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读走在阅读启蒙时论文[大全]
【摘要】传统阅读启蒙方法因为受识字量的限制,造成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不浓、阅读能力差的实际状况。笔者借鉴国内外关于阅读启蒙方面的经验,认为听读是促进阅读启蒙的很好途径。本文从选择绘本、童话、科普读物、童诗为听读介质;采取记听携手,说听联姻,猜听结伴,读听相随的操作方式;设置三级听读阶梯,即从诱其听读到与人共读,再到自主阅读三方面进行阐述,达到提升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和完成阅读启蒙任务的目的。
【关键词】听读 阅读启蒙 阅读方法
传统的阅读启蒙方法一味强调借助拼音扩大阅读量,忽视了因受识字量的限制,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不浓、阅读能力差、想象力不丰富、思维水平低下的实际状况。语文课程标准中又明确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更提出第一学段(小学低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低年级小学生的视力尚没有完全成熟。研究表明,人的视力直到9岁才基本发育完成,眼球的发育要到18岁才完全成型。大量的阅读给小学生的眼睛增加了负担。
有没有既能完成课标规定的阅读量,又能保障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办法呢?笔者借鉴国内外关于阅读启蒙方面的教育经验,经过思考和探索,认为以听读促进阅读启蒙是一种很好的途径。所谓听读,就是学习者通过他人或其他载体的朗读把图文读物转化为有声读物的一种阅读方法。这种阅读方法通过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万紫千红满园春--听读介质的选择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重要的任务。低年级学生想象力非常丰富,而经典的绘本与浅显易懂的故事以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题材为内容,以接近儿童口吻的语言来叙述,又极富想象的张力,成为了首选。从绘本到短篇注音读物,无形中开拓想象空间,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并促使他们积极地向文字阅读过渡。
(一)首选绘本,意味欣然
当生命开始之时,个体的视觉发展和艺术感受也就从儿童时开始了。面对色彩斑斓的图画,孩子的眼睛是那样明亮,对图画的反应是出奇的灵敏,他们不仅喜欢在图画中探寻,还充满渴求。可以说,绘本在儿童的心灵成长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以画为主,字少而画面丰富,以画传达故事情节,看上去色彩丰富,非常符合处于阅读启蒙阶段的儿童阅读的特点和习惯。绘本的题材多种多样,几乎涵盖了儿童生活、成长的方方面面,预留给孩子更足的想象空间,带给孩子美的熏陶和教育。我们可以选择《大卫不可以》、《蚯蚓的日记》、《我有友情要出租》、《逃家小兔》、《小阿力的大学校》等一系列经典绘本。以下是一节绘本导读课上的实例:刚一出示课题,孩子们就被吸引住了--《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故事中的小白鼠娜娜一心想找一只大象做朋友。扉页上,娜娜房间的墙壁上贴满了大象的图画,玩具箱里放满了大象的毛绒玩具,地上还摆着一个踏着滑板车的大象玩具,而娜娜憧憬地闭着眼睛,显然沉醉在跟大象做朋友的想象里。以此图为切入口,引导孩子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认识娜娜,逐步走入娜娜的内心世界。儿童正是通过听这些有声的朗读,结合直观化的绘本内容,悄然开拓了儿童想象空间。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更培养了语文阅读能力,从而促使他们积极地向文字阅读过渡。
(二)童话相伴,品味翩然
如果说绘本给孩子搭建起文字阅读的梯子,那么童话则为孩子打开了认识世界的门户。从内容上讲,童话故事借助想象,把许许多多平凡的、习以为常的人、物和现象,错综地编织成一幅幅不平常的图画,在孩子面前展开一个 “幻想世界”。而孩子的天性正是富于幻想、喜好新奇的,因而儿童能和童话融合在一起。在学生听读一段时间后,当他们具备了一定的文字阅读能力,能进行同伴间听读时,最先推荐《白雪公主》《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装》《坚定的锡兵》等这些经典童话。想必大家都知道这段文字:王后经常对着镜子问:“魔镜、魔镜,谁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全世界最美的女人就是你,王后。”可是,有一天,当王后再问魔镜同样的问题时,魔镜却回答说:“现在白雪公主比你美丽。”当经典以文字的方式呈现在面前,儿童通过拼音、通过文字自行阅读,走进故事,走进文本,触摸文字,大声朗读。这对刚刚接触课外阅读的小读者来说,会特别有成就感。同时,在故事的跌宕起伏中获得对真善美的把握和领悟,对他们来说,再也没有比童话故事更吸引人的了。
(三)科普读物,趣味盎然
这里的科普读物指的是一类将科学知识包含在趣味故事中的读物,这些读物的特点是科学知识内容丰富。这一类书籍因为有精彩的故事作包装,本来枯燥乏味的科学知识也变得相对生动形象。而这些丰富的科学知识,能解决儿童生活中的诸多问题,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践发现,儿童读这一类书,相对而言视野拓宽了,知识面开阔了。比如课堂上说到“晴雨表”“植物安家”等科学常识,读过《神奇小问号》的孩子就能兴致勃勃地、头头是道地列举出很多,这无形中也是一种引导。所以很多孩子对这一类书挺感兴趣的,特别是男孩子,对一系列的彩绘《十万个为什么》和《少年百科全书》(注音彩绘)都爱不释手,一有什么不明白的就去这些书中找答案。
(四)诵读童诗,韵味悠然
童诗中有精练的语言,奇特的比喻,机智的比拟,鲜活的动词,丰富的想象,新颖的构思,奔放的激情,细腻的感受,纯真的童心……闪烁着智慧的火花,释放着无穷的魅力,是最适合作为儿童语言学习的材料。如金子美玲的《春天的清晨》雀儿喳喳叫,/天气这么好,/呼噜噜,呼噜噜,/我还想睡觉。/上眼皮想要睁开,/下眼皮却不愿醒来,/呼噜噜,呼噜噜,/我还想睡觉。诗中语言童趣,韵味悠长,童真扑面而来。读这样的诗歌,总会让人心情愉快,心灵变得纯净。选择童诗作为听读的介质,目的就在于此。金子美玲的童诗《花儿的眼泪》、《呼吸的时候》,方素珍的《不学写字有坏处》以及金波的诗歌等是首选。而后诵读经典古诗词。晨诵的目的是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又能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情感、意境及音乐感。经常听赏、吟诵这样的诗歌,儿童们的阅读能力、思维想象力也会随之得到增强与提高!
二、低眉信手续续弹--听读方式的丰富
在班级中,晨间、午间的大声诵读是老师和孩子们之间的一种读书方式。为了有效激发低段学生的阅读兴趣,在为学生朗读时要尽可能地丰富听读的操作方式。
(一)记听携手
当老师读完一个段落时,就让低段学生复述故事内容。学生不仅能够做到兴致勃勃地听故事,还做到边记忆,边思考,不知不觉中学会自己讲故事。一个故事讲完后,相互比比谁能把故事用自己的话讲出来。例如在读完《吃噩梦的小精灵》后的第二天问学生:昨晚你睡得香吗?有没有做美梦?做了的已经和小精灵交上朋友,没有做的我们今天再和小精灵见面,争取也和它交上朋友。并请几个小朋友用自己的话接力讲讲这个故事,要求讲述大方又流利。重点为回忆故事情节,如一个学生讲的不清楚,可请其他孩子做补充、大家讨论、老师提示或打开书找答案等多种方式解决。记与听的携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更提高了孩子口语表达能力。
(二)说听联姻
听完一个章节,让孩子互相谈感受,讨论故事中喜欢或讨厌的人物。在交流中丰富了孩子的情感,获得了内心真实的感受。听故事,谈看法的时候,是孩子情绪最高涨的时候,这又是一次口语交际活动能力的锻炼。孩子们听了一本能让恐惧化成微笑的书--绘本故事《鳄鱼怕怕牙医怕怕》,开展了一次交流会。会上,故事以图画的形式在多媒体中呈现。孩子们尽情地交流着自己的听书心得,有的还边说边舞,学起了书中鳄鱼及牙医的语言。虽然孩子们的见解稚嫩,但是说与听联姻的方式使他们个个笑逐颜开。孩子们已经悄悄地恋上了阅读,这比什么都重要。
(三)猜听结伴
随着听读量的增加,为了吸引低段学生倾听,老师还要在故事结尾留下悬念,让学生想象,进行续猜故事活动。例如在阅读《动物童话故事--老虎过生日》时,先创设情景导入:森林里,每天都发生着许多有趣的故事。今天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哦,原来是老虎大王要过生日了。你瞧,森林里多热闹呀,许多小动物都赶来了。他们给老虎大王带来了精心准备的礼物。瞧瞧,小白兔捧着又大又红的萝卜来到了老虎跟前,可就在这时,老虎却发怒了,它龇着牙向小白兔扑去,这是怎么回事?小白兔的命运将会如何?这时,孩子充满了阅读期待,纷纷把自己创作的故事结尾放到全班交流。有的说是老虎嫌弃萝卜不够多,吃不饱;有的认为小兔今年送的礼比去年的寒酸,老虎生气了;还有的认为老虎不喜欢萝卜,生气小兔没有送肉给他;……这种猜与听结伴的方式为低段学生创造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也进一步激发了孩子的阅读欲望。
(四)读听相随
除了以上三种听读的操作方式外,读听相随也很重要。如给孩子推荐《亲爱的汉修先生》时,有几位孩子告诉老师,这书不好看。为什么呢?原来,整本书用小学生鲍雷伊的书信和日记的形式交替出现,情节性似乎不是很强。老师试着在班级里给学生朗读。朗读时,语气根据鲍雷伊日记内容中情绪而变化,喜悦时激昂活泼,伤心时缓慢低沉。在几次抑扬顿挫的大声朗读后,奇迹发生了:孩子们对该书的态度发生了大转变,对鲍雷伊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形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觉得他离自己很近很近,主动要求阅读,进入了自发阅读状态。一时间,班中刮起《亲爱的汉修先生》“读书热”。闲谈之间,也满口“鲍雷伊”、“汉修先生”的。课间,一位孩子提到:“老师,为什么我原来不喜欢这本书,被你一读,我会很喜欢很喜欢了呢?”老师乐了,这就是读与听相随的操作方式运用的独特效果!
三、山花烂漫众人笑--听读阶梯的设置
随着儿童阅读能力的不断发展,应设置好阶梯状的三级听读过程:即从诱其听读到与人共“读”,再到自主阅读
(一)一级阶梯:诱其听读
1.搭建温室 在一个具有浓厚书香味的环境中,学生的“读欲”更容易被激起。你读,我读,自然他也会不由自主地加入这读的行列。从学习环境入手,把教室环境布置得富有书香气;在班级中设立小书架,让学生们轮流当图书管理员,管好小书架,使大家随时有好书可“读”。书架上不同种类、内容的书籍不仅开阔了儿童的视野,丰富了儿童的阅读范围,那种看别人的书的愉悦感更促使儿童不断地去“阅读、阅读、再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语)。
2.触发渴望 儿童喜欢听故事,也喜欢讲故事。有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兴趣、原有的情感与生活积累被调动被唤醒、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老师利用这一点来诱导儿童听读。每天午间时间是讲故事时间,通过老师读故事、学生听故事等方式诱导学生读书。过一阶段后,在讲故事时不要把故事讲完,当学生急于想知道故事结局时,告诉学生这故事就在哪一本书中,鼓励学生自己去阅读。
(二)二级阶梯:与人共“读”
1.师生共读 “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苏霍姆林斯基语),教师和学生共同选定书籍后,师生一起阅读,并定期交流阅读感受。
2.亲子共读 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老师创设机会向家长宣传阅读的作用,推动家长积极加入到阅读推广的行列中来,对家庭读书提出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
当儿童一天一天长大,他们认识了更多的字,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这时就要进行家长和孩子之间亲子共读活动。孩子读完一个故事时,可以跟妈妈交流自己的感受:故事的简单复述、故事角色的评价、故事内容的感悟等等。有了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孩子们的悦读之旅走得格外轻松。
3.生生共读 生生共读,即以班级为单位,充分利用学生在课外常聚集游玩的特点,组成阅读兴趣小组,进行自觉读书交流。真正读懂一本书,一、二年级的学生是有难度的,但在小组合作中读,效果要好一些。不定期开展小组合作读书交流,在读书会中常出现这种情景:一个同学读,几个同学在一旁看着,当出现断词短句时,就会帮着读上一两句。小组活动时,让学生把家里的个人藏书带来,在会上向同学介绍自己心爱的书籍,推荐给同学阅读;也可把自己已读过的书与同学交换阅读,这样既能实现学生间阅读资源的流动共享,又能增强学生对书籍的兴趣。
(三)三级阶梯:自主阅读
1.推选领读 开始阶段老师和家长读书给孩子们听,经过一段时间(约半年)的听读活动后,一些聪明的孩子学会了自主阅读。为了更好地激发孩子的积极性,老师把领读位置让给了学生,推选了“领读主持人”,由班级中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当朗读者,由他们读书给同学听。这样可以使这一部分学生更加自地进入了自主阅读状态。
2.扩大队伍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和培养,逐步进入自觉阅读状态,可以发动家长提前培训“领读主持人”,在家里帮助指导孩子先读书,然后参加班级评选。
3.人人参与 班级中成立阅读小组,把学生分成一个个四人小组,小组中的“领读主持人”轮流来当。每天利用午间,哪怕十来分钟,让学生在他们四人的自由天地里,无拘无束地读书、倾听。这样,人人在“领读主持人”的角色中不断进步,慢慢地都会自觉进入自主阅读。
随着给学生读书,学生听书的兴趣越来越浓。他们不仅每天盼望着读书时间的到来,不过瘾的自己去买老师读的书重读一遍。经过持续不间断的朗读,学生逐步喜欢上了阅读。不需要家长、老师的督促,能自觉读书。更有一些学生会成为小书迷,每天晚上不读一会书是睡不着觉的。不知不觉间,学生进入了自主阅读状态,阅读成了他们的自觉行为。
在听读中,儿童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领悟到语句结构和词意神韵,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当然,阅读作为一种语文素养,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能一蹶而就,更不能忽视年龄特征而随意拔高。尊重学生,在学生发展的每一个时期给予足够的养料。只有这样,听读走在阅读启蒙时才更具有价值,也才能更好为终生阅读奠基,为未来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 四叶草。人出生后眼球和视力的发育过程【EB/OL】。2014年3月13日。
[2] [美]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大声为孩子读书吧》【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3] 邱凤莲。《大声读给孩子听》【M】。北京师范大学,2007。
[4] 卜之。《让“母语”越来越亲》。《中国教育报》【J】。2007年4月5日第5版。
[5] [韩]南美英。《会阅读的孩子更成功》【M】。江西美术出版社,2007(5)。
[6] 寿永明。《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J】。《教育研究》,2007(5)。
[7] 安文丽。《让阅读伴随成长 让生命浸染书香》【J】。《小学语文教学》,2009(3)。
第二篇:科学启蒙论文
南京财经大学通识选修课课程论文考试
课程名称:
任课教师:
学生姓名:
班级:
学号:
论文题目:
内容摘要:
关 键 词:
2011——2012 第 二 学期 科学启蒙 李俊 林熙宇 会计1003 2101100317 天的道理,人的生存 The truth of the sky,the survival of the human这个世界上没有救世主,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救 世主。This world there is no savior, only he is the savior.救世主savior,文化属性Cultural attributes,人性Human nature
引论:
近日,看了《天道》这部电视剧。它涵概了哲学、佛法、道教、禅理、基督及音乐艺术领域的一些理论。一句“神即是道,道法自然,如来”的台词,就包含了儒、道、佛、精深玄机。所以写此篇论文表述一下自己对于故事以及故事中人物的一些看法并且得出对人生的一些微薄的认识。
正文:
《天道》这部电视剧讲述了丁元英成立了格律诗公司,欧阳雪、冯士杰、叶晓明和刘冰成为公司股东,在北京开幕的音响展示会中,丁元英以平价销售格律诗音响的策略,在当天就销售一空,此种降价行为给国内著名品牌乐圣公司造成了巨大损失,乐圣总裁林雨峰决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为依据起诉格律诗公司,提出诉讼要求600万元的赔偿,芮小丹目睹了格律诗公司从组建到应乐圣公司诉讼的整个过程。林雨峰拼死一搏,借这场官司把丁元英从幕后推到前台。
法院开庭宣判格律诗胜诉,林雨峰开车来到盘山公路上冲下悬崖,给外界的印象是因为疲劳驾驶而发生的意外。这场诉讼使格律诗公司一夜之间名扬四方,报纸、电视、网上围绕着得救标准与得救之道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为了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最终让两家公司走到了一起。经过艰苦谈判,乐圣公司分别与格律诗公司和王庙村生产
专业户达成了一揽子的合作协议,共同发展,丁元英离开了古城。全剧以跌宕的故事,个性鲜明的人物,看似毫无温情的商场让人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个世界上没有救世主,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属性,文化属性决定命运。中国文化五千根深蒂固。而世俗的文化决定了一个名族的命运也不会强大到哪里去。故事里面,主人公们杀富济贫,直接济贫对象是贫困县里贫困村――王庙村的村民。主人公杀的是商界骄子,这里面不是简单的金钱就能说的清的。但是,深究下去,《天道》中间接济贫对象包括除主人公之外的所有人物,也许也包括主人公自己。面对强势文化的弱势文化者们,他们需要找到的是文化属性的“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中国古圣先哲就文化的“根”已作精确描述,如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南华经,孔子的论语等。只有在“根文化”,或进一步说“母文化”中,才能找到杀富的理由和方法,才能真正解救贫者的心。
客观的来说,《天道》说明了真正的救世主是自己,没有什么事儿不能解决,没有什么事儿想不出来,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挡人类。所以,有了阿基米德几何原理,有了爱因斯坦相对论,有了开普勒三大定律,有了牛顿万有引力,有了法拉第和麦克斯韦的电磁学说等等。所以,任何事情只有有人力的存在,有人脑的思维,有人的双手,没有什么是办不成的。
二者,在考虑文化的时候,不能把人性考虑在里面,得跳出一切才能看清。如果把人性考虑在里面,自己的人性也会妨碍你去思考其
它人的人性,这样一来也会有所偏差。
对于剧中的人物,丁元英这人是生活在尘世中的,有时确实是免不了俗,但不与人计较,表现的很是淡定。但是他睿智,冷静,总是能找到自己想要,自己能做好的东西,然后能够用自己的头脑解决。另外,他很聪明,知道生命是最宝贵的,只有保住了自己的性命,才能有足够的力量对付别人。
刘冰很在乎面子和人格,但是我觉得他完全可以不跳楼。这说明他还不够圆滑,有时生存和强者的法则就是你得够黑,够不要脸。
林雨峰的自杀了,他自认为别人会认为他是疲劳驾驶而亡,这是一种自欺欺人吧。认识和熟知这件事的人,都会想到是自杀的,不认识你和不知道这件事的人,这对他们来讲又有什么意义?一个从大风大浪里走过来的人,居然自杀了。这样他的竞争对手岂不是更加成功,所以我觉得林雨峰有时候就是太自负了,才会导致他的命运。
结论:真正的救世主是自己,没有什么事儿不能解决,没有什么事儿想不出来,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挡人类。所以的事儿都要靠自己的头脑和双手。
参考文献:
1、《遥远的救世主》-豆豆
2、《天道》观后感-颖川
第三篇:读走在孩子后面有感
读《走在孩子的后面》有感
侯镇中心小学 张云霞
《走在孩子的后面》乍一看这本书的题目,不免生中疑惑,怎么能走在后面,在后面都能做些什么呢?正是这份疑惑促使我捧起了这本书。读完后,心中豁然开朗。蔡老师从家教老师的特殊视角,讲述了60多个孩子的真实教育故事,揭秘新一代受教育者的内心世界,真实反映当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现实,记录一系列新颖、有趣的教育尝试,以及许多优秀家长的教育良方,可为教师和家长提供诸多启迪。读后感慨万千,随笔写下点滴心得。到底“什么是好的教育,教师和家长如何面对这一代孩子呢?”这是我做为一名教育者和家长一直苦思索的问题。要说走在孩子的后面,是一种教育艺术,那么“蹲下来看孩子的世界,不断给学生激励”不也正体现着这种教育观念吗?正如,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教学是一种探索活动,探索的过程总是伴随着各种困难,探索的结果有成功有失败,正确面对成功和失败,这本身就是一种人生的体验。成功时和学生一起分享快乐,遇到困难时给学生信心和勇气,给学生指点迷津,教师的爱是可以激发、维持学生学习探索热情的重要动力。
为此我想到执讲的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家乡民俗文化的挖掘与研究》时,学生选择剪纸的内容进行活动,并且自己动手制作剪纸。当他们非常高兴地在我面前展示自已的作品时,我对他们说:“很好,你很棒,只是这地方不太理想,你能再试试吗?”恳切的激励,让学生在失败中看到成功的希望。在剪纸制作不起来,效果不理想的时候,我适时鼓励学生不要灰心,耐心引导学生认真从多方面寻找原因,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去战胜困难,攻克难关。我们必须承认每个学生都是具有丰富情感的活生生的独立存在的人。师生情感的和谐沟通,会使我们的教学生机无限。的确“同一棵树上不会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在这个世界上也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面对形形色色充满个性的学生,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我们要用爱心、耐心、恒心去教育。”
第四篇:读《行走在爱与恨之间》有感
读《行走在爱与恨之间》有感
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为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提升员工职业技能,给员工提供学习交流平台,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公司于2017年12月建成职工书屋,借公司职工书屋平台,工作之余,阅读了白岩松的《行走在爱与恨之间》。
打开此书,笔者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熟悉但不熟知的国家—日本,此书主要介绍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带着责任与思考走进日本,用新闻的理性和客观让读者们了解:日本靖国神社中极端的“二战”史观,无处不在的防灾国民意识,胜似“小型的印钞机及儿童科技馆”的舞洲垃圾处理厂,减少思考、增多愉悦、排解压力的动漫神话等等。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书中介绍了日本是如何变废为宝,让城市生活垃圾进行100%的无害化处理,同时既能堪称儿童科技馆,实现从“娃娃”抓起的环保教育,又能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日本作为一个多地震国家,有防灾意识无可厚非,但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日本小学却能始终如一,安静沉着,保持良好秩序在短短5分钟完成防灾演习,以及深入人心的防灾观念,让我们自叹不如;日本动漫界人物对工作的认真,严谨,热情,也是让人敬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需要我们正确审视自己,了解对方的同时也了解自己,始终相信“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应该先放下爱恨,不能让埋藏在心底的恨意所干扰,不被情绪左右,学习他们是如何把不习惯变为习惯,如何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正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们应该正确的看待自己缺点,多用别人的闪光点来照亮自己,多学习,多总结,养精蓄锐,时刻对自己充电,补充正能量,从而不断的提高自己,突破自己。
取之精华,去之糟粕。书中介绍了国民反感的日本靖国神社,一部分人对待历史的角度错误,故意有意掩盖自己父辈祖辈曾经犯下的错,不敢正视自己,直面错误,不能客观公正的对待问题,这种错误愚蠢的做法是我们应该摒弃的。俗话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为人处世也是同样的,如果一个人不能正视自己,客观公正的处理问题,解决问题,不能勇敢正确的面对它,处理它,那么你永远停留在原点,不可能更上一层楼,不可能看到远处的风景。
新时代,新征程,新气象,我们应该以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神实现新突破。(谷春花)
第五篇:读《听名师讲课》
读《听名师讲课》有感
假期里,我读了雷玲主编的《听名师讲课》一书,书中一个个课堂实录,一篇篇精彩点评让我感受到了名师的魅力,感受到了他们对学生对生活对教育的深情,他们先进的教育思想,精彩的教学设计,独到的人格魅力,让我心潮澎湃,重新涌动了对教育的热情,现将阅读中的感受,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敢于创造,不断创新,突破教学的瓶颈。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谈松华教授在《名师成长与教育创新》中说:‚创新是名师时代精神的体现,是名师成长的源泉;名师是教育创新的探索者和引领者。‛每一篇富有新意的教学设计,都凝聚着名师的智慧和汗水,体现他们对新课标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践行。如江苏省苏州市平望实验小学校长、特级教师钱坤南老师在教学《面积的认识》一课时,就让学生不但感知到了物体当中的平面,而且还感知物体中的曲面,充分丰富了学生认知的表象,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又如江苏名师王俊在上《交换律》一课时,打破了教材‚先学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再学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框框,创造性地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两个内容放在一节课里进行探究。在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后,他放手让学生自已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来探索乘法交换律,并提出交换律在减法、除法中是否也同样适用的猜想进行验证,亲身经历‚猜想──验证──总结──应用‛一系列再创造过程,学生不仅学了知识,重要的是学了方法。
二、精心设计,巧妙激趣,让课堂生动有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根本措施。为了将数学知识
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名师们率先做生活的有心人,不断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如浙江宁波万里国际学校林良富校长在教学《圆柱的认识》一课时,当学生汇报完圆柱‚高‛的有关知识后,林校长不失时机地问道:‚日光灯管可以看作一个近似的圆柱体,它的‘高’人们通常怎么表述?‛一学生站起来说:‚人们常用‘长’来表述。‛林校长又问道:‚一元硬币也可看作一个近似的圆柱体,那它的‘高’人们通常怎么说呢?‛一学生答道:‚人们通常说成‘厚’。‛这时,所有学生兴致都很高,林校长接着问道:‚我们有些同学家里挖的水井同样可以看作一个近似的圆柱体,人们又怎样说它的‘高’呢?‛学生们迫不及待地齐答:‚深——‛……这看似不起眼的三问三答,虽然平淡无奇,却又是一般人所难以想到的。它把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一方面使学生脑海中圆柱体的表象更为丰富,同时也为学生日后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打下了很好的伏笔。
三、注重细节和实效,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名师总是能够耐心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细心地启发、热心地赞扬,并已成为一种习惯行为。在他们的课堂上,学生答对了,有热情的激励;即使答错题,也能体面地坐下,并且每一个问题都能有正确的归因和评价。如特级教师柏继明老师的《手能帮我学数学》一课,充分让学生利用手这个资源,探索出‚手指数—1=间隔数‛这样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探索解决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如植树问题、锯木头问题、钟打点以及上楼梯数台阶的问题。柏老师语言风趣幽默,学生演示时他笑着说:‚你看,他又上手了。‛学生还说出了能用手背乘法口诀、学长度单位、记年月日,还能学音乐五线谱,柏老师马上给予肯定,并告诉学生以后上了初中还能学物理,高中学数学,可见手有很大的用处。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虽然与数学并不相关,但柏老师却能够用欣赏的眼光
对待每个学生,并依据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相机诱导,根据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实际能力给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想象他们将来的不同发展。
总之,名师是一棵大树,他们根深粗壮、枝繁叶茂,任凭风雨,依然坚不可摧,以自己的力量影响着教育事业。仰望名师,倚靠名师,学习名师,我们青年教师应该从摹仿和借鉴开始,努力超越自己、超越名师,也争取早日成长为一棵‚能改善一方环境、枝叶间闪动精彩‛的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