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数字数量信息对中国大学生时间知觉的影响的研究与分析论文(合集五篇)

时间:2019-10-31 17:00: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英文数字数量信息对中国大学生时间知觉的影响的研究与分析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英文数字数量信息对中国大学生时间知觉的影响的研究与分析论文》。

第一篇:英文数字数量信息对中国大学生时间知觉的影响的研究与分析论文

一、引言

(一)理论基础

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时间信息与数量信息,我们可以感知时间的流逝,也可以辨识身边物体的数量。人们以往一直认为人类对于这两种信息的认知是两个独立的过程,但是后来研究者发现数量信息可以影响人类对于时间长度的主观感知,时间知觉和数量信息之间的关系可以影响人类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时间、空间和数字的心理表征是人们认知系统的基本内容,之前也有很多研究者探讨了时间、空间和数字间的关系。近年来,有不少研究者对时间知觉与数量信息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认知系统中数量和时间信息之间确实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针对时间、数量以及空间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数量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在人类的认知系统中存在一个普遍的数量系统。这个数量系统之中包含了时间、空间和数字数量信息等组成部分,这些不同的部分通过相同的“计量动作”相联系。无论是可数的还是不可数的数量信息,都可以通过“心理数量”这一形式表现出来,而这也使得认知系统中的各种数量成分相互之间可能存在干扰。模式控制模型也提出了类似的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时间和数字虽然包含了不同维度的有关“量”的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可以通过转化,最后在一个特定的度量体系内被分析、比较。

Brown的双重任务实验的结果表明,在三种双重任务条件下,只有心算任务与计时任务之间相互产生了干扰,计时任务不会对其他任务产生干扰。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心算任务和时间估计任务共享执行功能所造成的,也有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时间和数字加工共用了一种数量加工机制。有研究者在操控了一系列圆点的呈现时间和数量之后,要求被试对这些圆点的呈现时间和数量分别进行比较,发现数量将影响被试的时间知觉。Dl(PIO9—IZ4>这些研究都为数量理论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甚至在以动物为对象进行的研究中,研究者也发现了数量和时间之间存在关联的现象。Mick和Church的研究表明动物能够同时自动地加工数量和时间两个维度的信息,计时和计数任务具有共同的内部心理机制。研究也证实,动物对数量和时间信息的反应模式是一致的,数字数量和时间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不过人与动物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相比于数量信息,动物对时间信息更加敏感,而人类则对数量信息比对时间信息更加敏感。

在之前的研究中,有一些研究者通过操纵数字刺激的数值大小等方式研究数量信息对时间知觉的影响。Oliver等人分别给被试呈现目标刺激“1“ ”5“ ”9“ ”11“ ”15“ ”19”以及“I” “M ”,要求被试比较目标刺激的呈现时间与固定参照刺激的呈现时间之间的长短。研究者发现被试在任务中总会自动激活数字的数量信息,即使在当前任务中被试无须对数量信息进行任何加工,被试也会高估较大数字的呈现时间而低估较小数字的呈现时间。然而当目标刺激为字母时,被试对其呈现时间的估计则不会受到影响。中国研究者发现汉语数字也可以被纳入到综合的数量理论体系中:无论目标刺激是标准的简化汉字(“一”“五”“九”)还是大写的汉语数字(“壹”“伍”“玖”),被试均会低估较小数字的呈现时间而高估较大数字的呈现时间。除了数字数量外,其他不同形式的数量信息也会影响被试的时间知觉。有研究证明,物理维度的数量信息,例如个数、面积、亮度,均会使被试的时间知觉出现偏差。[3]可见,数量信息是造成被试时间知觉出现偏差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问题提出

近年来,中国明显加快了全球化的步伐,当代中国大学生已经普遍完成了十年左右的英语学习,对简单的英文数字应该已经非常熟练。但是研究者并不确定中国大学生在看到英文数字后是否会自动激活数量表征信息,同时也无法确定这种数量加工的深度,即英文数字的数量信息是否可以被纳入到认知系统中的数量成分中,进而影响到被试的时间知觉。到目前为止,我国学者对数字数量与时间知觉之间的关系所进行的研究并不多,且大都是以汉字或阿拉伯数字为刺激材料进行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出现以英语材料为刺激进行的研究。出于以上原因,研究者决定用英文数字数量信息对中国大学生的时间知觉的影响进行研究。

(三)研究假设

中国大学生在数量信息加工和时间知觉任务中会自动激活他们已熟练掌握的英文数字的数量信息,英文数字数量信息可以影响中国大学生的时间知觉,英文数字数量信息也被包含在中国大学生的普遍数量系统之中。

二、实验一

(一)方法

1。被试

被试为20名在校本科生,年龄在18到23岁之间,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母语为汉语,英文学习时间为8——10年。

2。实验工具与刺激

实验工具为戴尔1014型号笔记本电脑,该笔记本电脑显示器的刷新频率最高可达100Hz。实验程序为primal。1。

在实验中,屏幕背景色为白色。练习时呈现的刺激为随机的英文字母。在正式实验阶段,为排除英文数字中字母的个数对被试加工数量信息时的影响,研究者以“zero,five,nine”作为英文数字目标刺激,参照刺激为“five。相应的中文数字目标刺激为中文数字“零”“五”“九”,参照刺激为“五”。英文数字的字体为Times New Roman,中文数字字体为宋体,中英文数字大小均为72号,颜色为黑色。

3。实验程序

本实验为单因素被试内设计。在实验中,被试需要判断目标刺激的呈现时间与参照刺激的呈现时间之间的长短关系。在每个试次中,参照刺激均为中文数字“五”或英文数字“five,呈现时间为300ms。目标刺激为中文数字“零”“五”“九”或英文数字“zero;five;nine;zero five,nine。目标刺激在参照刺激之后呈现,两种刺激之间的间隔为500,600或700ms。目标刺激呈现时间的变化范围为250ms——350ms,以10ms为最小单位从250ms变化至350ms,因而每个目标刺激共有11种呈现时间,平均呈现时间为300ms o

本实验共分为六个区组。在区组一和区组二中,一个区组只呈现中文数字,另一个区组只呈现英文数字。在每个区组中,各个目标刺激以每种呈现时间呈现2次。若被试认为目标刺激的呈现时间长于参照刺激的呈现时间则按“J”键,短于参照刺激的呈现时间就按“F”键。区组三和区组四以同样的方式和数量呈现刺激,但被试的按键方式与区组一和区组二相反:若被试判断目标刺激的呈现时间长于参照刺激的呈现时间则按“F”键,短于参照刺激的呈现时间就按“J”键。中、英文刺激呈现的先后顺序在区组一、二和区组三、四之间进行了随机化处理,在每个区组内部,不同呈现时间、不同数值的目标刺激的呈现顺序也被进行了随机化处理。在区组五和区组六中,每个区组内既会有中文刺激也会有英文刺激,不同文字类型、不同数值以及不同呈现时间的刺激各呈现一次,对不同刺激的呈现顺序进行随机化处理,每个刺激在每个区组内只呈现一次。被试在区组五中的按键要求与区组一和二的要求一致,被试在区组六的按键要求与区组五相反。每个区组均包含66个试次。

(二)结果与分析

首先对被试的按键反应进行赋值、编码。假若被试认为标准刺激的呈现时间长于参照刺激的呈现时间,则将此反应赋值为“+1“;假若被试认为标准刺激的呈现时间短于参照刺激的呈现时间,则将此反应赋值为“—1 ”。

在实验中,有些被试因为程序不稳定或理解出现偏差而没有完成实验,还有的被试的反应与样本均值之差的绝对值大于三个标准差,因而共有4名被试的数据被完全剔除。剩余被试对不同中文数字的反应的均值为M。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表明中文数字的数量大小确实会影响到被试的时间知觉。事后比较的结果表明,被试对实验中的任意两种中文数字的时间知觉之间均存在差异。

被试对不同英文数字的反应的均值为Z。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表明英文数字的数量大小确实会影响到被试的时间知觉。事后比较的结果表明,被试对的时间知觉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被试对“zero”和“nine”的时间知觉之间的差异边缘显著,不难发现,在本实验中,英文数字对被试时间知觉的影响模式存在一定的异常:被试高估了“nine”的呈现时间,却对“zero”的呈现时间判断得较准,并且低估了“five ”的呈现时间。依照实验的假设,被试应该会低估了“zero”的呈现时间,面对“five”的呈现时间判断得较准。

(三)讨论

在本实验中,中文数字部分的实验结论验证了前人的研究结果,被试会高估较大中文数字的呈现时间,低估较小中文数字的呈现时间。而在英文数字部分的研究中,实验结果与假设并未完全吻合。虽然说英文数字所代表的数量确实对被试的时间知觉有所影响,但是这种影响的模式与假设不符:被试低估了“five”的呈现时间,面对“zero”的呈现时间估计得较准。

被试为何对“zero”的呈现时间估计得较准呢?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实验中呈现的表征较小数量信息的英文数字“zero”并未给被试传递足够强的数量信息。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中国人经常使用的基本英文数字是从“rune”开始的,而不是从“zero”开始的。在书写中,我们不常用到“zero”即使在口语中,“zero”也经常会被“0”代替。虽然被试知道“zero”代表了“0”,但是“zero”并不能同中文数字“零”一样,激活“0”这个数量信息在深层次的心理数量体系中的表征。

那么被试为何会低估“five”的呈现时间呢?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当“zero”在实验中不能激活被试的心理数量的表征时,被试会将“five”和“nine”进行比较,此时“five”代表的是较小的数量“nine”代表的是较大的数量,所以被试会低估“five”的呈现时间而高估“nine”的呈现时间。

实验一的结果与研究者预想的不一致。研究者认为主要原因是被试不熟悉英文数字zero所代表的数量信息。为了进一步确定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研究者决定进行实验二。在实验二中,整体的实验流程同实验一类似,但是只以英文数字为刺激进行实验,而且实验一中的“zero被换为了one。如果实验一中的反常结果是由于被试不熟悉英文数字的数量信息所造成的话,那么在实验二中,这种反常结果就应该会消失,因为学习英语的中国大学生应该对one这个英文数字十分熟悉。在这种情况下,被试应该会高估“nine”的呈现时间,低估“one”的呈现时间,面对的呈现时间有一个较为准确的估计。此外,如果实验一中的反常现象是因为英文数字数量信息对中国被试的影响本身就是不同于阿拉伯数字或中文数字的影响的话,那么实验二应该仍旧出现一个反常的结果,而且这个结果可能与实验一的结果也不同。如果实验一的异常结果是由于程序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话,那么实验一中的异常结果应该仍旧会出现在实验二中。

三、实验二

(一)方法

1。被试

被试为19名在校本科生,其中男生7人,女生12人。年龄在18到23岁之间,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汉语为母语,英文学习时间为8——10年。

2。实验工具与刺激

实验二的实验工具与实验一相同。刺激为英文单词“one”“five”和“nine”。英文数字的字体为Times New Roman,大小均为72号,颜色为黑色。

3。实验程序

实验二中每个试次的流程与实验一相同。实验共包含6个区组,每个区组内,各个数字以每种呈现时间呈现2次,一个区组包含66个试次。在三个区组中,若被试认为目标刺激的呈现时间长于参照刺激的呈现时间则按“J”键,短于参照刺激的呈现时间则按键。在另三个区组中,若被试认为目标刺激的呈现时间长于参照刺激的呈现时间则按键,短于参照刺激的呈现时间则按“J”键。不同区组因为其按键方式的不同,其呈现顺序在被试间进行了随机化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对被试的反应按照类似于实验一中的方法进行赋值,即如果被试认为刺激的呈现时间长于参照刺激呈现时间,则该反应被赋值为“+1”,如果被试认为该刺激的呈现时间短于参照刺激呈现时间,则该反应被赋值为“—1 ”。

在进行赋值后,对被试所给出的分值进行分析。有两名被试对“one”的反应与样本均值之差的绝对值大于三个标准差,故剔除了这两名被试的所有数据。剩余被试对不同刺激的评分的均值为M。单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结果表明,表明被试对不同刺激的呈现时间的判断确实存在差异。事后比较的结果表明,被试对任意两种英文数字的时间知觉之间均存在差异。

接下来对被试的主观相等呈现时间进行分析。分析每一名被试对三种刺激的评分,可以模拟出每名被试对每种刺激的评分与刺激的呈现时间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这个关系函数,逆向求出当评分为0时,函数所对应的刺激的呈现时间,即为该被试认为的该刺激的主观相等呈现时间。换言之,如果该刺激的呈现时间与主观相等呈现时间相等的话,被试会认为此时该刺激的呈现时间与标准刺激的呈现时间相同。被试认为的不同刺激的主观相等呈现时间的均值为M。单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结果表明,表明被试对不同刺激的主观相等呈现时间确实存在差异。事后比较的结果表明,被试对“one”的主观相等时间以及“one”和“nine”的主观相等时间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p1 vs5 = 0。008 } p1 vs9 = 0。000,被试对的主观相等时间之间的差异边缘显著。

(三)讨论

实验二的结果表明,英文数字数量信息对被试的时间知觉确实会产生影响,被试会低估较小的英文数字的数量信息,高估较大的英文数字的数量信息。这表明被试可以较快地激活这几个英文数字的数量表征,同时这种表征影响到了深层次的认知系统。

通过实验二与实验一结果的对比,我们可以确定实验一中异常的结果并不是由于实验程序中的问题所导致的,英文数字对被试的时间知觉的影响模式与阿拉伯数字以及中文数字对时间知觉的影响模式类似。英文数字可以影响被试的时间知觉,但是这种影响的出现是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之上的:被试一定要对这个英文数字的意义十分熟悉,例如“one“ ”five”等单词。如果被试仅仅是知道某个英文数字的意义,而对这个意义并不十分熟悉、达不到自动加工的水平的话,这个英文数字就不会干扰到被试的时间知觉。

四、讨论

研究者通过实验一和实验二研究了英文数字对中国大学生的时间知觉的影响。研究表明,如果被试对英文数字较为熟悉的话,即使是英文数字而非汉语数字或是阿拉伯数字,它仍旧可以对被试的时间知觉产生干扰。具体而言,被试会高估较大的数字的呈现时间,低估较小数字的呈现时间。

但是只有满足了一定的条件,上述的理论才可以成立。如果被试学习过英语,但是对某些英文数字不够熟悉的话,那么这些数字也无法对被试的时间知觉产生干扰。在实验一中,因为被试对“zero”不够熟悉“zero”就没有对被试的时间知觉产生干扰。将这一结果与实验二的结果以及实验一中中文数字的结果进行对比,我们可以认为被试在对数字的熟悉程度上的差异造成了结果的差异。

在实验二中,由于数字选择上的限制,使得数字间的字母数量存在差异,one的字母个数相对较少。被试是否是因为这个原因低估了它的呈现时间呢?研究者否定了这一观点。在同样的实验中,“five”和“nine”即使在字母数量上不存在差异,但是事后检验的结果表明被试对这两个数字的时间知觉之间是有差异的。此外,在实验一中,三个中文数字的笔画也不相同,数量越大的数字笔画数量越少,但是被试会高估了较大数字的呈现时间,表明中文数字不会通过笔画的数量或复杂程度来干扰被试的时间知觉。在Oliver等研究者的研究中,也证实了被试判断呈现时间并不以单词长度作为依据(Oliver et al。2008)。

那么这一结果是否会是由于数字的顺序造成的呢?在现实中,“one”通常出现在前,+nine ;nine出现在靠后的位置,而“five”则居中。这种顺序与空间信息存在一定的联系,那么会不会与时间信息存在一定的联系呢?研究者否定了这一可能,因为之前的研究者使用字母进行了类似的研究,但是发现被试对字母表中不同位置字母的呈现时间的感知没有差异,因而排除了顺序影响被试的时间知觉的可能。

五、结语

被试可以对较为熟悉的英文数字进行自动、深层次的加工,将其表征为心理数量的形式,这种数量信息对被试的时间知觉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并使得被试的时间知觉受到了英文数字数量信息的影响,使被试高估较大英文数字的呈现时间并低估较小英文数字的呈现时间。

第二篇:大学生信息素养对个体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大学生信息素养对个体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摘 要】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对于自身创新能力的高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论文结合中国高校的具体实际情况,主要研究了目前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现状,通过建立测度模型,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的研究二者之间的作用机理,为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创新能力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信息素养;创新能力;测度模型;定量分析

0 引言

21世纪世界主要大国在各个领域的竞争,最根本的支撑仍然是人才的竞争,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竞争。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是经济发展、民族进步的后备力量,而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将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高校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多寡、创新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方向,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国际地位。信息素养不仅是每一位大学生应当具备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更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信息素养的加强、信息技术的提升、信息手段的多元都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影响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高校学生作为国家的社会发展的未来力量,其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与进步,这与国家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育使命和高等教育工作有着紧密的联系。高校加强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促进学生个性而健康地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高校要创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形成学术上自由讨论、创新思想火花进发、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大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有效地为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的开发提供智力支持。故加强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1 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在该领域已有自己的相关研究。在《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ACRL)以及国内的《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中,将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划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伦理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九个二级指标、二十个三级指标。戴伟芬、孙宗禹的“试析闲暇视野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文,从充分利用大学生的闲暇时间培养创新能力的视角进行探讨,认为人们对闲暇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认识远远不够,因此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扩展到更加广阔和丰富的日常生活中去己刻不容缓。徐春明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思考”(2007)指出:“造成目前大学生创新素质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1)思想标准化;(2)知识无活力。”思维标准化对学生的独立思考有以下三种破坏作用:(1)功能固着。(2)权威迷信。(3)思维惰性。知识的无活力化会导致有害于创新思维的倾向,学生缺乏综合联想能力,所有的知识吸收都是独立而互不相关的,不能融会贯通。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无法学以致用,这不仅会使学生很快淡忘自己所学过的知识,也会使他疏子学用结合的练习,进而增强了思维的惰性。

国外有关信息素养的研究起步较早,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Mike Eisenber博士和Bob Berkowits博士认为,信息素养绝不仅是以往图书情报检索技能加上计算机技术的操作技能,而是综合运用以上知识与技能所形成的信息问题的创造能力和解决能力。Hartsuijker(1986)通过对荷兰初中教育的分析指出,必须将计算机和信息素养教育整合到相关学科的教学大纲中,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整体信息素养水平。Trauth(1986)指出教育工作者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应该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开展计算机扫盲工作,全面提升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信息获取、处理、使用和交流的能力。创新能力的概念是由Burns& Stalker(1961)首次提出,最初是被赋予经济和管理学上的意义,用来表示“组织成功采纳或实施新思想、新工艺及新产品的能力”。以吉尔福特(J.P.Guilford)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则更多地关注到创新能力的思维特点,认为创新能力主要是一种智力品质,并且主要表现为创新思维,强调从智力的角度上来认识创新能力。

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是个人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其与个体创新能力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如果存在,其信息素养又是如何作用于个体创新能力的,其作用机理和影响程度分别表现出何种特征,则是当下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本课题就大学生信息素养对个体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为出发点,研究二者之间的作用机理。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2.1 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模型构建

论文在对国内外Hartsuijker、Burns& Stalker等文献中相关模型综合梳理的基础上,探索性的构建出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影响关系模型,并对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安全、信息技能、信息伦理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分析流程如图1:

X代表信息素养水平;Y代表创新能力水平;X1代表信息意识水平;X2代表信息知识水平;X3代表信息安全水平;X4代表信息技能水平;X5代表信息伦理水平.2.2 研究假设的提出

根据国内外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国高校大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假设:

H: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与创新能力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即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越高,其创新能力就越强。

H1:信息意识水平与创新能力正相关;

H2:信息知识水平与创新能力正相关;

H3:信息安全水平与创新能力正相关;

H4:信息技能水平与创新能力正相关;

H5:信息伦理水平与创新能力正相关。研究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分别从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先后建立了大学生信息素养测度指标体系和大学生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在信息素养测度指标体系中,将信息素养部分分为五个一级指标,十三个二级指标,而创新能力部分则分为四个一级指标,十七个二级指标。通过设计结构式调查问卷,以问卷采集到的数据为依据,掌握目前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水平。最终建立分析模型,将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联系起来,主要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建立回归方程,详细的分析二者之间的作用机理,为进一步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给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数据分析与假设验证

4.1 数据采集

本次问卷调查问卷充分依靠南京地区的教育优势,以南京各大高校的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的发放和数据的收集。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500份,实际回收问卷483份,有效问卷467份,问卷回收率为96.6%,其中有效率为93.4%,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4.2 同源方差检验

问卷调查过程中,由于每份问卷由同一人填写,容易出现同源偏差(CMV)的问题。本研究采用Harman的单因子检测方法,即对问卷所有条目一起做因子分析,在未旋转时得到的第一个主成份,反应了CMV的量。本研究中,将问卷所有条目一起做因子分析,在未旋转时得到的第一个主成份,占到的载荷量是27.263%,并没有占到多数,因此同源偏差并不严重。

4.3 信度与效度分析

问卷的信度:

信度反映各个问卷及指标之间的内部一致性或者是测量的稳定性,常用Cronbach’s α系数来衡量,一般来说,α系数大于0.6则认为各因素的一致性程度可以接受。分析结果显示,论文中的研究变量的α系数均在0.6-0.9之间(信息意识,α=0.844;信息知识,α=0.761;信息安全,α=0.637;信息技能,α=0.735;信息伦理,α=0.604;创新能力,α=0.866),这说明问卷调查中的题目具有较强的内部一致性。

4.4 假设结果分析

在保证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的基础上,论文将利用调查的数据对前文提出的一系列假设进行实证研究。

4.4.1 相关性分析

表1给出了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安全、信息技能、信息伦理和创新能力这六个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可以看出,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安全、信息技能、信息伦理分别与创新能力之间存在相关性,且为显著正相关。

4.4.2 回归分析

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回归平方和为9.589,残差平方和为6.429,总平方和为16.019,对应的F统计量为22.371,显著性水平小于0.05,可以认为所建立的回归方程有效。

对应显著性水平是Sig.=0.001<0.05,可以认为方程显著。因此本文的回归方程式:

Y=0.921+0.063X1+0008X2+0.352X3+0.242X4+0.049X5

结论与讨论

本文结合中国国情,探索性地构建大学生信息素养对个体创新能力的研究模型,并以在南京地区各大高校收集到的467份问卷结果为实证样本,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得到如下一些具有理论与实践价值的研究结论:

第一,紧跟信息化发展潮流,建立健全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系统体系。高校应充分运用教学资源,开展信息素养导论和网络信息检索等基础必修课程,使大学生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掌握信息素养培养的方法与途径,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伦理道德,掌握利用网络技术获取信息的方法,全面掌握有关必要的信息,提高信息的利用率。

第二,结合专业特点,深化教育改革,改善信息类课程教师队伍结构,提升专业教师的信息素养。高校不但应培养或吸纳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担任信息类课程的教学工作,还要积极提升专业教师的信息素养,大力倡导信息化改革教学,改变专业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使高校教师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第三,将信息素养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对大学生进行创新素质教育,举办创新实践活动,为学生创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和科技发明活动,创新活动会使参与其中的大学生对外界的信息资源产生强烈的需求,将所学到的信息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当中去。结束语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使命,这个使命光荣而艰巨,是国家发展与进步主要力量,其信息素养的高低和创新意识的多寡的将会直接到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方向。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应当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能,这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备品质。同时,国家应当进一步改革教学措施,加大教育投入,学习国外教学经验,引进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学校丰富的教学资源,加强对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Anne-Kathrin Mayer et al.Developing a blended learning approach to foster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German psychology education[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3(93): 1259-1262.[2]Yang Cheng.Discusses the establishment of colleges anduniversities balance counts score model[J].Finance and Evaluation System Accounting Monthly Publication,2007(2):82-84.[3]马费成,丁韧,李卓卓.案例研究: 武汉地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9,1(127):24-29.[责任编辑:曹明明]

第三篇:网络信息环境对大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分析

网络信息环境对大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分析

摘 要:人格就是一个人身心统一、内外统一的整体,是各种心理特征、道德质量、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体现。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与网络联系最紧密的大学生群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以网络信息时代为背景,分析网络信息环境对大学生人格形成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提出几点关于塑造健康人格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信息环境;大学生;人格;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5-0083-02

人格一词,内涵极其复杂,浙江大学教授马建青在《辅导人生:心理咨询实务》中认为“人格,亦称个性,是人与人相区别的特质或个人特征。人格反映了一个人整个的心理面貌,是相对稳定、具有独特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是人的心理行为的基础,同时又是通过动态的心理行为表现出来的”[1]。人格是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受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本文主要以网络信息时代为背景,分析网络信息环境对大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

一、网络信息时代背景

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然引起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据《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增至31.8%。网络日益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的重要平台。大学生群体是互联网的重要群体,而网络信息也给他们带来了影响。他们不仅可以从网络上获得海量的信息资源展现自己才华,而且大量垃圾信息的存在和泛滥,使一些高校学生误入歧途而不得自拔,从而形成障碍人格。

二、网络信息环境对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积极影响

“大学生的人格特征是时代精神与自身特点相融合的综合反映”[2]。网络环境能够影响大学生人格发展,具有塑造健康人格的功能。

(一)有利于大学生人格内部冲突得到缓解

在精神分析人格理论创始人弗洛伊德创造的人格结构模型中,人格的结构被分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一个人要把持身心健康,要生活得顺利而有效,必须依赖人格三种力量的均衡协调,一旦不平衡,其结果就会出现心理失调。现代社会,大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无形之中会令大学生的超我、自我压制本我的发展。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大学生焦虑、紧张、压力增加,引起大学生人格内部冲突、心理失调。“网络环境能够提供给大学生匿名的个人身份,使社会规范和道德伦理对本我的限制作用减弱,给予本能快感和无意识中的焦虑的释放以极大的空间,因此它很容易成为宣泄的场所”[3]。网络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本我欲望,平衡本我、自我和超我自己的关系,缓解大学生心理冲突。

(二)有利于大学生开放性人格发展

开放观念是一种面向社会的观念,面向未来的观念,是一种跨时空、富于创造力的优势观念。“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是对以往大学生的描述。在网络信息环境的影响下,随着市场领域和社会领域的开放,当今的青年学生不再局限于封闭的环境之中,他们的视野更为开阔,思维更加活跃,敢于开拓创新,因而树立了一种开放性的人格特征。具体表现为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增强,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和开展社会交往,视野开阔而不狭隘,思维活跃而不僵化,标新立异而不墨守成规,敢于开拓而不畏缩。同时,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当代大学生也同其他社会群体一样,在传统与现代的两个维度摇摆,他们的人格也表现为传统人格与现代人格的交融。这种交融更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辩证思维,开阔眼界,从而有更为综合的视角审视自我人格特征。

(三)有利于大学生自我实现需要得到满足

根据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模式,网络信息环境有利于大学生自我实现需要得到满足,首先,网络信息复杂多元,能够让大学生获取更多的社会信息。从这些信息中,大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认识复杂多元的社会,从而根据这些信息,采取正确的行动,接纳与容忍世界的本来面目,依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其次,在网络生活中,大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社会大集体中来,在网络中交友、聊天、论战等,让自己觉得自己是一个受欢迎的、有能力的人,并能为社会做出贡献。最后,由于网络生活的隐匿性等特点,在网络虚拟生活中,大学生们不必顾虑太多的社会现实因素,在网络中能够较大程度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真实自然地流露自己的感情,不用矫揉造作或装模作样。

三、网络信息环境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

雅克?德洛尔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就指出:“目前教育青年人的方式,对于青年人的训练,人们接受的大量信息,这一切都有助于人格的分裂。为从事某种内容分得很细或者某种效率不高的工作而进行的训练过高地评估了提高技术才能的重要性而损害了其他更有人性的品质。”[4]网络信息环境对大学生也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导致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出现了一些迷茫和冲突,甚至导致人格障碍和人格缺陷。

(一)易导致大学生自我认知错位

网络这把双刃剑,在增强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同时,往往也容易导致大学生自我认知错位。在网络虚拟生活中,由于网络生活的平等性、便捷性等特点,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偏向选择一个角色定位,不受现实条件的限制。网络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往往也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向往的社会角色的写照。因此,人们在网络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角色是有差距的,这种差距容易导致大学生心理混乱,自我认知错位。当代大学生基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他们往往存在着主观偏激、固执己见和自我调控能力差等缺陷,会出现自卑、抑郁、羞怯、急躁和孤独的心理困扰,在意识品质上显得相对脆弱,适应社会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差,遇到一些困难和坎坷就畏缩,进而做出伤害自己和他人的事情。

(二)导致部分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缺失

信息网络使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和行为空间有了极大的拓展,网络生活的隐蔽性为大学生放任“本我”发展提供了机会空间,导致部分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缺失。网络信息复杂多元,各种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黄色暴力信息等鱼龙混杂,现代利益多元化之下的多元的思想价值观念给大学生的道德思想以有力的冲击。而高校青年学生已经厌倦了被动的、“填鸭式”的理论灌输,并且他们的辨别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不免受到不良信息的污染而在思想和立场上发生动摇,导致理想和信仰的缺失,容易受现实物质利益的诱惑,唯利、唯名是图,从而使个人主义、自私自利思想蔓延,使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出现以自我为中心和功利化的倾向。

第四篇:分析文化环境因素对国际市场营销影响论文文化研究论文

分析文化环境因素对国际市场营销影响论文文化

研究论文

摘要:在进行国际市场营销活动中,我国企业必须重视各种文化环境因素的影响。本文指出了文化环境因素在国际营销中的具体体现,分析了文化因素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提出了我国企业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文化国际营销影响

国际市场营销与国内营销的最大区别就是,要与不同文化环境的人打交道。处于不同文化环境的人,在语言、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不仅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不同,而且对同一句话、同一个动作、同一件事往往有着不同、甚至相反的理解。也就是说,在某个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有效的营销方法在另一个文化里可能就没有效果,甚至产生误解、摩擦和冲突。在进行国际市场营销活动中,我国企业必须重视各种文化环境因素的影响,分析并适应这些不同的文化环境。

一、文化环境因素在国际营销中的体现

1.语言

语言是思想、文化和信息交流的工具,要进入国际市场,就必须了解各国的语言文字,并掌握它,这对于沟通思想、掌握市场信息、做好产品介绍和广告宣传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国外市场做广告时,语言方面会受到很大的制约,因为几乎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语言,有的国家还使用多种语言,如在泰国做广告,要使用英语、汉语和泰国语。由于广

告语言要求简洁、精炼,这也给翻译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了克服语言方面的障碍,应尽量选用当地的语言做广告,或请当地的经销商、代理商协助把本国的广告信息以当地顾客可以理解和愿意接受的语言传达出去。

2.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是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不可低估。因为宗教信仰与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密切相关,对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态度、需求偏好及购物方式等都有重要影响。在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宗教已经渗透到个人、家庭、社会群体的各个方面,甚至对某种食物、衣物的接受,对于某种消费行为的认可,都会受到宗教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决定了产品促销的成败与否。比如,在一些国家如果广告过多的涉及到人体表演,就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这种产品自然也会被拒之门外。

3.审美观和偏好

由于各国消费者的民族习惯、文化背景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审美观和格调偏好,如中国人喜欢红色,认为蓝、黑、白色与死亡、悲痛有关,而泰国人视红、白、蓝色为国色;印度人认为黄色表示光辉和壮丽,而巴西人则认为黄色表示绝望;在法国,红、黄、蓝等鲜艳的色彩代表时髦、高贵和华丽,墨绿色因像纳粹军服颜色而被忌讳,而在埃及绿色为国色,蓝色代表恶魔。由于不同的国家对产品的颜色和造型都有不同的要求,在进入国际市场之前,应在这些方面对原有产品进行改进,以适应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和爱好。

4.风俗习惯和禁忌

风俗习惯是人类社会代代相传的思想和行为规范,也是消费者的一种消费形式。禁忌

是风俗习惯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成功的营销活动总是与对目标市场的消费者风俗习惯的了解、分析、研究相联系的。例如,不同国家的商人有不同的商业习惯和礼节,谈判的风格和礼节也各不相同。比如,美国人喜欢边吃边谈,所以与美国人谈生意多在餐桌上,德国人很注意体面,注意形式,但比较缺乏灵活性。在日本和新加坡,商业名片是通向商业交易的头等重要的人场券。递交名片时,应双手呈上,微微鞠躬,并怀着感激的样子欣赏一番。只有懂得了这些,才能带来商业交往上的方便。

总之,只有充分了解这些社会文化因素,才能制定出适宜的营销策略。如对本公司的外派人员,不仅要在语言、产品性质、推销技巧方面进行培训,更要重点进行进口国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一商业习俗等方面的培训,使他们适应国外的生活和工作。

二、文化因素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

传统观念认为,市场营销是一种经济活动,经济因素是决定市场营销环境的唯一主要因素。但是随着科学技术高度发展,新产品不断涌现,人们的经济收人普遍提高,在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消费者的购买力投向有更强选择性的商品,单纯用经济因素已经不足以说明消费者行为的特点。它不能解释为什么两个收人完全相同的人或者人均收人相近的两个国家消费模式迥然不同。近年来,经济发达国家间的相互贸易有增加的趋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收人水平和经济技术水平的接近可能导致需求的趋同性,而实际上各个国家消费者的需求爱好、经济模式也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在消费品的市场营销方面,非经济的因素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市场营销活动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而且也是一种文化活动。

因为随着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的演变,消费者既是企业营销活动作用的客体,同时又是

市场的主体。所以,国际市场营销除了受目标市场的经济技术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外,非经济的因素特别是文化的因素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80年代的一项调查发现,欧共体国家中荷兰的真空吸尘器的家庭拥有率为95%,而意大利则仅有7%,这个差别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两国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造成的,只有很小一部分可归因于经济的原因。因为在荷兰几乎每个家庭都有地毯,而在意大利使用地毯的家庭则相当稀少。又比如收人水平虽然是耐用品消费需求的主要决定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可见,面临众多的社会变迁与截然不同的文化习俗,企业必须突破文化环境的障碍,积极寻找有利的市场机会,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营销中有所作为。

文化环境因素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还表现在不同的文化往往决定了不同的消费行为。消费行为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已经深深打上了文化的烙印。文化影响了消费者的生活态度,对商品的价值取向,对广告促销的反应,购买行为的特点以及具体的消费方式。在消费品市场上,食品的消费对文化因素最为敏感,文化的作用已经超越了经济收人水平的影响。由此可见,文化因素往往也决定着某些商品的国际市场营销。

三、我国企业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1.对目标市场国的文化进行市场调研

企业进行跨国调研的费用是十分高的,但如果企业不进行调研有可能付出更高的代价。没有充分、完整和准确的市场信息,跨国经营的决策便无从谈起,即使决策也是盲目的,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在跨国文化调研时,我们应注意调研的内容应全面,要考虑到目标市场的民族、宗教、地理位置条件、教育背景等特点。另外,调研应尽量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实地调研是相对案头调研而言的,案头调研是经他人收集、整理的,并以

某种方式公开发表的某国的文化背景,习俗和惯常行为。

这种方式虽然比较省时、省费用,但对文化的调研却不太实用,因为文化这东西往往不是用语言所能表达出来的,它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必须要亲身去体会、去感悟,这个过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所以,企业进行国际市场的文化调研时,要尽可能地找到一个在目标市场国长时间生活过的本国人,或者是在本国找到一个目标市场国的外来人来参与这项工作。就是说必须要有一个双重文化影响下的人,这样,调研起来省时、省力而且相对准确和完整。

2.按照目标市场国的文化进行产品的设计

文化对人的影响最终是通过行为流露出来的,这就是说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往往是通过购买行为的差异表现出其所属的文化群体。因此,在进行国际市场营销时,一定要把他们所属文化的特性设计到产品中去。适应他们的文化个性。大家知道,产品是由品牌、包装、式样、色彩,质地等一系列因素组合而成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者,其需求与审美观是不完全相同的。体现在产品设计中的个性化要求特别强。比如,一种法国头发油的牌子叫“TARTEX”,其发音在巴尔的摩听上去很像鞋油。牌子是这样,包装也是如此,如非洲人常常喜欢喜欢醒目的颜色,因而包装可以选择国旗的颜色。还有式样也是这样,中国生产的“老板杯”由于口太小,使大鼻子的老外倍感不适。还有产品的质地问题也是如此,现今越来越多的出口厂商逐渐认识到必须符合ISO9000标准的重要性,可以由此参与国际竞争并赢得跨国公司的订单。国外购买者,尤其是欧洲购买者要求达到ISO9000质量标准。

3.尊重与包容文化差异,建立共同的经营观和公司文化

为了在全球化环境中卓有成效地工作,跨国公司的领导人必须提高对异族、异地文化的敏感性和包容精神,要学会尊重文化差异,允许百家争鸣、各抒己见。一位跨国公司的美国经理说得直截了当:你不得不把自己的文化弃之一边,时刻准备接受你将面对的另一种观念,这是将母公司文化与本土子公司文化相融合的组织保证。

企业要经常对领导和职工进行文化差异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的鉴别和适应能力。在对文化共性认识的基础上,根据环境的要求和公司战略发展的原则建立起公司的共同经营观和强有力的公司文化。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把文化环境因素溶入到企业经营中去,极大地减少因文化因素而带来的营销风险。超级秘书网:http://

参考文献:

[1]黎伟:跨文化管理初探[J].四川大学学报,2001(6)

[2]刘白玉:文化差异与国际市场营销[J].商场现代化,2005(12

第五篇: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

随着工业及城市化的发展,生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人们广泛关注,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防安全、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基础。从全球范围看,生态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是众多国家关心的焦点问题之一,生态安全问题如果同人口、种族等因素相遇,就可能引发暴力冲突,它不但可能影响一个国家内部的政治稳定,还可能导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战争,从而影响到地区稳定和国防安全。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民族最多的国家,由于工业有害物质排放,资源过度开发,农业化肥及除虫药剂大量使用,生活废弃物及垃圾的污染等,使我国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失衡,加上人类的经济活动和掠夺式开发,使生态严重破坏,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我国生态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

笔者认为,通过对我国生态安全现状的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提醒国人对生态安全问题引起充分重视,积极解决我国的生态安全问题,切实保护我国的生态安全,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维护我国国家利益。

一、生态安全的基本含义、构成和特点

(一)生态安全的基本含义

生态安全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但一般认为它包括两层基本含义:

一是避免由于生态环境退化和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环境基础构成威胁,从而维护一个国家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对于本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环境支撑能力;

二是避免由于生态环境严重退化和资源严重短缺造成环境难民并引发暴力冲突,从而防范生态安全环境问题对区域稳定和国家安全构成的威胁。第二层含义则是外交、军事范畴新概念。

(二)生态安全的构成生态安全就是生态系统的安全。该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彼此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质交换而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十分复杂,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土地、水、大气和生物。

生态安全主要由土地安全、水资源安全、大气环境安全和生物物种安全等因素构成。这其中任何一个构成因素出了问题,都会影响生态安全并进而影响到国家安全。生态安全的构成示意图如图1所示。

(三)生态安全的主要特点

与影响国家安全的其他因素相比较,生态安全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是整体性。生态环境是自然界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达到相互平衡的系统。对局部地区环境一个因素的破坏或不合理利用,就会影响到这一地区整个环境的稳定度和环境质量的变化。

二是长期性。生态环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人类一旦对生态环境施加某种影响,那么这种影响在很长的时间内都会作用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在当前条件下,这种影响以负面影响为主。

三是不可逆性。人类对环境的过度利用一旦超过环境自身的承载容量,就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而且这种破坏是不可逆的。至少在目前科学技术水平条件下,要想恢复大面积受到破坏的环境是不可能的。生态安全的主要特点如图2所示。

二、我国生态安全的现状

(一)生态安全问题严重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面对13亿人口压力,加上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经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经济数量的增加,做过许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破坏,我国的生态安全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当前,我国生态安全问题在国土资源安全、水资源安全、环境资源安全和生物物种安全等4个方面的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国土资源安全问题

国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国土资源的多少和优劣是决定一个国家安全程度的重要因素,对于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尤其重要。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37.08%。20世纪50年代以来,每年因水土流失而丧失耕地267万公顷,平均每年“流失”耕地6.7万公顷,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万平方公里,是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倍多,并且还在以每年24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相当于每年沙化一个中等县。

我国森林人均占有量是世界最低的国家之一,据测算,按目前的砍伐速度,我国可采林将在短短7年内被砍完,我国草地面积正在逐年减少,草地质量也在明显下降,其中中度以上退化的草地已达1.3亿公顷,并且还在以每年2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我国湿地资源占世界湿地面积10%,但已有近40%的湿地受到中度和严重威胁。其他生态系统也退化严重,造成生态功能下降,生态平衡失调,已对国土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因此,我国国土资源安全问题非常严重。

(三)水资

下载英文数字数量信息对中国大学生时间知觉的影响的研究与分析论文(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英文数字数量信息对中国大学生时间知觉的影响的研究与分析论文(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