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统工艺与3D打印的思考论文
传统工艺是现在应用最广泛的信息自动化制造工艺,主要是数控机床控制的生产工艺。而3D打印就是如今的明星智能化制造形式,又称为快速成型技术。二者的共同点是都需要数字模型文件作为制造的基础,而传统工艺是减处理制造,3D打印则是一种增材制造。近年来由于3D打印的发展势头正盛,传统工艺遭受到一些冲击,当然公众比较关心对制造业是否有影响?这些我们只有通过深入工厂内部观察其制造的工艺流程才能探析其利弊。
一、传统CNC工艺制作零件的流程
在传统工艺中CNC,先是要用各种颜色的abs(树脂,塑料)板材切成适合产品大小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然后人工打磨平整后,放入已经编入程序的机器工作台上面,进行制作,制作的过程是一个减处理的过程,故名思议就是把用不着的地方减去,与3d打印不同的是,3d打印的工作原理是一层一层的堆积,这就类似于和的区别,只是无论传统工艺还是3d打印都有自己严格的路径和分层要求。
(1)挑选板材,主要材料是ABS。
(2)切割板材,把板材切成工件所需大小。
(3)打磨板材,要把板材打磨平,这样在后面的机器加工过程中才能保证平衡。
(4)上机加工,机器的控制区电脑根据电脑设置的路径,钻头会去除所有不需要的部分(专业术语中的减处理)。
(5)零件成型。与此并行的过程是一种中小型的生产,考虑到成本和时间问题,会使用硅胶做模具做一下小规模的生产,但这种生产伴随的问题就是,会有一些多余边角或毛刺需要人工打磨。硅胶模具分为两部分,扣合在一起中间注入材料,凝固后取出。硅胶模具做出的产品可以看到有很多毛刺,有些零件还可以看到平面上的斜纹,是为了模型凝固后方便取出,后期会打磨掉的,完成批量生产以后,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后期处理。
(1)打磨,所有的零件需要一个人工打磨的过程,因为减处理的时候用的刀头类似于钻头,会产生很多凹凸不平的路径,需要打磨光滑。
(2)喷砂,除了手工打磨,还有机器打磨。打磨完之后是喷砂,喷砂的主要作用是增加它的手感,这是基于人体工程学的角度出发的,比如磨砂质感的东西,就是通过喷砂来完成的。
(3)喷漆,下一步是喷漆,是要在表面喷一层浅灰的漆,这种浅灰色漆的作用是可以防止喷有颜色的漆时造成的瑕疵扩大,同时喷漆至少喷两遍才能保证颜色的均匀和效果正常。金属制品的表面是喷粉,经过烤制后在表面形成颜色,所以又称为烤漆。喷漆的流程为:第一步打磨好的配件;后用竹签或其他树状木制品做支撑材料,制成需要用到的支撑架,将配件放置或粘贴在支撑架上,然后喷上一层灰色底漆后放置晾干;与此同时就开始调试配件要喷涂的表层漆,在调试的过程中要不断调试漆的浓度,调出的漆浓度要适中;调好漆后用喷枪在固定工作区内对配件进行喷涂,喷完一遍后要自然晾干,如此反复三次,晾干即可。普通产品喷漆晾干之后就结束了,如果是要求比较高的产品,还会要求喷漆环境是封闭的,没有粉尘,所以会用机器把里面的粉尘和水分抽空,然后再进行喷漆处理,喷漆又分为亚光漆和亮漆两种,有时候还会要求抛光。
二、3D打印工艺
3D打印在工业上称之为快速成型,主要的技术类型有SLA光固化技术、SLS激光烧结技术和熔积成型技术FDM。与传统工艺相比较来说呢,前期的步骤是有区别的,一个是材料的层层堆积,一个是减处理,但是之后的工艺流程是一样的,同样需要打磨,需要喷砂,喷漆等。
三、3D打印与CNC工艺相比的优点
3D打印这项技术的开始只应用于工业方面,起因可能是由于一些精密零件的制造在传统的CNC工艺中无法实现,比如:环环相扣的零件,层层叠起的零件。这些零件在CNC工艺中无法实现的原因是,CNC工艺原理是减处理。例如耐克在2014年用3D打印技术所做的包包,上面有网状立体透气孔的装饰,这一工艺用CNC技术显然无法实现。但是,用3D打印来做的话,就不会有这些顾虑,只要考虑建模就可以了。3D打印技术也不是一开始就有这么先进的,最早的技术是LOM技术。与现在的几种3D打印技术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耗材是纸。他要做出一个模型,就需要把刻好的一层一层的纸泡在胶水里,然后通过烘干把这些纸胶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纸质的实物。这种最早出现的LOM技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由于它的发展才有了后来的J-Corp技术(用石膏粉和胶水),实现了全彩打印。
四、3D打印工艺的缺点
3d打印因为其层层堆积的原理导致它不会特别坚固,无论是SLA还是SLS,都是如此。就成型过程来说,SLA和SLS都是不需要支撑的,这是由成型的技术原理所决定的,SLA和SLS的工作区域都是一个桶形的,由工作台的升降所完成的,成型后其工作区域都是满铺的耗材,所以成型过程不需要支撑。FDM由于其成型原理是喷丝工艺,所以就决定了它的不精确和各种障碍,但是这种价格偏低的桌面级3D打印机比较受个人和家庭的欢迎。FDM的耗材是丝状的ABS塑料,就导致了喷头经常会堵塞,如果在成型的过程中出现喷头堵塞的情况,那么整个产品就会废掉,需要重新打印,这样一来,不光是耗时耗力的问题,耗材的浪费也是一个方面,毕竟,其成型的耗材还是造价不低的。传统工艺代替不了3D打印,3D打印可以弥补传统工艺的缺憾,二者相辅相成。
第二篇:留学生的传统工艺论文
1武汉理工大学留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态度
(1)武汉理工大学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兴趣
在本次调研中,大多数留学生都对于中国传统手工艺有兴趣。41.7%的留学生喜欢装饰摆设类的手工艺品,37.5%的留学生喜欢小型配件工艺品,有8.3%的留学生喜欢家居日用品,另有8.3%的留学生喜欢服饰类工艺品,4.2%的留学生则表示喜欢其他类的手工艺品。在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时候,有58.8%的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兴趣在于手工艺品的制作工艺,35.3%的留学生对于手工艺品的历史文化感兴趣,5.9%的留学生关注手工艺品的其他信息,在调查范围的留学生都不关心传统手工艺品的吉祥寓意和意味。而在购买中国传统手工艺品时,吉祥含义和特殊寓意被55.6%的留学生视为重要因素,16.7%的留学生注重手工艺品的实用性和功能,11.1%的留学生在乎传统手工艺品的时尚感,工艺品的材质也影响5.6%的留学生抉择,5.6%的留学生会更喜欢大师的作品,5.6%的留学生更注重工艺品的价格和性价比。外国留学生大多对传统手工艺有着一定的兴趣,他们的兴趣集中在于装饰摆设性的工艺品的制作工艺,历史文化和特殊寓意上,在合适的材质和功用下,留学生会考虑购买中国传统手工艺品。
(2)武汉理工大学留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渠道
武汉市是中原文化聚集的交汇处,武汉市存在着剪纸,刺绣,糖塑等多种传统的手工艺形式。湖北省美术馆,湖北省博物馆,武汉市博物馆,武汉市美术馆等机构举办的展览为武汉市民提供了学习认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平台。此次调研中,45%的留学生希望通过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体验来获得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知识,30%的留学生偏好文化旅游的方式来接近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15%的留学生选择去看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展览,只有10%的留学生会去听中国传统工艺的讲座。留学生更偏好通过可交互式的体验方式和多方面多角度的感官刺激去学习认识中国民间的传统手工艺文化。对于在武汉的留学生而言,学习工作之余能够接触中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的机会极少,了解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渠道更趋简单单一,又加之各个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语言障碍因素,致使留学生并不能系统地认识了解中国传统手工艺。
2针对留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调查分析
学校以及留学生、传统工艺者、政府方面以及媒体传播
(1)关于学校以及留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问题研究。
1)文化的多元性以及差异性造成的问题
被调查的留学生,大多数对某些传统有一定了解,如:剪纸、刺绣,但是更多的传统工艺不被留学生所熟知。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文化的多元性以及差异性所造成的,其中包括语言障碍、文化障碍等。留学生在中国的交流学习中大部分汉语水平有限,他们通常只在留学生圈中活动。这种由语言障碍导致的文化障碍使留学生难以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族主义导致的文化差异性和民族意识形态的不同也导致留学生无法了解传统工艺背后的意义。
2)学校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计划
学校在培养外国留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增加留学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知识的学习,可通过展览、参观工作室等方式组织留学生了解传统文化。
(2)给传统工艺从业者的建议。
1)宣传途径方式需完善
在调研前期对于中国传统手工艺从业者探访过程中,许多的传统工艺者以家庭作坊制为主,在展示作品采用的宣传方式较传统保守老旧。在此我们推荐立体式、多角度、长久性、多媒体的宣传方式。例如,亲身体验,更加系统详细的讲解传统工艺的独技艺、悠久传统等旨在让参观者身处其中的体验感;在体验者初次体验后,通过兴趣班的开设或者课堂讲座为有意愿继续了解或学习其制作的留学生提供长期的专业指导和培训;结合多媒体进行宣传,在原有传统媒介传播的基础上,利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宣传,提高传统手工艺的曝光度。
2)实现传统工艺产品
与市场相结合。从留学生的兴趣点出发推断外国人的兴趣点所在,根据他们的需求,适当调整工艺品品类,从而打开和拓宽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国际市场,把中国传统手工艺品推向国际舞台,向世人展示中华文化的艺术精髓。
3)加强英语学习,完善工艺品介绍信息
调研前期对于中国传统手工艺从业者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从业者都为方言使用者,不具备与外国留学生交流的语言基础,而其工艺品的介绍并未有外文标识,这也是外国留学生很难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一大障碍。中国传统手工艺从业者应加强自身的素质建设,完善外文标识,才能更有效地宣传自己的工艺品。
(3)政府方面以及媒体传播。
1)加强对中国传统工艺的关
注和宏观调控。建议政府构建完善的保护传统手工艺的服务体系,加强有关方面的宏观调控,并有目的性的针对外国留学生开展传统工艺活动,提供可交互式的体验方式和多方面多角度的感官刺激,加强活动的立体性和生动性,实现宣传的高效性和深刻性。
2)形成传统文化集聚地,实现集中式宣传
政府调控传统文化的集聚,形成传统文化功能分区,打造城市文化旅游聚居区和文化名片。便利外国留学生和其他游客系统性地游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3调查研究的意义
(1)对于留学生而言
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力量,帮助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给他们提供一些能够近距离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平台。同时还有助于解决留学生在文化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对于学校而言
校园就是我们学习、生活必不可少重要场所,学校对于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来说影响巨大。通过本次的调查研究,我们深入了解留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可为我校留学生创新培养计划提供案例分析和翔实的研究数据,推进留学生学科创新建设。
(3)对于整个社会而言
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的发展,西方文化的传入与吸收不可避免,文化外输是我们发扬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以教育为核心,以传媒为阵营,以政治为主力,促使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经久不衰。
第三篇:对外汉语与民间传统工艺
浅谈中国民间传统工艺的价值与利用
● 引言
泱泱中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中国民间传统工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民间工艺是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炎黄子孙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维系群体团结的粘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在民艺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创造、民族的真善美。
作为对外汉语的学生,今天我们将致力于把民俗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和真谛展示给全世界人民欣赏,使大家对中华大地、对中华文化、对优秀的中华人民、中华民族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文化传统怀有深刻的热爱和崇敬。
● 民间工艺价值
中国的发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汉语也同样有几千年的历史,是华夏民族共同的交际语言。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中华工艺更可谓是源远流长,传承至今。而中国民间传统工艺之所以可贵,之所以具有永久的魅力,无疑是由它的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及其丰富的传承价值所决定的。
陈麦《民间工艺的功能、审美价值与艺术形态》中提到民艺功能的三个纵向层次:
1、物质自然关系的表层结构:通过物质材料技术加工而成的东西,它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尤有联系,它以各自存在的方式,为人们所感知和使用,并且直接产生效果。
2、社会属性决定的中层结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所有成文与不成文的因素交织而成的社会条件包括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常依习俗的理解来领悟。
3、意识形态及审美心理,有深层意蕴或内在含义的深层层次:涉及人类心灵深处本质的外化和内化的历史地形成的哲学、美学、价值取向以及思维方式等。
以上三个不同的功能层次结构,是种种社会、人文因素的积淀和冲击而形成的。其中后一个层次为前一个层次的自然过渡和发展,呈有机的联系和区别。因而特定的民艺的功能形象的解释或含义,必将因时因地,因存在条件的不同而变化,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从个人而言,我觉得民间工艺的价值可以分为实用价值、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
1、实用价值
在过去的年代(自然经济年代),民间工艺全部的价值结构和取向几乎是在“物以致用”的功能载体中实现的,因此,它更趋于稳定、封闭和保守的形态。无论是乡间孩子们穿戴或玩耍的虎头鞋、虎头帽、泥哨、竹龙、风筝,还是农家村舍装点喜庆的门笺、年画、窗花、灯彩;无论是贵州布依族的蜡染、湖南湘西苗族的扎染,还是大江南北的挑花、刺绣和蓝印花布„„都是依托劳动人民淳朴、天真的情趣和对待生活的火热之情而生的生活工艺品。
从民间生活的实际来看,民间工艺的创造活动许多与祭祀、娱玩等信仰习俗相关联。同时,由于民间工艺与生活的关系,民间工艺的创造大量地体现了平安吉祥、富贵、美满等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从而寄托了庶民百姓对幸福、理想的追求,这些其实就是民众的需求观念。民众的需求观念一月占据重要的位置, 便构成民间文化观念内涵的一部分。
2、审美价值
我们知道,艺术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之一,民间工艺作为人类众多艺术中的一种,它更多地以其直率与质朴的情感寄托和表达自己的理想,从而达到自娱性的审美目的。民间工艺正是在人类生活所固有的天真、质朴与充满生命活力的创造氛围中显示其美学品格的,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作为广大劳动人民主体的美的特质。
首先是天真精神的流露。民间工艺的作者在气质的单纯性、创作的自发性以及幻想的特征方面都跟天真的儿童无异,始终保持着他们与物象的更远距离,带有更多稚气和更富于直率的情绪以及主观的拙朴味和幻想的色彩。
其次是质朴无华的展现。质朴是民间工艺特有的性质之一。对于民间工艺来说,质朴是实用与审美、心与物的和谐统一。民间工艺的质朴,是将质朴劳动者的质朴心理与相应形式融为一体的和谐,民间工艺的之美是劳动人民质朴品格的物化。
最后,是生命活力的寄托。民间工艺充满生命力的表现使无数民间工艺品洋溢着欢乐、吉庆、理想的情调,蕴含着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与发展的民俗艺术内容的多重、复合,包括诸如祭祀,驱邪、祝愿、爱情、时令、丰收等种种含义,然而归根结底都是围绕人对生命的热爱与祝福这一基调。
3、社会价值
随着历史进程,无论从时空观念,还是从文化领域,民间工艺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当今传统工艺的走向,似乎逐渐从生活中实用的层次抽离出来,而成为美术工艺品,但是纯粹艺术的创作并非是唯一的出路,有失工艺的本质。除了关注民间工艺的实用与审美价值,我们还要关注与工艺有关的其他因素。
民间工艺的存在是有社会性的,社会需求是民间工艺的生命线。简单来说,民间工艺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取向由于受到现代生活不可逆转的冲击,使之在现代历史条件下更多转向了商品化的价值形态。但是民间工艺的文化价值不容小觑,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发展,汉语交际就成了他们首要要解决的问题。而要达到交际顺畅,融合于中国国情社会,那就必须对中国的民俗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其中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成分举足轻重。
● 民艺的开发与利用
中国民间传统工艺可以说是行为文化,也称习俗文化,是人们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社会风俗习惯和行为标准,是人类在进化过程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在对外汉语教学上,我们应该重视起文化与教学的关系,重视起对相关民间工艺的开发与利用。
首先,必须说的是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当今世界,不少外国人产生学习中文的念头,都是因为对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东方古国充满了兴趣。他们之所以来中国工作、学习、生活并学习汉语是因为对中国的文化充满了向往。同时当他们想更好的了解中国文化,前提就是要学会说汉语,看得懂中文。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皇朝的强盛期,汉语流行于周边的韩国、日本等国家,成为这些国家制造自己的语言文字的基础。以汉语和儒家文化为纽带,在亚洲形成一个汉文化圈,同时,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侨传承了汉文化。中华文化,自古以来,以其自强的力量、兼容的气度,灵秀的睿智,吸引了一代又一代仰慕之士步入其文化殿堂。可以说中华文化和汉语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所以,作为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未来可能是一名对外汉语老师,面对这样的汉语热形势,我们应该未雨绸缪,进行相应的文化教学设计,其中就有中国民间传统工艺一环,但重点不在于开发,而在于利用。总体来说,中国传统民间工艺有70种,包括木版年画、扑灰画、纸马、内画、泥塑、面塑、糖塑、吹糖人、砖雕、瓷刻、微雕、木偶、皮影、蜡染、刺绣、织锦、剪纸、风筝、脸谱、面具等。但是作为语言教学的一部分,我们并不能将所有民间工艺呈现在汉语学习者面前。因为文化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文化教学应遵循实用性、适度性、阶段性和结合性四个原则。
现在很多汉语培训学校都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民间手工艺术课程,有剪纸、中国结、捏面人、京剧脸谱、皮影戏等等,这些都可以通过课堂实践活动进行,让学习者在亲身体验中习得中华工艺,中华传统文化。这种亲身体验包括品味、观察、接触几个方面。
1、品味
指观看中华工艺的录像、宣传片或其他视听材料。录像和电影能真实记录与反应中国民间工艺的制作、成形与生活剪影等文化信息。可以在文化课课堂上花一部分时间播放与所学内容相关的、鲜活的生活片段或涉及此方面的文化短片, 或在课外播放一些专题中华工艺记录片。由于多媒体影视材料具有声音、动感、画面等多维视听效果, 学生在精神上贴进真实的中华工艺世界, 在轻松的愉悦心情中品味民间工艺文化、体会文化内涵。
2、观察
指组织学生参观中华民间工艺的展览。图片、实物、模拟实物等可以用于说明、解释某一种民间工艺, 有助于学生领略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如,布老虎,突出的虎头,简化的虎背、虎腿、虎尾,似人似猫,色彩艳丽。老虎的凶恶感消失了,代之以漂亮、好玩和有趣,兽性变成人性,情感胜过理性。精美的民间工艺品表达着民间艺人的无拘无束表,展示出劳动人民的淳朴、民间生活的天真情趣、以及中华民族对生活的火热之情。这是让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观察中国民俗文化,侧面了解中国的生活、娱乐、交流等文化信息。
3、接触
指让学生置身于中华工艺的氛围, 体验中华工艺民间艺人的生活和工作。课堂和校园都是营造文化教学环境的空间和传播文化的阵地,同时课外实践课堂也是至关重要的。譬如,像剪纸、中国结这类小型工艺的制作,就可以请民间艺人来课堂内教学,简单易行。就如同外国文化教学“ 圣诞节”一样,在课堂小环境内布置圣诞树、圣诞老人、圣诞贺卡等实物或图片,演唱圣诞歌曲等,来营造
西方最主要节日的文化气氛。但是如同蓝印花布这类工艺烦琐的中华工艺,除了播放纪录片外,最好能带领汉语学习者到实际的扎染作坊亲身体验,这也是寓教于娱乐。
中国民间传统工艺博大精深,每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每一手工艺绝活,都显示着民间手艺人的慧心巧手,讲述着动人的故事与传说。同时,也无不见证着,传统工艺的盛衰沧桑。所有走近这座宝藏的人,都会长知识、开眼界,更可使心情,得到愉悦与放松。也就是因为它的美好,我们将更加致力于中华工艺的传承宣扬,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股中华传统文化热潮,时刻准备着!
08对外汉语 0802110617 费晓卉 2011年10月18日
第四篇:云南传统工艺考察与实践总结
云南传统工艺考察与实践总结
篇一:实习报告——云南艺术考察与实践
艺术考察与实践报告
(云南大理丽江)
姓 名:
学 号:
学院:
专业领域:指导导师:
艺术考察与实践报告
摘要:
在外考察期间,通过对当地艺术民俗特点的实地考察了解,走向社会,了解祖国大好河川,了解祖国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将民族艺术与现代设计结合起来,建立必要的感性认识,并使理论紧密结合实践,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做好准备。
实习目的:
通过在外艺术考察实践,总体了解各地风俗习惯,归纳文化与艺术的结合。可以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观察体会在当地文化中的运用,并且了解了解当地民俗艺术文化特色,感受民间艺术的丰富多彩,将传统文化再运用到以后的实践工作中去,为自己积累一定的艺术感性理性基础。
实习内容:
此次在外考察学习的地点是云南,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有很多少数民族居住于此,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云南是个美丽的地方,据介绍,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云南就占到52个。不同的民族,相互交融,和睦相处。在一个省份就有这么多的民族并且和睦相处,这在世界上是很罕见的。各民族的历史、地理、文化、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不同,也就产生了多姿多彩,奇异独特的民族风情,使云南别有一番风味。
一、知识信息搜集整理
本次艺术考察,我们一行主要游览的地方有昆明、大理、丽江、瑞丽、腾冲、楚雄等,怀着无比激动向往的心情,我先在网上大概了解了一下这些地方。神奇、富饶、美丽的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东西横跨864.9公里,南北纵长990公里,土地面积达39.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逾4500万人。东以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东北面以金沙为界,与四川省隔江相望;西面和缅甸接壤;南部与老挝、越南毗邻,国境线长达4061公里,是全国陆地边界线最长的省份之一。
二、考察路线方案
我们一行随团游览了大理、丽江、瑞丽、腾冲、楚雄等一些地方,两周的行程紧凑而充实,我们不仅领略了沿途的美好风光,也对当地的一些少数民族有了一些更形象的了解。
第一站:大理
经过一上午的奔波,我们首先从落脚点昆明乘大巴直奔了大理。大理古城东临碧波荡漾的洱海,西倚常年青翠的苍山,形成了“水绕苍山,苍山抱古城”的城市格局。现存的大理古城是明朝初年留存下来的。文献中记载“规模壮阔”,至今仍保持着纵横交错、棋盘式的街道和雄伟壮观的南北城楼,一条主街贯通南北古城门,两旁是典型的白族民居,“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下午我们自行考察了大理古城和洋人街。古城里,银器店和刺绣摊非常多。我想,那些丁丁当当锻打银器的小贩,不一定是当地人,但那埋头刺绣的妇女,应该是当地人无疑。一针一线都那么扎实,价钱也是那么实在,朴质的古意从绣活里弥漫开来。如今的小城,王气已慢慢飘散,留下的是朴素的民风。这绣花的妇女,就是最真实的大理的写照。人们总爱把大理古城和丽江古城相比。大理和丽江的共同点是那挥霍在无尽历史长河中的岁月;不一样的则是那份文化滋养出来的气质。大理古城,横平竖直,不似丽江的蜿蜒曲折,少了些神秘和浪漫,多了份大气与淡定。大理古城不如丽江古城艳丽,但更像过日子的主妇,温婉耐看,始终静静地在那里,任过客来去匆匆。第二天我们随着老师乘着大理的小巴兴奋而又充满期待的游览了“双廊”和“崇圣寺”(又名“三塔寺”)。2006年,毁于晚清大地震的崇圣寺重生了,结束了三塔崇圣寺百年来有塔无寺的历史。据《大理县志》记载:“三塔寺”在大理城西北小岭峰下。始建于南诏,其“基方7里,房屋890间,佛像11400尊,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之规模”。重建的崇圣寺以三塔为核心,集唐、宋、元、明、清历代建筑风格精华,庙宇群与佛文化组合,融合了“禅宗“、“密宗”的特点,集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为一体崇圣寺不仅见证了“妙香佛国”的辉煌,也见证了数位弃尘修行的大理国王的沉寂和落寞——大理国先后有9位国王在此出家为僧。
在大理的第三天,我们来到喜洲白族村落,品三道茶,观歌舞表演,感受到了白族村落和白族人民的热情以及属于她们的独有的人文民族风情。
在大理的三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大理犹如云南的“雅典”,留守着云南。大理犹如那满腹经纶却从不张扬的邻家大哥,只用自己独有的底蕴与内涵同你悄语,让我们出尘又入尘。
第二站:丽江 经过一上午又五小时的辗转,我们一行人来到了一个新地方,那就是历史上称为大研古镇的丽江古城。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始建于宋末元初(13世纪后期)。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积达 3.8平方千米,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茶马古道”上的重镇。古城现有居民25000余人。其中,纳西族占总人口绝大多数,有30%的居民仍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丽江古城的纳西名称叫“巩本知”,“巩本”为仓廪,“知”即集市,可知丽江古城曾是仓廪集散之地。
纳西族妇女身穿大褂,宽腰大袖,外加坎肩,系百褶围腰,穿长裤,披羊皮披肩,缀有刺绣精美的七星、旁缀日、月,表示勤劳之意。
纳西族人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创造的象形文字和用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经籍,使纳西族文化享誉世界。流传至今的两万余册“东巴”经典,记载了古代纳西族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东巴”文化对研究比较文字学和人类文化史学等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东巴绘画一方面源于古老的东巴象形文字,一方面也得益于丰富多彩的宗教活动。例如在东巴教的各种祭祀活动中,东巴祭师除了诵念经书,还要装扮成各种各样的神佛人物、动植物以及妖魔鬼怪的形象。艺人们把这些形象用画笔描绘下来,于是便有了东巴画。纳西族十分重视接受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今天仍可以从纳西族的建筑、音乐、壁画等看到具有汉、藏、白、纳西文化相互融合的特点。
中午吃完饭我们就迫不及待的跟着老师去游览了具有浓烈人文气息的丽江古城。同学们很享受地站在石古楼上看那丽江全景,虽然没有高楼可立,但是我们依然很享受具有本地特色的建筑给我们心灵上带来的愉悦感。丽江是世界上著名的古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人们都喜欢江南水乡的典雅秀丽,却不知高原水乡更具迷人的魅力。丽江古城地处海拔2400米的滇西北高原之上,但是那里日照时间长、阳光充足、气候条件特别好,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河水不结冰、四季如春,是人们居住的理想的地方。丽江古城中的流水是最令我感叹和神往的。古城里布满了淙淙流动的小河溪流,那景象会使人忘却高原,以为置身于江南水乡。丽江城里的水是从黑龙潭流出来的。黑龙潭有众多的泉眼,但更多的水是来自玉龙河,玉龙河水又是来自玉龙雪山,是大雪山的血液和乳汁,它哺育了丽江古城里世世代代的纳西族人民。玉龙河水从黑龙潭流出来,经古城的双石大桥后,分三路流入古城。在古城里又分成数十条清溪,穿街过巷、入院过房,把清清的泉水送到家家户户,使这座高原古城像江南水乡一样,是”户户门前有溪水,花团锦绣引蝶来,小桥垂柳玉河畔,村姑秀影映渠面。”众多的形形色色的桥,架在清澈的小河上,两旁独具特色的民居和垂柳、绿树、鲜花,组成了一幅幅美妙的人与大自然和谐的画图。入夜,游人们都喜欢买上一个纸做的小船似的河灯,里面点上蜡烛,许上一个美好的心愿,把灯放到河面上,流水便将它带向远方。河两岸灯火通明,河水上是流动的灯,那美妙的景色令人心醉。
丽江古城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光滑洁净的青石板路、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结构的房屋、无处不在的小桥流水,与整个古城环境相得益彰。再看古城的布局和具有代表性的娱乐特色。首先,位于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整个丽江古城的中心,而位于古城与新城交界处的大水车则是丽江古城的标志。其次,在丽江古城还有一条街就是酒吧街,非常具有时代感。丽江古城酒吧一条街北起古城北口大水车,南至四方街科贡坊,由一座座木质老宅改造,一座座简易木板桥相连,沿新华街玉水河两岸分布,用“鳞次栉比”都不能很好的描述这种情形。在这条街中心地段,除了酒吧,还是酒吧。当然,这是广义的,或者说这里的酒吧是多功能的,既是酒吧,也是茶馆、咖啡馆、餐厅以及D厅。整条街两个主色调:红灯笼与黑木头,微小处也点缀些黄玉米、红辣椒、葵花盘、猪槽船、晒谷架、破斗笠、旧蓑衣什么的。简单而随意,质朴而稚拙。店名多以中文、英文、丽江东巴文三种文字刻木而成。
离开热闹喧腾的古城中心,在幽静的深巷里,不时看到身披七星披肩的纳西老人,或三五成群,玩着一种古老的纸牌游戏,或神态悠闲地在古城中漫步,或独坐在屋檐下,若有所思,或在敞开的院门中,偶然你可以看到纳西人家的庭院里那争奇斗艳的各式花卉,给你一种“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 篇二:云南考察实践报告
云南考察实践报告
奔波了半个多月的云南艺术考察圆满的画上了一个句号,虽然已经回到了校园,但我还是沉寂在云南美丽的画面之中,云南就像是我生命中经久未见的朋友一样,让我们流连忘返。这次艺术考察,我们去了美丽的云南,主要游览了大理、丽江、腾冲三个地方。这些地方分别是纳西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的聚集地,也是古代茶马古道必经的地。通过我们的实地考察,我们对其民族的文化、风俗、建筑等都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加上通过我们在书籍和网络上找到了许多关于这个三个美丽而且神秘的地方的历史和知识,让我们对她们有了很深的了解,更是难忘和留念。
我们考察的主要对象是: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少数民族的文化底蕴与文化内涵,古城的建筑风格及合理的布置,艺术设计风格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等。
我们首先接触的是大理古城。大理古城东临碧波荡漾的洱海,西倚常年青翠的苍山,形成了“一水绕苍山,苍山抱古城”的城市格局。现存的大理古城是以明朝初年恢复的,城呈方形,开四门,上建城楼,下有卫城,更有南北三条溪水作为天然屏障,城墙外层是砖砌的,城内由南到北,一条大街横贯其中,深街幽巷,由西到东纵横交错,全城清一色的清瓦屋面,鹅卵石堆砌的墙壁,显示着大理的古朴、别致、优雅。由南城门进城,一条直通北门的复兴路,成了繁华的街市,沿街店铺比肩而设,出售大理石、扎染等民族工艺品及珠宝玉石。白族民居建筑,美观、大方、实用,与中原建筑交流混融,又不失民族特色,是少数民族建筑中发展最成熟,最具典型的建筑艺术杰作。说到白族民居,不能不说 “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 的建筑风格。白族的住宅建筑多为砖木结构的瓦房,平面结构多以“三房一照壁”为主,少数富裕人家也有“四合五天井”的布局。“三房一照壁”,由三幢房屋和一面照壁结构而成,照壁一般对正房,相邻两幢房屋山墙之间设“漏角天井”,便于空间利用。
白族建筑中最富民族特色的莫过于门楼和照壁了。门楼是大门的门头,是全宅重点装饰的部位之一,往往用花岗石、青石或大理石砌成,上有木雕、泥塑龙、狮、花、鸟等图案。采用彩绘油漆,造型优美曲雅。照壁既是全宅重点装饰部位,也是一户一村吉祥福禄的象征。照壁底部用青石作石脚,两侧用青砖或大理石砌成,壁顶修建成飞檐滴水,瓦脊两端起翅,形成优美的弧线。四个檐角如飞,酷似海鸥展翅形象。壁身用土夯筑而成,再用白石灰粉刷,中间镶嵌有圆形山水图案大理石。壁下砌有花坛,一年四季草木芬芳,花香四溢。
大理市喜洲镇的喜洲、周城,是白族聚居的有名的村落,也是云南最大的自然村,聚居着8000多个白族人。村落内,从本主崇拜到本主庙,到白族“三坊一照壁”式民居四合院、蜡染扎染工艺、乳制品制作加工、捕鱼、剌锈等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它们作为丰富的文化因子深深融入到白族村落的各个角落,充分体现出白族人民包容、开放的文化心态。
其次,我们来到了腾冲的和顺古镇。沿着西南丝绸古道,翻过巍峨的高黎贡山,走进和顺。就像走进了一座文化迷宫。在古老的火山台地之上,成千幢特色民居依山傍水而座,栉比鳞次,举手投足之间便可触摸到斑驳的岁月和丰厚的文化气息。无论是谁都会由衷地慨叹――在这极边之地方,居然藏匿着一个如此辉煌的村落,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和顺镇位于云南省腾冲县城西南四公里处,四面火山环绕,山上名木古树郁郁葱葱,涛声阵阵;蜿蜒的大盈江水白练般镶嵌在广袤的稻浪、黄花之间,静谧而又耀眼;一泓绕村碧水,鱼翔浅底,河畔古柳如烟;湿地、龙潭、峡谷,鹭鸶、野鸭、老牛,梅花、茶花、稻花,活现了恬静的世外桃源。
这里有和顺图书馆顺(图书馆为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之一)。艾思奇纪念馆,洗衣亭,双虹桥,滇缅抗战博物馆,和顺文昌宫等著名景点。
六百余年来,中原文化为主流的和顺,兼收并蓄,成为了中华文明与南亚、西方交融的窗口。通过几十代和顺人的艰辛努力,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培育出了许多文化名人、富商大贾。保留下了大量文化艺术价值很高的古民居建筑群。
最后,我们来到了美丽的丽江大研古城。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坐落在丽江坝中部,丽江古城是一个话不完的小城,丽江古街的酒吧也是一段话不完的歌。丽江古城是一座具有浓烈人文气息的小城,明亮的阳光下,我们会看到有步履缓慢的上了年纪的纳西老人悠闲地踱步,他们身着藏满历史的靛蓝色衣服,头戴红军时期的八角帽,在阳光下悠然起舞,悠闲自得。街巷间一些老宅,也仍可寻昔
日风貌,庭院里花木扶疏,鸟鸣声声,户外溪渠流水淙淙。“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的景象依然。古城内东西走向的护国路,被称为“洋人街”。这里一家接一家的中西餐馆、咖啡馆、茶馆及工艺品商店,招牌、广告多用洋文书写,吸着金发碧眼的“老外”,在这里流连忘返,寻找东方古韵,渐成一道别致的风景。丽江古城包括大研古城、束河古镇、白沙古镇。三个古镇和谐统一地构成了完整的丽江古城,浓缩了纳西族由游牧、农耕、商贸、工业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这也是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史、发展创造史。
古城虽古,但它是活着的古城,这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活水,活水潺潺,穿街过巷,流遍全城,惠及全民;
二、活文化,纳西族世居于此,在漫长沧桑的历史长河中顽强地保存了自己古老的文化,在与汉族融合过程中,也并未丧失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且成功实现了文化融合的双赢。
三、活建筑,古城建筑依山就势,飞檐翘角,起伏有致,蔚为壮观,富有诗情画意,但对世居在此的近两万人的本地人来说,这些民居更多的意义是它所负有实用功能,使他们平凡的生活能够继续,他们本身也与古城融为一体了。
古城的灵魂是水,与水有关的是河、井、桥。水从上方一公里多的黑龙潭而来,至古城入口处分成东、西、中三股河水,三股河水在城中又分出若干条,形成脉络状的河道。井以“三眼井为”名,“三眼井”即一井分三口,三口相连,三口依次分为饮用水、洗菜用水和洗涤用水。有河必有桥,古城又为民居密集之地。曲径、小桥、流水、人家、石板、深巷,组合成“曲、幽、达、雅”的完美意境。外人入其内,陶陶然以为置于杏花春雨的江南古镇之中了,不期突然一抬头,皑皑银亮、巍巍玉龙扑面而来,东巴画、七星羊皮、纳西古乐、象形文字这些都构成了丽江古城的神奇魅力。
丽江民居非常注重房屋的装饰,其重点是门楼、照壁、外廊、门窗隔扇、天井、梁彷等。门楼的形式有砖拱式、木过梁平拱式及木构架式三种,砖拱式门楼多为中间高、两边低的三滴水牌搂式样。木过梁平拱式门楼则是以木过梁承托、外包簿砖的三滴水牌楼。木构架式门楼多为双坡屋面,檐下用多层花板、花罩装饰。民居照壁一般有三滴水、一字平式两种,内部的外廊小照壁多用大理石装饰。房屋的门窗均饰以木雕图案,如乌禽、花卉、琴棋书画、博石器皿等,是功能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此外,对梁枋、往头、栏杆、柱础、勒脚、檐口、屋脊等木
作、石作、瓦作部位也加以装饰。如大过梁的梁头雕成兽头,俗称“狮子头”,往础亦雕成圆鼓形、瓶形等。
后来我们又到了束河古镇,束河民居建筑群在丽江古城西北4公里处,是丽江古城周边的一个小集市。束河依山傍水,民居房舍错落有致。束河,纳西语称“绍坞”,因村后聚宝山形如堆垒之高峰,以山名村,流传变异而成,意为“高峰之下的村寨”。是纳西先民在丽江坝子中最早的聚居地之一,是茶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镇,也是纳西先民从农耕文明向商业文明过度的活标本,是对外开放和马帮活动形成的集镇建设典范。
我们还参观了《茶马古道博物馆》,它是中国第一家专门研究并展示茶马古道历史文化的博物馆,也是丽江市第一家从事普洱茶文化研究、宣传、推广的专业机构。在里面我们看到了当时茶马古道的历史文物,在眼前不由的呈现出当时的盛况。
这次的云南实地考察给我们的人生旅途有着重要的意义,云南的美丽的风景和人文,给我们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与同学们的欢乐时光,和老师一同游古城的快乐,收获了许多的知识和阅历。篇三:云南考察报告模板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动画设计(本科)1202 班
云南地区专业考察
本土元素在动画制作中的运用
姓 名: 时 间: 指导教师: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本土元素在动画制作中的运用
姓名:金子杰 班级:动画1202学号:142150206考核成绩:
摘要:少数名族的名族风情、宗教信仰、建筑装饰、以及地域特点,少数名族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古城的建筑风格及合理布置,本土文化元素在动画设计中的运用。了解异域文化及中国传统精髓。
关键词:民居建筑、文化、特点、民俗
目 录
引 言(4)
一、动画片中的中国云南传统元素构成?(4)
(一)云南传统思想化?(4)
(二)云南传统艺术风格(5)
(三)云南传统民族乐?(7)
二、中国云南传统元素在动画影片中的具体运用(7)
(一)故事材?(7)
(二)艺术格?(8)
(三)民族乐?(9)
(四)物件细节(9)
三、创造有“云南特色”的动画是中国动画发展的突破??(9)
四、结语??(10)参考文献??(10)
致谢(11)引言
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融合着一个民族传统的审美与智慧。少数名族的名族风情、宗教信仰、建筑装饰、以及地域特点,少数名族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古城的建筑风格及合理布置,本土文化元素在动画设计中的运用是中国动画创作者应该对现在动画的突破。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滋润之下,设计出有特色、有内涵的现代感、艺术性强的动画作品。
本土元素在动画制作中的运用 我国的动漫发展历史源远流长,1926年万氏兄弟创作的动画片《大闹画室》,揭开了中国动画史的首页。他们可谓是中国动画片的鼻祖。我国的动画是建立在我国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之上的,不论是故事还是造型都具有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元素。中国的历史与文化生动而绚丽,悠长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题材在世界上都名列前茅。
一、动画片中的中国传统元素构成
中国的传统文化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是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历史沉淀,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华,也传承了华夏民族特有的艺术精神。中国动画艺术的发展,也始终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不论是故事内容还是绘画风格,中国传统文化对动画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动画风格众彩纷呈,从动画产生之初,就蕴含着特有的民族风格特征,例如水墨国画、皮影、剪纸、京戏、瓷器青铜器、敦煌壁画、太极八卦等等,其绚丽多姿的形式和表现内容为中国动画乃至世界动画的创作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说起云南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大多数人都认同云南民族崇尚传统,民族认同感很强,集体无意识的传承使很多民间手工艺品,时至今日还保持着很多原?始风貌,延续着千百年手工艺品制作和手工技艺传承的古老方式,顽强地保留着云南独有的地域性特征,“活化石”般地展示了一部手工艺的萌芽发展史。至今,仍然有很多各民族的传统手工艺师傅,孤独而荣耀地支撑着那曾经?辉煌灿烂的历史。瓦猫是精神家园的守护神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时间的沉淀,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积累了大量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如:新石器时代质朴厚重的彩陶、商周时代神秘雄浑的青铜器纹饰、战国时期灵巧多变的器皿,以及意境深远的国画笔墨、复杂多变的装饰图案、造型生动的民间剪纸、色彩绚烂的木版年画等等,都充分体现了或简约或精致,或恢弘或灵巧,或粗放或工整,或质朴或奢华,或娟秀或热烈等多种手法。许多传统元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迁,科技和工艺的不断进步,经久不衰,从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传统元素。这些传统元素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华,也传承了华夏民族特有的艺术精神。
(一)云南传统思想化
中国古老的历史文明孕育了丰富灿烂的文化,儒家、道家等多家学派思想的浸淫,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具有独特的东方魅力。
云南是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被誉为少数民族之乡。有26个世居民族,由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以及历史悠久的文化背景,创造了多姿多彩、博大精深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各民族、各地区的具体条件不同,(转载于:www.cSSyq.co m 书 业 网:云南传统工艺考察与实践总结)所以,文化的发生或早或迟,发展或快或慢,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缺。但都独立创造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特色文化,并归属于中华大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云南传统艺术风格
1、魅力独特的建水紫陶
周杰伦在歌里唱:“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听着歌曲,我脑中闪现出建水紫陶的雅致身影。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的碗窑村是个窑火烧出来的村落。没人知道这
第五篇:幼儿园课程现状与思考(论文)
摘要:在世界全球化、一体化的今天,我国幼儿园的课程改革呈现一种对现有幼儿园课程进行反思、对一些主流的教育观念进行质疑并崇尚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思维方式,幼儿园课程改革呈现多元化。本文主要概述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多元化主要体现的几个方面,同时在这几个方面就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做一定的思考。关键词:课程、幼儿园课程、多元化、课程决策、系统思考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现代化的转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正经历着改革。在这场划时代的变革中,我国的幼儿园教育也成为“弄潮儿”,其中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幼儿教育界开始掀起的课程改革成为其中的焦点。纵观我国二十几年来的幼儿园课程改革,我们不难发现在不同的思潮特别是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呈现一种对现有幼儿园课程进行反思、对一些主流的教育观念进行质疑并崇尚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思维方式。文化、教育的多元化意味着在文化、教育的领域内有多种的可能,有不同的选择。具体反映在幼儿园课程上,无论是课程的理论基础、课程的模式、课程的教材与内容,还是课程的目标和价值取向,都呈现多元化。幼儿园和幼儿园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对多种的可能,可以自主地根据自己幼儿园的实际条件、幼儿的发展状况在幼儿园课程上做出适宜的选择。
一、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多元化之体现
(一)幼儿园课程理论基础多元化受当前社会全球化、信息化的影响,我国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基础从50、60年代对前苏联教育相关理论的“独尊”发展到现在的呈现幼儿园课程理论基础“百花齐放”、多元化的趋势。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除一些基本思潮如新科学观、新知识观、终身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理念等对我国幼儿园课程产生深远影响之外,一些著名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思想对我国幼儿园课程乃至幼儿园教育的影响更不可不提。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杜威的“实用主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布鲁姆的“心理结构论”、唯果斯基的“社会建构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的“生物生态学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埃斯萨(Eva L.Essa)的“自我概念(self-concept)理论”等。
(二)幼儿园课程模式多元化目前我国幼儿园课程模式主要形态有分科课程、主题综合课程、五大领域课程、主题网络课程以及区域活动课程等。各地各幼儿园在课程模式的采用上一般会各种课程模式并存,同时根据幼儿园教育条件、特色以及其它具体情况有所偏重。分科课程模式的实施始于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全面学习前苏联幼儿教育的时期。其特点是认为幼儿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幼儿适应未来收获做好知识准备,以集体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幼儿可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系统的知识;但分科课程容易割裂知识之间的联系,比较忽略幼儿情感、意志、态度的健康发展,忽视了幼儿的个体差异。主题综合课程的提出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其特点是倡导尊重儿童的兴趣与需要;强调教材按心理逻辑组织;提倡教育即生活;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较多样和综合;但同时存在割裂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等不足。五大领域课程基本属于分科课程模式,是对主题综合课程的否定之后产生的。其主要特点是把幼儿园课程划分为语言、艺术、社会、科学、健康等五大领域,在目标上相对削弱知识性目标而凸显发展性目标,重视幼儿态度、情感、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主题网络课程属于综合课程的阵营,其特点是较好实现各领域知识经验的有机结合或整合,而且主题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决定和构建,体现了幼儿在课程构建中的主体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幼儿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区域活动课程的特点是幼儿在教师提供的“有准备的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主动学习和发展的一种探究活动,主要针对传统的集体教学方式提出。该课程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有利于幼儿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发展,活动具有强烈的操作性,但对教师素质要求以及场地、材料的要求比较高。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幼儿教育工作者在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借鉴了许多国外有关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经验,并在课程“本土化”上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工作。在中国引起了广泛关注的外国课程模式或理论包括瑞吉欧方案教学模式、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的高瞻课程、以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为基础的光谱方案、蒙台梭利教育教学法等等。
(三)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课程价值取向是人们基于对课程总的看法和认识,在制定和选择课程方案以及实施课程计划时表现出的一种倾向性。不同的课程价值对课程的各个环节和部分起导向作用。课程价值取向因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目前在我国,在信息技术发展、全球一体化以及知识经济化的现实背景下,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呈现多元整合的趋势。概括而言,当前主要的课程价值取向有三种,分别是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此价值取向的课程重系统知识的学习,强调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此价值取向的课程注重课程与外部因素的互动)、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此价值取向的课程认为应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出发安排课程,并把课程作为发展人的个性的基本手段)。
(四)幼儿园课程教材选择多元化与我国的义务阶段教育不同,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没有法定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各幼儿园及其教师主要从幼儿园自身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来构建课程,所以各幼儿园课程的相关教材各不相同。就目前来说,多数幼儿园的课程教材来源有以下几种:公开发行的较权威的幼儿园课程的有关教材(每个幼儿园会选定一至二套);地方或区本教材、园本课程、网络资源及其它资源等等。幼儿园课程教材选择的多元化使幼儿园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时可以充分根据幼儿的特点和发展水平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教材,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更好地促进幼儿和谐并富有个性地发展。以2005——2006年我们对广州市荔湾区幼儿园的调查为例,几乎所有的幼儿园无论其幼儿园性质、幼儿园基本情况、教师素质存在怎样的差异,在课程的教材选择上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幼儿园的教材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幼儿园选择各出版社出版的较权威的一至两套教材作为全园通用的教材;(幼儿园通用教材使用较多的教材分别是是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幼儿园素质教育系列用书》、南京出版社的《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指导》、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园目标与活动课程》、《新天地学前班素质教育丛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园发展课程及活动建议》等。)第二类是幼儿园的园本课程或者特色课程教材;第三类是其它途径获得的教材内容,主要指网络资源或从相关书籍、杂志中获得的。除课程以上几个方面之外,幼儿园课程目标与内容、幼儿园课程评价模式等方面都趋多元化发展。因篇幅有限,在此不一一阐述。
二、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多元化之思考幼儿园课程多元化是我国幼儿教育质量优质化的一个重要前提。多元化意味着多样性和不同的选择,但因种种原因在幼儿园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因课程的多样性或多元化出现很多冲突并对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产生消极影响。以下试图就三个方面重点进行探讨。
(一)幼儿园课程继承与创新的冲突在世界日趋一体化、全球化的今天,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主要体现在对原有课程的改革、发展以及对国外幼儿教育课程和理论的大量引进和评价上。关于“继承和创新”,鲁迅先生在1934年的《拿来主义》一文中已做了最精辟的论述。简而概之,鲁迅先生告诫我们在对待外来文化时,不能“闭关自守”,也不能全盘“拿来主义”,而应在“拿来”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一些幼儿园或幼儿园教师仍容易出现所谓的“闭关主义”,对新的教育理念抱观望甚至怀疑的态度;或全部的“拿来主义”,只是一味地照搬别人的东西。以幼儿园课程模式的改革为例,在我国幼教理论界对“分科课程模式”进行质疑的时候,有些幼教理论界或幼教实践工作者一看到“区域活动课程模式”,宛如看到一根“救命稻草”,马上全盘否定和摒弃“分科课程模式”,全盘引用“区域活动课程模式”。那如何处理好幼儿园课程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冲突呢?笔者认为比较科学的做法应该是:首先是对新的课程理论进行学习,研究新的模式有哪些可以借鉴、哪些应该摒弃等问题;其后对原有课程做一个深入的思考,研究如何把握引进新的经验与继承已有文化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做到在继承原有课程的优势基础上汲取新课程理论的精华;最后在教育实践工作中不断摸索和改革,使新的课程理念真正实现本土化甚至园本化。以瑞吉欧方案教学模式的引进和学习为例,我们应先了解瑞吉欧教育经验所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理论背景、瑞吉欧教育的指导理念以及最有价值的教育经验;然后分析自己幼儿园教育的特点,选择瑞吉欧方案教学模式中比较切合本幼儿园实际的经验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学习、借鉴,找到异域异地文化在本园文化中的“生长点”;最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实践和反思,努力实现瑞吉欧方案教学模式的“园本化”。遗憾的是,我们还是不难发现有些幼儿园在有可能不确定瑞吉欧是人名还是地名的时候就已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实施了方案教学,也许我们不能武断地全盘否定这种方式的教育后果,但我想仅仅是“东施效颦”总是不太好的。
(二)课程决策权与幼儿园及幼儿园教师课程决策意识与能力的冲突课程决策是课程的主要问题。所谓决策,就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做出某种决定或选择:教什么、什么时候教、怎么教。所谓课程决策,如A.A.奥伯格(Oberg)指出,“课程决策是对有关教育或社会化的目的和手段的一种判断,往往在学校范围内采用,并且以教学大纲为中心(而不是人事、预算等)。”(《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从不同水平或层次来分,课程决策一般有三个层次:最高层次的课程决策表现为国家课程政策的制定,其次分别是地方和学校级别的课程决策。纵观当今世界,由国家、地方和学校共享课程决策权,共同分担课程决策责任的“课程决策分享”已经成为当前国际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向和主旋律。从课程决策的角度,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幼儿园课程的多元化同时也很明显地表现为课程决策权利的下移和决策主体的多元化上。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学校与教师相比较,幼儿园以及幼儿园教师在课程决策上的权利远远大于中小学教师。课程决策权的下移有利于幼儿园及其教师能较好地根据和利用幼儿园本身的条件、幼儿的发展水平调整和构建课程,更好地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但在充分享有课程决策权的同时幼儿园及幼儿园教师课程决策意识与能力不足的冲突凸显。
1、幼儿园管理者与幼儿园教师缺乏课程决策意识目前我国最高层次的课程决策权即国家课程政策的最主要体现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发和试行。《纲要》就幼儿园教育原则、教育内容与要求、组织与实施、教育评价等内容做最基本要求的同时,也很明显地体现了国家把课程的许多决策权下放给地方尤其是幼儿园以及幼儿园教师。例如《纲要》总则中明确提到:“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在第二部分中又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等等。因此,目前在我国,幼儿园和幼儿园教师不仅仅只是课程的使用者,而是也必须是兼课程实践者、开发者和研究者于一身的幼教工作者。但因诸多主客观因素如缺乏科学全面的地方性课程决策与指导、幼儿园教师观念更新较慢、专业素质不高等的影响,大多数幼儿园以及幼儿园教师都表现出课程决策的目的性、主动性、积极性不够,缺乏课程决策意识的特点。在种种影响幼儿园以及幼儿园教师缺乏课程决策意识的因素中,笔者认为地方教育行政或业务部门提供适当的、必要的、科学的课程决策指导至关重要。地方课程决策作为国家课程决策与幼儿园、教师课程决策的中间环节,在当前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并没有充分发挥其课程决策的指导作用。幼儿园在进行课程改革,进行课程决策时,因专业素质的局限,幼儿园管理者与教师无法从根本上把握课程决策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从而导致幼儿园课程改革重“形”而非“质”、幼儿园课程改革比较被动和无序、幼儿园课程编制的无结构与无系统等问题。纲领性文件《纲要》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与幼儿园教育实践层面的操作之间有一个需要跨越的“鸿沟”,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或教育部门提供适当的必要的课程决策指导是“鸿沟”的跨越的必要前提。
2、幼儿园与幼儿园教师课程建构缺乏系统思考课程本身的系统性和角色的定位要求幼儿园和幼儿园教师即课程构建者必须具备系统思考的能力。系统思考才能使创新者在改革中始终坚持对问题整体而不是单独部分深入地思考、始终专注于探究复杂问题更整体而持久的根本解决之道。反之系统思考的缺失容易使人在解决某一问题时,因置身其中而无法看清整体的变化以及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乃至无法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进行课程决策时,必须遵循三个主要的依据:社会要求、学科知识体系和儿童发展。以系统思考的视角,就是在课程决策时不仅要考虑社会对儿童成长发展有什么期望与要求,在课程目标、内容上作出决策;还要要考虑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以及根据学科知识体系来确定幼儿需要知道什么,应当去做什么;最后还要遵循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规律。有不少幼儿园教师片面地认为新的教育理念倡导“以幼儿为本”、关注幼儿的个性全面发展及倡导幼儿情感、态度、能力、兴趣等的培养的同时,自然忽略和否定了学科知识体系这一课程的依据,并因此导致幼儿园课程建构的科学性大打折扣。其实我们在倡导“课程是生活、课程是活动”、“课程可以生成”等理念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幼儿园课程的内容仍来源于学科。换句话说,因为学科本身是人类对世界认识的成熟的组织与结构形式,我们仍要从学科的知识体系的角度来确定幼儿需要知道什么,应当去做什么。当然,考虑学科知识体系必须与幼儿的兴趣与需要相结合,而且要考虑各科目之间的横向联系。总而言之,系统思考要求我们课程改革时要关注到课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和内容,而且要综合考量各因素彼此之间的联系。如果片面地看待复杂问题,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可能无法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3、幼儿园教师对教材的开发、选择、加工能力较差以上谈到目前我国幼儿园课程的教材趋多元化发展,幼儿园教师的教材开发、选择、加工的能力远远不能与课程决策权的权重相匹配。特别是在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的教材以及教材使用情况相比。究其原因主要是首先一方面中小学的老师相对素质较高且国家或地方有法定的教材,而幼儿园教师相对素质较低但需自己开发、选择并加工教材;其二,中小学教材的配套资料齐全,新课程的培训全面到位,而幼儿园的教材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有些教材配套不齐,新课程和新教材的培训远远不足;其三,在传统观念里,教师一般不承担课程开发和管理的任务,其主要角色定位只是课程的实施者,但由于教材的多元化,使幼儿园教师必须具有较强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以园本课程的开发为例,园本课程的开发把幼儿园和幼儿园教师推到了课程决策和研究的角色位置上,那园本课程的开发情况如何呢?就笔者的了解,有不少幼儿园开发园本课程时往往结合幼儿园教育的特色来开发,而且开发的课程具有较强的适切性,但也有为数不少的幼儿园在课程的构建特别是在教材的编辑、整理的过程中由于幼儿园管理者缺乏课程开发的基础性、前瞻性和科学性或幼儿园教师课程意识薄弱等原因,使得园本课程的教材多是教师教育活动方案的“堆砌”,教材内容之间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经不起推敲,严重地影响了园本课程的质量。
(四)多元价值取向之间的冲突在多元价值取向的今天,到底什么课程是有价值的?什么课程是对“幼儿一生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呢?这一根本性的问题是当前我国幼儿教育理论界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朱光潜谈美》一书中谈到:“所谓“价值”是由于物对于人的关系所发生出来的。”“善”是人从伦理学、经济学种种实用观点所定的价值,“真”是人从科学和哲学观点所定的价值,“美”则是人从艺术观点所定的价值。笔者以为用朱光潜先生以上的观点来界定“什么课程是有价值的”这一问题具有非常强的借鉴性,《纲要》中把我国的幼儿园课程分为五大领域:健康、社会、语言、艺术、科学,套用朱光潜先生的观点也就是说在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中健康和社会领域应崇尚“实用的态度以善是最高目的”;语言和艺术领域应崇尚“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科学领域应崇尚“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那我们的幼儿园和幼儿园教师在构建课程是否能做到以“真善美”为追求目标呢?也许我们给出的答案并不理想。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的教师仍坚持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课程价值观,只强调知识的传授,却忽略对“善”与“美”(幼儿情感、态度、社会性等方面的培养)的追求;而有的教师选择课程内容时过于强调“善”或“真”时却完全没有顾及到课程的“美”;甚至有素质较差的教师不经斟选从网络上选取一些恶俗的、“真善美”价值都欠缺的材料作为教材,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产生消极甚至是有害的影响。当然,要很好地解决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因课程多元化而引起的种种冲突,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国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而对于幼儿园以及幼儿园教师来说,当务之急是把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到日程上并且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两者之间的冲突。参考文献:[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 王春燕.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建构幼儿园课程的启示.山东教育,2003(7/8)[3]刘焱.课程决策[4]袁爱玲.新中国学前课程改革历程的否定之否定.教育导刊,2004(7)[5]蒋雅俊.后现代视角中的学前课程.教育导刊,2005(9)[6]刘志军.课程价值取向的时代走向.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0)[7] 陈静.教师课程意识薄弱的成因及对策.幼儿教育,2005(10)[8]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7)[9]朱光潜.朱光潜谈美.北京:金城出版社,2006(11页、51页)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发展中心周 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