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水产养殖动物药物残留与安全的探讨论文
1造成水产养殖动物药残超标,危及水产品安全的原因
1.1养殖水域环境污染严重
养殖水域是水产养殖动物最基本的环境条件。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工业污、废水无节制超量排放,城市生活污水、农业生产上使用的化肥、农药、畜禽养殖污染等,最终会进入天然水体,破坏养殖水域生态环境。环保部《2012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中国农村环境形势日趋严峻,饮用水源和地表水遭受了不同程度污染,生态压力较大。对于水产养殖水体而言,其所受的外来的污染物主要是氮、磷、有机物、重金属离子、农药和除草剂以及制药厂排出的抗生素废水等。它们在水体中或经氧化作用释放出硫化氢、氨氮等有害、有毒物质,造成水产养殖动物缺氧、中毒、免疫力下降,病害频发;或通过水体中淡水生物不同食物链的传递,影响水产养殖动物健康。
1.2饲料中原料污染和违规使用添加剂
在水产配合饲料中添加促生长药物、引诱剂、抗氧化剂或免疫增强制剂等,可以促进水产养殖动物的生长、提高营养价值和疾病防治,是渔业生产增产增收的重要手段。但是,这些添加的药物本身以及它们的代谢产物能在养殖水域中保持较长一段时间的活性,污染养殖水域环境,对水域中的淡水生物产生影响。饲料中不加节制的添加和使用抗生素,会降低水产养殖动物抗病能力。这些药物大部分会以原药和代谢产物的形式通过水产养殖动物的排泄物进入养殖水域中,从而增加水域环境中耐药菌,还会通过食物链影响水生生物的正常活动,破坏水域生态平衡。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加重,部分土壤中有害物质、重金属超标,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农药、化肥,这些有害物质在农作物上残留与富集,投喂以这些农作物为饲料原料生产的饲料,有害物质会传导到水产养殖动物体内,危及水产品安全。
1.3养殖户滥用渔药
由于养殖户缺乏科学养殖意识,加上渔药生产厂家及销售人员受利益驱使,养殖单位和个体户存在滥用渔药、超剂量使用渔药的状况。长期以来,养殖户和基层技术人员常常仅凭经验和现场诊断对水产养殖动物疾病进行用药防治,往往存在着反复、滥用、乱用药物现象,少数养殖户甚至直接使用违禁药物、抗生素原料药,导致了致病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强,最终使得很多细菌性疾病越来越难治愈,养殖户只好加大用药的剂量,如此反复造成了恶性循环。养殖户滥用渔药还突出的表现在少数养殖户不遵守休药期停止用药的规定,尤其是在销售前,为追求水产品外观或其他原因,在上市前还在违规使用药物,水产品药物残留超标,危害人类健康。
1.4不重视优良品种的选育
由于种种原因,不重视优良品种的选育,不重视苗种的提纯与复壮,近亲繁殖、种间杂交现象严重,造成苗种体质差,免疫力降低,对病害抵抗力下降,加上养殖环境恶化,病害发生频繁。有些地方缺乏必要的检疫手段,苗种运输时极易造成疾病的流行与传播。苗种质量的下降反过来逼着养殖户增加用药,增加药物残留可能。
2药物残留的危害
2.1造成生态平衡的破坏
养殖户滥用药物、使用质量没有保障的渔用饲料,不仅能造成水产养殖动物的药物残留,还会造成水域生产、生态环境污染。药物及违禁添加剂会以原药或代谢产物的形式排泄到水体。养殖户直接在水体中长期超剂量泼洒药物、投喂药饵等都会造成养殖水域中的药物超标,增加水环境中敏感耐药菌,这些耐药菌既能保留在水环境中,也能通过养殖水环境产生转移和转化,最终破坏水域生态平衡。
2.2影响水产食品安全和人类的健康
水产养殖动物体内的药物残留既有原型药物残留,也包含药物在养殖对象体内的代谢产物。药物残留危害有:①可产生毒性作用。人们如果经常食用含有药物残留的养殖水产品,体内可能会因这些残留药物逐渐积累而出现功能紊乱或器官病变,这种积累一旦达到一定浓度,就会产生毒性作用,危害人体健康。②过敏反应。有过敏体质的人在食用了药残超标的水产品后,会出现过敏反应,引起荨麻疹、血压降低,甚至会出现休克现象。③产生致癌、致畸、致突变“三致”作用。④引起人体生理紊乱,幼儿发育早熟,水产品残留的一些激素类药物,对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婴幼儿童生长发育有潜在的威胁。⑤引起人体质下降,免疫力和抗病能力降低。水产品残留药物易导致人体内部分病原菌产生耐药性,形成耐药菌,给人类临床上某些疾病的治疗增添了难度。
2.3影响我国外汇收入和国际信誉,降低我国水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近年来,因水产品药物残留超标,导致出口到国外的水产品就地销毁或运回处理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不仅影响到我国的外汇收入及广大渔民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影响到我国的水产品国际信誉,降低了我国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3降低水产动物药物残留的对策
3.1重视水产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
以即将出台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为契机,深化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有效遏制随意污染水域的行为。同时,要重视水产养殖污水排放对水域环境带来的污染,采用生物技术,如微生物制剂、生物膜法、微生物修复技术、生态沟净化或人工湿地等方法处理养殖排放的污水,修复和改善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
3.2有计划繁育和选育优良品种、培育优质苗种
通过有计划繁育和选育优良品种、培育优质苗种,构建起先进的淡水主养品种育种技术体系,选育出生长快、适应能力强、高产、抗逆性强的水产养殖新品种,是减少水产养殖动物病害,减少药物残留的有效途径。
3.3投喂营养全面优质饲料
严格按照国家《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和《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等规定生产、销售渔用饲料。从饲料原料源头、饲料加工到药物添加实施全方位监控。推广现代生物技术制品,如酶制剂、发酵制品、中草药制剂替代抗生素,生产、投喂营养全面均衡、优质水产饲料。
3.4科学防治病害、合理使用药物
①加强水产养殖动物用药的科学化管理,规范用药。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在正确诊断,对症下药的前提下,合理使用渔药。要严格按照国家《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及农业部公告《禁止使用的水产动物养殖用药》要求,科学使用渔药。②加强无公害渔药的研究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生产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绿色渔药。推广生物制品如微生态制剂、免疫增强激活剂,发挥其在预防病害、改善养殖生态环境的独到作用。中草药是天然的低毒、低残留、无耐药性的绿色渔药,是水产动物健康养殖,安全养殖理想的化学药物替代品,对降低水产品药物残留、保证水产品安全具有现实意义。③要让养殖户认识到水产动物自身内在因素、免疫能力在病害防治中的作用。依赖药物治疗作用而忽视了养殖水域环境、饲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是不可取的。加强饲养管理,增强养殖动物体质是减少疾病发生,减少药物残留的重要手段。
3.5健全水产品健康养殖体系
2010年以来,农业部在全国推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与认证,先后公布了9批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有力推动了我国水产动物养殖健康发展。要加强对已公布的示范渔场的监督与指导,充分发挥其对周围渔民的示范引领作用。
3.6加强行政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其一,要及时、严肃查处那些生产、经营含有禁用药物成分的渔药、饲料、饲料添加剂的单位和个人,从源头上切断禁用药物。其二,建立渔药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实现所有渔药、渔用饲料添加剂产品附二维码出厂、上市销售。其三,强化法律、法规宣传和水产品安全用药知识的普及。农业、环保、工商等部门要联合执法,对生产、使用违禁药物、添加剂、破坏水域生态环境的单位和个人坚决依法查处,使之倾家荡产,提高其违法成本。其四,建立健全水产品药物残留监控体系,提高水产品药残的检测能力。试行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不让药物残留超标的水产品流入消费市场,以保证居民食品安全。
第二篇:水产养殖论文
论述水产养殖如何与传统动物养殖以及种植业相结合学生姓名:宋腾飞学号:20095071339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生物科学
指导教师:黄斌职称:教授
摘要: 水产养殖是人为控制下繁殖、培育和收获水生动植物的生产活动。一 般包括在人工饲养管理下从苗种养成水产品的全过程。传统的水产养殖业已经走到了尽头,水产健康养殖将成为这个行业的必然发展趋势。可持续的水产健康养殖模式应该使水产养殖品种结构搭配合理,经济投入和养殖产量相适应,水产养殖业、种植业、禽畜饲养业有机结合,通过养殖系统内部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达到最佳的环境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水产养殖;有机结合;循环再利用;环境生态效益;经济效益 前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渔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它向社会提供大量优质动物蛋白,保障人们的食品与健康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将会大幅度增长。
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发展,目前我国已走出渔业“以养殖为主”的发展道路,水产养殖业将是我国渔业为社会提供动物蛋白的主要途径。但当前我国水产养殖业还未走出传统养殖的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池塘占地面积大、耗水多,单位效益与产量很难再进一步提高,在一定的条件下还会对水环境产生污染。因此,急需建立新的、科学的模式使水产养殖业有一个跨越式提升。转变渔业增长方式,由单纯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生态型转变,建立集约、生态、高效、环境友好型水产养殖生产新模式,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是今后渔业发展的重要任务。1 传统水产养殖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淡水池塘综合养殖高产技术的理论和实践均已成熟,北方地区的高产池塘鱼年产量可达15T/hm2左右。在现有养殖模式下继续提高产量,不但增加养殖成本,消耗大量的水资源,而且水体和底泥产生富营养化还会对养殖及外界环境 1
造成污染。究其原因,就是在传统模式运行方式下,养殖残饵、鱼的粪便及排泄
物不能及时排出,造成水质恶化阻碍养殖量的进一步增加。将水产养殖,畜牧业,种植业相结合的立体循环模式
鱼一桑一鸡:池塘内养鱼,塘四周种桑树,桑园内养鸡。鱼池淤泥及鸡粪用作
桑树肥料,蚕蛹 及桑叶喂 鸡,蚕粪鸡粪喂鱼,使桑、鱼、鸡形成良好的生态循
环。试验表明,每500公斤桑叶喂蚕,蚕粪喂鱼,可增加鱼产量25公斤,桑园内
养20只鸡,年产鸡粪1200公斤,相当于给桑园施氮肥1 8 公斤,磷肥17.5 公
斤。
鸡一猪一鱼:饲料喂鸡,鸡粪喂猪,猪粪发酵后喂鱼,塘泥作肥料。以
年养100只鸡计算,将鸡粪喂猪,可增产猪肉100公斤,猪粪喂鱼可增成鱼5O
公斤,加上塘泥作肥料,合计可多获利1000多元。
牛一鱼:将野草、稻草或牧草经氨化处理喂牛,牛粪发酵后喂鱼,塘泥作农
田肥料。2 头牛的粪可饲喂667平方米(1亩)塘鱼,年增产成鱼200公斤。
牛—蘑菇一蚯蚓一鸡一猪一鱼利用野草、稻草或牧草喂牛,牛粪作蘑菇培养
料,用蘑菇收后的下脚料培鸡粪发酵后喂猪,猪粪发酵后养鱼,养鱼塘泥作肥料。
家畜一沼气一食用菌一蚯蚓一鸡一猪一鱼:秸秆经氨化、碱化或糖化处理
后喂家畜,家畜粪便和饲料残渣制沼气或培养食用菌,食用菌下脚料繁殖蚯蚓,蚯蚓喂鸡,鸡粪发酵后喂猪,猪粪发酵后喂鱼,沼气渣和猪粪养蚯蚓,将残留物养
鱼或作肥料。
家畜一蝇蛆一鸡一猪一牛一鱼:家畜的粪便喂蛆,蝇蛆是鸡的高蛋白质饲
料。鸡粪发酵后喂牛,牛粪喂鱼,鱼塘淤泥是优质有机肥料。羊一猪一鱼:用草饲喂山羊,奶喂猪,猪粪发酵后喂鱼,塘泥作料。每只奶山羊
每天可产奶1.5 公斤一2公斤,可作5—1O头猪的蛋白质饲料。问题
在将水产养殖与小生产者农作制度结合时,人们经常提出的主要问题有:
足以吸引农家
产品是否可以较低的成本销售,即使最穷的消费者也买得起,如产品留作自
家消费,它是否可取代农家需购买的某商品或物品?
充足的资源
农作制度是否可获得足够的资源(劳力,水源,土地,启动资金等),以从事
水产养殖?其可利用性是否随季节而变动?水产养殖是否可代替农作制度现有的部分,以相同或较少的机会成本即可获得更多的回报?
技术上是否胜任
农户现有的技术知识是否足以成功地经营水产养殖,或所传授的技术是否有保障?该项技术是否可传授给他们?
可靠的生产投入供给
是否可获得关键性的投入(如鱼种或亲鱼,饵料,肥料等?这些生产投入是否可以机会成本获得,使生产在经济上可望成功?
可靠的,有效的发展支持
农民是否可获得创新性水产养殖的技术支持?这一支持是否可靠和有效?比较发展而稳定的市场
对该产品是否有足够及稳定的需求?就间接和经营成本而言,价格结构是否具有经济上的可行性?产品丰收后是否可卖出?
社会及文化的因素
从社会和文化角度而言,将水产养殖引入预定的农作制度是否会被接受?水产养殖是否与特定的价值以及行为模式发生冲突?它是否会产生新的问题,如与现存的资源系统发生冲突?它是否会改变现有的生产体系,如从以个体农业为基础的体系转为集体生产?或它是否会对现有以性别为主的劳动分工造成负面影响,例如,增加妇女的负担?
在将水产养殖引入现有农作制度时,应针对具体情况提出具体的问题。如评估的结果是积极的,则对合适 的水产养殖技术加以改进,会进而加强该制度的成效。
4措施
为了更好更快的实现水产、农业、畜牧相结合,解决上述问题,在过去20年中研究了一系列方法和工具:
4.1投资方式深入调研,科学规划,由龙头企业投资进行企业化管理,树立品牌形象,提高竞争力,增强带动能力。首先应创造条件,重点扶持与农户关系密切的乡镇企业,要鼓励城市中的大型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形成“重量级”的龙头企业,以发挥其资金雄厚,管理基础好,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优势,其次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商资本等各类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并运用
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管理。
4.2强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选择至关重要,企业需要稳定的原料(粮食和农业桔杆)供给,农户需要稳定的水肥资源供给和农产品销路,这是双方建立利益联结的客观基础。利益联结机制的关键在于利益分配要能调动各方面、各环节的积极性,要贯彻平等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要通过各个环节,实现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利益一体化,从长远看,龙头企业应该拿出部分利润,通过兴修农田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返还给农户,增加农户的收入,这样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反之龙头企业以老大自居,以短期行为和不规范的趋利行为使农户蒙受损失,则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必要失败。要完善利益分配机制,还需要加强价格指导,用经济的,行政的手段,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形成合理的利益结构。
4.3完善有利于农业产业化体系发展的外部环境发展绿色环保型农业产业化体系要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包括工商、税务、财政、金融、农产品补帖、法律等政策,来改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外部环境。首先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建立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和农产品销售市场,加强对市场通讯、交通、金融、信息等方面的配套建设,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同时可通过直接财政拨款、贴息贷款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
4.4 快科技进步, 促进绿色环保型农业产业化发展科技进步是绿色环保型农业产业化的根本动力。要加强对农业科技队伍的培训和提高,推动科技人员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展对农村干部、科技示范户、专业大户的系统培训,使其达到中等以上文化程度,成为农村具有较高素质的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织者和参与者。加强对劳动者的培训,着力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养殖大户参与农业科技研究开发。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建立科研开发中心,引进科技人才和高新技术,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支持种养大户、基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加强合作,通过成果转让、购买专利、委托开发等形式,取得技术支持。进一步发展生产基地、科技队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技推广组织,鼓励农业科研机构、农技推广部门的技术人员牵头或参与组建新型弄技推广组织。
4.5 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建设促进环保型绿色农
业产业化体系的发展,龙头企业应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绿色食品的认证工作,要按照国际质量安全生产绿色食品的标准,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与国际农业质量安全标准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实现用标准组织生产,评价质量,规范流通,促进出口和引导科研的作用,积极采纳世贸组织涉及农业领域的协定,制订农业标准、指南和建议,吸收出口农产品所在国的农业标准,作为制订当地农产品质量标准的技术依据和基础资料,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完善检测手段,加强对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检测和农业生态环境的检测,确保安全优质绿色农产品的生产,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化的顺利实施。
第三篇:水产养殖药品残留危害监控调研建议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用药量迅速增加。由于长期以来管理滞后,养殖过程中滥用药物的现象比较普遍。虽然水产品的药物残留量较低,但是通过食物链的长期富集,对人类健康却具有很大的危害。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扩大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养殖产量的不断增多,药物残留问题日益突出。尤其在中国加入wto后,养殖产品的质量直接关系
到水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水产动物的药物残留已成为水产品出口创汇的主要瓶颈。因此,为了人类的健康和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药物残留的危害性,并积极做好药物残留的监控。
一、水产养殖药物残留的危害
(一)、耐药性反应:在水产养殖饲料中长期添加促生长抗菌素或生产中滥用药物会导致水生动物体内的细菌产生耐药性。耐药性产生使得生产上用药量越来越大,药效越来越差,既增加了成本,又增加了防治难度。耐药性的产生同时也对人类的公共卫生构成了威胁。
(二)、变态反应:水产养殖中经常使用的磺胺类、四环素类及某些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是极易引起变态反应的品种。变态反应的症状多种多样,轻者表现为红症,严重者甚至发生危及生命的综合症,如磺胺类药物能引起人类的皮炎、白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和药热等疾病。
(三)、中毒反应:根据卫生研究及临床资料,人们食用被药物污染和残留的水产品后容易出现毒性反应。例如,链霉素等氨基甙类抗生素易损伤听神经及肾功能;四环素类抗生素易抑制幼儿牙齿发育和骨骼的生长;氯霉素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颗粒性细胞缺乏症;敌百虫在一定条件下会形成具有强毒性的敌敌畏。
(四)、“三致”作用:某些药物或天然物的残留极易对人类和动物产生致癌、致突变及致畸作用。孔雀石绿是水产养殖中经常使用的化学药品,但却是一种强致癌物;经常使用的呋喃类药物如呋喃西林、痢特灵以及在饲料中添加的部分生长促进剂如乙烯雌酚类也具有较强的致癌作用。
(五)、其它:在渔用饲料中常含有一些激素类药物,这些药物在人体内蓄积后会使人的正常生理功能发生紊乱,更严重的是某些激素类药物会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另外,某些药物降解后易产生有害的分解产物,如水产消毒剂二氯异氰尿酸及三氯异氰尿酸的分解产物中含有氰化合物,其在水生动物体内产生残留后危害极大。
二、水产养殖药物残留的监控措施及建议
(一)养殖单位应增强自身的抗残能力
1、预防为主、治疗为辅:药物是水生动物疾病发生后的情况下不得以才使用的,如果预防措施到位,疾病是可以控制的,而且同样会达到高产、丰收的目的。生产上应更多地从健康养殖角度来考虑预防疾病的发生,尽量少用或不用药物。
2、少用抗生素或其它化合物,多用绿色生物药物:生产上如有无拮抗、无残留、无毒性的绿色生物渔用药物,如鱼用疫苗、抗菌肽制剂、免疫促进剂等,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情况下,应尽量少用抗生素或化学药物,多用绿色生物药物。
3、用药应符合ny5070-2002和ny5071-2002的标准要求,做到科学用药:治疗疾病应对症下药,不可盲目用药。用药物时选择适宜的剂量,切忌滥用。
4、严格遵守休药期制度:药品在水生动物机体内代谢排泄有一定的时间。因此,在捕捞上市前的休药期内应停止使用药物,不可因市场供求或其它原因将刚使用过药物的水产品上市销售,以保证药物残留量降到规定的指标内,避免药物残留危害人体健康。
5、健全和完善水产养殖的操作规程、生产标准,使水产养殖生产走上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将水产品控制在无公害生产标准化以内。
(二)、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宏观控制
1、健全和完善水产品食用安全保障体系: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药物残留工作极为重视,相继出台了《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与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物质监控计划》和《渔用药物使用准则》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由于药物残留的监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距离,应不断地完善水产品食用安全保障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水产养殖业进行科学、公正的药物残留的监督管理。
2、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针对水产养殖业千家万户分散生产,且渔民安全用药意识淡薄、缺乏安全用药知识的现状,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广泛的宣传和科普教育,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养殖生产者进行普遍的培训,以提高养殖生产者的科学知识水平和质量安全意识。
3、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查处违规用药:一是各级渔业行政执法部门要按照渔药管理和水生动物防疫检疫的有关条例规定,切实履行对水产养殖用药的监督检查和处罚职责;二是各地要对养殖用药进行经常性的检查,自觉抵制药物残留
超标和有违禁药物的水产品;三是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重视水生动物病害防治员的培训、考核、发证工作,积极发挥其在水产养殖用药管理中作用。
(三)、水产技术推广和科研部门应大力推广健康养殖,确保养殖产品食用安全
1、积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对渔药技术人员和水产养殖人员的再教育,让他们认清滥用药物的危害性,加强他们的法制意识和职业道德观念,使养殖户自觉地科学用药。
2、加强对水产养殖生产过程用药的指导和监督:要动员和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到养殖场和养殖户,对生产过程中的用药进行具体指导,督促他们按照水产养殖安全用药的有关规定、标准用药。
3、不断研究、开发和推广高效、优质、对环境无污染、对鱼体无残毒的药物:要多开发中草药和生物型渔药,替代有较高残留量的抗生素或化学合成药物,以改善水产动物体内外环境,提高水产动物自身免疫力。
4、大力推广健康养殖新模式:积极推广使用无公害水产养殖技术规程及行业标准,加快水产养殖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及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根据养殖品种的生物学习性,选择科学的养殖模式,进行科学投饲、科学管水、科学用药以及生态免疫防病等一系列措施,使其在安全理想的生态环境中健康快速生长,从而获得优质安全的水产品。
第四篇:药物残留与检验试题
一.填空:
1.类的药物残留易产生三致作用。
2.药物、其他类药物。
3.坏生态环境、影响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和出口创汇。
4、兽药残留原因:不按规定正确使用饲料药物添加剂、环境污染导致药物残留、有关部门对兽药残留的监督管理不严,检测标准不健全。
5.兽药残留防范措施:从畜牧生产环节控制药物残留、加快兽药残留的立法,完善相应的配套法规、严格规范兽药的安全生产和使用、开发,研制,推广和使用无公害,无污染的非抗菌类药物及其添加剂、尽快制定国家畜产品安全法规和规章。
6、残留特点:以游离的或结合态存在、包括原型药和其代谢药物、无论以何种方式给药,都有药物残留、正常的组织内的非内源性物质均视为残留。
7、残留分析的特点:对象浓度很低、在生物组织中检测,其中有很多干扰因素,需要分离和净化、某些样品的测定往往要求很快的提供结果、测定数据的处理和阐明有时较为困难、实验室应具有现代化设备仪器,应有多种检测手段,课进行多相分析工作。
8..9..10.样品依其作用可以分为试验样品、复检样品、保留样品。
11..ADI
12..残留分析中水解结合物的酶有:2者的混合物,浓缩处理的方法有旋转蒸发器蒸干、惰性气体吸干、液液萃取。
13..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药物残留的单位通常是或ng/kg。
14.15..残留分析中所用试剂的纯度至少应该为分析纯,检测时必须做空白对照试验和阴性对照试验。
16..时通常加肝素作为抗凝剂。
17.物大多呈结合状态,主要以葡萄糖和硫酸酯结合物存在。
18.19.20.消除基质干扰,保护仪器,提高检测方法的灵敏度、选择性、准确度、精密度。
21..结合物水解的目的是使结合态的药物或代谢物游离出来,呈游离的药物或代谢物脂溶性增强。其水解方法:
1、酸水解,常用无机酸。
2、酶水解是专属性很弱的水解结合物的方法。水解酶通常是B-糖苷酸梅或芳基硫酸酯酶,分别将生物样品中的葡萄糖醛酸甘或硫酸酯水解。
二.名词解释:
1.兽药残留:指动物产品的任何可食部分所含兽药的母体化合物及其代谢物,以及与兽药有关的杂质的残留。
2.总残留:指对食品动物用药后,动物性产品的任何可食用部分中药物原型或其所有代谢物的总和。
3.食品动物:指各种供人食用或其产品供人食用的动物。
4..休药期:畜禽停止给药到允许屠宰或动物性产品(肉、蛋、奶等)允许上市的间隔时间。
5.残留靶组织:药物持续时间最长的组织。
6..MRL:即最高残留限量,由于使用某种兽药而在食品中或食品表面产生的此药及其残留物的最高允许浓度。
7.LOD:即最低检测限,指分析方法能够从背景信号中检测出待测物存在时所需的最低浓度。
8.LOQ:即最低定量限,指准确度和精密度都符合要求的标准曲线上的最低浓度。
9.GLP:即优良实验室规范,就实验室实验研究从计划、实验、监督、记录到实验报告等一系列管理而制定的法规性文件,涉及到实验室工作的所以方面。
三.选择题:
1.空白试验不可用水或缓冲剂作为空白肌肉样品。
2.WHO3.应干扰因素多,检测前大多需要进行提取和净化。
4.5.活化SPE
6.硅烷化衍生化反应要求在无水环境下进行。
7.固体样品的采样量每份不应少于
9.残留分析中常采用的净化方法是
10.无论是注射液还是口服给药均可出现残留。
11.12.13.酶不能使样品中蛋白质沉淀。
14.LLE
15.LLE
16.17.18.欲净化泰乐菌素(极性小),应选用反向萃取小柱。
19.SPE
20.21.22.23.尿样室温保存时,常采用的防腐剂是氯仿。
24.四.解答:
1.药物残留的危害:a.过敏反应;b.毒性反应;c.诱导耐药菌株;d.“三致”作用;e.激素样作用;f.破坏生态环境;g.影响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和出口创汇;
2.残留分析中样品保存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原则:a.防止污染;b.防止丢失;c.防止腐败变质;
方法:a.密封容器中保存;b.装量不可过多,以2/3 体积为宜;c.充入惰性气体如氮气置换出容器中的空气;d.低温冰箱保存;
3.SPE的操作步骤:
A.选择SPE小柱首先应根据待测物的理化性质和样品基质,选择对待测物有较强保留能力的固定相
B.活化萃取前先用充满小柱的溶剂冲洗小柱或用5~10ml溶剂冲洗滤膜
C.加样a.用0.1moi/l酸或碱调节,使PH<3或PH>9;b.加样时流速应控制为2~4ml/min;
D.清洗填料(淋洗)a.反相SPE的清洗溶剂多为水或缓冲液;b.加入小柱的清洗液应不超过一个小柱的容积,而SPE滤膜为5~10ml;
E.洗脱待测物a.应选用5~10ml离子强度较弱但能洗下待测物的洗脱溶剂;b.流速控制约30滴每分钟;
4.残留分析中对结合物进行水解处理的原因:
由于这些结合物极性大,水溶性强并且在生理条件下呈电离状态,不能用液-液萃取法将其从生物样品中分离出来,通常需将样品作水解处理,使结合态的药物或代谢物游离出来,呈游离态的药物或代谢物脂溶性较强,才有可能用溶剂萃取法将其从生物样品中分离出来。
5.水解结合物的常用方法有:酸水解、酶水解
6.简述LLE提取生物样品中药物残留的操作要点:
A.提取溶剂的选择a.溶剂的极性:所提取的残留物含极性成分则选用亲水性的有机溶剂;所提取的残留物含非极性成分则选用亲脂性的有机溶剂b.溶剂的沸点:45~80℃为宜c.溶剂的毒性:d.溶剂与水的互溶性:
B.溶剂的PH调节酸性药物PH值要低于Pka值1~2个PH单位,碱性药物PH值要高于Pka值1~2个PH单位
C.萃取中有机溶剂的用量较重要一般有机溶剂与水相溶积比为1:1或2:1,常采用反复提取的方法重复三次以上
D.提取后试管内有机相和水相会有轻微乳化现象,一般应将试管置离心机内离心使水和有机相完全分离开,为了防止乳化,可应用较大体积的有机溶剂,避免猛烈振摇。
第五篇:《名特水产动物养殖学》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
1曹克驹主编,《名特水产动物养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
2、《虾蟹类增养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全国农林院校教材,1997年。
3、刘健康等,《中国淡水鱼类养殖学》,科学出版社,1992年。
4、王殿坤,《特种水产养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
5、徐寿山,《名特优水产品养殖》,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
6、曹克驹、陈孝煊等,《名特两栖爬行动物的养殖》,华中农业大教务处印。
7、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病学研究室,《鳖的防病养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l997年。
8、张兴川,《河蟹养殖实用新技术》,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9、弋贤平等,《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实用技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
10、马鹤海等,《鳜鱼养殖技术》,武汉出版社,I997年。
11、赵振山等,《淡水白鲳养殖》,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年。
12、蔡焰值,《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武汉出版社,1997年。
13、王明学,《罗非鱼养殖》,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年。
14、杨先乐,《特种水产动物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
15、王吉桥等,《鱼类增养殖学》,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
16、沈宝俊等,《引进水产优育品种及养殖技术》,金盾出版社,2002年。
17、潘建林等,《黄鳝泥鳅无公害养殖综合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
18、徐在宽等,《龟鳖无公害养殖综合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
19、朱清顺等,《河蟹无公害养殖综合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
20、刘焕亮,《水产养殖学概论》,青岛出版社,2000年。
21、自编,《特种水产养殖学实验指导》,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