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的反教育现象(推荐阅读)

时间:2020-11-18 10:20: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家庭教育中的反教育现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家庭教育中的反教育现象》。

第一篇:家庭教育中的反教育现象

家庭教育中的反教育现象

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他不会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就已经受到教育了。父母的言传身教,是最好的家庭教育,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家庭教育中的反教育现象,希望有所帮助!

所谓教育,是指一切能积极影响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活动。而与此相反的,或者说抵御、消解积极教育力量和效果的行为,概为反教育。此其一。这里我要说的“反教育”是指与过去传统教育——(过去总是成人影响、教育孩子的社会化模式)发生变化的教育。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和摇篮,它以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和生活化的方式熏陶着孩子的心灵,且伴随着他们走向独立谋生的全过程。任何一个孩子的人格发展都深深地打上了家庭教育的烙印,而且这种自幼接受的教育“印染”将深刻恒稳地影响他们一生发展的全过程。

如今各种报刊杂志迅猛充斥街头巷尾,只要信手翻一翻《家教指导》、《家教周刊》诸如此类的刊物,不难发现,“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教孩子们多一些做人的道理”、“家教不可有‘官’念”……的醒目标题满眼挤来。年轻的父母们,当你们津津乐道,不厌其烦地向孩子们传经授道时,你们是否留心过听取过孩子们的一声声被你们认为的所谓“小孩子,懂什么?”,甚至从不曾引起你们注意的幼嫩语言,但它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深思一番,是否会给我们为人父母者带来一些反教育呢?

面对种种家庭教育中的反教育现象,作为家长,我们是否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从今天的家庭教育现状中,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拈来种种反教育行为事例。

1、一个周日的晚上,教师例会后,我手牵5岁的儿子有说有唱。这时学校一位老教师从身边走过,摸着儿子的头很是亲切地叫了声“中中”。儿子居然翁声翁气,似乎不加理会的应了声:“干什么?”我听后极不舒服,随即纠正道:“中中,怎么能这样回答爷爷呢?,你应该笑着回答‘嗳,爷爷好!’”没想到儿子马上振振有词的'回击:“那,怎么平时我叫‘妈妈’时,你还不是回答‘干什么?’”我一下子哑然失笑,无言以对。简短的一句话,却道出了多少父母认为是家常便饭似的,经常脱口而出的类似的话语,竟会在孩子们的心中烙下如此深刻的印痕,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从此以后,我时刻提醒自己千万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尤其是当着孩子的面时。

2、一个周六的晚上,我正陪着儿子做作业,看他那副认真的样子,我随口说了声:“中中,好好写,妈妈去阿姨家借点东西,很快就会回来的,等会儿我回来会检查你的作业。”这当然是一句谎话,因为我已被邻居家传来的麻将声吸引了,一看就是个把钟头,猛然间想起儿子还在写作业等着我去检查呢。心想肯定是已经睡着了,可是推开门的一刹那,我感动了,儿子居然还那么诚心诚意地坐在沙发里等着,桌子上平平整整地摊放着作业本。我抚摸着儿子,心里不知是啥滋味,一个年仅5岁的孩子,对我随口说的一句话竟成了圣旨一般,我们作父母的该作何感想呢?没想到,此事还没完,几天后,我又对正在写作业的儿子说了一句同样的话(这回可是真的)。没想到,儿子竟然向我抛出这样一句话:“妈妈,你不要又去看人家打麻将了?”我一下子愣住了,很快回过神来,对着孩子十分肯定地说:“不会的!”几分钟后,当我三步并作两步跨进门时,儿子脸上露出了可爱的笑容。

3、夏天到了,市场上各种儿童饮料琳琅满目。这一年我买了一箱“乐百氏”AD钙奶,放了一些在冰箱里。我想,这对于一个5岁的孩子来说,肯定不消三两天准喝个精光。可还没等我下个规定,儿子先说话了:“妈妈,我一天只喝两瓶,上午一瓶,下午一瓶,可以吗?”我十分怀疑:“真的吗?能做得到吗?”儿子很有把握,信心十足的样子仍然让我认为这只是幼儿戏言,没有把它放在心上。整日里忙于工作,也没有去留心儿子是否按他的诺言在做。当有一天我拿出一瓶来尝尝味道并递给儿子一瓶时(并不是有心考验他),儿子却回答说:“我不喝,今天我已经喝过两瓶了。”虽然话听起来有点勉强,眼神中也流露出渴望,可他终究没喝。

我再一次震动了,感动了。一个年仅5岁的孩子能如此克制自己去遵守诺言,作为家长,父母,我们又曾遵守过多少诺言?又曾有多少给孩子许下的诺言没有实现?我们知道,做一个说话算话,说到做到的人的确相当困难,当你答应带孩子去玩玩,带孩子去买玩具、讲故事、逛公园之类的事,却又被你的工作、你的生意冲掉了时,你是否只是敷衍一句“爸爸妈妈工作忙,下一次一定带你去?”有多少个“下一次?”又有多少个“下一回?”我们有没有想过,孩子们一次次、一回回的希望化为泡影后的心理呢?

4、平时我爱看球赛,儿子调频道时,一旦有球赛,马上就会蹦蹦跳跳大嚷大叫:“妈妈,打球啦!打球啦!”可难办的是,下午17:30——19:00的动画世界时间,倘若有球赛,我跟儿子争抢频道时,儿子冷不防地说了声:“你看球赛,我都不打扰你,现在不准我看动画片,这样的妈妈!”噘起那个小嘴的委屈样让我觉得很是过意不去。

想想,也是的。尊重是双向的,孩子尚且知道尊重大人,何况我们为人之父母呢?其实,成人之间是懂得相互尊重的,可为啥对待小孩就未曾想到过尊重呢?大人们之所以随意撕扯孩子的本子擦东西,随意阻止、中断孩子的说话,随意否定孩子的想法,随意翻看孩子的日记等等,还不是把他们看成是“小孩子懂什么”的观念在作崇吗?孩子也有自己的自由、权利、观点,同样应该得到大人们的尊重。

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家长们叫其孩子做作业,孩子就是不愿意,再三吓唬呵斥下,小孩满脸不屑的神情顶嘴道:“你自己还不是就知道打麻将,打扑克!”听了这些话,很多的家长仍是我行我素,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让孩子不去玩闹?

这些存在于家庭教育中的反教育行为,仅仅是随手拈来的例子。应当看到的是,更多的教育行为存在于许多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年轻的父母们,当你们疲命于工作,奔波于赚钱,劳碌于生意的闲暇之余,对孩子大加“命令”,严格“要求”这样那样的时候,是否该静心地留意一下,倾听一下孩子们的言语来反省自己,注意自己,探讨一下该让孩子要求我们一些什么呢?

我们不妨从以下几点试一试,做一做:

一是家长要以身作则,处处做好样子。家长作为孩子人生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模仿性,可塑性极强,无言的身教比什么都重要。家长行得正,不令则行;家长行不正,有禁不止。家长应长期地以自己的模范言行来影响孩子,以人格塑造人格,以品行影响品行。

二是家长要恪守诺言,让孩子有健康心理。在某种程度上讲,孩子长大成人是其家长形象的折射,是家长身影的延长。作为家长,不要轻意许诺孩子,否则一旦失信,孩子的话语也会随口而出,慢慢地可能就谎话连篇了。家长的一次次“下一回”的搪塞,无形中就带来了孩子的一次次“下一回一定不敢了。”

三是要注重正面教育孩子,在照料孩子的同时,在心理上要把孩子当大人看待,一样地给予他们尊重,学会倾听,让孩子说心里话,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让生活中多一些“你说说看”,少一些“小孩子懂什么”。

四是要美化家庭环境,以求整齐、舒适、清洁。确立健康的家庭生活方式,抵制在家中孩子面前开展那些无休止、无节制的麻将扑克和赌博等低级趣味的活动,让那袅袅“吹”烟,声声争输赢远离孩子,让那充满童稚的“你还不是天天打麻将”的不满声永远消失。

家庭教育中的这种种反教育现象当引起我们的深思,但愿所有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在呕心沥血地教导孩子的同时,能静心地倾听孩子的心声,共同提高,共同成长,拥有一个快乐健康平等的幸福家庭。

第二篇:学校教育中的反教育现象扫描

学校教育中的反教育现象扫描

1、班级环境布置要“让每一面墙开口说话”,一味追求美观,过多地由教师代劳是儿童观的丧失,是成人主义、形式主义在作祟。

2、大队委员精选版面不让孩子自己设计自己制作而改为喷绘,剥夺了孩子自我教育自我塑造的机会。

3、学校里橱窗和篮球架的高度是衡量儿童立场的一把尺子。

4、当儿童犯错后不能给儿童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机会是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的浪费。

5、学校教育中的“圈养”现象折射的不仅是教师、学校的教育惰性,更是教育部门、整个社会的教育惰性。

6、过重的课业负担带来的是麻木、愚钝,更是对生命的漠视,是教育道德的缺失。

7、学校不能用正常的方式来提高学业成绩,是校长的不道德,是学校的不道德。

8、学科教学中不关注过程,缺少多元化是不折不扣的“目中无人”。

9、名校班额的爆满是教育不公平不均衡的体现,更是整个社会功利主义的体现。

10、以牺牲一部分学生的发展为代价来换取另一部分学生的发展是教育道德的沦丧,张艺谋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这个标题应该成为全纳教育的中国式表达。

11、什么都要从娃娃抓起,娃娃不堪重负,过度教育已经使孩子丧失了童真、童趣,乃至童年。12、13、孩子需要闲暇,教师需要闲暇,学校需要闲暇,整个教育更需要闲暇。有学校自主发展的空间,学生才能自由地呼吸;培养独立人格的学生要从塑造独立精神的学校开始。

14、学校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学校教育的行为不能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而是抵御、消解积极的教育力量则走向了教育的反面。

15、所谓“怀德”,就是要具有教育道德,如果做违背教育规律的事就是缺德。

第三篇:(18)中国家庭教育中代沟现象研究(修改)

中国家庭教育中代沟现象研究

姚本先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中国 安徽 芜湖,241000)

摘要:家庭是一个有着复杂的内部相互作用的系统,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亲子关系是一种不对称的双向关系。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儿童对同辈群体的取向、文化反哺等都对亲子关系产生影响,有些是消极的影响,甚至产生代际冲突,即代沟现象。而从宏观上分析代沟现象的产生原因,对于解决代沟问题是非常必要的。关键词:中国;家庭教育;代沟;代差;亲子关系

一、中国家庭教育中代沟的性质

(一)“代沟”与“代差”

代沟是指由于时代和环境条件的急剧变化、基本社会化的进程发生中断或模式发生转型,而导致不同代之间在社会的拥有方面以及价值观念、行为取向的选择方面所出现的差异、隔阂及冲突的社会现象。代沟具有六个方面的特征:(1)肯定的社会价值与对代沟现象持理解、认可态度有正相关;(2)年龄差距越大,文化程度相距越远,代沟现象越明显;(3)代沟主体的非对称性;(4)中庸的民族性格对中国的代沟现象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5)社会中不同代人之间的代沟现象与个体人格转型中的边际现象相交织;(6)在不同代人的对立中,青年一代开始在文化方面占优势,具体表现为文化反哺现象的出现。

代差是指两代人之间由于社会发展或转型,在价值观念、世界观、生活习惯、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的差别。从代差到代隔阂再到代冲突,其间代际关系的亲疏程度由亲至疏是依次递增的。[2]代沟相对于代差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代沟相对于代差具有普遍性,即代沟是两代人之间存在着普遍的差异、隔阂和冲突,而代差不具有普遍性,它是两代人在不同方面或同一方面不同程度上存在差异,是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给代际互动带来的另一种效果。代差是必然的,它代表着代的超越和社会的进步。第二,代沟相对于代差具有冲突性,代沟导致不同代之间在社会价值观念、行为取向的选择产生冲突,而代差未必导致冲突。从两代人之间差异发展来看,代沟是在代差的基础上产生的;从价值取向来看,代差更倾向于事实判断,代沟则有价值判断的倾向,暗含两代人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沟”。

(二)“代沟”与“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原为遗传学中的用语,指亲代和子代之间的生物血缘关系,在心理学中指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关系。[3]夫妻有子女后,家庭生活会发生很大变化,如家庭的经济状况、社会交往、闲暇时间的安排和夫妻关系等都会有所改变。父母的人品、对子女的态度和抚养、教养方式都会直接影响儿童身心的发展。亲子关系是一种“互动”的结果,而并非以前人们所认为的是父母影响儿童的单向决定关系,它包含着两种,甚至更多的同时发生的双向影响。[4] 代沟的产生是亲子关系中一种特殊现象,代沟从某种意义说也是一种亲子关系,它更多的是从亲代与子代之间的差异看待两者关系,而亲子关系更多的是强调亲代与子代之间的相互作用。总体上看,代沟、代差、亲子关系之间的关系是:代沟、代差是亲子关系中的一种现象,亲子关系之间出现代差容易导致代沟的产生。代沟、代差都会对家庭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

[1]

二、中国家庭教育中代沟现象的分析

(一)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是家庭内外影响儿童青少年发展的众多因素的重要中介,其中也对代沟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有四种:第一,专制型教养方式的父母较严格地控制儿童的行为和态度。儿童独立性较低,社会责任感不强。第二,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儿童青少年实行一定程度的控制和要求,接纳他们的意见和想法。儿童具有较强的社会能力,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立性。第三,宽容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儿童青少年既无控制又无要求,很少动用权力和惩罚以使孩子服从。儿童缺乏自控能力和自我信任。第四,放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是对自己抚养者角色缺乏应有的责任感。父母与儿童情感疏远,明显缺乏亲密的依恋关系。

(二)亲子关系的不对称性特点的影响

亲子关系是家庭中最主要的关系,从心理意义和社会资源两方面来看,它都是一种不对称的双向相互作用关系,这种不对称的特点,也是造成代沟的原因之一。亲子关系具有不对称的特点,孩子和父母都对对方抱有期望,然而这种期望并不对等。因为儿童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父母往往能在短时间内给予满足;而父母想从孩子身上得到的,则常常需要长期的努力。这种不对称的亲子关系显然与儿童之间的同伴关系有着很不相同的特点。在亲子关系中,由父母掌握着权力和限制,儿童的合作就意味着对父母权威的顺从和尊重。[5]

(三)同辈群体的影响 青少年对同辈群体的服从,而且崇尚那些与成年人价值观念相反的价值观。青少年群体组成了一个小社会,大多数重要的社会交往都发生在亚文化内部,与外面的成人世界联系相当有限。学生的身份使青少年与成人世界分隔开来,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行为方式与价值体系。

(四)代沟标签的影响

青少年亚文化是成年人的价值观、信仰和生活实践的反映,与成年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在很多方面相当一致,有些实证研究支持了这一观点。有研究发现,虽然两代人之间存在冲突,但是,这些冲突并非是基本价值观方面的分歧,而是日常琐事方面的矛盾。两代人都认同一些基本价值观念,如诚实、坚强、关心他人等,但是他们对诸如噪音、整洁、守时等这些非原则性的具体问题往往持不同的态度,而这些差异容易被贴上代沟的标签,代沟的标签往往使非基本价值观的分歧发展到价值观的分歧,使青少年更倾向于青少年的亚文化,造成事实的代沟。[6]

三、中国家庭教育中代沟问题的解决路径

(一)利用传统文化的优势,改善代际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是“仁”,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并且将人放在伦理规范中加以考虑。这种伦理规范及其“仁”的精髓在社会化过程中世代相传,发挥着巨大作用。如果我们有意识的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使儿童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能够改善代际关系。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强调辈分关系,要求子代对父代的遵从,尽管当代社会中父代(成年代)已失去了传统的绝对权威。但是子代(未成年)意识中的威信尚根深蒂固,而父代又努力维持这种威信。因此,代际情感仍然能够很好的发展,在新的社会价值体系中,维持代际关系和谐的价值取向,向着平等、友爱的方向发展。

(二)更新父母的教育观念,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父母的教育观念首先影响其教育态度、教育期望和教育方式,并进而影响其教育行为与家庭气氛,直接影响亲子关系。[7]当前父母教育观念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人才观上片面以为从事脑力劳动的专门人才才是人才;儿童观和亲子观上,仍把孩子看成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和附属物,亲子一体感相当强烈,教育观上的重智轻德等。错误的教育观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父母的教养方式,往往形成专制的教养方式,从而容易造成“亲子危机期”的出现,2 更进一步就形成代沟。因此,引发父母转变教育观念的需要,提高其理论认识,引导父母教育观念,转变他们教育子女的态度与行为,对于改善亲子关系是十分有积极意义的。

(三)合理利用“文化反哺”,促进亲子的相互理解 在不同代人的对立中,青年一代开始在文化方面占优势,具体表现为文化反哺现象的出现。文化反哺,是在急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文化反哺其实是“反向社会化”的过程。显然,反向社会化过程的出现意味着传统的基本社会化方式的转型和中断,一种单向的训导过程正在为一种双向的交流过程所代替。文化反哺现象,是有利于代际之间相互理解的,使两代人有机会进行换位体验与思考。[8]

四、中国家庭教育中代沟现象研究趋势与展望

(一)实证研究法与理论分析法相结合

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分析上,主要是定性研究,虽然也有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个案访谈,但数理统计分析的力度不够。只有把两者方法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才能对代沟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城市代际关系研究与农村代际关系研究相结合

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代际关系,但忽视了农村中的代际关系,虽然城乡代际关系所处的社会大背景是相似的,但共性与个性是不能等同的;不能单纯的以城市中存在情况推及总体去抹杀农村代际关系的特点。

(三)原因分析与解决措施相结合

相当一部分研究仅停留在对代沟的表面现象研究上,缺乏进一步分析。虽然论述了代沟的特征,分析了产生的原因,却极少提出有见地的解决措施。

(四)独立研究与交叉研究相结合

我们既要独立研究代沟现象的具体表现形式、特征、原因分析,又要从总体上、整个社会的宏观角度研究代沟,更要把家庭教育、儿童心理发展与代沟相结合进行研究。

注释:

[1] 李红芳.“代沟”问题研究简述[J].青年研究,1999,(8):40~42.[2] 周怡.代沟现象的社会学研究[J].社会学研究,1994,(4):67~79.[3] 叶一舵,白丽英.国内外关于亲子关系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130~136.[4] 任朝霞.社会化过程中亲子关系的互动效应[J].理论与现代化,2002,(2):3~7.[5] 周宗奎.亲子关系作用机制的心理学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46~50.[6] 彭庆红.代沟到底有多大?——青少年的父母取向与同辈取向[J].中国青年研究,2000,(2):26~28.[7] 孟育群,李强.建设少年儿童良好亲子关系的要素[J].教育科学,2001,17(3):59~61.[8] [美] 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关于代沟问题的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参考文献:

[1] 王欣,苏晓巍,王岩.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焦虑水平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5):344~345.[2] 钱铭怡,夏国华.青少年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2):58~59.[3] 陈欣银等.中国儿童的亲子关系、社会行为及同伴接受性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5,(3):329~336.[4] 乐国安.中**子关系模式及文化传递[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7,(3):34~41.[5] 孟育群.少年亲子关系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3

第四篇:家庭教育中的感恩教育

家庭教育中的感恩教育

何谓“感恩”:“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感恩是每个人都应当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最起码的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至为真切地表达了对给予自己帮助的他人的感恩之情,是对知恩图报这种美德的最好阐释。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因此,让孩子学会感恩是对其一生的发展很重要的。我们要为孩子做好感恩的表率,要帮助孩子把握好感恩的度,好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

一、感恩教育,势在必行

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当前的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中,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给了孩子的过多的宠爱,而不求孩子的任何回报,普遍存在着以下不良倾向: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攀比,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暴露了家庭教育中“爱的失衡”及教育的误区。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自私、狭隘、不讲道理,缺乏或者没有爱心,不知道也不懂得关心他人的现象存在。这样事实比比皆是:一个下岗的母亲自己舍不得吃,天天煮一个鸡蛋给孩子吃,儿子不想吃,就说“我等会吃”,妈妈想看着儿子在她面前把鸡蛋吃完,可是儿子说“我来不及,在路上吃吧”,可是一到家门口,吃了一口就把鸡蛋扔到水沟,刚好被站在窗口的妈妈看到,妈妈目瞪口呆地站在那里:“为什么孩子不吃也不告诉妈妈一声,妈妈可是很久没有吃过鸡蛋了呀。”可这孩子根本就不懂得母亲生活的艰辛啊!很多孩子在浪费时,忘却了“粒粒皆辛苦”,忘却了父母的疾苦。孩子大小便在身上,奶奶为他换上干净的衣服,孩子却以为理所当然,没有任何表示。下雨天,年老的爷爷撑着雨伞去学校接孩子,怕孩子湿了,还把他背在背上,而孩子却心安理得,竟没有一声“谢谢”。前不久,在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中,一个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工作的中国博士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中国的学生到美国家庭交流,可刚去不久,美国家庭却要求退回中国学生,中方就很纳闷,这孩子在各方面都很优秀,为何要退回呢?问其原因,美国家长说这学生在他家生活了一周,我们帮助他很多,可他却连一句“谢谢”的话都没说过。可是中国学生却告诉中方代表,他认为他们为他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应该的,在中国家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为他做的事都是理所当然的,都不用说谢谢。从儿童—少年—青年,不管是处于哪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我们却能说出一大堆类似的故事。在中国许多父母都是如此,他们省吃俭用,把所有的钱都存下来替儿女交学费、找工作、买房子、结婚、照顾小孩等,他们义无返顾,任劳任怨,不求回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哎!我们的孩子太自私了,对父母的付出被视为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逐渐地孩子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体谅,更不知回报社会。

感恩教育要从幼儿抓起,小学阶段的感恩教育是后期感恩教育的基础。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无法弥补。”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是迫在眉睫!作为与孩子朝夕相处的家长,要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对其今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着重要的作用。可见,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势在必然。

二、感恩教育,任重道远

孩子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现代教育虽然强调让孩子“张扬个性、自主成长”,但家长注重孩子的智育的同时,可千万不要忽视孩子的道德教育。假如孩子们只知道“我想怎样”,“我们要什么”,不知道“我该怎样”,“要我什么”,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师敬长,不懂得关爱他人,过于强调个性而忘本教育,那么,必使孩子们失去起码的道德准则和历史责任感。

他们知道麦当劳、肯德基,却不知道父母的疾苦;他们记得住自己的明星、偶像,却记不住自己父母的生日;他们要求父母这样、那样,却对自己放任自流。就像前不久报道的兰州姑娘杨丽娟一方面因自己的愚昧、自己的痴迷,不务正业。另一方面她父母不教育女儿建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和生活态度,对女儿这种疯狂的变态追星,不但没有制止,还为了满足女儿这个不可企及的幻想,把整个家庭置于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的境地。更有甚者,还要卖肾继续供她疯狂的追星,可她依然毫无一点羞耻心、更无一点悔意、对她父母更没有一点的感恩之心和同情心。父母生养了她二十几年给了她那么多,可她能给予父母是什么呢?能回报给父母的有多少呢?把父母置于穷途末路,甚至把父亲也逼上绝路,更可悲的是到了这样的地步,做母亲的依然没有沉痛反思自己对女儿的教育,仍然一味地付出、付出„„

有一个这样的案例。幼儿园每天都给幼儿吃点心,有一天的点心是排骨麦烧,很香!孩子们都争抢着吃,只有一个孩子把点心包好要带回家。老师一问,孩子说:“奶奶爱吃”。感动之余,老师进行家访,发现这个家庭氛围很好,孩子的母亲非常孝敬婆婆。孩子的眼睛就是照相机呀,犯罪的孩子多数都有一个灰色的童年。感恩意识的获得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一个人幼年时没有种下“善”的种子,几乎不可能要求他成年后成为一个乐于助人、施恩不图报的人。因此,学会“感恩”,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现代的幼儿教育呼唤人性的回归,这既是我们家长的需要,也是幼儿的需要,更是现代家庭教育的需要。

三、感恩教育,家庭为先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应该成为幼儿感恩教育中的首席教师,并将家教视为幼儿获得感恩意识的第一个平台。在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接触是一种全方位的密切接触,可以随时抓住生活中的点滴,对孩子潜移默化地实施感恩教育。孩子们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思想的完善都不是与生俱来,所以我们没有权利去责怪现在有道德缺陷的孩子们,但我们有义务去改善和挽救正在渐渐淡化的道德观念和日益淡漠的心。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参与是有利于儿童的学习与成长,幼儿园、学校这些专业教育机构的感恩教育应积极地配合,积极地与家长参与。

同样地,感恩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全社会应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社会正面的感恩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然而 然而,社会中却时常出现这样让人尴尬的情境:在超市的收银台边一个大人丢了一枚硬币,一个6岁左右的小孩捡到追着还给大人,那大人不屑一顾,伸手接过连声谢谢也不说。公交车站边一些人在排队等候上车,来了一位母亲带了一个5岁左右的孩子,母亲教育孩子要遵守秩序,依次排队,可很多人一看到车子进站就蜂拥而上,结果那对母子根本上不了车。一个小学生在公共汽车上让座给老人,旁边的一个小青年竟然抢先一步占了位置。这样的事例多了,无形当中就对孩子们造成了反面教育,时间久了,孩子反而会认为母亲的教育使自己吃亏了,他也会加入那群人的行列。所以,社会感恩教育已刻不容缓了,社会中的每一份子都应重视起来,我们的和谐社会关系才能建立起来,我们的未来才有希望。

四、感恩教育,多管齐下

孩子正处于一种发展性的自我中心阶段,难免表现“小气”“霸道”等现象,家长要了解幼儿的这一年龄特征,允许孩子表现出这种与感恩相悖的行为,以避免幼儿产生强烈的逆反的心理;同时,又要善于抓住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进行积极的正面引导,培养其感恩意识。

作为孩子最初教育者的家长们,应该以身作则,当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帮助父母时,父母要有敏锐的体察,并及时感谢幼儿的施恩行为,使其体会到施恩的快乐。身教胜于言教,做父母的首先要做孝敬老人的楷模。树立“仁爱之心”,常存“感恩之念”,上敬父母、下爱子女、宽容友善、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对工作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建立和谐友爱的家庭环境,父母为孩子提供的榜样示范能够促进其更加自觉地知恩、报恩与施恩,为感恩教育创设良好的氛围。

我们的教育不能仅限于传授文化知识,更要重教孩子如何做人,怎样学会感恩。感恩教育要从点滴做起,不要好高务远,多讲一些《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等经典故事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让孩子尊重老人,关心理解父母,为家庭分忧等小事做起,着重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让孩子在生活中要学会大声的说:“谢谢”。如,经常引导孩子“孝敬爷爷奶奶的宝宝是最棒的”,“谁最辛苦啊!”,“妈妈我来帮你”,“妈妈我来帮你揉揉肩”,“奶奶我来帮你捶捶背”,大人生病了引导孩子来关心和照顾等。孩子是最纯真的,只要你给他创造一个机会,他就会将“爱爸爸爱妈妈”的语言化为实际行动,你要及时感谢孩子的施恩行为,“妈妈真高兴,宝宝真懂事”,“谢谢你”等。这样我们就可以从孩子的眼中看到浓浓的自豪感,看到他施恩的快乐。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每天早上起床铃声响起,不要讨厌它吵醒你的美梦,要感恩上苍让我能听到,有很多聋哑人忍受着寂寞;每天第一缕阳光映入你的眼帘,不要嫌它刺眼,要感恩上苍让你能看到,有很多盲人在黑暗中挣扎;学习中的艰辛困扰着你时,不要烦躁,要感恩上苍让你有学上,有很多贫困儿童失学在家;穿衣镜前不要嫌衣服难看,鞋子不是名牌,要感恩上苍你有这么多的衣服和鞋子穿,大山深处的孩子们一年只有一身破旧的衣服和一双破烂的鞋子;不要嫌父母做的饭菜不好吃,要感恩上苍我们还有饭吃,贫穷的孩子有时三餐都吃不饱„„

家长在家里可以经常安排一些定量的劳动要求,有机会带孩子深入贫困山区,体会那里孩子生活的艰辛,让孩子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体会生活的辛苦。有一位学生因为父母做生意,起早摸黑,与父母见面的时间比较少,只是在他需要钱时才会主动找家长,一直以来家长也只知道给他钱花,却很少有时间跟他交流,造成他们之间的生疏,双方都感觉比较失落。自从该孩子在自家的店里帮忙后,不仅能让他体会到挣钱的不易、父母的辛苦,同时也增多了与父母的交流,家庭关系更加融洽了,孩子也变得成熟多了,更懂得尊重他人了。

家长还可以让孩子过一些具有感恩意义的“洋节”,如“感恩节”,让孩子懂得了人只有活着,就是上苍对自己的恩赐,所以,让他们要由衷地感谢阳光给予了他们的温暖;感谢雨露给人类带来了五谷丰登;感谢大地给予他们生存的机会。知道“母亲节”和“父亲节”这两个特殊的日子就是要让人们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上离不开群体,都应该满怀感激之情,为祖国的培育,为母爱的无言,为朋友的支持,为自然界所恩赐的一切。惟有学会感恩,感谢生活,感谢父母师长,才会更加热爱生命,收获和平与快乐。只有不忘祖国之恩、父母之恩、他人之恩,才能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该大力弘扬感恩文化,从家庭做起,传授感恩教育,从而为儿童健康成长奠定深远的基础。

第五篇:浅谈家庭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家庭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致远高级中学周云花

提 要:对于我们现在的教育来说,情感教育是完整教育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家庭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更是不容忽视。本文论述了家庭教育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关注了目前家庭教育中的情感教育现状,并针对这些现状探讨了如何在家庭中实施情感教育。

关键词:家庭教育;情感教育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为许多人所关注,智力(IQ)差异越来越被淡化的同时,非智力因素(EQ)却被提到了重要的平台。这突出地表现在家庭教育中越来越关注孩子情感的教育。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层面,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素质教育为背景,着重论述家庭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二、家庭教育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按照传统的说法,家庭教育(狭义的)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由家庭里的长者(其主要是父母)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

情感教育就是指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情感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家庭教育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1)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品质和情感调控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通过内化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在家庭教育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基础性的价值。因为情感是家长和子女思想交流和语言交流的纽带,其影响贯穿于孩子的一生。而且情感教育的作用在于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创新能力,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2)对于我们现在的教育来说,要注重教会学生会做人、会学习、会生活,那么其中的情感教育十分重要。情感教育是完整教育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以及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家庭教育中的情感教育现状

有人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家长的心态和行为后发现,当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中存在问题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望子成龙”型。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占有相当的比重。家长们因为历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具体表现在:重视分数。孩子的功课分数,是家长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他们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只要能获得好成绩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不少家长为子女请“家教”、买参考书、或者亲自辅导,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目的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一切为了孩子的分数。除了叮嘱孩子学好学校的功课以外,课余时间又陪孩子去参加作文班、书法班、英语班、美术班、音乐班„„在家长的心目中,这完全是为了孩子。他们把培养孩子的重心放在认知能力上,处心积虑地希望培养出小天才,而忽略了对孩子的情感教育。造成的结果则是学生情感道德的严重缺失。

(二)“放任自流”型。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家长因为各种原因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教育。对孩子的家庭教育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不管不顾,认为只要物质上满足孩子的需求,就尽到了为人父母的责任。在日常生活中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与父母缺乏情感的交流,情感教育也就无处依托。

(三)“推脱责任”型。如今“代理家长”的现象似乎很普遍。许多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外公、外婆等“隔代人”。于是,长辈们的晚年生活都以孩子为“中心”、“轴心”。孩子的一切时时刻刻牵动着长辈们的心。长辈们那“特别的爱”,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经验,自我服务能力差;热衷于自我设计,缺乏责任感。孩子许多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就在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滋生。

四、家庭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对策之一:重视教育合力的形成。教育孩子,不单纯是学校的责任,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家庭教育可以从学校教育中汲取全新的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理念,以此为指导展开情感教育。比如现代学校教育中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家庭教育中以此为指导,家长不把孩子当作自身的附属品,或者实现自己未竟目标的工具,而是把孩子当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重视他们的思想和情感,那么才能培养道德人格完整的人。再如现代学校教育中也提倡“成功教育”的理念。家长以此为指导,能够做到“赏识孩子”。赏识孩子所作的一切努力,赏识孩子所取得的点滴进步,让孩子感觉到成功的喜悦,也了解到家长永远是他的后盾。家庭情感教育,以学校理念为指导,有了这一“源头活水”就能使得情感教育事半功倍。

对策之二:重视家庭活动的开展。生动活泼的活动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家长完全可以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通过开展活动,家长以“亲情”为纽带,以“情感”为桥梁,适时对孩子进行教育,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对策之三:重视和睦家庭的建立。父母应该非常精心地营造一个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人文环境。父母应该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以及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每一个生活细节,让孩子沐浴在一派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培养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孩子树立平等、宽容、创新、共生的现代意识,让孩子懂得:要想成才,先要成人。

五、结语

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在家庭里,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有割离不了的骨肉亲情,注

定了家庭教育离不开情感因素。既然重视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那么关注家庭教育中的情感教育也就至关重要了。

参考文献:[1]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殷炳江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家庭教育学》赵忠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 《普通心理学》叶奕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 《家校合作的品德教育思考》秦秀兰基础教育参考.2005.10

下载家庭教育中的反教育现象(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家庭教育中的反教育现象(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教育日记中审视家庭教育

    从教育日记中审视家庭教育 出于将来的某一天能借助文字来对昔日教育生涯的回忆,我走上了写教育日记之路,慢慢的,成了习惯;渐渐的,开始反思教学。每每在教育学困生,找其犯错根源时,......

    反特权思想、特权现象自查自纠报告

    “反特权思想、反特权现象” 自查自纠报告 按照党中央对反特权思想、特权现象的明确要求,市纪委监察局机关开展了“反特权思想、反特权现象”教育活动,着力增强纪检监察干部对......

    教育中歧视现象的问卷调查报告

    教育中歧视现象的问卷调查报告 前言 教育歧视是教育领域存在的一种不公正、不公平现象, 可以定义为是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后天努力无关的个人特征的评价。它表现在对学生的性......

    亲子教育家庭教育

    浅谈初中生家庭教育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把学生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学生所在集体;4、学生本人;5、书籍;6、......

    谈亲子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谈亲子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幼儿早期亲子教育是二十世纪末期在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等地兴起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它强调父母、孩子在平等的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双方互动,......

    浅析在家庭教育中如何进行感恩教育

    《浅析在家庭教育中如何进行感恩教育》 四年三班 郭默怡家长:张丽萍 我想,进行感恩教育,必须将它与爱心教育、礼貌教育结合起来,三者水乳交融,缺一不可。从孩子情感的角度来看,礼......

    家庭教育中挫折教育的方法[范文大全]

    家庭教育中孩子挫折教育的途径 第一,利用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挫折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所以利用生活中自然产生的挫......

    心理学中的现象

    心理学中的现象、定律、效应、模型和范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地板效应:天花板效应又称高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