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对乡镇建设发展的意义 Word 文档

时间:2019-05-14 06:38: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环境规划对乡镇建设发展的意义 Word 文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环境规划对乡镇建设发展的意义 Word 文档》。

第一篇:环境规划对乡镇建设发展的意义 Word 文档

环境规划对于乡镇建设发展的意义

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生态学原理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控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出的时间和内容上的合理安排。

目前,城乡急剧恶化的环境质量和不可再生资源的迅速减少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环境问题对于乡镇的建设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环境规划在乡镇建设发展规划中具有基础性的指导意义。

环境规划对经济效益、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持续协调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规划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协调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关系,预防环境问题的发生,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环境规划,乡镇的建设发展可以少走弯路,并减少或避免其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从而规避与之而来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推动乡镇的可持续发展。

2环境规划能够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生活的重要指标,又是经济发展的物质源泉,在有限的资源和资金条件下,特别是对正在发展建设中的乡镇,如何用最小的资金,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显得十分重要,环境规划正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保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环境效益的有效措施。

3环境规划制定的功能区划、质量目标、控制指标和各种措施以及工程项目给人们提供了环境保护工作的方向和要求,可以指导环境建设和环境管理活动的开展,对有效实现环境科学管理起着决定性作用。环境规划具体体现了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和战略,其所做的宏观战略、具体措施、政策规定,为实行环境目标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是各乡镇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依据。

环境规划是小城镇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通过环境规划,引导乡镇企业适当集中,建立乡镇工业园区,实行乡镇工业污染的集中控制,有利于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合理确定小城镇产业结构和发展规模,更好的解决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坚持以人为本,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有利于加强城镇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城镇生态环境质量,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促进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推动乡镇建设的发展。

总之,环境规划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推动乡镇环保工作,改善乡镇环境的有效载体,是提高乡镇生态文明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客观要求,也是开展生态保护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细胞工程,它对乡镇的建设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篇:招商引资对乡镇发展的意义

招商引资对乡镇发展的意义

一个普通乡镇的发展应该建立在以第一产业为辅,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有进步基础上。在计划经济时代,乡镇的发展主要是靠农业。进入了市场化经济后,工业经济发展的滞后的乡镇,传统的农业乡镇也就会逐渐沦落为经济发展缓慢的落后乡镇,它的经济总量逐渐落在区域中下游。从目前的乡镇发展来看,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不仅可以流转了土地,解放了传统劳动力,而且拉动了乡镇的经济发展。事实证明,招商引资将会是大多数乡镇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

一、有序流转了土地,增加了农户的收入

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的项目,它的入驻就需要土地。通过有序流转的方式,就可以既解决土地的问题又可以增加农户的收入。对于传统农村田地的经营,农民需要付出大量精力,如果遇到气候不佳或者耕种不到位,就会造成减产,即使农户获得丰收,除去种子农药人工费用,每亩地的纯利润不会超过700元。现在每亩地的流转的年租金在1000元左右,通过土地流转就会给传统的农户带来额外的收入。通过置换土地等方式就可以将保留土地集中到一起为实现规模种植打下基础。

二、解放农村劳动力,增加了群众的经济收入

工业项目在一地的投产达效就需要使用工人,脱地农民就会最好的选择。流转完了土地的农户从传统的农业种植中解放出来了,他们就会通过其他的劳动方式获得新的经济收入。传统农业种植的农户一般文化程度不高,但是能吃苦,韧性强。以前都流行到苏南上海等工业化大城市打工就业。随着本地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民工就业观念的的转变,他们现在更倾向于在本地就业。以前出去务工是为了解决生存发展的问题,现在在本地就业是为了提高生活品质的需求。正因为这样很多大城市都不同程度的发生了“用工荒”的现象。本地就业的农村劳动力,通过简单的培训就基本上可以解决企业普通的用工需求。事实上,很多群众更倾向于在本地就业,一方面可以获得收入,另一方面可以近照顾老人和孩子。乡镇企业的薪资水平普遍在1500元左右,如果能吃苦的工人完全可以拿到2000元以上,脱地的农户进入本地企业务工获得可观的经济收入。

三、带动三产服务业,拉动乡镇经济发展

随着项目的入驻建设,它就会需要相关的建筑材料,这就会带动周边的建筑材料的交易。项目的建设一般以本地建设工人为主,它就会相应的拉动部分劳动力的就业。项目的投产运行,工厂的副食品需求,就可以就近消费诸多的农副产品,会为本地带来可观的农产品交易额。企业工人日常的生产生活就会带动乡镇零售业的发展。目前,乡镇村一级的非保留村庄不准许新建房屋,农户手里有钱了,为了获得更高水平的生活和子女获得较好的教育,他们就会选择到镇区甚至县城买房。随着项目的不断增加,不仅吸引了劳动力进企业务工,而且还相应的拉动乡镇房地产业的发展。所以,招商引资可以有效的带动三产产业的发展。

一个普通乡镇如果要取得发展就必须将招商引资放在首位。只有招的了商,乡镇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才会取得更大的发展,乡镇才会走在区域发展的前列。

第三篇:论城市群的发展及其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论城市群的发展及其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发布时间:2011-8-21信息来源:中经专网

[摘要]农村改革发展中的新农村建设与城市群的推进,作为当代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两极,意味着人口、资源、经济等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大重组与结构性变迁,两者之间既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也可以相互交融。在推进城市群的发展中,要看到它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跨越式发展的契机和支撑。

(中经评论·北京)

一、城市群: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根据现代化经典理论,现代化意味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在现代化的实现过程中,最具有革命性的是经济现代化,即社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而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必然要求人力、资本的集中,城市化正是在生产要素高度聚合的背景下产生的。伴随着产业革命,尤其是新技术革命以来,发达国家劳动生产力大大提高,大量乡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在1925年前后达到高潮。1980年发达国家城市人口的比重一般达到70.2%左右。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在改革开放前,由于多种原因严重滞后于工业的发展,城市化水平只有19.4%。自改革开放以来,加快城镇化成为共识。然而在城镇化道路的选择上是优先发展大城市,还是以中小城市为主,抑或是重点发展小城镇,一直存在争议,相当一个时期基本上重点是以发展小城镇,控制大城市为主。从实践来看虽然一定时期在解决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其城市经济规模有限,经济结构单

一、产业聚集水平较低,城市功能欠缺,无法形成对劳动力的巨大吸纳能力,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的局限性日益显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通过统筹规划,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合理分布的新城市群”。这是对已有的城市化模式的修正。“城市群”在国际上通常被称作“都市群”、“都市带”、“大都市圈”、“大都市连绵区”等别称。它是社会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城市空间组织形式,是高级阶段的城市化。为什么在我国当前城市化水平总体不高,实际城市化水平只有20%左右,“三农”问题十分突出的情况下提出“城市群”的发展战略呢?笔者认为,这是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与都市化发展潮流,提升中国经济的发展质量,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深度参与世界经济分工与秩序重建的必然选择。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城市的发展模式迅速变化:一方面城市工业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使人口、资金和技术以更快的速度向大城市及其周围地区集聚;另一方面城乡之间交通高速发展,城市由长期的向心集聚向相对分散的郊区化发展,随之工业、服务业也出现郊区化的倾向,造成郊区集聚扩张,大城市边缘新城镇大量涌现。这种城市集聚和扩散的双向运动推动大城市地域迅速扩张,并与周围小城镇连成一体。同时由于外迁人口仍在中心城市上班,在郊区与中心城市之间形成了稳定的通勤流。这样,就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中心,与周围地区保持密切社会联系的城市化地区,使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共同构成内部相互关联,有一定空间层次、地域分工和景观特征的巨型地域综合体,这一综合体即为城市群。如美国的大纽约区、五大湖区、大洛杉矶区三大都市群;日本的大东京区、阪神区、名古屋区三大都市群等。目前,这些城市群体系成为全球经济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也是经济全球化特征最为明显的地区,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主体。如果我们继续像过去那样大力发展小城镇、抑制大城市,会造成人力、资金、资源配置的浪费甚至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失。其后果是不发达的城市经济社会与严重落后的农业地区的恶性循环。为避免这种局面的出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应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产业跨越发展相对应,实现以城市群带动城市化的跨越。

问题在于,相对于农村改革发展中的新农村建设,城市群的发展对此意义何在?在笔者所能涉猎到的文献中较少论及。在“新农村”建设的研究中,人们主要探讨如何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消除城乡之间的制度差别,以及提倡农村城市化等等。而在城市群的研究中,又主要集中于城市群内城市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产业集聚、如何消除地区壁垒等方面,没有考虑到城市群的推进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由于就城市谈城市,就农村谈农村的研究思路,不仅使城市群的发展受到制约,而且从社会整体看,加剧了农村固有的问题,长期使经济资源不能在城乡之间实现合理配置,其结果使城市群的推进缺乏农村根基,农村发展缺乏引力和来自外部的反哺力量。城乡差距持续扩大。因此探讨两者的关系事关我国在未来的发展中“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历史任务的实现。

二、新农村建设与城市群推进的冲突

农村改革发展中的新农村建设与城市群推进,作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两极,意味着人口、资源、经济等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大重组与结构性变迁,两者之间不可避免的存在矛盾和冲突。

冲突之一是集中爆发式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迁徙影响城乡可持续发展。一般来说,在传统的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要完成从乡村到城市的升级,有一个相当漫长的积累与演化过程。首先在便利的地理条件上形成商业与物流中心,然后随着商业的繁荣吸引来更多的人口,并最终随着手工业、商业、运输、市场的发展,形成有一定规模的市镇。而市镇要向更高形态的城市化演进,除了继续强化其中心地的积聚与辐射功能,往往还伴随着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特殊机遇,使其从众多的市镇中脱颖而出成为地区的中心城市,这种城市化过程的特点是,人口总量与流动规模有限、流动频率低、人口空间分布相对均衡,使得城乡之间保持了一种相对适度的张力与平衡,社会在缓慢发展的基础上稳定有序地前行。都市群进程使这一切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它一方面表现为城市数量增加与规模扩张,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农业人口迅速地在城市,特别是数量有限的大城市高度积聚。由此使自然资源与城市环境陷入了过度透支与危机中。中国自2000年城市化开始驶上快车道,“急速”的城市化,导致少数大城市人口膨胀过快,使本就处于超负荷运转的城市遭遇更加严重的发展问题。在中国每个大城市,都普遍存在着交通拥挤、居住密度增大、就业竞争激烈以及农村人口迁移之后没有实现相应的职业转换等“城市病”。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大城市自身的增长与发展,也间接影响大城市对周边中小城市与农村地区发展的带动与辐射作用。

就广大农村而言,大规模的人口向城市迁移,使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受到削弱。我国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大多是青壮年,素质也相对较高,导致长期留在农村的劳动力主要是妇女和老弱

病残。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统计,2003年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40岁以下的青壮年劳动力占85.9%。其中,20岁以下的劳动力占47.3%,25岁~30岁的劳动力占15.6%,30岁~40岁的劳动力占23%,而且青壮年文化素质一般来说相对较高。农村高素质人才的流出,对农业发展的负面影响表现在:一是制约农业科技进步与技术推广。由于体力、文化水平、思想观念的限制,低素质的农业人口利用机械和先进技术能力有限,必然导致农业生产技术的长期落后,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二是影响农业结构调整的推进速度。农业结构调整本身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需要一定文化功底的劳动力。在农业劳动力普遍老龄化条件下,必然会导致种植结构单一,农业结构调整困难,不利于新农村的建设。

冲突之二是城乡资源再分配的严重失衡。非农经济要素的迅速培育与发展表现为生产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再分配与生产要素在城市空间中的重构。一方面,城市资源迅速膨胀,使城乡差距不断扩大。有关统计表明,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70%、国家税收的80%、第三产业增加值的58%、高等教育和科研力量的90%以上都集中在城市。尤其是表现为向城市群中的中心城市进一步的集中。与之相比,则是农业地区两级政府近万亿的沉重债务。二是城市化进程仍在吞噬着农业地区的各种资源,使自然经济赖以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更加薄弱。如工业化对农业生产环境的严重破坏,粗放的城市群发展模式对本就紧张的农业用地的大肆侵吞与疯狂圈占。据国土资源部报告显示,从1996年到2005年,中国耕地面积净减少1.2亿亩,约占耕地总量的6.6%,而且城市土地的利用率低效。截止到2004年底,全国城镇共有闲置土地、空闲地和批而未供地共计393.61万亩,相当于现有城镇建设用地总量的7.8%。还有工业固体废弃物与城市生活垃圾露天堆放和填埋处理问题等等。在未来若干年内,新农村建设、城市及城市群的发展,将使有限的国土资源更加紧张,而竞争也会愈加激烈。

三、城市群的推进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交融

城市化进程尤其是城市群的发展对中国农村发展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如果我们的认识仅停留于此,势必将新农村建设与城市群的发展对立起来。认识它们之间的冲突,有助于我们保持一份清醒,在推进城市群的发展中,时刻不能忽视其对新农村建设的负面作用。同时也要看到城市群的推进也给农村改革发展带来了跨越式发展的契机和支撑。农村改革和发展中的新农村建设与城市群的推进不仅存在着冲突,同时也包含着相互交融,协同发展。

沃思(L.Wirth)等人将农村和城市视为一个连续体,认为由农村这一极到城市这一极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各种社区形态均可以在这一连续的轴线上确立其位置。加尔平(C.J.Galpin)则将城市和乡村看成一个完整而不可侵害的共同体,二者各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功能,可以互为补充和完善。

1.城市群的发展不仅能极大促进我国农村人口的转型,而且更符合劳动力转移的规律。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在吸纳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单一城市往往是力不从心的,以至于出现前面所谈及的“大城市病”。作为城市发展更高形态的城市

群,其形成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各城市之间克服单个城市在资源等方面的不足,在更大区域范围内调整资源配置、实现共同增长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的过程。一个内部经济发展协调的城市群可以使地理位置、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不同的各等级城市承担不同的经济功能,在区域范围内实现单个城市无法达到的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积累了比普通城市更大的经济与人力资本。这一特有的优势在发达国家表现的十分明显。2003年,美国10个大都市带区域的居民已超过了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从经济规模看,美国三大都市群的GDP占到全美国的67%;日本三大都市群的GDP占到全日本的70%;中国的长三角16城市2007年GDP也占到全国经济总量的18.9%。同时,城市群发展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多样化。相比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弹性较小,即东部地区的农村劳动力更愿意留在周边的城镇从事制造业或其他产业,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从事制造业,使农村发展成为各具特色、互为分工的卫星城镇。随着城市群的发展,大量中西部农村劳动力流人大城市,有利于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使他们获得了更好的锻炼与实践机会,不仅学到了技术,积累了生存发展的一笔资金,同时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改变了生活观念,提高了应对文明社会的能力,在经历了城市化风雨洗礼后,他们即使回到乡村,必然成为推动中西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

2.城市群的发展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升级换代向生态型农业转换。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农村改革发展任务之一,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虽然城市群的发展给农业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要比“循规蹈矩”的城市化更加严重,但作为城市化进程的升级版本与当代形态--城市群能使乡镇企业,以及以机械化作业、化学化为象征的现代农业生产发生改变。以化肥、农药、地膜的大量使用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对自然环境的污染与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并不亚于城市化进程本身。就我国目前而言化肥年使用量多达4124万吨,按播种面积计算,达400公斤/公顷,远远地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造成污染而设置的225公斤/公顷的安全上限。但化肥的平均利用率仅40%左右,而发达国家则高达70%~80%。农药的使用量也难以减少,污染隐患大。全国每年农药使用量达30多万吨,除30%~40%被作物吸收外,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使933.3万公顷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威胁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农药在造成农田污染的同时,必然加剧了农产品污染程度。而要治理农业生产的污染,单靠农村经济本身是无法解决的,而伴随着城市群的推进,原本污染严重的郊区农业经济就可以依托大城市发达的经济、先进的技术向现代生态型农业转型。像北京、上海这些地区生态型农业、都市型农业远远走在中西部城市化水平较低地区前列就是一个明证。

3.城市群较之“农村工业化”这种低层次的城镇化模式对农业资源的浪费与环境的严重损耗而言,是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郁鹏等人通过较为详尽的数据说明了这一点。

城市越大,人均占地面积越少,而且城市规模越大,单位产品能耗越低。同时,在对环境的影响方面,大城市工业由于大而且相对集中,新技术采用起来速度比较快、成本比较低。治理起来也比较有效,监督也比较容易,相应的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都较低。这些说明我国城市群的发展也是生态型农村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

4.城市群的规模经济与先进产业集群对农业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辐射与带动作用。表现为:一是城市群的经济功能远远优于普通城市或单体大城市,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发挥更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尽管城市群发展的一个负面影响是压缩了中小城市发展的空间,但由于城市群意味着人力、资源在更大空间范围内、更高层次的集聚,它同时也给中小城市带来一般城市化进程不可能有的发展机遇。中国经济十强县(市)均分布在长三角与珠三角这两大城市群中,充分说明了中小城市越接近城市群,越容易获得更多的发展资源与经济机会。而中小城市的良性发展,则进一步将其所受的辐射与影响传递给与之联系密切的农村与农业地区,从而在大都市、中小城市与农村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的和谐发展关系。二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化,也为农村经济直接利用国际资源、介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现实契机。据江苏省外经贸厅统计,2007年江苏省农业实际利用外资突破10亿美元,达13.12亿美元。其中地处长三角城市群的南通市实际利用外资最多,为2.29亿美元,占江苏省的17%。这些都表明,在城市化进程中,对农村改革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已不仅是普通的城镇化或传统的城市化,而是作为城市化高端层次的城市群。

5.城市群的发展对于启动农产品的需求市场从而扩大内需有着重要的意义。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国际经济不景气,外贸出口下降的情况,我国经济要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必须要扩大内需。我国有57%的人口在农村,这是一个庞大的市场,要扩大内需就要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富裕起来,依靠减免农业税收、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建立新型农业合作组织等等,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农民收入。但由于受恩格尔法则的制约,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的边际产出和边际产值必然出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只有推进城市化才能形成有效的农产品需求市场,进而增加农民收人。因为真正有效的农产品市场不是来自乡村内部,而是来自城市居民的食品消费。这是因为,我国农户的农产品自给率在80%以上,真正投入市场进行交易的不足20%,而城市群的推进带来的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则可以绝对地增加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从而可以有效地增加农民的货币收人。

6.城市文化对农民村的促进作用。城市文化作为一种充满异质性与多元内涵的主流文化模式,对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由此带来了城市文明的渗透,改变着农村生活方式。城市积累的雄厚的文化资源与发达的文化服务体系,为彻底改变农村地区的文化落后与精神不发达状况提供了现实的可能。

四、结语

我们主张加快城市群的推进,并不意味着是特大城市、大城市的单项突进。城市群的发展是一种城市结构体系的整体演进,其内涵是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层次递进、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网络式、金字塔型的有机“集合体”。因而,加快城市群的推进,既有利于提升我国城市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又因其强大的积聚功能和辐射功能,可以有效带动广大农村地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新农村建设。而过多强调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则很难

两者兼顾。

(经济学动态,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曹艳)

第四篇:发展乡村旅游对建设美丽中国的意义

发展乡村旅游对建设美丽中国的意义——以董公寺为例

一、乡村旅游的涵义

二、董公寺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

1.资源丰富,富有特色

2.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3.产品类型多种多样

三、董公寺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起步较晚,开发粗放,经营水平较低

2、管理力度不够

3、产品特色不明显,雷同较多

4、开发不够规范,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四、董公寺乡村旅游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1、政府要加强引导

2、加强社区的参与力度

3、避免无序盲目的开发

4、加大对乡村旅游的宣传

五、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1、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剩余劳动力

2、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3、积极响应国家美丽乡村建设的号召

第五篇:农机化发展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农机化发展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何好生

解放前,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以人力和畜役为主体,每逢农时季节广大农民群众“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块土坷垃整半天”。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从此,我国农业机械化逐步掀起发展,历经了从无到有,从粗放型向规模化发展的重重困难和曲折,至今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已经得到迅猛发展壮大,机耕、机插、机收、植保等农业机械无处不在,已成为当今促进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十一五”以来,在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扶持下,加快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农业机械化在农村生产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不可替代性日益凸显。可以说,汝城县农机化发展历程是全国农机化发展史上的一个缩影。

一、以农机动力装备发展为推力,凸显农机化作业优势。汝城县进入“七五”、“八五”期间,随着农村农业生产方式和体制的转变,一种适合农业生产需求的农业机械——小型四轮拖拉机频繁出现,并很快活跃于该县乡村路段、田间地头,承担了耕、耙等高强度农田作业量的65%以上,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民收入,减少了农村劳动力的投入。与此同时,该县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其大多数劳动力来源于农机化作业中解脱出来的劳动力。进入“九五”至“十五”期间,农用运输车又从拖拉机中分化出来,农忙时重点从事农田运输、农闲时参与农村经济各环节中的运输任务,拖拉机则仍以替代劳力形式参与农田作业。该县于1997年底,在全市率先引进水稻联合收割机(购买了第一台履带式水稻联合收割机),并跨区到广东省仁化县城口镇实施水稻收割作业服务。从“十五”末“十一五”期间,该县农机化发展逐步进入了农机化技术的变革更新助推传统农业耕作模式向现代农业模式变革的新阶段。2008年该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实现了“零”的突破,2009年

底,该县部分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基本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截止2010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29万千瓦,农机化装备得到进一步优化。

二、以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杠杆,撬动着新农村建设稳步发展。实施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已成为改变农机装备结构、提高农机装备水平的重大举措。截止2011年上半年,全县争取国家、省、市购机补贴专项资金达1200余万元,拉动农民自筹资金6800余万元,农机经营性服务收入达1.8亿元;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力度的加大,目前全县拥有各类农业机械达4.1万余台套,农机总动力达30万千瓦。农机装备水平大幅提高,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同时,2011年我县被列为省级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县,重点在示范村安排实施农机化工程项目,提升农机化综合水平。如在该县附城乡斗山村,三星镇白泉村、新村等示范村重点实施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示范建设项目;在大坪、井坡、土桥、热水等乡镇重点实施推广水稻机械收获项目。通过项目建设拉动示范村农机装备水平、农业科技含量和农业增收节支效益的提高,促进了示范乡(镇)、村农业生产发展。

三、以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为突破口,推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有效地蓄住了天上水,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了土壤结构,在粮食增产、节能降耗等方面效果显著,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技术支撑。稻杆还田此项技术在该县已从最初的50亩,通过以点带面、辐射引导,发展到目前的2.6万亩。对于控制稻杆焚烧,防止烟尘污染,增加土壤有机质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四、以培育发展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为重点,组织跨区作业和扶持农机服务中介,促进了农民增收。近年来,该县着力培育发展农机厂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完善跨区作业中介服务组织运作机制,提高跨区作业服

务质量,有效破解增收难题。一是培育发展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以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抓手,优先保证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购机,并重点实施政策指导和扶植。二是延伸作业服务链条。从单一的跨区水稻机收,延伸到跨区机耕、机插、机收、稻秆还田、植保等机械化作业服务。三是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农机中介服务社会化。截止目前,该县自由组合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有6家,农机服务中介有4家,农机大户有48户,每年组织120余台耕整机、30余台插秧机、60余台联合收割机,到周边外省、市实施跨区作业服务,为有机户提供订单作业和配件服务,取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其中2010年实现了跨区机耕面积6.7万亩,水稻机插面积1.2万亩,水稻机收面积4.8万亩;四是充分利用地域农作物收种时间差,延长农机作用时间。既在本地开展农机服务,又远赴外省、市等地开展跨区作业服务,开辟了农机户收入新来源。据统计,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组织通过跨区机(旋)耕、机插、机收等作业人均年可增收2.6万余元。此外,通过政策倾斜、资金补贴、技术指导等措施,在示范村扶持了36个农机大户,并培育了集农机租赁、农资供应、农副产品加工、信息服务于一体的邓利祥、朱少华、朱长成等新型农机服务户。农机专业服务组织、中介和农机大户已成为以机增收的典型,是该县农机化生产作业服务的主力军。

五、以创建平安农机为抓手,维护农民切身利益。农机安全生产事关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农村社会稳定。该县农机主管部门充分认识到创建平安农机对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意义,认真贯彻落实《农机化促进法》、《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国务院《加快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加大农机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增强依法管理农机意识,提高依法管机水平。全面开展了创建“平安农机”系列活动:一是严格对作业区域内的拖拉机及农机作业机械进行安全检查管理,坚决做到“降事故、保安全、促畅通”;二是狠抓农机安全示范乡(镇)、村建设,争创“平安农机县”;三是加大对农机产品加工流

通领域的监督检查力度,打击假冒伪劣农机,净化农机市场,保护农户、机手的合法权益。当前正在开展的农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由于农机安全生产措施得力,多年来该县农机安全形势稳步好转,农机安全生产各项指数得到了有效控制,实现了农时作业“零”事故。

六、以开展农机化技术培训为手段,提高农民技术素质。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该县以乡村为单位,以田间和农机技术培训学校为阵地,积极开展农机新技术培训,大力提高农民的农机专业技能。近年来,该县通过课堂培训、现场操作、场内考核等形式培训各类实用农机技术人员2000余人。农机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助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

七、以促进新农村建设为重点,抓好农机基础工程建设。“十二五”期间,对农机化工作实现农机科学跨越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地发挥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今后一个时期,该县着重抓好六大农机基础工程。一是抓农机装备提升工程。提高农机装备总量、提升农机装备质量、改善农机装备结构,实现农机装备水平质和量的突破,是实现农机发展目标的基本保障工程。按照“扩大总量、优化结构、节能降耗”的要求,采取政策扶持、示范引导、市场驱动等综合措施,进一步加大农机投入力度。二是抓农机示范带动工程。围绕该县农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的特点,大力开展机械化保护性耕作、节本增效机械化技术的示范推广,加大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力度。通过现代农机技术的普及应用,打造农机化发展的新“天地”,全面提升该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抓农机助农增收工程。减轻劳动强度,促进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收入,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是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基本目标。围绕水稻耕种收三大基本环节,以强化农机服务、推广普及为手段,全力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继续保持强劲的推广力度,增加耕作机械的拥有量,以发展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为依托,稳步提高田间作业机械化水平与质量,降低作业成本。

并不断加大跨区作业的组织实施力度,努力将其培植成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并通过市场的发展和扩张,不断拉动农民增收。四是抓农机服务体系培育工程。继续按照“政策扶持、典型培育、示范带动”的工作思路,以增加作业面积和收入为目标,大力培育新型专业化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积极推进农机服务社会化,为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全方位、系列化服务。五是抓“平安农机”创建工程。以“平安农机”创建为载体,从宣传教育入手,以专项治理为手段,依法加强农业机械安全监管,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做好农机安全监管工作的新思路、新模式,建立科学的农机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和健全的管理网络。六是抓农机人才培训工程。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从业人员队伍,是提升农机化整体水平的基础。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体系,从改善教育基本设施入手,以增加投入为基础,以技能培训、推广技术培训、农机服务组织营运培训为手段,以培养一批作业能手、一批维修熟手、一批中介高手和培育一批新型农机作业服务、维修服务、经营服务和中介服务组织为目标,坚持农机技术培训面向农村、服务农民,努力提高农机操作技能和经营服务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迅速向其他产业转移。作者单位:汝城县农业机械管理局

下载环境规划对乡镇建设发展的意义 Word 文档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环境规划对乡镇建设发展的意义 Word 文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规划建设

    1、引言在农村生态环境研究领域中,人们更多地关注,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开发等给人们生活环境带来的直接或潜在的影响。如乡镇企业对农村空气及水质的影响,种植业生产中农......

    发展电动汽车对环保的意义

    发展电动汽车对环保的意义 电动汽车一直是伴随着争议的发展的,尽管目前电动汽车配套体系不完善,但发展电动汽车对中国是很有意义的,技术的不断攻克与国家的政策扶持为电动汽车......

    社会化服务体系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意义

    社会化服务体系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意义 服务社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1、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高效服务,有利......

    发展核电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发展核电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导读:“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是当前我国能源建设和核工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发展核电对保障能源供应与安全,保护环境,实现电力工业结......

    增城荔枝对增城的发展意义

    增城是著名的荔乡,荔枝是增城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试图探讨增城荔枝历代的发展概况,研究荔枝的栽培技术,并深入分析荔枝与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期货市场对产业发展的意义

    期货市场对产业发展的意义 期货一头连接金融,一头紧系贸易 既是贸易手段,又是金融工具 产业与金融的融合剂 一般作用 •未来价格 –期货市场所反映的未来价格对商品的生产产生......

    对发展核电的认识和意义

    对发展核电的认识和意义 提起核能,人们的第一反应恐怕是战栗和神秘的恐惧,1945年,广岛和长崎爆炸的两颗原子弹的威力让人们铭记在心,以及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造成的灾难带......

    雄安新区建设对京津冀区域发展的意义

    雄安新区建设对京津冀区域发展的意义 10.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要求:要采取财政贴息、加速折旧等措施,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升级。这表明:①国家货币政策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