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孕育下的绿色风景

时间:2019-05-14 08:48: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态经济孕育下的绿色风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态经济孕育下的绿色风景》。

第一篇:生态经济孕育下的绿色风景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批复[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函〔2009〕138号.[2]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3]徐康宁.文明与繁荣———中外城市经济发展环境比较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4]吴奇修、陈晓红.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与发展:一个文献综述[J].江汉论坛,2005(3).[5]薛信莉.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城市转型中的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6]张秀生,陈先勇.中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7]解振华.生态工业: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8]张爵.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绿色过程与技术平台[A].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C].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147-153.[9]李周.中国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的进展[J].江西社会科学,2008,(6):7-12.[10]颜京松、王如松、任景明.产业转型的生态系统工程[J].农村生态环境,2003,19(1):1-7.[11]梁波.山西产业生态化发展战略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3).[12]王田海.河南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及保障机制研究[J].当代经济,2012,(10).论文题目:生态经济孕育下的绿色风景

【摘要】河南省地处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河流纵横,森林繁茂,矿产资源和能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近年来工业的发展给河南省经济建设带来独特优势的同时,又使其面临环境破坏、污染严重的巨大挑战。针对河南省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严重透支生态环境,导致自然资源短缺和面临生态环境压力的现状和特点,分析河南省在生态经济的背景下实行经济模式的产业生态化转型的必要性,指出加强生态世界观、可持续发展理论、科学技术等的创新,大力发展产业生态化,促进产业结构与自然资源的整合,是河南省发展产业生态化的最佳选择,是走生态经济道路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生态经济;产业生态化;河南省;

引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在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陷入了始料不及的严重困扰,即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导致生态失衡、环境恶化。这说明我国经济增长在某种程度上是靠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如果仍按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发展,不仅使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受阻,而且也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这与我们的经济发展和生活目标是相悖的。此外,目前许多国家直接采用15014001作为国家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使环境与技术标准成为国际贸易“绿色壁垒”,以阻止外国商品进口。因此在面临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压力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当下,在生态区建设中走出一条新型的经济增长道路、生产符合国际环保标准的产品,进而开拓国际市场已刻不容缓。

第二篇:论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

论循环经济绿色经济 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

20102072103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唐政 摘要: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是环境危机、能源危机产生后,相继出现的几种经济形态,旨在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它们有相同的理念,内容有交叉,极易产生混淆,却又在研究的侧重点、突破口和研究核心上有着各自的特点。它们都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完成这一转变需要相关条件。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加速经济转型,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应运而生。

一、来源及含义

(一)循环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环境保护思潮和运动崛起的时代产生。“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受当时发射宇宙飞船的启发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

“循环经济”一词并非国际通用术语,在学术界尚存争议,从各种文献对它界定的共同性来看,就是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绿色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绿色经济”是由经济学家皮尔斯于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在经济学界,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分配、绿色技术此起彼伏,使绿色经济成为经济学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命题。但直到目前对绿色经济的内涵、外延以及特征等方面都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相关理论正处于不断探讨和完善之中。

绿色经济的“绿色”,不是人们感知意义上的颜色,而是一种象征性用语。一般认为绿色经济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通过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高效地、文明地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的一种生产方式或经济发展形态。

(三)生态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他的论文《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首次使用了“生态经济学”这一术语,成为生态经济学学科的最早倡导者。他在该书中倡导用市场经济体制控制人口的增长、环境污染和协调消费品的分配、资源的开发利用。此后,生态经济学在西方逐渐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

毫无疑问,生态经济学就是以生态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应该指出的是,尽管国内外的生态经济学家对生态经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是,他们在许多方面还没有达成共识。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第一,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第二,生态经济是让整个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废弃的全过程像生态系统一样形成全封闭循环,最终达到资源的零输入和废弃物的零排放,使生产系统自持,也就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是理想化阶段,在知识经济的后期才有可能做到。目前,各个国家生态经济的发展仅仅是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趋势。

(四)低碳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早在2003年,英国颁布的《能源白皮书》,使之成为世界上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国家。

低碳经济是碳生产力(单位碳排放的经济产出)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形态,它的着眼点是未来几十年的国际竞争力和低碳技术产品市场,目标是低碳高增长。低碳发展通过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制度约束得以实现,表现为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结构的优化以及消费行为的理性。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20世纪后半期产生的新经济思想,是对人类和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和总结的结果,也是人类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陷入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存危机深刻反省自身发展模式与改进的产物,因此它们有许多相同之处,当然也各具特色。

二、相同的理念、支撑点和追求

(一)新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

新的价值观念包括:在考虑自然资源时,不仅视为可利用的资源,而且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维系和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的消费观念摈弃过渡浪费和奢侈之风,提倡绿色消费,也就是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是一种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节约型的低消耗物质资料、产品、劳务和注重保健、环保的消费模式。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减少一次性消费。而且是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在消费的同时还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二)支撑点是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以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为支撑点。

绿色科技是指科学技术的生态化,因而又称之为生态科技,主要是针对科学技术的功能及社会作用而言的,它涉及到科技伦理和科技价值问题。绿色科学技术或者生态科学技术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的,目的是促使人与自然协同演进、共同发展,是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受生态意识支配和生态伦理、生态价值约束的科学技术,这种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与统一的科学技术越是发展,人与自然间的关系越融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优化也就越有保障。自然性和人类性是绿色科技的显著特征。

生态经济伦理是适应当代人类发展的生态经济的新时代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经济伦理。生态经济伦理的深刻内涵是:生态经济伦理强调环境忧患意识的重要性;生态经济伦理追求平衡、和谐的道德境界;生态经济伦理的根本价值观是可持续发展。

(三)追求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追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的实现,要求人类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能把自身置于这个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对物质转化的全过程采取战略性、综合性、预防性措施,降低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及对人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并且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从自然-经济大系统出发,使人类经济社会的循环与自然循环更好地融合起来。

三、不同的侧重点、突破口和核心

(一)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的物质循环,强调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利用“3R”原则以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倡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和充分利用;绿色经济关爱生命,鼓励创造,突出以科技进步为手段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兼顾物质需求和精神上的满足;生态经济则吸收了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核心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以太阳能或氢能为基础,要求产品生产、消费和废弃的全过程密闭循环,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而低碳经济是针对碳排放量来讲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采用清洁能源,以期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缓和温室气候,使在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上,碳排放量比较低的经济形态。

(二)解决危机的突破口不同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都是以人为本,解决人类生存危机,但是它们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各异。循环经济是通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存环境的改善来体现的;绿色经济实施绿色分配,如保证最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消费和费用支出;生态经济则将人类看成是具有最高级智慧的生物,通过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创造、依存和协同进化的关系达到人类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通过减少碳排放量,使得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CO2)浓度不再发生深刻的变化,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气候条件。

(三)核心不同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物质的循环,使各种物质循环利用起来,以提高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绿色经济以人为本,以发展经济、全面提高人民生活福利水平为核心,保障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公平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系统的最大公平目标得以实现。生态经济学研究现状,以农业生态经济学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为核心。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消费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将引起现代经济发展的全方位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支撑这场变革的重要条件:绿色科技的进步,市场机制的建立,价值观念、消费模式的改变,生态经济伦理形成都需要时间。我国也面临着从传统的资源依赖过量消耗型、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向资源节用循环型、集约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我们应理性地对待,清醒地认识我国当前的国情,克服盲目地不切实际地攀高。因此,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加速经济转型。也就是说,要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王育德,步秀君,贾东水.绿色经济论[J].经济论坛,2004(16).2、钟建平.生态伦理与绿色经济[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6).3、韩锦芳.试论绿色经济的发展[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5(4).4、王育德,步秀君,贾东水.绿色经济论[J].经济论坛,2004(16).5、李彦龙.哲学视野中的生态经济[D].中共中央党校,2004.6、陈建国.生态经济和知识经济[J].江西社会科学,2000(7).7、费平,卢风.生态经济与市场激励机制[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第三篇:谈绿色壁垒下我国经济的

谈绿色壁垒下我国经济的“绿化”

【作 者】李树

【作者简介】李树(1964-),男,重庆市人,重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重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重庆 400044

【内容提要】发达国家利用世界日益高涨的绿色浪潮,构筑起非关税的“绿色壁垒”,限制或制止外国商品的进口,以达到其贸易保护主义的目的。为了提高我国产品的出口效益,全面抢占广阔的国际市场,拉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必须打破出口贸易中的“绿色壁垒”,实施经济的“绿色”战略。

【关 键 词】绿色壁垒/绿色产业/绿色认证制度/国际绿色营销

【正 文】

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4-972X(2001)04-0018-03

从世界经济新格局看,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经济的起飞,在诸多领域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激烈的竞争对手,为了摆脱竞争,某些发达国家利用世界日益高涨的绿色浪潮,构筑起非关税的“绿色壁垒”,限制或禁止外国商品的进口,以达到其贸易保护主义的目的。所谓“绿色壁垒”,又称“环境壁

垒”(Envirommental Trade Barrier),它是指一种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健康为借口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绿色壁垒产生于80年代后期,90年代开始兴起,最典型的是1991年美国禁止进口墨西哥的金枪鱼及其制品,其理由是为了“保护”海豚的生存。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也纷纷效仿,通过绿色壁垒对进口产品进行种种限制。其后,“绿色”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流行。

(一)“绿色”贸易保护主义的基本观点。(1)国际贸易应优先考虑保护环境,应减少和消除污染和破坏环境的产品的生产与销售,鼓励环保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推动环保及绿色产品市场的扩大。(2)在遵循非歧视原则、市场开放和公平原则的基础上,为了维护环境和居民的身体健康,任何国家都有权采取关税和非关税措施控制甚至禁止污染环境的产品进口。(3)任何产品都应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入成本,使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其计算标准应为国际标准。(4)为使世界贸易在公平的基础上进行,任何国家都不能以任何理由为借口,对企业进行“环境补贴”。(5)推行地区经济主义能使不利于环境的影响在当地直接体现出来,有效控制污染的转移与扩散,这有利于增加人们对环保措施的支持。

(二)“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所设置的绿色壁垒。其主要形式有:绿色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补贴。前不久,美国就以环保补贴为由,对来自巴西的人造橡胶鞋和来自加拿大的速冻猪肉提出了反补贴起诉。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与维护公民身体健康为由,凡是不符合以上规定要求的外国产品均课以绿色关税(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禁止其进口,甚至对其实行贸易制裁。

绿色壁垒的设置在具体做法上各国虽有不同,但从生产、包装贮运到使用的全过程都有不同程度的环境限制,按产品形成及运动的不同阶段,其内容包括:

(1)有关生产方法、加工过程的限制措施。目前已有不少国家意识到,仅靠对产品本身污染的“末端”控制已不适应实际需要,于是纷纷制定了有关产品加工过程和加工方法必须符合特定环境要求的PPM(Processing & Product Metnod)标准。在乌拉圭回合签订的《技术贸易壁垒协议》中,对PPM的境外实施作出了突破性的规定,即如果这种PPM标准影响产品功能,进口国有权限制不符合本国

PPM标准的产品进口。(2)有关包装贮运的环境限制措施。这是指对包装物的成分、可再装性、环境标志图案以及运输中有关危险品不得靠岸甚至不得运输等方面的规定。(3)有关产品成分、性能及使用的限制性措施。这方面的限制涉及面较广,包括的内容也多,而且经常变化。例如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要求进口花生中黄曲霉素的含量不得超过20%;法国禁止含有红霉素的糖果进口,等等。

(三)绿色壁垒具有其他非关税壁垒所不具有的特征。(1)从表现内容看具有合理性;(2)制定形式上看具有合法性;(3)从保护对象上看具有广泛性;(4)从保护方式上看具有隐蔽性;(5)从实施效果上看具有歧视性。这些特点极有利于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实施。当前,在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已成为最重要的壁垒之一;从发展趋势来看,无疑将是未来贸易保护主义的主题。

当前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是根据各国国内的环保水平和标准来设置的,这样就容易产生一个问题:发达国家的产品比较容易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而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却因难以达到发达国家的环保标准而常常被拒之于发达国家国门之外。这种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的国际环保标准是极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开展国际贸易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较落后,环保水平还比较低,致使我国许多产品的出口因“绿色壁垒”而受到冲击。例如,在我国的瓷器出口中,经常发生金边和蓝边瓷器退货事件,据称是因金边材料中含汞量超标,蓝边材料中含铅过高,危害健康;我国的一些食品因质量问题特别是农药残留量和其他有害物质超标而面临出口危机;我国的冰箱、空调等数百个品种,50多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因使用氟利昂制冷剂,违反了保护臭氧层的有关国际公约而受到出口限制;40多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因主要贸易国实行环境标志而受到冲击;1998年,我国输美木质包装由于含有天牛而受到限制,随后加拿大、英国也迅速对我国木质包装进行限制,等等。我国产品的生产和加工的过程和方法、包装贮运、组成成分及性能存在诸多方面的不利环保的因素所造成的贸易国禁止进口、退货和索赔的案例非常之多。这些已严重地影响到我国正常的出口贸易,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为了提高我国产品的出口效益,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全面抢占广阔的国际市场,拉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打破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为此,我国需要全面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实施国民经济的“绿色”战略。

(一)加强生态环境教育,强化国民绿色经济意识,培育绿色经济行为。打破绿色壁垒,提高我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这并非只是一件涉及企业及有关部门的事情,它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位置与在世界市场中所占份额、改善我国国际贸易环境的大事,它需要全体国民的共同努力。为此,(1)需要加大传媒的宣传力度,使国民认识到经济的绿色化发展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21世纪经济的主旋律将是绿色经济,绿色产品、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市场、绿色产业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特征,也是生态文明及可持续发展对经济生活的具体要求,以使国民树立起绿色经济意识与绿色经济预期,自觉保护生态环境,从事伦理投资。(2)我国经济的“绿化”是一项公益事业,受益的应是整个国家和国民。实现我国经济的“绿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为此,可以利用我国新兴的彩票市场,通过每年发行一定额度的彩票,筹集“绿化”资金。

(3)为保护“绿化”战略的实施,需要充分运用法律手段。为此,应该加大对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企业行为的处罚力度,使排污者和破坏生态环境者得不偿失,加大其外部不经济性运作的成本。这包括经济成本、违法成本及刑罚成本,充分体现法律的刚性约束。通过严格的执法,使企业生产经营者确立污染破坏生态环境必受到处罚的因果联系,最终形成对生态环境破坏的高的预期成本。

(二)实施扶持绿色产业的政策措施。(1)建立各级绿色组织,实施绿色管理。从全球来看,绿色组织始建于70年代的英国,此后在世界各地逐步普及。我国于1993年初成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并于1994年加入了“有机农业运动国际联盟”。因此,我国可以绿色食品为突破口,在绿色食品业初具规模后,成立综合性的绿色产品管理组织,即可以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下面专设一个绿色产业发展司,统管全国绿色产业的规划与布局,对绿色产业的发展进行指导、监管,使其发展有序、迅速推广;各级政府也要建立相应的机构组织。(2)建立绿色产业基金。通过政府财政划拨一部分资金以及企业排污费的收取,包括前面提到的发行“绿化”彩票所筹资金,建立绿色产业基金,对绿色产业企业的绿色产品开发进行直接投资,或用投资控股的方式,对那些和生态环境问题密切相关的企业进行积极渗入,调控它们的生产经营方式,促使其走科技进步(采用绿色技术)、保护生态环境与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3)制定绿色产业倾斜政策。一是要在税收上给予优惠,在一定时期内,对绿色产业企业可以减征或免征增值税,对企业新开发的绿色产品也可以缓征所得税。二是要对绿色产业企业在贷款利率、贷款额度上实行优惠;鼓励其上市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三是要在工商注册上对绿色产业企业予以照顾,并赋予一些规模较大的绿色产业企业以出口经营自主权。(4)实施生态工程。在绿色产业的生产基地所在地及周边区域实施综合治理,做到“源头控制、流域治理、小区优化”,关、停、并、转一些污染企业,按照“谁污染,谁负责”的原则,收取排污费,督促业主不排污或少排污;按照“植被最大化”原则,多栽树种草,增大植被的覆盖率,为绿色产品的生产乃至加工、贮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

(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就是将生态学的基本理论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的一种农业模式。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在基本理论观点上认为,农业生产活动是生态圈中生态运动的一个有机过程,是生态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有机结合。因而运用生态学理论指导农业生产不仅必要而且可行。(2)在历史继承方面,生态农业吸取了传统有机农业的精华和工业化农业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合理运用成果,同时又避免了传统农业产出低和工业化农业高消耗、高污染的缺点。(3)在技术设计思想上,强调运用生态学理论指导设计农业生态系统。(4)在产业结构上,强调建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协调平衡的大农业结构。

(5)在效益问题上,注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统一。(6)在发展问题上,主张通过生态农业推动农村社会的持续全面发展。总之,生态农业的核心思想就是: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在生态学理论指导下,有效、持续地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以积极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生态农业应是我国发展绿色食品的主要力量,应该大力发展。

(四)积极发展生态工业。所谓生态工业,是指合理地、充分地、节约地利用资源,工业产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损害最小以及废弃物多层次综合再生利用的工业模式,是一种现代工业生产方式。这种模式与传统模式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它力求把工业生产过程纳入生物圈的物质循环系统,把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衡量工业发展的质量、水平和程度的基本标志,实现工业发展的生态化。它体现的是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生态工业应是我国发展绿色产品的有生力量。

(五)实施符合国际标准的绿色认证制度。(1)进行绿色认证。1995年4月

由发达国家控制的国际标准化组织开始实施《国际环境检查标准制度》,要求企业产品达到ISO9000系列质量标准;欧盟也随后启动了名为ISO14000的环境管理系统,没有达到这些标准,就不予市场准入。ISO14000是国际性的标准,适用于一切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它所要实行的是以预防为主的办法,它要求企业实行全过程的控制,通过采取无污染和只造成轻微污染的工艺,即所谓的“清洁工艺”,达到杜绝环境污染的目的。如果寿命周期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通过评定,改善环境影响和减少环境负荷,这个企业便可称谓“绿色企业”,应授予相应标志,所生产的产品无疑也是“绿色产品”,也应获得某种标志。有了这张“认证证书”就表明该企业的环境管理和环境效果是良好的,也就等于取得了一张国际贸易的“绿色通行证”,就可以打破一切国家正积极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我国政府应积极引导企业进行绿色认证。(2)采用绿色标志。它是一种在产品或其包装上的图形,以表明该产品不但符合标准,而且在生产、使用、消费、处理过程中符合环保要求,对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均无损害。如德国的“蓝色天使”、加拿大的“环境选择”、日本的“生态标志”、欧盟的“欧洲环保标志”等。美国也规定,从1995年6月1日起,凡是出口到美国的鱼类及其制品,都必须贴上有美方证明的来自未污染水域的标签。目前,发达国家都已建立了绿色环境标志制度,要将产品出口到这些国家,必须在申请和审查合格并取得绿色环境标志以后方可进行。为此,我国政府应积极引导企业取得进口国的绿色标志。为了消除各国在环境标志上的不同取舍,保障环境管理系统的一致性,国际标准化组织将出台ISO14020标准,制定国际统一的绿色标志。无论如何,这都将成为我国出口贸易的绿色壁垒。为企业取得国际统一的“绿色通行证”创造条件应是我国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六)实施国际绿色营销策略。要打破国际贸易绿色壁垒,实施经济的“绿化”战略,除了宏观政策的支持与中观层面的努力外,还要立足于企业的微观经营管理活动。为此,需要出口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策略。所谓绿色营销就是企业通过交换满足人们的绿色消费需求,履行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实现自身的盈利所进行的市场调查、产品开发、产品定价和分销,以及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的经营活动。我国企业实施国际绿色营销的目的不仅是满足国际市场日益高涨的绿色消费需求,而且在营销的全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污染或不污染环境,同时企业也将获得不间断的利润,使跨国经营可持续发展下去。企业的国际绿色营销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搜集国际市场“绿色信息”。我国企业实施国际绿色营销的第一步就是进行国际绿色市场调查,搜集绿色信息,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发相关的绿色产品,开拓和占领相应的国际绿色市场。绿色信息包括:绿色消费信息、绿色资源信息、绿色产品信息、绿色科技信息、绿色生产信息、绿色法规信息、绿色组织信息、绿色文化信息和绿色竞争信息。(2)开发绿色产品。绿色产品的开发是绿色营销的基础,也是企业履行环保责任和义务的关键。开发绿色产品应重点抓好四个环节:一是进行绿色设计。应注重设计易于回收、节能、耐用、无污染或低污染、不影响健康的产品。二是实施绿色生产。应按照生态工业模式,实现“清洁生产”,尽量避免使用有害原料,减少生产过程的能源和材料浪费,减少废弃物。其关键是要保持产品的清洁与卫生,不危害人体健康。三是铸造绿色品牌。企业产品应符合环保要求,要取得国际环境标志。突出企业产品鲜明的特色或个性,扩大国际知名度,创造绿色品牌。四是实行绿色包装。企业要按照进口国的绿色包装制度的要求,采取使用后利于回收再利用或易于自然分解的绿色包装。(3)制定绿色价格。绿色产品在其开发的过程中,增加了企业的原料、技术、“三废”处理等方面的成本,加之绿色包装、绿色促销等活动的费用,绿色产品的定价一般比同类非绿色产品的定价要高一些。至于绿色产品的具体价位,企业还要根据国际市场的供求状况而定。(4)建立国际绿色渠道。为了使绿色产品顺利送达国外消费者手中,并且防止仿冒,企业要沟通、建立可靠、畅通的国际绿色分销渠道。选择有信誉的批发商、零售商,设立绿色专柜、绿色专卖商店或绿色连锁店,开展生态商业销售活动。(5)开展国际绿色促销。出口企业要利用广告、营业推广、人员推销及公共关系这些促销手段,宣传自己的产品,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在促销中,企业尤其应注意尊重销售地国家的文化传统和人民的生活习俗,避免违反社会禁忌。

收稿日期:2001-01-31

第四篇:粮食安全生态经济

粮食安全之我见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耕地相对较少的大国, 粮食问题历来被党和政府高度重视, 粮食一直被视做特殊商品和战略物资。从理论上说, 粮食安全是个大系统。从粮食经济运行各个环节上看, 可以把粮食安全体系分解为生产系统、消费系统、运销系统、储备系统、收入分配系统、进出口系统等子系统。一国粮食安全的整体水平取决于各子系统的综合作用;同时, 衡量一国的粮食安全状况, 又是由粮食总产量的波动系数、粮食自给率和粮食贸易依从度、粮食库存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低收入阶层的粮食保障水平等指标构成。可见, 粮食安全问题是各子系统矛盾运动的过程, 又是各项指标此消彼长的整合过程。

一、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不利因素 认识和把握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必须对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不利因素有充分的估计, 这些因素决定了提高我国粮食安全水平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第一,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1.2 亩, 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 3。并且, 耕地减少的趋势和环境恶化的状况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有效遏制, 加上水资源的短缺, 也是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第二, 农户经营规模过小。我国农户平均经营耕地面积仅为8.5 亩, 仅相当于美国农场平均规模的1/ 335。我国传统的手工和半机械化的操作手段, 与欧美的专业化、机械化生产相比, 粮食生产成本过高, 劳动生产率比较低下。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将会加速我国农业的国际化进程。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趋势将对我国国内农业政策和粮食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 国际市场对国内的压力日益增大。第三, 粮食商品率低。目前我国粮食商品率不到40% , 而美国小麦、大米的商品率已达95%以上。与此相适应, 我国粮食的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市场规则、市场功能、市场管理方面的发育程度较低。第四, 我国粮食品种结构的矛盾突出。从消费角度看, 增长最快的是稻米, 而玉米则大量剩余, 并且, 在品种结构矛盾的前提下, 优质粮食供应不足, 不适合市场需要的粮食有余。第五, 粮食储备环节制度的不健全和不科学, 造成大量的储备粮(专项储备)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安全储备的政策成本过于高昂。

二、实现我国粮食安全是政府的重要责任 规范和界定我国粮食安全的政府责任, 必须从我国特殊的粮情出发, 并对我国粮食安全形势进行科学判断。我国粮食安全的政府责任, 由责任意识、责任目标、责任机制三个方面构成。

(一)粮食安全的政府责任意识 人多地少、粮食供求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 完全靠市场无法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基于此, 政府为实现粮食安全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必须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尽管在学术上存在着粮食安全的市场主导论和政府责任论的观点争论, 但在实践上, 我国政府为保障粮食安全一直具有较高的责任意识。在计划经济年代, 面对粮食供给紧张局面, 毛泽东同志告诫全党: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要注意, 不抓粮食很危险。不抓粮食, 总有一天要天下大乱。改革开放初期, 邓小平同志对计划经济时代的粮食安全给予了中肯评价:建国以来, 我们做了一些事情, 基本上解决了吃饭穿衣问题, 粮食达到基本自给。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旧中国长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同时, 他又强调: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 只要人民吃饱肚子, 一切就好办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 年)》明晰了我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责任目标: 一是通过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到2020年, 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亿亩, 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全国

谷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2.6 亿亩以上, 其中稻谷稳定在4.5 亿亩左右。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亿亩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一条底线和红线,是刚性的约束性目标。二是通过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等重要食物基本自给。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 到201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5000亿公斤以上, 到2020年达到5 400亿公斤以上。从历史的经验看, 1996年粮食产量突破5 000亿公斤, 1998年再创新高, 达到5 123亿公斤。此后, 由于连年丰收, 库存逐年增加, 市场粮价下跌, 加之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使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减少, 到2006年之前, 我国粮食总产量都在5000亿公斤以下, 其中, 2003年仅为4 307亿公斤。2004年后, 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旨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惠农举措, 2007年粮食总产量恢复到5 016 亿公斤, 2008年又创5 285亿公斤的历史新高。可见, 如果责任目标明确, 政策到位, 措施得当, 到2010年和202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粮食自给率是可以稳定在95%以上的。三是通过保持合理粮食储备水平提高粮食安全保障。目前, 我国粮食储备面临的问题主要不是量的扩张, 而是质的提高。中央和地方粮食储备保持在合理规模水平。粮食库存品种结构趋向合理, 小麦和稻谷比重不低于70%。四是建立健全“四散化”粮食物流体系。流通成本高, 流通效率低, 是困扰粮食物流的大问题。要加快发展以散装、散卸、散存和散运为特征的“四散化”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到2010年全国粮食物流“四散化”比例达到30%, 到2020年提高到55%。

(三)粮食安全的政府责任运行机制 粮食安全的政府责任目标确立后, 必须通过构建粮食安全政府责任运行机制来实现预期目标, 就我国粮食安全政府责任的运行机制来说,应该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政府规范和完善粮食市场机制, 二是加强粮食宏观调控机制, 三是完善政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资金和政策的投入机制, 四是落实地方政府粮食安全责任机制。1.关于政府规范和完善粮食市场机制。完善粮食市场机制。加强粮食市场体系建设, 促进粮食市场竞争,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如何把握和探索粮食经济运行已经成为我国粮食安全政府责任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受粮食物品的特殊性、原有计划经济的固化程度高、国家粮食安全防线绷得过紧等因素制约, 粮食市场机制很不完善。这不仅涉及政府在市场经济机制构建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般性问题, 而且涉及粮食安全作为政府责任约束条件下的市场向何处去及农民能否和怎样成为市场主体等特殊性问题。所以, 政府在完善粮食市场机制进程中, 除了要做许多一般性工作, 国有粮食企业的市场化进程和农民市场主体地位的提升, 是当前面临的难题和紧迫任务。2.加强粮食宏观调控机制。包括广义的粮食宏观调控机制和狭义的粮食宏观调控机制两个方面。广义的粮食宏观调控机制是指政府通过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对粮食经济的运行调控, 使其不偏离国家粮食安全的价值目标。这需要政府对即期和预期的粮食安全形势进行科学判断, 找准影响粮食安全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在此基础上, 调控的目标、手段和措施准确、到位。狭义的粮食宏观调控机制, 包括健全粮食统计制度, 即对粮食生产、消费、进出口、市场、库存、质量等监测。健全和完善粮食应急体系, 即认真落实国家粮食应急预案的各项要求, 形成布局合理、运转高效协调的粮食应急网络。完善粮食流通产业政策,完善的市场体系与市场机制是粮食安全的调节器。我国须进一步完善粮食市场准入制度, 加快研究制定国内粮油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等领域产业政策, 完善管理办法。加强粮食行政管理体系建设, 即落实和健全粮食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和统计调查职责, 保障粮食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需要。3.完善政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资金和政策的投入机制。近年来, 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粮食补贴和价格支持政策。废除了农业税和除烟叶外的农林特产税, 终结了在我国延续2600 年的“粮国税”,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2004 年我国再次出台了重点粮食品种的定购价收购制度,实施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等。《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 年)》从6个方面强调了政府加大支持投入力度:(1)增加粮食生产的投入,(2)加大金融对农村、农业的支持力度,(3)完善粮食补贴和奖励政策,(4)完善

粮食风险基金政策,(5)加强对粮食产销衔接的支持,(6)加大对散粮物流设施建设的投入。

4.关于落实地方政府粮食安全责任机制。我国既是粮食生产大国, 又是粮食消费大国。这样的国情特点决定了, 中央政府在粮食安全上负有统筹全局、宏观掌控的责任, 而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其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在粮食安全总布局中的位置, 对粮食安全负有相应的责任。尤其是近年来供需区域性矛盾凸显, 使地方政府粮食安全责任加大。强调粮食安全的省长负责制正是从这一状况出发的。要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粮食安全分级责任制, 全面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省级人民政府全面负责本地区耕地和水资源保护、粮食生产、流通、储备和市场调控工作。主产区要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为全国提供主要商品粮源;主销区要稳定现有粮食自给率;产销平衡区要继续确保本地区粮食产需基本平衡, 有条件的地方应逐步恢复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同时, 要明确其他各级地方政府的粮食安全责任, 如, 以地市为单位的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 以粮食主产县(场)为单位的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等。

三、实现我国粮食安全未来发展的战略对策思考(一)加大粮食生产的支持保护力度, 稳定粮食生产 一要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现有的强农惠农政策, 增加粮食生产投入。在财政资金分配、政策和措施上突出向粮食主产区、产粮大县倾斜, 以公益性建设为导向, 加大支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 强化村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同时要逐步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加大对粮食生产者的信贷支持力度。二要继续增加农业补贴, 提高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加大对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的支持力度, 完善补贴动态调整机制, 扩大补贴范围。三要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 确保种粮收益稳定在一定范围之上, 提高种粮比较收益。(二)严格保护生产资源, 促进粮食可持续发展 耕地、水等自然资源是粮食发展最基础的生产要素, 是保障粮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严格坚守18亿亩耕地面积红线, 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 尤其是要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加大耕地、草地、水资源等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 逐步改善资源环境, 保障粮食生产资源可持续利用。(三)加强科学技术攻关, 提升粮食生产科技支撑能力 转变粮食增长方式关键是要依靠农业科技。随着物质投入对粮食增长的边际效益不断下降, 农业科技对粮食增产的贡献越来越明显。一要加强农作物遗传育种研究,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选育粮食新品种, 改善品质, 大幅度提升粮食单产水平, 突破耕地资源约束瓶颈。二要研究开发一批农村先进实用技术, 尤其是节水灌溉技术和施肥技术, 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三要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四)建立粮食安全智能分析与预警系统, 提早掌控粮食安全态势 建立粮食安全智能分析与预警系统, 进行早期发现、早期预警、早期干预, 提高粮食安全保障力。针对粮食生产自然风险大的特点, 要充分利用数据挖掘、遥感监测等现代信息技术, 及时快速获取气象灾害、病虫害、土壤退化、环境污染等信息, 建立早期判断风险识别技术, 研究粮食生产风险形成与传递的模型技术, 构建智能化粮食生产风险早期预警系统。针对粮食市场价格波动频繁, 分析价格传导环节和价格传导过程中造成价格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 研究构建粮食价格传导路径与价格变化仿真模拟系统, 防范风险, 保障粮食安全。(五)科学引导粮食消费, 提高粮食使用效能 一要吸取西方膳食消费模式的教训, 科学引导居民消费。发挥以植物性食物消费为主、适度增加动物性消费的东方膳食模式的优越性, 走中国特色的食物与营养发展道路。二要制定限制粮食浪费的消费政策。转变大吃大喝的消费理念, 建立健全促进资源节约的各项规章制度, 改善消费环境, 逐步推进分餐制。三要提高粮食转化效率, 控制工业用粮过快增长。长期来看我国仍处于粮食紧平衡状态, 要严格控制用粮食发展生物质能源。总之,粮食安全问题愈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客观分析我国粮食供求状况,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改善粮食供求形势,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持社会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分析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五大不利因素入手,提出实现我国粮食安全是政府的重要责任的命题,对实现我国粮食安全未来发展的战略进行思考考。引用文献:

[ 1] ZHU J.Publ ic investment and Econom ic Ch ina s long-term food srcu rity

underWTO[ J].Food Policy, 2004, 29: 99-111.[ 2] 刘景辉, 李立军, 王志敏.中国粮食安全指标的探讨[ J].中国农业科技 导报, 2004, 6(4): 10-16.[ 3] 鲜祖德, 盛来运.我国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J].统计研究, 2005

第五篇:如何发展生态经济

湖南农业大学

选修课论文

课程名称生态信息学

论文题目如何发展生态经济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2011年5月9日

如何发展生态经济

————公益创业

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

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它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生态经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即包括物质代谢关系,能量转换关系及信息反馈关系,又包括结构、功能和过程的关系,具有生产、生活、供给、接纳、控制和缓冲功能.过去的二三十年,中国企业经历了高速发展期,其中许多企业的发展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

如今,当“生态”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一些优秀企业举起了生态经济转型的大旗。现代商业模式应当与生态经济共同转型,实现公益与收益的并行,达成生态环保与经济利益的“双赢”,将消耗企业成本的简单公益行为,真正变成一种可赢利的投资行为,转化为企业积极的竞争优势。

那我下面就谈谈现在很热门的生态经济模式——公益创业。所谓的公益创业就是社会组织(企业、非盈利组织等)在经营过程中,将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创造性地融合的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非营利机构采用创造性的商业运作模式提升其社会价值,二是企业通过创造性地满足社会需要而提升其价值。

公益创业主要就是指这一类。但是即使是创办非营利组织,也可以应用商业机制和市场竞争来产生经济效益,这样才能实现公益创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经营所得

不是为个人谋取利益,而是将所得造福社会。

社会公益创业是最近新兴的事业,是区别于商业创业的事业。

商业创业,已经是妇幼皆知,简单说来也就是拿钱生钱。也就是用一定的启动资金去圈钱。它的目的性就是创造经济价值。

而社会公益创业则不然,其是一些人基于社会使命和责任感的要求,为谋取公众社会利益的创业行为。

社会公益创业指个人或者社会组织在社会使命的激发下,追求创新、效率和社会效果,是一种面向社会需要、建立新的组织向公众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社会活动。公益创业强调创业的社会利益的兼顾以及非盈利组织的创业。

公益创业的由来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早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就已经开始了创业培训,并且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而且已经形成了模式,也拥有系统的教材。如曾于2002年获得美国教育图书出版界最高荣誉“金灯奖”的《创业培训课程》。中国公益创业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中国的公益创业起步比较晚。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还在解决温饱和发展的问题,所以就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然后走进共同富裕。”现在已经有10%人富裕起来,70%的人步入小康。已经具备了发展公益的土壤。土地有了,但还是荒地。值得庆幸的是已经有一些具有前瞻性的人士注意到了这一点,开始在一定范围内的小开垦。

这里我举壹基金为例。

壹基金的运作更像一个公司,整个管理、人事、公关、市场、业务、财务等,完全按照企业运营的方式来架构。为壹基金提供服务的咨询、公关、审计公司,都是世界一流的。麦肯锡、贝恩、奥美、德勤等等。

唯一差别是壹基金以公众效应、大众利益为目标,而不是以挣了多少钱为考量。可以说壹基金用公司的运营模式,融入了公益的内涵。

举一个例子说明壹基金应用商业机制和市场竞争来产生经济效益。

2009年8月27日,壹基金携手汇源集团在北京宣布战略合作。汇源集团向壹基金一次性捐助100万元善款,今后消费者每购买一瓶汇源果汁,将会有一元钱以汇源代捐的形式捐赠给壹基金。所有善款将用于双方共同关注的儿童、教育等领域。

当然,壹基金的运营模式在发展过程中也曾经受一些误解,正如壹基金计划执行主席周惟彦所说“懂的人会说你是公益创投,不懂的人会说你是在洗钱。”公益组织以企业化行为发展在中国似乎没有前车之鉴。而国外的公益组织的基金95%的钱是可以拿去做其他产业投资的,只要拿5%就做公益,就已经是一个发展正常的公益组织。所以公益创业理念的推广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公益创业作为一种生态经济的表现形式,自然给社会和人们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好处。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根本。党和政府一贯重视创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方针,确定了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战略目标。在转变就业观念、倡导自主创业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将创业限定在开公司、办企业等商业创业模式上,应当看到,公益创业同样大有可为。

公益创业是一个泊来概念,也译作社会创新、社会创业或公益创新等。牛津大学公益创业研究中心认为,公益创业具备“公益性”、“创新性”和“市场导向性”三大特点。“公益性”意味着维护公共利益;“创新性” 意味着新思想的产生或新模式的创建;“市场导向性” 表明了其绩效驱动、竞争性和前瞻性。由此可见,公益创业,是指在社会使命激发下,个人或社会组织追求创新、效率和社会利益的创业活动。

公益创业拥有庞大的社会需求。据民政部统计,我国有城市低保人口2200多万、农村

低保人口2620万,每年有近8000万灾民需要救济,同时还有6000万残疾人需要实施救助。随着中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小政府、大社会”的日渐深入,一部分由国家供养、提供准公共产品的事业单位将改制为民办公助的非营利组织,从而为弱势人群提供服务。转型时期庞大的社会需求将为公益创业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公益创业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据亚洲基金会调查,美国51%的医院、46%的高校、86%的博物馆、90%的艺术团体和58%的社会服务组织以非营利组织形态存在。中国非营利组织在服务业中的就业比重为0.34%,而世界平均水平为10%。当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公益创业将为大学生就业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公益创业的低风险和高成功率有助青年大学生获得成功。

当下,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正在转变观念,将就业目光投向自主创业。但是,受社会和自身条件等因素制约,高校毕业生在商业领域的创业成功率并不高。但是对有意投身公益创业的大学生说,假设有两组各10个年轻人,在同样的学识条件和同样的热情投入下,第一组选择商业创业,第二组选择公益创业。结果是第一组成功者可能只有1到2个,而第二组成果者可能有8到9个,甚至可能10个全部获得成功!原因在于,商业竞争有排他性,你死我活,投入热情与成功率难成正比;公益创业目前竞争性较低,过多的是共同呵护发展,而且,公益创业的投入热情与成功是成正比的。

我国社会公益领域发展晚、发育慢、能力弱、人才匮乏,急需大量的青年创业者和专业人才。随着非公募基金会等第三部门的迅速崛起,非公募基金会财力资源与草根组织服务资源的优化整合,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生态正在悄然发生改变,一个青年人施展才干的大舞台已经摆在我们面前。如果把开发中国的社会公益资源比作挖井,这口百米深井现在或许才挖了3到5米,越来越多的资源正在深处等待人来挖掘。

为帮助青年大学生解决就业、创业难题,需要改进目前的学校教育方式,公益创业是必然存在的趋势。

生态经济作为21世纪人们提出的重要经济理念,反映了人们对生生态和经济发展问题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但发展生态经济,必须了解生态经济的特征,并为其选择合乎客观规律的路径,只有这样,生态经济才能进入良性的发展轨道。

下载生态经济孕育下的绿色风景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态经济孕育下的绿色风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大生态”观念下的4种园林规划设计倾向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课程论文 院系:风景园林学院 专业班级:风景园林 姓名及学号: “大生态”观念下的4种园林规划设计倾向 摘要 本文以“大生态观念”为前提,以专业科学的知......

    实践孕育下的中国梦

    实践孕育下的中国梦人人都有梦想,我的梦,你的梦,大家的梦交织在一起,汇聚成了这样一个“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此伟大的一个梦想啊,必须凝聚全中国的力量,也就是中国......

    论我国循环经济下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论我国循环经济下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摘要: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清洁生产要求、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本文在循环经济的视角下,阐述了循环......

    加快绿色繁荣进程发展山区生态经济(5篇)

    加快绿色繁荣进程 发展山区生态经济 张树林 2010年第6期 ——生态建设 英山作为一个贫困山区县,生态是规模最大、特色最优、潜力最强的资源。加快绿色繁荣进程,发展山区生态......

    生态崇明绿色水利

    生态崇明、绿色水利 黄敏俭 郭景浩 沈雄 崇明县水利工程管理所 摘 要崇明是祖国第三大岛,地处西太平洋沿岸,素有大上海后花园之称。岛上水洁、风清、土净,具有重大的发展空间。......

    生态文明 绿色家园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局年。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新洲乡积极开展节能宣传周活动,倡导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

    国际生态绿色学校(精选)

    国际生态绿色学校——百年老校余庆县龙家小学 创建国际生态绿色学校情况记录: 余庆县龙家小学是贵州高原上的一所乡村百年老校。 创建时间:公元二0一二年元月至二0一三年十二......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打造绿色桂东的调查与思考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打造绿色桂东的调查与思考桂东县位于湖南省东南边陲,井冈山南麓,西傍资兴,南临汝城,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之一。自2002年被国家环保总局列为全国第七批生态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