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产业扶贫存问题和建议(共五篇)

时间:2020-11-16 12:00: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于产业扶贫存问题和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于产业扶贫存问题和建议》。

第一篇:对于产业扶贫存问题和建议

产业扶贫作为开发式扶贫,是提升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带领贫困人口增收致富的关键方式,同时也是巩固脱贫成效、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治本之策。通过对察哈尔右翼后旗产业扶贫实施情况进行调研,了解到察哈尔右翼后旗产业扶贫经过实践探索积累了政策引导、组织带领、本地企业带动、运用本地资源打造特色产业等脱贫致富的经验,第一文档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关于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历史使命。在过去的实践当中,各地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即“五个一批”,有效地解决区域内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脱贫问题。其中,“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就是把产业发展作为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实践充分证明,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头戏”,是贫困户摆脱贫困的有效途径,是扶贫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产业扶贫工作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分析与解决产业扶贫的问题,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

一、产业扶贫已取得的进展

目前,产业扶贫取得的进展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产业扶贫推动了贫困地区经济结构转型。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不仅能促进本地区农村减贫,还可以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促进邻近地区农村减贫,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也有助于本地区和相邻地区的农村减贫。

二是产业扶贫为贫困人口就业创业提供了平台。产业扶贫带动农户参与到产业化经营,参与者的积极性是扶贫有效性的保障和支撑。产业扶贫既能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又为老弱病残致贫人员提供在就业机会。

三是产业扶贫促进了农村基础生产设施的改善。精准扶贫实施的以来,国家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不仅提高了贫困地区人群抵御风险的能力,而且使得贫困地区自身发展的脆弱性和风险大大下降,还为贫困人口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四是产业扶贫促进了扶贫企业自身发展。扶贫企业是产业扶贫的追踪要参与主体之一,产业扶贫企业的良好发展关乎贫困人口的脱贫稳定性。

五是促进了贫困地区生态改善。随着产业扶贫精准度和科学度的不断提高,其对于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一些贫困地区实现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二、新时期产业扶贫新背景

当前,我国农村贫困格局和扶贫环境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就决定了在步入历史新阶段的关键时期,产业扶贫的目标、方向、重点等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一重大转变。

我国贫困整体格局有所转变。2020 年后在长期困扰中国农村原发性绝对贫困全面终结的同时,农村贫困将呈现新的格局,相对贫困将会愈加突出,我们所要面对的不是基本生活困难,而是与主流社会阶层相比,生活处于相对贫困状态的群体。农村贫困从单维收入贫困走向包括资源、能力与机会的多维贫困,且潜存新一代贫困人群,需高度重视贫困代际传递。

我国扶贫环境有所转变。自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吹响以来,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基础和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是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专项扶贫、行业扶贫政策,加大了扶贫资金投入和公共服务供给的力度,使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显著提升。二是通过各类产业项目实施,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地区产业缺、起步晚、产业散小弱等问题,农业产业化雏形初现。三是在脱贫攻坚中,紧抓扶志和扶智相结合,激发了贫困人群主动的脱贫意识贫困人口发展能力明显提高。这为后脱贫时代贫困地区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产业扶贫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是各地的产业扶贫同质化现象突出。产业扶贫本来的要求是因地制宜,着力发展贫困地区具有特色和相对优势的产业,达到增加收入减除贫困,乃至最终脱贫的目标。但现实中的各地产业扶贫项目,农业主要以大棚种植蔬菜和特色水果为主,畜牧业则以蛋鸡和肉类为主,乡村旅游则是简单的农家乐,并且常常是整个乡镇都争相上马。产业扶贫的工业项目同质化现象也很明显。

二是贫困地区的人口结构发生变化。贫困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比例高,村庄空心化已成常态,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趋势严重,田地劳作农民以 50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居多,他们缺乏专业的农业技术,吸收新技术能力也差,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农业可持续发展难以保障。面对丧失劳动能力或劳动能力较弱的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如果没有相适应的产业政策,扶贫效果将大打折扣。

三是利益联结和收益分配机制尚不健全。产业扶贫益贫性仍然较低,各地在推进产业扶贫过程中具体实施项目“精英捕获”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地区仍然存在“扶富不扶贫”的问题,有的地方支持龙头企业实施产业扶贫项目,初始想法是让企业带动贫困户发展,企业最初也会提供相应的各种扶持优惠,但同时也需要被帮扶的贫困家庭进行一定的投入,而贫困户自身缺乏劳动力和资金,依旧很难参与企业的实际产业扶贫项目。在这种情况下,那些绝对贫困户难以接受产业扶贫而处于继续贫困状态。与此同时,一些地区贫困户自身参与产业扶贫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足,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等、靠、要”思想严重。最终,这些扶贫项目由于益贫性不足,不仅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扶贫资源,也打击了政府、贫困户等利益相关者发展产业扶贫的积极性和信心。

四、产业扶贫未来发展建议

一是多措并举防范扶贫产业同质化。第一,强化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地方政府应做好前期调研,坚持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相协调的原则,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培育发展扶贫产业,确保扶贫产业符合国家发展大势,顺应市场需求。第二,优化顶层设计,增强产业扶贫项目可持续性。首先,产业规划要与扶贫规划、旅游规划等结合,充分考虑产业结构的合理性,按市场规律发展持续增收产业。其次,稳扎稳打、科学发展。产业扶贫实施前期,应充分考虑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市场需求;实施过程中,要重点加强组织构建、人才引进、技术支撑;项目后期,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完善风险防控机制。

二是增加贫困人口收益途径。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产业升级并行带来的老弱人口发展能力与产业高级劳动需求的错配问题,产业扶贫需要针对返贫风险大或发展能力弱的群体提供参与机会。例如鼓励弱势贫困群体以集体资产参与产业项目,实施资产收益扶贫,产业扶贫企业建立信贷委托经营机构,并在实施过程中建立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分权归属和扶贫项目收益差异化分配机制。将产业扶贫加入到老弱病残群体开发式扶贫体系之中,可以改善劳动能力弱势群体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困境,在福利制度兜底保障的及基础上增强老弱病残贫困人口的脱贫长效性。

三是进一步完善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模式,确保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充分激发。坚持以市场为纽带、双赢为目标,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设计利益联结模式,做好产业扶贫利益精准联结工作。同时,加强党建引领,将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延伸到乡村治理领域,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农民增收与乡村治理有机结合,努力营造勤劳致富的良好氛围,充分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关于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习总书记提出的脱贫目标是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落下一个人。虽然经过全国范围的扶贫,我国贫困人口大量减少,但是剩下的还未脱贫人口都属于难啃的“硬骨头”,扶贫工作任务还很重。虽然我们已经针对贫困村户致贫原因,因人而异、因户施策。但是对于一些无劳动能力、因病、因残致贫的贫困户,始终有着返贫的风险。从这方面来说,通过建设合作社进行产业扶贫,壮大集体经济,能够使农民达到稳定脱贫。

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沙家店镇李家站村属于贫困村,位于米脂县城以北 34 公里处,西邻榆阳区清泉,紧邻镇清公路。山地地形,传统农业,主要种植玉米,养牛羊。全村共 314 户812 人。其中有贫困户 41 户 100 人。我们根据李站村的养殖习惯,以及退耕还林后有大量种植的苜蓿、玉米未有效利用等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走上了养殖互助合作社的道路。村里的贫困户全部加入合作社,使老弱病残可以有一份长期的稳定收入。2018 年 9 月、10 月、11月,经过严格检验检疫程序,分三批共购进 88 头肉牛,合作社正式进入养殖运营阶段。合作社从成立到正式运营期间,也遇到一些问题,走了一些弯路。虽然这些问题最后都解决了,但是浪费了人力、物力和时间。对这些问题的提出,希望能够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同时对解决方法提供参考。

遇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例如牛槽不合适。由于牛场里的牛大小不一,对于大牛来说栏杆的高度刚好,但是对小牛来说栏杆成了摆设。统一设置成适合小牛高度的栏杆,大牛吃饲料又够不着。牛舍顶棚太阳板太少,光线不明亮。牛舍四周漏风,冬季保温困难。使用普通水槽,冬季水槽结冰肉牛饮水困难等。

二是肉牛饲养不到位。主要体现在饲料单一。合作社肉牛养殖人员是当地农户,喂牛还是传统肉牛饲养方法,以当地种植的玉米秸秆为主。肉牛喂养的饲料太过单一,不能满足肥牛的生长需求。未区别饲养。对育成牛、妊娠牛、种牛采用同样的饲养管理方式,造成肉牛生长发育缓慢,不能适时出栏。

三是肉牛管理不科学。刚开始一段时间,合作社里公牛、母牛放在一起,未分栏喂养。导致育成牛很早妊娠,使得育成牛不能提高产量,生下的小牛体弱容易夭折。

四是疫病防控意识差。肉牛养殖人员缺乏防疫意识,牛有了寄生虫也习以为常。平时只常规性的进行消毒,很少有针对性的给牛驱虫。使得肉牛体内外常感染寄生虫,肉牛反复磨蹭疼痒皮肤后破皮流血,易感染疾病。

五是缺乏养殖知识。主要表现在肉牛饲料配合不合理,在基本的营养成分如能量、蛋白质和钙、磷不足或不平衡的情况下,总是寄希望于饲料添加剂或增重剂能大幅度地提高肉牛的生产效率;氨化技术不成熟,不注意防霉变;不能保证原料质量,饲料种类与配方差别较大,饲料转化率低;不注重引进牛的适应性;过度依赖抗生素的防病作用,混用、加大剂量使用普遍存在;对杂交牛的养殖技术掌握不够;犊牛早期生长发育不良,直接影响到其中、后期的育肥效果等问题。

针对合作社养殖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反复调研,从良种引进、标准化养殖、科学喂养、防疫防病方面进行了整改。

一是良种引进。榆林地区的黄牛具有耐粗饲、抗不利环境等优点,但它也具有生长慢、产肉少、饲料转化率低等问题。选择产肉质好量高的安格斯牛、西门塔尔牛、夏洛莱牛和秦川牛进行良种引进。

二是适度规模的标准化养殖。根据合作社自身规模选用低槽喂牛。将牛槽置于地面上,底呈弧形。这种槽相比高槽喂料省力,便于打扫;相比无槽喂牛卫生,牛进食方便。将牛舍四周围上可开关的太阳板,解决了牛舍光线不明亮和冬季保暖的问题,夏季牛舍通风干燥。将普通水槽改为加热水槽,冬季水槽不结冰,便于肉牛饮水。在建设牛舍时与饲料青贮、氨化池等设施配套,提升整体环境卫生,推进肉牛标准化养殖。

三是标准化管理。随时观察牛群健康状况,发现异常要及时处理和治疗。肉牛长途运输到场后,休息半小时后再根据体重大小进行定量饮水。喂量应限制,根据体重大小每头从 2公斤到 5 公斤,由少到多逐渐增加。按大小强弱分群,每头牛占围栏面积 4平方米。用塑料耳标进行编号并建立档案。

四是科学喂养。首先对饲料深加工,提高产能效率。目前合作社饲养以秸秆为主,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方法加工处理,可以提高秸秆适口性,增加肉牛采食量,提高消化率,改善生产性能。再在牛不同的生长阶段,供给不同的饲料和营养进行饲养。在一年龄肉牛育成期间,以粗饲料为主,让肉牛消化器官生长快成熟;在一年至一年半的肥育前期,喂养配合料,提高肉牛肌肉生长;一年半以上育肥后期,增加喂养能量料,使肉牛肌间脂肪沉积好,提高牛肉质量。在饲料喂养过程中,注意及时补料,保障肉牛生长的需求,加快肉牛生长速度。

五是做好防疫防病。做好牛群的健康检查,及时发现病牛。有病的肉牛鼻头无水,少食愛卧。一旦治疗不及时,极大可能导致死亡。为防患于未然,必须提前发现,采取对症措施治疗,提高牛群健康水平,把疫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六是做好养殖人员知识培训。定期邀请专业人员来合作社进行肉牛养殖指导工作,针对肉牛养殖中注意事项进行授课。组织养殖人员参加防疫讲座,以及去其他牛场进行参观学习等。由于养殖人员是本地村民,养殖思维固化,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培训,改变固有的、低效率的养殖水平。

总之,产业扶贫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一种有效途径。产业扶贫关键是要根据当前农村特点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地区特色,同时优化升级产品。针对产业制定标准化的生产流程,规范化的生产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使贫困农户达到稳定脱贫、产业致富的良性循环。

关于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产业扶贫是《“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确定的重要扶贫路径,是“五个一批”中重要的一环,是完成脱贫目标任务最重要的举措,也是激发贫困人口自生动力、实现长远脱贫的有效手段。贫困地区产业有效发展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有了可靠的保障。同时,产业扶贫是其他扶贫措施取得实效的重要基础,易地搬迁脱贫、生态保护脱贫、发展教育脱贫都需要通过发展产业实现长期稳定就业增收。在全省组织的脱贫攻坚政策落实情况审计中,审查产业扶贫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也列为重要审计内容。但在审计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产业扶贫项目造血功能不强、投入市场主体的扶贫资金存在流失风险及数字脱贫现象。需要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分析原因,研究对策,促进脱贫攻坚工作任务如期完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扶贫资金入股市场主体未达到提升造血功能的目标。

产业扶贫主要是要发展产业激活贫困村和贫困农户内生发展动力,阻断贫困发生的动因,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各地投入大量扶贫资金用于产业扶贫。主要模式有扶持贫困户创业发展、发展村集体产业、购置资产出租获取收益、建设光伏电站取得电费收益以及入股市场主体获得固定分红等。无疑扶持贫困户创业发展、发展村集体产业模式是促进贫困村和贫困户内生发展动力和长久脱贫解困的最优选择,也是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的具体体现。但还有部分贫困村选择入股市场主体获得固定分红模式,即与种养殖大户(合作社)或者企业签订入股协议,将扶贫资金投入这些市场主体,获得固定分红。例如某重点贫困村 2016 年将投入该村用于产业扶贫的专项扶贫资金 30 万元入股某种养殖大户,并协议约定截至 2020 年的 5 年间每年大户向村集体固定分红 6 万元,协议并未约定到期股金如何处理;再如某地重点贫困村 2017 年分别与某汽配公司签订 1 年期协议,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 25 万元入股该公司,年底固定分红3 万元。这种养殖大户受市场、自然灾害、自身管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能否持续分红保持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有诸多不确定因素,并且协议期满后,村集体获取的分红终止,村集体

仍然回归穷村行列,贫困户也得不到有效带动,实际无法起到发展贫困村产业、促进贫困村、贫困户长期可持续增收的目的。再者,这种“入股”的形式并不符合上级关于激发扶贫内生动力的有关要求,实质上是把发展产业的扶贫资金通过“入股”之名转化为村级收入,把“造血”资金变为“输血”资金。

(二)入股市场主体的扶贫资金存在流失风险。

扶贫资金入股市场主体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入股,真正的入股市场主体,股本结构要发生改变,市场主体要把投资入股的村集体列入股东,财务账上“实收资本”科目要反映股东投资额;村集体账上资产科目也要反映村集体还有投资在外的这部分权益。但是有的村投入市场主体的扶贫资金均直接列作支出,未记账为村级资产,一旦相关知情人员发生变化,这些投入到大户(合作社)或企业中的扶贫资金和分红资金就有可能化公为私,被个人获取或私分,存在较大的流失风险。例如在对某地一个重点贫困村的审计中就发现,该村入股某涉农企业30 万元,因村集体账面上未反映 30 万元投资,该企业交纳的年度分红资金 4 万元,被该村负责人领取后,截留在个人手中长达 1 年多时间未交村集体入账。

(三)村集体收入不实问题影响出列成效。

省扶贫攻坚文件规定的贫困村出列标准之一就是村集体收入达到 5 万元以上。然而有的重点贫困村一无资产、二无产业,取得 5 万元村集体收入有一定难度,为了能顺利达到脱贫出列标准,部分村动起了“歪脑筋”。在此次审计中就发现,部分已出列的贫困村中,有的村虚报村集体收入、有的虚报扶贫项目套取扶贫资金作为村集体收入。且这种现象绝非个例,审计抽查某地 14 个出列贫困村,其中 9 个村集体收入不实。类似问题亟须引起重视,进行整改,否则将会影响整体脱贫攻坚成效。

(四)“户贷企用”扶贫小额贷款存在一定风险。

“户贷企用”扶贫小额贷款是指以贫困户为贷款主体、承担还款责任、贷款交由企业使用的扶贫小额贷款。例如某地向贫困户发放贷款利率为 35%的 1 至 2 年期小额扶贫贷款,这个贷款交由民营企业使用,贷款到期后企业偿还本金,财政部门全额贴息,企业按贫困户投入贷款资金每户 5 万元的标准给予其固定分红 3000 元。这种“户贷企用”模式中贫困户并未实际参与生产经营,而是坐享分红,发放的小额扶贫贷款并未起到“造血”作用,难以增强贫困户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另外这种模式也容易将企业经营风险转嫁给贫困户。根据金融部门提供的审贷资料看,这些企业中,有的有担保,有的没有担保,得到贷款的企业均无抵押,甚至有的企业明显没有偿贷能力,例如,某养殖场年营业收入仅 41 万元,却使用小额扶贫贷款 60 万元,其营业收入难以偿还贷款。企业用款还款,贷款主体却是贫困户,如果企业经营不善,无力偿还贷款,最终贫困户的信用记录中将留下“污点”,今后再想贷款创业致富就会因此受阻。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经过分析,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贫困村自身存在短板较多,自我发展能力较弱。

多数贫困村经济结构单一,土地抛荒现象较为普遍,有的专业合作社和大户带动作用有限,持续增收能力不强。且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农村留守老人、小孩居多,思想观念陈旧,科技意识不强,生产经营能力较低,缺乏致富能力门路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脱贫的自生动力不强。

(二)村干部认知存在局限性,被动发展和“等靠要”思想较重,部分村干部为完成任务急功近利。

贫困村干部工作处于两难境地,搞产业建设担心一旦失败增加债务,不搞建设又会被认为不作为。而村两委干部中有技术、懂管理、有经营头脑的人不多,整体素质普遍不高,缺少敢担当的带头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愿望“雷声大、雨点小”。贫困村本身基础薄弱,产业发展没有形成气候,想发展,但是难度大、见效慢,部分村干部为了顺利脱贫验收急功近利,不考虑发展持久性。

(三)村账镇管管理不规范、不严格,资金监管存在盲点。

乡镇财政(财经)所对村级财务管理相对放松,加之村干部法纪意识比较淡薄,有的村干部采取编制项目资料套取资金,有的村干部虚报或多报支出套取扶贫项目资金,保留“包包账”,资金体外循环,甚至动歪脑筋伸“黑手”。

(四)财政资金投入有限,产业扶贫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例如,某贫困村计划建立虾稻生态种养产业,需要整合 400 亩耕地,整修稻田适于稻虾养殖环境需投资 80 万元,若建成后贫困户可获得土地流转收入,参与打工增加收入,也可自己种养殖增加收入。然而该村仅有 20 万元产业扶贫资金补助,目前投入资金不足已经成为最大的困难,制约该项目的进一步发展。审计还发现少数乡镇擅自将扶贫产业项目变更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使本来紧张的产业扶贫资金雪上加霜。

三、相关的对策建议

(一)将产业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各级组织和相关部门要从思想上、行动上全力支持脱贫攻坚工作。行业主管部门要主动关注市场变化,及时对产业发展趋势做出研判,提供决策服务;农业、科技等部门组织科研、技术部门人员定期上门服务,全程跟踪指导,及时解决产业开发中的技术难题;包保单位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扩大市场信息收集渠道,帮助贫困村因地制宜探索促进村级经济发展、贫困户真正脱贫的长期发展路径。从规划、思路、技术、资金上全面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发展产业,切实解决制约产业扶贫的瓶颈问题,使产业扶贫这一政策措施有效发挥作用。

(二)集中资金力量做大事。

整合各项资源,协同力量推进脱贫工作,要改变以往贫困村脱贫攻坚单打独斗的现象,集中贫困村扶贫资金、人力物力,投入长期稳定增收的产业中。在县市或乡镇范围内统筹产

业项目布局,通过发展集约化、规模化扶贫产业,有效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和贫困村长远发展。

(三)防控投入市场主体的扶贫资金和信贷资金流失风险。

财政扶贫资金应用于村集体和贫困户自主创业发展产业,而不是简单投入企业取得固定分红。已投入企业的扶贫资金应在村集体账上记“长期投资”等资产科目,同时应登记村集体资产台账,每年严格按照协议约定清收分红资金,并及时入账,防止扶贫资金流失及损失。扶贫小额贷款资金应投放给建档立卡贫困户用于自主经营发展,要坚持扶贫小额信贷“户贷户用”。同时,做好“户贷企用”存量贷款风险防控工作,确保贫困群众、金融机构和政府利益不受损失。

(四)加强教育培训及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村级扶贫资金管理使用。

财政及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村级财务的教育培训和监管力度,提高村干部的财务管理水平和知规守规意识。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大村级违纪违规问题的查处力度,对相关责任人严肃追责问责。

第二篇:食品药品监管存问题及建议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监管存问题及建议

2011年为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促进全市医药行业健康发展,现就我局存在问题及建议汇报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1、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改革基本完成,但餐饮消费环节食品和保健品、化妆品职能还没有交接。

2、基础检测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成为制约食品药品监管事业发展的最大瓶颈。随着食品药品机构改革,我局将增加餐饮消费环节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的监管职能,但目前的检测设备严重滞后,未达到新增项目的检测要求。

3、队伍整体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日益发展变化的形势和任务的需要,业务素质、执法能力、服务水平等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4、系统局域电子网络初步形成,但不能完全满足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网上审批、网上传输监管数据和药品稽查信息的要求。

5、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必要的监测设施和手段,无法正常行使监测职能。

二、建议

1、按照《食品安全法》,尽快完成职能交接。

2、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以满足日益发展变化的餐饮消

费环节食品和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品、化妆品检测要求。

3、加入队伍培训力度,特别是加大餐饮消费环节食品和保健品、化妆品监管人员的投入。

4、亟待投入建设资金进行改造,以满足网上审批、网上传输监管数据和药品稽查信息的要求。

5、加大对药品不良反应检测设施和手段的投入,使其尽快正常行使监测职能。

二0一0年二月二十二日

第三篇:民族乡问题和建议

三、存在问题和困难

1、农民整体素质较低,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的要求。

现在的农村,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和劳动技能的青壮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留守村中大部分是老、弱、病、残、妇、幼,这部分人整体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习惯于传统农业,对现代效益农业接受程度低。目前各民族乡效益农业虽有所发展,但规模较小,技术含量不高,这些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提升。

2、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种植管理粗放,农业生产经营规模过小,生产效率低。

由于地理条件恶劣,民族乡农户生产经营地块零碎、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这不仅给科技推广、灌溉、排涝、病虫害防治、土地开发等带来了很大困难,而且农业生产相对成本较高。同时由于缺少投入,管理粗放,组织化程度低,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

3、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不够。

目前,民族乡虽然建成和上马了一些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项目,但从总体上来看,大多数是小本生意和日常用品店等,长期效益不足,发展后劲不足,规模小,市场竞争能力差。由于地理环境制约,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导致第三产业缺少发展空间,农村城镇化进程缓慢。

4、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近年来,虽然各方面对少数民族乡建设加大了资金投入,但由于历史欠帐多,一些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在民族乡,山高、坡险、路陡,要实现机械化农业耕作几乎不可能。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大了生产成本,形成了投入与产出价值比较低,影响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由于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极易形成因灾返贫的现象。

5、乡级财政收入困难,村级集体经济薄弱。

由于种种原因,各民族乡财政税收主要来源于项目工程建设。因为无固定税源,乡财政运转完全依靠转移支付,财税收入少,因此乡财政压力很大。少数民族村级集体基本上无经济收入,大多是“空壳村”,因而乡村两级自身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村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增大,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

6、干部队伍严重缺编、村干年龄老化严重。

近几年干部缺编,村干年龄老化现象十分严重,加之民族乡都属边远山区,气候恶劣,生活条件差,使得大多数人都不愿来民族乡工作。以民族乡现有的生活条件,不仅人才不愿来,而且人才都往条件好的地区和县城流动。例如平乐乡缺编16个,共有20名公务员,被县级单位借调人员6名。

7、少数民族后备干部缺乏,呈现青黄不接。

培养大批少数民族干部,是民族乡加快发展的关键。少数民族干部对民族地区情况熟悉,与少数民族群众感情相通,在带领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平乐

乡公务员中只有1名少数民族干部,而且已借调县部门,因此,在培养少数民族后备干部工作中,缺乏培养对象,缺乏后备干部。

四、意见和建议

1、进一步转变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观念。

思想保守,观念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是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解放大思想,才能推动大发展,才能转变观念,焕发出摆脱贫困的巨大动力。要想摆脱贫困,实现小康致富,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至关重要。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修建通村公路时群众不愿集资,认为这是政府应包干的事。因此,政府在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投入的工作力度的同时,要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意识和科学素质,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造血”功能,进一步激活农民群众要求致富的强烈愿望,从“要我富”的观念向“我要富”的转变,毕竟“石头孵不出鸡”。

2、增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

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极其落后,是制约民族乡经济发展的瓶颈。民族乡因财力不足,要通过自身努力从根本上摆脱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是不现实的。因此建议市、县进一步加大对民族乡的投资力度,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对民族乡进行倾斜。

3、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

目前,虽然五个民族乡现阶段发展条件差,困难很大,但同时却有着各自自身的优势。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制约条件正不断逐步消除,民族乡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将凸显出来,形成新的亮点和增长点,民族乡要抢抓机遇,以战略眼光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形成“一乡一色、一村一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4、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民族乡的二三产业都不发达,城镇化水平不高。因此,在抓产业结构调整中,重点要发展二三产业。近几年农村新建房屋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外出务工收入。因此,要加大农民工培训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少数民族农民工的培训,通过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按照“走出一人,带动一户”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大劳务输出工作力度,为农户增加收入。要以小集镇建设为载体,制定优惠扶持政策,新建商业门点,积极引导广大群众进城经商、流通贩运,实现二、三产业收入的增长。要加强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龙头企业的招商引资,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5、加快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要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和灵活多样的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更多的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农村适用技术人才。现阶段,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大难题。由于少数民族干部数量严重缺乏、民族乡干部年龄偏大、在职在编人员偏少,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政治坚定、维护民族团结、深受各族群众拥护的高素质少数民族干部队伍迫在眉睫。目前,符合学历、年龄等要求的少数民族干部后备人才主要集中在教师队伍中,这就要求我们放开视野,加大教师队伍中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工作。通过上挂、借用等形式,增加他们的工作经验,培养他们的工作能力,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对民族干部的要求,不能求全责备,要以长远的战略目光从政治高度看待这一问题。在公务员招考中,继续对民族乡倾斜,专门划定名额在少数民族中进行录考,促使更多的少数民族干部能脱颖而出。要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创造良好的用人机制和环境,出台民族乡工作干部的优惠政策,稳定少数民族地区干部人才队伍,鼓励、支持、吸引各类人才到民族地区创业发展。对德才兼备的企事业单位中的少数民族干部,应突破其“身份”限制,提拔到副科级以上领导岗位工作,以解决民族乡的的少数民族干部青黄不接的矛盾。

第四篇:关于产业援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产业援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2013年9月23日至24日,第四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经过3年多的对口支援,新源工业园区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投资拉动效果初显,随着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加快,园区投资环境明显改善。但是,成绩的背后,一些深层次问题已显现,如人才短缺、教育落后等,如何发挥援建投入的带动作用,如何利用援疆平台与援疆省市开展合作、推进产业援建、实现共赢发展,这些都是亟待解决、影响援疆效果、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要完成好这些艰巨任务,园区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性、主体性,总结经验,突出就业、教育、人才等援疆重点,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一、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契机,统筹深化对口援疆

今年9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出了与欧亚各国“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这标志着中国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升到了国家战略。

第四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对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新疆要当好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排头兵。这一战略构想的实施,将联动亚欧涵盖30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将实现亚欧各国从交通、贸易直至投资、金融的互联互通,绘出惠及经济带沿线各国、甚而影响更深远的亚欧经济新版图。

新源工业园区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一点,应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后发优势等,与对口支援省市展开“双向互动、合作共赢”等深层次合作,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二、以有效解决就业和增加职工群众收入为目标推进产业援建

产业援疆是增强园区“造血”功能的治本之策。3年来,园区主动对接、搭建平台,依托自身优势,以存量引增量、以资源引投资、以环境引客商、以市场引项目,积极落实国家有关钢铁、水泥、电力等行业差别化政策,积极与各类企业洽谈合作,招商引资。同时,积极争取与对口援疆城市扬州市合作共建新源工业园区。3年来,对口援疆城市扬州市共在园区投资元。依靠产业援疆的巨大推动,园区及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园区可开发面积达到了27.69平方公里。

随着产业援建的持续推进,三大突出问题亟待解决:一是新源工业园区基础薄弱,发展工业的基础配套和市场开拓能力非常有限,导致园区虽然建成了,但是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的集聚能力得不到体现,甚至部分企业建成以后,只见厂房,不见开工。二是由于相似的区域环境,在新一轮对口援疆过程中,资源开发为主导的产业构成成为了各县市园区的首要选择,造成产业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三是新源工业园区的企业以钢铁及其上下游产业为主,由于近年来国内钢铁产业行情低迷,钢铁行业劳动力饱和,需求相对有限,无法有效解决区域内人口就业和职工群众增收问题。

结合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和产业援建面临的突出问题,应以有效解决区域内人口就业和增加职工群众收入为目标推进产业援建。一是在充分利用差别化产业政策的同时,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站在全州、甚至全疆的战略高度对产业发展布局进行宏观调控。如根据当前和未来的市场需求,对钢铁、水泥等当前需求较大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进行宏观调控,在整体上做到行业供需平衡,避免区域内部的过度竞争。通过对产业的宏观调控,影响园区的就业结构,乃至收入结构。二是加快构建具有园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园区应立足新源本地资源充足、区内及周边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和对口援疆等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聚集园区为载体,以提升综合竞争力为目标,推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优势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产品向优势品牌、优势企业向重点园区集聚,打造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通过构建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方面有效解决区域内人口就业和增加职工群众收入,一方面增加园区经济发展实力。三是根据少数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特点,支持少数民族发展民族特色产业,如鼓励其创业,经营少数民族特色美食。这样既解决了少数民族就业困难的问题,又利于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发展。

三、以培养本土人才为重点推进人才援建

人才是园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原动力。近年来,扬州市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形式,根据园区实际需求,加大经济领域优秀专家、人才的选派力度,支持园区人才队伍建设,为园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提供智力支持。但由于地理位置、体制、政策等因素的制约,可以预计园区很难出现人才快速聚集的现象。人才的短缺将是园区持续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

总结人才援建经验,结合园区实际,应以培养本土人才为重点持续推进人才援建。一是提高人才援建的针对性、有效性。通过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充分了解园区企业现有人才培训需求,缺什么、缺多少、什么专业、什么岗位,切实做到按需培训。同时与对口支援扬州市协商,将受训干部人才放到重点项目中进行实际锻炼,放到相应岗位上挂职培训。二是充分发挥援疆干部带动园区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提高的作用。按照“1+X”的模式,一个援疆人才带一至两个或多个“徒弟”,进行结对培训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援疆干部特殊作用,使其带动园区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提高。

第五篇:佛山市机器人产业问题与建议

佛山市企业智能制造(机器人)需求调研

分析材料

佛山市企业智能制造(机器人)产业存在的问题

作为广东乃至全国知名的制造业的基地,佛山智能制造(机器人)产业目前的优势是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存在的问题是缺乏技术、缺乏资金、缺乏人才等。调研显示,目前佛山智能制造(机器人)产业存在的以下问题: 1.佛山智能制造(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应用水平较低,劳动密集型特征依然明显。我市的陶瓷建材、家电、机械、照明、服装、五金、家具和铝型材等产业劳动密集型特征明显,装备制造业层级较低,人均产出水平低,没有体现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特点。例如我市的很多陶瓷建材厂和铝型材至今还没有应用机器人等智能装备。

2.企业对发展佛山智能制造(机器人)认识仍有落差。我市劳动力不足制约突出,装备选型和替换需求迫切,但我市产业资源分散,大部分企业规模小、人才少,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技术实施“机器换人”。广大中小企业对“机器换人”的认知度不足,对哪些流程能用到机器人还没有清醒认识,一些企业认为投入太高,不值得,积极性不高。

3.现有装备支撑力度不足。尽管佛山机械装备的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但技术服务基础薄弱,服务能力有限,在许多领域仍与现代化制造的要求有差距,无法满足产品质量和精度的要求。

4.一些关键技术亟需攻克。机器人市场呈现企业和应用领域缺少技术创新,整体水平不高,导致一些工业机器人不能够应用于实际生产工艺中,如陶瓷行业的工业机器人自动检测包装技术,工序之间的运输周转等。

5.资金和成本成为制约企业“机器换人”。在佛山以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当下,企业对工业机器人有强烈的应用需求,但工业机器人一次性投入大、技术改造的成本高,目前佛山的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技术改造资金不足的问题。现代装备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周期一般为2—3年,企业对技术改造成本要求1-2年内回收成本,资金压力较大。对企业问卷调查显示,已推或计划推行“机器换人”的企业较少,设备升级成本太高、因此资金和人才实力弱,是“机器换人”的重点和难点。

6.缺乏专业人才成为企业“机器换人”的障碍。缺乏机器人专业技术人才,使企业不能够使用机器人。由于是新兴产业,机器人的研制和应用人才都很稀缺,特别是应用方面,目前在国内无论是机器人集成商还是用户,知识和经验还不同程度地匮乏,往往导致项目的挫折和失败。因此缺乏高端技术人才和示范带动项目较少是制约企业“机器换人”的主要障碍。

7.机器人缺乏开放的应用示范平台。由于各企业出于各自的利益需要,建立自己的行业技术壁垒,使得机器人的推广应用变得困难,急需要政府牵头设立可对外开放的机器人缺乏开放的应用示范平台。

8.工业机器人的系统集成机构服务能力有待提高。机器人市场呈现企业和应用领域众多、工艺和品种繁杂、性能要求不一的特点。系统集成项目是非标准化的,每个项目都不一样,不能100%复制,由于机器人是需要二次开发的产品,需要熟悉下游行业的工艺,要完成重新编程、布放等工作,目前很多工序由于系统集成能力的原因不能满足企业生产工艺要求。

9.行业发展不均衡。汽车制造业机器人的应用较好,如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佛山分公司从在汽车生产的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生产工艺过程都有广泛应用。其它如陶瓷建材、家电、机械、照明、服装、五金、家具和铝型材等行业产的机器人应用较少。

10.本地企业和外资企业差距明显,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应用落后。外资企业使用智能装备普遍领先本地企业,如佛山电器照明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装备明显不如欧司朗(中国)照明有限公司;澳美铝业已经开始在冲压和搬运等工序使用机器人。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受到资金不足等各方面影响智能装备明显不足。

11.佛山机器人产业化发展有待秩序化。伴随对工业机器人需求的迅猛增长,多数企业看好工业机器人市场,大量企业蜂拥而上,并且企业实力良莠不齐,势必造成工业机器人市场的恶性竞争;现行的体制造成各家研究过于独立封闭,机器人研究和研发分散,未能形成合力,同一技术重复研究,浪费大量的研发经费和研发时间,难以形成工业机器人研制、生产、制造、销售、集成、服务等有序、细化的产业链。

12.政策环境尚需完善。第一 “机器换人”工作虽然已开展,但政府宣传贯彻工作的政策匹配程度与“机器换人”工作的要求还存有相当大的距离,企业反映的示范项目较少也间接说明这一现象。第二 “机器换人”工作是一项高技术含量、专业化的工作,机器种类繁多,更新尺度把握困难。“机器换人”工作成效尚未显现,机器制造企业和需求企业之间缺乏专业化对接的桥梁。第三配套政策仍未跟上。企业要获得政府的各项扶持政策,必须通过相关评审并完成备案。在这一过程中,企业普遍反映时间长、收费高、手续烦、限制条件多,项目开工时间被拖延,影响企业投资积极性,一些企业坦言,为规避这些程序,情愿放弃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直接投资。

发展佛山市企业智能制造(机器人)对策及建议 发展佛山企业智能制造(机器人)应从佛山工业结构本身出发,紧贴机器人市场需求爆发点、相关度进行来确定佛山的机器人发展方向。按照“创新驱动、应用先行”原则,将智能制造(机器人)产业作为我市当前的先导产业及未来重要的增长极优先发展方向, 培育拓展机器人等智能装备的应用市场,加快提升我市传统行业机器人及成套装备应用水平。

(一)发展佛山市企业智能制造(机器人)对策

1.坚持创新驱动,强化机器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一是整合创新力量,以企业为主体、利益为纽带,加强校(院)企协同创新,提升创新效能。二是搭建高端平台,打造机器人创新创业产业园、高端技术研究院等一批产业创新平台。三是突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着力引导科研院所为我市传统装备产业提升提供技术解决方案,鼓励我市企业应用机器人产业研发成果。四是突破关键技术,打破体制限制,采取激励机制,在机器人关键技术等方面实现突破。

2.促进我市传统装备与机器人技术的融合,形成智能装备产业新格局。以陶瓷机械、铝型材机机械、照明设备、家电装备、电子装备等为重点,以智能化、精准化、集成化为方向,实现传统装备和机器人技术的有效对接,在单机智能化、单元自动化的基础上,提升成线能力,形成智能化成套装备和数字化工厂解决方案,促进我市装备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3.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壮大产业集群规模。重点推进机器人检测中心、机器人产品体验中心、数字装备制造中心、成套装备制造中心、柔性智能制造中心、大型装备制造中心及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促进大数据、新材料和物联网等新兴产业与机器人产业融合发展。鼓励我市装备制造企业进入机器人领域,利用自身优势参与机器人本体制造和系统集成,通过整合延伸、配套分工,提升我市机器人产业集群规模水平,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4.加快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推广应用,强化市场培育。围绕装备制造业整体升级和工业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在我市陶瓷、家电、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电子电力、食品饮料、出版印刷、包装材料等行业领域,引导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对传统生产线或生产系统进行技术改造,抓好一批效果突出、带动性强、关联度高的典型应用工程。同时积极运用融资租赁等机器人商业推广和营运模式,培育产品应用市场。

5.强化企业和技术引进,完善产业链条。围绕我市机器人产业链的关键环节,重点面向国内实力较强和已在国内设立办事机构但尚未完成在我国布局的国际知名企业,采取投资合作、技术引进和资本收购等模式,加大引进力度,借助外力实现产业快速扩张。鼓励本土企业与国内外工业机器人巨头和科研机构结为战略伙伴,积极参与标准制定、技术开发的国际协作,完善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条。

6.推进我市机器人产业基地建设,构建产业支撑体系。整合优化空间资源,提升基地、园区对产业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围绕龙头企业,加快聚集发展要素。重点建设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机构、机器人博览中心、机器人产业孵化和人才培养基地等,形成我市机器人产业发展支撑体系。

7.支持机器人应用研究工作:建成集研发创新、生产制造、配套加工、设计服务、检验检测、体验营销为一体的机器人产业园;建成机器人高端研究院和机器人产业培训基地,引进机器人产业相关的高级专家,在重点企业主要生产环节实现普遍应用工业机器人,企业生产自动化水平、劳动生产率和质量效益等显著增强。

8.智能制造(机器人)专门人才的培训:应积极开展机器人专门人才的培养和相关知识的普及。由于是新兴产业,机器人的研制和应用人才都很稀缺。特别是应用方面,目前在国内,无论是机器人集成商还是用户,知识和经验还不同程度地匮乏,往往因此导致项目的挫折和失败。应积极开展机器人专门人才的培养和相关知识的普及。

(二)发展佛山市企业智能制造(机器人)建议: 1.设立市智能制造(机器人)产业科技创新重大项目。支持广工大研究院等核心科研服务机构,依托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产学研合作,以招标的方式,开展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重大新产品研制等研发活动,加快机器人产业发展。

2.支持市智能制造(机器人)创新平台建设。根据我市机器人产业成果转化的实际需求,依托智能制造(机器人)创新研究单位,重点支持机器人产业,为我市企业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及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项目。

3..建立智能制造(机器人)应用示范基地:对于应用机器人较好的科研机构和企业, 政府牵头设立可对外开放的机器人应用示范平台, 示范平台由政府资助,对对外开放,带动各行业智能制造(机器人)应用的发展。

4.加强智能制造(机器人)技术和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我市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围绕机器人产业申请的发明专利,享受市专利择优支持费支持;对于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补齐申请费其余部分。

5.支持智能制造(机器人)产业人才引进。支持以项目为载体引进或创建机器人新型研发机构,鼓励高端技术人才来佛山创新创业。市科技计划对其研发项目予以优先立项支持;市风险基金和科技贷款担保基金对新创办的机器人产业公司给予重点支持。

6.支持智能制造(机器人)产业技术转移活动。对我市企业应用大学、科研院所关于机器人技术成果的项目,市科技计划予以立项支持。

7.支持智能制造(机器人)产业孵化器建设。大力培育机器人企业,每年评选一定数量的孵化培育企业,并给予一定的项目启动资金。

8.支持智能制造(机器人)产业科技交流活动。举办佛山市机器人产品大赛,鼓励在我市召开机器人领域国际会议及行业论坛,并给予一定补贴。

9.支持智能制造(机器人)项目建设。将全市机器人整机和关键零部件制造、研发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集成应用等项目列入佛山市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在市工业发展专项中安排资金,采用固定资产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予以支持。

10.多元化支持智能制造(机器人)企业发展。充分发挥我市现有各产业发展基金作用,同时努力引导其他社会资本参与,共同对机器人整机及零部件、研发检测、集成应用等企业采取资本金注入、股权投资等方式予以支持。

11.支持企业应用本市制造集成的工业智能制造(机器人)装备。鼓励本地企业购买或租赁本市制造集成的工业机器人及成套设备。在市工业发展专项中安排资金,通过机器换人等各种方式予以支持。

12.支持智能制造(机器人)首套重大技术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制和推广应用。对经认定的本市机器人研发生产企业生产的机器人首台设备,在市工业发展专项中安排资金给予等额配套支持。

13.支持企业参加各类智能制造(机器人)展会。支持我市智能制造(机器人)联盟组团参加国内外博览会、展销会,鼓励筹办我市智能制造(机器人)产业专业展会,根据相关政策规定享受展会补贴。

14.强化智能制造(机器人)产业要素保障。建立智能制造(机器人)产业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手续,对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在金融、用地等要素保障方面予以重点倾斜。

下载对于产业扶贫存问题和建议(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于产业扶贫存问题和建议(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于安全工作的想法和建议

    关于安全工作的一点想法一、 为什么要重视安全工作: 1、 上级领导对安全工作提出更高要求。下半年,保监会、总公司对安全生产等提出了“零容忍、严细实”的口号。 2、 社会环......

    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瞄准贫困群体开展针对性扶贫已经成为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必然需求,但扶贫工作过程中仍出现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扶贫资金天女散花,年年扶贫年年贫; 重点县......

    产业优化升级意见和建议

    四、对下一步宏观经济政策的意见和建议。(产业优化升级) 推进传统产业由依靠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推进资源型生产向消费型生产转变,重点坚持传统产业终端化、新兴产业高端化......

    浅析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浅析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产业扶贫项目营运绩效,直接关系到脱贫攻坚工作成效。产业扶贫是支撑持续、稳固脱贫的重要途径。事实证明通过产业......

    对于税务稽查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对于税务稽查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紧张而又繁忙的2011年即将过去了,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感慨颇多,我稽查局的同志们在“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引下,在分局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

    对于温总理12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看法和建议

    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开幕,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详尽、朴实,我从中找到了一些我所关注的问题的答案。对于整体报告我的看法和建议如下: 一年来政府在房价调控,稳......

    个人对于员工考评的方法和建议

    个人对于员工考评的方法和建议为响应领导罗主任的号召,我个人说说我的建议:1. 我们要容许反对派,但不能容许反动派。因为这样能促进社会进步。 2. 有文化的人不一定有教养,没有......

    山西省蔬菜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和建议5则范文

    山西省蔬菜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建议 为加快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及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确保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省政府于2010年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