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中的节奏复杂度探析论文[全文5篇]

时间:2020-01-05 00:17: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作曲中的节奏复杂度探析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作曲中的节奏复杂度探析论文》。

第一篇:作曲中的节奏复杂度探析论文

一、节奏及节奏复杂度

音乐包含节奏、曲调、和声三大要素,然而要怎么精确的定义“节奏”,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人说节奏是拍子结构上的一种变化,有人说节奏包括了音乐中所有与时间相关的因素,而知名的音乐学家 Curt Sachs 曾经这样形容“节奏”这个词,“没有广泛被接受的意义”。

二、作曲中的节奏表示法

目前一共有四种节奏表示法,前面两种是以原本音乐的表示法,也就是以平常所见的乐谱上的形式来呈现,后面两种则是在分析节奏是较常使用到的方式,去除了原本音符的长度,只留下音符出现的时间点。

第一种方式是音乐当中最熟悉、最常见的表现方式。以五线谱的方式来表示节奏,只有一个小节拍号为 4/4,因为加上了反复记号,所以会重复一遍,最小的单位是十六分音符所以会将此小节切成十六等分。第二种方式通常是使用在打击乐器上,同样是乐谱的表示方式。比起五线谱,少了音高的表示,只是很单纯的表示出节奏。但在打击乐器中,乐器所发生的声响只有一瞬间,实际上是无法表示出音符长度的,所以可以将原本音符的长度去掉,只留下发生声音的那个时间点,其余的位置由休止符补上。第三种方式是音乐学家 James Koetting 在研究非洲复节奏时所提出的表示法 box notation,这样的表示法取代了传统乐谱,以图像化的方式清楚地表现出节奏的模样,比起乐谱更适合用在节奏复杂度上,其中“x”标示着发出声音的点,也就是音符开始的位置,而原本没有声音的位置,也就是休止符所在的点,则由“?”标示。最后一个表示法以计算机科学的方式来表示,在只有 0 跟1 的计算机的世界,将先前的 box notation 转换成为二元表示法,以 1 代替“x”标示着发出声音的点,以 0 代替“?”标示休止符所在的点,这样的表示法可以最直接的使用在计算机程序上,在此篇论文中,系统实践时就是以这样的表示法在进行。

三、作曲中的节奏复杂度分析实践

在上述四种复杂度的基础上,我们将原来 Metric 对于复杂度的定义,加上前面所提及应用在不同拍号以及不规则节奏的延伸定义,在系统实践当中,以 Music XML 作为输入的格式,按照拍号把每个小节切割出来,再按照指定的基础单位,建立所有点的权重,因为 Metric 必须以同样 onset 个数的权重总和最大值作为基准相减,所以分别必须算出每个小节的 onset 个数,再按照先前建立好的权重找出最大总和,如果没有不规则节奏,则按照此权重算出每个小节的复杂度,如果在节奏当中发现不规则节奏,则调整权重,按照调整后的权重算出复杂度。

拍号上方的数字代表的是一个小节有几拍,称为 beat count,在系统当中可以接受所有整数的 beat count,拍号下方的数字代表的是音符时值,也就是以何种单位当作一拍,称为 beat unit,在此系统当中只能接受二的幂次方为音符时值,虽然也是有以非二的幂次方作为 beat unit 的音乐作品,但其实这样的拍号与音乐节奏,是可以调整而成以二的幂次方作为 beat unit 的样子,所以我们没有实践非二的幂次方作为 beat unit 的拍号在此系统当中。其中预设的拍号有六种 beat count,我们将simple 以及compound 两种拍号的 metrical hierarchy 定义在程序里面。如果使用者输入这六种以外的拍号,则会要求使用者自行定义 metrical hierarchy,如果使用者希望将预设的拍号重新定义,也可以按照输入的 metricalhierarchy 去建立权重。

在系统当中,所有的权重都以 0 为最大值作为最高阶层的数值,以下的阶层则以负数表示,以方便在出现不规则节奏时,找到最小阶层的权重值往下减一,如果按照原来 Metric 的正数阶层,在碰到不规则节奏需要设定下一阶层的权重值的时候,则会需要将所有权重值往上加一,因为 Metric 是算出与最简单节奏也就是权重总和最大值的差,所以只要阶层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被改变,正数负数并不影响结果。

四、作曲中的节奏产生方法

上述实践系统除了将乐曲分析节奏复杂度以外,也实践了以节奏复杂度为基础的节奏产生方法,将一个复杂度的数值反过来产生出一小节的节奏,以 Metric 复杂度定义为基础,让使用者指定拍号、基础单位以建立权重,指定 onset 个数、输入复杂度,建立出最简单节奏也就是权重总和最高、复杂度最低的节奏,然后以移动 onset 使其复杂度增加,直到符合指定的复杂度,另外也可选择加入不规则节奏,提高复杂度。

就节奏产生的步骤而言,假设我们要产生出一个拍号 4/4、基础单位为十六分音符、小节里面一个有六个 onset 的节奏,第一步,首先我们找出权重值当中六个最大的数值,第一个一定是0 所在的位置也就是第一拍,第二个是-1 所在的位置也就是第三拍,然后第三个与第四个则是第二拍与第四拍,权重为-2 的两个位置,接着剩下两个,我们从下一层-3 当中随机选出两个点,于是将 onset 都放上这些点的位置,成为了复杂度为 0 的最简单节奏。建立了最简单的节奏之后,再按照输入的复杂度,去移动 onset 的点,符合我们所指定的复杂度值。以复杂度 3 为例子:首先,我们随机指定一个 onset 的点,假设我们找到了权重-3 的这个位置,然后移动到-4 这个位置,我们的复杂度就变成了 1;进而,我们再随机指定一个 onset 的点,假设我们找到了权重-2 的这个位置,然后移动到同样是-4 的另一个位置,复杂度就变成了 3。这样一来,就可产生出符合我们所指定的复杂度的节奏。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的,如果设定了某些拍子会有不规则节奏产生时,我们会从调整过的权重去寻找最简单的节奏,但此时所建立出来的最简单节奏的复杂度值,有可能不是 0。

第二篇:发现生活中的节奏

发现生活中的节奏

音乐节奏源于生活,比如人的心跳,它就是最好的节拍器:紧张的时候,它“节奏”加快;舒心的时候,它“节奏”放缓。生活中,并不缺乏音乐节奏,只是缺乏一双发现它的耳朵。要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节奏感,应该还音乐节奏本来的面目,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节奏,感受节奏。

《猜猜我是谁》,让学生掌握:× —、×

×、×× ××三种节奏是这一课的重点。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三条节奏时,就可以让学生用回忆、听录音或看录像的方式,让他们自己从生活中发现这些节奏:老虎、牛、猫、羊等动物的叫声的节奏是

×

狗、青蛙、鸟、鸭子等的动物叫声的节奏是

×

×

小鸡、老鼠、鸽子、蜜蜂等动物叫声的节奏是

×× ××。

学生在模仿小动物的叫声中很自然地学会了这三条节奏。再如生活中的火车鸣叫声也是很典型的几条节奏: × — — —∣× — — —‖ 呜

× — × —∣× — × —‖ 嘶

嘶 × × × ×∣× × × ×‖

轰 隆 轰 隆

轰 隆 轰 隆 × ×

× ×∣× ×

× ×‖ 咔 嚓

咔 嚓

咔 嚓

咔 嚓

打开学生心灵中那扇“生活”的窗,里面会传出令人惊奇的节奏来。

第三篇:课堂教学中的的节奏控制技巧

五、课堂教学中的节奏控制技巧

(一)课堂教学节奏的成分

为了便于理解和讨论,我们先来介绍一下课堂教学节奏的几种可比成分:

(1)课堂密度

指单位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的程度。新知识多,密度就大。有的教师在解决课堂密度问题时,采取“快读快写”教学方法和大剂量训练法,教师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读完或做完规定的学习量。课量密度加大,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要不断变换授课方法,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课堂速度

是对教学量的规定的概念。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教学任务的量。包括新知识的学习和旧知识的巩固。

(3)课堂难度

指教授者和学习者在教学时感到的表达、理解、运用等方面的难易程度。它多属技术、方法、理解和理解水平方面的问题。

(4)重点度

是通过比较而确立的相对概括。它是指课堂内重要的和主要的教学内容占全部教学内容比例的大小的程度。

(5)强度 指教师、学生双方在单位时间内,教授或学习一定难度和一定数量的教学内容所引起的双方身心疲劳的程度。持久的高强度,有可能使教师传输教学信号的能力减弱,同时使学生接受教学信号的能力衰减。

(6)激情度

指教师、学生双方共同沉浸在教学美中,融于情景交融的境界中,所激起的双方情感的共鸣、情感振荡的程度。高激情度的出现,常标志着教学高潮的到来。教学节奏的高低、强弱规律变化,指以上六种可比成分按照“弱→强→弱”或“强→弱→强”多次循环,使教学跌宕有致、起伏自然。还可以穿插进行“弱→渐弱→强”,或“强→渐弱→弱”的变化。

(二)课堂的段落管理

课堂的段落,指的是教师课堂推进中的几个活动阶段。它不同于课堂教学环节,环节是对课堂传授内在联系的描述,段落是对课堂进行组织步骤的划分。这里我们主要探讨极易被忽视的课的“开头”和“结尾”部分。

(1)候课

候课是教师课堂活动的预备状况,指的是教师上课前几分钟在教室门口或教室内等候上课。这是教师课堂登台前的入场活动,可以使教师在开课前及时准确地进入角色。对学生来说,也起到以对班集体较好的组织作用。教师是学生的模仿对象,教师的候课,是教师守时、重课、爱生的一种表率。试想,上课铃响了,教师才匆匆地离开办公室走向教室,教师就可能迟到,教师对课堂的珍惜会唤起学生对这节课的重视。另外,教师上课前出现在教室门口,对于稳定学生情绪也有好处,学生意识到就要上课了,就会控制情绪,期待着上课。教师在教室里候课,还有助于与学生沟通,教师通过与个别学生的接触,来传达一种乐观、喜爱和关怀,更易被学生集体所接受,可以使课堂增加融洽的气氛。

国外课堂研究者也比较重视教师的“提前到堂”的问题,玛兰德在《教室里的雕塑家》里这样描述“提前到堂”:上课铃响,在学生进教室之前,教师便出现在教室门口,亲切地看着学生鱼贯而入,就像将军在他的阵地上检阅士兵。这样不仅能确定教师在这个班级的“地位”,而且还有检查学生课前准备等多种实际作用。

当然,教师候课也是一节课工作的延长,特别是在连续2~3节课时,会增加体力消耗,但教师这种付出,会收到不少的实效。

(2)课堂的导入

课堂教学的导入,是指在上课之始或开设新学科、进入新单元、新段落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5分钟左右时间,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预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之中,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

课堂教学的导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直接导入。教师简捷、明快地阐明学习目的和要求,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诱发探求新知识的兴趣。

经验导入。教师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谈话或提问,使学生对已知素材进行回忆,自然导入新课。

旧知识导入。教师以复习、提问、做习题等教学活动引出原有知识作铺垫,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识结构中,这样既便于知识得到升华,又可降低学习新知识的难度。

实验导入。教师在学习某种章节的开始,演示一系列实验,在一系列为什么的启示下,促使学生有条理地思索问题。

直观导入。教师在讲授新课题之前,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样品、标本、模型、图表、幻灯片、电视片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从观察中,提出问题,创设研究问题的情境,学生为解决直观感知中带来的疑问,产生了学习新知识的强烈要求。

设疑导入。教师在每节课教学之始,编排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形式多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忆、联想或渗透本课学习目标和研究的主题。事例导入。用学生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事例来导入课程,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新奇不解的学习情境。

悬念导入。提出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来导入新课或问题,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故事导入。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要求,选讲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断,可避免平铺直叙之弊。

课堂导入技术的结构有以下几项构成:

引导注意。导入的构思与实施,是要把学生的心理活动保持在教学行为上,与教学活动无关的甚至有碍的活动能迅速得到抑制。学生注意学习的行为有:或举目凝视,或侧耳细听,或顿时寂静,或紧张屏息,或谈论纷纷。引起学生无意注意,可利用活动的强度、差异、变化和新奇进行,避免刻板平淡。其主要方式有:精致的彩色图片、物质燃烧的强光、爆炸的巨响、色彩绚丽的物品和奇香异味等强刺激;鲜明的对比实验,演示实物,模型在形状、大小、颜色、持续时间上的显著差异;在和谐宁静的课堂里,教师采用轻微物低声教学,在讲至关键之处,声音由小变大,都是生动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并配以适当的手势,面部表情和走动。这些都可使导入内容新颖,导入方式多样化。导入活动,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途径有:加深对学习目标的理解。对学习目标理解得越清楚、越深刻,后继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越强,完成学习任务的愿望越强烈。设问导入提醒作用大,有利于加强注意,为了思考和回答问题,学生必须注意有关事物。在导入过程中把智力活动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上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动起来,这样比让学生被动地听教师的开场白,更容易集中注意。有时可让学生朗读,有时可让学生观察、做实验。

激起动机。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即求知欲。教师在导入过程中,可以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并提出严格的要求,说明学习这部分知识和技能的意义。当学生清晰意识到自己学习的社会意义时,即可产生学习的自觉性,进发出学习的极大热情。

组织指引。教师在这个方面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明确要研究的课题,让学生领悟到学习内容的性质和含义。安排学习进度,明了学习过程,提出学习进步的方法。教师的组织指引还要不断设法保持教学重点,沿着重点环环相扣地实现教学目标。

建立联系。课堂导入的设计,要建立的联系包括:学生原有知识和能力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技能的相关点和连接处;以旧拓新,温故知新。导入所采用的资料和内容要与课堂教学的中心问题联系,这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保证。

(3)课堂的“有序解散”

课堂的有序解散,指的是课程的结尾设计。就是在下课前几分钟,教师如何总结课文,如何让学生走出教室。调查表明,学生不守课堂纪律在课程结尾时出现率比较高。这一段时间教师的控制力减弱,课堂时间浪费量也最大,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过早结束的教师,都不会长久地维持好教室的秩序。

向45分钟要质量,教师要充分注意后几分钟的教学效果。为巩固课堂已讲授的内容,教师应抓住一个适当的机会,向学生提出几个简单扼要的问题,或是梳理、归纳,或是加深、加宽,或是配置一些临时的课堂练习。当然,这些也都需要课前做出充分的准备。

下课铃一响,教室里需要一个确定的、有秩序的解散过程,学生能够迅速地整理课桌,在学生下课“起立”时,提醒学生的立姿,也很必要。教师也可以在这个时候给学生的课间活动做一些有益的揭示和指点。完善的结束,可以达到这样几个目的:重申所学知识的重要性或应注意之点;概括本单元或本节的知识结构,强调重要事实、概念和规律的关键;检查或自我检测学习效果,经常通过完成各种类型的练习、实验操作、回答问题进行小结、改错、评价等,使所学内容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方法;使学生领悟所学内容主题的情基调,做到情理的统一,并使这些认识经验转化为指导他们思想行为的准则;以训练行为技能为目标的教学(如读、书、算以及各种运动技能),结束部分一般为主练习阶段,通过活动,总括技能,或使技能更加熟练,学习者之间亦可互相交流、观摩;布置思考题和练习题,对所学知识及时复习、巩固和运用。

结束技术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系统归纳。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动脑动手,总结知识的规律、结构和主线,及时强化重点、明确关键。小结时,可采用“纲要信号”、图示或列表对比等方式。

比较异同。将新学概念与原有概念、或者并列概念、对立概念、近似的容易混淆的概念、分析比较,既找出它们各自的本质特征或不同点,又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相同点,就能对概念理解得更加准确、深刻,记忆得更加、清晰。集中小结。将在不同章节中,循序渐进学习的同一事物的属性和变化,集中归纳小结,从而掌握某一事物的全貌,概括出零散知识的规律。

领悟主题。通过精要论述或揭示本质的提问,顿悟所学内容的主题,做到情与理的融合,并激励学生将这些知识转化为指导思想、行为的准则,达到对学生进行个性陶冶和品德培养的目标。这种结束方法,较普遍地用于思想品德课、语文课和外语课等。

巩固练习。在结束部分,恰当地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既可使学生所学的“双基”得到强化和运用,又使课堂教学效果及时得到反馈。

课堂小组吉要紧扣教学内容的目标、重点和知识结构,要有利于学生回忆、检索和运有同时注意举动化重要事实、概念和规律。经过精心加工而得了的系统化、久化和有效化的知识网络,能帮助学生把零散孤立的知识“串联”和“并联”起来,了解概念、规律的来龙去脉,知识才会得到融会贯通。封闭型的结束,结论要明确;开放型的结束,要鼓励学生继续探索,运用发散思维,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三)教学节奏的调控机智

教学节奏就是教学进程中的速度及其规律性变化。文武之道,一张一驰。如果45分钟都是一个调子,平铺直叙,像流水般的淌、淌,学生也会感到乏味、打不起精神。语文教学更应当改变传统教学节奏过慢、单调呆板的状况,通过教师的机智调控,使教学节奏张驰得法、疏密得当、错落有致、起伏和谐。对教学节奏进行调控通常运用四种手段:

(1)依据内容进行调控

重点难点,节奏宜缓,密而不紧;浅易的内容节奏宜快,疏而不虚;如《项链》一课,重点难点——情节布局之巧与人物心理刻划之妙应从容解析,其它内容则不妨轻描淡写。此外,对阅读课文可长文短教或若干篇串联教,快节奏进行;对重点课文则不妨短文深教,慢节奏进行。

(2)依据教学方法进行调控

语文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有的节奏舒缓,如讲练法、导学法、情景法;有的方法节奏紧密,如讲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教师应当从教学内容出发灵活运用、互相调节,切不可注入式一讲到底,教学方法的单一必然导至教学节奏单调,教师只能以其昏昏使人昏昏。

(3)依据教学反馈进行调控

教学作为信息的传导与输入过程,教师必须注意学生的信息反馈,依据课堂动向进行节奏调控。如发现学生疲备紧张,则以舒缓的节奏加强调节;如学生情绪松懈,则应加快节奏,让其情绪高涨。

(4)讲究休止艺术

合理的教学节奏如行云流水,行乎其当行,止乎其当止。“止”是调控节奏的有效手段,正如激流勇进突转以细流幽咽,能驰以回味,休以运神。如教师范读《小麻雀》一课时,结尾时放慢速度,最后一句可以沉思的口气低吟:“……似乎明白了一点什么了。”尔后休止,暗示学生追寻言外之意。这样,既引发了学生思考,又使教学有节奏感。

(四)课堂节奏控制五原则

节奏是事物运动的连续,它是美的一个重要因素。事物运动有节奏,人的思维同样也有节奏。人在思考问题时,有时百思不得其解,有时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学生的思维同样如此,他们的思维特点是在思维过程中出现一个高潮后,要再过一段时间出现另一个高潮。因为学生的思维是有节奏的,所以,课堂教学也要有节奏。

(1)快与慢有变换

快节奏就是要学生养成快看、快说、快写、快做、快思的习惯。

①课前的充分准备是实施快节奏的前提。如预先在各种型号的大小黑板或投影上书写好课题、例题、习题,可以节约板书时间;

②课中的严格要求是施行快节奏的保证。基本训练的内容应使学生脱口而出;专项训练可采用只列式不计算等手段;

③课后的作业时限是施行快节奏的关键。如家庭作业要求学生注上完成时间;

慢节奏就是在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等处充分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和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

①充分暴露概念的形成过程。概念教学应经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加工过程,要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剖析表达概念的语句;

②充分暴露结论的发现过程。对于法则、性质、定律、规律等,应使学生真正弄清来龙去脉;

③充分暴露公式的推导过程。应注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用不同途径来推导公式;

④充分暴露思路的选择过程。在应用题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多想,经历思路的剖析、矫正、转轨、定型等过程;

(2)动与静有交替

所谓“动”是指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活跃状态。如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和热烈讨论、争辩等;所胃“静”,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相对安静状态,如学生静心听课、深入思考等。如果一堂课一直处于态,以致于学生兴奋过度,造成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或自始至终静寂,课堂气氛十分沉闷,抑制学生的思维,都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符合教学美学的教学节奏,应是动与静的交替与有机结合。比如教师为了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出示这样一道计算题:“25×12+25 × 18”,教师先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个题目有哪些计算方法。由于学生个人有发表意见的机会,所以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动)。学生积极思考热烈发言想出了十种解法。如果教师只重一题多解的量、不重质,那么就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所以在学生得出这道题目的多种解法后,教师不要急于转入下一个题目讨论,而应该启发学生冷静地思考哪些解法比较合理,哪些解法没有意义(静)。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而且为掀起下一个教学活动的高潮提供了基础。

(3)张与驰有错落

“张”,就是紧张、急促;“驰”,就是轻松、舒缓。如果课堂教学一味地“张”,会造成学生紧张心理,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如果课堂教学一味地“驰”,学生会精神涣散,注意力不能集中。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运用课堂比赛、课堂辩论和教师紧张、急促的语言等造成紧张的课堂气氛;也要运用游戏、故事、活动和幽默的语言等使学生心理轻松、愉快。通过张与驰的互相错落,使课堂教学活动具有韵味美。比如,教学被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教师出示20道乘法的口算题,让学生进行速算比赛。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从课外集中到课堂上来。比赛结束后,教师用一个小故事导入新课:小猴到小熊家作客,小熊对小猴说:“今天我请你吃三盘苹果。”说着,端出三个空盘子。教师边讲边在讲台上放三个空盘子,并启发学生想一想:“小猴吃到几种苹果?怎样列式?”这样导入新课,不但缓和口算比赛时的紧张气氛,而且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新课,诱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4)疏与密有间隔

“疏”就是间隔大、频率小;“密”,就是间隔小、频率大。课堂教学要通过时间分配的多少与信息交流的快慢使课堂节奏疏密有间隔变化。课堂教学既要“密”如基础训练速度快、密度高,使学生达到娴熟、脱口而出的程度;也要有“疏”,如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教学速度要慢,要给学生深思熟虑的时间。这样通过课堂教学的疏密变化,使学生精神振奋,提高教学效果。

(5)起与伏有波澜

“起”,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思维最活跃、师生情感交流最灵通的高潮状态;“伏”,是指学生情绪相对地平稳,兴奋稍微退落的状态。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用一起一伏的节奏,将学生带入起伏跌宕、波澜变化的教学艺术情景中去,使学生享受教育艺术的美。比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可以在导入、讲授、巩固三个阶段掀起两个高潮:教师在复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和三角形的底与高以后,教师猜想计算三角形面积和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一样用底乘以高。学生对教师的猜想反映不一,有的说对,有的说错。课堂掀起了第一个高潮,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用图形剪拼的方法来证明教师的猜想是否正确,学生个个动手,兴趣很浓。当学生用多种剪拼的方法得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还要除以“2”以后,心里非常高兴,课堂上掀起了第二个高潮。

(五)课堂节奏控制八条途径

(1)通过教学语言的表达来形成教学节奏

教学节奏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是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语言修养,使自己在课堂上的讲述既能保持教材内在的逻辑联系,又能在细节问题处理上,做到具体生动、形象鲜明,能直接付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使教者的语言节奏与学生的生理及思维节奏合拍,使学生能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有的教师一贯低沉和冗长;有的则一贯地高昂和短促,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学生的精神疲劳,影响课堂效率的提高。苏霍姆林斯基曾发出这样的感慨:“教育素养还有一个方面,谈到它不能不使人焦急,这就是教师语言修养问题。”可以这样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故语言修养的问题应该成为我们全体教师特别关心的问题。有位教师对这个问题说得十分贴切和深刻,他说:“听觉是人的高级的审美感觉之一。教师的语言首先要准确、明晰,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同时,在语调上要谦逊温和,抑扬顿挫;在速度上要缓急有致,张驰有度;在风格上要刚柔相济,或庄或谐;或侃侃而谈,如唠家常;或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2)通过教师的神、情、行、态的变化来形成教学节奏

神,在此是指教师的精神状态、神采;情,是指教师的表情、情调;行,是指教师的行为举止、教学动作;态,是指教师的教仪、教态。

教师处于课堂注意的中心,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会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对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多数情况下,神、情、行、态只是无声的因素、非语言性的因素。但又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如同菜肴的调味品和佐料。充分利用这些无声因素,使之成为非语言性的教学表达方式,将有助于形态良好的节奏。

(3)通过课堂的教学程序来形成节奏

一切协调、平衡、均匀、律动,并带有规律性的因素,都可以称之为节奏。因此,教学节奏还应该包括课堂结构的布局,对教学内容的剪裁与设计等。有人说得好:首先,要使全课的结构严谨,忌“松”忌“散”;其次要注意设置波澜,忌“平”忌“淡”;再次,还应注意留下“空白”,给学生以思考的余地,忌“直”忌“浅”。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随着教师的引导,时停时续、时而凝神静思、时而跃跃欲试、时而窃窃私语,时而互相质辩。这样,才能构成课堂教学的时起时伏、动静相济、疏密相间、繁简得当、快慢相宜、手脑并用、紧凑凝炼的格调。

(4)通过“抓两头,带中间”来形成教学节奏

一节课总有其开始部分、进行部分、结束部分,这是一节课的自然划分。在这三部分里都展开何种内容,进行何种活动,采取何种方法以及这三部分之间的照应、联合和转换,也属于教学节奏的范畴。拿方法来说,一节课怎样开始?是开门见山,还是曲径通幽;一节课如何?是层层剥笋,还是单刀直入;一节课怎样结束?是峰回路转,还是水到渠成。这里总有许多教学策略可供选择。“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充分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与创造性,就能形成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教学节奏。

(5)通过教学情境、教学气氛的创设来形成教学节奏

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内在的思想感情、心理变化是一条“看不见的战线”。这种变化可称之为内部节奏,教学情境、教学气氛正是这种内部节奏的表现和反映。不管教师或学生是否意识到,课堂教学总是有一定的情境和气氛中进行的。在教学中,师生双方以及学生间在思想感情上又总是相互影响、相互感染,形成心理上的互助。教学情境、教学气氛使教学过程序了感情色彩,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心理体验。积极地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气氛,使之形成有机的变化,就会成为促进教学的适宜节奏。

(6)通过快与慢的调整来形成教学节奏

在当前的信息社会里,信息来源广、信息量大、信息传递迅速,这就必然要求学校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尽量多的知识,并要求提高对信息鉴别、选择和加工的能力。所以教学节奏中的快与慢,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包含着教学内容的多少。赞可夫在谈到传统教学的缺点时曾指出:一是教学内容十分贫乏;二是教学进度太慢,过分强调了基本技能技巧的训练,以至学生的发展往往在“原地踏步”、停滞不前。

在教学中克服拖沓、达到精练,这是我们的目标,但要达到这一目标也不是单纯靠追求快节奏就能奏效的。现代生活,包括现代教学活动的节奏是多种多样的,如果一味强调单一的快节奏,那就不是社会(教学)生活,而是机器转动;不是活人,而是机器人。这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该快就快、该慢就慢、快中有慢、慢中有快、快慢结合。例如,刚接一个教学班,开始就不妨把速度放慢点,让师生有一个互相熟悉的过程,一旦相互熟悉或相互适应后,就可加快进度,又例如,在教授基本概念和法则时可放慢速度,但如果在教授基本概念和法则本身的同时,能把后面的某些内容提早进行渗透的话,那么在学习后面的内容时,就能加快了。局部的慢、整体的快,这也是一条基本经验。

(7)通过重复和变化形成教学节奏

教学节奏本身体现了重复与变化的同时存在。重复可使教学得到统一和巩固;变化可增加新的因素,造成对比,推动教学活动继续发展。

我们所说的重复,是允许的或必要的重复,而不是体现传统教学法的那种“多余的重复”或“机械的重复”;我们所主张的变化,是在重复基础上的变化,而不是无休止的变化。我们要克服那种变式:订正,再变式,再订正……搞得学生无所适从,对巩固基本规律知识无所帮助的那种为变化而变化的不良倾向。重复与变化不是绝对分离的,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往往是变化中有重复,重复中有变化。重复可长可短,变化可大可小,但所有的重复与变化,都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决不能为重复而重复,为变化而变化。

(8)通过连贯与停顿来形成教学节奏

教学节奏的连贯性,一方面体现在课堂结构上的严谨和有层次上;另一方面还体现在教师语言的叙述上,特别是要在小段间的自然转折上,应做到前后呼应、浑然一体,让学生听来感到自然流畅,轻松自如,没有“断层”的痕迹,以保持学生思维的连贯与一致性。

在强调教学连贯性的同时,也应充分考虑停顿在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性。一节课中要有停顿,这种停顿,是为了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消化新的内容,并允许学生议论或提出质疑;这种停顿,对差生显得格外必要,因为他们连贯思维的时间不能维持过长,并且新、旧知识的联系来得比较慢。所以适当的教学停顿,有利于逐步培养差生掌握知识的自信心,使新的教学内容能得到他们思想上的认可。一个单元(后)也应有停顿,这种停顿,是在学习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的教学过程之后,来一个相对的静止,让学生回顾或整理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或教材中的逻辑联系,让学生在思想上,对这些知识点能建立彼此之方面的联系,以利于他能系统地掌握有关的知识与技能。

总之,教学迸度的适宜性,教学内容重复的科学性和变化中的艺术性,课堂结构及言语言的连贯性,以及教学停顿的必要性,是教学节奏中几个要素。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在上述几个方面自觉地锻炼自己,形成自己的教学节奏上的特色,给学生以鲜明的节奏感、乐感或美感。

(六)课堂中的九种节奏及调节方法

节奏,原本是艺术上的一个概念,它是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基本构成要素。例如:音乐节奏,就是通过乐曲中音的时值(音的长度)和节拍强弱的交替出现并合乎一定规律而形成的。

从广义上讲,节奏又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物质现象,它产生于事物的运动过程之中,表现并反映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及重复性。艺术节奏,则是对物质世界中的节奏现象的一种审美概括和反映。自然界中,昼夜的更替,气候、物候的变化,月亮的圆缺朔望,海洋的潮汐,一些植物花叶的昼开夜合,动物心脏的搏动,人体的生物钟等,都是不同的节奏现象;社会生活中,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工业生产中的工艺流程,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人们劳与逸、工作与休息的交替,交通运输中的客、货流量等,也都包含着一定的节奏。

教学,作为人类的一个特殊活动领域,也具有它本身特有的节奏。概要地说,课堂教学节奏,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一定规律性和重复性的教学变化形式。课堂教学节奏的意义在于:不同的节奏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适宜的节奏,有促进教学的积极作用;不当的节奏,则对教学产生消极的阻碍作用,这是由于节奏和教学之间,存在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适宜的节奏,作为教学的适宜形式,使教学获得充分的表达。所以,教师对于教学节奏,不可不慎。

节奏,是解决某些课堂教学矛盾的一种有效方法和手段。节奏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是通过教师采取适宜的节奏去解决课堂教学矛盾而得以实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发展就是对同的同一和斗争。课堂教学也是在教学矛盾的不断解决与转化之中向前发展的。德育与智育、知识与能力、主导与主体、重点与一般、教材与讲授、教与学、问与答、讲与练、详与略、博与专、多与少、增与减、快与慢、取和舍、虚与实、收与放、隐与显、藏与露、起与伏、顺与逆、张与驰、接与断、升与降……。教师能动而艺术地创设教学节奏,将有利于上述教学矛盾的解决。

(1)教学行程的节奏

一堂课,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如一台戏、一部电影、一篇小说,有开端发展,也有高潮终结。如果平铺直叙,便缺少艺术的魅力和美感。因此,要努力把45分钟安排得既科学合理,又富有变化,以追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教学的行程节奏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学速度的快慢行止;二是教学内容的详略取舍。二者有机的结合就形成了课堂教学的行程节奏。教学行程的起始便是教学内容的导和,教学行程的发展便是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教学行程的高潮是教学重点的突破和解决,教学行程的终结便是教学内容的巩固和小结。教学行程慢的时候,便是教学内容详处理的时候;教学行程快的时候,便是教学内容略处理的时候。

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好教学行程,首先要求全面把握教材、突出重点、合理剪裁、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守财奴》一文的教学,人物形象分析为一重点,一般都安排一课时,试以这一课时的三种教学安排为例为稍做说明:

安排甲:①明确教学目标3分钟;②逐段讨论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及人物性格35分钟;③小结人物性格的分析5分钟;④归纳主题思想2分钟。安排乙:①明确小说塑造人物的基本方法3分钟;②学生自读,分别指出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5分钟;③按塑造人物的不同方法分别分析人物的性格30分钟;④归纳人物形象5分钟;⑤归纳主题思想2分钟。

安排丙:①明确教学目标3分钟;②学生自读并且选片断对塑造人物的方法及人物性格进行分析10分钟;③指名分析,教师点评10分钟;④重点片断讨论分析10分钟;⑤分析人物关系,归纳人物形象10分钟;⑥归纳主题2分钟。很显然,三种安排中丙较为合理。第一种安排,整堂课以单调的逐段分析形式在重复(即使逐段分析中可能会有一些形式上的变化,也只是微观的),全课的教学行程平直呆板,教师的处理也面面俱到,把学生自读和讨论分析相结合,但在按塑造人物的方法分类分析人物性格时主次不明,缺少重点,未能摆脱单调重复的教学程序。第三种安排有主有次、有详有略、有铺垫有高潮、有点有面,多种教学形式结合,形成了良好的教学节奏。课堂教学形成良好的行程节奏,能够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提高教学的效率。

(2)教学环节的节奏

课堂教学环节,是连接课堂教学结构的纽带、链条和扣节,必须按照教学规律去组织衔接,正确处理“主导”“主体”和“主线”的关系,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和时间。一节课的教学环节,搞单一式的“满堂满”不行;搞均衡式的“平分秋色”也不行;搞琐碎零乱、无度无序、只求热闹的“花架子”更不行。这些都会给学生带来不良感受,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掌握教学环节时,必须审时度势,在削弱、不忽视双基的前提下,将课堂教学按轻重缓急设置好搭桥引路、探究获取、记忆巩固、归纳概括、灵活运用等环节,并使之丝丝入扣、“合辙压韵”,既要有教学达到高潮时,学生思维处在最集中、最兴奋,迅速准确地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良好精神状态,又要有教学平稳时,学生思维处于相对静止、停顿、休整阶段,使他们有回味和思考的余地,还可以在教学进行到一定阶段以后,让学生自由支配一些时间,从而避免“囫囵吞枣”。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运用启发诱导、提问点拨、演示暗示、实验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讲解与设疑、议论与练习、展开与收拢浑然一体,有机地协调起来,才能使课堂教学环节按其特点和规律有节奏地进行,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13)教学内容的节奏

课堂教学的内容是教师讲授的主旨。传授的多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完整地构建新知纳入旧知的阶梯,言简意赅地阐述知识的精华。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时,如果原封不动地按照教材文字的多少平铺直叙、不分详略、不按主辅地讲解,就会使学生如同嚼蜡,收不到强烈感人的节奏效果。教师在驾驭和处理教材时,必须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做到有放有收、详略得当。要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和概括知识的规律,并在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上,既有知识的连贯性与覆盖性,又有内容的阶段性和章节性,做到有层次、有章法、有主次、有坡度、有创新,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此外,教师在讲授教材内容时,还应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和“节拍”,声应抑扬顿挫、神应庄重典雅,使声神融会,相得益彰。做到随境而迁、为文而变、因人而异。如讲到重点时,加强语气声调,满腔韵致激情;讲到难点时,缓和语气声调,言词委婉清晰;阐述成功经验时,语气宜庄重、生动、铿锵有力;解剖失败教训时,语气应严肃、沉稳、诚然有理。这种声情并茂、师生共鸣、教学相长的氛围场景,无疑会将知识的甘泉自然和谐地注入学生的心里。

(4)教学速度的节奏

课堂教学速度快慢的运用,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来适时操作和调整进行的频率,准确掌握教学进程。节奏过快,会使学生思维不及、紧张疲劳、“消化不良”;节奏过慢,会使学生思维松散、厌倦无聊,“缺乏营养”;节奏单一,会使学生思维呆滞、漫不经心、索然寡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和学生的承受力,从整体节奏的速度上,做到有效控制。其速度宜快慢交错、有张有驰、此起彼伏,形成有规律性的变化。既要使学生学到基本知识和技能,又要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得以开发。要控制好教学的讲解、训练、复习、批改和考试等进度,使做、看、讲、练纵横贯穿、协调搭配,并使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延展持续较长时间,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完成教学任务。

(5)学生思维的节奏

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本质上是学生思维的活动,学生思维活动的质量如何,是衡量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呈现鲜明的节奏,就要努力寻求有效刺激使学生的思维呈高效率的节奏思维。首先要注意思维活动总体趋向的渐强。一开始上课,学生刚进入这一节课的学习,心理、生理各方面都有一个准备过程。倘若让他们思考难度较大的问题,接受高强度的思维训练,一下子很难适应,甚至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是或自插心理,这就为一节课的教学投下了一个阴影。有些课一开始就“冷场”,原因就在于抛出的问题整体性强度难度较大;而优秀的教师上课,开头的问题总是精心设计,难度适当,甚至“顾左右而言他”,于不知不觉中煽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为后面较大的思维训练创造了良好条件。从整堂课的安排看,要把那些要求较高、强度较大的思维训练放在后边。从另一角度说,一堂课中,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放在后边。从另一角度说,一堂课中,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没有一定的强度,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在“平静”之中,也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

其次要注意强弱刺激的交替。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活动一般都是在外界刺激下进行的。从思维的一般特点看,它总是线性发展的,而不是直线发展的。因此,课堂思维训练的渐强也不宜是直线状的渐强,而应是在保持总体趋向渐强的基础上,不断变化刺激的强度,以形成学生思维的鲜明节奏。要使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呈现出节奏思维,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变化思维训练的形式,可以是形象思维训练和抽象思维训练相结合,通常先形象思维后抽象思维。

思维节奏是一种心理变化。课堂上提倡学生积极的思维,但不能把弦绷得太紧,应有张有弛,形成节奏。教师的讲授、设疑、提问都要能起到调节学生思维活动节奏的作用。例如:演示实验时教师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观察现象,思维就相对处于低潮,而实验成功,揭示结论时,思维就上升到高潮;教师归纳小结时,往往有停顿地留下学生做笔记的空隙时间,讲解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时就应放慢速度,引导学生思考、回味、接受。此外,边讲边练、边讲边实验等等,都是动态节奏促进思维节奏发展的具体表现。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你的注意中心的将不是关于教材内容的思考,而是对于你的学生的思维情况的关心。这是每一个教师的教育技巧的高峰,你应当向它攀登”。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形成学生思维的节奏,追求思维训练的高质量。

(6)课堂情感的节奏

课堂教学随着一定的感情的流动。可以说,无论哪种形式的教学都离不开一个“情”字,尤其是文学作品的教学。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形成鲜明的感情节奏,就能使文章的内在表现力得到充分的外现,使学生的感情在律动中融入作品,使课棠教学产生最佳的艺术效果。

课堂教学中的感情节奏不单单表现为感情强弱的变化,更表现为各种不同感情的转换和变化,如激昂、平静、愉快、悲哀、得意、紧张、悠闲、愤慨、同情等。这种感情的变化形成课堂教学的感情节奏,课堂教学的美育效果得到充分实现。就总体而言,无论教什么课文,课堂的情感节奏都应和文章的情感相吻合,当喜则喜、当怒则怒,不如此,则难以“披文人情”,难以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更无法形成鲜明的感情节奏。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感情节奏应完全一致,只有如此,才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

(7)课堂视觉的节奏

有的课堂有教学丰富的视觉形象,从演示实验的仪器联想,教师的示范动作,到色、形、声、味俱全的实验现象;从表现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的球棍模型、比例模型、矿石等标本,到各种挂图和工业设备模型,各式各样,为数众多。这些演示和展示,以及投影仪等电教手段的使用与授课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产生协调、匀称、明快的感觉,这就是视觉节奏。教师的服饰忌“花俏”、教态要平稳富于表现力、板书清楚而有格式、演示装置合理、教具摆设错落有致、实验操作干净利落、实验现象鲜明,这些都为产生明丽的视觉节奏创造了条件。

(8)课堂听觉的节奏

听觉节奏主要来自教师的语言,教师在课堂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寓情于声、声情并茂,努力使教学语言清晰、准确、条理分明、逻辑性强,并且能抑扬顿挫、快慢有序、亲切感人。这就能造成强烈的听觉节奏,使听者兴趣盎然。

(9)教学语言的节奏

语言是课堂教学重要的手段,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都靠语言来组织,教学行程也靠语言控制。教学语言技巧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教学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合理的语言节奏不仅是教学课堂语言技巧成熟的重要标志,而且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所以,优化的课堂教学语言是根据教学的需要而变化,通过变化形成节奏;而不成功的教学语言总是缺少变化,一课一腔、千课一腔,不看文体不顾内容总是那么一个腔调,严重影响了教学氛围和学生课堂学习的心理愉悦。就课堂教学语言的一般规律而言,讲述定义、概念语速要慢、要匀,描述情景叙述事件要轻快生动,议论分析要激扬有力,抒情要真切感人,过渡要平稳简洁,总结要清晰明朗,起始要沉稳有力。一堂课中,如果能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变化教学语言,就能形成鲜明的语言节奏。

可以说语言的主要魅力就在节奏,课堂教学的语言尤其如此。但语言的节奏一定要服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生的思维和师生情感交流的需要。如教学《听潮》,语言必须根据课文内容或低吟或高诵;或充满激情,或回肠荡气。唯其如此,课堂教学语言才能充分展示教学内容的内涵,才能充分展示它的教育力量。

(七)课堂停止的策略与技巧

停止策略是一种为众多教师所熟知的课堂管理策略,然而事实又表明,并非运用这一策略的所有教师在教学实际中都取得了成功,故有必要对此进行较全面的分析。

停止策略的基本思想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企图阻止或改变某一学生或某一部分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的愿望以某种方式传递给该学生或该部分学生,由此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教师向学生传递“停止”信息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如递一下眼神,或走近学生,或轻轻碰他一下,也可以大声命令。在这些实例中,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停止策略。

(1)停止策略中具有强制性水平差异的含义

这种强制性水平可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在低层次上,教师采用非言语的、一个手势或细小动作向某生做出暗示。例如,某一儿童正做小动作,教师以一个眼神、或摇一下头、或者以不引人注目的方式走向该学生,从而使学生领会到教师的意图。所谓中层次的停止策略是指以言语的、谈话式的而非强迫的方法向学生发出“停止”的信号。例如,用语言形式要求学生移走干扰物,停止不良的课堂行为;所谓高层次的停止策略是指教师以改变了音调的言语行为,或有强制性的非言语方式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如教师在课堂中大声命令某学生停止不良行为,或者对该生进行身体上的限制(如要求该生站起来)。

教师在课堂教学管理中,选择停止策略的不同层次,一方面要依据学生不良行为的影响程度,如只是涉及该生自身听课,还是影响他周围或全体同学等;另一方面也以不影响课堂教学的继续开展为原则。

(2)停止策略有两种表达技巧,即当众的和私下的

所谓当众的停止策略是指教师向某生发出的“停止”信号能使课堂中的大部分学生注意到,如以引人注目的方式走近该学生或以大声说话的形式发出指标;所谓私下的停止策略是指教师只对不良行为的学生做出“停止”的指示,而不让其他学生知道。

从上述两点看,最佳的停止策略方式是低层次的、私下的。使用停止策略可以基于以下两条原则:其一,在课堂活动开始以前,教师应当详细说明教师的期望和行为规则;其二,如果在连续活动中,学生的行为与具体的期望相违背,教师应采取旨在达到期望水平而又尽可能不扰乱课堂情境的停止策略。值的一提的是,停止策略的应用还同教师的权威、权力相联系在一起。在相同的课堂情境中,对具有同样性质的不良行为的学生实施同一层次和相同方式的停止策略,具有不同权威或权力的教师的运用效果就会截然不一样。

第四篇:音乐教学中节奏的重要性

音乐教学中节奏的重要性

音乐主要由音符、节奏、旋律三大元素构成,而节奏是音乐中最主要的因素,视为音乐的生命。音乐犹如千军万马,是节奏把它们有序的组织在一起,按照音乐的强弱、长短,使它们有序的进行着,如果没有节奏,音乐就会杂乱无章,不成其为音乐。所以,在音乐里节奏是至关重要的,它犹如人的脉搏,一旦停止跳动,将失去生命。每一首音乐作品的存在都与它的旋律、节奏有很重要的关系,把握这些音乐要素在音乐教学中非常重要。特别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节奏训练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更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培养学生更加和谐正确的音乐节奏感,并进行有效的节奏训练,教师应不断改革和创新当前的教学模式,通过更加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音乐感悟能力。

在刚开始的音乐教学中,我并没有把节奏要素单独拿出来让学生进行学习,我只是让他们学会一首歌。但是,不久之后我就发现,对于节奏简单的歌曲,学生学会唱没有任何问题,但一旦碰上节奏有些复杂的歌曲,大部分学生都没法将其准确唱出。我发现,这是由于学生不懂节奏,于是,在此之后,每节课中,我都教一些基本的节奏。在所教的人教版中,各个节奏型的认识与掌握,都由易到难的分布在了每册书中,如,第一册只要掌握Ⅹ ⅩⅩ Ⅹ-这三种节奏,第六册书中则需要掌握前

十六、后十六节奏型及八分休止符、全音符等,而到了第十册书中需要掌握各种切分节奏。我遵循着这些规律,迈着小步子,由易至难,由抽象到形象,使学生没有负担的学习节奏,并且对节奏谱有了生动的认识。

一、打击乐器是节奏训练的有效学具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对于唱歌和表演来说,学习节奏无疑是枯燥的。那么这时,提起孩子们对节奏的兴趣,就成了重中之重。谈到节奏训练,很多教师会使用拍手、跺脚。但是,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前面一两遍还能表现的兴致勃勃,可是到了第三四次时,已经有点不耐烦了,再教下去,已经完全没兴趣了。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对音符时值的理解和记忆,往往会在教学中出现学生在节拍上多打几下或少打几下的现象,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在这时,打击乐器显得尤为重要。打击乐器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敲敲打打,本来就是学生的天性,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对打击乐器很陌生,当我将碰铃、三角铁、响板、木鱼、砂槌等各种打击乐器展现在他们眼前时,每个学生都好奇极了,都很想摸上一摸,玩上一玩,我及时捕捉他们这一份迫切,对他们进行各种打击乐器的节奏训练。但是,学校的打击乐器有限,无法做到人手一份,于是我鼓励学生自制打击乐器,可利用一些道具(如笔、尺子、文具盒等),去敲一敲,听一听,去创造自己的节奏。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打节奏,还学会了使用各种乐器,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初步感受到各种乐器的音色,还懂得如何敲出特别好听的声音,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重视语言节奏的训练 在我工作的第二年,由于学校语文老师有事,我代课了几节低年级的语文课。于是,我便融汇贯通,上语文课的时候,加点儿音乐课的味道,上音乐课的时候,又有点语文课的东西。我认为,歌曲中的节奏如果单独拿出来教,用“da”来念,学生总是很难接受,但是,如果结合一定的词组和语句去掌握一定的节奏型,就像语文课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一样,使孩子边朗诵、边拍掌,边跺脚,那么孩子们就会很快就学会。有节奏的朗读歌词,也能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在上某首歌曲时,让学生随钢琴伴奏或伴奏带进行朗读歌词,使学生熟悉这首歌曲的节奏、歌词,为学唱歌曲做好铺垫。如一年级的《你的名字叫什么》,一上课我就用ⅩⅩⅩⅩ的节奏型进行自我介绍,然后要求孩子们也要向我一样介绍自己,孩子们只要一遍就学会了,这节课的难点轻而易举的就突破了。又如二年级的歌曲《我的好妈妈》,抓住节奏ⅩⅩ ⅩⅩ∣Ⅹ Ⅹ,让孩子们有节奏的念句子,“ 我会 洗衣 ∣ 服 呀”,读着读着,我轻轻地弹起了钢琴,为他们伴起了奏。学生们读着读着,听着听着,不知不觉改读为唱,一首歌就这样在读中学会了。

三、重视听力节奏的训练

音乐本身是以听觉经验为基础的,让学生用耳朵去 听、去感知,学生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节奏无处不有,让学生通过听音乐亲自去感受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节奏。节奏就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生活中,如学生喜欢的动物的叫声(小鸡叫“叽叽叽、叽叽叽”等)、自然界的声音(流水声“哗啦哗啦”等)、交通工具的声音(汽车声“嘀嘀—嘀嘀”)等。让学生仔细聆听这些声音不仅能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和体验,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倾听,然后将这些声音用音乐来代替,让学生听着音乐自由做各种动作,亲自感受各种各样的节奏,慢慢地学生就会发现这些声音在不停的变化,又有一定的规律性,从中体验了快乐,从而对节奏有更细致、全面、深刻的理解。

总之,学生学习节奏时,只要有老师的正确引导,从课堂各个细节入手,循序渐进,潜移默化,才能确切地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学生的潜力也能够得到最大发挥。在教学的道路上,永无止境,我将摸索着一直前进,我相信,在我的努力下,学生的音乐素质和能力一定会得到更大的提高,那么学生的培养目标也就达到了.从而音乐艺术也得到了升华。

第五篇: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

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

——评龚玉梅老师《动物说话》一课

小学音乐教学节奏训练是小学音乐教学音乐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节奏是音乐的脉搏,是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任何音乐都离不开鲜明的节奏。在课堂上如果学生只是单纯地学习歌曲,不懂得识谱,那么就无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对于上乐理课对于小学生而言较为枯燥、乏味,单靠死记硬背,只是在被动地学习。

如何让学生能够快乐地参与节奏的训练中,而且对节奏训练逐渐产生兴趣呢?龚玉梅老师的这节《小学音乐课堂中节奏教学的研究》课题汇报课——二年级音乐课《动物说话》,在化解这一难点上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动物说话》是一首歌谣风格的创作歌曲,2/4拍。歌曲的节奏简单,以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为主。旋律较为平和,紧密结合了动物语言的特点,表现了小动物稚嫩的拙态和叫声。乐句间加有节谱,使歌曲风趣、富于变化,又仿佛是小动物机警的神态。这首歌曲歌词简单,都是小动物的叫声。应该说龚老师选择这节课进行课题研究的展示课是花了心思去挑选的,她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较好地展示了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一、结合律动进行节奏练习

小学低年级学生爱动、喜欢参与和表现自己。从低段要求掌握的节奏来看,结构也比较简单,且富有律动感。龚老师尝试把节奏与动作相结合,使理性的东西变成感性的东西。

龚老师先让学生充分而完整地熟悉歌曲的旋律,比较和以前听过的歌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发现这首歌曲中有节奏谱。老师在学唱歌曲之前先让学生熟悉 × 和 ×× 的节奏特点,比较两个节奏有什么不同,再进行歌曲的学唱。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学习的效果是最佳的。龚老师用简单的律动让学生学会× 和 ××这两个节奏。× 用“走”表示,×× 用“跑”表示。尔后由易到难,再练习两组2/4拍节奏练习:

① × ×│×× ×│×× ××│ × -│ ② ×× ××│×× ×│×× ××│ × -│

在掌握节奏后在速度上加以变化。这种方法能令学生在轻松愉快地牢固掌握知识,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二、利用学生熟知的词句进行节奏练习音乐与语言有密切的关系,语言的本身就含有生动、丰富而又美妙的节奏。儿歌不仅有优美的词句、真挚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而且有和谐的韵律和鲜明的节奏,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龚老师在学生掌握了黑板上的这两组节奏练习后,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哪首儿歌的节奏吗?”引导学生发现熟悉的儿歌《数鸭子》正是这个节奏。学生对《数鸭子》这首儿歌耳熟能详,兴致更高了。加上儿歌的语言一读,学生对这两组节奏练习掌握得更准确了,有些学生边读还拍起了掌。

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儿歌、诗歌中进行节奏训练,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减少了学习节奏的困难,有利于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三、通过简单的节奏创作,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托尔斯泰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摹仿和抄袭。”启发学生进行节奏创作是手段,而最终目的是通过音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龚老师很注意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龚老师先拍出一组节奏,要求学生听后拍手摹仿出来。再由个别节奏感较好的学生即兴拍出一组节奏,其它学生摹仿出来。

四、课堂教学的其他亮点

1.龚老师特别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激发他们的创新求异思维。她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孩子们自己编创小动物的叫声来编创歌词,把“小鸡说话”改编成“小X说话”,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另外,鼓励学生自己为歌曲编创歌词和动作,打破了以前“照葫芦画瓢”的方法,给孩子们营造了乐学、想学的教学氛围。

2.体现了低年级 “唱游”教学的特点。在教学中,龚老师与学生一起给歌曲中的小动物们即兴创造了一些动作。学生边唱边做动作全身心地融入到音乐情绪中。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他们有如身临其境。

五、几点商榷之处:

1.《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应该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的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龚老师在导入时如能创设情境,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更好。比如在课的一开始,教师可投影出示大森林的背景图片,播放大森林早晨宁静的音乐,出示各种动物,玩游戏猜一猜。请学生模仿动物动作和声音,其他同学猜一猜动物名称。这样的导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堂课的愉快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在创编活动中,除了让学生用其他小动物的叫声创编歌词外,还可以让学生模仿小动物们的走路声来创编歌词,如小马跑步 嗒嗒 嗒,大象走路嘭嘭 嘭,通过学生表演展示,让学生的想象插上高飞的翅膀,拓宽学生的思维。

3.节奏训练的方式还少了些。低段是对节奏的感知和认识阶段,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把所要求掌握的节奏与生活相联系,会比较简单一些。比如× × |读作:咚 咚(模仿心跳声)⑵ ×× 读作:嘀嗒(模仿秒针走动的声音)⑶ ×× ×读作:咚咚 咚(模仿敲门声)等。

4.虽然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但教师是否能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用简单的乐器敲打歌曲中的节谱呢?可以让节奏感强一些的学生给大家敲打节奏伴奏,让音乐课既“动口”又“动手”。

5.现在虽然有了多媒体课件,有了现成的演唱示范与伴奏,一定意义上来说确实解放我们音乐老师的手脚,让我们可以更多地关注于学生的演唱与表现,无疑是一种改良,一种积极的进步。但音乐课仍然离不开琴声相伴,琴是音乐教师的第一教具。

总之,龚玉梅老师这堂课能利用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节奏练习,让学生始终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节奏,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创作能力。当然,在节奏教学这一方面还有许多值得注意和探讨的问题。例如有的学生对节奏练习得很熟练,但是加上旋律后节奏就乱了,还有如何在教学探索更多更好的节奏训练方法则是我们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下载作曲中的节奏复杂度探析论文[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作曲中的节奏复杂度探析论文[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开课生活中的节奏 教案

    节奏 教案 樊 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节奏训练、掌握基本节奏型。 过程与方法:通过节奏训练、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创造各种发声方法,按一定节奏模拟各种声音。 情感态度与......

    浅谈幼儿园体育教学中的节奏

    浅谈幼儿园体育教学中的节奏 摘要:幼儿阶段是孩子身体发育和各项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他们形成安全感、乐观精神和态度十分重要的阶段。我们应该在孩子还没有很多识别......

    浅谈散打比赛中节奏的重要性

    武汉体育学院科技学院 学 士 学 位 论 文 浅谈散打比赛中节奏的重要性 姓 名: 学 号: 院 系: 专 业: 指导教师: 2017 年 月 摘要 散打是一项按照既定的比赛规则,并采用踢、打摔等......

    浅谈小学音乐课中的节奏训练

    浅谈小学音乐课中的节奏训练 府谷县第四小学高 军 何为节奏?节奏,是音乐的基本要素,是音乐的骨架,是掌握旋律的基础,任何音乐都离不开节奏。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音乐教学中......

    奥尔夫教学中节奏教育(合集五篇)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的节奏练习在培养幼儿音乐素质中,我们学习和借鉴了卡尔·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的节奏练习,实践证明,这对于节奏感的培养是卓有成效的。 卡尔·奥尔夫是......

    浅析如何掌握视唱中的节奏

    浅析如何掌握视唱中的节奏 懂得音乐的人常常把音乐的节奏比作是音乐的脉搏,这样的比喻是比较恰当的。脉搏相当于我们的生命,在我们生命存在的每时每刻,我们的脉搏都在跳动,换句......

    浅谈篮球比赛中节奏的重要1

    浅谈篮球比赛中节奏的重要性 专业:体育教育 学号:0857301316 学生姓名: 黄彬 指导老师:谢林海 摘要:在篮球的比赛中,能够把握比赛节奏对比赛取得胜利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把握好运用......

    小学三年级音乐节奏训练的研究论文

    小学三年级音乐节奏训练的研究 郭俊廷 小学音乐节奏训练是体现学生综合素质展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它有着特有的感应功能,可以灵敏激发少儿的感觉器官,从而促进少年儿童想象力......