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农民田间学校发展概况及启示

时间:2019-05-14 09:22: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世界农民田间学校发展概况及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世界农民田间学校发展概况及启示》。

第一篇:世界农民田间学校发展概况及启示

世界农民田间学校发展概况及启示

摘要:农民田间学校是一种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的农民素质培训与农民技术推广模式,自20世纪80年代首次出现以来,已经在全世界87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开展。本文回顾了田间学校的缘起,并且总揽了世界不同地区田间学校的发展情况,通过对国外经验的总结与分析,以期为今后中国农民田间学校的成功开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农民田间学校;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参与式

一、农民田间学校的起源

农民田间学校(FFS)是20世纪全球兴起的一种参与式农业推广方法,主要依照作物生长周期进行田间教学。强调“在干中学”和对受训者的赋权,是一种被实践证明符合农民学习行为的有效培训模式。自20世纪80年代农民田间学校首次在东南亚实施,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有87个国家和地区推行了农民田间培训,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0世纪60年代在印度、菲律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的“绿色革命”使众多发展中国家依靠先进技术提高了粮食产量,实现了农民大幅增收。在“绿色革命”取得成功的同时,过分依赖杀虫剂和农药的作物种植方式也对当地农户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980年,为了减少农户在控制病虫害时对农药和杀虫剂的过度依赖。在澳大利亚、荷兰和阿拉伯海湾基金会的资助下,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开始在东南亚实施水稻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项目,该项目实施的关键是让项目地的农户有效掌握IPM技术。为了快速推广水稻IPM 技术,菲律宾等国开始尝试着开展一项持续5个水稻生长季的农民培训计划,并总结出一套新型农民培训方法,在这种方法基础上形成的农民培训模式便是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农民田间学校(IPM—FFS)。此后,IPM田间学校和类似的培训项目开始在很多地区涌现,并在印度尼西亚形成了开展田间学校的第一股热潮。1989年印度尼西亚政府和美国国际开发总署(USAID)联合在印度尼西亚开展了水稻IPM项目,并由FAO提供技术援助。项目最初在印度尼西亚的日惹(Jogyakarta)等4个地区开办了200多所田间学校,并在1990年拓展到爪哇、苏门答腊、南苏拉威西等6个省。总计开设农民田间学校1 880所。在水稻田间学校取得成功的基础上,1991年FAO开始在印度尼西亚轮作作物IPM示范项目中举办大豆农民田间学校,并逐步在亚洲其他国家推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农民田间学校已经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加勒比海、东欧等地大面积开展,并且已经引入丹麦和美国等发达国家。随着田间学校从亚洲向欧洲普及,其运作模式为了适应项目地的社会文化环境而不断进行调整,关注点也从IPM 扩展到集约化农业生产和管理(IPPM)。

二、世界农民田间学校发展概况

(一)亚洲

农民田间学校起源于亚洲,并在很多国家广泛开展,其实施主要依靠政府和国际非政府组织的项目推动。随着水稻和蔬菜田间学校的成功开展,FA0从1999年开始在亚洲6个国家推行棉花田间学校,并将水稻种植中的IPM—FFS模式应用于棉花和其他农作物。目前,田间学校已不再局限于病虫害的治理,而是拓展到多个发展领域,比如在尼泊尔社区林业管理项目中开展的林农田间学校、在印度尼西亚性别参与发展项目中开展的妇女田间学校、在柬埔寨艾滋病防治项目中开展的生理卫生田间学校以及在孟加拉网开展的渔业田间学校等。在印度等一些国家,田间学校不仅形成了适应本国发展实际的运行模式,而且构建起了一套完善的信访体系作为补充,从而提高了田间培训的整体效果。虽然田间培训比传统培训模式效果更好,但是相较亚洲各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农民参与田间学校的比例仍然非常低,平均只有1%到5%左右,田间学校的辐射带动性依然有限。

和其他地区相比,亚洲的农民田间学校主要依靠国际和国内非政府组织开展的项目资助,像在印度尼西亚开展的田间学校则完全依靠项目基金运行。目前开展田间学校最成功的国内非政府组织之一便是爪哇的农村技术发展协会(LPTP),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组织农户参加辅导员培训班,将他们培养成为农民高级辅导员,然后再通过他们开办的田间学校培训农民带头人。除了在培训班上传授参与式方法和IPM技术,LPTP还进行高新技术的推广与普及,比如教授辅导员使用计算机和数据库。相较国外非政府组织,LPTP能够更加灵活地对现实情况进行回应和变通,比如当地青壮年劳动力一年会有10个月进城务工,因此农业劳动具有女性化和老龄化的倾向,于是LPTP根据这种情况开办了针对妇女和老人的大豆田间学校,参与者对此表现出极大热情。目前,LPTP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将培训班拓展到其他村庄,并通过不同村庄的交流实现技术的创新与扩散。

(二)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

农民田间学校分别于1993年和1995年引入苏丹和肯尼亚,随着1997年IPPM项目在津巴布韦的成功开展,田间学校得以在非洲大面积推行,目前已经推广到27个国家和地区。和亚洲不同,非洲农业的杀虫剂和农药使用量并不大,因而这一地区田间学校的关注点更多集中在作物增产和卫生保健方面。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由于人们疾病预防意识的薄弱,艾滋病和疟疾肆虐.造成大量劳动力的丧失,致使保健、预防传染病以及生理卫生常识被作为当地农民田间学校的重要培训内容。目前,FAO和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等机构开始针对疟疾和吸血虫病的传播实施干预活动,其中尤以FAO开展的性别与发展服务项目成效显著。FAO选取非洲东部和南部的一些国家开展发展干预试点工作,并在9个非洲国家建立了田间学校。这些田间学校包括农民生活学校(FLS)和青少年田间学校(JFFLS),其宗旨便是通过开展培训服务提高当地农户的整体健康水平,抑制艾滋病等传染病的大规模扩散,并且着重关注孤儿、妇女等弱势群体。

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所开展的田间学校同亚洲一样主要依靠项目支持。但是随着周际组织资金支持力度减弱,迫使一些国家在田间学校组织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和摸索,以便建立可持续的培训发展机制。比如国际土地开垦与改良研究所(ILRI)于2006年停止了对肯尼亚农民田间学校的技术经费支持,但是在当地农户的共同努力下,田间学校在2008年基本得到恢复,并且建立了完善的资金供给模式和组织培训体系;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IFAD)在肯尼亚西部针对妇女开展的商业计划将小组式的生产与田间学校相结合,通过以小组为单位设立发展基金来实现培训活动的内部支持;在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许多参与田间学校的农民学习小组在互信的基础上已经演化为正式或非正式的民间协会或组织,并且和一些公司企业结成供销网络。与亚洲相比,非洲田间学校所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比如东非和南非所开展的田间学校主要涉及土壤改良、畜牧、水土保持、资源集约利用、灌溉等领域,而西非主要开展的是特种作物田间学校,比如可可、豇豆等。

(三)南美及加勒比海地区

随着拉丁美洲各国开始在传统农业推广和服务模式基础上建立起现代化的农业政策体系,为了使农业推广工作更好地适应当地农业生态系统和丰十会经济条件,田间学校被当地推广人员所关注并逐渐付诸于实践。田间学校最初引入南美洲得益于20世纪90年代国际马铃薯协会(CIP)和FAO在部分国家开展的马铃薯IPM 项目。在项目开展过程中,社区农民研究协会(CIAL)的建立和“农民一农民”推广模式的应用有效避免了公共服务系统的低效和失灵。在此基础上,1999年,国际马铃薯协会以及合作机构在国际农业发展

基金会的资助下开展农民田间学校试点上作,首先确定的试点地区包括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和秘鲁在内的6个国家。试点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农民高级辅导员,使这些受训农民在接受培训后能够在自己所属的社区内继续开展田间培训,从而发挥田间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在项目取得成功之后,田间学校又被相继引入哥伦比亚、墨西哥以及中美洲各国,并在近几年扩展到多米尼加、海地、牙买加、特里尼亚和多巴哥等国。

同非洲一样,南美和加勒比海地区开展的农民田间学校也借鉴了不少亚洲已经取得成功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对组织模式进行了创新,其中最为成功的便是风险防范机制的引入。比如在厄瓜多尔,农户开始通过田间学校与一些诸如肯德基和菲多利等大型食品企业签订生产合同,并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和风险基金削弱市场风险的冲击。近几年,以哥伦比亚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开始建立一种自给自足的田间学校运作机制,逐渐摆脱项目基金的外部支持,形成以社区组织为核心的内部独立运作模式,进而实现社区合作组织与农民田间学校的有机结合。

(四)中东和北非

1996年田间学校开始在埃及进行试点,从而标志着这种培训模式被首次引入中东和北非地区。由于风俗和文化的差异,田间学校在中东和北非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其应用实际上更像是一个改良和本土化的过程。在普遍信奉伊斯兰教的中东和北非地区,顺从是当地人普遍奉行的行为准则,因此田间学校这种自下而上的推广模式难以被当地政府部门和社区管理者所接纳。为了将参与式培训方法和自下而上技术推广路径引入阿拉伯世界,项目人员开始在当地进行宣传活动,通过与农户、培训者的合作来对现有田间培训方法进行调整,以使其运作模式更符合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并潜移默化地向当地组织者和农户灌输赋权与参与式理念。虽然直到2005年田间学校模式依然没有在埃及周边国家广泛推行,但是一些小规模的试点工作却相继开展。在阿尔及利亚、伊朗、约旦、吉尔吉斯斯坦、黎巴嫩、摩洛哥、巴勒斯坦、叙利亚、突尼斯、土耳其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依靠项目设立的农民田间学校已经被当地农户所接纳,项目人员下一步的工作就是争取在2015年之前实现田间学校的大面积普及。目前,中东和北非地区田间学校的普及主要依靠5个项目支持,其中4个项目是有关IPM,1个项目主要针对盐碱土地改良。

(五)中欧和东欧

2003年,FAO首次在中欧和东欧的7个国家推行农民田间学校,主要目的是通过IPM 和田间培训提高当地农户防治玉米病虫害的能力,抑制两部玉米根结线虫的蔓延,其工作重点是强化农场管理力度和进行农业生态系统的检测评估。在工作开展过程中,项目组织者也尝试性地运用一些新的工具和方法,比如将“风险分析图表”作为农户和社区进行风险管理的有效工具,以便提高当地农户的抗风险能力。目前有两个新项目已经在亚美尼亚等国开展,分别为FAO基金会组织的鼠害防控项目和美国农业部(USDA)资助下的田间学校普及项目,这两个项目的开展标志着农民田间学校在欧洲地区的推广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田间学校已被当地官方正式认可为一种有效的成人教育途径。

三、启示与借鉴

首先,田间学校的应用需要进行本土化的调整,以适应当地的实际发展需要。中国农民田间学校的开展基本依靠国内外发展项目的支持,组织者所应用的原则与方法也主要来源于亚洲其他国家的一些成功经验。但从实际来看,一些在其他国家被证明成功的方法和流程在中国却并不适用,农民也很难适应这种新型的培训模式。从一些国家开展田间学校的经验来看,在项目设计初期组织者需要向农户传递参与式推广理念,并采用一些过渡方式使农户逐渐适应这种田间教学模式。当农户参与培训当中时.,培训者可以适当运用一些符合当地文化传统的方式促使农户将自己视为课堂的主体,并积极主动投入到田间学习当中。

这些方式主要依据当地的实际条件进行设计和调整,比如创办期刊小报、举办大田日或研讨会、开办农民剧院等,通过多样化的形式丰富教学活动,从而使农民在培训中获得自我身份的认同,使自己在轻松的氛围中有效掌握和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发挥田间学校的功效,从而打破中国田间学校“热在上头,冷在下头,死在田头”的怪圈。

其次,农民田间学校需要成为社区农户网络化、联盟化和组织化的基础。在中国很多地区,农民田间学校仅被视为是一种单纯的培训行为,均以社区为单位孤立地运行,培训内容也主要以技术示范为主,注重知识的传输与扩散。但是从国外很多地区的发展实践来看,农民田间培训的重要目的之一便是通过培训活动实现群体的组织化与网络化,使不同参与群体之间实现社会关联与相互信任,于是组织建设和能力建设便被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在这种农民主导型的社会网络构建过程中,田间学校被作为一种连接不同群体的媒介和平台,从而使田间学校从一种简单的教育行为转换为一种参与式推广服务。在中国今后开展的田间学校工作中,需要培训者利用田间培训的平台向农户传递合作精神与管理知识,并且培养参与农户的自组织建设能力,鼓励学员利用项目实施的机会建立自己的协会或者合作社。当项目结束后,这些民营组织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组织田间培训,并向学员提供市场服务,从而实现田间学校以点带面式的大面积推行。

最后,田间学校的发展需要从项目推动型向政府推动型转化。目前中国开展的农民田间学校绝大多数都是依靠国际发展项目,政府和国内非政府组织参与的比重较少。随着田间学校作为一种较好的农民培训形式被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和组织所认可。其支持模式已经逐渐从外部支持向内部支持过渡,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开始在田间学校的推行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田间学校已经在努力探索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要逐渐摆脱对国外发展项目的依附,将其转变成为一种本土化的推广教育方式。虽然一些试点地区已经建立起合作组织支持模式,依靠组织基金支持田间培训的开展,但是在大多数地区,政府仍然被作为主要的组织者和资助者。目前,中国的非政府组织还处于发育阶段,难以独立开展田间学校项目,于是政府就应该承担起发起者和组织者的责任,并且对项目开展提供资金支持。政府参与推广田间学校有利于培训活动的可持续运行。有利于田间培训模式在全国大范围推行,有利于从宏观层面对项目进行有效监管、调控和评估。

第二篇:博湖县农民田间学校“活动日”

博湖县农民田间学校“活动日”

7月2日星期二,又是博湖县田间学校活动日,老师还没有到,农民学员都纷纷在博湖县本布图镇鑫农合作社的教室里等候了。学员们学习主动性高,上课前学员们就交了上节课堂布置的作业填写观察记录表,还有的农民在问今天上什么课?

上节课,高校长让大家回去观察自己家温室大棚或拱棚种植的蔬菜(辣椒、西红柿、豇豆等任意选择一种),进行观察记录。不但要学会诊断自己家温室大棚或拱棚种植的蔬菜发生了什么病虫害?而且还要结合地块整体情况,找出蔬菜发生病虫害的原因,然后再对症下药,采取防治措施。农民在田间学校上课,就是要教会农民学员怎么观察蔬菜病虫害,帮助找出病虫害发生的原因。改变以前农民问老师,“这是什么病?怎么办?”的传统思维,让学员自己积极主动寻找解决办法。课堂互动环节中,大家积极发言,纷纷向老师提出了在自己家温室大棚或拱棚蔬菜种植过程中碰到的疑难问题。高校长都认真详细给予解答。高校长结合最近阴雨天气,还特别提醒农民学员要注意工业番茄早疫病的发生,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如有病害发生及时打药进行防治。

这节课结束了,农民学员薛志品急急忙忙来到老师跟前问问题,他因为卖瓜来晚了,课后又补上这一课。学员薛志品还和高校长一起讨论阴雨天气种植甜瓜容易得病和种植西红柿辣椒叶片萎蔫的原因。

田间学校深受农民喜欢,本来本布图镇鑫农合作社田间学校学员只有35人,结果有48人来参加了田间学校“活动日”。

第三篇:2009年昆明市IPM农民田间学校

2009年昆明市IPM项目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总结

IPM项目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为帮助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以提高农民素质入手,达到发展中国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该项目在中国于2003年初正式启动。

FAO蔬菜IPM项目注重“以人为本”,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以实践为手段,坚持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手段进行技能培训,使每个学员有了参与的机会,多动手、多动脑,以便快速掌握IPM技术,加强和改善技术推广模式,注重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IPM依然以病虫害为纽带,然而它不局限于病虫害的控制和减少害虫数量使之在经济为害水平以下,IPM的切入点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好的作物管理是基于对作物生态系统的认识,其中包括病虫害、天敌、健康的环境,定期实物、实地观察是这一工作的重要内容,种植健康蔬菜是蔬菜IPM项目的首要原则。

本项目旨在通过参与式成人非正规培训方式向基层植保技术人员和广大菜农普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其内涵广泛,在技术上不局限于病虫害防治技术,而且还包含了农作物从种到收的就地取材、物尽其用的田间农事技术技能,在目标上不仅培训农民学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科学决策,更注重培养农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蔬菜生产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IPM项目自2003年在我省实施以来,先后在我市呈贡、寻甸开办过两期省级农民田间学校辅导员(TOT)培训班,我市有5人参加过培训。农民田间学校培训先后在我市呈贡、西山、寻甸、宜良、晋宁、安宁等地县(市、区)开办农民田间学校40期,培训农民1150人,农民田间学校的开办受到当地农民的欢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为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农业生产发展需求矛盾,通过学习和实践性应用先进的农民培训方式,培育新型农业推广体系人员,革新传统农技推广方式,扩散式培养新型农民,有效推广农业新技术,从而发挥农民在安全农业生产、农业生态建设、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在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于2008年4月9日至6月20日在晋宁县开办了首期昆明市IPM农民田间学校辅导员(TOT)培训班,培训学员26人。至此,我市共有IPM农民田间学校辅导员31人,扩大了培训面,加快推进我市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民田间学校是实施IPM项目的平台,项目实施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于农民田间学校的开办的好或坏。为使每个学员都有充分展示的平台,2009年在昆明市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由昆明市植保植检站主持,在全市开展农民田间学校培

训40期。现将昆明市2009年农民田间学校开办总结如下:

一、制定培训计划,签订培训任务书

拟定全市IPM农民田间学校培训计划及实施方案,于2008年12月底,召集全市IPM农民田间学校辅导员及所在站所长一同就培训任务、责任等进行安排。

二、培训内容

培训作物以当地而定,根据IPM项目培训理念、原则和要求,采用参与式、启发式、互动式的成人非正规教育方式,以田间为课堂,以作物为中心,在作物全生长季节开展培训。培训内容围绕IPM四项基本原则,以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量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最终达到社区IPM行动的目标。

三、完成情况

IPM项目农民田间学校,截止10月23日,全市已开展农民田间学校培训41期,其中以农民为中心的培训班39期,培训农民学员1135人,以学生为中心的开办2期,培训学员45人。现已开办结束39期,还有2期正在开办中。培训作物包括:水稻、玉米、蔬菜、苹果、西瓜、葡萄、核桃等。寻甸县七星村IPM农民田间学校以水稻高产创建栽培及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为主线,加之水稻扣种稀播、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等技术,通过学员参与种植的水稻与其他农户自己凭经验种植水稻相比较,学员参与种植的水稻施用农药减少了

40%、化肥量减少约25%,投入减少约25%,产量增加27.9%,保护了生态,增加了农民收入,取得了较好效果。省、市专家及昆明14个县(市、区)农业部门的局长及相关植保技术人员到寻甸县现场进行观摩,农民田间学校的开办得到了上级的高度评价,同时也得到了当地部门及农民的好评。

四、取得的效果

IPM项目农民田间学校影响深远,通过学员实践种植的作物与农户自己凭经验种植作物比较,学员实践种植的作物施用农药、化肥量减少约30--50%,投入减少约20%,产量增加5-10%,防效达80%以上,保护了生态,增加了农民收入。参加过农民田间学校的农民学员,增强了综合防治理念,加深了对生态农业、环境保护及对身健康的保护,学会了独立分析决策。2009年在西山、呈贡、安宁、晋宁、嵩明、富民、寻甸建立IPM示范村13个。推广应用杀虫灯、黄牌、性诱剂、毒饵站、糖醋液、稻田养鸭等技术1.68万亩,辐射应用面积15.3万亩。通过IPM项目的实施,将会对减少农药、化肥对滇池面源污染,促进清洁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五、存在问题

1、由于经费的欠缺,一个县区仅有一个培训班,多的也只有5个培训班,农民间IPM技术影响、扩散力相对较慢,IPM技术得不到快速应用。

2、加强IPM项目的宣传,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广泛关注。

六、下步打算

1、要强化宣传,加强领导,通过开展农民田间活动日,让更多的人认识IPM,重视IPM,支持IPM。

2、深入推进农民田间学校的开办,各区、县、市每年至少开办3—5期农民田间学校。

3、每年组织一次辅导员(TOT)回顾与交流,分享在FFS培训中的经验和探讨存在的不足。

昆明市植保植检站

2009年10月26日

第四篇: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概况及启示

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概况及启示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现状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畜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以养羊、养牛为主。绵羊数量居世界首位,素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之称。澳大利亚现有绵羊1.5亿只,养羊业的产值达l8.2亿澳元。绵羊品种主要是以产毛为主的 Merino(美利奴)羊,占羊总数的75%,美利奴羊与波尔山羊的一代杂交品种占12%,美利奴与其他品种的杂交后代占9%。羊毛产量达110万吨,远销国外,是最主要的出口商品,在出口产值中占农业产值的43%。

澳大利亚养羊业分三个类型:一是天然草场粗放经营区,面积最大,但羊的数量不到全国的30%,草场载畜量极低;二是小麦种植和养羊兼营区,该区种植谷物和部分人工草场,羊的数量占全国的40%,主要饲养肉羊和肉牛;三是高雨量区,主要靠人工种植牧草,广泛使用机械,兼营肉牛,羊的数量占全国的30%以上。

澳大利亚的牛主要有荷斯坦牛、安格斯牛、布朗盖斯牛等品种,牛的存栏头数约2740万头,年人均消费牛肉36.2kg。有11022个奶牛农场,130个奶业加工厂。奶牛230万头,每天每头奶牛的产奶量平均为28L。每年从养牛中产生的效益达77亿澳元。

澳大利亚的猪有300多万头,年生产猪肉282万吨,年人均消费猪肉18.8kg。家禽存栏760.8万只,禽肉年产量73.2万吨。同时澳大利亚的水产资源很丰富,捕鱼面积比国土面积还多16%,是世界第三大捕鱼区,年产鱼35万吨。澳大利亚的粮食、肉类、其他畜产品在农业产品中的比重分别为48%、27%和25%,羊毛、牛肉和牛奶的经济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24%、16%和5%,畜牧业作为高附加值的产业得到了高度重视和发展。澳大利亚农业产值280亿澳元,其中出口肉类产值55亿~60亿澳元,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畜牧业生产高度依赖于国际市场。澳大利亚的羊毛、肉类的出口分别占世界的第一和第二位,是其农产品出口的主体,占出口商品的24%;出口农产品中,羊毛出口量可占其产量的95%以上,牛肉为61%。由于受到务农人员缺乏的限制,澳大利亚的畜牧业从起步时,就步入机械化生产模式,提高了生产规模和畜

牧业生产的整体水平,许多畜牧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得以迅速推广。2 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的特点

2.1 大力种植牧草,走以草兴牧的路子

澳大利亚有人工草场2580万公顷,一般是以70%的黑麦草籽和30%的红、白三叶草籽混播。三叶草喜温暖气候,夏季生长旺盛,起固氮作用,能促进黑麦草生长,而黑麦草在寒冷或潮湿的冬、春、秋季都能生长,这种科学的结合能使全年产草量比较均衡。人工草场每半月即可轮牧1次,每公顷可养羊l5~20只,高的可达25只,比植被好的天然草场高五、六倍。

2.2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发展可持续生态畜牧业

澳大利亚把草地建设和保护视为畜牧业生存和发展的脊梁,加强了草场的改良和建设,合理载畜,防止荒漠化。对国有贫瘠的草场,政府以较低费用长期(一般为99年)租赁给牧业生产者,避免了经营者掠夺式利用草场。通过科学围栏放牧和粮草轮作、禾本科和豆科牧草混播、建立永久草地和一年生草场,提高了草地生产能力和畜牧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主要措施有:① 实行区域性专业生产。年均降水量380毫米以下地区为畜牧区,以养美利奴羊为主,也养一部分牛。主要利用天然草场实行低密度放养家畜,约3.3公顷地养1只羊。年均降雨量380~500毫米地区为农牧区,小麦种植和养羊(牛)两业并行,家畜放牧的密度较高,大约 0.33公顷地养1只羊。年均降雨量超过500毫米的地区,建设人工草场种植高产作物,养畜以奶牛、肉牛、肉羊和猪、禽为主,种植业则有小麦、甘蔗、水稻、棉花、水果、蔬菜等。该地区实行高密度放牧,每亩可养羊1只左右。这种因地制宜的放牧制度,既能以草定牧,合理利用草原,保持水土肥力,又能种草养畜,防止过牧退化,稳步提高生产能力。②注意保护天然草场。澳大利亚天然草场面积很大,也存在水土流失和沙化问题。该国采取了一些有力措施保护天然草场:一是根据国家专设的研究机构应用遥感监测和实地调查取得的数据,对不同地区分别确定应控制的人口密度和牲畜头数,一旦发现有超载过牧或草场退化现象,立即采取补救措施;二是进行科学轮牧,天然草场也用围栏划分轮牧区,但面积较大,一个围栏往往上千公顷,有些农场还采用轮牧和休牧相结合的方法,稳定草场的生产能力;三是施肥,澳大利亚的土壤普遍缺乏磷肥,该国用飞机撒施过磷酸钙和磷钾复合肥,在缺乏微量元素的地区,还要加施硼、硫、铜、锌等,以保证家畜营养的需要;四是对耐贫瘠、竞争性强的耐牧性豆科草进行补播,以提高产草量。③因地制宜进行水利建设。澳大利亚不少地区利用自然地势,在较高处修蓄水池,同时向四周围栏内埋设塑料输水管,在部分围栏内设有自动控制饮水槽,供牲畜饮水用。④建立有效的草场建设机制。澳大利亚对不同地区的草场实行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和投资办法。凡是自然条件比较好的地方,草场均为农牧场主私人所有,投资建设草场由私人负责,草场自由转卖。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荒漠草场多为国家所有,农牧场主通过合同租用,或者由国家土地开发公司建成可利用的草场后,再卖给农场主。

2.3 家庭牧场从中小型为主逐渐向大中型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澳大利亚有各类农场12.65万个,目前年总产值在2万澳元以上的大农场占94%,64%的大农场从事谷物种植业、养羊业、养牛业或兼营其中两种或三种。94%以上的农场是家庭农场,其余为公有或私营公司所有,农场主使用自家的劳动力或其亲戚参加经营。农场兼营或兼业的趋势日益明显,而且兼营农场的收益也高于专营农场。20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有家庭牧场8万余个,目前已减少到5.3万个,每个家庭牧场平均养羊2500只左右,拥有耕地和草地400~1000公顷,其中养羊1000~5000只的家庭牧场占50%,其余家庭牧场养羊1000只以内。

2.4 生产作业高度机械化

澳大利亚畜牧业不仅规模大、科技含量高,而且现代化程度高,最主要特征就是畜牧业各个环节的生产作业都是由机械来完成。每个家庭牧场都有耕作、播种、锄草、喷药、收获、贮藏和运输等农业机械,有的牧场还有草地播种、牧草收割、打捆、青贮、切碎、饲料加工以及剪毛等牧业机械。特别是大型家庭牧场,一般生产设施比较完善,作业机械齐全,现代化水平更高。应用剪毛机械进行剪毛,每个剪毛工每天可剪200~300只羊的毛。在进行小麦收割时,几百公顷小麦仅用1 天多时间就可全部入仓。

2.5 围栏放牧

通过围栏,对不同畜种、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不同生产性能的家畜进行分群管理。对不同用途的草地进行科学的划区轮牧,使草地得到充分的利用和永久的保护,使草地生产和动物生产合理配置,实现物质和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良性循环。因此,对草地实行围栏管理和科学放牧,是畜牧生产中特别是草食家畜生产中应用的现代技术之一,也是畜牧业生产的明显特征之一。

2.6 注重科学技术研究,利用合作组织经营

澳大利亚政府十分重视畜牧业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在良种引繁、品种选育、疫病防治、检疫监测、牧业机械等方面加强了科研力度,培育出了一批优良牛、羊品种,取得了一些技术成果。澳大利亚科技人员培育的苜蓿草和地三叶草,牛、羊食后可以增加牛奶、羊毛的产量,增强牛、羊的免疫力;澳大利亚的剪毛机械和剪毛技术,可使剪毛时保持一定的羊毛长度,并能剔除低品质的羊毛,提高了羊毛产量,保证了羊毛质量。澳大利亚发达的畜牧业不仅来自农民的高生产率,而且来自于各类农民组织和中介组织提供的有效服务。这类组织除了充当农民利益的代言人外,还为农民提供各种生产经营技术服务,帮助农民进行会计核算,了解农产品产销市场行情,与农民签订购销合同等。在澳大利亚,一些基础性和技术性工作,如围栏建设、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牲畜配种和剪羊毛等,都有专门的公司帮助完成。

2.7 加强畜牧业疫病的防检工作

澳大利亚在发展畜牧业的同时,非常注重对动物及其产品输入的安全问题,生物安全的重点工作是致力于对外来动物的检疫工作。政府重要职责之一是检疫工作,而且有严格的控制和检疫措施。对引进的动物,检疫官必须到原生产地及其周围检查当地的动物疫病情况,引进后还要隔离6个月再次检疫无疫病后方可。政府绝对不允许进口他们认为高疫病风险的动物或从疫病高风险地区进口动物及动物产品。

2.8 高效的养殖方式,提高了畜牧业的市场竞争力

澳大利亚的养殖业以家庭牧场和农场的形式运作。譬如距墨尔本市几十公里外的澳洲美尔飞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牧场,该牧场拥有土地3000英亩,其中有1350英亩用于饲养奶牛,存栏奶牛1000头,该牧场现由一对夫妇及其儿子外雇一个工人管理,既负责防疫、改良,还负责生产管理。全部使用自动挤奶机,所饲养奶牛平均每头每年产奶6.5吨,牛奶送到另外一加工场,该场年利润50万澳元,充分体现了高效养殖给畜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由于澳大利亚的人口少,农场主用的合同工也少,所有养殖的机械化程度高、单产高、效率也高。有的农场主草场面积非常大,都是采用计算机管理农场,通过直升飞机管理畜群或进行喷药除草、杀虫,有的地方牛羊一年才能见到一次人。由于天然养殖,不用任何饲料添加剂,所生产的牛奶是目前最优质的,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2.9 教育、科研和推广紧密相连

澳大利亚的农业高等教育和农民专业培训由各个综合大学、职业专科学校、函授教育机构等完成,教学、科研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拨款,占整个科研经费的70%,其他的由企业、社团赞助或靠合作研究、技术转让及各种有偿服务等所获收入。国家还设有各类研究机构,承担技术开发研究、基础研究和技术咨询与推广。他们紧密联系生产实际,与生产者签订合同,开展合作和研究工作,其成果直接用于实际生产。澳大利亚畜牧业对我国的启示

3.1 提高对畜牧业重要地位的认识

畜牧业在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发展畜牧业既有利于农业的良性循环,丰富城乡人民的“菜篮子”,又有利于加工业和出口贸易的发展。畜牧业是澳大利亚的主体产业。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都在60%以上,而我国仅有35%以上。因此,必须进一步强化对畜牧业地位、作用的认识,加快畜牧业的发展,尽快提高其在农业中的比重。

3.2 坚持科技兴牧,调整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

澳大利亚畜牧业的科技水平较高,这是其在世界保持领先地位的要诀之一。这启示我国要进一步提高畜牧业的科技水平,要在畜种改良、先进饲养技术推广、动物疫病防治等方面狠下功夫,提高饲料报酬、出肉率、出栏率,尤其是要对畜禽品种改良采取扶持政策;要稳定基层畜牧兽医队伍,重视畜牧兽医人员和饲养人员的知识更新、技术培训;要科学地调整畜禽饲养结构,大力发展食草动物和特种畜禽,培养开发超大型、微型、功能保健型畜禽及合成家禽,逐步减少耗粮多的畜禽的饲养量;要大力发展秸秆养畜,不少地区秸秆养牛养羊已有一定规模,要加大推广力度,尽快形成优势;在调整畜牧业结构的同时,要相应地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种植牧草和饲料作物,变传统的粮经二元结构为粮经草三元结构。

3.3 拓展畜牧业流通渠道,积极推进畜牧业产业化

澳大利亚畜牧业产业化程度较高,不仅深加工能力强,而且流通活跃。河南省很多地区畜牧养殖业基础较好,已形成了一批基地。应以项目为载体,在培养与农民利益相联结的龙头企业上下功夫。培养和造就更多的有文化、懂经营的农民经纪人,在买方市场的形势下进一步打开畜禽产品的市场,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3.4 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澳大利亚的生态环境在当今世界属于一流,这对畜牧业的发展非常有利。造就一个蓝天碧水、大地秀丽、资源合理配置、生态良性循环的环境,不仅对畜牧业,而且对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为了促进畜牧业和农业及农村经济、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充分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业界应有忧患意识,按照 “十一五”规划,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第五篇:农民田间学校建设条件准备工作培训记录

农民田间学校建设条件准备工作培训记录

培训时间:

培训地点:

主讲人:

培训内容:

一、认识农民田间学校

1、什么是农民田间学校。农民田间学校就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是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以“实践”为手段,以“能力建设”为目的,以农民、辅导员为主进行信息、技术交流,经验分享的平台,是一种自下而上参与式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强调以农民为中心,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作用。参加学习的学员均为农民,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农业技术员担任辅导员,在作物全生育期的田间地头开展培训。目的在于启发农民、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能力,通过实践与实验形式活动,使农民具备科学决策的能力。

2、历史渊源。1984年FAO(联合国粮农组织)开始在东南亚实施水稻IPM(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项目,1992年FAO在IPM项目实施中总结出在田间全生长季办农民田问学校(FFS:Farmer Field School)的方法是使农民转变观念,成为改变乱用药现状,增加效益,保护环境的最好方法。1989年我国加入联合国粮农组织项目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以来,农民田间学校模式在水稻、棉花、蔬菜、茶叶、果树等农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中推广应用。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与创新,农民田间学校模式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农业推广体系中的一项重大

创新,解决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最后一道坎”的问题。

3、与传统推广方式、培训模式的不同。在推广理念上,农民田间学校遵循“以人为本,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原则,改变了自上而下、层层下达的传统形式;在培训方法上,以农民生产实际和需求为内容,采用参与式、启发式、互动式的培训方式,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培训方法;在教育方式上,注重引导和鼓励农民经过相互沟通与协调,组合成具有共同求知心理和致富欲望的团队,提升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自理”能力,增强农民发展生产的信心,辅导员不是通过讲课方式向农民传授技术,而是围绕农民学员设计问题、组织活动,鼓励和激发农民在生产中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制订解决方案并完成实施,使其最终成为现代新型农民或农民专家。

二、成立蒲莲乡农民田间学校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来自文墨星河)60%-80%的水平,我县地处我国西北内陆,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更低。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创新推广方法是解决推广难的有效途径。农民田间学校并不仅仅是把学校办到田间地头,更重要的是一种农技推广方式方法的创新。农民田间学校是以农民为主角,以现场为课堂,是一种针对农民生产实际需求的参与式农技推广新方法。

2、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我县农村普遍存在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对农业生产新技术接受慢等问题,农业科技人员也无法

充分发挥推广农业新技术的潜能。而农民田间学校是以农民为中心,在农民田间学校辅导员的组织下,以田间为课堂,采用以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为特点的技术培训活动。农民田间学校贴近农民,注重实践,是连接农民与农业技术的纽带,是创新推广机制、推动科技进村入户、培养农民专家的平台。

3、有利于更好的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因受教育程度、生产经营水平等的不同,农民建农业科技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在时间精力上,农技员很少深入农村开展农民需求调研;在推广方法上,农技员有什么技术就培训什么,没有认真调查农民需求;在推广效果上,缺乏农民评估和效果考核,而农民田间学校测完全改变了这一模式,倡导以农民为主角,以需求为导向开展培训,目的性、针对性非常强。

三、蒲莲乡农民田间学校建设规划与目标

1、建设规划。经过多方调查、积极筹备,蒲莲乡农民田间学校于2011年2月22日正式成立,是第一所农民田间学校,下设小康营乡小康营村、连搭乡**村、新营乡红土坡村、中连川乡中连川村、三角城乡高墩营村等五个教学班。组建蒲莲乡农民田间学校组织领导机构,蒲莲乡农技推广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张成荣同志担任校长,副主任金胜利、副主任张雷、支部书记马义成担任副校长,教务处由金胜利同志兼任主任,成员由汉晓红、陈政仁等同志组成,每个教学班遴选负责人、辅导员、所在村领导各一名,负责人由蒲莲乡农技推广中心入选**市领军人才初选范围的六名同志担任,辅导员由蒲莲乡农技推广中心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技术干部担任,必要时聘请省市大专院

校、业务单位的专家教授担任特聘辅导员,为了便于组织管理,同时聘用所在村主要领导进行协调组织。

目前蒲莲乡农民田间学校所设五个教学班主要以种植业为主,运行正常后,通过积累总结经验,待条件成熟后向其它村社、其它领域(如养殖业、农业机械)扩展和延伸。

三、蒲莲乡农民田间学校运行与管理

(一)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构建技术支撑体系

1、辅导员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农民田间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的关键。要加大对各教学班辅导员培养的力度,选派有专业技能、有实践经验、有沟通和协调能力、有亲和力的技术人员担任辅导员。

2、加大对辅导员的培训培养力度。定期不定期的举办辅导员培训班,组织辅导员外出参观学习,提高辅导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3、探索建立辅导员准入制度。在农民田间学校运行过程中,要及时了解掌握辅导员的工作情况,对组织活动不及时或长期不组织学员活动,学员反映强烈的辅导员要予以调换,同时要及时将符合条件、工作能力强的技术人员吸收到辅导员队伍中来。

4、要将农民田间学校建设与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扶贫科技培训及正常培训等紧密结合起来。

(二)、学员活动与管理

1、招生对象与条件。年龄在18周岁至55周岁,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热心农业科技、吃苦耐劳、身体健康,能够坚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和农科示范户;原则上各教学班学

员以本村人员为主,采取个人自愿报名,填写报名申请表,先由各教学班辅导员会同所在村负责人进行初审,最后由蒲莲乡农民田间学校审核,通过2-3个月遴选确定正式学员。

2、各教学班辅导员要制定系统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建立健全学员档案和田间学校的运行管理档案。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根据农民种种植业生产规律,以一种或几种作物的生长周期为依据,合理确定活动内容,每1—2周开展一次参与式、启发式、互动式农民活动日(特殊农时季节可适当增减),每次活动不少于3小时,全年活动日次数20次以上。培训内容突出知识与技能的先进性、实用性、针对性和综合性,根据农民需求和市场需求,制定每节课内容,结束后要进行培训效果考核评估。

3、每个教学班建立至少一个试验示范田(场),用于农民学员田间(或实地)开展新技术、新品种试验操作,现场观察、调查、分析与实践,使农民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组织动员学员承担试验项目,参与试验实施。

4、建立定期检查与观摩制度。蒲莲乡农民田间学校定期组织有关方面人员对各教学班的活动情况进行观摩、检查与交流,每个教学班每年至少组织1-2次观摩、检查与交流活动;组织班与班、组与组、辅导员之间、优秀农民学员之间等多层次、多领域的观摩学习与交流活动,促进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全面发展。

5、各教学班要充分利用村级现有的公共信息栏或编辑农民需求的技术信息专刊,宣传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信息等,并定期进行

更新。

下载世界农民田间学校发展概况及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世界农民田间学校发展概况及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通苑农民田间办学校 既有特色又见效

    农民田间办学校 既有特色又见效 2012年12月5日塘川镇大通苑农民田间学校蚕豆栽培技术培训班结业典礼在塘川镇大通苑村委会举行。30名学员经过一年多的课堂教学和田间实践,完......

    铝工业概况及发展

    铝工业概况及发展 铝在地壳中分布广,平均含量为8.1% ,仅次于氧和硅,居第三位,在金属元素中居第一位。全球铝矿资源丰富,储量巨大,其中澳大利亚、几内亚、巴西、牙买加、印度及中国......

    GIS基础知识及发展概况

    GIS基础知识及发展概况GIS定义 地理信息系统(G1S)是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应用系统,它能把各种信息向地理位置和有关的视图结合起来,并把地理学、几何学、计算机科学及各......

    国外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及启示

    国外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及启示 摘要:发展农民合作组织一直是众多学者和农村发展工作者们认同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中国目前农民合作组织也呈现出飞速发展的局面,但是由于地域差......

    腴地乡农民田间学校药业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

    腴地乡2014年度农民田间学校 药业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为了打造腴地乡万亩中药材示范基地,结合搞好腴地乡2014年度农民田间学校建设,在县农委的大力支持下,在乡党委、政府的统......

    国内外绿色建材发展概况及感想

    国内外绿色建材发展概况的比较与感想 贾晨希 (08设备2班200815360206) 摘要 通过国内绿色建材的发展概况与国外绿色建材的发展概况的比较,大家可以了解到中国在建材绿色化方面......

    城市景观设计概况及发展历程

    城市景观设计概况及发展历程? 城市建设是一个历史范畴,任何一座城市在营造自己的文化环境时,都需要在原有城市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使城市形象独具特色。城市文化环境的营造......

    农民组织形式的比较及启示(推荐)

    农民组织形式的比较及启示 摘要: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在农民组织化尤其是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本文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美国、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