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08生态一班生态经济论文
生态工业
摘要:生态工业是以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为指导,运用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尊重经济规律和生态平衡自然规律,能够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及循环利用,以及对生态环境无污染或者极少污染的一种现代化工业形式。
关键词:自然规律科学技术循环现代化
正文:
生态工业是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导致严重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是人类在生态环境与经济矛盾激化而应运而生的生态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生态城市发展的一个主要内容。生态工业是以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为指导,运用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尊重经济规律和生态平衡自然规律,能够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及循环利用,以及对生态环境无污染或者极少污染的一种现代化工业形式。发展生态工业,有利于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发展工业生产,同时也有利于减轻污染,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协调,是生态经济学在工业领域的重要理论和方法。生态工业有何特点呢,使得它有如此重要的作用?①.具有当代生产力的高水平;②.建立在生态与经济协调的基础上。当代新的更高的生产力,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工业生产,建立生态工业是人们有意识的经济活动,人们要以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为指导,以工业和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方向、自觉地、有意识地组建工业良好的生态经济系统,发展工业生产。
下面介绍生态工业的产生。当人类经济的发展进入现代,工业经济中愈来愈多的生态与经济不协调的问题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产生了各种生态环境问题,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们迫切要求有一种新的生态与经济协调的工业生产模式来代替原来生态与经济不协调的生产形式。进入20世纪80年代,生态工业的基本概念和部分技术措施便逐渐地传播和推广。墨西哥城首先颁布了第一道生态工业的法律《生态工业协定》。在此之前,工业的发展还经历了:以手工劳动为主、机器生产为辅的早起阶段;以机器为主生产的大机器生产阶段;正在向自动化、自能化生产的方向发展。
生态工业体系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单个的工厂中所有的工艺流程按循环利用资源原则实行生态工艺或无废工艺的改造;二是在一个大的区域里工厂按生态经济要求尽量按其生态经济链锁关系配置成首尾相接的“废料—原料”的工业新区域,其位置不一定在地域上紧紧相连,只要生态经济关系比较紧密就能达到资源循环利用及无废污染排放或少污无污基本目标的工业发展模式。这样就能够实现生态系统的基本运行规律和物质循环利用、能量有效节约利用等原理。生态工业模式是当代所有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代表着人们追求的与环境和谐共处、资源得以永续利用、经济得以永久反正的生态文明之路。
下面来介绍生态工业的几种类型和其有效利用资源的几种途径。第一种是资源节约型生态工业。它的立足点是资源利用的“节流”方面,其目的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态工业,但其运行企业同时也是对环境不构成污染或污染低的、对生态容量来说可以忽略不计。二是资源开发型生态工业,其特点要求人们在发展生态工业利用资源时,注意资源的全面开发利用,其立足点是资源利用的“开源”方
面,其目标是建立资源开发型生态工业经济,但其运行过程中,必须是能对生态系统不破坏,不存在单纯掠夺性的开发。第三种类型是资源综合利用型生态工业。其特点是要求我们在发展生态工业时重视资源的综合利用,即在开采利用生产一种主产品时,同时力求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生产出其他对人类有用的多种产品。其立足点在资源利用的“深化”方面,而目标是建立资源综合利用型生态工业经济。最后一种类型是资源替代型生态工业,其特点要求人们在发展生态工业中重视资源的替代作用,这是资源利用的“功能拓展”,它的目标是建立资源替代利用型生态工业经济。
生态企业作为生态工业经济体系中的一个良性循环基本单位,其生产和经营过程必须实现经济运行过程和生态运行过程的有机结合与统一。它的特点是原料和能量的最大限度节约,生产过程中无污染或极少污染物的排放,企业内的各中间产物全部或绝大部分被企业重新循环利用,并且能够积极利用可再生能源及原材料生产多种产品的环境友好型企业。
城市生态工业区 的特点、规划和建设又是如何的呢?城市某一个生态工业虽然由较多的单个工矿企业组成,但由于相互之间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和价值增值等内在的联系,并按生态经济学原则加以有机地结合和组织,相互之间形成了一个有机体,成为总体城市生态工业体系中一个相对独立的亚系统;另外,园区内各个企业能够对于基础设施、金融、税务、邮电等服务设施和部门业务享有使用便捷及高效运作的条件。在生态工业园的规划和建设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址方面,要注意当地城市生态建设相适应和配合,基本上不能设在城市中心区,要有长远发展目光;而且也要考虑适当接近水源,但长距离管道输水也是可以的,但需要统筹考虑。
二、注意生态工业区的基础设施,金融、邮电、交通、商业服务等共享设施的配套建设。
三、所有园内的企业都是生态企业。
四、工业园内要开展生态建设,其必须在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结构中发挥对结构的维持和改善作用,以确保生物种类和生物量的相对稳定,保护植物和动物的多样性,同时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造福于当地区及园内的企业员工。在行政管理方面,我们现阶段要建立生态工业的新体系,要在更新观念、加强法制、制定新的发展战略等发面努力,要动用经济这只“看不到的手”,也要运行行政这只“看不到的手”,还要睁大法制的“大眼睛”。
随着工业的发展,人们开采利用能源量越来越多,煤石油、天然气等的开采量越来越大,且这些不开再生资源在能量结构中所占比重很大,我们必须开发新的“绿色”能源,努力提高在风能、光能、地热能、氢能、水能、核能、潮汐能和生物能源等开发利用上的技术。
下面介绍些积极开展生态企业建设的实例。“九五”以来,鞍山钢铁厂的钢铁产量稳步增长的情况下,吨钢综合耗能、吨钢可比能耗等主要能耗指标连续大幅度下降,已经累计实现节能251万t标准煤,节水1.64亿t。济南钢铁厂,其“煤气—蒸汽”联合发电比常规煤电组效率提高50%,年发电量9.9亿kw.h,可使吨钢可比能下降50kg标煤。到2007年,济钢集团再上6台“煤气—蒸汽”发电机组,年发电量达34亿kw.h,使得80%的电量达到自给。这对缓解“电能危机”方面有带头和示范作用,其意义重大。
由此可见,生态工业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当地生态系统的回复、改善和优化。过去的以污染、破坏环境为代价而盈利的理念和做法应被严格控制和禁止。所以,各个企业引入生态工艺、与环境协调的新技术和设备是成本与利益高科技产品与价格的平衡中同时获得经济效益、生
态效益和人类自身福利、人类生活质量共同提高和发展的根本保障。参考文献:
【1】 王松锫.生态经济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 马传栋.工业生态经济学和循环经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3】 杨万灵.生态经济城市的核心是创建生态工业体系【J】.生态经济学,2001(10):
41-43.【4】 邓男圣,吴锋.工业生态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环境科学与工程出版中
心.2002.【5】 黄玉源,陈志荣,李秋霞.全面推进我国生态工业建设步伐势在必行【J】.生态经济,2007(8):38-45.
第二篇:生态经济论文Microsoft Word 文档
陆良县生态经济发展初探
[论文提纲]
一、提出论文依据的相关概念:生态经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
1、生态经济。
2、生态农业。
3、生态工业。
二、陆良县地理地貌情况概述。
1、陆良县地理地貌情况概述。
2、陆良县经济发展的适宜性分析。
三、陆良县工农业发展现状调查。
1、陆良县工业发展现状调查。
2、陆良县农业发展现状调查。
四、陆良县生态工农业发展意见。
1、对企业本身前期投入过大,经济效益不高。
2、前期投入中生态投入比例过小,导致后期补救投入过高,但收效甚微。
3、加强生态产品生产的政府调控,减小生产的盲目性。
4、关注人文发展,改善生产环境。
陆良县生态经济发展初探
[内容提要] 本文结合对生态经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的理解,结合陆良县地理地貌特点、经济发展现状、生态工农业发展现状,从理论和实践方面提出了陆良县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态经济,指出了在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的原则下,陆良县经济发展的前景 ,提出了依靠生态经济和科技增强陆良经济活力的一些意见。
[关键词] 生态 生态经济 生态农业 生态工业 陆良地理地貌 陆良生态工农业
一、关于生态
生态①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或者我们的环境。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
生态经济②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生态工业④是模拟生态系统的功能,建立起相当于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的工业生态链,以低消耗、低(或无)污染、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为目标的工业。
二、陆良县地理地貌情况概述⑤
1、陆良县地理地貌情况概述
陆良县位于云南省东部,曲靖市南部,东经103°23′—104°02′、北纬25°44′—25°18′之间。东邻师宗、罗平,西靠昆明市宜良县,南接昆明市石林县,北连麒麟区、马龙县。全县国土面积2010㎞2,其中坝区面积772㎞2,是云南省第一大高原平坝。境内三面环山,中部是平坦开阔的陆良坝子,略呈三角形,自东北向西南伸展,南盘江从中穿越过境,形成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相间的地貌特征,是滇东北较典型的岩溶地貌。
全县土壤分为红壤、黄棕壤、紫色土、沼泽土、石灰土、水稻土等六大类,十五个亚类,三十二个土属,六十六个土种。红壤在全县分布最广,海拔在1900——2300m之间,占全县总面积的64.5%。
陆良县为云贵高原北亚热带植被区,森林类型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现有森林类型多为次生性森林类型,主要树种为云南松、栎类等耐旱树种。据资源调查,全县有木本植物84科425种。森林覆盖率为34%,有林地覆盖率为19%。③陆良县地处乌蒙山南部延伸带,最高海拔2676.6米,最低海拔1660米,立体气候明显,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类型,终年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暖干旱,秋凉湿润,降水集中,干湿分明。年平均气温15.1℃,≥10℃的活动积温4458℃,年均降雨量958.2mm,太阳辐射总量125千卡/cm2,日照时数2242.5小时,相对湿度为74%,无霜期246天。
陆良境内有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南盘江及其支流,大小河流24条,全长345km。水资源总量17.3亿m3。
2、陆良县经济发展的适宜性分析(1)农业经济
由于陆良县地处云贵高原,是云贵高原上最大的平坝,整县地形以陆良平坝为中心,外周为半山区。不同的生态位呈带状分布。适于按带状进行规模化种植的农产品很多。在中心平坝中,适宜进行水稻、粮食、生猪、蚕桑、蔬菜产业规模化种植和山区半山区烤烟、马铃薯、经济林产业规模化种植。所以,陆良县应该以农业经济为主。
(2)工业经济
由于陆良县矿产资源贫乏,所以不宜以工业经济为主,但是陆良平坝十分平坦,加上324、326国道和南昆铁路贯穿全县,母亲河南盘江贯穿全县,交通十分便利,所以宜进行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工业经济和造纸印刷、化工、建材、能源、机械制造工业。但由于造纸印刷、化工、建材工业对环境污染较大,应适当控制和注意环境保护。
三、陆良县工农业发展现状调查
1、陆良县工业发展现状调查
享有“滇东粮仓”美誉的陆良县,工业经济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已初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造纸印刷、化工、建材、能源、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含治金及金属制品)六大工业主导产业。
陆良县工业园区建设已形成“一个工业园区,两个片区”的板块布局。西桥工业片区已建成了以云南远东、陆良银河纸业、陆良和平化工为龙头的建材、造纸、化工产业集群。青山工业片区已完成园区初步发展规划,拟建成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新型工业化产业集群。西桥工业片区是陆良县的老工业园区,始建于上世纪60代末,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现园区内沿南盘江沿岸已聚集各类规模以上企业22户。由于历史原因,园区整个产业布局混乱,发展方式粗放,产业改造升级能力不强,整体呈现企业数量多、规模小、门类全、污染重的特点。园区环境问题引起了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新闻媒体、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陆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以不达目的、势不罢休的魄力和超常规的措施,全面彻底整治园区环境污染问题,通过一年多时间的治理,目前县城环境空气质量、南盘江流域水质已明显改善,西桥工业片区的污染整治已初见成效。
目前,陆良工业园区基础设施现已初具规模,兴林橡胶厂、星源化工厂,建材城等第一批入驻园区的企业已投入生产,第二批入驻的13个企业也正在建设中。
2、陆良县农业发展现状调查
2009年以来,陆良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三个率先”、“四个转变”的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突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重点工作的有效开展,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今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53.5亿元,增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447元,增10%。
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实效,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陆良县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坝区粮食、生猪、蚕桑、蔬菜产业带和山区半山区烤烟、马铃薯、经济林产业带,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更趋合理,农业产业基本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并逐渐向适宜地区集中。今年,该县粮食产量再创新高,总产达2.866亿公斤,增长7.9%;11大优势特色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新引进农业龙头企业3家,现有农业龙头企业总数46个;畜牧“三大体系”建设、“三百工程”有序开展,累计建成55个扩繁场、43个养殖小区,出栏肉猪128.21万头;新型农业科技措施推广力度不断加大,完成2万亩省部级水稻高产创建样板、2.28万亩省级玉米高产创建样板、14万亩间套作样板,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0%;发放小额信贷资金1亿元,切实加大了对种植业、畜禽养殖业和特色加工业等行业的扶持力度。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今年,陆良县通过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最大限度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今年,全县共改造中低产田地7.3万亩,建成基本烟(农)田7966亩;6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新建葛根塘水库工程全面完工,恨虎坝水库顺利开工建设;在全县16个贫困村全面实施了到村到户的第二批“866”工程建设,并顺利通过了市级的考核验收;召夸、板桥两个乡镇10个村的“整乡推进”工作进展顺利;马街镇小康示范村项目全面完工,三岔河镇小康示范村项目正抓紧建设;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顺利通过市级验收,配套改革准备工作全面就绪;新植核桃10万亩,建成沼气池3750口;水利体制改革工作有新进展,15件小
(一)型水库移交县管。
实施龙头带动战略是陆良县发展生态农业、标准农业的重头戏,县里从政策、资金、技术、环境和服务上,积极引进和扶持一批生产规模大、产业档次高、带动功能强的养殖、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以标准创品牌,靠无公害产品开拓市场,立足特色产品,做大做强生丝、马铃薯、优质大米、蔬菜、水果、生猪等优势农产品品牌。积极支持龙头企业率先执行HACCP、ISO9000等国际认证体系,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标准进行农产品无害化生产、加工,对获得有机食品认证的企业奖励10万元,对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奖励5万元,对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企业奖励2万元。加大农产品商标注册力度,积极发挥农民协会在申请商标保护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农民协会为农产品注册商标并支持其争创名牌,以品牌来推动农产品的无公害化。位于陆良的云南蕻芋食品有限公司,按照国际食品出口要求,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生产过程控制体系和追踪体系,在魔芋种植、生产中严格遵循有机食品生产、采集、加工、包装、贮藏、运输标准,公司生产的2个魔芋产品获国家有机产品认证,4个魔芋产品获国家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证,一举成为国内同业规模较大的企业之一。
目前,全县制订了马铃薯、水稻、莲藕、大白菜、甘蓝、萝卜、花椰菜、荷兰豆共8个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制订了魔芋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在生产环节,基本做到了无害化、标准化操作。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达51%,农产品商品率达60%以上。通过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8.6万亩,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7.6万亩。以蔬菜为主的农产品产地监测、市场产品检测已形成制度,无公害蔬菜产品出口合格率达93%。累计培育“高原水乡”、“南盘江”等无公害农产品品牌20多个,蕻芋、千佛被评为云南省名牌产品,产品远销美、日、韩等国。
四、陆良县生态工农业发展意见。
1、对企业本身前期投入过大,经济效益不高。
调查发现,陆良许多生态企业都大量使用了高科技术和精密器械。然而这样高科技生产的背后则是资金大量投入的前提,引进后仍然需要根据现实状况对机械进一步改造,同样需要科技和资金的支持。
高科技和资金投入的庞大势必成为今后企业成功的重要支撑,但巨大的前期投入对于那些没有外力帮助或是自给自足的中小企业来说显然是天方夜谭。大规模的前期投入很可能造成生态高科技产业在陆良止步于现在的规模。政府是政策资金支持的重要来源,但政府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如果陆良生态经济希望在今后的发展中取得更大的成果,不得不考虑这样一个问题。
2、前期投入中生态投入比例过小,导致后期补救投入过高,但收效甚微。高科技术和精密器械花费了巨大的资金,但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的投入比例太小,从而导致环境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待环境被污染后再进行治理整顿,虽然补救投入很高,但但收效甚微。如我们的母亲河南盘江,早年被严重污染,现在政府每年投入数百万元治理,但几乎没有什么收效。
3、加强生态产品生产的政府调控,减小生产的盲目性。
政府应该对生态产品的商场进行调研,指导企业和农户进行生产,避免盲目地一哄而上。否则,不但产品质量不高,而且经济效益低下。给企业和农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4、关注人文发展,改善生产环境。
在调查研究中,在国营9815厂我进行了一个小型的问卷调查,是关于对工作环境满意度的调查,实发50份,回收48份,回收率为96%。其中有超过八成(83.3%)的被访者表示其对现今的工作环境很满意。在国营9815厂我们也看到,其厂房设施和办公用地都是较健全完善的,他们的负责人也表示在此上也花费了不少资金。然而在水泥厂和化肥厂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在水泥厂中,道路两旁不时可以看见堆砌着原料,在参观加工厂的过程中经过一个类似于加工包装的仓库,不慎脏乱,包装袋随处摆放,也并无刻意整理过的痕迹。而在化肥厂的工作环境更是让我们愕然,几十台机器工作的声响充斥着整个昏暗的厂房,耳旁的轰鸣声几乎让人无法再听见任何响声,而其中的车间工人仍旧若无其事的工作着。但是当我们走出厂房,却发现在厂房外并无明显的巨大声响,因此显然工厂使用了隔音设施,防止噪声影响周遭环境,但是噪声对于整日在车间工作的工人们的健康是一种严重而长期地损害,工厂仅仅考虑到工厂其他地方不受噪声的影响而却未曾替车间内的工人们考虑,实在是一种非人道的做法。
生态经济是为了更好地提高人类生活品质,保护生活环境,陆良少数企业的确能做到兼顾优质生产和企业工人健康,创造一个完善的生产环境,但是某些企业仍然只是注重生产利益而无视其他,不仅会阻碍自身长远发展,还与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
第三篇:生态工程
邵阳市TXB
邵阳市TXB
邵阳市TXB
邵阳市TXB
邵阳市TXB
邵阳市TXB
第四篇:生态教案
梁子湖区太和镇谢埠小学
生态课教案
二年级教案:认识我的家乡
——魅力梁湖
一、教学目的:
1、热爱家乡,建设家乡;
2、对家乡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对家乡的名片的认识,从各种资料上搜集对家乡的了解。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我们每个人最熟悉的地方,莫过于自己的家所在的社区或乡村了。不同的社区、乡村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我们共同的“爱园”——太和。那么,认识家乡、热爱太和,就让我们从自己家所在的社区或乡村开始吧!
2、讨论:度过一个愉快的暑假,同学们又回到了学校。大家聚在一起,兴高采烈地说起了自己家所在的社区和乡村,有的同学还在网络教室与其他学校的小朋友聊开了。
3、欣赏:出示一组太和镇的优美图片,请学生说出在哪?去过没有?图片美在什么地方?
三年级教案
好山好水好地方
一、教学目的:
1、认识家乡的山水、地理位置;
2、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对家乡的气候、风光的认识;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过程:
1、我们的家乡太和镇位于鄂州市南部,与金牛镇相邻,是鄂州与黄石、武汉三市的交界点。境内西边是湖北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梁子湖。这里山清水秀、四季分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梁湖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太和镇镇政府驻太和街,人口6万余人,面积84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23个村委会:太和、伯浩、花黄、花贺、柯畈、谢埠、金坜、农科、谢培、新城、马龙、朝英、子坛、新建、新屋、邱山、陈太、上洪、胡进、狮子口、东边朱、牛石。境内有马龙口、狮子口两座水库,景点有长兴寺、清峰寺等。太和矿产资源和各种水产资料丰富,是膨润土和红尾鱼、莲藕的产地。
3、太和镇有龙山风景区,清峰山风景区,狮子口风景区等生态旅游度假区。
四年级教案
第三课 大自然的馈赠
一、教学目的:
1、热爱家乡,建设家乡;
2、对家乡丰富的自然资源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家乡这块宝地,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的认识。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过程:
1、我们的家乡是块宝地,生物资源丰富,非金属矿产资源富集,梁子湖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太和经济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乡镇的巨大优势。
2、太和镇名片:鄂州生态农业大镇,文化旅游名镇,商贸物流强镇,湖北非金属加工重镇,农民打工经济旺镇。
3.太和十大品牌:九狮香茗;谢埠千张;莲花太空莲;太和(泰和)牌绿色食品;梦天湖有机蔬菜;HT-01高效活性白土;JH-01高效颗粒白土;聚合双酸铝铁(净化剂);高效净化剂;凡文服饰
五年级教案
生态农业好处多
一、教学目的:
1、农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每天食
用的粮食、水果、蔬菜的肉类都是由农业生产提供的。
2、为保证农产品不受污染,并使农业生产与生态
环境相协调,发展生态农业是我们的必然选
择。
二、教学重、难点:对家乡生态农业的认识。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小丽在超市看到一些食品包装袋上有“绿色食品”的标志,但有这种标志的食品并不都是绿色的。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绿色食品并不是指“绿颜色”的食品,而是特指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是为了更加突出这类食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
2、太和镇按照“沿山种林果、沿路兴花菜、沿湖养鱼猪”的发展战略,以园区化为推进,以新技术为引领,以合作社为依托,以土地有效流转为突破,围绕优质稻、蔬菜、苗木花卉、甜西瓜、甜玉米等特色农业种植,拉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提高竞争力,稳步推进农业支柱产业园区化进程。农业六大产业形成了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势头,先后规划启动了新建农科万亩优质稻种植园区、花黄花贺万亩花卉园区、上洪陈太邱山万亩林果生态园区、谢埠金坜万亩特色农业园区、柯畈朝英万亩蔬菜种植园区、子坛新陈万亩水产养殖园区等六大农业产业园,实现了传统农业向园区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的现代农业的转型发展。
六年级教案
太和明天更美好
一、教学目的:崇尚文明,尊重自然,珍爱生命,保护环境,是
我们的共同心愿;共沐蓝天碧水,共拥绿树鲜花,共建和谐家园,共享安康幸福,是我们的不懈追求。为了使太和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城更美,生活在这里的太和人民正以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着未来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目标、有了崭新的认识。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宏伟蓝图铺就
太和镇提出的生态文明城镇建设目标,为我们家乡的明天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这幅蓝图主要包括良好的基础设施、发展生态工业和农业、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居住环境、人们生活幸福等各个方面。
2.生态旅游加速
太和人杰地灵,物华天宝。镇党委、政府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入手,大思路、大手笔、大投入建设“大旅游”框架,将镇域历史、文化、人文和资源禀赋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培育特色旅游产业,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2006年以来,对沿湖、沿路、沿山区域进行了规划设计,突出生态游、农家乐、休闲游、民俗文化游、红色旅游五个重点,着手建设青峰山生态风景区、狮子群山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景区、红色旅游景区和梁子湖湿地公园景区,环太和大旅游格局正在形成。
3、城镇经济崛起
十一五期间,太和镇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为契机,扎实推进文明城镇建设,城镇面貌焕然一新。城镇面积由5年前的2.3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5.6平方公里,街道由5年前的6条增加到现在的18条,新建居民住宅小区12个,城镇人口由5年前的0.6万人增加到现在的2.2万人。结合文明城镇创建,对城区临街住房和营业门面用房的风貌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装潢”实施了“穿衣戴帽”工程。全镇城区街道路面都实现了硬化、绿化、亮化和美化。学校、医院、幼儿园等公益设施齐全完备。城镇路通、水通、电通、互联网通,实现了4个100%。新建了新城和星升两个生活服务区,引进“中商平价”等3个物流公司进驻太和,各类服务商家达2500多户,社会商品零售额达2.4亿元,外贸出口交易额1000万元。
4、生态家园更美
十一五期间,太和镇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实施了“村村通水泥路”、“村庄硬化道路工程”、“村村通自来水”、“农村沼气建设”、“村级办公场所新建”、“农民健身”、“农家书屋”等系列工程,共修筑连村路123.8公里,为21个村硬化了村内主道路,为21个村安上了自来水,建成沼气示范村10个,建设沼气池500多个,新建村级办公场所22个,为21个行政村和一个居委会都配备了健身器材,为22个村建了“农家书屋”,共藏书66000多册,每个村都建有文化中心户,还建起了占地5000多平方米的集文化、体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广场,太和农村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局面。
5、群众共享阳光
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太和镇切实有效地做好社会救助工作。截至目前,共排查筛选低保户432户,831人,投资14万多元为低保户改造危房;镇政府认真落实省市区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确保农村转移支付金、退耕还林资金、粮食直补资金、家电下乡补贴资金、汽车摩托车补贴资金、农村低保资金拨付到位;“新农合”参合率达95%以上,“新农保”参保率达85%以上;积极开展人口与计生服务与管理工作,创办计生协会,建立计生服务室,计生率保持在96%以上;整合教育资源,教学条件逐步优化,全镇合并6所村小学,建起了3所寄宿制学校;投资2000多万元新建太和中心医院门诊大楼,16个村的医疗卫室已重建竣工,“看病难”的问题得到缓解。
构筑和谐基础
太和镇实行重心下沉、关口前移,成立了五个综治工作站,大力开展了“大宣传、大排查、大调解、大整治”活动,强化治安防范的有效网络;狠抓治安工作,成立了“太和镇调解中心”,加大了疑难案件的处理力度,使一些多年的积案、老案、死案得到了解决;狠抓治安防控,各重要路段成立了监控中心,在主要路段和部位安装了闭路监控设施,有效扼制了全镇刑事和治安案件的发生。
6、太和明天更美好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太和镇,“生态立镇、科学发展”的旋律雄浑激扬;太和镇,城乡一体化的脚步虎步龙骧!太和人,走向新辉煌的步伐豪迈奔放!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带领下,正以崭新的姿态,挥就神来之笔,泼墨“生态农业大镇、文化旅游名镇、非金属加工强镇、商贸繁荣富镇、打工经济旺镇”的绚丽彩虹,在奔向更加和谐稳定、更加繁荣昌盛的鄂州南部生态特色重镇康庄大道上,越走越宽广!太和的明天更美好!
第五篇:2010生态工作总结
2010年***镇生态建设工作总结
2010年是***镇巩固、深化 “全国环境优美镇”创建成果重要之年。一年来,镇党委、政府始终围绕“生态立镇、旅游兴镇”的发展战略目标,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把生态建设作为发展之本来抓,立足本镇实际,提高生态、农业效益,发展生态公益林建设,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充分运用十百工程、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生态村、卫生村、文明村等各种载体,紧紧围绕生态镇建设各项目标和任务,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扎扎实实地推进生态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一)全国环境优美镇创建成果不断深化。森林覆盖率达74%,人均公共绿化面积达到15平方米;主要道路硬化普及率达到99%;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比重达到70%。环境污染防治措施得当,严格控制规模化畜禽养殖和农用化肥、农药施用强度;建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7%;建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0%;农村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9%。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地表水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均达到功能区域环境规划要求;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8月份,顺利通过全国环境优美镇复查验收。
(二)村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今年主要建设项目有:①龙垟村拆除小屋7座,露天坑6个,迁移碾米厂,建一个公厕、廊亭;
庭院式净化模式提升完善;②水云村污水管网铺设,电线地埋;③大元下村沿溪墙立面改造工程初步设计可行性研究;④小若口村垃圾中转站建设;⑤黄潭村村内道路建设、曹湾自然村修建防洪坝内水坑加盖,建公厕、拆小屋;⑥埭头村污水管网铺设工程(完善管网辅设80%以上)、维修更换路灯(太阳能灯改节能灯);⑦大东村建污水处理池一座,排污管道铺设。
(三)星级新农村创建工作扎实推进。以星级新农村创建为载体,不断推进全镇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目前全镇已获得四星级新农村的有黄潭、埭头、大元下三个村,二星级的有大若、大东、小若口三个村。2010年省挂牌整治村下榴湾、都溪,小若口省挂牌污水处理提升村舟岙均以验收通过,白泉通过市十百验收,今年新报星级的有:九房、龙垟、荆州二星;大若三星。
二、环境管理日益加强
(一)组织网络更加健全。调查整充实了镇村两级环境保护和清洁工作领导小组并发挥作用,专门明确了环保具体办事人员,配齐配强了村级保洁员队伍36名,集镇保洁员2名,小楠溪境内流域保洁员1人,并签订合同,实行一年一聘,真正确保了环境管理的常化。
(二)环保宣传更加注重。深入开展生态文化建设,通过宣传标语、黑板报、农民信箱等载体,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今年6月4日,在第39个世界环保日即将到来之际,永
嘉县首届生态文化节在埭头村开幕,省环保厅副厅长卢春中和县四套班子领导出席了我镇开幕式。
(三)长效管理更加完善。镇政府将生态创建与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村干部的年终目标管理考核,每年与村委及部门签订管理目标责任书,实行评优一票否决制。并建立完善了三方面的机制: 一是多方投资机制。采取财政资金引导、群众投资投劳为主、联系单位帮一点 , 动员本村在外工作和经商人员捐一点 , 企业赞助一点, 其他途径解决一点的投入机制。其中去年以来全镇创建资金投入达400多万元。二是日常管理机制。围绕净化保洁 , 尝试村设垃圾转运点、主街道设垃圾专用箱、清运设专职队伍,推行舍饲圈养的措施。三是楠溪江保洁机制。组织保洁队伍,加强检查,经费与县里考核评奖挂钩,经过一年的运行,取得明显的效果。
三、城乡规划有效落实
今年完成了镇域总规、控规的论证修编及东服务区修建性规划会审;完成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的修编及论证工作;完成了白泉、荆州、龙洋、李大屋、大东的村庄规划修编会审及都南村人居环境规划的修编批复。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编制规划、坚持规划、执行规划。今年,出资21万元委托市城乡规划设计院编制《***镇城镇总体规划》,现已准备组织,这将为村庄规划的编制提供指导;考虑到已编制的村庄规划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下半年对2004年编制的黄潭、大元下、龙翔、荆州、白泉、李茅、李大屋7个村规划和2005年编制的田垟、蒋山、舟岙、梧涨4个村规划组织征求意见,为下步会审打下良好的基础;积极配合,基本完成了2006年的10个村规划编制任务。目前,规划编制村占全镇70%,为生态示范镇发展和保护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四、连片创建工作深度推进
近年来,通过全镇干部群众共同努力,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我镇“十百工程”成效显著,目前36个行政村,31个村已通过村庄整治,整治达86.11%,各村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我镇新农村连片创建奠定基础。根据实际,因地制宜,进行重点地域新农村连片创建,以“四大”工程建设为抓手,深度开展景区环线,公路沿线的连片创建,以此丰富全国环境优美镇建设内涵,提升景区品位,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
(一)道路建设工程。通过扩建、修整等措施,改善环线交通,使之适应旅游交通发展的需求。如九黄改造工程,目的是为了提高景区通行能力,全长12公里,共分三期,第一期(陶公洞至大元下段)投资1600万元,施工图正在会审,预计10月份开工。
(二)溪流治理工程。目的是为了提升景区品位,改善抗洪防旱功能,如水云溪整治工程,全长4.9千米,投资3700万元,第一期大元下段已完工,第二期水云段正在施工中,已完成工程量的50%,第三期已投标,预计9月份开工。
(三)环境提升工程。为了增加景点观赏性,使之景点与村庄的整体更为协调,一是配合水云溪整治工程,在水云溪两岸实施景观建设,该工程预计投1000万元,方案正在设计中;二是积极开展“赤膊房”整治与墙立面仿古改造,投资80万元对景区环线和公路沿线的赤膊房进行全面整治,同时选取埭头古村、大元下和黄潭村进行墙体立面仿古改造,设计方案正在会审中。
(四)形象展示工程。通过对旅游区入口,各村经营店面、农家乐等的整体形象设计,达到店面、广告牌、指示牌三统一,提高村庄品位,达到良好广告效应,提高旅游层次,如九房村、大元下经营门的雨棚改造。
存在的问题
一是思想观念有待提高。群众基础仍有欠缺,生态文明理念和绿色生活方式要深入人心,需要群众环境意识、生态理念进一步树立。二是建设资金缺口很大。三是产业支撑力度不大。目前,生态建设带来的农民增收面很小,绿水青山在眼前没给大多数群众换来金山银山。
总之,环境整治与保护是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我们决心在现有基础上,持之以恒,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工程的硬件设施,切实提高居民生态文明意识,着眼于特色,着力于农民增收,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