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网络模式下公共选修课学习交流平台应用的研究论文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促进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正逐渐成为教育工作者关心的热点问题。从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需求出发,研究开发大学公共选修课程的学习交流平台。该平台能够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课程学习、信息管理、资源下载及测试和评价等功能内容。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该平台充实学习材料,实现真正的教学资源共享。研究目的和意义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的出现给人们的工作、生活以至于人类的生存方式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改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学习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和影响着人们,网上学习成了学习者获取知识的另外一个途径。因此,利用网络辅助教学成为了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特别是在互联网与校园网成果接轨之后,网络为高校各领域的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促使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使网络学习真正成为现实。
基于网络通信的学习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师生实时互动交流,有效地补充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开发网络学习的平台是有实际意义的。
目前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大量的公共选修课,单就计算机类的课程就有Flash动画设计、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等多门课程,这些课程除了可以培养学生各种软件应用能力之外,也调动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积极性,并使这些能力和积极性应用到以后的工作中。
为了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多学科、多课程,建立和研究一个在网络模式下公共选修课程学习交流的平台是非常必要的。此平台运用动、静态网页设计技巧,增加了评价及测试等功能,使其能够将教师和其他学习资源加以整合,以引领和帮助广大师生进行相关课程的学习与交流。国内发展现状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都针对教学平台进行了自主研发,基本上每所高校都拥有一种以上的网络教学平台。国内自主开发的网络教学平台大都包含了以下一些基本功能,例如:信息管理;在线培训与学习;在线答疑和交流;学习评价等。
从功能的完整性和系统的稳定性来看,国内的网络教学平台相较与国外成熟的平台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国内的网络教学平台也受到了教育模式、发展条件和管理机制等多方面的限制。例如国内平台多数只是用于宣传和展示,并没有深入地应用于课堂教学;缺乏足够的资金与技术支持;由于高校管理层对网络教学平台缺乏足够的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没有形成应用网络教学的意识,大部分教师还是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展教学[1]。
尽管如此,网络教学模式仍然是我国目前以及以后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各高校也正在逐步加大这一部分的人力及物力的投入。平台的特点
3.1 依托校园网,实现资源共享
网络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图、文、声、像等学习资源,同时还提供了专门学科的教师以及其他学习伙伴等人力资源。本教学平台中有大量的教学视频及演示操作,使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学习要点,并建立做中学、学中练的学习方式。目前各高校校园网正在逐步发展成熟,将本教学平台应用在校园网上,可以让更多的学生通过本平台进行自主学习。
3.2 多用户、交互性操作
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无论班型如何,在课堂上都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充足的时间与同学和老师进行学习内容的讨论,同时在班级之间也都缺少相应的交流。但网络的发展为交互式教学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本平台支持多用户、交互性操作,既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也可以促进学生业余时间的课下讨论与交流。
3.3 学习时空的开放性
传统的学习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但网络可以给学习者提供完全开放的时间和空间,使学习者可以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具体研究内容
根据我国网络教学现状体现出的不足以及网络课程应有的特点,笔者认为研究一个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并对学习过程进行指导的数字化学习的平台是必要的。具体的平台设计是将该平台功能划分成若干相关的模块,通过对每个模块的细化及设计来完成的。
4.1 用户信息模块
平台的使用对象分为学习者、教师和管理员。
学习者:必须经过注册、登录确定身份,然后方可以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进行学习,系统会自动进行记录;可以书写自己的学习心得;可以提出问题和参加讨论;可以选择试卷进行学习检测;也可以查看评价模块了解教师或其他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评价。
教师:经过注册、登录后,教师可以发布并修改相关的课程信息和教学素材;可以就学生的提问做出回答并与学生讨论;可以和其他教师就课程的合理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讨论并改进;可以修改或扩充试题及试题答案;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记录及测试成绩对学生做出学习评价。
管理员:作为平台的开发者和主要管理者,需要完成平台的系统开发与维护;用户信息的审核与管理;学习资料的收集、整理与上传;论坛和留言板的管理;兼顾向试题库中添加试题及试题的解答并生成试卷。
4.2 课程学习、管理与发布模块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而网络课程则可以提供开放的接口,它超越了教师个人的局限性,集多人的智慧于一体呈现给学生。本模块提供的学习材料中可以包含声音、图片、视频。在这一模块的设计上,采用了文件平台和多媒体属性数据库相结合的方式上传数据,教师上传的 PPT,Word 等材料设置成地址超链接供学生学习,管理员手动审核,审核通过后方可供学生学习。同时建立学习查询列表,学生通过选择条件查询到要学习的科目、单元进入学习,根据导航菜单选择相应的内容进行学习。
4.3 试题管理模块
测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是网络模式下学习效果的有效保证,也是促进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该模块主要提供模拟考试和练习功能,它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自主测试材料,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或者考试前进行专项强化练习和模拟自测,同时提供答题时间倒计时功能为学习者在做题时进行时间控制,学习者的测试成绩将通过标准差形式对学习者的个人的成绩进行分析。该模块的设计既能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题库还具有可修改性和可扩充性,管理者可以根据教师和学生需求或者教师可以随时根据教学内容的改变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对题库内的练习题和考试题进行修改和扩充。
4.4 学习评价模块
具体分为测试评价、教师评价和个人评价。测试评价为学习者提供了检验学习效果的依据。学习者完成测试后,可以查看自己的分数和试题答案,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而教师可以根据平台中记录的学生情况,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态度进行评价。学生则根据自己的测试结果和教师的对自己的学习评价做出适时的自我评价并修改自己的学习计划[2]。
4.5 协作交流模块
交流主要采用同步和异步讨论答疑两种形式。NetMeeting 实现用户之间的实时讨论,BBS 异步讨论答疑为用户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学习者即使不参与讨论,仍可以从别人的讨论中得到帮助。学习者可以通过博客记载自己的学习情况,教师则可以在其中书写教学日志、布置作业。
4.6 学习工具与资源下载模块
学习工具为学习者提供一些软件使用环境,资源下载可以为用户提供可下载的视频或课件,学习者可以自己解决学习中面临的许多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结 语
网络模式下公共选修课学习交流平台是结合了专业的特色、学科教学特点和需求而建立起的一个交互、开放的通用网络学习的平台。只要有丰富实用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就可以在本平台展示和扩充。并且在向学生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数据和资料的同时,建立与学生互动的空间,平台一经建立将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并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同时能更加方便教师与学习者以及学生者之间的交流,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起到明显的辅助和补充作用。
第二篇:“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应用研究”
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应用研究
我最近参加了近一个多月的“国培计划”“教育技术”班的学习,感受颇深。最开始还以为又要跑到哪个省市区去学习,结果没想到足不出户就完成了全部模块的学习任务,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本次的学习。节约了大量的时间与费用。这种新的学习的教学模式深深地吸引了我。当代的老师和学生正处于高速发展信息时代,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知识经济的来临,呼唤着教育的创新和变革,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是实现教育创新和变革的突破口。我就在思考能不能把这种全新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搬到课堂上来呢?搬到课堂来后又怎样开展教学工作呢?以下就是我并结合我校的网络环境的一些浅短的看法:
一、开展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的硬软件条件;
1、硬件条件;
近年来,我们学校的硬件建设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微机房、校园网的建设,以及Internet网络的大量应用,最近我校又成功创建“泸州市实验教学示范校”,在近三年内实现班班通,每个班配多媒体教学投影机,建设两间计算机网络教室,每间100台电脑。这样为实现网络化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设备条件。
2、软件条件;
近三年学校将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创建学校“学科教学资源中心”,建设适合本学校的教学资源库,做到每个学科每个章节有课件、有教案、有试题,真正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随着internet网络的发展,特别是校校通工程和各校校园网的建成,使得网络中的教育资源变得非常丰富,可以说是应有尽有,而且信息资源永远是开放的,跨越了时空的限制。这些大量的教育资源为我们在网络环境下实施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实施
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为基于认知学习理论的课堂教学提供了环境。处于信息时代的教师和学生,面临着一个全新的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和认知工具的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应具备的能力结构也随之转变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要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1、网络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在网络上学习,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不要教师,只是教师的作用和以前不同了,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在网络环境下,教师要想做到轻松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应该先提高自身素质,转变观念,将自己在传统教学下的指挥者变成课件程序开发员、课程辅导员、网络技术服务员等。
2、优化网络环境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具有信息资源开放性、跨越时空限制、传递系统是多媒体、传播媒介可多向交流等特点,所以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过程具有开放性、交流性,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具有自主性和个性化的特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要使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就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适合学生的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来,这样学生就能够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完成既定的任务。如:我在教授《word文字处理》时,就让学生自己输入自己所写的作文,然后对录入的内容进行字体、字号、段落等格式的设置。在学生自己录入、排版时,我有针对性地做以辅导,这样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应能体现综合各个学科内在的纵向知识联系和学科之间的横向知识联系,要调动学生对学科内的纵向和学科间的横向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这对于开发人力资源很有益处,这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例如,在教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可以利用网络加入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历史或地理知识的影片或资料,即加深了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或历史知识的兴趣,真正实现学科之间的综合。当然,我们在实际应用这一原则时应根据不同学科的各自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素材,进行时间分配,不能顾此失彼、因小失大,使得本学科或本课的重点得不到突出,难点不能突破;要体现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动态演示功能,增强交互性,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应体现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中的动态演示、交互性能。使得学生不仅仅通过接收信息而学习,还可以通过资料的展示、交互的过程加深知识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适当的交流通常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因此,网络的交互性能便成为学生有效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利用一些课件制作程序制作课件时,应尽量设计与学生相互交流的内容,运用多媒体电子教室或者局域网聊天软件,与学生进行交流,以增强教学效果。总之,教师是教育的执行者,在教学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基于网络化的教学环境,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对广大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了解网络,并掌握相关的基本操作技能。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胜任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工作,完成教学任务。为此,必须加强教师掌握现代技术的教育技能的培训工作,使广大教师人人懂技术,个个会操作。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教育。
第三篇: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与学模式的探索语文论文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与学模式的探索语文论文
目前,全国有一百多所学校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研究,通过近5年的教学研究实践,我们发现,大部分老师喜欢使用的软件是word和powerpoint,原因大致有两个:一是简单易学,二是使用方便。可以在一般的媒体教室上课,不需要一人一机的网络教室。课件可以上网下载,即使不下载,制作起来也比较省时省事。就我校而言,我们学校每间教室均配备液晶投影机、视频展示台、电脑及英语听力设备,老师们可以根据需要自由使用。而网络教室是数量有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不考虑网络教学模式的使用。
但就语文教学来说,我们知道,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一种生活方式。二十一世纪是网络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青少年学生处于以高社交化、高信息化、高效率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中,网络是最重要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工具。这让我们不得不考虑网络的最佳使用问题。而且,网络的发展已经让我们不得不考虑它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同时,也觉得如果不用好网络,那么校园网的效益也没能最好地发挥出来。所以,我一直觉得应该在这个方面做些尝试。
从同行们的探索实践以及自己的摸索情况看,我觉得以下几个模式还是比较可行的:
一、独立篇目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由课内引出可探究的问题,进而进行研究性的学习。比如,卡夫卡的《变形记》一文,新疆乌鲁木齐市师范学校的尹薇老师是这么处理的,她由文中善良忠厚而又富有责任感的格里高尔关心着家人,异化为虫形人,最终被亲人抛弃的情节明确格里高尔的悲剧是令人心酸的,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并进而提出基本问题:“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问题有什么普遍意义?”然后让学生自由交流看法,自由讨论,共同明确研究的方法:采用小组协作方式利用网络资源、图书资源、影音资源,查找资料,自主研究。分组讨论之后,讨论观点汇总后发到论坛,在课堂上主要是进行小组汇报。这样的模式既符合新课程标准,而且特别受学生的欢迎。但是,这个模式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有较高的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电脑使用基础,才能制作网页或演示文稿进行汇报,老师要能精辟地从普通的教材中发现可探讨的问题,而且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话题,既能将作品与时代牵连起来,又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二、基于单元的整体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因涉及的篇目多,所以,涉及的课程资源相对也较多,如果制作成一个单元教学网站也是很有内容的。在这个方面,有的老师做了这样的尝试:如上海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王立凡老师在教学了一个小说单元后曾设计了这么一个课程,即《小说的线索安排和悬念设置》。首先是提出引导问题,包括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内容问题三个方面,比如: 基本问题:你如何看待人生的起伏?
单元问题:
1、假如本单元小说中的主人公生活在今天,他们的命运将会怎样?
2、命运真的是不公正的么?
3、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最美?
内容问题:
1、《药》、《滑台佚事》、《丰碑》、《染血的汉碑》四篇小说情节结构有何异同?
2、小说的线索安排和悬念设置需要哪些技巧?
3、小说情节结构技巧表达效果如何?
(1)对展示情节有何效果?
(2)对塑造人物有何效果?
(3)对表现主题有何效果?
整个过程耗时一个月,共分四个阶段来完成。第一阶段:明确单元重点、难点(两个课时)。第二阶段:请各小组收集名人生命历程资料,研究影响人物命运的各种因素。第三阶段:开展“命运”话题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人生,激发学生营造美好人生的强烈愿望。第四阶段:“命运”话题作文训练。这个过程能检验学生如下的技能: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反思的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多媒体等硬件仪器的操作技能,以及word等软件技术的应用能力;21世纪信息时代必须具备的与他人沟通交流的协作精神,资源共享的现代意识。
这个模式一个学期能使用一次就很不错了。因为耗时太长,而且,需要占用大部分的课余时间。这在很多中学是行不通的。当然,如果认真做起来,会有很好的效果,毕竟学生的能动性充分发挥起来,学生的潜能也能更充分地调动起来。这种模式最好放在高一起始年段来做,可能会比较顺利一些。
三、基于网络的作文教学模式
且不说网络可以给学生提供怎样丰富的资源,单就我们写作中的表达欲望以及评价手段来说,我觉得网络就特别适合写作。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人们容易展现真实的自我,这样也容易进行真实的表达。我们知道,写作实际上是一种交流的手段,“人的主体性发展只有在与其内外部世界的积极的互动中才能实现”,“网络以其时空上的超越性,构成了一个生态式的学习环境,就像一个韧性的空间结构,为学习者提供了更为自由的开放环境”。在网络里,每个人的角色都是平等的,在平等的氛围中,大家都拥有话语权,平等的话语权促使学生尊重自我,释放自我。
因为网络有及时性的功能,所以特别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而且,评价手段评价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是一对多的评价情形,现在是多对多的情况了。每个学生都可以评价其他同学的文章。我通过改造我们学校章杨老师的动态网页模式,建立“精灵梦作文网”,分设“研究性学习”“日常作文”“考场作文”“作文指导”“自由写作实践”等栏目,老师可以通过管理者平台直接进行文章与评语的管理,学生可以通过动态评语直接参与评论。另外,网络上还有很多原创文学网站,比如“榕树下”“中国文学论坛”“我网govoo”“子归原创文学网”等等。这些网站都可以发表文章,而且能得到认真的审阅以及及时的评价。
但这样的网站主要是可以推荐给有写作兴趣的学生,对一般学生不适合。而且,这样的自由度太大,教师不利于掌握学生的创作情况。如果为了教学的方便以及管理的方便,那就必须建立一个网络写作平台。我目前所使用的平台还有一个不足的地方,那就是学生的文章只能由我上传,这样比较花费我自己的时间,而且,学生的自由度也受到限制。如果能建立一个像那些原创文学网站一样的系统就好了。
四、课外自由的研究性学习
网络普及之后,我尝试过两种的研究性学习辅导模式,一是利用日常的教学时间,比如在开学初布置学生自主选择课题,然后利用自习课的时间进行相应的指导,学期末收集研究性学习成果,并进行评价。二是利用寒暑假时间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开学初收回论文。大部分老师一定都认为第二个方案比较可行,因为这样比较不会占用日常的学习时间。但我尝试过后发现,没有老师指导的研究性学习往往会浮于表面,而且,学生一放假,心比较野,难于静下心来进行认真研究。往往是到假期的最后一个星期才来考虑如何向老师交差的问题。这样,开学后收上来的论文质量特别差。更严重的是,我发现一些学生为了应付作业,还养成了抄袭的坏毛病。倒是第一个方案实施的结果比较喜人。因为学生的研究过程一直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老师也起到了监督作用。
当然,这些研究性学习活动都不影响正常的教学计划,比较自觉的学生能通过网络查寻资料,利用电子图书馆阅读相关书籍,能通过网络与同小组的同学交流,从而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形成论文或其他形式成果的学生,收获就更大了,他们不仅培养了一定的信息素养,而且也提高了团队协作精神以及选择材料,提炼观点,系统写作的能力。我们不能对每次的活动提出过高的要求,不可能让所有学生都达到预定的目标。但是,我想大部分学生能有一次不同程度的提高就很好了,就可以说明这些活动是成功的。
五、综合性学习模式
我在开学初尝试进行一次综合性学习模式的研究。以教材为范本。教材中有一个《兰亭序》综合性学习单元。我在开学之初布置学生先学习课文,《兰亭集序》本身就是自读课文,学习起来难度不大。然后分三个星期,每个星期布置一个学习任务。在布置学生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的同时,我自己则着手进行综合性学习网站的建设。
从设计到资料收集到最后完成,花了将近两个星期的时间。该网站主要分成“王羲之介绍”(含5篇文章)“《兰亭序》书法鉴赏”(含四种临摹本)“《兰亭序》内容鉴赏”(相关资料7篇)“书法文化”(含书法史话、资料8篇以及学生探究论文7篇)“文房四宝”“我写兰亭”(其中有我自己临摹的作品和学生临摹的作品)“书法展览”(学生的硬笔书法)“摹写感受”“课文在线朗读”“留言本”等。
第四篇: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应用研究论文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已经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应用。本文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践角度出发,分析探讨网络信息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与新课程的整合实施过程,并指出整合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环境;小组合作学习;网络环境;课程整合自诞生于西方20世纪初的研究性学习思想被引入中国后,经过教育工作者的长期实践,已被公认为实施创新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基本形式,已被广泛应用于教学。随着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深入以及课程设置与内容的不断更新,探索信息化条件下小组合作学习与新课程整合的新思路、新特点及新问题,对于有效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的元认知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含义及核心要素
小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它于20世纪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被世界许多教育工作者采纳并应用于实践,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由于小组合作学习在组织形式、内容及交互性上更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独立性、社会性及创新性能力的形成,被认为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和主要活动方式。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一般实施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的一般实施过程主要包括如下几个环节:
合理分组与传统教学中的简单按人数或成绩分组不同,小组合作学习的小组划分从学生的心理认知结构、知识结构出发,综合考虑成员的学习者特征、学习风格习惯、学习兴趣、学习特长等因素,注重优势互补、小组均衡。
确立学习活动目标教师依据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的总体思想,结合学生、教学环境及教学内容的特点,在与学生协商的前提下确立活动目标,具体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及情感态度目标,并制定活动目标的评价标准。
明确学习任务学习活动目标确立后,应设立完成活动目标必须经历的系列学习任务、规则及程序。学习任务又包含一系列的子任务,任务应具体可行,确保活动目标的最终完成。
开展小组学习活动开始学习活动后,让各小组成员自己去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相互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及时对各小组提出建议并监督、督促其按既定程序完成学习。
小组活动结果展示小组活动的最终学习结果可以是具体的作品或研究报告。
小组学习活动评价与总结组织各小组参照评价标准体系展开自评、互评,分析并总结活动中的成功经验及不足。
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实践
(一)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新特点
随着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信息化工具与手段应用于教学,传统教学的各要素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具体表现为:
(1)教学环境更加开放。传统教学环境延伸为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网络环境在内的一系列与教学相关的环境,这个环境更加开放、全面、复杂。
(2)教学内容更多样、丰富,而且更新迅捷。教学内容来源由传统的课本教材扩展为信息量更为庞大的互联网络,突破了空间、时间的控制。
(3)教学媒体更加多样,教学手段更为灵活。信息化技术让更多的现代媒体应用于教学,让教学传播的途径与方式更加多样,让教学的手段与方法更加灵活、有效。
(4)教学理念发生变化。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思想由传统的“以教为中心”转变为教师学生相结合的“主导─主体”教学理念。
(5)教学模式多样。一系列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相继产生,如探究式学习、专题性网站学习等。这些新问题、新特点的出现都对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PowerPoint迁移教学中的应用
《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新生的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程,旨在传授学生基本的计算机知识与操作技能,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信息化教学手段基础。PowerPoint是office办公系列软件之一,是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中的核心单元,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该软件制作电子演示文稿的知识与能力。
以PowerPoint复习实践课为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实施步骤为:
教学分析此阶段是对教学内容、学习者特征及教学环境进行分析与准备,主要由教师完成。(1)教学内容为PowerPoint复习巩固课,让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该软件。(2)学习者特征体现为已经学习和掌握了Word、Excel软件的操作,具备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对PowerPoint基本操作有了初步的认识,具备了必要的知识前提;通过高年级学生优秀作品的展示,刺激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对实践活动充满了期待。(3)教学场地为多媒体网络教室,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及实践设备。
划分合作小组依据“自愿、均衡”的原则,将班级划分为成员3~4人的若干小组,并明确组员的角色与主要职责。此阶段工作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师对学生的合理分组、角色设立提供参考建议与帮助,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特长等寻找合作的小组成员,并在集体中寻找自己的合适角色与职责。本次活动小组角色包括组长、资料收集员、资料处理员及设计员各一名,职责分别表现为负责整个活动的组织与协调、收集作品所需的各类资料、对各类资料进行筛选并加工处理、具体的设计制作,各成员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学习活动。
确定小组活动主题,明确学习规则此阶段主要是确立学习活动的主题,明确完成该学习主题应达到的一些要求,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方法与标准。该工作主要由教师在学生配合下完成。本次活动的主题及要求为: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用所学的知识制作一个幻灯片作品,各小组自拟主题,作品内容要求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突出作品主题,用到幻灯片制作的多种技巧,如自定义动画、幻灯片切换等。具体的细节要求及评价指标见表1。
展开小组学习活动理解活动主题、要求及评价标准后,各小组分别展开各自的学习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各小组活动进程并给予相应的指导,积极调动各小组成员的积极性,防止活动迷航。
作品展示经过2~3个课时的学习活动后,教师组织各小组选取一名代表上台为其他小组展示与讲解本组的幻灯片作品,具体包括设计理念、设计主题、人员分工及工作职责、内容、活动心得体会。
评价总结依据设计好的评价体系表,教师组织各小组在作品展示过程中展开自评、互评及教师评,并组织各小组针对作品展开讨论,提出自己对其他小组作品的建议及对自己的启示。评价工作完成后,将每个小组的评议结果表发放给各小组,让其针对结果发现问题、改进不足、发挥优势。
活动结束后,各个小组都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作品,且作品的主题及内容丰富多样。学生普遍反映更加熟练地掌握了软件的操作使用,而且从其他同学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提高了分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加了自信,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
教学实践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实践证明,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在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促进技能形成方面有独特的优势。由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的不同,在实际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注重教学分析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前,教师必须对教学的内容、对象及环境等要素作综合考虑,以确定是否采取该教学策略,如采取则选择并准备学习活动所需的各类资源。特别是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学的内容、时间、空间与手段都突破了传统课堂的限制,这就要求对信息化环境有详细的了解,把握和利用信息化环境与手段来促进教学。
合理分组,让学生了解并接受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的学习小组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合理地划分合作小组,除了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兴趣、性格外,更需要学生主动配合。因此,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前,教师要对学生详细地讲解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实施流程、注意事项及预期效果,让学生了解并接受小组合作学习,从而主动、积极地配合教师完成分组、角色分配及职责承担,真正参与到小组活动学习中来。
科学合理地选择活动主题并确立学习规则,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主题依据教学目标、内容、参与人员及环境的不同可以分为完全开放型主题、半开放型主题及闭合型主题。主题确立后,教师须规定学习要求及注意事项,并通过设立评价项目的方式约束学生。此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鞭策、激励、互动以及信息技术等手段营造一种积极、友好的学习情境。
注重教学交互,促进有效交流有效地交流是促进学习者成功、快速地完成知识建构与迁移的关键。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既要与组内同学交流,还要与同伴一起与其他组员交流,交流也不局限于认知领域,还有情感、态度和技能的沟通。因此,教师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必须及时对小组内交流、组间交流及人机交流加以引导与限制,防止交互迷航,促进有效交互活动的开展与维持。
评价应灵活多样,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除了评价小组整体表现外,还应注重小组成员的评价,关注结果的同时更应注重过程。评价的手段应采取教师评价、小组自评及组间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的内容及指标也应详细、具体、量化。评价的最终结果应反馈给各个小组,让其对照评价表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写出改正方法,保持优点。因此,在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时,应综合教学目标、活动要求、学生特点等要素,制定灵活、科学的评价体系。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创新与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及教育相关理论的相互作用已经促进了许多新教学理论、模式的产生,如网络探究式学习、专题网站学习、开放式学习等,积极实践与探索这些新理论、新模式在创新教育中的实际应用与作用,对于提高创新教育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冯敏,马海兵.网络环境下英语合作学习的特征及实现[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43-145.
[2]石梅,梁润生,高阳.研究性学习之小组合作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30):79-80.
[3]张丽霞,高丹阳.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时机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7,(3):75-77.
第五篇:网络环境下高校精品课程的应用研究 调查报告
精品课程资源在教与学两方面的应用情况调查
李淑玲
范淑芳
一、选题的意义: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特别是优质教育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这个基本矛盾并保持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就是整体性地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大举措。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精品课程建设的启动,在带动学校课堂教学水平提高,促进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精品课程资源的利用还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利用率不高。本研究主要从精品课程资源在教与学两方面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调研,旨在找到精品课程资源的利用率不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1、文献研究法
进一步了解有关精品课程建设情况,精品课程应用情况,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现状,查阅有关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途径,及其理论基础的文献资料。
2、调查法
主要是通过网上调查和实地访问的方式了解现阶段各学院所采用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对现状调查的问题分析与评价;通过网上调查和实地访问的方式了解精品课程网上资源运行情况,以及高校学生学习特点、学习需求。
3、个案研究法
在荆楚理工学院的精品课程建设以及园林专业网络课程建设及应用中,跟踪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过程,收集数据验证自主学习学习能力培养策略或模式的有效性。
4、比较法
主要是通过本课题组成员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对网络精品课程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从而探讨网络环境下基于精品课程建设的有效的教学模式。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新的网络教学模式的比较来分析二者的利弊,并得出结论。
三、精品课程资源对教学模式的影响调查
1、改变了教学模式的目标追求 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获取知识,而网络精品课程资源的建设,不仅让学生获取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走向充分发展。因为知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有人的全面、和谐、持续和创造性的发展,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因此,网络精品课程资源下所建构的教学模式,从人的本质出发,把人的“充分发展”作为教学追求的最大目标。
2、使模式理论由片面走向科学。
教学模式是“特定”的教学理论的产物,这种“特定”的教学理论,由于其根基于某一种理念或观点,往往带有其片面性的一面,导致教学中难以把握目标和程序。网络精品课程资源教学模式形成的理念基础,是由系统的、科学的。首先,是基于“人的发展”的哲学理论;其次是基于教育的“三个面向”的理论;再次,是基于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思想方法;另外,还有计算机、网络与通讯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理论作铺垫,使得网络精品课程教学模式更加系统化、科学化。
3、加快了教学模式的“人本化”进程。
纵观许多教学模式,大家一般把它作为一种固定的可套用的模式或格式,使得某些教学程序或内容无法在教学中完全实现。由于网络精品课程资源本身具有网络和智能等特点,使教学模式走出了“标准”或“套用”的框框,在网络精品课程资源提供的平台上,在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资源等之间,实现了灵活多样的“多向交互”,同一层次的学生可以自主交流,不同水平的学生也可以交流,也可以寻找机会进行讨论与评价,学生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重复使用[5]„„教学模式逐渐趋于“人本化”。
4、促使模式“生成系统”的发展。
从目前使用网络精品课程资源的情况来看,那种已经一成不变的程序化教学“模式”很难适应当前的教学;相反,精品课程资源网,凭借具有交互性和增殖性等现代信息技术特点,努力为学习者提供帮助,当学习者遇到具体的学习内容或情境时,精品课程资源网络平台通过建立模块库、资料库、链接库、操作平台等学习系统,并从这些学习系统中即时生成相应的学习模式,便于学习者操作与学习。
四、精品课程资源自主学习现状的调查
1、学生对精品课程网上资源使用情况
通过我们课题组教师的调查及访谈发现,我校学生中约 15%的学生“不知道有精品课程的存在”,也有 29%的学生表示“平时学习负担较重,无暇使用”,46%的学生认为“网站连通状况不好,使用不便”,此外还有近20%的学生认为“网上资源对学习帮助不大,不愿意使用”,也有部分学生反映,精品课程“更新速度极慢、没有新东西”,他们还表示,网上课件很多都是传统教材的电子化,特别引人入胜的内容不太多。
2、学生自主学习动机
调查发现,随着网络的普及,不少学生沉溺于新闻、视频、游戏等与学习无关的内容中,能够经常有意识地浏览精品课程网站的学生为数不多。相当一部分学生是抱着应付考试的目的来访问精品课程网站,对精品课程学习的兴趣不大。这反映出学生学习的外在动机占了主导地位,对学习内容本身感兴趣或是出于个人爱好的内在动机较为薄弱,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部分学生建议精品课程网站设计更加科学、人性化,增加网站共享资源的总量和种类,加强对专业知识的扩充和完善,增加访问的乐趣等等。
3、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对我校各年级、各专业学生的网上调查和实地访问的方式以及对个别学生的跟踪调查,发现高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呈现两方面特点:
第一,学习动机强烈,但是能力水平不高。调查发现,学生对精品课程有较强的自主学习动机,掌握了一定的网络学习的基本操作技能.但自我效能感不高,对高级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掌握程度一般,且难以熟练使用。因此,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时应重点指导。
第二,学生个体间的差异较大,有的学生能很好利用精品课程进行学习,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比较少,可恰当选择学习策略,较好的完成学业,有的则不能适应对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利用,在网络操作技能上、策略的选择和使用上、网络互动和交流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上网学习时间安排少,访问频率低等情况也存在。
4、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
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能利用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进行学习,比较喜欢参加精品课程网站的在线测试、实验练习等交互模块。对于获取内容和媒体格式,学生最希望获得的资源是授课教案、教学课件和练习作业等核心模块,资源的媒体格式倾向于视频、文档和网页视频素材,受欢迎的主要原因是信息量大,且都经过精心设计和编排.五 提高精品课程资源利用率的方案
1、加强网络建设,提供良好的应用平台
网络平台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在这一平台上,既应包含本校的精品课程资源,也应提供校外的精品课程网址链接,以方便教师和学生使用。因此,为了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精品课程建设必须从加强网络建设开始。
①改善和提高网络传输技术。网络传输技术的高低决定着网络平台能否正常运转。由于目前使用精品课程的网络环境还不太完善,比如视频教材、CAI课件的网速过慢、耗时过长等,加上网络的不稳定,造成精品课程资源的浏览和下载不很通畅,导致应用精品课程进行教学的计划不能正确实施,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改善和提高网络传输技术成了当务之急。要征得社会各界的支持,积极筹措资金,更换高配置的服务器,满足网络传输的需要,为提供良好的应用平台打下基础。
②优化网络教学环境。目前,与网络平台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环境也存在许多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精品课程的应用率较低。比如没有足够的多媒体教室对学生开放,没有足够的多媒体计算机让学生自由获取信息等。这就要求各校切实重视网络资源库硬件的建设,及时更新网络教学设施,为学生配置足够的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满足学生使用精品课程的需求。
2、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应用水平
教学的主导是教师,精品课程资源应用的效果与教师的教学水平有直接关系。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根本性的转变、教学设计能力没有创新、网络操作能力较低等,就不能深入领会精品课程的设计理念和意义,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使用精品课程,也不能应用精品课程以创新自己的教学工作,更不能对精品课程资源进行推广。所以,加强教师应用精品课程的培训意义重大。通过各种方式的培训,使教师明确网络教学的优越性,学会利用精品课程资源进行教与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探索出最佳教学模式。
对教师的培训要做到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切忌盲目和随意。比如有的教师对网络资源与课程的“整合”二字认识不清,那么培训的重点应放在网络资源与课程“整合”的模式、方法和案例等方面,可利用教学公开课、教师研讨会等形式,通过研究与交流,让教师在熟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学会将各种资源放在特定的教学环节中,进行现有资源的“整合”,并设计基于网络平台支持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当然,教师本人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更要善于根据所执教的学科进行针对性地研究、学习,并在实践中摸索出适合课程特点的教学方式方法。
3、加大宣传,提高实际应用的力度
应用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的核心价值。据了解,目前精品课程没有得到充分应用,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对精品课程的了解不多,大多数学生甚至连精品课程为何物也不知道。
①加大精品课程的宣传。由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对精品课程的宣传力度不够,没有让“精品课程”渗透到学生心中,没有使学生真正了解精品课程的内涵和用途,更没有使它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学生对精品课程了解较少,也没有养成较好地利用精品课程的意识,最后导致不能自觉地将精品课程的利用与自己的专业学习结合起来。所以,宣传也相当重要。比如,通过编印发放关于精品课程常识的各种手册,进行集中介绍,就能够使学生很快了解精品课程的内涵;还可以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讲解、邀请有关专家进行专业知识讲座等等。
另外,除了宣传外,对于比较优质的精品课程更需要加以推广。比如那些具有智能化、个性化、情景化和形象化的精品课程,那些让师生不但获得知识而且获得技能、方法的精品课程,那些蕴含着思考、创新意识的精品课程等,都应该在宣传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让其产生更大的应用作用。当然,精品课程的推广仅靠教师自己掌握其内容是不够的, 学生也应该了解并掌握其内涵,精品课程的提供者和网站人员、领导等都要齐抓共管,产生合力,为推广精品课程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
②指导学生应用精品课程。对学生来说,应用精品课程的意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能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从网上学习最高水平的国内名师的课,全面实现优秀的教学资源的共享;二是通过学习观摩精品课程,使学生学会掌握精品课程中倡导的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和思维方式,让学生在创设的最佳的学习情境中,全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地为自己的终身学习服务,达到提高个人的素质和能力的目的。
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应用精品课程的指导。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精品课程的意义和作用,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这批宝贵财富;其次,教师要借助课堂教学这一重大渠道加大应用精品课程的宣传;再次,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充分使用精品课程资源提供最优化的指导与帮助,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使精品课程资源的有效应用落到实处。
③强化教师应用精品课程。对教师来说,应用精品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入领会精品课程的设计理念,科学地把精品课程的实质完美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特别强调的是,在应用精品课程的过程中,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不能充当“保姆”的角色,不能在教学中进行“满堂灌”,更不能停留在重复性的无创新性的工作上,而应做好输与导。因为书本上的知识点已经在精品课程网站都做了相当好的设计和表述,教师的着力点,应放在对精品课程资源的收集、处理,放在对新型教学模式的设计与探讨,从而更好地完成应用精品课程的实施过程。
④及时调整和完善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再“精”也不会适合每位教师和每位学生,因此,在精品课程实践过程中,要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可以让老师和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对应用精品课程的过程及时评价和反馈,找出共性的问题,提出应用精品课程的措施、修改意见或建议;可以根椐师生们的反馈情况,设置专职人员定期维护精品课程,以保证用户访问;可以设立相应的邮箱或者论坛,以方便所有应用精品课程的人员对精品课程使用后的情况进行反馈。反馈的步骤一般是:先对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应用后的感受反馈给精品课程网站,然后再反馈给相关教师。相关教师可以根据上述反馈意见,定期调整网站上的课程内容,实现精品课程应用的良性循环,达到资源的真正意义上的开放。
4、完善制度,加强应用的保障
由于当前精品课程建设严重脱离实际应用,大多数精品课程网站的仓促建立只是响应上级的号召,而网站的应用也仅仅停留在为使用者提供服务的层面上,加上管理者、建设者、使用者之间缺乏沟通,导致精品课程网站内容陈旧、更新周期长或基本不更新,网站利用率太低。
①建立评价机制,不断更新教学资源。重建设、轻应用是目前精品课程建设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其最主要原因是缺少完善的评价机制体系。事实上,被评选为精品课程的资源很少进行更新,大部分教师只完成申报精品课程时要求完成的任务,对后续的应用、更新等方面却不重视,然而学科内容却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的评价机制体系,及时评价与检查精品课程的管理情况,提供完整、持续的应用反馈过程,能对精品课程的管理起到监督和促进作用。评价机制体系一是督促教师按照规定继续改进和完善各自的精品课程;二是促进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困难。三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可以设立精品课程淘汰制,把学生也作为精品课程的评价者,可以参考学生反映的意见或建设,淘汰个别不合格的精品课程。在评价机制中,精品课程允许退出,允许替换,更鼓励更新。因此,评价机制的评价指标要具体,用于指导精品课程建设时容易操作,让大家比较容易获得精品课程实践的信息,得到分析精品课程实践的结果,促使精品课程资源良性循环的实现。
②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应用热情。全面推广和应用精品课程资源更需要激励机制的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更好地鼓励教师应用精品课程资源进行教学,能加速精品课程的推广和利用。当然,激励措施的具体细则应涉及到教师应用精品课程资源的质量、效果、反馈等各方面,使教师应用精品课程资源所付出的努力得到鼓励和肯定,还要把激励的具体细则与教师的晋职晋级、评优树先等挂钩。比如,对于不定期更新精品课程的教师实行考核一票否决;对于粗制滥造以次充好的“精品课程”要坚决拿下,并对责任人批评与处罚;对于那些“拿过来”就用而没有思想的教师要批评教育;对于积极提供建设性意见或建议的教师要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奖励„„唯有如此,才能提高广大教师推广和利用精品课程资源的热情。
结语 总之,我们要做好精品课程、用好精品课程、管好精品课程,充分发挥好网络精品课程的资源优势,让学生在自主、交流、互动的环境下学习,为当前的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出不懈努力。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淑玲.网络精品课程资源对教学模式的影响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252(5):70-71 2.曾玉华,杨高全.网络环境下精品课程自主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1):102-105 3.李淑玲.网络精品课程资源的实际应用研究[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3):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