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论唐诗与琵琶艺术的相互交融
浅论唐诗与琵琶艺术的相互交融
乐因诗而丰韵,诗因乐而飘逸。
琵琶作为古老而又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自古就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唐诗与琵琶艺术的交融上。文学与音乐本来是两种艺术,完全可以独立存在。文学以语言为载体,通过视觉,给人以丰富的情感体验;音乐是诉诸于人的听觉器官,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然而,这两种分别借助于视觉与听觉的不同艺术却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在古代表现得尤为明显。
音乐学上将音乐分为声乐和器乐两类。从整个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历史看,中国古代的器乐较之声乐要发达一些。从(尚书)记载的“击石拊石,百兽率舞”中简陋的石头乐器到白居易描绘的“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复杂精湛的琵琶演奏,中国古典民族器乐经历了一段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必须指出的是,这种发展过程又是与文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学作为一种载体,将器乐的这种发展记录下来;而且文学又不单单只是记录这种发展,同时也是一股强大的推动力,在民族器乐发展、丰富、完善的过程中起着特殊而又重要的作用。
纵观整个中国古典文学与民族器乐相互融合的历史,琵琶无疑是一个主角。而这种交融关系又主要体现在琵琶与唐诗这种极具典型性的中国古代文学文体上。究其原因,试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唐代燕乐的盛行;唐代文人自身较高的音乐素养;琵琶音乐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唱诗入乐”的传统沿袭。
琵琶音乐自身所具有的特点:
从内容上看,传统的琵琶曲分为文曲和武曲两类。所谓琵琶文曲,一般是指旋律优美抒情,节奏轻缓,演奏上注重左手的推拉吟揉等技巧的运用,乐曲或表现内心细腻情感或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代表乐曲如(春江花月夜)、(飞花点翠)。武曲则是乐曲情绪激烈,威武雄壮,节奏复杂多变,表现上富有戏剧性,注重右手力度较大的演奏技巧,多表现强烈的气氛和情绪,代表乐曲如(十面埋伏)、(大浪淘沙)等。无论是文曲还是武曲都能表现一定的情节或故事,都可以看出琵琶传统乐曲具有丰富的表现性和耐人细细品位的深刻的内涵这一特点。这一特点可以认为是琵琶传统乐曲所具有的文学性。
从琵琶乐器的声色方面看。琵琶文曲多运用轻柔二舒缓的声色,表现一种清新或细腻或哀怨的情感;武曲则旷达而又豪放,能造成一种跌宕起伏、颇有气魄的势态。这又恰恰与唐诗的婉约和豪放的意境传达不谋而合。由于琵琶乐曲自身的文学性特征和琵琶乐器特有的声色特征的存在,使得琵琶乐曲在用音乐的形式表现唐诗作品方面具有有可能性和可行性。综上所述,唐诗与琵琶这门音乐艺术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唐诗对琵琶艺术的表现,使得读者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琵琶艺术又以唐诗为素材,将唐诗以美妙、清新、沁人心脾的方式呈现给人们。诗和乐两者之间相得益彰,乐因诗而丰韵,诗因乐而飘逸,都取得了更好的审美效果。富有灵感和才气的唐代诗人和音乐人,他们互相影响,互相借鉴又互相汲取创作素材,他们用诗歌丰富了琵琶艺术,又用琵琶艺术使唐诗得到了升华。
第二篇:在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时代
在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道德理念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和意义。儒家思想对于中国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双重影响,合理吸收其精华,再融入西方现代管理科学,结合国内相关实际,将有利于创造出新的适合中国特色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与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概念最早起源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并于20世纪70年代逐步传人中国。现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也更加重视企业中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着诸多相通之处,探讨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认识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及创新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与模式,均有重要意义。
一、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相通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基本定型,其五大主流派别分别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农家,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众说纷纭,百家争鸣,但在董仲舒倡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就占据了支配性的地位。作为一种成熟的观念形态,儒家思想源于孔孟,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演变,确有其不容置疑的成就和价值,它重道、明德、信义、崇礼,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正统。
儒家创始人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爱人”,是孔子确立的最高道德准则。他还系统阐述了所向往的理想君子人格,并提出了一系列的人格修养方法。《论语·雍也》记:“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道出了孔子所向往的人格形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从个人修养看,一个品格高尚、礼仪修养高雅的人必须具备两种素质:文与质。但并不是说只要具备这两种素质就可以了,而是要使这两种素质协调得恰如其分,才能成为君子。那么二者应如何调配呢?“质”即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质朴无华的天性,所谓“文”是指人的外表的修饰,及后天的“诗书礼乐”教养,是对人与生俱来的天性的修饰。“质胜文则野”说明,这种与生俱来的质朴天性中有好的素质,也有不好的素质,所以需要后天的“文饰”来弥补其不足。如果后天“文饰”不足,就会将先天本性中不好的一面暴露,使人看上去比较粗野、鄙俗。“文胜质则史”说明,后天的文饰也应有一定分寸,而不是越多越好。如果后天文饰彻底掩盖了先天本性,那么这将遮蔽人性本有的质朴纯粹的良好素质。因此,要做一个有修养、有品格的人必须达到“文”与“质”的恰当协调,实现二者的最佳结合。“彬彬”即文质的协调配合。“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认为一个人应该做到“文”与“质”的完满统一,其言谈举止应该与内在的美好品质达到统一,“质”和“文”两者都不可偏废。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做才能体现出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呢?孔子在《论语》中有大量关于内返“质”,外修“文”的言论,并要求将这些思想贯穿君子的言谈举止和立身行事中。《论语·卫灵公》云:“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一个君子要将“义”作为他内在的人格操守,要以“礼”来约束、调节自己的外在行为,学会反思和自省,要以“谦逊”的方式与人言谈,要以“诚信”的态度与人相处。只有做到了这几个方面,才真正称得上是君子。可见,孔子理想的君子人格是将“道义”作为自身内在的“本性”,将文明规范的礼仪作为行为的外在“文饰”和约束标准,谦逊而忠诚地持守这种道义,并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实践它。
具体到君子如何与他人相处,孔子在《论语·阳货》中又提出了“恭、宽、信、敏、惠”。孔子认为,恭敬他人就不会受到侮辱;对他人宽容厚爱,人们就愿意亲近他,与他共事;诚信待人, 就会取得他人的信任;反应敏捷,则容易成功;帮助他人,则容易团结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恭、宽、信、敏、惠的内在品格,他的外在行为才是适宜而恰当的,他也才能成功地与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最终实现自我的工作目标。
儒家的思想,虽然是针对特定时代和特定情况提出的,但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洗礼,依然和现代精神具有诸多相融相通的层面。这是由于儒家思想具备人类恒久的思想魅力和精神追求,一直受到不同时期思想家的重视并不断获得新的阐述和弘扬,与新时代有更多的契合。正因为如此,20世纪60—70年代,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飞速发展的新加坡,就曾从儒家思想中吸取营养,并受到世界的密切关注。如今,中国正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在这一社会转型与企业转制的态势下,儒家思想的内核与价值并未锐减,而是依然对现代企业建设和人力资源管理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儒家思想中的重道、明德、信义、崇礼,与现代企业精神是相通的,与现代企业管理也是相融的。这是构筑起历史与未来的桥梁。现代企业的发展,并不是只有一种模式,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文化传统而有不同的模式。同样,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可以有多种模式。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并赋予其新的意义,这不仅是必需的,而且是可能的,由此可以形成和提供与西方企业不同的、中国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资源及科学模式。
二、儒家思想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正面意义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儒家理想的人格思想,也是具有活力和积极意义的文化基因。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包括几个核心要素:规范力——约束人,从心理上、行为上促使员工遵章守纪;导向力——号召人,引导员工把个人理想凝聚成企业同一目标;凝聚力——团结人,人际关系和谐有序,内聚力强,员工精诚合作;激励力——鼓舞人,提升员工成就感与责任感,激励他们努力工作,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格的培养为追求。这几个要素,从儒家的理想人格思想中都可以找到线索。
(一)对人认识的殊途同归
儒家对人的认识,最先开始于对人性的假设,孟子和荀子分别从不同的方向发展了“性相近”的观点。
孟子提出了人性具有善端的“性善说”,他的成长理论的重点是如何不失善端并不断扩大善端。由于人的道德属性“善”已包含在人自身之中,因此“寻善”不是向外部觅寻,而是反身而诚,内心的修养便成为修养的重要环节。这对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来说,是有借鉴作用的。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不能依赖于外在因素的调动,关键在于主体的自觉自愿。
荀子则以“性恶论”为出发点,提出了“注重习俗,积善成圣”的成长之道。显然荀子与孟子不同,他较注重的是“修习”过程,强调习俗环境和修行,这是他对孔子“习相远”的发展。“注重习俗”和“积善而不息”的成才环节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不可缺少的内容;现代企业不断加强文化建设和提高员工的素质,正是上述两个环节的体现。
无论是孟子主张的“性善论”还是荀子倡导的“性恶论”,最终的目的还是向善,要人们能够成为君子,这对于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均有启发意义。
(二)对人的要求和管理组织中的以和为贵
儒家思想非常重视人伦和谐,如何处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儒家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把和谐视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及成为君子的必要条件。
对于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而言,以和为贵、和谐是追求真善美过程中的动态平衡,是企业伦理道德的理想境界,也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准则。当今企业道德追求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管理者与下属之间,企业内部各成员之间亲密无间、友爱互助,这与儒家的“人和”思想一脉相承。这也是人力资源管理中“凝聚力”的体现。与人相处的仁爱之心
孔子认为,想成为真正的君子必须具备“仁者爱人”的素质。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我们可以突出强调人的仁爱之心,并以一定规章制度及奖惩方式号召员工之间互容互谅、团结友爱,用高尚文明的思想教导员工,提高其思想修养和道德境界,从开始的“管理育人”向“服务育人”慢慢转化,使企业上下形成良好的同事关系,友好和谐地相处和协作,使整个企业成为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力资源的管理者,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来带动公司的其他员工,对待别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团结公司各层员工,使企业利益达到最大化。这一点是人力资源管理中导向力的最好说明。
在一个群体中,上行下效是一种普遍的心态,一个严于律己、胸怀宽广、睿智而宽容的领导者不仅能赢得下属的敬重和信赖,还会对员工的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具有众多美德的管理者,将决定企业群体的良好品格素质,左右着员工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也预示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形象。说到底,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性的管理、对心灵的管理,是对人类美德和智力的开发,以德行影响员工、以真诚感化员工、同员工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是企业高速发展,产生奇迹的催化剂。在中国特殊的国情、文化背景下,最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就是在制度化管理的基础上进行人性化管理,以德行影响人、以真诚感化人,建立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适合中国国情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贵“义”轻“利”的价值观
孔子关于义与利的名言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君子讲究的是义,小人讲究的是利。他还说:“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论语·宪问》)即要用道德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财富该取的才取。把孔子的全部言论联系起来看,他并不完全否定物质利益,但认为获取物质利益一定要遵守一定的道德原则。并认为“义”重于“利”,精神价值高于物质价值,要重视道德境界追求,重视人格尊严和气节。
这些都是古人对君子的要求和管理,但对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遇到义与利的抉择时如何调整心态,在公私利益发生冲突时如何发挥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都有启发意义。君子讲求“诚信”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儒家追求的理想人格。孔子主张做人要诚信无欺,把“信”作为人的立身之本,将其看成社会关系中一种最起码的道德原则。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就会寸步难行,讲究诚信是基本的做人道理。此外,儒家还认为,诚信是立国之本,是治国的重要原则;诚信是完美人格的道德前提;诚信是沟通人际关系,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精神纽带。
在企业中,管理者与员工之间也应该建立起平等、互利的人际关系,员工对企业忠诚,企业对员工信任,大家一心向着企业的发展,增强对企业的责任感,努力工作,为公司谋得最大的利益。注意礼义廉耻和正身自律
儒家思想认为,君子的德行需要靠“礼”来约束。“知礼以立”、“克己复礼”,“礼”是儒家思想文化的制度化体现,主张在等级秩序之下协调人们的行为。孔子认为社会要安定团结, 个人要发展完善,没有礼的约束熏陶是不行的。“礼”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礼”既有威猛的一面又有柔和的一面,它讲究先以善恶美丑礼义廉耻教化人,从内心激发人的自觉和主观能动性,再辅以法律。儒家的这种礼法观念对于今天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人才的教育与组织很有借鉴意义。企业要想有战斗力就必须有凝聚力,而凝聚力产生于统一的管理和纪律,统一的思想和部署。而以往管理工作,要么强调以严格死板的制度规范强化人的思想和行为,要么放任自流顺其自然,事实证明这两种做法实际上是走了两个极端,应该是刚柔并济,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者,要想维系人际关系的和谐,必须明确员工各自在企业中的位置及其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并将其以适当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确立下来。
儒家思想中的“礼”,还有促进正身和自律的作用。“礼”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是纯粹依靠强加的外来压力,而是也很注重内部的自省。“礼”的约束性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正身和自律来实现。孔子在《论语·颜渊》中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正身和自律是一种自觉的道德行动,是“仁”的表现,它出自人心灵的规定性和自觉性。人力资源管理中强调的规范力,也应该用这种思想教化员工,使之从内心深处加强正身和自律,不断地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加强自我修养。领导者注意正身和自律,就能意识到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勇于进取,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被管理者做到正身和自律,就能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积极做好本职工作完成任务。一个注重正身和自律的集体可以节约很大的管理成本。
(三)适应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
孔子所要实现的君子人格,内要以“仁义”为本质,外要以“礼仪”为行为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养成“恭、宽、信、敏、惠”的优良人格品质,才能在具体实践中进退有度。儒家这种文质并重、内外兼修的君子理想对人力资源管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一个有着良好人格修养和高尚情操的人力资源工作者,必然能在千变万化的现实工作环境中,体现出良好的应变能力,合宜适当的行为礼仪。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同于其他工作,它的工作对象是“人”,这种被传统文化影响、感化、教育、塑造并规范 的个体。最终,对人的理想管理方法是实现人的自我管理,单纯依靠任何一种外在的强制约束都不能很好地解决所谓人性中的弱点。作为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其扮演的不仅是管理者的角色,也同时是被管理者,要对公司的所有员工负责。首先,要能够协调公司各部门和人员的组织关系,做到部门与部门、人员与人员之间和谐统一,对于高层管理者可以偏重于道德约束,对于基层人员可以偏重于行为。其次,人力资源工作也是一个决策性的服务工作,它的职责是为企业挖掘优秀员工,不仅要知人善用,了解每一位员工的特点,将其用在最合适的岗位,更要去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同时,为企业创造积极向上、团结敬业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工作效率。这就要求人力资源部门的员工要不但是最好的聆听者和艺术的沟通者,还是严谨的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者。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工作者要比其他员工有更强的自律和自省意识,用更加严格和苛刻的行为准贝崃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想员工之所想,急员工之所急,既不能脱离员工,以管理阶层自居,也不可以成为员工的附庸,无原则地附和与迁就。此外,人力资源工作者手中掌握着公司的诸多内部信息,公司的重大决定也是先于实施前知道。因此,还一定要严守公司秘密,不可随便传播公司未公布的任何信息。
另外,中国是一个讲究人情世故的国家,它的管理应该更加注重人治,而人治则依据的是一种理情兼顾的精神。如果一个企业只把员工当做被管理者来看待,而不是以人与人的关系来处理各级员工之间的关系,该企业就容易出现人的异化。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关键的时刻,中国的企业管理更是如此,在探索新发展的进程中,儒家文化无疑是可资利用的深厚的资源。
三、儒家理想人格思想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负面影响
儒家思想中的理想人格,是我们一直以来所迫从的,然而,它同时也有着缺陷和不足:它毕竟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会与当代科学管理中的某些观点相悖逆,对中国当代经济转轨中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重均同而轻个性的偏向
儒家理想人格思想强调文质彬彬,认为只有懂得仁爱,重视礼仪,讲究情义,外在和内在相互协调统一,才可以成为真正的君子,但这忽略了个人的需求,缺乏对个体地位的认同。它虽然处处讲人,但真正重视的是人所属的团体。在“均同”思想影响下,总体是神圣的、至高无上的,个体则是卑微的、微不足道的。这种总体对个体的排斥,构成了中国儒家管理思想的本质。这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具体表现为:第一,人力资源部门在制定管理制度和方法上趋于共同,缺少特点。第二,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上,更讲公平,不讲效率。工资水平分配上各岗位工资基本相同,不按贡献拿工资,造成员工工作积极性减退。长期以来这种“求和去异”的儒家思想,造成了人们根深蒂固的依附性和均同性思想,顽固地保护着人们的心理长城。第三,以往在企业职工个性上,共同性胜于特殊性,群体性高于个性,使职工个性长期处于抑制和闭锁状态,个人需要绝对服从组织的利益,排斥任何的“个人主义”。结果,使一些企业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二)重传统而轻变翠的偏向
由于儒家理想人格思想讲求“忠孝、礼义”,“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传统思想,使得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也容易重传统而轻变革,传统意识潜移默化地决定着管理者们的思考方向和界限。因此,在培训员工时,应克服儒家思想的负面影响,鼓励员工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鼓励他们敢于突破传统模式,勇于尝试在变化中求发展。
以上两个方面也可以引申出入力资源在管理中的另一个问题:文化的包容性。这对于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是非常必要的。美国能在最近半个世纪以来发展成为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方面的世界第一流大国,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以全球化方式引进世界其他国家的优秀人力资源。美国以全球化方式引进的人力资源为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因此,要为中国现代企业人力资源找一条科学管理之路。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的管理思想能独霸历史领先地位直到永远。尽管中国儒家的理想人格思想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但实际上它无法摆脱历史的沉重羁绊和局限。当历史站在工业管理文明大门之前的时候,我们发现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知识的更新和西方工业社会产生的巨大变革,已经使人们越来越渴望用一种科学的管理思想和观念,来解决当代经济发展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种新问题。这种管理思想的发展趋向应是:应变、求实、进取、创新、攀高。因此,革除儒家思想中的负面影响,是当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当仁不让的历史责任。
综上所述,中国伦理道德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文驱动机制,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民主化、人本化趋势实质上是伦理化趋势,人的行为受伦理道德的制约和影响。
因此,儒家理想人格思想中许多好的要素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中包含着许多被国人认为不能违背的人生价值、处世态度、理念追求„„今天,我们通过对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的解析,扬弃、革新其中陈旧、落后的部分,将其合理成分和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科学精神相融汇,结合中国现实,将创造出新的适合中国特色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与科学模式。
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儒家思想的影响和地位是举世公认的。它所强调的“天”、“地”、“人”三才,最关键的、也是最不易把握的是“人”.相对于西方系统的、并在某种程度上已开展的计量努力,儒家思想更注重人的自我约束、自身的修身养性,通过高度的自律适应自然。
人类赖以生存的两个基本要素中,一个是人自身的求生功能,另一个是人类生存的外在环境。这两个要素缺一不可。所以要解决人类的生存问题,就要一方面改变生存的外在环境;另一方面改善人类自身的生存能力。所谓改善人类自身的生存能力,就是要开发人自身的生存潜能。如果我们不能开发人自身的生存潜能,我们就可能不能适应新的生存资源;如果我们不能开发新的生存资源,我们就不能为人自身的生存潜能的开发创造更好的条件。
实践告诉人们,再健全的道德约束,也不能彻底消除不道德现象的发生,否则道德约束是不必要的。同样,设计近乎完满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只能一定程度上起到对员工生产经营行为的监督和激励,否则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犹如一纸空文。这也是西方现代企业理论一直争论的问题,因为在他们看来,人总会有偷懒的时候,当代理人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就可能出现有损于委托人利益的行为。无论双方事前签定的合约如何的完备,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合同就总是不完备的,只要存在不完备合约,道德风险在所难免。对这一现象给予比较令人满意回答的是东方文化强调的修道思想。单纯的依靠任何一种外在的强制约束都不能很好地解决所谓人性中的弱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再次将目光投向太平洋的西岸--这片散发出古老的自身修炼思想的土地。
人类进入一个全球化的新时代,这个时代的标志就是在东西方文明相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人的自我解放。全球化的发展就是在对人类文明进行全面的基础上的发展。新的发展难以切断人们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全球化的发展就是能更根本地解决人类发展问题的发展。目前以西方文明为主流的社会发展模式造成了危害人类生存的副作用,即,这种社会发展模式没有处理好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没有认清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也正是这些原因,促使世界人民重新认识以人文文化为特色的东方文明的价值:人类可以人文化地更好地处理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最终我们会发现,理想的对人的管理是实现人的自我管理,这是管理的本质所在。
现代西方企业的管理特色不仅在于其企业制度的理性化、法治化,更在于其企业家的人格风范所体现出来的所谓资本主义精神。这种建立在新教伦理上的资本主义精神是其企业制度的核心,即涉及到西方人宗教道德中传统的生命信仰形式和价值理念。在学习西方的企业制度时,可以学习其理性化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但很难通晓其企业制度的核心,即西方人建立在新教伦理基础上的生命信仰形式和源自其宗教道德传统的行为方式。也就是说,在学习西方的企业制度时,东方企业的制度硬件可以是西方的,但是,企业制度的软件“人”,则只能是东方的。
所以西方现代企业制度的硬件内容中国有企业家可以从西方移入,并依照中国的国情综合改造为我所用;但中国企业家的生命信仰道德精神和人格风范是不可能从西方移入的,这是必须在所属文化传统的熏习中积淀下来的。这并非易事,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在中国近百年来不断升级的反传统思潮冲击下已衰落势微。因此,重塑中国企业家的人格风范成为建立中国式企业制度的紧迫要求。儒商正是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被称为近世儒商的日本企业家涩泽荣一要求的具体体现。被称为近世儒商的日本企业家涩泽荣一在其所著的《论语与算盘》中,称义利合一是儒商的经营原则。义,是社会的道德规范;利,是指企业的经营效益。义利合一是指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企业的经营效益相互依存。从儒家的企业伦理来看,义是利的基础,利是义的结果;义是利的指导,利是义的实现。义是企业通过其正当合法的生产经营活动为社会谋福利,利是社会获得企业满意服务后以利润形式给予企业应有的回报。在涩泽荣一看来,记载儒家道德教训的经典《论语》代表义,精确计算企业成本效益的工具算盘代表利,一个企业家必须做到一手拿《论语》,一手拿算盘,必须坚信“《论语》中有算盘,算盘中有《论语》”,即,必须坚信义中有利,利中有义,义利合一,不可分离。“打算盘是利,学《论语》是义,应不断根据《论语》之义得出算盘之利,又从算盘中悟出《论语》具有真正的致富之道。”义利合一在涩泽荣一看来包含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以公益为利,利即是义,义利不分。他对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解释为:只要对国家公众有益的事业必定可久可大,应该出于义的考虑去做,即使是眼前有所亏损也在所不辞,而对国家公众无益的投机之利必不久远,不应该出于私利的考虑去做。另一层含义是,承认工商谋利活动有其正当的价值,不应该否定,但必须用道德对其进行规范指导,使符合伦理的目的。所以,《论语》中“放于利而行,多怨”是指如果只考虑他人的利益而不考虑自身企业的利益,是宋襄之仁,宋襄之仁是毫不利己的最高之仁,但是不适用于工商领域,因为追求利润是企业存在的前提。
企业家作为一个阶层兴起并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世界各民族和国家用他们不同的历史文化熏习染濡出人生信仰、行为方式和宗教道德多样化的企业家,因此世界上不存在一个在学理上抽象推断的无文化特征的企业家,只存在具体的企业家,即生活在不同文明中、体现特定文化特色的企业家。西方管理重法治,中国管理重人治。法治依据的是一种唯理的精神,而人治则依据一种理情兼顾的精神。理性倾向公正,感情偏向自私,所以为防止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感情因素出现偏私,就必须预先用制度与章程将理性固定下来,进行管理过程时,只要按照事先规定好的制度与章程管理,就能排除感情的干扰,实现理性的公正。这种唯理重法的管理思想仍是现代西方管理模式的主流。东方管理思想虽不反对法治,但更重人治。如果一个企业只把企业员工当作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来看待,而非人与人的关系来看待,该企业就容易出现人的异化。现代文明是工业文明,现代社会是以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经济生活成了人类生存的主要形式。本来人类寻求自然欲望的满足与物质生活的富足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现代社会的经济生活以压倒人类其它生存活动的趋势而走到极端。人性萎缩在紧张卑琐的利欲活动中,丧失了全面健康的发展。这正是韦伯试图证明的现代社会特征是工具理性压倒价值理性。人类充实光辉的生命被束缚在某一具体的过程或操作技术上,异化为某一制度框架内形式理性的呆板执行者,降为机械的、被动的、涉小的、萎缩的存在。
儒商作为东方企业家的人格理想模式,强调的是人内在的生命实现人类存在的极致、生命的最高意义与价值。这是儒家讲的内圣,即立人极之人,达天德之人。内圣是人类存在的本然之性,每个人生命中都具有圣性。同时儒商应具备商才,即,实现以国家天下为己任的道德精神所必须的商业才干,也就是说,从事实际工商经贸活动所必须的经营管理知识和技能。正如孔子所言“志于道,据于德,义于仁,游于艺”,用通俗的语言来讲,就是德才兼备,道义两全。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关键的时刻,中国的企业制度更是如此,中国企业制度的性质及其发展,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的性质及其发展,最终会影响到东方工业文明的形成。在这一历史发展的重要关头,在创造一个新文明的千秋伟业中,儒家文化无疑是可资利用的深厚的资源。历史是人创造的,只要造就一代儒商,中国式企业管理模式就应运而生,必能在中国创造出新的东方文明。
儒家伦理思想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党群部综合科 张剑
对于一个企业的长期发展来说,人力资源可以说是所有资源中最可宝贵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就曾指出:美国的最大资本是其人力资源,而非实物资本和金融资本。国家的发展要靠人力资源,企业要想保持长期可持续发展,也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虽然已经有了许多理论研究成果与成功的实践案例,但作为与“人”打交道的工作领域,人力资源管理依然是极富挑战性的。例如,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人们总结了很多技巧。但对于不同企业、不同场合以及不同的沟通对象,这些技巧的应用结果并不是完全一样的,甚至会截然相反:有的会比较成功,有的则会完全失败。所以说,这些所谓的技巧也并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我在中海集运从事企业内部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绩效考核)过程中,也遇到过这个问题,也曾试图从相关理论、前人经验以及一些讲座推荐的管理技巧中寻求帮助,但效果都不大。通过公司组织的学习培训,加上对《论语》的一点初步了解,我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不可否认,《论语》中的一些观点是有其历史局限性的,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这反映了孔子对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力量的认识上的欠缺。我们在学习与运用的过程中,需要予以区别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但总体而言,我认为儒家伦理思想不仅对企业员工个体来说,是很有指导意义的,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放于利而行,多怨(孔子)”,“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子游)”,等等。而且,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来说,儒家伦理思想更是大有可为的,它对加强企业凝聚力、提高员工职业道德、树立共同价值观、充分用好人力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下面,我将就自己对儒家伦理思想的一点粗浅认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它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导与帮助。
一、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引入儒家伦理思想的原因
管理科学侧重于通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手段来调节管理过程中的各种人事矛盾,理顺人际关系,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而伦理学侧重于从道德意识的高度去处理人际关系,通过充分发挥人们的道德自觉性来调整社会关系中的矛盾,达到控制社会系统的目的。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与单纯地做事或者理论研究相比,跟人打交道是最复杂、最困难的事情。员工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他们的管理很难用1+1=2的定量化方法来解决。即使企业建立了非常完善的岗位说明书、工作流程与绩效考核办法等规章制度,也无法仅仅依靠这些书面约束与激励来达到调动员工主观能动性、全身心投入企业发展之中。管理科学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这一不足,已经为众多的企业管理实践所证明。
我认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儒家伦理思想与前面所说的书面约束与激励相结合,能够更好地调和企业中人与人的矛盾,培育共同价值观,调动员工积极性,整合员工合力。
二、儒家伦理思想的新内涵 在《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儒家伦理思想博大精深,但上面这句话中的仁义礼智信可以说是其精髓所在。我认为,对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来说,仁义礼智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有其新的内涵: “仁”——企业真诚关爱员工,员工之间互助友爱;
“义”——以义统利,企业有社会责任感,员工有工作责任心;
“礼”——以道德规范为基础,对内遵守规章制度,对外竭诚服务客户、服务社会;
“智”——重视人才,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培训与锻炼,通过提高员工素质来增强企业智慧;
“信”——立信守诺,以信誉为企业立身之本。
三、儒家伦理思想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现实作用
1、加强企业凝聚力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在孔子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想中,“仁”占据了中心地位,是含义很广的一种道德观念,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仁”的基本内涵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仁”的思想通过推动、引导企业真诚关爱员工,鼓励员工互助友爱,可以非常有效地加强企业的凝聚力。
举个例子,2002年初,由于市场环境恶化,中海集运遭受巨大亏损,仅2002年上半年就亏损近7亿元毛利,几家大银行停止贷款,员工的现金流压力非常大。
在这生死存亡关头,公司所考虑的,不仅仅是如何挺过困境、逆势扩张,更是如何保护员工利益。公司领导层曾内部开会,特别强调不管公司如何困难,也要坚决做到员工收入水平不下降,要优先保证员工切身利益不受影响。与经营上的大手笔、大气魄相比,中海集运在生死一线之际,不裁员、不降薪、不牺牲员工利益,其中所闪现的人性光辉无疑更加令人感佩、叹服。
公司在做出这一决定的时候,也许并没有什么有意识的理论支持,但这一行为背后,无疑是儒家“仁”的思想的体现。正是这以人为本的仁爱真情,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使中海集运上下团结一心,共渡难关,也为公司日后的大发展保住了一支充满朝气与凝聚力的宝贵人才队伍。
“仁”的内涵除了相亲相爱,还有很多,如孔子所说:“刚、毅、木、讷近仁”(刚强不屈,果敢坚毅,质朴老实,言语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
2、提高员工职业道德
如前所述,光靠制度、流程、岗位职责与质量标准等硬性约束,很难真正调动员工尤其是管理岗位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必须结合应用儒家中“义”和“礼”的思想。在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院训中,有“以义统利”这四个字。我想它要表达的意思应该是要见利思义,取利有义,不能用不道德的手段去谋求物质利益;在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同时,还要帮助企业的客户、合作伙伴等获取利益,达到多赢的结果。孔子也曾经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而“礼”的思想,对现代企业中的员工来说,可以理解为秉持社会认可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在企业内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在对外交往中竭诚服务客户、积极回报社会。
通过在员工中熏陶、提倡“义”和“礼”的思想,可以提高员工职业道德,培养爱岗敬业精神,从而很好地解决跨部门协作中的推诿扯皮和客户服务中的拖延敷衍等现象——这些现象往往都很难用规章制度等影响约束办法来解决。
对于如何更好地做人做事,儒家伦理思想也提供了很好的建议,如: “乡愿,德之贼也”(全不得罪人的好先生,是败坏道德的人)——说明做人做事要有自己的原则,不能一味圆滑不得罪人,满足于做一个好好先生。“道听途说,德之弃也”(听到传闻不加考证而随意传播,这是应当抛弃的一种品行)——告诫我们要有自己的独立判断,不要传播小道消息,谣言止于智者,要杜绝“地下组织部长”现象。
“巧言令色,鲜矣仁”(花言巧语,一副和气善良的脸色,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这是典型的两面派作风,希望我们自己能够避免成为这种人。“无求备于一人”(不要对一个人求全责备)——心胸要包容,眼光要开阔,正所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在看到他人缺点的同时,更要挖掘、发挥其优点。
通过这些做人做事信条的熏陶,对企业中普遍存在的好好先生、小道消息、两面三刀等痼疾都会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对更好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也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树立共同价值观
在《论语》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取得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二是自己对别人讲信用。在这里,我所取用的是后者。
孔子认为,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这说的是信用对个人的意义。孔子还说过:“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自古以来谁也免不了一死,<没有粮食不过是饿死罢了>,但一个国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这讲的是取信于民对政府的重要意义。对于孔子说的上述两句话,我们同样可以引申为取信于客户、取信于社会对一个现代企业的重要意义。现代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信誉无疑是其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也是绝大多数现代企业的价值观内容之一。长荣曾经为了不失信于客户,而用飞机将一个海运集装箱紧急空运至目的地。虽然付出数倍于正常运输的成本,但却成功赢得客户的信任,这对于它的长远发展的收益,肯定远远大于空运本身的成本。可以说,“信”的思想已成为现代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核心准则之一,其意义已经超越自觉约束自身行为的道德范畴,而成为企业安身立命并实现远景目标的更高层次的关键性要素。
企业是由员工组成。通过在员工中灌输“信”的思想,使员工在内部工作中以及服务客户等对外交往中讲信用、守承诺,必将在提高内部工作效率的同时,促进企业信誉的提高,树立企业的守信品牌,为企业赢得更有利的竞争优势。
4、知人善任,充分用好人力资源 在现今竞争极其激烈的市场大潮中,合适的、契合企业需要的人力资源(不是仅指优秀人才)已成为企业赢取胜利的力量源泉。但在现实中,许多企业都存在人力资源的不平衡现象,即某些部门虽不断加人依然有人手不足的感觉,某些部门虽然人员较少,但对于同样的工作却表现得游刃有余。除了信息系统、制度流程等方面的原因外,有关的管理者是否能做到知人善任也有着很大关系。
在与樊迟关于什么是“智”的问答中,孔子说“智者知人”。意思就是“有智慧的人,了解别人”。简而言之,“智”,就是“了解人”。在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智”的思想尤其重要,企业各级领导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部门必须要能够知人善任,充分发挥每一位员工的最大能力。
同时,在制度方面,为了使员工和岗位达到最佳匹配,可以尝试建立一个柔性的内部人才市场,通过公司内部公开招聘的方式,满足空缺或新设置岗位的需要,还可以对薄弱岗位实施竞聘(中海集运已在这方面开始了初步的尝试,在今年初拿出六个副科级干部岗位进行内部公开竞聘)。
建立内部人才市场的初衷,实质上就是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通过发挥员工的爱好、兴趣、长处、优势,使之匹配最合适的岗位,达到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与企业效益最大化的双赢。
完善的内部人才市场实现了员工与岗位的“双向选择”,也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符合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它不仅可以使员工队伍合理流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还可以最大程度地释放员工的潜能,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智”的思想同样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工作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如孔子所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深奥的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很难让他了解深奥的道理了)。其中的含义,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对员工要因材施教,对不同岗位、不同资质、不同教育背景的员工采取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培训方式与培训内容。相比场面热烈的一刀切培训,这样的“小班教学”模式相信会更具效果。
四、如何将儒家伦理思想融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1、领导以身作则、身体力行
在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院训中,除了前面提到过的“以义统利”这四个字外,还有“正己安人”四个字。在翻阅《论语》的过程中,我看到在子路问君子时,孔子先后用“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和“修己以安百姓”来回答子路。我想,这应该就是“正己安人”四字的原始出处了。而它的含义,我认为就是要求“君子”在带动他人的时候,首先要以身作则。
在将儒家伦理思想融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企业的各级领导尤其是高管层是否能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就显得特别重要。孔子曾经曰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位置居上的人本身品行端正,就是不发布命令,人民也会照着去做;本身品行不正,即使发布命令,人民也不会听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否则,“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自身不能端正,怎能使别人端正呢?)
2、进行专项培训 在网上,我查到了一条关于日本的松下电器商业学院把中国的儒家哲学与现代管理熔为一炉的教育方法。每天早晨,全体学员集合,各自面向自己的家乡,遥拜父母,心中默念《孝经》。然后,每一个学员,正襟危坐,双手合十,口诵“五观之偈 ”,进行自身反省。松下就是用这样通过抓住“孝者,德之本也”这一基本思想,来培养人的仁德,实现自己企业的有效管理,实现自己的企业理想。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还很难做到象松下这样的规模和层次,但依然可以制定适合本企业实际的儒家伦理教材,作为新员工入司教育与员工提升的必修科目,进行专门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要避免流于形式和走过场。在集中培训的基础上,还应有员工的上级管理者的参与,帮助员工认识儒家伦理的实际意义,以及自身与企业的关系等,真正使培训内容在员工中入耳入脑
3、融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全过程 光有领导的重视、带头以及专项培训是远远不够的。要使儒家伦理思想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切实发挥作用,还必须充分融入招聘、考核、薪酬、晋升、培训和奖惩等各个环节中。一方面要以儒家伦理思想来指导上述各环节的工作开展,比如将第2点的专项培训结果与员工晋升相结合,以及将中低级管理者的晋升与他们知人善任、培养下属的成果相结合,等等。另一方面,要将是否合乎儒家伦理思想作为评判各环节工作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之一。例如,因为部门间推诿扯皮而导致工作差错,或者因为员工在客户服务中责任心不强造成客户的损失,给企业信誉造成负面影响,都要有相应的制约。
需要着重说明的是,上面所说的儒家伦理思想都是指经过选择的、切合企业实际、有企业特色的儒家伦理思想精髓。
五、结束语
在韩国、日本等“儒家思想圈”的国家中,已有了很多成功的将儒家伦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相结合的经验。但在儒家伦理思想发源的中国,除了香港、台湾的企业做得较好外,在这方面还没有成规模的、有意识的、上层次的、有普遍意义的成功经验,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学习儒家伦理思想的精髓、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尝试、摸索,使我国的传统文化精义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生机,有如美酒佳酿一般,历久而弥新!
第三篇:艺术与美的深刻交融——浅析宫崎骏的动画电影
艺术与美的深刻交融
——浅析宫崎骏的动画电影
文学院
文秘10班
林茜
1021110204 摘要:虽然长久以来,动画片作为一种特殊的电影类型,伴随着其低龄定位的固定印象常常被置于电影学术视角之外,但是,已经有许多动画电影大师打造的动画电影作品让我们看到,动画不仅是“给小孩看的”,它也是电影的艺术形式。在动漫产业大国日本,宫崎骏、押井守和大友克洋这“三大权威”所代表的深刻、人性化、富有哲思并激励感悟的动画电影作品以标杆的位置竖起日本动画电影的发展旗帜。其中,宫崎骏是动画电影制作杰出的大师。
关键词:宫崎骏
动画电影
艺术理念
人文思想
说起动画电影,近年来《喜洋洋与灰太狼》的巨大成功掀起了我国动画电影的热潮。同时这也让更多国人产生一种“动画片就是给小孩子看的”认识。其实不然。虽然长久以来,动画片作为一种特殊的电影类型,伴随着其低龄定位的固定印象常常被置于电影学术视角之外,但是,已经有许多动画电影大师打造的动画电影作品让我们看到,动画不仅是“给小孩看的”,它也是电影的艺术。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动画电影就是代表。
10年前,宫崎骏以其作品动画长片《幽灵公主》打破动画界为儿童观众制作电视动画短片的时代,红遍亚洲电影院线;10年后,《千与千寻》以动画这一类型片形式史无前例地在柏林电影节上获得最高奖项。这足以留给我们许多思考:显然动画片作为电影的特殊类型之一,看似单薄的画面、出自画笔或电脑软件的人物也能超出我们想象地成功承载导演试图传达的思想、成功传递人类特有的感情,动画电影在票房与艺术上都取得了一定成就,并逐渐走出浅薄单纯的刻板印象,在审美与艺术价值上得到了承认。
从初中开始我变成了“动漫迷”,对日本动画有不少的了解。而让我觉得日本动漫与中国动漫最大不同的便是,他们的动漫面向的年龄层与我们的不同。中国的动漫面向几乎以低龄儿童为主,而日本动漫主要面向青少年以及成年人。日本动漫产业市场除了数量繁杂众多的印刷出版物,还包括动画电影、动画电视片和动画音像(录像带、DVD)与周边产品。在这个巨大的市场内产品内容无所不包,目前全日本有400多家动漫制作公司,科幻、灵异、侦探、恋爱、格斗、人际关系、伦理批判、个人奋斗等各种题材与内容的动画产品每天在这些公司中生产出来,其中也不乏暴力、血腥、尚武、颓废、色情、肉体刺激等充满负面内容的动画作品。在这样一个庞大芜杂的环境内,靠观众以自身脆弱的感知与判断在消费中来辨别动画产品的良莠实在过于勉强,但也正是因为这样,宫崎骏、押井守和大友克洋这“三大权威”所代表的这部分深刻、人性化、富有哲思并激励感悟的动画电影作品才得以以标杆的位置竖起日本动画电影的发展旗帜。其中,宫崎骏是闻名世界的杰出动画大师。
宫崎骏(Miyazaki Hayao),知名日本动画导演、动画师及漫画家,1941年1月5日生于东京。他是日本动画界的一个传奇。他是第一位将动画上升到人文高度的思想者,同时也是日本三代动画家中,承前启后的精神支柱。宫崎在打破手冢巨人阴影的同时,用自己坚毅的性格和永不妥协的奋斗又为后代动画家做出了榜样。宫崎骏在全球动画界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迪斯尼称其为“动画界的黑泽明”,他执导的电影获得许多不同的国际奖项。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从主题、画面、音乐、对话、思想、感情各方面都有深刻的表现,耐人寻味,他让我们看到了动画电影的艺术魅力。
1、绘画艺术与制作理念
日本动画作品中不乏华丽的作品,给人以视觉的冲击,这样的冲击对于宫崎骏动画电影给人的冲击,是极其浅薄的。宫崎骏的动画电影里总会有舒缓的蓝天,温和的海风,茂密的森林,绿色生生不息的原野。这些场景没有华丽、虚荣,更多的是朴实和景致的情调。还有那些陈旧的站台、老式火车、巴士车、古老的庭院、布满青苔的红色屋檐,光滑的青石路、烟囱、风车、小街、老房子、钟楼、教堂等等,表达了作为平凡的人内心不平凡的爱和包容。
在迪士尼的动画片全面导入电脑制作,3D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宫崎骏工作室依然坚持纯手工的动画制作,在现代化电影工业中依然使用手工作坊式生产。他曾在他撰写的书中说道“的确,这是个动画技术年代了,一切都可以靠科技来轻松完成,可我就是个不喜欢搭顺风船走路的人。始终不明白为什么很简单的地方也一定喜欢取巧,画面的明暗,还是由人来控制的好” ①,并且指出“基本的绘画技术是动画制作者永远不能抛弃的”。
宫崎骏还原了动画电影本身,以最原始的“画”令人耳目一新,也让他在动画界独树一帜。从《天空之城》里的树荫,到《哈尔的移动城堡》里花与草的原野,到《悬崖上的金鱼姬》里变化莫测的海洋,宫崎骏一直以自然地美让我们沉醉。科技升级太快,而人心却没有升级,宫崎骏电影中那些平凡朴素的画面,温暖和谐的色调,美丽纯净的大自然与善良勇敢的人心,能触发我们内心深处的感动与温馨。
2、配乐艺术与纯美意境
有人说说电影是声音与影像的集合。动漫电影作为一门影视艺术,离不开声画统一的最高境界,作品中的音乐是构成动漫作品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宫崎骏动画电影的配乐是他电影的另一大亮点,画面与音乐的完美结合更让他的电影给观众从视觉听觉到心灵融为一体的感受。
熟悉宫崎骏的人想必都清楚一个名字——久石让。有人说,宫崎骏让所有的人延续童年的梦想,而久石让令宫崎骏所有的梦想成真。久石让可以说是宫崎骏动画电影御用的配乐大师,与宫崎骏合作过《天空之城》、《龙猫》、《千与千寻》等多部作品。乐曲《天空之城》更是成为大家熟知的名曲。
久石让为宫崎骏作品作的音乐有明显的古典气息,大段大段的交响乐与美声,不仅不会使作品沉闷苍老,反而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恰到好处的让宫崎骏的作品显得深沉而有内涵。《千与千寻》的主题曲《永远同在》便是很好的代表,优雅的女高音。古典的旋律,让我们沉浸在千寻的奇遇中沉浸在这部电影中,思绪万千。
同时,久石让的配乐没有世俗的气息,音符洁净,组合简洁,空灵的配乐给人一种“净化”的感觉,正是这一点完美的契合了宫崎骏的电影,让观众看到的是不惹世俗的纯净与美好。电影《天空之城》中用八音盒奏出主题曲《天空之城》的旋律,配合震撼人心的画面,给人一种天籁的感觉,远离世俗纷扰的纯净无暇的世界,像年幼的孩子清澈的心灵一般。也正是如此,“宫崎骏让所有的人延续童年的梦想,而久石让令宫崎骏所有的梦想成真”,实在是很恰和的一句话。
3、角色塑造艺术与情感艺术
以宫崎骏为代表的日本动画电影中看不到天赋异禀的美国式超级英雄,片中的主角都是凡人。其中大多是天真而善良的小女孩,如《风之谷》里的娜乌西卡,《天空之城》里的希达,《龙猫》里的小月和小梅,《魔女宅急便》里的小魔女琪琪、《千与千寻》里的千寻等等。这些角色都具有外表柔弱、胆怯但内心坚强、勇敢,夸张与虚幻并存,离奇又可爱至极。
严格来说他们根本不算英雄,他们只是通过战胜生活与心灵的挫折重新找到自信,帮助了身边的人也帮助了自己。正是因为如此导演在每部影片中并不仅是讲一个故事,而是将故事中每个角色的性格、心理细细铺陈开来,让观众目睹着身边的平凡人与普通孩子如何在成长的荆棘路中发生变化,找到自己的方向。“平民主角”源于社会文化性格对个人英雄的摒弃,给观众带来的是心灵的贴近与更多的自我感触。毫无疑问在观感撼动性冲击与心理抚慰式感触间,宫崎骏所选择的是后者。因此,宫崎骏电影给我们带来的冲击与抚慰是心灵上的,让我们看到最真实又最美的人心与人性。他的电影总会启发我们对自身的思考,大人在看他的电影时与小孩是不同的感受,会向往那一份纯真的童心与童年,会回望,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而这种失去与得到,该不该,或是值不值?
4、主题艺术与人文思想
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不止给人以视觉听觉以及情感上的冲击与体验,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每一部动画片都有严肃的主题,关注环保、生态、人性等社会问题。具有浓厚的人文思想和理想,在每一部动画片都倾注了自己的感情,这是他的一贯的作风,他是一个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这应该也是他的作品受到观众的欢迎和引起共鸣的原因之一。
从早期的作品《天空之城》中便可以发现这种思想。斯威伏特笔下那个laputa是一个有关于高科技的飞岛,是用来讽刺英国社会的无趣,而宫歧俊笔下的laputa却是龙卷风背后人类的心灵家园——树。还有默默守护的机器人。在laputa上,虽然有着极度发达的科技成就,却也就如此心甘情愿的还原着自然地本质,等着那些拼命发展的人们来发现。给我们一个疑问——科技发展到什么时候才是头呢?而人类的本质,最终是要回归自然的。
而后的作品《千与千寻》更是他的这种思想很典型的代表,拿其中一个小片段来说。澡堂的客人之一,刚来之时满身污泥和垃圾,全身散发恶臭,澡堂以为他是腐烂神,命令小千和小玲用最脏的澡盆服侍他。然而在小千的辛苦清洗下,众人从他的身体来拉出许多的垃圾。清洗过后,众人这才发现原来他是河神,只是被人类所制造的垃圾所污染,产生垃圾瘤生病,才会发出剧恶臭味,变得恶心肮脏,被认为具有象征意义,表达了宫崎骏对当今环境污染的忧虑。宫崎骏曾表示说,他年轻时参与清理河道的活动,真的有从河床的淤泥中拉出一辆自行车的经历。宫崎骏新的生态观是一种全新的迥异于传统二元论式的生态观,这种新观点所强调的是 “包容和贯通性”②,是一种更和谐的生态观,其发展动向是朝着一个新的包含万物、普遍联系的自然的推进。宫崎骏站在理性角度对人与自然进行了合理思考,表达了对纯粹自然理论的解构。向那些对人类现代化进程持全盘否定态度的人给予了批判,更是对 “毁灭人类,成全自然”想法的幼稚性与非理性的嘲讽。③
在现代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电影基本的艺术理念、艺术元素、艺术基本能力仍然是不会改变的,惟一改变的是手段和技术。动画电影作为电影艺术其中的一支,用别具一格的手段和技术来表现电影的艺术魅力。作为动画电影大师,宫崎骏的一些独特的、个性的天赋是我们无法模仿的,但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对人与自然,人与生命、人与感情的思考值得我们研究与学习。
①:(日)清井泛著《宫崎骏的暗号》,云南美术出版社。
②:阿诺德·柏林特著,张敏、周雨译《环境美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③:《宫崎骏电影生态观的突破与转变》周蒈著,《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11期。
第四篇:《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教案
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
一、单元目标
(1)从古今中外优秀绘画作品中,感受各种具有生命活力的艺术形象和自然现象。
(2)通过学习研究,探讨,学生能对绘画作品的情节内容,艺术手法和美感特征进行简要的描述和评价。
(3)通过对本单元绘画作品的欣赏,加深对生命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解认识,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与态度。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材选择了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围绕艺术——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交融这个主题展开,改变了以往绘画欣赏以学科,画种,时代或地域划分内容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课程综合性的特点,提出了从多角度认识欣赏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要求,在培养学生对作品的分析能力,审美能力的同时,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态度及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培养。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对作品生命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解.2、对作品艺术表现的理解和鉴赏。
3、多角度理解作品,提高审美能力和情感态度.四、课前准备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的图片或课件制作
学生:课前有关作品资料的收集和学习.第一课时
(一)、课题引入
通过作品数幅(投影、幻灯或图片)展示充满生命活力的绘画作品
学生思考讨论:作品中主要描绘了什么? 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发言:略。
教师点评并引入本单元学习课题。
(1)绘画作品形象丰富,相当一部分为充满生命力的形象。
(2)生命产生于自然,生长于自然,与自然和谐交融。
(二)、活动一:欣赏与评述:对作品的基本认识
1、观赏作品数幅(课本第1页,可作适当增补)。
你是否能对作品形象和情节进行描述?(也可将自己课前收集准备的资料作讲稿)。
2、学生讨论。
3、学生对作品描述发言。
4、教师讲评,并作个人发言。
(1)重点描述作品形象中生命的活动及与自然融洽的关系.作者将这幅画的人物与自然达到巧妙的统一和谐
(2)适当提示作品的构图,艺术风格等所传达的效果.画面上人物组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形,地平线与直立的树木又增加了构图的丰富性。《维纳斯的诞生》(意大利)是波提切利画于1432年
(三)、活动二:分析与研究:生命与自然的关系请学生仔细观察作品(课本第3页,可作适当增补)。
1、研究思考:
(1)联系作品思考:自然对生命活动有哪些作用?自然为生命活动提供了水、空气、食物(养料)、阳光,同时也能处理生物排出的废物、废气,进行物质能量的循环。
(2)如何保护自然?促进生命活动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小方面:节约用水、用电,节约粮食,不乱扔垃圾、不破坏花草树木等等
大方面:减少森林破坏、减少水源污染、固体垃圾污染,减少二氧化碳等废气排放等。
(四)、作业要求:
选择课本中第2-3页作品一幅,对作品的形象和情节进行描述
第二课时
1、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1)、上节课欣赏的作品有哪些?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作品?
(2)、转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欣赏第一单元的前半部分作品,先请同学们把书上的内容自己先看一遍。
2、教师板书:
(1)、《野牛》
(2)、《创造亚当》
(3)、《溪山行旅图》
(4)、《孟特芳丹的回忆》
(5)、《神奈川冲浪图》
3、请同学们说出这些作品的作者或出处,学生讲教师板书。
4、重点欣赏、评述:
(1)、《野牛》
a、介绍出处发现时间是保存于阿尔塔米拉洞窟中的史前岩画,是由西班牙的马格德林人留下的古人类活动遗迹,距今约1.5万年
b、与同学共同讨论其特点:写实、传神。(窟顶壁画中有两只负伤的野牛,它们的身躯卷缩成一团,外轮廓被处理为稳定的三角形状。而在细节方面,诸如抽搐的四蹄、甩动的尾部、斜剌如剑的双角、直竖的耳朵,都采用寓动于静的手法,把野牛处于生命的最后时刻,困兽犹斗的特点表现得惟妙惟肖。)
c、揭示主题:表现其生命活力和威严的气势。
(2)、《创造亚当》
a、介绍作者米开朗基罗的代表壁画《西斯廷天顶画》中的重要部分。及文艺复兴运动。
b、介绍作品,并对作品内容和形式与同学进行讨论。
c、突出主题:表现生命的健美、力量和智慧的赞美,体现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
(3)、《溪山行旅图》
a、介绍作者是北宋画家范宽的传世名作。及其性格特点:待人宽厚,与人为善,“与山传神”的画家
b、介绍作品:构图构图严谨图,层次分明,主次和谐.前后递进,用水贯通.、表现画面意境山石轮廓坚劲,塑造了一个"气魄雄浑“的堂堂大山.让人感受到恢弘博大而又逼真动人的气象
c、讨论并得出画面揭示主题: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引伸出作者对 大自然的热爱。
(4)、《孟特芳丹的回忆》
a、介绍作者及地名孟特芳丹。
b、介绍作品:构图、表现内容、形式美感、画面意境。
c、讨论并得出画面表现主题: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的美好心灵。
(5)、《神奈川的风浪》
a、介绍浮世绘及作者
b、介绍作品表现内容并与杜键的《在激流中前进》作对比,学生讨论并概括出浮世绘的特点:造型简练、线条流畅、色彩明快,装饰性强。
c、讨论画面的对比因素并得出画面表现主题:劳动人民与大自然的搏斗精神。
5、学生自行欣赏并讨论《维纳斯的诞生》、《红蓼白鹅图》、《禽兔图》、《稷神崇拜图》这些作品是怎样表现艺术是生命和自然的和谐交融。
6、学生在讨论中可能会遇到不解的难题,教师及时当众解答。
7、小结本节课:
这些美术作品都体现了艺术是生命和自然的和谐交融。不管是人类生命与大自然的抗争还是对大自然的享受,不管自然对生命的渴望,还是生命与自然的和谐,都体现生命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和谐交融是艺术家的艺术创作的永恒主题。
八、教后感:
欣赏美术课以何种教学方法更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是每个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欣赏课的教学应体现探究性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正确引导。
第五篇:精致化管理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交融的管理
精致化管理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交融的管理,是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周到细致、精雕细刻的管理,是既注重细节、过程,又重视结果的管理,是质量与效益同步提高,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均衡的管理.精致化是追求卓越,提升品质的“精致文化”,即融会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各自的优势,形成一种以文化为特征的管理理念与模式,其价值取向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精致化是一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管理境界,把人的发展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通过打造精致化课程,实施精致化教学,营造精致化校园环境及精致和谐的人际氛围,实现至真、至善、至美的理想目标。
精致化是注重过程和细节的管理,是优质教育的必要保证。以精致化思想为指导,围绕学生的发展精心设计,精心安排,精心组织,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