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一体化物流到供应链管理
从一体化物流到供应链管理
绎明宇北方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物流技术》
一体化物流(Integrated Logistics)是20世纪末最有影响的商业趋势之一,其基本含义是指将原料、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供应、销售结合成有机整体,实现流通与生产的引导和促进关系。它改变了从前把产品的流动视为一系列独立活动的思路,把从原材料直到消费者的商品流动作为整体系统进行计划与协调。它是物流管理系统化的具体体现,它充分考虑整个物流过程及影响此过程的各种环境因素,对商品的实物流动进行整体规划和运行。因此一体化物流管理的目标是将市场、分销网络、制造过程和采购活动联系起来,已实现顾客服务的高水平与低成本,赢得竞争优势。
最初的一体化物流主要是针对企业内部的各职能部门的协调。它是对使用于实物配送、生产支持和采购业务的资源的计划、分配和控制过程进行系统的管理。在一体化物流系统中,企业的物流与市场营销、生产、管理等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共同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20世纪90年代以后,物流管理的重点由物资存运管理转到了物流的战略管理方面。企业超越了现有的组织机构界限,将供货商(提供产品或运输服务等)和用户纳入管理范围,作为物流管理的一项中心内容,利用物流的自身条件建立和发展与供货商和用户的合作关系,形成一种联合力量,以赢得竞争优势。以战略为管理向导,要求企业物流经理人员从仅面向公司内部,发展为面向企业同供货商以及用户的业务关系上。
在某种意义上,未来全球化物流管理的概念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物流的关键是力图从原材料到用户的整个过程中来管理商品流动。物流管理需要把所有连接供需市场的活动作为相互联系的系统对待。现在的重点是从狭窄的功能定位转向价值增值服务市场。实践证明,价值增值的管理是最有效的,它关注的是商品流动而不是传统观念的功能分割或局部效率。
一体化物流的优点有:
(1)有利于重建产销关系,把生产与流通结合成为经济利益共同体,可扭转生产与流通行业的利益对立状况,形成生产与流通相互调控。自觉合作的利益机制,从经济利益上激发商品流通部门参与生产的积极性,通过开拓市场引导生产,通过组织规模流通促进规模生产,建立流通对生产的引导地位,重建产供销关系。
(2)促使流通部门从共同利益出发,发挥“蓄水池”作用,协调产供销矛盾,平衡市场供应。通过旺收淡放,滞储畅销,在更大程度上发挥流通对生产的引导作用。
第二篇:从传统物流到现代物流
从传统物流到现代物流
早在60年代,美、英、日等发达国家就已认识到物流供应链对企业而言的战略价值,从而将“物流”概念置于二战后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位置上。物流的定义被确认为“在连接生产和消费间对物质履行保管、运输、装卸、包装、加工等功能,以及作为控制这类功能后援的信息功能,它在物质销售中起到桥梁作用”。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专业化,企业难以也没有必要一切做到自给自足,同时物流本身也面临着创新和突破,终于许多企业选择了物流业务外包,即将物流一块交给独立的、专业化的物流公司去做,后者被称为“第三方物流公司”,或言之物流集成商。这就是现代物流赖以发展的基石了。现在以欧洲为例,第三方物流在德国的市场份额是23.33%,在法国是26.9%,在英国达到34.48%,其余欧共体国家均在10%—25%之间,说明其比例之高。第三方物流是电子商务合作的突破口,例如美国商业巨子沃尔马特的电子商务就基本上依靠第三方物流公司,后者建造了一个100万平方英尺的配送中心,为沃尔马特的电子商务提供订单管理、订货处理、订货的发送系统、仓储管理、另外付款的处理、退货的处理等业务。当然,这只是电子商务背景下物流的一个方面而已。
回过头来,从网络经济的角度再来看一番物流,我们会发现它蕴藏着的巨大能量。著名经济学家汪丁丁曾为网络经济归纳出三个普遍意义上的经济学原理,其中第三个是“大规模的量身定制”。传统经济中的“量身定制”十分昂贵,且意味着特权价格和超额利润。而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再特殊的商品也可以面对全球范围的潜在市场,而集结这个市场所需要的费用正以网络经济的扩展速度迅速下降,原先的“特殊”款式和“特殊”服务手段对于全球客户而言就变成“批量”而且常规的了。由此,商品生产才具备了按照相应的规模经济效益降低成本和竞争价格的技术经济条件,形成“大规模量身定制”的事件。从这个意义,就不难理解现在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网企投身于物流运输网、网络采购、网上配载乃至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电子化物流”中去了。
相对于传统储运而言,可以把现代物流,特别是与网络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密切融洽的物流业看作是不折不扣的高科技产业,其理由为:
一、物流系统的设计技术考虑因素广,技术含量高,理应属于高科技范畴。
二、信息技术是实现物流网络控制的必备条件,物流网络的建设将完全依赖因特网将总部和所有配送中心联结起来具备信息采集与传输、业务管理、客户查询及业务跟踪等各项功能。
三、现代物流的运作也离不开高科技,如自动化分检和控制库存等,设计也相当复杂。
整合现代物流的电子商务
网络企业在严冬期令人失望的表现给予我们一个很好的重新审视电子商务病灶的机会。相当多的B2C网站都发生过商品延迟交付、商品损毁、商品缺件以及张冠李戴、帐目错误等形形色色的问题,这根本上是一个供货系统的问题,因而迫使诸如8848等大网站花费重金聘请职业经理人来改善供货系统。而B2B对于供货系统的技术要求更为苛刻,相应地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就更多了。某位CIO对此作出尖刻又不无道理的比喻:现在的网站就象一个高位截瘫的病人,脑子非常好,什么都能想象,什么都能规划出来,但就是胸部以下不能动,没胳膊没腿。相比之下许多立足于传统资源的网站,如日本的7—11连锁店,美国的“bn.com”连锁网上书店生来腿脚健全,搞电子商务就要轻松得多了。而供货系统也好、配送也好,归根到底都是属于物流体系的大框架中的,因此电子商务的成败,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整合现代物流上的成败。
欲突破目前采购、配送等电子商务瓶颈,必须倚靠整个物流体系的信息化构建。而企业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中极重要的一环,也正是物流与资金流的集成。相应地,要从物流体系的完善过程中寻找到电子商务发展的突破口,也必然要求物流企业朝着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方向不断努力。这样通过电子商务,企业可以用很低的成本适时了解到供应商、零部件商的价格、质量,并通过全球采购系统保证供应,借助专业的物流配送系统完成发送,达到产业价值链的垂直分解。福特公司的电子商务——物流体系计划就堪称这方面的经典一课。
那么现阶段哪些企业适合做物流呢?连锁企业显然具备成为电子商务与物流相整合的宠儿的条件。这是因为,连锁企业做物流的边际成本比较低,非常适合从事第三方物流。在电子商务背景下,连锁企业既可以做B2C,也可以做B2B。因为连锁企业知道如何对品种繁多的商品进行专业化的管理,包括商品的服务分割等,普通网络公司或者一般性的储运公司可能都做不了。比如新浪网开拓电子商务服务,在其供选择的产品中可能有70%需要连锁企业的合作,帮助其降低流通成本,另外30%是它的独家产品,这种流通方式就非常具有可操作性。其次,连锁企业的网点众多,易于实施电子商务的最后一环——配送,虽然其服务不存在边际的概念,但也具有相当的针对性,通过目标客户的定位分析可以算出配送成本和利润,算出投资回报。除此以外,一些民营商贸企业,凭藉自己在销售网络上的多年打拼和对于电子商务本质的理解,也树立起成功的物流企业典范。例如某公司的分为四大块的综合物流营销方式:
一是自营商品的配送,包括向连锁商站和超市等的配送;
二是B2B,即受一些厂商委托为其做物流,使自己物送网达到全程满载,从而最大限度降低费用和压力;
三是B2S(即商场),为商场到供应商那里去提货并送货;四是B2C,包括自身电子商务的配送和为其他网站做的B2C配送。
国内物流运作与整合现状
从传统意义上而言,中国物流业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物流质量总体水平比较低,同时,中国的物流供应链冗长、低效、环节过多,与国外先进的现代化物流工业流水线式的质量相比,我们的物流整体水平只能说是手工作坊式的,从一些基本功,如集装箱设计、货车设计、载货区、托盘标准等方面来看就相差甚远,真正有效的供应链应该是扁平式的,例如能够的供综合服务的大型物流中心基地,这在我国而言是少之又少。
传统物流不过关,要做电子商务背景的“后”现代物流就更难上加难了,但没有办法,电子商务要盈利、要取得实质性突破,物流不突破会成为很重要的牵制因素。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某连锁企业是如何成功整合电子商务与物流的:
案例:
无锡某超市。这是一家经营面积上万平方米,经营品种涵盖粮油、日用百货、小家电等十几个大类的近3万种商品的超市,80%以上的商品有条码,每天的销售数据记录平均达万余条,进退货记录数也达上千条种。公司建立了以单品管理小组为决策层,以计算机部门为中心、数据库为基础的管理层,以各个业务操作流程环节为作业层的运作体系。计算机中心围绕决策层的要求或意见进行软件设计或对已有模块进行整合,充分为票据流、资金流、信息流为一体的动态物流管理服务。前台收银、后台管理、配货中心、网络管理等具体作业层则执行和完成各项指令。付款方面采用数字化手段:首先,界定时间,根据合同由电脑控制什么时间,出哪个供应商结算单;其次,付款的额度也由电脑核算,即经销商品的付款额为相应时间段内进货金额减退货金额的总额,代销、联销商品的付款额为相应时间段内销售成本总额;再次,参照供应商在整个时间段内的进销存表,检查是否存有运行异常,核查进货额、销售额、退货额和库存额,判断是否进行商品库存调整和付款调整,最终形成付款通知单,由财务部门准备付款。这一流程的实施既避免了货款支付过程中的人情账、关系账,有利于防止不良库存的沉淀,更有利于财务资金的有效、有序控制,同时也提升了企业自身的信誉度。同时通过使用数据库等技术搜集、存储顾客的消费
信息,进而统计、分析、挖掘顾客的消费心理、潜在需求,推出迎合顾客的商品和服务。例如从数据库中排找周期内消费频率高的会员,主动沟通、联谊,借此提高超市的亲和力,增加顾客的忠诚度;其次以会员为对象,以月为单位展开DM商品宣传,并把每一期的DM商品录入电脑。在每次活动结束后,从电脑中跟踪分析DM
商品的销售、毛利同比,销售、毛利份额比,会员购买比例、折让比例与销售上升的比例等指标,以此来分析顾客的潜在需求,顾客对价格的敏感度;检查DM商品的组合策略、定价策略,进而为调整DM商品组合、促销价格的制定提供决策数据。由此公司会员消费比例由开业时的15%上升至现在的50%,DM商品的销售份额由原来的4%上升至现在的9%左右。在商品管理方面,先确定商品品类,由电脑管理中心提供该品类品牌的销售额;第二,得出按品类划分的销量排名、毛利排名、销售额比率排名;第三,以三个参数乘以各自的权重,最终得出综合排名;最后,在综合排名的基础上,再根据商品的敏感度、商品组合策略等因素,淘汰后几条商品。可以看出,上述案例表述的是在B2C务实化的模式下,物流与电子商务丝丝入扣的融合状态。虽然超市谈不上B2C中的先锋业态,但我可以肯定的说:相当多数名头很大的B2C企业远远没有这么完备的电子商务体系,可能部分应归因于所谓的“船大掉头难”吧。
网上连邦。前文已述连锁店是电子商务整合物流的有效途径,但正规连锁(或称直营连锁)耗资很大,相比之下特许连锁就要灵活得多,成本也低得多。连邦总部就是采用正规连锁与特许连锁并行的方法,从94年开始建立7个直营店之后,就开始四处建立特许加盟店,直至发展到如今300多家专卖店,(这样的规模和无形财富做什么B2C都是绰绰有余了)。同时网上连邦作为B2B模式依赖于传统的商业模式和物流配送体系并不断发展,在商品采购上分为首批采购和日常采购,避免死库存的产生增加成本,同时也加强了专卖店订单的智能化管理;在配发货方面分为代销产品、配货产品和订货产品三块分而治之,做到密切吻合专卖店的要求,从约定数量,订货单管理和控制库风险各个方面保证质量;在厂商直供方面采用由厂商直接供货和结算由总部统一负责的途径,提高了工作效率和速度的同时降低了成本费用,减少资金占用。事实证明网上连邦的确是“赢在连锁”,以相对完善的物流体系使B2B真正成为企业的加速器。
科利华的中运网。运输与仓储设施共同组成了物流业的基础平台,许多物流企业的发展就是由货物运输开始起步的,而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在货源运输企业和货运配载服务企业之间搭建起有效的信息桥梁,实现资源共享,则是现代物流的又一个主攻方向。基于这种需求日益迫切,一批以货运配载市场为切入点的货运信息网相继诞生,其中科利华的中运网名头不小,来势汹汹。他们立足于网络与传统产业的最佳结合,目标定位于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高效、通畅、可调控的流通体系,其公路运输网络化体系由无数个地面代理中心及其营业点组成,各配送中心有统一标识,并引进电脑网络化管理对装卸搬运保管等过程实际标准化操化,货主可根据代理中心的覆盖区域来选择配送中心,此信息通过网络输给当地的配送中心,后者根据具体要求和到达时间做好配送准备工作。货物到达后,地面配送中心以计算机对货物自动分检和配装,以消除重复运输,提高运输工具利用率,进一步降低商品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益。这方面网络企业已近30家,比较著名的还有亚之桥全国货运信息服务网和金干线。
阳光网达。国内目前的配送体系主要包括邮政系统、国际配送公司和其他专业公司,这些专业公司从事的主要是原材料的配送,基本模式为B2B,从体系和服务上看,都不具备点对点的传输能力,而民营的物流企业又存在小,技术手段落后的问题,阳光网络就是要填补这其中的空缺。他们的目标分为两步,规模先是在三到六个月的时间里在全国建立7个物流中心,形成30—50个城市的加盟代理;后一阶段在六到九个月时间里输出统一的管理规范和信息交换技术。在信息网络方面,公司通过利用互联网、无线通迅、条码等先进技术,实现商品投递过程中的全程跟踪、查询与分拣。公司立求通过代理方式,扩展成一个全国性的、快速而规模化的物流体系,专门为电子商务网站服务
第三篇:物流案例之从物流到供应链
物流案例之从物流到供应链:宝供战略转型
以后如果有人问我,我们的产品是什么,我会说我们的产品是企业的竞争力。”在宝供大厦四楼的办公室里,宝供物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谢家涛面带笑容地对记者说。说这话时,他手上正拿着一本厚厚的关于宝供由第三方物流企业向供应链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的调研规划报告。
在一个小型的媒体见面会上,宝供的总裁刘武偕IBM工商企业事业部南中国区经理黄建新一起亮相,宣布宝供将与IBM合作,为企业提供供应链一体化解决方案,并证实了宝供由第三方物流企业向供应链服务商进行战略转型的消息。
“这说明宝供不再满足于只是充当企业物流规划执行者的角色,进而想成为企业物流规划的参与者甚至是主要的制定者。”一位在物流及其相关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人士对记者这样评价宝供此次战略转型的意图。
储运利润摊薄宝供携手IBM瞄准新的利润源
作为国内较为成功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宝供在短期内似乎并无利润之忧。从承包一个铁路货运转运站到成为业内的翘楚,刘武和宝供的故事一度被人当作是国内第三方物流兴起的典范而广为流传。但不可忽视的是,物流行业的整体利润正日趋摊薄却是不争的事实。随着传统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些企业为获得竞争优势而纷纷在压缩成本方面下功夫,而储运成本在很多时候成了他们下手的首要目标。“现在企业对物流服务的要求提高了,但所愿意付出的价格却一直在往下降。”谢家涛说。他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在两三年前,一辆载重为5吨的7.2米货车从广州到上海的价格是五到六千元,高的时候甚至达七八千元,而现在的价格则只有3000元左右,刨除燃油、车辆损耗和沿途的路桥收费等各项成本,跑一趟下来还赚不了百来块钱。
另一方面,由于许多企业缺乏对从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自身内部的生产流程到下游的仓库配送商、承运商直到零售商等物流环节的全过程整体规划,致使因在物流的某一环节压缩成本而导致整体成本上升的事情时有发生,许多企业正在为供应链问题付出高昂的代价。有人分析,就像今年出现巨亏的康佳,其亏损的主要原因在于巨量库存,这主要是因为其销售渠道和销售策略出现了问题,更进一步说,就是因为他们的供应链出现了问题。该人士向记者表示,国内家电类的企业因供应链不畅而造成的成本损失一般要占到其年营业额的10%左右。问题之所在恰恰是市场之所在。该人士给出了这样的一组数据来说明问题:假设全国有1000家家电企业,这些企业的年平均营业额为2.5亿元,那么这些企业每年因供应链不畅而造成的成本损失就将高达250亿元,而按照国际惯例,进行供应链整合第一年的收费大概在这个数字的10%左右,也就是25亿元,这还只是家电行业,整个市场空间有多大,也就可想而知了。而这里面还没有计算实施供应链方案而带来的储运业务收入的增加。此外,随着专业分工的细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主要精力专注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除了主要技术的研发和产品主要部件的生产之外,越来越多的业务正在被外包出去,他们愿意花在上游的原料采购及下游的产品销售环节的精力也在变少。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就更加希望与他们合作的物流公司能以专业公司的身份对他们的整个物流体系提出一个一揽子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需要他们去为这些问题操心。这些都在推动着物流企业向供应链方向靠拢。
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宝供提出了要向供应链方向转型。刘武表示,为了确保转型,宝供目前主要采取了三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对运作资源进行整合,最近宝供正投入巨额资金在广州、上海、苏州、合肥等地建设大型的物流基地;二是加强信息技术,目前宝供正在开发仓库管理系统,并将在明年实施ERP系统;三是提高人员素质,邀请专家加盟,充实物流规划方面的人员,并实施其用于加深员工对供应链认识的人员培训计划———“北极星计划”。在外部,宝供也在力图为这种转型创造条件,一方面,宝供将由其主办的第六届物流技术与管理研讨会的主题定为“供应链变革———问题与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宝供还与IBM联系合作,以期利用IBM在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共同切入供应链服务这一市场。
据刘武称,宝供与IBM之间正在就合作的具体事宜进行磋商,但目前还没有签订书面的合作协议。“我们与IBM的合作,正所谓一个上天,一个下地。”谢家涛说,“对IBM来说,通过与我们的合作使得他们的技术和工具落到了实处;而对我们来说,与IBM合作使我们的服务得到了提升。”对此,黄建新也表示,IBM与宝供的合作是一种互补的关系,IBM提供工具而宝供实施服务,共同来解决供应链的问题。
信息不透明利益难平衡宝供胜算几何?
“以后我们的主要业务,一是与需要服务的企业一起制定一个合理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二是通过我们的物流服务来确保这个方案的实施以达到目标。”谢家涛说。
“宝供的这步转型应该说已经涉及到了他们核心价值的转移,他们以后的利润着眼点和现在将会有很大的区别。”一位在物流及其相关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人士对记者分析道。在他看来,宝供以物流专业公司的身份参与到企业物流计划的制定中去,将以前的销
售、生产、采购等单个环节的物流业务作综合性的规划,以自身的专业经验为企业提供更为优化的物流方案,这不仅能为企业压缩物流成本,也使得宝供在物流企业传统的运输费、仓储费等收入的利润空间正在缩小的条件下,获得了一个新的主要利润来源。“通俗一点说,就是宝供以前主要靠储运业务赚钱,以后则主要靠供应链解决方案来赚钱了。”
在谢家涛看来,宝供转型的底气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宝供丰富的专业经验,二是宝供在业内较高的运作水平,三是宝供的人力资源水平及由此带来的较高的规划和执行能力。他表示,宝供不仅要以自身的专业经验与企业共制订一个合理的方案,更要具体执行这个方案来确保达到提出的目标,因而,对于服务的企业而言,宝供提供的方案将显得更有可信度和可操作性。
但在另外的一些人看来,宝供要向供应链服务商的角色转型,其面临的困难也不小。首要的一个困难来自信息的透明化。目前国内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主要的服务对象都是三资企业。刘武也对记者坦陈,宝供自身80%的客户也都是这一类的企业,国内目前应用第三方物流的传统企业只占2%到3%。对于国内的许多企业而言,他们不愿意应用第三方物流并不是没有意识到其中的好处,而是因为应用第三方物流则意味着原先许多不规范的黑箱操作要在与第三方物流信息共享时做到透明化。而供应链的整合尤其是对上游供应商材料采购的物流整合则直接牵涉到企业自身的生产计划等核心信息,要使这部分信息做到透明化,更是难上加难。
更大的困难来自相互间的利益平衡问题。供应链整合的一大基础在于分工细化的各环节企业专注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国内许多缺乏领先技术的企业来说,他们的比较优势就在于生产和营销等环节。目前国内许多的企业都拥有一个庞大的营销体系,这不仅是他们的利润来源之一,更是他们同下游的经销商们讨价还价的一张底牌。如果在对供应链整合的过程需要对这一环节进行调整,所要遇到的阻力可想而知。
第四篇:物联网冷链监测管理系统
物联网冷链监测管理系统一、冷链环境监测重要性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冷链温度监控系统为代表的现代制冷系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冷链温度监控系统对环境温度进行严格的监控、记录、分析、决策,无线传输到计算机,对环境温度实现智能化管理。冷链物流泛指冷藏、冷冻类物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物品质量和性能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
现代冷链物流属于控温型物流,为了实现冷链物流的信息处理及时、配送流程优化,以及存取选拣自动化、物流管理智能化,冷链物流需要信息化技术作为辅助手段。
目前冷链行业内的企业基本都可以提供仓储、冷链运输、市内配送等基础服务;除此之外,一些企业提供的服务范围更加广泛,诸如配货、分拣、贴标等附加功能;采购、库存管理、数据分析等增值服务。不断提供有价值的增值服务,将是未来行业的发展趋势之一。通过先进的射频识别技术、GPS技术、无线通讯技术及温度传感技术的有机结合,在需要恰当的温度管理来保证质量的生鲜食品和生产流程管理中,将温度变化记录在车载智能终端”上并同时“实时”的通过“具有GPRS或3g、4g流量通道上传”到企业的管理平台,对产品的生鲜度、品质进行细致地、实时地管理。可以简单轻松地解决冷藏货物在流通过程中的质量监控问题。
二、冷链温度监控系统的应用。
1、疫苗冷链温度监控系统
疫苗冷链监测系统对所有疫苗冷链设备(包括冷库、冰箱、冷藏车)实施“1个云平台+N个监测端”的信息化监测模式,即通过在疫苗冷藏冰箱、冷冻冰箱、冷库、冷藏车内安装高精度温(湿)度探头,把采集到的数据上传冷链监测设备,冷链监测设备将数据直接上传到冷链云端平台,出现因断电、设备故障等导致的异常情况,系统将通过短信、声音、微信等方式及时报警。
这个监测系统替代了以往“冰箱人工监测、疫苗运输温度事后验证”的落后监测模式,将每天2次手工冰箱测温改为24小时自动监测,极大地解放了人力,最大限度地保证疫苗储存、运输环境安全。
2、蔬菜鲜果奶制品冷链温度监控系统
蔬菜鲜果奶制品的冷藏,不仅有助于减慢它们的腐坏速度,保持新鲜,而且对全国物品的运输和合理配置有极大的影响。选择GPS冷链温度监控食品传输过程让客户不再担心质量问题,人们也吃的放心。在多年自主开发GPS物流车辆调度管理信息系统的成功经验基础上,结合实际冷藏物流企业的业务管理流程要求,全方位整合GPS工业级调度监控技术,设计出一整套适合冷链物流企业货运管理和一体化服务信息系统解决方案。
3、冷链温度监控系统如何对车辆卫星监控管理系统
此GPS监控方案根据自动识别采集技术、GPS车辆跟踪技术,将货况信息数据自动识读输入信息平台计算机系统,在运送过程中利用GPS冷链温度监控跟踪技术方法和手段,可以为企业提供准确的数据采集和跟踪反馈的有效解决手段,在物流企业的车辆追踪,所运送物品追踪和供应链的身份识别与位置定位等方面都可协助企业充分有效地解决目前冷链物流企业中货况运输管理存在的问题。
4、冰箱冷库温度、温湿度监控系统
本温湿度监控系统主要提供对冷藏室、冰箱、冷库等环境空间温度、湿度的严格监控和管理。系统能对大面积的多点的温度、湿度进行监测记录,并将数据传输到PC机上进行数据存储与分析,并输出打印曲线,在设备异常情况下还以多种形式的报警通知相应人员。A、系统功能:
(1)、可在线实时24小时连续的采集和记录监测点位的温度、湿度、风速、二氧化碳、光照、空气洁净度、供电电压电流等各项参数情况,以数字、图形和图像等多种方式进行实时显示和记录存储监测信息,监测点位可扩充多达上千个点。
(2)、可设定各监控点位的温湿度报警限值,当出现被监控点位数据异常时可自动发出报警信号,报警方式包括:现场多媒体声光报警、网络客户端报警、电话语音报警、手机短信息报警等。上传报警信息并进行本地及远程监测,系统可在不同的时刻通知不同的值班人员;(3)、数据集中器提供USB接口,在没有配监控电脑或监控电脑损坏、瘫痪,可随时用U盘导出将数据转至其它电脑。
(4)、数据集中器端提供具有信号输出协议的端口,可接通信设备(GPRS DTU等)进行无线传输。
(5)、温湿度监控软件采用标准windows 98/2000/XP全中文图形界面,实时显示、记录各监测点的温湿度值和曲线变化,统计温湿度数据的历史数据、最大值、最小值及平均值,累积数据,报警画面。(6)、监控主机端利用监控软件可随时打印每时刻的温湿度数据及运行报告。
(7)、强大的数据处理与通讯能力,采用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局域网内的任何一台电脑都可以访问监控电脑,在线查看监控点位的温湿度记录仪变化情况,实现远程监测。系统不但能够在值班室监测,领导在自己办公室可以非常方便地观看和监控。
(8)、系统可扩充多种记录数据分析处理软件,能进行绘制棒图、饼图,进行曲线拟合等处理,可按TEXT格式输出,也能进入EXCEL电子表格等office的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9)、控制软件的编制采用软件工程管理,开放性与可扩充性极强,由于采用硬件功能的软件化的系统设计思想及系统硬件的模块化、通讯网络化设计,系统可根据需要升级软件功能与扩展硬件种类。(10)、系统设计时预留有接口,可随时增加减硬软件设备,系统只要做少量的改动即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可根据政策和法规的改变随时增加新的内容。
(11)、设备改进、检修过程中及检修完成后,均不需要停止或重新启动机房监控系统。
(12)、系统都均做可靠行接地,以防静电。B、温湿度监控系统产品其他应用场合:
食品、电子生产车间、药房、冰箱、冷库、库房、机房、实验室、工业暖通、图书馆、档案室、博物馆、孵房、温室大棚、烟草、粮库、医院等其他需要环境监测领域。
三、温湿度如何布点
GSP认证最新规范规定:药品库房冰箱、冰柜、冷库、冷藏车、仓库温湿度应该如何布点
常温库、阴凉库温湿度分布点要求(满足GSP认证最新规范规定)温湿度传感器的布点跟库房面积密切相关,由药品库房的面积来决定温湿度传感器的点数,一般来讲常温库300㎡安装一台温湿度监测点;301-600㎡安装2个温湿度监测点,601-900㎡安装3个点温湿度......1501-1800㎡安装6个点,以此类推。
如果库房隔断出独立小库,不论小库面积多大,都要安装一个监测点。如果库房为立体库或高架库要使用双层布点规则进行温湿度布点。、冷库温湿度分布点要求(满足GSP认证最新规范规定)
冷库布点:平面单库20㎡一下应不少于2个监测点,20-50㎡不少于3个监测点,50-150㎡应不少于4个监测点;151-300㎡应不少于5个监测点、冷柜、冰箱分布点要求(满足GSP认证最新规范规定)
如果有单独的冷柜,冷柜每柜安装一个温湿度监测点,单独小库不论面积多小,都应安装一个监测点。、冷藏车
每辆冷藏车安装不少于2个监测点
四、总结
以上关于冷链温度监控系统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就为大家讲解到这里。冷链温度监控系统实现了冷藏货物的温度和运输的结合的全监控,冷链温度监控系统减少食品损耗,有效保障运输的安全性,提升生产效益,是现代生产生活中有效有益的冷链温度监控管理。
第五篇:读《区块链世界》有感:从物物交换到万物互联
从物物交换到万物互联
——读《区块链世界》有感
原创: Buyside Research
作者 | 三三
币圈风生水起的2017年过去了,虽说今年ICO市场冷清了很多,但市场各方对区块链的关注度有增无减。最近膜拜了一些币圈大咖,通扫一些关于区块链的论坛及公众号,读了一本科普类的书《区块链世界》,关于区块链还是存在一知半解,借钱研究的大平台,和各位来聊聊区块链,以求解开心中的迷惑。
音符
区块链的价值是什么?
从技术上看,区块链是一种数据的互联互通及数据处理效率的提升;从社会价值来看,区块链借助去中心化和分布式记账等方式创造了一种信任机制。从信任衍生出的信用确实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东西,单从这点来看,区块链的发展便值得重点关注。What类的问题一直是最难回答的,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问题,哪些情景下最需要区块链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大致看来,有以下两类:一是信用机制最缺失的情景,如投票、产权交易(包括房地产、汽车和知识产权等);二是效率亟需提升的场景,利用分布式网络结构设计来提升全网或全链的运作效率,这点在很大程度上更接近于基于大数据分析及挖掘基础上的效能提升,如智能电网、智慧医疗、物联网等应用。
△
华为、思科、博世、谷歌、中国电信、Infineon(英飞凌)、微软、亚马逊等位列榜单前十
资料来源:传感物联网
有人还提及区块链对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也会造成很大影响,其理论依据在于区块链创造了一种新的激励机制,即用户就是所有者,用户参与越多在区块链中的话语权越高,进而能够影响到整个链条的发展。但用户即所有者的激励制度或管理理念并非首创,“全员所有”在共产主义论中早有提及,在现代企业运作中,Vanguard(先锋基金,全球第二大共同基金公司)也是全体“用户所有”类的基金公司。激励的确是组织运营中最重要的机制设计,“自组织”的潜力无穷,自我激发、自我参与、自我提升,进而形成螺旋上升的正循环,但从目前看来,区块链在这方面的影响效应还不够显著。
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来看,任何一次技术变革或历史变迁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效率或安全的提升,区块链分布式架构能有效提升效能,其利用时间戳等机制设计来确保真实安全,进而创造信任。但这其中也引发出几个问题:一是区块链构建的信任机制仅限于链上,怎么保证信息源头的真实性?因此“上链”环节至关重要,而上链环节的真实性只能依赖相应机构和现有的真实性审查机制,现有区块链技术不能解决这个难题;二是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效率与公平之争?在大多数场景中,中心化的处理效率更高,这也是短期内区块链难以撼动传统行业格局的原因,但中心化带来的垄断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用户权益,去中心化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参与主体的地位平等,但也面临效率有限的难题。因此在区块链上似乎存在不可能三角:效率、安全与去中心化三者没有办法兼得,现有很多关于区块链的底层技术革新以及机制设计在实质上都是为了实现上述三者的集合效用最大化。因此,我们似乎可以推演:区块链带来的更多是去中介化,而不是完全的去中心化,因为在现实物理世界的环境中,完全的去中心化感觉难以实现。从发展趋势来看,近年来发展较快的区块链也是部分去中心化的应用。
币的价值在哪里?
如果说区块链创造的信任机制和带来的效率提升能够较好的被大众接受的话,那么各种币的价值在哪里便是一直萦绕在大众心头的难题。2017年币圈的各种暴富消息吸引了一大批不明真相的韭菜进场,之前我一直觉得币没有价值,币带来的最正面的效应就是使得普罗大众都知道区块链了,发挥很好的marketing作用;但后来细细思考,觉得币更像是一种股权定价或估值。
感受一:币圈的币肯定不是货币,也很难发展成货币。
尽管币圈的各种币都是coin,但其肯定不是货币(currency)。在“currency—money—coin——token”的链条中,越接近currency那端表示货币属性越强,越接近token这端表示资产属性越强,将来也很难发展成货币。信用背书、交换媒介及币值稳定是货币的三要素,从三要素分析来看:现有的各种虚拟货币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信任机制,但是否能够成为信用背书?很难,即使比特币在币圈内成为了定价基准的锚,但要成为类似于美元或人民币的货币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交换媒介上,现有各种虚拟货币的交换功能都很弱,且由于区块链基于全网参与的机制设计,交换确认时长较长,效率低,目前难以实现点对点的交易;在币值稳定上,呈现V型振幅的各种虚拟货币本身就是最大的波动因素,更谈不上币值稳定,虚拟货币市场亟需币值相对稳定的虚拟货币作为定价基准的“锚”。
感受二:虚拟货币更像是特定项目的股权定价或估值。
从各类ICO的发行初衷来看,项目发起人借助发行币的方式来实现众筹,参与人通过初始认购币来支持项目运作并参与后期项目的决策,因此虚拟货币更像是对特定项目的股权定价或估值,从这个角度看,币具备炒作的现实基础。谈及估值,没有绝对的高低或错对之分,关键在于市场预期及事后验证。
感受三:联盟链下,各类代币加剧市场的马太效应。
春节期间,360以及酷狗等平台都发行了自己的代币,从目前来看,我觉得这种代币与积分没有本质差别,只不过进一步强化了“用户即所有者”的激励机制,进而能有效增强客户粘性。如果跨链技术在2018年能够得到飞速发展,联盟链将迎来跨越式发展,那么不同代币之间可能会相互交换,于用户而言,其所有的消费活动可能都能间接产生价值了,即你在超市或电商平台的消费积分可能可以兑换飞行里程了。假想我们进入了万物互联时代,生活便利性会显著提升,但市场的马太效应会更加显著,即市场话语权越大的机构其发行的代币价值更高,久而久之,市场话语权大的机构发行的代币可能会成为一种定价基础,代币之间相互转换的定价锚。这正如同现实社会的发展中马太效应加剧、贫富差距扩大等趋势不可逆一样。但代币的最终价值衡量还是要以现实法定货币为锚,这点在很长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改变,因此数字货币、虚拟货币发展不会削弱央行的权威性,也不会弱化政府的功能,有效的技术应用只会提升社会及政府管理的效率。
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作为金融民工,不得不思考区块链技术对金融行业发展变革的影响。从金融业的基础功能来看,投资、融资、交易、支付、托管清算、保险保障是六大基础功能,()区块链的效率改进和信任机制对交易、支付、托管清算及保险保障等功能将产生显著影响。
在支付上,国内第三方支付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支付的便利度,但在跨境支付上,现有支付体系面临确认时间长、手续费高等问题,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能够极大的提升支付效率,降低手续费。当前Circle公司已经在跨境支付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且拿到英国FCA颁发相应业务牌照,在跨境支付上其运用的电子货币媒介是比特币。
在交易上,交易效率的提升一直是金融机构的重要命题之一。银行的票据交易是信用机制相对较缺失的领域,电子票据交易是区块链在金融业上很好的应用之一;除此之外,世界主要银行构建了R3,目前R3推出了Corda2.0,旨在借助联盟链的形式提升全球金融市场交易效率;交易所作为提供交易的平台也积极拥抱区块链,美国NASDAQ推出Linq系统旨在提升非上市股权的流动性,借助区块链的可跟踪、可回溯机制增加非上市股权交易中的透明度,进而提升市场的流动性。区块链在交易效率提升以及流动性创造上的作用决定了其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存在无限空间。
在托管清算上,现有中心化的清算托管体系在保障效率的同时也面临安全性相对不足、手续费较高等难题。如何有效运用区块链的技术来提升托管清算效率是当前中证登等机构思考的主要议题,据悉中国结算已经与矩阵元等机构合作探讨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国内清算体系的效率改进除了应用区块链外,更需要激发证券公司等二级清算主体的活力,给予证券公司一定的清算自主权,允许证券公司内部撮合清算客户交易,其后与中证登之间实现差额清算,从境外经验来看,托管清算等执行服务的收入贡献接近10%。
在保险保障上,保险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最显著,因此大众对保险的接受度相对更低,近年来我国保险渗透率已经有所提升,但保险纠纷案例仍持续不断。借助区块链内的信任机制和公开透明操作,可以更好的提升保险透明度,提高保险渗透率。
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有个悖论:金融原本就是赚信息不对称的钱,而区块链希望在最大程度上消除信息不对称,进而构建信任机制,两者之间如何融合发展?我们发现目前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绝大多数都围绕着效率的提升、流动性的创造以及交易环境的公开透明等方面,在完全消除信息不对称上的探索很少,从这个角度来看,半中心化的应用可能更接近未来发展趋势。金融机构也可以积极探索如何为数字资产提供更好的交易、托管等服务,因为未来数字资产可能迎来爆发式增长。
央行拟发行的数字货币是什么?
近期央行不断吹风,拟在2018年第三季度发行数字货币,央行副行长范一飞曾在多个场合对央行发行数字货币的框架及考虑发表过公开演讲。
我自己觉得对于央行发行数字货币有以下几点需厘清:
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与现有的各种虚拟货币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虚拟货币更多是项目的股权定价或估值,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是M0,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货币乘数和交换效率,当然也有利于进行穿透监管及反洗钱监管等;因此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大概率对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线上支付冲击较大,对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的冲击相对有限;
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会采取“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的二元模式,从效率来看,央行直接面向大众发行数字货币的方式更好,但考虑到现有庞大的商业银行体系以及技术更新的速度,采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的二元模式对现有金融体系的冲击最小,也有利于调动商业银行的积极性,这也决定了央行数字货币依赖的是联盟链的架构设计;
央行为什么要发行数字货币?如果说国家法定纸币依赖的是国家信用,那么也可以基于国家信用发行数字货币,这能够进一步降低纸币发行成本,提升货币效率,在万物数据化的趋势下,数字货币能够极大的提升社会整体的交易效率;
数字货币不会撼动现有法定纸币的地位,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法定纸币与数字货币都将保持并行趋势,法定纸币还是最终的锚;
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肯定是中心化的,但同时也积极借鉴了分布式、数字货币密码等技术来确保安全性和效率性的统一。
如何投资区块链?
如果说区块链是下一个浪潮的话,那么积极拥抱这个浪潮是不被时代抛弃的客观选择。尽管区块链是全新的事物,但从投资来看,我觉得还是有共性,只投最有壁垒的和最能提升用户体验的(切实解决用户痛点的)。
区块链底层技术肯定是最有壁垒的,这包括智能合约设计、密码算法以及部分中心化机制等,关键在于判断这类技术能否真正保障安全、提高效率;
区块链的场景应用是切实影响用户体验的,除了技术源头端的投资外,专注于特定场景的应用也值得投资,这就如同互联网时代的应用场景赛道竞争。
当前对于区块链投资最热衷的是金融机构、BATJ类信息巨头以及交易所、清算等平台类机构,一方面其具备资本实力和客户基础,另一方面区块链技术的确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其业务生态。
作为个人投资者,选择合适项目的代币投资也不失为一种参与方式,但关键还是在于对项目本身发展前景的判断,因此非专业人士勿进,因为在新市场上,风险总比机会多那么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