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情理法和法理情在基层管理中的运用效果
情理法和法理情在基层管理中的运用效果
摘要:在经济腾飞发展的现代工业,企业面临众多挑战:经济全球化的产业转型升级;不稳定的金融市场;行业内竞争的白热化;越来越难处理的劳务关系和人才战略等等。车间班组作为企业的基层管理组织,直接和一线员工进行交流,倾听一线员工的心生,了解一线员工的困难。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不仅有利于班组,更有利于车间和公司。本文从人员管理切入,对班组管理中的人员管理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字: 基层管理 人员管理制度了解员工员工需求基层文化 学习型班组
管理是人们从事共同劳动的产物,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最能动的要素,只有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才会充满活力,在企业未来的竞争中显得越来越重要。现代管理界认为人是行为的主体,也是企业的主体,人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企业目标的实现要靠人来实现。企业的一切工作都是由人主导着,企业中的具体工作又是由基层人员去实施着。在企业,班组是最基层的组织,所以班组管理直接影响着企业管理。
一、建立健全的基层人员管理制度。在企业和班组管理中制度和规范的建立是一切工作的准则。企业有一个针对全公司的员工日常行为规范以及相关制度,而不同的班组,因根据自己的班组特点制定相关的班组制度和规范。就像我们的宪法和相关法律一样,情理法和法理情中的“法”是必须建立的也是管理中有效的工具。现代企业讲究以人为本的管理思路,积极的管理制度会产生良性和健康的管理循环,也会使员工的工作更积极主动,员工内部会出现健康的工作竞争。管理也会变的积极主动和轻松。情理法中“理”和“法”的建立需要有明确的制度管理,积极的管理制度应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建立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
1、按需激励,根据员工的需求不同进行不同的奖励。
2、赏罚适度,根据员工的工作情况,工作任务的结果进行相应的赏罚。
3、赏罚公平,不管任何人,一律按规定进行相应的赏罚。
4、激励公开,根据员工表现,进行公开表扬。
5、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第二、实行目标管理
1、共同制定切实可行、易于考核且难度适当的工作目标。
2、明确人员分工,落实基层人员责任。
3、授予员工适当的权力,以便完成目标。
4、及时检查每个员工完成目标的进展情况,并及时的反馈检查结果。
5、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考核人员绩效,并以此作为员工奖惩
和职务升降的依据。
第三、合理分配员工素质结构
1、专业结构,企业必须把具有不同专业特长的人才进行合理搭配,取长补短,相互促进。
2、知识结构,企业据个人学历层次和知识水平的不同进行合理搭配,达到“群体增量效应。
3、个性结构,坚持性格气质的各样性和互补性,有利于成员之间心
理协调,配合默契,提高整个群体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4、随时随地的对员工进行相关的培训,使他们掌握更多的技能。
二、了解基层员工基本情况,每一个员工的有不同的性格脾气,在日常的管理中对待不同的员工,我们需要用不用的管理手段,是选择情理法,还是选择法理情,这个很关键。作为基层管理者应用好自己手中的管理资源,例如奖罚单,通告等等一些手段,激励员工和鞭策员工。在平时要了解每一个员工的基本状况。包括员工的性格,平时的往来和交际圈,以便后续更好的关心员工,这样在在交流时我们更能打开员工的心门,情理法也可以更好的活用。目前,企业的人员正处在新老交替时期,80,90后渐渐的成为新生代的劳务输出,取代60,70后,在生产一线我们更多的是看到他们的身影。由此给我们的班组长出了一个管理难题:曾经用于60,70后的管理方法无法适用于80,90后的管理,而80,90后的需求又无法满足60,70后。怎样选择一个较为平衡的制度和工作方法来平衡这两类人群的不同需求是摆在班组长面前一个急待解决的难题。以下看一个案
例:
有一家从事机械加工公司,他们有很多的生产班组,其中有一个班组是全公司最大的班组也是最重要的班组——车床组。这个班组一直很不稳定,为此公司的中高层一直在想办法了解班组内部的情况,制定出一个比较适合这个班组的制度。这个班组分三部分组成,一个是数控车床,二个是仪表车床,三个是普通车床。这三部分的人员组成也很特别,数控车床以80,90后的年轻人为主,仪表车床主要是70和80后,普通车床以60,70后为主,经过一番了解和对离职员工的谈心,发现班组内部的员工对班组的制度和管理方式很不满。年轻的觉得生产任务太重,每天都加班,吃不消。班组长考虑年轻人的生活,允许没周有3天可以不加班。70后的老员工觉得,年轻的可以每周3天不加班,我们也应该这样,而班组长觉得,我们老员工一直以来都是加班加点,作为老员工应该作出榜样。就这样班组内部慢慢出现了分歧,年轻的不喜欢加班,老员工则希望大家一视同仁,不要搞特殊。久而久之班组开始涣散,员工士气低落,离职率也开始上升。与员工交流甲员工这样说到:“今年贵公司到我们学校招聘,处于毕业后有所作为的想法,我们慕名来到这里。但是,公司的管理令我们感到很失望。从进公司的第一天起,我们只是接受任务,一天到晚埋头干活,干的不明不白的,无从了解我们工作是为了什么。”乙接着说:“招聘的时候,某经理答应的月工资是1600元。7月23日,我们来报到了,报到后方知试用期工资仅850元/月。月底拿到的第一次工资是按天计算的,8天总计是213元,这无疑给我们泼了一盆凉水。第二个月的工资,扣掉办理有关的人事手续费100元,午、晚餐伙食费300元,再扣掉住宿费用100元,到手的仅有300元。工资的高低并不是最重要的,但这种计算报酬的方法是对我们的轻视,也是对我们母校的公开蔑视。我们会告诉母校以后不再推荐同学来这里工作。”丙员工说:“我们年轻人,每天这样加班,我们都没时间谈恋爱,我们可以接受工资低一点,但我们必须有我们自己的时间。让我们可以做我们自己的事情。”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现代企业基层员工的需求不再仅仅是物质的需要(工资、奖金、福利待遇、工作条件等),对待工作他们不需要理性的思考而更注重感觉,他们现在更需要的是社会需要,归属感、友谊、人际关系、被人尊重与承认、领导的认可及领导水平等,这对他们来说就是情感的寄托,以及发展
需要,潜力的发挥、成就感、自我发展、工作本身的意义等,这对他们来说就是自我的实现。即对于基层管理来说,如何建立员工间的友情,上级和下属的感情,建立公平的管理制度,做到“以情留人,以理服人,以法治人。”
最后,该公司针对不同员工的需求,分为两个小组,数控组实行两班制,使员工有更多自己自由的时间,仪表和普车组每天正常上班和按生产任务实行加班。这个方案使得数控上的年轻人更有凝聚力,普车和仪表上的员工也不再有怨言。该组的班组长最后感慨:管理60,70后只要有制度,讲道理,说到做到,他们就没二话;而管理80,90后,他们是凭感觉做事,只有心情好,工作舒畅他们就会认真,如果不顺心,你怎么压他们都没用,最后的结果就是“我不干了”。可见面对80,90后的管理要讲究“情”和“理”。
三、现代班组中“情”和“理”需要一种文化氛围,建立基层管理文化,形成良好的班组气氛。班组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缩影,在统一的企业文化理念指导下形成的基层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文化在基层落地的具体体现。优秀的班组文化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化到员工,管理到班组”,加强班组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基层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增强内部凝聚力。加强班组文化建设,就如“把党支部建在连队上”,可以统一员工思想认识,缓解基层员工的压力,塑造充满活力的企业氛围,提高工作效率。
四、建立学习型基层组织,促进班组文化建设,提升员工素质水平。班组文化内容主要包括班组宗旨、理念、制度、行为、氛围、激励等。其中,“班组宗旨”是班组文化建设的起点,也是班组存在的目的所在,基于宗旨的不同,可以划分不同类型的班组,如生产效率改进型、产品质量改进型、服务水平提升型等;“班组理念”是企业文化在班组层面的体现,起到统一班组成员思想的作用;有效的“制度”安排则是提高班组工作效率和降低管理成本的内在要求;行为是班组价值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窗口和体现;“班组氛围”是班组成员全天候浸润于其中的,是班组成员对班组的直观感知;“班组激励”是为班组工作提供、激发动力的源泉,也是班组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的体现。
总之,在人员管理中,不断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用制度约束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完善灵活运用情理法和法理情,做到时时掌握管理的主动权,那么管理将进入良性循环,管理者和员工也将建立良好的桥梁。
参考文献:
1、《人性的弱点》戴尔·卡耐基 著,景青 编译长江文艺出版社
2、《人很重要》张贤亮原著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3、《现代企业班组建设与管理》王瑞祥主编科学出版社
第二篇: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效果
信息技术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效果
呼兰区白奎中学校 葛建国
语文学科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因为没有哪一个学科的学习不涉及到语文,另一方面,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其实也同时在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认识这个世界。正因为语文学科本身在教学内容上的多样性、多元性的特点,加之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所以,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具有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学就可以借助各种信息媒介提供的丰富的信息源,把课本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通过在计算机教室上课,深刻体会到计算机在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约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如果同时使用这两种传递知识的工具,就能接受知识约65%.信息技术能诱导、激励、唤起学生感悟;图、文、声、像并茂,立体式的信息刺激学生视觉、听觉器官,强化学生的记忆功能,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教学不言而喻。如果能把传统的教学媒介用上那会更好。下面就来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技术运用的优点,希望给各位同仁启示:
一、信息技术教育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是一门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学科,但是很多学校和教师只是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笔,了不起再多上一张挂图、一块小黑板。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语文课上不出语文味,令学生失去学习语言的兴趣。语文教材中的许 1
多篇目都是文质兼美,充满了诗情画意,尤其是那些诗词散文所描绘的意境更是令人心驰神往,如雨中泰山的雄伟高大,长江三峡的雄奇险怪,月下荷塘的幽静朦胧;还有那浔阳江上的琵琶声,威尼斯运河中的刚朵拉……阅读这些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无不令人“心向往之”。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由于条件限制,学生不可能去“行万里路”。读了这些作品,总觉得还“隔了一层”。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育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景,把声音、图像、文字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化文字为图形,做到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声情兼备。这样,直观形象与联想、想象相结合,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比如好多老师在讲八年级上册《故宫博物院》,就是把图片放到一块制成课件按照那个中轴线从南向北介绍故宫,这样做的确比教师在教室哗哗啦啦、滔滔不绝地讲要好的多,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效果当然不错。但是学生究竟又能了解故宫多少?尤其是阅读课文第六段找立足点和方位词时,图片只能看到外观,立足点大殿正中朱漆方台、殿顶的中央雕金蟠龙又怎能看的见,于是我在上这一课时,把图片放到课件里给学生看的同时,也把传统 2
语文教学媒体故宫建筑群沙盘模型通过大屏幕放给学生看,再讲说明文立足点什么时,学生就懂了。这样做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上课效果就应该非常棒。
信息技术教育的声、光、色、形能把客观事物具体化,直观化,而具体、直观的事物则能唤起学生一连串的遐想,因而它在培养学生想象力方面有无法估计的作用。例如古诗教学,传统教学光凭教师的理解和讲解,学生去想象发挥,难免挂一漏万,很难理会到诗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如果让信息技术教育课件来处理,效果就会好得多。教学《皇帝的新装》,通过展示多幅幻灯片和播放录音朗读,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课文,理解了课文内容。在学习“展新装”部分,让学生仔细观看信息技术教育课件,认真听录音,理解小孩子的“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这句话的意思后,读最后三自然段,揣摩人物的内心,以“皇帝回宫后”为题,发挥想象补充故事内容。
栩栩如生的画面,伴随着充满激情的录音朗读,给人以赏心悦目的快感,使学生的思维迸发出了想象的火花。这些音画交融、声形并茂的直观信息,把学生的心扉和思维紧紧凝聚在屏幕上,产生、浸润、诱发等效应,促使学生自由翱翔在思维王国里。
二、运用信息技术教育培养语感,由静到动,化抽象为形象、突出教学重难点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强调抽象思维而忽视了形象思维的发展。这就造成了语文课上的“老师讲学生听”。如何才能使学生爱上语文课,能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产生兴趣呢?如何才能使学生意会到语言文 3
字的“味道”呢?如何才能最终提高他们驾御语言的能力,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呢?在教学实践中,本人体会到: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训练语感,语感就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核心因素。语感的训练不能凭教师的三言两语,而是要以形象思维理论为依据,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语文界有这样一句老话:任何一个生动的比喻都是跛脚的。其原因,一是语文文字毕竟是抽象的符号,当它反映鲜灵活生的大千世界时,就必定受到许多限制;二是一个生活经验并不丰富的学生去理解有些有深奥生活哲理的比喻句是困难的。因此,要学生去理解由语言文字组成的课文的重点、难点,是更困难的。由于信息技术课件能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变具体,静态变动态,使原来枯燥的课本内容更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全身心地去主动发现、探索、思考、解决问题,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作用。信息技术教育所包含的虚拟技术能超越时空,化虚为实,变抽象为具体,适时使用,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由符号到心象的转换,使教学获得最佳效果。
语文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时,让学生观赏有关济南冬天风景的视频材料,学生仿佛置身于冬天的济南,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刻体会老舍笔下特有的冬景。教学《听潮》一课,主要特点是用文字来塑造声音的形象,学习的重点之一就是通过朗读领略大海刚柔相济的美。这对内陆的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和体会的。在教学中,通过播放自制的潮起潮落的VCD以及以潮水声为背景音乐的范读录音,使 4
学生充分调动起自己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并将获得的信息在大脑中汇聚成对大海的立体感性印象,起到化抽象为形象,变深奥为浅显的作用,突破了重点、难点,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雷电颂》时首先从网上找到一个生活中演讲的录象带让学生边听边看,演讲者技术的确不错——活脱脱一个屈原再世,学生听的特投入,演讲结束好长时间掌声仍不断,我确信课前的劳动没有白费,下面的不用说,模仿屈原的大有人在,这堂课成功了。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教育上课,学生在语感方面上了一个台阶,在此就不多举例了。
三、信息技术教育能增大课堂容量,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首先,它大大提高了学生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信息技术教育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可以大幅度减少板书、绘图、不必要的描述讲解等花费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对时间的利用率,从而能增大课堂的容量,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
其次,它能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减少信息在大脑中转换,能够增强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和感受,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手段可以将以住教学中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运用信息技术教育能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抽象景象转化为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感性材料,能以其富有声、像、色的信息刺激学生的眼、耳、脑等感官,促其乐学深思。
可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运用画面、音乐等媒介将课文中 5
抽象的文字,转变为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这也是增强审美感知力的重要途径。当前,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那鲜活的画面、优美的音乐,恰到好处的色彩运用,确实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难忘的印象,有时甚至能起到“以一抵十”的作用。
利用信息技术教育进行教学虽然方便学生学习,但是并不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可以说,教师如果在教学中应用电脑,要花的时间大大超过以前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方法。因为在准备和制作软件和网上学习资料需要大量的时间。而且电脑技术不断变化更新,要求教师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所以我常常晚上十点以后才能休息,早上六点就必须准时起床,一整天,哈欠连天,如果能上好每一节课,我将非常高兴。但现在好多老师用信息技术教育上课却走上了歧途。
辛辛苦苦利用课外时间制成的课件却成了艺术品、动漫世界,把课也上成了地理课、政治课等其他的课,甚至上成了综艺大观。所以用信息技术教育进行语文教学千万要注意,千万要慎重,不能把语文课上跑题了。
随着科学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为我们当前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科的整合是必然的。信息技术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自觉地把信息技术有机地整合到语文教学中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三篇:浅谈以人为本在基层管理中的运用(代伟)
浅谈以人为本在基层管理中的运用
南京梅山能源有限公司代 伟
摘要:本文简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是把人视为组织发展的核心和重要资源,通过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实现组织的目标,是围绕人的行为和需求进行管理的模式。结合自己工作实践,论述了管理者要通过信任他人、要有刚柔并济的特质、要营造良好的环境不断增强员工的满足感、强化“平等、尊重”的管理风格提升基层组织的凝聚力等四个方面对如何作到以人为本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以人为本基层管理方法
经常听到一些基层管理者这样抱怨:现在的员工越来越难对付了,没有钱他们没干劲,有了钱也未必就能提高工作效率,真是左右为难。持这种观点的算不上一个合格的管理者。针对自己可以自问:我对员工的需求了解多少?我对员工作过什么?我为员工提供了多少机会?就会找到员工越来越难对付的答案。现在企业都提倡以人为本,一些管理者甚至曲解了“以人为本”的含义:以人为“成本”。视员工为负担,从而忽略了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那么在基层管理中什么是以人为本?为什么要以人为本?如何才能做到以人为本呢?
一、以人为本是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以人为本是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从人性出发来分析问题,以人性为中心,是在管理活动中将人作为主要管理对象,以合理满足人的正当需求为途径,按人性的基本状况来进行管理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管理方式;以人为本的管理是把人视为组织发展的核心和重要资源,通过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组织的目标,是围绕人的行为和需求进行管理的模式。
二、以人为本在基层管理中的作用
(一)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曾一
度热衷于片面追求产值和利润,却忽视了创造产值、创造财富和使用产品的人。在随后的生产经营实践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决定一个企业、一个社会发展能力的主要因素不是在于机器设备、而是在于人们拥有知识、智慧、才能和技巧。因为人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所以,如果人没有活力、企业就没有活力、没有竞争力。因此,必须树立依靠人的经营理念,通过全体成员的努力,去创造组织的辉煌业绩。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无论是领导、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都有做人的尊严和做人应有的权利。人们常常把尊严看作比生命更重要的精神象征,不允许任何人侮辱人格,损坏人权的现象存在,这是人的本性需求。一个有尊严的人,他会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有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当他的工作被充分的肯定和尊重时,他会尽更大的努力去完成自己的责任,也是我们的管理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
(二)、以人为本能弥补制度管理的不足。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的一切活动都与制度有关。作为基层管理者,采用制度管理带来的益处要大于它的负面影响,但这种负面影响不可忽视,长此以往,必定会给企业造成严重后果,比方说,制度管理过于教条,从而使气氛沉闷,员工的冲劲与干劲都不足,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如果监管力度过于严格,则物极必反,很容易造成员工的厌烦情绪,尽而产生抵触情绪。员工没有归属感,与企业和管理者的距离越拉越大,越来越远,员工与企业之间只存在利益关系。在采用严格苛求的管理中,为了避免负面影响的产生,必须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融入制度化管理中,在管理措施的制定和事实上,更多考虑人的承受与理解程度,将人放在首位,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人的情绪波动变化对工作造成的影响,有效的克服制度管理的负面影响。
三、如何才能在基层管理中作到以人为本
(一)、管理者要信任他人
有一副讽刺调侃人事制度的对联是这样写的:“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如果把它看成一副哲理性的对联又何尝不是呢?“说你行,你就行”,这就给了你信任,有了信任,你自然也就有了信心。
工作过程中,即使有了错误,也会理解,失败是成功之母嘛。“说不行,就不行”,这就人为的给人下了一个定论,把人给封杀了。下面举个例子:刘邦和项羽争天下的时候,最先,项羽的力量非常强大,刘邦只是屈居关中的一个小诸侯,但由于他的军师陈平善用计谋,所以势力渐渐扩大.可是项羽有一个足智多谋的军师范增,陈平为了对付他,就故意放出谣言: “军师范增和一批重要部将,都只是在表面上听从项羽的命令,暗中却和刘邦有来往。”这些话传到项羽耳中后,他果然中了离间计,开始怀疑,并派人暗中察探范增等人的言行。而这种不信任部署的作风,使得部将们一个个背叛他而投效刘邦,最后项羽终于走上失败自杀的道路。项羽就是没有充分信任下属,给其充分发挥实力的机会,最后当然是会失败的。我们在工作中如果以怀疑的眼光去对待下属时,就好象戴着有色的眼镜,是不会看到真实面目的,也许一件很平常的事也会变得疑团丛生了。相反的,如果以坦然的态度信任对方,就会发现对方有很多可靠的长处,就能在团队中充分发挥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当然,给人以信任,不是无原则的不管,信任不是放任,有问题不能视而不见,以及盲目的理解与认可。信任他人,不仅能有效的激励人,更重要的是能塑造人,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的氛围中,彼此无忧无虑,无牵无挂,思维空前的放松与活跃,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去实现团队既定的目标。
(二)、管理者要有刚柔并济的特质
作业区一名生产骨干小王平时表现非常优秀,工作中肯动脑筋,多次解决生产难题,为作业区的生产顺行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一次,我到值班室时,看见他违反规定在上班时间看杂志,当他看到我时,他立即收起来将杂志放在柜子里了。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对其马上照章进行处理,公之于众,可能对其打击很大。如果放手不管,他这种行为毕竟违反了公司的规定,就会形成失职之过,且有人情放纵之嫌而削弱管理者的威信。我当时就走到他面前点了一下桌子,表示提醒或者警告,不打算按照规定对其实施处罚。这是一种偏柔的方式,如果这样处理了小王再犯,下次就不能再偏柔了,二话不说,坚决按章处理,甚至可以更严厉一些,这样的刚也体现了人情。从这以后再也没有发现小王看杂志等违反纪律;甚至在工作中更加努力了。制度是绝情的,管理是无情的,管理者是有情的。中国人的管理做到“合理就好”,这与西方人讲究的“ 合法就好”是不同的。西方
人以法为中心,重视管理;而中国人则是以理为中心,讲究管理艺术。上班看杂志这种事不是原则性的东西,第一次可以原谅;其次,处罚的目的是为了改正和心服。所以,刚柔相济就是为了让被管理者从内心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不能再犯,重要的是体现一名管理者宽广的胸怀及表现出来的让被管理者口服心服的特质。
对待自己的下属要主动的去爱护他们,当下属犯错误时作为管理者首先要作个自我检查,不逃避责任,要学会换位思考,要知道没有人主观愿意犯错误;下属由于各种原因做错了事,作为管理者,不要一味的批评指责,而要和下属一起分析找出错误的根源,避免以后再出现类似的事情。
(三)、要营造良好的环境,不断增强员工的满足感。
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必然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因素主要有两种:一是指人际关系。和谐、友善、融洽的人际关系,会使人心情舒畅,在友好合作、相互关怀中愉快的进行工作;反之则会影响情绪和干劲。作业区曾经有这样一个例子:一名职工家中发生悲剧,车间领导知道后,立即到这名职工家里看望和进行安抚工作,所有的职工也自发的去进行安抚,车间并安排人员轮流在该职工家里24小时进行安抚和精神陪护,使这名职工逐渐的从悲痛中走出来,慢慢的恢复生活的信心,几个月以后,这名职工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后,对周围的同事和领导心存感激,在工作上比以前更加努力,更加珍惜这份同事之间的感情。二是指工作本身的条件和环境。创造良好工作条件和环境,让所有员工在欢畅、快乐的心境中工作和生活,不仅会使人工作起来干劲十足,也会促进职工文明程度的提高。目前在梅钢公司开展的“聚焦现场,向基础管理要效益”主题活动中,主要是开展标准化作业和现场5S管理,通过宣传发动,大家积极响应,在推进的现场5S管理中,就是要营造优美舒适的工作环境,愉悦、紧张的工作氛围,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都有利于振奋员工的精神,强化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提高工作效率。
(四)、强化“平等、尊重”的管理风格,提升基层组织的凝聚力。
1、根据员工参与管理的程度不同,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控制型参与管理、授权型参与管理、自主型参与管理和团队型参与管理。员工参与管理,可以表现为对企业目标与发展方向、管理规章制度等的制定的参与和
讨论,这样员工为产生被尊重、被重视和自己是企业的主人的感觉。有利于激励员工产生与公司共同成长、共同发展,共荣共辱的观念,是人本管理思想实现的最佳方式。
让一线员工参与基层管理工作,处于平等的地位商讨作业区的一些重要问题,在关于作业区业绩考核细则、标准化作业制定、岗位规程的编写等过程中,我们必须依靠广大职工参与,与管理者相互讨论、修改和完善,使所有一线员工感到上级主管的信任,从而体现到自己与组织发展密切相关并因此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在这些标准化作业和岗位规程等需要实施过程中,就已经得到了职工的认同,不需要再由管理者加以宣传解说,这样贯彻起来就容易落实到位,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员工对企业归属感、认同感,增强了整个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2、实行一定的正面激励,每月由一线员工共同参与评选出班组明星,并把选出的服务明星事由张贴在醒目位置。基层管理改变了原来的单纯扣分方式,转为善于发现员工的闪光点,把“扣分”和“加分”相结合,以正面引导形成积极和谐氛围,对员工起到了较好的激励作用,目前我们大力推进的“最佳实践者活动”就是很好的一种方法.,尤其是在目前金融危机下,我们始终坚持“响应快、可示范、见精神”的原则开展最佳实践者活动,充分尊重职工的劳动成果,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以人为本”已是现代管理的必然所趋。不能让它成为一句仅仅看上去很美,而挂在嘴边的口号。如何有效的将“以人为本”真正融合到企业的管理中,以上只是一点感悟,相信将会有更多的方法。在基层管理中做到以人为本,对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意义非凡,可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从而加强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第四篇:在课堂管理中运用激励机制
在课堂管理中运用激励机制
实践表明,要提高班级管理效率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怎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我认为:可采取以下几种激励办法。
一、信任激励
在学生产生心理自卑,对学习没有信心时,教师相信学生存在智能优势,只要这种优势得到发挥,每个学生都能学得好,只要方法得当,就没有跟不上的学生。在每位学生身上,教师都要看到他们的长处,找出他们行为中的闪光点,哪怕是细微的优点。语文背错了,词语写错了,教师先表扬他不怕错的精神,再对他说:“下次还请你,老师相信你能成功。”在“下次”之前,教师为他创造成功的条件,那么,相信他的“下次”总会有进步的。
二、尊重激励
心理学家威廉 · 杰姆士说过,在人的所有情绪中,最强烈的莫过于渴望被人重视。由此可见,学生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重视和尊重。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在课堂中的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以“同志、朋友和共同学习者”的身份与学生相处,用真情实意尊重学生,创设一个融洽、和睦、协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有成就的教师在课堂上始终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让学生回答问题时总是说:“ΧΧΧ,这个问题请你回答。”回答结束后,再说一声“请坐下”。一个“请”字,就能“请”出学生的积极性,为课堂教学“请”出效率来。
三、帮助激励
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缺乏勇气,找不到良策时,教师既要他们树立信心,又要帮助他们找到克服困难的途径,创设克服困难的条件,掌握学习方法,逾越学习障碍,完成学习任务,增加他们在课堂上的获得量。如我在教《春雨》时,提出当堂背诵全文的目标,在目标达成验收中有两位平时很少发言的学生没有会背,我就帮他们找到了原因,指导他们背诵本文的方法,使他们当堂完成了背诵任务。从此,这两位学生的课堂发言的次数明显增加了。
四、赏识激励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瓦拉赫,在被多数教师判为“不可造就之才”以后,另一位教师从他的“笨拙”之中找到了他的办事认真谨慎的性格特征并予以赞赏,让瓦拉赫学化学,终于使他成了“前程远大的高才生”,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这就是“瓦拉赫效应”,它启示我们教师要在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中多发现可以肯定的东西,对学生的答案或方法,正确的加以赞赏,这是“锦上添花”;错误的也可以从思维方式、答题方式或态度上加以肯定,这是“雪中送炭”。
我们在班级管理中,要做个有心人,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朝着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标努力,切实提高班级管理效率。
第五篇:浅谈“微型课堂”在基层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浅谈“微型课堂”在基层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植物生长固然需要氮、磷、钾等主要营养,但硼、锰、锌等微量元素同样不可或缺,适量使用微量元素,发挥活化作用,则能促进植物更好的生长发育。同样,在基层政治教育中,面对个性化社会环境中成长的广大年轻官兵,教育者若能更多的考虑教育对象即普通官兵个体的感受和接受能力,充分发挥教育“微元素”的催化作用,激发官兵兴趣,则能大大提升教育质量。“微型课堂”是微元素教育应用的有效载体,它更能从细微处触动教育对象,满足不同受教育者需求,激发学习热情,破解基层政治教育抓不住官兵的心,提不起官兵兴趣的难题,提升教育效果。本人所在基层单位前期教育活动中,充分利用“微型课堂”教学,深受官兵欢迎,效果明显。现结合工作实际,粗浅谈谈“微型课堂”在基层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一、充分认识“微型党课”在基层政治教育中的优势。什么是“微型课堂”?“微型课堂”就是形体齐备而规模较小的课,也称课之“具体而微者”。如果说大课堂是暴风骤雨,那么“微型课堂”就是和风细雨,更加注重受课人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启发,达到提高。短小精悍是“微型课堂”最大的特点,因微型课堂教学形式灵活,内容针对性强,教育效果提升明显,在边防基层单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超强的适应性,深受官兵欢迎.具体表现如下:
(一)操作简单,更加适合基层开展。边防基层单位大多因执法执勤繁忙,突发事件多,正常的学习时间难以保证,政治教育活动可能被中断或压缩,从而影响教育效果。而作为灵活性更强的“微型课堂”优势明显,授课历时较短,一般30分钟左右,规模较小,可按队(室)分组开展,选题简单,说透一个问题即。“微型课堂”短小精悍,操作简便的特点,使之在边防基层单位生命力旺盛,更适合一线执法单位开展。
(二)“师资”众多,官兵学习热情高涨。“微型课堂”对主讲人的要求不像传统授课人那么高,也不会有职务等方面的硬性要求。只要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有独到的见解和经验,都可以走上讲台做“老师”,实现了“师资”由“少数人”向“大众化”的转变。教育中官兵人人都是“授课人”也是“受课人”,主讲人更加“平民化”。角色的转换、上讲台的压力,大大增强了官兵参与教育的积极性,激发学习主动性。
(三)内容贴切,正对一线官兵“口味”。传统集中授课方式,侧重解决理论层面的问题,而“微型课堂”更注重解决实践层面和操作层面的问题,内容也由“大锅饭”变成了“小锅炒”,针对某项内容,把道理说明,讲透,是“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的真实反映,更适应基层单位官兵胃口,也容易把学习教育成果迅速转化为部队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四)课堂互动,启发教育效果明显。相对于传统的授课,“微型课堂”教育模式由原来的“填鸭式”变为“互动式”。授课者与被教育者可以就有关内容开展互动交流,各抒己见,相互补充,让单向教学变为多向交流,在相互启发中,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在授课过程中,提问交流、思想交锋、点评总结等环节都将成为官兵吸取知识营养、提升能力素质的内在动力。
二、准确把握“微型党课”组织实施中的关键环节。“微型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短小精悍是最大特点,“十分精彩”是其存在的生命线。实施中,如何达到教育效果,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发挥微型时间优势。授课组织者要根据部队当前中心工作特点,人员思想现状和教育任务,课堂时间安排应当凸显“随机化”,发挥课堂时间灵活优势。既可以选择在正课时间,也可以选择在执勤间隙进行。授课时间要体现一个“短”字,一般要控制在半小时以内。授课者应在较短时间内,开门见山地从一个切入点、一个角度、一件实例入手,以小见大,揭示主题,达到教育目的。
(二)广泛发动,人人“主角”,鼓励教育主体多元。“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在进行“微型课堂”教学中,应走群众路线,集群众智慧,充分发挥广大官兵的聪明才智,突出“人人是教员、人人是学员”的教育特点,变“一言堂”为“众言堂”,让每位官兵都有机会走上讲台,使被教育者人人成为教育者,从而将授课者由“点”扩展到“面”,尽可能地让普通官兵在教育过程中多唱“主角”。
(三)贴近实战,充分备课,把握官兵思想脉搏。台上十分钟,台下三年功,只有充分准备,才能台上出彩。主讲者应当围绕政治教育主题,联系身边的先进典型事例和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选题备课,力求都是大家所关心的,能引起共鸣的内容,让官兵有想法,有讲头,避免出现不触及大家思想、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空洞话题。通过课堂,让普通官兵真真做到在工作中学会思考,在探讨解决问题中提高能力。
(四)注重互动,增进交流,活跃授课课堂氛围。实施过程中,要把官兵当做“嘉宾”,努力营造一种平等交流的良好氛围,打消大家的思想顾虑,让大家勇于谈思想,谈问题,谈看法,积极参与互动。同时,要注重引导和总结。遇到一时难于讲清的问题,不要轻易下结论,可以积极引导大家深入思考,在激烈思想交锋中明辨事理。
三、克服“微型党课”开展中的误区。“微型课堂”在基层政治教育具有操作简单、效果明显等诸多优势,但在开展中,难免出现偏差,经过单位前期实施摸索,本人认为,开展过程中应克服以下几个方面:
(一)杜绝松漫散乱,力求短小精悍。与传统教育形式相比,“微型课堂”开展方便,授课内容也更直接。但微型课堂也存在松散、约束性不强的缺点,在开展微型课堂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教育主线,在课堂细“微”之处提升价值。微型课堂看似“微不足道”,其实是“道不足微”,操作者真能“道足”,课堂自然就“不微”,小课堂就能发挥大作用。
(二)克服以小带全,做好大课结合。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微型课堂”在基层教育中优势明显,但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教育的否定。传统大课教育,通过高水平的主讲人集中授课的方式,侧重解决理论层面的问题,提升官兵把握宏观的能力;而“微型课堂”则可以充分激发官兵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侧重解决实践层面和操作层面的问题,提升官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两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不可偏废。
(三)避免只讲不评,善于问效提高。“微型课堂”不仅能解决官兵学习时间分散、难以接受集中教育学习的问题,而且针对性更强,是“具体问题具体解决”。但在开展中,不善于讲评总结,检查督促,问效追踪,教育提升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实施中,组织者可以让官兵撰写心得体会,理顺学习思路,同时定期进行检查,观察官兵的言行举止,判断思想认识是否得到提升,以此作为检验教育效果的有效手段,及时发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微型课堂”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