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之对比研究论文(推荐5篇)

时间:2019-10-21 21:15: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之对比研究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之对比研究论文》。

第一篇:关于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之对比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语法翻译法 交际法 折中法

论文摘要:以学习语言的语法系统为中心的语法翻译法是外语教学界长期使用的传统教学法,它有着自己的可取之处,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理论的发展完善,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作为语法翻译法对应物的交际法是一种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发展交际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体系,它重视培养使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然而在实际运用中,交际法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并受到很多限制。采用折中法是目前外语教学领域中出现的一种普遍趋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国际间的交流和贸易活动不断增多,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入关、人世的前景为大多数人所看好,社会对具有一定外语水平的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诸多因素造成了当今社会对外语(尤其是英语)学习的普遍重视,外语教学也就显得日趋重要。语言学习者不再单单满足于发展语法能力和阅读能力,而是迫切需要提高听、说、读、写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针对这种情况,如何教好外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成了摆在外语教师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且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是外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现通过分析比较最为广泛应用的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法,探讨将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到我国外语教学中的可能性。语法翻译法及其优劣势

语法翻译法历史悠久,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在大多数国家的外语教学中一直占统治地位。它是以学习语言的语法系统为中心的方法,我国外语教学界称它为传统教学法。它过分强调语法能力和阅读写作能力,而忽视了听说能力和交际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语法翻译法的应用过程一般是:教师先描述一种语言的规则,然后用词汇和翻译练习进行强化,最后是课文的翻译。[1]这种教学法在目前的外语教学中并不罕见。

语法翻译法之所以能有辉煌的历史,原因在于它有着自己的可取之处。第一,语法翻译法以语法为中心,可以帮助学生打下较为牢固的语法知识基础,使学习者的表达较为准确。第二,语法翻译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母语优势,能帮助教师节省时间。在教学中有很多复杂的结构和抽象的概念用母语解释起来较容易而且较直观,学生也易于接受。第三,语法翻译法重视阅读和写作,因此有助于书面技能的提高。第四,由于母语的介入,语法翻译对教师和学生的压力相对小一些。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理论的发展完善,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有时不能适应需要,曾经受到猛烈的批判,因为它自身存在着一些不足。第一,它过于强调语法规则和语法结构,而忽视语言技能。在语法翻译法中,阅读课成了语法分析课,语法课更是只啃语法条条框框,学生只是机械地通过强化训练记忆语法规则和词汇,但无法在交际场合将其正确、流利地运用。[2]第二,它只注重书面形式,忽视了语言使用能力。往往学习者学到的是“哑巴英语”,只会读写,不会听、说、运用,其结果只能是语法条条头头是道,外语讲得结结巴巴。第三,语法翻译法的教学过程较为单调、枯燥,教学步骤常常是固定不变的。第四,教师自始至终控制着课堂,一个人在滔滔不绝地讲,而学生的作用过于被动,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交际法及其优劣势

当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使民族间、国际间的交流大大超出书面阅读的时候,人们发现一些传统的诸如语法翻译法之类的外语教学法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语言学家们便开始寻找新的教学方法。交际法是作为语法翻译法的对应物而提出来的,它是一种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发展交际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体系。它重视培养使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交际能力不仅指运用语法规则生成语法正确的句子的能力,而且包括能在特定的交际场合正确且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

交际法有很多优点,因而成为风靡一时的教学法,并在许多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成功。那是因为:第一,交际法重视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注重学生的语言知识在具体交际场合的灵活运用,改变了“学无以致用”的情况。第二,交际法的教学形式给学生提供了运用语言的真实情景,发展和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第三,交际法能创造融洽、自由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从古板、枯燥、压抑的课堂中解放出来,寓教于乐。第四,交际法发展了学生的话语能力。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法不同,交际法使学生更多地参与语言运用活动,学生接触到的和使用的不是孤立的词汇和句子,而是连贯的表达。[3]

然而在实际运用中,交际法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并受到很多限制。第一,交际法排除了语法教学,造成语言质量下降。交际法在推动学生应用外语交际方面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学生语言运用的质量并不高,往往是流利有余,准确不足。第二,交际法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更高。交际法要求教师具备更强的能力和适应性,同时还需在外语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这样造成压力过大。第三,交际法较难评估。测验和检查学生的语法能力较容易,但评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却不那么容易。第四,教材和教学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交际法的运用和交际活动的开展。此外,教学设备比较落后,在教学过程中很难运用交际法。第五,外语考试的形式影响了交际法的应用。学校和国家的各类考试大都测试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不是交际能力。大多数外语教师和学生都把精力用在做各类与考试有关的习题上,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由于考试的负面效应,使交际法较难实施。

通过对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法两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二者在有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是互补的,即语法翻译法的优点是交际法的不足,语法翻译法的不足恰好是交际法的优势。因此如果将二者结合起来应用到教学中,可以使其互相补充,更好地为外语教学服务。折中法在我国外语教学中的可行性

随着社会的变迁,经济文化的发展及人们学习外语目的的改变,外语教学法也在不断地发展,一些旧的方法被抛弃或改革,而一些新的方法也不断形成和发展。没有哪一种方法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应该取长补短,兼容并包和融合其他方法的长处和优点,将不同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融合的趋势称为折中。采用折中法是目前外语教学领域中出现的一种普遍趋向。这一方法在很多国家的外语教学界都得到了赞同。因为它利用各种语言教学法的长处进行教学,适合于各种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折中法(或称综合法)在很大程度上比其他方法更适应我国外语教学的状况。[4]

我国外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我国外语教学相对于国外外语教学起步较晚,还没有适合我国国情的系统的外语教学法体系。第二,大多数学校班级人数偏多,不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实践和交际活动的开展。第三,许多学校缺乏高质量、高素质的外语教师。语言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取决于教师本身。正如Robinet所说的:优秀的教师总是充分利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最好的教学材料。教师应该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学习过程的监督者,而且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者。第四,教学活动中仍然存在着以“考试”为指挥棒的现象,注意力过多地放在考试的通过率上,而忽视了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第五,文化的差异和思维方式不同给外语学习造成了一定困难,主要表现为学生能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却不能正确地使用语言。针对以上我国外语教学的具体问题,折中法恰恰体现了它的可行性。首先,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是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的。一方面,综合法提供了必要的语言知识讲解和练习,使学生能掌握正确的语言知识;另一方面,它给学生创造了运用语言的机会,使他们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能正确地运用语言。其次,折中法使教学变得多样化,改变了传统教学活动中死板的模式,采用诸如结对、小组活动、角色表演等形式。最后,折中法可以适应不同的教学阶段。在基础阶段应侧重语言能力,偏重语法翻译法来培养语言能力,并兼顾交际能力;在中高级阶段,折中法可以帮助实现从培养语言能力向培养交际能力的转移。结论

实践证明,高质量的教学要有合适和有效的教学方法作保证。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法比其他因素更为重要,并决定着教学的效果。然而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体情况。情况不同,教学方法也会随之改变,所谓“一劳永逸”的万能教学法是根本不存在的。[5]正如Asher指出的那样:教授第二语言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不可能只依靠一种方法就都解决了,要想长久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方法的多样化是其关键所在。因此教师不能拘于某一教学法,必须了解各教学法的特点、技巧,根据特定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对象和教学阶段进行优化选择,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法,将国外外语教学的先进理论与我国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努力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外语教学法体系。

参考文献:

[1]Richards, J.C.&T.S.Rodgers.Approaches and Me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1986

[2]Leech,G.Deuchar,M.&Hoogenraad, R.English Grammar for to-day.Basingto:lMacmillan, 1982

[3]章兼中.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3

[4]王勇.外语教学法的发展和改革之我见.国外外语教学.1998(3)

[5]张治英.外语教学法的优化选择与综合运用.外语教学.2000(1)

第二篇:叙事研究法论文评述

叙事研究法论文评述 《农村幼儿教师生存状态的叙事研究》

张立婷 12014130279

一、教育叙事

教育叙事是指研究者(主要是教师)以故事为手段,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发生、现在的影响以及未来的期待的描述与诠释,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构建教育生活意义的研究方法。

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平民的思维和话语方式”。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

教育叙事就是“讲教育故事”。要求教师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自己在教室或其他场所里发生的教育、教学问题,然后将自己怎样遇到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教学过程“叙述”出来。

二、教育叙事研究的特点 1.以“质的研究”为方法论

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源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叙事研究则是质的研究运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教师的叙事研究来说,“教育”是土壤,“质的研究”是方法论。质的研究将使教师不仅获得有意义的职业生活,而且会改变教师的存在方式。2.以归纳为思维方式

教育叙事研究获得某种教育理论或教育信念的方式是归纳而不是演绎,也就是说,教育理论是从过去的具体教育事件及其情节中归纳出来的。3.以反思为其根本特征

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反思性研究,其根本特征在于反思。教师在叙事中反思,在反思中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在反思中提升原有的经验,在反思中修正行动计划,在反思中探寻事件或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意义、理念和思想。离开了反思,叙事研究就会变成为叙事而叙事,就会失去它的目的和意义。

4.以“故事”为载体,以叙事为途径

教师的叙事研究所叙之事就是教师的故事,是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研究实践等等活动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它是真实的、情境性的,是丰富的,也是平凡的。其中,可能包含着丰富的内心体验,可能蕴藏着细腻的情感变化,可能反映出潜在的缄默知识,可能预示着远大的理想追求„„正因如此,这些生活故事对于教育事业具有道德示范的摄人心魄的力量,胜过任何说教,具有强大的感染力。5.由解说者描述和分析

解说者就是讲故事的人,其实就是研究者,它可以是教师本人,也可以是研究教师的人;研究者解说的是教师的故事,故事的主线和研究者的分析交叉出现,使所叙之事通过研究者的解读具有特殊的意义。在故事的叙事中,解说者有时“在场”,有时“隐身”,在场的叙事更多地表现为解说者(研究者)夹叙夹议,解说者不仅对故事的过程进行描述,而且还就其中包含的价值观、情感、心境以及涉及的伦理等等进行分析和判断,展示出解说者的立场和理论视角;隐身的叙事则把所听到的、所看到的故事视作“社会真相”,力求客观地再现故事本身,尽可能不夹杂解说者本人的判断,以使读者能凭借自己的“前见”对故事作出每个人独特的判断。6.教学叙事的区别

与教学论文的区别:教学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附以论证;教学叙事是以叙事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说明和议论,也就是说,教学叙事是讲故事,通过故事来说明道理。

与教学实录的区别:虽然它们都是对教学情境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是全过程的全部内容;而教学叙事则是视不同的主题有所选择,可以是过程的某一方面、某一情境或某一片断。

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教案和教学设计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过程进行表述,是预期,没有结果;教学叙事则是对已发生过的教学事件的反映,是写在教之后,有结果。

与教学案例(研究)的区别:虽然它们都是以故事的形式呈现,但教学叙事叙述的只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是个案;而教学案例是教学的整合,可以是在教学叙事的基础上,以某个核心主题为对象,选取若干个有典型意义的、多种角度的教学故事来进行研究、反思和讨论,是综案。

三、论文评述

该论文通过一个较为有代表性的个案来审视现在农村幼儿教师的生存状态,走进他们的现实生活,了解真实的状态和情况,发现问题之所在,并进行教育的思考以期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为改善农村幼儿教师生存状态提供更好的思路。本文采用叙事研究法对一个农村幼儿园教师—东东老师的工作和生活状态进行了研究。东东老师家住重庆市S区F村,她于1998年开始从事幼教工作至今,在长达十年的工作中,东东老师经历了从入职新手到工作经验丰富教师的全过程,同时,在生活中也经历了为人妻、为人母等过程,可以说,这十年是东东老师人生生存状态很完备的一个阶段。本研究共分四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为引论部分,本部分对所研究的问题、目的、方法、意义及其思路,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相关研究的分析;研究对象的选取等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是被访者东东老师生存状态的故事,是本研究的核心和主题内容。在此部分中,在对个案的全面研究和反思以及对其全景式的观察基础上,运用叙事法,通过一位极具代表性的农村幼儿教师的故事叙述,考察农村幼儿教师的生存状态。对被研究者的工作、生活状态等方面的访谈和观察,使其将自己认为重要或有意义的某些特定时间或时刻,不依据生活史的时间顺序加以叙述,并主要以第一人称形式呈现和整理成文。

从这段描述中,可以看出笔者以质的研究方法为研究工具,运用归纳法来分析资料并且形成了理论,其研究方法符合符合叙事研究的特点。第二部分开始,笔者就开始叙述东东老师的故事,从自己的角度叙述了一个来自于农村的女孩的形象为切入点,辅之以东东老师的自白,让读者能更好地了解这个来此山区的姑娘的形象,对她今后从教以及在山区一留就是很多年的后来打下了铺垫。而且在叙事的过程中,通过东东老师的自白,不难发现现在农村幼儿教师行业存在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以一个教师的故事以及她和她的同事或者同学的经历呈现出来,显得更为逼真,更有说服力。

该论文是边叙述边分析,通过叙述小事情然后笔者在论述这个事情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根据叙事的内容来进行社会问题的分析以及反思,也可以体现出叙事研究法的特点,通过教师本人的叙述,来解读故事,故事是载体,叙事是途径,发现问题是结果。

该论文从东东老师的日常工作、入职体验、教科研、社会地位、健康状况、工作环境、家庭生活等方面完整的叙述了东东老师从外在到心里这十年来的变化,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充分的体现了一个农村幼儿教师的艰辛与不容易,以叙事为手段,提出问题。第三部分一开始笔者开始解读之前叙述故事,并通过故事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

随后在第三部分的第二点中,笔者开始分析结论中发现的这些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是哪些原因导致的,笔者分别从社会、经济以及教师本身三方面做了阐述并且在第三点中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对如何改善农村教师的生存环境发展农村基础教育进行了阐述。

该论文比较严格的遵循了叙事研究法的步骤,从研究方法到叙事再到解读,都很完整的对所叙述的故事进行了分析,而第三部分的解读,也是对他原本所叙述的东东老师的故事的反思,从故事中发现了问题并且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深化了对农村教师生存状态的这个问题的认识,这一状态严重影响着我国农村幼儿基础教育的水平,就事论事,发现了背后我国社会在教育上的薄弱环节,并提出了解决对策,所以,笔者运用叙事研究法来说明该问题还是很得当的。而且解说者也就是笔者,他的立场也比较客观,并没有夹杂太多的个人态度在评述这个问题,只是通过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故事背后所隐藏的问题。但是个人觉得反思的不够深刻,所提出的问题也是我们大家在如今教育中都能发现的问题,以及所提出的对策在短期内能够实现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完成,所以对策的有效性还有待考证。

第三篇:英汉对比与翻译课程论文

英汉对比与翻译课程论文

题目:科技英语中专业术语的翻译规律

姓名:沈凡

学号:2011213403

主修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辅修专业:英语

科技英语中专业术语的翻译规律

沈凡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号:2011213403)

摘要:科技英语中专业术语的翻译一直是科技工作者的一个难题,本文从科技术语的构成、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等三个方面探讨专业术语的翻译规律。

关键词:科技英语;专业术语,翻译原则,翻译方法

一、引言

科学文化交流中,翻译活动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而在翻译活动中科技术语的翻译是任何一个翻译工作者必须面临的一个难题。专业术语是指某一学科领域所特有或专用的词汇,它描述了该领域特有的事物和现象,我们接触该领域,也就意味着必须接触该领域的专业术语。由于各种原因,科技术语的国际语言是英语,所以我们必须了解科技英语中专业术语的翻译规律,让科学文化的交流不受语言的障碍。

二、科技术语的构成分析科技术语的构成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的翻译科技文章。科技术语的构成方式有很多,主要有:

1.派生

派生法通过给词根或单词增加一个或多个词素或词缀形成新术语。如: multi-(多)+media(媒体)=multimedia(多媒体)

hard(硬的)+-ware(部件)=hardware(硬件)

2.合成合成又称复合,是将已存在的词或词素结合构成新的词。

object-oriented面向对象的website网页

3.缩略

缩略词是将较长的英语单词取其首部或者主子构成与原词同义的短单词,或者将组成词汇短语的各个单子的首字母拼接成为一个大写字母的字符串。math=mathematics数学

ad.=advertisement广告

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

4.旧词赋新意

旧词赋新意就是对已存在的词赋予新的意义创新术语。如:

memory普通语意为“记忆力”,而在电子技术中引申为“存储器”; monitor愿意为“班长”,而在计算机科学中为“监视器,显示器”。

5.借用

借用是指一种语言中存在的术语或概念被引入到另一语言中。如:中文“黑客”借用英文“Hacker”,英文“gelivable”借用中文“给力”。

三、我国科技术语的翻译原则

每个人在翻译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方法和见解,会导致翻译的科技术语存在不统一的现象。因此,有必要为科学术语的翻译制定一个准则。有关学者认为,术语定名要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单义性、简明性、中文特性和国际性。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就是从科学概念出发,准确反映所指事物的特征,根据概念的全部特征来掌握事物的内涵,借以作出确切的定义和定出“名副其实”的定义。

2.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就是在一个学科、以致相关领域中,术语不是孤立的、随机的,而是一个合乎分类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highway、expressway、freeway过去都译为“高速公路”, 现在分别译为“公路”、“快速路”、“高速公路”。

3.单义性原则

单义性是讲任何一个概念只能有一个专门固定的术语,即“一词一义”。如:地理学中的overlandflow 曾被翻译为“坡面水流”、“坡面漫流”、“陆面水流”、“地面径流”、“表面水流”等8 个词, 现在统一为“坡面流”。

4简明性原则

简明性是指术语简单明了,尽可能简短,但又不应简化到人们不好看懂。如:radiodetectingranging 意思是“无线电探测与定位”, 按英文词首radar 音译定名为“雷达”。

5.中文特性原则

中文特性是指术语定名要体现汉语表意文字的特点。如:物理学名词damping 的汉译过程中, 有译为“减幅”、“阻迟”等说, 均欠贴切。物理学家杨肇宁先生偶发奇想, 得“尼”字有“逐步减阻”之意, 遂译为“阻尼”, 应用巧妙得体, 沿用至今。

6.国际性原则

国际性原则是指术语定名尽可能采用国际通用的术语和符号。如:采用音译的方法, 把clone 翻译成“克隆”等, 这样便于在国际交往中对等互译。

翻译工作者只有按照相同的标准,遵循共同的原则,才能是科技术语统一,便于科学文化的交流。

四、科技术语的一般翻译方法

翻译英文科技术语,从古到今,有关学者已经做了相当深入的探索,现将其总结大约有十几种方法,即:意译、音译、半音半意译、音译兼意译、形译、借用、按外文字母译、造新字、简称和采用外文缩写等。

1.意译法

意译就是对原词所表达的具体事物和概念进行仔细推敲,以准确译出该词的科学概念。这种译法最为普遍。由于汉语是表义语言,因此意译是翻译科技术语的首选方法,在可能的情况下,科技术语应采用意译法。例如:

high technology高科技

holography 全息摄影术

bulletin board system(BBS)电子公告板

the knowledge economy 知识经济

videophone 可视电话

E-mail电子邮件

2.音译法

音译法:对于像计量单位、科技发明、材料、化学品名称等这样的技术术语,一般应使用音译法进行翻译。例如:

ohm欧姆

calorie卡路里

joule 焦耳

nylon 尼龙

Vaseline 凡士林

radar雷达

3.意译、音译共用法

对于有些技术术语来说,它们既有意译名,又有音译名,二者同时使用。例如: vitamin 维生素(意)/ 维他命(音)

penicillin青霉素/ 盘尼西林

engine 发动机/ 引擎

microphone 话筒/ 麦克风

4.形译法

形译法多用于用字母表示其外形的技术术语的翻译,例如:

I-bar工字钢,工字条

U-iron槽铁

O-ring环行圈

V-belt三角皮带

T-square丁字尺

5.按外文字母译法

以某个字母代替某种概念时,可直接将字母译出。例如:

X-ray X光

a-iron a铁

Y-ray Y射线

p-n-p junction p-n-p结

6.造新字

主要指翻译化学元素等采用的方法。如:

oxygen 氧(O)

hydrogen 氢(H)

tritium 氚(T)

antimony 锑(Sb)

7.直接采用外文,如

Windows 98 ,Word 2000 ,Office star ,等。

8.简称

这一方法主要用于翻译外国人名表达的术语

Celsius’thermometer 摄氏温度计

Vickers hardness 维氏硬度

由于汉语史表意文字,所以从发展趋势上看,意译科技术语占主流,但是实

际翻译中要根据不同的术语,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甚至几种翻译方法一起使用,相辅相成,达到最好的翻译效果。

五、结语

科技英语中专业术语的翻译是一个艰难的工作,翻译者必须同时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英语能力。因此,翻译者须不断地拓宽知识面,掌握英语翻译的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译者应该本着为科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贡献的思想努力追求“最好的翻译”。

参考文献:

[1] 华先发.新实用英译汉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2] 熊兵.英汉对比与翻译导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李亚舒等.科技翻译论著集萃.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第四篇:法德民商法制度的对比与评价

法德近代民法制度的比较与评价

谢怀栻先生的《外国民商法精要》一书自2002年首次出版至今已逾十余年之久。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这本经典著作经过不断增订,与时俱进,历久弥新,惠泽了无数民商法学界的有识之士和莘莘学子。该书作为近代以来国际民商法治进程的缩影,结构清晰,内容全面,理论与实例相结合,使人读之倍觉阐述深刻而又避免晦涩,涉及面广而又有的放矢,详略得当,令人手不释卷,视若珍宝。

纵观全书,可以发现,在500余页的书目中,作者安排了近十分之一的篇幅来介绍法国与德国的民法典和商法典,如此不惜笔墨,可以看出法、德两国的民商法制度作为精要之首推,对当时其他国家乃至后世产生的巨大影响。

笔者仔细研读了书中关于法、德民法制度的起源、基础、理念、制定经过、编制特点、内容、立法精神与立法技术等方面的介绍,感慨不已,遐想万千。下面,就由我来同大家分享一下法、德近代民法制度的比较与评价。

一、法国民法典

1804年公布施行的《法国民法典》是一部典型的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为基础的近代民法典。作为法国大革命的产物,《法国民法典》处处体现以自由和人权为主要内容的革命思想。所以谢老认为,对法国民法典的研究,应该着重于它的思想内容。例如,法典中所规定的近代民族国家法律的四个基本原则——法律统一原则、不溯及既往原则、立法与司法相分离原则、公法与私法相独立原则,是封建社会以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理论,奠定了近代法律的基石。又如,近代民法中财产法的基础,即所有权绝对和契约自由,也在《法国民法典》中得到完成。当然,绝对的所有权并不是激进的,立法者在大革命胜利的喜悦中仍然保持着原则性治国理智---民法典第545条规定:“任何人不得被强制出让其所有权;但因公用,且受公正并事前的补偿时,不在此限。”这容易使大家联想到我国现行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也就是说,当代社会主义国家中仍存在的敏感的、易受争议的社会现象,在200年前就被欧洲立法者作出规定,这是多么强大的预见性和勇气之所在!又如,财产法中所渗透的意思自治原则,成为近代民法法律行为理论的核心;其规定的债务债权、优先受偿权利的相关内容,依然成为我国民法学生所研究的重要知识构成。在家庭法和继承法方面,《法国民法典》缓和、限制了大革命后的一些激进的法律,但是与革命前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法比起来,它仍旧对“旧制度”做了极大的变革:例如废除宗教对婚姻家庭的绝对管辖权,完成了婚姻的世俗化过程,在此不一一举例。

在《法国民法典》的编制、体例与语言方面,教科书式的体例在其当时的社会环境背景下有独到之处。另外,《民法典》的语言一直受到后人的称赞,浅显易懂,生动明朗,被比喻为“出色的法国文学著作”,这也是立法亲民主义的一大进步。

总而言之,《法国民法典》是影响全世界的一部大法典,不仅法国人民对这部法典充满着爱好和感情,世界人民也把它作为一部有高度学识价值的著作。其所表现的启蒙思想和解放精神,对于任何一个想要建立新的法律秩序的人民来说,都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堪称西方近代民商法的典范。

二、德国民法典

《法国民法典》公布之后,迅速风靡于当时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在长达100年的时间里,欧洲竟没有出现一部足以与《法国民法典》匹敌的民法典。这种状况直到《德国民法典》的出现才得以改变。《德国民法典》产生在自由资本主义走向垄断资本主义的时代,可是它并没有表现出这个时代的特色---相反,它可以说是一部保守、甚至守旧的法典。但是,《德国民法典》比《法国民法典》迟出100年,在这段时期内,法典编纂与法学学术发展所积累的经验与成就,为其奠定了新的基础,使之在民法发展史上的地位与《法国民法典》各有千秋。以下,我将对《德国民法典》的相关情况作以阐述,并将之与《法国民法典》稍加比较。

在法典编纂基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新的制度不断出现,在制定《法国民法典》时还没有出现或者还未成熟的一些概念、学说和制度---例如奥地利普通民法典、普鲁士普通邦法、潘德克顿学派学说等,都成为了《德国民法典》的编纂基础。

在制定过程方面,《德国民法典》的制定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酝酿和讨论的阶段,例如历史上有名的“法典论争”,为法典的制定完成了思想上的准备。另外,法典的制作工作本身也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统治者要求起草者尽量细致地进行工作,成立起草委员会和专门委员会,两次把草案公布向公众征询意见,从不同的角度批评完善,总共花费了23年的光阴,并完整地保存了立法资料,这也是立法学界少有的精益求精的做法。

《德国民法典》在形式方面的一大特色就是它的五编结构,即总则、债务关系法、物权法、亲属法、继承法。与《法国民法典》比起来,五编的结构特点在于:总则编的设臵、债与物权的严格划分继承编的独立。例如,总则编的设立使民法中的身份法与财产法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也避免或减少了许多重复之处,表现出来的是系统化精神与抽象的倾向。在债法与物权法的划分中,《法国民法典》中已有债的概念,但债法并没有独立的地位,债的关系作为了财产法的附庸。而《德国民法典》从法律关系与权利的性质出发认为,债权和物权是不同性质的权利,应该各自为编,从而形成了一套特有的理论与立法方法。这种理念同样适用亲属与继承,因此又设臵了一个独立的继承编,突出了身份法的重要意义,使编制更加合理化和规范化。

关于《德国民法典》的内容方面,其中有些规定是《法国民法典》中完全没有的,例如,法人制度,代理制度,“权利能力”、“行为能力”“法律行为”的概念等,这些几乎都是社会经济发展与潘德克顿法学发展的结果。《德国民法典》实行表示主义,规定所有权在交付或登记时转移,这与《法国民法典》的意思主义(即规定所有权在合意成立时转移)是有很大不同的,这种规定也更加贴近现代社会对于契约规定的要求,是进步的体现。此外,《德国民法典》对合同自由原则做出了一些限制,扩大了契约及于第三人的效力,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对合同自由的限制相比,德国对于身份法上的干预更为强烈,比如限制离婚自由,形成了“困难条款”,从侧面体现了民法的道德化。

《德国民法典》的另一大特点是规定了一些 “一般条款”。所谓一般条款是一种抽象的原则性的规定,如诚实信用、善良风俗、缔约过失、情事变更、法律行为基础丧失等等。法官可以把一般条款运用到各种具体案件去以解决他要解决的问题,起到一个在成文法之下的润滑作用。所以有人说:“如果没有它们,《德国民法典》中的一些僵硬的、严谨的条文可能已经在社会变化的压力之下爆炸了。”此处“它们”,便指上述所谓“一般条款”。

在立法精神方面,保守的《德国民法典》与破旧立新的《法国民法典》截然不同。具体表现为,后者完全排除了教会对于婚姻的势力,而前者保留了婚姻对宗教的义务;后者较为彻底地消灭了封建制度,而前者直接保留了日耳曼固有法,保存了封建制度,这点对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言,仍是落后的。当然,《德国民法典》也有一些适应时代需要的规定,例如对民法三大原则(所有权绝对、契约自由、过失责任)的限制、对承租人的照顾(如进一步规定“买卖不破租赁”),这些规定也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资本家经济的发展。

《德国民法典》在立法技术上的高超成就,一直是脍炙人口的。表现为:整体体系合理,逻辑性强,避免重复;适度概括,避免出现漏洞;概念用语精确等。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批评的声音,如法典的严格性使法律的硬性规定过多,法典的精确性使法律艰深难懂等。但实际上,这种过分偏激的意见,并未能动摇《德国民法典》的地位,总之,在立法技术方面,《德国民法典》是“可与任何一部重要的法典相匹敌的”。

就我们中国人而言,《德国民法典》与我们的关系远较《法国民法典》密切,发展我国民法学的研究、建立我国的民法学体系,必须着重去研究《德国民法典》。

综上法、德民商法制度的对比与评价,希望大家对两个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民法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希望同为高校法学学生的我们学以致用,取长补短,学有所成,共同为中国的法制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五篇:劳动与社会保障法之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标准工时制。标准工时制度是由立法确定一昼夜中工作时间长度,一周中工作日天数并要求各用人单位和一般职工普遍实行的基本工时制度。标准工时制也是其它特殊工时制的计算依据和参照标准。2.3.4.5.6.城镇公费医疗制度:对国家机关、党派、人民团体及科教文卫体等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实行的一项免费医疗和预防疾病的医疗保健制度。从业资格:指从事某一专业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起点标准。

待定权利争议: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对于劳动条件要求继续维持或变更而发生的争议。

动安全卫生法律制度:指国家为了保护劳动者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而制定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称。

仿城型农民工养老保险模式:仿城型农民工养老保险模式,是指参照“城保”制度的做法,为农民工设计的独立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其基本做法是:养老保险费用由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共同缴纳,以本市上一年职工月最低工资标准为基数,用人单位缴纳19%,农民工本人缴纳7%至8%;个人缴费记入个人账户,用人单位缴费的一定比例也记入个人账户,最终实现个人账户11%的比率;当农民工达到国家规定的养老年龄时可以一次性领取基本养老金。7.8.9.非全日制用工: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4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24小时的用工形式。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它的目标通常是支持或处理个人关心或者公众关注的议题或事件。

费用支付:医疗保险费用的支付方式指的是医疗保险机构和医疗服务机构之间,当被保险人和保险机构获得医疗服务后,保险机构向服务提供方支付费用的行为,简称费用支付。10.11.12.工会法:是国家制定的确立工会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规定工会的权利与义务,为工会的活动提供法律保障的法律。工伤:“工伤”是职业伤害的总称,是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工作或在规定的某些特定情况下,遭受的意外伤害或职业病。

工伤保险:指劳动者在工作中或法定的特殊情况下,由于意外事故而负伤、伤残、死亡,或者患职业病,从工伤保险基金中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13.工伤社会保险:工伤社会保险是由国家和社会统一立法强制实施的对劳动者因在生产过程中遭受的意外伤害或由于特殊工种而引发的职业性疾病进行有效治疗并停工羁绊生活保障及家庭经济补偿的社会保险制度。14.工资:指企业、事业、机关、团体等用人单位按照法律规范的规定以及集体合同、劳动合同的约定,依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15.工资保障制度。工资保障制度,是指国家用法律形式,通过检查和监督手段,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收入不受侵犯的制度。工资保障制度包括:工资确定的保障。工资支付的保障。工资使用的保障。实际工资的保障。扣除工资的限制。工资债权优先的保障。16.17.工作时间:劳动者每天应工作的时数或每周应工作的天数。

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

供款基准制:供款基准制,是指受益人的养老金获得方式和数额取决于他对养老保险基金的供款量,一般都将个人所缴费用建立个人账户,缴费越多,领取养老金的水平越高,因此其养老金的领取额和他本人原先的工资高低不完全相关。18.19.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合同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

基本养老保险:根据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缴纳养老保险费,在劳动者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或因其他原因而退出劳动岗位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依法向其支付养老金等待遇,从而保障其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险制度。20.集体合同。集体合同是集体协商双方代表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在平等协商一致基础上签订的书面协议。集体合同的目的在于调整团体劳动关系。21.22.23.集体合同:是工会组织代表与用人单位就各项内部劳动关系问题进行集体协商而缔结的协议。

集体合同争议:指工会或职工代表与用人单位或雇主、雇主团体在举行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以及履行集体合同等事项上而产生的争议。集体争议。集体争议相对个人争议而言,它是因集体劳动法律关系而产生的劳动争议,是劳动者一方人数达到法定的争议人数或由工会组织出面代表劳动者申诉的劳动争议。我国现行的集体争议处理制度包括集体合同争议的处理、集体劳动争议的处理、群体诉讼。24.既定权利争议: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基于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劳动合同的约定,因主张权利存在与否或权利是否受到侵害或有无履行合同约定义务等而发生的争议。25.26.27.加班:职工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在发法定节日或公休假日从事生产或工作。加点:职工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在标准工作日以外继续从事生产或工作。

经济性裁员。经济性裁员是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被人民法院宣告进入法定整顿期间或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达到当地政府规定的严重困难企业标准,依法由用人单位单方行使劳动合同解除权的行为。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法对经济性裁员规定了严格的条件和程序。28.经济性裁员:是指用人单位一次性辞退部分劳动者,以此作为改善生产经营状况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保护自己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和生存能力,度过暂时的难关。29.经济状况调查制度:经济状况调查制度,是指提按照国际惯例,社会救助的申请者首先要经过“经济情况调查”的法定工作程序,只有其家庭的人均收入水平低于规定的“贫困线”,才有资格得到社会求助的一种调查制度。30.竞业禁止:指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一定期限内不到与用人单位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有竞争关系的其它用人单位工作,或者自己开展同类业务。竞业限制期最长为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的两年。31.32.33.就业:就业是指符合法定劳动力年龄条件的人,从事一定社会经济活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

就业服务:是政府专职劳动管理部门为劳动者实现就业和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提供的各项帮助和服务工作的总和。

就业管理:是国家有关劳动行政部门管理部门对人力资源市场进行管理的行为。目的是实现国家对人力资源市场的宏观调控,规范人力资源市场主体的行为,促进劳动市场机制形成和确保其正常发挥功能。

34.35.就业训练。就业训练是指对求职人员组织开展的以提高职业技术和就业能力为目的的培训。

劳动安全技术规程:指国家为了保护劳动者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生命安全,防止伤亡事故,减轻繁重体力劳动以及预防生产设备遭到破坏而制定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和。

36.37.38.劳动保护权: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有权享有安全卫生的条件,生命和身体免受有毒有害或危险因素的威胁。劳动报酬权:劳动者为用人单位提供了劳动后,有权定期享有用人单位支付的货币工资等形式的报酬。

劳动法: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为实现劳动关系而产生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在我国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中,劳动法是一个重要的、独立的法律部门。

39.40.劳动法:直接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一些关系的法律。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劳动法所包括的,并在调整劳动关系以及密切相关的社会关系时所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是整个劳动法部门的原则。劳动法基本原则包括:(1)劳动关系协调的合同化;(2)劳动条件的基准化;(3)劳动者保障的社会化;(4)劳动执法的规范化。

41.劳动法律关系: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关系被劳动法规调整而形成的一种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劳动法对劳动关系的调整,使一般劳动关系上升为法律关系,并在国家强制力的保证下,实现劳动组织与劳动者之间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从而使劳动关系得到发展。因此,劳动法正是借助于劳动法律关系在人们生活中得以实现。

42.43.劳动法律关系:指劳动关系经过劳动法调整而形成的具有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内容的关系。

劳动关系:劳动法所调整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发生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关系,这是一种具体的、狭义的劳动关系。

44.45.劳动关系: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

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又称劳动契约或劳动协议,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结合的一种法律形式。通过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终止以及变更、解除,调节劳动力的供求关系,既能使劳动者有一定的择业和流动自由,又能制约劳动者在合同期履行劳动义务和完成应尽职责,从而使劳动力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合理的流动性。使过去的那种以固定工为主体的用人制度逐步改变为多种用工制度并存的劳动合同制度,是我国用人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既无论是长期工、短期工、季节工、临时工都必须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

46.47.48.49.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定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的生效:指具备有效要件的劳动合同按其意思表示的内容产生了法律效力,此时这份合同的内容对签约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劳动合同的种类: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劳动基准法。基准是指为了保障劳动者最起码的劳动报酬、劳动条件而规定的最低限度的措施和要求。劳动基准法是有关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最低标准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用人单位可以优于但不能劣于基准法所规定的标准。凡集体合同、劳动合同、劳动规则(厂纪厂规)所确定的标准未达到国家规定的劳动基准的,均无法律效力。

50.劳动监察:指劳动保障行政机关依照国家的授权,依法对国家机关、事业组织和企业等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情况所进行的监督检查,以纠正违法行为,以保障各项劳动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贯彻实施。

51.52.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动就业服务机构是我国管理失业人员、指导劳动就业和组织社会劳动力的社会组织。

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劳动就业服务企业是指承担安置城镇失业人员任务、组织失业人员进行生产经营自救、由国家和社会扶持并由劳动行政部门予以认定的经济组织。

53.劳动卫生规程:指国家为了保护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健康、防止有毒有害气体、物质的危害,避免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所采取的各种防护措施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54.55.劳动行政部门:设置专门机构,配备一定数量的监察员,对用人单位执行劳动法的情况进行规范性的监督、检查。

劳动行政法律关系:我国劳动领域中的一部分行政关系由劳动法和行政法共同调整,从而形成了劳动行政法律关系。劳动行政法对这部分行政关系进行调整时,既适用行政法的各项原则和基本制度,也适用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56.劳动行政关系:劳动行政关系是国家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授权的社会组织在劳动行政管理活动中和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与劳动过程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当前一个共同趋势是各国的政府将劳动行政管理作为协调和实施社会总政策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劳动行政管理活动的范围日益扩大。

57.劳动行政管理系统:劳动行政管理系统按国际上的理解是指负责从事劳动行政管理的一切公共行政管理的机构和为协调此类机构的活动、为与雇主和工人及其组织协商并使其参与管理的任何公共机构性的组织。在我国“劳动行政管理系统”主要是由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授权的一些中介机构构成。劳动行政部门在劳动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8.劳动者:劳动者是按照法律和合同的规定,在用人单位管理下从事劳动并获取相应报酬的自然人,既包括体力劳动者,也包括脑力劳动者。我国目前为自然人成为劳动者、成为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规定了三个条件:(1)年龄条件;(2)文化条件;(3)其它条件。59.劳动争议。劳动争议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劳动争议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因劳动关系所发生的一切纠纷;狭义的劳动争议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因劳动权利、劳动义务发生分歧而引起的争议。

60.61.劳动争议: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之间因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所发生的争议。

劳动争议基层调解。劳动争议基层调解是指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明确责任的基础上,依照国家劳动法的规定以及劳动合同约定的权利和义务,推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相互谅解,解决争议的方式。

62.劳动争议仲裁。我国劳动争议的仲裁是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为解决劳动争议而作出裁决的劳动执法活动。劳动争议的仲裁兼有行政和法律的双重性质,在受理案件上限于争议当事人的自愿申请,在裁决的效力上具有强制性。

63.64.劳动争议仲裁:指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根据劳动争议当事人一方或双方的申请,依法就争议的事实和当事人应承担的责任作出判断和裁决的活动。劳动争议仲裁代理人:指代理当事人一方,用被代理的当事人的名义,在法律规定或当事人授权范围内,为被代理人行使劳动争议仲裁权利额承担仲裁义务的行为。

65.66.劳动争议仲裁第三人:指与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而参加到仲裁活动中来的人。

劳务:劳务是指以活动形式提供给社会的服务。它是与劳动过程伴随始终的活劳动形态,并以这种活劳动进入交换过程。劳务也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生产过程与交换过程的统一,消费过程可以独立于外,还有一种是劳动者的劳动与购买者的消费同步,劳动者提供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也是劳务的流通过程和消费过程,三者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一致的,劳动行为以劳动成果的形式呈现出来。

67.劳务派遣。劳务派遣又称人才派遣、人才租赁、劳动派遣、劳动力租赁,是指由劳务派遣机构与派遣劳工订立劳动合同,由派遣劳工向要派企业(实际用工单位)给付劳务,劳动合同关系存在于劳务派遣机构与派遣劳工之间,但劳动力给付的事实则发生于派遣劳工与要派企业(实际用工单位)之间

68.劳务派遣: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而后将劳动者派遣到接受以劳务派遣形式用工的单位,在用工单位的指挥监督下从事劳动的新型用工形式。

69.美国共同基金:美国共同基金,是指将基金聚集在一起,由一些投资专家操作基金的营运,采用科学的方法,将基金分散投资于债券、股票等各种渠道,以取得最高投资收益为目标。

70.71.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劳动力供需矛盾而引起的失业现象。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面向农民,以社队集体为单位、由集体和个人共同集资、并为本乡村居民提供免费或低费的基本医疗服务保障的医疗保险制度。

72.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面向农民、以社队集体为单位、由集体和个人共同集资、并为本乡村居民提供免费或低费的基本医疗服务保障的医疗保险制度。

73.74.农村养老保险:指以农村非城镇户籍的居民为保险对象的养老保险制度。

贫困线:所谓贫困线是指最起码的生活水平或与社会平均生活水平间的差距的一个量的界定。划定一国或一地的贫困线是进行有效社会救助的前提。

75.76.欺诈: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当事人虚假的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的情况,诱使当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行为。

全民保健:全民保健,是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要基金来源,以全民为服务对象,由国家卫生机构直接组织实施的一项医疗服务制度,重点在疾病预防,包括儿童免疫、地方病防治、传染病防治及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等。

77.人力资源市场:在人力管理和就业领域中,按照市场规律,自觉运用市场机制调节人力资源供求关系,对资源的流动进行合理引导,从而实现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的机制。

78.79.80.人民法院对劳动争议审理:指人民法院对不服仲裁裁决而提起诉讼的劳动争议,依法进行审理并作出判决的劳动争议处理方式。商业秘密:不能从公开渠道直接获取的,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需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信息。

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确立的,以保险形式实行的,对于因丧失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而不能劳动或暂时中断劳动的劳动者提供一定的物质帮助或相应的补偿,使其至少能维持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81.社会保险:即国家为了预防和分担年老、失业、疾病以及死亡等社会风险,实现社会安全,而通过立法强制社会多数成员参加的具有所得重分配功能的非营利性的社会安全制度。包括:养老保险,疾病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

82.83.84.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的收益性原则: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的收益性原则,是指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必须要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且以增值为目标。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是负责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管理、支付和职工社会保险档案的记裁、管理工作的机构。社会保障:国家立法强制规定的,由国家和社会出面举办,对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旨在保障公民个人和家庭基本生活需要并提高生活水平、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的制度。

85.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以立法形式确定的、由国家举办并承担责任、以国民收入再分配方式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障的社会行为及其机制、制度的总称。

86.87.88.社会保障分配:社会保障分配是指政府或社会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和安排征缴使用社会保障基金以完成社会保障制度所设定的目标我名种活动。社会保障基金支付形式:社会保障基金支付形式,是指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在支付社会保障基金时所采取的具体方式或方法。

社会保障制度理论:社会保障制度理论,主要阐述有关社会保障制度的原理和国家关于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构成要素及构成内容,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现状和目标模式,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评价和比较等。89.社会法。社会法是资产阶级国家为保障社会福利和国民经济正常发展,通过加强对社会生活干预而产生的一种立法。它是“私法公法化”或“法的社会化”,即原来主要使用任意性规范的领域逐渐为强制性规范所替代,形成公法与私法的相互交错,出现了作为中间领域的社会法。劳动法就是这种社会法,兼有公法和私法的性质。

90.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指国家或社会通过有关政策或立法,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旨在改善和不断提高其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的资金保障和社会服务。

91.92.93.社会福利设施:社会福利设施,是指由国家、集体和社会共同设立的社会福利设施和举办的福利企事业单位和场所。社会救助:国家对于遭受灾害、失去劳动能力的公民以及低收入的公民给予物质救助,以维持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各种措施。

社会救助: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定程序和标准,向因各种原因而陷入生存危机的社会成员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并帮助他们缓解克服贫困,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

94.95.社会团体: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盈利性社会组织。

社会养老保险:社会养老保险,是由国家依法强制实施的、面向全体劳动者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根据这项制度,劳动者达到一定的条件如年龄、身体状况、工龄或参保期限等,即可从有关国家保障机构领取养老金,从而使自己年老时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96.97.98.99.社会优抚:是国家通过立法规定对一些负有特殊任务和责任的人员、社会有功人员实行的物质照顾和精神抚慰。

社区服务:社区服务是指政府、社区居委会以及其他各方面力量直接为社区成员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其他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服务。生育社会保险:生育社会保险是妇女劳动者因怀孕、生育子女而暂时丧失劳动能力时,从国家和社会得到医疗服务和现金补助的制度。

失业:失业就是指达到法定年龄(劳动力年龄)并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人得不到适当的就业机会,包括已经就业而被解雇,且正在等待或寻求新的就业机会的一种社会现象。

100.失业社会保险:失业社会保险,是指失业社会保险是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的劳动者,在其因非个人原因而失去工作从而失去收入来源时,由国家或社会保险机构向其提供一定物质援助或现金补助,以保障失业者及其家属基本生活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101.童工:童工是指未满16周岁, 与单位或个人发生劳动关系从事有经济收入劳动或者从事个体劳动的未成年人。为了对未成年人进行保护我国作出了禁止使用童工的规定。

102.统帐结合:统帐结合是指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金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

103.未成年工。未成年工是指年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的劳动者。国家根据未成年工的身体状况和生理特点规定了一系列对未成年工在劳动中的安全和卫生加以特殊保护的法律制度。

104.我国的争议调解组织: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105.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劳动关系可以在劳动者的法定劳动年龄范围内和企业存在期限内持续存在,只有符合法定或约定条件的情况下,劳动关系才可以终止。

106.无过失补偿原则:无过失补偿原则是指在行为人没有过错的情况下,仍然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这是法律对受害方或第三人利益的保护。

107.无效合同:指不具备法律规定的生效要件,因而不能对当事人发生法律拘束力的劳动合同。

108.胁迫:指以给公民及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对方作出违背真实意思表示的行为。

109.养老保险: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建立养老保险基金,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并退出劳动岗位或社会成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是,可以从养老保险基金中领取养老金,以保证其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110.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模式中的部分积累式: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模式中的部分积累式,即分阶段以收定支,强调略有节余,追求阶段平衡,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费率,体现的是一、二两种方式的结合。

111.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模式中的现收现付式: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模式中的现收现付式,即从当年或近二、三年的角度考虑社会保险收支平衡问题,并据此确定费率,以支定收。

112.养老金替代率测算方法之目标替代率:养老金替代率测算方法之目标替代率,即职工退休后的养老金收入与退休前一年(或若干年)工资收入的比率。这一指标以个人为对象,研究目的是为了使退休者的养老金收入保持在其退休前收入的合适比例之内。

113.养老金替代率测算方法之总额替代率:养老金替代率测算方法之总额替代率,即退休金总额与当年职工工资总额之比。它能够反映社会负担程度,但这一指标并不反映单个的退休人员的受保障的水平。

114.医疗保险:指人们生病或非因工负伤需要治疗是,由国家或社会为其提供必需的医疗服务及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法律制度。

115.医疗期:医疗期是指企业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停止工作治病休息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时限。为了保障企业职工在患病或非因工负伤期间的合法权益,劳动部规定,企业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需要停止工作医疗时,根据本人实际参加工作年限和在本单位工作年限,给予3--24个月的医疗期。各地根据实际情况作了进一步的规定。

116.医疗期:指劳动者根据其工龄等条件,依法可以享受的停工医疗并发给病假工资的期间。

117.医疗社会保险:医疗社会保险,是指医疗社会保险就是在被保险人因健康原因而暂时失去劳动能力并失去经济来源时,国家和社会有责任按照有关立法,对受保人提供医疗服务和一定的收入补偿的保险制度。

118.医疗社会保险费用中的扣除法:被保险人只有在支付一定数额的医疗服务费用后,保险机构才负责支付部分或全部的医疗费用。这个规定的数额就被称为起付线费。

119.用人单位:用人单位是与劳动者相对应的劳动法律关系的另一方主体,也是我国劳动法的特定概念,指依法招用和管理劳动者,形成劳动关系,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组织。劳动法对劳动关系进行调整时,赋予用人单位以劳动力使用者的资格。用人单位只有取得了支配一定财产的法律资格,才能进一步取得支配劳动力的资格,成为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120.灾难:灾难通常是指由于自然的或者人为的缘故,引发的人类的生命与财产的重大损失。一般来说,灾难可以分为自然灾难和人为灾难两大类。世界范围内重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包括:雪灾、龙卷风、旱灾、洪涝、台风、风暴潮、冻害、雹灾、海啸、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等;人为灾难包括恐怖袭击、误操作、病毒,生态破坏,火灾以及人造的地震等。由于近些年生态问题的不断凸显,有人将生态灾难单独列出来,作为与自然灾难和人为灾难并列的第三类灾难。

121.灾难救助:灾难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在遭遇各种自然灾害及其他特定灾害等袭击,并因此而陷入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一定的现金或实物援助,以帮助其度过特殊困难时期的一种社会救助。

122.职业病防治: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害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123.职业技能的鉴定:指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对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所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作出客观的测量和评价,考核和评定劳动者职业技能所达到的等级,杏儿赋予劳动者一定的职业资格的活动。124.职业技能的考核:指对劳动者实际业务水平的考查和评定。

125.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是以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法规或规范性的技能标准为依据,对劳动者进行技能资格考核和技师、高级技师任职资格考评的机构。

126.职业教育和培训:指根据现代社会职业需求以及劳动者从业医院和条件,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劳动者所进行的旨在培养和提高其职业技能的教育和训练活动。

127.职业培训。职业培训是指直接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要求就业和在职人员以培养和提高职业能力为目的的智力开发活动。职业培训是一种定向性教育,是普通教育的延伸和专门化。

128.职业培训权:劳动者享有用人单位提供的旨在提高职业技能和业务知识的训练和教育的权利。

129.职业中介机构:指由法人、其它组织和公民个人举办,为用人单位招用人员和劳动者求职提供中介服务以及其它相关服务的经营性组织。130.职业资格:是指政府对某些责任较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实行准入控制,是依法独立开业或从事某一特定专业、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必备标准。

131.仲裁裁决的撤销:用人单位对法律规定的由劳动重争议仲裁机构终局裁决的劳动争议的裁决书不服而实施的司法救济方式。132.自愿失业:工资未能随劳动情况的变化和自动调整,因而劳动者不能接受现行工资或不愿降低收入水平而自动放弃工作。

133.综合计算工作时间:指用人单位根据生产和工作的特点,分别采取以周、月、季、年等为周期计算劳动者工作时间的一种工时形式。134.最低工资。在我国,最低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用人单位依法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

135.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指对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由其所在用人单位应支付的最低工资标准的法律保障制度。

下载关于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之对比研究论文(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之对比研究论文(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介入法课题研究有关论文资料库

    介入法课题研究有关论文资料库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有关资料: 1997年9月刊,11页,“精点导析,电脑示妙”;16页,“一本开拓性的新新著”。 1999年9月刊,22页,“课堂提问与情境的......

    中国法制史“礼与法”论文

    ( 20121716王梦影) 中国古代法制“礼法结合”的评议 “礼与法”的关系是中国法律史中的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传统的中国社会可是说是一个礼教下的社会,传统的中国法是一种礼......

    文档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论文

    一、颁布劳动合同法的意义劳动合同法是规范劳动关系的一部重要法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属于社会法。近几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结构调整进程加快,企业制度改......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论文五篇

    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保护法律问题探讨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向外地务工,成为人们所称的农民工。农民工作为一大弱势群体,其......

    思修与法基论文

    论为人处事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摘要:为人处事态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人格发展方向,对大学生的人格品质、自我评价、情绪健康、学习适应等人格方面具有广泛的影响。当代大学生......

    足球规则与裁判法论文

    足球运动与规则裁判法 姓名:王金华 班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一班学号:201015300107 一场精彩的足球比赛,往往吸引着亿万电视观众,一些有关足球消息的报道占据了世界上各种报刊......

    翻译练习之增词、减词、省略法(范文)

    Unit 3 增词、减词法 一、增词 1、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2、交出翻译前,必须读几遍,看看有没有要修改的地方。 3、在背后说我们好话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朋友。 4、耳朵是听......

    (全英文论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差异对比研究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2015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者 学院、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文字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200个) 一、论文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