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理论分析论文[合集五篇]

时间:2019-11-28 11:37: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理论分析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理论分析论文》。

第一篇: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理论分析论文

摘要: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外延及其与制造业关系的相关理论进行简要综述,并从不同角度重点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交互作用的内在机理。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交互作用;机理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现代服务业经济体系中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部门,其发达程度在一定层面上决定了制造业的发达程度;与此同时,第二产业尤其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主体,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为生产性服务业的成长提供坚实的市场基础。2014年8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现阶段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我国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然之路。在此背景下,深入了解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交互发展的内在机理,对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有着重要意义。

1概述

1.1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与外延

生产性服务业是与消费性服务业相对应的概念,国外学者一般称其为生产者服务业(ProducerServ-ice)。Machlup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即知识产出的产业[1];Hubbard&Nutter指出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涵盖广告咨询、法律、会计与审计、研发、建筑服务等面向生产者的服务活动[2;Coffey认为,广义的生产性服务业是在公司与组织的运用中被用作普通性消费的功能性服务[3];对外经贸大学课题组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与生产活动直接或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中、下游诸多环节,如物流、研发、金融保险及咨询、会计等专业服务[4]。以上学者大多从生产性服务业指向的对象对其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此外,也有学者从中间需求角度对其进行了解释。Goodman&Steadman根据美国2000年投入产出表,将服务业中间需求率高于60%的部门界定为面向生产者的服务业,低于40%的部门界定为面向消费者的服务业,将40%~60%之间的部门界定为混合服务业[5];尚于力、申玉铭和邱灵利用1997-2002年的中国投入产出表将中间需求率大于50%的行业界定为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通讯服务、批发零售服务、金融保险服务、计算机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地质勘查和水利管理服务[6]。国内外学者虽未对生产性服务业形成统一明确的定义,但在其内涵及外延界定上存在共通点,即多从生产性服务业指向的对象、活动内容(如Hubbard&Nutter等)或中间需求、内在属性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如Goodman&Steadman、尚于力等),运输仓储、金融保险、研发设计、法律会计、市场销售等管理咨询活动均被纳入生产性服务业的范畴。综合各学者及各经济体对生产性服务业内涵及外延的阐述,本文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即主要面向消费者以外的生产企业、并直接或间接为生产企业的生产活动提供中间需求的产业部门,包括流通服务业、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五大类。

1.2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交互发展

相关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有四种不同观点:供给推动论、需求引导论、交互发展论和融合发展论。供给推动论认为服务业尤其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提高生产率及竞争力的前提和基础,前者的发达程度决定后者的发达程度;需求引导论认为制造业为服务业尤其生产性服务业提供需求基础,前者是后者发展的条件,后者是前者的补充和支持;融合发展论认为,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二者出现融合趋势。交互发展论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是相互作用和依赖、共同发展的关系。Francois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7];刘书瀚、张瑞、刘立霞以中国1997-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为基础,采用投入产出法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进行产业关联分析表明,二者存在显著的互动关系,且后者对前者的拉动作用大于前者对后者的促进作用[8];高觉民、李晓慧从产业视角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模型,认为二者互相推动彼此发展,且前者内部各部门与制造业均呈现互动发展关系[9];焦爱丽根据我国31省市2003-2011年相关数据进行模型检验,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水平每上升1%,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将上升15.51%,两者正相关[10];陈光和张超基于我国不同省市或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统计数据,对二者相关指标进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检验,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存在交互发展的特征,生产性服务业结构变动指标与制造业升级系数存在协整关系和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11]。现有文献多从不同角度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交互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但是对二者作用的内在机理的研究尚待深入,因此,本文从以下视角对二者交互作用的机理进行简要说明。

2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

2.1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首先,服务收入成为制造业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制造业产品中的服务含量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将服务作为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并因此提高了企业自身的服务化水平。从典型制造企业来看,国外大型制造企业基于产品的增值服务已成为企业主要的收入来源,如2011年宝马、GE、施乐公司服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0%、51.16%和53%,IBM服务收入占比为82.1%,与2005年的51.9%年相比增长了108.42%[12]。其次,制造业服务化在就业方面表现突出。一方面,制造业内从事服务活动的劳动者占较大比重,2002年,OECD13个国家中约有40%的制造企业员工从事与服务相关的岗位,如科技人员、会计师、律师、管理人员或其他服务岗位[13];另一方面,制造业内从事服务活动的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关键要素,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对从事制造业服务活动的劳动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造业企业间的竞争也使得企业对于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2.2生产性服务业优化制造业的资源配置

生产性服务业在促进制造业节能降耗的同时,也提高了资源利用率。生产性服务业是信息技术密集型产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及信息和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在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成为制造业节能降耗的一大动力。企业生产设备的改进、生产工艺的优化(如ERP、能源管理系统等)加强了对能源消耗的监测预警,降低了单位产品的资源消耗量,推动产业向低消耗、高利用率方向发展。2014年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报告指出,信息业较发达的北上广、江苏、浙江、山东等省份的工业应用效益明显高于全国其他省份,这些省份的电子信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较发达,信息技术推进工业节能减排的力度较大,支撑本地企业节能降耗的成效明显,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较低;而宁夏、甘肃、青海、西藏等信息产业弱省,应用效益指数较低,信息技术支撑企业节能降耗的能力普遍不足[14]。信息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服务及科研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其内含的人力、技术及知识资本能够缓解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压力,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2.3生产性服务业降低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在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同时,还利用规模经济、制度创新等降低制造业企业的生产及交易成本。首先,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效应会降低制造业的生产成本。随着分工的深化,制造业内部的低附加值生产环节逐渐外部化并最终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部门,并能提供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其规模会随着制造业外部化的需求的增加而扩大,最终形成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这相较于制造业企业内部的生产性服务来说,会大大降低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其次,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产品的市场配置中起到简化交易方式的作用,从而降低制造业服务产品的交易成本。例如,生产性服务业中的商业、交通、通信等流通服务业通过建立市场网络,在集中固定的生产与分散变动的需求之间搭建桥梁,将时空上分割的市场联结起来,扩大了交易网络的延伸范围和市场规模,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实现了交易成本的节约[15];再如,在市场经济制度日益规范和复杂的环境下,会计、法律、税务等逐渐从企业内部分离出来,专业化的发展有效帮助企业规避经营风险,降低交易的执行成本[16],如安永等四大会计师事务所、FESCO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等。

3制造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3.1制造业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坚实的市场基础

分工深化下制造业生产环节的外部化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为其提供坚实的市场和需求基础。在经济的发展及社会分工深化的背景下,制造业企业基于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自身竞争力的考虑,会越来越多的将生产环节中的低附加值部分如研发设计等生产经营环节外包出去,“内部化”的“非市场活动”逐渐变为“外部化”的“市场活动”。此时,随着制造业企业对外剥离的非核心业务环节的增多,其对外部专业化的服务企业即生产性服务企业提供的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便会产生更大的市场需求,这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和坚实的市场基础。此外,制造业的发展会对服务外包的种类和数量产生新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不断完善服务类型以实现服务的多样化和高质量,这也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自1995年以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产值增加值的绝对量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状态,平均年增长率达到15.9%左右。根据对我国2002-2010年间的投入产出表进行分析得出,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平均中间投入率在0.26左右,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制造业有较强的依赖性,且这种依赖性在商务服务业、流通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及信息服务业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即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支撑主要是通过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及信息服务业等细分行业实现的。

3.2信息技术加速了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促进作用

信息化及信息技术的应用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进而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提升了工业信息化、制造业信息化水平,促进制造业产业链分工深化、产业模式创新,促进传统制造业向以知识和技术为主要投入要素的现代制造业转变,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并进一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首先,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一种中间投入活动,其服务对象是提供终端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性企业。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信息技术密集型产业,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促进制造业升级,进而有效的提高生产性服务企业的效率和服务质量,并能改变传统的物流渠道以提高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如广告和银行业的现代化程度;此外,传统的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衍生出新的服务领域,如计算机辅助制造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等,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对其产生大量需求,使得生产性服务业的交易性大大增加[17]。其次,信息技术促进制造业升级进而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完备的基础设施。如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制造业的信息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带来远程教育和医疗的国际化,为供应链上的物流企业提供一个中立和可靠的数码平台,并能够实现产业集群的区域内迁移和合理的产业分布。此外,信息技术及相应的通讯、交通、教育等基础设施正逐渐成为服务业发展和升级的支撑平台,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研发设计、物流运输等行业对区域内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依存度越来越明显。在信息技术对制造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下,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将有效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效率和水平,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4小结

在理论层面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一种具有累积性的相互影响、相互决定的内生性过程,两者因相互需求进一步推动彼此的交互发展和升级,其交互作用过程即彼此发展和升级的互动过程[18]。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为制造业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服务,增强了制造业的竞争力,并促进其转型升级;制造业的加速发展对生产性服务业产生大量需求,并对服务质量要求渐高,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升级的同时也直接促进其发展,两者如此循环交互作用,形成一个双向互动、高度关联的正反馈过程。

参考文献:

[1]李江帆,毕斗斗.国外生产服务业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26(11):16-19,25.

[2]HUBBARDPKB,NUTTERDS.Servicesectoremploy-mentinmerseyside[J].Geoforum,1982,13(3):209-235.

[3]COFFEYWJ.TheGeographiesofProducerServices[J].Ur-banGeography,2000,21(2):170-183.

[4]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课题组.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式发展路径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4.

[5]GOODMANB,STEADMANR.Services:businessdemandrivalsconsumerdemandindrivingjobgrowth[J].MonthlyLaborReview,2002,125(4):3.

[6]尚于力,申玉铭,邱灵.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界定及其行业分类初探[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9(3):87-94.

[7]FRANCOISJ.Tradeinproducerservicesandreturnsduetospecializationundermonopolisticcompetition[J].CanadianJournalofEconomics,1990,23(1):109-124.

[8]刘书瀚,张瑞,刘立霞.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10(6):65-74.

[9]高觉民,李晓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理:理论与实证[J].中国工业经济,2011(6):151-160.

[10]焦爱丽.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发展关系研究[J].商业时代,2014(17):123-124.

[11]陈光,张超.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全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4(2):18-24.

[12]于清笈,董伟龙.2014中国装备制造业服务创新调查[R].北京:德勤,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2014.

[13]郭怀英.制造业服务化:国际趋势及其启示[J].全球化,2013(9):100-108,128.

[14]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2014年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R].北京: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2015.

[15]沈家文.生产性服务业与中国产业结构演变关系的量化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154.

[16]邓丽姝.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升级的理论探讨[J].经济论坛,2010(2):209-211.

[17]祝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发展策略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2):108-109,205.

[18]郭怀英.生产性服务业:创新与升级[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12:6.

第二篇:关于加快园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分析

成都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策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直接或间接为生产、经营活动以及政府管理等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性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结构中最具活力、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近年来,随着园区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园区逐步进入了工业发展的成熟阶段,已具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必要条件。我室在深入园区企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就园区如何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出了以下意见和建议,以供领导参考。

一、生产性服务业概述及发展情况分析

1、生产性服务业概述

生产性服务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宁和辛格曼(1975年)提出的。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的生产服务行业。生产性服务业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商品生产或其他服务的投入而发挥着中间功能,它们提高了生产过程不同阶段产出价值和运行效率。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分类,目前我国生产

性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和科研技术服务业等重要的行业和部门。

2、国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

生产性服务业是世界经济中增长幅度最快的行业。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服务业产值已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5%左右,有的国家甚至达到了75%以上。其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远远超过服务业的平均增长水平,发展速度非常引人注目。在世界经合组织(OECD)国家中,主要经济体服务业和金融、保险及经营服务等生产性服务行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了1/3。

3、国内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

目前,我国有制造业企业130多万个,就业人员8300多万人,占工业劳动力的90%;制造业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的91.2%,接纳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约占全部外商直接投资额的70%,已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工厂”。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产值由92年的9545.4亿元增长到02年的46084.2亿元,年均增长达17.1%。2002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4.7%,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48.9%。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差距仍然较大。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70%,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70%,而我国的服务业增加值还不到50%。可见,我国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还处在较低的发展水平,但我国拥有发达的加工制造业,具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的良好基础和条件,依托现阶段我国向现代农业和先进制造业转型的契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将获得极大的发展空间。

4、成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成都市生产性服务业产值总体上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从96年的130.2亿元上升到05年的367.7亿元,增加了182.5%,年均增长12.23%(见图1)。

成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较高,05年生产性服务业产值占服务业比重达 31.1%,高于全省、全国同期平均水平。然而近几年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总体上却呈下降趋势(除97年略有上浮外),从96年的34.6%下降到05年的31.1%,减少了3.5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速度赶不上服务业的发展速度(见图2)。

按照成都市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自08年起,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将实现年均16%以上的增幅,到2012年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超过42%。由此可见,尽管当前生产性服务业占全市服务业比重仍然偏少,但从近年来成都市产业重心的调整以及成都市服务业远期发展规划(2008-2012年)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将成为成都市下阶段重点推进的先导产业,对推动整个成都市的经济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科技园产业发展现状及生产性服务业需求情况

1、科技园产业发展现状

园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具备较为丰富的产业类别和完善的产业基础。截止目前,园区共引进各类项目700余个,行业类别涵盖食品饮料、电子机械及器材制造、印务包装及纸制品、生物医药、建材、纺织服装等。2009年,园区实现全口径工业总产值322亿元,同比增长27.21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71亿元,同比增长28.79 %,经济规模位居全省各类开发区前列。

05—09年园区工业总产值由最初的68亿元增长到322亿元,年均增幅达36.5%;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由63亿元增长到271亿元,年均增幅达33.9%;实现利税由4.8亿元增长到24.2亿元,年均增幅达38.2%,园区经济在总量和效益两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成长性。经过四年的发展,园区经济规模在05年的基础上增长了近5倍(见图4)。

分行业来看,05—09年园区四大主导产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幅达39%。其中,电子机械产业增速最快,年均增幅达100.5%;食品和印务包装产业增速较快,年均增幅分别为30.8%和44.2%;医药产业增速平稳,年均增幅为3.1%(见图5)。

作为我区工业经济的重要载体,科技园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按照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原则,园区先后引进和建成了成都SBI创业街、四川青年大学生创业示范园、HK@谷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载体,目前三个园区已累计登记入驻各类生产性服务项目近百个,业务涵盖电子商务、创意设计、软件设计、法律咨询等。同时园区还引入了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国有银行在园区设立营业网点,引进了以职业培训、技能培训为主业的天荣科技,设立了正信信用担保公司、海科小额贷款公司。总体来说,园区生产性服务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行使生产性服务职能的企业较少,远不能满足园区内众多工业企业的生产性服务需求,大力发展服务于园区工业企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势在必行。

2、科技园内企业生产性服务需求情况分析

此次我室共针对园区内电子信息、机械制造、食品饮料、生物制药、印务包装、其他产业等六大类行业的120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问卷98份,其中制造业企业问卷90份,服务业企业问卷8份。调查中,我们发现有97%的企业

认为生产性服务业重要,其中39%的企业认为很重要,只有少数特殊垄断行业企业认为无关紧要。

从上图可以看出,物流服务和金融服务是当前与企业联系最紧密,同时也是企业最急需的两大基础性服务,其后依次是科技、培训、信息、商务和咨询服务(见图6和图7)。

(1)物流服务。在被调查企业中,大部分企业通过专业的物流企业来完成产品从生产企业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96%的企业物流实行全部外包或部分外包,小部分企业仍自己解决物流问题。超过90%的企业认为今后物流外包比例将会迅速增加或缓慢增加。认为物流费用比例占销售额的10%以下企业数占60%,认为占10-20%的占24%,物流总体费用处在生产耗费的较低水平。82%的企业当前最急需货物运输服务,其后依次是装卸搬运、仓储、运输代理。超过60%的企业认为温江物流企业不能满足自身物流需求。有74%的企业选择成都市区内的物流公司来满足自己的物流需求,有50%的企业选择温江或园区内的物流公司。

(2)金融服务。在被调查企业中,认为融资难和较难的企业占22%,认为一般的占53%。从企业融资渠道看,基本局限于企业自有资金、商业贷款和担保贷款,利用其他渠

道如创业风险投资、政策性贷款、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形式的只有极少数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仍是老问题,企业迫切要求融资手段多元化。57%的企业在温江获得金融服务,53%的企业在成都获得金融服务,只有9%的企业在园区内获得金融服务。39%的企业当前最急需担保服务,其后依次是金融信托与管理、财务公司和金融租赁。

(3)科技服务。园区绝大部分企业都很重视科技创新,73%以上的企业拥有自主的研发机构。66%的企业通过自主技术开发产品。76%的企业通过自主开发来完成对主导产品的更新。有56%的企业在成都市获得科技服务,只有29%的企业在温江或园区内获得科技服务。74%的企业认为温江或园区内科技服务企业不能满足自身需求。企业当前最急需的科技服务依次是技术研究与实验开发、技术推广、工业技术检测和科技中介服务。

(4)培训服务。在内部培训、委托培训、网络培训、学历教育和政府组织培训各种形式中,92%的企业通过企业内部培训的方式进行培训,50%的企业通过委托方式,参加过政府组织培训的企业占37%。企业培训的对象主要依次是中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一线员工。从培训服务的统计情况看,企业最急需的是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其次是一般技术工人和中高级管理人才,企业最急需的培训服务是职业技能培训,其次是技工学校教育、中等专业教育。67%的企业选择成都的培训机构,只有40%的企业选择温江或园区内培训机构。67%的企业认为温江或园区培训服务不能满足

要求。

(5)信息服务。园区企业都非常注重通过网络来宣传自己的产品,在被调查的企业中有87%的企业拥有自己的专业网站,通过专业网站进行信息发布、产品展示和广告,有13%的企业存在网上交易,但网站的主要功能还是停留在商品展示和信息发布,真正利用网络进行网络促销和网上交易的企业数量很少。制约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主要原因还是消费者对网络交易存在一定的顾虑。企业最急需的信息服务依次是电子商务、信息咨询、计算机及网络维护、网站设计和软件服务。有64%的企业在成都市获得信息服务,有22%的企业在温江获得信息服务,只有18%的企业在科技园内获得信息服务。其中有67%的企业认为温江或科技园的信息服务企业不能满足需求。

(6)商务服务。调查中企业对园区商务服务的满意度偏低,50%的企业认为温江或园区内商务服务不能满足要求,有70%的企业从成都获得商务服务,41%的企业在温江获得商务服务,只有13%的企业在园区获得商务服务。在企业最急需的商务服务中,64%的企业选择了人力资源信息,其后依次是会计税务、管理咨询、法律咨询、广告策划和工业物业管理。

三、科技园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服务行业单一,规模和总量偏小。目前,园区内为企业提供生产性服务的企业主要基本集中在物流、金融和食品研发领域,其他领域的生产性服务还比较欠缺,现有的生

产性服务企业规模整体偏小,数量较少。单一的生产性服务领域和较低的生产性服务业水平不仅不能满足园区众多工业企业需求,同时也不利于园区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2、市场化程度不高,资金投入不足。目前园区内金融保险、交通运输、科研技术等行业,大多是以国有垄断经营为主,有着严格的市场准入条件,壁垒多,门槛高,市场竞争机制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同时在资金投入方面,目前园区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改投资主要还是集中在基础设施类项目和工业项目上,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少,资金投入的相对不足,使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缺乏新的动力。

3、高层次人才缺乏,集聚人才的吸引力不足。生产性服务业一般都是知识密集程度较高的产业,其产品价值体现在服务的输送和知识产权上。生产性服务人员的知识储备、专业化水平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目前园区人才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在园区4.7万从业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的仅占20.1%,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比较缺乏,大多数企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对人才、技术的依赖程度不高,服务业人才的培养与使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4、产业互动较少,产业关联度不高。目前园区存在企业扎堆,但是产业分离的发展局面,尽管园区大量企业集聚发展,但是企业间的联系不大,彼此间优势资源的相互利用很少,这直接影响了园区产业关联度的提升。园区在制造业产业内部,以及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产业融合互动性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科技园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点领域

1、依托园区现有的食品医药优势产业资源,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食品、医药产业作为园区传统优势产业,是园区内最成熟,产业链最完善的产业,统一、康师傅、哇哈哈、青岛啤酒、维奥、志远广和、明欣药业等在行业内均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强的产业竞争实力,园区应利用这一优势资源不断完善食品医药产业生态链,大力引进工业检测、技术研发、中介服务等新兴生产性服务业项目,推动产业间的相互融合,形成内生的新型产业生成模式。

2、进一步延伸信息产业链,推动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依托园区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及园区内已建成的成都SBI创业街、四川青年大学生创业示范园、HK@谷以及已规划的柳河信息产业园等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载体,大力引进和培育电子商务、软件服务、通信服务、网络服务、电视广播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3、加大装备制造业的整合力度,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目前园区已拥有南骏汽车、新大地汽车、安吉精密管业、森田消防、煌盛管业等一批优秀装备制造企业,是成都市规划的装备制造业发展点之一,园区应利用好这一优势资源,加大整合力度,推动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市场拓展等方面与专业的服务机构进行合作,加快推动专门面向园区装备制造企业的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入园发展。

五、加快科技园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大力推进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的发展。

(1)物流服务方面应加快整合现有物流企业,实现物流企业的规模化经营,同时要加大对大型、综合性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的引进力度,进一步提升园区物流服务水平和服务力度,引导企业更多地选择园区内的物流公司,推进园区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

(2)金融服务方面应加快对金融扶持政策的完善力度,在现有正信担保公司的基础上进一步引进面向园区中小企业的、实力更强的担保企业,同时要加大对金融租赁、财务公司、会计等金融服务机构的引进力度,为园区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3)科技服务方面应进一步利用园区现有的大学资源,加强企业与大专院校的合作开发力度,同时依托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省精细化工研究设计院等已有研发机构的影响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引进与园区制造企业直接相关的工业产品研发、工业技术检测等科技服务机构,不断提升园区的科技服务水平。

(4)培训服务方面应加大对专业技能培训机构的扶持和引进力度,可采取校企合作、政企合作和企业间相互合作的多种方式设立培训机构,以进一步满足企业的培训需求。

(5)信息服务方面应进一步完善园区信息基础设施,大力引进电子商务、网络交易等专业性服务机构,同时积极引入网络安全、网站设计等专门机构,大力提升企业网上交易的安全性和快捷性,为企业发展网上交易解除后顾之忧。

(6)商务服务方面一是应继续深化现有就业服务中心

的人才中介功能,建立和完善园区人才供需信息库,二是要尽快完善园区商业网点布局,引进一批专业的商务服务型企业,进一步提升园区商务服务配套功能。

2、加快打造服务于大成都的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以建设中的中心商务区和柳河信息产业园为中心,建立专门为制造业服务的城市商务服务功能区,引入各种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为园区制造业服务的研发、法律、工程、融资、信息、咨询、物流和政策支撑体系,进一步降低制造业集群的交易成本,优化投资环境,以增加园区知识含量和产业竞争力,打造立足园区,辐射整个成都的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

3、推动与周边区域的生产性服务错位发展。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臵于整个成都范围内将为园区开拓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园区应与成都市区及周边区县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分工互动、错位发展,致力于打造大成都生产性服务业的集中供应区域。重点应发展以下三个方面产业,一是发展制造型企业的区域性总部,依托园区内发达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将企业的区域性总部或职能性总部吸引过来,形成总部集聚中心。二是发展金融服务业,大力引进金融服务和金融后台服务型企业,打造金融服务聚集区。三是发展信息服务业,依托现有载体引进植根性强、增长速度快的电子商务产业。通过与成都市区及周边区县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的错位发展,形成合理分工,优势互补,打造区域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和产业群。

4、提升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内在拉动作用。根据

成都市对温江的功能定位,以及园区土地资源紧缺的实际情况,园区不可能大规模发展制造业,因此园区要利用现有制造业,创造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在引进新制造业项目上应选择技术含量高、产业增长性强的行业领军性企业,最好能够引入研发设计等产前业务,这样不仅能为园区提供新的制造业资源,而且还可以帮助园区培育新的生产性服务增长点。

5、加快人才培养,建设服务业人才高地。加快人才培养,为园区企业提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关键。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高智力、高集聚、高辐射、高就业的服务产业,它的发展需要高层次人力资本投资。园区应加快培养区内生产制造企业急需的信息咨询、电子商务、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中介服务等行业的人才,重点引进一批起到领军作用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等方式,推动与园区内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同时加强职业培训,建立生产性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提高行业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为园区打造面向大成都的生产性服务业高地奠定坚实基础。

6、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服务业外包。按照《关于促进成都服务外包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目标要求,到2010年,成都市服务外包业务总额将达到800亿元人民币,吸引500家海内外公司在成都建立服务外包企业,打造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面对成都市快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业务带来的机遇,园区应顺势而为,紧跟当前服务外包产

业发展的大趋势,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园区重点应发展以下两类服务外包产业:一是IT服务外包。温江紧靠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高度发达的高新西区,同时近年园区自身电子信息产业也在快速发展,发展IT服务外包具有地域上和自身产业上的双重优势。二是生产服务外包。重点发展物流服务、商贸服务等生产服务外包领域,充分利用园区现有的制造业产业优势,加快发展园区生产性服务业。

7、尽快完善产业配套政策。鼓励和引导资本向生产性服务业转移,重点引进高知识含量、高技术密集度和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加强资源整合,组建服务业大集团和企业,争创服务业大品牌,使园区生产性服务业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规模效应;调整用地结构,减少工业企业用地比重,提高服务业用地比重,即逐步推动园区产业结构由工业为主向工业与服务业并重演变;集中各方力量,尽可能的解决园区内企业水电气讯等与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难题;出台措施,采用资金资助、税收减免、信贷补助等手段,加快推进企业转型升级,推动物流、金融、科技、商务等重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第三篇: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打造中国产业升级版的“利器” 2013-09-06 05:47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我有话说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夏杰长

“微笑曲线”形象地展示了生产性服务业对打造制造业竞争优势的贡献:左端是上游的材料、零部件、研发、创新等,基本上属于高科技产业,其附加值较高,右端是下游的品牌、渠道、促销、物流、金融等,多属于高附加值的服务业,中间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加工、组装工序,其附加值较低。

缘起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制造业升级、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都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生产者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又叫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与生活服务业(消费者服务业)相对的服务业,为其他产业如农业和制造业提供服务。从服务内容来看,它贯穿于农业及工业整个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涵盖金融保险、咨询与调查、租赁、会计、法律、研发、教育培训、物流、广告、信息通讯等众多领域,只有经过这些生产性服务业的参与,农业和制造业产品才能形成较高的价值并最终顺利到达消费者手中。本版今日刊发的两篇文章,就从不同角度对生产性服务业如何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做出了探讨。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打造中国产业升级版,是应对全球经济困局、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举措。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找准突破口和着力点。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实力已经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层级较低、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处于较低环节等现实问题,仍然将长期困扰着我们。走出这一困局,不仅要求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还要致力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业现代化。要完成这“两个转变”,生产性服务业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生产性服务业既是制造业升级的重要推手,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讲,生产性服务业是打造中国产业升级版的重要“利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于我国这样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发展坚实的现代农业尤为重要。现代农业是一个大农业的概念,实现农业现代化,不能仅在“种植业”上下功夫,还要特别关注农业产前、产后问题,这基本上属于服务业的范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这些年农业发展的实践表明,大力发展服务于农业的服务业,建立社会化的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低碳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要建立起强大、高效、高附加值的现代化农业,就必须加快构建和完善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发展包括农村金融、农业科技、涉农物流、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村劳动力培训、农机租赁等为农服务产业,以现代服务业促进农业现代化。

我国既有的农业服务方式存在着服务成本高、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传统农业服务提供商提供的服务水平较低,农户交易成本高、交易风险大;龙头企业由于综合服务体系不足,规模化专业化程度低,自身发展面临瓶颈,无法有效带动农户;而城市专业化服务提供商面对分散的农业服务需求,缺乏提供服务的积极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些地方政府运用“政府推动、市场牵动、龙头带动”的手段,探索“城市延伸、农村靠拢、专业组织衔接”的农

业与城市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取得了初步效果。

政府推动,就是以政策措施形成“双向推力”——积极推动城市服务提供商向农村提供金融、物流、营销、信息、技术推广等专业服务;推动农村生产要素向龙头企业(专业化合作组织)集中,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经营程度。市场牵动,是指用收入的提高引导农民放弃目前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走向组织化、规模化;用成本的降低和质量的提高来吸引专业化组织购买城市专业化服务,形成城市服务商和专业化组织的主动对接。龙头带动,是指政府积极扶持龙头企业(专业化合作组织),使龙头企业成为连接城市专业化服务和农户的纽带。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升级的助推器

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加速发展阶段,对这个阶段制造业转型升级方向的选择,学术界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有些学者主张,制造业转型升级必须依靠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来推动,因为它不仅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最重要支撑,也是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载体,大力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服务业是解决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最重要途径。而有些学者则认为,制造业升级的方向依然要以重化工业为主,在中国工业化过程中,不应过分强调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发展重化工业和对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升级仍然是中国面临的主要任务。

对于上述观点,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更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工业化进程的客观规律。这是因为,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更能化解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的诸多矛盾,比如说,可以化解经济增长和劳动就业增长非一致的矛盾:服务业就业弹性明显高于制造业,服务业单位投资所创造的劳动就业岗位数约是重化工业的2.5倍。此外,服务业对能源的消耗也远低于制造业,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比如,每创造1万元的GDP,服务业的能耗只是制造业的2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迅速崛起,成为全球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产值上看,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制造业大国,直接影响着全球的经济活动和消费市场。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多是大而不强,主要是依赖于低廉劳动力成本优势,以量取胜,大多处在产业链低端,转型与升级已势在必行,而生产性服务业将以其强大的支撑和渗透功能成为制造业增长的牵引力和推进器,是制造业起飞的依托。

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升级的主要路径

一是深化分工和合作,走现代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的道路。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后期加速发展阶段。从国际经验看,这个阶段基本是走现代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和融合发展的道路。这意味着我们既不能沿用传统制造业和重化工业的老路子,也不能脱离工业孤立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而是要在分工与互动中选择现代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的战略,特别要围绕制造业这个“实体经济”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把高端服务元素坚实地嵌入制造业之中,通过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竞争力提升。

我国拥有庞大的制造业规模,随着制造业发展水平的提升,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客观上存在着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分离的要求。制定相应政策,创造有利环境,使制造业企业有动力、有能力将生产性服务业分离,是构建服务经济的关键。而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就是细化专业化分工,鼓励制造业的服务环节从企业剥离,推进业务外包。即,制造企

业将一系列以前由内部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活动进行垂直分解,将研发、设计、内部运输、采购等生产性服务外包给专业供应商。这种专业化分工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资源与要素的最优配置,并培育了对方的市场需求和激发了各自的效率,无论对于制造业还是生产性服务业,其市场潜力都得以扩充,生产效率都得以提升。

二是加强产业融合,强化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渗透与支撑。现代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产业融合。当今世界,服务业与制造业、现代农业之间关系越来越密切,在融合与互动中发展。在现代产业体系之中,物质生产需要有相关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其发展壮大亦将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作为先导,通过运用及研发、物流、营销等各环节的协调互动、才能转化为物质财富。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全球制造业正在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制成品最重要的投入之一。同样地,服务方式的实现、服务行为的完成也离不开制造业、制成品这个物质载体。服务与产品互为依赖,共同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服务业与制造业是共生共荣、互为融合的关系。我国正致力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升级,最重要的出路就在于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并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与互动发展,这是我们产业政策的一个新的着力点。

三是推动产业集聚,打造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或功能园区,以服务业集聚策动制造业升级。集聚发展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特点和趋势,我们必须顺势而为。我国各级政府现在也十分强调服务业的集聚发展,正在打造各种类型的服务业集聚区。这种把大量服务业企业及相关机构集中于某个特定区域的模式,反映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所在城市的产业辐射力和竞争力。纵观国内外制造业发展经验,凡是生产性服务业发达、集群程度高的地区,其制造业也相对发达,竞争力比较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相比,并无资源上的优势,但其制造业发达程度远超过中西部地区,就在于它有比较完善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和专业化水平较高的生产性集聚区和功能区。正是这种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通过规模化的知识密集型生产服务要素的嵌入,推动了制造业的升级。

但是,集聚发展切忌陷入“为集聚而集聚”的道路上去,集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走集聚发展的道路,要避免盲目从空间上将一系列看似关联却没有产生协同效应的的企业集中到一起。真正的集聚发展,是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相关研发机构和相关产业协会等构成的群体,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走集聚发展道路,一定要避免“形聚而神不聚”的形式主义。首先,要尊重企业的自主选择,政府意志不能代替市场行为;其次,要发挥政府引领和导向作用,加强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规划引导,重视集聚区或功能园区公共信息平台、技术平台、重大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集聚区标准与考核评价体系等。将生产性服务产业功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功能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从生产性服务业的角度审视美国的再工业化 2013-09-06 05:47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我有话说作者:扬州大学商学院 谭洪波

摘编:回顾美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近30年来,美国的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1990年美国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是26.2%,到了金融危机发生的2008

年,该比重降低为19.05%,平均每年下降0.37个百分点。

2012年中国与美国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比较 左图:中国 右图:美国 第一产业:黑色 第二产业:白色第三产业:灰色

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目的是重拾实体经济,为服务经济的发展注入可服务的对象近30年来,以美国为主要代表的发达国家牢牢占据着生产性服务业的领先优势并将许多制造业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比如中国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因此,美国的第二产业劳动力占比和增加值占比在过去几十年间显著持续下降。然而,发生在2008年末的美国金融危机促使了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从2009年到2012年,奥巴马政府先后推出了“购买美国货”、《制造业促进法案》、“五年出口倍增计划”“内保就业促进倡议”等促进就业和经济复苏的再工业化举措。到目前为止,美国的这次再工业化战略已经实施了四年多时间,其结果是,有些制造业企业的部分生产线回迁到美国本土,还有一些企业在美国本土进行了新的制造业投资,这的确为美国提供了一些制造业就业岗位,那么,美国的再工业化是否会对其服务业产生挤出效应呢?是否会改变美国的产业结构演化趋势呢?

回顾美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近30年来,美国的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1990年美国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是26.2%,到了金融危机发生的2008年,该比重降低为19.05%,平均每年下降0.37个百分点。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后的四年时间里,美国的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以更快的速度下降,到2012年时该比重降为17.27%,平均每年下降0.4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美国的服务业劳动力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即使是在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之后,其服务业劳动力比重仍然呈上升趋势。比如,在再工业化前的2008年,其服务业劳动力比重是79.45%,而到了2012年,该比重上升至81.2%,短短四年时间提高了将近两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美国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的增加值比重却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美国第二产业的增加值比重从2009年的18.4%上升至2012年的19.2%,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从2009年的80.7%下降至2012年的79.7%。

劳动力比重依然延续以往几十年的走势,而增加值比重则一改往年的走势,两个反映产业结构的指标的走势正好相反,导致这种情况发生最重要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美国的这次再工业化不是简单的传统工业复苏和回归,而是以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制造技术为主的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这种现代制造业的特征之一就是更少地使用劳动力,更多地投入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虽然中国的制造业劳动力成本逐渐在上升,但是如果美国的再工业化仅仅是将加工厂从中国或者其他亚洲国家平移到美国的话,其制造业产品价格依然会高出很多,因此美国的再工业化必须尽可能少地使用劳动力,发展以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制造技术为主的现代制造业。所以美国的再工业化确实创造了一些制造业工作岗位,但是这些新创造的制造业工作岗位数量并没有想象的多,也正因为如此,美国制造业的单位劳动力的产出有所增加,这使得美国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快于其制造业岗位创造速度。

第二,美国的再工业化对其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岗位增长会产生一个乘数拉动效应。当今世界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已经形成了融合发展的态势,它们之间越来越呈现出一种不可分割和难以分割的状态,再工业化对美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会产生强劲的拉动作用,为美国的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高级生产性服务业提供动力基础,因为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最主要的需求方,如果缺乏制造业的需求,生产性服务业就是无本之木。美国再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制造技术都会对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高级生产者服务性市场产生巨大的需求,并促使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深度融合,为生产者服务业注入新的增长动力,为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注入动力。美国的再工业化对生产性服务业产生的需求,会促使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岗位增加得更快,而生产性服务业大都需要投入大量的高技能、高人力资本的劳动力,即比制造业更加需要密集的使用劳动力,因此以现代制造业为主的再工业化虽然会为美国创造出较多的制造业岗位,但这也将对生产性服务业岗位的创造产生一个乘数拉动作用。这就解释了美国自2009年以来的再工业化为什么没能阻止其服务业劳动力比重的进一步上升和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进一步下降,并且两种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呈现相反走势的现象。

上述论证也进一步说明,美国再工业化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发展它的工业和增加工业就业岗位,而是重拾实体经济,为服务经济注入可服务的对象,这样一来,工业和服务业共同提供就业岗位,促进经济持续发展,最终有助于美国失业率的下降。

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之一,是提升制造业水平,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正面临着诸如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经济增长方式依然偏于粗放式、外需持续低迷、环境保护等困难,而美国的再工业化措施、目的及其对美国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可以为中国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如下一些启示和思路:

第一,通过机制体制改革创造外部环境和条件促使制造业中的制造环节和生产者服务环节分离。由于生产者服务业很大一部分属于知识、技术密集型和人力资本密集型行业,因此这种服务业的创造一般会有较高的初始投入,但是一旦形成之后其再生产的边际成本又很低,因此生产者服务业大部分属于规模报酬递增的行业。为了发挥生产者服务业的规模经济,必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其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不仅仅服务于原来的制造业企业和行业,还可以服务于更多的企业和行业,形成有效精细分工,提高各个环节的生产效率,降低各个环节的成本。当前掣肘我国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分离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个是体制机制因素,李克强总理在第二届京交会暨全球服务论坛北京峰会上强调中国服务业发展的最大制约是体制机制障碍,出路在于改革开放。这些改革应包括简化行政审批,对民营企业开放服务领域,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等;第二个因素是我国服务业较高的交易成本,由于我国服务业市场还不完善和成熟,并且服务业具有无形性、难以量化和只有在接受服务之后才能衡量其质量等特性,这些特性使得服务业在不够完善和成熟的服务业市场中形成了较高的交易成本,因此许多制造业企业为了避免由生产者服务业信息不对称引起的较高的贸易成本而自己提供生产者服务,从而抑制了生产者服务业实现规模经济的潜力,所以,未来应该通过完善服务业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和严格执法等措施,降低生产者服务业交易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第二,努力培育我国的高端制造业。由于高端制造业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比较高,并且处于产业链的高端环节,所以高端制造业是高级生产性服务业最主要的需求方,只有大力发

展和培育高端制造业,才会更好地发挥其对高级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作用。美国这次再工业化的目的表面上看是增加就业,深层次原因是通过发展本国的高端制造业来强化本国的高级生产性服务业的领先优势,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从根本上实现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所以,未来我国也应当利用广阔的国内市场优势,努力培育和发展本国的高端制造业,为高级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与此同时,高端制造业以及由此拉动的高级生产性服务业由于是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对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相对较少,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宏观经济的集约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加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联程度,特别是要加强本土制造业与本土生产性服务业的关联程度。中国制造业企业所购买的高级生产性服务业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国外或者位于国内的外资公司,这就使得本土的高级生产性服务业与我国的制造业关联程度较低,抑制了制造业对本土生产者服务业的带动发展作用,因此,未来应加强制造业与本土生产性服务业的关联程度。理论和实践已证明,制造业的种类和数量越多,就越能为生产者服务业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反过来,作为制造业中间投入品的生产性服务业的种类和数量越多,制造业所面临的由生产性服务业所带来的投入成本就会越低,并且其附加值就会越高,所以,我国应加强两种产业的前后向关联程度,进一步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深层次融合发展。

第四,推动中国企业积极承接生产者服务业离岸外包,并鼓励中国各类企业“走出去”开展生产者服务业的投资。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的先进制造业相对落后,因此它们作为生产者服务业的需求就会相对不足,为扩展和发展中国的生产者服务业的服务对象,应推动中国的各类企业积极承接国际高端制造业和生产者服务业发出的离岸外包,同时鼓励中国生产者服务企业积极地进行海外投资,并在承接服务外包和海外投资的过程中努力获取国外先进企业的溢出效应。

原标题:[从生产性服务业的角度审视美国的再工业化

第四篇:生产性服务业情况

******生产性服务业情况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生产性服务业分为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其范围主要包括仓储、物流、中介、广告和市场研究、信息咨询、法律、会展、税务、审计、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劳动力培训、工程和产品维修及售后服务等。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城市和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我区当前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有助于产业升级,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我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作为市辖区,我区交通和区位条件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近年来我区金融担保业、物流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1、金融、担保业发展势头强劲。目前,我区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金融体系,辖区内共有各类金融、保险机构**家,兴业银行、招商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良好,德州银行滨州分行正式营业,潍坊银行完成选址,2013年上半年金融机构共交纳税金***亿元,同比增长****%,占全区同期税收****%。从行业纳税 1

情况看,纳税数额仅低于石油加工业,列所有行业第2位,金融业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加显现。众成担保、银泰小额贷款、君邦担保等社会融资机构规范发展,英大财险、浙商保险等新引进保险公司业务拓展良好。

2、物流业与电子商务联动发展。城市外环线物流加速布局,银河物流、宇航物流等重点物流企业运行良好,积极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陆港物流园区积极招商洽谈,加快规划散货、煤炭、石化产品的货场、仓储及配套设施。以企业门户、网上店铺、移动营销为主要形态的电子商务逐渐兴起,成为激发实体经济活力的内生动力。鲁滨黄金、滨农科技等20余家企业依托自建电商平台,积极开展国内外贸易;淘滨州、0543团购网、乐马购物等生活服务网站进入成长期。与之联动的城市快递业迅速兴起,顺丰、圆通、申通等全国十强快递企业均实现本地落户。据统计,目前滨州市在册快递企业46家,从业人员近2000人,快件业务量年均增长达30%,成为新兴服务业重要力量。

二、我区生产性服务业面临的问题

1、行业间发展不平衡。金融、担保和物流业发展迅速,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科技研发、等附加值、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规模偏小、比重偏低。

2、金融业行业内部发展不均衡。我区作为市辖区,是大多数银行、保险机构市级总部所在地,银行、保险机构数量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但仍存在一定的短板,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当前我区的农信联社尚没有改制成为农村商业银行,严重影响了农信社自身的健康发展和我区中小企业及三农的信贷需求。主要体在以下差距指标:一是资本充足率现仅3.59%,与不低于10.5%的准入条件差距达6.91%;二是不良贷款占比为7.90%,与低于5%的准入条件差距为2.90%(2013年7月底数据)。除农信社外,我区在村镇银行的设立、企业上市工作的破题等方面与发达地区仍存在很大差距。

3、物流业没有形成统一规划。物流产业结构、产业层次、产业布局缺少统一、科学规划,直至现在我区没有一个物流专业园区,各物流公司各自为政,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比比皆是,不但浪费了有限的土地、人力、资金资源,分散了我们的整体实力,影响了我们做大做强物流产业,还削弱了物流产业的竞争力,使我区的物流产业形成了现在的“铺天盖地的多,顶天立地的少”的不利局面。

4、二、三产业剥离困难。多数工业企业,在原料采购、生产制造加工、产品销售网络上自成体系,“大而全”、“小而全”,大量本应通过外包方式完成的服务活动在企业内部消化完成,限制了生产性服务业市场需求的有效拓展,致使制造业成本很高,效益降低。如很多的企业拥有自己的运输队伍,有自己的原材物料储备仓库等。同时在建的物流园区也以企业自有物流为主,缺少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现代物流。

5、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缓慢。顺畅、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是现代物流的重要特点,大的物流企业和档次较高的物流站场(园区)都建立了自己的信息平台或信息中心,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各物流信息门户网站、平台很多,但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不能互相兼容,浪费了资源,增加了成本,严重制约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三、我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1、推动地方金融机构稳健发展。建议稳步推进滨城区农村信用联社改革,制定政策,支持消化历史包袱,尽快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继续做好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积极向省、市有关部门争取,新设1-2家小额贷款公司,努力拓宽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渠道,推动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改制为村镇银行。有序发展融资性担保机构,切实增强融资增信提级功能。借鉴邹平、博兴等地经验,尽快筹建村镇银行。

2、加强现代物流业统筹规划。抢抓黄蓝两区开发建设机遇,以黄大铁路、德龙烟铁路通车为契机,建议尽快成立现代物流业发展综合管理部门,统一规划、协调、管理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有关事宜,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科学引导物流业的发展,防止盲目攀比和重复建设。

3、引导二三产业剥离。鼓励先进制造企业通过科技进步,将研发、设计、实验室等核心业务改造升级,剥离外包非核心业务,积极稳妥、规范有序地从初级的服务外包开始,逐渐过渡到高级的供应链外包,改变制造业“大而全”、“小而全”的观念,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激活地方财力。

4、培育大型现代物流园区及龙头企业。根据全市城市总体规划及滨城区规划、产业布局建设的情况,科学选址,规划建设滨城区东城铁路枢纽物流园区、秦皇台物流园等,依据各物流园区地域优势及周边产业发展状况,对园区进行功能定位;以滨州货运量发展预测数据为基础,确定各物流园区的建设规模。引导和鼓励交通运输、仓储配送、货运代理、批发代理企业整合物流资源,延伸服务功能,逐步从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向供应链管理的各个环节渗透,加快向第三方现代物流转型,可选择有一定规模和发展潜力的物流企业,依托现有场地、人才和比较先进的管理经验,组建联合经营集团或现代物流企业集团,尽快形成多个功能齐全、设施完善、服务规范的龙头物流企业。

5、积极发展科技信息、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自主开发的科技信息创新体系,大力引进高新技术,引导和支持科技信息与三次产业转型升级集聚融合发展。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支持网络增值服务,促进网络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加速发展中介服务业,规范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加快发展会计、审计、律师、仲裁、咨询、评估、代理、担保等。

第五篇: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

目录[隐藏] 现代服务业的概念“现代服务业”的内涵现代服务业的分类现代服务业的时代特征

[编辑本段]

现代服务业的概念

现代服务业是指那些不生产商品和货物的产业,主要有信息、物流、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行业。现代服务业大体相当于现代第三产业。国家统计局在1985年《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中,将第三产业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第二个层次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业、保险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第三个层次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研事业,生活福利事业等;第四个层次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现代服务业”的提法最早在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既要改造和提高传统服务业,又要发展旅游、信息、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

[编辑本段]

“现代服务业”的内涵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本质上来自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等需求。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现代服务业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其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

[编辑本段]

现代服务业的分类

1、基础服务(包括通信服务和信息服务)

2、生产和市场服务(包括金融、物流、批发、电子商务、农业支撑服务以及中介和咨询等专业服务)

3、个人消费服务(包括教育、医疗保健、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旅游、房地产、商品零售等)

4、公共服务(包括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务等)。

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适应现代人和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文化含量的服务业。

[编辑本段]

现代服务业的时代特征

一新:新服务领域———适应现代城

市和现代产业的发展需求,突破了消费性服务业的领域,形成了新的生产性服务业、智力(知识)型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的新领域。

二新:新服务模式———现代服务业通过服务功能换代和服务模式创新,而产生新的服务业态。

三高:高文化品位和高技术含量;高增值服务;高素质、高智力的人力资源结构;高感情体验、高精神享受的消费服务质量。

[1]现代服务业初步发展于工业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确立于20世纪80年代。

关于现代服务业,使用较多的一种定义是:“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

世贸组织的服务业分类标准界定了现代服务业的九大分类,即:商业服务,电讯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与旅游有关的服务,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我国“现代服务业”的提法最早出现于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上。2007年3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当前,国内许多城市的现代服务业正蓄势待发,沈阳市的现代服务业也正在迅速崛起,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持续提高,到2006年达到47.3%。

生产性服务业

1975年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宁和辛格曼在对服务业进行分类时,最早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的概念。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它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本身并不向消费者提供直接的、独立的服务效用。它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要大力拓展的六种生产性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国际贸易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现代会展业、中介服务业。

下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理论分析论文[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理论分析论文[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理论综述[5篇模版]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理论综述 本章主要是从“生产性服务业概念的提出与深化”、“生产性服务业的特征”和“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关理论”三个方面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理论展开......

    新形势下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实证和理论探讨论文

    一、引言近10年来,随着对外开放和工业化进程的深化,中国很多产业的市场需求出现了扩张的态势,由此引发的市场结构变化及其对产业绩效的影响也成为政府竞争政策关注的一个热点。......

    上海:退出低端制造业打造生产性服务业(推荐五篇)

    此举表明,上海开始放弃对低端制造业的争夺,改而向高端生产、服务业融合领域进军,并为长三角世界级制造基地提供服务支撑。所谓生产性服务业,是指生产上下游活动的延伸,包括专业服......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增创制造业发展新优势之我见[最终版]

    全省现代服务业工作会议提出,“十一五”规划期间,要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积极提升传统服务业。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北京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北京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北京市在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产业结构优化取得重大......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全]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引领温岭经济发展2008-01-09 08:55:46|分类: 政治经济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区区改革开放以来,温岭实际上一直在走以工业化为主导,优先发展现代工业,......

    2184 2020年理论文章论文课题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2184 2020年理论文章论文课题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推......

    北京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北京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北京市副市长陆昊在第十一届投洽会媒体见面会的发言 发布者:北京市时间:2007-9-17 13:45:00今年,北京市委、市政府经过慎重研究,决定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