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辅导员培养的唯专业化和新专业化论文
关键词:辅导员 唯专业化 新专业化
摘要:辅导员专业化是必须的,但是专业化走向片面和极端,陷入唯专业化则是有害的。高校辅导员“唯专业化”,存在技术化、共性化、外在化三种倾向。超越“唯专业化”,树立“新专业化”,要做到个性化与共性化相统一,艺术性与技术性相交融,自我培养与组织培养相结合,并突出辅导员的个性化,艺术性和自我培养。
当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我们看到,在“言必专业化”的语境下,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培养在“表面繁荣”下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浮躁和偏激,那就是“唯专业化”倾向。反思辅导员“唯专业化”问题,确立正确的培养价值观,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健康发展具有实现意义。
一、唯专业化——高校辅导员专业培养的异变
高校辅导员“唯专业化”,是指把专业化作为辅导员培养的唯一目的和价值标准的思想倾向和培养模。唯专业化是片面的、极端的、被夸大了的专业化,表现为三种倾向:
1.技术化倾向
首先,是在价值取向上的技术化,把专业化当作辅导员发展的唯一目的和唯一评价标准,认为专业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充分而必要条件。其次,在素质要求上的表层化。唯专业化在辅导员要求上,强调可控性和高效性,强调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硬件”因素,而对深层次的、隐性的“软件”因素(如职业认同感、职业价值观、态度等)则重视不够,表现乏力。
其实,不论是专业化还是专家化,都不是辅导员发展的最终目的。辅导员培养的目的应是培养高素质的辅导员,并通过辅导员培养高素质的学生。
2.共性化倾向
在辅导员培养上,突出地表现为“用模式化的方式培养模式化的人”,过多地强调专业化的协会,专业化的培训机构,专业化的课程体系,专业化的评价标准等普适性,可量化,可控制的标准化体系建构。企图通过建立一套统一的,标准化的体系,以批量生产的方式,高效地提高辅导员队伍水平。这些共性化、模式化的措施,在辅导员队伍整体水平还处于“准专业化”的情况下,对提高培养效率,在较短时间内提升辅导员队伍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因其对主体个性的忽视,必将对辅导员队伍,特别是优秀人才的成长带来束缚。3.外在化倾向
唯专业化是一种外在化的培养方式,虽然也要求要发挥辅导员的主观能动作用,但却是以服从“组织安排”为前提的。当前,可以说国家、各高校对辅导员的培养的重视程度、政策环境、培养力度都是空前的,实施了许多“工程”和“计划”,对规范和提升辅导员队伍水平发挥一定作用。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这种自上而下,外加的“工程化”、“行政化”培养模式,往往事倍而功半。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辅导员认为“自己被培养”了。学校组织的培训,口口声声都说是为了辅导员,但是由于没有根据辅导员自身的实际和愿望,变成强加于人,外加于人的“任务”和“负担”。学习成为“别人安排好的”,按照“规定的步骤”和“既定的内容”展开的,而辅导员没有“参与权”、“知情权”和“选择权”,辅导员沦为“被培养”的客体。这种情况下辅导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二、新专业化——高校辅导员培养模式的超越
从国际上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历程看,教师的专业化历程经历了“专业化”、“反专业化”、“新专业化”的过程。在这里,我们反对“唯专业化”,并非提倡反专业化或无专业化,我们提倡的是一种“新专业化”。这种新的专业化,是对“唯专业化”的改革和超越,在专业化中突出个性化、艺术性和自主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共性化与个性化相统一,彰显个性化
共性和个性是相辅相承的,没有无共性的个性,也没有无个性的共性。笔者在另一篇文章中提出辅导员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三个阶段,即共性专业化、个性专业化和专业个性化。辅导员专业化的过程,绝不只是共性化的过程,更应是共性化与个性化对立统一的结果。共性化是广度,个性化是高度,共性化打基础,个性化出特色,共性化形成人才“高峰”,而个性化则形成人才“奇峰”,两者相得益彰共同推进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提升。当前,在唯专业化、共性化过盛的形势下,更应突显辅导员的个性化培养。
蔡元培先生说“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辅导员个性化培养,是指高校辅导员超越机械化、程式化的模仿阶段,突显主体地位和价值,个性多样发展的过程,突出“以个性化的方式培养个性化的辅导员”。一方面,要求在培养过程中对辅导员独立人格、主体地位、多样选择的尊重。辅导员作为德育教师,不能简单地成为政治的工具,而应是一个独立的主体,能思考和批判的个性化的人。另一方面,在培养方法的选择上要个性化,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创设充分个性发展的环境,用个性化的方法,个性化的内容、个性化的评价。
2.艺术性与技术性相交融,突出艺术性
要做到艺术性与技术性相交融,一方面,辅导员要系统学习专业知识,注重研究性学习和工作,善于总结应对复杂多变的学生工作挑战的直接和间接经验,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学生工作“专家”;另一方面,辅导员要在技术性中融入艺术性,体现个人情感、个性品位和教育智慧,努力把自己培养成“教育家”。优秀的辅导员不仅要朝“专家化”发展,更要朝“教育家”的方向发展,不但要有“专业性”,更要具有“教育性”,达到技术性和艺术性的交融。
3.自我培养和组织培养相结合,强调自我培养
辅导员的培养包括组织培养和自我培养两方面。组织培养对从整体上推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具有重要作用,如解决辅导员职称评定、学历提升、专业技能、专业地位等等功不可没。但同时,行政化的组织培养由于对辅导员个体差异和自主性的忽视,越来越显示出其局限性。
辅导员在专家引领、组织培养的基础上,更需要加强自我培养和发展。辅导员的自我培养,是一种内源性的自我发展,它强调辅导员自身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自觉、自为的规划和实施自我发展。首先,要有独立的自主意识,树立坚定的发展目标并做好规划。其次,要有自主学习、自我反思的精神。再次,要进行自主管理、自我激励和自我超越。能够根据变化,用发展的观点评价和监控自我,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发展方向、发展策略,最终达到自我提高,实现自我跨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的误区及其批判.教育发展研究,2003,(4):5.[2]梁家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途径分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6).[3]陈步云.论高校辅导员教育个性的培养.思想教育研究,2009,(3).[4]陈文海,陈岸涛.高校优秀辅导员专业成长“三部曲”[J].中国成人教育,2010,(10).[5]肖薇薇.论高校优秀辅导员职业生涯的自我培养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0,(14).
第二篇: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解读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解读
【作者简介】朱平,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提出: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教育部《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的提法是:“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可见,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已经成为辅导员队伍建设引人注目的新问题。
一、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提出的背景
高校政治辅导员最早是1953年蒋南翔校长提议在清华大学设立的。清华大学从高年级学生中选拔政治和业务优秀者担任低年级学生辅导员,一边做思想政治工作,一边学习。以后选拔范围逐步扩大到研究生和青年教师。这一做法在其他高校被逐步推广。
1961年9月教育部颁发的《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规定:“在一、二年级设政治辅导员或班主任,从专职的党政干部、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其他青年教师中挑选有一定政治工作经验的人担任。同时,要逐步培养和配备一批专职的政治辅导员。”从而使辅导员制度化、规范化。
1965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政治工作条例》(草案)颁发,提出在各级高等教育机构设立政治机关:即高教部和各高校设政治部,系、处设政治处或配备专职的政治协理员,教研室配备专职或兼职的政治指导员,学生班级配备政治辅导员。同时颁发的《高等学校学生班级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对政治辅导员工作的性质、任务、要求和工作方法做出了规定。政治辅导员作为面向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性质和身份得到进一步确认。
改革开放以后,政治辅导员制度基本沿袭了过去的做法。
1980年4月,教育部、团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各校要根据具体情况建立政治辅导员制度或班主任制度。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应从政治、业务都好的毕业生中选留或从教师中选任。他们要既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又要坚持业务学习,有的还要担负一部分教学任务。”表明了辅导员以兼职为主的思路没有变。
中宣部、教育部1984年11月《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必须实行专职和兼职相结合,同时对这支队伍的基本要求、来源和发展方向、培训、待遇等问题提出了意见。第一次提出要“实行正规化培训„„,设置思想政治工作专业,开办本科班、第二学士学位班,在条件具备时还要开办研究生班,招收攻读学位的研究生。”《意见》的中心词是“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或“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辅导员被纳入其中而未专门论及,但第一次提出了包括辅导员在内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专业化的思想。
1987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提出“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应由精干的专职人员与较多的兼职人员组成。„„高等学校的每个班级均应配备兼职的班主任、导师或辅导员”,这证明了当时的辅导员仍然是以兼职为主。
自从1961年提出设立专职辅导员的设想以来,专职辅导员的配置一直被谨慎对待。其中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其岗位的临时性和流动性带来的对出路和前途的担忧。此外,辅导员工作还被赋予了其它附加的意义。比如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在谈到从教师、研究生、高年级大学生中选拔兼职辅导员的意义时指出:这对于密切联系群众,使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结合都有好处。他们中间许多人可以成长为既能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又能兼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专家、教授。经验证明,这种“双肩挑”的做法是培养和造就符合“四化”要求的干部的一条重要途径。既然是培养干部的一条途径,当然起到短期培训和阶段性锻炼的作用就可以了。
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87)教师管字012号文《关于在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专职人员中聘任教师职务的实施意见》中第一次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此作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专职人员中聘任教师职务的依据,同时,规定“聘任相应教师职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职人员列入教师编制。”这是政治辅导员第一次被正式认同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组成部分。
1993年8月,中组部、中宣部、国家教委《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努力建立一支以精干的专职人员为骨干、专兼职相结合的政工队伍。虽然《若干意见》没有明确要求一定要设专职辅导员,事实上各高校大都配备了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以适应日益繁重的学生工作的需要,特别是政治稳定的需要。
中发[1994]9号文件《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提法仍然是“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德育队伍。„„积极支持和发展‘双肩挑’的制度。”
教育部党组在教党[2000]2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对专职和兼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做出了明确的界定。① 并第一次对这支队伍配备的数量提出了明确要求:“原则上可按1∶120~150的比例配备专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
中发〔2004〕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把辅导员和班主任与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一起看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在这支队伍的建设上有一些引人注目的新提法:一是文件的关键词由“思想政治工作”改为“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辅导员”称为“辅导员”②;二是提出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人才培养工程,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基地;三是强调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努力使他们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这些提法成为包括辅导员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专业化、专家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为贯彻中发〔2004〕16号文件精神,教育部接连对辅导员队伍建设颁发文件。一是教社政[2005]2号文《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二是2006年7月颁布的教育部第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三是教育部办公厅以教思政厅[2006]2号文印发《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这些文件第一次对专职辅导员的数量提出要求③,第一次对这支队伍提出职业化、专家化的建设方向。④
从以上回顾中,可以发现辅导员的角色要求经历了由兼职——以兼职为主的专、兼结合——以专职为主的专、兼结合的演变过程,由于专职化是职业化、专业化的基础和前提,可以把这一过程理解为向职业化、专业化的走向。这一过程也反映了对辅导员工作性质的认识由临时“岗位”到专门“职业”再到特殊“专业”的发展和深化。
二、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内涵和意义
职业对从业者来说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职业活动具有社会性(职业是适应社会需要而产生的)、稳定性(其活动对象、内容、方式都是相对稳定的)、专门性(有专门的经验或技能要求,需要专人去做)、长期性(人们可以长期甚至终身从事的)、公认性(被社会和舆论所公认)等特征。辅导员到目前为止,还称不上是一种职业。无论是社会还是辅导员自身都没有把它看作是可以长期甚至终身从事的工作。普遍的事实是,专职辅导员大多是刚毕业的年轻人,在工作实践中摸爬滚打,付出了很多代价而获得了一些宝贵经验,可在带完一届学生后往往转岗。经验不能积累,专业知识不能传承,使得辅导员队伍整体上长期处于“无梯队、无层次、无结构、无积累”的“实习”状态。大多数辅导员凭热情和责任忙碌于日常管理和稳定秩序的工作,至于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就力不从心了。工作的临时性势必造成临时观念和短期行为。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源无疑是:辅导员,无论这一工作多么光荣和重要,但还不是一个职业。提出辅导员的职业化,正是为了解决这个制约辅导员教育职能实现的根本问题。
专业划分的基本依据则是生产劳动所凭借的知识领域或学科门类。专业化是对职业或工作知识性、技术性的要求,是对该职业、工作的复杂性、创造性的肯定。我国高校职员一般由三部分组成:教研人员(教育、教学和研究)⑤、管理人员(党务和行政管理)、教辅和后勤服务人员(图书资料、食宿、基建维修、安全保卫、医疗保健等),其与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基本职能相联系的知识性、专业性的要求有着明显的差别。长期以来,政治辅导员无论从名称还是从实际所从事的工作性质都属于党务工作者,后来提出“是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其专业化、专家化要求由此而来。
辅导员到目前为止,还不能被称为专业技术人员。一是从辅导员的来源看,专业背景很杂;二是从实际工作和承担的角色看,辅导员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从事的是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三是从工作的稳定性、连续性看,辅导员普遍“从业”时间短,流动性大,难以进行长期、持续的专业学习和发展。提出辅导员的专业化,正是希望辅导员能从事务型、管制型的工作模式中摆脱出来,把主要时间和精力转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来,并通过不断提高教育的科学性、艺术性,增强教育的说服力、感染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从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关系上看,职业化是专业化的前提和基础。辅导员首先成为一种稳定的、可长期从事的职业,才谈得上专业化的问题。而专业化的过程也有助于辅导员职业的形成。特别是在高校,知识性、专业性是获得广泛认同的重要因素,专业和学科的支撑也因而是辅导员成为公认职业的一个重要条件。
根据以上分析,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可以理解为:以提高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为目标,以教育的专业性、科学性为基本要求,以角色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为基本特征,使辅导员作为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逐步走向专门职业和特定专业的发展趋向和过程。辅导员职业化的本质要求是辅导员工作的长期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广泛的社会认同性。长期性是指辅导员不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而是在大学生教育和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连续性是指辅导员从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客观上需要长期经验的积累,而且辅导员个人也需要有一个逐步熟悉、了解、适应和进入角色的过程。稳定性、长期性不仅指一个社会角色和分工得到社会普遍承认而获得稳定性的存在,而且指可能并事实上能够成为许多人愿意选择终生从事的、赖以为生的特定活动即生计。
辅导员专业化的实质是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专门化、专家化。科学化的基本意蕴是承认并尊重辅导员所从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努力按规律办事。专门化的基本内涵就是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要求,包括对辅导员从业资格、素质等要求,是需要专门的训练才能上岗,需要一定的积累才能胜任的。这里所说的专家化,一是指辅导员的基本职责客观上需要有一批精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规律,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较高教育艺术的专家,二是指辅导员能够像高校中其他专业教师一样具有培育专家、成长为专家的环境和条件,并事实上能够涌现出一批这样的专家。⑥
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意义可以概括为:
第一,有利于正确定位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辅导员究竟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其工作的性质和最基本的职责是什么,特别是和自己的工作对象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这是在辅导员工作中一直困扰我们的问题。辅导员长期被赋予单一的政治角色⑦,归属于管理工作者,和学生处于管与被管的关系。但常见的管制和说教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又往往陷入被学生敬而远之的尴尬。辅导员工作的对象是学生,是高校中与学生联系和接触最多的,学生的尊重和信服程度既是辅导员最关心的,也是最敏感的。但学生普遍关心和面临的学业、交友、恋爱、就业、人生规划以及由此产生的学习、经济、心理压力等,在辅导员这里得不到关心和帮助,学生怎么会尊重和信服你呢?许多辅导员困惑:为学生付出的很多,得到学生的尊重却很少。原因其实不是很清楚吗?现在,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得以明确:“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和学生关系的也得以理顺:“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⑧,“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⑨,而要真正成为大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除了热情、责任感、奉献精神以外,还需要有效指导和正确引路的知识、见识、水平、能力等,必须朝着专业化、专家化的方向发展。这样的角色承担才可能使辅导员作为一种职业和专业得到承认和尊重,由角色迷失所造成的困惑和尴尬才有摆脱的希望。
第二,有利于提升和完善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辅导员是从品学兼优的佼佼者中选拔出来的,有青年人的优势,工作的热情高、干劲大、责任感强,但从整体上说,普遍缺少作为大学生指导者和引路人的经验和阅历,缺少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方法和经验,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长期的锻炼和积累。职业化、专业化的建设思路正是适应这一需要而提出的。当辅导员把自己的工作看作是可以长期从事的职业,而不是时时在考虑未来出路的时候,当有辅导员愿意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自己的专业不断学习、进修和提高,而不是时时眷恋着原来的专业心有不甘的时候,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就会不断得到提升和完善,一批受学生拥戴,受社会尊重和承认的专家型辅导员就会逐步涌现。在他们的示范和带动下,更多的辅导员会受到影响和鼓舞,安心并用心做好自己的工作。队伍稳定、职业成就感、自豪感的问题也将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第三,有利于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由于各种原因,高校德育的成效不如人意。有人把德育描述为“学校空喊、辅导员蛮干、学生心烦”。辅导员处在德育的第一线,与学生的联系最多,对学生起着最直接、最具体的影响,其整体素质和工作状况对高校德育的成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却因其任务繁重、责任、压力重大和“过渡性”、“不稳定性”及过于年轻化而不能适应新时期高校德育的需要。而职业化发育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是最根本的原因。职业化、专业化的建设必然要求加大对辅导员培训的力度,⑩ 必然要建立一些与职业化、专业化要求相适应的政策和制度,使辅导员能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凭借不断学习和培训积累起来的经验、知识、水平和能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三、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路径 首先是辅导员职业化如何可能。
辅导员的职业归属问题。可能的走向有三:一是教师,二是管理干部,三是介于教师和管理干部之间的职业辅导员。
辅导员能否成为以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专业依托的教师?从文件和政策上似乎有了肯定回答(11),但关键是能否得到学生和辅导员自己的肯定和认同。而要得到这样的认同,需要一个基本条件: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大学生思想的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而不是事务管理。从这个角度看,与其说辅导员教师认同的主要障碍是专业化程度不高,不如说对教育、教学和科研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不足。辅导员能否成为职业化的管理干部?从出路看是没问题的,行政职务的晋升政策(12)也为这条路扫清了障碍。这里需要关注的是辅导员的从业意愿:是否愿意一开始就把自己定位为管理干部?是否有较多的辅导员愿意长期从事这一管理岗位?现在的事实对此做出的回答基本是否定的。原因可能是辅导员因直接面对学生,任务更重,要求更高,难度、责任和压力更大。工作对象和性质的不同导致辅导员与普通管理干部产生不同的从业意向。
辅导员能否成为介于教师和管理干部之间、具有双重身份的一种相对独立和稳定的职业?教育部的最新文件对辅导员的身份就是这样界定的。(13)但身份是一回事,职业却是另一回事。职业是有人愿意长期从事并有独特而又规范的级别晋升序列和机制的,如工人的级别,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管理干部的职务,警察的警衔等。如果辅导员当了一辈子还叫辅导员,恐怕是很难成为一个独立职业的。
上述辅导员职业化的三种取向所依赖的主要条件分别是:教师——主要时间和精力从事思想教育、教学和科研;管理干部——减轻辅导员的工作任务和压力至普通管理干部的平均程度;辅导员——形成自己的职业级别晋升序列和机制,如辅导员、辅导师、导师、顾问等。
如果辅导员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思想政治的教育、教学和科研,那么大量的学生事务性管理由谁去做?可能的分解或分流有两条出路:班主任和学生干部。这样就形成学生的事务性管理主要由班主任和学生干部承担,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辅导员承担的格局。而辅导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教学、集体或个别辅导、咨询、实验和研究。这样做需要配备大量的班主任,最大收益是使辅导员有可能真正承担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最大的矛盾和弊端是管理和教育的分离。
可以用分解或分流的办法把辅导员的管理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减少到普通管理干部的程度,以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人稳定在并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但这样做的问题是:辅导员只做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由谁来做呢?
建立并逐步形成辅导员的职业级别晋升序列和机制当然并非完全不可行,但涉及有关方面形成共识,需要论证、试点,投入的成本很大,却仍然没有解决辅导员任务繁重、责任和压力过大、管理和教育难以兼顾的问题。
以上分析表明,从必要和可能、投入与产出的综合效益看,第一条取向是最佳选择,第三条其次,第二条走不通。
配备大量的班主任是否可行和值得?来源可从研究生甚至高年级本科生中选拔,但主要由青年教师兼任。在政策上可采取些强制性和激励性措施,如把兼任班主任作为评聘教师职务的必备条件,班主任的工作成绩作为晋职晋升的一个依据,根据承担的工作量发给一定的津贴等。其实,教育部和许多高校的文件已经制定了这方面的相关政策。青年教师兼任班主任既满足了学生管理和教育的需要,对青年教师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和了解、熟悉学生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和增强他们教书育人的观念。这是一个一举多得的举措,值得大力提倡。
辅导员大量的事务管理工作分流给班主任后,对可能出现的教育与管理、辅导员与班主任的关系如何界定和处理?辅导员以教育为主,但不是不做管理工作,班主任以日常管理为主,但不是没有教育。辅导员的管理应该是与教育密切相关的管理,是直接为教育服务或具有教育意义的管理。班主任的教育是通过管理、结合管理、为管理服务的教育。具体地说,对辅导员来说,所谓与教育结合的管理,主要是对人特别是学生干部的管理,而班主任的管理主要是对事的管理;对班主任来说,所谓结合管理的教育,主要是行为规范的教育,而辅导员的教育主要是思想品德的教育。
其次是辅导员专业化如何可能。
辅导员依托的学科专业有很多,除思想政治教育外,还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哲学、心理学以及管理学、青年学、公共关系学等等。
辅导员的专业化与普通教师的专业化应该有些区别,这一区别的根源在于辅导员和教师的基本职责存在着思想教育和知识教学的差别。普通教师的专业指的是知识和学科本身的分类,辅导员的专业应该依据大学生思想内容的基本方面或活动领域。辅导员专业化的含义不仅仅是指有传统的知识性学科专业的依托或支撑,更重要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职责的分化和深化。辅导员现在的整体专业化程度基本处于专业未分化、深化的水平。美国在高校设专业咨询顾问(school counselor),为学生提供学业、心理、交往、就业等方面的咨询、辅导与指导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14)对辅导员个人来说,专业化要求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某一个方面(思想理论教育、学业学习指导、心理健康保健、人际关系协调、职业人生规划等)为自己的专业领域,通过不断地学习、进修,教育、教学和研究逐步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也藉此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
从辅导员教育的实际需要和辅导员队伍的整体要求说,专业化要和结构化统一起来。辅导员队伍应该是由思想理论教育、人际交往、心理咨询、学习指导、就业指导、人生规划等方面的专家所组成,作为辅导员个人同时成为这几个方面的专家是困难的,但在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中,如在一所学校或一个学院,建立一支专业全面、专长互补、结构合理、功能优化的辅导员队伍,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注释:
①专职“系学校专职从事和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包括学校分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学生工作部(处)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院(系)党总支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副书记、团总支书记,学生政治辅导员等”,兼职“是指从教师和品学兼优的党员研究生、高年级大学生中选拔配备的半脱产学生班主任、导师或学生政治辅导员。”
②“思想政治工作”和“政治辅导员”两个概念一直被使用到2000年7月教育部教党[2000]21号文件中。
③教社政[2005]2号文要求:“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备,保证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
④教社政[2005]2号文提出“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
⑤这里说的是一般的教学研究型或以研究型为主的大学,教学型大学可能只有教师而没有专职研究人员。
⑥本文所说的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是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基本职责而言的,是指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职业和专业,它虽然不是对辅导员实际所做的大量管理和事务性工作的简单排斥和否定,但确有强调管理和事务要立足于教育,具有教育意义,服从教育需要的蕴涵。本文所指的辅导员的专业化、专家化是从辅导员发展的一种可能性和出路而言的,它虽然不是对兼职和兼任辅导员的排斥和否定,但确有兼职和兼任辅导员也应努力向专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的期望。
⑦辅导员被称为政治辅导员,必须是党员,其基本职责是从事思想政治工作。⑧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⑨参见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
⑩教育部已决定在全国设立若干个国家级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并要求各省(市、自治区)也要设立相应的基地
(1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提出:“专职辅导员可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要求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
(1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提出:“高等学校可根据辅导员的任职年限及实际工作表现,确定相应级别的行政待遇,给予相应的倾斜政策。”(13)教育部2006年7月《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
(14)参见张端鸿.中美高校辅导员制度比较.思想·理论·教育,2005,(5):19-22.
第三篇: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
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
【摘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辅导员的队伍建设要积极向职业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它是形势发展的需要;是切实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是加强和改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需要;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断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
在新的形势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实现高等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改革辅导员工作模式和管理体制,实现职业化、专业化培养。
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是形势发展的需要
在世界范围内,随着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的不断加剧,各种思潮相互交错、相互激荡,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更加激烈和尖锐。在国内,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个社会转型、体制转轨、观念转变的新社会形态呈现在人们的面前。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大学生中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和倾向。国际国内形势大大加剧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也对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的形势下,辅导员必须具有敏锐的政治意识和政治鉴别力,要有能及时发现新情况,正确处理新问题的能力。辅导员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较强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辅导员队伍建设走职业化、专业化培养之路。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是切实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它的内在规律性,实施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科学的教育理论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炼。目前辅导员的工作周期是:第一年初步了解学生工作的基本程序和内容;第二年开始熟悉工作,掌握一些学生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在此期间就有许多人为自己的转岗、进修、考研做准备;第三年很多人就离开了这个队伍。周而复始,辅导员队伍呈现出高流动性、低稳定性,常年处于“新手上路”的状态。辅导员的频繁流动,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的积累,使很多好的做法和想法得不到总结和继承,更谈不上形成具有系统性、实效性、针对性的理论以更好地指导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情感因素在教育过程中有很好的影响作用。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教育者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因为辅导员变动频繁,使得学生不认识辅导员,辅导员也不了解学生,相互之间没有亲近感,没有情感积累。辅导员对学生实施教育时,学生“不听、不信”的情形大量存在,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就大打折扣。从目前大学生的发展需求来看,他们发展中诸如心理健康、人生规划、职业选择等方面的问题都需要专业的咨询与服务才能解决。此外,学生社会工作与社会实践的发展也需要具有社会工作专业训练人员的参与等等。这些工作的专业性很强,离开专业教师的指导很难做得好。辅导员走职业化、专业化的道路可以使这些工作做得更深、更好,可以更好地积累经验、把握规律,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发展“量变带动质变”,对高等教育系统和支持高等教育的社会提出了各种问题。①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以及面临的就业环境与条件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学籍管理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生活社区化;成长环境社会化;行政班级被教学班级所取代,组织结构趋于松散;学生来源复杂化,学生差异性增大;学生需求多样化,独立意识明显增强;贫困生问题严重;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学校空间布局上出现了“一区多校”和“一校多区”的格局等等。面对新问题和新特点,如果不能正确地对待和处理,就会影响高校的稳定、改革和发展,影响和谐校园建设。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最能了解学生的需求,最能把握学生的心理,最能贴近学生的情感,最能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他们在及时发现和化解大学生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维护高校的安全稳定,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等方面有明显的岗位优势。这就需要辅导员一方面要有很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勤奋工作,乐于奉献;另一方面要求辅导员有过硬的业务素质,较高的政策水平,要善于把国家的政策要求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达到这一要求,需要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是加强和改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需要
目前,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队伍不稳。在大学校园里人们习惯于只把专业学术人才称为教师,而把辅导员看成是教学辅助人员或一般工作人员,同样是做培养人的工作,他们却被另眼相看。辅导员整天忙于事务性工作,工作强度大,生活节奏快,无法潜心钻研某一学科领域,大多没有突出的学术成果,因而其职称、工资等都无法与同龄业务教师相比。工作要求高与工作待遇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些现实因素导致辅导员无法安心工作,产生转岗或跳槽的想法,寻求新的出路。二是数量不足。一些学校为了压缩编制,节约开支,在辅导员的配备上一开始就是缺额运作,辅导员队伍超负荷工作。更普遍的现象是辅导员流动快,补员跟不上,适合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进不来。尤其是扩招后学生人数急剧增加,辅导员队伍更是趋于紧张。三是素质不高。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各高校往往重教学、重科研,忽视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队伍较为普遍地存在学历职称、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及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等现象。某些单位根本不重视辅导员工作,把凡是专业不行的、素质不高的、没地方安排的教师或管理人员都汇集到辅导员的队伍中来,辅导员人数在这些人眼里成了减轻行装的“大囊袋”。四是辅导员频繁流动,其结果往往是优秀人才在流动、素质较高的人才在流动,辅导员队伍成了为其它工作岗位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造血器”,而自身却又严重“贫血”。由于辅导员的职业地位、学术地位和管理地位处于相对弱势,工作前景缺少激励,他们立足本职工作成长和发展的欲望不强,致使整支队伍缺少职业牵引力,辅导员在现有条件下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工作水平有困难。
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能引导辅导员把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从事的职业,自然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就会自觉地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自己的专业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并且就本职工作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进而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就会不断得到提升和完善,一批受学生拥戴、受社会尊重和承认的专家型辅导员也会逐步涌现。在他们的示范和带动下,更多的辅导员会受到影响和鼓舞,辅导员队伍建设就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队伍不稳、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等问题就会得到根本的解决。
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断发展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理论成果,在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综合性、政治性、科学性、实践性都很强的一门应用学科。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它的实践性。从理论形态上看,它不是思辨的产物,也不是推理的结果,而是建立在对大量经验材料的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的。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资料直接来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检验和校正,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完善。高校辅导员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他们是科学理论的实践者,也是科学理论形成的第一手资料的获得者。但要自觉地、系统地、全面地去积累和掌握第一手资料,对实践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对实践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并从中抽象出有一定概括力的理论,只有具备一定专业素养的辅导员才能够做得到。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进步和发展,还需要一批有志于此的高素质的研究者的推动。现在该学科已经形成了一支基本的研究队伍,正是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才使学科建设有了今天的发展。但是,这支队伍还不能完全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学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必须采取多种措施稳定和扩大这支队伍,提高研究者的整体素质,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持续发展。
1.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地位,形成相对稳定的职业队伍。
一种职业的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感的产生取决于它的职业威望,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必须增强社会和就业者对这一职业的认同和接受,提升辅导员岗位的职业吸引力。针对理工科院校的实际,要采取以下措施提升辅导员岗位的职业吸引力,稳定辅导员队伍。
首先,要大力营造尊重辅导员、理解辅导员、关心辅导员的氛围。要通过多种手段来转变对辅导员及其岗位的错误认识,强调辅导员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队伍是教师队伍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是承担特殊使命、具有特殊工作性质、需要用特殊的和理性的眼光来审视的教师,要用有别于审视自然科学类教师的方法来审视辅导员,使全校上下充分认识到辅导员工作是平凡的,但又是崇高和伟大的,大力提高辅导员的职业威望和社会地位,消除对辅导员的职业歧视。
其次,要教育和引导辅导员增强职业的自豪感和自我认同感。辅导员队伍的稳定,除了外部的环境改善外,也需要辅导员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第四篇:浅谈辅导员专业化建设
浅谈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通讯系王宇婷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总结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性,从辅导员定位、选配机制、政策环境等方面阐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途径,最后提出在十六号文件精神下,辅导员要把握机遇,迎接新的挑战。关键字:专业化、政策环境、角色定位、职能定位
正文:
一、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1、辅导员队伍专业化
高校学生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专业化就是一个人或组织减少其生产活动中不同职能或操作的种类,或者说,将生产活动集中于较少的不同职能的操作上。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是指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辅导员在某一个领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完善的工作方法,能完成一般教师不能完成的学生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2、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
目前高校辅导员主要由专职与兼职人员两部分组成。兼职辅导员又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由青年业务课教师兼职,实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工作“双肩挑”;另一种是由研究生党员和高年级本科生兼职,他们一边学习,一边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前大多数高校辅导员是以兼职为主,配备少量的专职人员。
3、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必要性
首先,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性决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一项育人的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直接的承担者,必须实现专业化;
其次,这是适应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势的客观需要。新的教育形势下,社会对学生要求的变化也需要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做出相应转变,即由“完全知识”型教育向“知识与能力”型教育转变。因此,除了第一课堂的“传道、授业、解惑”之外,第二课堂的能力培养也被提到了新的高度。如果说专任教师在第一课堂身
兼重任,那么辅导员在第二课堂的任务也是任重道远的。做人的思想工作最难,做年轻人,尤其是当代年轻人的思想工作更难。既要成人又要成才,这当中有
一个先后之分,成人是最重要的。要真正启发他们内在的积极性,要加强我们思
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说服力和凝聚力,真正把思想教育工作做到大学生的心里
去并不是件简单的工作。
第三,这是由大学生的特点及形势发展决定的。现代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春风化雨的思想教育,规范化、人性化的管理和全方位的服务,以及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同时,学校在实施扩招后,在校学生规模急剧增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强度、难度明显增加,原有的辅导员队伍已经不能适应,因此必须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
第四,这也是辅导员队伍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原有的辅导员队伍存在着职
责不清、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管理不规范、精力分散、流动性大、队伍不稳
等弊病,只有推动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真正
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
因此,辅导员要具有开拓进取精神,不拘泥于老经验,老做法,不墨守成规,要学会在实际工作中摸索出一条与众不同、切实可行、富有成效的工作方式,要
通过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传媒,把新思路、新知识、新信息传递和灌输给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一支专业化的队伍。
二、辅导员专队伍业化建设的实施途径
根据资料显示,美国学生事务管理已基本实现专业化和职业化,申请进入学
生事务领域工作的人员通常需要具有心理咨询、学生事务实践、学生发展等方面的硕士学位,并就各自的专业开展工作。结合我国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建设专业
化辅导员队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明确定位。明确定位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学校要
根据中央的有关精神,结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广泛征求师生的意见,对辅导员的角色和职能作出明确的定位。
(1)角色定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活动,班
主任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也就是说,在实践中,辅
导员负有重要的管理职责,但不是一般的行政管理干部;辅导员承担重要的服务性工作,但不是学生各方面服务工作的协调者;辅导员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的教师,但其职责有别于任课教师。辅导员同时具备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可以将辅导员和班主任合二为一,设立专职辅导员,并把辅导员作为政治工作队伍的骨干力量,纳入学校教师队伍的编制,与教师、行政管理干部一样实行职务聘任制。
(2)职能定位。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势、任务、内容、方法的变化,辅导员的职能也要相应地调整。对此我们应该打破传统的观念,对辅导员的职能进行重新定位,明确辅导员在工作中要承担四种职能:一是教育职能,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目标和崇高的理想,引导他们正确面对各种“人生课题”,为他们指引正确的成才道路;二是管理职能,即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规范管理,维护校园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协调学生之间的关系,建设学生集体;三是服务职能,即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代表和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做好落实国家资助贫困生的各项政策,为学生提供成长成才指导、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包括心理问题;四是研究职能,即以研究者的姿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调查研究和课题研究,研究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心理需要,总结学生教育与管理的经验,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
第二,合理选配。要多渠道、高标准选拔、配备政治辅导员。从专业角度而言,应物色思想政治、管理、教育、心理学等专业的本科以上的毕业生担任辅导员工作。从辅导员工作的有序性而言,可以选本校将来的优秀本科毕业生担任辅导员工作,高校可以通过一定的程序给予这类本科毕业生进修研究生的机会,这样可以稳定队伍,优化结构,使辅导员实现能力和学历的双丰收。
第三,政策配套。改善辅导员的待遇和条件,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物质保障,学校要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大力改善辅导员的待遇和条件,充分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辅导员工作的吸引力。
(1)解决职务职称。学校要把辅导员明确纳入教师编制,在职务竞聘、职称评定等方面为辅导员提供政策保障,切实解决辅导员的职务职称的问题。
(2)提高福利待遇。学校要通过分配制度改革,设立辅导员岗位津贴,保
证辅导员的收入达到专任教师的平均水平,并比同级的行政管理干部高出一档。
(3)注重要文关怀。学校要注重从工作、生活和学习等各个方面关心辅导员,建立校系领导联系辅导员制度,定期召开辅导员座谈会,了解辅导员的心理需要,帮助辅导员办实事、解难题,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
第四,结合当前形势和实际工作的需要,可以尝试在学生社区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辅导、形势与政策教育、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配备专业化辅导员,以推动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内涵建设。
1.学生社区辅导员。学生社区不仅是学生生活、学习、休息、娱乐和交往的主要场所,更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社区辅导员是以学生社区为主要工作领域的一线工作者,肩负着在社区延伸学生工作的任务。社区辅导员在学生社区管理委员会、学生处、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领导下开展工作,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以学生党建、思想教育、校园文化、学风建设、指导服务、安全稳定等为主要内容。
2.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目前,单凭心理咨询中心专家的工作已无法满足日益高发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建立和完善三级心理健康网络十分必要。三级心理健康网络包括:一级网络由最贴近学生的辅导员组成,二级网络由院系总支副书记和心理健康辅导员组成,三级网络由心理咨询专家组成。心理健康辅导员处于三级网络中的第二级,相对普通辅导员而言具有更多的专业知识,又比心理咨询专家更贴近学生,能够高效、快速地实施心理救助与介入危机干预。心理健康辅导员必须进行必要的专业培训,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询原理与沟通技巧,获得一定的资格证书后方能上岗。
3.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必须接受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人才测评与统计、就业求职心理研究、计算机应用、毕业生就业与管理研究、劳动人事制度及相关的法规研究、人才市场营销及人才需要趋势研究等方面的培训,获取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主要负责向学生提供政策法规、就业心理、信息咨询、就业技巧、职业设计等方面的指导,并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服务。对一、二年级的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学生从入学开始其生涯规划的每一个方面和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的辅导人员为其提供服务、帮助和指导,同时还提供课程学习和专业发展方面的辅导;对高年级学生,通过就
业指导课,提供政策法规、就业技巧、公关礼仪等服务,帮助毕业生顺利走上社会,在就业初期即为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4.“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辅导员。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应承担“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工作。可以选拔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或相近专业毕业的辅导员担任“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辅导员,在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做到密切联系实际,生动准确地讲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积极创造条件,使他们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
5.学生事务管理辅导员。这与传统的专职辅导员比较接近,主要从事党团建设、社团指导、社会实践、考核奖惩、帮困助学、日常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可以从具有多年辅导员工作经验或学生事务专业毕业的人员中选拔。
三、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展望
中共中央十六号文件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升到新的高度,对辅导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国家政策优越的大环境下,辅导员自身应该抓住机遇,在工作中及时总结,善于积累,同时,不断地加强自身的理论基础,以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大潮中立于优胜地位。
第五篇:论文 教师专业化
浅谈教师的专业发展
厉建阳山东省五莲县街头中学262309
(厉建阳,男,山东省五莲县洪凝镇红泥崖村,学士学位,中学二级教师,联系地址:山东省五莲县街头中学,电话:***, E-mail:wljtzx@126.com)摘要:本文结合所在乡镇高中的实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探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策略,并且具体阐述了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些认识和做法,并在实践中逐渐完善,以进一步提高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实践; 策略
一、前言
我们正处在一个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瞬息万变的信息化社会对学校教育、对每位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和新挑战,特别是新课改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而要实现这一理念必须以教师的发展为本。教师的发展决定学生的发展,“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这迫切需要我们重新定位教育,重新认识教师的工作,以便及时跟进时代的步伐,更有效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今天的教育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等知识传授和知识学习的层面上;转变师生的心智模式、发展师生的思维能力已经成为新时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因此,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教师成长的主旋律,是一个贯穿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动态而连续的过程。
一、教师专业化,德养为先
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是教师这个职业特定的素质。专业态度的核心就是师德。因此,德养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根基所在,是教师专业化之魂,是教师教育首先的责任和义务。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今天,教师专业化要把师德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全面提高全体教师的师德水平。“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不仅仅是要坚持的教育理念,更要把这种理念落实为具体的行为。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地位,采取切实措施,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健全职业道德教育制度,大力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此,我校认真贯彻落实有关要求,加强师德建设。注重塑造教师健康人格、完美师表,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大力倡导敬业和奉献精神,致力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精于业务、勤于育人的教师队伍,有效地促进了我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1、在学习中提高认识
利用例会时间进行集体学习,主要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每位教师每周保证2小时自由学习时间,主要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暂行规定》、《给教师的建议》等,做好笔记,撰写心得体会。为保证学习效果,组织了学习笔记展览、师德知识竞赛等活动。组织教师观看了《师德启示录》,听取了县“师德报告团”的精彩报告,并组织教师进行了座谈、交流、谈感受、谈心得,使教师心灵上受到感染,精神上得到激励,灵魂上接受洗礼。
2、努力创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我们认为加强师德建设要创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学校要把师德建设作为教育工作的重心,加强对该项工作的规划、组织、实施,定期召开总结会,研究师德教育活动方案,将师德教育活动落到实处。同时,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大力倡导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团结协作,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促进教风,带好学风,真正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带领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创造“使工作优秀者扬眉吐气,使工作落后者能奋起直追”的工作氛围。
结合我校实际,我们对教师提出了一、二、三、四、五要求:一是争创一流的意识;二是两严格,即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三是“三心”,即对学生关心,对工作细心,对同志诚心;四是“四讲”,即思想上讲奉献,工作上讲拼搏,方法上讲科学,关系上讲团结;五是“五高”,即高境界、高水平、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通过五项要求,引导教师树立大局意识,严于律己,严加修养,提高师德水平、提升思想境界、立志从教、献身教育。为此,我们组织全校职工举行了签字仪式,并将其张贴于学校门口的宣传栏内,接受学生及家长的监督,起到良好的约束与鼓舞作用。针对教学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学校认真制订了《街头中学师德评价实施细则》、《街头中学师德修养暂行规定》等条例,大力倡导“五多五少”。少些牢骚,多些思考;少讲辛苦,多讲成绩;少发空谈,多干实事;少讲待遇,多讲奉献;少些埋怨,多些理解。
并以此为出发点,不断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意识,使他们时刻牢记人民教师肩负的职责,并转化为高度的责任心和义务感,形成强大的内在动力,不断鞭策自己的行为。
组织了“立志从教,完善师德”签字仪式;举行了“三个代表在讲坛”心得交流会;组织了“率先垂范捧丹心,从严治教育英才”演讲比赛;开展了“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评选活动,以身边的典型教育身边的人。
二、教师专业化,提升教师自身需要是前提
自我意识在人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自我专业需要使得在教师发展过程中实施终身教育思想成为可能。当教师在自我专业发展需要下成为具有自我专业发展需要和意识的教师,才有可能有意识地寻找学习机会,才可能明确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今后朝什么方向发展以及如何发展等,才可能成为一个“自我引导学习者”。要不断推动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常新,除了离不开教师自身的信念、追求外,还需要学校等外部环境的熏陶和推动。
1、学校文化推动专业化成长
学校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场所,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学校的工作氛围,领导的管理水平,学校的制度建设等,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学校是否营造一个宽松、开放的成长氛围,是否制定目标规划、明确教师的培养要求,是否实行民主管理、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是否建立多种渠道关注教师的成长,等等,将直接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作为学校要引导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计划。教师要发展,就必须要有规划。引导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计划,是促进教师朝着目标前进的动力。对专业发展,教师应当有自己规划的权利。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追求,设计自我发展的方向,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学校管理者对教师自我发展规划,自身的目标定位要充分尊重,鼓励教师大胆规划,追求个性,帮助教师通过不断学习探索来拓展自己的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同时,建立激励机制,成长机制,引发教师对教育工作的认识,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使教师有一种工作的成就感。激励教师走向教育的成功。
我校一直以来都有制定个人发展规划的良好传统,在学校规划的前提下,每位教师结合自己自身的情况和对未来教育事业的畅想,纷纷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发
展规划。这些规划的制定给教师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由于是自己制定的,可行性、现实性都很高,使教师在执行的过程中更有认同感。
2、培育一方教师文化的沃土。
营造良好的学校教师文化。在学校管理中充满人文的关怀,使管理充满魅力,它最大限度地去满足教师的需要,使每位教师感受到人文关怀而这种关怀又成为连接学校、管理者与教师的情感纽带。人文化管理营造出了一种融洽的人际关系,教师在这种氛围中快乐地、幸福地、创造性地工作着。勃发的工作热情使自己不断萌生新的工作需求和意识,在这块充满满关怀的教育热土上播撒希望的种子。
引导教师关注细节文化。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这句话给我们阐述了细节的重要性,它告诉我们想成大事者,就必须从身边的小事、细节做起。当校长为师生搭建自主成长平台时,每一个细节都会点燃教师蕴含在心底的成长激情,使它生生不息,永远不灭;每一个细节都会促进教师自己致力于寻求学机,追求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在自己的事业中开拓进取。
三、教师专业化,研究能力的培养是重点
教师专业特殊能力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与教师教学实践直接相联系的特殊能力等,如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学科教学能力等;第二个层次是有利于深化教师对教学实践认识的教育科研能力。
1、教育教学能力
俗话说:有了金刚钻,才敢揽这瓷器活。教师要成为专业人才也必须具备自己的绝活。课堂上的妙语连珠,黑板上清秀飘逸的粉笔字,热闹而不混乱的课堂组织能力都非一日之功,没有平日的积累是难以实现的。为此学校组织了一系列教师业务活动,板书比赛、普通话比赛、优质课评比、教育教学观摩、研究课、公开课、示范课、论文、教科研及教案评比等等,老师们争先恐后,热情高涨,积极借助各种交流与展示的平台促进自己的业务能力,积累丰富的经验。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把教学能力的提高落实在每一天的课堂教学中。
学校每学年初进行一次新调入青年教师的汇报课活动;汇报课之前指导老师对新教师进行备课指导,即从教材的地位,教学目标的制定,重点、难点的确立,教法、学法的选择,板书的设计、礼仪形象、行为举止等进行全方位指导,确保
汇报课的成功。同时每学年倡导青年教师写一份优质课教案、上一节优质课、做一个优质课件、编一套优质试题、写一篇教学反思或案例,教导处结合教研组的听课、评课,评出优胜者进行表彰。认真学习教学常规要求,掌握“备、讲、批、辅、考、评”六大教学环节,并认真做好每一个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骨干教师则要求具备独立承担或领导教科研的能力,独立承担和组织教育教学方面的科研工作,教科研要有计划、措施与成果。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写好读书笔记,每学期上好一节示范课;写好一个优秀教案,写一篇优秀论文,在县以上刊物上发表,交流,获奖;定期组织参与教科研工作阶段总结,提出指导性意见,推广教科研成果,提高教育质量。
(二)教育科研能力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化不断得到重视和加强,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越来越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但教师毕竟不是专业的研究人员,在研究时间和理论知识上都欠缺,而案例反思无疑是最切合实际又非常有效的小课题研究。案例反思是教师对教学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实践、反思、研究,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研究的主人。通过自我反思,不仅提高了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还可以使教师在实践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质,从而改变教师的生活方式,更好地体现生命价值,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在我校校本教研,成为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措施。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的资源优势,特色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我校校本教研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自身所面临的问题为目标,研究的内容是教学: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及其建构,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等等,还包括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方法等。从学校实际出发进行研究;按着新课程的要求,从学生状况、资源环境出发进行研究。
四、搭建信息化平台,变革学习方式,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信息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让学校教育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特别是知识管理工具的运用,也使教师的工作学习方式以及知识管理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变混沌为条理,变无序为有序,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学校要求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教学网站,继续接受专家、教授、同行教师更深层次的指导。网络使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让教师们开始踏上自我更新和学习的专业发展之路。老师们在互联网上与专家、教授面对面,心贴心。一起面对新课改,讨论新课改,适应新课改,发展新课改。教师的教育科研与全球化、数字化的交流环境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
在线得到来自全国的同行和专家教授的帮助引领。理论层次较高的专家学者可以通过对这些范例的理性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为实践找到相应的理论作支撑,反过来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办学理念,使理论起到直接指导实践的作用。往往带动了一个学校的大多数教师参与,进而影响到更多的学生,使整个学校的办学质量在全体师生的智慧和协作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白益民:《教师的自我更新、背景、机制与建议》(专题报告),上海师范大
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系、博士。
2、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教育研究与实验》
3、王长纯:《教师专业发展:对教师的重新发现》,《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