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初中物理衔接问题的思考及对策

时间:2019-05-14 05:49: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高初中物理衔接问题的思考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高初中物理衔接问题的思考及对策》。

第一篇:对高初中物理衔接问题的思考及对策

对高初中物理衔接问题的思考及对策

广东省东莞市东莞中学(523000)梁宝南

高一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衔接中出现的台阶。就初中物理的学习来说,认知特点为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且探讨的物理现象(或过程)较为简单,并且多数为学生所熟悉的现象。而高一物理研究的力学现象(或过程)比较复杂、抽象,一般为学生所不熟悉的物理情境 ,认知特点表现为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且物理问题的解决以定量分析为主。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高一物理“难教难学”的现象十分突出。如何搞好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降低高初中物理的学习台阶,如何使学生能尽快地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在初中和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体会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高中新生在学习物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对策。

一、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差别显著

现行高中物理课本(必修本),与初中物理相比,初步分析有其以下显著特点:

1、从直观到抽象:如 物体――质点。

2、从单一到复杂:二力平衡――多力平衡;匀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抛体运动、圆周运动。

3、从标量到矢量:算术运算(加减法)――几何运算(平行四边形法则)。

4、从浅显到严谨,从定性到定量。

初中物理教材的文字叙述通俗易懂,语法结构简单。所叙述的物理现象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且比较表面。绝大部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感受或体验是比较吻合的、一致的。其规律不太复杂。运用的数学知识基本上是四则运算。并且公式中的参量也较少,实验原理简单,易于操作,因此,学生对初中物理并不感到太难。所以,就整个初中物理而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还没有明显高中这么明显。

高中物理每节的内容较多,篇幅较长,语言叙述较为严谨、简练,叙述方式较为抽象、概括理论性较强。描述方式较多;有文字法、公式法、图像法,它们互为补充,互相完善。对同一物理现象或规律从多个侧面观察它、研究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式的要求大大地提高和加宽了。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

由于高一学生的阅读理解、逻辑思维、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比较鉴别、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空间想象、灵活应用等能力都还一时没能很好地形成,因此,思维求突然提高,再加之教材从物理学的知识体系出发,将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学这五部分内容中最难的部分“力学”放在高一起始阶段,也就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造成障碍。这也是目前课程体系上让人无可奈何的客观存在。

二、学生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

初中物理,由于涉及的问题简单,现象直观、生动、形象、具体、容易理解,篇幅少,概念、公式少,容易记住。题型简单,转弯少,数字小,易计算。因此,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机械、简单。习惯于背,不习惯于推理、归纳、论证;习惯于简单计算,不习惯于复杂计算(如万有引力、人造卫星等题目);习惯于仿,不习惯于创;习惯于课堂合唱,不习惯于独立思考;按学生的话说:就是“只要记住公式,把题中己知条件代进去就可得答案”。

进入高中后,由于定义、概念、规律、现象、公式多,叙述多,进度快,方法灵活,题型花样多,加之科目多,如果仍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显然是无能为力了。由于理解能力差,即使背得到定义、公式,因为解其意,不注意适用条件,便往往乱代公式,乱用数据,而对万花筒式的题型变化,更是束手无策,望而生畏,失去了信心。而对一些形同质异、形异质同的问题,由于遇到一些似乎两个看起来一样的问题,但要用两个不同的物理规律来解;而两个看起来完全不同的问题,却可以用同一规律来解的情况,因而觉得物理好象是天章可循。

而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必须在高一时,就应尽最大努力去培养他们。当然,整个的完善和提高,应贯穿于全高中阶段。

二、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欠佳

高一物理的力学部分所用的数学知识,远比初中物理所用的四则运算复杂得多。力的分解现合成中的三角知识;运动学中的二次方程以及根的合理性的判别;万有引力,人造卫星中的幂运算、及简单的极值运算等。然而,许多学生就连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边角关系都似是而非,1

这里既有学生本身的数学知识差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物理中来的数理结合能力差,这一特点在普通中学普通班的学生犹为突出。

四、学生初中旧学识及日常生活经验严重负反馈

学生通过十几年的成长与生活,接触、感受到许多物理学的现象,特别是力学现象。而在初中阶段,所研究的力学现象,如杠杆原理、浮力等问题,与他们的生活感受及生活经验绝大部分是吻合的、一致的。因此,他们有许多时候凭直观感受或主观想象,都能猜中正确的结论,而高中所涉及的物理感受更本质、更抽象一些,并且许多时候其生活经验或者潜意识中存在的一些比较根深蒂固的难点与实际的物理规律相矛盾;如在力的分解中,他们会认为拉电灯的绳或电线的拉力大小与绳或电线的长度有关,难于理解构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在直线运动中,匀速的思想更是根深蒂固,难发接受变速运动所带来的变化;诸如此类的现象在力学中表现最为突出。学生这些想当然的错误,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纠正现澄清,会使学生又多次地再出现抵触,并使他们学习物理本来就十分脆弱的信心更是雪 上加霜。

五、部分学生知识面窄,不注意观察

高一学生,由于生活圈子的局限,课业的繁重,致使学生课外阅读少且单一,导致他们的知识面狭窄,不喜欢、更不善于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思考。即便是那些爱好体育运动、喜欢打球的男生,他们也不能将诸如篮球、足球、乒乓球、铅球、桌球等运动与抛体运动,碰撞等物理现象联系起来,只是把物理当着孤立的知识来学习。他们中绝大部分(特别是女生)科普知识不感兴趣,遇到理论性较强的地方,就会感到枯燥乏味,逐渐产生厌烦心理和应付心理,加之到了高中,因生理、心理因素的变化,易引起精力分散,产生一些莫名的焦虑和烦恼。加之日常活动少,好静而不喜动,这些等等因素对他们也会造成一种消极的影响,使得一部分学生慢慢地对物理不感兴趣,逐渐地失去信心。他们认为与其花那么多时间在物理上长途跋涉,还不如省点心,多抓一下别的科目算了。

针对高一学生学习物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但总的模式不发生根本的变化。顺应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要改变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

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一教材研究的力学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力学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其一使学生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但总的模式不发生根本的变化。其二是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不能为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则需要改变原有的模式或重建新模式。例如:牛顿第一定律,初中教材的表述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高一教材的表述为“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通过高初中的表述对比使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认知得到丰富和扩展。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但往往不能自觉的采用顺应的认知方式。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新知识学习中,应及时顺应新知识更新认知结构。

二、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和层次性

改进课堂教学,抓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和层次性。设法创造思维情境,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使思维发散又巧妙收拢,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控制变量等思维方法,在学习中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的联系,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的联系,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例如:力的概念的形成和深化经历了如下阶段:

1、定性分析(受力分析)与定量计算,从本质上突出力的物质性、相互性和矢量性,通过分析系统内部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出牛顿第三定律,将概念的内涵加以深化。

2、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加速度作为桥梁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牛顿运动定律中把握力的瞬时性。

3、从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应,引起物体的状态量———动量的变化,深化力的冲量效应。

4、从力在空间位臵上的累积效应———做功过程,从而实现物体之间不同形式的能的相互转化,深化力的做功结果。

在不同的阶段通过不同的物理规律来深化力的概念,通过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加深了对力的理解。

三、在物理教学中强调数学的认识与实践

1、在相当多的学生中,存在着将学习数学和学习物理两者截然分开的现象。一方面他们学习了各种函数及其图象。直线和平面,三角方程、圆、抛物线等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在需要运用这些知识来解答物理问题时,如在高一中分析平抛运动的轨迹,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力的合成和分解许多学生就连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边角关系都似是而非。比这些更为简单的问题,如物理量大小的数量级的运算的科学计数法等,却表现出滞后和吃力。面对这种情况,部分教师把原因片面地归结于数学教学上。而据我的了解,一些物理教师在教学中,由于担心“把物理课上成了数学课”、在物理教学中对必要的数学推导和运算,往往处理得过于草率,甚至还不同程度存在数学语言不准确、数学运算步骤不规范的现象。我认为,正是教和学两方面存在着对数学,物理之间特有的联系认识不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众多学生学习这两门课的兴趣的成绩。

2、在教学过程是要对学生反复强调数、理之间的紧密联系。做到主动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尽管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进行大量的数学运算,但他们中很少有人知道数学和物理的联系之紧,到了何种程度。对此,我们可以结合高一的教材内容,介绍在十七世纪物理是包含在自然哲学之中的。正是由于伽利略、牛顿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创立起在系统的实验基础之上,运用精确的数学方法去探索物理现象的规律,才使得物理从自然哲学中分离出来。伽利略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数学论证和科学定量的实验方法,牛顿在伽利略、开普勒等前人的工作基础之上,将互不相关的力学知识,运用数学工具将它们联系起来,并用简练的数学表达式加以阐明。可以说正是数学才使得物理学比其它的学科更早成为一门精密的科学。我们不仅给学生强调数学和物理之间的紧密联系,而且还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在物理教学中身体力行,给学生以表率。可以经过精心准备,请数学教师在讲解有关的数学知识时,点明这些知识在学习物理过程中的作用。例如在讲解一次函数图象时,指明匀变速直线运动过程可用一次函数图象表示。讲解抛物线及图象时,点明在物理中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和斜抛物体的运动的规律时要用到,又如讲解三角函数及图象时,指明简谐振动的质点的运动过程可用正弦函数规律来表示。而物理教师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在解答和运算的过程中,也力求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和规范的数学推算来充实讲解。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从数学教师那里听到有关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时,或者从物理教师这里看到数学知识所起的突出作用时,会骤然产生了一种“新鲜感”和“好奇心”,他们从中进一步体会到知识的价值,和运用知识得到成功的满足,这样做的确起到了诱发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兴趣的作用。

3、精选例题重点讲解。

四、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巧设悬疑,加强联想,以启发学生的思考,激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因此新课引入中要注意形成悬念。

2、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拉近物理学与实际问题的距离,使学生能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理解掌握物理概念,并通过实验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例如:超重和失重现象通过实验演示和学生自己乘电梯的生活体验,学生很容易地建立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并理解掌握超重和失重的内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例如:超重和失重现象通过实验演示和学生自己乘电梯的生活体验,学生很容易地建立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并理解掌握超重和失重的内涵。

3、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渴望理解,渴求教师的帮助。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是平等的,每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我们应尽力模准学生的动情点,针对学生的疑难处,循循善诱,以情促知,使学生在思想感情上与教师产生共鸣,“亲其师、才能使其道”。师生情感的共鸣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五、注意用教法促学法

长期以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直接表现是“重教法”而“轻学法”这种意识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尤其突出,在设计教法时忽视或不设计“学法”更多的是探讨具体章节或问题的“教法”。“学法”是否能揉合在学科知识的传授课中讲授,即传授学科内容,也重视物理的学习方法。教法是先导,学法是主体,教法应以学法为依据。大部分学生中良好的学法和学习习惯往往都是在教师的引导,教法的潜移默化下形成的。在物理教学中,学生的学法可分为两类: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接受学习强调现成知识的掌握,把现成的知识加以内化,纳入到认知结构中,通过练习使知识稳固。发现学习强调探究过程,必须首先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从事实中归纳出结论,然后再把结论纳入到认知结构中。初中物理,陈述性的知识多,定量的问题少。学生的学法和学习习惯大多为接受学习。高初中物理的台阶跨度较大,在高一教学中使学生逐渐形成发现学习的学习习惯。教学中多联系实际,讲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使学生掌握概念的学法。多横向对比,让学生对比中掌握同类问题的共性。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学生逐渐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多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也能勾勒出具体的物理情景帮助解决问题。同时,对学生中想当然的经验错误,一定要及时针对学生情况,帮助他们找出错的原因,并及时纠正(同时还要注意有的错误还可能重犯)。例如:汽车做匀速运动,速度是5m/s,出发后20s,2摩托车从同一地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是2m/s,且汽车、摩托车运动方向相同,问两车的最大距离是多大?。此题在勾勒出运动情景后很容易地知道两车的速度相同时距离最大。总之,妥善过渡,降低台阶给学生一个缓冲、适应阶段,有助于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我们要充分认识高中新生在物理学习上的特点和现实困难,尊重学生的这个基本实际,多想办法,研究规律和遵循规律,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跨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这个学习台阶。

第二篇:物理初高衔接

物理

读过高中的人,都知道在高中阶段,最难的科目是物理。其原因是高中物理的第一学期就是一道坎,它表现在:从初中到高中知识的衔接看,物理跨度太大,衔接不是很好;从知识的层次看,初中大部分知识都是要求感觉、了解、知道,而高中大部分都是要求感悟、理解、明白;从学生实验层次看,初中阶段大多数实验都是教材(或教师)拟好的实验方案,学生只要按照方案动手做一做,再观察物理现象,或记录数据,得出结论;而高中阶段大多数实验都是空白的,需要学生导出实验原理,物理

读过高中的人,都知道在高中阶段,最难的科目是物理。其原因是高中物理的第一学期就是一道坎,它表现在:从初中到高中知识的衔接看,物理跨度太大,衔接不是很好;从知识的层次看,初中大部分知识都是要求感觉、了解、知道,而高中大部分都是要求感悟、理解、明白;从学生实验层次看,初中阶段大多数实验都是教材(或教师)拟好的实验方案,学生只要按照方案动手做一做,再观察物理现象,或记录数据,得出结论;而高中阶段大多数实验都是空白的,需要学生导出实验原理,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对初高中物理的比较;二是高中物理学习所需数学知识的介绍;三是对初中物理知识之复习、巩固、提高,进而对高一物理知识的讲解、点拨而适当“超前”,让学生能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赢在起点。

第三篇:浅谈初中物理教学改革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改革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要:新课程实施以来,初中物理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地成绩。但是在初中物理

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初中物理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改革;对策

在国外的学校教育中,在初中阶段都开设了物理,有的国家是纳入综合课程,有的作为一门独立课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初中物理教学改革工作已经正常有序地进行,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物理教师大胆使用新教法,积极钻研教材,总结出了一些比较成熟的经验,值得推广和学习。传统的物理教育忽视人文价值仅注重工具性价值,未来的物理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创新意识、批判精神的培养。新课程的一个核心就是积极倡导“探究、合作、自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新课程的教育目标是对全体学生负责,面向全体学生。新课程实施以来,物理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改革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初中物理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1 物理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

物理课是一门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的学科,这也就是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地方,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物理教师把“分组实验”变为“演示实验”,把“演示实验”改为“讲实验”,仅注重实验结论,轻视实验过程;学生对一些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实验中易出现的问题、实验结果处理,是教师通过讲解整理、归纳出来的,而不是由实验得出。

1.2 教师教学方式老化,学生学习方式被动

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行为的惯性作用,使教师不自觉地采取过去的教学方式。由于目前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部分教师对新的教学观学习不积极,处于应付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目前,物理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学,教师教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自己问,自己答,甚至出现“一言堂”现象,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没有给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违背了认知规律,学生会感觉枯燥无味,丧失学生动力,会造成物理成绩很难提高。

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重结论,轻过程。例如物理公式、概念的形成过程,部分物理教师只是轻描淡写地引出公式、概念。学生没有通过一系列的选择、比较、质疑、判断,以及相应的综合概括、分析等等认识活动来获取结论,这样就会使学生很难巩固所学的知识,难以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学生做很多习题也很难达到较理想的效果,这样就会给教学质量和教学成绩的提高带来障碍,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把生动的结论形成过程变成了刻板的条文背诵,排斥了学生的个性张扬和思考,剥离了智力和知识的内在联系,造成了过分强调和突出接受,学习方式的单一,忽视和冷落了理解与发现,这种学习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3 物理教学脱离社会和生活

物理教学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和课堂教学的学习,没有与校内外、课内外的活动紧密结合,就会使学生学物理脱离了社会和生活。物理课程标准的其中一个理念就是从物理走向社会,从生活走向物理。,有一些学生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名称能熟练地答出,但在生活中一些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却不能很好地辨别,老师们在责怪学生教条、学得死板,不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同时教师也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脱离了生活。物理教学,采用灌输教学通常不会有较好的效果,教

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形成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用正确的价值观去处理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将有着深远的影响,这才是物理学科应该追求的境界。

1.4 部分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模式

目前,网上有很多优秀的课件,部分教师对多媒体教学模式存在严重的依赖现象,片面地否定传统教学模式,在观念上显得乐观和超前,把多媒体带来的优势当成必然性。目前,年轻教师都能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所采用的课件大部分直接从网上下载,认为只要将需要教授的内容都转化为多媒体教学,就一定能达到比传统教学模式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有一大部分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过程中,把“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抛在脑后,过分强调多媒体教学的展现形式,忽视了学生是教育的核心对象这一事实。初中物理教师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往往被课件的图像、动画、声音所吸引,学生较难抓住重点,而忽略了对知识点的应用和掌握。这样就会造成教学相脱节,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下降,教师的施教观念浮于表面,大大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初中物理教学改革存在问题应采取的措施和对策

2.1 初中物理教师要加强理论的学习,认真钻研课程标准

初中物理教学改革需要改的不只是课程内容,更重要的是要改变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的理念。传统的教学只是要求教师能够把书本知识讲解给学生就可以,新课程改革后要求教师要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生不但要学会而且要会学。进行教学改革后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不但要掌握学科专业知识,还需要学习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初中物理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熟练驾驭和掌握新课标,初中物理教学才能取得更大成绩,只有这样才能使物理教学沿着正确方向进行,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2.2 初中物理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在预习课上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增强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例如,压力的概念: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概念里的“垂直”一词就是关键词。又如在讲述光的折射时,让一束光通过玻璃槽盖子上的狭缝,斜射到水面上,这里的“斜”字就是一个关键字。

初中物理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概念时,首先要让学生找出关键性的字或词,从字面意义上理解物理本质。对于一些抽象概念,初中物理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可以先提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有一些感性知识的积累,如在学习惯性之前,教师可以先布置一些观察思考题:如坐公共汽车,突然刹车和突然开车时各有什么不同的感觉。这样学生在学习惯性概念时就会比较容易接受,从而达到加深对概念的掌握和理解,概念理解了自主学习才能够顺利进行。

2.3 初中物理教师要充分利用可利用资源,加强初中物理的实验教学

不同的学校经济状况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初中物理实验所用器材普遍存在短缺现象,有些分组实验不能做,甚至很多演示实验都不能做。初中物理教师要正确面对现实情况,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实验器材不足的问题。首先,初中物理教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用品制作教具来进行物理实验,如利用易拉罐研究小孔成像问题,用小钢勺研究凹面镜和凸面镜的成像规律。这样既有效地弥补了初中物理课堂实验的不足,又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教师不但自己动手制作简易教具,而且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制作教具的过程中,这样学生就得到了动手的机会,加深了对所学的内容的理解。其次,教师要积极利用远程教育课程资源。远程教育中有一些非常好的模拟实验和大量的课件,凝聚着一些专

家学者及广大教师的宝贵财富和经验,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远程资源,实现资源的高效共享,有效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2.4 初中物理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推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初中物理教师要确立新的学生观和教学观。教学是课程开发与创生的过程,是创设“共同发展、积极互动、师生交往”的教学过程。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激发者、积极性和各种能力的培养者,把教学工作的重心放在怎样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初中物理教师要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反思,对积累的丰富经验进行总结,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探究,使其能够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丁庆斌.[2] 沈玉泉.刊,2009(44).[3] 杨天桂.浅谈初中物理教学改革[J].教师,2010(30).浅论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改革[J].考试周浅谈初中物理新课改教学心得体会[J].新课程,2010(2).

第四篇:对初高中政治教学衔接问题的思考

对初高中政治教学衔接问题的思考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和高中政治教学属于两个不同层次的教育阶段,两者衔接直接关系到学生进入高中课程以后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和接受程度。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更高一级的学习阶段,其知识结构、知识容量,无论深度、难度、广度都是一个较大的跨越,存在一个较陡的级梯,同时由于初高中教学方法及中高考的差异,学生进入高中后,常常在学习上出现滑坡现象,对高中各学科教学来说,都有一个教学衔接的问题,政治学科也是如此。为切实解决初高中政治课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本人就政治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充分认识初高中政治课教学衔接上存在的问题

(一)、初高中政治教学内容的不同

1.初中教学内容

初中政治教学内容是思想品德课,注重心理和道德方面的教育,属于比较感性的一门课程。学生主要通过感受教学里面一些道理的方式去学好这门课程,学生通过教学里面的道理,以正确思想和端正品德正确对待生活和学习,培养自身良好的思想情操。

2.高中教学内容

高中政治教学内容是政治课,属于政治常识方面的教学,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内容,要求学生不仅要熟悉和理解这些最基本的政治常识,还要学会去思考,尤其的哲学方面,必须具备质疑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要求的不同

1.初中教学的要求

初中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要求不高,主要是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讲授,培养学生以下的能力: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虽然初中思想政治课程一门比较“感性”的课程,但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问题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掌握和记忆知识的能力,思想政治课程重在理解和感受,不能靠单纯的机械记忆掌握知识。

(3)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譬如有关积极、向上心理健康知识的分析,要求学生结合关于亲情、友情的生活理解,让知识和生活的情感融为一体。

(4)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能力,教学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潜能,有些内容需要通过活动讲解,培养学生知识运用到活动的意识,以激活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 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

1、教学内容及节奏变化差异而形成的衔接问题。

初高中政治教学就一节课的知识容量而言,初中远比不上高中,而因教师的教学就有快慢和粗细之分,教学上有一个深广度的把握问题,这一快一慢、一粗一细两对矛盾就很容易将初高中教学阻隔,使初高中教学难以系统化,从而影响政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造成学生学习上难以适从,出现滑坡,产生两分化。其中初中超前授课,初中政治教师错误性地将高中知识穿插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当中,增加了初中课程的难度,这样做很容易导致以下问题的出现:

第一,初中课程属于入门课程,学生对于思想和政治的观点还没有完全成形,超前性地接受高中知识,很容易出现根基未稳,旧知识没有吸收透彻,新知识难以接受的情况,可以说是“丢了西瓜捡芝麻”,教学质量事倍功半;

第二,学生进入高中以后,对初中提前接受的知识有一定了解,刚接受高中政治基础知识的时候,容易麻痹大意,对于比较熟悉的基础知识不够重视,课堂上精神不集中,基础问题不认真思考,基础知识的作业完成不认真,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随着政治课程难度的逐渐提高,出现基础知识和难点知识的脱节,对政治课程逐渐失去兴趣。

2、教学方法差异而形成的衔接问题。

教学方法上的差异是决定学生由一个学习环境转换到另一个学习环境适应以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初中教材在设计上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践行、思考,高中政治教学则注重学生的思维、大胆质疑、求异、敢于争辩以及学生学法上的引领。

3、课改践行差异而形成的衔接问题。

①.学生对课程要求的错误认识.课程对学生的具要求,需要政治教师去解释和把握,才能恰到好处地让学生按照既定的可行方式进行学习,笔者认为,所谓的“可行方式”既不是传统教学的“墨守陈规”,也不是“标新立异”的盲目授课,而是要将授课的方式折中进行,符合学生和学校的实际。一般来说,初高中政治课程除了连续的共同点之外,就是教师授课方式和学校学习方式的差异性了,这一点恰恰是教师与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

②.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基础知识量变的过程,教师没有将课程和学生能力综合,使教学方法与实际脱节;初中课程主要是学生通过对 “价值”“态度”等观点的接触,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但很多学生依然使用老一套的“背诵”学习方式,对于政治知识回到现实生活的体验、时间和思考都没有积极对待,认为不过一门学科而已。从而出现三个问题,一是课程性质停留在低层次上,二是对学生没有更高的能力要求,三是实践活动的缺乏。

③.高中政治课程:质变为主,量变为辅的过程,进入高中,学生对政治基础知识已经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主要任务将从基础知识积累转化为能力的全面提高,但很多学生不敢尝试发散思维思考问题,对于问题的疑点不敢轻易提出,还停留在“一个问题一个答案”的思维阶段,缺乏求异和争辩的技能,知识和能力不见提升,就本校政治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说,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要求预习、记笔记和复习,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不多,提出疑问和建议的学生更少,考试的时候,学生大多是生搬硬套书本上的语言,没有创新的观点。另外,学生不习惯高中课堂的教学节奏,无法达到课程对自己的能力要求。

随着初中课改的深入实施而形成的初高中教育教学观念上的差异,影响着学生对高中新知识的接受。初中进入课程改革后,许多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师生平等对话和交流互动、重视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达成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学生的学,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法的具体实

施上也有了明显改进。

4、中高考差异而形成的衔接问题。

中高考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考试,前者为了完成初中阶段九年义务教育,考试形式是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两考合一,即达标考试。因此,初中政治教学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在量上和质上都大打折扣,而高考是国家级的选拔性考试,在文科综合的考试形式下,随着命题由知识向能力立意的转向,对学科各方面的能力要求比前者高得多。因此,许多初中政治教师便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圈范围,画重点,让学生死记硬背,以获取高分,许多学生平时没有好好学,根本不理解知识内容,到考前突击背老师画定的内容也能够达标过关,所以这些学生到了高中遇到考试及平时教学、复习的方法大不要样,便感到明显不适应,造成学习上的滑坡。

此外,由于年龄特征和心理上的差异,初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学科素养还有许多不适应高中政治学习之处,所有的这些都需要我们在高中政治教学起始阶段注重解决教学衔接问题。

5.没有正确认识应试教育.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很少有正确对待考试的。考试的本意是对学生能力的一个测试,而教师却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学生也作为交代自己学习结果的唯一标准,过分重视考试成绩,没有将考试之外的知识进行运用,譬如理论运用到实际,学而无法致用,导致初中和高中的课程就像一个平面上的勾画,一直处于同一个高度。

三、对于初高中政治教学衔接的建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杜绝初中课程的盲目“超前”就是要尊重学生的权利、特长、个性和人格,不能够强迫性地让学生接受教纲以外的高中知识。基础知识的复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学好整个高中政治课程的基本条件,基础知识的分为初中思想品德基础知识和高中政治基础知识,可从下面几方面着手处理:

1.初中教学提前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作为高中教材基础知识的参考资料,将初中和高中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并通过选择题等加以巩固。让学生知道更多的东西,为高中阶段抽象的理论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主要内容可以作为高中课堂的辅助材料,由于初中思想品德内容比较有趣味性,因此通过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学,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教学必须克服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提倡开放型教学,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参加学校活动社会活动的机会:

3.将初高中基础知识混合,使基础知识统一化、系统化和网络化,列入考试大纲,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4,教师在课堂上对课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重点和非重点内容详略得当。重点的内容分配多一点时间,非重点的内容穿插重点内容之间,将难点的内容分散,例如学生笔记空隙穿插非重点内容,非重点内容又蕴含讲过重点观点,总之要反复地强调重点。

5课堂上鼓励学生提问,将质疑的问题提出,使得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思维能力。教师提问的问题,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反问和思考;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也要寻找问题的间隙,提出反问,考验学生的反映能力,通常一个问题的多个解答方法,就是学生多中思维的集中;只要不断地训练,就能明确很多看起来很复杂的问题,举一反三。

6.多组织一些课外调查活动。教师根据教材设计调查主题,让学生制定调查的方式和方法,经过老师的审核和建议,开展调查活动;调查活动建议五人一组;学生通过调查掌握与主题有关的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和思考,将问题集中;开展讨论活动,小组之间交换问题进行讨论,原先的两个小组合并成一组,针对对方的调查分析提出

建议,完善调查结果;本小组撰写调查报告。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接触社会,学生也能在课外汲取更多的知识,拓展思维。

7,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使得学生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和目的轻松愉快地接受思想品德方面的知识,即“理论不脱离实际”,学生的学习课程安排实事求是,不夸大也不盲目。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自己原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更新或重建知识结构的过程。初高中政治教学的衔接问题,不仅仅是教学层面上知识的增补与温故知新的问题,而且是我们如何深入认识传统教育理论中合理的内核与学生获得知识的主动建构理论在高中教学上的实践问题,这就我们在教学实际中,遵循初高中教学规律和特点,不断探索,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初高中政治教学衔接问题。

第五篇:浅谈中小学衔接问题及对策

浅谈中小学衔接问题及对策

发布者:汤敏 发布时间: 2012-2-15 8:42:03

摘 要:小学和初中是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中两个相对独立的学段,由于这两个学段在管理体制、教育目标、教育思想、课程设置、教育方式、教学手段、办学特色以及初中生与小学生生理、心理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中小学衔接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承认小学与初中在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和体制方面各有其特性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尊重其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合理及正确的教育管理、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实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小升初”过程中的痕迹,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全面发展创建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中小学;衔接;教育;管理;学生

一、中小学衔接的现状及问题产生的原因

1、现状:

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中两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当一个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后,面对一个从未接触过的学校,新的教师,新的同学,新的环境,新的要求,必然要有一个熟悉、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中小学衔接的一个过程,对于学生来讲,是一次必要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可能影响到学生思维意识的改变,可以帮助学生为了适应新生活,尽快地建立起新的思维习惯和新的评价体系,提高认知态度水平,进而提高学生认知行为的能力。目前福州市的中小学对衔接问题的认识程度不一,大多中小学衔接只关注于生源的对接,没有长远的目标计划来深入细致的做好衔接这项工作。从目前我校所处的台江区的部分中小学的师生座谈及我校召开的关于中小学衔接的校长论坛反馈的情况看,中小学衔接工作相对滞后,没有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衔接程序,导致了在衔接工作中,研究小学教育的似乎考虑中学教育较少,而研究中学教育的对小学教育也了解不够,在两个不同教育阶段研究上,缺乏联系的“纽带”,考虑各自的“硬件”多,重视相互联系的“软件”少,以致使两个不同教育阶段出现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

2、原因:

(1)管理体制的原因:我市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不同,中小学分属不同的行政级别,中学中有省属、市属、区属,而小学大多为区属,当然也有个别市属小学甚至省属小学。例如:我校属于福州市教育局管理,而和我校对口的三所小学则属于台江区教育局管理。管理体制及分级管理直接导致中小学信息不通,来往极少。在教学上,几乎是井水不犯河水,你教你的,我教我的,没有合作关系,从而导致了中小学之间出现隔阂。

(2)中小学具体的教育目标及教育思想的原因。小学教育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素质教育落实比较充分,但同时也存在着强调简单背记和机械训练,忽视行为习惯培养、能力训练和学习方法指导等现象。中学教育在中考的沉重压力下,过分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素质教育未能充分落实,存在着较严重的偏重应试、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倾向。(3)中小学的阶段教育方式及教学手段的原因。中小学这两个阶段之间的知识内容跨度大,教育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差异显著,中学各学科的知识更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完整性和严密性,用小学听课的方法已经不适应。进入中学的学生,最大弱点就是听了就忘,识记的意识较差。小学高年级教师和初一教师之间缺乏明确的衔接意识,也给学生进入新的学习阶段造成了严重的适应障碍。

(4)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及指导措施方面的原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规定:基础教育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采取九年一贯整体设置的方式进行。在新的课程结构中,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如小学科学),初中阶段设置分科(物理、化学、生物)与综合(科学)相结合的课程。在检测、评价、指导、监控等管理方面,也没有一套全面、系统、科学的管理组织和办法,中小学教育阶段之间的顺畅衔接没有有效的指导调控措施。

(5)中小学生生理、心理方面的原因。生理上,进入初中阶段,学生的身体发育进入了第二个高峰期,第二性特征开始出现。心理上,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处于重要的转型期,即从相对的儿童心理特征向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转化,主要表现为:自主性、独立性增强,但自控能力差;热情高、求知欲强,但缺乏韧性,不能持久等等,教师对这一阶段学生心理特点的不够了解也是衔接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

二、中小学衔接问题的重要性 中小学衔接,在这里是指初一与小学六年级的衔接而言,其目的在于使全体新生能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尽可能缩小他们已有的差距,避免新的分化,因此,做好中小学衔接工作,对于全面提高福州市的教育教学质量,缩小教育的区域差距,显得尤为重要。

1、中小学紧密衔接是学校良性发展的需要。

中小学之间是相生相克的关系。相生:一所好的小学可以促进相应中学的发展;一所好的中学也可以带动相应的对口小学的发展。反之则是相克。所以说中小学之间是一个整体的两个子系统,相互依存,息息相关。例如福州市延安中学,与它对口的三所小学的学生到五、六年级时,每所小学的学生人数都会增加几十人,这就是中小学间相生很好的例子。

2、中小学衔接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小学六年级到初中一年级是中小学教育过渡的结合部,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衔接过渡的成功与失败对学校教育质量影响很大。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中小学衔接教育进行研究探索,了解情况,摸清规律,提高认识,探出新路,使小学生进入初中后少走弯路,是大面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

3、中小学衔接是提高学校教育管理水平的需要。

我市小学升初中的总体做法是:生源划片,一所中学对口几所小学,小学生免试就近入学。由于小学毕业生来自不同小学,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认知前提差异较大,从而加剧了小学生进入初中后在学习、心理、生活等方面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表现在“师与生、教与学”中,是双向的、相互的。这些不适应集中反映在:小学生进入初中后管理难度增大,与家长、教师和学校的冲突增多,后进生和中差生队伍有扩大趋势。

4、中小学衔接是提高学校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

搞好中小学衔接教育,有利于让师与生、教与学双双提前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相互了解、相互适应,把“突变”变成“渐变”,在“渐变”中顺利完成小学升初中的衔接过渡,让初一教师提前“立体”地认识和掌握自己的教育对象,系统地了解、掌握小学的教育教学现状,小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小学现行教材编排体系,基本内容及要求,了解小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从而掌握好衔接过渡的主动权,给学生搭好过渡的金桥。能使学生提前对自己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新的规范要求、学习方法、学习任务有初步的了解。

三、建议采取的措施

1、教育行政管理方面:

(1)在我市尝试实行“九年一贯”制学校。从目前情况来看,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是两个独立的学段,两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别。初中与小学在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办学特色等方面的不一致,导致不少小学生升入初中后感到极不适应,中小学衔接的目的,就是要承认小学与中学在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和体制方面各有其特性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尊重其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合理及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实施,帮助学生确立对中学学习、生活的正确的认知态度,建立一个完整,连续,和谐的育人环境,即形成“九年一贯”这样一种教育教学体制,学生在同一所学校可以受到统一目标要求下的连续教育,一方面使小学阶段开展的素质教育成果得到延续和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顺利地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习任务。同时,学校还可根据具体情况把小学课程和初中课程进行有机渗透,使新课程标准得到更好地落实,最大限度地减少“小升初”过程中的痕迹,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全面发展创建良好的条件。例如:河北省的石家庄外国语学校,这是一所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都有的热点学校,在这所学校开展中小学衔接实验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小学衔接实验开展以来,这所学校的中学和小学双方受益,成效显著。首先课题实验进一步加强了中学的发展后劲:初中部都反映实验后的新生整体情况比往年更好。第二,衔接教育促进了小学的各项工作,活跃了小学教育教学生活,更新了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了教学水平,给小学教育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第三,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转变,扭转了以往的教与学脱节,师生协调性差、互相适应性差,主导作用发挥不好的局面。

(2)积极探索“五四学制”办学体制。目前福州市所有中小学实行的是“六三学制”(即小学六年制初中三年制),在现行的“六三学制”中,小学六年级知识密度松、坡度缓,而初中三年时间,教学内容多,又有中考的要求,导致初

一、初二年级常因知识密度大、坡度陡,科目多,难点集中,消化不良,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现在两极分化还有提前的趋势,由原来的初二才出现的两极分化提前到初一下期,这些都不利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外地省市有很多“五四学制”办学的成功经验可供借鉴。例如上海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有效地解决了中小学教育的衔接而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我市能否也进行个别学区的试点,把现行的小学六年级办成初中预科班,解决中小学衔接的问题。

(3)改革中小学考试制度。加强对小学教学质量的监测,小学教育是初中教育的基础,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阶段。取消“小升初”考试,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对口入学后,小学的教学质量对能否做好中小学衔接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建议小学在高年级学段至少一个学年应实行一次全区甚至全市统一考试,检验学校教学水平。初中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能否尝试两考分离,毕业考试侧重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的基本要求,而升学考试则应充分体现其选拔性的特点,促进我市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也为初高中的衔接打好坚实的基础。

(4)成立教育教研联合体。在一定区域内成立教育教研联合体,密切中小学领导、教师之间的联系,针对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开展学科教研活动,改变中小学在教学上信息不通的状态,让中小学的老师做好“瞻前”和“顾后”的工作。同时也要做好管理上的衔接,为教学中的衔接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要设法减少中小学各阶段管理上的跨度,中小学两段共同关照,做好过渡工作。小学阶段要尽快改变“管得过死、管得过多”的管理方法,重视小学生的养成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放手让学生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促使学生由教师包办向学生的自律过渡和转化。要加强对初中的教育管理,在过渡阶段即初一年级,建议中学教师也实行坐班制度,促使教师多接触学生,紧密联系班主任,共同对学生加强教育,严格管理,积极引导,努力扶持,培养其自觉性和独立性,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2、中小学校方面:

应将中小学衔接工作做为一项常规工作纳入每年的学校工作计划中。

(1)转变教学观念,减少学生在学习上的梯度。要切实加强对中小学阶段教法的研究和学法的指导,要在中小学阶段抓好“双基”的同时,着力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抽象思维的发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预习、听课、学习、复习的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要采取措施,使初中教师提前介入,了解小学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初中的教学实际,改革教法,指导学法。要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运用不同教学手段,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维。要找好小学、初中的衔接点,在接力区内做好文章,使学生在学习上的梯度减小,逐步向初中的有效教法过渡,形成“扶—导—放”的自学能力的培养过程。让学生变厌学为爱学、变苦学为乐学、变拙学为巧学,以尽快适应初中的教学要求。

(2)把“小学与初中教学衔接”的课题纳入校本教研。在小学六年级开展初中生活提前教育和抗挫折教育,提高学生对新学习生活的适应能力。在小学和对口中学之间每年定期联合举行教学衔接研讨开放周,相关中小学校间教师互相听课、评课,力求在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指导等方面有效衔接,并渗透到各自的日常教学中,促进学生进入中学后能尽快适应初一的学习生活。

(3)请小学生代表到中学来参加有关活动,使他们对未来的学习场所有个感性认识,是心理衔接的有效手段。定期举办“初中生活体验日”活动,邀请对口小学生代表参加中学校运会、科艺节、文艺联欢会等等,根据观察发现凡是中小学联合举办的活动,组织都特别周密,学生的纪律精神面貌特别好,活动内容和形式也丰富多彩。中学还应派员到小学去,向小学汇报他们的毕业生在初中段、高中段乃至大学的学习情况,一方面对小学教育表示感谢,另一方面互相宣传彼此的办学特点、优势和实绩。中小学之间的交流增多了,中小学的关系自然就密切了。

(4)在初一上期降低日常考试难度,增设附加题,实施分层次考试。由于小学和中学的教学任务不一样,小学生进入中学后第一次考试往往出现学习成绩分数普遍下降的情况,使大部分学生认为中学课程难学,通过这个措施,让学生在进入中学后不因为学习成绩的下降而感到难堪,避免学习动机减弱现象的产生。

(5)关注中小学的作息时间。小学高年级每周是30节课,每节课是40分钟,而中学每周是34节课,每节课是45分钟,大多数中学还有早读,一天的作息时间延长,加上中学的学科门类增多等,这些都会引起学生的不适应,开始时容易疲劳,注意力不能集中。因此,初中教师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劳逸结合,注意课间休息。另外,初中课外作业比小学难度增加,花费时间延长,初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科学安排时间,提高做作业速度,保证睡眠时间,要制定合理的作息表。

3、家庭和社会教育方面:

坚持开办家长学校,将重点放在衔接教育方面。另外,福州市目前的小学毕业考试是每年的6月20日,而中学的初招时间基本是在每年的7月底或8月初,这其中的一个多月时间属于管理上的“盲区”,这个阶段就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借助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共同做好这个时间段学生的管理工作。

总之,深入开展中小学衔接教育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中小学衔接肯定还有许多好的方式方法值得我们去探索去实践。要结合我市的实际,制定完善的加强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出台配套的政策和措施,发挥主观能动性,消除不利因素带来的障碍,努力提升义务教育的质量与水平,推进全市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

下载对高初中物理衔接问题的思考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高初中物理衔接问题的思考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古诗文教学中问题和对策思考 [大全]

    初中古诗文教学中问题和对策 郑昌发 一、初中古诗文教学常见困难:1.老师要求学生记住文言词语的意思,学生不去记,或者记不住。2.老师要求学生对文言词汇进行梳理积累,学生做不到......

    当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 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教学建议 金城江区教学研究室 韦炳耀 1 当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教学建议 金城江区教学研究室 韦炳耀 课标教......

    浅谈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南溪区江南镇初级中学校 黄艳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一改过去书本为主,实验为辅......

    教育论文浅谈初高中物理衔接问题

    浅谈初高中物理衔接问题1 问题的提出 初中生升入高中以后,“物理难学”似乎成了中学生长期以来的普遍呼声,高中物理较之初中物理,无论从学习内容上,还是从思维方式、学习方......

    初中物理学习方法问题

    初中物理学习方法问题。 一、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谁不想做一个学习好的学生呢,但是要想成为一名真正学习好的学生,第一条就要好好学习,就是要敢于吃苦,就是要珍惜时间,就是要不屈......

    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注意与高中物理的衔接问题大全

    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注意与高中物理的衔接问题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 金伟娟 在初中教学时,经常有已经毕业的学生谈到高中物理好难,物理听得懂但用不来,究竟初高中学习物......

    《浅谈幼小衔接问题及对策》(共5篇)

    《浅谈幼小衔接问题及对策》 摘 要 我国幼小衔接问题已经广泛到家庭、幼儿园、小学等教育机构,直接影响到我国幼儿的健康成长,所以我国幼儿园跟我国小学的研究设计对幼儿产生......

    高中英语教学与初中英语教学的不衔接问题及对策(推荐5篇)

    高中英语教学与初中英语教学的 不衔接问题及对策 从1993年开始,我国初中和高中陆续使用结构和功能相结合的英语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和英国朗文出版集团公司合编)。这套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