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石油工程技术创新策略的研究论文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以及国际贸易的增多,石油工程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石油工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国家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不断推动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升,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但是在石油工程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技术方面的不足也逐渐显露出来,这些问题制约着石油工程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石油工程中的技术问题进行细致分析和探讨,并且提出科学合理的创新方法,通过改进工程技术推动我国石油工程的进一步发展。
1石油工程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1.1创新机制不完善
我国石油工程目前缺乏完善的创新机制,缺乏合理的服务体系和科学的管理方法,研发体系薄弱且研究方向不明确,导致先进技术难以实现。研发机构缺乏一定的活力,其研究方向停留在技术调整层面,难以实现进一步的发展。所研发的技术实用性较低而且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在对新技术的研发过程中对各项工作的管理和规划都存在问题,导致石油工程的发展与市场发展脱节,制约了新技术的研发,阻碍了石油工程的发展。
1.2技术研发投资不足
石油工程是我国重要的产业之一,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我国对石油工程技术研发的投资仍然不够充足,影响了科研工作的进行。目前世界经济正处在飞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各国纷纷出台各种政策和战略支持石油工程的发展,相比较而言,我国对石油工程的资金投入较少,而技术研发需要大量的先进设施设备,资金的缺乏导致设备不充足,从而影响了技术创新。其次,资金的不充足间接导致了人才的缺乏,为技术创新增加了难度,制约了石油工程的发展。
1.3缺乏专业人才
石油工程技术创新离不开专业的高素质人才,但是目前我国石油工程的研发部门普遍缺乏具有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影响了石油工程技术的创新。石油工程作为发展时间较长,规模比较成熟的工业,一些工作人员技术水平较低,影响了技术创新。而且由于石油工程的特殊性,国家投资不足以及缺乏合理的人才招聘机制,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导致技术创新滞后,管理方法陈旧,严重影响了石油工程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2石油工程技术创新策略
2.1建立科学合理的技术创新机制
石油工程由于缺乏完善的技术创新机制,技术研发中的各项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影响了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应当及时建立科学合理的技术创新机制。首先应当根据石油工程的实际生产发展情况,确定技术研发的方向和用途,其次要根据技术研发目标组成专业的技术研发团队,制定合理的研发方案和计划,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结合自身的优势和已有技术,对其进行创新和改进,研发出新的技术。在此过程中对各项工作的统筹规划进行细致的安排和严格的监督,并且要进行合理的人员编制和责任落实,通过完善技术创新机制促进石油工业新技术的研发。
2.2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资
石油工程技术创新中,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导致技术研发工作无法顺利进行,工作效率低下,影响了新技术的研发,所以应当加大对石油工程技术创新的投资。首先,应当对技术创新进行政策投入,政府应当根据石油工程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台合理的技术创新政策,对技术创新进行保护和鼓励,同时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对其管理体制,监督体制等进行明确的规定。其次,应当对技术创新加大资金投入,同时通过对技术创新重要性的宣传,吸引多方面的资金投入,扩展融资范围,促进技术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
2.3引进专业人才
石油工程应当大力引进专业人才,并且加强对内部工作人员的培养,提高研发团队的水平,从而促进技术创新的发展。首先,石油工程应当对技术创新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加强工作人员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同时通过专家讲座及去国外学习培训等方式,提升员工的素养,学习先进技术。其次,石油工程应当大力引进优秀人才,通过提高研发人员报酬,增加员工福利等方式吸引优秀人才,同时应当与高校联合培养从事石油工程技术创新的专业人才,通过人才的引进加强技术创新。
3总结
石油工程的发展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提升,所以应当对石油工程技术进行创新和改进,使其能适应新时期的经济发展。而石油工程技术创新中存在着创新机制不完善,缺乏专业人才和先进技术,投资不足,新技术推广力度较低等问题。对此应当通过建立合理的技术创新机制,大力引进人才和技术,拓宽投资渠道吸引融资,推广新技术等对策进行改善,相信通过有效的改善,能促进我国石油工程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篇:国外大型石油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目前,国外石油公司普遍采用PMC+EPC的项目管理模式来组织大型石油石化建设项目,特别是大型油田设施、长输管线、炼油化工装置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和实施。本文主要围绕这种项目管理模式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国外大型石油工程项目的典型项目管理模式
(一)大型石油工程项目寿命周期阶段划分
国外一般将大型石油石化工程建设项目的寿命周期划分为如下子阶段:概念、可行性研究、前期工作、EPC、运行等。其中,概念、可行性研究和前期工作可归并为项目定义阶段,EPC和运行阶段归并为项目实施阶段。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如图1所示。
(二)大型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由于大型石油工程项目的技术和管理复杂性,如果仅靠业主的技术和管理力量是不可能完全承担起项目定义阶段的各项工作和实施阶段对EPC承包商的管理,这时,业主会根据项目的特点和自身情况来确定项目管理模式。一般而言,业主都会聘请一家具备项目前期工作能力的专业工程公司作为PMC参与甚至全面负责上述工作。根据PMC专业工程公司参与项目管理的程度,大型石油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模式介于PMT+EPC和PMC+EPC之间。具体的项目管理模式选择如图2大型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模式选择矩阵所示。
按照业主和专业工程公司在项目管理上的参与程度,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CPECC)多年来所承包的国际工程项目中出现了如下几种典型的项目管理模式:职能型PMC+EPC模式
业主授权项目管理承包商(PMC)代表业主全面负责项目的管理和控制,业主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控制力较弱,PMC作为业主管理队伍的延伸,对管理绩效负责。如CPECC科威特艾哈麦迪炼厂修复项目中的PMC-美国FOSTER WHEELER公司代表业主科威特国家石油公司(KNPC)全面管控项目实施;又如CPECC科威特集油站项目中的PMC-美国PARSONS公司代表业主科威特石油公司(KOC)承担了从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基础设计编制、EPC总承包招标到项目全过程的管理工作,直至交工。顾问型PMC+EPC模式
项目全部由业主负责管理,项目管理咨询顾问派出少量人员负责提供咨询和提出建议,辅助业主管理项目。如CPECC委内瑞拉脱盐脱水项目中的PMC顾问一澳大利亚Worley Parsons公司即属于这种角色。联合项目管理团队IPMT+EPC模式
由业主与PMC组成联合项目管理团队(IPMT),共同负责项目的管理。根据项目联合管理团队的岗位设置,配置合适及合格的人员。业主与PMC组织结构一体化,项目管理程序体系一体化,参与项目管理各方的目标一致。业主对于项目有一定的控制力,双方共同对管理绩效负责。但业主与PMC之间的界面较复杂从而会造成决策过程较缓慢。如CPECC苏丹喀土穆炼厂二期扩建EPC总包工程的IPMT就是由业主喀土穆炼油有限公司(KRC)的PMT人员与约旦ZA-LLOUM咨询公司的工程师联合组成的;又如CPECC阿尔及利亚凝析油炼厂EPC总承包项目的IPMT是由业主阿尔及利亚国家石油公司(SONATRAC)的PMT人员与印度EIL工程公司人员联合组成的。
目前,在中东和北非等产油国,多数业主限于自身人力资源或管理经验,将大部分具体的管理工作和一般决策权赋予PMC,自己只保留较小规模的PMT,负责项目的重大决策等少数关键事务。因此可以说,目前国外大型石油工程的项目管理模式更普遍趋近于职能型PMC+EPC模式。
(三)PMC+EPC模式概述
PMC+EPC模式是PMC(Project Management Conlraeting)模式和EPC(Engineering,Pro-eurement,Construction)模式在工程建设项目中的结合使用,指项目可行性研究完成以后,业主选择(通过招标等方式)技术力量强、有丰富工程管理经验的工程公司对项目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在基础设计完成后选择EPC总承包商负责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和开工等全过程的工作,以合同形式明确规定工作内容与责任,并由PMC承包商对EPC总承包商的工作进行管理和监督。工程项目典型PMC+EPC模式管理结构见图3。
PMC+EPC模式下,在决定投资一个项目前,业主首先委托一家具备实力和有类似工程项目经验的国际工程公司对项目进行全面的管理承包。在项目定义阶段,PMC的任务是代表业主对项目前期工作进行管理,一般包括:项目建设方案的优化;项目风险的优化管理;组织或审查前端设计;完成项目投资估算;为业主设计融资方案并协助业主获得项目融资;协助业主完成政府各环节的审批;提出主要进口设备和材料清单及其供应商短名单;编制项目实施方案、为业主编制EPC招标文件并组织招标过程,确定EPC总承包商;当业主出于技术或经济原因打算自行采购部分关键设备或大宗材料时。PMC承包商将提供采办技术支持服务。
在项目实施阶段,业主通过PMC组织招标并以EPC合同的形式将项目从详细设计、设备和材料采购、施工安装和试运投产工作等授予具有相应能力和经验的工程公司,这个工程公司一般是提供PMC服务以外的工程公司。PMC在这个阶段里,代表业主负责全部项目的管理协调和监理工作,直至项目建成投产。有时业主对PMC在第一阶段的工作很满意,双方也有长期成功合作的基础,因此也愿意把第二阶段的部分EPC合同授予该公司。
在两个阶段中,PMC和EPC承包商都直接向业主报告工作,业主则派出少量的管理人员组成PMT,对PMC和EPC总承包商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协调PMC与各EPC总承包商之间的重大事项,包括批准项目重大变更、工程款最终审核支付等,同时协调项目与外部的关系。总之,业主采取的项目管理模式都力求使项目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总成本最低。
二、国外石油工程项目选择PMC+EPC模式的内外因
(一)企业发展战略转变的要求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际大型石油公司,如埃克森美孚、壳牌、BP、雪佛龙、道达尔和康菲等公司的战略导向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加快从“多元化”到“核心化”的转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在油气主业上。“核心化”战略就是确保公司的业务必须紧紧围绕油气勘探、开发、生产、运输和销售这条业务链条,其组织结构多数为事业部制,一般划分为勘探、开发、生产、运输和销售等事业部。
这样的战略转变促使这些石油公司逐步剥离非主营业务部门,从而也间接地促进了专业化石油工程公司的发展壮大。
(二)组织规模控制的要求
虽然大部分国外石油公司都有负责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的部门——开发部,但开发部一般规模比较小,人员较少。如世界最大石油公司埃克森一美孚负责上下游工程项目工艺技术研究和项目管理的人员不足一千,这些人当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从事工艺技术研究的,但是其目前正在规划和实施的项目将近120个,分布在全世界约30个国家,仅凭埃克森-美孚公司开发部的项目管理力量根本不可能完成这么多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大型项目。埃克森·美孚公司的开发部主要履行其开发项目的业主PMT角色,也参与部分项目的前期工作,如可行性研究、工艺研究和设计等。
如果石油公司试图完全依赖自身的项目管理力量来完成所有的项目开发建设,势必需要建立一个庞大的工程建设管理部门和雇佣成千上万的技术和管理人员。由于石油行业具有较高市场风险,国外大石油公司都选择尽量压缩非主营业务部门的编制,避免项目建成后大量管理人员的重新安置的压力。
(三)风险控制的要求
通过采用PMC+EPC模式组织大型石油工程项目建设,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专业化工程公司在项目管理经验、人力资源和技术方面的优势为项目服务;另一方面,通过EPC合同获得一个相对确定的合同价格和建设工期,把项目实施期间的大部分风险转嫁给EPC总承包商,从而使项目在经济上更具可行性。
(四)石油工程建设项目特点的要求
石油工程建设项目普遍具有项目投资大、工艺复杂、一体化程度高等特点,项目设计、采购、施工、试运和开工等阶段的工作交叉且关系密切,采购工作量大、周期长,费用节省空间大。这种项目采用PMC+EPC模式可以充分利用PMC+EPC模式集成管理和集成建设的优势,大量减少项目建设各个阶段的衔接工作,减少各阶段之间的交易费用。同时在项目建设的前期阶段能够综合考虑到后期阶段的实施便利性,减少项目的变更及反复导致的无效费用。
只有具有足够的技术实力和经验的专业化工程公司才能做好这类项目的管理或实施工作。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过专业化分工形成的PMC+EPC模式就应运而生了。
据统计,近年来,美国有一半以上的工程项目采用PMC+EPC模式组织实施,而石油石化工程项目因其工艺复杂和工程规模大等特点,项目业主采用PMC+EPC模式的比例更高。
(五)项目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要求
石油石化开发项目高技术、高投入和高风险的特点,促使许多油气资源大国的国家石油公司(如沙特、科威特、卡塔尔、阿联酋、阿尔及利亚、利比亚等中东和北非国家)与那些拥有雄厚技术和资金实力的国际石油公司(如埃克森一美孚、壳牌、BP、雪佛龙、道达尔和康菲等)以股权方式合作开发大型油气项目,同时,因为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这类项目的开发建设一般都需要国际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服务。
这类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项目开发建设一般都要求以国际招标的方式分别选择提供PMC项目管理服务和EPC实施的工程公司,而且招标文件中一般都明确要求投标的工程公司应是独立承包商,即与项目业主各方无直接关系,以避免利益冲突。
三、一流国际石油工程公司的业务范围和特点
一流国际石油工程公司积极适应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新的变化,努力为项目业主提供从PMC到EPC的项目全过程的管理服务。我们所选取的BECH-TEL、SAIPEM、TECHNIP、FLU-OR和JGC五家国际工程公司代表了当今最高层次国际石油工程公司的发展方向。
(一)业务范围广、尽量向前端延伸
对ENR2007年工业/石油行业排名前十位的国际承包商的服务范围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些石油工程公司的业务范围一般都涵盖了从可行性研究、概念设计、项目开发和融资服务、项目管理、工艺技术服务、详细设计、采购、施工、培训、操作和维修等,可以为任何业主提供从项目可行性研究、基础设计至试运投产甚至操作与维修的全过程服务,如PMC服务、EPC服务,也可以根据业主的个性化要求提供项目开发、规划、咨询、FEED、融资、CM服务、人员培训、操作和维修等服务。
总的来说,国外一流石油工程公司的业务越来越倾向于向前端延伸,越来越向重管理和技术发展,主要做FEED、PMC和EPCM等管理和技术含量高的业务,逐步摒弃单纯施工的业务。
(二)全球化经营
从经营地域来看,一流国际石油工程公司都致力于全球化,各工程公司服务的客户几乎包括《财富》全球500强中的各大石油公司,这些工程公司都在世界石油工程建设的高端市场上占有稳固的地位。
(三)技术实力雄厚
五大国际石油工程公司都具有强大的设计技术实力,一般都开发了具有知识产权的工艺技术。这些技术是国际一流石油工程公司占领世界石油工程高端市场和为业主提供从FEED、PMC、EPC至试运投产全过程项目管理服务的基础。
第三篇: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论文
摘要: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我国中小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提高企业整体水平、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国家系统创新的关键组成。进入21世纪,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迅速。与此同时,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严重阻碍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因此,研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和扫清技术创新障碍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创新模式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概念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以科技人员为主体,由科技人员创办,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生产、销售,以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高新产品为主要内容,以市场为导向的知识密集型经济实体。简而言之,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以创新为使命的企业。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征
科技型中小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愿组合、自负盈亏”的组织原则,具有较强的决策能力和适应能力,它们除具有一般企业的特点外,还有明显区别于其他类型企业的特征:
1.规模小与大型企业相比,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小、经营决策权高度集中,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治理权合一,既可以节约所有者的监督成本,又有利于企业快速做出决策。
2.专业化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人、财、物等资源相对有限,往往将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专注于某一细小产品的经营上来不断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以求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进而获得更大的发展。
3.高风险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生产的大多是高科技产品,其技术创新活动具有单一性,很少进行多种途径的代替研发,在成长过程中,技术、市场、财务、环境等方面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
三、技术创新模式与选择
技术创新是一种技术经济活动,是新技术在生产中的运用,是技术与经济的有效结合。基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身特点和优势,是最有能力、最有条件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群体。同时,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发展的立身之命,是企业活力的增长点,因此技术创新模式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模式的重要组成。技术创新模式主要有: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协同创新,其中自主创新要求企业必须拥有雄厚的资金和技术能力,这不利于中小企业内在优势发挥,因此不适合中小企业选用;后两种模式对于资金短缺、技术实力薄弱的中小企业来说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尤其是协同创新比较适用于新兴技术和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三种创新模式在研发能力、创新效益等评价指标方面各有优劣。见表1和外部环境,可以选择其中某一种技术创新模式,也可以采取两种或者多种创新模式的组合。
四、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前提。以下将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外部环境两方面进行探讨。
1.政府应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1)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政策,鼓励技术创新活动。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法律法规体系,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通过立法,维护企业技术创新的合法权益,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同时政府应该制定和实施技术创新计划,大力鼓励产学研结合,使大学和科研院所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
(2)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完善融资手段,拓宽融资渠道。国家要健全信用担保体系,设立专门的担保机构,降低商业银行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成本和风险。同时,完善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创新基金等相关政策。
(3)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体系。国家要大力发展创新集群,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兴产业基地等,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科技资源共享。
2.企业自身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内部环境
(1)建立促进创新的激励制度。企业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技术创新评价系统,采用多种激励机制,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创新建立奖励制度,充分调动知识型员工积极性,有效地激励员工为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
(2)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并切实遵循。企业应根据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生存环境等,培养全员创新的企业文化,建立学习型组织,营造激发科技人员创造力的工作环境,努力打造协作创新的工作氛围。
(3)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管理系统。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知识密集型组织,对快速响应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和运作效率等与知识管理相关的指标有较高要求。所以企业应选择合理的知识管理系统,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同时要加强知识管理信息组织建设,做好企业内部知识管理支撑,提供功能强大的搜索工具,便于对现有知识进行深度挖掘,实现知识共享。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最具活力、最具潜力、最具成长性的创新群体,在创新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就是重视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未来。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在目前的激烈竞争环境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适应市场变化,在国内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粟进,宋正刚.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驱动因素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05):156-163.[2]彭文玉,孙英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哥德巴赫猜想”[J].科技与管理,2013(02)
[3]李萌.基于因子分析法构建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J].宁连举,科研管理,2011(03)
第四篇:ECR策略研究论文
ECR(Efficient Consumer Response)即高效客户响应,也称为高效消费者响应、有效客户反应。它是从美国食品杂货业发展起来的一种供应链管理策略,是一种新型的商品流通模式。根据ECR欧洲执行董事会的定义:“ECR是一种通过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各自经济活动的整合,以最低的成本,最快、最好地实现消费者需求的流通模式。” ECR产生的背景
ECR是美国食品杂货行业开展供应链体系结构的一种实践,可以说ECR吹响了美国食品杂货行业全面推动供应链管理的号角。ECR之所以能在美国食品杂货行业得到认可和实践,其主要原因有三点:
1.1 零售业态间竞争激化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食品杂货产业中出现了一些新型的零售业态,并且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食品零售市场中的主要竞争者,这种新型的食品零售业态主要是批发俱乐部(Wholesale Club)和仓储式商店(Mass Merchants),他们强调的是每日低价、绝对净价进货以及快速的商品周转,这样无疑就大大削弱了超市的竞争优势。针对这种情况,美国食品杂货行业开始了ECR的实践和探索,并最终形成了供应链构筑的高潮。
1.2 日益膨胀的促销费用和大量进货造成成本高昂、消费增加
在传统的经营体制中,各企业为了保持自己的销售额和不断增长的市场份额,纷纷采取直接或间接的方法调整降低商品销售的价格或经销价,其结果就是生产商的负担加重,各种促销活动日益损坏了生产企业的利益。由于ECR实践的推行能够有效地避免无效商品的生产、经营,提高产销双方的效率,所以,美国ECR的推行吸引了大量生产企业的加入。
1.3 产销合作或供应链构筑的呼声越来越高
随着产销合作或供应链构筑的呼声越来越高,特别是QR和战略联盟的日益发展,生产企业与零售商直接交易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与此同时,批发业则日益萎缩,产销之间都开始在交易中间排除批发商环节。但在ECR的推行过程中,并不是盲目地排斥批发商,而是通过批发商经营体系的改造和现代经营制度的建立,将其有机地纳入到供应链管理的构筑中。ECR的发展战略
ECR的最终目标是分销商与供应商组成联盟,建立一个敏捷的、消费者驱动的系统,实现精确的信息系统和高效的实务流,在整个供应链内部有序流动。
ECR的三个重要战略是顾客导向的零售模式(消费者价值模型)、品类管理和供应链管理。
2.1 顾客导向的零售模式
它是通过购买者调查、竞争对手调查、市场消费趋势研究,确定目标顾客群,了解自己的强项、弱项和机会,确定自己的定位和特色,构建核心竞争力。围绕顾客群选择商品组合、经营的品类,确定品类的定义和品类在商店经营承担的不同角色。
2.2 品类管理
品类管理是以数据为决策依据,不断满足消费者的过程。品类管理是零售业精细化管理之本。主要战术是高效的商品组合、高效的货架管理、高效的新品引进、高效定价和促销、高效的补货。
2.3 供应链管理
建立全程供应链管理的流程和规范,制订供应链管理指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缩短供应链,减少人工失误,提高供应链的可靠性和快速反应能力;通过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提高供应链的数据准确率和及时性;建立零售商与供应商数据交换机制,共同管理供应链,最大程度地减低库存和缺货率,降低物流成本。ECR的模式结构分析
3.1 ECR的模式结构介绍
ECR模式结构示意图(见图1)。
ECR主要解决四个问题:向消费者以最合理的价格,最合理的时间,最合理的形式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商品;保持一个合理必要的商品库存,保证畅销商品不会因为各种原因出现断货;如何通过宣传和价格刺激向消费者有效地传递商品的价值和利益;如何基于顾客需求有效地开发商品。
3.2 ECR模式的四个要素
ECR以信任和合作为理念,通过引进最新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创造消费者价值观念,推广供应链管理新技术、供应链管理的成功经验和零售业的精细化管理技术,协调制定相应的标准,在满足消费者需求和优化供应链两个方面同时取得突破。
ECR模式的四个要素(如图2)。
(1)高效的新产品导入(Efficient product Introduction)。正确分析和把握消费者的需求是ECR的核心。ECR能够帮助供应商和零售商最有效地开发新产品。
(2)高效的店铺配置(Efficient Store Assortment)。运用ECR系统,提高货物的分销效率,使库存和商店空间的使用率最优化。在有限的店铺空间内,选择最佳的陈列方式,增加畅销商品,减少滞销商品。
(3)高效的促销(Efficient promotion)。ECR系统可以提高仓库、运输、管理和生产效率,使贸易和促销的整个系统效益最高。
(4)高效的补货系统(Efficient Replenishment)。运用ECR系统,包括电子交换数据(EDI)、以需求为导向的自动连续补货和计算机辅助订货系统,可以使补货系统的时间和成本最优化。
3.3 实现ECR模式的“四R”革命
ECR流通模式的核心内容是管理,要从传统的流通模式向ECR流通模式转化,就必须对整个商品供应链进行彻底的“4R”革命,即Restructure(组织构架再造)、Reposition(策略再定位)、Revitalization(企业文化再造)、Reengineering(流程再造)。
(1)组织构架再造。ECR流通模式以消费者需求为系统动力,而零售商是第一位置和第一时间与消费者接触,因此零售商自身的组织化程度至关重要。通常采用连锁经营方式提高商业组织化的程度和增强规模经济的效应。零售商、批发商、制造商和社会物流之间,可以通过广泛的合并、合作,形成新的企业集团或战略联盟,以促进供应链的整体优化。(2)策略再定位。在ECR流通模式中,供应链的上下游之间应彼此分享资讯,共同改进各个流程和经济活动。因此,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非常重要。这需要对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合作伙伴和竞争策略进行再认识和再定位。作为一项长期的流通模式改造,需要进行综合性、根本性的谋划。事先应明确实施ECR的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并对其所需要的资金和人力投入进行仔细的投资效益评估。
(3)企业文化再造。导入ECR流通模式之后,会对企业原有的经营理念、思维方式、管理激励、绩效评估、商品采购等带来冲击。为此,企业内部各部门的作用和关系也需要作重新的调整。要更多地倡导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
(4)流程再造。首先,在整个供应链上的各方,要以消费者的利益为出发点,在健全和完善自身内部工作流程的基础上,再与合作伙伴共同讨论彼此之间的交易流程。其次,研究和推进商品资讯的标准化。ECR的实施原则和阶段
4.1 ECR实施的五大原则
(1)以较低的成本,不断致力于向供应链客户提供产品性能更优、质量更高、品种更多、现货服务更好以及更加便利的服务。
(2)必须有相关的商业巨头带动。通过双赢的经营联盟来代替传统的输赢关系。
(3)必须利用准确、适时的信息支持有效的市场、生产及物流决策。这些信息将以EDI的方式在贸易伙伴间自由流动,在企业内部将通过计算机系统得到充分、高效的利用。
(4)产品必须以最大的增值过程进行流通,以保证在适当的时候得到适当的产品。
(5)必须采用一致的工作业绩考核和奖励机制。它着眼于系统整体的效益,即通过减少开支、降低库存以及更好的资产利用来创造更高的价值。明确可能的收益,并且公平地分配这些收益。
4.2 ECR实施的四大阶段
(1)供应链构筑。主要是供应链的优化,是在物流和信息上的交互、存货管理。这个阶段比较重要的是电子数据交换。从补货体系来看,零售商的订单通过一个平台发给供应商,供应商通过EC平台看到自己的存货从而判断需不需要补货。电子数据交换在生产商和零售商之间呈现上升的趋势;顾客导向订货现在还做不到,这是相对比较高级的阶段;持续补货目前一般零售商都具备了;高效的卸货,说起来比较简单,但是其实还是比较复杂的,它主要强调的是配送环节;直通在国内是比较少的,目前还不是太容易。
(2)品类管理。通过品类管理,将集中点从成本缩减转移至增长,从顾客需求、市场份额、盈利能力、顾客忠诚度来看是供应商和零售商双方的合作。品类管理涉及到补货、促销、有效的门店品类组合、有效的新品引进等。如果品类管理的思想能够得以贯彻,大家所关心的所谓渠道变革、通路费、胜者为王的概念不再存在,因为在这里没有谁是胜者,只有双赢。
(3)激发顾客热情。品类管理相对来说是比较数据化的,它是从现有的需求来考虑,在这个阶段里就是需要激发顾客消费热情,有一个长期的满意度。消费者最大的期望是企业了解顾客并给予满意的服务,然后建立企业与消费者持久的供需关系,加强消费者对企业商品的信任。
(4)强调顾客价值、强调品牌的阶段。对生产商和零售商来说要考虑资源的整合,毕竟资源是有限的。同时管理水平也要有所增长,管理水平和知识的增长,必须要超越销售额份额的增长,这样的增长才是比较有效的。消费者价值有两个方面:价值输出和价值导入。你传导的价值和顾客接受的价值是不是一样的,如果是平等的,你传导多少顾客就接受多少。比如说衬衣在广东加工厂做可能是80元钱,但是包装之后在商店就是卖800元钱了,所以传导的价值和顾客接受的价值,有很大的溢价。
第一个阶段结果是供应链成本降低,第二个阶段结果是销售额和毛利率增长,第三个阶段的结果是以更少的需求整合达到更大的购买力,第四个阶段的结果是购物观念改变,需求增长。总的来说实施这四个阶段的效果是价值的有效传导。结束语
尽管ECR于1995年开始进入发展的高潮,但ECR发展到1996年,在美国食品行业却突然出现了停滞,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阻碍。当前,随着供应链理念的不断深入,我们期望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解决ECR发展过程中的瓶颈,整合整个产业链,将各个供应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的能力集成,发挥1+1>2的效应,真正实现有效的店铺空间安排、有效的促销、有效的补货和有效的新产品导入。
第五篇:技术创新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
包括两方面:技术创新的定义和技术创新的学派。
1.1技术创新的定义
现代技术创新理论是在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础上衍生和发展起来的。
第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首推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1883~1950]。
他认为技术创新就是一种生产函数的转移,或者是一种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潜在的利润。
下面我们看看两个著名学者的研究:
索洛对技术创新理论重新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他在《在资本化过程中的创新: 对熊彼特理沦的评论》中首次提出实现技术创新的两个条件—新思想的来源和随后阶段的实现发展,这又被称为“两步论”。
技术创新的著名学者弗里曼认为, 技术创新就是指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包含的技术、设计、生产、管理和市场活动的诸多步骤。
之后的几十年中又有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形成了许多观点。
日本比较技术论专家学者森谷正规强调:“技术创新不是技术发明,确切地说,它是通过技术进行的革新,技术本身毋需发生革命性的改变。
美国国家科学院前院长普雷斯说:“技术创新是运用新的科学知识或更巧妙的工程学去成功地设计、制造和营销新产品或者改进产品的过程。”
美国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M.Mansfield)认为,一项发明,当它被首次应用时,可以称为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一种新产品或工艺被首次引进市场或被社会所使用。
英国经济学家斯通曼(P.Stoneman)认为,技术创新是首次将科学发明输入生产系统并通过研究开发,努力形成商业交易的完整过程。
澳大利亚学者唐纳德·瓦茨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对发明或研究成果进行开发并最后通过销售而创造利润的过程。
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对技术创新所下的定义是:技术创新是指知识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的转化过程,它不仅涉及到科学技术活动,还涉及到对顾客需求的了解和满足。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即(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U.S.A)将创新界定为:技术创新是将新的或改进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引进市场,并明确地将模仿和不需要引进新技术知识的改进作为最低层次上的两类创新划入技术创新的范畴。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22年发表的《技术创新统计手册》中,明确地将技术创新界定为:技术创新包括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以及在产品和工艺方面显著的技术变化。
美国国会图书馆研究部对技术创新所下的定义: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等一系列的活动。
缪尔赛在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对几十年来有关技术创新定义的论点和表述,进行了整理和分析。认为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
该定义突出了技术创新两方面的特殊涵义:一是活动的非常规性,包括新颖性和非连续性,二是活动必须获得最终的成功实现。
1.2技术创新学派
(1)新熊彼特学派
以曼斯菲尔德、卡曼等人为代表。该学派坚持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传统,强调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认为企业家是推动创新主体,提出了技术创新扩散、企业家创新和创新周期等模型。
(2)新古典学派
以索洛(s.c.S0low)等人为代表。索洛建立了著名的技术进步索洛模型,专门用于测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他认为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
(3)制度创新学派
以兰斯·戴维斯和道格拉斯·诺斯等人为代表.该学派认为:“由于技术创新活动存在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巨大差距,改进技术的持续努力只有通过建立一个能持续人们创新的产权制度,以提高个人收益才会出现。”
(4)国家创新体系学派
以英国学者弗里曼、美国学者纳尔逊为代表。该学派通过实证分析后,认为技术创新不仅仅是企业家的功劳,也不是企业的孤立行为,而是由国家创新系统推动的。
2国内研究方面
包括两个方面:理论方面和实证方面
2.1理论方面
我国学术界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技术创新的研究,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技术创新的概念作了界定和分析.
董中保把技术创新界定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商品的动态过程。
西安交通大学汪应洛教授指出,技术创新就是建立新的生产体系,使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重新组合,以获得潜在的经济效益;技术创新就是从新概念的建立到形成物质生产力,并成批地进入市场并获得收益的整个过程。
清华大学傅家骥教授认为,对技术创新概念的界定应当把握两条原则:一是要有充分的理论依据,这对于拓宽和明确技术创新范畴十分重要,二是力求使技术创新研究在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有更普遍的意义和作用。
浙江大学许庆瑞教授认为。技术创新泛指一种新的思想的形成,得到利用并生产出满足市场用户需要的产品的整个过程。
范柏乃教授,邹新月等
朱宝红在《对目前国内技术创新的研究综述》(2003)中对技术创新的研究进行了总结。目前国内对于技术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类:一是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对技术创新进行研究。二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对技术创新进行研究。三是从哲学的角度探讨技术创新的本质和特征。
2.2实证研究
王红在《全球产业环境及其对产业发展影响的分析》(2004)指出,技术创新环境不仅是构成产业环境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对技术创新环境的内容进行了说明。将其分为软环境,包括大量高智力、高素养的劳动者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硬环境包括,促进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政策,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出口政策,保护知识产权政策和法规,建立技术转让机制、高技术产业产权交易机制和资本重组政策等。
景劲松在《企业技术创新国际化的外部环境影响机制研究》(2003)中则对企业在进行国际化过程中影响技术创新环境因素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述,关伟在《大连高新园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一文中,把高新区的创新能力分为了四个阶段,并赋予了一定的分值,进一步量化了技术创新能力.
楼高翔、曾赛星在《区域技术创新协同能力的测度及其评价体系构建》中,认为协同能力对于区域技术创新有很重要的作用,并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评价体系。
范德成、周豪在《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因子分析法研究》中指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增长和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是区域内各科技创新要素相互作用与影响的结果,并选取了12个要素作为评价指标。
3、总结
从以上的研究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方面,在理论方面有很大的进展。国内外对技术创新的研究也很多,在理论和实证上也取得了成果。
不难发现,对于技术创新的定义,虽然各家对创新的定义并没有统一的理解,但并不矛盾,只是切入点不同。对于实证的研究上,各个大师使用的方法不同,同时侧重点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