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网络募捐质疑缠身亟待加强监管
近段时间,王凤雅事件持续引发关注,一场没有赢家的“爱心”撕扯令人痛心。尽管事实真相已经浮出水面,那些炒作者、质疑者也出面道歉,但围绕网络募捐的争议却还没有消散。经梳理,网络募捐面临着三大质疑,亟待加强监管。
一是募捐信息存在作假的嫌疑。很多时候,捐赠人只能通过求助人在网络上所发表的求助事实的表面现象进行判断,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特点,大多数人无法对事件的真实性进行考证。据2017年12月26日“搜狐网”报道,2017年12月底,“同一天出生的你”众筹项目刷屏朋友圈。按照项目设计,网友输入自己的生日信息后,系统会出现一位与自己同一天生日的贫困儿童。此时,网页会鼓励网友向这位贫困儿童捐款1元。不过,有网友发现,一些贫困儿童的资料互相矛盾,有的生日日期不存在,有的生日有好几个,甚至大多数小朋友的理想都一模一样。后经民政部门调查,此次募捐活动涉嫌违反了慈善法有关募捐信息发布的规定。另据2017年9月8日“搜狐网”报道,2017年8月29日,微信朋友圈被一个名为“小朋友画廊”的活动刷屏。网友每购买一幅画,就向活动组织平台上的“用艺术点亮生命”公益项目捐赠1元钱。活动在吸引点赞的同时,也引发了种种争议:一是质疑活动的性质,称其背后存在“分成”,担心慈善公益被商业所利用;
二是质疑自闭症这个特殊群体是否具有独立创作能力,画作会不会是有人代笔。
二是平台信息审核不严格。大部分慈善募捐平台都会声明:求助信息不属于慈善公开募捐,真实性由信息发布者负责。导致募捐发起人只要提交平台需要的资料就可以通过审核,平台不会去实地审核情况是否属实。据2018年5月31日“南方都市报”报道,近日,南都记者以自己的身份实测水滴筹、爱心筹、轻松筹三大网络募捐平台,发现用虚假诊断证明及住院证明,即可轻松通过三家平台的身份证明审核、医疗证明审核,对外发起筹款求助。为测试项目完成后能否提现,南都记者将项目链接转发给了几位同事,同事们分别进行了小额捐助。此后,南都记者在三家平台上均提现成功。另据2017年2月16日“新华社”报道,2017年2月,“轻松筹”平台出现为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个人提供公开募捐信息发布服务、对个人求助信息审核把关不严、对信息真实客观和完整性甄别不够等问题而被民政部约谈。
三是善款的使用去向不透明。网络募捐所得善款要专款专用。然而,如何保证网络募捐的善款专款专用,如何保证善款余额的使用不违背捐赠人的意志,在当下的网络募捐监管体系下很难找到明确的答案。据2018年5月25日“齐鲁网”报道,近几日,河南周口市太康3岁女童小雅去世的消息备受关注。小雅的离世引发一些网友针对其家人的质疑,其中包括小雅家属是否利用小雅病情筹集善款后放弃对她的治疗,是否将筹集资金用于小雅弟弟的唇腭裂手术,以及筹集善款去向等。另据2018年4月17日“法制网”报道,2018年3月份,河南省周口市一对夫妻以3岁女儿患疾病为由发起网络募捐,这对夫妻拿到捐款后并未及时送孩子就医,然而医院给出的建议是:孩子还有救、请立即住院。因未见父母带孩子就医,几天后,孩子不幸死亡。
基层建议: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对网络造谣传谣的打击惩处力度,一旦发现网络骗捐行为,要严肃惩处,同时对诈骗行为人的所作所为,报送个人征信评价部门,载入个人诚信记录。二是网络募捐平台应加强项目发起的资质审核,从源头上规避救助双方信息不对等的弊端,同时要明确平台的法律责任,对没有尽到审核义务的,应该要承担法律责任。三是建立完善的网络慈善募捐监管体系,对募捐组织资质、项目信息发布、具体形式、款物使用分配等,实施全过程管理与监督,并及时公开。
第二篇:P2P金融涉嫌“网络银行” 亟待监管法定正名
P2P金融涉嫌“网络银行” 亟待监管法定正名
互联网金融发展之迅速,令人感叹,备受关注之时,人们开始关注它的身份定位。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黄震提出,互联网金融使得五种权利发生改变:知情权崛起、交易权转移、话语权转移、“结社”权转移、表决权的转移。
面对传统银行的“霸道无理”,互联网金融让普通老百姓有了更多的选择,金融权力得到尊重,有了自由感。自由意味着被监管,产生于监管套利与政策几乎真空的互联网金融,当前仍只是处在政府调研考察阶段。
作为涉嫌“网络银行”的P2P金融,自然也在自我成长,其中不少P2P公司充当了“银行”角色,进行暗地揽储、转贷交易。这些使得传统金融业倍感不公平,而意欲正规经营的P2P从业者则呼吁“我要被监管”,生怕被那些不轨套利者拖下水,以致互联网金融于扼杀境地。到底P2P金融应该怎样定位,定义,以区别于传统金融,助力实体经济发展。P2P金融尴尬的身份不能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症结。
《中国互联网金融报告(2014)》显示,截至2014年6月,全国P2P网贷平台数量达到1263家,并频繁发生的“跑路事件”,截至7月份,P2P网贷平台“跑路”的企业超过150家,去年以来几乎平均每个月都有六七家P2P平台“跑路”,仅国庆7天就有5家平台跑路。如此多的平台诞生,如此高的跑路率被曝光,有人会问,当局者的监管在哪里。而事实上,监管当局也在不断发声。中国银监会创新部副主任杨晓军日前透露了P2P监管的导向:“不碰钱”、第三方托管、设门槛、重透明和强自律,即P2P机构自身不承担信用转换、期限转换、流动性转换的职能,与客户资金严格隔离,实行独立第三方托管,并要求有一定的从业门槛。充分信息披露和风险揭示以及行业自律也在监管导向之中。
中国人民银行调统司副司长徐诺金,监管上坚持三条红线,第一,不能碰乱集资的红线;第二,吸收公众存款的红线;第三,诈骗的红线。并提出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要有所差别。与传统对金融机构“发牌照”的方式相比,他建议对互联网金融企业采取“注册制”的方式进行审查、登记、管理。10月20日,央行支付清算协会一名官员在公开场合透露,P 2P监管划归草案已上报国务院,在走程序。这种默认的规范化监管方式给P2P市场注入强心剂。
P2P平台极易或正在演变为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非法金融机构。此前有消息称,P2P机构将受到银监会监管,后又有消息宣称,P2P监管机构并未明确一定是银监会,给市场造成不少误导,也形成不少误读。所谓金融机构是指从事金融服务业有关的金融中介机构,为金融体系的一部分,金融服务业(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行业)与此相应,金融中介机构也包括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等。根据《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第三条规定:“本办法所称非法金融机构,是指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擅自设立从事或者主要从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票据贴现、资金拆借、信托投资、融资租赁、融资担保、外汇买卖等金融业务活动的机构”。按照从西方引进P2P金融定义,P2P本身只是充当中介职能,有信息审核和披露义务,而从以上规定看,P2P金融并没有划入“金融服务业”,也就是说,身份认定仍不明朗。但现实中的机构不少都充当了担保,信用中介职能,各类运营模式中或多或少的均存在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等非法集资的行为。在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人人贷有关风险提示的通知中表示,由于行业门槛低,且无强有力的外部监管,人人贷中介机构有可能突破资金不进账户的底线,演变为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非法金融机构。这提示有P2P机构正在扮演银行的角色,承担着存储转贷职能。这些行为已属上述“非法金融机构”之定义,P2P机构却未受到与传统金融机构同等的监管束缚,问题出现,依法裁处之时却无明确惩治规定可循。P2P金融亟待明确身份,法定正名。
长沙创新金融与法律服务平台“律邦融安”总经理严继光律师指出,虽然目前的网贷平台机构定位尚不明确,但从风险提示来看,P2P机构已由银监会做出了初步“定性”,带着很强的倾向性,P2P机构存在被认定为非金融机构的可能性,因此,只要金融经营行为稍有偏差,被扣上“非法金融机构”经营“非法金融业务”帽子完全可能,有将面临着被取缔的法律风险。一旦完全被取缔,对那些一心正规经营的P2P机构是沉重的打击,这也将对实体经济造成重大影响。中国银行副行长胡晓炼提出,中国的影子银行(包含P2P)大部分资金都用于企业部门,主要运用于实体经济。影子银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经济发展多元化背景下的多层次信贷需求。当局者认识到带有影子银行身份的P2P金融在实体经济中的作用,甚至能创造更大的价值,这让众多正规经营P2P业务的企业看到了希望。严继光指出,迟迟不能被“正名”身份,没有条款的监管,以致浑水摸鱼的太多了,不仅拖累了整体市场健康发展,更重要的是,伤害了众多投资人,要知道P2P属互联网金融,带有强烈的互联网运营特性,不能提升服务质量,反被恶意经营者伤害投资体验,失去市场信心,行业想要做大做强很难。朝阳的新兴事物本身就需要政策的监管,法律的支持才能稳健成长,侥幸、套利心理比比皆是,行业哪来的续存。作为P2P金融行业的积极关注者,我们除了期待监管政策明朗外,现在能做的就是大力发声,有了明确的身份和方向,大家才敢放肆做大,而不是战战兢兢的担心被取缔。
第三篇:网络监管
网络监管.txt第一次笑是因为遇见你,第一次哭是因为你不在,第一次笑着流泪是因为不能拥有你。监督,对网络声音置若罔闻,甚至对网络举报人进行压制和打击。而与此相反,滥用监督权的现象也不同程度存在。有的网民通过网络散布谣言,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宣泄对社会的不满情绪。这不是网络监督。网络监督不是风闻言事,不是捕风捉影,更不是建立在不良动机下的诽谤和宣泄。网络监督同样必须遵循传统舆论监督的规则,现实的法律规范和道德准则同样也应在网络得以延伸和遵守。网民在行使监督权利的同时,不应拒绝相应的法律和社会责任。针对目前网络监督存在的缺憾和问题,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加以引导和规范,对网络监督的形式与内容、权利与保障等各个方面及时作出规定,使网络监督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广大群众参与反腐败提供畅通的渠道,将网络监督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网络监督是舆论监督的重要平台。网络监督除了网民互动、网网互动,还需要加强与传统媒体的互动,形成舆论监督的合力。在推动舆论形成,包括事件解决的过程中,传统媒体的跟进报道和评论仍然显得非常重要。纵观以往网络监督重大事件,几乎所有的网络事件的解决,都是传统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共同合力的结果。不能以网络监督而否定传统媒体监督,两者只有形成合力,才能使舆论监督更加有效有力,更加丰富多彩。
网络监督不是洪水猛兽。尽管网络监督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人肉搜索”受到这样那样的质疑,但网络监督作为一种全新的监督形式已是不可阻挡。只要正确加以引导和规范,相信网络监督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社会也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和谐!
2.人民日报:网络监督,蓬勃中呼唤规范
我们可以读取网络图文,我们可以聆听网络声音,但我们无法感知网络的模样。正是这虚拟的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比巨大的现实影响。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网络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也造就了中国庞大的网络群体。网民是天空的星星,遥不可及;网民是现实的个体,就在你的身边。
1月初,本版与人民网联合进行网上调查,参与调查的网民有87.9%非常关注网络监督,当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93.3%的网民选择网络曝光。网络监督已经成为畅达民意、维护权益、鞭挞腐败的便捷而有效的手段。
2008年,中国大事频发,波澜迭起。网络监督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引人注目,夺人眼球,迸发出耀眼光芒和勃勃生机。
在维权与反腐中凸现蓬勃生命力
周久耕、董锋、林嘉祥„„这些原本不为人知的姓名,因网友的“青睐”而“名扬天下”。
2008年初,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区委书记董锋之妻找到中国矿业大学副教授王培荣,提供了关于董锋的经济、作风问题的部分证据。5月11日,王培荣将举报材料快递给纪检部门,近两个月没有得到回复。7月6日,王培荣在网络论坛发帖,揭发“全国最荒淫无耻的区委书记”。一网站站长看到举报材料,遂编发一篇文章《江苏徐州:区委书记演绎荒唐“一夫二妻制”》,许多网站纷纷转发。徐州市委获悉网上举报后,决定对董锋采取措施。7月11日,董锋遭免职,7月17日被“双规”,8月29日被逮捕。
2008年11月,一名网友发帖,称在上海地铁二号线捡到一个环保购物袋,里面装着江西新余市、浙江温州市有关部门出国考察的详细票据。帖主拍下后,将出国人员的姓名、职务、护照号、行程、旅行社报价等在网上曝光。这些资料显示,“新余人力资源考察团”11人13天花费35万元,“温州培训团”23人21天花费65万元。11月底12月初,新余、温州两市分别对有关人员给予免职、警告等处分。
2008年12月,南京市江宁区房产管理局长周久耕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明年江宁区的楼市很乐观,房地产开发商低于成本售楼要被查。此言在网上激起轩然大波。报道见报当天,一位网友在凯迪社区发帖,随后许多网民进行“人肉搜索”,有网友揭露周久耕在一次会上抽的是160元一盒的“南京九五至尊”,之后又有网友通过以往的新闻图片,查出周久耕戴的是价值10万元的世界名表“江诗丹顿”。12月28日,江宁区委研究决定免去周久耕的房管局长职务。
“周久耕事件”仿佛为2008年的网络监督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如今,全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运用现代通信、网络技术,开辟信访举报新渠道。中纪委、监察部和省级纪检监察机关相继开通举报网站。中纪委副书记、监察部部长、国家预防腐败局局长马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国家预防腐败局高度重视网友提供的线索,每天安排专人进行汇总和归纳,对网友提供的线索经查证属实的将及时处理。国家预防腐败局网站开通一年多来,网友互动栏目点击率已经超过460万次,留言近15000条。
近年来,人民网的舆论监督栏目形成体系,设有“有话网上说”、“人民时评”、“人民热线”等栏目,成为网友与各级党政部门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同时也是对各级党委、政府的有力监督。
红网《百姓呼声》栏目主编肖雄表示,网络监督实践让他们尝到了甜头。该栏目自2001年5月创办以来,发出《调查函》3200多件,为群众提供咨询服务7万多次,监督解决投诉问题2.5万多次,回复办理率超过85%。2007、2008连续两年,栏目闯过“3个1000”,即省市县各级领导批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回函回复处理情况、律师回复网友提问均超过1000个。2008年,《百姓呼声》栏目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闵大洪告诉记者,网络监督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主要归功于国家对互联网表达社情民意的重视。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胡锦涛总书记于2008年6月考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其次,电脑的普及和宽带技术的延伸使网民数量逐年上升,目前我国拥有2.98亿网民,如此庞大数量人群的参与,力量自然势不可挡。第三,网络举报的匿名性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举报者,让网友投诉无后顾之忧。
正视网络那双“警惕的眼睛”
近年来,网友在网上的猛烈攻势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网络监督成为架设在党委、政府
和群众之间的桥梁。
2008年8月,甘肃省委书记陆浩通过甘肃省委办公厅与人民网取得联系,就网友留言中的热点问题连续3次回复,于是,兰州市教育乱收费、建材市场价格混乱等问题,成为当地政府的主抓要务。湖南、福建、陕西、天津等地书记、省长,相继通过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回应网友留言。白银、衡阳、许昌、宝鸡等地多位地市级官员建立留言定期回复机制。截至目前,有近600个网友留言所提出的问题得到当地政府的正式回复和落实。
如今,地方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越来越意识到网络的重要性,注重从网上听取民意、汇聚民智。他们意识到,地方政府只有积极应对,对网络监督快速介入、甄别真伪、及时公开、引导民意、化解民愤,才能掌握主动权,控制事态发展。
长沙市市长张剑飞经常上网,有时还谈心式地回答网友的提问。他表示,有了网络的监督,到处都有“警惕的眼睛”,政府工作人员会更加注意自己的行为。领导干部要有心理承受能力,诚心诚意接受网友监督,表扬的当作鼓励,批评的当作鞭策,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工作。2008年市政府试行了市民代表列席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长办公会议制度,下一步,市政府将选择部分常务会议议题在网上直播,让网友在网上同步参与,对市政府的决策进行直接监督,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决策水平。
一把有利有弊的双刃剑
网络监督是科技发展与民主政治有机融合的结果,为改革开放的深化和人民权益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广泛的平台,一个个网络监督事件显示出民间网络反腐的力量。与此同时,人们清楚地看到,一方面,网上不乏低俗之风,不少文章打着监督的旗号,进行诽谤谩骂和人身攻击;另一方面,有些基层党政部门消极对待网络监督,对其置若罔闻、反应滞后,有些则被网络舆论牵制而丧失主动权,严重损害政府的公信力。
中共中央党校党的建设教研部主任王长江认为,网络的主体是思想活跃却不无偏激的年轻人,连随机调查、抽样调查的客观性都没有,如果这样的声音不能得到正确引导,可能会误导整个社会。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对待网络监督,不能简单地把网络监督等同于人民监督,将网上的声音等同于民众的声音。张剑飞也觉得,网络监督是一把双刃剑,在网上发言的群体不是广大群众的平均抽样,决策时要考虑到沉默的大多数,政府部门要广泛地听,选择地用。
确实,互联网上存在很多良莠不全的信息,在难辨真假的情况下,那些带有强烈情绪性和煽动性的言论很容易干扰普通民众的判断。当然,网络媒体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匿名性在给网友言论自由的同时,让网络成了谣言的发源地;声势浩大的“人肉搜索”在疯狂“寻宝”的同时,导致铺天盖地的舆论暴力。
目前,我国关于网络管理、网络监督的相关法规尚不健全,比如说知情权与隐私权、政务公开与党政机密、社会监督与造谣诽谤、言论自由与人身攻击等,没有明确的法规对其界定。相关法制建设的步伐远远跟不上互联网的发展速度,网络监督不能在法制化轨道上运行,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专家指出,各级党政、立法部门以及反腐机构要共同努力,握住网络监督这把“双刃剑”的“剑柄”,既充分发挥其潜能,又不至于让它偏离正确的方向。一方
面,应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对这条渠道加以规范,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网络监督的进一步突破。
在政府与媒体良性互动上下功夫
其实,网络监督存在一些问题并不让人觉得诧异,关键是如何对其进行规范,以使其扬长避短。湖南省株洲市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008年8月13日,株洲市纪委、市监察局出台《关于建立网络反腐倡廉工作机制的暂行办法》,成为全国首个网络反腐文件。之后的一个月内,《关于贯彻落实〈关于建立网络反腐倡廉工作机制的暂行办法〉的实施意见》、《网络反腐倡廉工作平台操作规程》等文件相继制定,为网络监督与纪检监察制度对接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株洲模式”令人眼前一亮。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市纪委、市监察局依托红网株洲站建立《株洲廉政》网页,在网页上设立举报信箱;以单位实名参与红网论坛株洲版互动,开辟“反腐倡廉网络信息中心”,设立“纪检监察信访”实名ID,授予独立处理本中心所有文帖的权力。纪检监察机关在3日内向网络信访人作出受理反馈。为推动网络反腐工作进一步深化,市纪委要求所属各县市区纪委、监察局都在红网实名注册,安排专人受理和处理网络信访件,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和格局。
据株洲市纪委秘书长曹新耀介绍,2008年7月试运行一个月、8月正式出台办法,到去年底,共受理网络举报207件,查实办结100余件,在网上发布查实结果50余件,其中有不少重大案件,可以说初见成效。
王长江认为,硬性压制网络监督不可能,放任自流也不可取,重要的是执政党、政府在与媒体建立良性互动上想些办法。近期,最重要的是各级党政机关要转变“我控制、你服从”的观念,把握网络媒体的发展规律,主动应对远比“马后炮”强;从中期来看,要利用网络的优势建立执政党、政府与民众的沟通机制,为民众的诉求、信息充分流动提供足够的空间,确保社会稳定;远期来说,应构建一套完整的监督执政党的体系,网络与其它手段一起形成合力,对权力进行全方位监督,让权力运行法制化,对权力的监督也要法制化。
人民网总裁何加正说,人民网一直坚持权威性、大众化、公信力的定位,积极探索权威与大众结合点的突破,通过人民热线、网上有话说等栏目架起了权威部门与广大网民之间的桥梁,努力做到早说话、敢说话、会说话,主动设置议题、引导网友良性互动,在分析事实、辨别是非中体现正确导向,形成社会共识,变“上访”为“上网”,也见证着中国民众的网络表达日渐成为民主建设新通道。
红网总编辑舒斌说,《百姓呼声》栏目的成功,靠的是大胆创新网络监督形态:在全国率先实行投诉的后台实名制,确保真实性;将网上监督与内参专报相结合,拓宽监督领域;整合外部党政资源,向被投诉者的主管单位发函,将回函在“呼声回音”中刊出„„这样一来,广大网友满意了,政府形象树立了,网站声誉提高了,形成一种政网互动、政民互动的良好氛围。
第四篇: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亟待加强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亟待加强
网络安全基于网络技术层面和学校教育管理层面,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属学校安全教育管理的范畴,是针对学生因不当使用网络而导致的危及自身或他人的身心、财产,危及社会安全而采取的必要地干预手段。大学生网络安全问题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行为道德认知的缺失引发网络道德、法律意识的弱化
学校教学中应加大对公共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及《计算机知识基础》的教学大纲中纳入网络安全的道德修养、法律法规教育。学生没有接受系统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教育,即使是相关专业的学生,更多的是涉及网络原理、应用和开发方面的学习研究,对于关于网络安全、惩治计算机违法犯罪的法律法规了解程度几近无知,网络安全意识相对淡薄而网络本身具有隐蔽性和匿名性的特点,无论你说什么,做什么不必顾及他人的视线,在网络中的每个人都可以伪装自己的身份,这无形中弱化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法律意识,发送木马病毒,恶意攻击、侮辱诽谤他人,偷看他人电子邮件,破译、盗用他人的网络账号,发送垃圾邮件等行为,完全可以看成现实生活中违法行为的网络化,但很多同学都不以为然,在现实生活中耻于做的,在网络中毫无节制的去做,甚至毫不掩饰的炫耀自己技术的高明。
2、网络“垃圾信息”的充斥,引发校园学习生活的不稳定
网络信息丰富,但却是鱼龙混杂,其中大量充斥的复杂的“垃圾”信息,给正处于发育阶段的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并成为校园不稳定的引发因素。一是利用网络进行有害信息或虚假、夸大其辞信息的传播活动。二是复杂信息的冲击容易造成大学生思想混乱和价值观缺失以及人格冲突,正如“正面教育一百天,不如反面教育一天”,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而大量充斥的“黄赌毒”信息对身心正处于发育阶段的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造成严重的影响,意志薄
弱的大学生往往会抵制不住诱惑,陷入不良信息的泥潭而不能自拔甚至步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
3、网络的长久迷恋引发“网络上瘾症”
“网络上瘾症”就是近年来出现的医学新名词,而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更多的是强迫性的沉迷于网络游戏,一些网络游戏本身具有持续性和无线升级性,必须长时间在线才能有所收获,这就使得学生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游戏角色的升级上。另外,网络的仿真性使得参与游戏者把对现实的不满或是生活中的失落通过游戏角色来宣泄,在虚拟自我中实现自我,长时间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而不能自拔,无意与现实中的正常人沟通,这就极易造成人际关系的淡薄,现实生活的麻木,集体意识淡漠,个人自由主义泛滥,经常上网的部分学生中有的出现厌学焦虑、心情压抑及交际冷淡等不良行为,有的患有“上网综合症”,严重影响他们正常学习、生活以及身心健康的发展。
常态下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具体举措
1、教育在前,润物无声,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通过构筑与学生沟通与交流的平台,搭建载体,营造良好的氛围,形成自主自觉的理念,从而使大学生自觉约束网络行为,切实履行维护网络空间良好秩序的义务。
第一,构筑平台,拓展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渠道。
一、是在校园网内开设网络安全教育专栏。内容涉及有关网络安全的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实施办法,学校的相关制度,网络安全的学习与交流以及网络安全案例等。
二、是开设网络心理咨询室与热线电话。对于患上网瘾综合症的学生来说,其由于学业的荒废、生活的堕落以及身体素质的下降,也是深陷欲
罢不能的痛苦之中,其长期自我封闭的心理又使其不愿意当面与老师交流,而网络心理咨询室和热线电话可以为其提供交流的平台。
三、是组建学生网络安全督导小组。由学生骨干和从网络游戏中挣脱出来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组成,以现身说法、多对一结对帮扶等形式,以论坛、BBS,QQ参与者的身份推动安全教育的有效进行。
第二,搭建载体,充分发挥主渠道与第二课堂的作用。
一、是主渠道:网络安全教育进课堂。学校的教学应该从一开始就把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与计算机基本技能同等重视起来,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网络道德、网络法律、网络自律以及自我保护的意识。
二、是第二课堂:开展网络安全教育系列活动,一是利用学校传播媒介、舆论工具等手段,通过校刊、校报、校园网络、广播、宣传栏等进行网络安全教育,真正使大学生安全教育既有主渠道,又能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三、是通过主题班会、专题演讲、专家讲座、座谈会等多种形式,从传统的灌输型德育向学生主动参与型德育转变,教育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四、是通过开展网上设计大赛、多媒体专题制作比赛等赛事,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参与,以转移其网络游戏的注意力予以其成就感,以树立起自信,从而在现实中实现自我。
2、规范为先,监管有力,合力推进
基于目前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随意性和零散性,需要制定相关的规范,进而实现安全教育切实落到实处,取得预期效果。
第一,制定相关规范,纳入考评体系。制定《文明上网自律公约》、《学生网络道德规范》、《学生网络违纪处理条例》等,并对大学入校新
生进行相关教育,签订“健康上网承诺书”,对严重违反相关规定的,劝说批评无效的学生取消评优及获取奖助的资格,通过这些制度的建立,使学生的网络行为有章可循;值得一提的是禁止新生带电脑:这主要归结于许多大学生一进入大学校门便感觉彻底解放了,失去了升学的压力,远离了父母的监督和说教,很多人便感觉从此进入了自由的夭地,以至于很多大学生很快迷失了生活和学习的方向,有些学生从此整日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一年级不允许带电脑过来,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网络成瘾现象的出现。
第二,整合多方力量,合力推动网络安全教育。一是对学生工作队伍进行网络安全相关知识培训,使得每一位学生工作者都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才可能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与网络安全教育。二是取得家长协助,可以通过发告家长书,让家长了解不健康网络的一些危害,提高家长的防范意识特别是假期,更需要家长的配合。三是取得当地政府的支持,积极协助配合有关职能部门开展“净网”行动,加大对违规经营网吧的整治力度,不断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四是保持与信息技术中心的沟通联系,采取必要的技术控制,对网络不道德行为特别是网络犯罪加以预防和有效打击,运用一些技术手段将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内容过滤,为学生提供绿色上网环境,以真正的教会青少年“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第五篇:补贴政策遭遇质疑 新能源汽车亟待找准方向
学者担忧,现在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一再拖延新能源汽车规划,会阻碍中国新能源汽车公司具体的发展规划,从而使得外国公司抢占先机
对新能源汽车的争论忽然由热至冷。今年以来,人们听到的更多的是对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目标和政策支持问题的探讨,更具体一些的是对电动车产品质量、营建配套设施完善和新能源汽车成本的持续关注。
市场越来越理性了吗?
“政府要抓紧电动汽车发展规划,把发展小型电动车放在优先位置,作为汽车产业转型的重点予以支持,要采取有力措施,合理布局和分工,加快产业链的形成,执行技术标准从严,市场主体从宽的政策,防止出现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局面,防止出现重复建设。”原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新动2011第三届中国新能源汽车盛典”上说。
新能源汽车方向感不强
9月21日,“新动2011第三届中国新能源汽车盛典”在上海国际汽车城举行。此时,距离《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已将近一年,具体的发展规划至今未能出台。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顾问张书林在今年9月初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规划”迟迟未能出台的一个原因是技术路线尚未确定。
技术线路的制定主要涉及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和财政部等多个部委。然而,各个部门有着自己的盘算。据了解,科技部目前倾向于优先发展电动汽车。而工信部则倾向于节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两条腿走路”。
国家工信部副部长苏波不久前再次发出“在全力发展纯电动汽车的同时,过渡期一定要抓好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的论断。
而在“新动2011第三届中国新能源汽车盛典”上,徐冠华提出了新的观点,即“以小型电动汽车为突破口,推动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同时,他还提出了支持小型电动车发展的具体措施,包括政府要引导和支持,要明确发展重点,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为小型电动车进入市场创造条件。推行绿色补贴和税费制度,增加对小型电动汽车补贴和免税优惠等等。
与之对应的是,一些学者仍在呼吁新能源汽车路径的明朗化。
张书林称,中国应该明确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路径。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监理专家组组长王秉刚也认为,政府必须对重大的战略问题有所考虑、有所判断,听取多方意见,对有可能影响未来发展方向的技术路线适当加以重点支持,并且形成国家战略。
还有学者担忧,现在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时期,不仅中国在发展,外国也在发展。虽然中国在新能源汽车研制上有一定的基础,但并不排斥外国公司进军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可能。尤其是中国一再拖延新能源汽车规划,会阻碍中国新能源汽车公司具体的发展规划,从而使得外国公司抢占先机。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进华的声音更为迫切:“我们国家发展新能源汽车比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更具紧迫性。因为发达国家从汽车保有量来说基本是有饱和期,它的任何一点儿技术进步都带来能源消耗的降低,但作为快速发展的中国,汽车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虽然说今年增长速度有所降低,但是到2020年,保有量是现在的3倍,仍然是可能的,而且是非常现实的。那么用油安全非常严峻,如果能源结构不调整这是不可持续的。”
补贴政策引口水
自10月1日起,财政部将实施新的节能汽车推广补贴政策。新标准似乎向消费者和企业继续传达一个强烈的信息,即相对节能汽车,国家似乎更看重纯电动车。
我国发展纯电动汽车的确有某些优势。张进华指出,中国发展电动汽车的优势有很多:第一是巨大的市场优势,是适合当前电池技术和电池技术的中低速、中小型物美价廉的小型化的电动车市场前景广阔。第二是丰富的资源和庞大的关键零部件产业基础。第三是我们国家的集中优势,集中优势办大事,能把几个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发挥市场优势,培育产业优势,最终实现技术优势和从汽车大国向强国的转变或者是实现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但是,一些学者仍然在为混合动力汽车打抱不平。
汽车行业内的部分人士认为,在目前的技术水平和市场情况下,混合动力车是最现实、最具备产业化前景的一种新能源车,应大力推广。
王秉刚认为,混合动力仍然是一种重要的节油技术,应该继续发展。他说:“混合动力是最具产业化条件的,它既不是过渡战略,也不应被弃一旁,只要传统汽车存在一天,各种形式的混合动力技术都是传统汽车实现节能减排的好途径。”
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宋健说,我们国家混合动力汽车,现在的性能相对比较薄弱,主要拖后腿的是汽车的发动机和底盘。现在我们做电动汽车没有发动机,都是把发动机进行改造放到电动汽车上,使得节能的角色起不到这样的作用。由于专用发动机不到位,能量回收技术也没有完全掌握,所以我们国家目前开发出来的混合动力汽车节能目标达不到,现在混合动力节能很少。在节能方面由于没有突破式的发展,在政府的政策补贴等方面,都是把它放在被轻视的角度,比如家用轿车,纯电动汽车或者是增程的可以补贴到6万元,一个混合动力只可以补贴5000元,占纯电动的5%,这和现在在新能源汽车里面混合动力汽车在国际上占主流这样一个状态是极其不相称的。
除了对混合动力车的补贴政策有质疑以外,有学者还指出,国家忽视了对新能源汽车电池的补贴。“现在国家对电动车的补贴,都给了汽车整车厂,而没有给电池厂。其实,电池是电动车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最需扶持。”中国工程院院士、电池专家陈立泉说。
配套设施不给力
要想打开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配套设施包括电池及充电站等必须跟得上步伐。
王秉刚认为:“我国最关键的电池技术在国际上不是很落后,具有不错的基础。其次,发展电池的锂矿资源和发展电机的稀土矿资源都比较丰富。”
在“新动2011第三届中国新能源汽车盛典”上,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院长余卓平教授说:“如果说大家对纯电动汽车的电池要求说一定要像内燃机汽车一样3分钟要充满电,可以跑500公里,我想这样的纯电动汽车可能在二三十年时间里面不一定能解决,但是假定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充电,白天可以跑100公里,这样的电动汽车现在的技术我觉得是完全可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