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深圳变化看中国(共)
以深圳变化看中国
月 14 日,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0 周年的庆祝大会上发表了重要的讲话,回顾了 40 年来深圳特区实现的各种奇迹,总结了高速发展的 40 年来所积累的发展经验,深圳为全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的奇迹”,总书记在大会上铿锵有力的说出了这句话,40 年弹指一挥间,深圳从一个丝毫不起眼的南方小渔村,成长到如今一个在世界上拥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大都市,深圳如今的成绩,是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是一代又一代人奋斗的结果,深圳是全中国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的模范和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实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深圳的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也因改革开放而生,中国也因为改革开放走向伟大复兴和实现繁荣富强的目标。因此我们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要继续保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勇气。
四十载波澜壮阔,新征程催人向前,从 1978 年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3 亿人民的生活不断改善,人民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已经从要解决“有没有”到现在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我们仍然继续向前,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懈奋斗。
“凡事过往,皆为序章”,几十年来,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成长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文化、科技得到了飞速发展,很多的领域已经位于世界前列,中国如今已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同时也树立
了雄厚的民族自信心,这正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
“正如总书记所说,改革开放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过去那么难的情况在党的领导下都能拿到现在这么好的成绩,如今我们作为新时代新征程的建设者,更要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拿到更好的成绩。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想民之所想不断的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于变局中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勇立潮头,奋勇搏击,以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风雨无阻的状态,将改革进行到底,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深圳以及全国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广大干部群众一定要把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举得更高更稳,继续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共同努力去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二篇:思想汇报3-看中国共产党史
了解党史,用历史督促自己
敬爱的党组织:
中国共产党从刚开始成立的时候那么几个人发展到今天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一路坎坷,但是因为有了先辈党员们的坚持,才有了今天中国共产党的强大。我们知道,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屡次受到外国侵略者们的侵略,全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然后一部分中国青年觉醒,继而发生了历史上的五四运动,再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让大家意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大家才能过上真正幸福平静的生活。一路走来,我们经历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和革命新局面的形成、五卅运动和大革命高潮的兴起、北伐战争和革命力量的发展、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大革命的失败、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党为复兴革命运动的艰苦斗争、革命运动的曲折发展和红军三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九一八事变后的国内政局和革命运动的挫折、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这一路走来,中国共产党逐渐被人民大众所接受,所波及的地方越来越大,共产党员也越来越多……我们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成长,了解到今天党的强大,是用多少革命烈士的鲜血换来的,他们十四保卫者中产党,为中国共产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另外,大家一路走来,都是以广大劳动人利益为民的自己的奋斗目标,一切以为人民服务为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时刻。从此,正式向大家确立共产党的地位。但是,即使这样,我们还是遇到了一些阻碍。《中国共产党史》介绍了中国共产党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29年的历史,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中央有关重要文献为依据,充分吸收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史学界重要研究成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党性原则和科学精神的统一,全面准确地反映了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平凡历程,让我们更深层次地了解党史,并且通过先辈们的优秀品质督促着自己。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一步一步变得更加强大,争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转折。全会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 的局面,开始全面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观念。全会批评了“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的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着重指出了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在我国长期革命斗争中的巨大作用。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要注意解决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的失调的要求。三中全会还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组织路线。可以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以这次全会为开端的。我们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是从这次全会开始的。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揭开序幕和开始起步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句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
整的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应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是从鸦片战争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是一个探索的阶段;第二是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是一个崛起的阶段;第三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是一个动荡的阶段;第四阶段就是从1978年到至今,这是一个发展的阶段。
中国共产党在成长的过程中也犯过错,但是在大家的共同智慧下早日发现了错误,并及时地采取了一系列的方法措施来改正错误,弥补过失,将所造成的危害尽可能的降到最小。我觉得,对于我们而言,我们也非完人,也会犯错,但是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知道自己错了还一错再错。因此,在平常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及时认清自己的缺点,并且努力将其改正,只有这样才有资格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恳请党组织给与批评,帮助。
汇报人:卢芳
2011/5/29
第三篇:苏共亡党看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从苏共亡党看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1917年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历史是第一个也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成立。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由此中国共产党成立,在一代卓越的革命党人的领导下,艰苦抗战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然后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与时俱进实行改革开放实现了经济腾飞和民族崛起。
而反观苏联,曽与美国两级对峙的超级大国在一次次的改革政党中走向失败导致亡党,苏联解体。同是社会主义国家,不同的命运,我们应当从苏联的错误道路中反思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苏联剧变的原因及教训。
苏共的蜕化变质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苏共亡党、苏联解体是一场巨大的历史灾难。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斯大林模式”即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而在于从赫鲁晓夫集团到戈尔巴乔夫集团逐渐脱离、背离乃至最终背叛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一、关于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问题。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实事求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在斯大林模式日渐僵化的时候相继提出改革。对苏共的指导思想也进行了改革。尤其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使苏共日渐偏离了马克思主义,人民对于党的归属感丧失,最终导致解体。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前,毛泽东同志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领导共产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并实现了三大改造,确定了社会主义路线。邓小平、江泽民等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理论毛泽东思想形成并发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因此,建设党要坚持社会主义路线不动摇,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更重要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二、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性质问题。《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苏共在党的建设中偏离了人民当家作主,导致了党内腐败和集权,失去了民心。因此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要坚持实事求是,使上层建筑符合经济基础,解放生产力。斯大林模式的僵化,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严重脱离实际使苏联经济畸形发展,导致了苏联解体。因此要实事求是使经济计划符合经济发展水平。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了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新民主主义过度到社会主义社会。“一化三改”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然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路线的探索。对社会主义现阶段矛盾的分析。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极大地发展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巩固了社会主义政权。后来,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时刻。邓小平及时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构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时俱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发展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理论。
四、关于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问题。要坚持依法治国人民当家作主。邓小平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了实事求是。一定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五、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问题。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此要坚持经济发展为中心。苏共在建国以后与美国两级对峙,积极扩军备战,消耗了国力导致解体。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梦。
六、关于时代、时代特征与对外关系问题。要制定与时俱进的外交政策,坚持经济发展。苏联建国后面对资本主义阵营的围剿,建立了与之对立的社会主义阵营,集中国家力量发展重工业,实现了国家现代化。但在20世纪90年代国际关系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时扔坚持两级对峙,集权而不重视人民生活水平,从而被人民抛弃。我国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促进民生。同时与周边各国建立和平发展关系,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社会的影响越来越举足轻重。
前车之师后车之鉴。对于苏共灭亡我们一定要引以为戒,坚定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四篇:深圳30年的变化1
深圳30年的变化
深圳,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精彩缩影。从率先 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实行股份制改革,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实行股份制改革,到率先实行 人事制度改革、削减行政审批事项等。人事制度改革、削减行政审批事项等。
30年来,深圳创下了200多项全国多项全国第一。以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为基础,以现代服务业为 支撑的的新型产业体 系已基本建成。系已基本建成。对外开放进出口贸易 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2875.3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1%。其中,出口总额1684.93亿美元,增长23.8%;进口总额 1190.40亿美元,增长17.5%。(2007年)利用外资 外商在深圳投资涉及的主要行业包括:电子通信、电气机 械、纺织服装、食品、医药、金属制品、房地产、交通运输及 商业饮食等。外商投资企业 已累计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来深圳投资。国际友好城市 深圳与世界各国友好交流和合作日趋活跃,深圳在世界 上的知名度不断提高。自1986年起,深圳先后与美国休斯敦 市、意大利布雷西亚省、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市、波兰波兹南 市、法国维埃纳省、牙买加金斯顿市(首都)、多哥洛美市(首都)、德国纽伦堡地区、比利时布拉班特瓦隆省、日本 筑波市、韩国光阳市、加拿大圣约翰市等12个外国省市缔结 了友好城市关系,友好交流涉及经济、技术、环保、文化、体育、教育、医疗卫生、城市规划与管理等众多领域。对外文化交流 深圳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交流与合作呈现出更加活跃和 蓬勃发展的态势,近年来,深圳积极参与“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等国家重大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举办“深圳 国际友城文化艺术周”,形成“深圳文化周”文化交流活动 品牌,先后成功走进法国、德国、埃及和美国。
依法制市
○加快建立法规体系
○四次行政审批改革
○法律顾问助推科学决策
○创新行政复议工作制度
○居住证制度加强人口服务与管理 生态建设
深圳,是中国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先行者。
一条“基本生态控制线” 一条“基本生态控制线”使全市一半的土地得到 绝对保护——此范围内禁止任何开发项目;全市建成 此范围内禁止任何开发项目; 绝对保护 此范围内禁止任何开发项目 区的绿化覆盖率45%,人均公共绿地平方米,相继平方米,区的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16平方米 获得“国际花园城市”、“环境保护„全球500家‟” 获得“国际花园城市” 环境保护„全球 家 等殊荣;深圳首创的“绿色GDP”考核体系,更强力推 考核体系,等殊荣;深圳首创的“绿色 考核体系 动着经济发展呈现出“低投入、低能耗、高产出、动着经济发展呈现出“低投入、低能耗、高产出、高 效益”的可喜态势。效益”的可喜态势。设计之都
第五篇:深圳改革开放30周年的变化
新华网深圳11月25日电 题:改革开放成就“深圳速度”
新华社记者王传真 吴俊
深圳经济特区是邓小平亲自倡导设立的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1980年的深圳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仅有3万多人口、两三条小街道;28年后的今天,深圳已成为拥有超千万人口、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的现代化大都市。其发展速度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印证了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战略先机。
经济高速增长,“深圳速度”令世人瞩目
28年来,深圳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保持了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综合经济实力迅速跻身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1980年-2007年,深圳GDP年平均增长26.9%,地方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长36.9%,出口总额年平均增长34.3%。2007年,深圳实现GDP6801亿元,位列全国内地大中城市第四位。人均GDP在内地大城市中率先突破1万美元大关,外贸出口总额1685亿美元,连续15年居全国首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58亿元,列全国城市第三位。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深圳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起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形成了领先全国的“深圳效益”。28年来,深圳逐步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体系,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文化产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以自主创新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现已成为深圳的第一支柱产业。今年6月,经国家发改委批准,深圳成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试点。2007年,深圳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599亿元,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58%。
2007年深圳专利申请量35808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9198件,占53.6%,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一位,PCT国际专利申请2170件,占全国总量的39.8%,连续4年居第一位。深圳全市自主品牌已达5万多个,被评为全国“品牌之都”。
良性的产业结构产生了良好的发展质量和效益。2007年,深圳全市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出GDP达3.48亿元,比上年提高0.5亿元。万元GDP能耗、万元GDP水耗不断下降,全市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6.9%和4.7%。深圳已经开始走上一条低投入、低能耗、高产出、高效益的经济增长路子。
用好用活政策,创造多个“第一”
28年来,深圳经济特区勇敢地充当了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敲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的第一槌,拉开了土地利用市场化的序幕;发行了新中国第一张股票,开启了中国发展股份制企业和资本市场的进程;率先进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对外商实行国民待遇;率先按市场原则形成了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梁桂全认为,深圳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善于用好用活政策,在体制机制上寻求新突破。
特区建立之初,中央赋予一些特殊的经济优惠政策和相对灵活的经济管理体制,但如何用好、用足、用活这些政策,而不是“用歪”政策,对特区的发展至关重要。深圳在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进行制度创新,勇于突破体制机制性障碍,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
深圳市还率先引进外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率先建立和完善政府、单位、个人共担责任,权利和义务相统一,覆盖户籍和非户籍员工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为全国建立符合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积累了经验;率先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执行力和行政效率,在转变政府职能,建设负责任、有权威、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方面作出了探索。通过这些改革,深圳逐步构建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今天的深圳依然在多个领域创造“第一”。在11月19日至20日于深圳召开的广东省经济特区工作会议上,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刘玉浦说,深圳将把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当前深圳特区改革攻坚的重要突破口,用5年时间建立起全新的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比全国提前7年完成。
着眼全球,积极调整发展战略
梁桂全认为,深圳取得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积极调整发展战略。
在特区建立初期,发展加工贸易是优惠政策下效益最快最好的形式。但深圳没有满足于此,而是较快地从单纯的贸易活动中脱离出来,逐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其后又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不断调整目标和战略,最终将目标定位于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并朝这个方向努力推进。
同时,深圳始终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大胆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形成了全方位开放的外向型经济格局。从1993年起,深圳外贸出口总额连续15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目前,在深投资的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已达148家,全市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74亿美元。
梁桂全说,作为对外开放的门户,特区的发展必然要与世界发展紧密相连。深圳特区能及时与国际产业转移与分工相承接,从制造加工业到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逐步在发展和积累的过程中升级调整,因此能把握住国际产业转移和分工的机遇。
深圳市市长许宗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尽管深圳28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深圳市委市政府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深圳正处于“四个转型期”:一是社会发展从传统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型;二是产业发展由低端向高端转型;三是城市建设由二元化向特区内外一体化转型;四是城市管理从粗放式向科学、严格、精细、长效管理转型。在转型过程中,一些事关全局的宏观性、战略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有效缓解,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
下一步,深圳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争创一流,用世界眼光和标准推动发展,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制度建设,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加快推进深港合作和国际化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与速度相统一,为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模式作出新贡献。
2010年,深圳经济特区30周岁,“特区中的特区”光明新区3周岁。
既不同于行政区、也不同于开发区的光明新区,兼具开发区和行政区双重职责的光明新区,是深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探索。
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寄希望光明新区:打造深圳经济发展“新的区域增长极”,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区内的大片“绿地”,路旁的道道“绿荫”……走进光明新区,处处见“绿”。“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产业”……人们看到了更多的“绿”。
“绿色”,已成光明新区的标准色,现代化的绿色新城正在崛起。
生活、工作在光明新区的花甲老人汪明齐,以一首七律诗抒发他的3年感怀:“新区开建启宏图,规划先行高点筹……再干三年刮目看,光明更亮绿更稠”。
“绿色”,铺就着光明新区的发展之路…… 用“绿色”手笔绘“光明”
坚持科学规划先导,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光明新区成立伊始,就为“新城”定制了一整套“绿色”规划,并以此拉开新区城市大开发、大建设的大幕。
3年前,光明新区党工委书记田夫给新区规划建设设定标准:“从某种程度上看,新区的城市形象要能代表深圳城市建设的未来,要向国际一流城市看齐,用国际化的视野和高于特区的标准规划绘制新区„绿色蓝图‟。”现在,他又遵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提高了标准:光明新区将努力打造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区域增长极”,成为深圳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主战场”。
“绿色产业”、“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社区”、“绿色空间”、“绿色生态”,一连串的“绿色”意识;《绿色新城总体规划》、《绿色新城建设行动纲要和实施计划》、《绿地系统规划》、《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40多个“绿色”规划;制度创新、政策保障、技术引进、资源支持,多方面的“绿色”保障……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改革发展启示录
30年前,深圳有个罗芳村,深圳河对岸的香港也有个罗芳村。深圳罗芳村农民年收入134元,而香港罗芳村却高达13000港元。一河之隔,差之百倍。
30年后,过去水草寮棚的深圳河北岸,魔术般耸立起与南岸香港相媲美的摩天大楼。
如今的深圳,可与北京、上海、广州比肩:GDP稳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四;人均GDP全国第一;外贸出口连续17年全国第一,占全球比重高达1.2%,超过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出口额。
站在全国看深圳,这是快速崛起的典范,是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让历史昭示未来,“而立之年”的深圳在改革发展实践这本大书中留下了哪些启示?
人口超过1400万,GDP已达8201.23亿元,外贸出口连续17年全国第一,167家世界500强企业扎根深圳
改革开放是特区脱胎换骨的法宝
8月25日,“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系列活动:五个领域60大项目开工仪式”在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挥毫题写的蛇口“海上世界”隆重举行。随着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一声动工令,深圳市范围内60大项目宣布一起开动。
记者了解到,这些项目的总投资达到1053亿元。按照规划,招商局将在未来5年至8年再投资600亿元,再造一个新蛇口。
时隔30年后,蛇口再次成为目光聚集的焦点。作为最早开放的“一个圈”,蛇口是深圳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30年前,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这标志着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正式建立。
当时西方媒体惊叹:“铁幕”打开了!
改革的画卷于是铺展开来。没有钱,如何杀出一条血路来?参照国际惯例,向地要钱。1987年12月1日,为了将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换取建设资金,深圳举行了新中国首宗土地使用权拍卖会。一块面积为8588平方米的土地,起价200万元,最后以525万元成交。深圳敲下这一槌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因为这一切在当时还是“违规”行为。但几个月后,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修改宪法草案,明确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从此开始了我国土地制度的重大改革。
光靠卖地还不够,深圳想到了“借鸡下蛋”――引进外资。深圳特区建立之初的10年内,正逢亚洲四小龙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其他东亚国家特别是中国珠三角大规模转移的机遇,深圳成为我国第一个接收外资的地区。1978年12月18日,作出改革开放决策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幕当天,我国首家“三来一补”外资企业――上屋怡高电业厂决定落户深圳。紧接着,外资企业在深圳遍地开花。1979年底,香港妙丽集团董事长刘天就搭着自行车过罗湖关,在深圳开建全国首家合资酒店。同一年,泰国农牧业大王谢国民率领正大集团进入深圳,取得了深圳市“001号”中外合资企业营业执照――深圳正大康地有限公司,成为深圳特区最早、最大的外商投资项目„„
漫步今日深圳街头,一栋栋崭新的高楼大厦展示着这个年轻城市的朝气与活力,在鳞次栉比的高楼掩映中,曾经的地标建筑国贸大厦已显得有些陈旧,它的高度早已被地王大厦和正在建设的京基大厦相继超越,但它所象征的“深圳速度”却仍激励着深圳人。据统计,30年来,深圳市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456.2亿美元,平均每年递增27%,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截至2009年底,世界500强中已累计有167家企业在深圳投资。
今年7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范围从原来的福田、罗湖、南山、盐田四区延伸到全市,特区面积从327.5平方公里扩大至1952.8平方公里,深圳发展由此步入了“大特区”时代
经济体制调整、两次思想解放,行政体制改革的大幕已经开启,从“摸着石头过河”到“路越走越宽”
解放思想是特区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8月22日,“经济特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在深圳举行。会上,《求是》杂志社总编辑张晓林在讲话中说到,深圳30年发展历史硕果累累,其中经验很多,但可以肯定地说每一个成果都与解放思想紧密相联。
记者不禁想起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时,一位当地电视节目主持人见到火炬手高擎奥运圣火,从小平画像前微笑着跑过时所讲的话:没有当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圳现代化只能是一句空谈。
思想总是要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一定走在雷鸣之前一样。1978年,一场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破题的思想解放风暴席卷中国。而在此之前,淮北农民在分田到户的“生死书”上摁下手印、北京中关村的科技人员丢下“铁饭碗”的消息都给“跃跃欲试”的深圳以足够的勇气。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拉开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帷幕,建立特区,本身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解放思想最大的实践之作。
破旧鼎新一直是特区人的优秀品质:面对“计划崇拜”,深圳确立了“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目标;面对谈钱色变,深圳喊出了“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的时代口号;在“杀出一条血路”的征途上,深圳“摸着石头过河”,留下了许多全国首创。深圳落下了土地公开拍卖的第一槌;深圳率先改革了传统的劳动工资制度和组织人事制度;深圳第一个在全国放开了物价管理体系;深圳制定了全国的第一部采购条例„„
前些年,一篇题为《深圳,你被谁抛弃?》的网文深深触动了深圳人的心。一时,“特区不特”,深圳与“标兵”的差距在拉大,与“追兵”的距离在缩小。但深圳没有害怕,相反,在思想解放的征途上,深圳反而大步向前。
2007年的广东省委十届二次全会吹响了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的号角: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时任深圳市委书记刘玉浦在全市解放思想大会上告诫深圳的领导干部:不能为定势所困,不能为成绩所累,不能为视野所限,不能为艰难所惧。解放思想,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一场自我的革命。深圳要大发展,必须解放思想,必须不断激发出与时俱进、创新创业的精神!
进入新世纪以来,深圳在持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积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成立行业协会服务署改革办公室和市政府服务大厅,推行电子政务,改革重大投资项目审批制度,加快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同时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2009年7月底,深圳大部制改革大幕开启,深圳市政府机构精简幅度达到1/3,按照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思路将政府机构设置为委、局、办三个层次„„各方好评如潮、充满期待。
发明专利和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位列全国之最,“世界名牌”、“中国名牌”位列全国城市榜首
创新基因是特区经济腾飞的推进器
在美国《商业周刊》今年上半年公布的“2010全球科技企业一百强”排行榜单上,有两家中国企业跻身前十强:比亚迪和腾讯。令人惊奇的是,这两家中国企业都来自同一个地方:深圳。事实上,比亚迪和腾讯成功的例子仅仅是深圳众多高科技创新企业的一个缩影。它们的背后,活跃着一个庞大的深圳本土创新型企业群体。
镜头拉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1984年,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侯自强在深圳下海,成为深圳第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中科健”的董事长。侯自强说,在深圳,他迈出了科学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第一步。1987年,43岁的退役军官任正非放弃团级待遇,凑来2万元钱干民营。如今,任正非的“华为”成为中国通信制造业的第一企业„„
深圳流传着“四个90%”的说法,即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在企业,90%以上的研究开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发明专利出自企业。
记者参观了华为公司技术研发和产品展示中心、物流中心以及数据中心等部门,这里的办公自动化程度非常高,整个办公区域几乎看不到员工的身影,一条条自动化流水生产线有条不紊地运行。华为公司的新闻发言人傅军介绍说,2002年以来,华为的专利申请量一直处于中国企业第一位,连续四年申请增长量超过500件,去年国内专利申请量就突破了2000件,与业界跨国公司的年均申请量持平。另一方面,为支撑海外市场的发展,华为申请的国际专利和PCT专利累计达800余件。
解码深圳独特的创新基因,深圳市社会科学院院长乐正告诉记者:“在深圳,政府把角色定位在完善创新环境,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和建立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引导和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最终获得了成效。”
“软环境”辅以“硬支持”,深圳政府部门看似“无为”,胜似“有为”。深圳本土上市公司大族激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1996年,大族激光创始人高云峰蛰居在深圳上步工业区一个20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和20多名员工怀揣着做中国激光设备市场主人的梦想。2004年,大族激光成为深交所首批中小板上市公司。截至今年8月,公司股票总市值约80亿,净资产较创业之初增长200倍。回首大族激光的创新传奇,怎么也绕不开深圳高新投资的支持。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说,深圳给比亚迪的帮助很多,“最大的帮助,也是让比亚迪感受最深的,还是这片土地给比亚迪创新的土壤、创新的氛围和精神。”
30年,当年只有“1个农技站、2名技术员”的深圳,今天将“深圳制造”变为“深圳创造”,发明专利和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位列全国之最; 30年,企业家们由引进来变为走出去,深圳的“世界名牌”、“中国名牌”数量居全国各城市榜首。
人均GDP全国第一,最低工资标准高居国内榜首,政治公平,文化多元,社会更加稳定、更加和谐
和谐发展是特区永葆活力的新远景
广东省委党校副校长陈鸿宇如此表达对深圳的期望:“如果深圳能继续保持‘真善美’的城市化,民众在经济上易于就业也易于创业,在政治上享受充分的参与权和知情权,在文化上拥有多元化的精神享受,促使社会更加稳定、更加和谐,这就是特区未来应该立起来的方向。”
30年来,深圳的全面发展硕果累累,“幸福深圳”正阔步走来。
――居民生活质量极大提高。2009年,平均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为:彩色电视机126.2台,电冰箱97.1台,移动电话223部,组合音响46.2套,空调器210.8台,家用电脑102.9台,家用汽车32.9辆,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6.64平方米。博物馆、美术馆、公园免费向市民开放。
――生态环境保护卓有成效。2008年深圳万元GDP能耗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继续下降,万元GDP水耗同比下降10.5%。在全国首次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将超过全市市域面积一半的1100平方公里的农业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生态保护区以及绿化隔离带等非建设用地,以法定的方式强制加以保护。仅2008年,深圳共有10项工程列入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率先推广“屋顶绿化”等措施。
――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作为全国吸纳农民工最多的城市之一,1992年就开始在全国率先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1994年《深圳经济特区最低工资条例》颁布以来,深圳市已先后14次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目前,深圳特区内最低工资水平在全国各主要城市中居第一位。通过持续开展关爱行动、实施居住证制度、以积分制拓宽农民工入户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务工文体活动等,把这座城市打造成为所有建设者的共同家园。
――提高了公共文明水平。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公共文明水平,推出了一系列新招、实招。深圳在全市定期开展公共文明指数测评,测评不定时间、不打招呼、不听汇报,采取暗访、电话调查和问卷调查方式进行。测评结果在媒体上定期公布,根据测评结果实施行政问责,并将测评成绩纳入各级领导班子绩效考核。如今,深圳正积极酝酿将文化创意产业纳入第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研究制定相应的振兴发展规划和产业扶持政策。
――加强了民主政治建设。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是深圳的新起点、实现新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在不久前召开的市第五次党代会上,深圳首次公推直选产生了14名市党代表,注册会计师马洪成为唯一自荐成功的“黑马”。随后,深圳又成功“试水”市政协委员提名公推直选,这也属全国首次。两次公推直选引起了广泛关注,有媒体评价“深圳民主政治建设再迈新步”。
――致富不忘国防。1991年,拥有现代化装备的特区民兵应急分队正式组建,铸起了维护特区稳定的钢铁长城。1994年,率先组建了国防教育基地,使之成为特区开展国防教育的场所,成为深圳推行国防教育的一个品牌。仅去年,完成军训人数2万多名,对一半以上民兵进行了专业强化训练。市委、市政府、警备区专门汇编了《国防法》、《民兵工作条例》和其他法规,复印到每名领导干部。将每年11月定为深圳“全民国防教育宣传月”。近年来,深圳多次被广东省评为“党管武装先进市”。
正如上海世博会上,深圳展区的主题是“中国梦想试验场”,深圳特区承载的是一个国家的梦想。站在新的起跑线上,我们祝福深圳永立潮头,不断开拓进取。
深圳新闻网讯 而立之年,深圳再出发。在未来5年即“十二五”期间抢抓机遇、科学发展,对于深圳创造下一个30年的辉煌,具有重要的开局和起步意义。为此,深圳诚聘高层次专家组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专家委员会,召开“十二五”发展规划咨询会,积极主动地吸纳各方智慧,正是为了制定最优规划,从而引领深圳实现科学发展。
回首30年,深圳不仅创造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也谱写了社会全面进步的精彩篇章,其中科学的规划和决策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站在新起点,深圳要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必须不断破解所面临的新的现实问题,必须拿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最优规划。作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深圳如何以自主创新引领经济发展方式率先转变?在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中,深圳如何拓展经济腹地,增强辐射能力,强化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地位?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深圳如何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打造高水平、高品质的社会和谐发展示范区?„„回答好这些在深圳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和突出意义的重大课题,必须明晰前进方向,形成科学规划,指导实践发展。
科学规划的形成离不开集思广益。深圳市在“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中,明确提出开门纳谏、吸纳民智、借用“外脑”。发扬民主、扩大参与,采取公告、听证等方式吸纳民间智慧,无疑是激活群众主人翁意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体现。而借用“外脑”,尤其是兼备较深学术造诣和较大社会影响的高端人士的智慧,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借助成立战略专家委员会这一形式,有利于使深圳的规划和发展可以更多地从国家战略高度,以国际视野、全局眼光来审视、谋划和实施,对确保深圳各级政府部门决策的科学性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以创新思路制定科学规划,以科学规划引领未来发展,深圳下一个5年、下一个30年必将更美好。(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胡锦涛
宋丁表示,对于深圳来说,投资无疑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是,在进行结构调整、实现未来经济增长上,内需应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高点。未来我们需要大力发展如腾迅、比亚迪这样既能满足和推动居民消费,同时也能受益于居民消费推动的新兴产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离开了人才都是一句空话。我注意到,总书记此次发表讲话的地方选择在深圳大学城这样一个具有浓厚学术气氛的地方举行,这一点正体现了对创新型人才的重视。”宋丁说,过去的30年,深圳最恰当地利用了全国乃至世界的高端人才,未来我们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这是深圳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继续引领全国的基本命脉。
深圳新闻网讯 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工业高端化发展。昨天,我市工业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了下一步的工作目标: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3.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3.7%。
今年以来,劳动力和原材料价格进一步上涨,企业经营成本明显增加;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得我市工业产品出口受到影响„„怎么办?会议提出,要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工业向高端化发展。增强工业基础研发和源头创新能力成为我市下半年的首要任务。今年下半年,我市将加快组建前沿技术、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的公共研发平台,合理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能力建设项目。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今年下半年的重点。我市将进一步认真落实生物、新能源、互联网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尽快编制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形成新的产业优势和经济增长点。——转变方式推动工业高端化发展
深圳新闻网讯 当前,创新驱动型经济和知识经济在我们的城市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还不够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否快起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创新人才的规模与质量。
昨日(9月20日),2009深圳市科技创新奖向社会公示,这是全市最具影响力、奖金额最高的科技创新大奖,是激励、引导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杠杆”。
创新是深圳的灵魂。一座城市创新之魂的铸造,需要一批引领创新风潮的杰出人才。在最近评选出的深圳经济特区30年30位杰出人物中,马化腾、侯为贵、王传福等10名杰出创新人物,就是深圳人心目中引领创新风潮的灵魂人物。在他们身上,闪耀着大无畏的进取精神和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的开拓精神;在他们身上,充满了永不满足的求知欲和永无止境的创造欲;在他们身上,具备了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较强的创造才能。他们为深圳人树立了创新型人才的标杆,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杰出创新人物在杰出人物评选中占据了相当比重,这表明了创新在推动深圳发展中的分量,体现了深圳人对创新的崇尚。人才是一切创新活动的根本,承载着城市腾飞的梦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立自主创新体系,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关键在哪里?在人才!30年来,深圳的人才队伍、特别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有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建立了一支数量较为可观、门类相对齐全、结构比较合理的创新型高层次人才队伍。但是,这还远远不够!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造就创新人才、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提升国家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基础与核心,关系到我们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与全球产业分工中占据有利位置,与发达国家和先进城市相比,我们的创新人才实力还很不足。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创新驱动型经济和知识经济在我们的城市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还不够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否快起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创新人才的规模与质量。
城市人才高地的构筑,人才创新活力的迸发,就得要高度重视、舍得投入。尤其要从体制机制上,多多构建一些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政策磁石”,使深圳成为一个人才安居乐业的强大磁场;多多设置一些推动人才创新的“激励杠杆”,使千千万万各领域各层次人才在各自岗位上以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精神状态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形成全社会崇尚创新、参与创新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