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城市户外儿童空间设计研究论文
0、引言
内部空间主要包括住户的套型空间以及内部的公共空间两种,公共空间在高层住宅中占的比重很大,但是,通常情况下,在对高层住宅进行设计和施工时,不太重视公共空间的设计。因此,在对高层住宅进行设计施工时,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必须要不断完善设计策略和设计方法。
1、高层住宅中的公共空间概述
1.1公共空间的概念
所谓的公共空间指的就是能够承载众人的公共行为的一种空间形式,并不专属于一个人或者一群人。人们可以在公共空间进行人际交往,参加社区活动或者与邻里进行互动和交往。邻里关系在居住环境中占着很大的比例,在人类的心中,群居是一种固有需求,人们渴望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希望能够与邻居友好相处。
1.2公共空间的特点
第一,重要性。人们从进入高层公寓一直到进入室内为止,一定会经过公共空间,在室内与室外的联接中,公共空间是高层公寓中的必要通道,因此,公共空间的设计要与人们的交通行为的规律相符,交通路线要保持便捷和通畅,方便住户的出行。而且,住户在高层住宅中通行时能够直接感受到住宅的氛围,所以,要重视公共空间的形象建立和创造。
第二,多样性。在高层住宅中,公共空间的存在主要是为了方便住户的日常交通以及防火疏散活动的进行。与此同时,在高层住宅中,公共空间内一般都放置强弱电、水暖等设备,这些设备是高层住宅中的枢纽系统。所以,公共空间的布局一般都与整体建筑相关联。
第三,经济性。高层住宅相较于其他的住宅形式,总体面积中,公共空间所占有的面积比较多。而目前,在销售高层住宅时,公摊面积也包括在销售面积之中,大多数的住户都希望能够获得较多的使用面积,因此,非常关注公共建筑面积分摊的比例。所以,在设计高层住宅时,设计者要正确处理公共空间。
第四,安全性。住宅的安全性是在设计高层住宅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在组织高层住宅的交通时,要注意它的安全性,消防通道以及消防楼梯的设置要遵循法律法规。住户们平时的竖向交通一般是依靠电梯进行的,因此,电梯的配置数量要满足住户日常的基本使用,与此同时,还要符合相关的消防法规的要求。
1.3发展现状及其出现的问题
第一,公共空间的设计已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共空间的设计已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住宅内部环境所具有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在的高层住宅中各个空间的通风、采光、保温以及隔热等各方面性能的需求;二是公共空间中关于声音干扰、卫生污染等环境的要求。与此同时,公共空间相关的管理措施也得到了完善和发展。
第二,对于残疾人以及老年人的关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人口的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据资料显示,我国的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老人家庭正在不断的增加。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对于残疾人以及老年人的关怀,在进行空间设计时增加了很多无障碍设施。
第三,竖向交通的不断改善。电梯是高层住宅中主要的交通工具,社会的发展也同样带来了竖向交通的变化,电梯的轿厢、噪声影响、稳定程度、设置数量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改善。而且,有些高层住宅为了避免住户们在电梯的轿厢中出现尴尬的局面,将景观电梯应用在高层住宅中,有的地区甚至使用了透明的电梯门。
第四,安全性的提高。住宅的安全性是人们在购买住宅时的考虑重点,目前,很多的高层住宅都采用了警卫监控,通过加强物业管理来提高住宅的安全性,增强住户的安全感。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高层住宅在新世纪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在节省人力以及物力的同时体现住宅的安全性,合理的公共空间设计能够给住户带来安全感。
第五,面积标准还有待提高。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级住宅不断发展,每一户的套型面积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公共空间的面积却一直保持着以前的水平,有的开发商甚至牺牲住宅的使用功能,只为了提高出房率。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一是因为现行的房屋出售政策;二是因为开发商想要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对此,国家应该给予相关的政策扶持。
2、公共空间相关的设计策略
目前我国的需求模式,生理、安全以及交往方面的需求是人们的基本需求,也是人们在购买住宅时的关注重点。在我所管理的锦绣园高层住宅小区工程中,在设计公共空间时,从住户的需求着手,满足住户的舒适性、安全感以及交往方面的需求。
2.1满足住户居住的舒适性
在设计公共空间时,要坚持满足住户居住的舒适性这一设计策略,可以从光环境、声环境、热环境以及通风等方面入手。首先,应该保证公共空间中的光环境,减少光线死角,为住户的交通提供便利。其次,应该保证公共空间中的声音不影响住户的生活。此外,住宅的墙体应该使用保温的构造。另外,还要合理配置公共空间的通风设施。
2.2满足住户的安全感
安全性是人们在购买房屋时考虑的第一要素,因此,在设计公共空间时,要满足住户的安全感,加强安全防护,建立可防卫的空间。首先,要对空间层次进行明确划分,建立领域意识。其次,要为住户创造舒适空间,减少消极空间。最后,应该针对公共空间,采用电子锁、电视监视、电子呼叫等先进的电子设备,加强监控。
2.3满足住户的交往需求
公共空间是住户进行人际交往的主要空间。因此,在设计公共空间时,要满足住户的交往需求。公共空间的环境质量对于住户的生活水平以及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相较于其他的居住形式,高层住宅中的人际交往更加的复杂。所以,在设计公共空间时,应该利用空间设计来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引导,促进邻里间的交往。
3、公共空间相关的设计方法
我所管理的锦绣园高层住宅小区工程中,针对底层架空、入口门厅、电梯间以及楼梯间等公共空间的设计,创新了相关的设计方法。
3.1底层架空
底层架空指的是室内以及室外具有过渡作用的空间,不仅具备水平空间上的通透性,还具有垂直交通上的易达性。随着现代结构技术以及观念意识的不断发展,架空空间的形式越来越丰富,应用上的适应性以及广泛性也渐渐凸显出来。在设计底层的架空空间时,应该注意底层空间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在架空的底层空间,可以设置一些停车处、书报亭以及信报箱等基础设施来满足住户的日常所需。除此之外,还可以将底层的架空空间分割几个功能区,组织住户在底层空间进行室内活动,加强住户之间的交流,丰富住户的闲暇生活。
3.2入口门厅
入口门厅一般位于整栋住宅的入口处,具有很多的功能,不仅是住宅内部路径的重要节点,还能进行人际交往,除此之外,一般还设有告示栏、信报箱、值班室等基础服务措施。因此,入口门厅的设计,应该具有引导交通的功能,与此同时,还应该设置一些休闲设施来丰富空间的层次,为住户创建一种轻松的交往氛围。此外,还要加强入口门厅的个性设计,提高住宅的个性以及可识别性。
3.3电梯间以及楼梯间
由于高层住宅设计具有便捷性以及紧凑性,因此,为了追求经济节约,高层住宅一般都是将电梯间以及楼梯间进行合并设计,不仅要具备交通功能,还应该对设备管线进行有效排列和安全维护,而且,还应该降低电梯的运行噪声。在人们的印象中,楼梯间都比较昏暗、狭小,电梯间以及楼梯间的合理设计能够给住户带来心理上的愉悦感受,因此应该加强楼梯间的光照设计。
4、结语
我所管理的锦绣园高层住宅小区工程中,公共空间的设计具有很重要的影响,不仅会影响到住户日常生活中的舒适和便利,还会对住户的心理感受造成影响。因此,在设计公共空间时,应该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对公共空间进行合理设计,提高住户的生活质量。
第二篇:幼儿园户外游戏空间环境设计研究
幼儿园户外游戏空间设计探析——以武夷学院附属幼儿园为例
幼儿园户外游戏空间设计探析
戴葭
福建省武夷山武夷学院
摘要:幼儿园是幼儿进行学前教育的主要场所,而幼儿园户外游戏空间更是幼儿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幼儿园的户外游戏空间和室内游戏空间一样,都给儿童提供成长的机会,很多幼儿园已经把户外游戏活动的开展纳入到正常的教学活动中。而问题的关键,户外活动虽然在理论上已被宣传成与室内活动同等重要,却很少将户外游戏区规划与发展的重要性落到实处,游戏空间开发适宜度和游戏设施匮乏等现状,满足不了高质量的户外游戏活动的开展。因此,本研究以武夷学院附属幼儿园实例调查为基础,分析总结该园户外游戏空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对策。
关键词:设计;户外游戏空间;幼儿园;
一、户外游戏空间规划与发展的重要性
(一)户外游戏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户外游戏对幼儿的发展价值已经得到国内外教育界的广泛认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1;北京师范大学刘焱教授认为:“户外游戏活动往往仅仅被人们看作是’身体的活动’,事实上,户外游戏活动包含着两种不可分割的、相互关联的学习过程,即‘学习运动’和‘通过运动学习’。”2其中“学习运动”是指幼儿在户外活动中能促进其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学会运动的基本技能,发展运动能力。而“通过运动学习”则强调的是通过户外游戏活动发展幼儿其他方面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基于刘焱教授对户外游戏活动的理解,笔者认为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需要与其相适应的成长环境,特别是幼儿早期所接受的教育和所成长的环境都起着重要作用。童年是人一生中最值得回忆和留念的,许多作家和诗人都留下了美丽的篇章。小学的语文课本上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段对儿时自然环境的描述,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这种带有自然趣味的环境我们已经再也感受不到了。因此,若要使儿童在户外游戏活动中健康快乐地成长,游戏环境存在的意义就是环境也会发挥它本身的职能为幼儿服务。
(二)户外游戏环境应服务于幼儿教育
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从幼儿户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使幼儿园的户外游戏空间规划既能贴近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能满足幼儿的需求。通过游戏活动达到启发、激励和教育幼儿的作用,促进他们自觉、主动、轻
幼儿园户外游戏空间设计探析——以武夷学院附属幼儿园为例
松活学习和玩耍。
首先,幼儿是幼儿园真正的主人,所以户外环境的创设首先要得到幼儿的欢喜。幼儿园的空间规划,设施造型、器材的质感、色彩等,都必须与幼儿的心理特点相匹配,使幼儿园成为孩子们心中的“童话世界”。幼儿园户外游戏环境的效果与幼儿全面健康成长联系密切。从专家的对幼儿心理和幼儿行为特点的研究中可以得知:幼儿具有好奇、好动和兴趣的稳定的特征,在富于变化和富于童趣的空间中有助于幼儿兴趣的提升,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其次,游戏是幼儿园户外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让孩子在游戏中得到快乐、完成对身体的教育是其开展游戏活动的终极目标。鲁迅先生说得好:“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高尔基也曾这样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3因此,幼儿园户外游戏空间的规划就显得极为重要。有趣、合理的游戏环境能够调动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在快乐中运动、在快乐中学习。
再次,户外活动环境的创建还需保障幼儿的生命安全。由于幼儿时期儿童的骨骼还处于不完全发育状态,他们行动较笨拙,防护意识差,因此游戏空间规划时应考虑物品材料的摆放位置,材料质地无毒、固定器械没有尖锐棱角、园舍绿化植物也应避免茎、叶无刺、无毒等。同时,幼儿活动区域划分注意避免彼此干扰,移民啊造成碰撞。4
二、案例研究:武夷学院附属幼儿园
(一)幼儿园户外游戏空间的现状分析 1.场地调查
武夷学院附属幼儿园是武夷山规模较大的民办幼儿园,位于高校园区,依附武夷学院,303省道旁交通便利。
红色区域教学区,是教学主要建筑,开展一系列的室内活动以及班级的分配。绿色区域是器材的摆放,为孩子户外游戏的主要空间玩耍区域。紫色为操场,集体活动场所,如升旗、运动比赛等。总体地势有些起伏。
通过场地调查,笔者认为武夷学院附属幼儿园虽
属于民办幼儿园,但总体面积较充裕,绿化面积较广,能够提供
较为宽敞的户外游戏空间,且幼儿教师对户外游戏的重要性普遍表示认同,对幼儿的安全问题非常关注,大多数老师能保证每天开展户外游戏等。2.该园幼儿户外活动概况
该园幼儿的户外活动通常在教师专门安排的户外活动时间里进行,以班级为单位,从早上入园到下午离园,幼儿的全天户外活动时间均为两个小时左右(除天气等特殊因素),符
幼儿园户外游戏空间设计探析——以武夷学院附属幼儿园为例
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幼儿活动时间不得低于两小时的规定。其中户外活动时间也分段进行,两次较长时间的户外活动分别是早上入园后进行的晨间活动和午休后的户外活动,其余的户外活动,如课间休息等时间较短。各种活动严格的按照活动时间表进行户外活动。户外活动空间一般由教师安排,并由全园统一调配,各班分块使用院内的空间区域。每班的活动区域里,通常又为不同的活动器材划分了一个个较小的活动区域。活动器材有计划提供、安排,幼儿可以在教师的计划范围内进行一定的选择。
(二)存在问题
笔者围绕下列几个问题对该园户外游戏空间进行调研:首先,幼儿园户外环境功能空间是否满足要求?其次,游戏活动场地内容是否丰富?再次,幼儿园户外的自然环境是否满足儿童游乐需要?
通过实地考察后得出以下结论:
1.户外活动环境现存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户外面积充裕,但没有充分利用。如场地划分模糊,闲置区域多。
2.场地设计内容空洞、器材器械单一等问题,并且在幼儿进行户外活动时缺乏专业教师给予的适时适当适度的指导。
3.院内户外游戏环境缺少自然元素。如沙地、动植物等。4.游戏空间规划对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的不同需求略显匮乏; 5.游戏区域设置流于形式,玩具设施添置和更新的速度慢。
(三)问题分析
幼儿园的户外游戏区不仅是他们嬉戏玩耍的地方,更是幼儿接受教育和学习的空间,对于提升幼儿智能、体能、创造力和社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个户外游戏空间的规划所考虑的因素,不应只是在院内放置一些游戏器材,提供儿童跳跃、奔跑、嬉戏,就称之为户外游戏区,而是应该把它看做室内教学活动的延伸。小皮亚杰说:“儿童游戏乃是一种最令人惊叹不已的社会教育。”完善的户外游戏场地能培养和锻炼儿童各方面的能力。若配以创造性设计,就为儿童提供了想象力与创造力的表现机会,对儿童心智发展也是非常有益的。一成不变或流于形式的游戏空间设计,只能抹杀儿童娱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可能性。户外游戏区是孩子们天性释放的场所,若玩具设施一成不变或更新速度缓慢,也会无法满足儿童对户外游戏环境的需要。
(四)该园户外游戏空间的优化策略
幼儿园的建设在提供一个学习休息的室内环境之外,还要考虑建设一个合理、适宜的
5幼儿园户外游戏空间设计探析——以武夷学院附属幼儿园为例
户外环境。通过实地考察该园和收集来的材料,从存在的问题入手,拟定改造方案。针对幼儿园户外空间类型提出了一些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优化方案。1.场地划分
首先充分利用教学区外的场地资源,进行游戏区域的划分。如植物园区、迷宫区、种植区、操场、器材摆放区、沙石区等。
植物园区:栽种各种树木,包括果木、花木等,保留树林的土质地面。树木旁边要有标示植物名称的牌子,可以让孩子学习到各种植物的样式、用途等。让幼儿通过观察自然界(如植物的生长变化)认知自然。
迷宫区:方形植物墙建立迷宫,从中有提示可以通过自己思考穿越迷宫。孩子们在其中寻找出入口,提高自我判断的能力。
种植区:为每个班的幼儿开辟一块种植区和养殖区,孩子们亲手种植蔬菜、养殖鱼等,感受劳动带给他们的快乐。每块区域采用“实名制”的方式,配以班级和姓名标牌,由孩子们自己栽种、养殖、管理。这种体验式的劳作方式,让幼儿在学习的同时也体会到了劳作的不易。通过种植区的活动,孩子们还可以观察随季节变化的植物景观、小动物的活动以及各种蔬菜和动物的形状、颜色等,这些从劳动中获得知识的方式更有助于加深儿童的记忆,激发他们感受自然的变化,探索其中的奥秘。幼儿这些生活经验的积累,会让他们更加的珍惜粮食和爱护小动物,还可以逐渐唤起他们客观看待事物的思维方法,军事场地区:建立障碍区,通过攀爬,提高身体素质。大多数幼儿园活动空间模式基本上是呈现班级与班级,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任何交集。而现代幼儿园户外活动模式应打破这样的局面,实习开放式的模式。这样开放性的空间可以促进同年龄段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之间的交流,培养起一定的社会习惯和生活态度。
操场:即现有的操场位置,主要是进行集体活动游戏的场地,一起升旗做操,还有上体育课,还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如玩风车、玩沙包等。让幼儿经常开展户外活动,充分进行日光浴和空气浴,促进骨骼和运动技能的增长。在操场区域铺设塑胶地面或人造草坪。场地的四周种植高大的乔木树种,保证夏季提供绿荫。
器材摆放区:主要是指攀登架、滑梯这样的大型组合玩具和秋千、跷跷板、转椅这样的中型玩具区,设立在教学楼前,现有的器材区上,相互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并在幼儿出口着地处铺设软垫,周围种植草坪与灌木。
沙石区:边缘可以用轮胎等进行软化处理,孩子们除了可以在沙地玩耍,还可以利用沙石材料堆砌各种造型。
76幼儿园户外游戏空间设计探析——以武夷学院附属幼儿园为例
2.游戏设施的优化和游戏方式的升级
首先是游戏设施的造型要具备体验性、趣味性、知识性。如某国外幼儿园在活动区域的地面上摆放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交通指示牌,不仅使地面更丰富多彩,同时也教给幼儿交通法规知识。
其次,游戏活动的开展要考虑到让每个孩子主动、自发的参与其中,这就要求游戏设施必须具能够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注意力不持久的幼儿也能从中体验到快乐,成功和自信。这种游戏化的教学手段是传统游戏活动的升级,这种将游戏渗透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生动活泼的一种组织方式。幼儿与环境互动,幼儿在游戏中的角色地位被凸显出来,提供给孩子自然发展的条件,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会共享、交流、经验的分享等。老师在整个游戏中以“游戏介入法”“材料提供法”“语言指导法”来参与游戏,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笔者认为类似这样的活动区域在游戏空间规划中应重点考虑。8
三、结论
儿童户外活动空间内容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已经不仅仅是单纯游戏性质的活动区域,它是将娱乐、学习、体验三者合为一体的综合式的空间环境。幼儿园的户外游戏空间主要服务人群是儿童,是幼儿长身体和长知识的场所,因此,户外游戏空间设计必须立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未来幼儿园户外游戏空间的发展方向会更加重视对儿童智力和创造力的开发,而越来越多以“角色式”体验为主的游戏方式将成为开发重点。将儿童从游戏中获得的思想与实践感悟与课堂内的教育形成互补,引导儿童从非书本教条的途径中获得教育及认知等附加价值。当然,以目前现有条件来达到这个目标,绝非易事,但是为使幼儿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幼儿园和教师的付出和努力是必要的,也是值得的。
参考文献
[1] 郑晶.武汉市幼儿园户外游戏现状与对策的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0 [2] 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 李婷.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的优化研究[D].辽宁:沈阳体育学院,2014.6 [4] 幼儿园设计 [EB/OL].(2009-12-17).道客巴巴网.http://www.xiexiebang.com/space/?action-viewgroup-itemid-1003597486 [8]样芸.创设游戏环境--让幼儿园真正成为孩子的乐园 [EB/OL].(2012-05-16).安吉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54537
第三篇:现代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现代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新市区与新社区的建设日新月异,原有市区和社区的群落结构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社区中的问题以及社区管理工作日益受到政府的重视,已成为理论界的研究焦点之一。城市社区的管理模式是一个关系到社区建设能否顺利发展的重大问题,更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改革我国现阶段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重新定位社区的职能,对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城市建设;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居民自治 目录
摘要............................................................Ⅰ 第1章.........................................................2-1.2 研究现状...................................................2-2.1 相关概念....................................................3-2.1.2 城市社区的概念............................................3-3.1 国外社区管理模式...........................................3-3.1.2 行政主导型管理模式........................................4-3.2 国内社区管理模式...........................................4-3.2.2 行政主导型................................................5-3.2.4 社区自治型................................................5-第 4 章 现代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创新..............................5-4.1.1 社区管理权责不分明........................................6-4.1.3 社区居民参与不足..........................................6-4.3 管理模式创新的原则..........................................7-4.3.2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7-4.3.4 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7-第 6 章 研究结论................................................8-
第 1 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城市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引起了整个社会和社会生活史无前例的结构性变迁。政府职能与企业职能分离,企业职能与社会职能分离,朝着政府、市场和社会并存的结构体系转变,由此直接促进了社区的发育。社区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社会管理职能,而对社区的管理模式进行探索则是促进社区和谐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提出了“社区建设”目标,此后我国有关城市社区管理的研究开始结合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等学科开展研究,并涌现出大量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社区能够反映社区居民的需求情况,能够反映当地的生活水平与发展水平,并且很多社会矛盾能够首先在社区体现出来。因此,社区的建设既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关系到社区居民的方方面面。当今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已经认识到社区发展的重要性,并意识到社区管理模式对社区发展的重要程度,因此只有总结现阶段我国社区的管理模式,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寻找解决、改进的办法,社区才能健康地发展。
1.2 研究现状
在 1887 年,德国社会学家裴迪南德·滕尼斯在《共同体和社会》一书中首次阐述了社区的概念,标志着社区理论的诞生。从 20 世纪 30 年代开始,社区理论的相关研究开始兴盛,逐步形成了一些研究学派与社区的研究方法。在众多的研究者中,学者们对社区的内涵和外延有着非常广泛的讨论,“社区”的定义也有 140 多种。在众多的学派中,形成了具有各种特色的理论。
国外的研究虽然比较丰富,而且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对于促进我国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规范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及参考意义,但是鉴于我国特殊的国情,直接拿国外的研究理论来解释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并不十分恰当,但是这些成果还不能比较直接地运用到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实践上,这需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探索出一条真正能够解决我国城市社区管理问题的理论和方法,以更好地组织协调社区的发展。
第 2 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为更好探究现代城市社区管理模式,需要先明晰社区的定义及其发展的整体脉络才能为社区管理模式的发展和建设提出有效的理论指导。2.1.1 社区的定义
尽管社区作为一个客观事实,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但是这个概念一直没有被学者提出,直到 1887 年,德国的社会学家裴迪南德·滕尼斯在其《共同体和社会》一书中首次在社会学界引入社区这一概念,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在这本书中,他认为社区是由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亲密、守望相助、疾病相抚、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利益共同体。
对于社区的定义,我们概括为以下四个特征:(l)社区是一个区域内以居民为主体的共同体。(2)社区是一个存在地理界限的社会实体。(3)它是一种具有内在联系而又彼此制约、不断发展的有机体。(4)它是一个成员利益相互关联的共同体,在这个地域之内的所有成员的共同利益是密切相关的,他们面临这个地域内的共同问题,因此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会相互影响,会对这个地域产生归属感。2.1.2 城市社区的概念
社区可以分为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这两类不同的社区。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的存在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单位员工住宅区;第二种是位于普通街道的住宅区;第三种是当今比较流行的商品房住宅区。2.1.3 城市社区管理的概念
城市社区管理首先是一种社会管理活动,这个管理活动的基础是居民共同的地理区域,这种管理活动能够反映社区居民内心的想法,能够尽量满足居民的共同愿望,实现居民的共同利益。城市社区管理的内容主要涉及社区的方方面面,包括医疗、卫生、经济、文化、经济、安全等多个方面,能够比较合理和科学地保证社区服务的供给,保证公共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强化社区的功能,解决社区共同的问题,增强社区的经济实力,提高社区成员的生存质量,维护社区的治安稳定。第 3 章 国内外社区管理模式实践分析 3.1 国外社区管理模式
由于各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历史背景不同,各国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也大相径庭。这些管理模式的差别主要在于权力和职能的配置方式,不同的社区管理模式政府、社区以及其他社会各界之间的配置不同。由于权力配置的不同能够有不同效率的管理,因此各国都在探索更先进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在这么多的社区管理模式中,比较突出的有以美国为代表的社区自治型管理模式、以新加坡为代表的行政主导型管理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混合型管理模式。3.1.1 自治型管理模式
欧美的一些国家,由于工业化程度高,其政治经济制度比较完善,因此已经探索出适合于自己的比较完善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国家对社区进行了比较科学的规划,并且设立了很多权力机构,例如包括自治会、顾问团队和和社区委员会等等。以美国为例,社区自治组织的权力比较大,既享有社区文化活动、社区公共事务、社区发展规划与目标等方面的管理权和决策权,同时还拥有对政府的社区管理机构进行监督、建议的权力。社区委员会的成员大部分是利用业余时间志愿为社区服务的,他们直接由居民民主选举产生,一般具有固定的任期。而涉及到公共环境或者公共卫生等方面的管理,则一般交由给专业的物业公司负责;社区服务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负责组织和承担相关社区服务项目和内容的开展。美国的社区服务组
织拥有重要的地位,在税收和转移支付等方面享有较多优惠。社区服务多种多样,覆盖社区居民的方方面面,能够较好地保障社区居民的生活,在保持社会稳定、缓解社会矛盾、提供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社区行为和政府行为的分离,是社区自治模式主要的特点。政府的主要职能如下:它间接干预社区的发展,并通过制定法律制度来约束社区内个人与集体的行为,保障社区居民的稳定生活以及协调社区内发生的各种利益关系,这些是政府的主要职能。而涉及到具体的事务,则完全由社区自己实行自治管理,和政府相关部门没有直接的联系。政府部门专门编制专一的预算来对社区作规划,政府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主导的原则,它使得各个组织各个层次的作用结合起来。例如美国曾经颁布了法律规定每个社区拥有自我决策的权力,但前提是不能影响国家或者整个区域的大方向的发展。所以,社区成员有权决定一些涉及到土地开发、土地用途修改等方案的编制与审批。3.1.2 行政主导型管理模式
新加坡是属于行政主导型的典型,行政主导型的特点是政府对社区的发展干
预很强,专门设立了社区的组织管理部门,能够有效地传达政府的指令,实施政府的方案。选取是新加坡制度安排的基本单位,除此之外,国家不再设立市级、区级政府,每个选区都安排有居民联络管理委员会以及公民咨询委员会。全国社区组织的总机构是居民联络管理委员会——人民行使管理和建设社区俱乐部的权力,它组织各种文化活动、教育活动与休闲活动等,是社区居民和政府之间桥梁。公民咨询委员会的主要工作是在募集社区基金、协调和组织社区事务,以增进社区福利。所有的公共屋区都设立了居民委员会,主要开展居民谈心、消防演练和舞会等各种各样的活动,以促进社区居民团结,开展宣传活动以理解政府的政策措施。另外政府设有国家住宅发展局,主要职能包括:(1)对社区的建设给予财政支持;(2)培训主要的领导部门人员,主要包括:社区管理委员会、居民委员会、顾问团等社区领导人;(3)为居委会工作的开展做好布置,联系政府与社区;(4)社区中心、邻里中心和住宅小区及其公共设施的规划;(5)发起社区活动,倡导社会价值观。新加坡的制度背景下,老百姓与执政党接触的基本单元就是社区的各个组织,而这些组织并不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而是由国家的国会直接推荐或者委任的。因此,这种制度使得新加坡的执政党能够非常直接地对社区进行管理。综上所述,政府主导模式的基本特点是社区行为与政府行为紧密结合,政府直接对社区进行具体的干预,并有各种形式的派出机构在社区中,社区发展方面的官方色彩较浓,行政性很较强。3.1.3 混合型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的特点是社区组织管理机构通常由热心人员、政府人员和其他热心社会团体代表组成的。社区管理的主要机构是社区中心,它主要对社区进行管理,它的职能相当于一个非盈利性机构。社区委员会组织并安排社区中心的各项服务活动,并负责财政预算。社区中心是由管理委员会负责的,而管理委员会又由社区居民代表、各方面专家和地方当局的代表等组成的。地理位置相隔较近的社区组成一个整体,并在这个整体中设立一名管理人员,其主要职责是指导社区工作,协调各社区间的关系,密切联系各种有关系的组织,以便创造良好的环境。在混合模式中,政府主要是指导、规划并提供经费支持,对社区的干预比较宽松,民间自治特征和官方色彩在交织在一起。3.2 国内社区管理模式
3.2.1 国内主要社区管理模式
本文主要选取上海市、沈阳市、青岛市和江汉区四种社区管理模式的部分社区作为案例,这四种模式各具特色,针对不同的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比较,力求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区管理模式。3.2.2 行政主导型——上海模式
上海模式的社区建设起步比较早,它是从卢湾区的社区发展而来的,并且与1995年上海市“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与社区建设紧密结合是其最大特点,把社区定位在街道,由此形成了街道社区,依靠行政力量,在街区与居民相互过程中发展社区事业。其特点是加强街道办事处的职能和权限,权力逐渐下移到街道,使得街道办事处成为社区管理的机构,构建了支持系统、执行系统和领导系统相互结合的社区管理体制。上海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用于改善社区的环境,在社区内建设各种服务设施,创建文明小区,以营造社区氛围。由于上下协调发展地好,社区的建设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涌现大量的示范居委会、示范街道、文明小区和文明社区等等。3.2.3 议行分离型——沈阳模式
沈阳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借鉴了农村村委会的一些做法和经验,例如服务承诺制度、推行公开办事、实行差额直接选举和引入竞争机制等措施,逐渐形成了有特点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
社区是根据居民居住的心理认同感、资源配置状况、地理位置关系,按照提高效率、资源共用和社区自治的原则组建的。在管理体制上,辖区单位的代表和社区居民的代表共同组成了社区的成员会议,定期召开会议,共同讨论一些重要的事务,在闭会期间,为了行使对社区事务的管理职能,成立了社区管理委员会,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等机构,并且形成了由居民资源组成的工作网络。3.2.4 社区自治型——青岛模式
青岛的改制是从 2001 年的浮山后社区开始的。浮山后社区以全新的社区管理体制代替了街道办,这个管理体制可以用“一个核心、三套工作体系”进行总结。其中,“一个核心”是指“社区党工委”,“三套工作体系”分别是社区服务工作体系——即“社区服务中心”;行政事务工作体系——即“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社区自治工作体系——即“社区委员会”。这三套工作体系都明确了各自的职责,例如“社区服务中心”主要负责组织、管理社区的服务;“社区事务受理中心”主要负责计划生育、司法和社会保障等实务;而“社区委员会”主要负责文化教育、卫生环境等。这三套工作体系配合紧密,互相支持,充分发挥各自的效能。
3.2.5 半行政半自治混合型——江汉模式
以民政部颁发的文件为契机,武汉市江汉区探索出了具有本地特点的社区管理体制,即以社区为平台,建立一个社会力量和行政力量互动、社会资源和行政资源相互利用、自治功能和行政功能相互补充、社区自治与社区行政相互结合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社区受到政府的干预较少,主要还是以社区自治为主。但是政府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例如政府主要提供、指导和规划一些管理项目,提供经费给社区工作人员,因此该社区也具有一定的行政的因素。
江汉社区的建设目标是:通过基层的自治组织,提升社区的自治能力,转变政府的职能,创造运行机制,对管理体制进行创新,构建社区自治与政府行政相互结合,社区自治与政府管理相互补充的管理体制。为了完成目标,江汉模式分三个阶段进行实施,一是构建社区组织,调整社区规模,建立基层管理体制;二是社区管理体制变迁的过渡期,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加强社区居民的自我调控;三是完善阶段,扩大基层组织,实现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民主选举为主要内容的自治制度,全面提升社区的能力。第 4 章 现代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创新 4.1 国内现行社区管理模式的局限性
上文分析了国内外典型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优点和借鉴意义,为更全面总结出适合国情的现代城市社区管理模式,下文将进一步理清国内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在国内,各地区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区管理模式,由于受到历史文化因素或伴随时间的发展,国内现存的社区模式逐渐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更好地借鉴国内社区管理模式的管理经验,为下文将要提出的现代城市社区管理模型提供借鉴意义,本文将探讨国内现存社区管理模式的通病。
4.1.1 社区管理权责不分明
由于政府的职能和工作方式没有改变,随着社区的发展,政府职能部门的延伸机构不断进驻社区,街道职能几乎无所不包,街道又把这些任务分给各个社区
居委会,社区承担了过多的行政任务,但又不具备社区管理权威,无法全面处理社区的各项事务,进行合理的职能划分。其次是街道办事处在具体社区管理中所涉及的职能过分扩大化,各项任务最终都落到街道办,变相成为一个综合性社区机构。在很多方面,尽管社区居委会做了大量的社区管理工作,但由于管理职权没有明确,使社区居委会在开展工作时显得没有权威、缺乏力度。4.1.2 社区行政化倾向
居民不能自治的本质是社区管理的权力不在居民手中,社区的行政化太强。有些政府部门作为既得利益部门,在实际操作中没能将非政府职能彻底剥离出来,同时由于习惯于行政化管理方式,在工作中继续用行政手段涉足社区工作,此外,由于社区自治组织和社会中介机构发展不完善,不能胜任某些社会工作,行政部门在管理工作中有意识地干预社会组织行使社会职能。4.1.3 社区居民参与不足
居民缺少社区精神,导致居民对社区管理与社区生活的参与不足。由于社区行政化现象较为严重,社区居民认为社区的治理都是党和国家的任务,因此在平常的生活中,居民不能够主动地管理社区,对于社区组织的活动,居民更加不会热情地参与进其中,对社区的活动表现冷漠,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居民缺少社区精神的原因,原因之一在于对社区的认同感不高。社区居民多数认为社区是为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服务的,对于他们正常的工作生活帮助不大。另外由于受到户籍制度的制约,流动人口和外来人口比较多,他们认为社区是为当地固定居民服务的,服务对象不在于他们这些“移民”,理所当然地对社区的认同感很低。原因之二在于部分社区的居民素质不高。由于比较多社区居民属于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普遍接受教育程度较低,思想修养有限,缺乏公共精神,认为社区的事与自己无关,例如社区居民不爱护社区卫生环境,社区居委会的一些决议被没有规则意识的人破坏,导致社区管理困难。原因之三在于社区居民参与机制的缺失,很多居民认为社区的建设是政府的事情,因此居民参与社区的积极性不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社区的服务对象和社区发展的主体,缺乏为社区贡献的精神,不能尽到相 应的责任和义务。
4.2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第一,从社区管理的目的来看,社区管理是为了集合各方力量,利用社区各类资源,并且在完善的结构和体制的基础上,实现社区各种功能协调发展。所以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探寻新型的社区管理模式,并且通过这种新型模式的有效运作,解决城市基层组织的突出问题,合理配置资源,是社区正常运转的重要条件。
第二,社区管理模式所要求的特征来看,居民自治、权责分明、资源优化整合是主线,也是目前城市社区管理模式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从社会管理的现实要求来看,我国现在处于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虽然生活水平相比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我国仍然存在着许多的矛盾。
第四,从和谐社会构建的要求来看,社区的管理模式必须适应于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能够维系社区居民的关系、组织开展社区居民的生活、安置更多的下岗职工,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治。4.3 管理模式创新的原则
现存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和社会需求不断变化导致管理创新的势在必行,在改
革传统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时,更需要遵循以下的基本的原则,包括因地制宜原则、以人为本原则、权责分明原则以及协调发展原则,只有坚持这些原则,才能对目前我国的社区管理模式进行有效的改革。4.3.1 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任何的改革都必须从自身的基本情况出发,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改革也必须如此,必须根据国情和社情来制定。通过对国情分析,我们应该意识到我国现阶段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改革绝对不可以拿别国的经验生搬硬套,只能够从我国、市、基层社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国的城市社区在各方面的差别很大,例如文化生活、人口构成、社会组织、经济结构、街区分布、地理环境、交通运输等方面,所以,我们绝对不能盲目地去建立一种符合所有城市的理想模式,应该把理想和现实统一起来。4.3.2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必须贯彻在城市社区的建设之中。社区建设是一种推动小型社会全面进步的活动,以居民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目的是为了满足居民各种各样的需求和全面发展的要求。4.3.3 坚持权责分明的原则
为了做到权责分明和权责一致,就必须使社区内的各种权力分配给不同的组织来承担,这些权力包括:第一,社区事务决策权。社区的成员代表大会拥有自主决定社区事务的权力,当然这要在法律和政策允许范围内。如遇有涉及社区全体成员的重大事项,则需要民主讨论决定,不得通过政府有关部门包办;第二,社区内部事务监督权。社区成员可以对社区管理委员会的工作进行监督,对不称职的工作人员,可以提出罢免或者撤换的建议。第三,社区资产管理权。社会赠与或者社区自己建造的资产属于社区管理委员会,用于服务和办公,任何单位都没有权力改变用途或者非法侵占。社区财务管理应该按照有关规定,定期向社区成员作汇报,公开财务状况。第四,日常工作管理权。社区管理委员会负责执行社区成员集体商议的决议,负责管理社区的公共事务,做好各种保障工作,协助有关部门做好计划生育、环境卫生和社区治安等工作;第五,民主选举和罢免权。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的领导由社区成员大会选举产生,政府有关部门不可以随意撤换和调动。
4.3.4 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
城市社区管理模式有序、开放的系统,任何两个元素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的,这意味着任何一个部分发展和变动,都会给其它部分带来变化,相联系的外界环境也会发生变化。所以,要进行社区管理,就要保证社区内部的组织功能结构以及组织结构相互协调发展,使社区拥有社会互助和参与等功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4.4 管理模式创新的实现途径
在坚持以上原则的基础上,本文总结了社区实现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创新,可以通过健全社区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社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适当引入市场机制、提高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度、扶持社区组织等途径实现。法制建设可以有效地约束社区的正常运行,所以必须建立和健全与社区有关的法制体系,使得各个职能机构依法对社区进行管理。社区管理与社区建设要有序地展开,加强指导和规范,以此使社区得到健康的发展。培养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社区管理人才队伍应该成为社区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建设社区人才队伍。通过适当地引入市场机制,可以有效地去除城市社区管理的行政化倾向问题,规范市场组织的
建设,促进非营利性机构的服务性。社区管理的最终服务对象是社区的居民,而居民参与社区的建设也意味着分担社区的责任和分享社区建设的成果。必须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治意识和参与意识,居民才能切实地参与社区的自治管理,社区工作才能从政府管理转变到居民的自我管理中来。第 6 章 研究结论
本文对城市社区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探索,在研究国内外社区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应我国政治经济发展要求,符合当地基本情况的新型城市社区管理模式。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还处于一个探索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我国不同地方的城市社区建设发展情况不一,有些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况,期间存在很多的阻力,使得社区管理模式存在很多弊端,严重影响了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现阶段的新型社区管理模式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在研究了国内外有关社区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外不同的社区管理的实践形式,然后根据这些模式的弊端,提出了新型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在实践和理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以上的分析,本文认为我国的社区管理模式将会发生巨大的变革,创新和研究都还在继续,只有对实际情况进行考察,才能建立出一条适合自己改革的道路!参考文献
[1]裴迪南德·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1)[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4-50.[2]徐永祥.社区发展论(1)[M].武汉: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7-11.[3]石红艳.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新进路探悉[J].湖南农机,2009(05):106-110.[4]方俊.社区管理研究综述[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3(03):76-80.[5]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8.
第四篇:城市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探讨 论文
城市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探讨 论文
关键字:居住区 场所 户外 空间 景观 活动 环境 要素 自然 设计
摘要:该文针对当前城市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价值的两个方面,提出“自然生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改善和提高居民户外生活质量。
关键词:户外环境景观价值 “自然生态” “以人为本”
城市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问题越来越受到居住者和舆论的关注,居住的环境景观目标已不仅是树木花草,更需要文化,要突出包括民族地域文化在内的文化内涵,及在此影响下形成的居住区空间格局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一、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大量拥入城市,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不断上升,随之居住区大量涌现,居住区规模无节制扩大,人们在经历了住宅“量”和“质”的苦恼后,依然要面对与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的各种困扰,人们越来越关注居住区外环境的质量。开发商为牟取最大的商业利润,建设的仅满足日照间距的千楼一面的住宅区,单一的面孔、呆板的空间,使得居住区空间形态走向一个极端。外部环境通过大面积的绿化,部分空间放置少许设施、小品,往往缺乏整体考虑景观的审美情趣和“人”的参与。户外空间过于分散、缺失和不连惯,接点空间过小;自然被单纯认为绿化率,以草皮代替树木,对居住区汽车尾气、噪音不控制,也没有隔音措施;缺乏户外活动场地;热岛现象频生;水资源匮乏等;并在不同程度上诱发了人们的精神压抑。
居住区环境的脆弱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居住区环境的审美性、可适应性、可持续性。优秀的城市住宅外部环境,不仅可以提高社会效益、环境及经济效益,也是住宅内部空间的延伸。通过居住区外景观环境的形象塑造,住户拥有了与大自然的沟通空间,人与人交往的场所,赏心悦目的景观环境,恬静平和的居住氛围。
二、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价值的两个方面
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由人、建筑、绿化、水体、道路、庭院、设施、小品等实体要素,和环境的历史、文脉、特色等精神文化要素两方面构成。“人”的要素是至关重要的,离开了“人”的要素,其他要素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景观作为被观赏的对象,它的价值体现在景观是否满足“人”的审美情趣;景观作为“人”参与其中活动的对象,它的价值体现在场所精神。
从人和环境的关系出发来分析,赏心悦目的环境景观可以调节情绪,缓解工作压力,陶冶情操。在视觉效果上能满足审美需求,体现文化内涵。住户不仅满足于视觉的享受,还需要一个适宜的场所休憩、交流、活动。场所是居民交流和参与的载体,而社区是由时间、空间、设施及其活动内容等要素构成的特定行为场所,并被赋予一定的意义。场所的意义是比单纯的物质空间特征更为重要的因素,是空间的灵魂。在社区户外空间中,每一个空间都应
当具有适合于公共活动产生的可能性和多义性。居住区规划设计应该注重场所的营造,使居民对自己的居住环境产生认同感,对自己的居住社区产生归属感。场所是认识自我的地方,是熟悉的和安全的,当大量的人有着同样的感觉并受它的驱使有了被联系在一起的感觉时,它就是一个集合的场所。不同年龄的住户在各自适合的场所休闲,丰富了小区的生活情趣,提高了小区的生命活力。这样户外环境景观的价值才充分体现出来。
三、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设计探讨
居住区外部环境基本上是由住户小庭院、组团级公共用地和小区级公共活动场地构成,这些空间往往相互融会贯通,构成了居住区外部环境的物质基础。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形成这些外部环境的基础,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创造合理的建筑群体组合不仅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空间尺度,同时也是取得优质景观价值的前提。
户外环境景观包括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两大类。软质景观以植物配置与植物布局为主要内容,硬质景观包括地坪、地面铺装和环境小品设施。芦原义信认为(外部空间)首先是从自然当中由框框所划定的空间,与无限伸展的自然是不同的。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由于设计考虑的主体是环境的使用者,而非设计者或决策者的喜好,因此,设计时要注重使用者的特性和需求,达到人性化的设计目标。创造具有“积极的”意义的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既要有 “以人为本”的思想,又要有尊重自然、利用自然、设计结合自然的观点。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设计的主要目标是营造生态化、景观化、宜人化、舒适化的物质环境以及和睦、亲近、具有活力的社会文化环境。
1.在营造景观的物质功能方面时,一定要尊重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自然生态设计的核心思想就是人与自然生态的共生共存、和谐发展。荀子提出“取物有节”的思想,张载认为,宇宙间的一切实物均由气所构成,气之本性即人之本性,天地人物具有共同本性,彼此应当是共同发展。
首先,自然生态与居住区户外环境都必须保持自身的整体性。通过道路、结点空间的合理布局,遵循美的法则来构思,多样统一,考虑主从与重点、均衡与稳定、对比与微差、韵律与节奏、比例与尺度等创作要素,创造出一个丰富、有机、完整的户外环境景观,而不是设计住宅单体之外的剩余空间。这样住户就能清晰地认知户外空间,同时户外环境景观对于住户也构成了识别性与归属感。创造出宜人的景观环境,给人舒缓、放松的抚慰,达到以景养心、以境养人的境界。自然生态包括生态制约要素,即地域气候、地理条件和生态支持要素,应充分利用各种地形环境,创造出丰富的外部空间形态,构筑一个别致、特色的景观和一个小的生态环境。应注意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剔除负面的要素,引进正面的景观要素,提高和加强某个区域的景观特征。在中国清代,这项艺术以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在私家花园中人们就能欣赏到高山、湖滨、竹林、瀑布等美景。而且设计者利用技巧使各视点的过渡也显的相得益彰。
其次,居住区户外环境与生态环境各要素应达到整体协调。局部相加并不简单等于局部之和,而是成为两个整体的融合和相互渗透。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彼此影响,联合共生。在过去居住区结构清晰的树形结构模式之内,人工环境彼此没有联系,与自然环境也没
有关系。在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设计中应进行修正,采用以传统户外环境体系与自然生态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交叉的网络模式,形成多样的交往空间,加强邻里间交往(图1)。
2.在强调景观物质功能的同时应注重户外环境景观的场所精神,营造一个具有生活情趣的居住氛围,“以人为本”。空间需要人感知其的存在,它和发生在其中的生活内容在空间的形式、尺度、比例、质感、等物理性要素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相关性。一个空间对某些特定的人群来说是有意义的,它是这些人群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意味着某种归属。首先,“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户外环境景观中应体现:景观不是单纯的观赏和生态价值,应形成有序的空间层次、多样的交往空间,人与自然的高接触性,处处有“人”—住户的参与,充满活力、生机。
居住区居民的生活活动一般分为个人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或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两类。社会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是居住区外部环境景观设计所期望达到的社区文明目标的重要内容。自发性活动只有在适宜的空间环境中才会发生,而社会性活动则需要有一个相应的人群能够适宜地进行活动的空间环境,这样的适宜的空间环境,即场所,除了形式、比例、尺度等设计因素外,首先要考虑与这种活动相关的适宜的空间层次的构筑。如在半私密空间中幼儿和儿童游戏活动,邻居间的交往活动;在半公共空间中老年人健身、休闲活动,邻里交往、散步,青少年的体育活动;在公共空间中人们交往、购物、散步、休闲活动等。各类户外活动场地应与居住区的步行和绿地系统紧密联系,其位置和通路应具有良好的通达性,不应成为停车场地或无人问津之地。幼儿和儿童活动场地应接近住宅并易于监护;青少年活动场地应避免对居民正常生活的影响,但也不能偏僻,以至于只服务少数居民;老年人活动场地宜相对集中,远离车行道。
其次,“以人为本”应考虑到居住区外部空间的空气环境、湿热环境、声环境、光环境、水环境等五大环境健康性问题。应通过景观的高低、穿插、围合、引进、剔除,以及生态技术等的运用,尽量消除或减轻五大环境的污染。如对小区汽车噪声和尾气的隔绝,以及汽车对小区住户日常出入的干扰的避免,可以通过人车分行,在车行道两旁种植绿化带;也可以将小区汽车直接停放在小区周边,使其不进入小区内部,实行小区内部步行化,辅助以自行车交通等措施解决。
四、结语
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设计是一个涵盖多方面的持久发展的领域,随着建筑学科的拓展和其他学科的介入而不断深化。建筑设计、规划设计、环境设计三部分的融合是建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对建筑师、规划师、景观师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并使设计目标更加科学化。同时应积极倡导居民参与设计规划,这将有助于户外环境景观设计更合理,从而促进城市居住区户外环境的改善,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周俭。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2] [日]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3] [美]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4] [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第五篇:人性化的办公空间设计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室内办公空间环境的设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归纳总结与理论研究等研究方法,对办公空间的规划与设计进行解读与思考,从办公空间人性化设计的角度出发,具体分析色彩、材料等相关因素,并提出了办公家具与精神文化的的策略与方法,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旨在为营造未来美好舒适的办公环境提供相关设计理论与建议。
【关键词】办公空间;人性化;环境;设计
随着现代社会快节奏、高效率的发展趋势,办公空间已经成为人类活动空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据权威人士统计,“办公族”大约有1/3的时间在办公室中度过,办公空间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的心理和情绪,甚至决定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成果,因此,办公空间环境的设计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
一、办公空间的规划与设计
进行室内设计首先就是空间合理规划。巧妙的空间规划打好了基础,余下的工作便更方便展开进行;办公室合理空间规划的一大特点就是工作空间的灵活性。另一方面考虑到办公室的功能和程序的安排设计,办公空间的次序应是多种多样的,可利用半开敞式隔墙来分隔空间,例如玻璃或镜子使空间在视觉上更加流通;利用陈设、家具、绿化来点缀空间;借助于维护面的引导和延伸,像天花板和地面的抬高或凹入,台阶的穿插来起到暗示空间区域的作用。
二、人性化办公空间的因素
(一)空间尺度
办公空间跟人的活动紧密相关,所以在人性化办公空间的设计中,空间尺度与比例问题尤为重要。从空间的结构、设施的布置到细部的处理等,获得最佳的位置、造型或结构,营造不同的空间效果。在空间的构造中,一个物体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就是比例,即是长度、宽度和高度方向之间的关系。如大尺度的空间,给人以心理上的距离感。而加入小比例尺度在大空间里,使空间更加具亲和力;由于人们在空间环境中不断地运动,注重室内空间的形状、大小、人类活动路线的合理安排,可以使每一部分的空间尺度和人的活动在空间相互协调,会提高人的工作效率和相互交流合作。只有把握住了整个空间尺度与人体的关系,才能为人性化办公环境的建立打下基础。
(二)色彩运用
办公空间色彩的选择很重要,色彩影响着人们的某种情绪,也可以使人们产生精神共鸣。在办公空间色彩的选择上应符合企业和企业形象的特点,其色彩配置应按照“大跳跃、小和谐”的原则。办公空间是人们长期存在工作的地方,每一种色彩都有它所传达的情感,给人以不同的心理体验,并且和室内的材料、质地、照明等因素相联系,所以应注重统一性、和谐性。办公空间的环境色宜用低纯色为宜配色时用同一色相中性色为主,通过明度变化来配色,强调局部色彩对比,凸显主体色彩,构建丰富空间环境,创造一个具有良好气氛的办公环境。
(三)材料选择
在办公空间材料的使用上,应从使用者的感受出发,材料的选择更趋于理性、成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舒适度,体现人性化设计。不同的材质、不同的对比的手法进行空间气氛的营造,带给人的心理感受。质地光滑与粗糙,刚与柔的碰撞都会制造不同的效果。
三、人性化办公设施
(一)办公家具要符合人体工程学
因为办公族长时间伏案工作会导致身体疲劳,办公家具应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减轻工作负担。现在很多座椅靠背和头枕,扶手座椅可以调整高度,分别满足不同的办公使用者。有些背部有透气的网状材料,设置了一些可调的腰部支撑力性能,分别达到支撑身体的愉悦或疲劳的需求。办公家具的组合直接关系到员工带来最舒适的感觉。
(二)办公设施要具有灵活性
办公设施的灵活性体现在办公设备和办公柜、书架的设计中。如可自由组合的新型桌子,即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和别的桌子拼成一组的大桌面,能够满足办公灵活性需求。
四、精神文化的办公室人性化特征
(一)办公室绿色空间的追求
人都有亲近自然的天性,同时自然景观也有缓解工作压力和获得视觉冲击的作用。将充满活力的绿色植物和景观纳入办公室,无疑可以进行调节,以达到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目的。因此,可以尽量引入植物、山石和水体等富有自然气息的人工环境于工作空间当中。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净化办公空间,调整房间的温度,为现代办公提供高品质的空气,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绿色植物应考虑到办公空间的大小和高度和宽度。在大型会议室可选用如龟背木、龟背竹富贵竹、孔雀木等大型植物,放置在矮柜旁边做间隔之用。桌面上的绿化主要以小盆景点缀,如万年青、文竹等,使紧张工作中情绪得到调节。
(二)办公空间风格与情趣
设计风格不是刻意模仿,也不遵循紧随其后,办公空间的设计要在解决特定的空间问题中去思索、去发现,去创新,在创作自身人性化空间特色。可以在办公环境中设置了一些有趣的空间,或改变办公家具的组合方式,它可以给人新鲜感,从紧张工作中得到缓解,营造办公空间环境个性化。
五、结语
空间是人的空间,人是室内设计的主体,办公空间是为人的工作、活动而设计的,怎样设计出有利于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办公空间设计的首要出发点。办公空间设计首先要满足使用者的基本需求,更应在设计上考虑到空间环境对人心理、生理和情感的影响,在以人为本”思想的前提下,要求了解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行为心理和视觉感受等,创造有利于人们工作,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办公空间环境。
参考文献
[1]黄巧.现代办公空间环境的人性化设计.《建材与装饰(中旬刊)》-2008-07-11
[2]董泽钦.当代办公空间的环境规划与设计浅析.《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04-15
[3]张小华.论现代办公空间“以人为本”的设计.《中华建设》-2008-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