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秦桧返宋研究论文
金人如何放秦桧归宋,若能留下详实的历史记录,反而应是怪事。诚如已故爱国历史学家刘子健先生早已指出,“一般印象总疑心秦桧是女真金人的奸细”,“这只是怀疑,并没有实证”。刘先生的思路是“从他的亲戚里去找,线索有了”。“秦家和他们的亲戚,有的帮宋高宗,有的帮刘豫,私下联系,两头活动”。①尽管没有直接证据,但史学家们一般还是认定秦桧就是奸细,例如被公认为是中国宋史界泰斗的已故的邓广铭先生,就在其《岳飞传》(增订本)第80页中使用了“女真贵族阴遣汉奸秦桧归南宋”的标题。
近年来,对秦桧是奸细提出异议者,是何忠礼先生,他在《岳飞研究》第4辑《〈老学庵笔记〉中所见的秦桧》和《南宋史稿》第81至84页中,主要是以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为证,他说,“秦桧南归,事关重大,但人们对他所以能够南归的原因,且众说不一,从而成了历史的悬案。一种人以为秦桧自己设法逃归的;另一种人则认为是金人为从内部破坏南宋的抗金战争,故意将秦桧作为内奸纵归的”。“分析上面两种说法,我们认为,尽管秦桧南归后,坚持对金屈辱投降的路线,犯下了种种罪行,其所作所为,在人们看来,确实很像是一个金人打入南宋内部的奸细,但是平心而论,朱胜非在《秀水闲居录》中所说的话,是颇多疑问的”。“可是,与秦桧生于同一时代的‘朝士’,且见多识广,力主抗战,对秦桧又极无好感的陆游,却作了与朱胜非截然相反的记载。应当特别指出的是,陆游撰《老学庵笔记》已是秦桧死后四十年以后的事,此时桧之冰山已倒,凶焰早息,揭露秦桧生前的种种罪行,已经无所顾虑,陆游更无必要为他讳护。故与《秀水闲居录》相比较,《老学庵笔记》和《中兴遗史》所载秦桧由金方逃归事,其可信程度确实要高一些”。今将《老学庵笔记》卷1载:
“秦会之在山东,欲逃归,舟楫已具,独惧虏有告者,未敢决。适遇有相识稍厚者,以情告之。虏曰:‘何不告监军(完颜挞懒)?’会之对以不敢,虏曰:‘不然,吾国人若一诺公,则身任其责,虽死不憾。若逃而归,虽欲贷,不敢矣。’遂用其言,告监军,监军曰:‘中丞果欲归耶?吾契丹亦有逃归者,多更被疑,安知公归,南人以为忠也。公若果去,固不必顾我。’会之谢曰:‘公若见诺,亦不必问某归后祸福也。’监军遂许之。”①《两宋史研究汇编秦桧的亲友》第145页。
首先,从年龄上说,陆游与秦桧虽仍是耳目相接,却不能算“同一时代的‘朝士’”。何忠礼先生认为陆游“无必要”为秦桧“讳护”,是有道理的;但说“与《秀水闲居录》相比较,《老学庵笔记》和《中兴遗史》所载秦桧由金方逃归事,其可信程度确实要高一些”,就可以商榷。因为从时间上说,后两书出现较晚,决非两个作者亲历现场,了解秦桧归宋的底细,无非是得之道听途说。《老学庵笔记》的成书大约在秦桧死后三、四十年,①时间相隔不近。如果稍为了解一点金史的话,依金太宗时的政制,就元帅左监军完颜挞懒在“东朝廷”的地位而论,他放一个秦桧归宋,绝对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根本无须承担多少政治责任。上引记载的对话,如“公若果去,固不必顾我”之类,就是不合情理的。这就多少反映了道听途说的不可信。
朱胜非与陆游不同,是与秦桧同时代的宰相,他与吕颐浩的私人关系不错,而与李纲、赵鼎、秦桧等人都有嫌隙,这些在《秀水闲居录》中所反映。但何忠礼先生说他“力主和议,政见本与秦桧一样”,却是不符起码的史实。朱胜非任相期间,最重要的政绩之一,是坚决主张并支持岳飞军克复襄汉。绍兴五年(公元1135),宋高宗依赵鼎的建议,命令前任宰执上奏,条陈对金政策。从《三朝北盟会编》所载的朱胜非奏看来,他的主张是与李纲、吕颐浩等人相似的,而与他们相对立的正是秦桧和汪伯彦。今摘引朱胜非上奏的一段最重要的话如下:
“今内外劲兵无虑三十万众。兵既众矣,患无可作之气,今则勇气可作。气既作矣,患无可乘之机,今则机会可乘。不于此时,速谋进取,使既作之气复堕,当乘之机复失,以数年尝胆之勤,为一旦噬脐之悔,可胜惜哉!”
如果硬要将朱胜非归之于投降派,岂非是太冤枉了。何宗礼先生引用《秀水闲居录》,摘自《中兴小纪》卷9,其实,此段文字经清人修《四库全书》时篡改,如将“挞辣”改译为“达兰”,“虏”改为“金”之类。他另在注中说:“《会编》卷二二0所载略同。”这里涉及一个如何用较原始的记录和版本的常识性问题,即应当尽量避免使用《四库全书》。今存较原始的《秀水闲居录》有关摘录正见於《三朝北盟会编》卷220,因为此段文字未经清人篡改。然而何宗礼先生对此问题似乎并不在意,类似的情况在《南宋史稿》中并不罕见,这只怕有一个史学的基本素养问题。以下摘录《会编》原文,从秦桧拜相开始:
“未几,桧果相。次年,植党以排吕颐浩,上乃悟,尽逐其徒,桧亦罢政。前一日,召当制学士綦崇礼,谕以桧二策,仍出其元奏云:‘以河北、河东人还金虏,以中原人还刘豫,如斯而已。’令载之制词。至四年,虏使李永寿、王翊来聘,①参见中华书局标点本《老学庵笔记》前言注①。②《三朝北盟会编》(以后简称《会编》)卷176,按众宰执上奏时间,《会编》系于绍兴七年,应以《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以后简称《要录》)卷87绍兴五年三月所载为准。
首言此事,正与桧语合。盖桧自京城随虏北去,为彼大酋挞辣郎君任用。虏骑渡江,与俱来,回至楚州,遣舟送归。桧,王仲山婿也。仲山别业在济南府,为取数千缗,赆其行。其后挞辣统兵犯淮甸,朝廷遣魏良臣、王伦奉使至其军中,数问桧,且称其贤。乃知桧之策出于虏意也。桧之初归,自言杀虏人之监己者,夺舟来归。然全家同舟,婢仆亦如故,人皆知其非逃归也。”
按何宗礼先生摘引的《中兴小纪》文字无开头到“正与桧语合”一段,亦无“其后挞辣统兵”到“出于虏意也”一段,“婢仆亦如故”的“如”作“无”,当然以“如”为优。朱胜非的记录旨在说明秦桧“北人归北”的建议乃“出于虏意也”,这当然是证明秦桧身份重要线索。此外,“桧之初归,自言杀虏人之监己者,夺舟来归”,这当然也是秦桧自己留下了重要的破绽。
何宗礼先生说:“只要具体分析一下朱胜非的这段话,就会知道其攻讦成分多于事实,不足令人凭信。”他又具体分析说:“胜非闲居八年,绍兴十四年(1144)卒。《闲居录》正是他晚年退居秀水(今浙江嘉兴)时作。但是,本书既有不利于秦桧的内容,在胜非生前是决不可能流传于世的,反之很难说没有后人附益之辞,这是疑问之一。楚州距济南有上千里之遥,未知金人豢养秦桧为奸细,何必非从那里取王仲山别业之钱以赆其行?这是疑问之二。有宋铜钱,一缗重五斤。千缗则达五千斤,桧长途跋涉去南宋,让他携带这么重的货币以行,未知为了达到什么目的?若谓并非铜钱而是金银,胜非又安得而知之?这是疑问之三。宋代国史及秦桧《北征纪实》皆言桧借故逃脱,并未有“自言杀虏人之监己者,夺舟来归”之语,而胜非为何要作如此记载?这是疑问之四。”
按《宋史》卷203《艺文志》著录有“朱胜非《秀水闲居录》二卷”。《文献通考》卷217载:“《秀水闲居录》三卷,陈氏(振孙)曰:‘丞相汝南朱胜非藏一撰,寓居宜春时作,秀水者,袁州水名也。’”此段是摘录《直斋书录解题》卷11。今存《说郛》41有此书残编七条,类似笔记小说。按朱胜非最后“奉祠八年,寓居湖州僧舍”而病死,①并非寓居秀州,即今嘉兴,何宗礼先生说他“晚年退居嘉兴”,系误。至于他何时寓居宜春县,已难于稽考。宋人对《秀水闲居录》的作者并未提出怀疑,如《三朝北盟会编》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两大史书中都广泛引用此书,李心传又往往在《要录》注中作了考辨和取舍。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4绍兴十二年三月乙卯注,可知《秀水闲居录》中时间最晚的一条记载,可能是叙述当年科举的舞弊:“是年有司观望,所荐温士四十二名,桧与参政王次翁子侄预选者数人。前辈诗云:‘惟有糊名公道在,孤寒宜向此中求。’今不然矣!”李心传在注中引用此说,是作为正文的依据。诚如何宗礼先生的①《要录》卷152绍兴十四年十一月乙丑,《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15。
第二篇:宋超论文
我的班主任之“旅”
中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一句话:你要想当好先生,先要当好学生;你当好学生了,你就当好先生了。当好学生的意思就是说要向学生学,学什么?先要了解他,了解他的内心,知道他在想什么。我们不知道他在想什么,我们怎么能教育好他呢?看到这句话,我就会浮想联翩。
(一)对待学生,该这样想:
假如,我是孩子;
假如,是我的孩子。”
每每想到这句话,我仍然感动,因为话语中对学生真诚的爱足以让人震撼!也让我明白了,一名出色的班主任,不仅要教艺精湛,有敬业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有情感的投入,要懂得人性、人道和人情。
我们当中有很多班主任,用自己的爱心赢得了学生一辈子的尊重。然而,我实在说不清,自己曾经有多少次不经意的冷冰冰且略带嘲讽的话语留给这些阳光少年永恒的记忆的将会是什么,但我知道爱因斯坦曾说过:“过了若干年以后,那些教的知识都忘了,留下的东西才是教育。”在此,希望各位老师和我一起铭记:少一些不必要的冲动,多一些真诚的爱心,收获的将是幸福和快乐!
(二)“班级是一个家,班主任和学生都是家中的成员。”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读出了两个字:平等。班主任与学生在认知能力、知识水平上暂时存在差异,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我们有一个共同的优点:能够听取学生意见;不轻易指责学生;班级里充溢着平等、民主的氛围,平等,还体现在班主任对班级事务和活动的参与和热情投入。“乐,与学生同乐;苦,与学生同苦!”在春季运动会上,当看到我们班的4*100米接力获得冠军时,我们师生同雀跃,同呐喊,仿佛我又回到了童年。当我们班级获得“总分第一“时,我们挥臂呐喊,击掌庆贺。嗓子哑了,孩子们送上了”金嗓子喉宝“,苦在嘴里,乐在心里。当我走进教室,遇到地上有纸屑、讲桌凌乱,如果教室里同学都在学习,那么我自己弯弯腰、动动手、擦一擦,学生会看在眼中,自然会潜移默化,在无形中形成一种自我约束力,模仿着为班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切莫乱批评指责,然后指手画脚一番。“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这真是:“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想,一个班主任只有从心底爱班级这个家,平等地爱这个家中的每一个成员,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家的温馨,这个班级才能在和谐中不断的进步。
(三)“难为情,而不难堪,是教育的„度 ‟。”
谈爱心,讲平等,并非凡事都迁就、顺从学生。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说过:爱孩子,那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怎样教育他们却是一件大事。所以,我们光有爱不行,没有爱不行。我们要懂得爱的科学,爱的技巧。“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而教师所从事的工作就是一份神圣的工作,因为我们是在爱着别人的孩子。而在神圣当中又有高尚之人,什么人配得上是高尚之人呢?他们不仅爱那些长得好看的、成绩好的,还爱那些长得丑的、成绩差的学生。这样的老师,他不仅是神圣,而且是神圣中的高尚之人。可以说是上乘之人。”我想这就是所谓的老师中“精品”吧!因此,适度的、让学生难为情而不难堪的批评既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也有利于班级的管理。关于批评,我有两点建议:一是不轻易忽视第一个犯错误的同学,二是可尝试采用“退三进一”式批评方法,即在批评学生一个缺点的时候,不妨先表扬他的三个优点。这样,批评会让学生心悦诚服。
(四)“对的,不一定是合适的。” 很显然,这句话讲的是“方法”。
“对的,不一定是合适的。”有一个极端的例子:一个孩子刚出生,有人说他将来做官,也有人说他将来发财,家人听了很高兴。可是另一个人说了一句真话:他将来一定会死的。结果,可想而知,此人被痛打了一顿。这个极端的例子给了我们教育者一个启示:教育学生时,有些真言是对的,但学生在感情上不接纳你。
我们平时教育学生要孝敬父母,可我们的苦口婆心,大呼可怜天下父母心,反复渲染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生们可能仍是无动于衷,甚至会小声嘀咕。我有一次在班级里也谈孝敬父母,却改变了空洞说教的方法,给学生讲了个故事:一天,一位年迈的老爷爷和他的成年的儿子走在路上,老爷爷看到前方树上有鸟,问儿子:“树上是什么?”儿子说:“乌鸦。”过了一会儿,老爷爷又看到前方树上有鸟。又问儿子:“树上是什么?”儿子不耐烦的说:“乌鸦!”后来,前方又出现了栖息着鸟儿的树,老爷子再次问儿子:“树上是什么?”儿子急了:“我不是说过了吗?是乌鸦!真啰嗦!”老爷子不再说话了。到了家里以后,老爷子用一双抖抖索索的手从抽屉里拿出一本已经发黄的日记,儿子翻过一看,这是自己小时候父亲写的日记,上面写着:今天我带着儿子去玩,儿子连续问了几次树上的鸟儿是什么?我高兴地告诉他“是乌鸦”。儿子长大了,会问了,我真幸福!看到这里,儿子哭了,抱住年迈的老父亲,说:“爸,您尽管问吧,树上的鸟儿是乌鸦!”这个故事讲完,教室里很安静,学生的感受可想而知。
“对的,不一定是合适的。”讲究方法,选用适当的方式处理学生中的棘手问题,也时会产生异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正值青春期,早恋现象并不鲜见。看到有这样一个资料:有个初三男同学,给本班一名女同学递了一张表达爱意的纸条,遭到了拒绝。于是,整天趴在桌子上萎靡不振。班主任看穿了他的心思,试着走近他。偶然间,班主任老师在课桌上发现了他写的一张字条,上面写道:
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只在本班找。
本来人数就紧张,何况质量又不好。
老师一看,还挺押韵的,于是,拿过一张纸,也写了一首:
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急着现在找。
本来学习就紧张,何况年龄又很小。
学生向老师会意一笑之后,重新振作了起来。试想,如果我们火冒三丈,立刻将家长请来,把孩子狠狠训斥一顿,会是怎样的结局呢?
班主任几乎每一句话都可能是对的,但不一定是合适的。各位,遇到偶发事件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只要我们每一个老师都有一颗爱心,这爱心里有包容、有理解、有更多的责任,相信一切都会更加美好!
我期待,老班主任甩掉包袱,多一点创新意识,少一点经验主义;新班主任尽情挥洒自己的青春活力,通过创造性工作张扬个性、展现自我,在这幅美丽画卷上写下重重的一笔
第三篇:宋涛课题论文
《 读懂学生
恰当追问
助力高效课堂》
单
位:
姓
名:
学
科: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永定分校
宋
涛
数
学
【题目】:读懂学生 恰当追问 助力高效课堂
【内容摘要】:
“追问”,顾名思义就是追根究底地问,作为一种提问技巧,在数学课堂上经常为教师所运用。它是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是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而读懂学生是巧妙追问的基础。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课堂应是学生与老师、学生与书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而追问就是课堂教学中对话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中一个适时、有效的追问,能化平淡为神奇,成为学生“彻悟”的催化剂。本文从在课前参与中读懂学生起点,让开放的问题设计在预设追问中为高效课堂保驾护航;在课堂参与、课中研讨中读懂学生,恰当的追问,加深理解突破学习障碍,成为高效课堂的助力器;在课堂练习中,读懂学生,在追问中,巩固掌握新知,建立联系,成为高效课堂的加速器。三个方面阐述了追问在课堂中的运用。
【关键词】:课堂 追问 对话 高效
【正文】:
读懂学生 恰当追问 助力高效课堂
“追问”,顾名思义就是追根究底地问,作为一种提问技巧,在数学课堂上经常为教师所运用。它是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是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深入理解、沟通联系。再度激活学生的思维因子,涵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品质,直到学生能够理解透彻甚至出新出彩的解决问题。而读懂学生是巧妙追问的基础。由于学生是思想、性格、身心发展特征等差别都很大的一个群体,而“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只有读懂学生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只有读懂学生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师生交往互动。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课堂应是学生与老师、学生与书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而追问就是课堂教学中对话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教师在动态发展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地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并能随机应变地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思维作及时的疏导、点拨。一个适时、有效的追问,能化平淡为神奇,成为学生“彻悟”的催化剂。可以使课堂平添生机抑或锦上添花,助力高效课堂。
一、在课前参与中读懂学生起点,让开放的问题设计在预设追问中为高效课堂保驾护航。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他们的学习需求也不尽相同。有些会的学生不教也能明白,有些不会的学生教了还是不明白。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走到学生中去,了解不同学生认知起点的不同性,把握好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点,加强教学设计的实效性,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在教师预设的问题中学习会为高效课堂保驾护航。例如:片段1:《分数除以分数》教学片段
生6:如果被除数的分子(分母)正好是除数分子(分母)的倍数时,用生2的方法解答比较简便。
生7:当被除数的分子(分母)不是除数分子(分母)的倍数时,就不宜用生2的方法解答,而生3的解法适合任何一道题。
上面的教学片段中,当学生猜想出三种计算方法后,我没有立刻否定其中的错误方法,而是巧妙追问:可以想办法证明上面的结论是否正确吗?通过具有开放性的大问题的背景下的追问,生成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通过证明,得到后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结论后,我又一次小追问: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两种方法各有什么特点?通过比较,学生认识到两种计算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通过两次追问,学生不仅掌握了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还渗透了算法多样化和算法优化的思想。正是在课前对学生有了充分的了解教师有了充分的预设,在课堂中才有了这样的课堂提问设计叫做大问题引领下的小追问,使课堂在平等的对话中显现出生机盎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深化了数学思想,积累了活动经验 因此,教师在读懂学生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经典的追问往往能为课堂保驾护航。
二、在课堂参与、课中研讨中读懂学生,恰当的追问,加深理解突破学习障碍,成为高效课堂的助力器。
课堂是师生每天交往、互动的场所,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探究知识、充分展现智慧的场所,也是师生生命价值得以彰显的场所。因此,在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教师就应当能智慧的在课堂参与课中研讨中读懂学生的言语、表情、错误、困惑、心理等,得以恰当追问能加深理解突破学习障碍,成为高效课堂的助力器。
片段2:例如《倒数的认识》教学片段
引出倒数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再举一些倒数的例子。
生1:不对,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所以互为倒数的一定是两个数。
生2:是的,我也赞成他的看法,一个数不存在倒数的关系。
生3:互为的意思是相互,就像我们前面学过的倍数和约数的关系一样,它们是互相依存的,不能单独说某一个数是倍数,某一个数是约数。
生4:必须说谁是谁的倒数。
生5:(非常激动地)不对,两个数互为倒数,只说明它们的乘积是1,它们并不相等。
真理越辩越明。在此课例中,正因为教师对学生解读,我的大智若愚,为了便于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倒数的相互性及倒数的表示方法,变换形式进行追问,故意抖出错误的“包袱”,让学生争论、改错,学生不仅掌握得更牢固,而且有一种成就感。加深理解有效的突破了学习障碍。使课堂更加精彩,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为高效课堂助力。
三、在课堂练习中,读懂学生,在追问中,巩固掌握新知,建立联系,成为高效课堂的加速器。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联系。当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比较肤浅时,当学生对数学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比较模糊时,我们不妨运用追问的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沟通,帮助学生建构立体的知识网络。
片段3:《圆的周长》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一道关于圆的周长的综合练习题:
已知直径分别是6厘米和4厘米的两个半圆外又有一个大半圆。甲、乙两人分别从A点出发,分别沿外边的大半圆和里面的两个小半圆跑到B地,谁先到达终点?
大多数学生采用的方法是:
甲:3.14×(6+4)÷2=3.14×5=15.7(厘米)
乙:3.14×6÷2+3.14×4÷2=9.42+6.28=15.7(厘米)
结论:甲、乙两人同时到达终点。
追问:列出两个算式后,你能不计算,就可以判断结果相等吗?
生:运用乘法分配律可得:
3.14×(6+4)÷2=3.14×6÷2+3.14×4÷2
师:如果图中没有标出数据,你能作出判断吗?
生:设两个小半圆的直径分别是a与b,则甲走的路程是3.14(a+b)÷2,乙走的路程为3.14a÷2+3.14b÷2。运用乘法分配律两样可得:3.14(a+b)÷2=3.14a÷2+3.14b÷2
这一教学片段中,本来学生列式计算得出结论后,问题就解决了,但教师通过两次追问作了进一步的延伸。第一次追问,沟通了圆的周长计算和乘法分配律的联系,同时使计算过程变得简便;第二次追问沟通了周长计算与字母表示数的联系,实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飞跃。加快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过程。使追问成为了高效课堂的加速器。
的确!追问不是漫无目的的寻问,它应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为导向;追问不是毫无感情的质问,它应以促进学生发展、呵护学生自尊为前提;追问不是喋喋不休的盘问,它应集中反应教师的教学智慧,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智力思维活动;而追问的最高境界不在于教师的技巧运用得如何,而在于引导学生逐步由“被追问”走向“主动追问”这也是我们今后课堂追求的目标。是啊!在读懂学生基础上的追问为课堂深刻的对话画龙点睛,我们还要努力追求让学生间的追问为课堂锦上添花,更好的助力高效课堂的发展。
第四篇:宋菊梅论文
浅谈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一些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不得当而成了“学困生”。分析其成因,实施有效的学习策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是提高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广大英语教学工作者急需解决的大事。为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加强思想教育,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解决学生学习英语困难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英语,学困生,成因,转化策略
正文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英语已成为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在我国,英语也被定为初中最主要的课程之一。尽管英语教学在农村中学已普遍得到重视,然而,学生的英语成绩“两极分化”现象却越来越严重。很初中生学英语不到一年时间,就成为学习英语困难的学生—学困生。
“学困生”是指学习成绩差或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群体。表现为缺乏自信、学习被动、态度不端正、方法欠妥,对完成学习任务有一定困难。这样的学生数量随着年级递增、课程内容增加、难度加大而增加,使英语教学越来越困难。这一现象,一直困扰着农村英语教师。如何转化“学困生”成为大家共同探讨的热点问题。因此,认真分析、找出原因、寻求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一、英语“学困生”形因 1.学生自身因素
(1)学力基础差。学力主要指必备的学习基础知识和综合学习能力,包括理解、记忆、思维等能力。由于农村初中生大部分来自于师资、教学条件相对薄弱的乡村小学,在英语启蒙阶段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造成学力基础不扎实。
(2)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部分学生在课前不预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后不巩固和消化,消极被动。
(3)不良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倾向。如意志力薄弱、兴趣广泛而不专一,注意力稳定性差。在学习中常碰到困难、遭遇失败而丧失了学习的信心。2.教师因素
(1)教师的心理情感素质:部分教师只钟爱、赏识英语基础好的学生,而对基础差的学生漠不关心,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动怒异常,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使学生从对教师的反感转变为讨厌英语学科而不学。他们由于得不到老师关爱或受到打击失去学习英语的信心,使得成绩越来越差。
(2)教学方法陈旧、不注重学法指导:部分教师仍沿袭旧的教学方法,一味用灌输、填鸭的方式;学生记单词靠死记硬背。教学缺乏灵性与活力,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对英语失去兴趣而放弃。3.教材因素
现行教材内容多且难,复现率低,衔接坡度大,更加大了教与学的难度,教材的难教难学是产生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在很多学生在小学感觉英语还学得不错,但升入初中后,一开始就接触到了大量的词汇,无从下手,产生了畏惧心理,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导致不少学困生的出现。
4.学校因素
多数农村初中办学条件差、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教学手段还停留在教师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加录音带的阶段,严重制约着教学质量。
5.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是学生学习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一方面,家长对学生的学习关心不够;不能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有些家长不懂如何教育孩子,不知如何与孩子进行正确的沟通。另一方面,有的家庭夫妻不和,经常吵架,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不可愈合的伤口。他们情感压抑,孤独苦闷,在学习上又得不到关心和帮助,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其次,在农村留守儿童较多。父母外出打工,把孩子扔给爷爷奶奶带,由于多数老人不懂教育方法管不住孩子,孩子往往容易学坏,进而没心思学习,成绩变得越来越差。
二、英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1.树立明确的目标
学生刚上初中时,教师就应该教育每个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与信心,对学习应该持之以恒。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单独与其对话,循循善诱,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目标,鼓励他们只要专心学习,有恒心,就一定能学好英语。2.努力激发学习兴趣
学困生学习英语吃力、成绩差,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苏联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机”。如何让学困生对学习英语产生兴趣?这就需要老师授课时运用充满情趣的教学方法。为了能激发学困生学英语的兴趣,老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讲授方法或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教学英语。
3.重视学习方法指导
在学习中,有些学生学习很勤奋,但成绩总上不去,这很大程度上是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保证。教师要交给学困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学困生”教师要在语音教学、学生单词记忆和课前预习、听课和课后复习等方面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困生往往没有恒心,“一日曝,十日寒”,时而认真刻苦,时而放任自流,这对英语学习非常不利。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困生的良好学习习惯,除了要养成课前预习、认真听讲,课后复习、记笔记、独立完成作业外,还要教会他们持之以恒。例如:教师要求学困生反复读背单词、课文,间断循环记忆。如:每天背10-15个单词,5-6个短语或句型等。当学生将这种学习方法转化为学习习惯时,不但会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其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5.赏识教育,让学困生树立信心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表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恶迹高明得多”。教师要学会欣赏学困生的某些优点,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挖掘其内在潜力,使他们感到老师重视他们、理解他们,不仅是他们的老师,更是他们的朋友。教师要多表扬,少批评学困生。凡是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小的成功或点滴的进步时,应适时提出真切的鼓励,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凡是有错误的地方应耐心细致的纠正,尽量少批评,多表扬,在平时的回答或作业中多给几个“good”之类的词语,这样他们就觉得教师喜欢他们,学困生对英语也相应的有了兴趣。6.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标教法要求:教师要冲破“以讲为主”的束缚,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精心设计适合全体学生参与的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课堂上既要有教师的教,又要有学生的练,讲、练结合;在传授知识时,有些知识枯燥无味,教师要用教学方法的新颖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采用歌曲、游戏、绕口令、故事、小幽默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调动学生所有的感知器官,让他们耳朵听英语、眼睛看英语、嘴里说英语、手上写英语,甚至要他们感觉英语。7.融洽师生感情
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心灵沟通,情感交流。如:课外与他们谈心,拉家常,做知心朋友。教师如何与学生沟通,唤醒学生积极参与语言活动的意识,尤为重要。教师要在语言实践中采用鼓励性语言和手势,尊重学生的自尊,消除课堂中的不安全因素,使学生对教师有亲近感、安全感。从而大胆而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体验学习乐趣。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尝试的:
首先,热爱、关心每一个学生,尤其是英语学困生。帮他们结成帮困对子,进行定期谈话,用饱满的热情感染学生,营造一个互相合作,互相尊重的教学氛围,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亲近、关注每一位困生。教师要有意识地亲近学困生,对他们多谈心,多交流,让他们感觉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就能逐渐消除他们的对抗心理,增强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8.家长的配合,政府的关注
孩子会变成学困生,这跟他们的家长也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家长一定要改变以往的观念。从新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并充分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要求家长要多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况,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及时发现问题。还应多学习教育及培养孩子的优秀方法,以便更好地教育孩子。总之,家长必须随时关注、监督、引导及帮助孩子,使他们更好地成长。另外,政府要对贫困农村学校的基础教育设施加大支持力度,优先安排薄弱学校的基础教育设施建设基金,着力提高农村初中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
结束语
学困生的转化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它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教师在其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教师应给予学生以尊重和爱护,用语言和行为来感化学生,用情感滋润学生的心田。更要分析“学困生”形成的原因,用自己的最大努力,正视差异,承认过程,深入心灵,全力去开发“学困生”精神世界的宝藏,找准促其进步的突破口,因势利导,相信我们的英语课会更加和谐和有趣,我们的英语教学必将更充满生机勃勃。
总之,英语学困生转化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单靠教师、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充分利用家庭、社会相结合形成教育合力。使全方位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学困生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转化后进生的理论与方法》,知识出版社
3、《如何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4、《农村初中英语学习困难生归因调查报告》,(2012)
5、《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施》,关文信,首都
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姓名: 宋菊梅
学校单位:会昌县庄口初中
手机号码:*** 电子邮箱:sjm168910@163.com
第五篇:宋启军研究方向 - 江南大学
分析化学专业招生导师
宋启军研究方向
招生专业: 应用化学、分析化学专业,招3~5名研究生
研究方向1: 电致化学发光新体系的研究及其分析应用,需要1-2名研究生; 研究方向2: 光化学降解化学发光法在有机污染物分析监测中的应用研究,需要1-2名研究生;
研究方向3: 自动分析及仪器的微型化研究,需要1名研究生。
曹玉华:
招生专业: 分析化学专业,招3~4名研究生
研究方向1: 毛细管电动色谱:主要研究毛细管电泳中电动色谱的假固定相系统。包括:胶束、微乳、高分子胶束等。
研究方向2: 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研制。
朱振中
招生专业: 分析化学 拟招人数:2人 研究方向:电分析化学
电化学修饰电极(传感器)测定环境样品或食品中微量污染物的研究。拟通过选择适宜的修饰剂和修饰方法提高测量的选择性和灵敏度,直接测量微量污染物。
李在均,男,博士,教授,博导,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杂志编委,现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1项国家高科技计划“863”等课题。
招生计划:应用化学专业2名,分析化学专业2-4人。
研究方向1:天然化合物(香精、生物蜡和油脂)的提取、改性及仿生合成; 研究方向2:高性能锂电池;
研究方向3:生物电分析化学:先进传感技术与专用检测器件的创制及在食品(或化妆品)安全检测中应用(生物传感器、免疫传感器和光子传感器);
研究方向4:色谱分析:绿色富集技术及在色谱分析中应用(气相、液相和气质联用)。
顾文秀,副教授,博士。
招生计划: 分析化学方向(1人)研究方向:绿色化学技术和新材料在分析中的应用;生物活性物质的绿色分析。
商少明,材料系副教授。1982年1月毕业于厦门大学。现任江南大学-无锡凯茂“功能粉体材料研究所”负责人,中国化学会会员,《电子元件与材料》杂志理事会理事、特约编委。05年开始指导应用化学与分析化学研究生,除1人读博继续深造外,其余7人已顺利毕业获得学位,并全部按时落实工作。招生方向:应用化学与分析化学,分别计划招收1人与2人。
研究方向1:应用化学方向主要从事功能无机粉体材料(碳酸盐、钛酸盐等微米、亚微米及超细功能材料)物理化学研究(制备方法与设备、粉体材料表面物理化学修饰等)。
研究方向2:分析化学方向主要从事功能无机粉体材料理化检测方法研究(光分析方法的增敏、物质的分离提取与富集),同时从事食品、环境及化妆品等质量与安全研究。与无锡进出口检验检疫局有技术合作。
汪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