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种桑养蚕气候适应性分析论文
摘要:利用1981—2010年琼中县地面气象站观测数据和2008—2017年琼中县年鉴资料,统计分析了琼中县光、温、水等气候资源及其与种桑养蚕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县气候条件适宜发展种桑养蚕产业,建议扩大种桑养蚕规模,并针对不利气象条件提出了服务措施和生产对策建议。
关键词:种桑养蚕;气候适应性;琼中县
琼中县地处海南岛中部、五指山北麓,四周群山环抱,形成昼热夜凉的山区气候特征。雨水充沛、气候温和、阳光充足,是最适合桑蚕生产的区域之一。目前,全县桑园种植面积达1666.7hm2,涉及10个乡镇2000多农户参与种桑养蚕,一年产鲜茧75万kg,综合效益4000多万元,蚕农户均收入2万元以上。正常气候年景桑蚕生产能获得丰产增收,但遭遇不利天气影响会减产欠收,造成经济损失,要持续发展桑蚕生产仍存在一定的风险。目前琼中县桑蚕生产在气候方面还没有完整的分析和研究,为了探讨该县桑蚕生产进一步发展的可行性,利用1981—2010年琼中县地面气象站常规观测数据和2008—2017年琼中县年鉴资料,分析了琼中县种桑养蚕气候适应性,旨在充分利用有利的气候资源,实现桑蚕产业最佳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以期为当地种桑养蚕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1桑蚕生产要求的气候条件
1.1温度条件
桑蚕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与环境温度关系密切。桑树≥12℃开始萌发,≤12℃停止生长[1];25~30℃是桑树生长最适宜温度[2],温度≤20℃或≥30℃对其生长都不利[3]。蚕适宜生长的温度是20~30℃,高于或低于这个范围对蚕的生长就有影响[4]。
1.2降水条件
桑树生长期降水量的多少与桑叶的产量关系密切。桑树生长喜水又怕水,适合桑树生长的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80%[5],年平均降水量750mm就能满足桑树的生长发育[6]。
1.3光照条件
桑树属喜阳性植物,光照充足才能正常生长。桑树主要生长期最适光照为1500h左右[7]。光照强度也直接影响蚕卵的孵化速度,光亮度影响发育速度,光照越强,蚕体发育越快,蚕卵孵化越快。昼明夜暗发育最快,夜明昼暗次之,全暗蚕体发育最慢[4]。
2琼中县适宜的气候条件
2.1温度
琼中县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22~23℃,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7~19℃,最热月(6—7月)平均气温27~28℃,平均温度大于15℃日数大于300d,≥10℃年活动积温达8176℃,桑树有叶产量期为304d。因而热量条件优越,基本无寒害,桑树可全年生长,桑蚕养殖时间可达10个月,每月能出2批蚕茧,是最适合桑蚕生产的区域之一。
2.2降水
琼中县年平均降雨量2200~2400mm,月最多雨量(10月)511.0mm,月最少雨量(1月)34.5mm。雨季一般从5月中旬开始,11月中旬结束。雨季中有两个降雨相对集中时期,分别在5—6月和8—10月,后一时期的雨量是全年降雨最多的时期,占全年总降雨量的89%。而这时期正是桑蚕主要生长期,因而降水量能完全满足桑蚕生长发育需要。2.3光照琼中县年平均日照时数1600~2000h,年日照百分率42%,在桑树生长的2—11月,平均日照时数1672.6h,平均每日光照5.5h,太阳总辐射4579MJ/m2a。其光照条件能够满足桑蚕生长需要。
3主要气象灾害及防御措施
3.1低温阴雨
低温阴雨是影响桑蚕生长的气象灾害之一。琼中县地处低纬度地区,秋末冬初北方冷空气南下,受五指山山脉阻挡,北方弱冷空气在当地滞留,致使该地区秋末冬初(12月—翌年2月)经常出现持续低温阴雨寡照天气,低温阴雨多出现在1—2月,最长持续时间可达23d。立春前后一般是桑芽开始萌发和春蚕催青期,若遭遇低温阴雨天气会直接影响桑树的生长,造成桑芽和桑叶生长缓慢,从而影响春叶产量和春蚕的饲养量。若气温≤15℃,蚕举动呆滞,发育缓慢,从而引起发育不齐而延长龄期,蚕对病害的抵抗能力降低,最终造成茧重和茧层量显著减轻[8]。防御方法:低温阴雨时,注意及时开沟降墒,预防桑树根部遭受湿害。蚕室须增温,并且除了增温外,还要注意适当换气通风,防止闷热。
3.2高温干旱
高温干旱是琼中县经常出现的气象灾害之一。每年干旱多出现于12月—翌年4月(表1),高温常出现于夏季的6—7月。干旱时,桑树会延迟发芽或降低发芽率,桑树叶片萎蔫、黄化脱落[7],严重时整株凋落、枝干枯死,降低叶的质量和产量。同时,春旱使桑叶含水率低,从而使春桑全茧量、茧层量显著减轻,茧质下降,导致桑蚕减产。在最高气温≥35℃的高温条件下,桑树生长受到抑制,容易受病虫害侵袭,降低桑叶产量和品质,影响夏蚕饲养。高温条件下,蚕的食欲比较旺盛,发育也快,但最终促使调节生理机能的激素分泌失调、混乱,蚕体质下降[8]。高温干旱年份一般比温湿度适宜年份五龄期食桑时间缩短1d左右,因而造成减产,质量低劣。防御措施:干旱出现时,要及时除草浅耕,切断土壤毛细管,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地面铺草或地膜覆盖,防止地温升高,提高土壤肥力,抑制杂草滋生,增强抗旱能力;种植桑树一定要选择耐旱品种;在桑田修建水渠,干旱时及时浇灌。高温饲养夏蚕,要注意在蚕室外搭遮荫棚、开放门窗、通风换气,降低高温、高湿对蚕的危害。
3.3暴雨洪涝
桑树受水淹渍,细根腐烂,枝条停止生长,桑叶黄萎脱落,甚至整株死亡[7]。如果蚕吃了被洪水淹过或浸泡过的桑叶,容易生病甚至死亡[9]。一般雨季日雨量≥100mm或过程降水量≥200mm的连续性降水越多,桑园受涝的可能性越大;≥5d连续性雨日越多,桑园越容易发生渍害[10]。琼中县地处山区,低洼地较多,强降雨容易造成洪涝或内涝(表2)。该地区几乎每年都有暴雨出现,有的年份多达十几天,各地年均暴雨日数:北部黎母山2.83~4.21d,中部营根4.76d,东部中平6.41d,东南部和平5.24d,南部吊罗山3.99~5.20d,红毛3.75d,什运2.33~3.25d。雨涝多数出现在9—11月,极少数出现在5—6月,12—4月无雨涝。因此,雨涝是影响该地区桑蚕种养的主要气象灾害。防御措施:低洼桑田要建立完善排水系统。雨涝前检查沟渠是否相通,排水顺畅;雨涝时若淹水应尽快排水降渍,减少渍害;雨涝过后,要及时追施肥料,防治病虫害。
4结论
(1)通过对琼中县气候条件分析,表明该县光、温、水等气象条件非常适合桑蚕种养,可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科学规划布局,建设桑园和蚕房,加强科学管理,以提高桑叶产量和质量,进而提高蚕的饲养数量。
(2)琼中得天独厚的气候,为桑蚕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生态保证。但要扩大桑蚕种养规模,实现桑蚕种养布局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就必须注重气象科技的支撑作用,考虑自然灾害尤其是气象灾害的危害。即使是最适合桑蚕生产的区域,在某些气候异常年份时,仍存在高温干旱、暴雨洪涝等气象灾害。因此,生产中应针对当地气候特点适时采取防护措施、科学种养。
第二篇:风力发电设备不同气候条件下环境适应性分析[小编推荐]
风力发电设备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环境适应性分析
随着能源愈来愈紧缺,能源问题日益突出。大力发展新能源是世界各国的战略选择。风能具有可再生、无污染、能量大、前景广的特点,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新能源,而且也是清洁能源,开发风能对于解决能源问题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风电产业发展形势喜人。
2009年底,全国风电装机总容量达2580万千瓦,2010年,我国风电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一。根据我国风电发展预测,到2020年底全国风电总装机规模达到12000万kW;到2050年底,全国风电总装机规模达到50000万kW。与全球风电蓬勃发展相对应的却是,全球从1995 年到1999 年,平均每年发生的风机事故为16 起,2000年到2004 年为48 起,2005 年到2009 年期间剧增至105 起。而在2007~2009 ,平均每年发生风机事故则高达124 起,其中多起发生在我国。
目前,我国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企业自身技术实力还不够强大,整机设计、控制系统、齿轮箱等技术主要直接引进国外成熟方案。然而,我国环境具有独特性,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和产品一般很难完全适用于我国所有地区。风力发电设备在我国干热、湿热、亚湿热等典型气候环境条件下运行时,容易发生部件故障停机、控制失灵、短路等环境适应性问题,不仅影响整个风力发电设备的正常稳定运行,并且给风电企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为推进我国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必须对风力发电设备的环境适应性问题开展针对性的研究。
1:影响风电发电设备性能的主要气候环境因素分析
环境条件分为气候环境、化学环境、电磁环境、生物环境、机械环境等五大环境类型,风电机组是在户外长期服役的大型复杂装备,这五大类环境条件都会对其正常运行造成影响。本文主要考虑气候环境对风力发电设备的影响。气候环境对风力发电设备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环境类型的环境条件都可以分别细分为众多不同环境因素,一般来说,气候环境中,温度、湿度、盐雾、低气压、大风、雷电等环境因素对风力发电设备的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1 温度
风力发电设备所使用的零件、材料在高温时可能发生软化、效能降低、特性改变、潜在破坏、氧化等现象。在低温时也可能发生龟裂、脆化、可动部卡死、特性改变等现象,另外,低温时,空气密度增大,会导致风电机组特别是失速型风电机组的额定输出增加,出现过载现象;同时也会引起风轮叶片阻尼等结构特性发生变化,振动加大, 导致叶片后缘结构失效而产生裂纹。温度明显低于零度时,水蒸气结冰会对风力发电设备造成严重伤害,比如结冰会改变叶片的外形进而降低风能利用系数,叶片上的结冰如果遇到升温而脱落可能砸坏风机部件等等。我国风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和东南沿海,三北地区平均温度较低、冬季尤为寒冷,需要特别关注低温对风力发电设备的影响。2010年1月20日,大唐左云风电项目的风机倒塌事故的原因之一就是塔筒所用法兰的低温冲击韧性远达不到国标的要求,塔筒上段在中间部分发生扭曲变形,风力发电机摔落在地,且全部摔碎。
1.2 湿度
湿度不仅是引起塔筒、叶片、机舱等风力发电设备外部构件发生腐蚀或老化的重要因素,同时,对风机内部的各种部件也会造成影响,例如会导致电气部件的绝缘材料电阻和热性能降低、引起电子元器件性能降低。另外,风力发电设备在海上、湿热地区等高湿度环境下运行时,机舱内部会发生凝露现象,从而容易造成电气部件发生短路。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风力发电设备运行时不一定是湿度越低越好,例如,高温低湿度环境容易产生静电等问题,可能影响风力发电设备正常、稳定运行。
1.3 盐雾
目前,沿海和海上区域是风电产业发展重点。但这些区域中空气不仅湿度大,还含有大量海水蒸发产生的盐分,形成了浓度很高的盐雾。盐雾在叶片静电作用下,在叶片表面形成覆盖层,严重影响叶片的气动性能;盐雾会腐蚀风电设备,破坏设备原有的强度,给设备安全运行带来严重后果,生成的氧化物使电气触点接触不良,它们将导致电气设备故障或毁坏[4]。由此可见,盐雾给风电场的安全、经济运行造成很大影响。同时,由于风力发电设备的特殊性,维修通常无法及时进行,且维修费用极其高昂。因此,盐雾对于沿海和海上的风力发电设备来说,是个必须重点考虑的因素。例如,广东某沿海风电场变压器发生较为严重腐蚀,部分变压器的散热片甚至已经锈穿,另外控制器绝缘部件曾因绝缘性能的下降,而导致着火事件。
1.4 低气压
风电发电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经历的海拔高度范围大致是0~4000 m,由于工作海拔的不同,空气密度也将不同,风电机组能够提取风能将受到明显影响。另外,在低气压下,发电机容易发生电晕现象, 因此对风力发电机的定子绕组、转子绕组的绝缘要求高,必须进行防晕处理, 才能满足在高海拔地区的运行要求。由低气压问题引起的一些典型现象如下:①密封垫密封的壳体漏气、漏液,密封容器变形、破损或破裂;②低密度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变化,设备因热传导降低而发生过热现象;③电器部件外绝缘强度降低,发生电弧或电晕放电造成设备失灵或工作不稳定。
1.5 台风
我国东南沿海是另一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但该地区夏秋季台风多发, 易对风电机组带来极大的破坏。台风对风电机组的主要损坏有: 叶片因扭转刚度不够而出现通透性裂纹或被撕裂,风向仪、尾翼被吹毁,严重时甚至导致风电机组倒塌事件。2006年8月10日第8号台风“桑美”袭击了我国浙江沿海,当日下午5点25分“桑美”正面袭击苍南霞关,最高风力19级,导致浙江苍南风电场28台风机倒了20台,整个风场几乎报废。2010年下半年,甘肃某风电场一个1.5mw机组因连日大风发生倒塌事故。种种案例表明,为了抗拒大风环境,风力发电设备需更高要求的最大抗风能力。
1.6 雷电
随着风电技术的迅猛发展,风力发电机组的单机容量越来越大,为了吸收更多能量,轮毂高度和叶轮直径越来越大。同时,风电设备往往安装在荒地、山顶、草原、海上等空旷地区,这些都增加了其被雷电击中的风险。雷电会造成风力发电机组叶片或机身损坏、发电机绝缘击穿、控制元器件烧毁等,造成严重运行障碍和安全隐患。我国地形复杂,雷电频发区较多,雷电对于风电设备的影响十分重要。广东红海湾风电场建成投产至今发生了多次雷击事件,据统计,叶片和其他电器元件加起来被击中率高达24%。我国南方有些地区每年雷电日高达100多天, 浙江临海括苍山、鹤顶山风电场、海南东方风电场等就经常遭受雷击。
2:风力发电设备服役环境条件及其环境适应性问题 2.1 我国风力发电设备服役环境条件
我国的风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和东南沿海。我国在2008年开始建设风电大基地,并计划于2020年建成新疆哈密、甘肃酒泉、河北、吉林、江苏沿海、蒙东、蒙西、山东沿海等八大千万kW风电基地,风电场更是遍布全国大多数省份,涉及的气候类型包括寒冷、干热、温带、高原、湿热及海洋等。
笔者比较2000-2010年内蒙古海拉尔、新疆若羌、甘肃敦煌、山东青岛、西藏拉萨、广东广州、海南琼海、海南三亚等八个典型地区的气候类型和主要环境因素数据,发现处于干热沙漠气候的若羌月平均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1.5℃,位于寒冷气候地区的海拉尔的月平均极端最低气温只有-37.1℃,而在三亚、琼海、广州等湿热或亚湿热地区,常年有30℃以上的高温。最高月平均相对湿度是青岛(暖温沿海地区)86.9%;最低月平均相对湿度是拉萨(高原气候地区)24.1%,同时,拉萨月平均气压显著低于其他地区,仅约为650hpa。沿海区域三亚、青岛氯离子浓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并按月有较大波动;琼海作为湿热内陆有轻微氯离子;而广州和海拉尔作为内陆地区基本不受氯离子影响。盐雾对于沿海和海上风力发电设备的腐蚀作用极其明显,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
2.2 不同气候类型应关注的关键环境因素
风力发电设备在不同的气候类型下服役时,其所处的环境条件存在较大的差异,笔者对国内主要风电企业开展风力发电设备的环境适应性问题调查,也进一步验证了此观点。调研中,还总结了不同气候类型下,风力发电设备易出现故障的季节,结果与关键环境因素也是一致的。在不同气候地区应关注不同的环境因素对风力发电设备的影响。
风力发电设备在不同气候类型下服役会导致不同的环境适应性问题。在我国湿热沿海地区,年平均温度较高,湿度也较大,盐雾含量也较高,特别是在夏季温度、湿度都较高,塔架、叶片在湿热沿海地区容易发生腐蚀问题,另外,由于这个地区整体湿度较高机舱内部会发生凝露现象,从而容易造成电气部件发生短路等问题。然而,在我国高原气候地区,由于海拔较高,气压较低,空气密度则降低,导致风电机组发电效率降低,同时,也会导致电器产品外绝缘强度降低,而发生电弧或电晕放电造成设备失灵或工作不稳定等问题。因此,在设计、制造、试验等过程中,应针对我国不同气候地区的风力发电设备提出不同的环境适应性技术要求和防护措施。
3:风力发电设备环境适应性问题防护措施 3.1 低温和结冰问题
可采取以下方法来解决:改变叶片材料,提高叶片的结构阻尼;改变叶片形状,变翼型局部形状来改变翼型的气动性能;在叶片内部安装阻尼器和减振器等来降低叶片振动;安装局部(如叶片、齿轮箱、发电机、控制柜)降温系统;研制一种能除冰、抗冰的装置;在尽可能靠近叶片尖端的部位安装传感器来监测叶片结冰情况, 并采取相应措施[3]。
3.2 高温、高湿问题
对于塔筒和叶片,可提高表面涂层的耐湿热性能;在机舱内增加吸湿装置,以防止电器设备发生凝露,并设置监测仪器或定期检查。
3.3 盐雾问题
可采取以下防护措施:做好电气元器件密集区域的密封防潮,或增加降温设施减缓腐蚀速度;对设备金属表面进行处理,使材料端面形成保护膜,如增加防腐蚀涂层等,减慢盐雾腐蚀速度[7];另外,对于海上风电钢结构设施应选用重防腐涂料。
3.4 低气压问题
在高原地区气压较低,空气密度对风电机组提取能量的影响已经十分显著,为此需改进风电机组设计,例如,增大叶轮直径,另外,一般来说,同一区域,风速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因此,对于高原风电机组可增加叶片安装高度,捕获更大的风速,以弥补空气密度对功率的影响。为了提高整个风电机组的抗低压性能,可使用强度更大的抗低压材料。
3.5 台风问题
提高风电机组整体抗台风能力,例如:可采取抗大风的高强度材料提高叶片的扭转刚度和机身的硬度,或加设铆固装置、降低叶片空腔率、改进叶片局部构造等措施;对于拥有智能偏航控制系统的变浆距风电机组,建议增加备用电源,以防止台风来临时,电网发生故障造成风电机组损坏。
3.6 雷电问题
重视风电机组的整体防雷设计,对于直接可能遭受雷击的部位应安装有效的避雷针,同时,通过安装浪涌保护器等方式加强设备的过电压保护。另外,应根据风电机组服役环境具体气候条件,制定不同强度的防雷措施。4 结论我国地大物博,风能资源丰富,但环境条件也一样复杂多样,包含了湿热、亚湿热、干热、寒冷、高原等多种典型气候条件。在不同气候地区,风力发电设备所面临的环境条件存在差异,会导致不同的环境适应性问题,为此,我国应重视对风力发电设备在不同典型气候地区的环境适应性研究,并根据研究成果针对我国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开发设计相应的风力风电设备,促进我国风电行业的发展。
我国地大物博,风能资源丰富,但环境条件也一样复杂多样,包含了湿热、亚湿热、干热、寒冷、高原等多种典型气候条件。在不同气候地区,风力发电设备所面临的环境条件存在差异,会导致不同的环境适应性问题,为此,我国应重视对风力发电设备在不同典型气候地区的环境适应性研究,并根据研究成果针对我国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开发设计相应的风力风电设备,促进我国风电行业的发展。
第三篇:论文题目-国家气候中心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暨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2007学术年会日程
(2008年2月25-27日)
2月24日下午 16:30-18:30 注册
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大厅 2月25日上午 08:30-09:00 注册
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大厅
会议地点: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多功能厅
2月25日09:00-09:20 开幕式
主持人:罗
勇 中国气象局科技发展司领导致辞
国家气候中心领导讲话
李维京
09:20-10:40 特邀报告(报告35分钟,讨论5分钟)
主持人:罗
勇 从2008年1月我国南方持续性大雪看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丁一汇院士,国家气候中心
2008年冷冬的启示
王绍武教授,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12:00-13:30 午餐午休
2月25日下午
分会报告
专题讨论
2月25日18:00
招待会(地点:培训中心育园餐厅)2月26日全天
分会报告
专题讨论
2月26日17:10
大会总结
闭幕式
主持人:罗 勇(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多功能厅)2月27日
参观活动(京外代表)
分会报告10分钟,讨论2分钟,请报告人提前将PPT文件拷贝会务组 专题讨论:20-30分钟
第一分会 气候变率的机理、预测与气候评价
会议地点:气象科技大楼会议中心二楼第六会议室 2月25日下午13:30-17:45 S1-1 气候变率的诊断与机理研究
主持人:封国林
李栋梁
宋 燕
青藏高原东部夏季降水凝结潜热及其影响 李栋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青藏高原积雪时空演变特征与我国夏季雨带的关系(2006年开放课题)宋 燕,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
中国西北及青藏高原沙尘天气动态演变特征(2006年开放课题)王劲松,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大气相对角动量与赤道绕轴角动量相互作用下副热带高压脊线南北移动的动力热力分析 王万里,武汉区域气候中心
两种再分析资料Hadley环流时空结构的比较 秦育婧,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夏季长江中下游旱涝年气候季节内振荡的特征差异 王遵娅
丁一汇,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
东亚副热带夏季风进程的年代际变化及其机制探讨 梁 萍,上海市气候中心
大气质量南北涛动的季节循环
卢楚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南半球夏季纬向平均环流的垂直结构异常及其与AAO和ENSO的联系 白莹莹,重庆市气象科学研究所
副热带高压与降水和温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 万仕全,江苏省扬州市气象局
副热带北太平洋大气季节内振荡时空特征的诊断研究
韩荣青
李维京
董敏,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诊断预测室/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夏季南亚高压的一组环流指数及其初步分析 陈延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西北太平洋季风槽的季节内变化与热带气旋生成研究 张秀芝,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
2007年梅雨期淮河流域洪水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罗连升
徐敏,安徽省气候中心
(专题讨论)
2月26日08:30-12:00 会议地点:气象科技大楼会议中心二楼第六会议室
S1-2 气候模式模拟及预测方法研究
主持人:王永光
吴统文
城市冠层微气候及京津冀地区大气环流耦合效应的数值模拟 刘树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
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研究简介
吴统文
王兰宁
王在志
李伟平
李清泉等,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室
刚
曾 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数值模拟研究(2006开放课题)曾 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
IPCC AR4气候模式对东亚夏季风变化的模拟性能评估 孙 颖,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
气候系统模式对北极涛动的模拟
辛晓歌,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室
赤道东太平洋前期海温异常对6月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降水影响的数值模拟 李 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Variability of Regional Precipitation and Associated Physical Process in the NCEP CFS: Focus on the Southwest United States 姜允迪,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
RegCM3对青藏高原极端气候事件模拟的敏感性研究 杨雅薇,上海市气候中心
MATCH对中国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分布特征的模拟研究
崔振雷 张华 银燕,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An Updated Coupled Model for Land-Atmosphere Interaction Study 曾红玲,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
平原河网地区的气象水文模型研究 王 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基于海温的不同时间尺度南海夏季风强度的最优子集回归预报 谷德军,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一种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预测方法的研究 刘 实,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考虑相关系数不稳定性的季节气候预测方法探讨 毛炜峄,新疆气候中心
层次分析法在降水气候预测中的应用 冯 波,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气象局
(专题讨论)2月26日下午13:30-17:10 会议地点:气象科技大楼会议中心二楼第六会议室
S1-3 区域气候分析与评价
主持人:张 强
姜 彤
陈正洪
2008年初我国低温雨雪冰冻极端气象灾害的异常性特点 张 强,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候应用与服务室
武汉市新一代居民中暑气象模型及中暑指数等级标准研究(2006年开放课题)陈正洪,武汉区域气候中心
辽宁省近50年冬半年降雪的气候特征分析(2006年开放课题)赵春雨,沈阳区域气候中心
长江流域降水极值的变化趋势(2006年开放课题)姜 彤,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
华南强降水的低频特征分析 信 飞,上海市气候中心
华北中南部罕见的秋季连阴雨过程分析 胡雪红
张琳,山东省德州市气象局
陕西伏旱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 方建刚,陕西省气候中心
东亚地区水汽输送与重庆旱涝的联系 周 浩,重庆市气候中心
淄博市近40年降水及气温时空特征分析 卢兆民,山东省淄博市气象局
河南省汛期极端降水事件分析 朱业玉,河南省气候中心
海洋模式网页评述
毛燕军,浙江省气候中心
东营市旱情决策服务系统 侯淑梅,山东省东营市气象局
(专题讨论)第二分会 气候变化检测、预估及其影响评估
会议地点: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多功能厅 2月25日下午13:30-17:45 S2-1 气候变化监测、检测及成因分析
主持人:任国玉 陈 星
胡永云
全新世以来气候及其突变事件的模拟与重建 陈 星,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
近三十年来南极平流层的冬春季变暖 胡永云,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
中国大型蒸发器逐日蒸发观测数据集的建立 熊安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我国极端强天气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 周 兵,国家气象中心
Interdecadal Change i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Hadley Circulation and Winter Temperature in East Asia 周波涛,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
树轮年表指示的公元1796年以来小兴安岭五营地区温度变化 尹 红
刘洪滨 黄磊,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
青藏高原气温变化1951-2006代表序列的建立和初步分析 任 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新的暖冬标准下近56年我国暖冬特征 陈 峪,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
1951-2004年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变化研究
王小玲
任福民,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诊断预测室
我国北方夏半年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的变化特征 刘莉红,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
珠穆朗玛峰地区近30年来气候变化
杨续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云南近46年气候变化趋势特征分析 刘 瑜,云南省气候中心
热带异常风场序列的傅立叶分析方案及试验
华文漪
王盘兴
吴幸毓
翁之梅
李丽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广东持续性干旱事件的变化及其成因 林爱兰,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近50年云南气候变化的特征 晏红明,云南省气候中心
(专题讨论)
2月26日上午 08:30-12:00 会议地点: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多功能厅
S2-2 气候变化模拟及预估
主持人:高学杰
张 华
影响我国气候变化的一些成因(特邀报告)张人禾研究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中国“变暗和变明”对增暖的可能影响 赵宗慈,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
Reduction of Future Monsoon Precipitation over China: Comparison between a High Resolution RCM Simulation and the Driving GCM 高学杰,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
统计降尺度方法在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彭莉莉,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植被冠层对地面积雪的影响的观测与模拟研究
李伟平
孙菽芬
季劲钧
夏坤,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模式室/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Simulation of dust aerosol and its regional feedbacks over East Asia using a regional climate model 张冬峰
高学杰,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
长江三角洲地区MODIS遥感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对比验证 贺千山,上海市气象局
黑碳气溶胶辐射强迫全球分布的模拟研究 张 华,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SF6气体的辐射强迫和全球增温潜能的研究
吴金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新“距平”概念下的中国气温变率研究(2006年开放课题)
钱 诚
赵天保,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 黑碳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及其对中国夏季降水影响的模拟研究
王志立
张华 郭品文,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中国区域气候变化的高分辨率数值模拟 石英
高学杰,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
(专题讨论)
2月26日下午13:30-17:10 会议地点: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一楼多功能厅
S2-3 气候变化影响与评估
主持人:夏 军
沈永平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的评估与适应性管理 夏 军,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地表气温变化对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敏感性 张镱锂,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新疆雪冰流域水文过程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及其对下游可持续供水和洪水安全管理的影响 沈永平,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土壤碳变化预估的动态模型系统-RothCUK简介 张称意,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
基于MODIS的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生长特征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何 勇 董文杰 严晓瑜,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应用与服务室
运用区域气候模式和全球气候模式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影响方法学研究 田 展,上海市气候中心
2006年夏季特大高温干旱期间重庆城市热岛分析 何泽能,重庆市气象科学研究所
武汉市城市热岛强度非对称性变化的研究(2006年开放课题)陈正洪,武汉区域气候中心
上海高温特征及城市化影响研究 史 军,上海市气候中心
气候变暖对华东地区≥0℃积温的影响及对策 李 军,上海市气候中心
近50年来山东省日照市气候变化分析 陆桂荣,山东省日照市气象局 莒县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分析 姚文军,山东省莒县气象局
(专题讨论)
第三分会 气候资源评估
会议地点: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大楼十楼IPCC会议室
2月26日上午 08:30开始
主持人:刘树华
张秀芝
朱 蓉
利用CRCM区域气候模式进行风能资源模拟的技术与方法介绍 刘晶淼,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城市化和观测环境变化对边界层内风速影响分析—以河北省为例(2006年开放课题)刘学锋,河北省气候中心
江苏省风能资源评价数据收集及分析方法探讨 许遐祯
陈燕,江苏省气候中心
美国2005年《能源政策法》“气候变化”篇评析—兼论对我国制定《能源法》的启示 董 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
湍流通量计算方法和误差的比较研究 刘树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
热带气旋对中国沿海风电开发的影响 张容焱
张秀芝等,福建省气候中心
我国风能资源气候变化之21世纪情景预测
李 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
TAPM模式风场模拟性能评估及在风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穆海振,上海市气候中心
上海地区高温对用电影响的评估模型建立及风险评估 贺芳芳,上海市气候中心
近50年中国风速变化及其可能原因
江 滢
罗 勇
赵宗慈等,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
风电场风能资源评估
柳艳香
江 滢
张秀芝
陶树旺,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
我国的太阳能资源评估方法
申彦波,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 中国风能资源储量的计算
张 德
朱 蓉
罗 勇,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
我国近50年来太阳直接辐射资源分布特征及其变化
赵 东
罗 勇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
RAMS模式在风电场风速预报中的应用
孙川永
陶树旺
罗勇,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
风电场风机排布及发电量评估
周荣卫
何晓凤
陶树旺,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
风能预报研究进展
柳艳香 陶树旺 张秀芝,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资源中心
邢台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李惠欣,河北省邢台市气象局
(专题讨论)
第四篇:雅安气候分析
雅安位于四川盆地西缘、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带,雅安市位于长江上游、四川盆地西缘,地理坐标介于北纬28°51′10〃-30°56′40〃,东经101°56′26〃-103°23′28〃之间,古称雅州。雅安是世界知名的大熊猫的故乡,这里是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的发现地,大熊猫的存量和密度居世界之冠,新中国成立后,雅安地区先后向国家提供大熊猫120只,其中16只作为国礼,馈赠前苏联、美、英、法、日本、朝鲜、新西兰等国家。国家还在宝兴县建立了自然保护区,使其成为大熊猫、金丝猴、羚羊、白唇鹿等两百多种珍稀野生动物栖息繁衍的乐园。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南北差异大,年均气温在14.1℃-17.9℃间,降雨多,多数县年降雨1000毫米以上,有“雨城”、“天漏”之称。...雅安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历史文化悠久,古属“梁州”、“青衣羌国”,为历代郡、道、州、府治所,是古代南方丝绸之地。境内自然、人文、民俗资源叠加,突出了大熊猫、茶文化、红军文化的自然文化优势,被列为国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17个,是世界第一只大熊猫发现地,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雅安是一片灵秀文明的土地,这里山川秀丽,景韵独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山、水、桥、城交相辉映。全市有2个国家森林公园,6各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省级森林公园,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各1个,2个地级风景名胜区。景观:二郎山风景名胜区、白马泉风景区、贡嘎山风景区、-田湾河花果山旅游度假区
雅安市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是青藏高原向成都平原的过渡地带,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总的气候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雨热同步、无霜期长、热量充足。春季回暖早、夏季气温较高、秋季多绵雨、冬季霜雪少,全年夜雨多、终年雾日少。
由于境内地质地貌复杂,地势高差悬殊,气候的区域性和复杂性特征突出。气象要素的垂直差异大,立体气候明显,部份山体从山脚到山脊先后可见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和寒带的植物。北部各县、区雨日多、晴天少,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年总雨量在1000~1750毫米之间;南部的汉源和石棉县受中、低空下沉气流影响形成比较独特的干暖气候,云量少,晴天多,日照时间较长,气温较高,年均温为17~18℃,干湿季节分明,降水量较少,年总雨量仅750毫米左右。
雅安,素有“天漏”、雨城之称,其主城区即名为雨城区。雅雨,为雅安的“三雅”之一。雅安的平均年降水量1663.7毫米(1981-2010年的气候数据)。从降水日数来看,年降水日数多在200天以上。除了12月和1月以外,其他月份均在15天以上。5-9月是雅安的多雨季节,降水量占全年的78%。而7-8月更是雅安降水最为集中的时段,8月最多可达450.6毫米,7月次之,为361.2毫米,7-8月降水量将近全年的一半(49%)。
连绵阴雨,是雅安的降水特色。连续降水日超过20天的个例不胜枚举。1975年10月5日至11月22日,曾连续降水49天!1968年8月21日至11月22日,曾经出现过:连续降水32天,暂停1天,又连续降水33天,再停歇两天,再降水26天的惊人案例。
雅安之所以多雨,与它独特的地形密切相关。
雅安位于青藏高原东麓,四川盆地的西南缘。雅安西侧是高大的二郎山,西北方是险峻的夹金山,南部有大相岭横亘相向,所以气流只有东面一个出口。因此往往在盆地出现偏东风或东北风时,雅安正好处于迎风坡,水汽遇到地形抬升凝结,极易形成降水。
同样位于四川盆地的成都,年降水量就只有雅安的一半左右,这也进一步证明雅安特殊的地形对雅安雨水丰沛的贡献。
雅安年降雨量与位于华南的广州(1736mm)相差无几,甚至比南宁(1310mm)和海口(1652mm)还要多。
对比1971-2000年与1981-2010年的气候数据,可以看到雅安的降水日数已呈现减少的态势。
2013年1月1日-4月20日,雅安降水量129.1毫米,和比常年(1月1日-4月20日)152.5毫米相比,偏少。但今年4月1日-20日,雅安降水量84.9毫米,常年4月1日-20日为46.5毫米,今年4月以来雅安的降水量比常年已显著偏多。
第五篇:高速公路经济管理经济适应性探讨论文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运输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势下,高速公路逐已成为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标志,是发展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为此,本文主要对高速公路经济管理模式的经济适应性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以供广大同仁交流探讨。
关键词:高速公路;经济管理模式;经济适应性
公路是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下的必然产物,完善的公路交通网是推动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保证。这就要求高速公路管理企业建立完善的公路工程管理模式,促进我国公路事业的发展。
一、高速公路管理与经营的主要模式分析
1.以事业方式统筹高速公路管理的模式
以事业方式统筹高速公路管理的模式的主体是交通厅,交通厅作为一个政府机构利用自身的政府信用来向银行获取公路建设的资金。交通厅是一种非盈利机构,以它作为管理主体能够与当地的经济状况以及人们的认知达到高度的统一,这样就不会产生管理主体多元化的现象。但是这种管理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首先交通厅向银行进行贷款采用的统贷统还的方式这就会影响社会资金的广泛利用。同时这种管理模式也会导致政务与事业单位事务管理存在着冲突,交通厅的管理效率会下降。
2.以事业方式统筹大部分干线公路
以事业方式统筹大部分干线公路的模式下,实施集中统一的管理方针,有效地提高了行业管理水平,较好地实现了对高速公路的监管,为社会提供了优质的运输服务,同时也大大地促进了投资多元化的尝试。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公路管理机构管理范围广,几乎承担了所有国省干线的建设和管理职能,导致管理效率不高;在运营管理阶段实施的省地条件管理的模式,也存在着机构臃肿的问题。
3.从分散到统一的企业化管理
这种管理模式有效的提升了公路管理的工作效率,这种管理模式是以政府为主导,对于内部事务的管理工作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和责任划分,实现了责任到人的目的。这种管理模式也存在着很大的弊端。首先是对于整体管理来说方式比较传统,无法适应当代公路发展和管理的形式。其次就是公路建设的目标存在着冲突,企业是为了经济效益,政府更多的是追求社会效益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冲突。最后就是管理主体监管工作的冲突。对于交通厅和高速公路集团双方的行政地位是平等的,但是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二者的管理工作就会出现冲突。
4.从分散到部分集中的准企业化管理
从分散到部分集中的准企业化管理模式下,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公司作为省交通厅的下属公司,它还承担了一些关于行政管理的职能,举个例子,比如建设监督,路政上的管理,这种方式就好像把事业类的高速公路机制进行了企业性的改造,在某方面来说,这有利于行政管理的实施,确保了可以统一管理,降低管理的成本。
二、公路经济管理模式的经济适用性分析
在公路经济管理模式的经济适用性评价的分析中,公路管理与经营情况作为被分析的主体。这需要处理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结合评价指标的一般原理分析,数值大的作为输出指标,数值小的作为输入指标。所以,将公路工程建设资金、公路收费的收入、公路通车里程设为输出指标,将公路建设的负债、公路经营管理机构的数量经营型公路的收费设为输入指标。通过软件和模型评价分析得出公路经营管理模式的经济适用性评价值。并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现阶段我国公路经济管理模式的经济适用性整体的评价值比较低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我国的公路建设还不完善,仍然是在建设发展的阶段。不断建设的公路扩大了交通网,同时也给公路整体的运营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对于公路管理来说我国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模式,虽然在管理运营的过程中各地方形成了各自的模式但是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
2.采取企业管理、政府领导的模式
该模式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吻合度较高,促进了管理效率的提高,但是该方式仍存在一定弊端,如筹集资金较快,但是前期资金投入量巨大,导致后期需要偿还的债务较多,对后续公路经济管理压力大,具有负面影响。
3.在我国的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比较成熟,因此形成了比较
完善的公路管理模式,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服务较差、管理效率比较低等。针对我国东部地区的这种现状可以采用集中化企业化管理模式,全面的提升公路管理的服务水平以及整体管理效率。在我国的中西部,由于受到经济发展的限制,我国的公路管理模式不完善,公路建设资金浪费比较严重,因此需要减少资金投入,可以采用事业统筹的管理模式,在保证资金的同时也能够提升整个公路管理水平和效率。
三、公路经济管理的措施
1.法律手段
(1)立法方面我国目前的公路经济管理存在很大的缺陷,并且管理模式不统一比较混乱,这主要是因为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这就需要法律来为我国的公路管理设定一个标准,并且利用法律来进行公路经济管理的保护,保证公路经济管理的健康发展。通过立法的方式来维护公路经济管理的效益,提升公路经济管理的质量和效率。(2)执法方面公路执法是实现公路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对公路行政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尤其是行政执法管理体制。同时,还要对公安部门和交通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的分工,制定一套完善的公路交通管理体系,以此促进我国公路建设的健康发展。
2.经济和行政手段
公共工程本身施工周期长,施工难度大,施工资金投入比较大,并且具有非常强烈的社会公益性特点,这就导致投资回报周期比较长,很多企业对于公路的运营管理都不太愿意接手,所以可以采用经济与行政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政府进行行政干预,将某些路段指定给合适的有经营管理能力的企业,并且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一定的指导和干预,从而来实现公路的经济运营管理,提升整体的管理效率。
四、结语
总之,我们应紧跟时代的进步研究探索一套高效、合理的经济管理模式,环保经济,降低公路工程建设的成本支出,提升我国公路建设工程的经济效益,促进我国公路事业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游志武.高速公路经济管理模式的经济适应性分析[J].北方经贸,2015(12).[2]王维刚.公路经济管理模式的经济适应性探索[J].交通世界,2015(9).[3]张玉娣.公路经济效益影响因素及措施探究[J].知识经济,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