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水利事业和谐发展交流
推进水利事业科学发展,促进人水和谐,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依法治水、项目强水、改革活水、科技兴水”的治水理念,坚持防汛与抗旱、建设与管理、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农村水利与城镇水利四个并重,着力构建防洪减灾安全、城乡供水保障、农业用水高效和生态环境保护四大体系,全力打造平安水利、民生水利、生态水利、法治水利,为推进水利走在全省山区县市前列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把握新形势,适应新要求
一是主动适应走在全省山区县市前列奋斗目标对水利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要围绕全县主导产业,加强防洪减灾综合体系建设,着力提高水资源配置水平和供给保障能力;
加强灌区灌排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
二是主动适应构建和谐社会对水利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实现人水和谐相处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这就要求我们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既要防止和减轻水工程对水生态的破坏,又要加强节水防污建设,修复和构建良好的水生态系统,维护河库健康生命。
三是主动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水利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要坚持着眼于饮水安全,大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改善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条件;
着眼于环境安全,大力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恢复和改善水生态环境;
着眼于生态安全,大力推进山川秀美工程,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着眼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大力推进防洪保安工程建设。
二、树立新理念,完善新思路
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创新治水理念。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加强水资源保护利用和综合治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改善生存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创造优良的水生态环境,共享水利发展成果。
二是坚持人水和谐的理念。促进人水和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核心理念。必须遵循水的自然规律,自觉约束人的活动,做到自律式发展,防止人对水的侵害,有效保护水资源和水环境。尤其要着眼于南漳县峡口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给我县带来的防汛抗旱新形势,建立完善流域综合防洪、水资源合理利用和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三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基本要求。必须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条件,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着力建设节水型社会。要统筹考虑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等问题,加大力度实施综合治理,做到兴利避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汛抗旱并举、建设管理齐抓,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四是坚持又好又快的理念。水利工作要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水利建设、管理、改革、服务等各个环节满足“好”的需求,不断加快水利现代化进程。
三、明确新目标,推进新发展
一是建设平安水利,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立足于科学防灾减灾,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不断构建“防、减、复”并举的防洪体系,健全水旱灾害应急管理机制。大力开展水库除险加固,积极推进城乡河道疏浚整治,全力保障防洪安全,千方百计满足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需求,最大程度减轻水旱灾害损失。
二是建设民生水利,维护社会用水公平。围绕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水问题,优先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加快中小灌区、末级渠系整治、泵站配套改造、水源工程建设,推进小水电代燃料和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
狠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善民办公助、以奖代补激励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是建设生态水利,维护河库健康生命。抓好农村水环境整治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统筹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加大河流、水库和城乡饮用水源、水质保护;
加强水能资源开发管理,促进水能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生态有机结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积极构建水生态文明。
四是建设法治水利,推进水利法制化进程。加大水利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强化水政监察队伍建设,严格行政执法,依法足额征收水利规费。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许可,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切实提升水利公共服务能力。加强水利项目“五制”管理,严格质量监督,确保工程质量和效益。
五是建设可持续发展水利,完善水利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水利信息化和水利创新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水利科技含量和创新水平。加快推进水利体制改革,创新人才工作机制,进一步探索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渠道的水利投融资机制和农田水利建管机制。
四、采取新措施,寻求新突破
一是以扎实抓好防汛抗旱工作。牢固树立防洪保安全、抗灾保发展的思想不动摇,坚持依法防洪、科学防洪、综合防控,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满足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努力减轻灾害损失。
二是全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抢抓当前国家政策和投资机遇,通过组织实施一批重点项目,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和防洪抗灾能力。今后三年的重点建设项目是:解决4.96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整治、改造灌溉渠道(干、支渠)151公里、末级渠系250公里;
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4座;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平方公里;
整治鸣凤城区排洪沟3990米;
整治沮河河岸40公里;
建成夜红山电站和将军寨一、二级电站。
三是全面加强水政水资源管理。以城镇水厂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为重点,加大饮用水源地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力度,确保全县饮用水安全。认真执行《县河道采砂管理办法》,扎实开展河道采砂专项治理,保障河势稳定和防洪安全。严格取水许可制度,继续推行取水计量考核措施,加快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新体制。
四是深化完善水利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水管单位管理体制和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实施两部制农业水价改革,加强乡镇水利队伍管理和业务指导。认真研究探索民主谋水利、民众干水利、民营兴水利的“三民水利”建设新路子和“政策融资、政府投资、社会引资、群众筹资”投入新模式,不断完善一事一议制度,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建设,逐步建立起农村水利建设、投入、管护的长效机制。
五是全面提高水利服务能力。切实把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为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干部职工的头脑,不断提高队伍素质,提升执行能力,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效。认真谋划,创新和落实各项工作,为水利事业走在全省山区县市前列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篇:发展水利事业,满足民生需求
发展水利事业,满足民生需求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于我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重要意义。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的过程中,我们水利人的责任更加明确,担子更加沉重,任务更加艰巨。
水是生命之源,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应该更加注重水利与民生之间的关系。水利与民生息息相关,水利工程具有保障生命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保护生态与环境等多种功能和多重效益。发挥某一功能效益又需要多项水利工程相互配套配合,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为重点,以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为保障,着力解决好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生活保障、生存发展、人居环境、合法权益等方面的水利问题。使水利事业服务于民生,造福于民生,保障于民生,润泽于民生。立足实际,立足岗位,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两方面不断做出努力:
一、重视“三农”,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平度是人口大市、农业大市,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应该是我们更加注重的问题,解决好农业问题,农民丰收就会有保障,— 1 — 农村经济发展就会有大跨越,农村发展建设就会有契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梦想的实现就会前进一步。在此期间,我们水利人就应该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尤其是农田灌溉问题。回到农村,大家普遍对农田灌溉管道、灌溉用电线路铺设表示认可,不仅方便了农民浇灌用水用电,而且更大程度解决了缺水季节的灌溉问题,让农民增收得以实现。此外,工程需要建设,更需要维护,在田间地头不难发现,有较多的水利设施被破坏,甚至影响农民的灌溉使用,部分新建设施也难免遭到毁坏。鉴于此,我们在建设好的同时,更应该管得好,保证我们的建设成果能够更长久地服务于我们的人民。
二、多措并举,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满足人民需求,享受美好生活,前提是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我们水利人当立足水利,多措并举,强化保障。一是做好防汛工作。我市汛期时间比较长,汛期的防汛任务尤为重要和艰巨,一面要充分认识防汛工作严峻形势;另一方面要细化实化防洪保安工作措施,科学有效组织抗洪抢险,加大督导检查力度,及时组织受威胁群众撤离避险,全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尤其是在东北部的山区位置,我们要总结前期抗洪抢险工作的经验,汲取工作中的教训,全力保障人民安全,将损失降到最低。二是做好病险水库、水闸的维修加固工作。明确责任,增加投入,健全机制,强化监督,搞好管理,将隐患排除,防患于未然。三是重视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水是生命之源,— 2 — 水资源的供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点点滴滴,尽管水是可再生资源,但是我们的淡水资源却是紧缺的,我们不仅要考虑自己当下的饮水,更要为子孙后代的饮水负责,因此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任重道远,作为水利人,我们就应该勇挑重担,谋一方水利,兴一方水利。我们在满足自身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也要顺应他人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通过自身的发展,影响和带动周围人共同进步,共同实现享受美好生活的愿望。
第三篇:新中国60年水利事业发展 人水相争变人水和谐
新中国60年水利事业发展 人水相争变人水和谐
——新中国成立60周年水利事业发展巡礼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治水历史,但受自然条件、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制度等方面制约,严重的水旱灾害一直困扰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前,国贫民弱,山河破碎,水系紊乱,河道长期失治,堤防残破不堪,水利设施寥寥无几、残缺不全,频繁的水旱灾害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新中国就是在这样一个破烂摊子之上开始了她轰轰烈烈的治水实践,并取得了辉煌灿烂的成就。
防灾减灾:筑牢安全屏障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主席第一次出京巡视就选择了视察黄河。在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处,毛主席详细察看了新修的几座险工石坝,然后问时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黄河涨上天怎么办呢?”王化云答:“不修大水库,光靠这些坝埽挡不住。”
毛主席瞭望波涛滚滚的黄河,沉思良久。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在养育了中华民族的同时,也以“三年两决口”的史实成为名副其实的害河。今天我们可以告慰毛主席的是,黄河已经连续63年伏秋大汛没决口,将花园口防洪标准一举提高到千年一遇的那个“大水库”——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已经竣工并发挥着良好的作用,不仅防洪效益显著,还通过连续9年调水调沙,实现下游河道的冲刷疏浚,为两岸人民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治国必先治水”。兴水利,除水害,大水发生时确保防洪安全,大旱发生时确保供水安全和粮食安全,是治国安邦的大事。60年来,新中国防汛抗旱已经步入一个新天地,旧中国一场洪水夺走几万、几十万生命,一场大旱即造成饿殍遍野的景象不再重演。
且看长江大洪水。1931年大洪水,死亡人数超过14.5万人。1954年长江大洪水,京广铁路中断100多天,死亡人数3万多人;1998年大洪水,因灾死亡人数降低到1931年长江大洪水的1%、1954年大洪水的4.7%,特大自然灾害损失减少到了最低程度。
且看淮河大洪水。1931年特大洪水,死亡7.5万人;1954年发生类似于1931年的全流域性特大洪水,死亡人数下降为2000多人,没有出现疫情。1991年淮河、太湖流域发生大水,死亡人数进一步减少。2003年淮河大洪水,及时启用行蓄洪区,运用治淮骨干工程科学调度,大大减低了洪水的威胁,人民群众生活基本稳定。2007年淮河大洪水期间,综合运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建成的防汛应急管理体系,洪水管理科学有效。沿淮转移人数较1991年大洪水减少99%,无一人因洪水灾害死亡,创造了新中国成功防御大洪水的新纪录。昔日“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旧景象一去不返。再看新中国发生的几场最严重的干旱灾害。1999-2002年全国连续四年大旱,其中2001年特大干旱,水利设施累计抗旱浇地11.62亿亩次,挽回粮食损失6820万吨,群众生活无忧,经济用水无恙,社会秩序井然。2006年川渝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旱,水利基础设施发挥关键作用,人民群众吃水无忧,无一人因旱灾死亡。2009年年初,北方冬麦主产区发生罕见大旱后,黄河数座大水库联合调度,各类水利基础设施共同发挥作用,群众吃水无忧,城市用水正常,而且确保了夏粮丰收。而在1940-1943年,全国连续四年大旱,赤地千里,1942年仅河南省就饿死300万人。
„„„„
防洪保安成就显著,这是毋庸置疑的一个事实,这是新中国发生的一个巨变。这种巨变来之不易,它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得益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益于广大军民团结治水,得益于盛世治水修建的各类水利工程和不断创新的科学防洪理念。1950年,中央防汛总指挥部成立,此后不断发展完善,逐步建立起完备的行政首长负责制,成为新中国成立最早、迄今最为完善的防灾减灾应急管理体系。防汛抗旱工作秉承“兴利除害结合,防汛抗旱并举”的指导思想,逐步走向规范化、现代化、法制化。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根据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灾害性事件增多、水旱灾害频发的新变化、新特点,各级水利部门和防汛抗旱指挥部在中央治水方针的指导下,及时调整思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不仅赢得了防汛抗旱的先机,把握住抗洪救灾的主动权,而且形成了完善的科学防控水旱灾害的制度体系。
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中,唐家山堰塞湖是地震造成的105座堰塞湖之一,也是地震后形成的最大的次生灾害威胁,稍有不慎,其造成的后果将比地震更为严重。新中国发展所取得的物质基础、科技手段,加上官兵的拼搏和水利人的智慧,创造了世界上处置大型堰塞湖的一个奇迹。而且,震损水库、水电站无一垮坝,震损堤防无一决口,实现了零伤亡,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供水安全,水利抗震救灾工作取得重大胜利。
洪水来时有序应对,大旱力抗确保丰收。据水利部统计,自1949年以来全国防洪减灾直接经济效益累计达3.93万亿元,减淹耕地1.6亿公顷,年均减免粮食损失1029万吨。1991年以来,全国平均每年抗旱浇地面积2973万公顷,年均挽回粮食损失4059万吨,平均每年解决2486万人的临时饮水困难。特别是每年因洪涝灾害伤亡人数呈大幅度减少趋势,其中上世纪50年代年均死亡8976人,70年代5308人,80年代4338人,90年代3744人,2001年以来这一数字降为1507人,没有人员因为干旱灾害死亡。今天,我们的水利基础设施已经可以有效地减轻水旱灾害,为共和国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保障。
兴修水利:夯实发展根基
新中国成立以前,偌大的国土上只有22座大中型水库和一些塘坝、小型水库,江河堤防仅4.2万公里,几乎所有的江河都缺乏控制性工程。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江河治理和水利工程建设,把水利建设放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毛泽东主席先后号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一定要根治海河”,华夏大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水利建设热潮,从黄河三门峡到长江三峡,每一个时期都有标志性的水利工程诞生。
1950年年末至1960年年初,以治淮为先导,开展了对海河、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在各流域上中游的水土流失区开展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治淮工程、长江荆江分洪工程、官厅水库、三门峡水利枢纽等一批重要水利设施相继兴建,掀起了新中国第一次水利建设高潮。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各地高举“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旗帜,广泛开展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强加固了农村水利的基础。
改革开放特别是1990年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水利的基础地位,对水利的投入大幅度增加,江河治理和开发步伐明显加快,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治淮、治太等一大批防洪、发电、供水、灌溉工程开工兴建,水利建设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1998年长江大水后,国家决定进一步加快大江大河大湖治理步伐。长江干堤加固工程、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全面展开,治淮19项骨干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及尼尔基、沙坡头、百色水利枢纽等一大批重点工程相继开工,江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
大型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是科学防控洪水和调度配置水资源的重要手段,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和象征,也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水利工作水平和能力。值得自豪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一个新的时代孕育了一大批经典水利工程,一大批经典水利工程,又为时代的发展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可以使长江荆江段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水电站年平均发电量达847亿千瓦时,万吨级船队每年有半年时段可直航重庆市,年通航能力提高四五倍。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小浪底水库可大大缓解花园口以下的防洪压力,使黄河下游防洪标准从原来的约60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基本解除黄河下游凌汛的威胁,同时,有效减少泥沙淤积,发挥供水、灌溉和生态修复等作用。
南水北调工程。这一工程是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事关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长远利益。工程建成后,将有效解决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实现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统筹规划调水区和受水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中华大地从此可以形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水资源配置格局。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临淮岗工程是淮河中游最大的水利枢纽,它的建成结束了淮河中游无防洪控制性工程的历史,实现了沿淮人民的百年夙愿和几代治淮人的“世纪梦想”,标志着淮河流域整体防洪保安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百色水利枢纽工程。百色工程是珠江流域防洪规划中确定的郁江堤库结合防洪工程体系中的骨干工程,也是西部大开发水利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之一。百色工程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发电、灌溉、航运、供水等综合功能的大型水利枢纽,对促进滇桂地区经济发展、改变右江革命老区的贫困落后面貌,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尼尔基水利枢纽工程。尼尔基是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之一,是以防洪、供水为主,结合发电,兼顾改善下游航运和水环境,并为松辽流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条件的大型控制性工程。
沙坡头水利枢纽工程。沙坡头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之一,工程对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宁夏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受益区供水安全、改善区域生态与环境及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
新中国江河治理翻开了历史性的崭新一页!据统计,新中国成立60年来,国家先后投入上万亿元资金用于水利建设,水利工程规模和数量跃居世界前列,水利工程体系初步形成,江河治理成效卓著。水利部相关资料显示,目前,长江、黄河干流重点堤防建设基本达标,治淮19项骨干工程基本完工,太湖防洪工程体系基本形成,其他主要江河干流堤防建设明显加快。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各类水库8.6万多座,堤防长度28.69万公里,我国大江大河主要河段已基本具备了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最大洪水的能力。中小河流具备防御一般洪水的能力,重点海堤设防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全国639座有防洪任务的大、中、小型城市,有299座通过防洪工程建设达到设防标准。水利工程设施体系不断加强,大江大河大湖防洪状况极大改善,水利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作用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
由于历史和自然原因,我国病险水库数量多。一座座病险水库,成为汛期悬在人民群众头上的“定时炸弹”。为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国家一直高度重视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特别是2007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投资510亿元,用三年的时间对全国规划内6240座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集中进行除险加固。到2010年底,经过大规模的除险加固建设,我国水库安全状况将得到很大程度改善,为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60年来,我国供水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水利工程年实际供水量达到5000多亿立方米,基本满足了城乡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用水需求,有效应对了多次严重干旱,最大程度地减轻了旱灾损失。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供水安全,我国实施了南水北调、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引滦入唐、引碧入连、引大入秦等大型调水工程。特别是国家实施的东深供水、珠江流域压咸补淡、引黄济津、嘉陵江调水等工程建设和应急措施,保证了香港、澳门特区和深圳、珠海、中山以及天津、重庆等重要城市的供水安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解决农村饮水问题,累计解决了2.72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到2004年底基本结束了我国农村严重缺乏饮用水的历史。近年,国家加大了投入,解决了1.65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到2013年,将全部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60年来,农村水利设施不断加强,农田灌溉面积不断扩大,有效保障粮食安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农村水利设施几乎一穷二白,绝大多数农田属“望天收”。60年来,我国的灌溉事业不断发展,农田灌溉面积从1949年的2.4亿亩发展到2008年的8.77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8%,每年在这些灌溉面积上生产的粮食占全国总量的3/4,生产的商品粮和经济作物都占90%以上。农田水利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中国能够以占世界9%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1%人口的温饱问题,为保障中国农业生产、粮食安全以及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
60年来,通过水土保持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是中国的头号环境问题。“种一坡,打一车,收一箩,蒸一锅”是人们对水土流失后贫瘠土地的生动描述。不仅如此,水土流失还会直接造成江河湖库淤积,加剧洪涝灾害,同时还会严重破坏生态与环境。60年来,全国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1.6万平方公里,在水土流失治理中建设基本农田1.95亿亩,营造水土保持林6.95亿亩,建成淤地坝、塘坝、蓄水池、谷坊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680多万座(处)。全国植被覆盖率提高11.46%,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水土保持设施使全国年均减少土壤侵蚀15亿吨。黄河的一级支流无定河经过多年集中治理,入黄泥沙减少55%。长江上游嘉陵江流域实施“长治”工程15年后,土壤侵蚀量减少1/3。
60年来,农村水电建设为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目前已建成农村水电站4.5万多座,装机容量5100多万千瓦,年发电量1600多亿千瓦时,约占中国水电装机和年发电量的30%,在建规模达2000万千瓦。通过开发农村水电,全国1/2的地域、1/3的县市、3亿多农村人口用上了电。中国农村水电发展在提高农村电气化水平、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保障应急供电、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节能减排等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江河治理,铸就辉煌;基础设施,筑牢根基。60年江河治理的辉煌成就,将水利建设推向一个辉煌的新高度,为共和国的繁荣昌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了牢固的根基。
依法治水:提升管理水平
水利事业作为治国兴邦的根本大计,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由于涉水利益格局发生变化,水事违法行为和矛盾纠纷时有发生,时代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完善的水法规为水利建设与管理的持续稳步发展提供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于1988年颁布施行,2002年作了修订完善,将水事活动纳入法治轨道。目前我国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水法规体系,包括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等4件法律以及17件行政法规、53件部规章和800余件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各类水事活动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全国水行政执法网络基本建立,执法体制逐步理顺,执法保障不断加强。
据统计,在水法颁布实施后的20年时间里,我国查处水事违法案件92万余件,调处水事纠纷16万多起,不仅保障了经济建设,而且促进了社会安定„„
新中国水利事业在取得一系列辉煌建设成就的同时,管理与改革也在不断走向深入: 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区域水务一体化管理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初步建立,奠定了科学管理的制度基础。流域管理机构在水资源统一管理方面的法律地位得到确立,在制定流域规划、推进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统筹协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区域水资源管理上,深圳特区1993年在我国内地率先成立水务局,拉开了区域城乡水务一体化的序幕。近年来,各地立足实际,积极探索,以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为标志的水管理体制改革快速推进。目前,全国组建水务局和实行城乡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的县级以上行政区已达1532个,占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总数的62.9%。水利管理体制的确立在促进水资源合理配置、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遏制用水需求过快增长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近10%的高增长率,而用水总量实现了微增长,近10年来,部分地区还实现了零增长甚至负增长;以占世界平均水平60%的人均综合用水量,保障了国民经济3倍于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高速增长。
政府投资为主导、社会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水利投资新格局逐步形成,推动了水利建设的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水利基本建设投资渠道比较单一,基本靠国家投资拨款。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水利也同社会其他行业一道,开始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历史性转变。我国水利投资体制由单一的财政预算内拨款,逐渐转变为财政拨款、国债、水利建设基金、政策性贷款、社会融资、外资等多种形式,初步形成了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社会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新格局。据统计,新中国60年用于水利建设的总投资10034.6亿元,1986年以来水利建设总投资为9441.1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投资4568.3亿元,银行贷款1007.3亿元,利用外资307.9亿元,自筹及其他资金3518.1亿元。
横向三类、纵向四级、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框架基本确立,促进了水利基础设施的良性运行。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工程建设成就巨大,但全国基层水管单位却普遍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臃肿、经费短缺等问题,严重影响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和效益发挥。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拉开了水管体制改革的序幕。目前,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09年3月,全国已完成分类定性的水管单位11360个,纯公益性事业单位、准公益性事业单位、企业分别占水管单位总数的45.5%、46.3%、8.2%。国有水管单位精简率达12%,一个“横向三类”(纯公益性、准公益性、经营性)、“纵向四级”(中央、省、市、县)、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框架已经形成。各地增加了人员和工程维修养护“两项经费”, 增强了水管单位活力,推行了管养分离, 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实行了市场化、社会化和专业化,“管”“养”更加规范,工程面貌和职工精神状态焕然一新。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水利建设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工程建设市场秩序逐步规范,工程建设质量得到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在探索中建立并不断完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水利作为我国建筑领域最早实行“三项制度”的行业之一,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水利工程建设以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为主要内容的建设管理体制也不断完善。目前,水利工程施工、监理招标率接近100%,限额以上重要设备和材料采购招标率超过90%。水利勘察(测)设计招投标正在稳步推进,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市场逐步形成。
科学探索:完善治水方略
对比旧中国的历史长河与新中国崭新的60个年轮,我们不难发现有两个根本的不同:一个是为人民服务的治水宗旨——真正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水利发展成果;一个是科学治水——新中国不仅有着更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有着与时俱进的科学治水思想。
水利科技在新中国水利建设中的快速发展和巨大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新中国成立之初兴建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时,主要是靠苏联的水利专家和技术,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苏联专家撤走以后,我国水利技术人员“丢掉洋拐棍”,依靠自己的力量快速成长起来。改革开放后,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修建了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等一系列先进、复杂的水利工程。60年来,水利科技进步一直是水利现代化进程的强大推动力,像黄河调水调沙与多泥沙河流治理、长江三峡等高坝大坝的筑坝技术、水文水资源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小水电开发技术等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也为世界其他国家水利建设作出了贡献。
与时俱进的治水思想在新中国水利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新中国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把水利建设放在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为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从苏维埃政权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主导认识,到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对“水利基础设施”的定位;从新中国成立时“蓄泄兼筹”“统筹兼顾”“除害与兴利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治水方略,到新时期“封育保护”“退田还湖”等一系列强调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从对水的一般属性认识,到党的会议文件中水是“经济资源”“战略资源”“环境控制要素”等一系列表述;从改革开放前强调主要“为农业丰收作贡献”,到“保障经济发展用水”的侧重点,再到最近十年“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都体现了新中国在实践中尊重自然、认识规律、与时俱进的治水思想。
历史不会忘记1998年百万军民惊心动魄的抗洪场景,正是这次洪水促使人们进一步深刻认识由于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的持续增长而加剧的人水之间的矛盾。这一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水利建设要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的水利工作方针。紧接着,国务院提出了“封山植树,退耕还林;平垸行洪,退田还湖;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湖”的政策措施。
在中央治水方针指引下,全国水利战线职工转变治水思路,创新治水实践,找到了符合新的历史时期实际情况的治水思路,也就是要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核心理念,是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新的治水思路指导水利事业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黄河、塔里木河、黑河“三河调水”唱响绿色颂歌。黄河2000年起实施水量统一调度,即使遭遇了大旱之年,但母亲河已经连续十年不断流,健康生命得以持续。博斯腾湖已连续8年向塔里木河下游输水,下泄水量达22亿多立方米,塔里木河下游河道1公里范围内周边地下水水位平均回升2¬¬-4米,大西海子水库以下天然植被恢复面积达27万亩,尾闾台特马湖湖面最大面积保持在200平方公里。黑河历史上首次成功实现跨省区调水,而且连续10年实施,其中2000-2008年调水达88.09亿立方米,彻底干涸了10年之久的东居延海如今年年碧波荡漾,重现生机。
首都水资源生态治理和保护取得明显成效。北京市及周边河北、山西等省,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治水思路,加强水源保护、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回用,加大河道环境整治力度,划定了6000多平方公里的水源保护区,加强城乡水源地保护,在山区加快清洁小流域建设,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建设“宜弯则弯、宜宽则宽、人水和谐、自然生态”河道,采用生态治河技术,恢复水生动植物的多样性,有效地维护了河流健康生命。
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从2001年开始,甘肃省张掖市以水权制度建设入手,拉开了我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的序幕。目前,各地全面开展了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为核心的节水型社会建设,推行需水管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据统计,按2000年可比价计算,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2909立方米降至2008年的271立方米,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35提高到0.475,在农业连续大幅度增长的前提下,农业灌溉用水连续30年实现零增长。
在新思路的指导下,人水和谐成为主旋律,人为洪水让路,淮河、洞庭湖等过去人水争地矛盾突出的河湖防洪开始走向从容;封山育林、轮牧休牧广泛实施,封育保护面积已经超过70万平方公里,昔日治理赶不上破坏的山岭成为秀美山川,几近变成荒漠的大草原开始蓄起一望无际的绿色;涉及全国七大流域的全面水功能区划开始实施,控制河流纳污总量,减轻河流污染的管理正在加强,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正在成为水利工作新焦点;需水管理悄然实施,经济产业结构迅速向节水方向调整,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人民生活越来越好,而用水量却出现微增长„„ 进入新世纪以后,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把民生问题放在突出的位置。水利部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民生水利,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要求迫切的水利问题,取得了丰硕成果:累计解决农村2.72亿人的饮水困难和1.65亿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50%以上的农村人口喝上自来水,大中型水库病险率明显下降,解决了3亿多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全面兑现,移民的生活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与此同时,各地水利部门围绕村河、城河开展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恢复,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普遍赞誉。今天,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水利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
展望未来:水利任重道远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60年辉煌成就来之不易,新的征程任重道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水利事业正处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关键阶段,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挑战,呈现出一系列阶段性特征。
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粮食安全的保障,民生水利的呼声,生态与环境的改善,调整经济结构拉动内需的期盼„„诸多发展需求的背后,无一不考验着水利的支撑保障能力。
同时还应该看到,目前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水权制度、水资源管理体制、水价形成机制、水利投融资机制、水资源开发和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涉水涉河事务的社会管理比较薄弱,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水利事业的协调发展。
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世纪中叶,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现代化乃至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最为关键的时期。
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职责。党的十七大报告多处涉及水利工作,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水利工作的高度重视,是党中央对新时期水利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条件,明确了水利工作的目标和任务。2008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视察淮河时还特别强调,防治水患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兴修水利任何时候都不能松劲。
按照党中央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水利部党组紧紧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系统总结国内外长期治水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利发展与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深入分析我国水资源条件的新变化,归纳提炼实践中带有规律性和方向性的做法,与时俱进地提出并逐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卓有成效地指导了新时期的水利工作,开启了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新进程。水利部部长陈雷提出,要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谋划好水利发展的长期目标。初步考虑,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四大体系:
——基本建成重点流域和区域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大江大河防洪体系基本形成,主要防洪保护区达到规划确定的防洪标准,遇超标准洪水时,能够保证重要城市和重要地区的防洪安全。中小河流、受台风影响地区、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的防灾减灾能力逐步提高。全国洪涝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GDP的比重降低到0.5%以下。
——基本建成城乡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城乡供水能力明显提高。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全面解决,城镇供水安全得到可靠保障,抗旱能力显著增强。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65立方米以下,全国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
——基本建成水环境保护和河湖生态健康保障体系。主要江河湖泊水污染有效控制,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0%以上,重点地区水环境状况明显改善。地下水超采得到有效治理,严重超采区状况根本好转。河流的生态用水基本保障,部分生态严重损坏的河流逐步修复。水土保持取得明显成效,生态修复成果持续巩固。
——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管理和运行保障体系。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健全,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国家水权制度基本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全面实行,水功能区管理得到完善,应对突发性水危机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信息化和现代化技术广泛应用,科技含量明显提高,水利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有60年辉煌成就奠定的坚实基础,有60年治水实践积累的丰富经验,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人民群众的防洪安全将得到可靠保障,城乡居民普遍享有安全清洁的饮用水,水环境和水生态状况显著改善,水利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水利格局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盛世治水,水利盛世。60年的水利发展,彻底告别了旧中国破烂不堪的江河状况,实现了彪炳史册的辉煌跨越,为国家发展、民族富强、人民幸福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第四篇:贯彻一号文件精神 服务水利事业发展
贯彻一号文件精神
服务水利事业发展
河海大学“百团行动”简报
第 11 期
河海大学“百团行动”工作组
2011年4月7日
“百团行动”服务团为提升 基层水利单位人才素质提出对策
河海大学“百团行动——江苏行”服务团,在深入江苏13个地市调研时,针对当前基层水利单位反映的人才短缺、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等问题,提出有效对策。
服务团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基层水利部门反映的亟待解决的人才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基层水利科技与管理人才缺乏,农水、机电、环境、排灌方面专业技术人员紧缺;二是基层水利工作人员整体学历和专业技术水平偏低,例如江都市437名水利工作人员整体学历水平在高中以下,盐城市水利系统1800名职工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仅72人,中级职称210人,其他都是初级职称人员或工人;三是大学生去基层工作的较少且动手能力需要增强。
服务团建议:一是鼓励专家、教授以借调或者挂职的形式与水利部门开展科研合作和技术交流,对基层水利工作人员开展继续教育工作,采取短期培训班、课程进修班、工程硕士班、MBA、MPA等多种形式,帮助基层工作人员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二是学校与地方水利单位共建大学生或研究生培养基地,让学生在工程实际任务中学习锻炼、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充分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同时为地方水利单位培养和储备优秀水利人才。三是学校在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中适当增加实践课时,鼓励有关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紧密结合工程实际问题;加大大学生培养中面向基层就业的教育,热爱水利教育,鼓励毕业生到基层水利工作第一线建功立业;在双方同意的前提下,由水利企事业单位资助家庭困难学生,实行定向培养,学生毕业以后到受资助单位服务。
抄 报:教育部、水利部有关司局,流域机构、水利厅(局)及水利系统相关部门,江苏省有关部门
发 送:各党委、总支、直属党支部,各党支部
(印数200份)
贯彻一号文件精神
服务水利事业发展
河海大学“百团行动”简报
第 12 期
河海大学“百团行动”工作组
2011年4月10日
“百团行动”服务团积极为 基层水利建设技术需求建言献策
河海大学“百团行动”服务团在调研服务过程中,针对基层水利建设存在的技术需求等问题,积极建言献策,取得良好成效。
“镇江服务团”在调研中针对基层水利单位的反映:镇江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科技含量相对较低,科技对水利发展的贡献率不高,水利工程中科学管理和精准调度也相对薄弱。服务团建议,加强科学研究与实际水利建设的结合,将先进的、适用的、效益显著的科技成果迅速地推广到水利建设中,尽快提高水利各项工作的现代化程度。比如推广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自动化测控技术,推广水量水质自动监测技术,推广各种节水技术、水污染治理技术、农村水利的浅湿灌溉技术及水系河网规划技术等。
“泰州服务团”建议泰州市继续普及节水灌溉技术,对灌区进行节水改造,摆脱目前农业干旱缺水,城市及生态环境缺水的不利局面。对大家反映的目前存在的节水灌溉工程建后管理相对滞后,群众节水意识不强,农村土地条块承包不利于大中型灌溉设备等实际问题,服务团建议采取加强宣传教育、研究新型的小型灌溉设备等途径加以解决,也可以借鉴根思乡连片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举措,实现高度机械化灌溉。
“淮安服务团”根据淮安市地方水利建设中所遇到的诸如水利工程老化失修、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体制和手段创新、农村水环境整治、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用水定额、水价政策、纳污容量核定等)等问题,建议学校建立与地方水利部门定期沟通和访问机制,持续关注和了解地方水利发展的技术瓶颈和咨询服务需求,充分发挥高校科教资源优势,推动地方水利发展。
“南通服务团”针对基层水利单位的反映:由于南通市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先天条件差、后续投入不足,现阶段农田水利的发展依然面临固有建筑物标准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需求急需升级改造的问题。由于水利工程配套不够完善,骨干沟渠淤积严重,导致引水沟渠排水不畅,水体交换缓慢,由于渠系建筑物配套不全,沟渠渗水率高,灌区水资源浪费严重,水输运灌溉效率逐年下降,这些严重影响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灌溉效益的发挥,阻碍区域农业的发展。服务团建议,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和管理,集中实施小型灌区节水技术改造工程,推广小型灌溉泵站自动化智能控制工程,加强农业灌溉用水水质监测,实施以露地经济作物喷灌、大棚高效农业滴灌为主要内容的节水灌溉工程,加强水土、肥力保持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和建设力度,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宿迁服务团”针对宿迁市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分析指出,尽管水源是深层地下水且经过臭氧消毒,但由于消毒方式过于单一,未能解决管道的二次污染问题,建议结合二氧化氯的消毒方式。
抄 报:教育部、水利部有关司局,流域机构、水利厅(局)及水利系统相关部门,江苏省有关部门
发 送:各党委、总支、直属党支部,各党支部
(印数200份)
贯彻一号文件精神
服务水利事业发展
河海大学“百团行动”简报
第 13 期
河海大学“百团行动”工作组
2011年4月13日
“百团行动”泰州服务团建言农田水利建设
“百团行动”泰州服务团,实地考察调研了泰州市水利局、泰兴市水务局、高港区水利局等水利基层单位及水利工程,详细了解了农村水利建设和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以及存在的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对策建议。
服务团根据基层水利干部职工的反映,认为泰州市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财政投入历史欠账多,配套资金难以落实。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实行一事一议,这对农村水利发展带来多方面的不利影响。第二、水利项目牵头部门过多,权责和投入机制存在冲突。据基层同志反映,最多时有16个部门不同程度地涉及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第三,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建管失衡现象严重。农村水利基础薄弱,机电泵站等建筑物布局不合理、工程老化失修,以至效益衰减。此外,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第四,饮水安全等水资源问题突出,建立水资源管理机制迫在眉睫。泰州水资源主要依靠长江过境水资源,由于引江口门和内部河网还不完全配套,导致水资源不足,空间分布不均。此外,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第三产业迅速发展,部分生活、工业污水直接排入内河,造成水体污染,直接影响农村饮水安全和水生态与水环境。第五,基层服务体系脆弱,人才引进机制存在极大漏洞。第六,通南高沙土区水土流失严重,骨干河道部分淤积。
服务团建议:第一,科学制定农田水利规划,整合多方项目资金。农田水利建设务必要坚持“规划先行、先总体规划后局部规划再细部设计”的原则,避免国家财产的闲臵和浪费。加强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发改委、国土等多个部门合作与沟通,有效整合、统筹安排,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避免重复建设现象。第二,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积极吸收社会资金。一是争取中央、省、市的财政支持;二是争取如土地复垦项目、农业开发项目、弱筋小麦项目等支农项目上的资金,形成合力,缓解水利资金缺口的压力;三是要加大民间资本的投资力度,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引导农民和其他社会资金投入经营性水利工程。第三,健全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机制,立法保障农田水利设施。必须明确管理主体,实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对于不同性质的水利工程要确定不同的管理机制。要立法保障农田水利设臵的正常运行和后期管理,对农田水利的地位、作用、性质、投资体制、建设和管理体制、运行方式、各级政府和部门职责等做出明确规定,使得农田水利建设有法可依。第四,发展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对于目前存在的节水灌溉工程建后管理相对滞后,群众节水意识不强,农村土地条块承包不利于大中型灌溉设备等实际问题,可以采取加强宣传、研究新型的小型灌溉设备等途径加以解决,也可以借鉴根思乡连片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举措,实现高度机械化灌溉。第五,建设水利基层服务管理体系,发展农民用水者协会。
抄 报:教育部、水利部有关司局,流域机构、水利厅(局)及水利系统相关部门,江苏省有关部门
发 送:各党委、总支、直属党支部,各党支部
(印数200份)
贯彻一号文件精神
服务水利事业发展
河海大学“百团行动”简报
第 14 期
河海大学“百团行动”工作组
2011年4月15日
《光明日报》报道河海大学“百团行动”
编者按:4月14日,《光明日报》以《对症下药 补短板 促发展——河海大学“百团行动”调研基层水利》为题,对我校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组织开展“百团行动”服务基层水利建设进行报道。全文如下:
近日,河海大学组织的“百团行动”在基层水利界找问题搞调研,补短板促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
“百团行动”是河海大学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组织一百个左右由专家、学者及学生组成的专业团队为基层水利建设开展服务。截至目前,该校已先后派出两批共18个团队赴江苏各地市县考察调研。针对调研发现的基层水利建设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河海大学对症下药开出了良方。
针对基层水利工作人员编制普遍不足并整体技术水平偏低,人才不足导致工作不实的问题,河海大学提出: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优势对基层水利工作人员开展继续教育工作,采取短期培训班、工程硕士班、MPA等多种形式,帮助基层工作人员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与地方水利单位共建大学生培养基地,为地方水利发展培养和储备人才;在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中适当增加实践课时,鼓励有关专业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紧密结合工程实际问题开展研究,引导并鼓励毕业生到基层水利工作,同时探索定向培养的人
才培养方式,由水利企事业单位资助家庭困难学生求学,学生毕业以后到受资助单位服务。
针对基层水利建设重建轻管,缺乏统一规划和长效管理机制的问题,河海大学建议:鼓励专家、教授以借调或者挂职的形式与地方水利部门开展科研合作和技术交流,为当地水利规划、水利工程管理和水利信息化建设等提供技术服务;为水利建设投融资机制研究、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做好政策咨询;协助地方科学制定农田水利规划,立足长远,远近结合,城乡统筹,科学预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洪除涝、水环境改善、民生水利以及水利管理等方面的需求,建立农田水利工程数据库,有序对农田水利配套建筑物进行更新改造。
目前,河海大学已和调研的各个市县达成了人才培养合作意向,并参与了泰州等地“十二五”农田水利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工作。该校还将组织服务团赴全国其它地方基层水利单位开展调研服务。
抄 报:教育部、水利部有关司局,流域机构、水利厅(局)及水利系统相关部门,江苏省有关部门
发 送:各党委、总支、直属党支部,各党支部
(印数200份)
贯彻一号文件精神
服务水利事业发展
河海大学“百团行动”简报
第 15 期
河海大学“百团行动”工作组
2011年4月20日
培训基层水利领导干部
河海大学为淮安市水利发展再“加油”
4月19日,河海大学举办的淮安市水利系统领导干部培训班开班。淮安市水利局副局长姚丽鸣,河海大学党委副书记陈德奎出席开班仪式。
陈德奎副书记代表学校对淮安市水利系统领导、专家和学员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介绍了河海大学的办学历史、学科特色,以及我校实施服务基层水利建设的“百团行动”。陈德奎副书记指出,学校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依托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地为地方水利系统领导干部进行培训,也希望参加培训班的领导和专家一如既往地支持和关心学校发展。
姚丽鸣副局长对河海大学为办好本期培训班所做的大量工作表示衷心感谢,同时介绍了江苏省淮安市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江苏省一号文件精神和淮安市一号文件精神的规划和措施,要求学员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学习,严格纪律,勤于思考,勇于创新。
本次培训班为期3天,主要培训内容有《中央、省委一号文件解读》、《水景观与水文化》、《水利风景区的规划及创建》、《新世纪水利法规与行政执法》、《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战略思考》、《水利规划前期工作》、《水利工程建设的新技术、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等。
抄 报:教育部、水利部有关司局,流域机构、水利厅(局)及水利系统相关部门,江苏省有关部门
发 送:各党委、总支、直属支部,各单位
(印数240份)
贯彻一号文件精神
服务水利事业发展
河海大学“百团行动”简报
第 16 期
河海大学“百团行动”工作组
2011年4月25日
河海大学与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共话基层水利人才合作培养
近日,河海大学与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就基层水利人才的合作培养进行了座谈,并进行了河海大学函授站挂牌暨2011级函授新生的开班仪式。鞠平副校长参加座谈并为河海大学函授站揭牌。此次活动旨在深入推进“百团行动”,充分发挥学校优势,培养基层水利人才。
座谈会上,鞠平副校长介绍了河海大学的办学历史、学科特色,以及我校服务基层水利建设的“百团行动”。鞠平副校长指出,双方合作开展基层水利人才培养工作可以优势互补,一定能为灾区重建和四川水利的新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刘建明院长介绍了该学院的基本情况,以及“5.12”汶川地震期间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情况,希望与河海大学进行广泛合作,依托河海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更好地满足新形势下四川水利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本次函授新生近两百人,专业设臵紧密结合基层水利人才培养实际需求,包括水利水电工程、工程管理等四个专业,学制为两年半,河海大学将定期选派教师上门授课。
抄 报:教育部、水利部有关司局,流域机构、水利厅(局)及水利系统相关部门,江苏省有关部门
发 送:各党委、总支、直属支部,各单位
(印数240份)
贯彻一号文件精神
服务水利事业发展
河海大学“百团行动”简报
第 17 期
河海大学“百团行动”工作组
2011年4月29日
中国水利教育协会与河海大学召开 “百团行动”基层水利职工培训工作研讨会
近日,中国水利教育协会与河海大学联合举办的“百团行动”基层水利职工培训工作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水利教育协会会长周保志,水利部人事司副司长侯京民,人事司人才开发与培训处处长孙晶辉,河海大学副校长鞠平出席研讨会。会议由中国水利教育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彭建明主持。
周保志会长指出,开展基层水利职工培训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贯彻落实水利部 “十二五”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行动,希望此项培养方案在实施中不断完善,为基层水利人才培养多做贡献。
侯京民副司长对这项培训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并希望水利教育协会和河海大学在基层水利职工培训工作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鞠平副校长介绍了河海大学为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组织实施“百团行动”计划的情况,提出了基层水利职工培训工作的总体思路和主要内容,表示水利职工培训是“百团行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河海大学将创新培训机制、内容和方式,积极做好各项培训工作。
研讨会就中国水利教育协会和河海大学拟定的“开展基层水
利职工培训工作的初步方案”及“全国县市水利局长培训示范班培训方案”、“全国乡镇水利站长培训示范班方案”进行了讨论研究。
全国各地水利厅及水利院校有关负责人参加了研讨会。
抄 报:教育部、水利部有关司局,流域机构、水利厅(局)及水利系统相关部门,江苏省有关部门
发 送:各党委、总支、直属支部,各单位
(印数240份)
贯彻一号文件精神
服务水利事业发展
河海大学“百团行动”简报
第 18 期
河海大学“百团行动”工作组
2011年5月5日
“百团行动”无锡团把脉江阴水利发展
近日,河海大学“百团行动”无锡团调研考察了江阴市白屈港水利枢纽工程、周庄镇水利农机管理服务站、江港堤闸管理处、利港水厂、澄江污水处理厂等。针对问题,服务团与当地基层部门逐个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提出对策建议。
第一,关于防洪排涝。提高长江堤防工程建设标准;做好长江大堤的除险加固工程,规划新建通江水闸锡澄运河南、北节制闸,改造、拆建部分河闸,确保江港堤闸完好;全面开展重点圩区达标建设;继续开展市重点行洪河道的治理,增大泄洪能力。
第二,关于水资源。一是加强以水源地安全建设为重点的城乡供水保障措施,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合理设臵排污口。调整产业结构,实行清洁生产。加强饮用水源水质的监测。二是加快实施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三是推进以提高用水效率为重点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四是加强污水处理工程的建设。
第三,关于农田水利。在白屈港灌区继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等。重点实施现代农业果蔬区等高效农业节水工程,增加喷、滴灌的灌区面积。逐步推行农业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优化种植业结构;加快高效输配水工程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模式和节水农艺技术;提高养殖业节水效率。
第四,关于水环境与水生态。一是河道整治。通过护岸、截污、拓浚、引水、改造、清障、绿化美化等工程措施对部分河道进行整治。二是截污治污。以治污为本,切断进入河道、湖泊的污染源;整治两岸,疏浚底泥,消除内污染源;引清调水,增加
水体的纳污能力。三是水生态修复。加强两岸造树林;河坡植草坪、灌木;水边栽植物;水面养萍草,水下种水草,水里养鱼虾,水底爬螺蚌;曝氧放细菌。
第五,关于水系规划。通过工程措施沟通水系,使骨干河道基本成网,加大水体流速、提高水体自净能力。进一步制定调度方案,充分利用长江潮位,盘活桃花港、申港等西片区河道水系;完善由定波北闸、黄山港引水,改善城区水环境调度方案;依托长江潮差与白屈港提水泵站,盘活白屈港区域东部高片水系。
第六,关于水景观与水文化规划。根据江阴市水系特征、城市总体规划,现有的自然人文景观分布特征等,确定景观水系,规划景观湖泊,重点建设城区、沿江岸线、农村集中居住区的水景观,突出“临江一桥,群山环绕”自然格局为主的自然景观风貌的保护。
第七,关于水利社会服务。进一步理顺水事活动管理体制,对各水管单位分类定性。建立健全专职的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加强工程建设的验收及后评价管理环节。进一步明确水利工程产权、管理主体。规范水利工程管理各个技术环节;市镇级河道划定蓝线,管理范围明确划界。加强镇级水利服务体系建设,明确镇级水利站公益性职能。
第八,关于水管理信息化。整合现有的水利信息建设的各项成果,完善水利数据信息中心,建成防汛决策、灾害发布、调度指挥、水质监控现代化平台,以此进一步推进江阴市水利信息化建设。
第九,关于基层水利管理。从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三个方面对目前的人力资源进行梳理,立足长远解决事业编制的历史遗留问题。通过动态的人岗匹配及人力资源规划构建现代化的人才建设队伍,通过人才引进实现人才的良性流通机制。通过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与技术体系的协调发展构建现代化的人才保障体系,为江阴市水利现代化的实现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撑。
抄 报:教育部、水利部有关司局,流域机构、水利厅(局)及水利系统相关部门,江苏省有关部门
发 送:各党委、总支、直属支部,各单位
(印数240份)
贯彻一号文件精神
服务水利事业发展
河海大学“百团行动”简报
第 19 期
河海大学“百团行动”工作组
2011年5月9日
培训基层水利领导干部 促进“百团行动”走向深入
河海大学举办河北省水务(水利)局长培训班
5月5日,河北省水务(水利)局长培训班在河海大学开班。河北省水利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白顺江,河海大学副校长徐卫亚出席开班仪式。
徐卫亚副校长对河北省水利系统领导、专家和学员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学校的办学历史、学科特色,以及服务基层水利建设的“百团行动”。徐卫亚副校长指出,学校为落实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依托优质教育资源积极为全国水利系统领导干部进行培训,希望“百团行动”以此次培训为契机走进河北,为河北省水利事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也希望参加培训班的领导和专家一如既往地支持和关心学校发展。
白顺江副厅长对河海大学为办好本期培训班所做的大量工作表示衷心感谢,同时介绍了河北省水利厅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规划和措施,并要求学员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学习,严格纪律,勤于思考,勇于创新。
本次培训班为期3天,主要培训内容有《水利工程概论》、《水利工程项目管理》、《水利经济与社会发展》、《水、水资源、水利》、《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战略思考》、《水害治理》等。
抄 报:教育部、水利部有关司局,流域机构、水利厅(局)及水利系统相关部门,江苏省有关部门
发 送:各党委、总支、直属支部,各单位
(印数240份)
贯彻一号文件精神
服务水利事业发展
河海大学“百团行动”简报
第 20 期
河海大学“百团行动”工作组
2011年5月13日
“百团行动”连云港团寻求东海县水利发展对策
近日,河海大学“百团行动”连云港团调研东海县水利发展。根据东海地域分布情况,服务团分组对东海县的东线和西线实地调研,选择不同规模、不同条件的8个典型水务站进行实地深入调查,与水务站职工面对面拉家常,真实了解水务站基层职工问题和需求。
调研显示,目前东海县水利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顺,运行经费普遍紧张,职工收入较低,专业技术人员普遍缺乏,水政执法力度不够,管护职能弱化。针对这些问题,服务团从实际出发,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第一,从根本上改变管理机制。明确乡镇水利站公益性性质,将其作为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实行垂直领导,水务站经费拨款应充分研究实行财政拨款的可行性;实行事业单位差额拨款方式;除部分财政投入外,应该让水利站有更多创收机会;从省水利主管部门来讲,财政投入应向苏北地区和基层水利站倾斜。
第二,走资源整合的发展之路。一是优化空间布局,从实际出发,以效益为中心,以规划为指导,加强机构整合。二是推动资源共享,以县为单位,加强技术人员、机械设备的整合,做到
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通有无,积极参与各类工程项目投标,通过承接大量的工程,增加创收,来发展壮大水利站的经济。三是加强资金渠道整合,可以考虑从市县两级入手,自上而下地将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国土整治资金、扶贫资金、农林水专项资金等涉农资金整合使用,按水利总体规划布局,集中连片地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第三,提高职工素质,引进专业人才。一是加强职工培训,应改变一般的学历提升式的培训方式,把着眼点放在增强基层职工工作技能培训上。二是加强人才吸收引进,针对基层水利专业人员缺乏的实情,进一步研究制定政策措施,提高待遇,吸引、鼓励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基层水利站工作,逐步优化水利队伍人员结构和整体素质,逐步建立起一支技能型、管理型、服务型的基层水利职工队伍。根据苏北经济落后的现状和水利发展的需要,积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如参考目前“大学生村官模式”,实行“大学生水官”,选拔年轻大学生到基层工作2年,并积极搭建适宜基层水利人才成长发展的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不但使人才引得进,而且留得住。三是提高管理水平,对管理人员强制性培训,提高其管理水平。
抄 报:教育部、水利部有关司局,流域机构、水利厅(局)及水利系统相关部门,江苏省有关部门
发 送:各党委、总支、直属支部,各单位
(印数240份)
第五篇:水利事业现状及发展瓶颈分析报告
一、县水利事业现状
县,面积446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水量1403.1mm,辖13个乡(镇),166个村民委员会,3个社区,233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7.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9万人,占总人口的86.8%)。县境内主要河流有澜沧江水系的澜沧江,红河流域李仙江水系的川河、者干河等主干河流,各主干河流左右侧分出第一支流43条(径流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第二支流47条(径流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下),形成相对应的羽状水系分布,地表径流量31.53亿m3,地下径流量8.88亿m3。水能蕴藏量7.08万kw,目前只开发1.765万kw,水资源蕴藏丰富。
县水利水电工程基础薄弱,解放前农业生产经营粗放,且多为刀耕火种,人民生活十分困难。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大干农田水利建设,治山治水,兴修水利,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使县的水利水电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各类水利水电工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很大业绩。全县现有各类水利工程12177件,其中:水库21座(中型水库1座,小
(一)型水库9座,小
(二)型水库11座),坝塘58座,库塘蓄水能力达4226万m3;中型引水工程1件,小型引水渠5215件,累计总长7284公里,年供水量16070万m3;小水池和小水窖3649件,蓄水量7.459万m3;小型泵站3座;小型机电井8口;输水管道工程442件;小型河道治理工程29件;乡镇集中供水及农村人畜饮水工程2751件。组建用水户协会45个。这些水利工程为解决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活用水等方面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对县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县水利发展瓶颈分析
从目前情况看,县水利建设进展情况及“十一五”目标完成分析,全县水利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对解决农田灌溉,人畜饮水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效果,体现了各级政府对水利建设工作的重视和投入,反映了广大干部群众对水利建设的重要意义有了进一步认识,水利化程度得到了不断提高。但是,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县水利建设与全省全国和邻县相比,差距还很大,水利化程度还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要求,水利水电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通过分析,的水利要得到更快的发展,应主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水利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水利基础设施落后。县水资源丰富,但是全县已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利用率仅为25.6%,开发利用率低。其原因:一是争取得到上级水利建设资金投入少,二是由于我县为贫困县,对批准建设的项目,地方配套资金有限。
2、水利项目储备不足,项目前期工作投入力度有待加强。水利项目前期工作需要资金的支持,由于县级财政困难,对水利重点项目的前期规划、储备工作投入严重不足,造成重点水利项目储备量少,项目单一。
3、小型水利建设缺乏整体规划。由于小型水利资金投入不足,且建设单位、部门多,哪里种植,哪里安排水利,存在散、乱、小,所建水利也是局限在小水沟、小水管、小水池上,导致管理困难,投入成本大,效益低。
4、全县95.5%是山区,山高坡陡,居住分散,形成了工程数量多、工程量大、工程规模小、投资大、效益低的特点,缺少骨干水利工程,靠天吃饭现象突出;灌区由于缺水,推迟了栽种有利时间,影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5、投资渠道单一,投资力度跟不上水利建设速度。由于水利的公益性强,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率低,因而带来了投资渠道单一的特殊性,只靠国家财政投入,形成投资力度小的特点,一件水利工程建设五、六年,还不能发挥效益,水利建设速度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
6、工程设施老化,利用率低。我县好大一部分水利工程建设时间久远,采用投工投劳形式修建,工程建设标准低,经多年运行,维修、改造资金不足,形成了原有工程设施老化、病险问题突出,水利设施功能得不到正常发挥。
7、水利工程综合经营管理未形成制度,群众思想意识不高。现行的管理形式,无法实现以水养水,没有按社会主义市场规律进行工程管理,群众思想意识中还存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是政府部门的事,缺乏主人翁意识。工程老化严重,管理不善,渠道输水损失大,利用率低。有的工程无人管理,有的虽有管理人员,由于收费低或者无法收缴,养活不了管理人员,更谈不上工程的维修、改造。
三、建议和意见
1、加大预算外资金管理力度,在财政统筹的额度上能否减少或者不统筹,尽量发挥预算外资金在项目前期争取工作中的作用。
2、能否提高统筹后的预算外资金返回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