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情况报告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应急管理工作安排部署,成立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完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急体系,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进一步提高,现将我县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县位于藏族羌族自治州西北部,现有常住人口8万余人,辖21个乡镇,87个行政村、1个社区。目前,全县共有地灾隐患点99处,山洪灾害危险区121处,中小型水库1个,水电站1个,危化品生产企业9家、甲醇站2家、烟花爆竹2家,应急管理责任重大。
二、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及队伍建设情况
2019年3月,根据行政机构改革方案,由原县安监局、县政府应急办和县民政局救灾职能划转后,正式组建应急管理局,作为县人民政府组成部门,其中县应急管理保障中心、县防震减灾局两个正科级机构划归应急管理局代管,县消防救援大队归口应急管理局管理,原县政府专职消防队划转应急管理局并组建县应急指挥中心。截至今年3月底,我县应急管理局共有编制44人,在编人员43人(其中借调州级单位2名,公安局借用24名,县政府办借用3名),实际在岗人数14人。应急管理局行政其中行政编制6名,工勤人员1名,安全监察执法大队事业编制(参公)3名;
应急管理保障中心事业编制(参公)7名;
县综合应急救援队事业编制27人。局下设办公室、应急管理股、安全监管股,承担县安委办、应急委办和防灾减灾委办工作。同时,为妥善应对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了由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下设安全生产、抗震救灾、防汛抗旱、地质灾害、森林(草原)防灭火等18个指挥部,为启动应急响应、抢险救援、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有序的组织保障,确保了“全灾种、大应急”的工作需要。
三、应急管理预案体系建设情况
为确保各类突发公共事件能快速高效、有序地组织应对,我县高度重视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截至目前,已启动全县总体应急预案编制修订,防汛、地震、自然灾害等应急预案已完成修订。县应急委按照各部门职能职责编制和修订完善相应的应急预案,厘清应急委成员单位之间“防、救、治”的关系,同时要求各乡镇、企业修订完善各自应急预案进行,初步形成了“优化、协同、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我县拟于5月上旬开展汛期自然灾害应急演练桌面推演,5月中旬组织开展汛期应急演练,进一步提高全县防灾减灾救灾能力。⠼/span>
四、应急管理救援物资及后勤保障工作情况
一是安排资金100万元,用于全县应急管理工作。其中,应急专项预算资金100万元,用于应急救灾、救援后勤保障。防震减灾专项工作经费1万元,用于防震减灾知识培训宣传、监测和地震应急演练。
二是应急抢险救援物资情况。现有救灾物资储备仓库25处,其中县本级4处21个乡镇各1处。全县现储备有铅丝笼200个、沙袋6300条、风力灭火机81台、灭火水枪60套、融雪工业盐5吨,储备帐篷、棉被、御寒衣物、照明设备、移动厕所等物资5000余件(套),大米6000吨,面粉600吨,食用油4吨,有效保障突发性事件期间物资供应需求。
三是应急抢险救援队伍情况。现有专业综合应急救援队伍1支10人,职工扑火队1支20人,公安、志愿者、医护、交通、通信、电力等行业应急抢险救援队伍7支649人。
四是应急救援装备设施情况。全县现有消防车4辆、救护车4辆、扑火类工具11500余件(套),发电机27台、短波电台1台、对讲机31部、卫星电话11台、应急通信保障车1辆、应急电力保障车2辆,各类大型救援32辆,救生设施设备千余套,设立县城、乡镇应急避难场所共82处。
五、应急法律法规执行情况
目前适用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安全生产监管执法、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抢险救援两个方面。
2019年执法工作突出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全县共派出安全监管督查组571个,检查企业(场所)909家次,查出整改隐患496项,下达整改指令496项,整改496项,投入整改资金253万元,整改率100%。同时加大安全生产执法力度,从事后处罚向事前防范转变,2019年立案查处4起,罚款6.2万元,有效杜绝了群死群伤事故发生。2019年“8·20”特大洪涝泥石流自然灾害时,县防汛指挥部依照有关法规和应急预案启动三级应急响应,随着州应急委启动二级应急响应后,依照规定又调整为二级应急响应,并依法及时采取交通管制,对县内滞留游客进行疏散转移,开展应急抢险救援工作。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安全生产工作仍然面临严峻的形势,一是风险隐患多。我县多数生产经营单位仍属劳动密集型、人员密集型企业,“低小散乱”现象还较为突出,加之企业分布在全县各地,地处深沟,距县城最远的企业近百公里,导致管控难。二是地质灾害威胁范围广。目前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589处,其中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10处,近年来,地震、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全县防灾减灾工作形势不容乐观。三是企业安全投入不足。境内企业有的建设年限较长,设备技术较落后,安全生产技改投入大,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企业一线员工多是当地的村民,文化素质整体偏低,企业管理也面临具体困难。四是安监技术力量薄弱。当前,我县安全生产工作主要还是靠“运动式”大检查来推动,对工业园区危险品化工企业和境内6个加油站缺乏危化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无法有效进行监测预警。五是跨区域应急联动机制不健全。由于涉及面较广,导致部门与乡镇之间开展联合演练、合作交流少,一旦发生跨区域、大范围自然灾害或突发性事件,应急响应及救援速度将受到极大影响。
下步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应急管理工作,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在应急装备配备方面。建议省上级在应急指挥车辆、应急通讯设备、应急指挥包等应急装备配备上给予基层更多支持。二是在应急能力提升方面。建议上级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加强应急管理系统人员培训,并在预案编制、制度规范等工作业务上给予更多指导,加强应急管理队伍建设。三是在应急资金保障方面。受地质地貌和“5·12”地震影响,我县地质灾害多发易发频发且隐患点多,今年“8·20”山洪泥石流灾害导致全县32947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31997.64万元。后期恢复重建资金需求量大,但本级财力有限,建议上级在应急资金保障上给予更多倾斜和支持。四是在应急平台搭建方面。地处州的腹心地带,是连接、、、、等市县的咽喉要塞,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建议上级适时在我县开展州级层面的大型应急演练,提升综合应急管理能力,从而建立健全全州跨区域应急联动机制。
第二篇:大力提高质监部门应急管理能力
大力提高质监部门应急管理能力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推进经济社会改革发展中的实践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融合的创新理论结晶。它更加鲜明地阐发了无产阶级政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和执政要求理念。作为肩负监督把关、公共维权的政府机构,我们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就应进一步强化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和政治建设快速发展的新形势,紧紧围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履职尽责,尤其是要紧盯公众需求热点,强化应急管理能力,守住公共权益安全底线,预防和处置好突发公共事件,为国泰民安提供坚实的质监保障。
一、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公众对质监工作的新需求,切实增强质监部门应急管理、服务公众的责任意识
当前,我国综合国力持续快速提升,被国际盛赞为“盛世中国”。在物质条件不断改善的同时,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监督也更加开放、深入、透明。质监部门由于服务领域广泛,从生产资料检验到日常消费品准入,从外-1-
贸进出通关到家电下乡产品把关,所涉及的每一项业务都关乎生产安全、百姓安康。近两年来,“三鹿奶粉”、“农夫山泉”等事关质监工作的突发公共事件,波及全国甚至影响到我国的国际形象,教训与经验都十分深刻。从一定意义上讲,质监工作不是中心却牵动全局,已成为新时期公众议论的热点、上下关注的焦点。因此,质监部门必须强化应急管理、服务公众的责任意识,切实积累和提高处理公众反映问题、处置公共危机的应急管理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用科学发展观统一全体质监工作者的思想,切实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科学政绩观贯彻于本职岗位中,贯穿到具体业务上。每名质监人员都要常思公众利益之重,常省公共危机之害,常想公开监督之威,时刻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应急状态,守好产品安全底线,为国家经济发展、民生祥和安泰提供质监保障。
二、用主动的工作满足公众对质监工作的新期盼,加速构建质监部门应急管理、服务公众的工作体系
从国内外实践看,质监部门在扎实推进标准化、规范化、优质化生产进程的基础上,能否面向产品受众,主动延伸服务,及时处理公众诉求,最大限度地维护和保障公众权益,预防和处置公共危机,是公众对质监工作满意度的“定盘星”。为此,质监部门必须围绕产品终端受众,健全处理公众诉求、应对公共危机的应急管理、投诉接访、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处置安抚等机制,以及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协调机制、奖优汰劣的责任追究机制,从而完善质监工作应急体系,为搞好应急管理、服务公众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实践中,还应结合本地区特点,针对支柱产业、品牌产品、通商口岸,特别是公众日常消费品、公共服务设施等质监工作重点,提早预想预设,制定预防和处置突发公众事件的应急预案,确保胸有成竹,稳妥处置。同时,应适时组织开展应急管理培训和心理辅导,发动和培育质监工作人员,群策群力共同参与应急管理,携手预防和处置公共危机,在实践中提高质监部门应急管理、服务公众的水平。
三、用科学的制度保障公众对质监工作的新诉求,不断提升质监部门应急管理、服务公众的整体水平
制度带有根本性。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并坚持不懈地推进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改革与实践。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国家质监总局也积极适应时代要求,于2005年以行政令的形式,制发了《国境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出入境检验检疫应急处理规定》,特别是在应对SARS、猪流感和奶制品安全监管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及时协调卫生部、商务部、工商总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创建了联合联动机制,出台了一系列行政应急举措,有力地保障了公众权益。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公众对质监工作的新诉求还会继续增加,并呈现出全新的特点。如:诉求群体跨地域,抑或有来自境外的诉求;诉求领域宽范围,从传统实物质量投诉发展到对新兴外包服务产业投诉,甚至对我国现行质监法规产生质询;诉求回应高标准,以国际通行惯例来检验我们质监部门的办事效率、依法行政能力。这些都将对质监工作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质监部门只有增强前瞻性、探索规律性,与时俱进地完善法规体系,并严格依法行政,才能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处变不惊地维护公众权益,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因此,扎实推进质监法规体系化、执法规范化、服务人性化,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不仅事关当前应急之需,更关系质监
部门长远发展。各级质监都应在把完善制度建设,作为管全局利长远的基础性工程抓紧抓好,夯实应急管理、服务公众坚实根基。
第三篇:提高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
提高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
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经济学所预言的“非稳定状态”频发的“关键阶段”。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处于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时,这个发展阶段往往处于人口、环境、资源、公平、效率等社会矛盾的瓶颈约束最严重的时期,这个阶段就是通常所说的矛盾突发期。近年来,我国各类突发事件频繁发生,这类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强、规模大、影响广、危害重等特点,对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为了提高全社会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国务院于2006年1月9日正式颁布了《国家公共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这一方面为公共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应急行动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也对领导干部提高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一、准确科学地把握突发事件的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从这里可以看出,突发事件按照成因可以分为自然性突发事件和社会性突发事件两类。所谓自然性突发事件,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如自然灾害等而引发的事件,而社会性突发事件是指由人为因素所引发的事件。现代突发事件一般有以下几种:由于不可抗力导致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干旱等;因人为因素引起的重大事故,如非典的流行;社会矛盾激化而产生的大规模罢工、示威、社会骚乱、民族冲突等;经济的大面积破产或基本信用制度的崩溃,如华尔街金融危机;敌对势力破坏导致的危机,如恐怖事件、外敌入侵等;国家或国家集团间的冲突或战争。从影响范围来讲,可以分为全球性、国际性、国家性和地方性的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至少应该包括五个基本要素:突然爆发、难以预料、必然原因、严重后果、需紧急处理。这五个要素对突发事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根据突发事件的含义、构成要素以及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复杂性、破坏性、持续性和可控性的特点。不但突发事件的发生是突然的,而且突发事件的发展也是非常迅速的。随着突发事件的发展、演变,它所造成的损失可能会越来越大。因此,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越快、反应决策越准确,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失就会越小。所以,在突发事件中,时间非常紧迫,对时间的把握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突发事件处理的有效性。
如非典爆发、禽流感流行、2008年初的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3·14”拉萨暴力事件、“5·12”汶川大地震等以及乌鲁木齐“7·5”事件等。科学地处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问题已经引起当今世界各国政府、社会乃至学术界的高度关注。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与综合国力的不断增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同时,保证一个安全、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空间是政府的重要任务。有效、及时地处理突发事件,是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关系到国家经济、政治、社会稳定的大局,这不仅是和谐社会的需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基石。如何建立和发展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保证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总结国内外处置突发事件的经验,建立有效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突发事件应对法》确立了科学的管理理念和处置原则
2007年8月30日,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确立了应急管理的核心指导思想,实现了公共管理理念的突破和创新,为我们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应急管理理念。该法确立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起点,以维持社会正常秩序,保证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为主线,以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目标。如该法第一条规定,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并在第十一条规定,有多种措施可供选择的,应当选择有利于最大程度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益的措施。由此看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了整部法律,构成了《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基本法律精神和思想精髓。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强化了防患于未然的危机意识。危机管理专家们普遍认同的是:最好的危机管理就是防止危机的发生。因而,应急管理应该牢固树立预防第一、防患于未然的危机意识,坚持防范胜于处置的原则,尽力将突发事件控制在“摇篮”之中,最大限度降低突发事件产生的负面影响,这也是应急管理中的根本原则。
一、应急管理能力是评价新时期领导干部能力的重要维度
应急管理能力主要是指各级领导干部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处置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领导干部为应对突发事件而实施的一系列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工作过程。其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我们知道,领导者是社会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组织和引导作用发挥得好就可以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成倍地放大。领导者组织和引导作用发挥的前提是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执政能力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这种本领具体表现在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实践中。从近年来统计数据看,应急管理已成为新时期各级领导干部需要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
应急管理能力是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突发事件一般是突然发生并危及公众生命财产、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的公共事件,需要政府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加以处理。当突发事件发生后,必须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置,选择什么样的方案进行现场就助和支持,对于整个事件的处置有决定性的作用。这一方面考验领导干部的决断能力,同时也是对领导干部知识储备、信息容量、科技水平和实践经验等方面的检验。应急管理的本质是非程序决策。因此,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是综合能力的检验。不仅考验领导者的决策能力,也考验领导者对事物发展趋势的预见以及对社会舆论的引导。此外,领导干部与媒体的沟通能力在突发事件处置中也占有重要位置。因此,只有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应急管理能力,才能保证我们党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中始终成为人民群众的主心骨,保证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建设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执好政、掌好权。
一、三、提高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构想
2003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不健全,处理和管理危机能力不强。”对各类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的应急管理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现阶段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期,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科技化、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城市数量和规模显著增长,生态环境显著变化,这些外部因素导致了突发事件的形式、发生概率和影响后果日益增大。在这种大背景下,不断探讨应急管理的方法、体系,不断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一)进一步改进我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内容体系
1.改进应急预案的内容
我国已有的突发事件预案存在的一个共通性问题即是预案内容针对性不强,考虑因素不全,细化程度不够。要完善我国应急预案的内容,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应急预案中应当有对风险的总体描述。第二,应急预案的内容应当有情景描述,而不是简单地罗列必要的内容。第三,注意不同主体制定的应急预案内容之间的协调。一般而言,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不可能由一个单一的部门单独完成,需要许多部门的配合。因此,应急预案的内容应当体现出与上级和同级部门应急预案的紧密衔接,保持与相邻行政区域相关应急预案的衔接。第四,明确应急管理机构、应急队伍、应急活动中的有关组织及其义务。应急预案应包括总则、应急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预防与预警机制、应急处置、后期处置、应急保障、监督管理、附件(包括工作流程图、相关单位通讯录、应急资源情况一览表、标准化格式文本等)等基本内容。
2.完善应急预案的制定程序
应急预案的编制必须基于重大事故风险的分析结果、参考应急资源需求和现状以及有关法律法规要求。此外,预案编制时应充分收集和参阅已有的应急预案,包括上级部门的应急预案、所在地区的总体预案等,以最大程度地减小工作量和避免应急预案的重复和交叉,并确保与其他相关应急预案的协调和一致。风险分析是应急预案编制的基础,我国应急预案制定程序应当包括对突发事件的风险分析和应急能力评估。风险分析的结果不仅有助于确定应急工作重点,还应注意发现应急体系中的缺陷和不足,选择最现实、有效的应急策略。预案应对措施应具体,操作性强;内容完整,简洁规范;通俗易懂,好记管用。同时,为保证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与实际情况的符合性,应急预案必须经过相应机构的评审,同时,应急预案制定单位要建立应急预案评估制度。
3.重视应急预案的修订
应急预案修订的重要性并不亚于预案的制定。由于客观情况经常发生变化,对预案要实行动态管理,不断制定、修订、完善、提高。只有及时对预案进行修订,才能更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机关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势变化,适时修订应急预案。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应急预案修订的条件、程序等问题没有再作进一步规定,然而实践告诉我们,无论预案体系多么周密,都会有新情况甚至全新的事件发生,必须要增强预案的灵活性,以增加现场的灵活处置能力,适应突发事件风险状况和具备更强的应急能力。因此,在发现了新的风险或者有情况显示一项预案已经过时的时候;或者是突发事件发生后暴露出一些之前没有注意到的风险;或者表明有更好的应急程序,都应当及时修订应急预案。原则上各类应急预案应每3年至少修订1次。同时应急预案中应当详细规定预案修订的条件、程序,应
急预案的演练等内容。通过演练使得应急预案获得生命力,通过预案的修订使其获得时效性。
(二)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1.建立系统健全、信息通畅的预警防范体系,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测预警能力建立预警机制是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第一步,也是消除危机的第一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突发事件不会时时发生,但必须时刻做好准备。政府公共管理的目的就是使用少量的钱预防,而不是花大量的钱治疗。做好应对突发事件预警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建立渠道畅通、网络严密的监控系统,收集处理潜在的危机信息。及时捕捉、收集相关信息并加以分析处理,对突发事件及其特点要心中有数,建立信息网络及上报机制,一有异动能及时发现并及时上报。二是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政府工作自我诊断,加强监督检查,提高防范准备。三是建立专家预测机构,提出科学预防方案。大部分突发事件都涉及到专业应对知识,因此应该建立一个有专家参与的应对突发事件的咨询机构,让专家尽早对突发事件做出科学评估。四是完善突发事件分类及标准,建设全民皆知的统一的警报系统,要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把预警信息和处理措施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公众。还要建立专家汇报信息,政府发布信息,媒体传递信息,大众接受信息,畅通无阻的双向警报发布和接受系统,使公众迅速了解危机信息,做到防范于未然。
2.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负责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联动系统
实行统一的领导体制,整合各种力量,坚持效率优先,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协调指挥各种社会力量。应急处置指挥系统是处置突发事件的核心力量,按照突发事件处置客观规律及其要求,尽快完善好三项主要制度:一是明确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和职责分工。明确分工是快速指挥的前提。目前一些地方在指挥处置突发事件中出现的“一窝蜂”现象,根本原因是对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混乱、职责分工不明所致。要改变这种盲目指挥现象,各级政府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分级标准。二是严格实施处置指挥的程序。严格程序是快速指挥的保证,各级指挥机关及指挥人员必须非常熟悉应急管理工作的流程、各个阶段的特点及各种应急条件的运作时限,认真克服那些忽视事件发展阶段的超前指挥、不顾客观条件的盲目指挥和违背科学要求的胡乱指挥等现象,确保指挥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三是依法指挥处置。依法指挥处置是快速指挥的关键,这就要求指挥机关和指挥人员极大地提高自己的法律政策水平、对事件各种矛盾的准确分析判断水平和对违法事件及违法人员准确适用法律的水平,力争杜绝违法处置和错误处置现象的发生。
3.进一步加强突发事件的信息管理,建立信息分析、沟通与公开制度
高效的信息收集和分析系统是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前提,只有及时掌握准确的信息才能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要建立起统一、权威、高效的信息管理制度,尤其是对社会的信息发布制度,该制度包括信息报告、通报、通知与发布制度,信息报告的对象是公众、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要制定一套严格的信息报告程序。通过内部报告制度,使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到达决策层以便有效决策。国家应设专门机构,及时接收、处理信息并迅速、畅通地通报各有关部门。信息通报的对象包括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国内不同的政府部门和不同的行政区域,通知的对象是受事件影响的公民和单位,信息发布的对象是公众和媒体。应急信息不同于国家安全信息,政府应当及时、公开、透明地披露,这样可以降低公众获取信息的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稳定公众的信心。突发事件发生后向社会公众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信息,让社会公众及时准确地了解事态的进展情况是政府的责任。大量事实证明,对突发事件进行及时准确的披露报道,主动引导公众能赢得好的社会效果,也在无形中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反之往往会造成工作上的被动。政府要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定期公布真实信息,同时规定信息发布的时限、程序和具体内容。对那些需要社会公众知晓的信息进行公开披露,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把有关信息传达给社会以及全社会成员。
4.建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学习评估机制和全社会参与机制
(1)要建立起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学习和评估机制。发现、培育,进而收获潜在的成功机会,就是危机管理的精髓;而错误地估计形势,并令事态进一步恶化,则是不良危机管理的典型特征。[3]加强对政府各级官员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理念的培训,要让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理念进入每一个管理者的常态思维中,让每一个管理者常怀危机感和忧患意识,进一步明确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加强统一协调,杜绝职责不明和无人管理的情况发生,从而不断增强应对各种危机的技术和能力。对政府来说,每一次突发事件后,都应对突发事件处置的结果进行评估、分析,查找本次处置的不足,总结成功经验。通过认真细致的分析,提出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方式方法、组织机构、运作程序、技术标准等方面的改进意见,弥补原有的应急处置的缺憾与不足,最大限度地杜绝和减少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2)培养公民应急意识和技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信心和承受力,在全社会培育危机意识和合作精神,完善应对突发事件的全社会参与机制。一个国家公民应急意识和技能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政府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及国家应急体系的效率,培育全国公民的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已成为每个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处置突发事件来说,社会公众既是我们保护的对象,又是我们提高处置能力的源泉。因此充分调动公众的正确参与和紧密配合的积极性,是建立健全处置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一是经常进行突发事件形势教育,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积极做好应对的各种准备。要尽快建立覆盖全民的公共安全教育网络体系,全面系统地开展多形式的公共知识的普及教育,切实提高公民公共安全知识和突发事件的应对技能。二是深入进行法律政策教育,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和自律意识,自觉按照国家法律政策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集体与国家、局部和全局的利益矛盾,并能够正确识别突发事件的性质,防止恐慌、盲从的现象;
三是有的放矢进行避险常识的宣传和培训,不断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增强应对危机发生的信心和承受度;四是组织公众参加处置突发事件演练,让他们切身体验各种突发事件的现场环境,基本熟悉政府处置突发事件的主要程序及要求,从思想上、物质上和自救上做好各种准备,形成比较强的社会整体危机应对能力,确保政府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提高领导干部应急管理能力的思路
(一)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在新时期的具体表现。要有效应对突发事件,首先就要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水平。对突发事件的处置首先考量的是领导干部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自身规律,突发事件的“突发”,并不全是突如其来,其出现之初,总会有这样那样的迹象。有些领导干部之所以在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方面处于被 动,对复杂问题处理不到位,主要在于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缺乏规律性的认识,对待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缺乏敏感性。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真正成为学习型的干部。既要讲学习,又要重学习,勤学习。只有不断学习各种理论知识,不断提高其理论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才能在实践中善于用科学的方法对突发事件进行干预和控制;才能在非程序化的决策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应急管理中临危不惧,勇往直前。
(二)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应变能力。从近几年各地突发事件的处置情况看,凡处置比较成功的案例,均表现出应变性强的特点。比如,从新闻应急的意义上看,2008年12月5日发生在山西洪洞的矿难新闻处置就比较到位。12月6日上午,省委宣传部接到事故通知,当时的部长、常务副部长迅速对新闻应急工作进行安排:一方面,协调人民日报、新华社记者共同赶赴事故现场,通过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及其新闻网站刊发第一个事故消息稿,然后滚动发布消息;另一方面,要求临汾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在洪洞县建立新闻中心,接待闻讯前
去采访的媒体记者。当日下午2点左右,由事故处置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审签的有关事故的第一个消息稿通过新华网和人民网刊发。同时,发送给中央、省直主要媒体和洪洞新闻中心的记者。当晚夜半,内容更为全面准确的第二个消息稿从上述通道发出,与此同时迅速在网上建造了一个“事故及抢救现场”。事实证明:山西的这次新闻应急对稳定民心、保持社会稳 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对突发事件的性质、发展趋势、社会影响等做出准确及时的判断和评估,并做出敏锐的洞察与反应,是从最坏处着眼争取最好结果的根本前提。因此,领导干部要在日常工作中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要通过预案编制管理、宣传教育、培训演练、应急能力脆弱性评估等,做好各种基础性、常态性的管理工作,从基础的层面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同时要经常性地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的教育训练和现场模拟演练,使各级领导干部熟悉掌握处置突发事件的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和方法等。对已处置的突发事件,要认真回顾反思,既要总结经验,又要查找不足,不断提高应对的方法和技巧。同时,在日常工作中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率先提高执行力、公信力和感召力,逐步形成“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应急本领。
(三)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如前所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迅猛发展,领导干部面对新的施政环境和矛盾。就突发事件而言,突发就是意外,就是预料之外,每一个突发事件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在这里也许我们常常没有经验可循,那么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创新。资料显示:日本企业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有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家队伍。近年来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也是靠创新走出国门的。因此,不断培养创新意识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应急管理能力的有效手段。突发事件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不可避免,为了防止突发事件转化为危机事件,在应急处置中必须把创新意识贯穿于每一工作流程中。从对民众善意疏导、正确激励,到应急处理的有序组织,都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此外,领导干部要抽出更多时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要虚心向群众求策问计,从群众那里获得聪明才智。要通过工作专题分析会、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进行创新性探讨。要不断尝试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的新方案,善于在实践中洞察事物态势,锻炼自己的预见能力。面对突发事件苗头要做到驾驭大局,信息灵通,争取在事件发生之前熄灭“导火线”,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效处理突发事件的创新道路。
第四篇:县基层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附件1:
**县基层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情况的报告
根据水利部水资源司关于开展基层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调研的通知(资源管函[2015]6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基层水资源管理能力实际情况,由于乡镇水资源管理尚未设立管理机构及相关管理人员,现就**县水资源管理能力情况做如下汇报:
一、基层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情况 1.机构与人员构成:
水资源(水土保持)管理办公室人员构成:
经**字[2004]106号核定,水资源(水土保持)管理办公室为县水利局管理的正股级单位,核定的事业编制人数为4名,其中1名为管理人员,2名为专业技术人员,1名为工勤人员。水资源(水土保持)管理办公室现有在编人员4名,1名为管理人员,2名为专业技术人员,1名为工勤人员,从事水资源管理工作的人员实际有2名,1名从事水资源管理具体事务,1名从事行政审批管理。
乡镇水利站人员构成:
乡镇水利站没有水资源人员编制,具体是没有水利站的人员1人从事水资源管理工作,主要负责工程建设管理,负责水资源规划及管理、水环境、节水等涉水事务管理,防汛抗旱等工作。
2.工作条件及经费保障
为更好管理水资源工作,**县水利局安排了水资源管理单独的办公场所,并更换了办公电脑,配备了独立的打印机,在对取水户进行验收时、收取水资源费时均有专用交通工具水利执法车贵G5107;
在水利部及省厅号召下普定县水利局局党组选派主要从事水资源管理的人员积极参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相关培训教育;相关培训、办公用具、水资源相关法规宣传以及普定县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经费普定县水利局均想方设法筹集解决。我县“三定”方案出台后,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全额管理。
3、机构管理能力建设的主要做法
我局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取用水户取水总量进行管理,对超过批复取水总量的单位将严格按照水资源费征收管理规定的相关政策执行,在这块我县尚未有超过批复取水总量的,其次是对在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扬。村里面选好配齐村水管员,村水管员具体负责村内涉水事务协调、管理服务。水管员由村委会推荐,乡镇水利站考核确认,经培训后持证上岗,乡镇水利站及村委共同管理,乡镇财政给予定额生活补贴。其主要职责是:水情观测、现场报讯、组织应急抢险;村内水利设施的日常巡查、维修养护及供水事务协调;组织农田灌溉、抗旱排涝和水事纠纷调处等。
4、机构管理能力建设主要经验
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最主要的一是领导重视,二是机构必须建立健全;三是人员配比要合理;四是各部门分工要明确。在省市相关部门下发相关建设节水型单位、节水型学校、节水型企业的通知后,我县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并按照要求转发省市文件到相关县科局学习并领会精神,并确定了我县第一批建设节水型单位。以水利局为带头单位,我单位制定了节约用水的标志牌,粘贴在单位显眼的
位置和洗手间里面。
二、基层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职能与分工方面:水务一体化改革,**县城乡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维护等职能职责任然是以前负责的单位负责,水利局从事水资源管理的人员少,这达不到水资源管理人员专业化,规范化。开展专业培训少。
2.队伍建设方面:随着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水利工作建设,然而普定水利专业人员较少,在人员分配上,从事相关水资源管理工作的人员实际人员仅2人,1人为事业编制人员,一人为工勤编制人员,工作任务繁重,乡镇水利站的人员参与水资源管理力度不够,人员专业性参差不齐。
3.保障机制方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是水资源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我县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从事水资源管理的人员不足;财政经费紧张,投入难度大,激励、惩罚机制不健全,运行、保障机制不够到位。
4.履行职责方面:一是履行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相关组织及管理工作,二是当前条件下可以做好新建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审批工作、取水许可审批,个别取用水户的取水计量监测;三是受资金、管理人员较少及工业企业配合程度的影响,在分行业用水统计、水资源保护、取用水计量监测等工作上较难开展工作;四是由于节水型社会建设相关标准缺乏统一学习,在节水技术产品推广及节水型社会相关建设标准上无法进行指导,暂时不宜涉及管理与指导。
三、加强基层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意见和建议
1.出台增设乡镇水资源管理机构相关政策,将其列入水利部门垂直管理,最低设置3人以上的乡镇水资源管理服务体系;建议重点加
强基层水资源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业务及新形势下节水型社会如何建设,按照什么标准进行建设等相关的培训;加强取水许可职责的重要性,将水资源管理作为行政管理措施,并将取水许可证进行年审制,将取水许可年审列入各企业延续办理相关营业的前置条件。
2.加大基层水资源管理相关的资金投入用于水资源保护以及节水型器具推广与建设上,落实相关水资源管理的技术设备等。
3.下放取水许可办证的受理权限至乡镇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乡镇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加强辖区内巡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与县级水资源管理机构对接。
4.希望上级部门将水资源的保护、节约、管理等工作列入与水利基础设施并重,加大相关财政支持;其次加强违法取水相关的惩处力度法律法规等政策的出台;将基层水资源管理办公、人员、技术设备、资金投入等完善的情况列入政府考核。
**县水利局
2015年
第五篇:管理能力
管理能力、策划能力和推广能力,同时要求其人际能力强,才能很好地完成运营总监的各种职责。其职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负责建设和发展运营团队,组织开展员工队伍培训
(二)整体负责品牌运营管理,包括旗舰店、商场专柜等在内的品牌管理、服务规范、营业培训、形象管理及商品与价格管理工作。
(三)负责所辖区域的整体市场工作计划的制定、部署及监督实施,提升品牌在所辖区域的知名度和认同度等;
负责所辖区域的库存控制及管理;
负责建立、完善运营相关系统及工作标准;
负责公司各项规章制度在所辖区域的贯彻执行。
负责推动所辖区域的渠道拓展;
负责协调处理所辖区域外部公共关系(政府、重要客户等)。
(四)负责公司市场部门(营运、品牌策划)制度规范,负责组织及监管市场部关于对外合作、渠道管理、媒体合作、推广策划及服务产品开发等相关工作的落实。
(五)负责对外战略合作品牌的协调、策划、组织与合作实施工作,负责大型重点装修工程洽谈、管控与形象创新工作,行业品牌竞争格局分析与竞争策略规划,品牌产品概念策划与推广方案设计,行业媒体合作伙伴的跟进。另外,运营总监的工作还包括制订和执行所辖区域销售计划,完成公司既定销售目标,还需要负责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确保部门系统的有序运行。此外,有些公司的运营总监的工作还有负责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所辖区域销售达成及利润贡献;负责分解工作目标与绩效指标,部署监控中心业务运营,保障目标达成;负责各项财务费用的管理和控制。在开展会时,运营总监的工作又有新的调整,需要进行品牌手册设计、灯片广告、展会布置设计、特装设计等部门支持工作,负责达成总经理交办的项目工作。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运营总监,除了必需的专业能力以外,其要求具备的个人素质都需要很高的水平。比如,其受教育的水平一定要高,要有创新精神和高度的责任心。其专业能力方面,也要求具备丰富的现代化企业运营管理能力和策划能力。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对企业提出独到可行的见解和对所在行业的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