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现代社会情境下的景观设计审美转变的论文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新型的教学方法关系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挑战与新模式的背景下,要求现代教育要与当今技术相结合。但是,就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教学思想与教学技术还缺乏一套完善的培训理论,这就要求通过培训中学老师,提高老师的教学素养,促进老师的教学技术,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使得中学教育能够向着健康的方向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新课程改革。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培训中学教师;理论思考与探索
一、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为远程教育培训营造全新的学习环境
现代教育技术中的自主学习是现代远程教育的基本宗旨。通过发送设计好的多媒体课程软件,通过建立通信上的学习支持与服务实现现代远程教育。现代远程教育,能够让教学更加生动和自主,通过学习资料的共享与交互性的学习,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培训方式多样化。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培训,能够在教学中应用好多媒体教学软件,把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直观化,从多种角度和多个层次展现出知识内容,把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化,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把静止的文字变得生动化,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而且远程教育是结合了现代的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于一身,让学习理论得到综合的发展。远程教育的建立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也给老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源,真正实现新课改下的个性化与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现代的信息教育技术能够给现代远程教育提供更好的传播途径,提供更加先进的教育方法与教育技术。现代远程教育的传播途径主要是依靠多媒体与互联网展示出老师的教学思路与教学观点。比如说,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方式,是让学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通过离线方式也能够接受到学习资料,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在线学习能够及时让老师给答疑解惑,大大的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二、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没有准确的培训定位
在远程教育技术培训工作过程当中,过于强调理论的学习,把理论知识作为培训的重点内容,而没有把技术作为培训的着眼点。从而使得远程教育技术在各层次上出现问题,在现代远程教育培训的过程中,应该把理论知识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但是在现代的远程教育培训课程设置中,仅仅把技术培训内容罗列出来,并没有真正的实施技术培训,这就导致很多老师不能够科学合理的把远程教育应用在教学当中,不能够利用远程技术设计课程教学的软件,而是简单的把黑板板书变成电子板书,不能够用利用好多媒体与与网络技术来制作自己的教学课件。
(二)培训模式过于单一
在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当中,都是面对面的教老师,就类似于传统教育中老师让学生被迫的接受自己的教学方式,这种培训方式忽略了老师的自身感受和老师的知识背景,没有考虑到老师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师的群体特征,这种单一的培训模式,没有考虑到老师之间的个体差异,忽略了个性化培训的方式,大大的降低了培训的效率与质量。除此之外,这种单一的培训方式更是忽略了网络技术的优势,没有体现出远程教育培训的意义与技术特点。
(三)培训的内容没有针对性
在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当中,没有根据老师的实际情况与自身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参加培训的老师无论是在知识结构上,还是在专业发展上,又或是计算机技术水平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这种没有针对性的培训,往往会造成一部分老师吃不饱,而一部分老师消化不了的现象发生,不能够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不能够达到培训的目标要求,培训效果与预期结果不符合。
(四)没有健全培训考评激励机制
由于我国现代的远程教育培训还处于萌芽期,并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还处于一种随意、放纵的状态。主要是因为领导对现代远程教育培训不够重视,没有建立健全培训机构;没有合理的安排老师的培训时间,管理质量不够高;没有完善评价、考核和奖惩等激励机制,老师本身对培训没有主动性。这些原因使得现代远程教育培训技术没有真正落实起来,仅仅走了一个形式的过场。
三、针对现代远程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索
(一)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培训的政策支持
首先,应该在政策制度上给予现代远程教育培训一定的保障,使得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培训的对象是老师,因此老师在培训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对老师的教育技术水平与培训技术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很多学校在远程教育培训工作刚刚处于起步的状态,没有建立健全培训制度和激励体制,没有制定出相应的考核方法,对参加的培训人员没有制定政策上的束缚与激励的措施。因此,要想实现现代远程教育的真正价值,一定要制定和完善好老师的培训制度,通过鼓励老师学习现代远程教育培训,把培训技术应用在教学当中,从而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的质量。其次,要强化硬件软件的建设力度,给老师创造出现代远程教育培训技术的环境,让老师能够把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应用在教学当中,保障好教学的质量。学校应该对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加大投资,科学合理的配置好培训的资源,给培训营造出良好的硬件软件环境。通过加强对网络设备与安全软件的配置,给老师提供一个快速和安全的学习环境。与此同时,培训技术资源的建设一定要符合老师的教学需求,把优秀的课件资源制作成多个模板,每个模板细化到各个学科,让老师学会培训技术的同时,还能够培养老师的创造能力,让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模板,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资源,让培训更加的个性化与人性化。同时,还要引进先进的教学软件,开发新的教学软件,让老师真正把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应用在教学当中,在提高老师自身教学技术水平的同时,还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最后,要给老师营造出良好的培训环境,促进老师学习的积极性,能够真正把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应用在教学当中。一定要合理充分的给老师安排课程学习,让老师感受到现代远程教育的优越性,激发出老师参加培训的兴趣,让老师保持住学习的积极性。
(二)根据老师自身的教育技术水平,对老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第一,要保证教育内容的多样化,培训的内容要符合老师教育技术水平的知识结构、知识背景、从事的岗位和老师的年龄,根据不同学科老师的特点,选择好培训的内容,进行分模块的课程培训,满足不同学科老师的需求。除此之外,还要加大力度的培训老师开发多媒体课件,根据老师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中存在的问题,对培训进行科学而精心的指导;在利用课件对老师进行教学设置培训的时候,使用多媒体软件要适度,让老师能够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不要让老师觉得有了多媒体软件就不需要板书了,一定要科学科技的使用好共享的课件,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在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培训技术的时候,一定要让老师根据信息技术的特点,联系教学内容和方法,选择适合老师学科教学规律,完成教学目标,实现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培训的意义。第二,科学合理的安排好培训的时间,利用灵魂多样化的培训方法。因为中学老师的任务就是承担常规的教学,对教学进行改革,对课件进行设置等,因此,一定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法,赋予培训模式弹性化。要把现代远程教育优势与传统教学的优势相结合起来。除了采用集中面对面培训方法以外,还可以采用网络直播和培训资料网上共享等多种培训方法。对与老师在教学当中遇到的图像处理、课程整合和网页制作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在线解疑答惑,真正把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应用在教学当中,真正实现网络资源共享。与此同时,还应该给培训的老师交际一个专门的站,请专业的人员对老师进行培训,把全国各个地方的优秀资源应用在培训当中,给老师的学习提供便利的同时,还能够给老师提供实践与应用的机会,降低了培训的成本,提高了培训的效率与质量。
(三)把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培训的重心转移到信息素养的培养
为了保证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一定要对老师进行教育技术素养的培养,让老师在现代远程教育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运用好教育技术的理论思想与方法,把理论与实践想结合,通过这种培训方法,能够培养老师的信息素养。除此之外,还可以请相关的专家开展专题的讲座,让老师能够从更深层次上理解信息素养,从纵向和横向上对信息素养有更好的认识。但是,一定要注意开展讲座是为了让老师能够认识到信息素养的内涵,并不能够提高老师的信息素养,只有老师通过生活实际结合教学,亲身实践,通过对课程的讨论与点评,培养自身的信息素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对中学老师进行现代远程教育培训的过程中,一定要从改善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开始,加强老师自身的信息素养,真正让老师意识到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作用,发挥出现代远程教育的效果,提升教学的水平与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晓玲,杨改学.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趋势探讨[J].中国远程教育,2011,5.[2]谢新观.远程教育概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
第二篇:现代社会食品安全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摘要〕 食品安全问题举国关注,世界各国政府大多将食品安全视为国家公
共安全,并纷纷加大监管力度。2004 年 9 月 1 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 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决定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加强食品 安全工作。食品安全涉及多部门、多层面、多环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 当前来看,应尽快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统一协调、权责明晰的监管体 系;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完整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食品安 全风险评估评价体系;食品安全信用体系;食品安全信息监测、通报、发布的网 络体系; 中介及研究单位的推动体系等九大体系,促进食品安全水平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食品安全;体系建设;监管
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在我国国民经济 中,食品工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但是全球及我国接连不断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 事故却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也促使各国政府重新审视这一已上升 到国家公共安全高度的问题,各国纷纷加大了对本国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我国 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较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缓、问题较多,造成我国食品安全 问题屡禁不绝的重要原因还是在于我国食品安全缺乏完整的保障体系。我们认 为,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应当把在整体上建立我国食品安全的保障体 系作为食品安全工作重点和战略目标来实现。
一、基本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国务院于 1979 年 8 月 28 日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管理条例》(现已 失效),全国人大常委会于 1982 年 11 月 19 日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 生法(试行)》(现已失效),全国人大常委会于 1995 年 10 月 30 日发布了现 行有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以下简称“《食品卫生法》”),这 3 个法律规定从法律层面上相继构成了我国改革开放后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核心,对我国的食品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有些方面已经不能适应当今食品安全形势的发展 需要,作为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核心,《食品卫生法》对体系内其他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的指导作用也有所降低。主要原因包括: 第一,《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所调整的范围过于狭窄。《食品卫生法》第四 条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都必须遵守本法。” 从此条可以看出,《食品卫
生法》的“食品”概念是狭义的,并没有包括种植、养
1
殖、储存等环节中的食品以及与食品相关的食品添加剂、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的生 产、经营或者使用。第二,《食品卫生法》确定的执法主体职责与现实情况有所脱节。根据该法第三 条的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全国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有关 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食品卫生管理工作。”而 1998 年机构改革之后,我 国食品监管主要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安部、农业部、商务部、卫生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海关总署等多个部委共同按 职能分段监管,已形成了食品安全多部门的监管体制。第三,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内容比较单薄,对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所导致的食品 安全的新情况、新问题大多尚未涉及。和经济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法规相比,我 国缺少一系列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制度。例如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食品安全 风险评价制度、食品安全信用制度以及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制度等。同时,我国食 品安全法律体系对“食品安全”等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尚未有明确的法律定义。
第四,现行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中尚欠缺对食品安全监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管 职责的落实和失职责任的追究机制。综上,在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过程中,应当首先抓紧组织修订《食品卫 生法》。我们认为,食品卫生仅是食品安全问题中的一部分,无论是从法律的名 称还是从法律本身的内容考虑,食品安全法律体系都应围绕“食品安全”这一核心 加以建设。法律的尊严是执行出来的,而不是制定出来的。无论多严密、多完善的法律,还 必须经由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正确施行,才能真正发挥其保障食品安全的强大规 范作用。如果行政执法部门不严格执法或者出于各种原因错误地理解和适用了食 品安全法律法规,那么就算这些法律法规再完善,也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在现 今的食品安全监管中,执法不力的问题不容回避。
二、建立和完善统一协调、权责明晰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我国现今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在延续历史做法的同时,更要向管理体制卓有成效 的国家学习,使监管体制相对协调集中,逐渐开创我国科学、协调的食品安全监 管新模式。第一,可以考虑在现行的部际食品安全联席协调会议的管理架构上有 所突破,如成立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以统一协调、管理涉及国家食品安全的 相关部门,彻底改变目前相关行政部门各自为政、协调不力、重复管理、执法软 弱的局面。第二,进一步探索多种管理模式,将对品
品种的管理和“划段”管理结合 起来,对能够集中的管理链条和跨度不太大的品种可由一、二部门管理起来。对 于需要“划段”的管理,要明确边界和衔接的方式方法,特别是信息的沟通和共享,职能上尽可能避免交叉。
三、建立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体系 目前,我国在对食品的安全监管中尚未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制 度。食品安全方面的应急管理过程由三阶段(事故发生前、发生中和发生后)
2
组成,在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建立相应的应急管理机制。应急管理机制的建立应 当围绕 5 个主要环节进行:应急信息收集、应急预防准备、应急演习、损害控制 处理以及事后恢复。因此,需要建立应急计划系统、应急训练系统、应急感应系 统、应急指挥中心(包括决策者与智囊、应急处理小组和应急处理专家)、应急 监测系统和应急资源管理系统。建立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因此,国家在建立食品安全应急机制的同时,应抓紧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 应急机制各部门及其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对主观上故意瞒报、不作为、隐瞒信息 等行为,都必须追究法律责任。
三、建立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体系 目前,我国在对食品的安全监管中尚未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制 度。从现实来看,一旦发生了食品安全事故,往往是监管部门事后仓促应对,相 关部门匆匆召开联席会议,确定彼此的职责、工作分工和工作步骤。这种事后的 应急处理方式已经不能及时控制原因日趋复杂的食品安全事故,也不能满足公众 对政府高效处理此等事故的期望,更可能发生部门之间的互相推诿以及信息沟通 的迟缓与不力。建立并不断完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不仅有助于上述问题的 解决,还可以加强食品安全执法部门的队伍建设。食品安全方面的应急管理过程由三阶段(事故发生前、发生中和发生后)组成,在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建立相应的应急管理机制。应急管理机制的建立应当围绕 5 个主要环节进行:应急信息收集、应急预防准备、应急演习、损害控制处理以 及事后恢复。因此,需要建立应急计划系统、应急训练系统、应急感应系统、应 急指挥中心(包括决策者与智囊、应急处理小组和应急处理专家)、应急监测系 统和应急资源管理系统。事故发生前的管理活动要努力将事故化解在爆发前。事 故发生中的管理活动要注意将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事故发生后的管理活动重 在恢复原状,汲取教训。目前,北京、安徽、淮南、沈阳等地纷纷出台了或即将 出台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应急预案。不可
第三篇:现代日本社会论文
《现代日本社会》论文
《现代日本社会》论文
我眼中的日本
学
姓名:
我眼中的日本
在这个写满离别的季节,又迎来了期末考试,或许应该高兴或者是庆幸下终于可以结束忙碌的学习,好好放松下了。可是,那也意味着这学期所有的课程都结束了,包括我最喜欢的《现代日本社会》这门选修课也结束了。
借着这个机会,我就谈谈我对日本的认识以及日本留给我的印象吧。
日本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的就是他们的礼仪。日本以“礼仪之邦”著称,平时见面都会相互鞠躬;初次见面会互换名片;日本人到朋友家里做客都会提前打电话约定时间等等。
这样的礼节,不仅体现了对人的尊敬;更充分的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和修养。
讲到礼节当然不得不提及“跪礼”,跪礼主要有六大类:立礼、正座、座礼、跪座、跪行、膝行。日本人几乎是唯一将跪这一古礼延续到现在的民族。在平时看日剧时就可以发现,日本的女子在练习茶道时就会行跪礼,整个过程基本都是跪着进行的。此外,几个人一起围着桌子交谈时也都是跪着的。
特别是日本女性对跪礼讲究更多。现在的日本,也是只有男人才能盘腿坐,只要是在和式的房间,女人就只能是跪姿,不能盘腿坐的。因此,日本女人回传很长的裙子来遮住她们因经常行跪礼而变粗的小腿。
由此又可以看出另一个日本现状:男尊女卑。
有句流行语:“有女不嫁日本郎”,日本女人结婚后基本都辞去工作在家相夫教子,日本男人从不进厨房,生活诸事都要女人服侍。衡量一个女人是否好太太的日本标准,主要是看她能否把男人服侍得舒服,能否把孩子看好。
日本职业女性在单位升迁机会极微,她们充作花瓶的意义甚至超过了其业务活动本身。所以,日本女人的青春美貌比别国同性更为重要,而她们为此所付出的代价,也不是旁人容易理解的。
另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日本人的素质。
在今年三月份的日本大地震中,大街上市民在谈起地震时显得很平静,没有我们想象的惊慌失措与泪水涟涟,街道上,商场中程序井然,一切都正常进行。
日本人有着很好的心理素质,这与日本人的挫折教育是息息相关的,日本的小孩儿从小就会接受防震教育,以至于地震时孩子们都镇定自若,井然有序的做着防护措施。
我不仅想起了汶川大地震时人们的孤助,一批批心理医生对灾民的心理疏导。在同情受害者时也不由在思考:我们欠缺什么?我们欠缺的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教育,一种应对自然灾害所应具备的防挫能力。
由于地铁被破坏,不能运行,很多在东京市区工作而住在郊区的上班族和其他的路人被困在地铁外的走廊里,他们都沿着楼梯道的两边坐着休息,中间很明显的空出一条道供其他人行走。
日本居民在丢垃圾的时候会把垃圾分类装在回收站,而不是随意丢在垃圾车上,日本的超市里装蔬菜的塑料盒也是由家庭主妇在下一
次买菜的时候带到超市门口的固定回收处而再次回收利用的。
之所以对这些现状如此印象深刻,主要是看到中国社会的现状。倘若是中国人,肯定不会规规矩矩的坐在过道的两边还空出一条路,他们肯定会躺着或者侧卧着,总之是怎样舒服怎样来。而对于生活垃圾,素质稍微高一点的人会丢进垃圾桶里,至于垃圾的分类,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基本没想过。众所周知,中国的超市里蔬菜也是用塑料盘装的,可是你有在哪个超市门口看见回收塑料盘的地方吗?
试想,中国有十三亿人口,三亿左右的家庭,每个家庭都将垃圾分类丢弃,可回收的回收,能利用的再利用,这不仅是给自己节省了经济开支,更给国家和整个社会节省了能源。
日本一个小小的岛国只有1.3亿的人口,却能在世界上以资本主义强国立足,除了日本的地理优势,拥有相当丰富的能源外,日本的国民素质以及日本的统治阶级考虑问题的方式都是不容忽视的。
在看《岩松看日本》时,了解到,日本几大销量上千万的报纸每天都会关注中国及其他国家的动静,在日本人的眼里,其他国家都是一面镜子,他们能从这面镜子里看见自己的不足和对方的优点,取长补短。他们时刻警惕着,因此,日本的发展有着不可阻挡的趋势。
话题扯远了,再回归到我对日本的了解吧。上学期的时候,我在山木培训报了日语初级学习班,准备从学习这个民族的语言开始,更深入的了解日本。
这样,了解到日本的汉字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很多字都是汉字,只是他们重新注了音,而日本的茶道及书道也都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这足以说明日本是一个特别善于学习的民族。
十几节的《日本现代社会》课,我不仅了解到日本的社会是多么人性,多么井然有序;更看到了中国与日本的差距,从一个小的家庭,到社区再到社会,差距不是一点点。
很早就惊异于为何中国会在三十年代被一个小小的岛国欺负,而80年后,中国仍然在和日本纠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能让如此的庞然大国手脚无措?现在,开始懂了,或许不是那么深刻,我贫乏的词汇量根本不足以形容我对中国之于日本的真正差距,当然不排除一系列的政治因素。
可是,对于我,一个中国的大学生,既然看到了这种差距,就应该有所行动,而不是做个言论主义者,仅仅在那儿义愤填膺,对自己的现状却乐得满足。
差距让我有了奋斗的动力,然而整个中国只有偶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全民及领导者看到了这种差距而去努力奋斗,中国的未来才不堪忧!
第四篇: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论文
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人文教育功能和内蕴丰厚的艺术魅力是学生精神生活、情感培养和智力发展的动力。可以说,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审美教育。
从高中学段来看,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过程是有阶段性的。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从高一至高三时间意义的阶段;二是指从审美感知力到理性思维及创造力的审美能力本身演进的阶段。本文要探讨的阶段既不单指时间意义的阶段,也不单指审美能力本身演进的阶段,而是二者的有机融合。这绝非是将二者生拉硬扯在一起,因为已在全国展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新教材突出了审美观照下的人文精神陶冶,把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有机整合在教材中,其注重选文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的特点,从整体安排的隐性序列上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可能。
新教材高中一年级安排的是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揣摩语言、筛选信息等阅读基本能力培养;二年级安排的是文学作品鉴赏;三年级安排的是研讨、评析。其中,不但显示出阅读能力层级的提高,而且也隐含着从审美感知力到审美想象力到审美创造力的审美能力发展的阶段。在新教材中,每年级段阅读能力层级的训练和审美能力层级的培养是吻合的,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去规划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过程。
(一)突出审美感知力培养的高一阶段
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由少年期进入青年期,其心理趋向是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高一正是这样一个过渡衔接的阶段。在语文学习上,大纲要求学生把握内容,既要消化课文中所涉及的知识,还要变作者的认识为自己的认识。这就需要学生学会从整体上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从木见林、窥斑见豹。从教材而言,高一新教材“与高
二、高三相对有别,既注意与初中衔接,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又为高二的文学鉴赏教学打下一定的基础”。[1]此时,要变初中阶段较为浅显文章的学习为对内涵丰富作品的领悟,思维也由浅入深,这就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审美对象和更深入的审美活动,并对其感性认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感性认识的发生离不开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学生首先要对课文中意象的色彩、形态、声音、节奏等单个属性产生感觉。有了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基础,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感官形成这些感受,而对意象的认识有赖于在头脑中将其单个属性整合为统一体,才能整体把握意象。这种由单个到整体的变化,就是由审美感觉上升到审美知觉,我们称之为审美感知。
高一阶段,应利用新教材与初中衔接的优势及现代和古代散文为主体的教材资源,着力于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重点放在体味文章意义、意境和情味上,逐步优化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同时强调意象各特点间的内在联系,要求学生整体地体味意象,领悟贯通整体的内在血脉,从而深入其中,舍形得神吸收精髓。让学生在课内学得整体感知的方法、习得整体感知的能力,并通过阅读教学反复印证和提高,不断扩大和充实,能自己感受文章的妙处。在起始阶段就要强调胸中有全文,根据这一整体的直觉感受,再对文章精要部分作深入探讨。只有在高一突出了审美感知力的培养,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揣测、琢磨,才会在头脑中储存下大量的表象;感性认识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积累了初步的审美经验,学生才会具有审美想象的原料,才能在审美想象的工厂中加工生产出五彩缤纷的精神产品,并为高二的文学作品鉴赏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突出审美能力培养的高二阶段
高中三年,高二是承前启后的阶段,既是把审美感受引向深入,又是为理性思维及审美创造力的培养做好铺垫,加强审美想象力成为高二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
高二是在高一基础上的提高。学生通过一年的语文学习,“日常性情感逐渐发展为审美性情感,他们能对作品所隐含的情感和意味在审美感受中达到直觉性的把握。”[2]在全面感知课文内容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拓展、丰富意象的需要。从教材方面看,以现当代中国文学作品为主,兼顾传统戏曲和影视文学,选读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主要时期的代表作家、作品,这些全部都是文学作品,而且以诗歌、散文、小说为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个模糊性、多义性的集合体,且大都十分讲究含蓄,常常是纸短意长写而不满,或弦外有音、或思想深刻,在行文中形成了若干空白和契入点,极具有限中富含无限的艺术效果。这就为集中进行审美想象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性和必然性。审美想象是审美反映的枢纽,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巧妙联系同一作者的类似作品去强化感受,适当用某作家的作品来补充另一作家的作品,自觉而自然地融入自身的见闻感受,甚至是跨时空的、跳跃性地重组积累的意象以帮助学生探幽发微,形神兼备地领会作品的意象及深层意蕴。随着审美想象的丰富,学生在学习中潜在的创造思维逐渐上升到意识表层,加之审美想象本身就是一种对作品的再创造,这就使学生在审美教育中培养理性思维及审美创造力成为水到渠成的一步。
(三)突出理性思维及审美创造力培养的高三阶段
随着知识面的拓宽和基础的扎实,高三学生的思维具有了充分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内省性,其辩证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日趋成熟,智能发展上出体现出渐次向以抽象思维能力发展为主的方向。而且,在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想象的共同作用下,学生对作品的深入认识达到了审美理解,逐步能从美学的意义上去体味和认识作品。学生作为鉴赏的主体越来越需要把握作品的精髓、需要赋予对象以不落俗套的内涵。如果缺乏一种深层的抽象思考的自觉性,就无法满足这一需要。换言之,没有学生理性思维的注入,作品还只是独立于学生以外的事物,对作品的理解和诠释便无从实现。学生越来越呼唤评价性阅读。
还应看到,高三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最后阶段,发展学生理性思维能力、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是教学的终点目标。大纲规定的各项任务要在高三结束时最终完成。而理性思维及审美创造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既要钻进去,又要跳出来,不但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还有利于弥补高
一、高二阅读教学的不足,使学生无论是升学深造,还是就业,都能具备必要的认识事物的能力和独立评价事物的能力去满足日后的学习和工作需要。
高三的教材“是比较阅读,简明了解中国和外国文学的一般情况,初步具有对外国文学的鉴别能力”。[3]其中三分之二是文学作品,其他以文学评论、论文为主,要在高二的基础上着重培养研讨、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较高层次的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教材的特征和任务非常适宜突出理性思维及创造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必然表现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有机结合。创设情境、激发想象、鉴赏评价的同时启发了思维,学生在感性基础上得到了理性的提炼,并不断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尽力捕捉新鲜而独特的情思,于一连串原储存表象的分解与重组中创造出新的意象。虽不如原文意象丰富,却可能生发出新的认识。学生也正是在这样的精神活动中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获得了审美的愉悦。逐渐地,作品里、意象中蕴涵着的美渗透到了学生的心中,净化了他们的心灵,提升了他们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刘真福:《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语文)〉第二册说明》,《语文教学通讯》2001年第2期,第7页。
[2]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语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68页。
[3]庄文中:《新课程、新教材有怎样的新面貌》,《语文教学通讯》1996年第6期,第3页。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现代社会论文
信息技术与现代社会
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因为信息技术使用的目的、范围、层次不同,人们对信息技术的定义也有不同的表述。人类社会生活的改变,最终是由社会生产力所决定,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作用日益凸现,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体系中的前导要素,它所引发的社会信息化则将迅速改变社会的面貌、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信息就其含义而言,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信息本身所表达的意义,即信息的内容;二是传递信息的工具,即信息载体。信息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的生产和应用两个方面。信息技术的生产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产业,包括计算机软硬件、电信设备、微电子生产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则是体现在信息技术的扩散上,包括信息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等。在信息技术系统中,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可称为信息技术的核心。它们的发展进程体现了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信息技术所引发的社会信息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社会的形态、经济增长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的发展,其在现代生活,工业生产,服务产业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从电子邮件到电视会议,从网络传真到网络电话、从网上浏览至购物等等丰富多彩的服务,不仅方便了消费者,为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有利的机会,而且带动了同信息技术有关的一批新兴服务业的发展。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经济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彻底改变传统工业的面貌,信息技术进入消费领域,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加速了社会信息化的进程;因特网的兴起,更是空前地加速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渗透,掀起了全球的信息化热潮。
电子商务作为新兴的网络产业,近年来热度持续上升,形成了庞大的电子消费市场。电子商务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实现整个商务过程中的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电子商务是指利用互联网为工具,使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的各种商业和贸易活动。广义而言,电子商务还包括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各种内部业务的电子化。电子商务可被看作是一种现代化的商业和行政作业方法,这种方法通过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服务传递速度,满足政府组织、厂商和消费者的降低成本的需求,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加快信息交流以支持决策。电子商务可以包括通过电子方式进行的各项社会活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充实和扩展,并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开拓出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将使电子商务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信息世界的核心,也是网络应用的发展方向,令其具有无法预测的增长前景。电子商务还将构筑二十一世纪新型的经济贸易框架。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对于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人类知识得以迅速传播、积累、分析、组合和存储、再现,等等。从而给人们以更多的手段来利用、获取并再次开发知识,因而知识的增长速度在信息时代极为迅猛,形成“知识爆炸”。这也对现代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社会中,随着电子技术、通讯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的高速发展,大量的电子教育传播媒体被开发和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这为学生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机遇。特别是以多媒体计算机为代表的新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将存储记忆、高速运算、逻辑判断、自动运行的功能和信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集于一体,利用图形交互界面、窗口交互操作、触摸屏技术,使人机交互能力大大提高。以因特网为标志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更充实了教育的内容,使教育信息具有即时性、多样性、视听双重性,使教育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促进了教育内容的信息化,实现了教育传播手段的现代化、传播信息的多样化以及传播过程的自动化。信息技术大大推动了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对新时代下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不可缺少的工具。互联网拥有的600多个大型图书馆、400多个文献库和100万个信息源,成为科研人员可以随时进入并从中获取最新科技动态的信息宝库,大大节约查阅文献的时间和费用;互联网上信息传递的快捷性和交互性,使身处世界任何地方的研究者都可以成为研究伙伴,在网上进行实时讨论、协同研究,甚至使用网上的主机和软件资源,来完成自己的研究工作。信息网络为各种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大量的信息通过网络渗入到社会各个角落,成为当今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电子出版以光盘、磁盘和网络出版等多种形式,打破了以往信息媒体纸介质一统天下的局面。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交互式界面的采用为文化、艺术、科技的普及开辟了广阔前景。网络等新型信息介质、为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传播,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提供了崭新的可能性。网络改变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就必然会对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一种新的适应网络时代和信息经济的先进文化将逐渐形成。
现代社会,信息产业已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信息技术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劳动力结构正出现巨变,信息技术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各个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类将步入信息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