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法律援助制度

时间:2022-04-07 16:17: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相关的《浅谈​法律援助制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法律援助制度》。

第一篇:浅谈​法律援助制度

浅谈法律援助制度

摘要:我国律师为法律援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律师与法律援助制度仍不相协调并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该提高综合国力以提高对法律援助的财政投入、转换观念以提高社会各界对于法律援助制度的认识,还应该建立法律援助公职律师制度。

关键词:律师 法律援助 公职律师 经费 政府责任

一、我国目前律师法律援助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援助律师资源与法律援助需求之间的缺口过大

我国正处在法律援助制度的初期,缺乏法律援助经验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对律师、经费的需求量到底有多大,法律援助对象到底有多少,也没有权威性的统计。弄清楚实际情况,对今后法律援助的发展方向具有指导性作用。就目前情况所作的预测和统计表明,我国每年大约有38.7万件法律援助案件需要办理。这些案件涉及的城市贫困人口有2000万,农村贫困人口有6500万,共8500万。如果按贫困人口中千分之一的人需要法律援助计算,则每年有8.5万件法律援助案件。根据共青团中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0~14周岁的未成年人有3亿多,按万分之一的人需要法律援助计算,每年有3万多件另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调查结果,我国残疾人6OOO万,按千分之三的人需要法律援助计算,每年需要法律援助的案件有18万件。另外据《1999年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到1998年底我国约有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9240万,按千分之一的人需要法律援助计算,有9.2万多件。根据《律师法》规定,每名执业律师每年应承办1—-3件法律援助案件。即便按最高规定每人每年办理3件计算,全国总共l2万律师全部履职的话,一年也只能办理36万件,而实际上,这只是一个理想状态。按我国的现状来讲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有众多的法律援助需求者,特别随着法律援助制度的实施和普法宣传的深入,广大群众尤其是社会特殊群体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法律援助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能够用于法律援助的律师资源有限,各地法律援助部门也只能量力而行,受理的法律援助案件仅局限于刑事指定辩护案件以及经济特别困难的当事人寻求法律帮助的案件,其他许多依法可以获得法律援助的事项,我国的法律援助还不能予以满足。

(二)法律援助经费的严重不足

如前所述,我国有大量的贫弱群体需要法律援助,但援助律师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为了追求公正,保障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宗旨的实现,需要大量的经费来充实办案主体的各项支出。按照司法部的规定,法律援助资金主要源于财政拨款,以及律师、基层法律服务机构业务收费中一定比例的提成和专门的社会捐赠。从这一点看,法律援助的经费由政府投入占主要比例。但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总体偏低,政府的财政拨款不可能完全满足法律援助的需求。因此,经费不足会严重制约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发展,也必将影响律师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积极性。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律师作为一种职业即以律师作为职业的人需要得到与其劳动相适应的报酬来维持自己的生活,相反的如果律师在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后得不到相适应的报酬那么大部分的律师对于法律援助案件的办理就不会尽职尽责,这必然会导致需要法律援助者得不到很好的帮助更严重的会导致法律有失公平性。

(三)人们在认识上对法律援助制度存在不少误区

按照《法律援助条例》第3条的规定,法律援助是政府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为法律援助提供财政支持。但在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人理解法律援助是律师的义务。形成这种错误认识的主要原因有两点1.在法律援助初期律师曾被强制地规定应当免费提供法律援助服务。2.律师在我国乃至国际社会一直是实施法律援助的主体力量,是法律援助的第一线。由此容易使不少人产生认识上的误区,即认为法律援助是律师的当然义务,而不是政府的责任。在我国这种错误的认识是比较深的,错误的认识不仅存在社会公众之中还存在于社会立法者和社会管理者之中。具体的表现有两点,首先,从法律法规本身而言,《法律援助条例》尽管明确规定“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但对政府责任的具体内容没有明确的规定。相反,条例对律师方面的要求既具体又严格,即“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和地方律师协会应当按照律师协会章程对依据本条例实施的法律援助工作予以协助”,“律师应当依照律师法和本条例的规定履行法律援助义务”。其次,法规的相关规定都把重心集中在律师身上,容易使人认为法律援助是律师的义务和责任,属“必须行为”的范畴。主要表现在有些新闻媒体在宣传《法律援助条例》时,重心几乎都是放在如果“律师事务所拒绝接受法律援助案件将受到警告、责令改正直至勒令停业整顿”这一类的问题上。作为传播媒体做这样的报道没有给社会公众一个客观的认识容易使社会公共产生片面的理解。不论这种错误的认识是怎样形成的都不利于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的发展,都必须及时纠正。

二、对完善我国律师法律援助制度的相关思考

基于以上分析我国律师法律援助中存在的问题下面做具体的解决。首先我们应该明确法律援助的概念,法律援助是指由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法律服务机构及法律服务人员,为经济困难或者特殊案件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并减免法律服务费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度。其特点有五点1.法律援助行是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实施。它体现了国家和政府对公民应尽的义务。2.法律援助是法律化制度化的行为,是国家社会保障制度重要组成部分。3.法律援助对象是残疾、弱者,或者经人民法院指定的特殊对象。4.法律援助对受援者减免法律服务费,法院对受援对象减免案件受理费及其他的诉讼费用。

(一)我国法律援助组成人员的思考及建立公职律师

对于解决我国法律援助之中律师资源不足的问题,应该扩大法律援助实施主体的范围,这样以来对于供需矛盾的缓解具有极其现实的意义。笔者认为,我国法律援助实施主体除律师外还可以包括实习律师、退休法律工作者等人力资源并且将一切有志于从事法律援助的法律专业人才都纳入到法律援助事业中来。具体的做法如下:1.对于具有律师资格,本身就是注册律师的,应采取积极措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能够更好地利用自身条件,提供所有形式的法律援助,并以诉讼代理和刑事辩护为主。2.对于获得律师资格但未取得执业证的实习律师,则要求其在一年的实习期限内,必须专门从事一定量的法律援助业务。由于我国《律师法》已规定诉讼代理、辩护业务只能由律师进行,为与其保持一致性,可规定实习律师从事法律援助业务的范围为非诉讼代理和咨询、代书业务。3.充分利用退休法律工作者和法学院校师生等法学资源,引导和帮助他们建立非营利性的法律援助工作机构,提供无偿的法律援助。退休法律工作者虽然已经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但却拥有着丰富的法律工作经验,可以组织其中自身条件较好又愿意从事法律援助事务的人员开展一定范围内的法律援助事务,不仅可以使其老有所为,而且有助于满足更多人获得法律援助的需要。

同时我国应建立专职律师模式,或称公职律师模式。作为法律援助起源地的英国采用的就是公职律师制度,同时具有几百年法律援助历史的加拿大、荷兰、丹麦等国家也都采用了公职律师制度,实践证明这一制度可以切实的保证需要法律援助者可以得到免费的帮助,保证法律的公平公正性。所谓公职律师模式是指由政府拨款,并通过政府法律援助机构中专门从事法律援助工作的专职律师来进行法律援助。公职律师作为专门从事法律援助服务的人员,是承担法律援助法定义务的律师,不得拒绝合格当事人的法律援助要求,而当事人原则上也没有选择律师的权利。这样以来法律援助律师作为国家的公职人员在实施法律援助时就可以全身心的投入,不必担心自己的劳动得不到相应的报酬,有了国家政府的经济支持就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同时对于需要法律援助者来说其合法权利就可以在公职律师的全力帮助下得到最好的保护。

(二)关于法律援助经费问题解决的思考

必要的经费是法律援助制度存在的物质保障。没有足够的经费投入,法律援助就有可能成为一句空话。对于法律援助经费的问题作为法律援助起源地的英国为了保障贫弱群体获得平等的司法人权,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前,国家对于法律援助经费一直采取上不封顶的开放式预算。在美国每年为法律援助拨款4亿美元。此外,美国许多的州对受援者收取从5美元到75美元不等的法律援助申请费用。更需要注意的是南非与我国同为发展中国家,其整体法治化发展水平比我国低,法律“盲点”也较多,其总人口为4200万,但议会2001年就确定的中央法律援助预算达到3.12亿兰特,相当于人均折合约1美元。而我国法律援助的经费和以上几个国家相比差距是很明显的。解决这一问题要从我国的现状为基点,不能单纯地依靠政府投入,必须完备机制,加大宣传,多方位、多渠道地筹措资金。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广大公民对法律援助的需求。笔者认为可以依靠以下几种渠道:1.财政拨款。这是借鉴英国的法律援助经费制度。是占主导地位的基金模式,各地方政府要加大法律援助资金的投入力度,不能仅依靠中央财政的拨款。必须保证各级政府将法律援助资金列入到财政预算之中,每年按时按量拨款,而且该经费不必经过申报审批程序,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可以成立专门小组或派专人监督,保证专款专用。中央财政拨款应更多地用来缩小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地方政府拨付援助经费上的差距,从而使不同地区的公民享受一定程度上的平等待遇。2.社会捐赠。法律援助既是一种国家行为,也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应该成立法律援助基金会专门负责募集、管理和计划使用国内外包括单位、团体、个人的捐赠,并通过开展公益活动,如义卖、晚会义演、社会募捐等方式筹集辅助法律援助事业。3.被援助人赞助。这是借鉴美国的法律援助经费的制度,即要求被援助的民商事案件的当事人,在诉讼结束之后,从自己胜诉所取得的资金总额中拿出一定比例作为支持国家法律援助事业发展的赞助金,或是对受援者收取少量的法律援助申请费。这样以来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解决法律援助经费短缺的现状。

(三)应转变法律援助的观念和认识

法律援助是国家的责任,并不是其他个体或律师的责任。法律援助的国家责任并不是法律赋予的,而是源于国家的自然属性,然后由法律得以确认的;公民的受法律援助权也是基于基本的人权而派生的权利,由法律得以确认;同样,律师的法律援助义务源于其职业属性和职业功能,非律师本来的义务,律师只是具体法律援助案件的承办人、参与人之一,律师所担负的是其在执业过程中应当履行的法律设定的法律援助服务义务,与国家的法律援助机构设置、资金提供、程序标准设定等责任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区分,并且既然国家设立法律援助制度,国家自然就应当承担法律援助义务,而履行这个义务的责任就应当是国家的责任、政府的责任。同时还应该要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进一步宣传《法律援助条例》。宣传工作要做到,不仅要让困难群众知道,也要让其他群众知道什么是法律援助,并努力营造人人关心、支持法律援助的社会氛围。首先,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栏等进行广泛宣传,同时要深入农村、社区,广泛宣传法律援助的范围、内容、办事程序等,告知什么样的事具备什么条件可以申请援助,如何申请。并印制相关的资料予以分发,方便群众了解和掌握。其次,要通过已办的典型案件进行宣传,引导需要法律援助的群众走法律解决途径,疏导矛盾、维护稳定。再次,要把法律援助工作的宣传与普法、法律进社区和民主法治村建设相结合,利用对农村、社区干部的培训之机,宣传法律援助工作。

(四)加快发展,不断提高社会弱势群体文化水平、法制观念

法律援助的主要对象是在农村生活比较贫困的群众和一些社会特殊群体,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弱者原本不是弱者,但在各种主客观因素作用下,才使他们成为弱势群体,如文化水平低、科技本领弱和法制观念淡薄。特别是由于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不知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不知国家鼓励什么,限制什么,一切都是凭感情用事,无法用理性的眼光来判断,于是出现大批“文盲”、“法盲”和“流氓”(违法犯罪),更谈不上如何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加快发展,特别是发展自己成为核心问题,也只有这样,让弱者不再是弱者,才是治本之策。这也是从根本上解决法律援助的方法之一。

三、结语

法律援助制度从最初公民个人、社会团体自发的慈善行为发展为国家行为,其内容从最初的刑事诉讼扩大到了民事诉讼,从为穷人服务扩大到为中产阶级服务。这是法律援助的必然发展趋势。国家作为法律援助责任主体,有义务保证所有需要援助的公民都能得到援助,充分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原则。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应该不断的完善健全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使法律援助真正可以起到保证法律公平公正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许建丽、牟逍媛.《法律诊所教育和中国法律援助制度》

【2】 沈颖.《法律援助需要援助》

【3】 严军兴.《政府律师制度研究》 北京群众出版社,2002.

【4】 李本森.《中国律师业发展问题研究》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5】 陈光中、[加]丹尼尔·普瑞方廷主.《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与中国刑事法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6】 《法律援助条例》2003年9月1日

第二篇:法律援助制度

司法鉴定法律援助制度

为了保障社会弱势群体获得必要的法律服务,促进和规范司法鉴定援助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一、司法鉴定援助范围

1.残疾人、老年人、妇女、儿童因不法侵害或意外伤害需司法鉴定维护合法权益的,可以向司法鉴定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2.低收入人群、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因不法伤害或因工致残需司法鉴定的,可以向司法鉴定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3.因见义勇为行为需司法鉴定主张民事权益的,可以向司法鉴定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4.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可以向司法鉴定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二、代为提出申请的范围

5.申请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提出申诉。

6.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与其法定代理人之间发生诉讼需要法律援助的,由与该争议事项无利害关系的其他法定代理人代为提出申请。

三、公民申诉援助应提交的材料

7.身份证或其他有效的身份证明,代理申请人还应提交有代理权的证明;

8.经济困难证明;

9.与所申请法律援助事项有关的案件材料;

10.申请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四、法律援助申请审查

11.司法鉴定机构收到法律援助申请后,应当进行审查;认为申请人提交的证件、证明材料不齐全的,可以要求申请人作出必要的补充或说明,申请人未按要求作出补充或者说明的,视为撤销申请;认为申请人提交的证件、证明材料需要查证的,由司法鉴定机构向有关机关、单位查证。对符合援助条件的,司法鉴定机构及时提供法律援助;对不符合援助条件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理由。

五、援助标准和援助数量

12.对符合援助条件的对象可以在正常收费标准以下,收取少量费用或者免收全部费用。

13.司法鉴定机构每年至少办理2件司法鉴定援助案件。

本制度如与上级法规相抵触,以上级法规为准。

第三篇:司法所法律援助制度

司法所法律援助制度

(一)申请法律援助的条件

1、同时具备以下条件的公民,可以获得法律援助:(1)住所在本地或者事由发生在本地;

(2)有证据证明为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需要法律服务;(3)经济困难或者发生突发性事件无能力支付或者无能力完全支付法律服务费用。

前款所称经济困难的标准,按照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执行。

2、按照刑事诉讼法规定,在刑事诉讼中由法院指定刑事辩护的被告人。

(二)法律援助的范围

1、刑事案件;

2、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法律事项;

3、除责任事故外,因公受伤害请求赔偿的法律事项;

4、盲、聋、哑人和其他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追索侵权赔偿的法律事项;

5、请求国家赔偿的诉讼案件;

6、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

7、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法律事项;

8、其他确需法律援助的法律事项。

(三)申请法律援助需提交的材料 申请法律援助,应当填写法律援助申请表,并向法律援助机构提交下列材料:

1、居民身份证、户籍证明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明;

2、为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需要法律服务的有关材料;

3、住所地的民政部门或者有关单位出具的本人以及其家庭经济状况证明;

4、法律援助机构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

(四)法律援助实施程序

1、申请人提出申请;

2、接待人员初审;

3、同意申请 不同意申请;

4、(填写《申请表》)(提供法律咨询);

5、“中心”主任审批;

6、批准 不批准;

7、(通知申请人);

8、通知申请人 通知承办人;

9、结案归档。

第四篇:完善法律援助制度

完善法律援助制度

法律援助是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法律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论述中提出,“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完善法律援助制度”。贯彻落实这一要求,需加强法律援助“五要素五保障”建设,大力发展法律援助事业。

以宗旨要素为核心强化观念保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法律援助工作是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强化群众观念,努力做到在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使法律援助工作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坚持群众利益至上,满腔热情地做好服务困难群众工作,按照规定的时限和程序办理好每一起案件,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传递党和政府的温暖。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不断拓宽民意沟通渠道,把人民群众的新要求作为加强法律援助工作的着力点,把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作为改进法律援助工作的切入点,有效发挥群众的参与和监督作用,确保法律援助各项工作措施更加符合社会实际、体现人民群众意愿。

以制度要素为基础强化规范保障。推进法律援助工作规范化,制度建设是基础。应着眼于建立层次清晰、体系完备、内容完善的法律援助制度体系,认真总结《法律援助条例》实施经验,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借鉴国外法律援助有益做法,推动通过国家立法明确政府法律援助责任、法律援助机构和人员管理、范围与标准、经费保障、组织实施和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等关键问题,为法律援助工作提供法制保障。健全法律援助与相关部门工作协作机制,健全刑事诉讼中公检法司各部门工作衔接配合机制,建立健全法律援助组织实施各环节的工作程序、工作制度和服务标准,不断提高工作规范化水平。加大规章制度执行力度,实现用制度规范行为、按制度办理业务、靠制度管理工作,为法律援助工作科学化奠定基础。

以质量要素为根本强化标准保障。质量是法律援助工作的生命线。实现案件质量标准化,对于推进法律援助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间法律援助发展差距具有重要意义。应加强服务标准化建设,严格遵守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程序规定以及相关执业规范、服务标准的要求,做好受理、审查、指派、承办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为受援人提供符合标准的法律援助。根据农民工、残疾人、未成年人等不同群体的特点和案件类型,推出专项服务措施;改进案件指派工作,结合法律援助人员业务领域和专业特长合理指派人员,提高案件办理专业化水平。综合采用旁听庭审、办案跟踪、受援人回访等行政评查和专业评估措施,强化案件质量监管,加强投诉处理工作,确保法律援助办案质量。

以设施要素为重点强化便利保障。以设施便利化为重点提高法律援助服务的可及性,是加强便民服务的必然要求。应继续建设法律援助便民服务窗口,深入开展便民示范窗口创建活动,改善服务环境,改进服务态度。完善基层法律援助服务网络,推进法律援助工作站和联系点建设,打造一(半)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方便城乡居民就近获取法律信息、申请法律援助。做好“12348”法律服务热线升级改造工作,保持热线畅通,为群众提供咨询、解疑释惑。加大信息技术在法律援助服务中的应用,优化法律援助事项办理流程,逐步推行网上申请、审批、指派,实现法律援助信息管理系统覆盖县(区)法律援助机构和工作站点,提高服务效率。

以素质要素为重心强化队伍保障。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关键要有一支党和人民信得过的高素质法律援助队伍。法律援助工作者应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做好法律援助工作;加强学习,努力掌握履行职责需要的经济、政治、法律、科技、社会和国际等各方面知识,提高依法执业能力;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站稳群众立场,把握群众工作规律,提高群众工作能力;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清清白白做人,老老实实做事,保持清正廉洁。应加大队伍培训力度,加强法律援助机构力量配备,选派优秀律师、大学生志愿者到律师资源短缺地区服务,加快解决律师资源短缺和欠发达地区法律援助工作力量不足问题,满足这些地区人民群众的法律援助需求。

第五篇:法律援助制度发展

法律援助制度在我国的发展

内容摘要:

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从1994年初步建立到逐步建立到逐步走向成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法律援助在弥补有偿法律机制的内在缺陷,维护贫弱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司法人权,促进司法公正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的作用。

法律援助是现代法治国家的本质要求,是受国家法律保护并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一种国家行为,是法治社会要求现代国家必须承担的国家责任。

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在法律援助方面的立法仍然很不完备,在法律援助工作的具体实践中仍存在诸多期待解决的问题,如法律援助机构的设置不健全,性质不明确,法律援助活动的经费得不到保障,律师、公正员、基层法律工作者的义务没有明确的、规范的规定,法律援助与法律审判工作的关系缺失规范和协调等。法律援助发展的实践越来越表明,立法的不完备和不成熟正日益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法律援助进一步深入发展的主要障碍。

为了保障法律援助这一新兴法律制度步入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必须研究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法律援助法,确立法律援助制度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应有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最终使公民的法律援助权利得到法律上的可靠保障,真正实现“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原则。

关键词法律援助迅速发展政府责任实践问题完善立法

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建立较晚。1994年初,司法部正式提出探索建立和实施符合中国国情的法律援助制度,并在北京、广州、上海、郑州、武汉等地开展了法律援助的试点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法律援助制度在我国的全面推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996年12月,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成立,担负着社会法律援助工作的管理和监督。1997年5月,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经民政部批准成立。此后,司法部就刑事、民事、行政等法律援助工作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发布了多个联合通知。为了保障法律援助工作的有序开展,全国大多数地方都制定和颁布了有关法律援助的地方法规,如2000年4月21日,重庆市政府颁发了第一个省级地方性的法律援助规章《重庆市法律援助实施办法》。1999年4月3日,山东省青岛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第一个地方性法律援助法规《青岛市法律援助条例》,这些地方性法规的出台,为法律援助的全国性立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3年7月16日,国务院第15次常务会通过了《法律援助条例》,并予2003年9月1日施行,这一全国统一施行的法规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法律援助工作从制度创立进入到了加快发展的历史时期。

随着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越来越广泛的实施,法律援助业务范围也扩展到了刑事、民事、行政、公证、非诉讼和法律咨询等。除法律援助机构的专职人员提供一定量的法律援助服务外,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以及一些社会团体、法学院校的法律援助自愿者,在各级法律援助机构的组织和指导下参与了具体的法律援助工

作。截至2003年6月底,全国已建法律援助机构2642个,县区级地方已成立2139个,占应建数的83%。全国有法律援助专职人员8899名,近50%有律师资格。

1、椐不完全统计,自1997年至2003年6月,各级法律援助机构共接待解答法律咨询641余万人次,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约80余万件,有近97万余人通过法律援助,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2、法律援助制度在保障因经济困难无力支付诉讼费用和法律服务费用的当事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法律援助能够使法律赋予公民的各项权利在现实生活中切实得到实现。如法律援助机构对于生活困难无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的老年当事人,应当按规定减免其法律服务费用。同时各级民政部门要主动与司法行政机构和法律援助机构建立联系,介绍老年人事业进展和老年人事业状况,及时了解老年人关于法律援助的需求信息,认真解答老年人询问,帮助老年人解决实际问题,是法律援助机构和法律援助人员不可推卸的责任,法律援助机构要加强对于残疾人的法律援助,对残疾进行法律援助,1、2参见新华网北京2003年7月31日电,编辑记者,邱红杰、田雨。是法律援助的日常业务,我国逐步建立起以专门法律援助机构为主体,以委托或指定的律师事物所、公证处、法律服务所为骨干s,以志愿服务机构为补充的残疾人法律援助网络,使残疾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法律援助在维护贫弱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司法公正,保障人权等方面的重大作用,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中国公民的肯定。

为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人提供援

助,保障公民的各项法定权利不受侵害,是一个法制国家的义务,也是政府的责任,这是各法制国家一致公认的。就中国而言,从法理上讲,既然国家规定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原则,国家就有责任保障这一原则的具体实施。从政治学上说,政权意义上的国家是权利义务的集合体,享有管理国家事物的一切权利,同时负有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义务。从法律关系上讲,国家或行使国家职能的政府与符合条件的受援人之间具有一种当然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即国家负有保障本国公民平等的实现法律规定的权利方面的义务,而经济困难,不能支付法律服务费用的公民则享有经过申请获得国家提供的法律援助的权利。国家与特定公民之间的这一法律关系是国家作为一个合理统治者的前提条件和法律依据。当然,法律援助职能不可能由政府来具体实施,只能由政府所设立的相关职能部门来组织实施。根据法律援助的管理职能在各政府部门中的分工,各级政府所属司法行政机关通过设立专门的法律援助机构,具体承担法律援助职能的组织管理工作。因此可以说,各级法律援助机构,是政府法律援助职能所由附诸实现的组织形式,或者说,是政府法律援助责任的具体承担者。这就形成了政府与法律援助机构之间的一种特定法律关系——援权法律援助机构行使法律援助的政府职能的关系。据此就决定了各级政府与法律援助机构之间的相互权利义务关系:

1、各级人民政府有权利要求所批准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依法履行政府对公民的法律援助责任,各级法律援助机构有义务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度的规定,代表政府对公民提供法律援助

2、各级人民政府有义务为批准设立的法律

援助机构行使法律援助的组织、管理、监督、实施等职能提供必须的经费,以保障公民的法律援助权利得到真正实现,各级法律援助机构有权利从政府财政预算中得到行使法律援助职能所必须的开支。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第三条明确规定,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措施推动法律援助工作,为法律援助提供财政支持,保障法律援助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迅速发展,制度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但在法律援助的的工作实践中却出现了大量的影响和制约法律援助制度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且大多数是法律援助机构乃至司法机关都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

首先,法律援助机构的设置不健全,性质不统一。

任何一项独立职能的实施,都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形式。法律援助机构的设立,是法律援助职能得以有效实施的组织保证。由于法律援助职能在很大程度上要适应法院诉讼活动的需要,在某种意义上讲是诉讼机制中控、辩、审“三足鼎立”之一足,因而法律援助机构的设立从总体上讲应该与法院的设置相适应。也就是说,我国应该在绝大多数设置人民法院的县级及其以上建立相对应的法律援助机构。据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的统计,截止到2001年4月30日,全国已经建立正式批准的法律援助机构2006个,其中,国家级法律援助中心1个,与32个高级人民法院对应的法律援助机构32个为100%,

下载浅谈​法律援助制度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法律援助制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美国法律援助制度介绍

    美国法律援助制度考察 司法部研究室孙建 发布时间:2010-08-2614:48:54 一、美国法律援助体系的概况 美国的法律援助体系主要由特点不同、各自独立动作的刑事法律援助体系和......

    法律援助各项制度1

    一、咨询接待制度 (一)咨询接待工作原则 1、坚持为群众服务的原则。做到态度热情,平易近人,凡法律服务范围内的问题,做到“有求必应”,“有问必答”。 2、坚持解纷息诉的原则。在......

    职工法律援助中心制度

    职工法律援助中心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履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基本职责,规范工会法律援助工作,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法律援助制度建设探索

    法律援助制度建设探索:初崭尖角,任重道远 ----山东省滨州市法律援助制度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了解法律援助制度客观存在的情况 调查内容:滨州市法律援助制度建设的情况、取得的成......

    法律援助制度范本专题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法局: 今年年初全国司法厅(局)长会议提出,建立和完善中国法律援助制度,是司法行政机关“九五”期间到2010年的主要奋斗目标之一。新......

    法律援助信访调处制度

    法律援助、信访调处制度 法律援助制度: 当事人申请法律援助应向中心法律援助窗口提出,并填写《法律援助申请书》,同时递交下列材料: (一)本人身份证、会员证或其他能证明个人身份......

    法律援助流程及制度牌

    塔勒德镇法律援助流程 援助对象 公民为保障自己合法权益有事实证明需要法律帮助,但因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的;有本本镇常住户口或者暂住证的公民,可以向塔勒德镇法律......

    看守所法律援助工作站职责制度

    凤冈县法律援助中心驻看守所工作站 上墙资料 一、法律援助申请 1、刑事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同时具备以下二个条件,可以向凤冈县法律援助中心申请法律援助:(1)案件发生在凤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