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社交障碍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作为大学生,不能像高中生一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因为生活学习环境的变化,大学生会面对新的社会交往。良好的社会交往可以减少孤独、寂寞、空虚、恐惧、痛苦,可以宣泄愤怒和压抑。
因此,社会交往对于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应该克服社会交往中存在的障碍,努力使自己营造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社交障碍;原因分析
一、社会交往及社会交往障碍
社会交往,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之间相互往来,进行物质与精神交流的社会活动。作为生活在现实环境中的人,都存在社会交往的事实,它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部分大学生在社交中存在着不适应的现象,如不敢交往、不愿交往、不能交往等,若任其发展下去就会演变成为社交心理障碍。常见的大学生社交心理障碍有以下几种:恐惧心理。即在与人交往时(尤其是大众场合下),感到紧张、害怕、甚至手足无措、语无伦次、更有甚者害怕见人,这种表现称为社交恐惧症。在进入大学之前,学生的公共活动机会很少,进入大学后,随着参加各种公共活动机会的增多,恐惧心理成为很突出的社交障碍。
自卑心理。即在社会交往中对于成功的想象少,对失败的想象多,不自信,总觉得自己不行,无勇气和信心去交往。中学时代,学生之间交往最多的是学习成绩,努力的方向就是尽可能的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进入大学后,学生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各种活动及竞赛让同学们有了更多可以发现在即优势及长处的地方,但这也意味着部分同学会发现自己更多的缺点和短处,这样会增加他们的自卑感。
害羞心理。即过多的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致在社会交往中无法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阻碍了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这种现象多见于较偏僻地方来的大学生,对于他们而言,大学生活是新鲜的但也是令人不适应的,因此,他们会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害怕出错,这样反而束缚了自己,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
封闭心理。它表现为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掩饰起来,试图与人保持严格的距离。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想法各不相同,有些同学觉得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有些同学会顾虑我的想法和别人不同,别人会不会觉得我的想法很怪异?为了不是自己有别于别人,他们不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更有甚者自己觉得自己的想法是不应该改的,从而会陷入苦恼之中。
二、产生社会交往障碍的原因
(一)在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唯我意识”影响了良好社会交往的形成。由于当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习惯了在家庭中的被呵护,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更关注的也只是学生个人成绩的提高。受这种环境的影响,他们或多或少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唯我意识”。另一方面,社会竞争加剧,而家庭教育普遍重视的是学生智育的发展,而轻视了思想与心理的教育。这些因素造成他们自身人格、情感和心理障碍,致使他们不能很好地处理社交关系。
(二)现代社会交往的功利性与传统交往信念的矛盾,使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陷入苦恼。在我国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现实条件下,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交往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功利性交往的影响。青年大学生世界观尚在成型阶段,在处理社交关系遇到崇尚理想人格与现实利益的矛盾、情感交融与竞争利用的矛盾时,会陷入不知所措的境地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胡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汇编[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5.[3]杨六栓.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相关问题[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2,(04).(三)现代化通讯方式对大学生的正常交往也产生负面影响。互联网、电视、电话的普及,导致人们直接交往的减少,交往的兴趣和需要也下降。电话交谈方便迅速、短信交流便宜便捷,人际交往似乎变得更加省时省力,许多大学生喜欢趴在床头发短信、打电话与亲人、朋友交流思想、诉说烦恼,但这实际上意味着直接面对面交流的减少。“当人们的交往通过手指一按就可以进行时,人的嘴便沉默了。”所以,大学生不觉得自己交往减少,事实上他们与人直接交往的能力是在下降的。
(四)应试教育不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弱化了大学生的交往能力。在我国,虽然素质教育的呼声不绝于耳,但应试教育、升学竞争才是客观事实,以分取才依然是教育的主要现象。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学生只知道学习,而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与人交往。在应试教育的课堂里,多是与升学考试相关的知识,与应试无关的社会性课题很少有机会进入教材和课堂。这些都对大学生正常交往能力产生影响。
(五)贫富悬殊使大学生产生不平衡的心态,这也影响着他们的社会交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消费水平日益提高,消费观念迅速变化,但是也拉大了国民之间的贫富差距。在大学生群体中也出现了贫富分层,由于消费观念,消费水平的不同,他们在交往中会相互抵触,不能形成平等和谐的交往氛围。
三、克服心理障碍,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处理人际交往
(一)提高认识,掌握技巧。在这一方面,学校心理咨询人员任重道远。要引导大学生调整认知结构,大学生能意识到社会交往的重要性,有进行良好社会交往的愿望,但他们不一定能对人际交往有积极、正确的认识,由于受成长环境的影响,他们更多的把社会交往简单的看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利用,尔虞我诈;同时在面对更大范围内的人际交往,大学生要加强交往技巧的培养,促使交往双方达到心理相容。为此,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应尽可能从以下几点出发:肯定对方。自尊是人们的普遍需要,当自尊心得到高度满足时,人们就会产生最大程度的愉悦,在这种状态下会易于接受交往中对方的态度、观点。对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而言,对自尊心得到满足的需要非常强烈,因而在交往中应学会肯定对方,尊重对方。
真诚热情。在人际交往中,冷漠会让人产生距离感,因此,要让对方感到你的真诚和热情,让人产生亲切感,这样对方才会对你进行肯定的评价。所以在交往中,大学生既需要充沛的热情,同时也要坦诚言明自身的利益,热情同时也真诚,既不让人觉得冷漠,也不让人觉得虚伪。
(二)充分实践,改善交往措施。大学生能够意识到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但缺乏交往的实践,只有在交往中才能形成和发展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学生从入学时候开始,就应该注意加强交往的实际锻炼,这样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
初入校门的大学生,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陌生的事,在与人交往时,可以一步步深入,首先要做到自己主动,如果都等着别人先来和自己交谈,要么不会有交流,要么只是被动的“被交流”:即先开口的人可以掌握主动权,后开口的人只能跟着别人走。其次是经常与人交往能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及使对方开口的本领,以及寻找相互感兴趣话题的本领。同时,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有赖于相互了解,这就要求彼此在思想上多沟通,因此,要注意在与人交谈时,需要交换彼此的看法,讨论相互感兴趣的事情不能是“一方独大”:一个让你负责说,另一个人负责听,这样并不能达到交流的效果。只有相互诉说,相互倾听,才可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同时降低内心压力,增进彼此的了解。
此外,一个人在不同场合具有不同角色,在教室是学生,在阅览室则是读者,在商店是顾客,根据不同的身份,要考虑交往对方的感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社会交往活动中,要经常的把自己想象成交往对方,考虑一下自己处在对方情境中时会有怎样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体会一下他人的心理感受,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和行为,从而改善自己对人的态度。
(三)培养良好的交往品质。第一,要做到真诚。“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如果你对别人不真诚,你就不该埋怨别人对你不真诚,交往本就是为了促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如果交往中只有谎言,那也就无所谓交往了。第二,要做到信任。美国哲学家和诗人爱默生说过:“你信任人,人才对你重视。第三,要做到克制。与人相处,由于利益或所持观点的不一样,发生摩擦冲突在所难免,克制则可以避免冲突的进一步恶化。克制是以团结为出发点,以大局为重,即使是在自己受损的情况下也是如此。第四,要做到自信。俗话说,只有自己先爱自己,别人才会爱你;只有自己先尊重自己,别人才会尊重你。自信也正是如此,在人际交往中,自信能够做到自尊自爱,同时也尊重他人,爱护他人;既能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能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第五,要做到热情。在人际交往中,热情可以消除隔阂让人觉得温暖,无形之中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待人热情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它可以沟通人的情感,促进人际交往。
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会出现一些社会交往上的困难与不适应,这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然而,如果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发展到严重失调的程度,那就必须意识到自身方面可能存在问题。因此,对于人际关系不适应的状况,大学生应认真对待,看清问题的实质,以便能做到对症下药。
第二篇:大学生礼仪现状及对策研究(社交礼仪论文)
中国大学生礼仪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首先要强调的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做不好的地方不怕被嘲笑,完美的地方我们也没有骄傲。中国是世界上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之一,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华民族不仅勤劳勇敢,而且素以讲文明,重礼仪而著称于世。文明礼仪是传承文明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合作和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人们的礼仪是否周全,不仅显示其修养、素质的形象,而且直接影响到事业、业务的成功。我们高等教育的这一代是新世纪的接班人,未来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与他们的文明水准有直接的关系,缺乏礼仪便难以成为新世纪的主人。大学生生活在校园里,他们正处于从校园迈入社会的过渡阶段。他们不仅是学生,更是一位“准江湖”。因此,提高自身修养、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让大学生从现在起能在社会上做个懂文明礼仪的公民,在家做个懂文明礼仪的孩子,在学校做个懂文明礼仪的好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文明 礼仪 学生 教师 日常交际 学校 公共 仪态举止 仪表 文化
一 引言
有人说,大学是象牙塔,可是走出这片浮华,等待着我们的是什么?有人说大学是智慧城,可是离开这个堡垒,直面着我们的是什么?天之骄子,不过是70年代留下的童话,80后的坚强和励志。而90后的我们如果还以此自满,迟早会被社会淘汰。时代变了,大学不再是那个与世隔绝的梦幻境地,大学已成为了社会的一个缩影,在这里我们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习怎样做人。
也许你会否定我的观点:都是二十左右的人啦,难道还不会做人吗?不错,我不否认有人早就领悟这个道理,但是大多数90后的大学生,都是生活在父母的庇护之下,心理年龄的成长往往不及生理年龄。虽然说提倡保持一颗童心,但是在现代社会这个大染缸里,如果总是不想长大,那你那科童心注定因伤痕累累而窒息。90后的大学生,应该是更专业、更全面的新一代大学生。
二 概况
(一)中国大学生的人数
近几年,随着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逐步宽松,再加上经济持续发
展等因素。我国高校大学的大学生人数稳步攀升,从03年的212万到06年首次突破400万,再到09年的接近2144万。由此可见,中国的大学生人数已经位居世界前茅了。在科教兴国给我们带来可喜改变的同时,我们不禁忧虑:这些大学生是否真的新一代大学生?
(二)大学生的“文明”行为
湛江新闻网讯:课室里的桌子无一幸免地被乱涂乱画,垃圾乱扔乱丢的现象时有发生,霸位的情况更是司空见惯,甚至还有人连厕所都冲不干净,这是确实发生在大学校园的现象。
据了解,湛师所有教学楼里的桌子全都被“涂鸦”,每当上完课,有的学生还留下他们吃完早餐的塑料袋、牛奶瓶、纸巾等垃圾,在自习室霸位的现象更为普遍,最不文明的是经常有人冲不干净厕所。11月30日,笔者在湛师第三教学楼走访时看到,全栋教学楼一共有49个女厕所,冲不干净的就有22个。笔者还在第三教学楼二楼的厕所发现某大一学生粘贴在厕所墙壁的纸条。
此外,笔者在第三教学楼还发现在阳光灿烂的白天,17盏楼梯灯
没关,10盏厕所灯没关。笔者在五楼楼梯口守候了5分钟,11位学生经过都视若无睹。
三 现状
从网上了解到,现今中国大学所开设的课程中,社交礼仪几乎都是选修课。没有必修课,就算乘务与服务专业的学生有时也难免于此。不识礼所谓“不识礼”,即对传统礼仪,礼节认识的缺失。新时期的大学生缺少传统伦理道德意识和礼仪行为知识,不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礼”文化之精髓,受一些片面认识的影响造成对有关礼仪素养的误读,认为“礼”文化局限于封建糟粕。某高校信息工程专业学生 C,在谈到大学生礼仪素养时说: “我们也明白礼仪的重要性,但是没有这样的学习途径,尤其是我们工科生更是如此。” 确实,有调查发现 77.5%的学生没有学习过礼仪类课程,在这类学生中,理工类学生占了 58.4%,文科学生中也仅仅局限于某些特定专业如行政管理、高级文秘等专业开设了 “公关礼仪” 等课程。60.5%的学生表示很少有接触礼仪知识的渠道。综上,在调查中,我们可以明确感觉到礼仪素养的重要性已经普遍被大学生认识并接受。但是,显示的种种数据都指向了一个事实:高校礼仪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大学生礼仪素养的培养及综合素质的提高需要通过系统、行之有效、灵活多样的方式来实施,高校礼仪教育任重而道远!
四 存在的问题
1.礼仪认知与礼仪行为的不和谐。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特有的自私、任性,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思想, 同礼仪的核心思想———尊重、关爱他人、严于律己是格格不入的。在中小学阶段:从家庭来说,家长普遍未重视孩子的礼仪教育,更有甚者, 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 不经常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礼仪教育更是无所谓;从学校来说, 素质教育虽然已提了多年,但是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仍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重视不够,重智轻德的现象还是存在。这就造成现在的大学生身上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一些不良的礼仪现象: 处理集体关系时放弃自我约束,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缺乏责任感和应有的关心;交友时缺乏真诚, 个人感到孤独无助;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经不住挫折和打击;不易与他人沟通和合作, 缺乏协作精神。所有这些使人觉得当代大学生礼仪素质水平下降,礼仪文明程度大不如前。用礼仪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合乎礼的就做不合乎礼的就不做, 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 绝不做有悖礼仪的事, 这些道理似乎是明白, 可真正付诸行动却很困难,这样就出现了礼仪认知与礼仪行为的不和谐现象。
2.社会发展与礼仪教育的不和谐。随着我国社会快速进步, 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人们也就越来越重视礼仪在社会中的作用。比如:为拓展业务如何与客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高公司声誉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为获取良好的人缘关系,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等问题都离不开礼仪。因此,人们在现实中愈发意识到礼仪在生活、工作和生意场上的重要作用,意识到不注重礼仪的危害性,意识到礼仪就是人们立身处世之根本,只有接受社会礼仪约束的人才会被认为是符合社会要求的人。而目前我国礼仪教育的现状确实令人不够满意, 有人以天津市为例对我国礼仪教育的现状做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只有38.2% 的人从学校接受过礼仪教育;81.4% 的人认为我国礼仪教育不完善;只有1.3% 的人对我国礼仪教育的现状表示满意。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我国礼仪教育不够完善, 开设礼仪课程的学校很少, 国民对礼仪教育的现状非常不满意。因此,就我国目前现状来说, 会发展与礼仪教育出现了不和谐音符。
五 对策和建议
面对如此难题,我们应该如何让应对?所幸的是,我们还在大学里。在这里,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在我们即将步入社会时,我们还可以借取学校这一宝贵资源进行学习和改造。这是我们最后一次机会,能把这宝贵又慷慨的资源合理利用。我们将抓住机会,获得我们大学生应有的面貌。
(一)有关部门要齐抓共管,制定系统的大学生礼仪规范,并将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
(二)学校在人文素养课中开设大学生礼仪修养课程。首先应把礼仪教育的内容纳入《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或正在试点的《法律基础与思想道(下转第196页)(上接第187页)德修养》课,或开设专门的《礼仪修养》课,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的教育。课堂教学是系统学习训练的良好途径,礼仪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有机结合,既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内涵,又能教会他们如何规范自身行为、塑造良好的仪表形象。事实上受过良好礼仪教育或礼仪行为训练的人,无论是内在素质还是外在行为方式,都与缺少训练的人截然不同。台湾国立联合大学专门制定了礼仪教育实施要点,并对所有一年级新生实施礼仪教育。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礼仪教育仍是一片空白,礼仪教育处于德育的边缘地带:一方面多数德育工作者对礼仪教育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礼仪教育处于德育的盲区;另一方面在我国高校开设的课程中,重视专业理论和技术,但基本不涉及交往礼仪问题,不进行相应的礼仪教育。结果礼仪教育普遍空缺,部分学生甚至认为,上大学与礼仪问题不沾边,学好专业知识就行。所以加强礼仪教育首先必须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
(三)通过校园各种媒介形式,将礼仪文化融入校园活动之中,形成良好氛围。加强礼仪教育必须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例如:开展“明礼诚信”活动,制订修身计划,发挥礼仪的自律作用;发动全校师生寻找校
园中的不文明现象,开展辩论、演讲、小品表演、礼仪讲座等活动,弘扬文明礼貌之风,使礼仪之花遍地开放;还可以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栏、学校网络等媒体工具,介绍名人处世修身的轶事,推动学校的文明建设。
(四)积极开展礼仪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活动交际中亲自体验到拥有礼仪知识、技能的成功感受,提高自身礼仪修养。
六 结语
当然,大学生礼仪素养的提高,仅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得到家庭和社会的大力配合才好。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大学生的礼仪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让文明礼貌的礼仪真正深入广大大学生的心中。参考文献:于忠艳.《现代商务礼仪》.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金正昆.《政务礼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姜桂娟.《公关与商务礼仪》.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礼仪博客——礼知(搜狐博客)等
第三篇: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令人忧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从社会、学校、自身等方面分析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并从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提出了正确认识和对待诚信教育、开辟崭新的诚信教育途径、建设高素质的诚信教育队伍等对策和建议,以切实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重塑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新形象。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缺失原因对策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每一个公民提出的基本要求。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力量,更要干诚信事、当诚信人,做诚信的传承和发扬者。
当前青年大学生中,功利入党有之,考试作弊有之,抄袭作业、论文有之,雇佣“枪手”有之,贷款不还有之,虚假履历、证书有之,频繁毁约、跳槽有之,这些诚信缺失的现象不仅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的形象,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而且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这也使大学生诚信缺失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并开展了相关的访谈和小规模问卷调查(200人),从社会、学校、自身等方面挖掘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并就切实加强大学生诚信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本文就是对这些思考的部分提炼。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不良风气的影响
政治领域:少部分领导干部凭借手中的权力,贪污受贿、生活腐化堕落、搞行业不正之风等等,影响了党员干部的整体形象,也影响了人民对党的信任和期望。青年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十分紧密,政治领域的不正之风容易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使其产生诚信缺失。
社会经济领域:假冒伪劣、合同违约、债务拖欠、偷逃税费、走私逃汇、商业欺诈等失信现象行为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影响了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甚至我国的国际形象,也对青年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使一些青年大学生会缺乏诚信责任意识,做出诚信缺失的行为。
文化领域:宣传工作中的虚假报道、搞有偿新闻等,教育工作中的乱收费、招生黑幕、注水文凭等,学术工作的粗制滥造、假冒伪劣、抄袭剽窃等现象不利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也必然会对青年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
2、高校诚信教育缺乏实效性
高校诚信教育是影响大学生诚信状况的直接因素。当前高校诚信教育缺乏应有的实效性。主要表现为:
诚信教育重视不够。诚信教育是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时代的呼唤,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要求,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建设人才的必要途径。长期
以来,一些高校对诚信教育重视不够。笔者调查中,认为学校非常重视和比较重视诚信教育的大学生有42.1%,24.7%的大学生表示不了解学校是否重视诚信教育。在访谈中,部分青年大学生亦表示对学校开展诚信教育的举措知之不多,需要切实开展诚信教育。高校教师的诚信教育意识不强,在教学过程中忽视诚信教育的渗透,只重教书而忽视育人。笔者调查中,当问及老师平时如何进行有关诚信教育时,14.0%的大学生不知该如何作答。大学生自身对诚信教育的认识情况也需要改进。当谈及诚信教育的开展,部分大学生认为可有可无。对于学校组织的诚信活动,部分大学生表示了自己的漠视。5.0%的大学生对“诚信教育应当在全民开展,大学生尤其要注意诚信行为习惯的养成”选择“说不清”;10.1%的大学生表示不会参加学校组织的诚信活动。
诚信教育内容模糊。在当前高校的诚信教育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诚信教育的内容没有明确的界定,在众多人心目中是一片模糊。对于诚信教育应该有哪些内容,许多教师表示说不清楚。笔者访谈中,多数大学生表示积极赞同学校开展诚信教育,但谈及诚信教育内容时则陷入了混乱状态,不能清晰地说出自己所赞同的诚信教育究竟应该包括哪些具体的内容。对于诚信教育内容的模糊必然影响高校诚信教育的切实有效。
诚信教育方法单一。影响诚信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方法的运用。当前多数的诚信教育停留在传统的说教上。笔者调查,53.3%的大学生认为“现在所接受的诚信教育”多是通过灌输法;除去讨论法和实践法,接受通过“其他”方法进行的诚信教育的大学生比例仅为8.9%;多数大学生认为诚信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一种方法,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赞成“诚信教育应多种方法相结合”的达到90.4%。
诚信教育路径狭窄。诚信教育多数是通过教师课堂影响和开展相关活动影响,没有充分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在教育途径的开拓创新上存在明显不足。如对网络这一有效教育途径的利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扩展和深入。笔者调查中发现通过网络了解诚信的大学生仅有16.2%。诚信教育队伍乏力。在当前高校教师队伍中,一些教师自身诚信素质不高,关心学生成长成才不够,缺乏人格魅力,缺乏奉献精神等等。诚信教育队伍的结构不够合理,队伍的管理不够科学等等,影响了诚信教育的效果不足。
3、青年大学生自身责任意识淡薄
当前大学生多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成长起来,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和自主意识等,但是同时他们也存在责任意识淡薄的现象。
社会历史责任意识不浓。部分青年大学生对所要承担的历史重任不明确,不清楚自己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民族复兴的希望,不能正确认识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局限于狭隘的视野,片面注重个人利益、追求享乐。从对“是否能够为国家利益着想”的评价这一调查中,大学生对自己和他人能够为国家着想的评价值多分布在5-8(调查把评价值分为十个等级)之间的状况可以看出,大学生自觉为国家奉献的责任意识还有待加强。
社会角色责任意识不明。当前部分大学生对自身不同社会角色尚未具有明确的责任意识。他们漠视作为一个公民的基本责任,存在着破坏公物、不注重公共卫生、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①
现象;他们习惯了被家人娇宠,沉溺于父母亲人的关爱,提出过分的物质要求,忽视了作为家庭一员所应尽的责任和承担的义务。在学校中,部分大学生不明确学生的责任所在,学习敷衍了事,缺乏认真态度,甚至出现网络成瘾、专职爱情“事业”等主次颠倒、荒废学业的情况。据报载,现在因成绩不合格而退学、试读或留级的大学生中,由于网络成瘾而荒废学业的占70%以上。
社会行为责任意识不强。部分大学生的行为责任意识不强。他们做事随性而为,对行为的后果缺乏考虑,没有为自己行为负责的明确意识。如刘海洋泼熊、王晓明杀父,以及近来轰动全国的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在这些案件中,行为者都缺乏对行为责任的思考,缺乏行为责任意识。此外,部分大学生当发现自己做出了不当的行为后,不是正确面对和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而是尽量去隐瞒、躲闪和推卸。②
二、切实加强当前青年大学生诚信教育
青年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本文着重从对诚信教育的认识、诚信教育途径、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探讨切实加强当前青年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性措施。
(一)正确认识和对待诚信教育
1、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诚信教育
领导重视是加强当前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前提和保证。首先,要立足高校的职能进一步认识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意义,树立切实加强诚信教育的观念,明确加强诚信教育的指导思想。其次,要抓好诚信教育的各个环节,切实保证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开展。要大力支持诚信教育实践活动,并为大学生诚信教育提供财力保证;要组成结构合理、高素质、有战斗力的诚信教育队伍,为诚信教育提供队伍保证;要严格制定相关制度,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奖惩机制,为诚信教育提供制度保证。重要的是,高校领导要加强自身诚信修养,成为诚信的表率。
2、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开展诚信教育
教育工作者是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其工作直接影响教育成效。如果没有教育工作者,要完成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的重任将无从谈起,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将受到阻碍。切实加强青年大学生诚信教育,教育工作者要提高认识,端正态度,树立正确的诚信教育观,认真、积极地开展诚信教育。同时,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加强自身在教书、科研、工作、生活中的诚信修养,树立良好的诚信形象,影响和带动学生。教育工作者无论是专职还是兼职,无论是教师还是其他工作人员,都要有正确的诚信教育思想,积极开展青年大学生诚信教育。
3、青年大学生要正确对待诚信教育
大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诚信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教育使大学生拥有更加系统深刻的诚信理论,具备明确的诚信意识,养成良好的诚信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要充分调动大学生自身的因素,促进其有效的自我教育。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深刻认识诚信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主动积极地接受教育,认真系统地学习有关诚信的理论知识,把诚信落实到日常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在论③
文、考试、交往、恋爱、求职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中真实诚恳、讲求信用,做一个诚实的人。
(二)开辟崭新的诚信教育途径
1、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诚信教育实践活动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践活动要突出丰富多彩性:可以针对不同的对象,如不同年级、不同系科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可以突出不同的主题,如商业诚信、法律诚信、政治诚信等;可以采取不同的活动形式,如公益签名活动、诚信征文活动、社会调查、剧社活动等;可以有不同的组织形式,如学校统一组织、院系组织、学生社团组织、联合组织等。诚信教育实践活动要务求实效,切忌形式主义、纸上谈兵,不仅要在校园内以各种形式广泛开展,还要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走向社会,开展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为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做出努力,为社会的安定和谐、健康发展贡献力量。诚信教育实践活动要从细微处入手,加强对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和诚信行为习惯的锤炼。
2、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
在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中,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是一有效途径。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工业大学药学院等高校纷纷建立了大学生诚信档案,对规范大学生诚信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首先要做好宣传工作,使全校、甚至全社会都对此有所了解。其次,建立诚信档案要科学化、规范化。诚信档案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承诺书、个人资料、家庭背景、品行说明、学习效果、经济状况、信用记录、特别记录等,记录学生在校期间思想道德、生活学习、组织纪律等方面尽相关责任义务情况及履行承诺情况,如国家助学贷款、考试作业、勤工助学、学杂费交纳、集体活动出勤等。诚信档案的建立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规范、细致、客观。档案建立后要进行科学的管理。诚信档案在学生毕业时要作为学生品行的有力证明交给用人单位。再次,诚信档案建立要形成体系。建立诚信档案不仅仅要在高校内通行有效,而且要与社会接轨。大学生诚信档案要与社会信用体系相联系,与相关制度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效的大学生诚信监督机制。
3、营造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
切实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需要营造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诚信教育环境。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教育资源,调动各方面的因素,发挥教师、同辈群体的教育和影响作用,运用标语、布告栏、校园广播、电视等有效手段,营造全方位的校园诚信文化教育环境。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要不断提高诚信修养,注意养成自身良好的诚信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从细微处做起,并注意与子女交流诚信心得,对一些现象进行讨论达成共识,为子女诚信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社会诚信教育环境的营造需要不断加强全社会的诚信宣传、教育,营造优良的诚信舆论和文化环境;要尽快构建社会诚信体系,逐步健全市场经济诚信法规体系。同时,学校、家庭、社会之间要统一诚信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三者之间要成立有效的沟通联络机制,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相互支持,共同进步。
(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诚信教育队伍
1、优良的素质
作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工作者,需要优良的素质。首先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诚信教育工
作者要对祖国、对社会主义事业、对中国共产党忠诚和热爱,要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信念,对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的信心,对党的领导的信任。其次,要有较高的道德素质。诚信是道德品质的重要内容。诚信教育工作者要具有良好的诚信品质,以诚待人,信用待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具有强烈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再次,要有良好的专业素质。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理论素质和专业能力素质。专业理论素质要求诚信教育工作者能够系统全面地把握诚信教育内容体系,熟谙诚信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诚信的历史,掌握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规则以及法律所涉及的诚信原则,深刻领会诚信的科学内涵。专业能力素质主要有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
2、合理的结构
诚信教育工作者要有合理的队伍结构。首先,人员结构。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队伍的人员要以“两课”教师、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为主,辅之以其他教师和工作人员。实现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人员结构。其次,年龄结构。各年龄阶段的人员各有所长,也各有不足。诚信教育工作队伍要根据诚信教育和教育对象的特点,按照老、中、青,以中青年为主,形成合理的年龄结构。再次,性别结构。不同的性别有不同的特点和专长。诚信教育队伍中要注意适当的男女比例,分工明确,发挥各自优势,避免单一的性别结构。第四,学历结构。到2005年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学历层次,增加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诚信教育队伍要不断提高学历层次,优化学历结构,一方面吸收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培训进修提高原有诚信工作者的学历层次,逐步形成以硕士研究生为主的学历结构。
3、科学的管理
要提高队伍工作的效率必须加强科学的队伍管理。首先,人文关怀。人性化管理的理念被越来越广泛的接受,诚信教育队伍的管理要以人为本,增强其感召力、人性化。其一要关心,关心教育者的工作及其生活、学习情况,合理进行人员安排,使不同的教育者都能各显身手、人尽其材;其二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明确工作要求,通过有效形式促进诚信教育工作者沟通思想、交流经验,培养团队协作和奉献精神。其次,完善制度。要做到有制可依、有制必依、执制必严、违制必究。制度包括选拔聘任、工作考核、监督评估、进修提升等。要尽量避免制度“真空区”,力争队伍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都建立相应的制度,形成环环紧扣的制度体系。有了制度就要严格执行,要严格按照制度开展工作。再次,培养提高。要坚持选拔、使用、培养、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对诚信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培养。其一是理论素养提升,要根据诚信教育工作者工作性质的不同,要进行相应的培训和再教育。其二是实践锻炼提升,要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诚信工作者进行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以使其开阔眼界,增长阅历,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注释: ① 参见郗杰英等编:《新学子——当代大学生研究报告》,文心出版社2002年版,第53页。
② 《中国教育报》,2002年10月14日。
③ 【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姜励群、吴福生译:《少年的教育和自我教育》,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第100页。
参考书目:
1、郗杰英等编:《新学子——当代大学生研究报告》,文心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2、黄蓉生主编:《21世纪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3、陈秉公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
4、黄蓉生著:《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版
第四篇:2013年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关于大学生
关于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 2010级计算机1班王绪佳10509026于福颖10509029
摘要:大学生逃课率居高不下,既影响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引发大学生逃课的原因既有高校扩招引起的负面影响,又有学校、教师和学生自身等方面的原因。因此,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协力解决大学生逃课问题,切实有效地提高高校教育质量。
关键词:大学生 逃课 原因 措施
近几年来,大学生逃课率居高不下,已经成为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逃课现象的普遍性,反映出当前高校教学问题的共存性与严重性,在加强和深化高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深刻反思大学生逃课现象,分析其原因,以期寻找有效的解决路径,势在必行。
一、大学生逃课行为的表现
高校学生逃课表现为两种情况,即显性逃课和隐性逃课。显性逃课指的是没有正当理由不去上课;隐性逃课指的则是即使来上课,而且似乎在认真听,实际上注意力并未放在听课上,形在而神不在。
通过调查发现,近几年来,大学生逃课率一直居高不下,高达54%左右。逃课特点表现为:隐性逃课高于显性逃课;逃课率随年级升高呈递增趋势;逃课率与任课教师的学历、年龄、职称呈现不平衡性;公共课的逃课率高于专业课。调查发现,学生逃课以后或去图书馆、自习室自学、上网、睡觉、恋爱、打工、参加培训等。而且随着高校对逃课行为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出现了校园专业代课族,形成变相逃课。
二、大学生逃课行为的原因分析
造成大学生逃课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高校扩招的负面影响。
首先,扩招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要以降低分数、放低标准和要求为代价,来实现扩大在校生规模的目标,而这样一来,势必导致招收的学生良莠不齐,整体素质较以往学生偏低。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接受能力、对知识的渴求等方面存在着差距,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挑战,老师陷于两难境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论是照顾水平高的学生还是偏向水平低的学生,都会招致部分学生的不满,要么学生觉得教学内容浅显,要么觉得太深奥,理解不透。不管哪种情况,最终都将导致部分学生不满授课内容而选择逃课。正如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有些学生在中学时已经经过了系统的学习,基础扎实,相关的概念和原理已经非常熟悉;而另有一些学生中学时期尽管接触过,但连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都搞不明白。而学校在安排课程时,往往将不同专业的基础课集中在同一个班级上课,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其次,扩招导致在校大学生的逐年递增,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师资力量的缺乏。据教育部透露,截至2005年底,我国高校在校生达到2100万,居世界第一,相反,教师的数量则明显不足。教育部要求高校师生比例不得低于1:18,但相当多的学校还达不到此比例,个别高校的师生比例竟然低到1:40。如此,产生的后果之一便是教师的教学任务加重,教学水平下降。有些教师一个学期就上两、三门课,有的还是新课。为了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教师每天忙于备课、上课,更多的时候就是现学现卖,赶鸭子上架,根本没有更多的精力钻研教材、研究教学方法、总结教学规律。尤其作为刚刚毕业的年轻教师来讲,基本上没有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实践的锻炼,刚一上岗马上安排上课。如此一来,教师的教学水平大打折扣,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加之许多高校在教学条件的改善上严重滞后,教室严重不足,某些公共政 治类课程的课时压之又压,或是安排六个班、四个班合堂上课,给教师组织教学造成了很大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经常性的逃课也就不足为怪了。
再次,扩招导致教学资源日趋紧张,各种配套的硬件设施,不能满足师生的需求。由于基本教学设备得不到满足,许多高校的专业实验课因缺乏实验设备而无法进行,只是停留在理论上;教学实习、毕业实习更多的流于形式;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无法实现。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无疑为学生提供了逃课的借口。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分析。
首先,受原有办学理念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加上扩招的弊病,许多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模糊。缺乏科学定位和正确的质量观,盲目拔高、升级和攀比。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往往失却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忽略了自身的历史积淀和办学优势。由于没有科学定位和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必然导致其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不合理,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引起的后果就是学生对所学专业感到迷茫,不知道专业的培养目标究竟是什么,因为迷茫而困惑,导致学习行为的盲目,逃课便是盲目行为的表现之一。
其次,高校在课程和课时安排上欠科学性。据调查,有些学校在课程安排时,没有考虑到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一些课程与专业联系不大,甚至有些课程存在着许多内容的重合,而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授课教师难免会出现授课内容的重复。课时安排不合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分配不科学,实践教学课时过少,而理论课课时过长;学生每天上课时间也过长,导致学生过于疲劳,难以保证学生能有充沛的精力去听课;教师授课任务过重,有些教师尤其是讲授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每周授课竟然达到30课时,这样的课程安排,很难保证授课质量。
再次,缺乏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不能有效监督和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考试方式落后、单一,大多数课程考试仅限于笔试形式,考试内容拘泥于课本笔记,学生只要考前突击几天就可以顺利通过,这样的考试方式无形中助长了学生的逃课行为。
(三)教师方面的原因分析。
首先,由于在市场经济下受重利思想的影响,部分教师不再对教育事业倾注满腔热情,更多地考虑个人问题,或热衷于考研、考博、出国留学或从事第二职业。一些课程让本科学历、助教职称的教师挑大梁,甚至有的课只能由在读研究生临时抱佛脚,凑合着上。再加上一些不合理的教学评估、职称评定,对科研有硬性的质量要求,而对于教学,只要求上够一定的课时量即可,从而极易造成重科研轻教学的局面。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影响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教学上的投入。
其次,许多教师责任心不强,缺少爱岗敬业的思想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只是满足于向学生灌输知识,完成教学大纲的内容而已,对于授课内容则缺乏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上课时只是照本宣科。加之教师自己缺少学术底蕴与研究思考,不能将最先进的教学内容、科技发展前沿的动态融进课堂教学中。而且部分教师,包括一些讲授专业课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重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一些基础理论课、公共政治类课程仍然是从理论到理论,空洞教条,单调乏味,更甚者,极少数教师授课时还存在观点上的错误。一些教师缺乏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不懂得教学艺术,要么授课内容太深奥,超过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水平;要么内容过于肤浅简单,学生得不到任何提
高。在教学方法上,很多教师基本上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很少与学生交流、互动,形成教师讲、学生记、考试时间背笔记的状况。因此,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刻板、机械,教学效果差,成为大学生逃课的首选原因。
(四)学生自身的原因分析。
首先,巨大的就业压力,造成大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行为带有盲目性。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许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能随之改变和适应,悲观估计就业形势。许多学生不能很好地设计大学生活,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力,行为带有一定盲目性,比如盲目的考研、考证、提前打工赚钱、盲目放弃等。
其次,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导致大学生逃课。当今的大学生务实、求新、求变、求异,追求个体的自由,主体意识增强。他们有理想、有思想、有自己的是非判断和选择。而且大学生正值求知全盛期,与中学生相比,对知识的渴求更加强烈。因此,当他们难以从课堂上获得有价值的知识时,必然促使他们失去上课听课的兴趣,宁愿受违纪处分也不愿再去听课。
三、解决大学生逃课问题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造成大学生逃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着力解决大学生逃课问题。
(一)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控制高校发展规模,科学评价高等教育质量。为高校的健康发展提供体制和制度的保证,从源头上解决大学生逃课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通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放松对高校的行政管理,给与高校一定的自主权。首先,各高校必须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资源、办学基础,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发挥自身优势,科学定位,合理设置专业,进行学科建设,突出特色,培养多类人才。其次,教育部要从制度上控制大学招生规模,制定科学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合理引导高校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和教育质量观。
(二)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严格规范管理。做到管理人性化,课程安排合理化,教学质量评价科学化和规范化,监督管理制度化,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逃课问题。
高校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坚持教学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坚持
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制度、财力等方面切实保障和改善教学基本条件,完善教学设施。加强对学生就业观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积极的就业观念,减轻就业的心理压力,减少行为的盲目性。制定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以此规范教师教学行为,督促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激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进行考试制度的改革,学校应给与教师一定的自主权,根据学科的特点和课程的性质,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不能将所有的课程考试都局限于笔试,考试内容拘泥于书本,而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考察和锻炼。课程安排尽量做到科学化,坚持课程安排与专业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各个学期教学任务之间的关联性,避免课程安排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偏离以及学期课程安排太拥挤或太少的情况。
(三)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根本上避免大学生逃课行为的发生。
教师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就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应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既要成为人类文明知识的传播者,又要成为学生道德的启蒙者、美好心灵的塑造者。因此,从某些角度来说,课堂能否吸引学生,能否留住学生,取决于授课教师的授课内容和讲课艺术。为此,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本着为自己、为学校、为学生、为社会负责的态度,结合社会经济发展与学科特点,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真正能够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获得宝贵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课堂,眷恋课堂的情结心态。
(四)大学生应该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念,减少盲从和迷茫。每位大学生都应该好好珍惜大学时光,客观分析认清自我,科学定位,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能够客观认识大学的学习、生活,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积极主动地学习。正确对待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念,不能任意放纵自己的行为而逃课,本着对自己负责,对老师的尊重态度,每位大学生应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减少盲从和迷茫,全心投入课堂,做课堂的真正主人。
参考文献:
[1]王益民.大学生逃课现象的成因与对策[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1(03).[2]李介,王雄雄.大学生逃课现象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01).[3]胡彦.对大学生逃课现象的调查研究[J].教育艺术,2005(11).[4]毛宗良.大学生逃课现象的调查与对策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01).[5]程芳玲,杨百勤.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分析及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04(04)
[6]邵海燕.关于高校学生逃课现象的思考[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7]李永超,赵锡平.高校学生逃课原因分析与对策[J].山东农业教育.2005,(4).
第五篇:大学生逃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第12卷第3期衡水学院学报Vol.12, No.3 大学生逃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以邢台学院为例
韩雪荣1,郭海英2
(1.邢台学院 教育科学教学部,河北 邢台 054001;2.邯郸学院教育系,河北 邯郸 056005)
摘要:大学生逃课现象很普遍,逃课有显性逃课和隐性逃课。逃课的原因有学校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师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教学方法陈旧、职业道德缺失,学生自身管理意识较差等原因。明确培养目标、构建与培养目标相应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力量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并严格执行考评制度是减少甚至消除学生逃课的重要措施。关键词:大学生;逃课;显性逃课;隐性逃课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2065(2010)03-0001-03
大学生逃课是高校存在的普遍现象。为了减少逃
课的发生,学校采取了一些管理措施,如上课点名、督导团日常检查、出勤与期末考核挂钩等,这在一定
程度上改善了显性逃课现象,却加大了隐性逃课现象的发生。本次调查通过对逃课原因的分析,提出改进
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建议,为学校管理者制定有效措提
供依据。
一、大学生逃课的现状
逃课是指学生在未经请假情况下的一种旷课行
为,也泛指学生在课堂上做着与课堂内容无关事情的旷课行为。前者称显性逃课,后者称隐性逃课。本次
研究包括以上两种逃课行为。[1]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调查对象为在校本科生。本
次调查发放问卷375份,收回客观题有效问卷364份,主观题有效问卷249份。通过问卷调查发现:
第一,逃过课的学生占69.15%,没逃过课的占
30.85%。其中,从班容量上看,合班课占76.31%,单班课占2.75%;从所逃课程上看,公共课和选修课
分别占到了63.91%和69.97%,专业课占7.61%;从
考核方式上看,考试课占3.58%,考查课占57.30%。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逃课现象是比较普遍的。学生逃课具有选择性。合班课多于小班课,公共
课和选修课多于专业课,考查课多于考试课。
第二,对于想逃没逃的课,认真听课30分钟以
上的学生占22.59%,10~30分钟的占51.79%,10分
钟以下的占25.62%。这组数据说明有77%的学生在收稿日期:2010-03-20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08020417)
作者简介:韩雪荣(1967-),女,河北博野人,邢台学院教育科学教学部副教授,教育学硕士;
郭海英(1967-),女,山西平顺人,邯郸学院教育系副教授,教育学硕士.想逃没逃的情况下听课时间不足30分钟,隐性逃课者也大有人在。第三,46.28%的学生认为经常不听课不会导致考试不及格,认为会的只占14.33%。这说明近一半的学生认为逃课不会导致考试不及格。第四,12.4%的学生认为老师点名对逃课完全没有约束力,87.6%的学生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约束。这说明,严格的纪律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显性逃课现象。第五,对于学生逃课或上课不听讲的原因,认为课程设置不合理的占43.53%,从自身找原因的占44.35%,认为教学方法枯燥的占67.22%,认为学科内容枯燥的占69.42%。这说明多数学生认为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枯燥、学科内容乏味是其逃课的主要原因。
二、大学生逃课的原因
(一)学校因素 1.培养目标不明确 通过查阅有关文件,笔者发现某些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十分明确。例如,2006级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中提到“培养具有敬业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方法、现代教育理念及教育实践能力、能推动中学素质教育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学化学教师以及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与研究人才” [2],这里包含两个目标:中学化学教师和高层次应用与研究人才。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需要设置两
2衡水学院学报第12卷
类课程,即教师教育类课程和培养应用与研究人才的课程。如果要把学生培养成教师,应用与研究人才的课程就显得多余,而教育类的课程又显不足。反之亦然。对不想学的课程,逃课是学生的必然选择。
2.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设置是以培养目标为根据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必然导致课程设置的不合理。调查发现,43.53%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程内容陈旧。部分课程采用的教材版本老化,不能及时引入学科最新发展成果,“教师讲废话,学生读旧书”的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课程内容跟不上时代潮流,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使学生学习兴趣降低,从而导致逃课。
第二,理论课设置比例过大,实践课课时少。从2006级教学计划中可以看到,本科生86.1%的课时都被安排为理论课,仅有的几周实践课还被军训、毕业论文、毕业实习所占。学生一味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没有实践机会,觉得自己所学无用武之地,也是导致其逃课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课时分配不合理。有些课程本应安排一学年的课时,结果被安排在一学期内讲完,从而使教学内容缩水。教师只能采取走马观花的方式,将知识匆匆带过,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第四,考核制度不完善,执行不严格。学校对学生的考核方式重课本轻课堂,重期末考试轻平时成绩。虽然学校规定不准教师划重点,但大部分老师还是会在临考前对考试内容有所透露。学生只需找笔记划重点,将其背过即可过关,平时上课与否并不重要。另外,学校对制度执行不严格。虽然学校已明文规定,学生旷课达到多少课时即给予警告、记过、取消考试资格等处分,但最后均不了了之。这种松散的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逃课现象的滋生与蔓延。
(二)教师因素
1.教师专业知识不够扎实
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应该具备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主要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教师在这三类知识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有些教师的学科知识不够扎实,有些教师虽然学科知识扎实,但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运用不够灵活,达不到本科院校的要求,还有的教师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不熟悉,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学。
2.教学方式方法陈旧
表现在:首先,抄笔记、念课本的现象随处可见。有些教师讲课枯燥乏味,或是将笔记在黑板上一抄到底,或是对着教材一念到底,这对于处在信息化时代的大学生来说无疑乏味至极,致使其对上课产生厌烦情绪,最终导致逃课现象的发生。其次,部分教师采取“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对学生的反应不闻不问。再次,没有及时反馈。有的教师上课来下课走,课堂上让学生自由讨论,却并不做任何指导。最后,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较少。由于我校多媒体教室较少,教师只能采用讲授法,无法将知识生动形象的呈现给学生。
3.职业道德缺失
首先,部分教师置学校规章制度于不顾,迟到早退现象时有发生。其次,课堂上使用不文明语言,对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恶意讽刺;严禁学生上课时接打手机,自己却对着电话滔滔不绝。再次,缺乏对学生的责任感。有些教师的管理方式比较宽松,上课不点名,对无故旷课学生的去向不闻不问;对不听课的学生更是置之不理,只要不对自己讲课造成太大影响就随他去;对考试作弊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评卷过程中,对文不对题的学生也一再迁就,争取不让学生挂科,这对不认真学习的学生无疑是一种纵容。一系列的行为严重破坏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光辉形象,这也是造成学生逃课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学生因素 1.缺乏自我管理意识
邢台学院作为地方院校,招收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一心想走出农村走向城市的学生,经历了十几年寒窗苦读,终于走进了大学的象牙塔。面对自由的环境,很多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娱乐与学习之间的关系,被网络、出游、逛街等深深吸引,不惜以逃课为代价。
2.忙于考研、考证、做兼职
有的学生对学校不满意,一心想要步入理想的大学,因此专心考研;有的学生为前途而担忧,通过考证填补内心的空缺;有的学生想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因此忙于做兼职。一系列的因素导致学生不得不选择逃课。
(四)社会因素 1.严峻的就业形势
每年社会提供的工作岗位供不应求。高校连年扩
第3期韩雪荣,等大学生逃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3
招带来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扩招增加了大学生的数量,却忽视了其质量。许多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不得不选择考研推迟就业,或通过考证提高自身竞争力。不能立即带来实效的课程成为大学生舍弃的对象。
2.不良的社会风气
高校附近网吧林立,为学生沉迷于游戏提供了便利。
三、改进大学生逃课行为的对策分析
(一)明确培养目标,构建与培养目标相应的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的制定一定要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要考虑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地方高校大多是从师范专科学校升格而来,以往单纯培养中学教师的目标已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现有的教师教育专业中有一半左右的学生要考研究生,还有一部分毕业后就业。4年时光短暂,把一个学生培养成双栖甚至三栖不可能,因此要对这3类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明确后,再依据目标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
(二)加强师资力量和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首先,学校应该聘任高素质人才作为我校的一线教师,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并提高教师待遇。其次,加强对教师教学全过程的管理与监督,以提高其教学质量。再次,学校应为教师提供进修机会,并给予经济上的支持。选送年轻教师到具有更高科研水平的学校进修,扩展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对教师进行有关教学技巧的培训,提高授课水平,增强课堂感染力。最后,学校应增加科研投入。鼓励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搞好科研,使教学实践上升到理论层次。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增加校舍。避免因教室不够而将课安排在周末和晚上的情况出现,同时减少班容量,从而有利于教师维持教学秩序、把握教学进度。其次,完善现代化教学手段。学校应加大对多媒体教室的投资力度,帮助教师图文并貌的传授知识,提高授课的生动形象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完善考评制度并严格执行 1.完善考评制度
首先,加大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将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课下作业作为平时成绩,算入期末总成绩。其次,改进考试方式。减少书本知识的考查,增强实践能力的考查。
2.加强考勤并严格执行校规校纪
教学管理部门要建立严格的学生考勤制度,组织专门人员检查监督,辅之以教师点名、班干部查人数等措施,对日常的学生考勤做到有检查有结果,严格按制度办事,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与警告、通报批评、记过甚至勒令退学等处分,使制度在学生心目中真正起到威慑作用。
大学生逃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解决逃课问题就必须从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等多方面努力。学校应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开设合理的课程;教师要不断积累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和素质;学生应提高自觉性、认真对待学习。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减少逃课现象。
参考文献:
[1] 李介.大学生逃课现象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1 [2] 邢台学院教务处.邢台学院2006级教学计划.Z.2006.An Analysis on the Causes for skipping Class and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It
—Taking Xingta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Han Xue-rong1,Guo Hai-ying2
(1.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 Xingtai UniversityXingtai, Hebei054001 2.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 Handan UniversityHandan, Hebei056005)
Abstrct: It is common for the students to skip class.There are apparent skipping and latent skipping.Skipping class is caused by school’s unclear training aims and unreasonable curriculum structures, teachers’ insufficient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ut-of-date teaching methods and lack of professional moral, and students’ weaker awareness of self-control.The important measures of reducing or even eliminating skipping class are making the training aims clear, build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the training aims, strengthening the teaching forces and the basic facilities, perfect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Key words: skipping class;apparent skipping;latent skipping
(责任编校:卫立冬英文校对:吴秀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