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沟分矿调研报告[范文模版]
20XX 报 告 汇 编 Compilation of reports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
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思想切实防范和遏制各类事故
---对大沟分矿安全生产管理情况调研
近年来,由于南山煤矿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始终处于被动的局面,至今未能扭转。为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严防煤矿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并有效地将各类重大隐患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严查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深层次的问题,经矿领导研究决定,矿机关纪委、计划财务科、劳资科、安全通风科、生产技术科、扩建办、信息中心相关工作人员组成调研小组,于2011 年 3 月 1-3 日驻南山煤矿各分矿以及扩建工程项目对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按照《调研》通知要求及调研的主要内容,由生产技术科、计划财务科工作人员组成调研小组,对大沟分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
大沟分矿管理人员及员工现状
大沟分矿现有员工 86 人,其中分矿领导 5 人,分矿部室 14 人,采煤队 43 人,服务队 24 人。设有 1 个采煤队,1 个服务队。工程队 2 个,施工工程点有:1217 水平B 18 煤层工程班,1217 水平B 18煤层回风巷工程班。
二、大沟分矿安全生产情况
大沟分矿 2011 年一月份计划生产原煤产量 3624 吨,实际完成 1506.9 吨,完成生产任务的 42%,欠产 2117.1 吨,二月计划产量 3020 吨,实际完成 1507.9 吨,完成生产任务的 50%,欠产 1512.1吨,两个月共欠产 3629.2 吨,致使生产经营情况陷入较为困难的境地。现就未能完成计划任务的主要原因调查如下:1、存在的客观原因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1)、1217 水平东翼采区采至 2500 米处,1 台、2 台、3 台采煤工作面在推进的过程中相继遇到断层,顶板的管理工作难度加大,采煤工效受到了较大影响,1 月 27 日 2 台回采工作面发生大冒顶,使 83 根单体液压支柱、塘瓷溜槽等材料被埋压而无法回收。这一突发非伤亡事故造成了大沟分矿采掘严重失调的状态,春节后,主要工作不得不转入为回采工作面重新布置而进行顺槽、切眼的开拓掘进工程。
(2)、矿延工程由于工程班的人员组织没有到位,导致工程的掘进进度、计划目标无法实施和完成。2、存在的主观原因
分矿领导对煤矿的工作计划、组织实施需进一步的完善,监管过程预见超前性不够严密,自作主张,采区工作面生产时没有与总矿科室及分管领导进行沟通汇报,造成 2011 年 1 月 27 日大沟分矿1217 水平2500mB 22 煤层以东 2 台回采工作面发生大冒顶,造成 83根单体液压支柱、塘瓷溜槽等材料等其他材料无法收回,直接经济损失约 8 万元。
三、
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1、管理制度和责任制落实方面
在落实煤矿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规程、质量标准等方面存在不足,矿领导跟班下井执行不严,未做到与工人同时升井;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够认真;井下从业人员年龄普遍偏大,工程施工作业人员不稳定,流动性大,管理难度大;分矿干部职工重生产轻安全的思想仍然存在。2、安全生产基础管理方面 大沟分矿安全生产基础条件较差,加之分矿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不高,现场管理不到位,班组对所安排的工作存在走样或不能保质保量完成,执行力不强。较低的管理素质和技术业务素质导致部分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管理人员不能胜任现阶段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管理机构配备不全,工程技术人员缺乏,安全生产责任制难以落实,以技术负责人为核心的技术管理体系难以形成,技术管理较薄弱,图纸、资料不健全不完善,技术资料缺失;没有认真贯彻《作业规程》的现象时有存在,致使矿延工程进行缓慢,现场的管理工作未进行很好的协调,没有充分利用工时。3、煤矿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方面
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彻落实不到位,治理整改工作不够彻底,尽管分矿建立了隐患排查制度和安全责任制,但一些事故隐患,尤其是重大事故隐患仍未彻底治理和消除;隐患登记和报告“避重就轻”,普遍不能集中反映存在的重大隐患。4、通风管理方面
一是通风设施距离标准化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采区内密闭墙构筑质量差;二是部分局部通风管理不够规范,存在随意停开风机现象,风筒漏风及接头不规范现象仍然存在;三是瓦斯防范意识不强,瓦斯检查制度执行不严,瓦斯报表审核签字不严;四是存在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使用、维护、管理制度不健全,大部分甲烷传感器不能定期调校和进行断电试验,传感器数量不足,安装位置不符合要求等现象。5、综合防尘方面
不能长期坚持综合防尘工作,措施落实不到位,有时存在喷雾设施不齐全的问题,采煤工作面、掘进工作面、转载点处虽安装了洒水降尘管路及喷头,但不能正常使用。整个矿井管线积尘现象比较普遍;隔爆设施设置安装不合要求。6、防灭火方面
未建立综合防灭火系统,未按规定编制防火设计,防火措施不到位。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7 7、采掘方面
存在未认真执行年度采掘计划现象,分矿领导没有做好采掘方面的合理安排与部署,在缺少劳动力的情况下,仍然把生产放在第一位,未认真对待以掘保采工作,至今未扭转采掘关系紧张的局面;对于外包工程进度、质量等,分矿未充分将其纳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监管工作不够认真。在推行新的支护改革和采煤方法改革方面从思想上没有得到解放,一直采用老一辈留传下来的采煤工艺,新的采煤工艺亟待取代目前的工艺。8、防治水及自然灾害防治方面
根据兵团安监局规定必须遵守“逢掘必探,先探后掘”的防治水原则,在探放水方面落实不够,大沟分矿目前所有的掘进工作面都没有探放水设备,无探放水记录;未开展水文地质预测预报工作,自然灾害防治的重视程度还不够。9、机电运输方面
存在无计划停电,设备多负荷大、电压低现象,还不能充分实现安全供电;机电设备使用管理较差;对运输安全设施不能经常认真检查,电瓶车司机兼做把钩工使用。、劳动保护方面
对从业人员培训制度落实不扎实,对职工劳动保护工作重视程度不足。、图纸资料管理方面
图纸与井下巷道实际不符,不能及时进行实测填图,资料管理混乱,不规范。、管理方式、方法方面
从理论上讲,促使全员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是宣传教育。但以往的安全教育大多是“你说我听,你打我通”。要使安全工作入心入脑,还应注重情感的投入,全面采用亲情教育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法。而分矿领导对职工没有做到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而是采用拖工、谩骂的管理方式。使职工对企业没有了信心,缺乏主观能动性,对矿领导没有亲和力,见面产生避而远之的行径。、职工思想动态分析方面
二月份,大沟分矿由于现采工作面地质状态的变化,完成生产计划任务落空,经营效益很困难,春节后分矿及时召开职工大会,对安全生产的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和动员。本月职工思想主要集中表现出以下动态:
动态一:部分职工对短时期内大沟分矿能否扭转经营困难局面的信心不足,因而导致在工作中的积极性不高,部分工作任务完成的不符合要求。
动态二:对工资分配中存在的疑问解释不太满意,特别是服务队的职工反应较强烈,经过矿里的协调,该队职工的思想情绪已趋于稳定。
动态三:绝大部分职工对进一步强化安全学习培训表示支持,积极参加了分矿组织的全员安全学习培训的每月考核,促使职工提高了学习掌握安全生产知识技能的主动性,加强了自保、互保意识,规范化作业的意识。
四、重大隐患的认识上、解决上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
大沟分矿所有职工必须认识到,影响大沟分矿安全生产的重大隐患是顶板管理和掘进工作面超前支护以及探放水措施。由于大沟分矿目前采区布置在 1217 水平2500mB 22 煤层东翼断层附近(地质报告精查中提及),因断层地带围岩比较破碎,顶板压力大发育紊乱,岩石裂隙大且容易造成透水事故,因此如何防范以上三个方面隐患,是大沟分矿工作的重中之重。
首先对大沟分矿在顶板管理上要解决的是,一是必须督促分矿配齐配足专职顶板管理人员,明确其具体的工作职责、工作时间、报告文档·借鉴学习工作范围,分片分段加强巡回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二是现场操作工人必须按照《作业规程》做到及时敲帮问顶,支护到位,成排成行,杜绝工作面现场空顶作业,冒险作业,在处理危岩时技术人员必须现场指挥,制订科学的方案措施方可进行,切实防止顶板事故发生;三是井下值班带班领导,必须对专职顶板管理员的工作和工人的支护情况进行经常性的检查、抽查,及时解决顶板管理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四是确保集中运输巷、回风巷,检修、维修、支护到位。
其次各台阶的顺槽掘进必须按《作业规程》要求支护到位,支护高度必须在《作业规程》规定范围内。所有的掘进工作面必须要有超前支护,严格执行探放水措施进行作业。
五、现场工作人员“三违”情况分析
调研组对大沟分矿 “三违”人员进行了查处,主要表现在部分“三违”现象重复发生,查处力度较小,对“三违”现象的产生应从以下进行分析并预防。1、“三违”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三违”(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行为的原因一般有 12 种:(1)不懂规章或规章懂得太少;(2)麻痹心理,认为违章不会造成事故;(3)认为规章太烦琐,操作太麻烦,费力费时;(4)个别人员所受安全教育少,安全意识不强;(5)井下作业环境差,劳动强度大,易疲劳;(6)习惯性违章,企业职工在较长时期内逐渐养成的不按规章办事的习惯性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行为;(7)情绪原因;(8)操作失误;(9)认识水平低,要么认为不会发生事故,要么认为即使发生了事故也不会造成严重后果;(10)赶进度;(11)从众心理;(12)受违章指挥而违章。
导致煤矿职工“三违”行为的主要因素:(1)金钱,金钱对煤矿职工而言是第一需要;(2)心理满足感或幸福感以及情绪释放后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带来的快感,“把违章视为一种发泄”;(3)时间与力气的节省、疲劳的恢复等,也是最常见的现象;(4)图便利。2、预防“三违”现象的对策
应把理念培训作为首要必须树立的前提,心态安全是安全生产健康发展的基础,最能体现安全意识。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只有心态安全才会行为安全,才能保证安全管理制度落到实处。以安全价值观为核心的安全理念是心态安全文化建设的灵魂。可为什么“三违”现象屡禁不止?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观念问题,没有树立正确的安全理念。
(1)应加大员工培训力度,提高培训质量,使员工达到“知、会、懂、能”;(2)加大安全教育力度,把遵章守纪、按章作业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使员工树立“我要安全,我必须安全”、“安全第一,永远第一”的观念;(3)加大安全管理力度,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严肃查处各种违章现象;(4)加大班组长队伍管理,强化班组建设,把善于管理、敢于负责、品德优、技术精的同志充实到班组长队伍中,以夯实安全生产基础;(5)科学合理安排工作质量,做到生产时间服从生产质量、生产安全,增强工作实效;(6)健全完善岗位责任制,认真细致地编制出各工种的作业流程;(7)推进安全生产科学化、程序化管理。
六、
分矿领导带班下井情况
分矿领导带班下井不能做到与工人同下同上,存在晚下井早升井现象,只要认为现场职工作业环境安全,工作已接近尾声,带班领导就不顾下井带班制度,提前升井。其次,大沟分矿目前只有两班作业,夜班无人作业,对矿井瓦斯检查及 “一通三防”管理不利。
“面貌变不变,领导是关键”。作为煤矿要推动“一班人”,带动“一层人”,影响“一群人”的思想。领导冲在前,工人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有干劲,这已经被许多实事验证。完全可以这样认为,有了吃苦在前的领导,才会有拼命三郎般的职工,也才会有开拓发展的环境。
因此,领导带头下井不仅仅是安全生产问题,更是社会价值取向的风向标。职工希望领导与他们同甘共苦,因为领导带班下井最起码能在第一时间对一些安全生产情况比较了解,特别是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隐患并及时处理解决。
管理人员只对“职权”感兴趣而忽视“职责”,造成权责分离,也有的仅仅将权力视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公仆意识淡薄,更有甚者,将权力视为谋求个人私利的工具。因此,领导带班下井不仅仅是为了安全,还是为了转变作风、凝聚人心。
七、现阶段实现安全生产现场管理的有效途径
面对煤矿多年积累沉淀的安全生产管理经验,始终把安全生产事故的现场管理放在高位态势,增强忧患意识把安全生产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紧密的联系起来,在生产环境中存在着一定的不安全隐患,与自然界作斗争,随时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所以处处要提高警惕、时时刻刻都要注意安全。安全是企业生产的前提,生产又是有效的安全保障。多年来的安全管理经验和血的教训是我们总结出安全重在管理,管理重在现场,现场重在落实的科学途径,生产活动是一个变化的动态过程,作为生产活动主体的各类人员,由于受各类环境因素和自身条件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经常会有各类不安全行为的发生,这就要各级管理人员、尤其是现场的班组长、跟班队长,多督促、多检查。发现隐患及时处理,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各类检查人员,要深入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加大对各类人员的考核制度,一级管一级,下级对上级负责任,层层落实好岗位职责,是现场管理工作在有序、平稳的状态中。针对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问题,我们应采取一系例措施强化提高。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一是进一步强化“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强化安全工作责任意识,强化安全目标责任制度,强化安全工作的约束、激励机制 应当自上而下贯彻执行南山煤矿提出 2011 年安全生产零死亡的指标,和“两个落实”、“三个理念”的奋斗目标,并逐级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把安全由软指标变为硬指标考核,实行安全一票否决制,把安全指标完成情况作为单位及个人评选、晋级、奖惩的主要依据。营造安全生产氛围,使广大员工树立“杜绝事故、增加收入”的观念,在人力、财力、物力上,优先保证安全生产的需要,把安全工作提到讲政治的高度去认识、去管理。把安全工作作为领导的第一责任,员工的第一福利来抓。把安全状况的好坏同“面子、票子、帽子”挂钩,以此来强化安全责任,树立安全生产的紧迫感,责任感和危机感,切实从思想上、工作上、行动上、作风上把安全摆在第一位置来抓,实现安全工作的根本好转,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
二是大力倡导员工“干标准活,干放心活”,在规范化、标准化上花力气。
强化安全机制,理顺工作关系,做到有章必循,违章必究,确保行之有效的措施落到实处。纵观煤矿每一起伤亡事故的发生,无不都与“三违”有着间接或直接的联系。凡是不遵守“三大规程”违章蛮干的,不发生事故是偶然,发生事故才是必然。对“三违”造成的事故要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对“三违”人员一经发现,必须严肃处理和公开亮相,以减少“三违”人员,确保安全生产。
三是提高员工的政治、业务素质。
加强培训,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在各自的岗位上自主保安、互助保安。认真执行“强行培训、岗位训练、经常教育、广泛宣传”的方针,对新招工人采取上岗先培训的有力措施来强化安全意识,提高其技术素质、操作技能和工程质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量意识。对在职员工采取脱产培训、业余培训、现场培训等方式,不断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尤其是特殊工种,做到持证上岗,每年严格进行考核,定期强化培训,同时,举办有关安全知识竞赛和技术比武及利用文艺节目、简报、广播等多种形式搞好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把“要我安全”变成“我要安全”的自觉行动。
四是树立“科技兴煤”的战略思想。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煤矿安全技术水平,采用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应用现代化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按照安全生产的规律,从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上防止事故发生,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五是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要真正形成纵横交错的思想教育安全管理、安全监察和职工监督体系。动员各方面的力量,结合自身特点,做好安全工作,使安全工作、安全思想及管理实现全方位、全部门、全员化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规范人的行为要狠抓一个“严”字,要“严”当头,要严制度、严标准,严明劳动纪律。要督促严管那些日常违章人员,使其增强安全意识和安全生产的自觉性,同时,还要坚持好各级管理人员现场值班带班制度,如不能做到,不论涉及到谁,都按规定进行考核及处罚,从而增强各级管理人员抓好安全生产的自觉性 其次,我们还应在思想上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转变观念,开拓进取,统筹规划,增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做到未雨绸缪,综合治理,总体推进,要求各层管理者都要从大局出发,牢固树立安全生产“一盘棋”的思想,及时了解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想为安全生产所想,急为安全生产之所急,从而在全矿范围内形成安全工作上下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促进南山矿区安全生产工作稳步发展。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最后,建议对南山煤矿各分矿的主要领导矿长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选用德才兼备,有能力、有责任心,懂专业的人员来担任。相对一些专业技术水平较低,责任心不强的领导干部到基层工作、学习。这样,南山煤矿四个分矿可选用一个分矿利用二、三年的时间,树立起一个标准化的矿井,成为全师乃至兵团的标准煤矿,从而致使在所有煤矿最终实现标准化矿井。
调研组人员
计划财务科:王
海 生产技术科:秦凤祥
曹东 二 0 一一年三月五日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
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思想
切实防范和遏制各类事故
--对大沟分矿安全生产管理情况
调
研
报
告
2011 年 3 月 5 日
第二篇:三矿调研报告
关于集团公司三矿干部人事制度、绩效管理的
调
研
报
告
党校教学部
李莉
根据党校教学部对新教师队伍的培养计划和提高基层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要求,我作为一名今年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根据教学部决定,于2009年12月4日至12月18日到三矿组织部进行为期两周的下矿调研工作,目的在于丰富新教师自身的基层工作经验,增强新教师在党校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的能力,了解三矿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等方面的信息和资料。
一、调研单位基本情况及资料介绍:
阳煤集团三矿于1950年成立,1953年12月建成投产,经过58年的奋斗后由于资源枯竭而宣布破产,是一个富有沧桑感的老矿。在58年的奋斗历史中,阳煤三矿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颂的优秀集体和模范人物,有闻名全煤系统的“十面红旗”之
一、“严细成风的硬骨头”采煤二队,有被山西省煤炭系统劳动竞赛委员会、山西省煤矿工会荣记特等功的采煤工区综采五队。三矿获得荣誉无数,这些荣誉都见证着三矿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辉煌成就,特别是在政策破产开始实施后,涉及人员调整,干部管理的等方面许多的具体问题,在如何保稳定,促发展,实现三矿在人才、技术等方面的衔接和严细管理等方面,遗留着许多问题,所以很值得我们去调研学习。
在调研期间,我积极收集和查阅与三矿干部管理制度相关的资料和信息,了解集团公司三矿干部管理制度使用《三矿科技干部走动式管理巡查度》,此制度于20世纪90年底出台采用至今,经过十几年的逐步改进相对来说已比较完善。
为确保三矿年初“三会”确定的各项指标的圆满完成,根据《三矿科 级干部走动式管理巡查制度》出台了“强化各级干部下井上岗责任意识确保四季度安全生产的实施方案”。方案中对下井上岗提出如下要求:
1、总调度室和各单位调度站负责排定干部带跟班班次,必须保证班班不空岗,保证每班至少有一名副总以上领导带班作业,各工区至少有一名助理以上干部跟班,各队组至少有一名队干跟班。
2、副总以上领导每次下井带班时间不得少于6小时,月下井平均时间不得低于4小时;各生产工区助理以上干部跟班时间不得少于8小时,月下井平均时间不得少于5小时;其他单位和机关部室人员下井平均时间不得少于4小时。
3、严格执行下井登记制度和井下汇报制度。各级领导干部下井前要在各调度站挂牌,登记下井时间、班级、地点;升井后登记当班下井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情况。
与《三矿科级干部走动式管理巡查制度》相对应的是《科级(助理)干部下井绩效考核制度》,此制度是《三矿科技干部走动式管理巡查制度》的检验以及考评制度,是《三矿科技干部走动式管理巡查制度》有效开展的强有力的保障,因为《科级(助理)干部下井绩效考核制度》的考核内容与每位科级干部的收入直接挂钩,是科级干部收入的主要依据之一。
《科级(助理)干部下井绩效考核制度》的考核程序是:
1、三矿组织部下达矿上的决议和实施方案,并给予按月或者季度的要求和指标然后通报全矿。
2、人力资源部接到决议和方案后开始负责逐月对各级干部下井次数、跟班次数情况统计汇总,安监部负责逐月对各级干部发现处理问题等情况统计汇总,并于次月3日前全矿通报。
3、政工部、人力资源部逐月分类(生产类、非生产类干部)对科级(含助理)、队级干部下井情况进行考核评价。按照“271”原则,对排名前20%的进行表扬,奖励1000元/人;对排名末位10%的进行处罚,处罚1000元/人;对四季度连续三次排在末位10%,给予组织处理,并通报全矿。
在三矿组织部调研期间,我还有幸参于了2009年11月份科级(助理)干部下井绩效考核的实际核算工作。它的核算内容包括井下巡查次数、跟班情况和排查隐患情况三个部分,基数是50分。井下巡查次数的核算 分三块,规定次数、实际下井次数以及定位显示次数。
生产类科级干部规定每月下井次数不得低于16次,而实际下井次数是科级干部自己上报的,而定位显示是矿上稽核系统以精密仪器考察的方式而得出的数据,比较权威,所以常常以这个数字为实际考核次数,定位显示的次数每超过(减少)规定次数一次加(减)。
跟班情况的核算也分为三块,分别是规定次数、实际跟班次数和跟班8小时以上次数。由于工区的种类不同,规定的跟班次数也不同,范围规定在10--15次之间。而实际跟班次数每超过(减少)规定次数一次加(减)1分,达不到8小时的一次减0.5分。
排查隐患情况的核算以井下查出隐患、解决问题、跟踪落实情况为主要依据进行考核,发现并安排处理重大隐患每条加5分,一般隐患每条加一分。最后将这下井绩效考核逐一算出进行合计,以合计数为依据来进行排名,并通报全矿来兑现奖惩。
而这一系列考核过程都将受到严格的监督检查。政工部、人力资源部、考核办公室、纪检监察部、安监部、总调度室加大监查力度,不定时、不定班次、不定井上井下,全方位对各级干部下井上岗走动管理到现场的情况经行检查通报。对于下井不作为、下井捎卡、弄虚作假的干部,将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处罚、诫勉谈话,直至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二、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建议性措施:
1、制度贯彻不到位,制度衔接不配套。在调研期间我发现,部分领导干部和考核人员对于三矿的管理制度没有深入了解,只是自己做好自己手头的工作,甚至不明白每天接触的两个制度之间的衔接和相互之间的配套关系,更别提能有制度和管理上的创新性了。所以基层在实践推行精细和精益管理的过程中,由于领导干部重视程度不同,具体操作人员的不熟悉和不认可,往往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中阻力和障碍比较多,很难真正实现细节决定成败,特别是制度的不断变更,对考核对象而言,失去了考核的 真正意义。需要在管理上更严格实施,制度的科学性、延续性,实现制度的可执行性和有效性。
2、部门之间协作力度不够。另外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作性比较差,可能每个人只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对于自己相关部门的动态把握不到位,而三矿的监察制度的基本要求就是把持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性,才能保证监督检查和管理考核工作的顺利完成。因为三矿绩效考核的方式就要求政工部、人力资源部、考核办公室、纪检监察部、安监部、总调度室等部门加大监查力度,不定时、不定班次、不定井上井下,全方位对各级干部下井上岗走动管理到现场的情况经行检查通报。如果这些部门的协作能力较低,那三矿的监督检查和管理考核工作成效将大打折扣。所以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如何构建和谐的管理团队和专业化的管理设置时作为企业管理者应该注意的关键环节,特别是现代企业的发展,是和谐中和合作中追求速度和成本的时代,任何一个部门的不配合或扯皮,都构成管理制度的断链,使各环节之间的连接点出现问题,且因为牵扯人数众多而失去考核的量比,最终导致制度考核的形式主义和应付思想,这些问题必须通过责任问责的制度化和制度链接点的确认,实现牵头部门负责,其他部门协助承担连带责任,补缺管理的空白。
3、巡查考核记录有缺陷。绩效考核中的井下巡查考核项目中个别科级(助理)干部领交灯时间纪录与定位显示不符,个别干部下井领灯灯房无记录或者当日下井灯房却出现了领灯记录录。这说明,绩效考核制度虽然较为完善,但是仍没有从根本上调动干部下井巡查的积极性,又因为自身利益的关系而不得不弄虚作假。
4、考核系统故障处理不及时。绩效考核中的井下巡查考核项目中当定位卡无电、出现问题或不能正常显示时,不能及时与矿信息中心联系处理,致使个别科级(助理)干部多次下井没有定位记录。我在这里强调一下,绩效考核是与每个人的收入直接挂钩的,而井下巡查考核一块是以定位显示为主要依据,并且与规定次数来进行对比进行打分。一旦定位卡无 电、出现问题或不能正常显示时只要与矿信息中心联系,经核查确实是定位卡的缘故同时证明也确有下井进行巡查了。绩效考核中会注明原因从而保证不扣分数,不做考核做处理。所以这样与干部利益息息相关的政策,干部们却没有与矿信息中心联系处理的主动性,可见部分干部们对于考核的方法和补救措施并不熟悉,因此没有自我补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所以,我认为制度的熟悉掌握必须普及,出台方案的人对于制度的理解都不到位,更别说是施行方案的工作人员了,只有对制度和方案指令把握到位,才能保证科级(助理)干部在下井跟班出现特殊情况时,能够及时调整,这是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的基本前提。
集团公司三矿作为一个投产经营近60年的老矿,虽然已经因为资源枯竭而宣布破产,仍然值得我们去认真调研和学习。而且我在短短的两周调研过程中受益匪浅,因为我现在所看到的干部管理制度是三矿几十年的发展的结果,是几十万人创造下的财富,我相信这次调研会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很大的帮助。
党校教学部 教研组
李 莉
2009年12月20日
第三篇:水打沟调研报告
关于全县“水打沟”情况的调查报告
中共嫩江县委办公室调研组
(2009年11月)
近年来,由于土地不断升值,我县开荒占地现象普遍,致使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造成了大量水土流失,形成多条“水打沟”。目前,水土流失现象日益加重,“水打沟”数量呈增加态势,侵蚀面积不断扩大,对耕地、公路以及房屋的侵害程度不断加剧,成为我县较为严重的农田病害之一,已严重制约了全县农业可持续发展,并直接影响农民收益,亟需进行有效治理。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切实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和农田保护工作,推动县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近期我们按照县委主要领导的指示,组成专门的调研组,通过实地踏查、入户走访、咨询专业人员、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全县“水打沟”的成因、危害、分布和治理措施以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提出了建议,为县委决策提供参考。
一、基本情况
(一)“水打沟”的成因
“水打沟”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严重流失造成的。它是在一定地形、地质、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出现在土质疏松、缺少植被和暴雨较多地区的斜坡和塬畔。遇有骤雨或积雪急剧消融时产生急流,急流沿着凹 1
形汇水斜坡向下倾泻,具有较大流量、流速,冲刷能力很强。在流动过程中发生显著线状冲刷,形成“水打沟”,并把冲刷下来的碎屑物质夹带到山麓平原或沟谷堆积下来形成冲积层。平时沟内无水或水量极小,遇有骤雨,短时间内水量大、水流急,水流携带大量泥砂顺势而下,常常冲毁道路农田,甚至房屋等设施。
由于我县地处大小兴安岭与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多低山丘陵,加之近年来毁林毁草现象较为严重,所以“水打沟”在我县分布十分广泛。
(二)“水打沟”的危害
“水打沟”的形成发展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有机质土壤大量流失造成土壤板结,土壤沙化,地力减退。较强的冲刷能力造成耕地肥沃的表土逐年流失,少数地块石头外露、土石参半,变成了“黄土橛子”、“破皮黄”、“火烧云”。沟壑的纵横交错使农业生产用地被切割得支离破碎,侵吞耕地,粮食减产,严重影响农业机械化生产作业,肥料投入增多,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影响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航拍测量,我县境域内水土流失面积达4432.68平方公里(包括九三各农场、部队各农场)。据初步统计,仅我县管辖范围内,“水打沟”的沟蚀面积就达1379.36公顷,侵害耕地程度相当严重,造成粮食年减产2000余吨,年直接经济损失达700余万元(按亩产大豆200斤、每斤1.75元计算),间接损失无法估量。
(三)“水打沟”的类型
“水打沟”通常划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即:长度在100米以上的为“大型沟”;长度在50至100米之间的为“中型沟”;长度在50米以下的为“小型沟”。据调查,我县境域内有大型(长度100米以上)“水打沟”近千条,占总数的30%左右;中型“水打沟”(长度50-100米之间)700余条,占总数的20%左右;小型“水打沟”(长度50米以下)约1670条,占总数的50%左右。大型“水打沟”长宽深均不等,其中比较大的如位于前进镇云龙村境内的一条“水打沟”深10余米、最宽处达30余米、长300米左右;再如位于伊拉哈镇五四村境内的一条“水打沟”长达2000余米、宽10余米、深3米。
“水打沟”按发展速度可划分为“发展沟”和“稳定沟”两种。即:发展速度较快的为“发展沟”;发展速度较慢或不再发展的为“稳定沟”。据了解,我县境域内“发展沟”约占70%左右;“稳定沟”约占30%左右。
(四)我县“水打沟”分布情况
经调查统计,我县14个乡镇共有‘“水打沟”3340条,沟壑总长度800公里以上。其中平原乡镇“水打沟”1381条,占总数的41.3%;面积1195.8公顷,占总面积的86.7%。山区乡镇共有“水打沟”1959条,占总数的58.7%;面积183.56公顷,占总面积的13.3%。
平原乡镇与山区乡镇相比,虽然数量少但是面积大,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平原乡镇开垦土地时间较早,经过多年冲刷,“水打沟”大多已发展成大中型。从山区乡 3
镇“水打沟”数量所占比例可以看出,近年来随着土地的不断利用开发,山区乡镇水土流失亦在加重,“水打沟”在不断增多并向大中型发展,发展速度较快。
(五)主要治理措施
“水打沟”治理难度较大,费用较高。目前我县治理的“水打沟”都是以大中型为主,平均治理一条大中型“水打沟”需要资金大约5至10万元不等,特大型的需要几十万元。
“水打沟”每年都有发生,民间大多采用改横坡垄,筑截流埂、地边埂,沟头防护小坝;用链轨车、推土机等机械进行平整,用挖掘机清淤;向沟中填充石头、沙袋、秸秆等进行封堵平整,用人工挖掘进行改道等办法进行治理。但这些办法只适用于“水打沟”形成初期且坡度小于15度的地形,对于已形成一定侵害程度的“水打沟”,这些办法作用不大、效果不佳。
就我县实际情况,治理“水打沟”最有效的措施是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生物措施主要是指植造水保林、护坡林和种树种草。即在沟内谷坊周边植造以杨树和柳树为主的防护林,也可以在沟内谷坊周边植种紫花苜蓿等草类植物和沙棘树,但由于技术操作不规范等原因成活率较低。工程措施主要是指以修建谷坊、跌水、沟头砌护、削坡整形等为主。治沟应先治坡后治沟,对沟壑上游汇水先进行有效拦蓄,减少减缓水量和流速造成的冲刷。沟头进行整形砌护,防止沟头进一步加深、延伸、扩大。沟内修建阶梯式 4
谷坊(一般采用石谷坊和土谷坊),进一步削弱汇水流速,沉积水中泥沙,增强沟体稳定,减轻耕地或河道淤积。对沟体两侧进行削坡,防止沟岸进一步坍塌,削坡整形后,周边营造水保林,达到稳固保土保水的作用。这两种办法相结合,最终可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另外,治理后期还要进行持续的养护,这是最为关键的环节。
(六)治理情况
“水打沟”在我县形成发展历史已久,早在80年代就引起关注并已经开始治理,但多年来一直以民间自发的治理为主,由于缺少技术和资金等原因,治理成效甚微。近年来,水务、国土、农委等有关部门通过向上争取项目、申请专项资金,加大了对“水打沟”的治理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3.7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7.3%;治理较大型“水打沟”100余条,治理长度35公里,治理面积200余公顷,占“水打沟”总面积的14.5%,主要集中在长福、前进、伊拉哈三个平原乡镇。
如长福镇于2002年积极向上争取,争取到“水打沟”专项治理资金304万元,治理了全镇82条“水打沟”,成效显著。现境域内60%的“水打沟”经过治理效果十分明显,例如巨胜村长发屯边一条长2000多米、宽5-8米、深3米左右的“水打沟”经过治理已变成稳定沟,护坡柳树全部成活,效果比较理想。虽然当时镇域内“水打沟”全部得到了治理,但由于后续养护缺乏资金等原因,有40%左右的“水打沟”谷坊已被冲毁或失效,护坡林也被毁。同时,每年都 5
有新的“水打沟”出现,治理工作任重道远。
二、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一)缺乏统一规划协调
“水打沟”治理工作作为生态修复这项系统工程的一部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由水利、土地、林业、农业、畜牧、科技、财政、执法等部门相互配合,共同推动。但目前我们对此还缺乏统筹协调和通盘考虑,把生态修复工作包括“水打沟”治理孤立地作为一项工程来搞,执行效果不够理想。
(二)监督管理工作薄弱
农民对保护土地和环境的意识淡薄,小农意识造成只顾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大局利益。特别是近些年土地不断升值,使得“开地头、拱地边”现象屡禁不止,严重破坏了耕地周围植被保护屏障,造成了严重水土流失和“水打沟”的形成发展。但由于监督管理工作存在薄弱环节,林地草原已逐渐被蚕食殆尽。现有林地草原仍然存在破坏现象,甚至已修建的水保工程也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和损坏。
(三)治理资金匮乏
县级财力有限,投入生态修复的资金更加有限。乡村两级没有收入来源,村集体没有积累,农民思想认识不高造成通过“一事一议”筹集资金比较困难。治理资金匮乏难以实施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治理速度远跟不上治理的要求,甚至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都难以满足;一些已建设的水保工程措施不配套或治理标准低,难以发挥设计年限内应有效 6
益;一些当初经过治理效果较好的地方,由于后期养护缺乏资金又被冲毁;不能及时治理的小沟发展成大沟,既加剧了水土流失又增加了治理难度和治理成本。
(四)治理方法不够科学完善
全县现有水土保持及“水打沟”治理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仅2人,各乡镇、村屯根本没有此类专业技术人员。由于缺乏治理经验及资金原因,民间大多采取修建土谷坊等措施。单纯地采取这种方式效果不理想。如普遍采取的压柳式谷坊形式治沟,一是其材料可靠性不足,柳条不易成活,使用寿命短;二是安全性较差,压不好、夯不实,容易被冲毁、冲垮。民间还普遍采用的机械平整的办法亦不可取。一方面,存在运输不便等问题,同时会对“水打沟”周边地表造成损害,且治理效果无法持久。另外,由于缺少技术指导,有的已修建好的石谷坊和土谷坊得不到及时维护保养,失去了设计标准作用;插柳也不能按照技术要求完成,导致柳条成活率低或干旱枯死。
三、对策及建议
加快“水打沟”治理特别是水土流失防治步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谐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必然选择,同时又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规划,搞好协调,全民动员,齐抓共管,才能取得实效。
(一)加大组织领导力度
一是编制全县水土保持治理规划。按照县域内水土流失 7 的类型、分布、成因,以及不同区域的自然状况和经济社会条件,编制全县水土保持治理规划,明确不同区域的目标、任务与措施。二是加强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领导。要在规划的统一指导下,协调有关部门,紧密配合,形成合力,抓好协调,发挥各职能部门、乡镇的作用,推动与指导全县水土保持治理工作,改善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三是建立部门联动机制,落实目标责任。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大治理监管力度,减少人为水土流失及“水打沟”的形成发展;乡村两级要加强区域内管护工作,坚决杜绝乱挖乱采,严格控制“开地头、拱地边”现象,切实保护耕地环境不被破坏,栽植多种植被治理保护地表土;大力鼓励农民兴修农田水利设施,提高农民保护土地环境的思想意识,调动农民治理水打沟的积极性。
(二)加大综合治理力度
“水打沟”治理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应按照 “先从小沟治起,再治发展沟,最后治稳定沟”的顺序进行。一是加强水土保持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建议抽调各乡镇、村屯及有关部门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学习,建立起水土保持及“水打沟”治理技术人才队伍,以适应工作需要。二是采取科学治理方式。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科学进行治理。要由专业的技术人员勘察、测量、设计、施工,并进行技术跟踪指导。使修建的石谷坊符合技术标准要求,植造水保林成活率高,真正发挥作用。三是严格执行退耕还林措施。“治沟先治坡”。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坡 8
度较大较急的、严重阻碍“水打沟”治理的耕地,实行退耕还林或退耕还草。
(三)加大资金筹集力度
一是建议水务局、农委、国土资源局、农业开发办等有关部门充分利用申报大型项目区建设等有利契机,加大向上争取力度,结合项目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治理“水打沟”。二是建议鼓励各乡镇、村屯利用有利资源优势,大力开发项目建设、广泛争取农民集资等方式加大资金自筹力度。三是建议县委、县政府将水土保持工作和“水打沟”治理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确保水土保持和“水打沟”治理得到有力保障。
(四)探索建立生态自我修复机制
借鉴外地先进经验,依靠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是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最有效途径,也是更为快捷有效、也最省钱的科学举措。所谓生态自我修复,就是控制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干扰,即在一定区域内,禁垦、禁牧、禁伐,解除生态系统所承受的超负荷压力,增强生态的自我组织和调控作用,实现重建和恢复。封育保护后,区域内林草植被种类和数量必然增多,水土流失程度自然减轻。土地生产力大幅提高。但生态修复不是简单的封闭式管理,不是单纯的禁垦、禁牧、禁伐,而是要在确保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团结的前提下,控制人为破坏,实现生态的重建和恢复。这就必须从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入手,通过上项目、上企业,为农民找到一条新的出路,从而间接地为生态系统减轻压力,使生态系统修养生息。
第四篇:分水乡团委调研报告
分水乡团组织格局创新
调研报告
为了更全面更系统的了解分水乡团组织的工作现状,也为了进一步开展好分水乡团组织的格局创新工作,我乡团委按照团县委的统一安排,通过分片召开座谈会、走访等形式,对当前我乡基层团组织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当前团组织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和上级团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乡各级团组织能顺应新形势,以服务农村青年中心,不断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面对社会转型带来的青年群体的变化,我乡团组织建设仍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1、团员覆盖面不广,团员流失现象严重。分水乡地理位臵偏远,经济较落后,是一个纯农业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乡大量团员青年外出务工。有些团员出外打工或在外就学毕业后就全部流失。很多行政村的大量青年外出务工,团组织无团员,成为“空头司令部”。在外务工的单位大多数缺乏对团工作的认识,没有建立团组织,致使大量团员青年处于无组织状态。
2、团干兼职现象普遍,年龄结构老化。乡镇、学校和行政村,绝大部分团干是都存兼职现象,真正的专职团干很
少。团干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在本职工作以外的事务性工作,比如团干往往以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农村建设、办公室等方面的工作为主,用于团的工作精力和时间很少,影响团工作的开展。此外,在行政村中,由于年轻干部培养缺乏,后继乏人,很多村团支书还是老团干,平均年龄为34岁,最大年龄41岁,大部分团干年龄超过28岁的要求,他们大都从事团的工作时间较长,年龄偏大,工作热情减弱,缺乏创造性和开拓精神,影响农村团的工作开展。在年龄结构方面,分水、较场、环山三所学校的情况相对较好。
3、团干部的政治、经济待遇难以落实。村级党组织对团支部书记政治上关心少,工作上指导少,方法教的少,任务安排的少,相应待遇落实少,影响了热情和积极性。大部分农村团支部书记从事团的工作带有义务性质,无相应的报酬和补贴,有的村没有真正把团干部作为党的后备力量来对待和扶持,对团的干部育而不备,备而不用,使广大团支部书记感到经济上无报酬,政治上无前途,认为团干职务没什么吸引力,严重阻碍了我乡农村团组织的发展与壮大。
4、基层团组织无经费保障,工作活动开展难。由于行政村青年流向的变化,在家务农的团员青年极少,部分村级的团工作基本上处于一种半瘫痪状态。团组织经费、活动时间难保证,乡团委书记相对不固定,开展活动积极性不高。村级团的工作经费严重缺乏,团的活动开展又没有好的载体
和阵地,导致有的村团支部徒有虚名,多年来未曾开过一次会,没有搞过一次活动,团员青年找不到自己的组织,时间一长,团组织失去了应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团员失去了荣誉感和自豪感。
二、原因分析
分析以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基层党组织对团工作的重视不够。共青团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但随着经济和形势的发展,部分基层党组织追求经济效益,对团的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精力投入不足,关心程度不够,本着“能维持、不指望、无任务”的态度来对待基层团的工作。在评价团干部工作时,只重视党政统一部署,忽视团的自身工作。从团干部兼职的情况也可以看出,基层党组织普遍认为团的工作是一种附带“产业”。个别村主要领导把村团支部书记当作可有可无的角色,很不重视,对团工作的开展也带来了难度。这种现象,会导致整个村级干部队伍的老化和后继无人。
二是农村基层团组织发挥作用不够。在当前农村基层团组织中,还没有比较成型的符合农村发展要求、适应广大农村团员青年需要、紧密结合农村基层党政中心工作的团的工作体系。面对新形势的发展要求,一些基层团组织不能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工作方式陈旧、工作手段落后,面对变化了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新的措施,影响团组织的助手和后备
军作用的发挥。
三是部分团干部工作热情不高。由于大部分团干部是兼职,所以主要精力集中在乡乡党政布臵的中心工作上,没有足够精力来思考和开展团的工作,有的团干部对团工作缺乏热情,责任感不强,被动应付,甚至不予理睬。还有部分团干部认为新形势下团的工作开展难度很大,存在一种畏难情绪,不能充分认识到“有为才有位”。另外部分团干部的政治和经济待遇难以落实,也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
四是多数团员青年组织观念淡薄。大多数青年对纯政治性的工作是不感兴趣的,他们重视自身经济利益,认为团组织不能为他们解决实质性困难和问题,对团的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许多人认为在入不入团都无所谓,入团后,也把自己等同于一般青年,不参加组织生活,不主动缴纳团费,不发挥团员的表率作用。
第五篇:大峪沟镇新型城镇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大峪沟镇新型城镇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大峪沟镇位于巩义市东部山区,面积95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人口3.9万。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设施也相对薄弱。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加大城镇建设力度,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努力改善人居环境,取得了较好成效。先后创成了国家级卫生镇,中国旅游文化名镇。城镇形象的变化也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全镇财政收入连续11年位居巩义市第一位。
二、主要做法
(一)抓先导,切实把城镇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大峪沟地处山区,沟壑纵横,地形复杂,不足1平方公里的镇区面积居住着1万多人的高密度人群;依山而建的房屋年久失修;穿境而过的310国道两侧拥挤着上百家商户门市;年产150万吨的大峪沟矿务局紧临镇区,煤尘污染严重。“街上是煤灰、沟底是垃圾”就是以前大峪沟街景的形象写照。随着新一轮经济浪潮的兴起,环境的恶劣严重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虽然我们有着相对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但由于环境恶劣,我们丧失了许多结构调整、资产重组的良好机遇,带着抱怨和无奈,本地一些企业家也把厂子搬到了外地。同时,因煤矿污染引发的矿群矛盾问题日益尖锐,堵填井口、上访告状、口角械斗、冲击机关事件时有发生,每逢大风和雨雪天气,过往司机和群众骂声不绝、怨声载道,特别是周边兄弟乡镇的小城镇建设成果日益显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政府改善环境的期望越来越强烈,每年的人大会上,关于改善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鉴于此,党委、政府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决定要顺应时势,迎难而上,迅速把全镇上下的思想统一到小城镇建设工作上来,引导和组织群众致力于“大搞城镇建设,共建美好家园”的行动上来。
(二)抓龙头,全方位编制城镇发展规划
规划是城镇建设和发展的龙头。一方面,我们按照科学性、综合性、系统性和超前性统一的要求,做好规划编制工作。按照一镇四区的总体思路,聘请市建筑设计院为我镇制定了《大峪沟镇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完成了大峪沟镇总体规划修编,以及镇区2平方公里详规和4平方公里镇区规划,并通过了专家评审,对工业、旅游、商贸、住宅等功能区进行了合理定位。论证过程中,我们注意问计于民,多次听取人大代表、老干部、群众代表等社会各界意见,吸收公众合理化建议,科学决策,多方论证,一次性通过了有关部门组织的评审验收。另一方面,严格规划实施。我们始终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的思想,不管什么建设项目,建设单位是谁,都严格按规划审批,同时聘请市工程监理部门进行质量监督,并注重发挥城建执法队的作用,及时制止和拆除违规建筑,使镇区建筑始终按照规划依次有序推进。
(三)抓设施,全面加快城镇建设步伐
按照“先急后缓、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化腐朽为神奇。就是从最差处着手,变不利为亮点、为特色,努力把最差的变成最亮的。首先,我们将镇区道路全部进行了升级改造,对街道两侧进行了绿化、美化。及时启动三年道路建设攻坚计划,投资1亿多元,对全镇辖区内180公里道路进行铺修改造,在全市率先实现“村村通、组组通”,21个村开通了城乡公交班车。其次我们以创建省级卫生镇为契机,将镇区的一座垃圾山搬走,拉新土,砌河道,建成了近万米的滨河游园。投资100万元将镇区中部原来坑洼不平的空地建成了6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和600平方米的健身苑,使镇区垃圾遍地的现象得到改变,目前成了群众休闲的好去处。二是对镇区低矮破旧、有碍观瞻的建筑进行拆除,并按照“拆除一块,改造一块”的方式,改善城镇形象。以文明示范街的标准改造了政通西街。三是树立高标意识,宁可缓,不施滥。树立高标意识,超前意识,努力打造精品工程。聘请常州规划设计院规划设计并承建,引入南方水乡理念,建成了占地1.6万平方米、景致秀美、格调高雅的峪瀑苑。投资750万元建设了占地70亩、拥有标准化足球场、篮球场、400米塑胶跑道和6000平方米游园的镇文体中心。新建了计生服务
中心、派出所,改建了卫生院、敬老院,城镇服务功能更加完善。这些设施的投入使用,不仅完善了城镇功能,也大大提升了城镇品位。岳杨河万米河道综合治理,七大路拓宽改造以及玉皇庙中心村、镇中心社区建设,使我镇脏乱差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城镇形象大为改观。镇区建成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27%,镇区人均绿地面积9.2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8.87%。2006年创成国家卫生镇,2010年成功通过届满复验。
(四)抓保障,多渠道地为城镇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城镇建设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没有投入上的保障就难以取得较快的发展。在资金筹措上,我们积极创新思路,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方式,引入经营城市的理念,初步实现了城镇建设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一是财政投入。镇财政每年都拿出不低于1/3的财力,主要用于道路、绿地、游园、路灯等一些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二是启动法人及社会资金,盘活资产。通过制定土地出让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让利开发商,调动法人单位和社会资金参与小城镇建设的积极性。近年,我们将镇区的胡家沟村委、预制构件厂、影剧院、水泥厂、机械厂等拆迁后,对土地公开招标,建设了利民住宅区、河大园住宅区、胡家沟商住楼、锦绣花园、峪秀花园等综合商住及住宅楼,引导我镇山区居民入住。三是借助矿务局搬迁户搬迁及扶贫政策之机,在土地提供、三通一平等方面给予优惠,加大新农村建
设。目前,玉皇庙、岳寨、王河、柏林、杨里、杏花等已建成农民公寓楼数十栋,农户已入驻搬迁小区。四是鼓励受益商户出资出力。为使镇区街道两侧色调整齐划一,我们本着“商户出一点,财政补一点”的方法,将道路两侧门店的标牌、门窗、立面统一标准,统一色彩进行了改造,虽然商户出资不多,但有效提高了参与意识和共建家园的责任意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保证了我镇的城镇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
三、意见和建议
中原经济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推动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发展水平、实现进位赶超的大好时机,大峪沟如何依托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及城镇建设的基础条件,进一步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独具独具特色的魅力山城,实现走追赶型、跨越式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我认为:
一要统筹规划,完善功能,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做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按照“四镇战略”总体规划,加速休闲旅游区、商贸住宅区、工业集中区和生态农业区建设步伐,优化功能布局。搞好镇区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塑造山城特色的城镇形象,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彻底改变镇区面貌和居住条件。抓住郑巩快速通道穿越我镇的机遇,促成其早日建成通车,解决镇域内交通畅通问题。坚持同步规划、配套建设,克服“重地上、轻地下”的思想,统筹安排供水、排水、供电、通信、有线电视、环卫等基础设施,改善城镇人居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要制定优惠政策,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城镇建设投入力度。用好用足国家支持小城镇建设的各项政策,积极争取资金。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商以多种方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以地生财,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做好土地开发融资的文章,实现良好循环。激活民资,放宽民间资本准入领域,凡是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允许其参与与经营,吸引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城镇设施建设。适度负债建设,“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加速城镇化进程。
三要创新管理机制,加大管理力度,不断提升城镇品位。坚持建管并重,把管理放在与规划、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创新管理机制,改改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水平。消除管理死角,大搞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抓好“门前三包”制度的落实。加强对城镇居民的社会公德教育,提高群众文明素质和自我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