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生活体验为习作生彩论文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学反复提出了“体验”的要求,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呼唤体验性学习。基于此,我校语文教研组提出:要让“生活体验”为习作生彩,通过“体验”与“习作”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中还原生活,放大细节,感受过程,体验经历,把成功、快乐、失败、挫折融入文章,写出真情实感,张扬自己的个性。
教研并非一帆风顺。开始,语文组以观摩研讨课的形式推进活动。谁来开课呢?最初你推我让,后来纷纷上阵。观摩课从零散的一节两节,到以六年段作文教学为突破口,向全校铺开。理论学习方面,开始以学习他人经验为主,发展为交流自己的经验,把心得体会精心制成课件,在会上以讲座的形式与大家分享。大家摸索着,收获着,快乐着。
一、定位“创新”,凸显本真。
通过研究,教师给“创新”以准确的定位。创新不是方法、技巧,而是一种精神、一种思维、一种动力。创新习作教学不是理论知识,不是方法技巧,而是教学状态、精神境界。任何创新都不可能做到“全新”,只能是对优秀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对于教师而言,只要不墨守成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巧妙安排教学内容,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前进,就是创造性的教学实践;至于学生作文,只要不是抄袭,只要表达了真情实感,只要有个性化的感受和见解,就有创新的成分。近几年,不少公开课如同时装秀,我们曾一度眼花缭乱、盲目模仿,最后在摸索中返璞归真。通过实践摸索,我们找到了习作与生活的有机结合点,将“生活体验”化为快乐作文、优质习作的不竭源泉,使生活体验与学习方式达到了优化组合。我们的习作指导课日渐扎实、本色、本真,我们认为,这就是创新。
二、双轨运行,一箭双雕。
这里指的是我们倡导的小练笔与大作文双轨运行的教学策略。
大作文,指教好“教材里的作文”。研讨开始时,多数教师比较喜欢上自选题材习作指导课,正如做一道自己的拿手菜一样,不容易出差错。但是教材里的习作无法回避,八个单元八篇习作,按照教学进度必须完成。渐渐地,语文组30位教师越来越多地选择上教材中的习作指导课。在解决“审题、选材、构思、表达、修改、评价”认知策略与高级技能等问题的同时,我们又发现,教材中的习作教学大多不是“一课而就”的。不少作文提出观察和发现的要求,需要分时间、分步骤实施,这有利于教师在“生活体验”上做文章。
因此,我们在习作指导时,把习作要求分成若干步骤进行,再通过激发兴趣和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将生活内容和学生个体的、内在的、原生态的兴趣、爱好、体验互相牵连,使之情动于衷,有感而发。小练笔侧重读写结合,关键在抓准结合点。不同的文章,训练点不同。有的训练点出在情节跳跃的空白点、想象回味的空间上或意犹未尽之处,我相机安排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补白、详化或延伸;有些课文的内容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就在学生读书有感时,适时引导学生以旁注的形式记录感动,创造机会让学生倾诉心里话。这种训练对性格内向、不善于表现的学生尤其适用。因此,它不仅是一种表达训练,也是教师实现最优化阅读效果的有效途径。另外,有些教材本身就安排了课后“小练笔”,这种安排意图明显,应好好把握。
三、关注修改,彰显人性。
语文教师普遍重视作后修改指导,我们认为这是对常规作文教学的一个突破。近几年,我校四年段以“习作修改指导”作为年级备课组的研讨专题,备课组长刘珍园老师为此还开设了一次专题讲座——《指导学生修改习作,提高自改互改能力》。讲座强调,在习作修改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评议与交流、修改与激励等要素,充分调动学生从读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习作,反思习作中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对学生习作的评语,力求人性化,讲究人情味,富有激励性。
四、教学相长,实现双赢。
1、教师专业成长。
三年来,我校语文组先后有一位教师获全国赛课一等奖,三位教师获省级赛课一等奖,六位教师获永安市课堂教学比武一等奖;有19篇习作教学论文在地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其中省级、CN级刊物及以上占了半数之多。习作教学研讨已在我校遍地开花,看一看上学期的教研活动支点:赖苏桂老师执教《学写演讲稿》,刘丽红和胡晓珍老师执教《习作修改指导》,梁金桃老师讲座《充分挖掘教材,强化读写结合》,刘珍园老师讲座《指导学生修改习作,提高自改互改能力》,潘小萍老师讲座《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等。另外,我校有三个年级语文备课组的研讨专题与习作相关,它们分别是三年段的“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四年段的“习作修改指导”、五年段的“充分挖掘教材,强化读写结合”。校本教研的开展,有效助推了我校语文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2、学生健康成长。
生活世界才是学生真正的家园和习作不竭的源泉。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再面对丰富多彩的生活束手无策、无从下笔,他们放下包袱,卸下伪装,进行个性写真,在习作中还原出多彩的生活图景。让习作回归生活,有利于学生习作时“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总之,研究无止境,今后,我们仍将以“生活体验”为思想内涵指导习作教学,让课堂焕发活力,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让学校和谐、持续发展。
第二篇:让习作生花为语言添彩
让习作生花为语言添彩
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美的语言,如果说文章是草,那精美的语言就是草中之花,让人赏心悦目;如果说文章是大海,那精美的语言则是海上的日光,令人心旷神怡。而能否掌握和运用经典的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使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习作能力得到同步发展,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一、阅读生活中积累语言
在教学中,我们时常发现学生面对习作题目常常不知该如何下笔,不知道该写什么,更不知该怎么写。有时为了应付老师布置的习作任务,只好硬着头皮绞尽脑汁,东拼西凑,敷衍了事,大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感。有时,大笔一挥立刻完成习作,只是三言两语,支离破碎,还哪里谈真情实感。聚沙成塔,才能博闻强记,才会厚积薄发。因此,要想让学生言之有物,写好习作,积累材料和生活感悟是基础。课标中也多次提及“语言积累”的重要性,可见,积累对学好语文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我首先要求孩子们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鼓励他们多留意周边的一言一行、一事一物,让学生学会捕捉信息,为写提供素材。其次,记诵是传统语文教学的一条重要经验,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因此,结合学校经典诵读活动,我鼓励孩子们每天坚持读书,读课本中好的文章,精彩的文段,优美的词句,并记忆成诵。另外,我还引导学生多读报刊和古
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扩大阅读量,拓宽视野,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与此同时,我要求他们要尽量做到一边阅读,一边做笔记,并根据需要随时写下自己的读书所得。渐渐地,孩子们背的东西多了,头脑中的储备丰厚了,不论表达还是习作自然会言之有物。
二、随文练笔中运用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让学生真正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真谛。”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式。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吸取养料,积累语言,并将阅读材料作为给学生开启写作材料的钥匙,让学生融入文本的角色之中,将个性化的解读感悟流淌笔尖,书写心得和发现,为学生开拓一条写作之路。
1.在仿写迁移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作文教学遵循的是“由仿到创”的基本途径。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专家学者们从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和各类文章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大都是精品当中的精品,典范当中的典范,不仅给我们以艺术美的享受,而且使我们得到精神的陶冶和思想的启迪。尤其是课文一些精彩的片段描写,非常适合学生仿写。例如,《火烧云》一课中描写火烧云的形态变化,都是按照“样子——形态——变化”的顺序来写的。在阅读感悟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火烧云还有可能是什么样子的呢?”然后模仿该语段来写一写。学生天生就是喜爱想象的,再加上有了文字的依托,精彩的描写自然会应运而生。
2.在文本补白中诠释与延伸。
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意义空间,在经意与不经意间,作者都会留下一些“空白”,这些地方正是作者没有言尽,情感表达最为强烈、深沉、含蓄的地方。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善于挖掘课文言而未尽之处,依托课文找准训练点,从而创设情境,让学生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进行课堂练笔,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解决学生练笔时的“无米之炊”问题,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在插图中观察与想象。
小学课本图文并茂,形象具体,可对于这些插图,有些文中只是一笔带过。这可是一个宝贵的资源,在教学中如果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就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根据插图的种类,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或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状景,或神形兼备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受。使用得当,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还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想象欲、表达欲,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
三、修改交流中提升语言
“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常常为繁重的作文批改压得喘不过气来,而面对老师的批改成果,大部分学生只是读读评语,改改错字,作文批改缺乏实效。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每次作文写完后,我都要求孩子们先认真阅读自己的习作,看有没有错别字;仔细推敲语言,看语句是否通顺,意思表达是否清楚等,并根据表达需要进行修改。
学生之间的作文互评,是相互学习交流、借鉴品味、彼
此沟通的好形式,可以围绕原题回味反思,启发思路,打开疑结,理顺文思。相互评议的过程既是交流学习的过程,又是激活思维的过程,更是“同题”作文的二次“创作”提升过程。互评可以发现彼此之间的亮点,为我所用;也可以找寻各自的失误,共同改进。因此,在自评后我还会让学生进行互评,在互评交流中吸收借鉴、修改提高,从中受益。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从点滴积累开始,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不断地语言实践中,孩子们的语言表达与习作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甚至开出绚丽夺目的花朵。
玉门市第一小学周振婷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
第三篇:习作教学让我体验快乐
习作教学让我体验快乐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我是来自xxxxxxx,我说教材说课标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中的习作专题,题目是:习作教学让我体验快乐。下面我从课标、教材及教学建议把我对习作部分的认识和理解呈现给大家。
一、说课标
关于习作,新课标中把第一学段称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为称“习作”,在小学阶段,总体要求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新课程把这一目标分散完成,在第一学段一二年级写话有三条要求: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3.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在第二学段三四年级提出了六条要求: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流。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第三学段五六年级关于习作有五条要求: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常见应用文。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5.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新旧课准的对比:修改后的课程标准对学生的习作定位更加准确,更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降低了要求,第二学段的要求由原来的8条改为现在的6条,第三学段由原来的7条改为现在的5条。在习作时间上不强行规定学生在40分钟内完成400字的作文,只要求有一定速度即可,删去了写读书笔记。
2、注重学生自己的感受。在第一学段的写话中就强调学生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三四年级又把原来的二三条合并,强调学生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3、用词更加准确。在三四年级把原来要求学生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改为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把学生的习作要求更加细化。
二、说教材
教材的编写特点: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共计12册,作文的编排从看图写话到习作,由浅入深,目标意识加强,注重教学目标的整体性连续性,既符合语文教材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也具有时代气息,并且逐步引导学生在习作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取材上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给学生留了很大的空间。教材的编写体例:习作的设置都紧扣本单元所学内容,既延伸了文本,又是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一个具体表现。在编排上尽量为学生自主习作提供方便,不规定习作的题目,一般都是提出内容、范围,绝大多数学生都有可写的内容,题目由学生自己拟定。
习作的具体内容:一年级上册共有六次看图说话。分别是有趣的游戏、我们的画、这样做好不好、我会拼图、该怎么办、小兔运南瓜;一年级下册和二年级上册在语文园地中只有一个独立的看图写话,即公园里的猴子在假山上的情景,其余的没有明确的图画,但是把口语和写话相结合起来,给学生一定的情景,引导学生能够把话说完整,为写话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二年级下册结合口语交际内容共有五次写话,分别是春天里的发现、写写自己的家乡、一种熟悉的小动物、自己画一幅画在写下来和假期里的打算;三年级上册安排了8次习作,分别是:自己的课余生活,身边熟悉的一个人,一幅秋天的图画,观察日记,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自己去过的地方,编一个童话故事,自由习作,还在二、四、六、八单元分别安排了4次小练笔,以加强读写之间的联系,增加学生练笔的机会。三年级下册的八次习作是:家乡的景物;关于保护环境;自我介绍,展示一个真实的你;学会一项本领中的趣事和体会;父母的爱;未来的……;有“小练笔”三处。四年级上册的八次习作是自然景观、观察日记、童话、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导游词、看图作文胜似亲人、写信、想象作文,有4次习作与口语交际合并安排,结合课文的学习,安排了4次小练笔。四年级下册的八次习作是校园景、物、事,写自己的心里话,大自然中的观察和发现,看图写想象,热爱生命的人和事,乡村生活的感受,敬佩的一个人及自由表达。五年级上册习作共安排了7次,记一次辩论、二十年后回故乡、说明文、看漫画写启示、关于父母、写读后感、写故事梗概或一出场景一次活动,还安排4次小练笔。五年级下册有习作有:写书信、看图作文小足球赛、发言稿、一件自己感动的事、缩写、写一个人、自由写及3次小练笔,;六年级上册习作的编排注意兼顾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也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应用文,分别是暑假生活、演讲稿、一件体现人们之间互相关爱的事、建议书或根据漫画写故事、小伙伴的特点、看图想像故事、学习艺术中的故事和感受或者自己喜欢的艺术品,结合课文的学习,安排了3次小练笔。六年级下册习作安排有两种形式,一是“口语交际?习作”中安排了5次习作,二是结合课文的学习,安排了6次小练笔。分别是写一件令自己有所感触的事物或者写漫画故事、民俗民风、我的理想、有关自我保护的题材、自由作文。
整个小学阶段共计有58篇习作,小练笔30次。习作从内容上分有写人记事的15篇,景物的 9 篇,应用文 8篇,看图作文7篇,自由写的作文5篇,其他14篇;从题材上分有记叙文、说明文及应用文等。
知识和能力的立体式整合:习作教学与识字阅读口语交际紧密结合,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可以说识字阅读口语是习作的基础,习作是语文知识的提升。以写人物的题材为例:三年级上册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三年下册介绍自己,要求学生写清自己有什么爱好等,四年下册写自己最敬佩的一个人,要求学生写清敬佩的原因,五年级下册在学习完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之后又要求写一个人,六年级下册要求写小伙伴的特点。从最简单的描写到运用描写方法写小伙伴的特点,教学要求步步深入,既学到了习作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三、说教学建议
(一)、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笔,是习作,不是创作。课程标准规定,低年级写句子、写话,中高年级习作。作文并不神秘。“作文就是用笔写话”“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作文是生活的需要,它不是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它能够使生活更加丰富,更加充实。小学生作文不能要求过高、急于求成,更不能让学生的习作向“优秀作文”看齐,揠苗助长。因此,我在教学习作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写话、培养习作兴趣。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习作教学虽然难,但是只要学生有兴趣写,那么也就不难了。我在一年级开始就注意教给学生看图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兴趣。比如在教学看图写话小兔运南瓜时,我引导学生按顺序看图,看清图片的细节,然后说出看到了小兔和大南瓜,我问学生那小兔会想些什么?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同时我还把学生说的关键词语板书,指导学生用关键词语说话,再写下来。通过交流找出写得好的贴到墙报上。在引导学生说时,让孩子说自己想说的话,经过这样的训练,不仅激发了学生写的兴趣,还为以后的习作教学打下了基础。
2、注重日记,指导习作方法。我们班级从一年级下学期就开始写日记,从介绍自己到今天做了什么,逐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见闻写下来,既不要求字数,也不固定格式,虽然只是学生信手涂鸦,但我却十分认真地批改,写的好给卡通图片奖励,还为学生每天读一篇好日记,因为是实事,学生不仅爱写,而且写的还特别好,我也在教学生写日记的过程中把习作知识一点一滴的渗透给他们,我在读日记中也分享孩子的快乐。
3、注重读书,积累习作素材。阅读与写作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易于写作”等等都说明读书与写作有相辅相成的依赖关系。我一直引导孩子多读书,还把读书和课文相结合,学完《触摸春天》我和孩子一起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感受残疾人女作家海伦.凯勒的自强不息的精神,确实懂得了每个人都有享受生活的权利;学了《景阳冈》,我和孩子们读《水浒》,感受武松的英雄气概……通过读书,学生不仅丰富了习作素材,还了解了习作规律,丰富了词汇,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4、注重练笔,拓宽习作渠道。我们都知道,习作与课例的学习密不可分,因此我在教学文本时善于抓住文中补白,进行适当延伸,引导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文本,并把感受写下来。以杏林子的《生命生命》为例,我引导学生想,飞蛾只有九天的生命,它被人抓住了,为何要拼命的挣扎呢?还有飞蛾扑火更是一个悲剧啊?这是为什么呢?然后让学生把自己想到的写出来。我们班最差的孩子在日记中写道:“学了课文我知道了飞蛾只有九天的生命,被人捉住了仍会拼命挣脱,那是他们对生命的渴望,飞蛾先生,我敬佩你们的生命力。”我在批改日记时写到:“这不仅是一种佩服,更是对生命的感悟。”
(二)、评价建议。写作评价能够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情况,要重视写作的过程与态度的评价。例如学生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表达是否得体恰当。我不仅重视对学生的写作过程及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从学生准备材料的态度评价材料的丰富性、真实性,通过积极的评价引导学生用观察、调查、访谈等途径能自己搜集材料,组织材料,能够去粗取精,写出好的文章。比如写《我的理想》这篇作文,我们班的徐诗淇就从自己当老师、当舞蹈家多个理想中选定自己最向往的中医来写,结合自己小时候身体多病求医问药的经历,写出了真情实感,经过修改,在老百晓第五届全国原创作文赛中获二等奖。我还重视对作文的修改,关注学生修改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自改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合作,共同提高习作水平,还采用多种评价方法,有书面的,口头的,可以按等级,也可以采用评语式评价。我都是把口头评价和评语相结合,直接指出优缺点,便于学生改正。
(三)、说课程资源开发。习作的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像教科书、电视、网络、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学生的家庭生活、校园景物、周围的人和事等等,都是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可以说习作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只要你善于发现,你就可以写出生活的精彩。习作素材的获得,往往来自于作者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及独特的感受,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乃至家庭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习作素材,可是由于缺乏敏锐的观察和感受生活的能力,表达的内容常常是一般化的,缺少个性的。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睁大”自己的眼睛,“伸长”自己的耳朵,留心周围的一切,从生活中发现新事物,获得新感受。例如校园就可以写美丽的校园、校园一角、校园二三事等,都是学生熟知的,学生不仅有兴趣写,还写得精彩纷呈。要想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更要让学生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偶然事件,写出自己的感受,比如这学期的5月18日我到校时无意间拥抱了一个单亲女孩,她回去后结合我对她的关爱写了一篇感人的日记“写给你,我的老师”。我看后推荐给校报发表,在学校引起了轰动,一位校长还看望了她,送了她很多学习用品,鼓励她好好学习。还有一次我让一个男孩下楼拿砖倚门,他拿了三次才拿回我想要的砖,于是我让他以“艰巨的任务”为题写一篇作文,经过几次修改,他的习作终于有了一个 “优。”
习作教学不仅包括丰富的人文内容,更是思维升华的一种体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习作就是老师与学生共同体验生活的过程。因此,从学生生活实际写起,写孩子想写的事,写孩子最真最美的生活,才是习作教学永恒的追求。
第四篇:《生活阅读习作》论文
生活阅读习作---小学生习作初探
单位:太原市小店区平阳路大马小学 姓名:卢小潞
性别:女
电话:***
邮箱:ppddcshzh666@163.com
文章摘要: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在语文教学中,我制定了“让习作还原生活,让阅读融入习作。” 所以我首先让学生走进生活,做到“我想写”;其次,把握好生活和阅读的契机,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做到“我会写”;最后,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引导学生做到“我乐写”,从而达到写好作文的目的。
关键词:
生活阅读习作
正文:
《小学语文新课标(2012年修订稿)》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因而立足生活,拓宽阅读或许是小学作文教学的根本。在语文教学中,我制定了“让习作还原生活,让阅读融入习作。”这一主题,时时处处贯彻我的作文教学思想,抓住一切机会进行作文教改实验。实验中,既有成功又有失败。现对这十几年来的工作做一总结,既是对自己教改经验的整理,又是对自己在教改实验中失误之处的反省。仅以此鞭策自己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作文文教改做得更好,让学生受益更多。
一、走进生活,我想写
学生每每写作,最愁的是没有东西可写。一写就是假话,文章怎么会感人呢?其实生活处处是写作材料,只是我们的学生还没有学会从生活中汲取素材。针对这种情况,我决定先从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着手,让学生有所写。
(一)让学生走入社会,体验生活。
学生生活在社会里,却感觉不到社会,这是因为学生没有有目的地注意过社会。那么,给学生一个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走进社会,有目的地观察、体验社会,他们才会真正体验到,社会原来很“精彩”。
例如这学期我共让学生参加了8次社会实践,分别是:(1)城市“牛皮癣”的来历;(2)是谁污染了小河?(3)网吧调查纪实;(4)校外的小吃卫生吗?(5)自己姓氏的来源;(6)街头的乞讨者为谁要钱?(7)我家的用电情况记录;(8)信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每次社会实践之后,我总要让学生作总结。尽管学生的总结有的好,有的差,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的感受。有了这些丰富的真实感受,在今后的作文中就不怕没东西可写了。这项活动不仅使学生积累了生活素材,更让学生体验到只有留心观察,生活中有意义的材料才会积累的越来越多。学生养成了积累生活材料的好习惯,生活就成了写作的源头活水。
(二)我爱“说生活”
“说”是写作的基础。“说生活”这种形式非常灵活,不要求说的语言多么好。既有利于学生养成积累生活材料的习惯,又使听者受到启发,开阔生活视野。所以我结合值日班长制,每天,新的值日班长上台说一段自己感兴趣的生活小事。起初,值日班长害羞,不好意思说,也感到不知说什么好。针对这种情况。每天放学后,我都要单独对第二天上台的学生进行指导。常此训练下去,其他学生从中学到了怎
样“说生活”,“说生活”的学生更是身临其境,感受到怎样说生活了。
(三)我想“写生活”
生活材料光说还不行,还应该写下来。因为写是一种整理“说”的材料的过程。有了“说生活”这一活动,学生不怕写了,写得还很好呢,篇篇真情实感。同时我鼓励学生每周记录一件“稀奇”事,做个有心人。
二、把握契机,我会写
把握时机,激发学生写作热情,让学生敢于写、乐于写。
(一)、把握写作时机
1、读到动情处,是写作的好时机。
读到动情处,这时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写。抓住这一时机练笔,学生有情又有参照物,写起来不费力又收效大。通常,我都是结合讲读课文进行这一训练。例如,在学习《小音乐家扬科》时,学生读到扬科因为动了一下管家的小提琴而被遭毒打的段落,都被扬科悲惨的命运深深打动了,对社会的不公愤慨之极。我抓住时机,创设情境——“假如你是一位记者,你看到了这一幕,你会怎样通过报纸向社会呼吁呢?”事后,学生发自肺腑的作品着实打动了我。
2、感到悲痛处,也是写作的好时机。
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波动,当发现学生因某种原因情绪低落时,引导他把自己心里话写出来。这时的写,学生有真情而且能感受到写作的作用——解脱自己。如,有一次我发现刘敏同学的情绪低落,我便把她叫到身边,经过谈心,发现她是因为自己的外公去世了而伤心,我适时引导,让她将自己对老爷的怀念以及自己内心的悲痛写下来。第二天,刘敏拿着自己写的文章给我看,真实感人至深。我问她,写完之后有什么感受? 她说感觉轻松多了。
3、想到感动处,更是写作好时机。
抓住孩子们动情的契机,更是写作好时机。记得去年五月份,一次主题为“感恩母亲”的班会,当孩子们闭上眼睛,伴随着舒缓的音乐听到:“你还记得妈妈牵着你的手上幼儿园的情景吗?你还记得妈妈在风中雨中接送你上下学的情景吗?你还记得年轻时妈妈的样子吗?现在妈妈的脸上是不是多了几道皱纹?„„妈妈为我们做了这么多事情,妈妈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心血,你还记得最让你感动的一幕吗?你还记得最难忘的一刻吗?这时候许多孩子已泣不成声,于是我鼓励孩子们写下来。我觉得那是一次最富有真情实感的习作,最贴近生活的习作。
(二)激发写作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习作也不例外,也应从兴趣入手。我从以下几方面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融入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我们要引导学生多留心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好习惯。观察对作文而言是智慧能力的重要来源。平时,我就有意识地让学生看各种各样的事物。带领学生来到大自然中,指导他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如观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日出日落、小河田野、蔬菜瓜果„„并尽可能让学去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如有一天遇到一场难逢的大雾,整个校园白茫茫的一片,一米以外的东西全都看不清楚。我就让学生利用各种感官去进行观察、体会。让学生先站在室内观察,然后走进雾中体会。上课了,学生仍兴奋得手舞足蹈,滔滔不绝地发表演说,争先恐后地叙述他
们所看到的、所感到的。这种无拘无束、有滋有味、头头是道的说话训练已在无形中达到了水到渠成的功效,然后我就让同学们把刚才所说的话整理一下写下来,结果一篇篇精彩的小作文诞生了。
2、体验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可惜,有些学生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可见,无材可写的根源是不善于观察,仅做生活的旁观者。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做生活的主人,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有益活动,扩大学生的生活面。同时,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主动获取写作素材。如单元作文训练《家乡的变化》,我让学生走出校园,贴近生活找事例。学生深入到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去,或看,或听,或想,或问,捕捉到各种写作素材,有惊,有喜,有趣,学生有内容写,就能写得无拘无束,多姿多彩。有的写家乡色彩纷呈的广告牌、有的写爷爷爱好的变化,有的写家乡特产越来越多,有的写校园变化,有的写旧街老貌换新颜,有的同学写妈妈学英语、学开车,还有的写外来人口的涌入„„学生走进生活,思想活跃了,呈现出“领异标新二月花”的情景。
3、回忆生活。
实践证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坚持写日记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但这也会给学生造成较重的课业负担。我让学生将“日记”改为“日忆”,养成“每日一忆”的好习惯。只要求学生在入睡前,把一天中经历的事情回想一下,把有意义的事情挑选出来,想想用它可以写成什么作文。如果每天都能“忆”起一两件可写之事,动笔时就不愁“无米下锅”。
4、交流生活。
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经历都各不相同。班里经常性地召开新闻发布会或素材交流会,为学生提供机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拓展素材积累空间。开阔了眼界,开拓了思路,作文时学生能从多角度、多方面看问题,形成了思维的新颖性和独创性,日久天长,一个个有创意的素材便“呼之欲出”。
三、拓宽阅读,我乐写。
大文学家杜甫曾深有体会地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人如果生活经验欠缺,书本知识贫乏,写作时必然腹空笔涩。茅盾先生曾说:“一个作家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领会其构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处,并且每读一遍会有新的心得,这就意味着他的欣赏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赏力的步步提高反过来会提高表现能力。”(《漫谈文艺创作》)。实践告诉我们,写作材料不仅在生活中,还蕴含在书海中。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
(一)营造好读书氛围。
书籍凝聚了人类的智慧,是最丰富的写作材料。为了让学生热爱读书,我除了利用阅读课训练学生阅读外,还开展了“我喜爱的课外书”推荐活动。让学生交流自己读书的心得,把自己喜爱的书推荐给自己的朋友。这样,在班级中营造了一种争相读书的好氛围。学生爱读书了,眼界开阔了,写作素材广泛了。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的积累是基础。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尽力为学生创造大量阅读的条件,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喜欢阅读,自主阅读。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撷取精华,记住其中的要点、自己的感受以及妙词佳句、古诗名句和名人名言等,分门别类地摘录在笔记本上。同时,鼓励学生朗读、背诵好文章。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这是作文前的不断蓄势、屯聚的过程。待作文时,学生遗词造句一触即发,得心应手,再不会感到“心中有话写不出”。
(三)应用好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是学生读书的积淀。书读完了,脑海里留下了什么?除了文章的大概内容还朦胧的留在脑海里以外,什么也没有了。要做好课内课文的读书笔记,还远远不够,还要指导学生在大量阅读课外读物时作好读书笔记。具体的方法在阅读时摘录书中的优美词语,妙语妙句,精彩片段„„并反复吟诵,只有经过长期积累,语言才会丰富,写作时大量生动的语句就会涌向笔端。每次改读书笔记,我总是用评语来引导学生精心积累词汇。几个学期下来,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词汇,下笔不再犯愁了。
(四)古诗文锦上添花
古诗文是我国文化遗产中光彩夺目的夜明珠,它以浓浓的情意,精炼的语言,经典的选材征服了我们,让我们百读不厌。如此好的古诗文,如何能更好的利用到写作中呢?单靠背诵能行吗?不行。我的做法是每学一首诗,都要让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然后畅谈诗人为我们营造的情景,接着将这一情景画下来,最后谈谈诗人选择材料的好处。这样一处理,学生不仅记住了诗,还真正感悟到了诗的美,从而给自己启发:写作要选典型的材料,用最精确的语言。在写作中,学生到了特定的情境时,自然会引用学过的诗句,使文章锦上添花。记得上次“读书笔记交流会”后,让学生写会后感,我引导学生用名句作为作文题目,学生便用上了“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等诗句,使文章上了一个新的层次。
(五)词汇要日积月累
学生有真事可写了,不代表就能把事情写好。因为这当中需要丰富的词汇作保障。词汇丰富了,文章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两种积累词汇的方法。
1、利用课文,丰富词汇
课文是精选的优秀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主要凭据。我利用课文中的精美句段,让他们积累词汇。久而久之,学生不光理解了课文,更将课文的精华留在了自己的脑海里。有了丰富的词汇,学生有事要写时就会不自觉地用上恰当的词语,使文章生动精彩。
2、值日班长每日三词制
值日班长除了每日“说生活”以外,要将自己筛选的三个好词抄在黑板上,推荐给全班同学。看似每天三个词很少,其实算起来,一学期下来,学生在轻松之际便能积累二百七十多个词汇呢!
阅读时感悟生活,习作时表达生活,生活处处皆作文,作文处处皆生活。希望我会做得更好,学生受益更多。
第五篇:体验习作生活享受作文快乐
体验习作生活享受作文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不妨也可以这样说:只有能够让学生体验到生活情趣,享受到作文快乐,才是真正的作文。许多时候,人们把作文当作一种考试的功利,把写作当作一种技能来练习,致使作文教学陷入了一个怪圈,教师说难,学生说难,家长说难,人人谈作文变色。其实,学习写作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快乐的体验的过程。只有体验到习作过程中的乐趣,享受到了习作过程中的快乐,作文教学才能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我们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我们生活的一种至于“真”,达于“善”,臻于“美”的境界。《语文课程标准》19次提到“体验”。在新课程指导下的作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习作中享受到体验的愉悦、探究的魅力,生命的活力,对话的激情,生活的乐趣,交流的开心,发展的进步,个性的张扬,合作的快乐„„
一、在习作中体验生活的乐趣
生活是生动具体的、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形象化、情感化、个性化的习作素材。生活是开放的动态的,它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广阔的时空背景。文章是生活的反映,也是情感的载体,习作的过程就是体验生活的过程。只有把生活的情趣和乐趣在作文课堂中展示出来,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才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只有让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积极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和情趣,学生才能爱作文,有话想说,有话会说,有话巧说,有话趣说。比如指导学生习作的观察中,经常开展一些习作素材体验实践活动,以丰富写作的素材。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只有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描绘生活、创新生活,用五官去观察,用大脑去综合,用心去体验,用笔去描绘,才能通过作文教学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塑造人的人格品质,积淀人的文化修养,抒发人的真情实感。作文倡导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同以前教学相比,作文在开放活动中学生个性会得到积极发展。在教学中,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我认为加强对生活活动过程的引导,可以让学生在习作中体验到生活的乐趣,让学生在活过程中学语文、用语文、发展语文能力,提高习作的兴趣和张扬学生的个性。
二、在习作中体验探究的魅力
探究性习作以尊重、信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充分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培养学生习作的良好的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极大地满足和强化了学生的求知欲,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在作文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能力,我们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写一些探究性的作文,譬如指导学生养几只蚕,探究蚕的生长变化过程,写一写“春蚕的生命过程”;研究蚂蚁是怎样预报天气的,写一写“蚂蚁预报天气”的秘密;探究蜜蜂和蝴蝶采花的不同,写一写蜜蜂和蝴蝶的童话等等。这样的系列作文,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探究的魅力。比如春天来了,组织学生到校园,到郊外去“找春天”。看一看春天有哪些景象。想一想哪些是书上没有讲到的,你还发现了哪些问题,都—一记在你带的小本子上。然后回到教室,让同学们说一说春天有哪些特点:有的说,春天果树开花了,有红的、粉的、白的;有的说,花丛中有许多小蜜蜂,在辛勤的采蜜;有的说,小燕子跟着妈妈从很远的南方飞回来了;还有的说,农民阿姨和叔叔在田里辛勤地劳动呢!再议一议提出的问题。读一读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春天的诗歌、散文、故事、对联等内容,画一画或者写一写你心中的春天。最后做一做:回到家后,可以将自己采集到的动物、植物做成标本;可以用你采集的各种形状的树叶或小草拼成不同的图案,贴在纸上,再用水彩笔进行修饰点缀,做一份漂亮的贺卡;还可以以春天为主体,做一张别开生面的手抄报。把画好的画,拼成的图案,做好的手抄报,带到班里贴在墙上,装扮一下自己的教室。也可在精心制作的贺卡上,填上最衷心的祝福,送给最敬爱的老师、知心的朋友。通过这样作文活动,使同学们感受到春天是美的,大自然是美的;人在自然中是美的,人的劳动是美的。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实践,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生动、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增强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学生就会针对特定情景中的事物仔细观察,并且提出问题;针对所探究的问题,形成简单的探究思路,并以自己的方式实施探究。这样做,可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增进生与师、生与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习作中体验到探究的魅力。
三、在习作中体验合作的快乐
习作是一种很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也是一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和过程。小伙伴常常会出现合作的天才、辩论的高手,出人意外的妙语连珠。比如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开展“寻找最佳的开头方法”、“交流最有趣的精彩细节”、“研究某人(老师、亲人、同学等)的特点”、“文章门诊部小专家会诊”等一些生动有趣的合作作文的尝试,指导小学生互写评语,互相批改,积极合作。我们还可通过接龙作文、系列日记、当小记者小编辑、编小手抄报的方法,让小组之间展开某一专题文章的竞赛。笔者曾经尝试过“话题接龙”日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就是在班级分成三、四个大组,一组一个日记本,一人一篇,一天一篇,一周一个话题,一个话题进行一次展览评比。“日记”的内容可编可抄,“接龙”的话题可以自选,“接龙”的顺序可以自定,“接龙”的日记可以合作写成,一开始可“一条龙”话题续接,过一段时间可以是多“龙”齐舞(分小组举办接龙比赛),“龙飞凤舞”(男女生混合“双打”)、“画龙点睛”(评论作文)、“描龙画凤”(给作文插图)等等。通过这样的开放式的习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让小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合作的快乐。
四、在习作中体验交流的开心
习作的过程是一种心灵的交流过程。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可以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多项交流,多向交流,多层面交流。比如经常指导学生练习写一写“老师(校长、爸爸、妈妈、某作家、某记者、某主持人、某同学、朋友等),我想对你说”,也可以老师和学生进行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比如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与同学们交流习作的心得,探讨开头和结尾的方法,交流精彩片段的写作体会,谈论生活中新鲜人和事,共同观察和体验某一景物、某一事件,在观察和体验的过程中进行多向交流讨论。您看,我班的作文经验交流会又开始了。小学生葛星这样介绍他描写大风的经验的:我在观察一次刮大风之后写了—篇作文──《风》,武老师夸我写的好。当时,大风吹得我几乎站不住脚,更不用提睁眼睛了。可是好奇心促使我把眼睛眯成一条缝,来观察大风中的景物。小树东倒西歪,像是不停地给狂风鞠躬,求它饶命,沙上、纸屑、草棍满天,这使我想起家里的鱼缸,日久不换水,跟现在的天空差不多。可见,认真观察不但能发现并抓住事物的特征和细节,而且能使情动辞发,因而,观察在作文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再看教室里的同学,每个人的脸上都挂满了灰尘,像涂上了一层蜡,身上也都落满了一层尘土。对这一观察所得,我用了“咱们都成了士人了”这句话来形容比喻,觉得既实际又妥贴。通过仔细观察,我抓住了风的一些特征,当天晚上就把这些写下来,写得很顺利。我的观察日记是这样的:这不,刚才还是好好的天气,可是眨眼间,仿佛有人惹了老天似的,它竟然大发雷霆。顿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尘土飞扬。树干“呜呜”响,电线“呜呜”叫,可怜的小树被大风猛烈地摇晃,东倒西歪,有的还被折断了。墙角的垃圾、纸屑、草棍都被卷到了空中,像断了线的风筝,飘飘摇摇,上下翻飞,整个天空就像长时间没换水的鱼缸被搅动了一番,杂物飘忽不定,一片浑浊。教室里更是一片昏暗。沙粒、尘土从窗隙钻进来,弄得同学们的脸上都挂满了灰尘,身上也都是尘土,一个个都变成了“土人”。同学们互相看着,不禁笑了起来。黑板上的字模糊不清,花花点点,老师没法讲课。风呼啸着,撞得教室的门“啪”直响,还不时从门缝中挤进一些沙土和杂物。哼!风,我讨厌你!通过民主的开放的交流,使学生体验到了开心和愉悦,体验到了情趣和思维,体验到了心灵与心灵的共振„„新课程的习作教学,应该更激扬地呼唤对话,应该更挚着地开拓对话,应该更巧妙地开展对话,将旺盛的生命力融合在亲情浓郁的对话里。
五、在习作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作文呼唤新颖有趣的开放的评价方式。传统的习作教学评价往往以习作目标作为依据,因此采用的是一种结果性评价。但这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态度等的培养,忽视了学习成绩背后的动机取向和努力程度。作文教学是以过程性评价或形成性评价为主,以终结性评价为辅。作文的评价形式,是多几把评价尺子,鼓励冒尖,张扬个性。增加评价的尺子,就是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让学生全面发展,尽显青年蓬勃的个性之美。作文的评价应尊重学生人格,扬长补短,鼓励冒尖,凡是在某方面有突出表现的都可以被评为好。如在教学中,我们经常评选本次习作的最佳开头人、最佳结尾人、最佳细节人,最佳字体人,最佳构思人,最佳态度人、最佳情感体验人等等,最佳越多越好。做到人人参与,既是评价的裁判,又是被评价的队员。一次演讲要评出最佳选手,一次观察赛要评出最佳细心者,一次辩论会要评出最佳辩手。作文评选活动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由于评价尺子的增加,评价过程的开放,人人都有被评为好学生的可能。总之,作文教学的多种评价尺子,不同侧面的评价应组成一个开放而民主的评价体系。通过富有情趣的评价使学生在习作中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
六、在习作中体验个性的张扬
作文提倡自由写作,张扬个性,体验情趣。文章是极具个性的产物。没有个性便没有作文。写作应当是“自鸣天籁”,是个人情感、灵性的外化。只有自由,才能写出个性,才能抒发真情,才能“我手写我口,我口言我心”。因此,作文在作文教学中,积极张扬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抒真情,讲真话,写个性。比如:每到开学之初,我就让学生拾撷起假期生活中一页页值得回忆的美好片断。把在假期中听到的、看到的、做过的事情在班里相互交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也许是一段真实的经历,也许是一段美丽的传说„„在这种心与心的碰撞中,学生可以了解许多风土人情,会有许多的感人体验和收获。然后,用一段话把自己的小故事再写下来。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而且开阔了眼界,达到了情感交流、资源共享。需要说明的是,在活动前,教师要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综上所述,习作是一种体验的生活,是一种开放的生活,是一种自由的生活,是一种合作的生活,是一种精神的生活,是一种智慧的生活,是一种创新的生活。学生只有在愉快的过程中体验习作的生活乐趣,享受精神生活的情趣,学生的习作才能走向个性化、多元化、自由化、生活化,学生才能热爱作文渴望作文,才能体验到作文的情趣,享受到作文的快乐。
【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