。同时,这种新闻报道方式,很容易使新闻从业人员产生新闻腐败。如果说以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通讯中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可以合二为一,不会对社会中的某一群体或个人产生不良影响,两者之间不产生矛盾,那么现在有必要进行细分明确。
如果从本文论述的写作思路出发,就可以把宣传性报道与其他报道明确地区分开来,也能够更好地根据具体的新闻题材,写出主题明确的新闻作品,而不会因为通讯与其他体裁的模糊界定而无所适从。
(作者单位为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
作者:刘承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