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唐代江南东道地区的人口研究论文
本文所称的“江南东道”,地理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江苏省南部、浙江、福建两省全境。唐代地方行政区划实行的是州、县二级制,以州辖县,州长官直接受命于中央。“道”只是监察区域,并非是唐代的地方行政区划。据《旧唐书.地理志》载:“贞观元年,悉令并省。始于山河形便,分为十道。”但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全国被分为十五道,江南道析为江南东、江南西及黔中三道。本文的“江南东道”辖境十分辽阔,其前身是唐初十道之一江南道的一部分,开元二十一年将江南道析为江南东道、西道、黔中道,江南东道辖润、常、苏、湖、杭、睦、越、明、忂、处、婺、温、台、歙、福、建、泉、汀、漳19州。
一、唐前期(安史之乱前)人口的分布概况
唐前期该区域人口的分布是很不平均的,从《旧唐书》(中华书局),卷四十,<地理三>和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五至二六,<浙江东道>、<浙江西道>、<福建道>所列可知:在贞观十三年时,江南东道地区中杭、润、常、湖、婺五州每公里人口数超过10人,其他州,人口密度最低的为建州,每平方公里人口数仅为0.68,除此之外,台、处、苏三州人口密度也不高,分别为每平方公里2.92、3.43、3.94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唐初,位于太湖流域的几州,人口明显较多,密度高,例外的是苏州,尽管位于富庶的太湖流域,人口密度仍然很低,这与沿海与山区地区开发程度低是有关的,这从台、处、建三州的人口密度之低就可知,故说江南东道地区人口分布是不平均的,差异还较大。
天宝十二载时,人口分布发生变化,该区各州人口密度都大跨度的提高,每平方公里人口数超过50人的有六州,分别为润、常、湖、杭、婺、越州。其他几州(福建几州除外),人口密度最低的为处州,人口密度为14.49。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苏州,贞观时苏州人口密度为3.94人,而在天宝时期则涨到45.80人,增长率高达1,062%,同时贞观时人口密度较低的台州、处州,在天宝十二载时,人口密度都上涨为40.23、14.49人,增长率为1,278%、314%,这么高的增长率都让我们深刻的认识到了沿海地区的开发加速,也表明江南东道地区人口增长相当快,人口分布也发生了变化,从人口聚集在太湖流域,也开始向沿海与山区迁移。综上所述,唐初期江南东道地区,太湖流域人口分布最密集,浙西诸州人口密度较浙东诸州高,而福建五州则发展较慢。但这里的福建五州发展较慢是相对的,因为从横向(福建各州)看来,今福建境内的五州成长似乎不是很惊人,但从纵向看(五州总和),我们可以看到五州的成长并不比其它地区逊色。在唐初,今福建境内隋建安郡旧境,只有一个建州,旧属岭南道,户数只有15,336,其它四州(福、泉、漳、汀州)分别是在高宗武后玄宗时期先后设置的。开元时,五州的户数达108,991,与唐初的1万多相比,增长6倍多,因此唐时今福建境内五州户数的发展速度并不比江南东道其它州慢。
二、唐前期(安史之乱前)人口增长的原因
从上文可知,唐前期江南东道人口户数的增长是惊人的,而且也表明,唐前期较荒芜的沿海地区,人口开始聚集,经济开始快速发展。该区域户数大幅度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是该区人口增长的重要原因。早期江南东道经济并不发达,是个地广人稀、草莽丛生的地方。但经过六朝开发以后,江南经济开始迅速发展,高速发展的经济一方面吸引了大批的人来此定居,另一方面则降低了江南东道本地的人向外迁移。当然,北人南迁也是该区域人口增长的原因,但这个因素在唐前期占的分量还不是太重。
其次,唐朝一整套严密的籍帐制度为该区人口的增长提供了保证。由于以前江南地区户籍的管理没有北方严密,再加上江南地方大族隐瞒人口,所以直到隋代,该地区一直存在着严重的“户口不实”问题。唐贞观十四年推行户籍、计帐等一整套严密的籍帐制度,使得江南东道地区长期存在的“户口不实”问题得以扼制。
最后,安定的环境是江南东道地区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安定的环境与人口的增长二者是一致的。自秦汉以来,黄河流域一直是人口的“密集地”,但这一情况却在隋未唐初有了巨大的改变,这一时期由于相当频繁地战乱,户口大减。根据《隋书.地理志》载,隋大业五年,关内道户数为895,605,但在贞观十三年户数却直接降为397,950;河南道大业五年户数为2,791,832,贞观十三年为310,434;河北道大业五年户数为2,143,174,贞观十三年为339,445,河东道大业五年户数为867,342,贞观十三年为264,182,可见这一地区在唐初户口大减,而且幅度相当大,这时候江南道的户数不减反增的情况就相当引人注目,隋大业五年,江南道户数为304,248,但在贞观十三年却为388,600,江南道户数的增长与这个地区相对安定的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三、安史之乱后唐代江南东道地区人口的变化
天宝十四载,胡人安禄山与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叛军一度攻陷洛阳、长安,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爆发后,北人南迁,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二次北方人民的南迁浪潮。天宝时全国总户数为8973634,江南东道户数为1139108,江南东道户数占全国总户数的12.68%;而在元和年间全国户数急剧下降,仅为240万左右,本区的户数也跟着下降,但与全国其它地区相比,则下降的幅度就小多了,在其它区户数下降严重的时候,本区的户数占全国总户数的比重却有了明显的上升——21.32%,更何况,元和的户数统计数据是来源于《元和郡县志》的官方在藉户,这与当时的实际人数肯定是有所不同的,在唐前期就存在着大量的隐藏户数,而在安史乱后“天下残瘁,荡为浮人,乡居地著者百不四五”,可见在唐后期户口的隐漏现象更为严重,所以这里的户数是不包括地方州县控制大量的浮寄客户以及流向山林、寺院、地主田庄、城市的逃户。由此我们可知,在元和时期,江南东道地区的户数远远不此于50多万,是当时重要的人口聚集区。
江南东道地区在安史乱后成为重要人口聚集区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首先,在唐前期本区经济大幅度的发展,良好的经济基础为本区人口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再次,安史之乱的爆发让北方陷于战乱之中,在淮河以南的活动相当有限,更未进入江南;最后,北方的大量移民对本区人口的增长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有大量的史料证明安史乱后,黄河以北及淮河流域的人口流向长江以南,包括江苏南部、浙江、福建全省的江南东南东道地区也是人口南迁的重要迁入区之一。叛军从北开始南下,使得“中原失守,族类逃难,不南驰吴越,则北走沙朔。”顾况说:“天宝末,安禄山反,天子去蜀,多士奔吴为人海。”李白:“天下衣冠士庶,避地东吴,永嘉南迁,未盛于此。”韩愈道:“当是时,中国新去乱,士多避处江淮间。”史载:“两京蹂于胡骑,士君子多以家渡江东。”杜牧说:“今天下以江淮为国命,杭州户十万,税钱五十万。”,湖州为“十万户州,天下根本之地。”梁肃:“当上元之际,中夏多难,衣冠南避,寓于兹土,叁编户之一,由是人俗桀杂,号为难治。”据上面的史料,我们可知江南东道地区确实是安史之乱期间北方移民最多的地方之一,虽然我们知道北方移民对本区人口的增长有着重要作用,但如果把北人南迁视为该区人口降幅不大的唯一原因却是夸大其作用的,因为从本文的前部分就可知,在唐前期,江南东道地区就在全国的户数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因而安史乱后江南东南地区占全国户数比重的增长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北人南迁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唐代江南东南地区人口的增长促进了该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首先,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人口的变动与经济的发展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作为生产力重要要素——人口的推动,人口的南迁与经济的南迁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同的。其次,推进了江南东道地区文化的发展。人口的南迁不仅带动了经济重心的转移,也使得唐前期以洛阳、长安为首的文化中心也开始向江南地区转移。文化本来就很发达的两浙地区本文暂不提,转变最为突出的是偏远的闽中地区,唐代中叶,科举制已实行了近二百年,闽人仅一人中举就可知闽中地区的文化水平。但在安史乱后,这一情况却发生了改变。安史之乱,北人大量南迁,尤其是北方士大夫、文人的南迁,让更多的闽人认识到了科举的重要性,自此福建的儒学文化也由此发达起来,这从《八闽通志 选举志》中所载唐五代时期,福州进士及第36人,泉州21人,漳州2人,汀州1人,建州4人,总计64人就可见一斑了。
第二篇:唐代美术鉴赏论文
长 沙
理
工
大
学
CHANGSHALIGONG UNIVERSITY
美术鉴赏论文
题 目:
论唐代美术-绘画与书法鉴赏
姓 名:
胡磊
年级班级:
成型1102班
专 业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长沙理工大学
2012 年 5 月 23 日
论唐代美术-绘画与书法鉴赏
摘要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繁荣开放的一个朝代,其美术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和自身持久发展的情况下,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绘画和书法更是其中闪耀的明星,在这一时期更多画的种类开始独立成科并走向成熟,书法方面名家辈出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4号宋体)
关键词:绘画,书法,独立成科,名家辈出
ABSTRACT
Tang dynasty as unprecedented prosperity and opening of a dynasty in Chinese history, their art is constantly absorbing foreign culture and their own context of durable development, have made tremendous achievements in all respects.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is one of the Shining stars, more types of painting during this period began to separate branch and matures, calligraphy masters have and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later generations.Key Words:
Painting,calligraphy,separate,masters
目录
中文摘要………………………………………………………………I 关键词
英文摘要………………………………………………………………II 关键词
1.绪论…………………………………………………………………3 第一章 绘画种类及赏析………………………………………………4
1.1山水画………………………………4
1.2人物画………………………………4
1.3花鸟画………………………………4 第二章 名家书法赏析…………………………………………………5 2.1初唐四大书法家书法………………………5 2.2张旭与怀素草书………………………………5 2.3颜真卿与柳公权楷书………………………………5
结语…………………………………………………6 参考文献……………………………………………7 致谢…………………………………………………8
绪论
唐朝是中国经济高度发达的朝代之一,其对外交往频繁,并广泛吸收各种外来文化。因而其美术方面较之以往有了空前的发展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朝的美术涵盖范围广并且产生了许多新的表现技法,涌现出了一批批流芳百世的美术名家以及一部部传世千古的佳作,大大深化了中国美术的内涵。
学习唐朝美术,吸收其中的思想精髓,有利于我们更深入的体会到中国美术的魅力并进一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第一章 绘画种类及赏析
1.1 山水画
提到唐朝山水画,不得不说一下展子虔这个人,他画的山水层次分明,比例适当,取得了“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的效果,被称为“唐画之祖”。如他的代表作《游春图》,生动的描绘出了明媚的春光以及游人纵情游乐于山水中的欢快神态。此画以青绿勾勒为主,层次分明,刻画十分细致,将春天自然景色的特征以及游人的神态表现的淋漓尽致。
既展子虔后最具代表力的山水画家为李思训和李昭道父子,两人被 为“二李”或“大小李将军”。其中李思训为青绿山水的开创者,他的代表作有《江帆楼阁图》,这幅画构图阔远,刻画细腻,画中人物都表现的栩栩如生。其意境隽永,线条遒劲,色泽明丽,典雅而 富于装饰感,山水的情态被充分的表现出来,耐人回味。李昭道的 代表作为《明皇幸蜀图》,这幅画表现的声势浩大,通过青绿设色,表现出了浓郁的“春”的气息,给人带来一阵阵春意,充满趣味。
江帆楼阁图
明皇幸蜀图
1.2人物画
唐朝人物画十分繁荣,涌现出了许多名家,其中代表性的有阎立本、吴道子、张萱和周昉等。阎立本代表作有《步辇图》,画中竭力刻画了唐太宗和松赞干布的使者禄东赞这两个人物形象,其中唐太宗身着红色便装,雍容大度,面目和善,目光深邃,表情庄重,体魄魁伟。丰满的脸庞,长长的耳朵,细长的胡须,可谓是将唐太宗的帝王之相刻画的淋漓尽致。而禄东赞则是宽阔的前额,脸上布满了皱纹,举止谦恭,眉头微蹙,显示出了他智慧的成熟。
步辇图
吴道子被称为“画圣”,其在使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时,特别注意整个画面气氛的统一与形象具有强烈的运动,他在线条运用上渗透了强烈的情感,富有运动感和节奏感,使形象的感人效果得到大大的提高。其所画人物衣裙飘举,线条遒劲,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誉为“吴带当风”。张萱和周肪以仕女画著名,如张萱的代表作有《虢国夫人游春图》和《捣练图》。画中刻画了不同人物的仪容和性格,人物间的相互关系显得生动而自然,人物各具情态,描绘的极其生动活泼。周昉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技法,描写了当时的“贵族人物”,并通过对人物的一定程度的内心刻画,真实的反映出了生活的一些方面,透露出了社会的内在矛盾。其代表作有《挥扇仕女图》,通过不同的人物身份、动态、思想、感情,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宫廷妇女的忧怨并通过一定的环境刻画加深了这一情绪。
1.3花鸟画 唐朝最具代表性的花鸟画为韩滉的《五牛图》和韩干的《牧马图》,其中《五牛图》这幅画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牛的生活形态和习性,造型生动,形貌真切。作者独具匠心,用粗壮有力的线条去表现牛的强健有力、沉稳和行动迟缓,造型准确,墨色色彩层次分明,使得画面浑厚却不失轻灵。尤其是作者对牛眼神的刻画,将牛既温顺又倔强的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牧马图》由一代花马名家韩干所作,画中马的形体真实生动,作者用细劲的线条勾绘出马强劲有力的姿态,具有唐代独有的雄浑气魄。画中人物衣纹疏密有致,结构严谨,用笔沉着,神采生动,与马的形象相呼应,使整个画面显得气势磅礴,充满震撼力。
五牛图
牧马图
第二章 名家书法赏析
2.1初唐书法四大家书法
初唐书法四大家指的是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和薛稷。这四人在书法上各有千秋,对后人影响极大。其中欧阳询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高,被称为“唐楷第一”。其楷书源于汉隶。用笔、结体都十分严谨,骨气劲峭;于平整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帖,字画的安排紧凑、匀称,间架开阔稳健,被后人称为“欧体”。虞世南学习王羲之书法,其书法与欧书相比,用笔比较平稳,运笔、落笔少顿挫,不见棱角锋芒,搭笔不似欧书严谨。褚在欧、虞的基础上追求结体的
宽绰与用笔的从容力度,其书画细长,有轻重变化,有婉约华美的媚趣。薛稷书法瘦劲妍美,转折处有顿挫,可谓是开瘦金体先声。
欧阳询楷书《仲尼梦奠帖》
2.1 张旭与怀素草书
唐朝的草书取得了重大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草书名家为张旭与怀素。张旭被后人称为草圣,其效法张芝草书,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化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他书写注重狂逸,喜怒哀乐全藏于心,他的字怪而不怪,点划用笔完全符合传统规矩。其书法博大清新、纵逸豪放之处远超前代书法家。怀素从张旭书法,被人誉为“以狂继颠”。其书法如暴风骤雨,闻神鬼惊。他书写时笔画圆转遒逸,运笔上下翻转,起伏摆荡,有疾有速,有轻有重,像是节奏分明的音乐,富有动感。他强调笔断意连、生生不息的笔势,点划之间互
相呼应,实为草书艺术的极致体现。
张旭《古书四帖》
2.2 颜真卿与柳公权楷书 颜真卿与柳公权两人被称为“颜筋柳骨”,分别是“颜体”和“柳体”的开创者,后代效仿者甚多。颜真卿书法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形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其书法在字形结体和用笔上,化瘦硬为丰腴,骨力遒劲而气概癝然,结体匀称平稳,宽博恢弘,用笔凝重,浑厚圆劲,表现出雄健豪壮的磅礴气势。柳公权的书法继承了颜真卿雄壮的特点,避开了颜字肥壮的竖画,将其写得大体均匀而瘦硬,把点画写的好像刀切一样爽利、深挺,同时他还继承了初唐的秀媚书风,创造出了具有自己独特艺术风格的“柳体”。他的书法结体严谨平稳,笔势灵巧劲挺,同时严谨之外又开阔疏朗,体势劲媚,自成一体。他下笔斩钉截铁、干净利落、刚劲挺拔,自出新意。
结语
经过了近一个月的努力,我终于完成了这篇论文,其中还有许多不足,这需要我今后继续改进。和老师在一起的这段时间已经过去了,但老师的教诲依旧在我的脑海中回想,我将永远也忘不了老师那严谨负责的教学态度和您在教学中给我的无私帮助,相信这将让我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金维诺 《中国美术-魏晋至隋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朱关因 《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江苏教育出版社
(3)杨琪
《你能读懂的中国美术史》中华书局
(4)曹卫东 《中国艺术》海潮出版社
致谢
通过这段时间美术鉴赏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虽然仍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继续深入学习。但这已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次主题论文,我进一步加深了对美术的理解。感谢赵晖老师这段时间教我美术鉴赏知识,给我在美术方面打好了基础,这次论文设计是在众多帮助和支持下完成的,感谢给与了我帮助的所有人,是你们给了我完成这篇论文的动力。
长沙理工大学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独立思考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结果由本人承担。
年级与班级:大一成型1102班 论文作者签名:胡磊
2012年5月 23日
第三篇:浅谈唐代山水田园诗(汉语言文学论文)
目 录
内容摘要„„„„„„„„„„„„„„„„„„„„„„„„„„1 关键词„„„„„„„„„„„„„„„„„„„„„„„„„„„1 引言„„„„„„„„„„„„„„„„„„„„„„„„„„„„1 山水诗歌的起源、形成条件及流行时代„„„„„„„„„„„„„2 王维„„„„„„„„„„„„„„„„„„„„„„„„„„„„4 孟浩然„„„„„„„„„„„„„„„„„„„„„„„„„„„5 盛唐山水诗歌的风貌„„„„„„„„„„„„„„„„„„„„„6 结束语„„„„„„„„„„„„„„„„„„„„„„„„„„„9 注释„„„„„„„„„„„„„„„„„„„„„„„„„„„„9 参考文献„„„„„„„„„„„„„„„„„„„„„„„„„„9
浅谈唐代山水田园诗
禚祥凤
[内容摘要]: 唐代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顶峰,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唐诗是最璀璨的文化瑰宝之一,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唐朝分为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每个阶段都代表性的诗歌流派,大体分为四类:怀古诗歌、抒情诗歌、边塞诗歌、山水诗歌。山水诗歌以反映山水田园为主要题材,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流行于盛唐时期,以该诗派的代表人物命名则称为王孟诗派,代表诗人是王维、孟浩然,这一诗派的诗人除王孟外,还有储光羲、裴迪、韦应物、柳宗元等诗人。他们的作品较多地反映了闲适淡泊的思想情绪,色彩雅淡,意境幽深,既能概括地描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事物的形态。
[关键词]: 唐代 山水田园 王维 孟浩然 淡泊
引 言:
山水田园诗兴起于魏晋南北朝。对于山水田园审美的自觉是魏晋对人的自觉同步进行的。只有向内意识到自己的人格个性,才能向外感受自然;只有当人们能领略自身风度,气质,个性的美,才能感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噙”“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美妙,因为人类对内在自我的发现与对外在自然的发现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山水诗的鼻祖是谢灵运,田园诗的鼻祖是陶渊明。
正文:
一、山水诗歌的起源、形成条件及流行时代
(一)、山水诗歌的起源
山水诗是我国古代诗坛的骄傲,其数量之多,品位之高,影响之大,堪称古代文学之最。中国的山水诗始于曹操,此前描写自然景物的诗歌不能算是山水诗。如《诗经》中的景物描写只是为了起兴发端,不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两汉的诗歌只是作为一种政治教化的工具,没有具体的场景描写。曹操的《苦寒行》中出现山水诗句如“艰哉何巍巍”,“树木何萧瑟”,“雪落何霏霏”等。直到他的《观沧海》把自然景物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来歌咏,是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除了“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之外,其余都是对“观沧海”视角的描写,写大海时是对曹操自我胸襟的展示。
中国山水诗始于曹操,经建安六子、二曹的传承,形成山水诗的第一环节。相伴的意象表达方式成为我国山水意象的第一阶段。建安时期的诗歌以抒发慷慨悲越的情怀为主旋律,山水景物与情感结合,出现情景交融的审美倾向。
(二)、山水诗形成的社会条件
魏晋时期形成的政治黑暗,造就的隐逸之风,孕育山水诗的形成,魏晋时代,政治的黑暗,使隐逸之风大炽,士大夫们以山水自然为乐土,往往把生活的理想同山水之美结合起来,诗歌中的山水成分就多起来。晋宋时代,玄学融合了儒学的“名教”和老庄的“自然”为一体,引导士大夫们从山水自然中寻找人生的意义和趣味。因此,借山水体现玄理,成为当时的普遍风气。玄言诗里有了山水的成分,或借景抒情,或寄玄理于山水。玄言诗孕育了山水诗。
东晋南渡后,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士族们的物质生活更加优越,过着欣赏名山大川、抚琴吟啸的悠闲生活,重视审美风度,山水、游宴、田园、游仙、书法、绘画都是这一风度的载体。自然界的山水景物于是成为主要的审美对象出现于作品中。但他们轻山水,重玄思,由寓目山水进入玄思探索。自然展现的生身不息的生命力常引起他们关于宇宙、万物、生命的思考。
到陶渊明时,田园诗兴起,陶渊明寓情田园山水,追求精神的自然超脱。这时的山水是田园诗歌般的山水。
等到谢灵运时,我国真正独立意义上的山水诗出现。作为一名优秀的山水诗人,他完成了由玄言诗到山水诗的转变。这种转变虽不彻底,但给刘宋初期的文坛带来了几分活力。他的山水诗创作正如钟嵘所说“尚巧似”,“寓目辄书,内无乏思,外无遗物”,纵放为娱的游览使他捕捉到了丰富的山水题材。代表作《登池上楼》描写久病初愈后所见的春天景色,以阳春之景反衬自己的阴凄苦闷心情。其中“池塘生春草,柳园变鸣禽”成为历代传颂的名句。其他山水名句诸如“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衰”等等,都是从不同角度揭示大自然的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并以此冲破玄言诗的樊篱,确立了山水诗在文坛的优势地位。山水诗自谢灵运之后成为华夏诗歌的第一表现主题,对古典诗歌的形成影响深远,直接影响了古典诗歌意象方式的形成。
(三)、唐朝的经济政治思想及文化交流推升山水诗达到高峰
谢灵运之后,山水诗创作经谢眺的传承进入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唐朝。张悦和张九龄的山水诗创作是二谢到盛唐王孟山水诗之间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他们创作了大量内容充实,风格清健的山水诗,并继承和发展了二谢山水诗的表现艺术,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为盛唐山水诗形成风骨与词采相结合的理想风貌做出了积极贡献。以王孟为首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们代表了盛唐时代山水诗的美学追求。就是诗追求诗情画意,讲究物我相融,创造优美意境。如王维的《山居秋明》、孟浩然的《秋登万山寄张五》等,用朴实的笔墨如实写来,平淡自然,创造出恬淡清幽的意境。王孟将山水诗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晚唐时期的杜甫,不再描写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而是选择更富有表现力的雄奇壮伟的高山大河,以展示自己饱经沧桑的心路历程。壮阔雄劲是他的山水诗的显著特色,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些诗句气势磅礴,雄浑悲壮。
(四)晚唐山水诗的审美取向
晚唐从文宗开成元年(836年)到昭宣帝天佑四年(907年),大约七十年左右。
这一时期里,社会矛盾尖锐复杂,国势衰落,前景暗淡。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终于使唐王朝走向覆灭。在诗歌领域,由于外部的民族矛盾,内部的藩镇割据和牛李党争,加居了政局的动荡和社会痛苦,这使得晚唐诗人的心灵蒙上了浓厚的阴影。晚唐诗人面对社会的昏暗和衰退,提不起精神,只能伤时悯事。因此杜牧、李商隐等有着深沉忧患意识的诗人在现实面前不能有所作为,只能反复咏叹时代的悲哀与绝望。这是这一时期诗歌的情感基调。而表现在山水诗方面,则是诗人在对山水荒寒意境的吟咏下,将写景与抒情融入一体,蕴涵深刻,并在对山水的描绘中加入对历史的反思和感叹。这一时代山水田园诗代表是“写景融情”的杜牧山水诗和“写意写生”的李商隐山水诗。
二、王维
1.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具有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才能,精通绘画、书法、音乐。王维早年立志于功名进取,写了许多风格雄浑、境界开阔,充满豪情逸气的诗作,其中以边塞和游侠题材的诗歌居多,如《少年行》、《从军行》、《老将行》、《陇头吟》、《使至塞上》等。但在唐
代诗歌史上奠定其地位和最能标志其诗歌艺术成就的,还是山水田园诗。其诗歌的主要内容是反映田园隐逸生活,描写自然山水。如《渭川田家》、《山居秋暝》、《终南山》、《鸟鸣涧》、《鹿柴》、《竹里馆》、《辛夷坞》等,或写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逸,或写自然景物的清幽秀美。2.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1)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是诗情与画意的高度统一。苏轼曾评论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他善于发现和捕捉自然景物的形象特征和状态,以画家的绘画技巧去构图和选择色彩,并将诗人对自然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及精神境界/融入到景物之中,创造出优雅秀美的艺术境界。(2)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其中有些诗在幽邃、寂静、空灵的艺术境界中,直接透入了禅宗佛理的观照,是禅意、禅趣在诗境中的艺术体现。(3)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既有陶渊明诗歌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也有谢灵运诗歌的细致精工的刻写。语言清新明快,洁净洗凝练、,是朴素平淡与典雅秀美的完美结合。而且语言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三、孟浩然
1.孟浩然是与王维齐名的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山水诗居多,或写游历所见各地山水景色,或写家乡自然风光。其中往往在抒写孤高的情怀中夹杂着失意的情绪,在以景自娱中融入了旅愁乡思的情怀。如《宿建德江》、《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江上思归》等。他的田园诗主要是写隐居生活的高雅情怀和闲情逸致。如《过故人庄》、《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等。2.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1)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的风格大多是平和冲淡,清新自然,不尚雕饰,而又能超凡拔俗。沈德潜评论说:“孟诗胜人处,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唐诗别裁》)闻一多说:“淡得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唐诗杂论》)他的田园诗写得平淡自然、质朴真淳,富有生活气息,如《过故人庄》农家的淳朴生活和乡村的自然景色,在淡淡的笔墨中都表现得十分自然而亲切,深受陶渊明的诗风影响。但孟浩然的山水诗也有写得气象雄浑、境界阔大的,如《临洞庭湖赠张丞相》。(2)孟浩然的诗歌语淡而味浓,正如沈德潜所论:“襄阳诗从静悟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他的诗歌善于运用平淡的语言,融入个人的主观感受和情感意蕴,创造出清远拔俗的艺术境界,蕴含了浓厚的诗歌情致韵味。
四、盛唐山水诗歌的风貌
从初唐到盛唐,对诗人性情气之约左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由诗人的门第出身、在朝在野等所标志的身份地位的变化。
重要诗人中王之涣,孟浩然、李欣、高适等都为在宫廷中谋职,而李白、杜甫也仅仅是布衣翰林。可见,初唐到盛唐的山水诗创作由宫廷以内开始向宫廷以外变迁。诗人中不同阶层的人数的对比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士族占多数转变为庶族占多数。严羽在完成《沧浪诗话》后写的《答吴景仙书》中说“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笔力雄壮,气象浑厚”八个大字即概括了盛唐诗歌风貌。
到了盛唐时,山水诗的创作蔚为大观,诗人们对山水的体会更加深刻,把握和刻画山水的艺术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山水诗的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盛唐 山水诗语言清新、韵致高远、格局阔大、气象万千,其风格大致可
概括为两类:一是清,以王孟为代表;一是雄,以李杜为代表。
(一)、“淡雅豪气”的孟浩然山水诗。
孟浩然山水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清淡,闻一多先生在《唐市诗杂论》中说:“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在孟浩然的诗中,这种清淡具体表现为语言的浅淡、意象的疏淡、情感的冲淡。孟浩然的大部分诗都体现出这种特色,但 是他的《临洞庭》却气势宏阔,在他的作品中显得与众不同,这首诗和杜甫的《登岳阳楼》一起成为描写洞庭湖的佳作。孟浩然的山水诗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表现 出朴素自然的生活情调,其代表作如《夜归鹿门山歌》、《过故人庄》、《夏日南亭怀辛大》、《秋登兰山寄张五》、《山中逢道士云公》等,无论是高士形象的塑 造、山中登览的意趣,还是乡村风光的勾勒、偕隐过从的情谊,都既见淡远清旷、超然脱俗的诗境,又不失朴素真诚、生动活泼的生机。
孟浩然尽管才气过人,却机遇不佳,与仕途无缘。他的创作题材主要是写家乡的隐居生活或漫游所见的山水。他也是唐人中较早教授陶潜影响的诗人之一,而且将田园诗同山水诗合流,形成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一代诗风。
孟浩然诗歌的特色集中反映在两方面:
首先,既有田园诗的高雅闲静,又有山水诗的清新境界。即使写的是平常之景,经过他的艺术处理,也会格外优美和谐。例如: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路向江村,我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夜归鹿门山歌》这首诗写日暮天昏时乘舟归鹿门山,途中所见到的情景,通过渡头争喧、江村归人和月照烟树、岩扉松径的描绘,将两种全然不同的的景象糅合在同一首诗中,反映 了诗人此时此
际的乡情及对寥落幽独的隐者所具有的倾慕、向往之意。
这类诗很能体现山水与田园结合的新态势。这种结合有时达到水乳交融、难以句析的程度。诗人将山水景物与田园乐趣巧妙地结合,构思新颖,景物动人,使诗的内容丰富多彩。因此说山水诗在盛唐的 拓展,孟浩然有首创之功,是毫不过分的。
其次,具有雅淡清新、自然朴素的意境美。这是他简朴、自然的生活的真实写照,同风行于初唐的咏物应制之作大异其趣。他诗人因景生情,以情观景,创造出情景交融的优美诗境,也动人地表达了对友人思念不已的情怀。
(二)、“画中写意”的王维山水诗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是一首妇孺皆知的诗篇,作者以其极为洗练、简洁的文字给人们细致生动地描绘出了一种静谧优美的山水画卷。王维的山水诗在谢灵运精雕细刻追求形似的基础上,开始追求“神似”,在山水描写中追求一种空灵的意境,寄寓佛理禅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变化多恣,具有不同的风格与情调.有时气魄宏大意境开阔,有时刻画细腻,引人深思,有时生动逼真,有时含蓄凝练.王维还善于来用多种色彩,生动地表现大自然的景象,如<辋川别业>“雨中草色绿甚染,水上桃花红欲然”“灰白的雨幕,碧绿的草地,粉红的桃花,交错组合,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山川春晓图,确实是诗中有画”,令人陶醉。
王孟的田园诗都具有颇高的审美价值,丰富了当时的诗坛,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是唐诗流派中最璀璨的文化瑰宝之一。
结 束 语:
“深厚博大的思想,通过最浅显的语言表现出来,才是最理想的诗。”时代各种因素有机而完美的结合造就了唐人的诗歌,唐人的作品也完全不同于过去的任何一个时代,形成前所未有的情调,更为开辟中国诗歌的全新时代作出了最伟大的贡献,令后人叹为观止。唐代山水诗歌多方面地抒写了人们的生活境遇和精神世界,充分展示了近三百年广阔而具有立体感的生活画卷,无论从情感展现的丰富与深刻,还是审美格式的创新与完善,以及意境的优美、旋律的和谐,等等,都有着历代诗歌所不可企及的历史成就,承担着中国诗歌史上最为丰富的文化意义,并且经受住了时间的冲刷和历史的淘汰。
注释:1.《陶渊明论集》钟优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33页。
2.《王维后期山水田园诗诗境说略》陈小玲,《黄冈师专学报》1995年第2期,第19页。3.《唐诗史》(下册)许总,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版,第215页。4.《大历诗风》蒋寅,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22页。
参考文献:1.《逐臣与唐诗》尚永亮,《古典文学知识》(南京),2001年第1期。
2.《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3.《唐诗美学探索》张庆福,华文出版社2000年1月版。4.《杜甫诗选注》萧涤非,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6月版。5.《唐诗审美艺术论》何方形,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版。
第四篇:杨小慧唐代友情诗赏析论文
孔子说:“诗可以群”(《论语·阳货》),即是说诗歌可以表现、反映、沟通、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中国古代,特别是唐代的诗歌中,友情诗占有相当大的比例。①朱光潜先生说:“中国叙人伦的诗,通盘计算,关于友朋交谊的比关于男女恋爱的还要多,在许多诗人的集中,赠答酬唱的作品,往往占其大半。”②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先生甚至认为友情诗是“中国诗歌最为重要的主题”。
通读唐代友情诗,我们不难发现友情一如荒漠中的甘泉,涓涓地流淌在诗人心田,滋润着他们的生活,增加了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友情和亲情、爱情一样,在他们的生活、生命中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生活上,朋友之间相濡以沫,有福同享。当一方在生活上遇到困难时,另一方会给予无私的接济、援助;在仕途上遭遇迫害、打击、贬谪、流放时,另一方自会挺身而出,伸出热情的手。友情如同暴风骤雨中的一把伞,会给诗人遮挡一些恶风苦雨;在精神上,互相安慰,以求得孤寂灵魂的共鸣。越是感情细腻的人,越能深切地体验到孤独;越是超越流俗的人,越能深切地体验到孤独。从一定意义上说,诗人就是孤独的深切体验者。是故,陈子昂独立于幽州台上,“念天地这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李白对案难食,自觉“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将进酒》)虽时代不同,个人的遭际不同,但他们都体会到了一种深切的孤独,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旷世孤独。孤独中的人比常人更渴望理解,渴望友情“嘤其鸣矣,求其发声”(《诗经》),是历代诗人的共同心声。真诚的友情能够给诗人带来莫大的安慰。“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固是不争的事实,但它只是事情的一个侧面,同时亦有诸多文人相亲的美谈。李白与杜甫,韩愈与孟郊,元稹与白居易莫不共同谱写出一曲曲相亲、相逢的动人乐章。
一、友情诗的分类
翻检唐代友情诗,既有分别时的叮咛,亦有身处异地时绵绵的思念,还有永远失去友人之后的酸楚,根据诗的思想内容,大体上可分为送别、怀远、追悼三类。
(一)、送别诗
有相逢就有离别,出现了或许是偶然或许是必然的相识,经过了或许是短促或许是漫长的相处,产生了或许是热烈或许是平淡的情感,一旦到了分手的时刻,则必然激起情感的涟漪。江文通一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赋》),令无数后之来者慨叹唏嘘。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别,山川阻隔,天各一方,音讯渺茫,故古代诗人特别重视送别仪式。
1、折柳送别
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那随风飘舞的千丝万缕的柳枝与那“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是何等相似。看到柳,即生离别之意,“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意,这是一种长期文化沉淀的结果。以柳喻情,以柳代言,折柳送别这一
古老的风俗最早见于汉代,汉乐府古曲《折杨柳歌辞》写道:“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到了唐代,更是出现了大量的折柳送别的送别诗。诸如“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歌》)“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王之涣《送别》)“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杨巨源《折杨柳》)等
2、饮酒饯别
伤感,是历代送别诗的共同特征,诗酒联姻是古代诗歌的一大特征。在所有古代诗歌类型中,与酒关系最密切的一是咏怀诗,一是送别诗。饯别之时彼此饮酒赋诗遂为常规。所以,我们今天打开唐代送别诗还能闻到扑鼻的酒香。酒既是连接友谊的纽带,又是消解离愁别恨的良药。同相逢的宴会不同,虽然同样有酒,相逢时酒会的气氛多是快乐的,而离别的酒杯中所飘散的则是淡淡的忧伤。“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体现了唐代离别诗的共同基调。唐代诗人把酒与诗与送别互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魅力的“饯别诗”。其中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最为著名。“斗酒诗百篇”的酒仙李白更是把他的离情别绪寄寓到酒杯中,“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诗人似乎和酒总有一种缠绵的情愫。研读其他诗人的送别诗,也无不飘散着醇厚的酒香。“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今日送君经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离恨如旨酒,古今皆饮醉”(贯休)、“醉别江楼橘柚香”(王昌龄)。
3、含泪离别
唐代送别诗歌中以“泪” 的相送出诗句绝不亚于“柳”与“酒”。譬如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可谓写得沉痛而情深,被后人评曰:“真可为黯然销魂。”、“真一字一泪也。”还有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如君那可别,老泪欲沾衣”等诗句也是描写了离别时刻那种不舍之情,催人泪下,感人肺腑。亲朋好友离别之时,大多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但王勃不然,与好友离别时却表现出坦然的胸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高适的《别韦参军》与此同出一辙,“丈夫不作儿女别,临歧涕泪沾衣巾”。诗人淡化离愁,转换语气,格调明朗,洋溢着一种慷慨阔达的气概。
(二)、怀远诗
怀远诗大都是献给身处异地的知心朋友的歌。在真正的朋友之间,岁月不是冲刷记忆的滔滔江水,而是一层层涂抹记忆的浓墨重彩;空间不是阻隔友谊的高山峻岭,而是净化友谊的过滤器。李白与杜甫之间,元稹与白居易之间的怀远之作是唐代怀远诗的缩影。怀远诗意在传递对远方友人的怀念与关切,它投射出比送别诗更为深痛的情感色彩。诗人们思朋友之所思,急朋友之所急,苦朋友之所苦,地域的阻隔使友人的形象愈加明晰,使彼此的交情愈加深厚。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杜甫之《春日忆李白》、《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不见》等诗篇是两位伟大诗人之间的深厚友情的见证。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白
我来竟何事? 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李白与杜甫的交谊是中国文学史上珍贵的一页。现存的李白诗歌中,公认的直接为杜甫而写的只有两首,一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另一首就是这首诗。
天宝四载(745)秋,李白在鲁郡送别杜甫,从那种充满着友情与欢乐的生活中,独自一人回到沙丘,自然倍感孤寂,倍觉友谊的可贵。此诗就是抒发了这种情境之下的无法排遣的“思君”之情。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诗人一开始用很多的笔墨写“我”──“我”的生活,“我”的周围环境,以及“我”的心情。诗的前六句没有一个“思”字,也没有一个“君”字。读来大有山回路转、莫知所至的感觉,直到诗的结尾才豁然开朗,说出“思君”二字。当我们明白了这个主旨之后,再回过头去细味前六句,便又觉得无一句不是写“思君”之情,而且是一联强似一联,以至最后不能不直抒其情。可以说前六句之烟云,都成了后二句之烘托。这样的构思,既能从各个角度,用各种感受,为诗的主旨蓄势,同时也赋予那些日常生活的情事以浓郁的诗味。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杜甫与李白是情投意合的朋友,李杜之交不同于一般人之间的友情,由于他们是中国诗史上的双子星座,所以他们的友谊中还含有以诗学而结契的成分。在这首诗中,首四句一气贯注,赞颂李白之诗。“诗无敌”是对李白诗歌地位的总评。“飘然思不群”是
对李白诗歌艺术精神的概括。次联具体点出李白诗歌中最大的艺术特征——“清新”与“俊逸”。此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后四句侧重写对李白的深切思念,“五句寓言已忆彼,六句县度彼忆已”(《黄生〈杜诗说〉》。结尾与开施展呼应,把过去、现在、和将来联系起来,总束全篇,余意不尽。
(三)、悼念诗
写作怀远诗时纵然双方远隔千山万水,心中尚有一丝希冀,终于有一天彼此可以重逢。而当一方去世,这丝希冀便被永远地扯断了。昔日的友谊化作遥远的回忆,永无再现之日,于是便出现了所谓的追悼诗。追悼诗是带血的哭诉与呼唤,从诗题到内容无不洒有诗人的斑斑泪滴。如果说送别诗中飘浮着醉人的酒香,那么,追悼诗诗中则浸透了伤心的泪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追悼亡友之日,正是男儿伤心之时。可以说追悼诗是用泪水酿就的诗,它的基调是哀痛,是撕肝裂肺般的哀痛。
哭刘蕡
李商隐
上帝深宫闭九阍,巫咸不下问衔冤。黄陵别后春涛隔,湓浦书来秋雨翻。只在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平生风义兼师友,不敢同君哭寝门。
刘蕡因大胆抨击宦官,指陈时弊而遭到宦官的嫉恨和打击,也正因为如此,才获得了包括李商隐在内的正直士人的同情和敬重。沁刘去世的噩耗传来之时,诗人悲愤难抑,接连写字数首诗悼念好友。刘是其中的一首。首联写友人一生含冤负屈,一片赤心未被帝王明察。次联回忆去岁生离相思,哭诉如今死别之哀痛。颈联恨自己无法用文字表达出对友人的情意,无法使友人还魂复生。尾联对刘的风度节义深表钦佩。诗人与刘的友谊,并非公公建立在个人的好恶之上,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心、使命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这样的友情是高洁的,是光明磊落的。诗人之所以哀伤,不仅仅是出于个人之间的私情,同时也是为国家失去栋梁之才而痛心。全篇感情激切,气格苍劲,字字沉郁。再如杜甫的《别房太慰墓》
别房太慰墓
杜甫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诗人公务在身,行色匆匆,犹不忘前往老友孤坟告别。杜公以一片赤心待生者,亦赤心一片待死者。“近泪无干土”,极写杜公之哀痛。“低空有断云”是景语亦是情语,断云孤飞,空旷而落寞,一如诗人凄惨的心境。“对棋”句以谢安比房术尉,显出房太
尉之风流儒雅,宽怀大度,是国之栋梁。“把剑”句以季札自比,标明自己对老友的感情生死如一。最后两句一写见,一写闻,但见林花飘散,唯闻莺啼如泣。虽然没有直接定局表,无限情和意尽含景色中。可以说,全诗旨在表现对亡友的一往情深。情,在泪水打湿的土地上;情,在断云孤飞的低空中;情在飘零的花瓣上;情,在啼哭的莺声里。
二、友情诗的艺术手法
翻检唐代友情诗,其情感基调多带有哀伤的意绪,这种从送别诗开始的伤感,至怀远诗中的沉痛,再到追悼诗中的哀痛,在逐层深化,越来越浓,最终浓郁到无法化解。诗人们在抒发心中这些情感时,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使用比喻。
1、直抒胸臆
好友分别,离情别绪自是深重,深情厚谊不吐不快,所以,在唐人的友情诗中,有很多是直抒胸臆的作品,如高适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闪途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直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写真诚情谊,全是肺腑之言而毫无保留阻碍,慷慨悲歌,一吐为快。
再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首二句点明时令、事件,烘托出萧瑟凄凉的气氛。看破似平平道来,其中蕴含着诗人无限的情意。后二句直接抒情:人隔两地,无法饯别、伴陪,情急之中,诗人表示恨不能寄愁心与明月,伴君同去,直到遥远的夜郎之西。
2、借景抒情
当然,直抒胸臆是一种坦诚,是深情厚谊的最直接的体现,但是,深挚的情感又往往是说不尽道不完的二,所以有很多诗人不愿去仰声长呼,而是借助别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找到了借景抒情这一法宝。③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确,景物在有情人的眼中是会变的,它会因人的情绪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在友情诗中,诗人们眼前的景物也都往往附上了浓重的情感的色彩。如李白的《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首联写送别的地点在郊外,青山白水,景色如画,但一“横”一“绕”就把不愿分离的惜别之情借助山水表达出来。中间两联更写离别的深情,颔联想象别后友人的行程,表达了对友人的殷切关怀,颈联“浮云”象征友人行踪不定,“落日”隐喻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尾联情意更切,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整首诗借景抒情,新颖别致不落俗套,感情真挚而感人。
还有一种则是写别后之景,抒离别之情的。如刘长卿的《饯别王十一南游》:
里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友人远去,频频挥手,依依惜别,但诗人没有直抒心中所想,借送别处长江两岸的景物入诗,用一“望”字把眼前景和心中情融为一体,让烟水、青山、飞鸟来烘托自己惆怅的心情,“空”字不只点出被送友人远了,同时写出了此时诗人空虚寂寞之情,五六句写心随友人去了,直到目的地,最后又回到现场,久久不忍归去,无限愁思寄予白苹,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且首尾相应。再如王勃的《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我们只能见到别后之景、别后之境:寒烟渐渐升起,月华慢慢逝去,夜色深沉冷寂,江亭人去亭空。友人去后,诗人顾望留连之状跃然浮现纸上,凄凉寂寞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可谓深得借景抒情、融情入景之妙。
借乐景衬哀情,采用对比的手法,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也是友情诗中借景抒情的一种很特别的表现手法。如许浑《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前两名点明送别后所见江上景色,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惟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的向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将心情托负于物象,以物喻情在唐诗中也常见,如刘长卿的诗《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末一句写友人远去,一叶孤舟顺水而去,实则上更写友人身为逐臣,飘泊无定,正如孤舟,同是逐臣,此情更堪伤怀,读来令人黯然神伤。
以名人作喻在唐友情诗中亦不鲜见,读起来别有趣味。如韩愈的《醉留东野》
昔年因读李白杜甫诗,长恨二人不相从。吾与东野生并世,如何复蹑二子踪。东野不得官,白首夸龙钟。韩子稍奸黠,自惭青蒿倚长松。低头拜东野,原得终始如駏蛩。东野不回头,有如寸筳撞巨钟。我愿身为云,东野变为龙。我愿化作天上的云彩,孟郊变作天上的龙。四方上下逐东野,虽有离别无由逢。
诗人把自己与孟郊比喻为当代的李白与杜甫,而李白与杜甫是情投意合的朋友,以示二人友情如李杜。
4、意象衬情
从古至今时代的更迭,人物的更换,却始终改变不了友人之间真挚的友谊。无论哽令人落泪的离别画面,还是孤寂中对远方朋友的思念,特定的季节,熟悉的时间,相似的地点,都在诗歌中以特殊的意象诗歌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些意象可以使作者的难抒之情、难言之理,由意象婉转得代抒代言。正所谓 “言不尽意,立象尽之”,达到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歌艺术效果。
用作意象的事物很多,可以是时间、季候,也可以是物是场景。各有巧妙。在送别诗中,以意象表达离别时的伤感最为常见。如刘长卿的《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此诗把“江头”作为离别诗的地点意象,此时日暮客散,友人远去,自己还留在江头,更感到一种难堪的孤独,只好独自伤心了,而无情的流水却只管载着离人不停地流去。两个“自”字,使各不相干的“伤心”与“水流”联系到了一起,以无情水流反衬人之“伤心”,以自流之水极写无可奈何的伤心之情。紧紧扣住江边送别的特定情景来写,使写景与抒情自然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情挚意深,别有韵味。
有一种思绪,叫做悲秋;有一种感慨,叫做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秋风惹落叶,落叶点心愁。秋,这是一个惹人相思,惹人心生离别愁绪的季节。傍晚,即使霞光破云,却终究还是要隐没离去,日别西山!就像友人一样,虽然难舍,却还是要分别。傍晚和秋,在离别诗中频繁的出现。它们作为离别诗中常见的时间和季候意象,被一代代诗人所青睐,成为中国诗歌画卷中一朵鲜艳的奇葩。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严维《丹阳送韦参军》
我在丹阳城头,送别你的行舟。此地一别,心隔两岸,彼此牵着离愁。黄昏,离愁更浓,站在江边相遥望。但见寒鸦消失在茫茫江际,惟余江水愁悠悠。
作为唐代诗歌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唐人的友情诗在其思想内容上,大大丰富了唐代诗歌的题材和内容;在艺术表现上,格调或豪放或含蓄,或旷达或深婉,抒情或直露或蕴籍,或借景或托物,用语浅近,不事雕琢,真正体现了“境近意远,词浅情深”的艺术特点。所以,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手法,唐代的友情诗都值得我们认真地学习、深入地研究。
注:
①《朱光潜全集》
第五篇:江南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
江南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
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毕业前最后一个重要学习环节,是知识深化与技能培养的重要过程。它既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的全面总结,又是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全面检验,而且还是学生的毕业资格及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为了保证我校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根据《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报告的撰写格式》(国家标准GB 7713-87)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规范。
一、毕业设计(论文)资料袋内容
毕业设计(论文)统一使用学校规定格式的毕业设计(论文)资料袋。毕业设计资料袋应包括一本毕业设计说明书、一本毕业设计相关资料,相关工程设计图纸(按国家标准折叠)。
毕业论文资料袋应包括一本毕业论文、一本毕业论文相关资料。各材料内容及装订顺序如下,未注明纸张的内容采用A4打印纸。
(一)毕业设计(论文)内容及装订顺序 1.封面(白色铜板纸); 2.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3.中外文摘要或设计总说明及关键词; 4.目录; 5.正文; 6.注释; 7.参考文献; 8.致谢; 9.附录(可选)。
(二)毕业设计(论文)相关资料内容及装订顺序 1.封面(白色铜板纸); 2.选题表; 3.开题报告; 4.译文; 5.原文。
设计图纸。按国家标准折叠整齐,放入资料袋。以上内容全部放入填写好的资料袋内交指导教师查收,经审阅评定后归档。毕业设计(论文)资料袋封面按要求认真填写,字体要工整,卷面要整洁,一律用黑或蓝黑墨水。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以及其他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相关表格资料由学院归档。
二、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撰写的内容与要求 一份完整的毕业设计(论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标题
标题应该简短、明确、有概括性。标题字数要适当,严格控制在25字以内。
论文摘要或设计总说明
论文摘要以浓缩的形式概括研究课题的内容,中文摘要在400字左右,外文摘要与中文内容相同,关键词一般以3~5个为妥,词与词之间以“;”为分隔。
设计总说明主要介绍设计任务来源、设计标准、设计原则及主要技术资料,中文字数要在1000~2000字以内,外文字数以500~1000个左右为宜,关键词一般以3~5个为妥,词与词之间以“;”为分隔。
(二)目录
目录按三级标题编写(即:第1章„„、1.1„„、1.1.1„„),要求标题层次清晰。目录中的标题的内容应与正文中的标题一致,参考文献、致谢及附录也应依次列入目录。
(三)正文
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正文包括绪论、正文主体与结论,其内容分别如下:
绪论应说明本课题的意义、目的、研究范围及要达到的技术要求;简述本课题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说明本课题的指导思想;阐述本课题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正文主体是对研究工作的详细表述,其内容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工作的基本前提、假设和条件;模型的建立,实验方案的拟定;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设计计算的主要方法和内容;实验方法、内容及其分析;理论论证,理论在课题中的应用,课题得出的结果,以及对结果的讨论等。学生根据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性质,一般仅涉及上述一部分内容。结论是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归纳和综合而得出的总结,对所得结果与已有结果的比较和课题尚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开展研究的见解与建议。结论要写得概括、简短。
(四)致谢
致谢应以简短的文字对在课题研究和设计说明书(论文)撰写过程中曾直接给予帮助的人员或单位表示自己的谢意,这不仅是一种礼貌,也是对他人劳动的尊重,是治学者应有的思想作风。
(五)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毕业设计(论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凡有引用他人成果之处,均应按论文中所出现的先后次序列于参考文献中。并且只应列出正文中以标注形式引用或参考的有关著作和论文,引文的标注应在一段引文后的右上角,用小方括号中填写数字表示如:“Buck变换器是单管不隔离型DC-DC变换器中的一种基本结构[8]”,并与参考文献中的序列号相对应。一篇论著在论文中多处引用时,在参考文献中只应出现一次,序号以第一次出现的位置为准。毕业设计(论文)的中外文参考文献应在10篇以上。
(六)附录(非必须)
附录是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毕业设计(论文)的附录中,例如公式的推演、编写的程序等;如果文章中引用的符号较多时,便于读者查阅,可以编写一个符号说明,注明符号代表的意义。一般附录的篇幅不宜过大,若附录篇幅超过正文,会让人产生头轻脚重的感觉。
三、书写规范与打印要求
(一)毕业设计(论文)文字与字数要求
除外语专业和留学生外,一般用汉语简化文字书写。字数等要求如下: 1.设计类(工科):学生必须独立绘制完成一定数量的图纸,工程图除了用计算机绘图外可以有1~2张(2号以上含2号图)是手工绘图;一份15000字以上的设计说明书;参考文献不低于10篇,其中外文文献要在2篇以上。
2.理论研究类(理科):毕业设计说明书或论文字数要在10000字以上;参考文献不低于15篇,其中外文文献要在4篇以上。
3.实验研究类:要完成15000字以上的论文;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包括4篇(含4篇)以上外文文献。
4.计算机软件类:要写出10000字以上的软件说明书和论文;毕业设计(论文)中如涉及到有关电路方面的内容时,必须完成调试工作,要有完整的测试结果和给出各种参数指标;当涉及到有关计算机软件方面的内容时,要进行计算机演示程序运行和给出运行结果。
5.经济、管理及文史类:撰写一篇10000字以上的专题论文(外国语专业论文篇幅为5000个词以上);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包括24篇外文文献。
6.艺术类:撰写一篇500010000字的专题论文;一定数量的参考文献。艺术类专业的文本格式可根据专业自身特点确定,但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的撰写应完整。
7.师范类:参照相关专业要求。
每位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同时要求:1.翻译800010000外文印刷字符或译出5000汉字以上的有关技术资料或专业文献(外语专业学生翻译6000~8000字符的专业外文文献或写出10000字符的外文文献的中文读书报告;艺术类学生也应翻译一定字数的外文文献或写出一定字数的读书报告),内容要尽量结合课题。2.使用计算机进行绘图,或进行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或进行文献检索、论文编辑等。
绘图是工程设计的基本训练,毕业设计中学生应用计算机绘图,但作为绘图基本训练可要求一定量的墨线和铅笔线图。毕业设计图纸应符合制图标准。
(二)格式设置与打印要求
各种材料均有模板,见附件。格式设置要求如下: 1.封面
所有自填项目均为黑体,其中论文题目字号二号,其余项目字号均为小二号。“相关资料”总封面与论文(或设计说明书)封面的自填部分格式相同。
2.论文(或设计说明书)主体部分 字体字号
全文(包括所有的章节题目)的汉字字体为宋体,章节序号、所有字母与数字的字体为Times New Roman。一级标题(指中英文摘要标题、各章标题、致谢、参考文献及附录标题)字号为三号加粗;二级标题四号加粗;三级标题小四号加粗;正文小四号。
标题层次
毕业设计(论文)的正文全部标题层次应有条不紊,整齐清晰。格式如下所示:
第1章(居中,空一格写标题内容)1.1(顶格,空一格写标题内容)1.1.1(顶格,空一格写标题内容)页面设置格式
A4幅面,双面印刷;行距:1.25倍;页码:居中;边距:上下左右各空2cm,装订线位于左侧,0.5cm;页眉:奇数页为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偶数页为“江南大学学士学位论文”,宋体小五号;正文的每一章章节题目为从奇数页面第一行起始。
四、毕业设计(论文)的写作细则
(一)书写
毕业设计(论文)要用学校规定格式的A4纸书写或打印(手写时必须用黑或蓝墨水),手写时文稿纸背面不得书写正文和图表,正文中的任何部分不得写到文稿纸边框以外,文稿纸不得随意接长或截短。汉字必须使用国家公布的规范字。
(二)标点符号(可不参考此规则,按指导老师要求使用标点即可)毕业设计(论文)中的标点符号应按新闻出版署公布的“标点符号用法”使用。特别指出,毕业设计(论文)属科技文献,按国家规定采用“。”,参考文献需使用“.”。
(三)名词、名称
科学技术名词术语尽量采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规范词或国家标准、部标准中规定的名称,尚未统一规定或叫法有争议的名称术语,可采用惯用的名称。使用外文缩写代替某一名词术语时,首次出现时应在括号内注明其含义。外国人名一般采用英文原名,按名前姓后的原则书写。一般很熟知的外国人名(如牛顿、达尔文、马克思等)可按通常标准译法写译名。
(四)量和单位 量和单位必须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标准GB3100~GB3102-93,它是以国际单位(SI)和法定计量单位组成。非物理量的单位,如件、台、人、元等,可用汉字与符号构成组合形式的单位,例如:件/台、元/km、质量浓度g/L。
(五)数字
毕业设计(论文)中的测量统计数据一律用阿拉伯数字。
(六)公式
公式应居中书写,公式较长时最好在“=”处转行,如难实现,则可在+、-、×、÷运算符号处转行,运算符号应写在转行后的行首。公式的编号用圆括号括起放在公式右边行末,公式编号包括章编号与公式序号,如第3章出现的第一个公式,编号为“(3-1)”。公式和编号之间不加虚线,编号中的括号、短划线与数字字体须为Times new Roman,字号为五号。
(七)表格
所有表格要求三线表,上下边线粗度为12,表头与内容之间的分隔线
1粗度为3/4。每个表格应有表序和表题,表序和表题应写在表格上方正中,表序后空一格书写表题。表格允许下页接写,表题可省略,表头应重复写,并在右上方写“续表”。表序编排与公式编号规则相同,如第3章第1张表格序号为“表3-1”,表题、内容的字号均为五号。
(八)插图
毕业设计的插图必须精心制作,线条粗细要合适,图面要整洁美观。每幅插图应有图序和图题,图序和图题应放在图位下方居中处。图应在描图纸或在白纸上用墨线绘成,也可以用计算机绘图。图序编排与公式编号规则相同,如第3章第1幅图序号为“图3-1”,图题、内容的字号均为五号。
(九)注释
毕业设计(论文)中有个别名词或情况需要解释时,可加注说明,注释可用页末注(将注文放在加注页的下端)或篇末注(将全部注文集中在文章末尾),而不可行中注(夹在正文中的注)。注释只限于写在注释符号出现的同页,不得隔页。
(十)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一律放在文后,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要按国家标准GB7714-87规定。参考文献按文中出现的先后统一用阿拉伯数字进行自然编号,一般序码宜用方括号括起。
各类参考文献条目的编排格式及示例如下。1.连续出版物
[序号]作者.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例如:
[1]毛峡,丁玉宽.图像的情感特征分析及其和谐感评价[J].电子学报, 2001,29(12A):1923-1927.
[2] Mao Xia, et al.Affective property of image and fractal dimension [J].Chaos, Solitons & Fractals,2003,15(2):905-910.
2.专著
[序号]作者.文献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例如:
[3]刘国钧,王连成.图书馆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15-18,31.
3.会议论文集
[序号]作者.文献题名[A].主编.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例如:
[4]毛 峡.绘画的音乐表现[A].中国人工智能学会.2001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1:739-740.
[5]Mao Xia, et al.Analysis of Affe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Evaluation of Harmonious Feeling of Image Based on 1/f Fluctuation Theory[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Expert Systems(IEA/AIE)[C]. Austr alia:Springer Publishing House,2002:17-19.
4.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文献题名[D].保存地:保存单位,年份. 例如:
[6]张和生.地质力学系统理论[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1998. 5.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文献题名[R].报告地:报告会主办单位,年份. 例如:
[7]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
6.专利文献
[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发布日期. 例如:
[8]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8,1983-08-12.
7.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 标准代号,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例如:
[9] GB/T 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
8.报纸文章
序号]作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例如:
[10]毛 峡.情感工学破解‘舒服’之迷[N].光明日报,2000-4-17(B1). 9.电子文献
[序号]作者.电子文献题名[文献类型/载体类型].电子文献的出版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的期/引用日期(任选).
例如:
[11]王明亮.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EB/OL].http://,1998-08-16/ 1998-10-04.艺术类专业如有特殊要求,可根据本《规范》,制定出适合本专业特点的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报教务处审批后执行。
具体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模板见附件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