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人与现代人

时间:2019-05-14 06:40: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未来人与现代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未来人与现代人》。

第一篇:未来人与现代人

这个问题实际上有两个关键部分:一是“未来人”,二是“身体素质”。

先讲“未来人”,我不谈未来人和现代人的比较,我想谈现代人和古代人的比较,我相信只要中间没有出什么大错----假定没有核武器引发的第三次世界大战,现代人过分的消费也没毁灭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人类发展的趋势是一致的,而不会突然掉转方向。

那么,要辩论的是如何定义“现代人”“古代人”,比如说一个单个个体的水平能不能代表“现代人”或者“古代人”,还是我们谈论的要以全体人类的“平均水平”而言?以体能速度为例,对奥运会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近百年的现代奥运史,人类的速度与力量几乎完成了一次飞跃,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的金牌冠军如果换到今天,大概连“选拔赛”都进不了。但问题又是,你觉得单个的刘翔、郭晶晶这些人能不能代表“现代人”体能的水平,还是要拉上我这种一百米跑出30秒的人一起算?如果以全体平均来说,我相信现代人的速度力量都不能与古代人相比,因为在古代,又没汽车又没起重机,人全是要靠双手双脚寻追生路的,试想一个猎人如果跑得不快,那他抓不住猎物,以何为生呢?

第二个关键,什么是“身体素质”?前面说了,速度和力量算一种身体素质,但寿命算不算“身体素质”呢?如果纯粹比“谁活得更长”,那肯定是现代人长过古代人,而且在人一生中保持健康的时间,也肯定是现代人多于古代人,你去看看古埃及、古希腊的历史考证书,就知道这些古人不止命很短(通常只活到三四十岁),而且常常活着时患有各式各样的疾病。可深究下去,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因为现代人比古代人身体素质更好,而仅仅是因为医疗条件更好而已。当然,医疗条件和身体素质是相互渗透的两件事,很难单独区别分开来。另外还要特别提出一点:生育能力算不算在“身体素质”里面?因为从这方面来说,人类的生育能力是在大幅度滑坡,拿具体科学数据来说,近六十年来,因为污染、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原因,人类的生育能力,尤其是男性的生育能力,大概下降了一半。从这个速度来看,未来会不会再也不会有自然出生的孩子,而只有试管婴儿,这是件很难说的事。

从这个角度来看,能说“未来人的身体素质比现代人好”吗?

首先应该是基本的道德,社会公德心等,然后就是自我文化的修养,自我专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些方面我认为都可以作为素质来培养。而具体也可具个人不同情况来培养各方面的素质。

以前的人身体素质比现在的人的好,因为他们经常用劳动,现在的人经常用电脑,将来的人,就会用机器人了

第二篇:塑造阳光心态照耀未来人

塑造阳光心态 照耀未来人生

高陵中心小学王丽娟2013、9

阳光心态是指健康、积极、乐观的处世态度。每个人都在追求着幸福和快乐的生活,使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和意义,幸福本质上和财富、地位、权力没有直接关系,是否幸福由自己的思想和心态决定。而幸福和快乐的生活正是拥有阳光心态、喜爱的工作、事业、家庭、朋友、业余爱好,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下、在优秀的团队中不断进步得到快乐和满足,取得最大的成就。

当今社会竞争无处不在,但每个人又处在一个团队之中,因此团队建设是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优秀的团队是由优秀的个体构成,当你拥有阳光心态,成为岗位上的能手、专家时,你就能够轻松的胜任工作,成为团队中优秀的一员,就能与上下左右的同事,生活中的家人、朋友和睦相处,荣辱与共,时时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快乐。因此,每个人拥有阳光心态对于个人的生活和学校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一个人如何才能塑造自己的阳光心态呢?

一、要从改变自己开始。人不能改变现实时就应该去适应现实,不能改变事物时就改变对事物的态度,不能改变别人时唯有改变自己。塑造阳光心态要从改变自己开始,要从现在开始,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刻意让自己用健康、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对待每件事情,你就会发现随着自己的改变,生活也开始改变。

二、塑造健康的心态。健康的心态是自信、宽容、奉献和平常心。

1、自信者人信,自助者人助之,一个缺乏自信的人,缺乏进步的动力,难以获得成功。自信是挖掘自身的优点,肯定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特长,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种种困难,人生目标就

一定能够实现。

2、宽容是一种美德,是对社会和他人的包容。宽容的人是博爱的人,而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武器。真诚的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不肯宽容别人的人,喜欢指责他人、品头论足的人,自以为是裁判的人,他的心里往往存有愤恨,实际上是不肯承认自己也有过错过失。

不肯宽容会产生愤恨和沮丧,它首先破坏的是你的健康。宽容的标志

是不抱怨。一个眼睛里都是缺陷和问题,心里都是不满和抱怨的人,不可能获得快乐和和谐的人际关系。

3、奉献是要勇于付出。奉献不是吃亏,奉献是生命价值的体现,只会索取的人的生命毫无价值和意义。有奉献才会有收获。奉献会让

你获得快乐,俗话说“与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

己,与人快乐就是让自己快乐。不要斤斤计较于个人得失,那些成天

计算自己的得失、尤其是被物质束缚了的人,不会感到幸福,幸福感

不因为物质富有而拥有。有一首歌叫《幸福在哪里》,唱道“幸福不

在温室里,在辛勤的汗水里”,只有你付出了,你的价值获得了别人的认同和肯定,你才会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

4、保持一颗平常心。制定一些符合实际的人生目标,量力而行,不可有过高的奢望和幻想,不要过于计较眼前的得失,只要竭尽全力

为实现目标的过程而努力,无论结果怎样都应坦然接受,如果过程不

努力,你一定会为结果而感到懊悔。

三、塑造积极的心态。

1、要热情。我们应用高度的热情对待生活、工作。热情是对生

命、对生活、对工作珍爱的体现。一个对待一切事物都冷漠的的人,无法想像他会获得成功、快乐和幸福,因为热情不仅是一种态度,也

是一种感悟能力。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充满热情和温暖的环境中,热

情有很强的感染力,可以像阳光一样散发光和热,只有每个人都付出

热情,才能获得充满热情的环境。

2、要有进取心。我们都是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平凡的事,但不表示我们就只能选择得过且过的生活、工作,每个人都应

该制定明确的人生目标,忠诚于自己的目标和事业,无论遇到多少困

难、挫折和诱惑都要坚定不移的迈向目标。停滞不前会让自己消极失

望,只有不断的挑战自己,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你才会

活得精彩。

3、要有责任感。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扮演着多重角色,肩负着许

多的责任,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必将被社会淘汰,被生活抛弃;我们

希望自己扮演好角色,就要勇于承担责任,尽职尽责,做一个负责任,敢担当的人。工作是衣食父母,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是工作的根本保

障,所以对待工作就应尽职尽责。

4、要有追求完美的态度。曾有人说过“一生只做一件事”,意思

是哪怕就是一件事,也可以做得更好,做到最好,把一件事能做到最

好的人也是伟大的人。我们应努力让自己做得更好,要勇于否定自我,追求无止境。任何事情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对待每件事情都应该抱有

精益求精的态度,努力战胜自我,追求卓越。

四、塑造乐观的心态。

1、要豁达。漫漫人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在这

种情况下,保持乐观的心态十分重要。人生总是常不如意的,如果我们不能改变什么,那我们为什么不笑着面对呢?面对同样的困难,乐

观的人会有勇气去克服,悲观的人只能消极等待,也许结局就大不同

了;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他笑,它就会对你笑;所以希望你微笑,生活一定会回报给你灿烂的笑容。

2、要学会感恩。感恩即是感受到所拥有的一切都是施与我们的恩惠,而不是天经地义的,感恩是一种良知,就是对哺育、培养、教

导、指引、帮助、支持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并用实际行动予以回报。

3、要知足和惜福。学会为小事高兴,就会有更多高兴的事出现,对现在已经拥有的要知足、要珍惜,人生应享受的是努力奋进的过程,至于结果可能并不重要,凡事努力就好,太过于强求,则是对自己的伤害。知足者长乐,珍惜得到的,克制欲望,你就会更快乐。

态度决定一切,心态影响你的生活和能力,心态改变你的命运。

希望每位教师为自己的未来和学校的发展,积极的自我塑造阳光心

态。每个人都会为拥有阳光心态的同事而感到庆幸,为能够在充满热

情和活力的团队中工作而感到自豪,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将因此而变得

更加精彩而有意义。让我们每个人拥有阳光的心态,照耀自己未来的人生。

第三篇:现代人的“数字与禁忌”[模版]

现代人的“数字与禁忌”

数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的言语交际中经常使用的文字。各民族在对数的运用过程中,认为数是神秘莫测的,因而也就把数字神秘化,赋予其神圣的性质。于是在人们的观念里,数字也就有了善恶之别和吉凶之分。

吉祥的数字:吉祥的数字一般是双数,结婚时忌讳选单日子,大概是怕有鳏寡之灾吧。广州春节家家必备金桔,它象征“大吉大利”,而在金桔市场上,那些标价两元八(谐“双发”)、八元八(谐“发发”)、十八元(谐“实发”,“实”在粤语中是“一定”的意思)等价格的金桔尤为抢手,正反映了人们对“八”这个数字的偏爱。特别有意思的是对电话号码的关注,人们非常愿意要“八”与“六”,“八”与“发”音谐,“发”就是“发财”,多好;“六”是顺,“六”和“六”连着更好,六六大顺嘛!

忌讳的数字:从“一”开始就有忌讳,原因很简单,“一”是单数。所以在给结婚或者祝寿人家赠送礼品的时候,一定要禁止送单数,以寄予好事成双的愿望。而相反,有的民族还忌讳数字“二”,如给死者家或者病患者送礼表示慰问时,就忌双数。满族、朝鲜族忌双日子出殡,其用意很明了,不希望不幸或痛苦再次降临,坏事成双。对“三”和“四”的忌讳也很普遍,因“三”与“散”谐音。扬州人做寿也忌讳这个数,所谓男不做“三”,女不做“四”,指年龄的“三十”和“四十”。一层意思是“三十”和“四十”年岁不大,不应该做寿;另一层意思是“三”和“散”、“四”和“死”谐音,不吉利。林明峪《台湾民间禁忌》“婚嫁篇”说到,台语“四”与“死”同音,“由四的语音联想到死之影响所及,迄今有的医院为顺应病家的心理忌讳,绝无第四栋楼或第四号病房;公共汽车没有四路,否则不就成了死路一条?游览车及旅店据说亦无四号。大陆也有相类似的禁忌存在。以上所说显然是人们对死的惧怕,故凡“四”数都在禁忌之列。

“六”意味着顺顺利利,但湖北天、沔一带,人们竟以为“六”是不吉祥的,做菜(特别是吃鸡蛋)、送礼物等数目绝对不可能是“六”。当地人读“六”为“禄”音,因而“六”有“满禄”、即“死”的意思,所以人们百般避讳。

“九”与“久”谐音,含有长久之意,而畲族某些集居地却禁忌书写“九”字,遇“九”字一律都改写作“仸”。据说与畲族祖先为神犬的神话传说有关。“犬”与“九”形近,故忌之。“十八”是当今人们都认为很吉利的数字,它的谐音“要发”表达了人们希望发财致富的讨彩心理。但同样是“十八”这个数字,在畲族亦被列入禁忌,尤其是青年人的婚嫁喜庆之日,绝不能选在十八日举行,否则,将会像生前犯有罪孽的亡灵进入冥界一样遭受十八

次磨难。由此可知,数字禁忌的吉凶观念是因时、因地、因民族、因行业等因素而有所差异的,不能一概而论。

西方的数字禁忌:西方有些数字禁忌是我国没有的。西方最富神秘性和迷信色彩的不祥数字是“十三”,人们在多层建筑和医院病房的标号上对“十三”都避之惟恐不及;有些航空公司没有第十三号班机,旅馆没有第十三号房间;海员们厌恶在十三号启程。为什么西方人对“十三”这个数字如此惧怕?这可能与古代北欧关于煞神起源的传说有关。相传有十二位北欧神祇聚餐,煞神不请自来,于是一桌坐了十三位尊神,餐后煞神恶作剧,害的一位最受人尊敬的神灵丧生。另外,出卖耶稣的犹大因为迟到,在最后的晚餐上也是第十三个人,于是,“十三”便成为不吉利的数字。在法国巴黎,有召之即来的第十四号宾客,这样可使宴会摆脱“十三”这个数字。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秘书格雷斯·图利常常在最后一分钟被叫到白宫的宴会桌上充当十四号宾客代替迟到或早退的人。又如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的妹妹玛格丽特公主,1930年诞生在苏格兰时,皇宫的官员们没有立即登记她的出生,因轮到她的登记号正好是十三。在日常生活中,西方人也往往设法不与“十三”这个数字遭遇。

十三号又逢星期五,则就更加不祥了。因为星期五也被认为是凶日,这可能与圣经的某些记载有关。有些古手抄本上记载夏娃和亚当被蛇引诱偷吃智慧之果时逢星期五,她和亚当被逐出伊甸园也是那一天;该隐杀害亲兄弟亚伯也是在星期五;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也是星期五,因此,这一天一直就被认为是罪恶累累的。在平时,人们就形成不在星期五结婚、启程旅行、乔迁新居、开始新的工作、剪指甲或翻动床垫的习尚。而且在19世纪以前,星期五曾是行绞刑之日,绞人的刽子手的薪金是十三个钱币,绞环有十三个绳圈,绞台有十三级等。正是如此多的历史文化因子积淀成许多西方人对数字“十三”和星期五的恐惧。

与年龄有关的数字禁忌:年龄表示生命的长短,因此计算年龄的数字也就与生命有了瓜葛。有些数字因各种原因被历史赋予了凶祸的含义,我国民间在叙说年龄时即避免使用它们,以防危及生命。人们忌言“三十六、四十五、七十三、八十四”。人们以为“三十六、七十三、八十四”这些岁数是人的一大关口,究其原因,乃是出于对圣人和英雄人物的追念和崇拜。“三十六”是三国时期破曹操百万大军于赤壁的东吴大将周瑜的享年;“七十三”是被世代奉为“圣人”的孔子的享年;“八十四”乃是儒家另一大圣孟子的享年。因此人们认为这几个数字是人生的一大关口,连圣人都难以逃避的,一般人更不用提了,所以人们都很忌讳这几个年龄,俗语中有“七十三、八十四,不死也是眼窝刺”、“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等等一些说法。

中原一带最普遍的岁数忌讳是四十五岁。据说这是与大清官包拯有关。《北平风俗类征·语言》引《朔纪》云:“燕人讳言四十五岁,人或问之,不曰‘去年四十四岁’,则曰‘明年四十六岁’,不知何所谓也。”而《汴梁琐记》则有解释:“汴地民间流传,老包(拯)奉命往陈州放粮,中途遇盗,乔装忘八(江湖中下九流妓女的鳖脚),逃出险地,幸免于难,其时正值包拯四十五这一年岁,必属厄运,因而忌言四十五岁,多改称四十四或四十六岁,以避之。”

忌“六十六”。民间以为六十六岁是老年人的一个“坎儿”,俗谚云:“年纪六十六,阎王要吃肉”。东北一带老人六十六岁生日时,要由后辈给他包六十六个饺子(一般都尽量做得小些),如果能一次吃完,就预示这个“坎儿”能够平平安安地过去。河南一带,老人六十六岁生日时,闺女要送一块肉来,大概是为了还上阎王的债,客观上却是解了老人的馋,还了女儿的愿。

关于岁数的禁忌,各地还有一些特别的说法。浙江湖州,凡年老寿终,恰遇八十一岁,不能说出这一数字,俗曰九九八十一,财数算尽,后代有穷败之意。台湾忌讳岁数逢九,以为九岁、十九岁、二十九岁„„九十九岁等等为厄关,恐有病灾伤亡祸事发生。这是因为在古人的观念里,一三五七九为阳,二四六八为阴;九为阳数之极,物极必反,故是代表由盈而亏、由盛转衰的不吉数字。清人董含在《菁乡赘笔》里就说:“古人逢九,云是年必有灾殃。”所以民间忌讳岁数逢九。

忌讳的数字是因为人们认为它们对人有危险,不是孤独、离散、破财,就是临终死亡,都是大不吉利的。它们的影响力至今仍十分强大,当今各大商场衣物上的标价,非“六”即“八”,反映了人们发财和长寿的良好愿望,也是人对自身本能保护的表现。但是,这类禁忌同样没有科学道理,完全是人们“心造的幻影”。

在浙江温州部分高楼不设13、14、18层,而分别用诸如12.1、12.2、17.1或者用12A、15A、E8等来代替。

如果没有吉祥数字的存在,也就没有不吉祥数字的存在了,人们也就没必要挑三拣四的犯愁了。

第四篇: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的安身立命[最终版]

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的安身立命

2008年5月4日 08:31

——樊和平教授在东南大学“人文大讲座”的演讲——

我今天演讲的这个题目包含两个层次,一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再一个是我们如何从传统文化当中吸收养分,解决现代人生活中一些重大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提出了一个看似非常普通,但也是两千多年以来、或自有人类文明以来,一直没能够解决的命题:“人应当如何生活?”可以说,自这个命题提出来以后,所有的人文科学都在围绕它而展开。

人到底应当如何生活?二十世纪是人类文明突飞猛进的世纪,科技经济在这个时代得到了非常快的发展,可是二十世纪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每当人类面临一个世纪之交的时候,都会出现一种特殊的现象,叫做“世纪末现象”:一个世纪走完了,另外一个世纪又开启了,人类总好像有一种走到世界末日的感觉。当今之世,人类有能力分裂原子,有能力去寻找到夸克,有能力飞越太空、走上月球,可是人越来越对自己表现得无可奈何,人难以安身立命。所以在二十世纪到二十一世纪世纪之交产生一种非常奇特同时也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就是世界范围之内出现了许多邪教,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人类面临着一种空前巨大的人生危机。

事实上,人生危机是我们每个人都回避不了的。如何解决这样一种人生危机?一九八八年,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在法国巴黎集会,会后发表的共同宣言中提到:“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人类已经面临着许许多多严峻的课题,如何来解决?他们发出倡议,到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寻找人类生存的智慧。应该说,这不是一般的人、不是一批人文学者发出的倡议,而是一群二十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发起的倡议,代表着二十世纪人类的最高智慧。

我们现在所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如何到两千多年以前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我们能找到什么样的智慧?必须要说明的是,他们这里所讲的孔子,只是一个象征,它象征着中国文化,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因此,我们有必要回过头来重新审视中国的传统文化。

家国一体

家在中国文化当中,具有一种特殊的地位。不理解中国人的家就永远不能理解中国文化。可是家到底是什么?中国人以家为一种精神上的归宿,最重要的价值观都与家有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我用三个概念六个字来概括它的基本要素,就是:血缘;情理;入世。

为什么说血缘构成中国文化的第一个要素?因为中国这个民族,在被“化”出来即由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的时候,就和西方民族表现得非常不同。中华民族在走向文明的时候,是通过维新的道路。西周维新就是中国先民在文明初年所进行的一场最为重要的社会变革。这场变革的核心任务就是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结构,后人把这种结构概括为家国一体,由家及国。它以家为基础把家的逻辑和原理伸展到国,形成一个所谓的“国家”。中国的国家和西方的country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国家”既挣断了原始社会的氏族纽带,具有文明社会“国”的性质,但又继承和吸收了人类在迄今为止最为漫长的原始社会中所形成的氏族关系的血缘传统,以“家”为“国”的基础甚至范型。所谓“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显然,“国家”是“国”与“家”,即氏族社会的血缘逻辑或家的逻辑,与文明社会的国的逻辑中庸调和的产物。在西方人看来,把国和家联系在一起简直是不可思议。中国文化里的国家概念和西方是不一样的。“国”的繁体字,首先是有人口,即“口”,有了人口有土地即“一”,有了土地以后还要有保卫人民和土地的武装即“戈”,最后还要有疆界———“囗”,所有这些要素组成了“国”的繁体字———國。

由家及国,是为“国家”,西方人在翻译的时候很难把这个意思表达出来;而我们在把西方的country翻成国家的时候,事实上也很容易丢掉国家理念当中一个最重要的东西———家。这种情况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到处可见。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心”的文化意义。中国文化中“心”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现在翻译成英语的时候,有很多种表达,有的说是heart,不错,心脏;有的说是mind,也不错,是思想,当讲到心的时候,都与思想相连。但无论是heart还是mind,都难以表达“心”的全部文化意义。海外有一个著名的哲学家,叫成中英,他把“心”翻译成heart-mind,将二者结合,意思就全面多了。所以在很多情况下,中国语辞的意义要丰富得多,辩证得多。

中国人是在家的基础之上伸展出国,所以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是由家庭、村落、再到国家。家在中国文化当中,具有一种特殊的地位。大家可能都看过林语堂的《中国人》。林语堂说中国文化有一个攻之不破的真正堡垒,就是中国人的家。中国文化那么复杂,最重要最基本或第一个要素就是家,不理解中国人的家就永远不能理解中国文化。四大名著当中,《红楼梦》演绎的就是一个“家”的荣辱兴衰;现当代文学的名著,像巴金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还是以家为题。可是家到底是什么?中国人以家为一种精神上的归宿,最重要的价值观都与家有关系。鲁迅跟保守派论战,论到最后,鲁迅发怒了,骂他们是“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论敌被骂痛了。因为骂一个人“丧家”,基本上就把他从根基、根本上给否定了。中国人最高的理想是什么?过去讲是大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同境界实际上就是以家为本位和理想。我们看到有宾馆酒店打出“宾至如归”的横幅,归什么?归家,到了酒店就感觉到了家一样。但西方文化当中很难读到这样的句子。“宾至如归”译为英文就是随你自己自由自在,就是充分自由。中国人感到最好的地方并不是自由之境,而是后现代西方哲学所说的“在家”,当然“在家”也包括了自由之意。中国人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状况很好,好到什么程度,“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也说明家仍然是中国人基本的精神归宿,是中国人最高的一种价值取向。

中国人的最高理想是天下一家、家国一体。也就是说,家的逻辑和国的逻辑是直接贯通的。中国的家,家的理念、家的文化有着一种深刻的社会文化意义。它是社会结构的范型,它是人的价值的源头,是中国人最后的归宿,中国人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有个家存在,就不会导致人生的失落。做官不得志,就“告老还乡”,“有子万事足,无官一身轻”啊。家,成了人们生命中的根。血缘是什么?就是人生命的根。所以到最后,人们要回到这个根,只要这个根存在,人就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只有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深刻的了解。

情理逻辑

情感要素的基本文化逻辑就是要合情合理。所以中国的教育,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才“绳之以法”。理解这一点对于现代人的安身立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们刚才讲中国文化最基本的出发点是血缘、家族,那么血缘、家族的逻辑是什么呢?就是一种情和理即所谓“情理”的逻辑。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理性主义的时代,什么都讲“理性”,实际上这是现代文明的一个误区。人类的文明不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的,在理性的源头,是非理性。西方精神的最高指向是宗教,宗教是理性的吗?理想和信念都是理性的非理性形式。什么叫做理想啊?理想是一种美好的向往,如果它已经实现,就不是理想。中国古代讲天下大同,佛教讲普渡众生,都是要为人树立一个美好的境界。这个美好的境界,是人的理想和信念。家族的逻辑,血缘的逻辑,首先是一个情字,是情感。理性化的家庭生活在书本上是合理的,但往往现实生活中家庭的悲剧都来源于理性。家庭里面遵循着什么逻辑呢?《论语》里有一句话叫做,“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父亲偷了人家的羊,儿子不能告发;儿子偷了人家的羊,父亲不能告发。父子之间相互隐瞒,是符合天理人情的,这就叫“直在其中”,“直”就是真理、真谛,文化的真谛,生活的真谛,就在这种亲亲互隐中。这句话表明,传统社会里,家庭生活遵循一种情感的逻辑而不是非常理性化的逻辑。不光是《论语》这么讲,在阿拉伯的《古兰经》中,在基督教的《圣经》中,都有类似的教诲。家应该是一个最可靠的地方,如果家人都是互相告发,互相为了自己的某种“前途”去勾心斗角的话,人最后一块安身立命的基地就没有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儿子揭发老子,老子告发儿子,到最后造成了一种什么样的局面?大家可能有所耳闻。其他方面可以发生一点危机,但家是不能摧毁的。再从审美角度来说,中国人在审美方面有一个客观标准,唯独在家庭中例外。“子不嫌母丑”,在儿子的眼中母亲都是美丽的。中国还有句话叫做“情人眼里出西施”。所以在中国,情的传统是非常深重的,家族的逻辑就是情感的逻辑。

我们说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就在于中国的人文主义的传统,人文主义的倾向。比如,中国有好多词和西方的理解不一样,像最简单的金木水火土。西方人讲水的时候,基本规定和理解是讲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很简单。中国人讲水,很少有人联系到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与之相关的词是“柔情似水”,“一汪秋水”,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由水想到的都是一些生活当中的情理和智慧。什么是火?古希腊的哲学家认为世界是由火构成的,世界生成于火又复归于火。他们从科学的意义上来分析水和火。而中国说火呢?骄阳似火、热情似火、如火如荼,都是一些非常情感化的东西。中国文化一开始就选择了情感的道路,因为中国文化的起点是血缘,而血缘的逻辑是一种情感的逻辑。西方人讲人性的时候,是非常理性化的。中国人讲人性的时候,是非常情感化的。为什么呢?中国从孟子开始提出人性有四个基本的结构,叫恻隐之心,恭敬之心,羞恶之心,还有是非之心。这四心当中只有是非之心勉强可以算是一种理性。而恻隐之心、羞恶之心和恭敬之心,都是一种情感。什么叫做恻隐之心,恻隐之心就是一种和同情怜悯同类的那样一种心情,那样一种情感。孟子曾举过一个例子———孺子入井,一个小孩掉到井里去了,你为什么会产生同情或不忍的心情?为什么要去救他?孟子说,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第一不是与孩子的父母关系好,也不是为了和这个小孩的父母攀交情,第二不是要在乡邻朋友中得到个好名声,第三不是由于厌恶孩子啼哭的声音。救这个孩子就是人应该具有的一种本能,就是出自于一种内在的情感。换句话就叫“身不由己”,就是一种情感的驱使。中国还有一句老话叫“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情感到了,功夫到了,怎么都能解决问题。

但是,中国人的情感既不是西方人的emotion,也不是简单的一个feeling,它是什么?一个“感”字有很多文章可做。比如感通、感动、感化。什么叫做感通?就是不需要任何外在机制就能心心相印,息息相通。有一句古诗叫“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个灵犀是什么?就是人的一种情感。再来说感动。中国人的情感不光是留给自己,也不光是交给别人的,它是人与人之间发生互动的一个机制,人与人之间通过情感来互动。所以说感动就是通过情感的表达使自己或别人发生变化。大家看文学作品、电影电视当中,常常用偷听的方法来解决矛盾和误会。本来有对立情绪,可是一旦体会到别人的真正用心以后往往激动得热泪盈眶,矛盾也就随之解决了。所以中国人常用这样一种感动的机制,在情感上打动别人,在情感上颠覆别人。

情感要素的基本文化逻辑是什么呢?是要合情合理。所以中国的教育,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才是“绳之以法”。为什么首先要动之以情?是要让别人认同你。认同不是认识,认识是一种理性,认同是一种接纳。所以,理解这“情理”二字,对于现代人的生活,对于现代人的安身立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出世”与“入世”

中国文化形成的是一个儒道佛三位一体的精神结构,这个精神结构的特征是自给自足。中国文化的主题就是在入世当中达到一种出世的境界。

中国文化的第三个要素是入世。

在人类文明当中,有两个重要的文化形态,一个叫做宗教,一个叫做伦理。宗教告诉你,当你离开这个世界时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死,而是到达另外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佛教有一个极乐世界,基督教有一个天堂,道教到最后也得道成仙。每一个宗教都告诉你,有一个天堂,有一个永恒而美好的世界。但是,你想达到这个境界是有条件的,你要有道德支撑,要在这个世界上做好事。如此才能够做到“虽死犹生”。所以,在任何文化当中,都要有出世和入世的两种文化机制,只是各自的原理不同。

中国文化的主流是入世的,因为中国人有办法来解决如何永恒的问题。人生怎么才能够永恒?首先要立德立言立功,所谓“三立”、“三不朽”。“立德”,即要有美好的德行,有了好的德行以后就会精神不死。“立言”,就是把自己的思想通过著作流传下去。第三个是“立功”,建功立业。但问题在于,英雄人物、文化英雄有可能做到“三立”“三不朽”,普通老百姓怎么办?宗教之所以有那么大的魅力,是因为它回答了普通老百姓如何才能不死的问题:你只要相信佛,你就能不死;你只要相信基督,你就能不死。那么没有宗教怎么办?没关系,还有伦理。前面我说过中国文化第一要素是血缘,血缘关系使得中国人生活的逻辑和西方不一样。中国人总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传统伦理。为什么这样讲?传统中国人认为一旦无后,就意味着血脉通不下去了,你祖先的生命到了你这儿就停止了。

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人生意向,都牢牢地指向入世。它把价值目标、人伦关系都奠定于现世的基础上。中国文化有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文化系统。儒家是什么?儒家是主流和核心,它讲“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入世,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而道家主张隐世与避世,但这个隐世和避世是为了更成功地入世,其根本精神是“无为而无不为”,是以避世的方法入世。佛家是主张出世的,但是佛家的出世,其实质并不是要走出这个世界,而是要摆脱尘世以及自身情欲的困扰,达到人生的永恒。佛家往往是人生的最后一个避难所。

总之,中国文化形成的是一个儒道佛三位一体的精神结构,这个精神结构的特征是自给自足,它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相适应的。中国人啊,往往得意的时候是个儒家,失意的时候是个道家,到了绝望的时候就是个佛家。所以说他无论如何都能找到自己一个安身立命的基地。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基地是很有弹性的,那是个席梦思,你跳下来以后啊马上又弹回去。中国这样一个儒道佛三位一体的结构,就是一个人生的锦囊袋。中国人往往在年轻的时候是一个儒家,很能进取的;到了中年啊他就开始慢慢有一些道家的苗头了;到老年的时候,儒道佛走到一起。特别是搞人文科学的,最后都有这样一种自发的倾向。大家不要认为自己不知道传统文化,没有学过《论语》,没有读过《道德经》。实际上,在你们的身上,都有传统文化的因子,因为你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中国人。看看中国的文人画,表现的主题都是入世当中的出世。文人画画什么?画松、竹、梅、兰“四君子”。松树是什么?松树的品格是“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啊,等到大雪压来的时候,其他树都吃不消了,青松还挺住。梅花是什么?“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到了漫天大雪的时候,其他花都不开,梅花独开。最典型的是荷花,荷花它很入世,入在哪里?入在满塘淤泥当中,但它开出的花是什么?是非常洁白的,它有“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所以中国文化的主题就是在入世当中达到一种出世的境界。在日本的时候有一个人曾经问我,你能不能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述一下什么是道德?我就告诉他三个字,道德就是“不动心”。什么叫“不动心”,就是一种在入世当中出世的境界。

所以,人生的安身立命,需要一种良好的人文素质。如果没有良好的文化涵养,没有良好的文化教养,就不能做一个自觉的中国人,不能自觉地确立自己安身立命的基地。人生在世有的时候会迷茫,有的时候会做一些错事,在人生的过程当中,你可能会遇到很多的挫折,关键在于要有足够的和合理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能力来纾解压力,超越自我。一个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当是有良好人文素质结构的人。所以我主张要把心理、法理、伦理、艺理、哲理这“五理”统合起来,“五理”一体解决现在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建构和人文素质建构问题。我们既要有一种人文精神、人本精神,考虑到每一个人的心理需要、生理需要,同时又要勇敢地承担起每个人应当负有的道德责任。心理和法理、伦理必须结合,然后还要与艺理结合,要有一种良好的审美眼光。最后,在哲理中,达到真善美的合一,真理与智慧的合一,从而创造健全的人生和美好的生活。(本报有删节)

思想者小传

樊和平笔名樊浩,1959年9月生。江苏省泰兴市人。现任东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道德哲学,尤其是中西方传统道德哲学。代表作为“中国伦理精神三部曲”———《中国伦理的精神》、《中国伦理精神的历史建构》、《中国伦理精神的现代建构》以及《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精神哲学基础》等。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八十余篇。

第五篇:从《菜根谭》看现代人与传统文化

从《菜根谭》看现代人与传统文化

《菜根谭》是一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一本修身之书、智慧之书。它是由明朝的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整理而著成的一本论述人生、修养、处事、出世的语录世集。它之所以以“菜根”为名,其原因众说纷纭,其中大部份人认为这则来源于宋代学者的一句口语--“人能嚼得菜根,则百事可做”。作者借此表明了甘于清贫的淡然态度和平凡超脱的生活理想。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几百年来《菜根谭》一直被蒙上历史的尘埃,不为多数人所知。

二十多年的光阴如白驹过隙,在此期间,我读过的书也数不胜数,然而真正让我记忆深刻、难以忘怀的,只有《菜根谭》,它如一壶刚刚离窖的老酒,芳香四溢、唇齿留香;又如一杯热气腾腾的春茶,清新淡雅,意境悠远。《菜根谭》是在朋友的介绍下我才知道的,在此之前我对它一无所知。身边读过这本书的人基本上没有。所以有时候我也难免会感到一丝遗憾,就像吃货得到好吃的想和别人分享、古玩收藏家遇到旷世其物想和同行一起品鉴一样。

《菜根谭》全书,上至治国、平天下,下至修身、齐家,人世中的大道无所不包。政治家可以从中找到经邦治国的谋略。比如“议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当忘利害之虑”。经商之人可以找到机智,一种进退的机智,一种以仁取胜的机智;僧人则会从其中发现博大和宽柔。而我喜爱《菜根谭》,因为这本书的思想极其旷达、悠远,亦仙亦俗,以及作者的思辨及处世哲学,都能在思想上触动我、启迪我。

当你心情浮躁的时候读它,它令你心思沉静,天高地阔。当你满怀愁绪的时候读它,它如如春风化雨般,让你思绪澄明。你通常觉得尘世纷扰,很多事情没有人告诉你为什么,该怎么做,怎样到达心灵的至境;该怎样与人相处,怎样修身养性、洁身自好。这些疑虑,在《菜根谭》中,都能找到答案,只要你悉心领会,认真思索。

苦难如影形随,不可避免。当你人生失意,一蹶不振,它会告诉你,能嚼菜根则百事可做,这一份苦涩的执着,让你直面苦难。当你在物欲横流中晕头转向,迷失自我,它告诉你,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是何等的闲致和豁达。当你不顾一切寻求世界上所谓的真理,掌握万物运作定律,妄图争做主宰世界的圣人,它只是淡淡地在角落里低头,告诉你,真味只是淡,至人只是常,何等直接,却是一语道破。当你苦苦思索人际交往的成功秘诀到底是圆滑世故还是独善其身,它告诉你,交友须带三分侠气,做人当存一点素心,这才是做人之道。此外,这本书中无处不在的博大、淡薄、宽容、善良和智慧,所有的这一切,让我觉得自己不只是在读书,更像是在同一位长者交谈,它年事已高,历经沧桑,向我们诉说着它生命中的古老故事和经历,又耐心听我们的倾诉,开导我们、宽慰我们,驱散我们的疑虑,赶走我们的忧思。让我们体味生命的独特过程,慢慢回味,仔细反思,最后留下的是那一串串沉甸甸还带着暖意的警策。当我迷惑的时候,我会想起它来,怀着虔诚的心去寻求它的指引和超度,寻求内心的救赎,就像朝拜的信徒寻求他信赖的神灵一样。

然而,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生活的现实社会中,已经越来越少的人还有阅读纸质书籍的习惯,他们每天吃着“精神的快餐”:看手机新闻,看网络头条,看最新电子小说,不管是穿越的还是悬疑的都饥不择食,胡乱吞噎着毫无营养的书籍知识。他们不爱和朋友、同事面对面聊天交流,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是每天和陌生人聊着微信,聊着qq。更不用说让他们去静下心来阅读一本经典书籍,深深品味一位先哲的思想和观点。

甚至,我们的传统文化产业也在自我放弃,这才是最令人心寒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读大学的时候,我们家在河南做生意,当时市场管理人员就明确要求在市场内做生意的商家每家必须定一份当地的报纸,才能在那里做生意。然而这些刚开始听起来很让人气愤,因为做生意的人大多不是文化人,大家对这个报纸几乎没有什么兴趣,其次,大多数人都是外地人,他们对当地的政策、规划、管理新闻事件等并不像对自己家乡一样有浓厚的兴趣,所以这份报纸每天送过来都不会看,大多数就是浪费了的。所以有时候我就在想,传统文化产业的这种经营模式不仅拯救不了这个产业,反而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他们是否应该去思索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做出一些改革和转型,以适应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呢?

不管怎么样,这样一个事实是无法否认的:随着网络和信息化的发展,我们传统的文化产业正再被淘汰和遗忘。人们越来越钟爱于快速、便捷、大容量的网络读物,导致生活节奏加快,人的内心越发浮躁、不安,甚至毫不自知。

《菜根谭》是一本教人做人做事、修身养性的奇书,它聚集了前人伟大的智慧和才干,但是它只是我国灿烂民族文化宝库中最普通的一小部分,在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宝库中,还有千千万万和《菜根谭》一样优秀的经典之作,它们在历史的遗迹中被黄沙掩埋,沉默千年,只为等待后世人们的挖掘、欣赏和传承。不管未来世界如何变迁,大数据时代如何包罗万象,进步神速,历史就是历史,经典永不凋零。让我们在浮躁的信息时代开辟出属于传统文学经典的一席之地,让思想接受洗礼,让灵魂畅游无碍。

下载未来人与现代人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未来人与现代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卡夫卡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卡夫卡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刘岩 内容提要 在20世纪现代主义作家中,卡夫卡是无法绕过的一座高峰。卡夫卡是最早感受到并且传达出20世纪时代精神特征的人。卡夫卡的写作是纯粹......

    现代人的读后感

    浅析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理论 ---《人的现代化》读后感 (2091301 李红 科学技术哲学) 摘要:人的现代化问题是今年来讨论的比较多的热点问题。社会的现代化关键是人的现代化,并且......

    现代人拓展旅游

    现代人拓展旅游 拓展旅游又称为体验式旅游。 它以旅游为依托,又不同于纯粹的旅游。是以的形式,让人们在享受自然风光的同时,通过体验一个个富有趣味性、刺激性的项目,在自然开放......

    省人大来人接待方案(模版)

    菲律宾投资考察团来楚考察接待方案 11月9日活动安排 一、接站 时间:11月9日下午4:00 地点:淮安南入口 人员:宣传部副部长梁文龙 二、入住宾馆 9日下午4:30入住淮安宾馆 三、宾主......

    2018中国将迎来全民持股年未来人无股权不富(推荐5篇)

    2018中国将迎来全民持股年,未来人无股权不富 中国真的在变了,市场经济走到了尽头,资本经济正在走来,而资本经济最大的魅力在于:它以“股权”为杠杆,撬动整个经济运转!读完此文你就......

    复旦千分考过来人经验之谈

    过来人谈:我这样通过复旦千分考2009年12月04日 13:58 来源:新闻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复旦大学 杜彬我是2009届毕业于曹杨二中的学长,复旦预录取应用化学专业(笔试......

    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

    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工作压力日渐加大,免不了受到很多疾病甚至是像癌症这样重大疾病的困扰。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合理的饮食起居和适当的锻炼等方法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我......

    关于现代人婚恋观调查报告

    关于现代人婚恋观调查报告 大学毕业几年后,同学、朋友们纷纷成家,即使仍在围城外徘徊的,大多数也都恋爱了,节日里和他们聚一聚,竟发现有许多不同的婚恋观。 一种为“爱情至上”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