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环县实施退耕还林治理环境 打造生态农业县

时间:2019-05-14 06:27: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甘肃环县实施退耕还林治理环境 打造生态农业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甘肃环县实施退耕还林治理环境 打造生态农业县》。

第一篇:甘肃环县实施退耕还林治理环境 打造生态农业县

甘肃环县实施退耕还林治理环境 打造生态农业县

甘肃环县杨胡套子村,过去这里由于人为开荒、过度放牧等多种因素,致使植被退化严重,气候恶劣,周边的山岭一度变成了荒山秃岭。如今,过去曾经裸露的山地都已被茂密的植被所覆盖,低矮的灌木林也变得枝繁叶茂,群峦之中构筑起了生态屏障,清澈的溪流在沟底汩汩流淌。

近年来,甘肃环县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退、造、封、育、护等手段,进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截至目前,该村完成退耕还林(草)4190亩,新修梯田2620亩,打造生态农业县。

甘肃环县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为此,该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实施生态农业立县战略,http:///使全县走出了一条依靠改善农业生态条件,保粮增收的新路子。

陈掌村村民吴建荣说:“政府每亩补助400元给我们推地,这机推地就是好,保土、保肥、保水,全膜玉米亩产800多斤,比山洼地能多收一倍,如果没有把地推平,这全膜粮食就没法种。”

今年,甘肃环县大力实施“生态农业立县”战略,确立了“七个百万工程”,即每年种植全膜双垄沟播作物100万亩、绿色小杂粮100万亩,全县优质牧草达到200万亩、羊畜饲养量达到200万头(只)、造林绿化达到100万亩、草场围栏达到600万亩、梯田面积达到180万亩。

2010年8月,环县退牧还草工程正式启动,工程包括退牧还草围栏建设和补播改良两个部分,项目实施中,国家每年为项目区农户补助饲料粮(玉米)1100万斤,连续补助5年,折合资金2475万元。

天然草场围起“篱笆墙”,农户不仅得到了经济实惠,而且深切感受到了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马趟村农民马兴麦说:“原来冬春时节,一刮风就沙尘乱飞,这两年围栏后,羊畜不再进入,草长起来了,植被恢复的好多了,现在遇上吹风,再也看不到沙尘漫天的景象了。”

结合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环县推行“4411”发展模式,即“户均40亩草、40只羊、一个标准羊舍、一个青贮窖。”截至目前,全县多年生牧草留存面积扩大到220.4万亩,羊畜饲养量达189.06万头,仅此一项,年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930元以上。

第二篇:甘肃中部发展生态农业(共)

生态农业:甘肃中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一、生态农业的内涵及发展现状

“生态农业”(EcologicalAgriculture)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土壤学家W·Albreche于1970年提出的。Jackson和Benolen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农业在尽量减少人工管理的条件下进行农业生产,保护土壤肥力和生物种群的多样性,控制土壤侵蚀,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减少环境压力,实现持久性发展。国外常把生态农业归入可持续农业,是可持续农业中的一种模式或一种生产系统,是一种以完全有机物系统生产,不投入人工合成物的有机农业模式,所生产的食品被称为有机食品或生态食品。

中国生态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精耕细作、培肥地力、间套轮作、林粮间作、基塘种养、农牧结合等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化技术相结合,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综合生产体系,是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指导下,总结各种农业方式的成功经验,按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一种农业体系,它科学地处理了人类、农业、环境和资源之间的关系,目的在于实现农业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同步、持续发展。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1)注意发掘我国精耕细作,用地、养地相结合等优良的农业传统,并将这些传统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相结合;(2)注重节约土地的现代农业技术(特别是良种技术)的应用和推广;(3)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利用生物间的共生关系,实行立体种植、混合喂养,合理利用时间,提高复种指数;(4)注重以生物之间“相生相克”的生态关系,进行田间农业品种(包括种植、养殖和林业)的合理配置,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提高单产水平;(5)通过生物间的食物链关系,循环利用废物,使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节约生产成本,既增加单位土地面积的农产品的产出。解决一定数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

我国生态农业经过20年的发展,创造了大量劳动密集的小型生态农业模式,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解决耕地的用养矛盾、提高土地产出率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生态农业形成了蓬勃发展的态势。

二、甘肃中部黄土丘陵区生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是中国乃至世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与新孕育的生态环境脆弱区。甘肃中部黄土丘陵区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这一区域单位面积产出低,为维持高速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从事着广种薄收的落后农业生产。这一生产方式造成的结果是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土地和整个生态系统生产力下降,严重影响了区域农业和经济的发展。正反两方面的实践告诉我们,要改变该地区农业和经济落后的面貌,必须改变广种薄收的农作制度,强化水土保持和生态农业建设。

现在人们已普遍认为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干旱是制约黄土丘陵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两个主要原因。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的和人为的两方面。众所周知,引起黄土丘陵区水土流失的客观条件(原因)有四个:一是起伏的地形;二是深厚疏松的黄土;三是暴雨;四是地表无有效的植被覆盖。黄土高原丘陵起伏、沟壑纵横的地形既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之一,又是水土流失的结果。深厚疏松的黄土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是良好而不可再生的农业资源,但如果没有有效的植被覆盖,则成为土壤流失的物质基础。降水是重要的农业资源,但暴雨降在坡面上则易形成径流而成为土壤流失的动力。植被既是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可再生资源,又可保护土地免遭侵蚀。如果对植被资源进行掠夺性利用和破坏,则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和整个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下降。很明显,这4个因素中前

3个一般认为难以进行大的改变。除把部分坡地改为水平梯田外,只有植被是可进行大面积人为调控的因素。事实上,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演变的过程也正是森林草原植被反复破坏的过程。根据很多历史文献的考证,“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的大部分地方是森林和草原”,“在秦汉(甚至唐代)以前,黄土高原还是林草茂密,山清水秀的地方。”自秦汉以后开始毁林开荒,明清以来毁林毁草开荒日益加剧,盛行的广种薄收和轮荒制度使原来的森林草原植被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遭到彻底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可见,黄土丘陵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不适于发展以粮为主的农业生产,应是以牧为主的牧农交错区。人为的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对植被的破坏是导致水土流失和干旱加剧的根本原因。乱伐森林,滥垦陡坡,不仅直接破坏了植被,而且缺乏必要的投入,特别是肥料的投入,地越补越薄。土壤肥力的退化导致了农田持水力和抗旱能力的下降,同时使降水生产效率下降。实际结果导致了“愈垦愈穷,愈穷愈垦”的恶性循环。

三、甘肃中部黄土丘陵区必须走生态农业之路

(一)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要求农业发展遵循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发展生态农业。该区人多地少,同时,由于人口仍在继续增长,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将日益突出。因此,该区农业发展的途径和方式,既要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又要节约、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则可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

(二)生态环境的恶化要求农业现代化要走可持续的生态农业之路。

长期以来,由于只重视粮食生产,片面地强调“以粮为纲”,生产结构单一,资源利用不合理,不仅挤掉了多种经营的生产,而且造成地力下降,植被破坏,草原退化,水土流失加剧,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影响了农业生产乃至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为实现农业的良性循环,生态农业应从保护环境入手,合理利用资源,促使系统内部能流物流畅通,保证高效运转,利用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三)不断增加的人口压力和相对紧缺的农业资金投入要求大力推进生态农业的发展。该区人口较多,经济落后,财政困难,资金短缺,如何用有限的资金发展农业生产,解决粮食供给,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一方面可以根据各地域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实行科学的立体种养,充分利用当地的物质、能量、土地、劳力等资源优势,实现生产要素和环境资源的合理匹配。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进行整体规划,优化农业系统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同时借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系统的综合生产能力,解决农副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所以,走生态农业之路,是解决人口压力和资金紧缺的有效途径。

(四)地域间的不平衡性要求我们走多种模式并存的生态农业之路。

甘肃中部黄土丘陵区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各地域间的经济、文化、自然地理、交通等条件差异很大,西方式的现代化农业无法适应这种参差不齐的区域条件,而多种模式并存的生态农业可使各地域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区位优势,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和商品优势,推进当地生产的发展。

(五)农业自身的发展需要实施以产业化为动力的生态农业。

由于甘肃中部黄土丘陵区经济基础薄弱,对农业投入不足,农业抗御自然灾害和适应外部市场变化的能力不强,加上农业产品价格低,使农业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农业要发展,就必须要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一种融种、养、加、产、供、销、商、贸为一体的产业化链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而可持续的生态农业正是实现农业产业化链条的基础和必然条件。

四、甘肃中部黄土丘陵区生态农业建设的设想

(一)以水为度,量水而行,节水为本。

水是最大的环境制约因子,严峻的水资源劣势,要求我们在生态农业的建设中,应以水资源的补给特点(降水分布,径流分布)为标准设计生态系统的规模;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结构和生产水平应按量而行;新采用的技术措施应以提高水分生产效率和节约用水为要旨。

(二)建立节水工程,发展节水高效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水资源短缺是黄土高原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制约因子,所以发展节水高效农业是提高有限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措施。在目前,为加快节水型高效农业发展的步伐,可进行多学科、多部门协作攻关,通过对现有灌区节水技术的改造和在新灌区建设高标准高效益的节水农业体系及在干旱山丘区重点发展喷灌节水技术,实施以提高灌溉水有效性为目标的灌溉农业工程;通过培肥地力,建设土壤水库和调整农作物结构,增强农作物的抗旱性及建立径流节灌农业体系,实施以提高水分生产效率为中心的旱地农业工程;通过对浅层地下咸水和污水灌溉技术的研究,实施以污水、咸水灌溉为中心的开源节流工程;通过制定区域性水价,建立节水高效型种植结构,推行节水灌溉制度和农业适度经营,实施以强化农业水资源管理为中心的管理工程。

(三)保护生态环境,实行效益型的生态种养。

生态环境建设在本区面临的困难,一是在广阔的地域恢复原有的植被困难,需要进行长期的努力;二是建立以森林景观为主的人工环境又面临日益增长的工农业用水压力,当属不易。因此,甘肃中部黄土丘陵区生态环境建设应着力于持续发展和社会效益,以”保护性”为目标,不能急功近利,边建设边破坏。同时,生态环境建设也要与生物措施、耕作措施以及工程措施相结合,特别是在水上流失的易发区域建立防护工程和基本农田,最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

(四)以经济林(草)建设为中心,人工植树种草,控制土地退化。

提高林草覆盖率与执行保护性土壤耕作制度是控制土壤退化的有效途径。为了进一步防止有限的草地退化,要积极开展草地持续利用的生态机理研究,制定退化草场改良措施。根据立地条件,宜草则草、宜林则林,林草品种应以经济林草为主,不具备成林条件的地方,先通过禁牧使其自然生长或人工播种,逐渐使其植被向森林植被过渡。通过提高植被覆盖度,控制土地退化。

(五)特色种植,绿色加工,特色产品走向国际化。

甘肃中部黄土丘陵地区虽干旱少雨,但光照资源丰富,地形复杂,生态类型区众多,除了可以种植小麦、玉米、水稻、油菜、棉花等大宗作物外,小杂粮更具优势,像荞麦、燕麦、糜子、绿豆、小豆、豌豆、蚕豆、鸡头豆、胡麻等属尚未被充分开发利用的植物资源,这些作物生育期短,适宜范围广,省水耐旱耐瘠薄,既可复种填闲,又可与大宗作物间作套种;既可保持水土又极具地方特色。其中许多作物的特殊营养成分,具有防病健身功能,经过无公害加工,形成绿色食品,使其产品走向国际。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小麦、玉米等大宗作物受到冲击,提高我国小杂粮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建立出口生产基地和名牌产品很有必要。生态农业在实现甘肃中部黄土丘陵地区特色作物和国际接轨方面大有可为。

(六)加强民居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甘肃中部黄土丘陵地区植被稀疏,土质疏松,历史上形成了散居方式,一家一户,自给自足,以自我为中心,乱垦乱种,加剧了水土流失进程。通过适度规模的民居建设,把林草边际地带或根本不宜种粮地域的农户迁至条件较好的沟坝川区,既可以从地域距离上退人还林还草,又便于科技信息传递,提高农民素质和改进落后的生产方式,同时也可以集中人力

物力在宜粮区进行集约化生产,提高资源生产效率。另外,甘肃中部黄土丘陵地区农民的生活和取暖能源,习惯上是以作物秸秆、树枝草皮甚至牛粪为主,这在客观上又是破坏生态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通过集中居住,改用煤炭、液化气、沼气等能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把民居建设和生态农业建设相结合,资源节约型和高效利用型生产方式将会得到迅速推广,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农业产业化加快,农民生活改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将得到跨越式发展。

第三篇:发展生态农业,打造和谐绩溪

发展生态农业,打造和谐绩溪

绩溪县农委

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培龙头、建基地、重特色、创品牌”的总体思路,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项目扶持、科技支撑、政策鼓励等手段,坚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抓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农民组织化和农产品品牌建设,促进了生态高效农业的快速发展。

农业产业化和农民组织化程度显著提升。目前,我县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共有5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7家,市级龙头企业18家,县级龙头企业27家。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84家,其中省级规范化合作社3家、市级16家、县级6家。经营领域涉及全县五大主导产业(蚕桑、畜牧、经果林、徽菜原材料、中药材)的生产、加工、流通等。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年产值12.3亿元。由于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科技支撑,使全县农业产业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基地建设等方面得到快速发展和提升。

特色主导产业区域化布局逐步形成。以蚕桑、畜牧、经果林、徽菜原材料、中药材等五大主导产业为基础,立足山区资源优势,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合理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蚕桑和长毛兔养殖基地、笋竹两用林和养蜂基地、山核桃和小黄牛养殖基地、徽菜原材料和中药材种植基地。全县蚕桑面积达到3.5万亩,生猪、长毛兔、蜜蜂年饲养量分别达到24万头、17万只和8.4万群。以绩溪黑猪、小黄牛、山芋粉丝、燕笋干、野生蔬菜等为主要特征的徽菜原材料基地逐步形成。通过区域布

局,“一村一品”得到了发展。瀛洲乡仁里村、临溪镇孔灵村、长安镇下五都村成为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

农业标准化进程稳步推进。以国家实施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建设为契机,对农产品生产过程实施标准化规范操作,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名牌农产品,积极引导企业制定产品生产和加工标准。2008年全县新增8个产品通过“三品”认证,农产品种植基地通过无公害级别以上认证面积达到4.1万亩,培育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基地单位1个,市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区3个,制定和修订竹笋、山核桃等地方标准8个,龙头企业制定生产标准或采用国家、行业生产标准65项。

农产品品牌创建扎实开展。我县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利用我县为“联合国绿色产业示范区”、“ 国家生态示范县”、“中国徽菜之乡”、“中国厨师之乡”、“国家食品质量安全县”的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注册省市著名商标46个,做足品牌内涵,提升品牌活力。其中“古龙川”牌生丝、“上山下乡”牌燕笋干、“五蜂园”牌蜂蜜等产品已经获得安徽省名牌农产品和省著名商标产品及市知名商标产品。同时,建立了山核桃、茶叶、大米、肉鸡、鸡蛋、蜂蜜、蜂王浆、燕笋干、莴笋干、角豆干、瓜蒌子等特色“三品”生产基地,形成了以标准化为支撑的品牌管理制度,促进了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

农业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在2010年底,努力实现向上争取资金支持,推进重点工程和重点农业项目建设。今年,农委又申报2009年省级农业财政补助市县项目10余项。目前,正在实施的农业项目有2006、2008农村户用沼气国债项目、测土

配方施肥项目、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秸秆还田项目和循环经济综合利用等项目。通过这些项目建设,积极引导农民对清洁能源的利用,提高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减少化肥使用,力争农村生活用能中清洁能源所占比例能达到5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化肥施用强度(折纯)每公顷少于250千克。

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要奋力攻坚,在2010年底实现国家生态县的创建目标,并以责任书的形式赋予农委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生态高效农业是朝阳产业,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农业科学化、现代化、标准化化、生态化正孕育着新农村新农业发展的方向。我们决心以科学发展观为纲领,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农业现代化为抓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与社会各界携手共进,与农民朋友共克时限,为发展生态高效的新农业,为建设和谐美好的新绩溪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某某乡退耕还林实施情况汇报

某某乡退耕还林工作实施情况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

非常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来我乡检查指导工作,充分体现了上级领导对某某的大力关心和支持。在此,我代表乡党委、政府和全乡干部群众,对各位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退耕还林是国家出台的一项重大利国利民政策,自我乡2002年退耕还林实施以来,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产业结构明显调整、农民收入明显提高。退耕还林对我乡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全面推动作用,下面就我乡退耕还林工作实施情况做简要汇报:

一、全乡基本情况

某某乡地处西盟县西部,辖3个村民委员会,41个村民小组,19个自然村,7个橡胶专业队。全乡居住有佤族、拉祜族等7种少数民族,现有2229户,总人口7149人,其中农业人口2059户6597人;非农业人口170户55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68‰。是全县五乡两乡中最小的一个乡,也是一个集“边境、贫困、少数民族、山区”为一体的特困乡。乡内最高海拔1900米,最低海拔680米,地形东高西低,地质疏松,属泥石流多发地带。全乡三个行政村都与缅甸佤邦隔河相望,国境线长26.3公里,有与境外相通边境通道1条,人行便道30多条,境内外通行方便,四通八达,属“无屏障”边境地区。

全乡土地总面积13.9万亩,有耕地13447亩,其中水田 1

面积3484亩(保水田2192亩,雷响田1292亩),固定旱地3170亩,临时耕地6793亩,其中25度以上耕地5724亩。林业用地面积8.9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4.4%;非林业用地4.9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5.6%,有林地7.93万亩,森林覆盖率60%。

二、退耕还林实施情况

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的重大决策,是国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当前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这给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历经2002、2003、2005三年退耕还林工程项目的实施,我乡退耕还林工作取得了很好成果。

(一)加强组织领导,工作落实到位

退耕还林工作的政策性、技术性很强,涉及到广大农户的切身利益,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重大意义及严肃性、艰巨性,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成立由乡长为组长,主管农业副乡长为副组长的退耕还林领导小组,组织乡机关站所全体干部职工,村“两委”班子及组干部反复、认真地学习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方法等法规、文件。抽调精干人员组成林业工作组进村入户、深入基层开展政策宣传和科技培训,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退耕还林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群众科技意识和水平,调动广大农户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乡工作队深入每块退耕地,进行树苗种植,检查成活情况,同时,乡退耕还林领导小组广泛听取群众对退耕还林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分析造成种植成活率低,难以见到效益的原因,总结经验,找准问题根源所在,切实加以解决,确保退耕还林稳步实施。

对已造林地的管护,结合我乡实际,将林地管护纳入村规民约,指导退耕户按技术要求对已种林木进行抚育管理,入村到户广泛宣传退耕还林政策,把政策宣传到位,让政策深入人心,做到家喻户晓,让退耕农户理解接受,使退耕林地的抚育管护成为农户的自觉行为。

(二)任务完成情况

退耕还林工程启动8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部门认真指导下,经过我乡林业工作者、乡属各站所及各村、组干部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下,全乡在2002、2003、2005就完成了退耕还林工程造林1324.1亩,造林存活率在85%以上,造林主要是以茶叶为主的经济林,实施工程总共涉及到3个村,24个村民小组,379户退耕户。

三、政策兑现情况

我乡严格按照退耕还林的有关政策规定落实,做到了退耕数据准确,无虚报、慌报现象;做到了折粮金补助和医教补助兑现及时;做到了种苗统一管理、统一种植,确保了造林种苗的质量和数量。2002年,全乡三个行政村退耕还林面积924.1亩,每亩造林医教补助20元、折粮金补助240元,8年来共补助退耕户1922128元;2003年,某某乡曼亨村退耕还林面积350亩,每亩造林医教补助20元、折粮金补助

240元,7年来共计补助退耕户637000元;2005年,某某乡某某村退耕面积50亩,每亩造林医教补助20元、折粮金补助240元,5年来共计补助退耕户65000元。政策还坚持生态优先,兼顾农民吃饭;政策引导,兼顾农民自愿;因地制宜,兼顾重点树种。重点推广种植了茶叶、橡胶,依托退耕还林工程,推进了农业生产产业化进程。

四、取得的成效

(一)生态效益明显,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退耕还林工程使部分村组的水土流失、生态恶化的状况得到有效遏制和缓解,交通干线面山绿化率不断提高。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全乡森林覆盖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确保退耕还林的总体质量,工程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二)农民收入增加,脱贫致富步伐加快。退耕还林实施以来,补贴资金超过了农户从原来广种薄收的坡耕地中获得的收益,已成为他们最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同时,实施退耕还林的农民,不仅有了可靠的资金供给,还可腾出劳力从事多种经营和副业生产,增加收入。退耕还林钱粮直补到农户,极大地调动了农民造林护林的积极性;退耕农户从工程实施中实实在在得到了实惠,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乡贫困山区退耕农户的贫困问题,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

(三)转变传统观念,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改变了长期以来广种薄收的传统耕种习惯,有效地调整了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在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后,大力建设基本农田,发展舍饲圈养,通过发展特色经济

林,使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向经济林业生产过渡,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四)政策深入民心,生态意识明显增强。通过广泛宣传和工程的实施,使广大基层干部群众进一步认识到了国家以钱粮换生态的重要性,理解了“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广大农民群众及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退耕还林及生态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遏制水土流失和生态恶化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广大群众逐步由“要我退”转变为“我要退”,真正成为退耕还林的实施主体。

退耕还林的实施是中央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中的一个重点工程,也是一个民心工程,更是“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主要作用是遏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经过八年的退耕还林改造,已初步达到预期目标。

五、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意见

在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任务还十分艰巨。

一是营造的林木大多还处于未成林阶段,短期内难有更大的经济效益;退耕农户大多还缺乏增收的门路,长远生计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

二是部分村民思想认识不到位,加之近年随着退耕还林任务的缩减,工作有松劲和不重视的现象,实施退耕还林没有很好地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结合起来,缺乏对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的研究。

三是工程实施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荒山荒地造林不见成效;林权证发放滞后;档案信息管理手段落后。

四是林粮间作面积大。退耕还林政策中,对林粮间作是禁止的,不允许的,但群众传统的“以粮为主”,“舍不得土地荒空”的思想观念影响,造成了部分面积的林粮间作。

实施好退耕还林工程,关系到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重大问题,关系到全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大事,涉及广大农户的切身利益,下一步,我乡将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职责,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党的贯彻十七大及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克服畏难情绪,苦干实干,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扎实稳妥地推进退耕还林工作,使退耕还林真正成为一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我乡脱贫致富的民心工程。

西盟县某某乡人民政府

2010年11月10日

第五篇:同德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简介

同德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简介

同德县自2002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各级政府和群众的努力,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上下一心,同心同德,到目前共完成退耕地还林工程量5.97万亩,完成种苗投资298.5万元,发放政策补助5740.8万元。

一、分退耕还林任务完成情况

2002年同德县完成退耕还林2万亩(退耕造林0.1万亩,林草间作1.9万亩)涉及全县五乡一镇59个村,退耕户3278户,完成种苗投资100万元。

2003年完成退耕还林3万亩(其中退耕还林3411.4亩,林草间作26588.6亩),涉及一乡一镇40个村1056户,完成种苗投资150万元。

2005年完成退耕还林(林草间作)9700亩,涉及二个乡镇的7个村18户,完成种苗投资48.5万元。

二、退耕还林政策兑现情况

到2008年底,国家共兑现退耕户现金补助717.6万元,粮食变现补助资金5023.2万元。其中:

2002年发放现金补助40万元,粮食补助200万公斤(折合280万元)。

2003年发放现金补助100万元,粮食补助500万公斤(折合700万元)。

2004年发放现金补助100万元,粮食变现补助700万元。2005年发放现金补助119.4万元,粮食变现补助835.8万元。

2006年发放现金补助119.4万元,粮食变现补助835.8万元。

2007年发放现金补助119.4万元,粮食变现补助835.8万元。

2008年发放现金补助119.4万元,粮食变现补助835.8万元。

我县在退耕还林补助发放中严格按照《退耕还林条例》的有关规定和程序执行,对当年验收不合格的退耕面积依法扣发了补助款,待下年补植补栽验收合格后再予以发放。当年验收合格面积的补助粮款都及时足额发放到退耕农户手中,不存在挪用、截留、贪污等违法违纪现象。林业部门在政策兑现中,各种表、证、卡、册都能够做到规范填写,复核工作做到了仔细认真,真正做到了让农牧民群众放心,维护了国家政策的严肃性。

三、历年对人大代表议案的答复情况

在工程实施以来,我局积极向全县各界群众特别是各级人大代表征求意见建议,欢迎人大代表的监督。在历年的县人代会上,人大代表都提出了相关的意见建议,涉及工程实施中的资金补助发放、任务争取落实及管护设施建设和责任

落实等,我局根据《退耕还林》条例的相关规定及全县退耕还林规划,及时准确负责地进行了答复,使工程管理更加透明规范,给了人大代表一个满意的交代,并通过他们的积极宣传,使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家退耕还林政策进一步了解,确保了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农牧民群众的增收。例如:2003年县第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尕巴松多、唐干代表团朝杰加等十三位代表提出了“关于落实退耕还林还草补助金的议案”,案由是:根据退耕还林还草的有关协议规定,每亩补助70元,但至今仍未落实,希望县政府按有关政策规定落实由国家划拨的补助金。我局高度重视,在接到交办文件后,立即指定专人负责调查答复,经详细调查后,及时向各位代表进行了书面答复,内容为:根据退耕还林(草)的有关规定,每亩退耕地发放补助金70元,其中包括生活补助金20元和种苗造林补助费50元。20元的生活补助已发放到乡镇政府,如未落实到户,应到乡镇政府查询;50元的种苗造林补助费根据州上规定由县林业环保局负责统一采购种苗,所以不存在补助金未发放落实到户问题。书面答复后,我局派专人对答复情况进行了回访,各位代表均表示满意。

下载甘肃环县实施退耕还林治理环境 打造生态农业县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甘肃环县实施退耕还林治理环境 打造生态农业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黑龙江省实施《退耕还林条例》办法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第2号) 《黑龙江省实施<退耕还林条例>办法》业经二00三年五月十二日省人民政府第三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二00三年六月一日起施行。 省长 张左己二......

    江苏省环洪泽湖生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农业面源物是造成我国频繁发生水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加强生物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以保护我国特殊生态区和主要流域区的生态环境为重点,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生态......

    2010-7-22关于兰考县实施退耕还林的调查报告

    兰考县林业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 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农村经济检测点 近年来,兰考林业在实现林业生态建设大发展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富民强县”这一中心,坚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

    继续实施退耕还林构建生态文明社会

    继续实施退耕还林构建生态文明社会 摘要:分析了甘谷县退耕还林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促进当地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开展。关键词:退耕还林;成果;问题;对策;甘肃甘......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实施情况汇报

    彬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实施情况汇报 彬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1年11月24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首先,我代表彬县县政府对张科长一行莅临我县......

    退耕还林的生态作用及实施措施(合集)

    【摘要】近二十年里,我国各类的自然灾害越来越多,如沙尘暴、泥石流等,造成这些灾害的原因就是由于过多的自然植物树木被开采导致的,所以为了遏制这些灾害的蔓延,我国不断的深入提......

    环艺专业毕业论文: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正文

    滨州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引 言 当代生态和谐越来越备受重视,自然能源的日益枯竭、全球变暖、自然灾害的频发,人们意识到走生态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性,伴随着现代经济与科技......

    实施阳光教育 打造阳光校园

    实施阳光教育 打造阳光校园 办好一所学校是每一位有教育梦想的校长的全力追求。 学校应该成为学生上学时向往,毕业时留恋,一辈子难忘的地方。 学校本来就应当是学生生命成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